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亚萍[1](2017)在《经胃自然腔道内镜手术(TG-NOTES)预防感染的基础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第一部分人体胃液菌群分析目的:研究表明人体胃腔内存在很多通过适应了胃内环境而得以长期存在的细菌,而胃腔内菌群的变化则与人体的某些消化系统疾病息息相关。本研究采用传统实验室培养法和细菌的16s-r DNA检测的两种方法明确胃液内菌群的种类,确定有无致病菌,为后期TG-NOTES预防感染的研究奠定基础。方法:本研究采用临床试验的方法,提取2015年3月至2015年6月在长海医院消化内镜中心行常规胃镜检查诊断为浅表性胃炎40例患者胃腔内胃液,采用两种方法行细菌检测,一种送往本院细菌检测室(20例),进行细菌菌落数观察及菌种鉴定。另外一种由上海瑞翌生物有限公司通过测定细菌16s-r DNA方式代为检测(20例)。结果:我院细菌检测室培养出的细菌以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菌和真菌为主,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微黄奈瑟菌、粘滑罗氏菌、口腔/缓症链、芽孢杆菌、白色念珠菌等。16s-r DNA检测结果表明胃腔内的细菌前20种主要的细菌含量由多到少包括:普雷沃菌属(Prevotella)、Helicobacter(Hp)、奈瑟菌属(Neisseria)、嗜血杆菌属(Haemophilus)、韦荣氏球菌属(Veillonella)、梭杆菌属(Fusobacterium)、卟啉菌属(Porphyromonas)、链球菌属(Streptococcus)、Saccharibacteriageneraincertaesedis、拟普雷沃菌属(Alloprevotella)、纤毛菌属(Leptotrichia)、碳酸噬胞菌属(Capnocytophaga)、嗜酸乳杆菌属(SR1generaincertaesedis)、颗粒链菌属(Granulicatella)、弯曲菌属(Campylobacter)罗氏菌属(Rothia)、回线属(Treponema)、消化链球菌属(Peptostreptococcus)、杆菌属(Aggregatibacter)、放线菌属(Actinomyces)。结论:传统细菌培养法和16s-r DNA方法均提示胃腔内为有菌环境,且细菌种类较多,其中不乏致病菌。可见经胃自然腔道内镜手术(TG-NOTES)局部胃腔消毒具有明确的必要性。第二部分局部灌洗消毒剂对大鼠急性毒性观察目的:前期研究发现胃腔为有菌环境,局部灌洗消毒预防TG-NOTES手术感染具有确切效果,目前报道应用较多且消毒效果和安全性均较确切的局部粘膜消毒剂主要是洗必泰和聚维酮碘,然而目前尚无洗必泰和聚维酮碘应用于人体胃腔消毒的相关报道。本阶段研究目的为通过动物实验明确胃腔内局部灌洗洗必泰或聚维酮碘对SD大鼠有无急性毒性作用,为下一步应用于临床研究奠定基础。方法:本研究采用动物实验的方法,通过予SD大鼠经口分别灌注洗必泰、聚维酮碘以及生理盐水(20ml/kg),观察大鼠一般情况,胃粘膜及肝肾组织病理切片,以及血液指标(血常规、肝肾功能等),明确局部灌洗消毒剂对大鼠急性毒性反应。结果:口服给药1h,24h,48h,7天,14天后,大鼠未见死亡。观察大鼠一般情况,其行为活动、外观体征、呼吸、粪便性状及给药局部胃黏膜均未见明显异常。灌洗大鼠血液学指标检测结果表明,灌洗组大鼠无论雌性还是雄性其血常规指标及生化指标与对照组比较三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肾组织病理切片提示肝肾组织均无明显组织和结构破坏。灌洗后胃粘膜各层次结构完整,未见明显出血点及炎性渗出。结论:胃腔灌洗洗必泰或聚维酮碘对大鼠无急性毒性作用。第三部分洗必泰和聚维酮碘灌洗胃腔预防经胃自然腔道内镜手术(TG-NOTES)感染的临床研究目的:前期研究表明胃腔为有菌环境,存在灌洗消毒的必要性,同时动物实验证实局部灌洗洗必泰和聚维酮碘对SD大鼠无急性毒性作用。本部分研究的目的是通过临床试验明确人体胃腔内局部灌洗洗必泰和聚维酮碘前后胃腔菌群的变化情况,明确TG-NOTES手术中局部胃腔灌洗洗必泰和聚维酮碘是否可以预防感染,同时比对两种消毒剂的消毒效果,明确效果最佳的消毒剂。方法:本研究采用临床试验的方法,以2015年3月至2015年6月在长海医院消化内科常规行胃镜检查诊断为浅表性胃炎的40例病人,聚维酮碘灌洗组20例,洗必泰灌洗组20例,患者取侧卧位,常规静脉麻醉后,应用Olympus GIF-260灭菌胃镜常规进镜至胃腔,留取胃腔内消化液20ml(标本A);吸除胃腔内残存液体,然后分别使用洗必泰溶液、聚维酮碘各300ml喷洒灌洗,维持5min后,再用无菌生理盐水100ml冲洗胃腔,留取冲洗液20ml(标本B、标本C)。标本送检细菌培养及鉴定。术后24h观察患者有无腹痛、恶心、呕吐等消化道不适症状。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常规胃镜检查术。我院细菌检测方法无论是聚维酮碘组还是洗必泰组灌洗消毒后均未检测到细菌,16s-r DNA检测方法结果表明洗必泰和聚维酮碘灌洗后,细菌种类和丰度较灌洗前明显降低。显着性差异方面:消毒后胃腔内致病菌种类较消毒前明显减少,两种消毒剂组间差异性分析未见OTU水平的差异,未找到属水平差异,也未找到所有水平差异。洗必泰组患者无任何不适,聚维酮碘组(3/20)出现2例恶心及1例呕吐,未予治疗后自行缓解。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种消毒剂副作用情况无差异。结论:TG-NOTES术前使用洗必泰或聚维酮碘溶液灌洗胃腔预防感染效果确切,灌洗后胃腔内细菌明显减少,基本达到无菌状态。此外,两种消毒剂安全有效,副作用小。第四部分新型缝合夹和传统闭合夹在经胃自然腔道内镜手术(TG-NOTES)切口闭合疗效的对比研究目的:胃壁切口闭合的质量是影响TG-NOTES术后感染的重要因素,目前应用于NOTES手术切口闭合有多种方法,效果不一。本研究拟采用动物试验的方法,对比现有的单纯金属闭合夹和新型缝合夹的闭合效果。方法:12只雌性实验猪,常规胃窦部位黏膜全层切除,创面穿透至腹腔模拟TG-NOTES,病灶切除范围直径3-5cm,6例应用金属夹夹闭,6例应用新型缝合夹,对比评估夹闭时间、夹子数量、实验动物的存活情况、术前术后胃腔细菌菌落计数、术后血常规白细胞及术后体温波动情况。结果:常规黏膜全层切除术后,缝合夹组夹闭时间平均为8.54min;夹子数量平均4.16个;普通金属夹组夹闭时间平均为10.73min,夹子数量平均8.66个,普通金属夹组出现1例死亡,余全部存活。两组术后血常规白细胞及体温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种消毒剂灌洗后术前术后菌落计数有明显统计学意义。结论:新型缝合夹无论是在夹闭时间还是夹子使用数量,在闭合大切口方面均较普通金属夹组具有明显优势,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刘亚萍,王东,李兆申[2](2016)在《胃石治疗的临床进展》文中提出胃石是指经口摄入的某种食物、药物或异物在胃内正常或异常环境影响下形成的不可吸收的聚合物,属于消化道内源性异物。胃石是一种罕见的疾病,其总体发病率约在0.4%左右,成人胃石的形成原因与复杂的胃内环境变化有关,儿童胃石则多与异食癖、智力障碍、精神疾病和乳糜泄有关。治疗的胃石早先均通过外科手术取石的方法来完成,期间有学者报道了经腹腔镜胃切开术取石的方法,均取得了确切的疗效,但创伤较大。近年来胃石的治疗主要通过内镜下注射可乐溶石、内镜下激光碎石以及内镜下器械切割碎石3类方法为主,既可以取得确切的疗效,同时又减少了创伤,但仍然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不足。未来随着器械发展的不断进步,更加高效完善的镜下器械的出现必然会使胃石的治疗可以实现完全镜下化,最大程度的减少患者的创伤。
张其德,韩树堂[3](2011)在《内镜诊治老年患者粪石性高位小肠梗阻一例》文中研究表明患者女,77岁,因呕吐伴腹痛4 d收治入院。患者4 d前进食大量汤圆等粘性食物后突发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及胆汁样液体,伴全腹隐痛,疼痛呈持续性,给予补液、抑酸、抗感染等治疗后病情无明显缓解,遂由急诊收治入院。患者既往有胆囊切除术及胃癌根治术史,无其它特殊病史。腹部
段长农,许刚[4](2011)在《国内胃结石治疗进展》文中认为胃结石是我国北方地区秋冬季节的常见病、多发病。国内以植物性结石多见,病因简单。传统治疗方法是手术取出,随着内镜技术的进展,目前治疗方法以内镜下治疗配合药物治疗为主。本文就目前国内胃结石及并发症的治疗进展情况作一综述。
王昌雄[5](2011)在《内镜下碎石联合六磨汤加减治疗胃石症24例》文中研究说明胃石(bezoar,BZ)是因进食某种物质后不能消化排空,积聚在胃内逐渐形成的固体性结块,过去在内科治疗无效时大多选择手术治疗。近年来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镜下碎石治疗取得长足的进步,但对巨大胃石及坚硬胃石的处理,其治疗尚有一定局限性。2005-01~2009-12我院采
薄元恺,张金宝,谷春雨,聂桂红,樊君立[6](2011)在《胃镜下圈套碎石器治疗巨大胃石的技巧和并发症预防》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胃镜下用机械圈套碎石器治疗胃石简单有效,临床应用广泛,但对巨大胃石圈套碎石困难,易发并发症。我院自2004年10月至2009年12月间用机械圈套碎石器成功治疗7 cm×6 cm以上巨大胃石32例,报道如下。一、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32例巨大胃石中柿胃石19例,黑枣胃石8例,柿子黑枣混合性胃石4例,山楂胃石1例。胃石呈粗长圆块形或不规则块形,长径7~10 cm者24例,平均8.4 cm;长径10~18 cm者8例,平均12.5 cm。患者病程1周~
朱道明,肖贤珍,郭方霞,乔月华[7](2009)在《经胃镜行上消化道异物取出术42例》文中提出
兰永臻,王朔,鄢凤梅,周爱华[8](2009)在《胃镜引导下治疗胃石症的方法探讨和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胃镜引导下治疗胃石症的方法和治疗效果。方法分析不同时期、不同器械、不同方法诊治的胃石症患者158例。结果不同时期、不同器械、不同方法治疗胃石症的成功率分别为33.3%、97.5%及100%。结论胃镜引导下圈套切割碎石效果较好,切割用力和圈套开幅是制约治疗效果的关键。专业的胃石切割碎石器更具优势。
魏秀芹,张玫[9](2008)在《内镜诊治胃石症32例体会》文中研究指明回顾经胃镜下诊疗的32例胃石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胃石症的病因,以及用异物钳、圈套器、多点注射碳酸氢钠等治疗方法。结果发现,32例患者均有进食鞣酸类食物史。胃镜下胃石症诊断明确,镜下碎石成功率为100%。1周后复查胃镜28例胃石完全消失,4例2周后复查胃镜胃石完全消失。无近期和远期并发症。我们认为,食物种类是形成胃石主要因素。电子胃镜不仅是诊断胃石最直接的方法,而且胃镜下行胃石内注射碳酸氢钠联合圈套器勒扎碎石,方法简便,安全,费用低,治疗效果好。
郭彩霞,金大庆[10](2007)在《胃镜治疗胃石98例体会》文中研究说明胃石是北方秋冬季的常见病、多发病,既往主要依靠手术治疗,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非手术治疗已成为可能,我们自1993年开始应用内镜下治疗胃石98例,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略词表 |
| 前言 |
| 第一部分 人体胃液菌群分析 |
| 一、材料与方法 |
| 二、实验结果 |
| 第二部分 局部灌洗消毒剂对大鼠的急性毒性观察 |
| 一、材料与方法 |
| 二、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 三、实验结果 |
| 四、分析与讨论 |
| 第三部分 洗必泰和聚维酮碘灌洗胃腔预防经胃自然腔道内镜手术(TG-NOTES)感染的临床研究 |
| 一、材料和方法 |
| 二、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 三、试验结果 |
| 四、分析与讨论 |
| 第四部分 新型缝合夹和传统闭合夹在经胃自然腔道手术(TG-NOTES)切口闭合疗效的对比研究 |
| 一、材料与方法 |
| 二、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 |
| 三、实验结果 |
| 四、分析与讨论 |
| 全文总结 |
| 参考文献 |
| 综述一 |
| 参考文献 |
| 综述二 |
| 参考文献 |
| 综述三 |
| 参考文献 |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工作情况说明 |
| 致谢 |
| 1 胃石的临床特点 |
| 2 胃石的治疗史 |
| 3 目前胃石的治疗方案 |
| 3.1 内镜下注射可乐溶石 |
| 3.2 内镜下激光碎石 |
| 3.3 内镜下器械切割碎石 |
| 4 展望 |
| 1 治疗进展 |
| 1.1 内镜下治疗[1-10] |
| 1.2 药物治疗[6-10, 13-15] |
| 1.3 外科治疗 |
| 2 常见并发症及治疗 |
| 2.1 黏膜机械性损伤[17-21] |
| 2.2 梗阻[22-25] |
| 2.3 内镜下治疗的并发症[21] |
| 3 讨论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器械 |
| 1.3 方法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临床资料 |
| 1.2 器械 |
| 1.3 方法 |
| 2 结果 |
| 3 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