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三种驱虫药驱除猪蛔虫的比较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三种驱虫药驱除猪蛔虫效果比较(论文文献综述)

樊雅茹[1](2021)在《厚垣普可尼亚菌与埃普利诺菌素联合制剂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厚垣普可尼亚菌(Pochonia chlamydosporia)是一种重要寄生虫虫卵寄生性生防菌,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潜力,但目前尚缺乏其作用机理和应用制剂的研究资料,阻碍了其在兽医实践中的应用。因此,基于中国的国情现状,为开发一种高效的寄生虫生防制剂,提高厚垣普可尼亚菌对寄生虫的防控效果,论文首先对埃普利诺菌素纳米乳的制备条件进行优化,然后制备EPR-NE厚垣普可尼亚孢子悬液,进而再研制厚垣普可尼亚菌-埃普利诺菌素(EPR)的联合制剂,并进一步对EPR-NE厚垣普可尼亚菌分生孢子粉混悬液生防制剂的药代动力学进行测试,以获得适于临床应用的生防制剂与驱虫药联合制剂。所得主要结果如下:(1)虫卵侵袭试验表明,厚垣普可尼亚菌对猪蛔虫虫卵、球虫卵囊、肝片吸虫虫卵和马蛲虫虫卵均有一定的侵袭力。(2)由EPR-NE纳米乳制剂的组方优化试验结果得知,最佳油相为乙酸乙酯,最佳表面活性剂(乳化剂)为吐温-80,最佳助表面活性剂(乳化剂)为无水乙醇,表面活性剂与助表面活性剂最佳比例为1:6,并最终确定埃普利诺菌素纳米乳的配方为10%乙酸乙酯、70%水、20%乳化剂(吐温2.8%、无水乙醇17.2%),EPR-NE类型为水包油型。EPR-NE厚垣普可尼亚菌孢子混悬液性质稳定,其中的孢子亦能萌发。(3)将所制备的联合制剂按0.2 mg/kg体重的剂量给羊只用药后,对EPR相应的药代动力学数据进行测试得知,在12.3 h时血液中EPR浓度达最大,为22.17 ng/m L,曲线下面积为687.42 ng·h/m L,血液中药物的消除半衰期为12.15h,清除率为300.19 m L/(h·kg),平均残留时间为25.84 h,说明口服制剂的吸收和代谢速率较快。通过研究,论文最终确定了埃普利诺菌素纳米乳的配方,并成功制备了EPR-NE厚垣普可尼亚菌孢子悬液,为今后寄生虫的绿色防控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对畜牧养殖业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和实际意义。

王家培[2](2021)在《小香羊三种蠕虫流行病学调查及中药苦楝对其防治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小香羊为贵州地方特色山羊品种,由于肉嫩味香而鲜,深受消费者青睐,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雷山县冬暖夏凉,雨量充沛,有利于寄生虫生长,这些寄生虫严重影响小香羊产业发展。大量用伊(阿)维菌素、吡喹酮、阿苯达唑等防治羊寄生虫病,容易引起药物残留,造成食品安全隐患。因此,寻找对羊无毒无害无残留,还能有效防治寄生虫病的中草药代替抗生素药物,成为现今养羊产业急需解决的问题。本研究开展雷山县三种蠕虫流行病学调查,苦楝皮煎液的物理和化学稳定性和中华万年青化学成分检测,小香羊苦楝中毒和解毒试验,苦楝皮煎液治疗小香羊三种蠕虫病和影响小香羊繁殖性能试验,得到以下试验结果。1.雷山县小香羊三种蠕虫流行病学调查。用肉眼观察法、粪便检查法和酶联免疫分析法,对雷山县小香羊三种蠕虫流行病学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多数小香羊养殖场(户)均检出三种蠕虫,其中绦虫、肺丝虫、肝片吸虫的感染率分别45.11%、31.47%、27.27%;小香羊三种蠕虫在规模场的混合感染率为25.42%,在散养场混合感染率为57.14%,两者差异极显着;绦虫在全年的感染率均差异不显着(绦虫在春季、夏季、秋季、冬季的感染率分别为50%、39.29%、39.47%、55.17%),肺丝虫和肝片吸虫在夏季的感染率明显高于其它三个季节(肺丝虫在春季、夏季、秋季、冬季的感染率分别为33.82%、42.86%、17.11%、31.03%;肝片吸虫在春季、夏季、秋季、冬季的感染率分别为25%、42.86%、9.21%、31.03%);三种蠕虫在不同海拔和不同营养条件的感染率均差异不显着;母羊和羔羊比较,绦虫感染率差异不显着(母羊和羔羊绦虫感染率为25%和17.78%),肺丝虫和肝片吸虫感染率均差异显着(母羊和羔羊的肺丝虫和肝片吸虫的感染率分别为25%、16.67%、6.67%和0)。这些结果表明,雷山县小香羊羔羊阶段绦虫、肺丝虫和肝片吸虫感染率极低,但在半岁以上后均有不同程度的感染,且不受季节、区域、海拔、养殖规模和饲养条件等因素的影响。2.苦楝皮煎液物理稳定性和化学稳定性试验和中华万年青化学成分检测。用草药“三步骤煎制方法”煎制得苦楝皮煎液(500mg生药/m L)分装于试管中贮存,并于第1d、第90d、第180d进行药液颜色观察、PH值测定和苦楝素含量测定;用水煮法制得400mg生药/m L的中华万年青煎液,测定其部分化学成分。结果发现,经煎熬后,苦楝皮制剂呈黄色、p H值为5.0,苦楝素含量为5.35mg/m L,密封储存6个月后,苦楝皮煎液的颜色没有改变,药液的PH值和药液中苦楝素含量均没有改变,表明苦楝皮煎液的物理性状和化学性状很稳定;中华万年青的强心作用化学成分占比较重。3.苦楝皮煎液对小香羊的安全性评价及中华万年青缓解苦楝体内毒性。分别以灌服法和注射法对30—40kg小香羊给以不同剂量的苦楝皮煎液(500mg生药/m L),对中毒羊灌服中华万年青煎液(400mg生药/m L)进行解救;选择性行为表现强烈的成年公羊,产羔2胎的双羔母羊,连续2d给服苦楝皮煎液共60m L拌料饲喂。结果显示:(1)灌服法给药平均中毒剂量为580m L,注射法给药平均中毒剂量为120m L。小香羊中毒卧地时,灌服中华万年青煎液解救,剂量达100m L时多数中毒羊得到恢复。小香羊苦楝中毒后,GPT、GGT、BUN、TBIL、ALP均升高,TP、ALP、CRE、IP、TCHO、GLU、GLOB、Ca均下降。解毒后这些生化指标均在恢复,到第10d时,基本恢复正常;(2)公羊的性行为表现没有变化,精子密度和精子活率降低明显,精子畸形率增加明显,经过30d后,公羊的精子密度和精子活率、精子畸形率基本恢复完全;(3)母羊当次发情期的排卵明显受到影响,交配后未能成功受孕,但是不影响下次发情周期时间、排卵效果、受孕效果和产羔性别比率。总之,苦楝皮煎液有毒,不同给药法中毒剂量不同,苦楝中毒能引起小香羊血液生化指标发生变化,中华万年青是小香羊苦楝中毒的有效解毒剂,解毒后小香羊的生化指标恢复正常。苦楝皮煎液对公羊的精子密度、精子活率、精子畸形率和母羊的发情、排卵、受孕、产羔都有影响,但是当苦楝成分完全排出羊体后,这些繁殖性能都能得到恢复。4.苦楝皮煎液治疗小香羊三种蠕虫病效果。对羊的绦虫病、肺丝虫病、肝片吸虫病用不同剂量苦楝皮煎液(500mg生药/m L)分别以口服法和注射法进行治疗试验。结果发现:羊三种蠕虫病治疗试验,治疗剂量为40m L和50m L时,注射法比口服法治疗效果好,治疗剂量为60m L时,两种治疗法效果相当。结果表明,苦楝皮是治疗小香羊三种蠕虫的良药。综上所述,半岁以上的小香羊绦虫、肺丝虫和肝片吸虫均有不同程度的感染,且不受季节、区域、海拔、养殖规模和饲养条件等因素的影响;苦楝皮煎液灌服法和注射法给药,小香羊中毒剂量不同,两种给药法都能引起小香羊血液生化指标发生相似改变;苦楝皮煎液对公母羊的繁性能都有影响,但药物代谢排出后均能恢复正常;用含苦楝素5.35mg/m L的苦楝皮煎液治疗小香羊三种蠕虫病,剂量为60m L时,口服法和注射法对小香羊三种蠕虫病都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中华万年青的强心作用化合物含量较高,是小香羊苦楝中毒的良好解救药物。

周春香[3](2019)在《不同饲养模式下三个品种猪肠道寄生虫调查及隐孢子虫和毕氏肠微孢子虫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是世界养猪大国,更是猪肉消费大国。据农业农村部公布的监测数据,2017年我国生猪存栏量为43325万头,出栏商品猪68861万头;2017年猪肉消费量5456.55万吨,人均猪肉消费量达39.76千克,占人均肉类消费结构的60%以上。所以,养猪业是我国农业中的重要产业,对保障肉食品安全供应有重要作用,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同时也是农村经济来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感染猪的寄生虫种类繁多,在养猪生产中猪感染寄生虫十分普遍,给养猪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有些寄生虫还可以感染人体,对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产生很大威胁。中国种猪资源丰富,有很多优质地方猪种,如藏猪、豫南黑猪、民猪、太湖猪等。此外,为了满足不同人群的消费需求,还引进多个外来品种,如长白猪、杜洛克猪、约克夏猪等。因地域条件因素,中国多种养猪模式并存,有原始放牧模式、养殖场散养模式、公司集约化养殖模式等。在不同饲养模式下、不同地理区域、不同品种猪的寄生虫感染与流行有何不同,为此本文在西藏林芝米林县、工布江达县和河南三门峡、开封市等4个地区,对不同饲养模式条件下3个品种猪(藏香猪、豫南黑猪、长白猪)的肠道寄生虫感染情况进行调查,对猪隐孢子虫虫种和毕氏肠微孢子虫基因型进行鉴定,以及人兽共患风险和种系进化关系进行分析,为该地区制定猪寄生虫病的防控策略奠定理论基础,为保障公共卫生与健康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也丰富猪寄生虫病的流行病学资料。1河南省和西藏林芝地区猪肠道寄生虫感染情况调查采集了河南省(开封长白猪229份和三门峡豫南黑猪246份)和西藏林芝地区(工布江达县藏香猪225份和米林县藏香猪490份)4个区域的1190份新鲜猪粪便样本,采用卢戈氏碘液法和饱和蔗糖溶液漂浮法对粪便样品进行寄生虫检查,共检出5种寄生虫:猪蛔虫(Ascaris suis)、食道口线虫(Oesophagostomum ssp)、猪毛尾线虫(Trichuris suis)、猪等孢球虫(Isosp ora suis)和阿米巴原虫(Amoeba protozoa),感染率分别为15.71%、11.17%、1.09%、19.07%和26.72%。总的猪肠道寄生虫感染率为51.59%(614/1190)。西藏林芝地区的感染率为64.34%,河南地区的感染率为32.42%。自然放牧养殖模式寄生虫感染率为90.10%,分别高于散养模式(60.10%)、集约化养殖模式(37.99%)和阶段放养模式(28.86%)的猪。藏香猪、豫南黑猪和长白猪的寄生虫感染率分别为64.34%、27.23%和37.99%。感染的优势虫种,在自然放牧模式和集约化养殖模式均为猪等孢球虫和阿米巴原虫,在散养模式为阿米巴原虫和猪蛔虫,在阶段放养模式为猪等孢球虫和食道口线虫。自然放牧和散养猪均可发生2~4种寄生虫的混合感染,而集约化养殖和阶段放养猪未发现3种及以上寄生虫的混合感染。结论:猪肠道寄生虫的感染及感染的优势虫种与猪饲养模式、猪品种和地理区域有直接关系。2河南省和西藏林芝地区猪隐孢子虫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隐孢子虫体积微小,卵囊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4~6 μm。因显微镜检测方法的准确率较低,故采用分子检测方法,提取1190份新鲜猪粪便样品的DNA,PCR扩增隐孢子虫(Cryptosporidium)SSU rRNA基因并进行序列分析,结果发现23份样品呈Cryptospoidium阳性,总感染率为1.93%(23/1190)。长白猪隐孢子虫感染率为8.30%(19/229),明显高于地方品种藏香猪0.42%(3/715)和豫南黑猪0.41%(1/246);保育阶段仔猪(1~2月龄)隐孢子虫感染率为4.36%(21/482),明显高于哺乳阶段(<1月龄,0.21%,1/467)和育肥阶段(>2月龄,0.41%,1/241)的猪(P<0.01);集约化养猪模式隐孢子虫感染率为8.30%(19/229),明显高于自然放牧(0%,0/101)、散养(0.49%,3/614)和阶段放养(0.41%,1/246)等饲养模式的猪;河南省猪隐孢子虫的感染率为4.21%,高于西藏地区的猪(0.42%)(P<0.01)。在1头哺乳仔猪(<1月龄)和1 1头保育仔猪(1~2月龄)的粪便样品中检测到C.suis,在10头保育仔猪(1~2月龄)和1头育肥猪(>2月龄)检测到C.scrofarum。分离到的12个C.suis(52.17%,12/23)和11个C.scrofarum均为种类单独感染(47.83%,11/23),无混合交叉感染。结论:猪隐孢子的感染及感染的种类与猪品种、饲养模式、日龄(或饲养阶段)及所在地理区域有直接关系,C.suis主要感染2月龄以下仔猪,C.scrofarum主要感染2月龄及以上的大猪。3河南省和西藏林芝地区猪毕氏肠微孢子虫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毕氏肠微孢子虫同隐孢子虫一样是一类个体微小的人兽共患肠道寄生原虫,因显微镜检测方法准确率低,实验室常采用分子检测方法。提取1190份新鲜猪粪便样品的DNA,PCR扩增毕氏肠微孢子虫(Entercorytozoon bieneusi)ITS基因,并对MS1、MS3、MS4和MS7位点进行多位点序列分析。结果发现猪E.bieneusi的总感染率为54.2%(645/1190)。在西藏工布江达县猪的感染率为41.3%(93/225),西藏米林县为44.1%(216/490),河南三门峡地区75.6%(186/246),河南省开封地区65.5%(150/229)。西藏藏猪感染率为43.2%(309/715),豫南黑猪感染率75.6%(186/246),长白猪感染率65.5%(150/229)。自然放牧模式感染率为13.9%(14/101),养殖场模式感染率为57.9%(631/1089),两者之间有显着差异(P<0.01)。60日龄以上的感染率为94.6%(228/241),30~60日龄的感染率为64.3%(310/482),30日龄以下的感染率为44.3%(207/467),三者间差异显着(P<0.01)。将获得的序列校准比对后共发现10种E.bieneusi基因型,其中8个为已报道的基因型(EbpC,EbpA,CHG19,CHC5,Henan-Ⅲ,I,D和H),2个为新基因型(XZP-Ⅰ和XZP-Ⅱ)。基于对小卫星/微卫星位点MS1、MS3、MS4和MS7上进行多位点序列分型,分别获得18、7、16和13个基因型。通过强连锁不平衡(LD)和重组事件分析,显示本研究检测到的猪E.bieneusi种群为克隆性群体结构。群体间成对遗传距离(FST)和基因流(Nm)均较低,表明来自不同寄主的E.bieneusi群体的基因流动有限,系统发育分析、基因结构分析和遗传网络分析结果均显示存在寄主适应性和地理隔离。结论:猪E.bieneusi的感染与猪饲养模式、日龄有直接关系,猪E.bieneusi不同基因型的分布具有广泛流行性、宿主适应性、地理区域隔离性和人兽共患潜力的存在。

赵建国[4](2019)在《海南地方猪蛔虫病调查、抗药性检测、抗蠕虫药杀卵试验及与宿主互作生化机制的初步研究》文中提出猪蛔虫病是危害我国乃至世界猪业生产的一种重要肠道寄生线虫病,呈世界性分布。本研究主要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对海南“地方猪”进行猪蛔虫病流行病学调查,掌握猪蛔虫卵在环境中的土壤、水体的时空分布规律,分析养殖模式、热带气候、地域环境及社会人文等因素与海南“地方猪”感染蛔虫病的关系,建立适合海南热带气候环境的猪蛔虫病综合防控方案,为促进海南国际旅游岛乡村生态文明建设以及猪蛔虫病科学防治提供参考依据;第二部分研究抗蠕虫药杀卵活性检测方法和猪蛔虫耐药性定量检测方法,供临床筛选已知有效药剂、研制开发未知新药提供参考技术方案。第三部分研究牛胆汁及其主要成分对促进蛔虫卵孵化和提高幼虫移行活力方面的作用,初步分析胆汁中生物活性成分介导蛔虫卵孵化及提高幼虫移行活力的生化机制,为蛔类线虫宿主特异性、动物寄生线虫生物防控研究奠定基础。研究结果如下:(1)2015~2018年间共采集海南地方猪肠体、猪粪、土壤和水体样本19606份,样本源于海南18个县市(不含三沙市),68个自然村,30个屠宰场,64个散养户,95个小型养殖户和38个中型养殖户,样本采集点基本覆盖海南岛陆域全境。结果表明,海南东部地区各县市猪粪样本蛔虫卵检出率为7.6%,中部14.8%,西部13.8%;哺乳仔猪粪便样本检出率2.5%,保育猪30.9%,生长肥育猪30.7%,种猪30.9%;各县市屠宰场育成猪肠道成虫检出率为1.2~3.6%,感染强度为1~8条,多数2~3条;田园菜地土壤样本蛔虫卵检出率7.2%,河流沿岸2.6%,田间水体1.2%,水库水体0%,洼地积水5.0%。海南“地方猪”整体蛔虫病感染率较低,表现“局部区域流行”特征。同时,猪蛔虫病流行因素较为复杂,蛔虫卵散播随干湿季节而不同,迁移范围变化较大,蛔虫病散播风险较高。(2)建立了抗蠕虫药体内外杀卵活性检测方法,并检测了阿维菌素、多拉菌素、伊维菌素和氟苯哒唑四种驱虫药剂的杀卵活性。其中,阿维菌素、多拉菌素和伊维菌素未能表现蛔虫卵发育抑制现象,与对照组比较,变化不明显(P>0.05)。用氟苯达唑处理猪排出蛔虫采集的虫卵镜检观察,发现卵胚发育受到抑制,大多数虫卵仍停留在1细胞期(85.5%),只有6.3%的虫卵发育成幼虫。体外检测法将驱虫药(0.04ppm的多拉菌素或1.0 ppm的氟苯达唑)处理的蛔虫卵人工感染小鼠,通过观察肺脏中L3鉴定蛔虫卵的感染性。结果表明,体外驱虫药处理对蛔虫卵发育无显着影响(P>0.05)。该方法可用于筛选具有杀卵活性的药效成分或植物提取物。(3)建立了联合虫卵孵化分析法和琼脂凝胶幼虫移行试验的一种猪蛔虫耐药性定量检测方法,测试苯并咪唑和四氢嘧啶/咪唑噻唑等抗蠕虫药对蛔虫的耐药性。利用迁移到各处理孔和对照孔表面的幼虫百分比计算抑制50%幼虫迁移的药物浓度(EC50)。噻苯达唑、芬苯达唑、甲苯达唑、左旋咪唑和噻嘧啶对蛔虫卵的EC50值分别为 74~150、4.9~13.9、2.3~4.3、358~1150 和 1100~4000nM。该方法作为一种敏感的生物测定方法,既可用于检测耐药性,又可用于筛选驱虫药活性成分。(4)采用HPLC法测定了牛、猪和鸡3种动物胆汁中7种胆汁酸LCA、CA、DCA、CDCA、HC、GDCA、TCA的成分和含量。其中牛胆汁中有6种,猪胆汁中有5种,鸡胆汁中有1种。牛胆汁酸中LCA含量最高(16.08μg/mL),猪胆汁中DCA含量最高(6.42 μg/mL),鸡胆汁中CDCA(4.01 μg/mL)含量高于牛(0.15μg/mL)和猪(0.08μg/mL)。玻璃珠震荡虫卵孵育法联合体外幼虫移行试验结果表明,试验组1(牛胆汁)中,5%牛胆汁添加量蛔虫幼虫移出率最高,为32.51%。随着胆汁浓度的增加,幼虫移出的数量逐渐减少,当胆汁浓度达到80%时,幼虫移出率最低,为6.24%;试验组2(鸡胆汁)中,浓度变化对幼虫移出率影响效果不明显(P>0.05),与该组对照孔比较,鸡胆汁的添加表现出抑制蛔虫幼虫(L2)移行行为的作用。试验组3(猪胆汁)中,5~10%猪胆汁的添加量有利于蛔虫幼虫的移出,随着猪胆汁浓度的增加,幼虫移出率表现出与试验组1相似的结果。7种胆汁酸对猪蛔虫幼虫移行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各试验组胆汁酸浓度的递增,与对照组比较,幼虫移出率变化不明显(P>0.05),可见,单一胆汁酸化合物不能提高蛔虫幼虫的迁移活力。为了丰富琼脂凝胶移行试验对胆汁种类的选择,试验选择牛、猪和鸡胆汁进行物理性质比较发现:牛胆汁容量最多,猪胆汁粘性最强,牛、猪和鸡胆汁均部分溶于水。三种动物胆汁溶于无水乙醇均有沉淀和浑浊表现,在丙酮中均不溶解,在DMSO中溶解性较好。这有利于生物检测试验方法的优化和检测范围的扩展。综上所述,本研究比较全面的对海南地方猪蛔虫病感染情况、流行趋势及影响猪蛔虫卵散播的气候、环境和社会人文因素进行了调查分析,提出了科学有效的综合驱虫方案。经过反复多次试验,成功建立了驱虫药杀卵试验方法和驱虫药耐药性定量检测方法。并对胆汁在蛔虫卵孵化、幼虫移行活力方面的作用进行了初步分析,为后续蛔类线虫与宿主互作化学通讯机制研究及其生物防控提供参考依据。

陆明敏[5](2018)在《捻转血矛线虫排泄分泌蛋白T细胞、单核细胞结合蛋白的鉴定及其对相应细胞功能的影响》文中提出捻转血矛线虫是寄生于小反刍动物皱胃,以吸食宿主血液为生的寄生性胃肠道线虫。感染捻转血矛线虫可引起严重贫血、腹泻、脱水甚至是宿主的死亡。近期的研究表明寄生性胃肠道线虫可通过产生排泄分泌物(ESP)释放免疫抑制因子与宿主免疫细胞或免疫调节分子相互作用,抑制或逃避宿主的免疫应答从而保证其存活。T细胞和单核细胞均为参与宿主机体免疫应答的核心细胞,因此针对捻转血矛线虫ESP中一些对T细胞和单核细胞功能抑制分子的研究有助于揭示其调节宿主免疫反应及产生免疫逃避的具体机制。同时鉴定出的抑制分子可作为候选疫苗抗原,用于临床治疗与研究,为控制捻转血矛线虫病提供新的方法。为此,我们进行了以下研究:1捻转血矛线虫半乳糖凝集素C端与N端糖结合域与山羊PBMC结合位点的鉴定及其功能研究在之前的研究中,我们发现捻转血矛线虫半乳糖凝集素(Hco-gal-m/f)的C端和N端糖结合域(CRD)具有不同的糖结合能力。然而,在宿主与寄生虫相互作用中,Hco-gal-m/f的不同CRD是否具有不同的免疫调节功能依然未知。在本章研究中,我们发现Hco-gal-m/f的N端CRD(MNh)和C端CRD(MCh)可通过不同的受体与山羊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结合:跨膜蛋白63A(TMEM63A)是MNh的结合受体,而跨膜蛋白147(TMEM147)是MCh的结合受体。此外,重组C端CRD(rMCh)具有更强抑制细胞增殖和诱导细胞凋亡的作用,而重组N端CRD(rMNh)在抑制PBMC分泌一氧化氮方面具有更强的生物学效应。另外,rMNh可以抑制干扰素-γ(IFN-y)的转录,但rMCh不能。以上结果有助于增强我们对寄生性线虫半乳糖凝集素及半乳糖凝集素家族生物学多样性的了解,并有助于阐明寄生虫的免疫逃避机制。2捻转血矛线虫ESP中与山羊T细胞结合蛋白的鉴定及其对T细胞功能的影响通过免疫共沉淀及质谱分析,共筛选出114种捻转血矛线虫排泄分泌蛋白及15种T细胞受体蛋白。结合GO注释及KEGG分析,对ESP参与的T细胞的调节功能进行进一步研究,发现在体外ESP能显着抑制T淋巴细胞的活力与增殖,诱导了 FasL介导的、Caspase 8及Caspase 9参与的T细胞内源性以及外源性细胞凋亡,并且通过下调细胞周期蛋白E和D及细胞周期蛋白激酶CDK4/6和CDK2的转录阻滞T细胞G1期向S期的转化。此外,ELISA检测结果显示ESP能够抑制T细胞分泌IL-2、IL-4及IFN-y,促进T细胞分泌IL-10、IL-17以及TGF-β1。以上发现为我们寻找捻转血矛线虫ESP中T细胞功能抑制分子提供了线索,同时进一步揭示了捻转血矛线虫调节宿主T细胞免疫应答的机制。3捻转血矛线虫ESP中与山羊单核细胞结合蛋白的鉴定及其对单核细胞功能的影响通过免疫共沉淀及质谱分析,共鉴定出108种能与单核细胞结合的捻转血矛线虫排泄分泌蛋白及33种单核细胞受体蛋白。为了进一步研究ESP对山羊单核细胞调节功能,在体外使用ESP刺激单核细胞,我们发现捻转血矛线虫ESP对单核细胞的凋亡及MHC-I类分子的表达没有显着影响,但是却能抑制单核细胞分泌一氧化氮,降低其吞噬能力,并减少其MHC-II分子的表达。此外,ELISA检测结果显示ESP能够抑制单核细胞分泌IL-1β、IL-6、IL-12及-TNF-a,促进其分泌IL-10,但对IL-8的分泌没有显着影响。以上发现为我们寻找捻转血矛线虫ESP中单核细胞功能抑制分子提供了线索,同时进一步阐明了捻转血矛线虫调节宿主单核细胞免疫应答的机制。4捻转血矛线虫Hc-ABHD、Hc-GHD及Hc-ADRM基因的克隆表达及其对T细胞功能的影响我们选取了与T细胞结合的捻转血矛线虫排泄分泌蛋白:水解酶结构包含蛋白(Hc-ABHD)、糖苷水解酶蛋白(Hc-GHD)及粘附调节因子(Hc-ADRM)。分别对捻转血矛线虫Hc-ABHD基因、Hc-GHD基因及Hc-ADRM基因进行克隆表达,并获取了重组蛋白rHc-ABHD、rHc-GHD及rHc-ADRM。Western Blot分析显示3个重组蛋白均能被感染捻转血矛线虫山羊的血清所识别。荧光定量检测显示Hc-ABHD、Hc-GHD及Hc-ADRM在捻转血矛线虫的不同发育时期均有表达,Hc-ABHD以及Hc-ADRM在雄虫中表达水平最高,而Hc-GHD在三期幼虫中表达水平最高。同时,免疫共定位结果显示天然Hc-ABHD蛋白、Hc-GHD蛋白及Hc-ADRM蛋白在捻转血矛线虫成虫内均有分布。间接免疫荧测定显示rHc-ABHD、rHc-GHD及rHc-ADRM均能在体外与山羊T淋巴细胞结合。通过细胞功能实验,我们发现重组蛋白rHc-ABHD及rHc-ADRM均能降低T淋巴细胞的活力,可通过提高Caspase 8、Caspase 9及Caspase 3的转录诱导T淋巴细胞内源性及外源性凋亡。与此同时,重组蛋白rHc-ABHD及rHc-ADRM均能抑制T细胞增殖,rHc-ABHD可通过下调CCNE1、CCND1及CDK4/6基因的转录阻滞T细胞G1期向S期转换,而rHc-ADRM可通过下调CCNE1和CDK2基因的转录引起T细胞G1期向S期转换的阻滞。此外,重组蛋白rHc-GHD可上调T细胞的活力,促进T细胞增殖,并可通过上调CDK4/6和CDK2基因的转录促进T细胞G1期向S期转换。ELISA测定结果显示,重组蛋白rHc-ABHD刺激可抑制T细胞分泌IL-4、TGF-β1及IFN-γ,并促进IL-10的分泌;重组蛋白rHc-GHD可促进细胞因子IL-2、IL-4以及IFN-γ的分泌;重组蛋白rHc-ADRM可抑制细胞因子IL-4、IL-10及IFN-γ的分泌。结果表明,三个捻转血矛线虫重组蛋白rHc-ABHD、rHc-GHD及rHc-ADRM在不同程度上参与了宿主T细胞的免疫调节,并且T细胞功能抑制分子Hc-ABHD和Hc-ADRM可作为候选疫苗抗原,用于进一步的临床研究。5捻转血矛线虫Hc-Rab33、Hc-Mak1及Hc-ATPD基因的克隆表达及其对单核细胞功能的影响我们选取了与单核细胞结合的捻转血矛线虫排泄分泌蛋白:Ras结构域包含蛋白(Hc-Rab33)、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结构域包含蛋白(Hc-Mak1)以及液泡ATP酶(Hc-ATPD)。分别对捻转血矛线虫Hc-Rab33基因、Hc-Mak1基因及Hc-ATPD基因进行克隆表达,并获取了重组蛋白rHc-Rab33、rHc-Mak1及rHc-ATPD。Western Blot结果显示rHc-Rab33、rHc-Mak1及rHc-ATPD均能被感染捻转血矛线虫山羊的血清所识别。荧光定量分析显示Hc-Rab33、Hc-Mak1及Hc-ATPD在捻转血矛线虫的不同发育时期均有表达,Hc-Rab33和Hc-ATPD在雌性成虫中表达水平最高,而Hc-Mak1在虫卵中表达水平最高。另外,免疫共定位结果显示天然Hc-Rab33、Hc-Mak 1及Hc-ATPD蛋白在捻转血矛线虫成虫内均有分布。间接免疫荧测定显示rHc-Rab33、rHc-Mak1及rHc-ATPD均能在体外与山羊单核细胞结合。此外,我们发现rHc-Rab33能显着降低单核细胞分泌一氧化氮(NO)的水平,抑制其吞噬能力,并减少其MHC-Ⅱ类分子的表达;重组蛋白rHc-Mak1能够诱导单核细胞的凋亡;而rHc-ATPD可抑制单核细胞内NO的产生。ELISA测定结果显示,重组蛋白rHc-Rab33可抑制单核细胞分泌IL-12和TNF-α,并促进IL-10和TGF-β1分泌;重组蛋白Hc-Mak1可抑制细胞因子IL-6、IL-10以及TGF-β1分泌;而重组蛋白rHc-ATPD可促进单核细胞分泌IL-6,并抑制IL-10的分泌。以上研究结果表明,三个捻转血矛线虫重组蛋白rHc-Rab33、rHc-Mak1及rHc-ATPD参与了宿主单核细胞的免疫调节,并且作为单核细胞功能抑制分子的Hc-Rab33可作为候选疫苗抗原,用于下一步研究。6捻转血矛线虫水解酶蛋白(Hc-ABHD)、粘附调节因子(Hc-ADRM)及Ras结构域包含蛋白(Hc-Rab33)抗血清免疫保护性研究我们制备了重组蛋白rHc-ABHD、rHc-ADRM及rHc-Rab33的高免山羊血清,进行免疫保护性研究。共设置5组试验组,每组5只山羊,分别为不感染并注射健康山羊血清的空白对照组、感染并注射健康山羊血清的攻虫对照组、感染并注射抗rHc-ABHD血清的实验A组、感染并注射抗rHc-ADRM血清的实验B组、感染并注射抗rHc-Rab33血清的实验C组。在攻虫前第6天和第3天分别对各试验组注射相应血清,于第0天时各攻虫试验组内山羊经口感染8000条捻转血矛线虫三期幼虫(L3)。于攻虫后的第22、24、26、28、30、32、34天采集粪便,虫卵计数。于攻虫后的第0、7、14、21、28、35天采集试验羊抗凝血与非抗凝血,抗凝血用于山羊血常规指标测定,非抗凝血用于分离血清,并检测血清中IgG1、IgA、IgE抗体及细胞因子IL-2、IL-4、IL-10、IL-17、TGF-β1、IFN-γ、TNF-α的含量。攻虫后第35天剖杀试验羊,挑取皱胃成虫,统计荷虫数。结果显示,与攻虫对照组相比,抗rHc-ABHD血清试验组虫卵排出量减少了 50.1%,荷虫数减少66.7%;抗rHc-ADRM血清试验组虫卵排出量减少了 3 7.2%,荷虫数减少44.4%;抗rHc-Rab33血清试验组虫卵排出量减少32.1%。同时,在攻虫第35天,注射抗rHc-ABHD血清试验组及抗rHc-ADRM血清试验组与攻虫对照组相比,嗜酸性粒细胞、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比例显着下降,更趋向空白对照组,嗜碱性粒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未见显着性变化。在攻虫第35天,与攻虫对照组相比,抗rHc-ABHD血清试验组、抗rHc-ADRM血清试验组及抗rHc-Rab33血清试验组血清内IgG1、IgA、IgE抗体含量未见显着性变化。此外,在攻虫第35天,抗rHc-ABHD血清试验组内IL-2、IL-4分泌水平显着高于攻虫对照组,抗rHc-ADRM血清试验组内IL-4分泌水平显着高于攻虫对照组,抗rHc-Rab33血清试验组与攻虫对照组相比未见显着性变化。以上结果显示注射抗rHc-ABHD山羊血清及抗rHc-ADRM山羊血清具有一定的抗捻转血矛线虫感染效果。

陈光[6](2017)在《天津地区警犬基地犬肠道寄生虫感染情况调查与驱虫试验》文中提出肠道寄生虫病是影响警犬健康的一类常见疾病,不但给警犬基地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还会严重影响警犬从业人员的工作和健康。通过调查天津地区警犬基地犬肠道寄生虫病的流行情况,有利于预防警犬肠道寄生虫病,从而保障警犬的健康,减少寄生虫对警犬从业人员的威胁,对保障警犬正常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水洗沉淀法、饱和盐水浮聚法,对240只警犬粪便进行了取样检查,调查天津地区警犬基地警犬肠道寄生虫感染情况,并试验了复方非班太尔片、奥芬达唑片、伊维菌素注射液的驱虫效果。结果表明,在天津地区警犬肠道中共检出犬弓首蛔虫、犬狮蛔虫、犬等孢球虫、犬复孔绦虫、犬钩虫这5种寄生虫,其中犬弓首蛔虫检出率最高,达到15.42%;犬狮蛔虫为7.92%,犬等孢球虫为6.25%,犬复孔绦虫为4.58%,犬钩虫为4.17%。生活在不同警犬基地的警犬的肠道寄生虫感染率也有所不同,A警犬基地最高,感染率达到38.16%,C警犬基地感染率最低为19.44%。通过对不同品种的警犬粪便进行采样检查,马里努阿犬肠道寄生虫感染率最高,达到43.48%,其它品种警犬肠道寄生虫感染率相差不大。警犬肠道寄生虫感染情况在不同季节有明显差异,夏季和秋季感染率高于春季和冬季。根据驱虫试验数据可知,本次试验所选取的3种常见驱虫药品在驱虫效果上有所差别,按照药品说明进行用药,伊维菌素对犬弓首蛔虫、犬狮蛔虫、犬钩虫具有驱除效果;奥芬达唑对犬弓首蛔虫、犬狮蛔虫、犬复孔绦虫、犬钩虫具有驱除效果;复方非班太尔片对犬弓首蛔虫、犬狮蛔虫、犬复孔绦虫、犬钩虫具有驱除效果;以上3种试验用药均对犬等孢球虫无效。根据驱虫效果及药剂价格分析,在3种药品中,伊维菌素驱虫成本最低,但是伊维菌素驱虫谱较窄,复方非班太尔片虽然驱虫效果较好,但是驱虫成本较高。奥芬达唑片驱虫相对广谱,效果较好,且价格容易接受,因此,建议天津地区警犬基地采用奥芬达唑片进行驱虫。

宋艳霞,李明菊[7](2012)在《猪寄生虫病治疗》文中研究指明猪寄生虫病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严重危害中小猪场。因寄生虫病对大多数猪场或猪群没有造成明显大量死亡,往往易被忽视,但这种间接损失不可估量。据调查,从仔猪到出栏,如果做好驱虫,每头猪可多得20~40元回报。1症状患寄生虫病猪只表现发育不良,生长缓慢或长期消瘦,被毛

汪涛[8](2009)在《大熊猫和川西猕猴胃肠道寄生虫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野生动物是宝贵的自然资源,保护野生动物是全人类的共同责任。大熊猫属世界濒危物种,川西猕猴为我国二级保护动物。胃肠道寄生虫是这两种动物体内最常见、危害最严重的一类寄生虫。在大熊猫寄生虫病中,蛔虫病是严重威胁大熊猫种群的主要寄生虫病,野外大熊猫的蛔虫感染率可达50%-100%,是导致野生大熊猫发生死亡的主要因素之一。对动物蛔虫进行准确的分类鉴定是开展蛔虫生物学及防治等研究的基础性工作。目前,对寄生于大熊猫蛔虫的分类地位尚存在一定的争议。过去对动物蛔虫的分类鉴定主要依赖于形态与生物学方法。由于宿主与地理环境等因素所导致的遗传变异,传统的形态与生物学分类研究方法在一些蛔虫近缘种的分类鉴定中的局限性日益明显。长期以来,大熊猫等野生动物蛔虫病的防治均以药物驱虫为主,但驱虫药物均不同程度地存在副作用且长期使用可能产生抗药性等问题,因此也需要研究新的防治技术。为了更好地防治野生动物蛔虫病,本研究扩增出了大熊猫和小熊猫等8种野生动物蛔虫线粒体基因(COXⅠ,COXⅡ),从而为以形态学为基础的传统分类提供DNA分子水平的依据。同时,通过PCR扩增出大熊猫西氏贝蛔虫抗原基因Bs-Ag3,对其进行克隆、表达和免疫保护试验,从而为研制西氏贝蛔虫基因工程疫苗提供候选抗原。猕猴作为医学生物学研究领域中日益广泛使用的实验动物,由于其进化史与人类亲缘关系最接近,因此是研究人类健康和疾病的理想动物模型。而猕猴寄生虫的感染不仅严重影响动物饲养繁殖以及实验动物标准工作,而且直接关系到科学试验结果的准确获得。进行野外捕获猕猴胃肠道寄生虫的调查研究和驱虫药的临床药效学评价,对野生和圈养猕猴种群的健康和紧急疾病的防控均有着重要意义。本研究对在四川野外捕获的川西猕猴胃肠道寄生虫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并评估了塞拉菌素、伊维菌素和甲苯咪唑对猕猴胃肠道寄生虫的驱杀效果。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和结果如下:1.大熊猫等八种野生哺乳动物蛔虫的线粒体COXⅠ,COXⅡ基因序列分析为了探讨寄生于大熊猫、小熊猫、北极熊、棕熊、马熊、四川黑熊、黑猩猩和白眉长臂猿体内寄生蛔虫的分类地位,采用PCR技术扩增了这些野生动物寄生蛔虫的线粒体COXⅠ,COXⅡ基因序列并与GenBank中注册的12个相似序列进行了分析。序列分析结果显示:扩增的8种野生哺乳动物蛔虫的COXⅠ基因序列均为393bp,其中大熊猫与小熊猫及4种熊科动物蛔虫COXⅠ基因序列的同源性为94.8%-95.0%,黑猩猩和白眉长臂猿蛔虫COXⅠ基因序列的同源性为99.8%;扩增的8种野生哺乳动物蛔虫的COXⅡ基因序列均为582bp,大熊猫与小熊猫及4种熊科动物蛔虫COXⅡ基因序列同源性为94.9%-95.5%,黑猩猩和白眉长臂猿蛔虫COXⅡ基因序列同源性为99.5%。根据同源性分析及构建的UPGMA分子系统树表明:寄生在大熊猫、小熊猫和4种熊科动物体内的蛔虫均为贝蛔属蛔虫(Baylisascaris);而黑猩猩和白眉长臂猿体内寄生的蛔虫应为蛔属蛔虫(Ascaris)。同时,分析结果也揭示了蛔虫与宿主之间存在协同进化关系。2.大熊猫西氏贝蛔虫Bs-Ag3基因的克隆、表达与免疫保护试验对大熊猫西氏贝蛔虫Bs-Ag3基因进行了PCR扩增、克隆和测序,序列分析表明该基因开放阅读框长966bp,共编码321个氨基酸,无信号肽,分子量35.543,理论pI=4.76。通过BLAST分析发现,Bs-Ag3基因与猪蛔虫As37基因同源性达91%。将构建的pET32a(+)-Bs-Ag3表达载体转化表达宿主菌BL21(DE3)进行原核表达,经Western-blot分析表明,纯化的重组蛋白(rBs-Ag3)能被兔抗西氏贝蛔虫阳性血清识别。纯化的重组蛋白与弗氏完全佐剂(FCA)混合液接种免疫小鼠后,3次免疫后用西氏贝蛔虫感染性虫卵攻击小鼠,结果发现rBs-Ag3-FCA组比对照组西氏贝蛔虫幼虫减少了62.91%(P<0.01),小鼠血清中IgG抗体显着升高(P<0.01)。本研究表明Bs-Ag3基因可作为西氏蛔虫基因工程疫苗的候选基因。3.川西猕猴胃肠道寄生虫的调查采用循序沉淀法和饱和盐水漂浮法对川西地区(甘孜州的九龙县、小金县、绵阳市北川县和雅安市汉源县)野外捕获的714只川西猕猴进行了胃肠道寄生虫的检查,共检测出10种胃肠道寄生虫,分别为Entamoeba spp.(49.3%),Strongyloides fulleborni(47.2%),Trichuris trichiura(33.1%),Balantidium coli(18.5%),Oesophagostomum sp.(16.2%),Giardia duodenalis(7.4%),Enterobius sp.(1.5%),Dicrocoeliidae sp.(0.7%),Ascaris sp.(0.6%)和Bertiella sp.(0.3%)。使用卡方(χ2)检验对不同年龄、性别和地区的猕猴寄生虫感染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幼体和成体猕猴的线虫感染率均显着高于亚成体猕猴,原虫感染方面Balantidium coli随着年龄的增长感染率有增高的趋势,而Giardia duodenalis的感染率随着年龄的增长有着减轻的趋势;雌性猕猴的线虫感染略高于雄性,而不同性别猕猴的原虫感染均无统计学差异;4个地区的线虫感染率都较高,均高于50%,其中北川县最高,达82.2%,除北川县的原虫感染率为39.7%外,其他3个县的感染率均达55%以上。4.塞拉菌素、伊维菌素和甲苯咪唑对川西猕猴胃肠道线虫的驱虫试验将60只川西猕猴幼猴随机分为4组,除空白对照组外分别使用塞拉菌素(外用透皮剂,一次用药,6 mg/kg)、伊维菌素(注射剂,一次用药,0.3 mg/kg)和甲苯咪唑(片剂,连续5次用药,40 mg/kg)对幼猴进行胃肠道线虫驱杀试验。于驱虫前3天和驱虫后第11天采粪样进行虫卵EPG计数,并通过计算虫卵减少率评估药效。结果表明,塞拉菌素、伊维菌素和甲苯咪唑均能有效驱杀幼猴体内胃肠道线虫,虫卵减少率分别为99.4%,99.4%和99.2%,且三种驱虫药药效之间并无显着差异。

程玮,肖啸,李作生[9](2008)在《苦楝皮提取物的化学成分分析及其体外抗猪蛔虫实验》文中认为用氯仿对苦楝皮进行抽提,提取物分离后得到四个化合物,鉴定为:川楝素(Toosendanin),12-去乙酰基三唇素(12-Deacetyltrichilin),苦楝萜酸甲酯(methyl kulonate),β-谷甾醇(β-Sitosterol),它们在苦楝皮氯仿提取物中的含量分别为4.86%,1.42%,1%和0.21%.实验证明其有效杀虫成分为苦楝素,采用体外培养方法研究苦楝皮的粗提物和各单一化合物对猪蛔虫成虫、虫卵的活性,同时与临床上常用驱猪蛔虫药进行比较.结果得出苦楝皮中分离得到的四种化合物中只有川楝素在体外情况下对猪蛔虫的成虫有较好的毒杀和抑制作用,其对成虫的LD50为26.9ug/ml,其作用效果与左旋咪唑相当,但对猪蛔虫虫卵没有毒杀作用。同时进行活性试验的其它化合物对猪蛔虫成虫和虫卵均没有明显的杀虫活性.

冯汉利[10](2006)在《苏云金杆菌晶体蛋白对猪蛔虫的作用及猪蛔虫重组As37蛋白的免疫保护研究》文中指出猪蛔虫病是仔猪常见的多发性寄生虫病,可导致仔猪的腹泻、消瘦、贫血,严重的导致仔猪死亡,严重危害养猪业。目前猪蛔虫病的防治以咪唑类药物驱虫为主,这些药物在治疗猪蛔虫的同时对动物机体均有不同程度的副作用,且不同程度的残留,危害人类健康、污染环境,所以需要寻找防治猪蛔虫病的一种新药。自1972年发现苏云金芽胞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Bt)对植物寄生线虫具有杀虫活性以来,随后发现Bt伴胞晶体毒素对蛇形毛圆线虫、捻转血矛线虫、日本血吸虫等动物寄生虫的毒性。本研究旨在寻找高毒力的Bt菌株对猪蛔虫进行有效治疗。另外,关于猪蛔虫的免疫研究近年来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国外先后报道了猪蛔虫重组抗原的免疫活性;国内在猪蛔虫的免疫上还是空白,尚未见到商用猪蛔虫疫苗。为了更好地防治猪蛔虫,本研究克隆了猪蛔虫rAs37基因,构建原核表达载体进行高效表达,并对表达蛋白的免疫活性进行了分析,为开发猪蛔虫亚单位疫苗打下基础。主要研究工作和结果如下: 1.Bt伴胞晶体毒素对体外培养的猪蛔虫幼虫的毒力 将感染性猪蛔虫卵对小白鼠进行人工感染,获得三期、四期蛔虫幼虫,经体外培养,用Bt YBT-1517,YBT-1518,YBT-1521,YBT-1532,YBT-1537,R1,R2伴胞晶体毒素分别作用于幼虫,结果发现七种毒素均对猪蛔虫三期幼虫有毒杀作用。随着作用时间的延长,毒素浓度的增加,虫体运动缓慢,死亡率增加,其在24h、48h时的半数致死剂量分别为0.875mg/mL,0.434mg/mL;0.934mg/mL,0.452mg/mL;1.375mg/mL,0.843mg/mL;1.023mg/mL,0.623mg/mL;1.112mg/mL,0.674mg/mL;0.951mg/mL,0.458mg/mL;0.958mg/mL,0.460mg/mL。YBT-1517对猪蛔虫三期幼虫杀虫效果最好,YBT-1518与其毒力相当,而YBT-1521的半数致死量较其他菌株大。毒素含量越高,幼虫死亡率越高,毒素作用时间的延长,其半数致死剂量降低。 YBT-1517,YBT-1518,R1,R2四种菌株的晶体蛋白对四期幼虫有毒杀作用。其在24h、48h时的半数致死剂量分别为0.935mg/mL,0.452mg/mL;0.875mg/mL,0.415mg/mL;0.904mg/mL,0.453mg/mL;0.886mg/mL,0.448mg/mL。YBT-1518、YBT-1517、R1、R2四种晶体蛋白毒力相当,其中YBT-1518晶体毒素对猪蛔虫四期幼虫的杀虫效果略高于其它三种毒素。 2.Bt伴胞晶体毒素对小鼠体内猪蛔虫幼虫不同作用方式的研究及其免疫定位 感染猪蛔虫的小鼠经静脉注射、肌肉注射、灌胃、腹腔注射YBT-1517,YBT-1518晶体毒素,结果发现毒素均对小鼠体内蛔虫幼虫有显着驱杀效果,静脉注射减虫率最高,效果极显着,高于其它三种方式,而肌肉注射则次之,灌胃与腹腔注射无差异。YBT-1517减虫率分别为72.7%、19.1%、14.6%、14.36%;YBT-1518减虫率为70.87%、32.83%、19.10%、20.51%。YBT-1517与YBT-1518晶体蛋白毒力相当。

二、三种驱虫药驱除猪蛔虫效果比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三种驱虫药驱除猪蛔虫效果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厚垣普可尼亚菌与埃普利诺菌素联合制剂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寄生虫防治现状
    1.2 厚垣普可尼亚菌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1.2.1 厚垣普可尼亚菌的形态
        1.2.2 厚垣普可尼亚菌的应用现状
        1.2.3 厚垣普可尼亚菌生防制剂的研究进展
    1.3 埃普利诺菌素
        1.3.1 埃普利诺菌素概述
        1.3.2 埃普利诺菌素作用原理
        1.3.3 埃普利诺菌素在寄生虫防治中的应用
        1.3.4 埃普利诺菌素药代动力学的研究
        1.3.5 埃普利诺菌素制剂的研究
        1.3.6 埃普利诺菌素纳米乳的概述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2 研究一厚垣普可尼亚菌对常见寄生虫虫卵的侵染
    2.1 材料和方法
        2.1.1 材料
        2.1.2 方法
    2.2 结果
        2.2.1 厚垣普可尼亚菌对猪蛔虫虫卵的侵染试验结果
        2.2.2 厚垣普可尼亚菌对球虫卵囊的侵染过程
        2.2.3 厚垣普可尼亚菌对吸虫卵的侵染过程
        2.2.4 厚垣普可尼亚菌对马蛲虫虫卵的侵染过程
        2.2.5 厚垣普可尼亚菌对秀丽新杆线虫虫卵的侵染过程
    2.3 讨论与小结
        2.3.1 讨论
        2.3.2 小结
3 研究二EPR-NE与厚垣普可尼亚菌分生孢子粉混悬液的研制
    3.1 材料和方法
        3.1.1 材料
        3.1.2 方法
    3.2 结果
        3.2.1 埃普利诺菌素纳米乳油相的选择
        3.2.2 埃普利诺菌素纳米乳乳化剂的筛选结果
        3.2.3 埃普利诺菌素纳米乳助表面活性剂筛选的结果
        3.2.4 埃普利诺菌素纳米乳表面活性剂与助表面活性剂最佳比例的筛选结果
        3.2.5 埃普利诺菌素纳米乳类型
        3.2.6 埃普利诺菌素纳米乳pH值的测定结果
        3.2.7 埃普利诺菌素纳米乳稳定性测试结果
        3.2.8 EPR-NE与厚垣普可尼亚菌混悬液的pH值测定结果
        3.2.9 EPR-NE与厚垣普可尼亚菌混悬液中孢子萌发率的测定结果
        3.2.10 EPR-NE厚垣普可尼亚菌孢子混悬液稳定性实验结果
    3.3 讨论与小结
        3.3.1 讨论
        3.3.2 小结
4 研究三EPR-NE与厚垣普可尼亚菌孢子混悬液中埃普利诺菌素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4.1 材料和方法
        4.1.1 材料
        4.1.2 方法
    4.2 结果
        4.2.1 标椎曲线
        4.2.2 样品回收率
        4.2.3 实测样品色谱图及血药浓度
        4.2.4 药代动力学参数计算结果
    4.3 讨论与小结
        4.3.1 讨论
        4.3.2 小结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2)小香羊三种蠕虫流行病学调查及中药苦楝对其防治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一、小香羊概述
        1 小香羊分布特征和饲养方式
        2 小香羊外形和生理特点及生活习性
    二、小香羊寄生虫病防控研究进展
        1 羊寄生虫病的分类
        1.1 羊的外寄生虫病
        1.2 羊的内寄生虫病
        2 羊寄生虫病诊断方法
        3 小香羊寄生虫流行病学调查
        4 小香羊寄生虫病防治研究进展
    三、苦楝树研究进展
        1 苦楝的药用价值发展要略
        2 苦楝化学成分
        3 苦楝功效
        3.1 杀虫作用
        3.2 抑菌作用
        3.3 抗病毒作用
        3.4 抗生育作用
        3.5 抗炎和镇痛作用
        3.6 抗肿瘤作用
        3.7 抗溃疡和抗腹泻作用
        3.8 降血压、降血脂和降血糖作用
        3.9 提高机体免疫功能
        3.10 抗血栓形成作用
        4 苦楝的毒性副作用及解救研究
        4.1 不良反应
        4.2 中毒原因
        4.3 解救方法
        5 苦楝加工炮制及临床应用
        5.1 炮制加工
        5.2 中药制药工艺
        5.3 苦楝临床应用
    四 研究中草药防治小香羊寄生虫病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部分 调查研究 雷山县小香羊三种蠕虫流行病学调查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羊选定
        1.2 主要试剂及器材
        1.3 三种蠕虫调查和记录方法
        1.3.1 待宰羊绦虫、肺丝虫、肝片吸虫的调查和记录方法
        1.3.2 带羔母羊和羔羊的绦虫、肺丝虫、肝片吸虫的调查和记录方法
        1.4 三种寄生虫检查及判断依据
        1.4.1 绦虫
        1.4.2 肺丝虫
        1.4.3 羊肝片吸虫
        1.5 数据统计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季节小香羊三种蠕虫感染情况调查结果与分析
        2.1.1 同一季节三种蠕虫的感染率差异分析
        2.1.2 不同季节同种蠕虫的感染率差异分析
        2.1.3 全年三种蠕虫的的感染率差异分析
        2.2 不同养殖场小香羊三种蠕虫感染情况调查结果与分析
        2.3 不同养殖方式小香羊三种蠕虫混合感染情况调查结果与分析
        2.4 不同乡镇小香羊三种蠕虫感染情况调查结果与分析
        2.4.1 各乡镇内小香羊三种蠕虫感染率差异分析
        2.4.2 各乡镇间小香羊同种蠕虫感染率差异分析
        2.5 不同海拔地区小香羊三种蠕虫感染情况调查结果与分析
        2.5.1 同种蠕虫在海拔1000m以上的不同季度感染率差异分析
        2.5.2 同种蠕虫在海拔1000m以下的不同季度感染率差异分析
        2.5.3 在同一季节中同种蠕虫在不同海拔的感染率差异分析
        2.6 不同营养条件下小香羊三种蠕虫的感染情况分析
        2.7 不同年龄小香羊三种蠕虫的感染情况分析
        2.8 带羔母羊和羔羊三种蠕虫调查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部分 试验研究
    第一章 苦楝皮煎液物理和化学稳定性测定及中华万年青化学成分测定
        1 材料与方法
        1.1 苦楝皮和中华万年青的选择
        1.2 方法
        1.2.1 苦楝皮药液煎制方法
        1.2.2 苦楝皮煎液的颜色观察、PH值测定和苦楝素含量测定方法
        1.2.3 中华万年青化学成分检测方法
        1.2.4 数据统计及显着性检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苦楝皮煎液的颜色、PH值和苦楝素含量观察和检测结果分析
        2.2 中华万年青化学成分测定结果分析
        3 讨论
        3.1 苦楝皮煎液的颜色、PH值和苦楝素含量观察和检测结果
        3.2 中华万年青化学成分测定结果
        4 小结
    第二章 苦楝皮煎液对小香羊的安全性评价及中华万年青缓解苦楝体内毒性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羊的选择与编号
        1.1.1 苦楝皮煎液中毒和缓解试验羊的选择
        1.1.2 苦楝皮煎液影响繁殖性能试验羊的选择
        1.2 主要器材
        1.3 药物煎制方法
        1.3.1 苦楝皮药液
        1.3.2 中华万年青药液
        1.4 给药方法
        1.4.1 中毒和缓解试验的给药方法
        1.4.2 影响繁殖性能的给药方法
        1.5 繁殖性能试验羊饲养管理方法
        1.6 测定方法
        1.6.1 中毒和缓解试验血样采集及其生化检测方法
        1.6.2 公羊性行为和繁殖性能试验测定
        1.6.3 母羊性行为和繁殖性能试验测定
        1.6.4 公母羊选配方法
        1.7 数据统计
        2 结果与分析
        2.1 灌服和注射苦楝皮煎液致小香羊中毒的用药和用时结果和分析
        2.2 灌服中华万年青煎液至小香羊恢复正常的用药和用时结果和分析
        2.3 小香羊中毒前、后和解毒后致恢复正常的血液生化指标检测结果与分析
        2.4 公羊性行为及精子密(浓)度、精子活率(力)和精子畸形率测定结果与分析
        2.4.1 性行为表现结果分析
        2.4.2 精子密(浓)度、精子活率(力)和精子畸形率测定结果与分析
        2.5 母羊服用苦楝煎液后发情、排卵、受孕和产羔结果与分析
        2.5.1 发情结果分析
        2.5.2 排卵检测结果分析
        2.5.3 受孕结果分析
        2.5.4 产羔结果分析
        3 讨论
        3.1 苦楝煎液皮灌服法和注射法后致小香羊表现中毒反应
        3.2 灌服中华万年青煎液至小香羊恢复正常的用药效果
        3.3 解毒前后小香羊血液生化指标变化结果
        3.4 公羊性行为表现及精子密(浓)度、精子活率(力)和精子畸形率变化的讨论
        3.5 关于母羊服用苦楝煎液后发情表现、排卵、受孕产羔结果讨论
        4 小结
        4.1 苦楝致小香羊中毒及中华万年青缓解
        4.2 苦楝影响小香羊繁殖性能
    第三章 苦楝皮煎液治疗小香羊绦虫病、肺丝虫病、肝片吸虫病效果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羊的选择和分组
        1.2 苦楝皮煎液煎制方法
        1.3 给药方法
        1.4 试验羊饲养管理
        1.5 绦虫、肝片吸虫和肺丝虫的观察和检测方法
        1.6 数据统计和差异显着性检验
        2 结果与分析
        2.1 治疗试验结果与分析
        2.1.1 活羊三种蠕虫检测结果分析
        2.1.2 屠宰羊三种蠕虫检测结果分析
        3 讨论
        3.1 关于小香羊蠕虫定性检查(测)方法
        3.2 关于苦楝皮煎液剂量的选择和给药方法
        3.3 关于苦楝皮煎液治疗小香羊绦虫病、肝片吸虫病和肺丝虫病效果
        4 小结
第四部分 全文结论
    1 结论
    2 创新性
    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在读期间发表的文章
附录

(3)不同饲养模式下三个品种猪肠道寄生虫调查及隐孢子虫和毕氏肠微孢子虫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第一章 我国猪肠道寄生虫的防治研究进展
    第二章 隐孢子虫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第三章 毕氏肠微孢子虫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第二篇 试验研究
    第一章 河南省和西藏林芝地区猪肠道寄生虫感染情况调查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章 河南省和西藏林芝地区猪隐孢子虫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章 河南省和西藏地区猪毕氏肠微孢子虫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参考文献
全文结论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4)海南地方猪蛔虫病调查、抗药性检测、抗蠕虫药杀卵试验及与宿主互作生化机制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猪蛔虫与猪蛔虫病
        1.1.1 猪蛔虫的起源、分类及生物学特性
        1.1.2 猪蛔虫病危害与流行
    1.2 猪蛔虫卵的结构与发育
        1.2.1 猪蛔虫(雌)生殖结构与功能
        1.2.2 猪蛔虫卵的结构及化学组成
        1.2.3 猪蛔虫卵的发育
        1.2.4 猪蛔虫幼虫发育与蛔蚴移行症
    1.3 猪蛔虫卵环境行为影响因素与生态防控
        1.3.1 自然因素
        1.3.2 社会与人文因素
    1.4 猪蛔虫驱虫药研究进展
        1.4.1 常见驱蛔药及其发展历程
        1.4.2 驱蛔药耐药性
        1.4.3 模型动物与实验动物
        1.4.4 驱蛔药残留与食品安全
        1.4.5 驱蛔药环境行为及生态毒理
    1.5 研究目的和意义
    1.6 研究技术路线
2 海南地方猪蛔虫病调查及蛔虫卵环境分布规律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调研区域与规划
        2.1.2 布点原则与方案
        2.1.3 调研内容
        2.1.4 采样方法与保存
        2.1.5 试剂耗材
        2.1.6 样品处理与检验
        2.1.7 数据整理与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采集点及样本的数量和地理分布
        2.2.2 海南各区域县市地方猪粪便样本检测结果
        2.2.3 海南地方猪不同生长阶段粪便样本蛔虫卵检测结果
        2.2.4 海南各县市屠宰场采样点成虫检出结果
        2.2.5 海南地方猪类群粪便样本蛔虫卵检测结果
        2.2.6 养殖环境土壤中蛔虫卵时空分布规律
        2.2.7 海南地方猪养殖环境周边水体中蛔虫卵时空分布规律
        2.2.8 驱虫对海南地方猪蛔虫感染率的影响
    2.3 讨论
    2.4 小结
3 抗蠕虫药抑制虫卵发育及对小鼠感染性的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药品
        3.1.2 仪器设备
        3.1.3 试验动物
        3.1.4 试验设计
        3.1.5 试验方法
        3.1.6 数据处理与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抗蠕虫药药效评价
        3.2.2 抗蠕虫药体内处理对蛔虫卵发育的影响
        3.2.3 抗蠕虫药体外处理对猪蛔虫卵发育和小鼠经口感染性的影响
    3.3 讨论
        3.3.1 抗蠕虫药药效及其抑制蛔虫卵发育活性评价
        3.3.2 抗蠕虫药的浓度、作用时间与抑制蛔虫卵发育的关系
    3.4 小结
4 猪蛔虫耐药性定量检测方法的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蛔虫来源与数量
        4.1.2 虫卵孵化与幼虫分离
        4.1.3 试验药物配制
        4.1.4 琼脂凝胶幼虫迁移试验
        4.1.5 数据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虫卵孵化
        4.2.2 幼虫体外移行试验的优化
        4.2.3 不同虫株的EC_(50)
    4.3 讨论
        4.3.1 体外幼虫移行试验用于蛔虫耐药性检测的可行性
        4.3.2 体外幼虫移行试验用于蛔虫耐药性检测的影响因素
        4.3.3 体外幼虫移行试验用于蛔虫耐药性检测的局限性
    4.4 小结
5 胆汁促进猪感染性蛔虫卵破壳逸出的试验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蛔虫卵的采集与孵化
        5.1.2 胆汁和培养液
        5.1.3 胆汁酸粗提物及溶液配制
        5.1.4 胆红素的提取及溶液配制
        5.1.5 试验方法
        5.1.6 数据整理与分析
    5.2 结果
    5.3 分析与讨论
        5.3.1 感染性猪蛔虫卵破壳逸出机制的分析
        5.3.2 胆汁酸促进感染性蛔虫卵破壳逸出的机制
        5.3.3 低浓度(5%)牛胆汁有助于蛔虫卵孵化
    5.4 小结
6 胆汁提高猪蛔虫幼虫(L_2)迁移活力的影响试验
    6.1 材料与方法
        6.1.1 试验材料
        6.1.2 试验方法
        6.1.5 数据整理与分析
    6.2 结果与分析
        6.2.1 牛、猪和鸡胆汁物理性质比较
        6.2.2 牛、猪和鸡三种动物常见胆汁酸种类与含量的测定
        6.2.3 胆汁提高蛔虫幼虫移行活力的影响试验
        6.2.4 七种胆汁酸化合物对猪蛔虫幼虫迁移活力的影响
    6.3 分析与讨论
        6.3.1 胆汁提高蛔虫幼虫移行活力的原因
        6.3.2 宿主特异性与胆汁酸浓度的关系
        6.3.3 体外幼虫迁移试验对动物胆汁的选择
    6.4 小结
7 总结、问题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1.1 海南地方猪蛔虫病流行因素复杂,表现局部区域流行特征,湿季散播风险高
        7.1.2 建立了抗蠕虫药对猪蛔虫卵体内外杀卵试验方法
        7.1.3 建立了抗蠕虫药耐药性定量检测方法
        7.1.4 天然牛胆汁(5%)有促进蛔虫卵孵化的作用,随着浓度逐渐升高,其孵化率逐渐降低
        7.1.5 验证了不同动物胆汁酸化合物对猪蛔虫幼虫移行活力的影响。
    7.2 创新点
        7.2.1 对我国热带海岛地方猪蛔虫病流行病学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调查研究
        7.2.2 建立了抗蠕虫药杀卵活性体内外检测方法
        7.2.3 建立了猪蛔虫耐药性定量检测方法
        7.2.4 对胆汁成分中具有促进猪蛔虫卵孵化逸出和提高幼虫(L2)移行活力的化学信息物质进行了初步生物测定
    7.3 建议与展望
参考文献
缩略语表
附录
    附件1 海南地方猪养殖户样品采集点数量与行政分布
    附件2 海南各县市屠宰场采样点名称与地址
    附件3 作者简介
致谢

(5)捻转血矛线虫排泄分泌蛋白T细胞、单核细胞结合蛋白的鉴定及其对相应细胞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第一章 捻转血矛线虫及捻转血矛线虫病
        1 捻转血矛线虫病概述
        1.1 病原学
        1.2 生活史
        2 流行病学
        2.1 致病作用、病理变化及临床症状
        2.2 捻转血矛线虫病的诊断
        2.3 捻转血矛线虫病的防治
        2.4 捻转血矛线虫的抗药性
        3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寄生性胃肠道线虫感染与免疫研究
        1 寄生性胃肠道线虫病概述
        2 寄生性胃肠道线虫感染与宿主免疫应答
        2.1 机体检测
        2.2 信号转导
        2.3 机体免疫诱导
        2.4 免疫排斥
        2.5 机体修复
        3 捻转血矛线虫感染与宿主免疫应答
        3.1 三期幼虫、四期幼虫与宿主免疫应答
        3.2 捻转血矛线虫成虫与宿主免疫应答
        4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反刍动物胃肠道线虫免疫调节分子研究进展
        1 反刍动物胃肠道线虫概述
        2 胃肠道线虫调节分子
        2.1 半乳糖凝集素
        2.2 蛋白酶抑制剂
        2.3 补体系统抑制分子
        2.4 巨噬细胞迁移抑制因子
        2.5 其他免疫调节性分子
        3 免疫调节分子用于疫苗研究
        3.1 捻转血矛线虫
        3.2 背带线虫
        4 总结
        参考文献
第二篇 实验研究
    第四章 捻转血矛线虫半乳糖凝集素C端与N端糖结合域与山羊PBMC结合位点的鉴定及功能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2 结果
        2.1 重组表达质粒pET-32a-MNh及pET-32a-MCh双酶切鉴定
        2.2 重组蛋白rMNh及rMCh的纯化
        2.3 rMNh及rMCh与山羊PBMC结合
        2.4 MNh及MCh在山羊PBMC上受体鉴定
        2.5 rMCh与rMNh对细胞增殖的作用
        2.6 rMCh与rMNh对山羊PBMC一氧化氮分泌的影响
        2.7 rMCh与rMNh对山羊PBMC凋亡作用
        2.8 rMCh与rMNh对山羊PBMC细胞因子转录的影响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五章 捻转血矛线虫ESP中与山羊T细胞结合蛋白的鉴定及其对T细胞功能的影响
        1 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2 结果
        2.1 捻转血矛线虫ESP的获取与多克隆抗体的制备
        2.2 山羊T细胞的磁珠分选
        2.3 捻转血矛线虫ESP与山羊T细胞的结合
        2.4 捻转血矛线虫ESP与山羊T细胞体外免疫共沉淀的SDS-PAGE和Western Blot分析
        2.5 LC-MS/MS鉴定与分析
        2.6 GO注释与KEGG分析
        2.7 ESP对T细胞活力影响
        2.8 ESP对T细胞凋亡的影响
        2.9 ESP对T细胞增殖的影响
        2.10 ESP对T细胞周期的影响
        2.11 ESP对T细胞主要分型的影响
        2.12 ESP对T细胞分泌细胞因子的影响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六章 捻转血矛线虫ESP中与山羊单核细胞结合蛋白的鉴定及其对单核细胞功能的影响
        1 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2 结果
        2.1 山羊单核细胞磁珠分选
        2.2 捻转血矛线虫ESP与山羊单核细胞的结合
        2.3 捻转血矛线虫ESP与山羊单核细胞体外免疫共沉淀的SDS-PAGE和Western Blot分析
        2.4 LC-MS/MS鉴定与分析
        2.5 GO注释与KEGG分析
        2.6 ESP对单核细胞分泌一氧化氮水平影响
        2.7 ESP对单核细胞吞噬能力影响
        2.8 ESP对单核细胞MHC分子表达影响
        2.9 ESP对单核细胞凋亡影响
        2.10 ESP对单核细胞分泌细胞因子的影响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七章 捻转血矛线虫Hc-ABHD、Hc-GHD及Hc-ADRM基因的克隆表达及其对T细胞功能的影响
        1 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2 结果
        2.1 Hc-ABHD、Hc-GHD及Hc-ADRM的PCR扩增
        2.2 重组质粒pET28a-HcABHD、pET-32a-HcGHD及pET-32a-HcADRM的双酶切鉴定
        2.3 重组蛋白rHc-ABHD、rHc-GHD及rHc-ADRM的纯化
        2.4 重组蛋白rHc-ABHD、rHc-GHD及rHc-ADRM的Western blot分析
        2.5 捻转血矛线虫不同发育阶段Hc-ABHD、Hc-GHD及Hc-ADRM转录水平的变化
        2.6 Hc-ABHD、Hc-GHD及Hc-ADRM的组织定位
        2.7 重组蛋白Hc-ABHD、Hc-GHD及Hc-ADRM与山羊T细胞结合
        2.8 重组蛋白rHc-ABHD、rHc-GHD及rHc-ADRM对T细胞活力影响
        2.9 重组蛋白rHc-ABHD、rHc-GHD及rHc-ADRM对T细胞凋亡及相关信号通路的影响
        2.10 重组蛋白rHc-ABHD、rHc-GHD及rHc-ADRM对T细胞增殖的影响
        2.11 重组蛋白rHc-ABHD、rHc-GHD及rHc-ADRM对T细胞周期及相关通路的影响
        2.12 重组蛋白rHc-ABHD、rHc-GHD及rHc-ADRM对T淋巴细胞分泌细胞因子的影响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八章 捻转血矛线虫Hc-Rab33、Hc-Mak1及Hc-ATPD基因的克隆表达及其对单核细胞功能的影响
        1 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2 结果
        2.1 Hc-Rab33、Hc-Mak1及Hc-ATPD的PCR扩增
        2.2 重组质粒pET28a-HcRab33、pET28a-HcMak1及pET28a-HcATPD的双酶切鉴定
        2.3 重组蛋白rHc-Rb33、rHc-Mak1及rHc-ATPD的纯化
        2.4 重组蛋白rHc-Rab33、rHc-Mak1及rHc-ATPD的Western blot分析
        2.5 捻转血矛线虫不同发育阶段Hc-Rb33、Hc-Mak1及Hc-ATPD转录水平的变化
        2.6 Hc-Rab33、Hc-Mak1及Hc-ATPD的组织定位
        2.7 重组蛋白rHc-Rab33、rHc-Mak1及rHc-ATPD与山羊单核细胞结合
        2.8 重组蛋白rHc-Rab33、rHc-Mak1及rHc-ATPD对单核细胞NO分泌水平的影响
        2.9 重组蛋白rHc-Rab33、rHc-Mak1及rHc-ATPD对单核细胞吞噬能力的影响
        2.10 重组蛋白rHc-Rab33、rHc-Mak1及rHc-ATPD对单核细胞内MHC-11分子表达水平的影响
        2.11 重组蛋白rHc-Rab33、rHc-Mak1及rHc-ATPD对单核细胞凋亡的影响
        2.12 重组蛋白rHc-Rab33、rHc-Mak1及rHc-ATPD对细胞因子分泌水平的影响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九章 捻转血矛线虫水解酶包含蛋白(Hc-ABHD)、粘附调节因子(Hc-ADRM)和Ras结构域包含蛋白(Hc-Rab33)抗血清免疫保护性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2 结果
        2.1 虫卵排出情况
        2.2 成虫减少率
        2.3 血常规检测
        2.4 血清抗体检测
        2.5 细胞因子检测
        3 讨论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致谢
博士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6)天津地区警犬基地犬肠道寄生虫感染情况调查与驱虫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第1章 犬常见肠道寄生虫与感染情况研究进展
        1.1 犬主要肠道寄生虫病病原及临床特征
        1.1.1 犬等孢球虫
        1.1.2 犬绦虫
        1.1.3 犬蛔虫
        1.1.4 钩虫
        1.1.5 鞭虫
        1.1.6 贾第虫
        1.2 犬肠道寄生虫调查研究
        1.2.1 宠物犬寄生虫调查
        1.2.2 流浪犬和散养犬寄生虫调查
        1.2.3 警犬寄生虫调查
        1.3 犬肠道寄生虫流行病学特点
    第2章 犬肠道寄生虫治疗常用药物及应用研究进展
        2.1 吡喹酮
        2.2 非班太尔
        2.3 双羟萘酸噻嘧啶
        2.4 伊维菌素
        2.5 奥芬达唑
第二篇 研究内容
    第1章 天津地区警犬基地犬肠道寄生虫感染情况调查
        1.1 材料与方法
        1.1.1 调查对象
        1.1.2 调查方法
        1.2 结果
        1.2.1 检查结果
        1.2.2 天津地区警犬肠道寄生虫感染情况
        1.2.3 不同季节警犬肠道寄生虫感染情况
        1.2.4 不同警犬基地犬肠道寄生虫感染情况
        1.2.5 不同品种警犬肠道寄生虫感染情况
        1.2.6 警犬肠道寄生虫混合感染情况
        1.3 讨论
        1.3.1 天津地区警犬肠道寄生虫种类的分析
        1.3.2 天津地区警犬感染的各种肠道寄生虫的感染率分析
        1.3.3 天津地区不同警犬基地警犬肠道寄生虫感染情况分析
        1.3.4 天津地区不同品种警犬肠道寄生虫感染情况分析
        1.3.5 不同季节警犬肠道寄生虫感染情况分析
        1.3.6 天津地区警犬肠道寄生虫预防工作讨论
        1.4 小结
    第2章 天津地区警犬基地犬肠道寄生虫驱虫试验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对象
        2.1.2 试验药品
        2.1.3 试验方法
        2.1.4 粪便样品采集方法
        2.1.5 试验结果计算方法
        2.2 结果
        2.2.1 3 种试验药品对不同犬肠道寄生虫的驱除试验结果
        2.2.2 伊维菌素对不同犬种警犬驱除肠道寄生虫试验结果
        2.2.3 奥芬达唑对不同犬种警犬驱除肠道寄生虫试验结果
        2.2.4 复方非班太尔对不同犬种警犬驱除肠道寄生虫试验结果
        2.3 讨论
        2.3.1 伊维菌素驱虫效果分析
        2.3.2 奥芬达唑驱虫效果分析
        2.3.3 复方非班太尔片驱虫效果分析
        2.3.4 驱虫药品的成本分析
        2.3.5 天津地区警犬基地肠道寄生虫防治药品选择讨论
        2.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学术论文及发表情况
致谢

(7)猪寄生虫病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1 症状
2 治疗
    2.1 选择驱虫药
        2.1.1 有机磷酸酯类
        2.1.2 脒类化合物
        2.1.3 咪唑丙噻唑类
        2.1.4 苯丙咪唑类
        2.1.5 大环内酯类
    2.2 把握驱虫时机
    2.3 驱虫前要禁食
3 驱虫配套措施
4 驱虫后的饲养管理

(8)大熊猫和川西猕猴胃肠道寄生虫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一、大熊猫寄生虫研究进展
        1 大熊猫的寄生虫种类
        2 大熊猫的主要寄生虫病
        2.1 蛔虫病
        2.2 槽盘吸虫病
        2.3 蜱病
        2.4 蠕形螨与痒螨病
        2.5 钩虫病
        3 结语
    二、猕猴胃肠道寄生虫研究进展
        1 猕猴胃肠道寄生虫种类
        2 猕猴胃肠道寄生虫流行病学
        3 猕猴的胃肠道寄生虫防治
    三、本试验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部分 研究内容
    第一章 大熊猫等八种野生哺乳动物蛔虫的线粒体COXⅠ,COXⅡ基因序列分析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试验样品
        1.1.2主要试剂
        1.1.3 主要仪器设备
        1.1.4 主要生物信息学数据库和计算机软件
        1.2 试验方法
        1.2.1 虫体总DNA的提取
        1.2.2 蛔虫COXⅠ基因PCR扩增及测序
        1.2.3 蛔虫COXⅡ基因PCR扩增及测序
        1.2.4 数据处理与处理
        2 实验结果
        2.1 大熊猫等八种野生哺乳动物蛔虫线粒体COXⅠ基因序列的碱基组成、相似性和分歧度
        2.2 大熊猫等八种野生哺乳动物蛔虫线粒体COXⅡ基因序列的碱基组成、相似性和分歧度
        2.3 基于蛔虫COXⅠ基因构建的分子系统树
        2.4 基于蛔虫COXⅡ基因构建的分子系统树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章 大熊猫西氏贝蛔虫Bs-Ag3基因的克隆、表达与免疫保护试验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试验样品来源
        1.1.2 主要试剂
        1.1.3 菌株和克隆载体
        1.1.4 常用缓冲溶液和培养基的配制
        1.1.5 主要仪器设备
        1.1.6 主要生物信息学数据库和计算机软件
        1.2 试验方法
        1.2.1 抗原基因Bs-Ag3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1.2.2 抗原基因Bs-Ag3的原核表达
        1.2.3 免疫保护试验
        1.2.4 数据处理
        2 实验结果
        2.1 Bs-Ag3的序列分析
        2.2 重组蛋白的表达和SDS-PAGE分析
        2.3 Western-blot分析
        2.4 幼虫的分离
        2.5 鼠血清样本IgG的ELISA检测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章 川西猕猴胃肠道寄生虫的调查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试验样品来源
        1.1.2 主要试剂
        1.1.3 阿米巴原虫双相培养基的配制
        1.1.4 主要仪器设备
        1.1.5 主要统计学软件
        1.2 试验方法
        1.2.1 粪便样品的收集
        1.2.2 粪便样品的检查
        1.2.3 幼虫的培养及鉴定
        1.2.4 阿米巴原虫的培养及鉴定
        2 实验结果
        2.1 川西猕猴胃肠道寄生虫的总体感染情况
        2.2 不同地区的感染差异
        2.3 不同性别的感染差异
        2.4 不同年龄段的感染差异
        3 讨论
        4 小结
    第四章 塞拉菌素、伊维菌素和甲苯咪唑对川西猕猴胃肠道线虫的驱虫试验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试验动物
        1.1.2 试验药物
        1.1.3 主要仪器设备
        1.1.4 主要统计学软件
        1.2 试验方法
        1.2.1 投药方案
        1.2.2 粪便样品的收集
        1.2.3 粪便的EPG计数
        1.2.4 虫卵减少的计算
        2 实验结果
        2.1 对Strongyloides fulleborni的驱杀效果
        2.2 对Trichuris trichiura的驱杀效果
        2.3 对Oesophagostomum sp.的驱杀效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部分 结论
    1.大熊猫、小熊猫蛔虫的分子分类研究
    2.大熊猫蛔虫抗原基因的克隆、表达与免疫保护研究
    3.川西猕猴胃肠道寄生虫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
    4.三种驱虫药对川西猕猴胃肠道线虫的驱虫效果研究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10)苏云金杆菌晶体蛋白对猪蛔虫的作用及猪蛔虫重组As37蛋白的免疫保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1章:文献综述
    1.1 苏云金芽胞杆菌防治猪蛔虫病的研究及前景
    1.2 猪蛔虫及猪蛔虫病
        1.2.1 蛔虫的生物学分类
        1.2.2 猪蛔虫的生活史
        1.2.3 猪蛔虫的流行病学
        1.2.4 猪蛔虫病的症状
        1.2.5 猪蛔虫病的病理变化
        1.2.6 猪蛔虫病的诊断
        1.2.7 猪蛔虫病的防治
        1.2.7.1 猪蛔虫病的药物防治
        1.2.7.2 猪蛔虫病的综合防治
        1.2.8 猪蛔虫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1.2.9 猪蛔虫的免疫研究
    1.3 苏云金芽胞杆菌
        1.3.1 苏云金芽胞杆菌简介
        1.3.2 苏云金芽胞杆菌的分类及地理分布
        1.3.3 苏云金芽胞杆菌的毒素
        1.3.4 杀虫晶体蛋白的发现
        1.3.5 杀虫晶体蛋白的形态及生物学特征
        1.3.6 杀虫晶体蛋白的结构、功能及基因分类
        1.3.6.1 杀虫晶体蛋白的结构、功能
        1.3.6.2 杀虫晶体蛋白的基因分类
        1.3.7 伴胞晶体蛋白的杀虫机制
        1.3.7.1 杀虫晶体蛋白的溶解
        1.3.7.2 晶体蛋白的酶解及活化
        1.3.7.3 活化毒素与特异受体结合
        1.3.7.4 昆虫中肠细胞的穿孔及裂解
        1.3.7.5 杀虫晶体蛋白毒素引起昆虫的病理变化
        1.3.8 杀虫晶体蛋白对动植物寄生线虫的研究应用
        1.3.8.1 伴胞晶体蛋白对线虫作用的发现
        1.3.8.2 杀线虫晶体蛋白及其基因
        1.3.8.3 杀虫晶体蛋白对线虫的作用机理
第2章:Bt伴胞晶体毒素对体外培养的猪蛔虫幼虫的毒力
    2.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2 材料与方法
        2.2.1 材料
        2.2.1.1 菌株
        2.2.1.2 供试动物
        2.2.1.3 供试寄生虫
        2.2.1.4 实验所用主要仪器
        2.2.1.5 培养基
        2.2.1.6 抗生素
        2.2.1.7 主要溶液及试剂的配制
        2.2.2 方法
        2.2.2.1 猪蛔虫感染性虫卵的培养
        2.2.2.2 苏云金芽胞杆菌晶体蛋白的制备
        2.2.2.3 大肠杆菌中晶体蛋白的制备
        2.2.2.4 晶体蛋白含量的测定
        2.2.2.5 晶体蛋白的SDS-PAGE
        2.2.2.6 猪蛔虫三期、四期幼虫的获得
        2.2.2.7 猪蛔虫三期及四期幼虫的体外培养及伴胞晶体的加入
    2.3 结果与分析
        2.3.1 感染性猪蛔虫卵的获得
        2.3.2 供试菌株伴胞晶体蛋白的组成
        2.3.3 不同晶体蛋白对猪蛔虫三期幼虫的作用
        2.3.4 不同晶体蛋白对猪蛔虫四期幼虫的作用
    2.4 讨论
        2.4.1 关于猪蛔虫卵的培养及其感染性
        2.4.2 关于伴胞晶体毒素的溶解性
        2.4.3 关于伴胞晶体毒素对体外培养的猪蛔虫幼虫的作用
    2.5 小结
第3章:伴胞晶体蛋白对小鼠体内猪蛔虫幼虫不同作用方式驱虫效果的研究及其免疫定位
    3.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3.2 材料与方法
        3.2.1 材料
        3.2.1.1 感染性猪蛔虫卵
        3.2.1.2 供试菌株
        3.2.1.3 供试动物
        3.2.1.4 主要仪器及设备
        3.2.1.5 主要试剂及配制
        3.2.2 方法
        3.2.2.1 苏云金芽胞杆菌晶体蛋白的制备及浓度测定
        3.2.2.2 晶体蛋白抗体的制备及纯化
        3.2.2.3 动物实验
        3.2.2.4 石蜡切片的制作
        3.2.2.5 免疫组化实验
    3.3 结果与分析
        3.3.1 YBT-1517晶体蛋白对小鼠体内蛔虫的作用
        3.3.2 YBT-1518晶体蛋白对小鼠体内蛔虫的作用
        3.3.3 感染蛔虫小鼠肝脏切片的H.E染色
        3.3.4 免疫组化方法定位YBT-1517晶体蛋白的分布
    3.4 讨论
    3.5 小结
第4章:晶体蛋白对猪体内蛔虫的作用及其血液理化指标分析
    4.1 研究目的及意义
    4.2 材料与方法
        4.2.1 材料
        4.2.1.1 供试菌株
        4.2.1.2 供试动物
        4.2.1.3 主要仪器设备及试剂
        4.2.1.4 感染性猪蛔虫卵
        4.2.2 方法
        4.2.2.1 晶体蛋白的制备及浓度测定
        4.2.2.2 感染性猪蛔虫卵对猪人工感染实验
        4.2.2.3 猪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
        4.2.2.4 粪便中虫卵的收集及计数
        4.2.2.5 数据处理
    4.3 结果与分析
        4.3.1 临床症状的观察
        4.3.2 各项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
        4.3.2.1 猪感染蛔虫后生理指标的变化
        4.3.2.2 猪感染蛔虫早期血液生化指标的变化
        4.3.2.2.1 LDH(乳酸脱氢酶)的变化
        4.3.2.2.2 GOT(谷草转氨酶)的变化
        4.3.2.2.3 GPT(谷丙转氨酶)的变化
        4.3.2.2.4 ALP(碱性磷酸酶)的变化
        4.3.3 猪粪便中虫卵计数
    4.4 讨论
    4.5 小结
第5章 猪蛔虫rAs37基因的克隆及原核表达
    5.1 研究目的及意义
    5.2 试验材料
        5.2.1 菌种与质粒
        5.2.2 主要药品与试剂
        5.2.3 主要培养基
        5.2.4 引物
        5.2.5 酶及试剂盒
        5.2.6 RNA提取试剂
        5.2.7 质粒抽提与鉴定试剂
        5.2.8 SDS-PAGE相关溶液
        5.2.9 包涵体提取相关溶液
        5.2.10 Western-blot相关溶液
        5.2.11 兔抗猪蛔虫阳性血清
    5.3 试验方法
        5.3.1 猪蛔虫总RNA的提取
        5.3.2 RT-PCR法扩增rAs37基因
        5.3.3 PCR产物的回收与纯化
        5.3.4 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5.3.5 PCR产物的克隆
        5.3.6 连接产物的转化
        5.3.7 质粒的小量制备
        5.3.8 重组质粒的酶切鉴定
        5.3.9 重组表达质粒pGEX-KG-As37的构建
        5.3.10 As37蛋白的表达与纯化
        5.3.10.1 诱导表达
        5.3.10.2 表达条件的优化
        5.3.10.3 表达产物的SDS-PAGE检测
        5.3.10.4 包涵体的提纯与复性
        5.3.10.5 表达产物的Western-blot分析
    5.4 试验结果
        5.4.1 猪蛔虫rAs37基因的PCR扩增
        5.4.2 基因与pBS-T载体的连接与鉴定
        5.4.3 rAs37基因重组表达载体pGEX-KG-As37的筛选与鉴定
        5.4.4 pGEX-KG-As37在大肠杆菌E.coli BL21中的表达
        5.4.5 表达条件的优化
        5.4.6 表达产物的Western-blot分析
    5.5 分析与讨论
        5.5.1 猪蛔虫rAs37基因的克隆
        5.5.2 rAs37基因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5.5.3 融合蛋白的表达及包涵体的提取与纯化
    5.6 小结
第6章 猪蛔虫重组表达蛋白的免疫保护研究
    6.1 研究目的及意义
    6.2 材料与方法
        6.2.1 材料
        6.2.1.1 试验动物
        6.2.1.2 供试寄生虫
        6.2.1.3 主要试剂
        6.2.1.4 主要溶液的配制
        6.2.1.5 主要实验器材
        6.2.2 方法
        6.2.2.1 动物的免疫
        6.2.2.2 动物的攻虫试验
        6.2.2.3 幼虫的分离及计算
        6.2.2.4 最佳包被抗原浓度及血清稀释倍数的确定
        6.2.2.5 ELISA敏感性实验
        6.2.2.6 ELISA阴阳性界限的确定
        6.2.2.7 鼠血清IgG的ELISA检测
        6.2.2.8 数据处理
    6.3 结果与分析
        6.3.1 免疫保护试验
        6.3.2 包被抗原和抗体最佳工作浓度测定
        6.3.3 已知猪蛔虫阳性血清ELISA效价测定
        6.3.4 健康猪血清的检测
        6.3.5 免疫前后鼠血清IgG的ELISA检测结果
    6.4 讨论
        6.4.1 关于重组蛋白的免疫保护性
        6.4.2 关于猪蛔虫病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
    6.5 小结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四、三种驱虫药驱除猪蛔虫效果比较(论文参考文献)

  • [1]厚垣普可尼亚菌与埃普利诺菌素联合制剂的研究[D]. 樊雅茹.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
  • [2]小香羊三种蠕虫流行病学调查及中药苦楝对其防治机制研究[D]. 王家培. 甘肃农业大学, 2021(01)
  • [3]不同饲养模式下三个品种猪肠道寄生虫调查及隐孢子虫和毕氏肠微孢子虫分子流行病学研究[D]. 周春香. 扬州大学, 2019(01)
  • [4]海南地方猪蛔虫病调查、抗药性检测、抗蠕虫药杀卵试验及与宿主互作生化机制的初步研究[D]. 赵建国. 海南大学, 2019(06)
  • [5]捻转血矛线虫排泄分泌蛋白T细胞、单核细胞结合蛋白的鉴定及其对相应细胞功能的影响[D]. 陆明敏. 南京农业大学, 2018(07)
  • [6]天津地区警犬基地犬肠道寄生虫感染情况调查与驱虫试验[D]. 陈光. 吉林大学, 2017(10)
  • [7]猪寄生虫病治疗[J]. 宋艳霞,李明菊. 中国畜牧兽医文摘, 2012(03)
  • [8]大熊猫和川西猕猴胃肠道寄生虫研究[D]. 汪涛. 四川农业大学, 2009(07)
  • [9]苦楝皮提取物的化学成分分析及其体外抗猪蛔虫实验[A]. 程玮,肖啸,李作生. 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传染病学分会第三届猪病防控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08
  • [10]苏云金杆菌晶体蛋白对猪蛔虫的作用及猪蛔虫重组As37蛋白的免疫保护研究[D]. 冯汉利. 华中农业大学, 2006(02)


蛔虫论文 健康论文 蠕虫论文

上一篇:我国开展网上展览的几个问题
下一篇:钛基仿金材料及其最新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