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原芳[1](2018)在《壮医药线点灸治疗热瘀互结证扁平疣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观察和对比壮医药线点灸与西药迪维霜治疗热瘀互结证扁平疣的临床疗效,探讨壮医药线点灸治疗热瘀互结证扁平疣的作用,为临床治疗扁平疣提供方法和思路。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于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佛山市中医院皮肤科门诊就诊的热瘀互结证扁平疣患者,共6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4例。对照组采用迪维霜涂抹于皮损处,每天1次,6天为1个疗程,疗程之间休息1天,治疗4个疗程。治疗组采用壮医药线点灸治疗,利用壮医药线点灸阿是穴(疣体局部)、合谷(双)、曲池(双)、血海(双),每天1次,6天为1个疗程,疗程之间休息1天,治疗4个疗程。疗程结束后,对比分析两组治疗前后皮损数目、大小、颜色以及瘙痒程度等各皮损评分和治疗前后皮损总积分变化、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后3个月两组痊愈患者的复发率。结果:符合纳入标准的68例患者,均完成疗程并取得随访。治疗前,将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治疗前皮损数目、大小、颜色、瘙痒评分以及治疗前皮损总积分进行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患者具有可比性。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皮损数目、大小、颜色、瘙痒评分及总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皮损数目、大小、颜色、瘙痒评分及总积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治疗前后皮损大小、颜色、瘙痒评分及总积分差值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皮损数目评分治疗前后差值,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34例,痊愈8例,显效20例,有效4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4.12%;对照组痊愈5例,显效14例,有效5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为70.58%,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个月随访,治疗组痊愈8例中,复发1例,复发率12.5%;治疗组痊愈5例中,复发4例,复发率80.0%,治疗组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壮医药线点灸与西药迪维霜治疗热瘀互结证扁平疣,均能取得一定的临床疗效,但壮医药线点灸治疗热瘀互结证扁平疣相比于迪维霜,在改善各皮损评分、皮损总积分、临床疗效方面,均有较好的效果,且复发率较低。由此可见,壮医药线点灸治疗热瘀互结证扁平疣,具有安全有效,防止复发的特点,且操作简便、价格低廉,值得临床进一步的推广应用。
饶飞燕[2](2018)在《自体疣埋植术联合优正散治疗脾虚毒蕴型扁平疣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以自拟证型脾虚毒蕴型扁平疣患者作为临床观察对象,观察自体疣埋植术联合优正散治疗脾虚毒蕴型扁平疣的临床疗效,探讨其联合治疗的有效性、安全性,为临床治疗扁平疣探索新的治疗思路及方案。方法:以69个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作为试验的主题,按照随机数字表分组法分为治疗组(自体疣埋植术联合优正散口服)35例与对照组(重组人干扰素α-2b凝胶联合转移因子胶囊口服)为34例。治疗组采用自体疣埋植术规范操作,每1周治疗1次,4次为一个疗程,共治疗1个疗程,同时联合中药汤剂优正散口服,每天一剂,一天3次口服。对照组采用重组人干扰素α-2b凝胶(尤靖安)治疗量外涂于皮损处,4次/天,4周为一个疗程,共治疗1个疗程,同时联合转移因子胶囊口服,2粒/次,2次/天。两组均于治疗前、治疗7天后、治疗14天后、治疗21天后、治疗28天后记录观察治疗后的主、次症评分得出数据,共记录5次,按评分表评估皮损变化情况以观察疗效,并评估两组的伴随症状的变化情况,通过组内、组间的对比,用统计软件Eviews9.0和SPSS22.0处理分析结果,并对所得的结果进行分析讨论。结果:1.总体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94.12%,复发率16.67%;对照组总有效率78.12%,复发率40%,经轶和检验及卡方检验得出(P<0.05),两组总体疗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疗效起效时间比较,自体疣埋植术联合优正散组与尤靖安联合转移因子胶囊组对比,起效时间早;从两组平均起效时间观察,则自体疣埋植术组治疗效果比西药组有优势;从两组治愈时间观察分析,自体疣埋植术组较西药组好。2.组内比较:(1)根据两组治疗前后主、次症评分的对比,治疗后均优于治疗前,疗效显着,经Z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2)治疗组主、次症治疗前与治疗7、14、21及28天后通过Eviews9.0软件回归分析得出结论,治疗组、对照组在主症及次症在4次治疗后均有效果。3.组间对比:两组于治疗前后主、次症疗效的对比,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经Z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自体疣埋植术联合优正散治疗脾虚毒蕴型扁平疣的总体疗效优于尤靖安联合转移因子胶囊治疗方案。2.自体疣埋植术联合优正散组治疗脾虚毒蕴型扁平疣明显改善皮损症状、脾虚毒蕴型体质及相关症状,并且在缩短病程、降低复发方面要明显优于西药组;通过疗效与次症关系分析,自体疣埋植术与中药汤剂优正散联用,相辅相成提高整体疗效,具有一定的临床实用性,此治疗扁平疣的方法值得研究及运用。
孙永新[3](2014)在《卡介苗多糖核酸注射液与异维A酸红霉素凝胶联合治疗扁平疣》文中指出扁平疣是人类乳头瘤病毒(HPV)所引起,多由HPV-3型所致,是好发于颜面、手背等部位的扁平丘疹,其病程多为慢性,且影响美观。2011—2012年笔者应用卡介苗多糖核酸注射液与异维A酸红霉素凝胶联合治疗扁平疣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病例选择入选病例共58例,均为我科确诊的扁平疣患者,将入选病例随机分成2组;治疗组30例,其中女16例,
王阳[4](2012)在《蜂房退疣饮联合艾拉光动力治疗扁平疣的疗效观察及对T细胞亚群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观察蜂房退疣饮联合氨基酮戊酸光动力(ALA-PDT)疗法治疗扁平疣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T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将43例扁平疣患者随机分成2组,治疗组22例,内服蜂房退疣饮联合ALA-PDT治疗;对照组21例,单纯应用ALA-PDT治疗。每周复诊1次,为1疗程,皮疹未消退者再行下1疗程治疗。疗程4周,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同时观察比较3个月后两组复发率及治疗前后患者T细胞亚群水平的变化。结果:临床疗效:两组总有效率均为100%;治愈率治疗组为90.91%,对照组为85.71%,治疗组治愈率略高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次数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个月后随访,治疗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室检测:治疗前,两组CD8+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CD4+、CD4+/CD8+均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治疗后,治疗组CD8+水平有明显下降,CD4+、 CD4+/CD8+水平有明显上升,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血清CD4+、CD8+、CD4+/CD8+水平未见明显变化(P﹥0.05);治疗后二组比较,治疗组CD8+水平低于对照组,CD4+、CD4+/CD8+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蜂房退疣饮联合ALA-PDT治疗扁平疣的临床疗效确切,可以明显缩短治疗疗程,降低复发率,其作用机理可能与调整体内T细胞亚群水平有关。
王艳[5](2011)在《中药内服外洗治疗扁平疣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观察中药内服外洗治疗扁平疣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患者按就诊时间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5例,两组均口服祛疣汤,治疗组加中药外洗,观察四周,每周记录皮损变化。结果:治疗4周后进行疗效观察,治疗组共32例,临床痊愈13例,显效11例,好转2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达81.25%,而对照组共33例,临床痊愈7例,显效7例,好转8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达66.67%,两组治疗结果有差异(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中药祛疣汤联合中药外洗治疗扁平疣安全,有效,可为扁平疣的治疗提供参考。
杨学志,郑荣远,殷为勇,朱振国,朱英标,曹立亚,吴晔,任经天[6](2007)在《左旋咪唑上市后安全性再评价Ⅰ:免疫调节药的临床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详细了解左旋咪唑作为免疫调节药的临床使用情况。方法: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984~2005年)有关文献,获得有关临床信息。结果:左旋咪唑除了用于肠道线虫病的治疗外,还适用于皮肤病、血液系统疾病、乙型肝炎、肿瘤、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的免疫调节治疗,有一定的临床疗效。结论:左旋咪唑临床应用非常广泛。由于存在治疗风险,必须加强监管措施,保护用药人群的健康安全。
钟文俊,唐吉云,周辉,吴蕊,许向前[7](2004)在《疣免疫术联合左旋咪唑治疗扁平疣200例疗效观察》文中指出
卜浪蔚,李琼茹,郭萍[8](2003)在《扁平疣种植术、左旋咪唑、潘生丁治疗扁平疣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 :观察扁平疣种植术、口服左旋咪唑、潘生丁治疗扁平疣的短期疗效。方法 :85例扁平疣患者分为治疗组、对照组 ,二组患者均口服左旋咪唑、潘生丁片 ;治疗组同时取疣体种植于上臂三角肌。结果 :治疗组4d开始出现疗效 ,总有效率86 % ,对照组13d开始出现疗效 ,总有效率48 5%,两组疗效有显着差异(P<0 01)。结论 :左旋咪唑、潘生丁具有抗病毒 ,提高或恢复机体细胞免疫功能 ,调节抗体产生 ,同时采用扁平疣种植术 ,应用自体免疫疗法 ,通过植入疣体的抗原刺激机体产生抗体 ,使疣组织在短期内吸收、消失而达到短期治愈的目的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 1.1 现代医学对扁平疣的认识 |
| 1.1.1 扁平疣的概念 |
| 1.1.2 病因及发病机理 |
| 1.1.3 组织病理 |
| 1.1.4 西医治疗概述 |
| 1.2 祖国医学对扁平疣的认识 |
| 1.2.1 扁平疣病名的认识 |
| 1.2.2 扁平疣的病因病机 |
| 1.2.3 中医治疗概述 |
| 1.3 小结 |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 2.1 研究对象 |
| 2.1.1 病例来源 |
| 2.1.2 诊断标准 |
| 2.1.3 纳入标准 |
| 2.1.4 排除标准 |
| 2.1.5 脱落与剔除标准 |
| 2.2 具体研究内容和方法 |
| 2.2.1 病例分组 |
| 2.2.2 技术路线 |
| 2.2.3 治疗方法 |
| 2.2.4 观察方法 |
| 2.2.5 评价指标 |
| 2.2.6 质量控制 |
| 2.2.7 统计方法 |
| 第三章 统计结果 |
| 3.1 基线资料比较 |
| 3.1.1 两组患者性别的比较 |
| 3.1.2 两组患者年龄和病程的比较 |
| 3.2 病情可比性分析 |
| 3.2.1 两组治疗前各皮损评分比较 |
| 3.2.2 两组治疗前皮损总积分比较 |
| 3.3 治疗结果 |
| 3.3.1 治疗组治疗前后各皮损评分比较 |
| 3.3.2 对照组治疗前后各皮损评分比较 |
| 3.3.3 两组治疗后各皮损评分比较 |
| 3.3.4 两组治疗前后各皮损评分差值比较 |
| 3.3.5 两组治疗前后总积分比较 |
| 3.3.6 两组治疗后皮损总积分比较 |
| 3.3.7 两组治疗前后总积分差值比较 |
| 3.4 两组疗效比较 |
| 3.5 复发率比较 |
| 3.6 不良反应 |
| 3.7 脱落与剔除 |
| 第四章 讨论与结论 |
| 4.1 扁平疣热瘀互结证型的理论依据 |
| 4.2 艾灸对扁平疣的作用机理 |
| 4.3 壮医药线点灸对扁平疣的作用机理 |
| 4.4 选穴依据 |
| 4.4.1 阿是穴 |
| 4.4.2 合谷穴 |
| 4.4.3 曲池穴 |
| 4.4.4 血海穴 |
| 4.5 本研究结果分析 |
| 4.6 不足与展望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 致谢 |
| 附件 |
| 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
| 1.临床资料 |
| 1.1 病例来源 |
| 1.2 病例选择 |
| 1.2.1 诊断标准 |
| 1.2.2 纳入标准 |
| 1.2.3 排除标准 |
| 1.2.4 剔除及脱落标准 |
| 1.2.5 脱落病例的处理 |
| 2.研究内容 |
| 2.1 试验设计 |
| 2.1.1 样本纳入 |
| 2.1.2 随机 |
| 2.1.3 试验盲法 |
| 2.1.4 观察对照 |
| 2.1.5 主要仪器及药物 |
| 2.1.6 临床治疗方案 |
| 2.2 观察指标 |
| 2.2.1 一般资料 |
| 2.2.2 临床观察指标 |
| 2.2.3 疗效评判 |
| 2.2.4 不良反应指标 |
| 2.2.5 安全性评价 |
| 2.2.6 观察方法 |
| 2.2.7 数据统计分析 |
| 3.研究结果 |
| 3.1 一般资料分析 |
| 3.1.1 两组病例入组情况 |
| 3.1.2 两组脱落病例病情分布情况 |
| 3.1.3 两组性别分布情况 |
| 3.1.4 两组病例年龄分布情况 |
| 3.1.5 两组病例病程分布情况 |
| 3.1.6 两组病例病情比较情况 |
| 3.1.7 两组治疗前主、次症评分分布情况 |
| 3.2 治疗结果分析 |
| 3.2.1 组内比较 |
| 3.2.2 组间比较 |
| 3.2.3 两组治疗后总体疗效对比分析 |
| 3.2.4 两组起效时间比较 |
| 3.2.5 两组痊愈时间分布及平均时间比较 |
| 3.2.6 两组不良反应情况 |
| 3.2.7 两组安全性分析 |
| 3.2.8 两组治愈后复发情况 |
| 第二部分 讨论 |
| 1.立题依据 |
| 2.西医对扁平疣的认识 |
| 2.1 西医对扁平疣病因病机的认识 |
| 2.2 西医治疗扁平疣的现状 |
| 3.中医对扁平疣的认识 |
| 3.1 中医对扁平疣病名的认识 |
| 3.2 中医对扁平疣病因病机的认识 |
| 3.3 中医治疗扁平疣的现状 |
| 4.联合治疗的依据 |
| 5.优正散组方分析 |
| 5.1 方药组成 |
| 5.2 组方分析 |
| 5.3 现代药理研究 |
| 6.对尤靖安的认识 |
| 7.对转移因子的认识 |
| 8.研究结果分析 |
| 8.1 临床疗效分析 |
| 8.2 治疗结果与主、次症的关系分析 |
| 9.本研究的优势 |
| 10.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 11.研究的展望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附件一:综述 |
| 参考文献 |
| 附件二:随机数字表 |
| 附件三:治疗附图 |
| 附件四:扁平疣临床观察表 |
| 附件五:扁平疣随访观察表 |
| 附件六:不良事件记录表 |
| 附件七: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病例选择 |
| 1.2 治疗方法 |
| 1.3 疗效判定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提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临床研究 |
| 一、一般资料 |
| 二、诊断标准 |
| (一)西医诊断标准 |
| (二)中医辨证分型标准 |
| 三、纳入标准 |
| 四、排除标准 |
| 五、剔除标准 |
| 六、脱落标准 |
| 七、治疗方法 |
| (一)分组 |
| (二)用药及治疗方法 |
| (三)疗程 |
| 八、观察指标 |
| (一)临床观察指标 |
| (二)实验室观察指标 |
| (三)不良反应观察 |
| 九、疗效评定标准 |
| (一)临床疗效评定标准 |
| (二)临床疗效判定方法 |
| 十、统计方法 |
| 结果 |
| 一、疗效比较 |
| (一)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
| (二)两组患者艾拉光动力治疗次数比较 |
| (三)疗效(治愈)与病程、瘙痒、同形反应、皮损数量、治疗次数的关系 |
| 二、对 T 细胞亚群的影响 |
| (一)两组治疗前与正常对照组 CD4+、CD8+、CD4+/CD8+水平比较 |
| (二)两组治疗后 CD4+、CD8+、CD4+/CD8+水平比较 |
| (三)两组治疗前后血清 CD4+、CD8+、CD4+/CD8+水平比较 |
| 三、痊愈病例随访结果比较 |
| 四、不良反应 |
| 五、病例脱落情况 |
| 讨论 |
| 一、中医学对扁平疣的认识 |
| (一)对病名及病因病机的认识 |
| (二)对治法的认识 |
| (三)中医治疗 |
| (四)我们对扁平疣的认识 |
| 二、西医学对扁平疣的研究 |
| (一)流行病学概况 |
| (二)细胞免疫功能与扁平疣发病关系研究 |
| (三)体液免疫功能与扁平疣发病关系研究 |
| 三、ALA-PDT 疗法的基本原理及其应用 |
| (一)ALA-PDT 疗法作用机理 |
| (二)ALA-PDT 疗法在皮肤科的应用 |
| 四、方药分析 |
| (一)立方依据 |
| (二)方药组成 |
| (三)组方分析 |
| 五、研究结果分析 |
| (一)临床疗效分析 |
| (二)疗效与病程、皮损数量、瘙痒、同形反应、治疗次数的关系分析 |
| (三)对患者 T 细胞亚群影响的分析 |
| 六、机理探讨 |
| (一)抗病毒作用 |
| (二)调节细胞免疫功能 |
| (三)痊愈机理探讨 |
| (四)复发机理探讨 |
| (五)预后探讨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致谢 |
| 详细摘要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
| 1 研究目的 |
| 2 研究方法 |
| 2.1 研究对象来源 |
| 2.1.1 病例来源 |
| 2.2 病例选择标准 |
| 2.2.1 诊断标准 |
| 2.2.2 纳入标准 |
| 2.2.3 排除标准 |
| 2.2.4 剔除标准 |
| 2.2.5 脱落标准 |
| 2.3 病例分组 |
| 2.4 治疗方法 |
| 2.4.1 治疗组治疗方法 |
| 2.4.2 对照组治疗方法 |
| 2.4.3 记录情况 |
| 2.5 疗效观察 |
| 2.5.1 疗效指标 |
| 2.5.2 病情轻重程度标准 |
| 2.5.3 疗效评定标准 |
| 2.5.4 不良情况观察 |
| 2.6 统计分析 |
| 2.6.1 受试者情况分析 |
| 2.6.2 统计方法 |
| 3 研究结果 |
| 3.1 一般资料 |
| 3.1.1 病例完成情况 |
| 3.1.2 病例脱失原因及分析 |
| 3.2 两组均衡性分析 |
| 3.2.1 两组患者性别分布情况 |
| 3.2.2 两组患者平均年龄(岁)情况 |
| 3.2.3 两组患者病程(年)情况 |
| 3.2.4 两组患者病情情况 |
| 3.3 两组患者治疗结果比较 |
| 3.4 疗效与性别、年龄、病程、病情、疗程的关系比较 |
| 3.4.1 两组性别与疗效的比较 |
| 3.4.2 两组年龄与疗效的比较 |
| 3.4.3 两组病程与疗效的比较 |
| 3.4.4 病情与疗效的比较 |
| 3.4.5 疗程与疗效的比较 |
| 3.5 不良事件分析 |
| 4 讨论 |
| 4.1 选题目的 |
| 4.2 祖国医学对扁平疣病名及病因病机的认识 |
| 4.3 现代医学对扁平疣的研究 |
| 4.3.1 临床表现及组织病理 |
| 4.3.2 病因与发病机理的研究 |
| 4.3.3 HPV |
| 4.3.4 与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关系 |
| 4.3.5 与其他因素的关系 |
| 4.3.6 扁平疣的痊愈机制 |
| 4.4 祛疣汤组方方解及现代药理研究 |
| 4.5 中药外洗研究方案 |
| 4.6 祛疣汤联合中药外洗治疗扁平疣研究 |
| 5. 结论 |
| 6. 问题与展望 |
| 7. 未来研究思路 |
| 参考文献 |
| 第二部分 文献综述 |
| 1. 中医对扁平疣的治疗 |
| 1.1 中药口服法 |
| 1.2 中药外治法 |
| 1.3 中药口服联合中药外用治疗扁平疣 |
| 1.4 针灸等特色治疗 |
| 2. 西医对扁平疣的治疗 |
| 1.1 抗病毒类药物 |
| 1.2 免疫调节类药物 |
| 1.3 维A酸药物 |
| 1.4 药物联合运用 |
| 3. 中西医结合治疗 |
| 4. 其他疗法治疗扁平疣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附表1 |
| 附表2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临床资料 |
| 1.2 治疗方法 |
| 2 结果 |
| 2.1 疗效判定标准 |
| 2.2 结果见表1 |
| 3 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