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对脓毒症发病机制及治疗策略的新认识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脓毒症的发病机制及其治疗策略新认识(论文文献综述)

姚咏明,张卉,童亚林[1](2021)在《深化对烧伤脓毒症诊断体系与治疗策略的认识》文中提出烧伤患者由于大面积皮肤缺损引起创面感染、大量体液流失、高代谢状态等,导致序贯性多系统功能紊乱,极易诱发全身性感染甚至脓毒症。目前,脓毒症已成为严重烧伤患者死亡的首要原因,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是患者救治成功的关键。烧伤脓毒症具有独特的病理生理特点,一般脓毒症诊断标准对其缺乏特异性。因此,理解烧伤脓毒症的发病机制,有助于深化对烧伤脓毒症诊断体系和干预途径的认识,制订更加精准化、智能化的治疗策略。

玛依热·买合木提[2](2021)在《儿童脓毒症心肌病的危险因素及预后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脓毒症脓毒症(sepsis)是PICU常见和导致死亡的主要疾病,其中心脏是脓毒症儿童常累及的脏器之一,表现为脓毒症心肌病(sepsis-induced myocardial dysfunction,SIMD),合并SIMD的脓毒症儿童死亡率明显升高。本研究旨在分析SIMD儿童临床特点,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探讨其相关危险因素及预后因素。方法:(1)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乌鲁木齐某三甲小儿重症监护室(PICU)2013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符合《2012拯救脓毒症运动:严重脓毒症、脓毒症休克诊治指南》中脓毒症诊断标准的儿童,根据排纳标准最终纳入520例,在根据是否诱发SIMD分为SIMD组(251例)和非SIMD组(269例),通过SPSS25.0软件采用卡方检验和两独立样本t检验的方法比较两组性别、年龄、体重、感染来源、基础疾病,及以下各项指标入院24h内最差值,如心率、体温、呼吸、血压、平均动脉压(MAP)、是否机械通气、小儿危重评分,血常规中白细胞计数(WBC)、血红蛋白(HB)、血小板计数(PLT)、血清血糖值、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心肌标志物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红蛋白(myo)、肌钙蛋白(cTn),心衰标志物NT-pro BNP,动脉血气中A-p H、碳酸氢根浓度(HCO3-)、乳酸(Lac),炎症指标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6(IL-6)等,对比两组各项指标间的差异,将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纳入多因素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2)将SIMD组根据发病28天是否存活分为存活组(109例)和死亡组(142例),采用SPSS25.0软件比较两组性别、年龄、体重、感染来源、基础疾病,及以下各项指标入院24h内最差值,如心率、体温、呼吸、血压、MAP、是否机械通气、小儿危重评分、WBC、HB、PLT、血糖、LDH、PDW、CK、CK-MB、myo、cTn、NT-pro BNP、A-p H、HCO3-、Lac、PCT、CRP、IL-6、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每搏量指数(SVI)、小儿改良ROSS评分、严重心律失常、正性肌力药物应用是否有差异,将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纳入多因素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将获得独立危险因素纳入受试者工作曲线(ROC曲线),观察曲线下面积、可信区间、灵敏度、特异度。结果:(1)SIMD组和非SIMD组在血源性感染、小儿危重评分、CK-MB、myo、cTn、NT-pro BNP、PCT、IL-6等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其他变量差异均没有统计学。多因素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血源性感染(OR=6.464,95%CI:1.751-23.863,P=0.005),小儿危重评分(OR=0.947,95%CI:0.905-0.991,P=0.019)、CK-MB(OR=1.003,95%CI:1.000-1.006,P=0.026)、myo(OR=1.001,,95%CI:1.001-1.002,P<0.001)、cTn(OR=4.365,95%CI:1.713-11.119,P=0.002)、NT-pro BNP(OR=1.001,95%CI:1.000-1.001,P<0.001)、PCT(OR=1.053,95%CI:1.028-1.079,P<0.001)、IL-6(OR=1.001,95%CI:1.001-1.002,P<0.001)是脓毒症心肌病发病率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2)SIMD存活组和死亡组在颅内感染、小儿危重评分、cTn、NT-pro BNP、左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每搏量指数、小儿改良ROSS评分、PDW、正性肌力药物应用、严重心律失常等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其他变量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颅内感染(OR=7.619,95%CI:1.016-57.117,P=0.048),NT-pro BNP(OR=1.000,95%CI:1.000-1.000,P<0.001),cTn(OR=14.719,95%CI:5.754-37.652,P<0.001),左室舒张末容积指数(OR=1.044,95%CI:1.013-1.076,P=0.005),每搏量指数(OR=0.941,95%CI:0.900-0.984,P=0.008),小儿改良ROSS评分(中度:OR=4.863,95%CI:1.460-16.197,P=0.010;重度:OR=9.622,95%CI:2.728-33.936,P<0.0001)、小儿危重评分(OR=0.927,95%CI:0.887-0.968,P=0.001),PDW(OR=12.396,95%CI:1.496-102.683,P=0.020)、正性肌力药物应用(OR=4.499,95%CI:1.382-14.647,P=0.013)、严重心律失常(OR=6.839,95%CI:2.117-22.100,P=0.001)是脓毒症心肌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3)将SIMD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纳入受试者工作曲线(ROC曲线),观察曲线下面积、可信区间、灵敏度、特异度,cTn的AUC最高,为0.798(95%CI:0.739-0.856),所有指标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脓毒症儿童中血源性感染、小儿危重评分、myo、CK-MB、cTn、NT-pro BNP、PCT、IL-6是脓毒症心肌病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2)SIMD儿童中颅内感染、小儿危重评分、cTn、NT-pro BNP、左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每搏量指数、小儿改良ROSS评分、PDW、正性肌力药物应用、严重心律失常是SIMD儿童提示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cTn预测SIMD儿童预后不良优于其他指标。

洪健超[3](2021)在《高血浆降钙素原水平ICU脓毒症患者的临床特征和预后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分析高血浆降钙素原ICU脓毒症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相关性。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研究方法,收集入组患者基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基础疾病、合并症,危重症评分包括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评分)、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 Ⅱ评分)、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评分)和查尔森合并症指数评分(CCI评分),记录患者生命体征、血气分析、血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凝血功能、心肌酶谱以及血、尿、痰、导管等标本细菌培养结果等指标。将所有符合纳入条件的患者分成高PCT组(PCT>100μg/L)和低PCT组(PCT=0.02~100μg/L),分别比较上述各指标在高PCT组和低PCT组中的差异;随后将高PCT组和低PCT组各分成28d存活组和28d死亡组,分别比较上述各指标在28d存活组和28d死亡组中的差异。将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纳入回归模型,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对预后的危险因素进行筛选,绘制各指标的ROC曲线,计算各指标的曲线下面积、最佳截断值、敏感度及特异度,比较各个指标对脓毒症患者28d预后的预测价值。并对高PCT组和低PCT组的独立危险因素与28d病死率进行相关性分析,绘制散点图,进行线性相关拟合及Lowess拟合。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296例患者,高PCT组103例,低PCT组193例。相较于低PCT组,高PCT组平均年龄更小;入院前7d及住院期间有大手术史比例更高;APACHE Ⅱ评分、SOFA评分更高,CCI评分更低;AKI1期比例更低;AKI2期、AKI3期、行肾脏替代治疗的比例更高;HR、Lac、Pa CO2、HCO3-、Sa O2、IL-6、CRP、AST、LDH、BUN、CREA、PT、APTT、INR、D-D、c Tn I、Myo、CK-MB明显升高;PH、Plt、i Ca2+明显降低(均P<0.05)。2.低PCT组中,相较于28d存活组,28d死亡组男性比例更高、休克比例更高、基础疾病更多;GCS评分、APACHE Ⅱ评分、SOFA评分、CCI评分更高;AKI3期比例更高、行肾脏替代治疗比例更高;血液感染率更高;HR、RR、Lac、BE、LY%、AST、LDH、BUN、CREA、PT、INR、c Tn I、Myo、CK-MB、K+、Glu明显升高;MAP、PH、PaO2、HCO3-、Sp O2、SaO2、Alb明显降低(均P<0.05)。28d预后独立危险因素是SOFA评分、CCI评分、HCO3-、Sa O2、LDH,均对评估ICU低血浆PCT成人脓毒症患者28d预后有诊断意义(均AUC>0.5),SOFA评分的敏感度最高,为80.9%,HCO3-和SaO2的特异度最高,为90.9%。各28d预后独立危险因素与28d病死率具有线性相关关系(均P<0.0001)。3.高PCT组中,相较于28d存活组,28d死亡组休克比例更高;GCS评分、APACHE Ⅱ评分、SOFA评分更高;AKI 1期比例更低、AKI 3期比例更高;革兰氏阴性杆菌感染率显着升高;Lac、APTT、cTnI、Myo、Na+和Glu明显升高;HCO3-、SpO2、SaO2明显降低(均P<0.05)。APACHE Ⅱ评分为此类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对ICU高血浆PCT成人脓毒症患者预后有诊断意义(AUC>0.5),敏感度为87%,特异度为80.7%。28d预后独立危险因素与28d病死率具有线性相关关系(P<0.0001)。结论:高血浆PCT水平ICU脓毒症患者以中老年男性为主,发生休克比例高,危重症评分包括GCS评分、APACHE Ⅱ评分和SOFA评分升高。相较于ICU低血浆PCT成人脓毒症患者,ICU高血浆PCT成人脓毒症患者心脏功能、肺脏功能、肝脏功能、肾脏功能及凝血功能恶化程度更高。高PCT脓毒症患者的预后与休克、GCS评分、APACHE Ⅱ评分、SOFA评分、AKI 3期、血氧饱和度、乳酸水平、代谢性酸中毒、心肌酶谱、凝血功能、电解质、葡萄糖以及革兰氏阴性杆菌感染有关。APACHE Ⅱ评分为高血浆PCT水平ICU脓毒症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钱嘉俊[4](2020)在《脓毒症相关性脑病一例并文献复习》文中研究表明背景脓毒症(Sepsis)是急危重症领域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其定义近年来变化较大,目前采用的诊断依据是对于感染或疑似感染的患者,当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equential organ failure assessment,SOFA)较基线上升≥2分可诊断为脓毒症。不同国家地区的脓毒症的发病率差距较大,大致在1.4-25%,病死率大概为30-70%。脓毒症的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明确,目前认为系统性炎症反应综合征在其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尽管在脓毒症治疗上,液体复苏、抗感染治疗、血管活性物质使用、糖皮质激素应用、抗凝、血液净化等治疗方面均取得不同的进展,但目前尚未发现特效性药物治疗方法。同时,脓毒症存在多种并发症,如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脓毒症相关性脑病(Sepsis-associated encephalopathy,SAE)等。脓毒症相关性脑病也称为脓毒症脑病(Sepsis encephalopathy,SE),是指患者无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器质性病变的临床或实验室证据,由脓毒症的全身炎性反应引起的弥散性脑功能障碍,严重影响神经系统功能的疾病状态。SAE的患者都有严重全身感染的迹象,表现为脓毒症或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但是SAE的病理生理机制非常复杂,尚未发现特异的、有效的治疗方法。SAE早期临床表隐蔽、复杂,患者意识和认知障碍评估存在一定困难,镇静剂的应用以及患者本身出现的低血压、代谢紊乱等问题也会出现影响意识状态的改变。由于缺乏特异性诊断的标准,导致SAE发病率差异大,误诊率高。本文旨在回顾性分析本院一例SAE的诊治过程,结合相关文献复习,探讨SAE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研究目的分析本院一例SAE患者的诊治过程,探讨SAE临床特点以及诊治方法,并结合相关文献分析,提高对SAE诊断认识,优化治疗,预测以及改善患者预后。方法收集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一例SAE患者的临床资料,相关辅助检查,包括头颅CT平扫+增强、脑电图、颅内压测定、脑脊液培养等方法,结合相关文献分析SAE诊断、治疗及预后。结果1、本病例特点:(1)患者为老年男性(2)因出现腹泻、发热到我院就诊,后病情进展迅速,出现高热(T:39.5℃),体格检查提示:昏迷、心率增加、血压下降、四肢厥冷、皮肤花斑,腹部稍紧,无压痛,反跳痛,颈抵抗、对光反射、角膜反射存在,四肢肌张力高、肌力I级,腱反射正常,右侧巴氏征阳性,其余神经病理征未引出。(3)影像学检查:头颅影像学结果未见异常(4)实验室检查:感染指标升高,如降钙素原:17.13mmol/L;炎症指标升高,如Il-6:159.31 pg/ml、C-反应蛋白:55.4mg/L、TNF-a:17.33 pg/ml;循环代谢指标差,如:乳酸9.4mmol/L,血培养结果:大肠埃希氏菌。(5)腰椎穿刺结果:颅内压高(310mmH2O),余脑脊液检验结果未见异常。(6)危重疾病严重评分:格拉斯评分:4分,SOFA评分:11分,APACHE II评分:22分。(7)脑电图结果:重度异常脑电图。综合上述标准,诊断脓毒症。排除脑血管意外、代谢性脑病、颅脑外伤、颅内感染后,考虑患者神志改变为继发性改变,予诊断SAE。继续予抗感染等积极对症处理后,患者神志较前恢复,脑电图较前改善。2、系统性回顾文献结果:(1)脓毒症病情进展迅速,及时抗感染治疗以及完善病原学检查,是改善患者预后以及降低病死率的关键措施。(2)SAE主要临床表现为神志、意识的改变,且合并SAE脓毒症患者病死率高(3)目前SAE的详细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4)脑电图目前为诊断以及鉴别SAE的重要辅助检查。结论1.脓毒症易出现多种并发症,SAE是其中之一。SAE临床表现为神志的改变为主,容易漏诊以及误诊,早期识别及诊断是改善预后的关键。2.目前SAE诊断缺乏金标准,仍然是以“排他性诊断”为主,脑电图结果对诊断具有重要作用。3.去除病因、对症支持治疗以及管理,是目前SAE治疗原则。4.动态复查ECG、NSE、细胞因子等辅助检查,能有效地帮助临床人员诊断患者预后。

范晶[5](2020)在《白介素-27在脓毒症相关性急性肝损伤中的作用和初步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对脓毒症相关性急性肝损伤(Acute hepatic injury,AHI)患者白介素-27(Interleukin-27,IL-27)表达水平进行检测并对IL-27与促炎因子以及疾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进行分析,进一步在动物模型以及细胞模型中探讨IL-27在脓毒症相关性急性肝损伤中的作用及部分机制。以期为脓毒症相关性AHI的病理生理机制相关研究提供参考。方法:1.临床分析:选择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住院,诊断为脓毒症相关性AHI和脓毒症不伴肝损伤的患者,以及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健康体检中心的健康体检者为研究对象。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确定研究对象,收集相关临床资料及生化检查,抽取各组研究对象血液,使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nzyme-linked immunoassay,ELISA)检测各组血清IL-27水平,比较组间差异,分析IL-27与IL-6,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 alpha,TNF-α),IL-1β等炎症因子,疾病严重程度指标及其他临床指标的相关性。2.动物实验:对野生型(Wild type,WT)和IL-27受体(IL-27Receptor,IL-27R)WSX-1/T细胞细胞因子受体(T cell cytokine receptor,TCCR)缺陷(IL-27R-/-)C57BL/6J小鼠采用经典盲肠结扎穿刺术(Cecal ligation puncture,CLP)建立脓毒症模型,并使用腹腔注射重组IL-27等干预条件。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uantitative real 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PCR)法检测肝脏IL-27、炎症因子IL-6,TNF-α,ELISA检测血清IL-27表达情况,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blot)法检测肝脏c-Jun氨基末端激酶(c-Jun N-terminal kinase,JNK)表达情况。采用微板法检测血谷丙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和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transaminase,AST)变化,染色检测肝脏病理变化,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dUTP缺口末端标记测定法(Terminal deoxynucleotidyl transferase-mediated dUTP nick end labeling,TUNEL)检测肝脏细胞凋亡情况。通过Kaplan-Meier分析各组小鼠的存活率。3.细胞实验:使用q-PCR法检测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刺激小鼠巨噬细胞系(RAW264.7)后IL-27受体亚基WSX-1表达,ELISA法检测炎症因子IL-6,TNF-α表达水平,以及使用western-blot检测信号通路JNK磷酸化水平。并采用上述方法检测使用IL-27重组蛋白以及JNK抑制剂预处理后LPS作用于RAW264.7所致上述炎症因子及信号通路的表达变化。结果:1.脓毒症相关性AHI患者血清IL-27较脓毒症非肝损伤以及健康对照组明显升高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脓毒症相关性AHI患者血清IL-27与血清促炎因子IL-6,TNF-α水平,血清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以及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估II(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 II,APACHE II)评分、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equential Organ Failure Assessment,SOFA)呈正相关,提示血清IL-27在脓毒症相关性AHI中可能起着促炎作用。2.在CLP术后6小时、24小时,WT小鼠肝脏及血中IL-27表达较对照组明显上调(P<0.001),与血清ALT、AST、肝脏及血清IL-6,TNF-α水平,肝脏磷酸化JNK(phosphorylated JNK,p-JNK)水平,肝脏病理损伤评分变化一致。而IL-27R-/-小鼠CLP术后,肝脏及血清IL-6,TNF-α水平,肝脏p-JNK水平较WT组下调,且肝脏病理损伤减轻,肝细胞凋亡亦减轻,生存率改善。在重组IL-27预处理的WT小鼠组CLP术后发现,上述炎症因子、信号通路蛋白、肝脏病理损伤以及肝细胞凋亡较未使用重组IL-27组WT小鼠进一步加重,小鼠死亡率增加。而重组IL-27预处理的IL-27R-/-小鼠CLP术后上述指标较未使用重组IL-27的IL-27R-/-小鼠无明显变化。提示IL-27在CLP后AHI中起着促炎作用,IL-27可能通过参与调节肝脏JNK磷酸化水平促进炎症反应。3.在体外细胞实验中,LPS刺激后巨噬细胞RAW264.7 WSX-1表达上调,p-JNK表达上调,细胞上清液中IL-6,TNF-α水平升高,使用重组IL-27后,巨噬细胞p-JNK表达水平和细胞上清液中IL-6,TNF-α水平进一步升高,而这一变化可以被JNK抑制剂抑制。结论:1.血IL-27在脓毒症相关性急性肝损伤患者中明显升高,且与促炎因子,疾病严重程度,细菌感染相关标志物水平呈正相关,可能在脓毒症相关性AHI病理生理过程中发挥促炎作用。2.在脓毒症小鼠模型中,IL-27在急性肝损伤病理生理过程中发挥促炎作用,并且信号通路JNK可能参与了IL-27调节的肝脏炎症损伤过程。3.IL-27可能通过参与JNK信号通路的活化促进炎症状态下的巨噬细胞表达促炎因子增加,从而发挥促炎作用。

耿云倩[6](2020)在《乌司他丁对急诊室诊断的严重脓毒症和脓毒症休克患者的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脓毒症病情进展快且病死率高,炎症反应失衡和免疫抑制是其核心发病机制,既往研究表明乌司他丁(UTI)具有抑制炎症反应作用,对住院诊断的脓毒症患者具有改善脏器功能、降低病死率的作用,但对早期脓毒症患者的影响尚不明确。本研究旨在探讨UTI治疗急诊室诊断的严重脓毒症和脓毒症休克患者的疗效。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河北省内10家综合三级甲等医院急诊科接诊的150例严重脓毒症和脓毒症休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试验组75例,对照组7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UTI 2万单位/(kg·d),分3次静脉注射,注射时间30-60分钟,连续治疗7d。在治疗后0d、3d、7d分别计算两组APACHE II评分、SOFA评分、MEDS评分、MODS评分,分别测定Lac、PCT、CRP、BNP、D-Dimer、CTn I、TBIL、Cr的值,统计机械通气时间、急诊ICU住院时间、28d病死率。结果:治疗7d后,两组的器官功能评价指标以及实验室指标较治疗前均显着降低(P<0.05),且试验组APACHE II评分、SOFA评分、Lac较对照组降低更明显[APACHE II评分(分):10.21±4.49 vs 12.91±5.47,SOFA评分(分):1.5(0,4)vs 3(0,7),Lac(mmol/L):1.05±0.46 vs 1.33±0.49],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MEDS评分、MODS评分、CRP、D-Dimer、PCT、TBIL、c Tn I、BNP、Cr、机械通气时间、急诊ICU住院时间、28d病死率较对照组均有下降趋势,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诊室诊断的严重脓毒症和脓毒症休克患者的28d病死率较高,可达32.7%,而UTI对患者的心、肺、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具有一定保护作用,可改善患者的总体状态,减轻疾病的严重程度,但未能显示显着缩短机械通气时间、急诊ICU住院时间以及降低28d病死率。

赵巧[7](2019)在《凉血解毒方治疗热毒炽盛型脓毒症的随机对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观察运用凉血解毒方联合西医常规治疗热毒炽盛型脓毒症的疗效,探索中医中药在危急重症中的作用,为脓毒症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与支持。方法:选取中国中医科学院医院重症医学科2017年3月-2018年12月间收治符合纳入标准的脓毒症患者60例。纳入标准:符合2016年国际脓毒症联席会议提出的Sepsis3.0诊断标准,证型符合2017年《中医药补充抗生素治疗脓毒症的专家共识》中热毒炽盛证证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0例,治疗组30例。两组同时予内科基础治疗,治疗组在内科治疗基础上加凉血解毒颗粒剂一日两次(水牛角30g 生石膏30g 金银花30g 连翘30g 知母20g 玄参30g生地30g 赤芍30g)。对照组和治疗组均观察7天。分别于治疗前,治疗3天后7天后记录统计,进行两组中医症状积分及有效率比较、西医观察指标比较。统计数据使用SPSS 22.0软件。结果:1 一般资料比较共纳入60例患者其中因符合脱落标准脱落8例,入组治疗组29例,男性16例,女性13例,年龄71.52±9.51岁,对照组29例男性17例,女性12例,年龄72.17±9.18。分别对治疗组、对照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疾病分布情况进行比较,经检验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均无显着差异(P>0.05)。比较的既往疾病包括:高血压、高脂血症、2型糖尿病、冠心病,经检验两组患者既往疾病分布无显着差异(P>0.05)。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中医症候单项积分及总积分及西医指标差异,结果无统计学差异(P>0.05)。2有效率比较有效率方面,治疗3天后,治疗组有效率为75.9%VS对照组48.2%,治疗3天后,治疗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天后,治疗组有效率为86.2%VS对照组82.8%。经χ2检验,治疗组有效率优于对照组但在统计学意义上不显着(P>0.05)。说明中药及西医治疗均有效,且中医治疗见效快。3中医症状积分症状总积分方面,治疗组及对照组总积分均较治疗前有显着差异(P<0.05);对比总积分治疗前与治疗3天后差值,治疗组为11.79±3.42,治疗组为9.17±4.6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7天后差值,治疗组为15.52±5.24,对照组为12.83±4.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项症状比较,发热、烦躁、面红目赤、神昏、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脘腹胀满评分及总积分,两组在治疗3天后、7天后均较治疗前显着降低(P<0.05);其中烦躁、大便秘结、脘腹胀满中医症状,治疗组较对照组降低更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症状积分两组间均无显着差异(P>0.05)。显示在中医症状改善方面,凉血解毒方合并西医基础治疗优于单纯西医治疗。4.西医指标比较治疗3天后及7天后PCT、CRP、WBC,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前均好于治疗后,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凉血解毒方比较西医基础治疗在炎症指标、Lac、T、P、APACHEⅡ评分及SOFA评分方面改善明显。结论凉血解毒方结合西医治疗热毒炽盛型脓毒症症状有效率方面明显好转,且见效快,优于对照组。中医症状方面,凉血解毒方结合西医在治疗热毒炽盛型脓毒症改善明显。尤其是在解除患者烦躁、大便秘结、脘腹胀满方面效果显着。在西医基础上联合凉血解毒方,对WBC、PCT、CRP、Lac指标改善明显。

孙雪[8](2019)在《抗炎合剂治疗脓毒症(热毒互结证)的临床观察及调控HMGB1/TLR4/NF-κB信号通路》文中研究表明目的 为进一步研究抗炎合剂在治疗脓毒症(热毒互结证)的效果和作用机制,本课题通过细胞毒性研究探讨抗炎合剂对LPS诱导的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的炎症反应中HMGB1/TLR4/My D88信号通路的调控作用,通过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探索和讨论抗炎合剂治疗脓毒症(热毒互结证)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对HMGB1/TLR4/My D88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 临床研究:将西医诊断符合脓毒症,中医证型诊断符合热毒互结证的患者随机分成两个组:治疗组、对照组,治疗组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法,即常规西医治疗加用抗炎合剂中药汤剂;对照组则仅采用西医常规治疗。观察两组患者在治疗前、治疗后3天、7天的中医证候评分的变化、血细胞分析(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CRP水平、肝肾功能、炎症因子IL-1β、IL-6、IL-4、IL-10、TNF-α和APACHE II评分的变化,采用ELISA检测法观测两组患者在治疗前、治疗后3天和治疗后7天血清中HMGB1、TLR4、My D88水平变化。实验研究:使用抗炎合剂对SD大鼠灌胃7日后腹主动脉采血,提取含药血清;HMGB1过表达慢病毒、HMGB1 RNAi慢病毒感染RAW264.7建立HMGB1过表达慢病毒、HMGB1 RNAi慢病毒稳定株;将RAW264.7分为7组:PBS空白组、LPS处理组、LPS+含药血清组、HMGB1过表达+LPS组、HMGB1过表达+含药血清+LPS组、HMGB1 RNAi+LPS组、HMGB1 RNAi+含药血清+LPS组。ELISA法检测各组细胞上清TNF-α、IL-6、IL-10水平,采用RT-PCR法检测各组细胞TLR4m RNA、My D88 m RNA、NF-κB m RNA表达量。结果 临床研究:治疗组在治疗7天后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7天后的疗效(P<0.05),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3.103%,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78.571%;治疗组在治疗后3天、7天的中医证候总评分、便秘评分、怕热心烦评分及腹胀评分较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在治疗后3天、7天的促炎因子水平IL-1、IL-6、TNF-α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和对照组相比,治疗组中的抗炎因子IL4、IL-10水平显着增加(P<0.05);治疗组在治疗后3天、7天HMGB1、TLR4、My D88含量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7天APACHE II评分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研究:LPS处理组细胞上清促炎因子IL-6、TNF-α水平高于空白组(P<0.05),LPS+含药血清组、HMGB1+含药血清+LPS组和HMGB1 RNAi+含药血清+LPS组细胞上清促炎因子IL-6、TNF-α水平低于LPS处理组、HMGB1+LPS组和HMGB1 RNAi+LPS组(P<0.05),HMGB1+LPS组细胞上清促炎因子IL-6、TNF-α水平高于LPS处理组,HMGB1 RNAi+LPS组细胞上清促炎因子IL-6、TNF-α水平低于LPS处理组(P<0.05);LPS处理组细胞上清抗炎因子IL-10水平高于空白组(P<0.05),LPS+含药血清组、HMGB1+含药血清+LPS组和HMGB1RNAi+含药血清+LPS组细胞上清抗炎因子IL-10水平高于LPS处理组、HMGB1+LPS组和HMGB1 RNAi+LPS组(P<0.05),HMGB1+LPS组细胞上清抗炎因子IL-10水平高于LPS处理组,HMGB1 RNAi+LPS组细胞上清抗炎因子IL-10水平低于LPS处理组(P<0.05)。LPS处理组细胞TLR4 m RNA、My D88m RNA和NF-κB m RNA表达量高于空白组(P<0.05),LPS+含药血清组、HMGB1+含药血清+LPS组和HMGB1 RNAi+含药血清+LPS组细胞TLR4 m RNA、My D88m RNA和NF-κB m RNA表达量低于LPS处理组、HMGB1+LPS组和HMGB1RNAi+LPS组(P<0.05),HMGB1+LPS组细胞TLR4 m RNA、My D88 m RNA和NF-κB m RNA表达量高于LPS处理组,HMGB1 RNAi+LPS组细胞TLR4 m RNA、My D88 m RNA和NF-κB m RNA表达量低于LPS处理组(P<0.05)。结论 临床研究:西医治疗基础上加用抗炎合剂在改善中医证候疗效上明显优于单纯西医治疗,且在改善发热、便秘、怕热心烦、腹胀等症候方面有优势;可见,抗炎合剂治疗脓毒症(热毒互结证)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其可下调HMGB1、TLR4、My D88水平,进而下调促炎因子,上调抗炎因子,调节炎症反应失衡,起到对机体的保护作用。实验研究:抗炎合剂对LPS诱导的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的炎症反应具有调节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其可以下调HMGB1、TLR4、My D88和NF-κB有关,上调抗炎因子,下调促炎因子,调节免疫反应,以减轻炎症反应对细胞的损伤。

高超[9](2019)在《脓毒症预后与中医危候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观察研究广东省中医院急诊科和ICU收治的脓毒症患者中常见的中医危候分布情况,分析中医危候、APACHE-Ⅱ评分及SOFA评分与患者治疗结局的相关性,探讨脓毒症预后与中医危候的相关性,以期在未进行APACHE-Ⅱ评分和SOFA评分的情况下能够预判病情及预后,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自2018年2月一2019年1月广东省中医院急诊科和ICU收治的脓毒症患者中,共筛选出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患者,进行前瞻性调查性研究。首先,根据纳入时间,从三个时间节点(纳入:第1天,第3天/死亡,第7天/死亡)通过自制临床观察表评估收集危候相关证候的发生情况,同时对患者病情进行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将危候相关证候归纳总结后,得出3次评估中危候分布情况。采用频数分析法,统计常见中医危候分布情况。然后,分析治疗结局与主要指标(SOFA评分水平、APACHE-Ⅱ评分水平及危候)的关系。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分析,统计学方法主要包括描述性分析、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等,P<0.05为显着差异。结果:1.脓毒症患者的危候中,综合频次排列前五依次为:失神116例(35.4%),手足逆冷63例(19.2%),肢体浮肿37例(1 1.3%),暴喘29例(8.8%),疾脉21例(6.4%),包括神志、脉象、气息、肢端循环及肢体情况等方面。死亡患者的危候分布水平高于出院患者。2.综合3次评估:SOFA评分中,SOFA评分>6.5时患者危候的出现频次高于SOFA评分≤6.5时患者危候的出现频次。APACHE-Ⅱ评分中,随着评分分值的增大,肢体浮肿、发热的出现频次逐渐减少;疾脉、息微欲绝的出现频次逐渐增加,失神、手足逆冷、四肢厥冷、大肉脱失着骨的出现频次先减小后增大。3.在3次评估中,经t检验,死亡组与生存组间SOFA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者SOFA评分平均水平均大于后者,则认为死亡组的SOFA评分水平高于生存组的SOFA评分水平;经Mann-Whitney U检验,死亡组与生存组间APACHE-Ⅱ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前者中值均大于后者,则认为死亡组的APACHE-Ⅱ评分水平高于生存组的APACHE-Ⅱ评分水平。4.在3次评估中,失神和手足逆冷均为治疗结局的危险因素(P<0.05),随着两种危候发生概率的增大,脓毒症患者预后的死亡率随之增加。结论:1.脓毒症患者常见的中医危候为:失神、手足逆冷、肢体浮肿,暴喘、疾脉,涉及患者神志、气息、脉象、肢端循环及肢体表现等方面。2.中医危候与脓毒症预后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失神和手足逆冷为脓毒症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对于预判患者病情及预后,有一点的参考价值。

张慈[10](2019)在《肝素治疗对脓毒症患者SAA、sTREM-1、HMGB-1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文中认为目的通过观察脓毒症(sepsis)患者肝素干预后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可溶性髓样细胞触发受体-1(sTREM-1)和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的动态变化,探讨肝素治疗对脓毒症患者静脉血SAA、sTREM-1、HMGB-1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1研究对象选取2017-11至2018-11就诊于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住院符合脓毒症诊断标准的患者10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肝素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根据28天病死率将两组患者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应用肝素组患者的生存例数为34例、死亡例数为16例,对照组患者的生存例数为28例、死亡例数为22例。所有受试对象予以集束化治疗,肝素组在脓毒症集束化治疗基础上给与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5000抗1/日。2研究方法收集受试对象年龄(岁)、性别(男/女)、体重指数(BMI)、病程等临床资料信息。全部入组患者于治疗前及干预5d后行序贯性器官功能衰竭评分(sequential organ failure assessment,SOFA),并记录干预前及干预后5d患者动脉血乳酸(Lac),静脉血白细胞(WBC)、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水平。分别于用肝素前及用肝素后第3d、5d取静脉血3ml,运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测定肝素组、对照组在用肝素前及用肝素后第3d、5d静脉血SAA、sTREM-1和HMGB-1水平。通过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基线情况1)肝素组与对照组的年龄、性别组成及体重指数(BMI)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肝素治疗对脓毒症患者SAA、sTREM-1、HMGB-1的影响1)对SAA的影响:(1)干预前:两组患者SAA水平比较,数值差异存在显着性,考虑有统计学差异(P=0.05)。(2)干预后不同观察时间点与干预前SAA水平的差值比较:干预后3d、干预后5d肝素组和对照组的SAA水平均有所下降,干预第5d的下降程度明显高于干预第3d,且肝素组下降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对sTREM-1的影响:(1)干预前:两组患者sTREM-1水平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2)干预后不同观察时间点与干预前sTREM-1水平的差值比较:干预后3d、干预后5d肝素组和对照组的sTREM-1水平均有所下降,干预第5d的下降程度明显高于干预第3d,且肝素组下降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对HMGB-1的影响:(1)干预前:两组患者HMGB-1水平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2)干预后不同观察时间点与干预前HMGB-1水平的差值比较:干预后3d、干预后5d肝素组和对照组的HMGB-1水平均有所下降,干预第5d的下降程度明显高于干预第3d,且肝素组下降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肝素治疗脓毒症的效果评价1)临床指标评价:干预前两组患者SOFA评分、Lac、WBC、PCT、CR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明两组患者干预前临床指标具有可比性,(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的SOFA评分、Lac、WBC、PCT、CRP水平均有所下降,从数值上看,肝素组下降程度比对照组更大,效果更优。2)预后评价:28d病死率肝素组32%(16/50)优于照组44%(22/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尚不能认为肝素对脓毒症患者预后有影响;死亡组SAA、sTREM-1、HMGB-1水平均高于存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相关分析所有患者干预前血清SAA水平与白细胞、乳酸、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SOFA评分呈正相关,r=0.944,0.984,0.977,0.972,0.968,P<0.05;血浆sTREM-1水平与白细胞、乳酸、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SOFA评分呈正相关,r=0.952,0.947,0.961,0.940,0.966,P<0.05;血清HMGB-1水平与白细胞、乳酸、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SOFA评分呈正相关,r=0.964,0.968,0.980,0.972,0.969,P<0.05。各血清学指标之间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SAA与sTREM-1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0.933,P<0.05;SAA与HMGB-1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0.980,P<0.05;sTREM-1与HMGB-1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0.950,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可使脓毒症患者血清SAA、sTREM-1、HMGB-1水平下降,可改善脓毒症患者炎症反应,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图0幅;表14个;参163篇。

二、脓毒症的发病机制及其治疗策略新认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脓毒症的发病机制及其治疗策略新认识(论文提纲范文)

(2)儿童脓毒症心肌病的危险因素及预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内容与方法
    1 研究对象及分组
        1.1 纳入标准
        1.2 排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3 研究内容
        3.1 资料收集
        3.2 技术路线图
    4 质量控制
    5 统计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脓毒症心肌病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新疆医科大学硕士/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3)高血浆降钙素原水平ICU脓毒症患者的临床特征和预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一览表(Abbreviation)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2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纳入与排除标准
    2.3 研究方法
    2.4 PCT的检测方法
    2.5 诊断标准
    2.6 统计学处理
3 结果
    3.1 患者一般资料
    3.2 病原学分析
    3.3 生物学指标
    3.4 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
    3.5 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
    3.6 相关性分析
4 讨论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致谢
综述 生物标记物在成人脓毒症早期诊断中应用价值和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4)脓毒症相关性脑病一例并文献复习(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及方法
    2、文献复习
临床资料与结果
    1、病史资料
    2、治疗分析
讨论
    一、脓毒症以及脓毒症相关性脑病诊断
    二、SAE发病机制以及病理改变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白介素-27在脓毒症相关性急性肝损伤中的作用和初步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IL-27在脓毒症相关性急性肝损伤患者中的作用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部分 IL-27在脓毒症相关性AHI动物模型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部分 IL-27对巨噬细胞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肝脏细胞在脓毒症相关性肝损伤中的作用机制研究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6)乌司他丁对急诊室诊断的严重脓毒症和脓毒症休克患者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脓毒症炎症反应与抗炎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7)凉血解毒方治疗热毒炽盛型脓毒症的随机对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脓毒症的中医认识
        1 脓毒症的病名
        2 脓毒症病因病机
        3 辨证分型
        4 中医治疗
        4.1 辨证论治
        4.2 单味药研究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西医研究现状
        1 脓毒症概述
        2 流行病学
        3 发病机制
        3.1 炎症反应平衡失调
        3.2 免疫功能紊乱
        3.3 凝血功能障碍
        3.4 其他因素
        4 治疗现状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前言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诊断标准
        2.3 试验方法
        2.4 观察指标
        2.5 统计分析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基线资料比较
        3.2 中医疗效比较
        3.3 中医症状积分比较
        3.4 西医指标比较
    4 讨论
        4.1 病因病机
        4.2 立方依据
        4.3 方药分析
        4.4 疗效分析
        4.5 结论
        4.6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CRF表
致谢
个人简介

(8)抗炎合剂治疗脓毒症(热毒互结证)的临床观察及调控HMGB1/TLR4/NF-κB信号通路(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引用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抗炎合剂治疗脓毒症(热毒互结证)及通过HMGB1通路抑制炎症介质的随机、对照临床观察研究
    临床技术路线图
    材料和方法
        1 研究对象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样本量估算
        1.6 脱落和剔除标准
        2 临床研究方法
        2.1 中药抗炎合剂的制备
        2.2 主要试剂
        2.3 分组及干预措施
        2.4 随机方法
        2.5 临床疗效观察
        2.6 中医证候的疗效评定标准
        2.7 主要检测技术与方法
        2.8 统计方法
        3 结果
        3.1 研究对象基本情况介绍及比较
        3.2 应用抗生素的情况比较
        3.3 病原学培养结果比较
        3.4 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3.5 中医证候评分比较
        3.6 血常规(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和C反应蛋白比较
        3.7 肝功能、肾功能比较
        3.8 血清IL-1?水平比较
        3.9 血清IL-6水平比较
        3.10 血清IL-4水平比较
        3.11 血清IL-10水平比较
        3.12 血清TNF-α水平比较
        3.13 血清HMGB1水平的比较
        3.14 血清TLR4水平比较
        3.15 血清MyD88水平比较
        3.16 治疗前后APACHE II评分比较
        4 随访结果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抗炎合剂通过HMGB1/TRL4/My D88 通路抑制LPS诱导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炎症反应的机制研究
    实验技术路线图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药物
        1.3 实验细胞
        1.4 实验试剂
    2 方法
        2.1 抗炎合剂药物制备
        2.2 抗炎合剂含药血清制备
        2.3 含药血清毒性实验
        2.4 HMGB1 过表达慢病毒、HMGB1 RNAi慢病毒稳定株构建
        2.5 实验细胞分组及干预措施
        2.6 观察项目及方法
        2.7 统计方法
    3 实验结果
        3.1 各组IL-6水平比较
        3.2 各组IL-10水平比较
        3.3 各组TNF-α水平比较
        3.4 各组TLR4 m RNA变化
        3.5 各组My D88 m RNA变化
        3.6 各组NF-κB m RNA变化
分析与讨论
    1 西医对脓毒症的认识
    2 中医对脓毒症的认识
    3 抗炎合剂的组方依据
    4 抗炎合剂研究进展
    5 HMGB1与脓毒症
    6 抗炎合剂对HMGB1/TLR4 信号通路的调控
        6.1 HMGB1/TLR4 信号通路
        6.2 抗炎合剂对HMGB1/TLR4 信号通路的影响
    7 抗炎合剂对中医证候疗效的影响
创新点
结论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综述
    参考文献

(9)脓毒症预后与中医危候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危候诊察要点的研究进展
        1.1.1 察神之衰败
        1.1.2 察色之危兆
        1.1.3 察形体、姿态之异常
        1.1.4 察息微音绝、特异气味
        1.1.5 察舌之危象
        1.1.6 察脉之危象
        1.1.7 察绝汗之危象
        1.1.8 察饮食、二便之异常
        1.1.9 察痛证危象
        1.1.10 察昏厥危象
        1.1.11 察热极危候
    1.2 脓毒症西医诊疗及预后的研究进展
        1.2.1 病理生理机制
        1.2.2 定义及诊断
        1.2.3 治疗策略
        1.2.4 预后情况
        1.2.5 结语
第二章 临床研究
    2.1 研究内容
        2.1.1 研究目的
        2.1.2 病例来源
        2.1.3 诊断标准
        2.1.4 研究方法
        2.1.5 统计学方法
    2.2 研究结果及分析
        2.2.1 一般情况
        2.2.2 中医危候分布情况
        2.2.3 治疗结局与主要指标的关系分析
    2.3 讨论
        2.3.1 中医危候分布情况
        2.3.2 治疗结局与主要指标的分析
    2.4 不足和展望
        2.4.1 不足
        2.4.2 展望
    2.5 结论
        2.5.1 常见危候
        2.5.2 回归分析结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诊断标准
    附录2: 临床观察表
    附录3: 中医危候观察表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10)肝素治疗对脓毒症患者SAA、sTREM-1、HMGB-1的影响及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引言
第1章 临床研究
    1.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1 研究对象
        1.1.2 基线调查
        1.1.3 分组方法
        1.1.4 干预方案
        1.1.5 随访方案
        1.1.6 结局评价
        1.1.7 统计分析
        1.1.8 质量控制
    1.2 研究结果
        1.2.1 两组患者基线情况比较
        1.2.2 肝素治疗对脓毒症患者SAA、sTREM-1、HMGB-1 的影响
        1.2.3 肝素治疗对脓毒症患者的效果评价
        1.2.4 临床各指标间相关性分析
    1.3 讨论
    1.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2章 综述 脓毒症患者炎症反应与器官、系统功能障碍研究的最新进展
    2.1 炎症反应与脓毒症
        2.1.1 炎症反应引发脓毒症
        2.1.2 炎症反应相关指标
    2.2 脓毒症各器官、系统功能障碍发病机制
        2.2.1 脓毒症与免疫-凝血系统
        2.2.2 脓毒症与急性心肌损伤
        2.2.3 脓毒症与急性肺损伤
        2.2.4 脓毒症与肝、胃肠损伤
        2.2.5 脓毒症与急性肾损伤
        2.2.6 脓毒症与神经、内分泌系统
    参考文献
结论
附录A 序贯性器官功能衰竭评分(SOFA评分)
附录B 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评分)
致谢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学位论文数据集

四、脓毒症的发病机制及其治疗策略新认识(论文参考文献)

  • [1]深化对烧伤脓毒症诊断体系与治疗策略的认识[J]. 姚咏明,张卉,童亚林. 中华烧伤杂志, 2021(05)
  • [2]儿童脓毒症心肌病的危险因素及预后分析[D]. 玛依热·买合木提. 新疆医科大学, 2021(09)
  • [3]高血浆降钙素原水平ICU脓毒症患者的临床特征和预后分析[D]. 洪健超.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4]脓毒症相关性脑病一例并文献复习[D]. 钱嘉俊. 广州医科大学, 2020(01)
  • [5]白介素-27在脓毒症相关性急性肝损伤中的作用和初步机制研究[D]. 范晶. 重庆医科大学, 2020(01)
  • [6]乌司他丁对急诊室诊断的严重脓毒症和脓毒症休克患者的疗效观察[D]. 耿云倩. 河北医科大学, 2020(02)
  • [7]凉血解毒方治疗热毒炽盛型脓毒症的随机对照研究[D]. 赵巧.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9(01)
  • [8]抗炎合剂治疗脓毒症(热毒互结证)的临床观察及调控HMGB1/TLR4/NF-κB信号通路[D]. 孙雪.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3)
  • [9]脓毒症预后与中医危候的相关性研究[D]. 高超.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4)
  • [10]肝素治疗对脓毒症患者SAA、sTREM-1、HMGB-1的影响及临床意义[D]. 张慈. 华北理工大学, 2019(01)


脓毒症论文 健康论文 预后论文 il-6论文 食品安全论文

上一篇:我国电子商店发展问题及法律对策
下一篇:温室葡萄的土壤、肥料和水分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