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书,苏增锋,范晓云[1](2021)在《老年性痴呆患者隐匿性肺炎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和验证》文中指出目的分析老年性痴呆患者隐匿性肺炎的危险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0年12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收治的明确诊断为老年性痴呆合并肺部感染患者病历资料,从确诊患者中随机挑选部分患者作为建模组,并根据是否具备隐匿性分为隐匿性肺炎组、非隐匿性肺炎组,其余病例作为验证组。分别采用单因素和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老年痴呆患者发生隐匿性肺炎的危险因素,应用R4.0.3软件构建nomogram图并对模型进行验证。结果共纳入216例患者。其中148例(隐匿性肺炎75例、非隐匿性肺炎73例)用于建模,68例(隐匿性肺炎37例、非隐匿性肺炎31例)用于验证。糖尿病(OR=2.565,95%CI:1.094~6.015)、重度痴呆(OR=3.079,95%CI:1.116~8.494)、痴呆病程≥10年(OR=5.782,95%CI:2.139~15.627)、年龄≥80岁(OR=2.737,95%CI:1.011~7.413)、长期卧床(OR=4.835,95%CI:1.716~13.625)为痴呆合并隐匿性肺炎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通过该5项危险因素构建预测模型并进行验证,验证结果显示:建模组曲线下面积(AUC)为0.841,验证组AUC为0.756,提示该模型诊断能力良好;Hosmer-Lemeshow检验显示模型拟合优度良好;decision曲线分析显示该模型有较高的获益性。结论年龄≥80岁、重度痴呆、痴呆病程≥10年、糖尿病、长期卧床是老年性痴呆患者发生隐匿性肺炎的独立危险因素,通过列线图模型个体化可预测老年性痴呆患者发生隐匿性肺炎的概率,从而尽早干预,改善预后。
孙梦华[2](2021)在《骨质疏松性骨折危险因素筛查及与中医体质、血清IGF-I、IL-6相关性分析》文中认为研究背景骨质疏松性骨折是骨质疏松症最直接、最具有破坏性的结果。随着年龄的增长,绝经后女性雌激素水平下降,骨吸收大于骨形成,骨骼微细结构发生异常变化,导致其骨骼脆性和骨折风险显着增加,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而70岁以后由于年龄因素的影响,骨量将进一步丢失,骨质疏松所带来的危害在中老年女性中更为显着。预计到2050年,我国在骨质疏松性骨折上的医疗费用将达1745亿元。社区居民是本病的高发人群,但实际防控力量相对较弱,人们对于该病的自我保健意识很差,因此在社区居民中开展此项研究,能更好地提高人群对骨质疏松性骨折的知晓度,进而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降低发病率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多项临床研究表明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生与许多因素有关,例如年龄、骨密度值、骨折史、跌倒史、绝经年龄、饮食习惯等。《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素问·上古天真论》曰“女子……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 丈夫…… 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指出人在40岁以后,尤其女性,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功能逐渐下降,开始出现如腰膝酸软、下肢拘挛、乏力、身高变矮等躯体症状,这些症状的发生可能对OP骨折有一定的提示作用。此外,临床实践证实血液中骨代谢生化指标的含量可以间接推断骨骼的代谢产物状态和相关激素,因此可将骨代谢生化指标用于评估骨代谢情况、预测骨折风险等。近年来关于骨质疏松性骨折的研究不断增多,引起诸多学者的广泛关注,但针对我国人口学特征,同时包含中医体质、饮食习惯等其他危险因素相结合的研究鲜少,所以本研究对北京市三社区女性骨质疏松性骨折开展了以中医体质及其他危险因素有关的调查,深入挖掘骨折的危险因素;并检测血清IGF-I、IL-6蛋白含量,探究其与OP骨折的相关性,为该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康复提供参考,并为后期骨质疏松性骨折相关危险因素分析提供前期工作基础。研究目的1.分析北京市三社区女性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的中医体质类型及危险因素;2.探究骨质疏松性骨折与血清IGF-I、IL-6之间的相关性。研究内容1.开展社区女性骨质疏松性骨折的调查,并获得远期随访(2017.11-2019.12)骨折发生情况及中医体质类型等相关危险因素;2.采用巢式病例对照设计,按1:1匹配骨折患者与未骨折患者,使用ELISA方法检测蛋白,探究骨质疏松性骨折与血清IGF-I、IL-6之间的相关性。研究方法1.研究设计注册登记式调查研究(Registry study,RS),嵌入巢式病例对照设计。2.研究对象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确定北京市三大社区(东城区、朝阳区以及丰台区),对45-80岁骨质疏松症高危人群(女性)进行临床问卷信息调查、BMD检测、生物样本采集。同时排除继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3.问卷采集信息本研究采用的是《全国骨质疏松症病证结合前瞻性社区队列研究》病例报告表所涉及的内容与结构,于2017年11月至2018年7月期间,采用现场调查的方式,对调查人群的一般信息、骨折史、家族遗传史、跌倒史、睡眠情况、饮食习惯(包括饮食类型、烹调方式、以及对食物的摄入情况)、IOF骨质疏松症风险测试量表和中医体质量表等方面信息进行登记填写。4.骨密度检测使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HOLOGIC,美国Hologic Wi)测定腰椎(L1-L4)和双髋部骨密度。5.生物样本采集与管理研究对象需空腹抽取外周静脉血5ml,并离心后将血清装入EP管,-80℃冰箱保存。对血液样本进行检测时需要在最短时间内将样本从-80℃冰箱中取出,防止其他样本的反复冻融影响检测结果。6.随访实施基于前期流调数据,经过两年时间于2019年12月通过电话随访获得该研究人群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生情况。并根据随访结果将患者分为骨折组与未骨折组,进一步探讨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危险因素。7.蛋白检测运用巢式病例对照设计原则,按1:1匹配骨折患者与未骨折患者(以年龄、骨量情况、基础疾病一致作为匹配条件)。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IGF-I、IL-6含量。8.数据管理基于Epidata3.1软件,独立双人双录入社区女性骨质疏松症高危人群流行病学数据,并结合软件一致性校验等形式,确认数据录入准确无误。9.统计分析应用SPSS22.0软件对研究人群一般情况信息进行描述性分析。利用Python3.9进行SMOTE算法平衡数据,对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危险因素分析先采用t/Chisq检验、单因素分析,选取达到统计学意义的因素再进行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向前:LR),a 入=0.05,a出=0.10。以a=0.05为标准,即P<0.05被认为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从而筛选出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1.712例女性OP高危人群通过电话随访获取到两年时间内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生情况,共随访到OP高危患者612例,应答率86%,其中骨质疏松性骨折15例,无骨质疏松性骨折597例。2.通过分析15例骨折患者的骨量情况、骨折发生部位及原因发现:在骨量情况方面:骨质疏松为8例,骨量减少为7例;在骨折发生部位方面:胸腰椎椎体骨折为7例、踝关节骨折为4例、桡骨远端骨折为4例;在骨折发生原因方面:跌倒为12例,扭伤为3例。3.在612例女性OP高危人群中,以“是否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将人群分为两组,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人群在初潮年龄、生育次数、体重、脑血管疾病家族史、骨折史、跌倒史、睡眠时间(夜间)、饮食习惯、IOF骨质疏松症风险测试、气虚质、阳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等因素方面存在差异(P<0.05)。4.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北京市三社区女性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的危险因素有气虚质、跌倒史、骨量情况、脑血管疾病家族史、父母髋部骨折史、本人髋部骨折史、饮用碳酸饮料、夜间睡眠时间短以及身高降低(超过3CM)。5.女性骨质疏松症高危人群偏颇体质主要以阳虚质、气虚质、阴虚质、气郁质偏多,其中在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后得出气虚质是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的危险体质。6.两组共30例样本中均能检测到血清IGF-I、IL-6。其中骨折组血清IGF-I含量明显低于未骨折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骨折组血清IL-6含量高于未骨折组,但无统计学意义,可能是与检测样本量少有关。结论由本研究结果得出以下结论:1.女性骨质疏松症高危人群偏颇体质主要以阳虚质、气虚质、阴虚质、气郁质偏多,其中气虚质相对其他体质类型影响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风险更高。2.女性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的危险因素有跌倒史、骨量情况、脑血管疾病家族史、父母髋部骨折史、本人髋部骨折史、饮用碳酸饮料、夜间睡眠时间短以及身高降低(超过 3CM)。3.血清IGF-I水平降低、IL-6水平升高可能与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具有相关性。
王旭[3](2021)在《遗忘型轻度认知损害中医证候、影像特征及转归的风险因素研究》文中提出目的:研究遗忘型轻度认知损害(aMCI)患者的中医证候特征、神经心理学特征、结构影像特征,寻找aMCI和阿尔茨海默病(AD)的危险因素,探索aMCI患者中医证候与认知功能的关系,评价人口学因素与临床信息、中医证候、认知功能对aMCI转归的影响。方法:研究一:纳入275例受试者,分为正常对照组(NC,n=99),aMCI组(n=147),AD(n=29)。进行一般资料与临床信息采集、神经心理学评价、中医证候评估,并对上述项目进行组间差异比较,分析aMCI患者中医证候与认知功能的相关性,用Logistic回归评估aMCI和AD的危险因素。研究二:纳入119例受试者,分为NC组(n=45),aMCI组(n=60),AD(n=14),进行头颅核磁薄层扫描,利用FreeSurfer 6.0进行全脑平均皮质厚度和海马体积、杏仁核体积分割测量,并对体积进行校正。比较三组全脑平均皮质厚度、海马体积、杏仁核体积的差异,分析其与认知功能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皮质厚度、海马体积、杏仁核体积区分NC与aMCI、aMCI与AD的诊断性能。研究三:对142例aMCI受试者进行为期24个月的随访观察,观察时点为基线、6个月、12个月、24个月,在每个观察时点进行神经心理学评价、中医证候要素评分。分析aMCI患者中医证候变化与认知功能变化的相关性。12个月及24个月随访结束时,aMCI患者根据结局转归情况分为三组:保持认知情况平稳组(平稳组)、逆转为认知正常组(逆转组)、进展为痴呆组(进展组)。比较基线时平稳组、逆转组、进展组的人口学资料、临床信息、认知功能、中医证候要素的差异,用Logistic回归寻找aMCI结局转归的风险因素。结果:1.(1)AD组年龄高于NC组(P=0.037);aMCI组(P=0.001)、AD组(P=0.009)受教育年限显着低于NC组;aMCI组吸烟人数比例显着高于NC组、AD组(P<0.05);NC组、aMCI组有兴趣爱好的比例显着高于AD组(P<0.05)。(2)除MCI-ADL外,所有量表得分三组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0.001)。(3)aMCI组MMSE总分与肾虚(b=-0.135,P=0.031)、气虚(b=-0.106,P=0.036)负相关,MMSE分项中的语言得分与脾虚负相关(b=-0.037,P=0.009),连线测试-A完成时间与阳亢正相关(b=1.862,P=0.034),MCI-ADL得分与气虚负相关(b=-0.573,P=0.029)。AD组画钟测试得分与髓减负相关(b=-0.213,P=0.047),连线测试-A完成时间与髓减正相关(b=7.371,P=0.015),ADL 得分与脾虚(b=2.010,P=0.006)、火毒正相关(b=3.689,P=0.007)。(4)以“NC组”和“aMCI组”为因变量,Logistic回归显示,年龄(OR=1.054,95%CI 1.016-1.093,P=0.005)、受教育年限(OR=0.831,95%CI0.758-0.911,P<0.001)、吸烟(OR=2.343,95%CI 1.157-4.746,P=0.018)、髓减(OR=1.090,95%CI 1.002-1.186,P=0.046)与 aMCI 有显着相关性。以“NC 组”和“AD 组”为因变量,Logistic 回归显示,年龄(OR=1.080,95%CI 1.011-1.156,P=0.022)、髓减(OR=1.392,95%CI 1.163-1.667,P=0.000)、痰浊(OR=0.698,95%CI0.569-0.857,P=0.001)、血瘀(OR=0.702,95%CI 0.518-0.951,P=0.023)与 AD 有显着相关性。2.(1)左侧海马体积、右侧海马体积、总海马体积、左侧杏仁核体积、右侧杏仁核体积、总杏仁核体积、全脑平均皮质厚度在NC组、aMCI组、AD组之间逐渐减小(P<0.01)。(2)aMCI组MMSE总分与总海马体积呈正相关(b=0.001,P=0.005),与总杏仁核体积、皮质厚度无显着相关性;延迟故事回忆得分与总海马体积呈正相关(b=0.003,P=0.000),与总杏仁核体积、皮质厚度无显着相关性;BNT-30得分与皮质厚度呈正相关(b=18.99,P=0.005),与总海马体积、总杏仁核体积无显着相关性;连线测试-A完成时间与总杏仁核体积呈负相关(b=-0.035,P=0.025)。(3)全脑平均皮质厚度区分NC与aMCI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652,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0.622、0.683;区分aMCI与AD的AUC为0.774,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0.683、0.857。左、右侧海马体积和总海马体积区分NC与aMCI时,AUC分别为0.731、0.727、0.728,敏感性分别为 0.432、0.727、0.682,特异性分别为 0.915、0.661、0.729;区分 aMCI 与 AD 时,AUC分别为0.821、0.872、0.854,敏感性分别为0.898、0.780、0.797,特异性分别为0.714、0.929、0.857。左、右侧杏仁核体积及总杏仁核体积区分NC与aMCI的AUC分别为0.710、0.683、0.688,特异性分别为0.831、0.864、0.932,敏感性分别为0.523、0.500、0.386;区分 aMCI 与 AD 时,AUC 分别为 0.850、0.840、0.849,敏感性分别为0.797、0.712、0.695,特异性分别为 0.857、0.929、0.929。3.(1)80例aMCI患者完成12个月随访试验,49例aMCI患者完成24个月随访试验。80例aMCI患者随访12个月,共13例(16.25%)进展为痴呆(进展组),11例(13.75%)逆转为正常(逆转组),56例保持平稳(70.00%)(平稳组)。49例aMCI患者随访24个月,共17例(34.69%)进展为痴呆(进展组),10例(20.41%)逆转为正常(逆转组),22例(44.90%)保持平稳(平稳组)。(2)延迟故事回忆(OR=0.680,95%CI 0.506-0.914,P=0.011)、ADL(OR=33.132,95%CI 1.844-595.313,P=0.018)、血虚(OR=0.509,95%CI 0.262-0.989,P=0.046)与aMCI在12个月内进展为痴呆有显着相关性。性别、职业、心律失常、延迟故事回忆、火毒与aMCI在12个月内逆转为正常认知无显着相关性。结论:1.年龄增长、低受教育年限、吸烟、髓减可能是aMCI的独立危险因素,年龄、髓减可能是AD的独立危险因素。aMCI肾虚、气虚越重,总体认知功能越差;脾虚越重,语言功能越差;阳亢越重,执行功能越差;气虚越重,日常生活能力越差。AD痴呆患者髓减越重,视觉空间功能和执行功能越差;脾虚、火毒越重,日常生活能力越差。2.海马体积、杏仁核体积、皮质厚度与AD患者认知功能下降的程度有关,aMCI总体认知功能下降、情景记忆功能下降可能与海马萎缩有关,与杏仁核、皮质萎缩无关;aMCI命名功能下降可能与皮质萎缩有关,与海马、杏仁核萎缩无关;aMCI执行功能下降可能与杏仁核萎缩有关,与海马、皮质萎缩无关。皮质厚度不能作为aMCI的诊断标志;海马体积、杏仁核体积不能作为区分aMCI与NC的诊断标志;海马体积、杏仁核体积可以作为区分aMCI与AD痴呆的诊断标志。3.阴虚、髓减、脾虚、气虚、血虚、阳虚、痰浊积分的变化反映aMCI患者认知功能的变化。延迟故事回忆得分、ADL得分可能是aMCI在12个月内进展为痴呆的独立危险因素。
姜海伟[4](2021)在《基于“毒损脑络”理论黄连解毒汤早期干预卒中后认知障碍的临床及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通过对缺血性卒中后认知障碍(PSCI)相关“毒邪”进行具体分类,了解各类毒邪的临床分布特征及总体特性,初步分析黄连解毒汤用于PSCI治疗的可行性。2.基于“毒损脑络”理论,通过黄连解毒汤早期干预PSCIND患者,分析其对认知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实验室指标、中医证候评分的疗效作用,并了解PSCI毒邪的动态变化特点。3.通过实验研究探讨黄连解毒汤干预PSCI的应用时机及部分相关机制,并进一步讨论“毒损脑络”理论对于PSCI病机的合理性。方法1.参考大数据分析结果及“SDSVD量表”中的症状要素,对入选的123例PSCI患者,参考“一般病证+严重、秽浊、迁延邪气”原则制定“PSCI中医毒邪症状要素表”并进行“毒邪”分类,并采用“SDSVD量表”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分析各类毒邪与各中医证型、非特异性症状、发病危险因素、实验室检查(CRP、NSE、D-D、FIB、Hcy)、TOSAT分型、影像学特征(侧支代偿、梗死部位、脑灌注)及认知功能等方面的分布特征及相关性,并从毒邪相兼情况及热性症状存在情况,评价PSCI相关“毒邪”分类方法的临床基础,分析毒邪的共同特性。分布率的比较采用?2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性及Logistic回归分析。2.将60例PSCIND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9例行西医基础治疗,治疗组31例加用黄连解毒汤,比较两组治疗前与治疗后1周、1月、3月、6月的MMSE、Mo CA、NIHSS、ADL、中医证候评分,比较两组治疗前与治疗后1周、1月的CRP、NSE、D-D、FIB、Hcy值,对治疗后1月、6月的疗效进行相关因素分析,总结分析“毒邪”的动态变化特点。计数资料根据方差检验情况行t检验或秩和检验,疗效相关性分析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3.将多发性脑梗死动物模型随机分为5组:假手术组、24h模型对照组、7d模型对照组、24h黄连解毒汤组、7d黄连解毒汤组。给药28天后对比观察其水迷宫检测结果以了解其认知功能,光镜观察梗死及周围区病理,CD34标记MVD,WB法测Notch信号通路Notch1、Jagged2、Hes1、Stat3蛋白及VEGF蛋白含量,ELISA法检测IL-6、IL-1β、TNF-β、IL-4、IL-10表达情况。各组之间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one-way ANOVA)分析。结果1.据“PSCI中医毒邪症状要素表”毒邪分类为热毒、痰毒、瘀毒、腑滞浊毒、正虚蕴毒。经Pearson相关性检验,各中医证型与各毒邪分布具有线性相关。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热毒与无多次脑梗死、无高血压、有糖尿病、侧支代偿差、CRP升高、嗜睡相关;痰毒与卒中到PSCI时间短、高脂血症、侧支代偿差、NSE升高相关;瘀毒与有高血压、吸烟、饮酒、小血管或前循环大血管病变、D-D及FIB升高有关;腑滞浊毒与侧支代偿差、CRP升高、嗜睡有关;正虚蕴毒与卒中到PSCI时间短、Hcy升高有关。整体毒邪与侧支代偿差、卒中到PSCI时间短、CRP升高、Hcy升高有关。各类“毒邪”相互交织,热象存在率平均达79.60%,提示各类“毒邪”存在共性及整体统一性。2.黄连解毒汤治疗PSCIND,在MMSE及Mo CA评分方面治疗组起效更早,可显着提高ADL评分(p<0.05)。对热毒内盛、痰浊阻络、腑滞浊留、气血不足证候评分可在治疗早期产生更积极作用(p<0.05),可防阴虚阳亢证进一步加重。治疗组在CRP、NSE、D-D方面的改善作用更明显(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治疗后1月有效性与采用黄连解毒汤,降低热毒内盛评分及清除热毒相关,同时与CRP、NSE值降低、ADL值降低相关。治疗后6月有效性与采用黄连解毒汤、总体毒邪被清除ADL值降低有关。3.动物实验研究结果,在认知功能行为学方面24h及7d黄连解毒汤组定位航行及空间探索能力优于各模型对照组(p<0.05),24h黄连解毒汤组优于7d黄连解毒汤组(p<0.05)。24h黄连解毒汤组梗死及周围区存活细胞密度相对较高。各黄连解毒汤组在大脑皮层Notch1、Jagged2、Hes1、STAT3蛋白及IL-6、IL-1β、TNF-α、IL-4、IL-10表达改善作用均优于各模型对照组(p<0.05)。24h黄连解毒汤组在Hes1蛋白、IL-6、IL-4的表达优于7d黄连解毒汤组(p<0.05)。各黄连解毒汤组与对照模型组VEGF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24h黄连解毒汤组脑组织MVD显着优于7d黄连解毒汤组(p<0.05)。结论1.对毒邪的分类研究发现,各类毒邪在中医辨证分型、非特异性症状、TOSAT分型、实验室指标、影像学特征方面的分布具有一定的趋向性和相关性。多数毒邪相互交织存在,多数存在热性症状,具有整体统一性,采用黄连解毒汤早期干预PSCI具有可行性。2.采用黄连解毒汤干预PSCICN患者可对患者血CRP、NSE、D-D等及中医证候评分产生积极影响,可改善患者认知功能;黄连解毒汤对其整体毒邪具有清除作用,不单纯局限于热毒。其毒邪动态变化特点进一步反应了毒邪的整体性,也反应了随着病情发展进行“辨证论治”的必要性。3.在缺血性卒中急性期,尽早使用黄连解毒汤可减轻多发性脑梗死动脉模型大鼠的认知功能行为学损害,其部分机制是通过抑制Notch信号通路的激活、调节炎性因子及改善梗死周围区域微循环而实现的。“毒损脑络”理论反应了PSCI的病机特点,也反应了PSCI的“防”与“治”的整体一致性。
李倩,赵建华,彭雪,孟利芳,刘昊,王瑾,刘俊丽,赵盼盼,王凡,李少敏[5](2021)在《H型高血压患者血尿酸水平与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相关性分析》文中研究说明背景我国H型高血压患者的发病率逐年增高,易导致认知功能减退,血尿酸(SUA)在H型高血压患者中水平升高,且与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CI)可能存在一定关联。目的探讨H型高血压患者SUA水平与MCI的相关性,以期为H型高血压所致认知功能减退寻找早期识别指标。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9月于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H型高血压患者89例,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教育年限、身高、体质量、体质指数(BMI)、吸烟史、饮酒史、冠心病史、高脂血症史、糖尿病史、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同型半胱氨酸(Hcy)、SUA。选用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中文版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 CA)进行认知功能评估。依据认知功能评估结果将患者分为H型高血压合并MCI组(A组,n=47),H型高血压认知功能正常组(B组,n=42),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40例为对照组(C组)。H型高血压合并MCI影响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H型高血压患者SUA水平与Mo CA评分的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 A组身高低于C组(P<0.05);A、B组SBP、DBP、Hcy高于C组(P<0.05);B组SUA水平高于A、C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SUA水平升高为H型高血压合并MCI的保护因素,SBP升高为H型高血压合并MCI的危险因素(P<0.05)。H型高血压患者的SUA水平与Mo CA评分呈正相关(r=0.279,P=0.008)。结论 H型高血压患者SUA水平与MCI的发生相关,可能是H型高血压合并MCI的保护性因素。
赵维潇[6](2021)在《基于肾脑相关研究CKD3-5期患者认知功能障碍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文中指出目的:基于中医学藏象学说中“肾脑相关”的密切联系,评估CKD3-5ND期患者认知功能状况,探讨CKD3-5ND期患者认知功能障碍与中医证候的相关性,寻找CKD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中医证候分布规律,并筛选出CKD患者发生认知功能障碍可能的危险因素,进而为中医学对慢性肾脏病认知功能障碍的认识、预防及辨证施治提供参考,为从肾论治脑病提供理论依据,改善慢性肾脏病患者的生存质量及预后。材料与方法:采用理论探讨与临床研究相结合的方法。1.理论探讨查阅古今对肾和脑进行相关论述的着作及文献并整理归纳,根据中医学藏象理论研究方法,系统梳理中医学和现代医学对肾脑相关的认识,从历史源流、中医理论基础、现代临床及实验研究、临床应用四个方面对“肾脑相关”理论进行探讨。2.临床研究选取2019年10月至2020年12月就诊于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肾内科门诊及病房的CKD3-5ND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入组,利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 CA)进行认知功能评估,Mo CA量表评分≥26分为认知功能正常组,<26分为认知功能障碍组,运用自行设计的病例调查表(附录1)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记录患者中医四诊信息并进行辨证分型,收集相关临床指标,应用Excel软件录入调查表资料以建立数据库,运用SPSS25.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中医学“肾”与“脑”二者在阴阳属性、经脉络属、精髓化生、神志相依等方面存在相关性。2.从肾论治脑病具有丰富的理论基础和临床实践,具有正确性与可行性。3.本研究中147例CKD3-5ND期患者认知功能的平均得分为(26±2)分,其中认知功能正常者占61.22%,而有38.78%的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认知功能障碍。CKD3期、4期、5期三个组的Mo CA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H=31.844,P=0.000<0.05),组间两两比较显示,CKD3期与CKD4期之间Mo CA评分比较无显着差异(调整后P>0.05),CKD3期与CKD5期、CKD4期与CKD5期之间Mo CA评分比较具有显着差异(调整后P=0.000、P=0.007<0.05),CKD5期患者更容易发生认知功能障碍。4.CKD3-5ND期患者认知功能正常和认知功能障碍两组间的年龄、受教育年限、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血磷、尿素、肌酐、胱抑素C、e GFR、甲状旁腺激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BMI、糖尿病病史、高血压病史、冠心病病史、血小板计数、血清白蛋白、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碱性磷酸酶、谷氨酰转肽酶、甘油三酯、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血钠、血钾、血钙、尿酸、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24h尿蛋白定量、糖化血红蛋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在调整了相关危险因素后,仅年龄、受教育年限、血红蛋白与CKD患者发生CI显着相关(P=0.005,P=0.029,P=0.002),高龄(OR=1.060,95%CI:1.018-1.1047)、低受教育年限(OR=0.820,95%CI:0.686-0.979)、低血红蛋白(OR=0.955,95%CI:0.928-0.983)为CKD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6.CKD3-5期患者的中医证候本证证候出现频率脾肾气虚证47.6%>阴阳两虚证22.4%>气阴两虚证13.6%>脾肾阳虚证11.6%>肝肾阴虚证4.8%;兼证证候出现频率湿浊证38.2%>血瘀证31.3%>无兼证28.6%>湿热证12.2%>水气证11.6%。7.认知功能正常组本证以脾肾气虚证为多(54.5%),其次为气阴两虚证(17.8%);认知功能障碍组以阴阳两虚证为多(40.4%),其次为脾肾气虚证(36.8%)。兼证中,认知功能正常组多兼湿浊证(36.7%)或无兼证(34.4%),认知功能障碍组多兼血瘀证(57.9%)或湿浊证(40.3%)。其中阴阳两虚证、血瘀证患者Mo CA评分更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3.429,P=0.001;Z=-3.429,P=0.001)。结论:1.“肾脑相关”理论具有丰富的理论基础和临床实践,为临床从肾论治脑病以及肾脑相关理论的实际运用提供了依据。2.CKD3-5ND期患者CI的患病率约为38.78%,CKD5期的患者认知功能评分更低。3.高龄、低教育水平和低Hb是CKD患者发生CI的危险因素,应当对这些因素进行提早筛查和干预,以预防CKD患者CI的发生。4.阴阳两虚证为CKD3-5ND期患者CI本证的主要证型,其次为脾肾气虚证;血瘀证为兼证的主要证型,其次为湿浊证。5.慢性肾脏病患者发生认知功能障碍的病机为脾肾阴阳两虚、痰瘀闭阻脑窍。
张春雨[7](2020)在《内蒙古蒙、汉族人群阿尔茨海默病相关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文中认为目的 了解内蒙古自治区社区蒙、汉族65岁及以上人群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的危险因素分布特点;探讨AD危险因素的分布特征;探讨ApoE、TOMM40、PVRL2、BIN1 基因在蒙古族散发性AD(sporadic AD,SAD)患者中的变化规律,以及19号染色体单倍体型及基因环境交互作用。方法1、选取内蒙古自治区30个社区的全部65岁及以上的5150个蒙古族、汉族个体进行AD危险因素探索性研究;2、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进行AD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分析,评估相关因素对AD的影响;3、收集蒙古族SAD患者51 1例,对照组为认知功能正常的健康体检者392例,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及测序技术和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对AD组与对照组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进行分析;并应用单倍体分析和MDR方法研究蒙古族SAD患者基因环境间的交互作用。结果 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在蒙古族65岁及以上以上人群中,年龄、性别、职业、接受教育、婚姻、家庭结构、糖尿病史、高血压病史、舒张压,冠心病史和骨关节病史在两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汉族65岁及以上人群中年龄、性别、生育胎次、职业、接受教育、低收入、婚姻、家庭结构、吸烟饮酒史、体育锻炼、规律饮茶、低体重、腹型肥胖、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冠心病史和骨关节病史在两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1)基因多态性分析表明蒙古族SAD组与对照组相比,ApoE各基因型分布频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并且ApoE ε4携带状态在两组间的分布存在显着差异(P=0.000)。(2)PVRL2 rs6857、rs6859、rs3852861,TOMM40 rs157580、rs2075650,ApoE rs709449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在AD组和对照组的分布具有显着差异(P<0.005);ApoE rs405509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在AD组和对照组的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校正了 ApoE ε4携带状态后,上述各SNPs位点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在ApoE ε4+/-组分布差异并不具有统计学意义。BIN1 rs6733839、rs744373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在AD组和对照组的分布未见差异(P>0.05)。(3)19号染色体单倍体分析发现:PVRL2 rs6857、TOMM40rs157580、2075650间存在连锁不平衡,携带CGA单倍体者的AD发病风险较低,而TAG携带者的AD发病风险较高;TOMM40 rs2075650、APOE rs405509和rs769449之间存在连锁不平衡,携带GTC单倍体者AD的患病风险较低,携带AGT者AD的发病风险较高;TOMM40 rs6857、rs6859、rs157580之间也存在连锁不平衡,携带AGG者AD的发病风险较低,携带GTA者AD的发病风险较高。(4)运用多因子降维法对蒙古族AD基因环境间的交互作用分析发现,ApoEε4、教育、TOMM40rs157580、BIN1rs6733839 之间存在交互作用,其中,ApoEε4、教育与蒙古族SAD显着相关。结论1.蒙古族65岁及以上人群中,年龄、性别、生育胎次、糖尿病史、高血压病史、舒张压水平,冠心病史和骨关节病史是AD的可能危险因素,非农牧业职业、接受教育、已婚、与配偶子女同住是AD的可能保护因素;在汉族人群中年龄、性别、低收入、多次生育、吸烟史、低体重、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冠心病史和骨关节病史是可能危险因素,非农牧业职业、接受教育、已婚、与配偶子女同住,规律饮茶、锻炼是AD的可能保护因素。2.进一步验证ApoE基因多态性与蒙古族SAD易感性相关,ApoEε4等位基因是蒙古族SAD的危险因素。3.首次对蒙古族AD人群19号染色体进行单倍体型分析发现PVRL2 rs6857、TOMM40 rs 157580 和 rs2075650 间存在连锁不平衡;TOMM40 rs2075650、APOE rs405509和rs769449之间存在连锁不平衡,TOMM40rs6857、rs6859、rs157580之间也存在连锁不平衡,内蒙古蒙古族人群APOE、TOMM40、PVRL2、BIN1基因多态性与SAD的易感性相关。4.首次构建出了蒙古族AD发病的最优环境-基因交互模型,即ApoEε4,教育,TOMM40 rs157580,BIN1rs6733839与蒙古族AD发病显着相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poEε4、教育水平与蒙古族SAD的发生显着相关。
宋博策[8](2020)在《血管性痴呆(虚瘀证)危险因素分析及临床预测模型的建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血管性痴呆(VD),是一组由于缺血性、出血性及急慢性缺血缺氧性脑血管疾病引起的,以高级神经认知功能障碍为主的临床综合征。由于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VD的患病率逐年上升,但此类患者对该病认识不足、门诊就诊率较低,给家庭和社会造成沉重的负担。到目前为止,VD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无合理、适用、统一的诊断标准,且治疗方法有限,临床获益不显着。然而VD是唯一可以防治的痴呆类型,若早期干预会有可逆性。中医认为VD为本虚标实之证,且中医证候调查研究显示VD以肾虚证与血瘀证为多见,且常兼夹出现,因此研究VD(虚瘀证)发病危险因素、分析其中医临床表征并建立临床诊断预测模型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研究目的:探索VD(虚瘀证)的发病危险因素、分析其中医临床表征并建立临床诊断预测模型,以期为VD中医分证诊断提供新的思路,为本病的早期防治提供依据。资料与方法:1资料来源 本研究以2018年6月至11月北京市延庆区井庄镇和沈家营镇收集的调查问卷为基础,根据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筛选出VD(虚瘀证)患者170例,非VD(虚瘀证)者170例,分别定义为VD组与ND组。并收集其人口学资料、生活资料、伴随疾病、家族病史、中医表征信息,以及简易智能精神状态量表、Hachinski缺血量表等信息。2研究方法2.1 VD(虚瘀证)危险因素的研究及中医临床表征分析:本研究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VD组与ND组两组患的者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其中计量资料描述性分析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数据符合正态分布且方差齐者采用两独立样本均数t检验,非正态分布或方差不齐者采用非参数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最终筛选出VD(虚瘀证)发病危险因素及主要中医临床表征。2.2建立并验证VD(虚瘀证)临床预测模型:将上述所有样本按照2:1的比例随机分为建模组及验证组两部分。对建模组数据进行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预测因子并建立模型。利用验证组数据对模型从区分度、一致性、DCA决策曲线分析三个方面进行验证,最终绘制VD(虚瘀证)诺莫图。研究结果:1基于差异性分析得出VD(虚瘀证)发病危险因素本研究发现,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职业、学历、睡眠时长、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高脂血症、脑血管病史、脑卒中家族史方面有统计学差异(P<0.05),中医表征中智能减退、腰膝酸软、神情呆板、口唇紫绀、夜尿、耳鸣、舌质、舌苔颜色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具体结果如下:1.1人口学资料VD组患者平均年龄67.65±7.01岁,ND组平均年龄66.00±9.29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ND组比较,VD组男性比例(48.82%)、高中以下学历人员占比(100.00%)高于ND组(31.18%、98.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D组患者平均BMI值34.89±7.01,ND组为24.20±3.55,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ND组相比,VD组重体力劳动者比例(100.00%)高于ND组(90.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2生活资料与ND组比较,VD组睡眠<7h/天的患者比例(51.76%)高于ND组(40.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中的吸烟史、饮酒史、运动习惯,无统计学差异(P>0.05)。1.3伴随疾病与ND组相比,VD组有高血压(77.65%)、冠心病(13.53%)、糖尿病(30.00%)、高脂血症(18.82%)、脑血管病史(78.82%)的比例较ND组高(ND组分别为45.88%、7.65%、5.29%、17.65%、6.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4家族病史与ND组比较,VD组患者具有脑卒中家族史的患者占比(10.00%)较ND组(2.94%)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中高血压家族史、糖尿病家族史、冠心病家族史、高脂血症家族史,无统计学差异(P>0.05)。2中医表征分析与ND组相比,VD组智能减退、腰膝酸软、神情呆板、口唇紫绀、夜尿、耳鸣各项阳性表征更显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烦躁不安、四肢挛急麻木、心慌心悸、喜怒不定、肌肤干燥,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ND组相比,VD组患者中舌质红(39.41%)、质暗(31.18%)的比例高于ND组(质红28.24%、质暗9.41%);VD组舌苔色黄者占35.29%,ND组24.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舌苔厚度、脉诊,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3建立并验证VD(虚瘀证)临床预测模型建立VD(虚瘀证)临床预测模型,得到公式为:p=1/(1+exp(-(脑血管病史*1.123009+脑卒中家族史*1.701957+高血压*1.247617+高脂血症*1.079337+腰膝酸软*0.7704542-性别*1.407806-睡眠时长*1.121451+0.5259097)))利用验证组数据对模型进行验证,区分度验证结果显示:所得模型在建模组及验证组数据中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061和0.8902;一致性验证中,U检验P=0.756>0.05;所得DCA临床决策曲线主体部分均在两极端虚线所围成区域上方。三种验证均通过。结论:根据统计结果可知年龄、性别、职业、学历、睡眠时长、脑血管病史、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高脂血症、脑卒中家族史,均为VD(虚瘀证)的发病危险因素。智能减退、腰膝酸软、神情呆板、口唇紫绀、夜尿、耳鸣、舌质、舌苔色黄为其主要中医表征。根据模型的三种检验结果,可以认为建立了一个具有较好区分度、一致性较好并且具备一定临床实用价值的临床诊断预测模型。本研究为探索性研究,所建预测模型通过检验,并且具有较好的临床净获益,为研究VD中医分证诊断提供新的研究思路与方法。通过日后的不断完善,将会为预防和筛查不同VD中医证型提供简便有效的手段,做到“精准诊疗”。
杨德爽[9](2020)在《冠脉慢性完全闭塞患者中医证型分布及与认知障碍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论文包括文献综述两篇和临床观察一篇。一、综述综述一的题目是《冠脉慢性完全闭塞的中医病因病机认识及其影响认知功能的中医理论基础》。古代医学文献中没有对应冠脉慢性完全闭塞疾病的病名,目前大多学者认为冠心病属于“胸痹心痛”范畴,其他对应冠心病的中医病名还有真心痛、卒心痛等。晋代葛洪提出“久心痛”一词,其临床表现与冠脉慢性完全闭塞类似,故目前CTO一般归属于中医“久心痛”。后世医家及近代学者对久心痛与真心痛等其他中医冠心病病名进行了区别阐述,对冠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的病因病机进行了完善,但尚未形成完备的治疗冠脉慢性完全闭塞的理法方药体系。早在我国古代中医理论中,就叙述了“心主神明”理论,是冠心病对认知功能影响的中医理论基础,后世不断丰富理论及应用,目前已经被后世学者所认可。冠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对认知功能影响有着丰富的中医理论基础,但现代西医临床研究尚少,因此临床探究冠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对认知功能的影响,不仅是对中医理论的验证,更提示临床患者及医师对冠脉慢性完全闭塞患者的早期认知功能障碍进行防治,对临床具有一定意义。综述二的题目是《冠脉慢性完全闭塞对认知功能影响的现代医学新进展》。主要阐述了冠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的定义、发生发展机制及影响因素;认知功能定义、评估方式、影响因素,心血管系统和其他系统疾病对认知功能的影响,以及血清胱抑素等指标与冠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和认知功能的障碍的关联。越来越多临床研究冠心病与认知功能的关系,以及使用更多指标评估二者的联系,但临床上冠脉慢性完全闭塞对认知功能的具体影响机制的研究尚不完善。临床应及早对冠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患者的认知功能进行筛检,及时发现认知功能障碍患者并进行干预,对减缓认知功能障碍进展及对选择自身最优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二、临床研究目的:通过调研冠脉慢性完全闭塞患者中医证型分布和认知功能,探讨冠脉慢性完全闭塞患者中医证型分布特点和与认知功能相关性。方法:选自2019年6月至2020年1月中日友好医院中西医结合心内科及西医心内科住院,行冠脉造影的患者176例,根据病史及冠脉造影结果分为冠脉慢性完全闭塞组(CTO组)和轻度冠脉病变组(对照组),收集两组患者一般资料、中医证型、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及生化指标。分析CTO患者中医证型分布及与认知功能的关系,并应用相关性分析和回归分析探讨CTO和认知功能的相关性。结果:①入组患者描述:176例患者年龄在47-9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1.47±11.93岁,男性有119人(占67.6%),女性有57人(占32.4%)。男性患者BMI较女性患者BMI升高(P<0.001),男性患者年龄较女性患者年龄降低(P<0.05)。②比较CTO组和对照组相关指标:CTO组患者94例(占53.4%),对照组患者82例(占46.6%),两组患者年龄、年龄分层、BMI指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CTO组的男性占比要多于对照组(P<0.05),组别和性别的相依系数为17.8%;CTO组患者中有吸烟史的比例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组别和吸烟史的相依系数为28.1%;CTO组患者MoCA评分较对照组显着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按照MoCA评分评价患者是否存在有认知功能受损(小于26分则认为存在认知功能受损),CTO组认知功能障碍人数多于对照组认知功能障碍人数(P<0.05),组别和具有认知功能障碍人数的相依系数为15.8%;CTO组患者血清Cys C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O组患者血清TC(P<0.001)、HDL-C(P<0.05)及LDL-C(P<0.01)显着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③CTO组患者中医证型分布及相关因素比较:将CTO组患者根据四种不同中医证型分成四组,其中痰浊闭阻证组患者41例,气虚血瘀证组患者22例,气阴两虚证组患者20例,心肾阳虚证组患者11例。痰浊闭阻证患者年龄显着高于气阴两虚证和心肾阳虚证组(P<0.05),其余基线指标无统计学差异;比较四种证型的血清Cys C水平,血清Cys C水平由高到低为:痰浊闭阻证、气虚血瘀证、气阴两虚证或心肾阳虚证(P<0.05)。④CTO组患者不同中医证型认知功能比较:比较四种中医证型患者MoCA评分,发现气虚血瘀证组和痰浊闭阻证组患者MoCA评分显着低于气阴两虚证组和心肾阳虚证组患者MoCA评分(P<0.05);有认知功能障碍患者中人数证型排序:气虚血瘀证>气阴两虚证、心肾阳虚证(P<0.01),痰浊闭阻证>心肾阳虚证(P<0.01)。⑤认知功能影响因素分析:使用双变量相关性分析,筛查出与MoCA评分具有相关性的指标,进一步通过多因素线性回归模型分析MoCA评分的影响因素,得出线性回归方程:MoCA=33.36-(0.129×年龄)-(1.01×他汀用药史)+(0.009×血小板)-(3.249×痰浊+瘀血证型)-(1.553×CTO),以上指标对MoCA评分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F=32.738,P<0.001,可以解释MoCA评分变异的49.1%,影响程度中等(R2=0.491)。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CTO、年龄、血小板减少、血淋比下降、他汀用药史减少是认知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进一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为:CTO(OR=2.517,P=0.017,95%CI=1.178-5.377),年龄(OR=1.110,P<0.0001,95%CI=1.065-1.156),他汀用药史(OR=1.900,P=0.123,95%CI=0.841-4.293),血小板(OR=0.992,P=0.033,95%CI=0.985-1.000),PLR(OR=0.991,P=0.010,95%CI=0.985-0.998)。结论:冠脉病变患者存在认知功能障碍,冠脉慢性完全闭塞患者认知功能障碍更为严重,气虚血瘀和痰浊闭阻证患者认知功能受损显着;血清Cys C水平升高可能与CTO、认知功能和痰浊闭阻证联系;他汀类药物是认知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冠脉慢性完全闭塞、年龄增大是认知功能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
白煜欧[10](2020)在《血管性痴呆与Hcy、叶酸、甲状旁腺激素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文通过研究同型半胱氨酸(Hcy)、叶酸、甲状旁腺激素(PTH)水平与血管性痴呆(VaD)的相关性,为了解血管性痴呆的危险因素提供临床数据,为血管性痴呆的预防及治疗开辟新的途径。方法:选取2018年1月到2019年12月在河北工程大学附属医院老年病科治疗的100例缺血性卒中患者作为病例组。根据简易智能精神状态量表(MMSE)和Hachinski缺血量表及相应的诊断标准将所选病例进行分组,其中血管性痴呆组(VaD组)50例,非痴呆缺血性脑卒中组(N-VaD组)50例。正常对照组30例。通过单因素比较各组间相关资料,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评估单因素筛选出来的因素对研究者发生血管性痴呆/缺血性卒中的影响。结果:(1)VaD组患者血浆Hcy、PTH水平高于N-VaD组及正常对照组,VaD组叶酸水平低于N-VaD组及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N-VaD组患者血清Hcy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N-VaD组叶酸水平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TH水平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根据logistic回归分析,Hcy、PTH为血管性痴呆危险因素(OR=1.105/1.080);叶酸为保护因素(OR=0.718)。(4)根据logistic回归分析,Hcy为缺血性卒中危险因素(OR=1.378);叶酸为保护因素(OR=0.737);PTH无统计学意义(P>0.05)。(5)多因素logistic回归的ROC面积显着大于Hcy、叶酸、PTH单项指标的ROC面积,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Hcy是血管性痴呆及缺血性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2)叶酸是血管性痴呆及缺血性卒中的保护因素。(3)PTH为血管性痴呆的独立危险因素,但不能作为缺血性卒中危险因素。(4)ROC曲线分析认为三个指标多因素回归方差对于血管性痴呆的预测效果要高于任意一个指标的预测效果。因此在临床中通过对这三个因子的检测,对血管性痴呆的早期诊断至关重要。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1 对象与方法 |
| 1.1 研究对象 |
| 1.2 研究对象分组 |
| 1.3 研究方法 |
| 1.4 统计学方法 |
| 2 结果 |
| 2.1 一般临床资料 |
| 2.2 危险因素单因素分析 |
| 2.3 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 |
| 2.4 老年性痴呆发生隐匿性肺炎风险Nomogram图的构建及模型的内部和外部验证 |
| 3 讨论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中英文缩略语对照表 |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 综述一 骨质疏松性骨折的研究进展 |
| 1.中医学对骨质疏松性骨折病因病机的认识 |
| 1.1 肾精不足 |
| 1.2 脾胃亏虚 |
| 1.3 肝血不足 |
| 1.4 瘀血阻滞 |
| 2.骨质疏松性骨折中医体质研究进展 |
| 3.骨质疏松性骨折相关危险因素研究进展概况 |
| 3.1 年龄 |
| 3.2 骨密度值 |
| 3.3 跌倒史 |
| 3.4 雌激素水平 |
| 3.5 家族骨折史 |
| 3.6 既往骨折史 |
| 3.7 不良的生活方式 |
| 3.8 体重/体重指数 |
| 3.9 初潮时间 |
| 3.10 怀孕/生产次数、母乳喂养时间 |
| 综述二 骨质疏松性骨折相关血清生物标志物研究进展 |
| 1.骨代谢生化指标的研究进展 |
| 1.1 钙磷代谢调节指标 |
| 1.2 骨转换标志物 |
| 1.3 激素与细胞因子 |
| 1.3.1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IGF-I) |
| 1.3.2 白介素-6 (IL-6) |
| 1.3.3 其他指标 |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 前言 |
| 一、骨质疏松性骨折中医体质及相关危险因素研究 |
| 1.研究目的 |
| 2.研究方法 |
| 2.1 研究类型 |
| 2.2 伦理与注册 |
| 2.3 研究对象 |
| 2.3.1 数据来源 |
| 2.3.2 诊断标准 |
| 2.3.3 纳排标准 |
| 2.3.4 中医体质判定标准 |
| 2.3.5 结局判定标准 |
| 2.4 临床信息与生物样本采集 |
| 2.4.1 问卷调查 |
| 2.4.2 骨密度检测 |
| 2.4.3 生物样本采集 |
| 2.5 随访工作的实施 |
| 2.6 质量控制与质量保障 |
| 2.6.1 质量控制 |
| 2.6.2 研究者的培训 |
| 2.7 数据收集与管理 |
| 2.7.1 数据收集 |
| 2.7.2 数据管理 |
| 2.8 统计分析 |
| 3.技术路线图 |
| 4.结果 |
| 4.1 调查完成情况 |
| 4.2 调查人群一般情况 |
| 4.2.1 年龄 |
| 4.2.2 骨量情况 |
| 4.2.3 绝经年龄 |
| 4.2.4 工作类型 |
| 4.2.5 中医体质 |
| 4.3 调查人群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情况 |
| 4.3.1 OP骨折发生部位 |
| 4.3.2 OP骨折发生原因 |
| 4.3.3 OP骨折人群骨量情况 |
| 4.3.4 OP骨折患者中医体质分布 |
| 4.4 基于SMOTE算法的不平衡数据处理 |
| 4.5 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危险因素筛查 |
| 4.5.1 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影响因素--单因素分析 |
| 4.5.2 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影响因素--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 |
| 5.讨论 |
| 5.1 骨质疏松性骨折影响因素分析 |
| 5.1.1 骨密度值降低 |
| 5.1.2 跌倒 |
| 5.1.3 脑血管疾病家族史 |
| 5.1.4 饮用碳酸饮料 |
| 5.1.5 夜间睡眠时间短 |
| 5.1.6 IOF骨质疏松症风险测试 |
| 5.1.7 饮食习惯 |
| 5.2 体质对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影响 |
| 5.2.1 气虚质对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影响 |
| 5.2.2 其他体质对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影响 |
| 5.3 结合中医体质与危险因素进行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防治 |
| 5.3.1 对于绝经期女性、中老年人等骨质疏松性骨折高危人群,应做到“未病先防” |
| 5.3.2 对于已有骨质疏松症状者要“既病防变” |
| 5.3.3 对于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来说要做到“瘥后防复” |
| 6.小结 |
| 二、骨质疏松性骨折与血清IGF-I、IL-6相关性探索分析 |
| 1.研究目的 |
| 2.研究方法 |
| 2.1 研究设计类型 |
| 2.2 实验对象 |
| 2.3 检测指标 |
| 2.4 检测方法及原理 |
| 2.5 检测实施 |
| 2.5.1 主要材料、仪器 |
| 2.5.2 实验分组 |
| 2.5.3 操作步骤 |
| 2.6 统计分析 |
| 3.技术路线图 |
| 4.结果 |
| 4.1 两组中医体质分布情况 |
| 4.2 骨质疏松性骨折与血清IGF-I、IL-6相关性探索分析 |
| 4.2.1 IGF-I检测结果 |
| 4.2.2 IL-6检测结果 |
| 5.讨论 |
| 5.1 骨质疏松性骨折与血清IGF-I、IL-6关系 |
| 5.2 中医体质与血清IGF-I、IL-6关系 |
| 6.小结 |
| 研究结论 |
| 创新点 |
| 局限性和展望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附件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符号说明 |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 综述一 轻度认知损害预后与危险因素研究概况 |
| 1 轻度认知损害诊断与亚型 |
| 2 轻度认知损害预后 |
| 3 轻度认知损害危险因素 |
| 4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综述二 阿尔茨海默病和轻度认知损害的影像生物标志物研究概况 |
| 1 结构磁共振 |
| 2 功能磁共振 |
| 3 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 |
| 4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综述三 轻度认知损害中医研究进展 |
| 1 古代医家对健忘的认识 |
| 2 轻度认知损害中医证候研究 |
| 3 轻度认知损害的中药治疗 |
| 4 轻度认知损害的中医非药物干预 |
| 5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前言 |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 研究一 aMCI中医证候与神经心理学特征研究 |
| 1 资料与方法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4 小结 |
| 研究二 aMCI结构影像特征及其与认知功能的相关性研究 |
| 1 资料与方法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4 小结 |
| 研究三 aMCI转归的风险因素研究 |
| 1 资料与方法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4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结语 |
| 致谢 |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 个人简历 |
| 摘要 |
| Abstract |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 前言 |
| 第一部分:对PSCI相关中医“毒邪”分类的研究 |
| 引言 |
| 临床资料与方法 |
| 1.研究对象 |
| 2.纳排标准 |
| 3.观察指标及研究方法 |
| 4.统计学方法 |
| 结果 |
| 1.入选患者中医证型及有关实验室指标的总体分布情况 |
| 2.各中医证型与所观察指标的分布特征及相关性分析 |
| 3.毒邪的分类与所观察指标的分布特征及相关性分析 |
| 4. 各中医证型与相应毒邪的分布特征及相关性 |
| 5. 各类毒邪相兼情况分布特征 |
| 6. 各类毒邪中热性症状存在情况 |
| 7. 各类毒邪与所观察要素的相关性分析 |
| 讨论 |
| 1.PSCI的中医证候学研究 |
| 2.对PSCI毒邪的分类定义 |
| 3.对PSCI中医证型及毒邪分类研究结果的解读及探讨 |
| 4.对于“素毒”与“新毒”的理解 |
| 5.PSCI毒邪的整体统一性及黄连解毒汤治疗的可行性 |
| 6.本研究需要进一步延伸的方向 |
| 第二部分:早期应用黄连解毒汤对PSCIND患者的疗效观察 |
| 引言 |
| 临床资料与方法 |
| 1.研究对象 |
| 2.纳排标准 |
| 3.分组情况及治疗方法 |
| 4.观察指标及研究方法 |
| 5.统计学方法 |
| 结果 |
| 1.黄连解毒汤对认知功能MMSE评分的影响 |
| 2.黄连解毒汤对认知功能MoCA评分的影响 |
| 3.黄连解毒汤对神经功能NIHSS评分的影响 |
| 4.黄连解毒汤对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的影响 |
| 5.黄连解毒汤对各中医证候评分的影响 |
| 6.黄连解毒汤对实验室指标的影响 |
| 7.对治疗后1 月、6 月疗效的相关因素分析 |
| 讨论 |
| 1.PSCI的治疗与“毒损脑络”学说 |
| 2.黄连解毒汤在脑血管病中的应用 |
| 3.导师组有关黄连解毒汤在认知障碍方面的研究基础 |
| 4.对神经、认知功能及ADL评分的影响作用分析 |
| 5.对各中医证候评分及有关毒邪的动态影响作用分析 |
| 6.对相关实验室指标的影响作用分析 |
| 7.本研究的意义及仍需解决的问题 |
| 第三部分:黄连解毒汤对脑梗死动物模型认知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 |
| 引言 |
| 实验动物与方法 |
| 1.实验动物 |
| 2.试剂及仪器 |
| 3.多发性脑梗死大鼠动物模型的制作 |
| 4.随机分组及给药 |
| 5.大鼠脑组织取材 |
| 6.指标检测及方法 |
| 7.统计学方法 |
| 结果 |
| 1. 各组大鼠的行为学认知功能检测 |
| 2. 各组大鼠皮层组织 HE 染色病理检查 |
| 3. 各组大鼠脑组织梗死周围区 MVD 检测 |
| 4.各组大鼠脑皮层组织Notch信号通路及VEGF蛋白检测 |
| 5.各组大鼠脑皮层组织炎性相关因子的检测 |
| 讨论 |
| 1.对PSCI发生机制的认识及所观察指标的选择 |
| 2.黄连解毒汤对于脑缺血及PSCI影响的可能机制 |
| 3.对PSCI相关信号通路的选择 |
| 4.动物造模方法的选择 |
| 5.对实验分组方法的选择 |
| 6.对实验结果的解读及分析 |
| 7.本研究的意义及有待延伸的方向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附录1 文献综述:“毒损脑络”学说与卒中后认知障碍 |
| 参考文献 |
| 附录2 血管性痴呆中医证候诊断量表(SDSVD) |
| 附录3 PSCI中医毒邪症状要素表 |
| 附录4 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 |
| 附录5 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 |
| 附录6 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量表 |
| 附录7 大鼠改良神经功能缺损评分(mNSS) |
| 附录8 各组实验动物水迷宫活动轨迹图例 |
| 附录9 各组实验大鼠梗死区及梗死周围区 HE 染色病理结果 |
| 附录10 各组实验大鼠梗死区及梗死周围区微血管密度情况 |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 |
| 在读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 致谢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方法 |
| 1.2.1 临床资料 |
| 1.2.2 相关指标测定 |
| 1.2.3 认知功能评定 |
| 1.3统计学方法 |
| 2 结果 |
| 2.1 3组临床资料比较 |
| 2.2 H型高血压合并MCI影响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
| 2.3 H型高血压患者SUA水平与Mo CA评分的相关性分析 |
| 3 讨论 |
| 本文价值: |
| 本文局限性: |
| 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略词表 |
| 前言 |
| 论文一 肾脑相关的理论研究 |
| 1 肾脑相关的历史源流 |
| 2 肾脑相关的理论基础 |
| 3 肾脑相关的现代研究 |
| 4 肾脑相关的临床应用 |
| 小结 |
| 论文二 CKD3-5ND期患者认知功能障碍与中医证型相关性的临床研究 |
| 材料与方法 |
| 实验结果 |
| 讨论 |
| 小结 |
| 结论 |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慢性肾脏病认知功能障碍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附录1 |
| 附录2 |
| 个人简介 |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材料与方法 |
| 一、内蒙古自治区蒙、汉族人群AD危险因素的探索性研究 |
| 二、内蒙古自治区蒙古族SAD遗传机制研究 |
| 结果 |
| 一、内蒙古自治区蒙、汉族65岁及以上社区人群AD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 |
| 二、内蒙古自治区蒙古族人群AD的遗传机制研究 |
| 讨论 |
| 一、内蒙古自治区社区蒙、汉族人群AD危险因素的相关性研究 |
| 二、Aβ及脂代谢相关基因与阿尔茨海默病相关性研究 |
| 三、阿尔茨海默病基因-环境交互作用研究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文献综述 迟发性阿尔茨海默病的遗传学发现及进展 |
| 参考文献 |
|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
|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略词表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 综述一 中医理论对痴呆认识的演变与发展 |
| 一 历代医家对于痴呆的记载 |
| 二 痴呆的病因病机 |
| 三 中医预防痴呆的方法 |
| 四 中医治疗痴呆的方法 |
| 五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综述二 血管性痴呆相关危险因素及临床预测模型的现状 |
| 一 血管性痴呆的现状 |
| 二 血管性痴呆临床危险因素的基本分析 |
| 三 临床预测模型的研究现状 |
| 四 建立VD中西医结合预测模型的必要性 |
| 五 建立VD中西医结合临床预测模型的初步设想 |
| 六 目前建立VD临床预测模型的困难和策略 |
| 参考文献 |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 前言 |
| 第一节 危险因素分析及中医表征分析 |
| 一 研究目的 |
| 二 资料与方法 |
| 1 研究对象 |
| 2 研究方法 |
| 3 技术路线图 |
| 三 研究结果 |
| 1 VD(虚瘀证)危险因素分析 |
| 2 中医表征分析 |
| 四 讨论一 |
| 参考文献 |
| 第二节 预测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
| 一 研究目的 |
| 二 资料与方法 |
| 三 研究结果 |
| 1 筛选预测因子 |
| 2 建立预测模型 |
| 3 模型的验证与评价 |
| 4 建立Nomogram图 |
| 四 讨论二 |
| 参考文献 |
| 结语 |
| 不足与展望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附录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符号说明 |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 综述一: 冠脉慢性完全闭塞的中医病因病机认识及其影响认知功能的中医理论基础 |
| 1 CTO的中医病名论述及其与“真心痛”、“卒心痛”的区别 |
| 2 CTO的中医病因病机 |
| 3 CTO的中医辨证分型及治疗 |
| 4 认知功能障碍的中医病名、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 |
| 5 CTO影响认知功能的中医理论基础 |
| 6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综述二: 冠脉慢性完全闭塞对认知功能影响的现代医学新进展 |
| 1 CTO形成的病理改变机制及影响因素 |
| 2 认知功能概述 |
| 3 心血管疾病对认知功能的影响 |
| 4 其他系统疾病或因素对认知功能的影响 |
| 5 血清胱抑素与心血管疾病和认知功能的联系 |
| 6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冠脉慢性完全闭塞患者中医证型分布及与认知障碍的关系 |
| 前言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研究对象 |
| 1.2 评价标准 |
| 1.3 观察指标 |
| 1.4 数据录入及统计分析 |
| 2 研究结果 |
| 2.1 入组患者一般信息 |
| 2.2 两组患者中医证型组成及相关指标比较 |
| 2.3 CTO组中医证型组成及相关指标比较 |
| 2.4 认知障碍与其他指标相关性分析及影响因素 |
| 3 讨论 |
| 3.1 冠脉病变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分析 |
| 3.2 冠脉慢性完全闭塞患者血脂水平分析 |
| 3.3 冠脉慢性完全闭塞患者中医证型证型分布特点 |
| 3.4 冠脉慢性完全闭塞患者认知功能与中医证型及血清Cys C水平分析 |
| 3.5 认知功能的影响因素 |
| 4 结论 |
| 5 问题和展望 |
| 5.1 创新性及问题 |
| 5.2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介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1章 绪论 |
| 1.1 血管性痴呆的研究现状 |
| 1.2 同型半胱氨酸与血管性痴呆的关系 |
| 1.3 叶酸与血管性痴呆的关系 |
| 1.4 甲状旁腺激素与血管性痴呆的关系 |
|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
| 2.1 研究对象 |
| 2.2 研究方法 |
| 第3章 结果 |
| 3.1 各组间相关资料比较 |
| 3.2 多因素logistic分析 |
| 3.3 血管性痴呆的ROC曲线分析 |
| 第4章 讨论 |
| 4.1 血管性痴呆传统危险因素分析 |
| 4.2 同型半胱氨酸与血管性痴呆的相关性分析 |
| 4.3 叶酸与血管性痴呆的相关性分析 |
| 4.4 甲状旁腺激素与血管性痴呆的相关性分析 |
| 4.5 局限与不足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作者简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