何振慧[1](2021)在《高原地区慢性唇炎病因及典型病例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探讨高原地区慢性唇炎的病因,结合典型病例为该病诊治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5年9月—2019年10月在我科收治的68例慢性唇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68例患者中,痊愈55例,占80.9%;效果明显11例,占16.2%;效果不明显2例,占2.9%。结论:针对不同类型唇炎,提出相应治疗策略。针对唇炎病因进行预防,降低高原慢性唇炎发病率。
王晨晨[2](2021)在《健脾除湿方联合自制甘草油治疗脾胃湿热型唇风病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目的在于运用中药健脾除湿方联合自制甘草油治疗脾胃湿热型唇风病,观察其临床疗效及复发情况,探讨中药健脾除湿方联合自制甘草油疗法的有效性及优越性,为今后治疗脾胃湿热型唇风病提供了一种临床方法。方法:本研究选取自2019年1月至2020年10月在秦皇岛市中医医院科门诊就诊的脾胃湿热型唇风病患者6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治疗组32例,予口服中药免煎颗粒(健脾除湿方)联合外用自制甘草油;对照组32例,予外用0.03%他克莫司软膏。治疗前后详细记录患者的临床症状积分(皮损面积、红肿程度、干燥程度、脱屑/结痂程度、瘙痒/疼痛程度),并计算总积分,两组均治疗4周,治疗后评定患者疗效,治疗结束1个月后,随访痊愈及显效患者,并记录复发情况,同时治疗期间观察有无不良反应。运用SPSS 25.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评价疗效。结果:1.临床症状单项积分比较:两组治疗后皮损面积、红肿程度、干燥程度、脱屑/结痂程度、瘙痒/疼痛程度的各项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统计学差异显着(P<0.01)。红肿程度与脱屑/结痂程度治疗后组间比较,统计学差异显着(P<0.01);皮损面积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燥程度与瘙痒/疼痛程度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临床症状总积分比较:治疗后两组临床症状总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统计学差异显着(P<0.01);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93.33%、87.1%。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复发率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复发率分别为8.70%、42.86%,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安全性分析: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病情加重或过敏等不良反应。结论:1.口服中药健脾除湿方联合外用自制甘草油与外用0.03%他克莫司软膏治疗脾胃湿热型唇风病均有良好疗效,且口服中药健脾除湿方联合外用自制甘草油优于外用0.03%他克莫司软膏。2.口服中药健脾除湿方联合外用自制甘草油可明显改善皮损面积、红肿程度、干燥程度、脱屑/结痂程度、瘙痒/疼痛程度的临床症状评分,且复发率低、安全性高,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任雪雯[3](2021)在《复方紫草油治疗慢性剥脱性唇炎(脾胃湿热证)的临床疗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通过症状评分好转和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好转有效率探究复方紫草油、康复新液和普通麻油外治慢性剥脱性唇炎皮损症状及自觉疼痛/瘙痒症状程度的治疗疗效,为之后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支撑。研究方法:本试验为三臂、随机、双对照的临床疗效观察试验,通过随机数字表和信封法实现随机隐藏,从而将受试者随机分为试验组、阳性对照组和安慰剂组三组。利用PASS软件及计算公式完成样本量的估算。试验组予以外涂复方紫草油,阳性对照组予以外涂康复新液,安慰剂组予以外涂普通麻油,嘱受试者遵统一规范的涂药方法,一个疗程为28天。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14天、治疗后28天,三个时间节点分别进行观察和记录,以衡量受试者的客观皮损症状评分和衡量受试者自觉症状VAS评分。并在研究过程中,及时记录和处理受试者的不良反应。研究结果:本试验研究共完成124例受试者,其中女性受试者数量是男性受试者数量的3倍;平均年龄为29.70岁;未婚人员占多数;BMI指数均值21.02,未见明显偏向。本病易反复发作,缠绵难愈,平均病程为2-3年,有4例患者患病高于10年;已知明确的过敏史的受试者有30例;主观症状分布疼痛约是瘙痒的1.53倍。各组组内对比发现,试验组的治疗前、治疗14天和治疗28天三个时间节点的客观症状评分分别为11.37、6.33和3.65,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主观症状VAS评分分别为3.29、1.94和1.13,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14天及治疗28天时段的客观症状疗效及主观症状疗效存在统计学差异。阳性对照组治疗前、治疗14天和治疗28天三个时间节点的客观症状评分分别为10.67、8.23和7.12,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主观症状VAS评分分别为3.73、2.73和2.42,治疗前分别与治疗14天、治疗28天的主观症状VAS评分存在统计学差异,但治疗14天与治疗28天的主观症状VAS评分未发现统计学差异;治疗14天及治疗28天时段对应的客观症状疗效及主观症状疗效均存在统计学差异。安慰剂组治疗前、治疗14天和治疗28天三个时间节点的客观症状评分分别为10.46、8.42和7.04,主观症状VAS评分分别为4.04、2.71和1.96,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14天及治疗28天的客观症状疗效及主观症状疗效存在统计学差异。对于客观皮损症状,治疗14天时的总有效率,试验组为82.60%,阳性对照组为27.10%,安慰剂组为8.30%,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28天时的总有效率,试验组为94.20%,阳性对照组为58.40%,安慰剂组为37.50%,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对于主观自觉疼痛/瘙痒症状,治疗14天的总有效率,试验组为61.60%,阳性对照组为52.10%,安慰剂组为29.20%,P=0.032<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28天的总有效率,试验组为80.80%,阳性对照组为60.40%,安慰剂组为66.6%,P=0.078>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外用复方紫草油、康复新液和麻油治疗慢性剥脱性唇炎,发现三种药物对该病均有一定疗效,且每个药物的治疗作用均在28天内持续递增。对于客观皮损症状的改善,复方紫草油的疗效明显优于康复新液和麻油。对于主观疼痛/瘙痒症状的改善,复方紫草油的疗效略优于康复新液和麻油,但差异不具有统计意义。且三者均未出现不良反应报告,药物安全稳定。因此证明复方紫草油治疗慢性剥脱性唇炎疗效确切,安全稳定,适用于临床的治疗应用与推广研究。
龚慕尧,杨娟[4](2020)在《史蒂文斯-约翰逊综合征和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重叠综合征患儿的护理1例》文中提出总结1例史蒂文斯-约翰逊综合征(SJS)和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TEN)重叠综合征患儿的护理经验。护理要点:采取保护性隔离,预防与控制感染;做好受损皮肤及黏膜的管理;合理的营养支持;个体化的镇痛、镇静策略;做好高流量氧疗的护理;与患儿及家属进行有效沟通,提高治疗和护理的依从性。经过16 d积极治疗和精心护理,患儿病情稳定,全身受损的皮肤及黏膜基本愈合,转至普通病房继续治疗。
李新[5](2020)在《白芍总苷联合复方倍他米松治疗糜烂型口腔扁平苔藓的临床疗效及对氧化应激与NF-κB相关炎症因子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通过口腔扁平苔藓(Oral lichen planus,OLP)患者唾液样本评估其氧化应激(Oxidative Stress,OS)状态、NF-κB相关炎症因子水平,并分析OS指标与炎症因子之间的相关性。2.探讨白芍总苷(Total glucosides of paeony,TGP)联合复方倍他米松治疗糜烂型口腔扁平苔藓(Erosive oral lichen planus,EOLP)的临床效果,同时评估其对OS与NF-κB相关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1.选取30例OLP患者(OLP组)和30名健康体检者(健康组),OLP组分为非糜烂型OLP(Nonerosive oral lichen planus,NEOLP)组和EOLP组,ELISA法检测OS指标MDA、8-OHdG、TOS、TAC和NF-κB相关炎症因子TNF-α、IL-6、IL-8表达水平,并对两类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2.将就诊于口腔内科的60例EOLP的患者,随机分成2组,每组30例患者,对照组病损黏膜下注射复方倍他米松,每2周注射1次,研究组病损黏膜下注射复方倍他米松同时口服TGP胶囊28天,每2周复诊1次,治疗28天后比较2组患者的疼痛情况(VAS评分)、糜烂面积、总有效率、不良反应、治疗前后唾液中MDA、8-OHdG、TOS、TAC、IL-6、IL-8、TNF-α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1.OLP组、NEOLP组、EOLP组MDA、8-OHdG、TOS均高于健康组(P<0.05),TAC降低(P<0.05)。OLP组、NEOLP组、EOLP组TNF-α、IL-6、IL-8显着高于健康组(P<0.05)。与NEOLP组比较,EOLP组中MDA、8-OHdG升高(P<0.05),TAC、TOS比较无差异(P>0.05);EOLP组TNF-α、IL-6升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L-8明显升高(P<0.05)。OLP组、NEOLP组、EOLP组TOS与TNF-α、IL-6、IL-8呈正相关(P<0.05),TAC与TNF-α、IL-6、IL-8呈负相关(P<0.05)。2.治疗前后比较两组VAS评分降低,糜烂面积明显缩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组间比较,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VAS评分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两组治疗后糜烂面积比较,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治疗后对照组与研究组的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对照组治疗后MDA、TOS、8-OHdG降低,TAC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后MDA、TOS、8-OHdG降低,TAC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与研究组治疗后相关炎症因子指标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OLP患者存在氧化应激增加,NF-κB相关炎症因子水平增高,二者存在相关性,OS与炎症的同时存在促进了OLP的发生与发展。2.TGP联合复方倍他米松治疗EOLP,在降低NF-κB相关炎症因子水平的同时能够改善患者氧化应激状态,二者联合应用临床疗效好,具有一定临床意义。
邓松松[6](2020)在《口腔扁平苔藓患者唾液菌群与TLRs/NF-κB p65信号通路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检测口腔扁平苔藓(Oral lichen planus,OLP)患者口腔唾液菌群的多样性和群落差异及唾液和组织中Toll样受体/核因子-κB p65(Toll-like receptors/nuclear factor-κB p65,TLRs/NF-κB p65)信号通路相关炎症因子的表达水平,分析菌群和炎症因子相关性,研究两者在OLP病变过程中的相关分子机制。方法:实验组收集非糜烂型口腔扁平苔藓患者(NEOLP组)和糜烂型口腔扁平苔藓患者(EOLP组)各17例,对病变的严重程度进行REU评分,采集唾液和组织标本。同时选取年龄性别匹配的健康志愿者17例作为对照组(HC组)。收集的唾液一部分提取其DNA进行聚合酶链式反应扩增,利用Miseq高通量测序平台对其16S rRNA V3-4区进行双端测序,对唾液菌群结构及多样性进行差异分析。收集的另一部分唾液用于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进行IL-6、TNF-α表达量的测定。免疫组织化学染色(IHC)检测组织中TLR2、TLR4以及NF-κB p65的表达水平。通过Pearson相关性分析检测唾液菌群与TLR2、TLR4、NF-κB p65、IL-6、TNF-α之间以及REU与IL-6、TNF-α之间的相关性。结果:1、通过菌群分析发现,与HC组相比,NEOLP组菌群的物种多样性显着降低(P<0.05);HC组与NEOLP组、EOLP组的群落结构均存在显着差异性(P<0.05),而NEOLP组和EOLP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HC组的唾液菌群结构更为相似和保守;鉴别出NEOLP组和EOLP组表达异常的细菌(P<0.05),其中与HC组相比,NEOLP组中罗氏菌(Rothia)、链球菌(Streptococcus)相对丰度增高,德克斯氏菌(Derxia)、嗜血杆菌(Haemophilus)、假单胞菌(Pseudomonas)相对丰度降低;EOLP组中德克斯氏菌(Derxia)、嗜血杆菌(Haemophilus)、假单胞菌(Pseudomonas)相对丰度降低;与EOLP组相比,NEOLP组奇异菌(Atopobium)、茄杆菌(Solobacterium)的相对丰度增高。2、免疫组化结果显示,与HC组相比,TLR2、TLR4、NF-κB p65在NEOLP组、EOLP组的组织中表达水平均明显增高(P<0.05),而NEOLP组与EOLP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LISA结果显示,与HC组相比,IL-6、TNF-α在NEOLP组、EOLP组唾液中表达水平亦明显增高(P<0.05),而NEOLP组与EOLP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通过Pearson相关性分析发现,NEOLP组中唾液菌群多样性与NF-κB p65表达水平呈明显负相关,链球菌(Streptococcus)的相对丰度与TLR2表达水平呈明显正相关,EOLP组中的REU评分与IL-6呈明显正相关。结论:1、OLP患者唾液菌群多样性、菌群结构以及物种构成比改变,打破了原有的菌群平衡状态,出现菌群失衡现象。2、非糜烂型OLP患者菌群失衡,进一步激活TLR2/NF-κB p65信号通路,促进口腔病损部位炎症反应的发生,二者在OLP病损形成过程中共同发挥作用。3、IL-6可能在放大糜烂型OLP炎症反应,促进病变进展过程中起作用。
徐竹青[7](2020)在《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舌鳞癌Cal-27侵袭作用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口腔癌是常见癌症之一,而舌癌是最常见的口腔癌,多数为鳞状细胞癌,易发生于舌侧缘,恶性程度高,由于舌体血运循环十分丰富,且舌的机械运动较为频繁,导致舌鳞癌(TSCC)生长速度快,浸润性强,转移率高,常早期发生颈淋巴结转移,甚至可能发生远处转移,一般多转移至肺部。虽然现在针对TSCC迁移及侵袭的发生机制的研究逐渐增多,关于TSCC的诊断和治疗技术也逐步提高,但TSCC的发生率及死亡率仍在逐年升高,临床上亟待更好的解决方案。近年来肿瘤干细胞学说的提出日益受到人们的推崇,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具有来源广、能够自我更新和增殖、具有多向分化潜能、低免疫原性、对肿瘤具有趋向性等特点,被认为是一种理想的生物工程细胞。目前大量研究显示BMSCs对不同的肿瘤细胞的侵袭作用影响不同,或起促进作用,或其抑制作用,但BMSCs对TSCC的影响研究较少,本研究通过体外实验研究BMSCs对TSCC迁移及侵袭作用的影响及其对舌癌可能的作用机制是什么。方法:体外培养舌鳞癌细胞系cal-27细胞和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BMMSCs)细胞,并将这两种细胞共培养后分别进行划痕实验、Transwell细胞迁移实验、Transwell细胞侵袭实验,从细胞水平上观察hBM-MSCs对cal-27迁移及侵袭的影响是什么。为了阐明其作用机制,将单独培养及共培养后的cal-27细胞迁移及侵袭作用相关基因E-cadherin、twist、slug、snail、MMP-2、MMP-9的相对mRNA表达量进行荧光定量PCR检测,并着重对MMP-2、MMP-9进行Western免疫印迹检测,从生物分子水平上进一步分析,并采用SPSS19.0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hBM-MSCs影响下Cal-27迁移及侵袭的细胞数目明显增多,通过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发现共培养后的Cal-27的E-cadherin基因表达下调,twist、slug、snail、MMP-2、MMP-9的基因表达上调,Western免疫印迹检测结果发现MMP-2、MMP-9蛋白表达上调,推测hBM-MSCs可能是通过下调E-cadherin,上调twist、slug、snail、MMP-2、MMP-9的基因,促进上皮细胞-间充质转化的发生促进肿瘤的生长。结论:成功培养cal-27和hBM-MSCs细胞并行cal-27和hBM-MSCs共培养,提供后续实验基础。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能够促进舌鳞癌的迁移及侵袭。
费双雪[8](2020)在《紫玉润唇膏治疗慢性唇炎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课题通过观察紫玉润唇膏治疗慢性唇炎的临床疗效,同时评估其外用的安全性,为进一步推广临床应用及研究其作用机制奠定理论基础。方法:选取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院皮肤科门诊符合诊断标准及纳入标准的慢性唇炎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根据单盲、对照的方法进行临床疗效观察,治疗组予以外擦紫玉润唇膏,对照组予以外擦丁酸氢化可的松乳膏。两组分别在治疗前、治疗第1周、治疗第2周、治疗第3周进行临床疗效指标评定(包括患者自觉症状、充血/肿胀、脱屑/结痂、皲裂、唇周皮肤症状);在治疗前、治疗第1周、治疗第2周、治疗第3周行皮肤屏障功能检测(包括皮肤角质层含水量、经皮水分丢失量、PH值);治疗前及治疗第3周行炎性因子IFN-γ含量测定;治疗期间观察受试者是否出现不良反应,在治疗结束1月后随访复发情况。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对试验过程中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各项观察指标及安全性。结果:(1)纳入2019年6月至2020年1月我院皮肤科门诊患者共100例,最终完成85例,其中治疗组43例,对照组42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一般基线上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均衡可比。(2)治疗第1周、治疗第2周、治疗第3周两组患者的自觉症状、充血/肿胀、脱屑/结痂、皲裂、唇周皮肤症状五项指标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两组治疗后评分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疗效优于治疗组。(3)治疗组和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79.07%、97.62%,两组临床有效率的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治疗组。(4)治疗第1周、治疗第2周、治疗第3周后,两组患者皮肤角质层含水量较治疗前增加,经皮水分丢失量较治疗前减少,皮肤PH值较治疗前下降,两组治疗后评分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5)治疗第3周后,两组血清中IFN-γ值均较治疗前下降,但两组血清IFN-γ下降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整个治疗期间,治疗组没有发生与受试药物有关的不良反应,对照组发生3例与受试药物有关的不良反应。(7)治疗结束1月后随访复发率,治疗组复发率为5.90%,对照组复发率为26.80%,治疗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结论:(1)紫玉润唇膏可减轻慢性唇炎患者炎症反应,改善临床症状及皮肤屏障功能,在增加角质层含水量、减少经皮水分丢失量及降低皮肤PH值中作用明显,保湿滋润效果显着。(2)紫玉润唇膏治疗慢性唇炎复发率低,安全性好,可推广应用。
郭冬婕[9](2019)在《三草油唇膏治疗热毒蕴脾型唇风病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三草油唇膏治疗慢性唇炎的临床疗效,及停药后患者病情复发情况。方法:将满足收治要求的96例慢性唇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即三草油唇膏组(试验组,n=49)和地奈德乳膏组(对照组,n=47)。治疗周期为4周,治疗结束后继续随访4周。治疗前登记患者的一般资料、收集患者唇部照片;治疗前和第2周、第4周就诊时分别记录唇部皮损面积、皮损范围评分、临床表现及程度评分、自觉症状及程度评分;第6周、第8周就诊时增加记录是否复发和停药至复发间隔的天数。用IBM SPSS Statistics 21统计软件,进行上述指标的统计分析。结果:(1)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治疗前,各项观测指标两组无差异。(2)治疗后,比较两组皮损面积,试验组缩小(4.29±3.14)cm2,对照组缩小(4.19±2.92)cm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差异显着(P<0.01),治疗后皮损面积明显缩小。(3)皮损范围评分比较,试验组为1(1,1),对照组为1(1,1),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组内比较差异显着(P<0.01),治疗后评分降低明显。(4)临床表现及程度评分比较,试验组为0(0,0),对照组为1(1,1),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治疗后试验组评分较对照组低,组内比较差异较为显着(P<0.01),说明两组评分均明显降低。(5)自觉症状及程度评分比较,试验组为0(0,0),对照组为0(0,0),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组内比较差异显着(P<0.01),治疗后两组评分降低明显。(6)总有效率比较,试验组为83.67%,对照组为80.85%,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7)复发率比较,试验组为21.95%,对照组为60.53%,两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明显(P<0.01),试验组复发率较对照组显着较低。(8)复发间隔天数比较,试验组为9.00(7.50,11.50)天,对照组为4.00(2.00,6.00)天,两组比较差异明显(P<0.01),试验组复发间隔天数较对照组更长。结论:在治疗慢性唇炎,三草油唇膏和地奈德乳膏均有较好疗效,均无严重不良反应,但使用三草油唇膏可以降低慢性唇炎的复发率,延长炎症复发时间,可尝试作为外用激素药物的替代选择。
杨晓晓[10](2019)在《四种桩道冲洗方案对纤维桩粘接强度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采用四种临床常用的桩道冲洗方案冲洗桩道,比较不同冲洗液对纤维桩粘接强度的影响,为临床桩道冲洗液的选择提供理论参考。研究方法:收集因牙周病、正畸治疗等原因拔除的60颗单根管恒牙作为实验样本。刮净根面的软组织并采用超声器械去除根面牙结石,室温下放入生理盐水中保存、备用。于釉牙骨质界处截除牙冠,摘除牙髓,按照随机原则将60个样本分为4组,每组样本数为15。采用Waveone机用镍钛器械将离体牙的根管预备至25#08锥度。热牙胶配合A-H plus根充糊剂垂直加压充填。采用桩道预备钻进行桩道预备,预备至2#(尖端直径为1.4mm)。分别用以下桩道冲洗剂或冲洗剂组合对各组样本的桩道冲洗1分钟:A组:3%过氧化氢溶液;B组:5.25%次氯酸钠溶液、17%EDTA溶液交替冲洗;C组:0.2%氯己定溶液;D组:17%EDTA溶液,每组冲洗结束后分别用蒸馏水超声荡洗30秒。再次按照随机原则从每组15个样本中抽取10个样本,采用双固化树脂将与桩道预备钻匹配的玻璃纤维桩粘入桩道。采用硬组织切割机制备牙齿薄片,将薄片放在万能材料试验机的推出装置下推出纤维桩,并记录粘接断裂时的粘接强度。采用SPSS统计软件对各组的粘接强度进行统计学分析。推出实验结束后,将试件放在根管显微镜下放大10倍,观察并记录每个薄片的断裂模式。将每组中未行纤维桩粘接的5个样本,沿着颊舌向劈开,经过干燥、喷金等处理后,在距离桩道末端3mm处的劈开断面上用铅笔做标记,扫描电镜(SEM)下观察标记水平桩道牙本质表面的微观状态。结果:1.纤维桩粘接强度四组样本的纤维桩粘接强度分别为:A,11.93±2.59(MPa);B,15.87±1.79(MPa);C,15.03±2.85(MPa);D,19.24±2.87(MPa)(AvsB,P<0.01;AvsC,P<0.01;AvsD,P<0.01,Bvs C,P>0.05,B vs D,P<0.01,C vs D,P<0.01)。从粘接强度值可见,四组冲洗液中,17%EDTA溶液冲洗桩道后能够使纤维桩获得最大的粘接强度,与其它三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组和C组粘接强度次之,且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过氧化氢冲洗组粘接强度最小。2.断裂模式结果A组多数薄片断裂于粘接树脂-牙本质之间以及混合断裂;B和C组多数断裂在粘接树脂-纤维桩之间以及混合断裂。D组均为粘接树脂-纤维桩之间的断裂和混合断裂。对四组样本的断裂模式进行统计分析知:除了B组和C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之外,其它各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扫描电镜观察SEM下可见:A组标记处桩道牙本质小管绝大多数被部分或全部堵塞,牙本质表面大量碎屑;B组牙本质小管均开放,管周呈白垩色,未见牙本质碎屑;C组多数牙本质小管被部分堵塞,牙本质表面无碎屑;D组牙本质小管均开放,表面呈云雾状,未见牙本质碎屑。结论:1.17%EDTA溶液冲洗1分钟能够有效的清理桩道,并且桩道牙本质未发生白垩色的脱矿改变。2.通过分析牙齿薄片断裂时的粘接强度及断裂模式可以看出,相对于其余三组,17%EDTA溶液冲洗桩道,纤维桩能够得到较大的粘接强度。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资料与方法 |
| 1一般资料 |
| 2治疗方法 |
| 3鉴别诊断 |
| 4疗效评定标准 |
| 结果 |
| 典型病例 |
| 讨论 |
| 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写表 |
| 前言 |
| 材料与方法 |
| 1 材料 |
| 1.1 研究对象 |
| 1.2 诊断标准 |
| 1.3 纳入标准 |
| 1.4 病例排除标准 |
| 1.5 病例剔除或脱落标准 |
| 2 研究方法 |
| 2.1 实验设计 |
| 2.2 治疗方法 |
| 2.3 治疗期间注意事项 |
| 2.4 观察方法 |
| 2.5 评价标准 |
| 2.6 统计方法 |
| 结果 |
| 1 病例入组及完成情况 |
| 2 研究对象一般资料比较 |
| 2.1 性别比较 |
| 2.2 年龄比较 |
| 2.3 病程比较 |
| 2.4 病情严重程度比较 |
| 3 临床疗效比较 |
| 3.1 临床症状单项积分比较 |
| 3.2 临床症状总积分比较 |
| 3.3 临床疗效分析比较 |
| 4 两组复发情况及分析 |
| 5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 |
| 讨论 |
| 1 现代医学唇风病的认识 |
| 1.1 慢性唇炎的病因 |
| 1.2 慢性唇炎治疗 |
| 2 传统医学唇风病的认识 |
| 2.1 唇风病病名 |
| 2.2 对唇风病因病机认识 |
| 2.3 唇风病治疗 |
| 3 导师经验 |
| 4 健脾除湿方组方分析 |
| 4.1 药物组成及方解 |
| 4.2 中药功用及药理分析 |
| 5 自制甘草油理论探讨 |
| 6 疗效分析 |
| 6.1 疗效指标分析 |
| 6.2 复发率分析 |
| 7 安全性分析 |
| 8 问题与展望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唇风病的中西医治疗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唇风病临床观察与评定表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符号说明 |
| 文献综述 |
| 综述一 中医研究进展 |
| 1 中医文献对病名的认识 |
| 1.1 唇风 |
| 1.2 紧唇 |
| 1.3 驴嘴风,鱼口风 |
| 2 中医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
| 2.1 外因之为病,多湿多热 |
| 2.2 内因之为病,多虚多郁 |
| 3 中医对本病的治疗方法 |
| 3.1 内治法 |
| 3.2 外治法 |
| 3.3 针灸 |
| 4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综述二 西医研究进展 |
| 1 病因 |
| 1.1 季节因素 |
| 1.2 化学因素 |
| 1.3 机械因素 |
| 1.4 其他因素 |
| 2 发病机制及病理表现 |
| 3 治疗方法 |
| 3.1 内用药物 |
| 3.2 外用药物 |
| 3.3 激光疗法 |
| 3.4 手术疗法 |
| 4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前言 |
| 临床研究 |
| 一 研究内容及方法 |
| 1 研究目的 |
| 2 研究设计 |
| 2.1 设计类型 |
| 2.2 设计方法 |
| 2.3 样本量估算 |
| 3 研究对象 |
| 4 诊断标准 |
| 4.1 西医诊断标准 |
| 4.2 中医诊断标准 |
| 5 病例选择 |
| 5.1 纳入标准 |
| 5.2 排除标准 |
| 5.3 剔除标准 |
| 5.4 受试者退出的条件 |
| 5.5 脱落或筛除病例的处理 |
| 6 治疗方案 |
| 6.1 治疗药物 |
| 6.2 用药方法 |
| 7 数据观察 |
| 7.1 一般资料数据 |
| 7.2 临床观察指标 |
| 8 时间节点 |
| 9 疗效评判 |
| 10 安全性评价 |
| 11 统计方法 |
| 12 伦理原则 |
| 13 技术路线 |
| 二 研究结果 |
| 1 病例完成情况 |
| 2 基线情况 |
| 3 治疗前三组评分对比 |
| 3.1 客观症状评分 |
| 3.2 主观症状VAS评分 |
| 4 疗效分析 |
| 5 不良反应 |
| 三 结论 |
| 四 讨论 |
| 1 基线资料分析 |
| 1.1 性别 |
| 1.2 年龄 |
| 1.3 婚姻 |
| 1.4 身高、体重、BMI指数 |
| 1.5 病程 |
| 1.6 过敏史 |
| 2 治疗前三组评分对比 |
| 2.1 客观症状评分 |
| 2.2 主观症状VAS评分 |
| 3 疗效分析 |
| 3.1 客观症状对比 |
| 3.2 主观症状对比 |
| 4 不良反应分析 |
| 5 药物分析 |
| 5.1 对照组药物选取 |
| 5.2 方药分析 |
| 6 研究的优势 |
| 6.1 前期基础坚实 |
| 6.2 研究方法可行 |
| 6.3 药物安全稳定 |
| 6.4 受试者接受度高 |
| 7 研究不足与展望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附录 |
| 附录1 |
| 附录2 |
| 附录3 |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 个人简历 |
| 1 病例介绍 |
| 2 治疗及转归 |
| 3 护理 |
| 3.1 保护性隔离,预防与控制感染 |
| 3.2 受损皮肤及黏膜的管理 |
| 3.2.1 眼部 |
| 3.2.2颜面部 |
| 3.2.3 会阴部 |
| 3.3 预防压疮 |
| 4 SJS/TEN治疗 |
| 5 营养支持管理 |
| 6 个体化的镇痛、镇静策略 |
| 7 高流量氧疗的护理 |
| 8 心理护理 |
| 9 小结 |
| 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一部分 口腔扁平苔藓患者唾液中氧化应激指标与 NF-κB 相关炎症因子相关性的研究 |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 1.研究对象 |
| 2.样本采集 |
| 3.实验仪器与试剂 |
| 4.数据处理 |
| 结果 |
| 1.氧化应激指标比较 |
| 2.NF-κB相关炎症因子水平比较 |
| 3.总OS指标与NF-κB相关炎症因子相关性分析 |
| 讨论 |
| 第二部分 白芍总苷联合复方倍他米松治疗EOLP的临床疗效及对氧化应激和NF-κB相关炎症因子的影响 |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 1.研究对象 |
| 2.样本采集与处理 |
| 3.药物与治疗方法 |
| 4.观察指标与数据处理 |
| 结果 |
| 1.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 |
| 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糜烂面积和VAS评分比较 |
| 3.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
| 4.两组患者治疗前后OS指标比较 |
| 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F-κB相关炎症因子水平比较 |
| 讨论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
| 综述参考文献 |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 缩略词表 |
| 附录 (15例临床病例) |
| 一、口腔黏膜超敏反应性疾病 |
| 典型病例 1:药物过敏性口炎 |
| 典型病例 2:接触性过敏性口炎 |
| 参考文献 |
| 二、口腔黏膜斑纹类疾病 |
| 典型病例 3:口腔扁平苔藓 |
| 典型病例 4:口腔扁平苔藓 |
| 参考文献 |
| 三、口腔黏膜感染类疾病 |
| 典型病例 5:口腔带状疱疹 |
| 参考文献 |
| 四、口腔黏膜唇部疾病 |
| 典型病例 6:慢性脱屑性唇炎 |
| 参考文献 |
| 五、牙体牙髓疾病 |
| 典型病例 7:龋齿 |
| 典型病例8:龋齿 |
| 参考文献 |
| 典型病例 9:牙齿美白 |
| 参考文献 |
| 六、口腔修复学病例 |
| 典型病例 10:牙体缺损 |
| 参考文献 |
| 典型病例 11:先天缺牙导致牙列缺损 |
| 参考文献 |
| 典型病例 12:贴面修复前牙间隙 |
| 参考文献 |
| 七、口腔颌面外科学病例 |
| 典型病例 13:阻生齿 |
| 参考文献 |
| 典型病例 14:黏液腺囊肿 |
| 参考文献 |
| 典型病例 15:多生牙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实验材料与方法 |
| 1.实验材料 |
| 1.1 主要试剂和耗材 |
| 1.2 实验仪器设备 |
| 2.研究方法 |
| 2.1 实验对象的选择 |
| 2.2 唾液和组织收集 |
| 2.3 16SrRNA高通量测序 |
| 2.4 HE染色 |
| 2.5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TLR2、TLR4、NF-κB p65) |
| 2.6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
| 3.统计学分析 |
| 结果 |
| 1.唾液细菌分析 |
| 2.HE染色结果分析 |
| 3.TLR2、TLR4、NF-κB p65 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
| 4.唾液中IL-6、TNF-α的表达水平 |
| 5.Pearson相关性分析 |
| 讨论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
| 综述参考文献 |
| 20例病例汇报 |
| 病例1:口腔扁平苔藓 |
| 病例2:口腔扁平苔藓 |
| 参考文献 |
| 病例3: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 |
| 参考文献 |
| 病例4:复发性阿弗他溃疡 |
| 病例5:复发性口腔溃疡合并天疱疮 |
| 参考文献 |
| 病例6:慢性牙周炎 |
| 病例7:慢性牙周炎 |
| 病例8:慢性牙周炎 |
| 病例9:广泛型侵袭性牙周炎 |
| 病例10:广泛型侵袭性牙周炎 |
| 参考文献 |
| 病例11:慢性根尖周炎 |
| 病例12:慢性牙髓炎 |
| 病例13:慢性牙髓炎 |
| 病例14:慢性牙髓炎—上颌第二磨牙腭侧双根双根管 |
| 参考文献 |
| 病例15:阻生齿拔除一例 |
| 病例16:阻生齿拔除一例 |
| 参考文献 |
| 病例17:瓷贴面修复氟斑牙一例 |
| 病例18:前牙间隙-数字化美学修复 |
| 参考文献 |
| 病例19:双侧上颌乳磨牙外伤冠根折预成冠修复一例 |
| 病例20:年轻恒牙复杂冠根折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 缩略词表(附录)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一部分 hBM-MSCs对Cal-27迁移及侵袭作用的影响 |
| 材料与方法 |
| 1.实验材料 |
| 1.1 仪器和设备 |
| 1.2 实验器材 |
| 1.3 主要试剂 |
| 1.4 人舌鳞癌细胞系 |
| 1.5 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
| 2.实验方法 |
| 2.1 舌鳞癌细胞Cal-27的培养 |
| 2.2 hBM-MSCs的培养 |
| 2.3 Cal-27细胞与hBM-MSCs细胞共培养 |
| 2.4 划痕实验 |
| 2.5 Transwell迁移实验 |
| 2.6 Transwell侵袭实验 |
| 结果 |
| 讨论 |
| 第二部分 hBM-MSCs对Cal-27迁移及侵袭作用机制的研究 |
| 材料和方法 |
| 1 实验材料 |
| 1.1 仪器和设备 |
| 1.2 实验器材 |
| 1.3 主要试剂 |
| 2 实验方法 |
| 2.1 PCR实验检测相关基因表达量 |
| 2.2 Western免疫印迹检测 |
| 结果 |
| 讨论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附 18例病例 |
| 病例一 |
| 参考文献 |
| 病例二 |
| 参考文献 |
| 病例三 |
| 参考文献 |
| 病例四 |
| 参考文献 |
| 病例五 |
| 参考文献 |
| 病例六 |
| 参考文献 |
| 病例七 |
| 参考文献 |
| 病例八 |
| 参考文献 |
| 病例九 |
| 参考文献 |
| 病例十 |
| 参考文献 |
| 病例十一 |
| 参考文献 |
| 病例十二 |
| 参考文献 |
| 病例十三 |
| 参考文献 |
| 病例十四 |
| 参考文献 |
| 病例十五 |
| 参考文献 |
| 病例十六 |
| 参考文献 |
| 病例十七 |
| 参考文献 |
| 病例十八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 缩略词表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前言 |
| 临床研究 |
| 结果 |
| 讨论 |
| 结论 |
| 不足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
| 附录 |
| 慢性唇炎中医治疗的研究进展(综述) |
| 参考文献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 引言 |
| 1 研究对象 |
| 1.1 病例来源 |
| 1.2 样本量计算 |
| 1.3 诊断标准 |
| 1.3.1 西医诊断标准 |
| 1.3.2 中医诊断标准 |
| 1.3.3 鉴别诊断 |
| 1.4 纳入标准 |
| 1.5 排除标准 |
| 1.6 剔除标准 |
| 1.7 中止标准 |
| 1.8 脱落标准 |
| 2 三草油唇膏的制备 |
| 2.1 药物组成 |
| 2.2 制备方法 |
| 2.3 质量标准 |
| 3 研究方案 |
| 3.1 随机分配 |
| 3.2 治疗宣教 |
| 3.3 干预措施 |
| 3.3.1 试验组 |
| 3.3.2 对照组 |
| 3.4 分组干预方案 |
| 3.5 观察指标 |
| 3.5.1 一般指标 |
| 3.5.2 临床观察指标 |
| 3.6 疗效评价标准 |
| 3.7 不良事件的发生与处理 |
| 3.8 统计分析 |
| 4 研究结果 |
| 4.1 临床研究流程图 |
| 4.2 一般情况比较 |
| 4.2.1 性别构成情况 |
| 4.2.2 年龄分布情况 |
| 4.2.3 治疗前观测指标比较 |
| 4.3 治疗后观测指标比较 |
| 4.3.1 治疗前后皮损面积比较 |
| 4.3.2 治疗前后皮损范围评分比较 |
| 4.3.3 治疗前后临床表现及程度评分比较 |
| 4.3.4 治疗前后自觉症状及程度评分比较 |
| 4.3.5 疗效和愈显率 |
| 4.3.6 复发率比较 |
| 4.3.7 复发间隔天数比较 |
| 5 讨论 |
| 5.1 唇的认识 |
| 5.2 慢性唇炎的简介与治疗现状 |
| 5.2.1 慢性唇炎概述 |
| 5.2.2 慢性唇炎的病因 |
| 5.2.3 慢性唇炎的治疗现状 |
| 5.2.4 慢性唇炎的病情评价 |
| 5.3 祖国医学关于唇风的认识 |
| 5.3.1 唇风病的溯源 |
| 5.3.2 唇风病的辨证 |
| 5.3.3 唇风病的中医药治疗 |
| 5.4 三草油唇膏的介绍 |
| 5.4.1 三草油的来源 |
| 5.4.2 制备三草油唇膏的意义 |
| 5.5 药物详析 |
| 5.5.1 紫草 |
| 5.5.2 茜草 |
| 5.5.3 甘草 |
| 5.6 本研究结果的意义 |
| 5.6.1 一般资料 |
| 5.6.2 皮损面积 |
| 5.6.3 皮损范围评分 |
| 5.6.4 临床表现及程度评分 |
| 5.6.5 自觉症状及程度评分 |
| 5.6.6 愈显率 |
| 5.6.7 复发率 |
| 5.6.8 复发间隔天数 |
| 6 不良反应 |
| 结论 |
| 不足与展望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附录 1 文献综述 慢性唇炎中医理论溯源及临床经验采撷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2 在校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1 |
| 附录 3 在校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2 |
| 附录 4 伦理审查批件 |
| 附录 5 随机数字表 |
| 附录 6 |
| 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材料与方法 |
| 1 离体牙的纳入及准备 |
| 2 主要实验材料和仪器设备 |
| 3 实验分组 |
| 4 实验方法 |
| 4.1 离体牙的根管治疗、桩道制备和冲洗 |
| 4.2 纤维桩的粘接及牙齿薄片的制备 |
| 4.3 推出实验 |
| 4.4 桩道表面的电镜观察 |
| 4.5 统计学方法 |
| 实验结果 |
| 1 剪切粘接强度结果 |
| 2 各组粘接断裂模式结果 |
| 3 扫描电镜观察结果 |
| 讨论 |
| 1 冲洗液对纤维桩粘接强度的影响 |
| 1.1 EDTA对粘接强度的影响 |
| 1.2 次氯酸钠+EDTA对粘接强度的影响 |
| 1.3 氯己定对粘接强度的影响 |
| 1.4 双氧水对粘接强度的影响 |
| 2 纤维桩预处理 |
| 3 推出实验 |
| 4 超声荡洗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
| 综述参考文献 |
| 临床病例报告20例 |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 缩略词表 |
| 致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