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浅析中西医结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浅析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中西医结合治疗(论文文献综述)

黄淑敏,钟森杰,廖晓倩,胡思远,胡志希[1](2021)在《基于中西医临床病症特点的类风湿性关节炎动物模型分析》文中认为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 RA)是一种以对称的多发性关节炎为主要症状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该病的高致残率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甚至威胁患者生命,建立良好的类风湿性关节炎动物模型对于RA的诊断及临床防治有着重要意义。基于RA中西医临床病症特点,对目前常见的类风湿性关节炎动物模型进行归纳总结,主要分为药物诱导性、基因相关性及病证结合三大类。在模型评价中,以关节肿胀、疼痛、发红、出现结节以及关节畸形等为主要标准,与临床上RA的诊断标准存在一定的差异。从辨证分型来看,病症结合模型只是单纯模拟了中医证型,与"RA"的形成无直接因果关系,尚需完善。该文在分析类风湿性关节炎动物模型的优缺点及其与中西医临床特征的吻合度同时提出相应的类风湿性关节炎动物模型评价和改进方向。为进一步完善中西医临床病症特点的类风湿性关节炎动物模型体系的建立提供建议,使类风湿性关节炎动物模型更贴近于临床,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诊断与治疗起到重要作用。

吴志颖[2](2021)在《祛风除湿通络方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疗效及其对JAK2-STAT3信号通路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观察祛风除湿通络方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的临床疗效及其对JAK2-STAT3信号通路的影响,评价祛风除湿通络方的临床有效性及安全性,并探索其取效机制,为中医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发展新方向。方法:1.病例收集:依据相关标准,选择2020年2月至2020年10月期间在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风湿病科诊断为类风湿性关节炎、中医辨证为风湿痹阻证的住院患者60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治疗前,对两组受试者的性别、年龄、病程及基本病情评分等进行统计学处理,发现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2.治疗方案:两组受试者在相同基础治疗方法上接受差异化治疗方案,对照组治疗方案为塞来昔布+甲氨蝶呤+叶酸片,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祛风除湿通络方。治疗12周后,比较两组临床疗效。3.观察指标:治疗12周后,观察两组受试者实验室指标(ESR,CRP,RF,IL-6,IFNγ,p-JAK2、JAK2、p-STAT3、STAT3蛋白)、症状指标(肿胀关节数、压痛关节数、晨僵时间、VAS评分、HAQ评分、中医证候积分量化表)、DAS28评分、安全性指标和药物不良反应。结果:1.中医证候疗效比较:两组受试者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治疗组总有效率96.67%明显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8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3<0.05)。2.DAS28疗效评分比较:经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DAS28评分均有降低,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证明祛风除湿通络方联合甲氨蝶呤的治疗方案优于单用纯阳性药物对照组。3.HAQ评分比较:治疗后治疗组HAQ评分较对照组下降更明显,P<0.05,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证明了在RA患者的主观症状和关节功能的缓解上,治疗组具有更好的疗效。4.实验室指标比较:组内比较,治疗组治疗后血清中ESR、CRP、RF、IL-6、IFNγ含量较治疗前降低,关节滑膜液中p-JAK2、JAK2、p-STAT3、STAT3蛋白表达较治疗前减少,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ESR、CRP、RF、IL-6、IFNγ含量下降(P<0.05),但滑液中p-JAK2、JAK2、p-STAT3、STAT3蛋白表达无明显变化(P>0.05)。5.ACR疗效对比:治疗组ACR50、ACR70例数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证明治疗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6.不良反应情况对比:两组受试者发生胃肠道不适,白细胞减少,头晕/头痛,皮疹的不良反应人数比率无明显差异(P>0.05),故祛风除湿通络方不会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结论:1.祛风除湿通络方联合西药甲氨蝶呤等对缓解RA活动度的效果强于单西药治疗效果,说明祛风除湿通络方在治疗中重度RA活动期时有较好的疗效。2.祛风除湿通络方联合西药方案的治疗组ACR疗效评分高于单西药方案的对照组,中西药联合治疗RA具有更好的临床疗效,可更快缓解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患者生活质量。3.祛风除湿通络方可降低血清中IL-6、INF-γ的含量,抑制JAK2、STAT3磷酸化,从而减少JAK2、STAT3蛋白的过度表达,为祛风除湿通络方治疗RA提供了理论依据。4.祛风除湿通络方联合西药方案的治疗组不良反应较单西药方案的对照组无增加,祛风除湿通络方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安全性好,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黄清惠[3](2021)在《自拟方熏洗疗法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寒湿痹阻证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自拟方熏洗疗法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A)寒湿痹阻证的临床疗效,为中医外治法治疗RA寒湿痹阻证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9.01-2020.09在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风湿病科治疗的60例RA患者。将该60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治疗方案为:对照组给予甲氨蝶呤片(10mg/次,饭后服,每周1次),美洛昔康片(7.5mg/次,饭后服,每日2次);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加用自拟方熏洗治疗。持续治疗3个月后,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并比较两组治疗前后RA的中医症候积分(关节疼痛、肿胀、压痛、晨僵、关节屈伸不利、关节作冷等)、DAS28评分、CDAI评分和SDAI评分、安全性指标等指标的变化,治疗过程中的副作用及程度等,评价自拟方熏洗疗法联合西药治疗RA寒湿痹阻证的临床疗效。结果:(1)疾病治疗效果:总有效率方面,自拟方熏洗疗法治疗RA寒湿痹阻证(90%)明显高于对照组者(73%),且治疗组的整体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中医症候积分(包括关节疼痛、肿胀、压痛、晨僵,以及关节屈伸不利、关节作冷等的积分)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积分的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患者疾病活动度(DAS28、CDAI、SDAI评分):两组治疗后3项评分均较同组的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治疗组治疗后显着优于对照组的相应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实验室指标水平(CRP、RF、ESR)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上述3项指标水平均较对照组下降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拟方熏洗疗法治疗RA寒湿痹阻证,可有效改善临床症状与体征,减轻实验室指标水平,降低疾病的活动度,明显提高临床疗效。

刘水娟[4](2021)在《祛痹通络方影响寒湿痹阻型RA的血小板参数和D-2聚体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祛痹通络方对寒湿痹阻型RA的血小板参数和D-2聚体水平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理。方法:筛选符合标准的寒湿痹阻型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患者60例,采用随机分配原则,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予祛痹通络方联合塞来昔布胶囊、甲氨蝶呤片和叶酸片治疗,对照组予塞来昔布胶囊、甲氨蝶呤片和叶酸片治疗,两组疗程均为8周。观察两组患者分别在治疗前、治疗第4周、治疗第8周的各项指标:主要临床症状体征、VAS疼痛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DAS28评分(disease activity score in 28 joints,DAS28)、中医症状量化评分、类风湿因子(rheumatoid factor,RF)、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血沉(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血小板参数和D-2聚体等,在各观察节点,比较两组方案的各项指标的变化及关联性,研究祛痹通络方对血小板参数和D-2聚体水平的影响,并探讨祛痹通络方治疗RA的作用机理,最后得出结论。结果:1.中医症状评分: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第4周、治疗第8周的中医症状评分均明显下降(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比较,无论是治疗第4周、还是治疗第8周,治疗组的中医症状评分均下降更明显(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治疗组优于对照组。2.VAS疼痛评分和DAS28评分: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第4周、治疗第8周的VAS疼痛评分和DAS28评分均明显下降(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比较,无论是治疗第4周、还是治疗第8周,治疗组的VAS疼痛评分和DAS28评分均下降更明显(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治疗组优于对照组。3.CRP、ESR: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第4周、治疗第8周的CRP、ESR均明显下降(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比较,无论是治疗第4周、还是治疗第8周,治疗组的CRP、ESR均下降更明显(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治疗组优于对照组。4.RF: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第4周、治疗第8周的RF均明显下降(P<0.01),差异有意义;与对照组比较,无论是治疗第4周、还是治疗第8周,治疗组的RF下降更明显(P<0.05),差异有意义,说明治疗组优于对照组。5.D-2聚体: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第4周、治疗第8周的D-2聚体水平均明显下降(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比较,无论是治疗第4周、还是治疗第8周,治疗组的D-2聚体水平均下降更明显(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治疗组优于对照组。6.血小板参数: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第4周、治疗第8周的PLT、MPV、PDW均明显下降(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比较,无论是治疗第4周、还是治疗第8周,治疗组的PLT、MPV、PDW均下降更明显(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治疗组优于对照组。而观察两组患者在各观察节点的PCT和P-LCR,发现P值均大于0.05,说明无显着差异,不能得出两组方案对PCT和P-LCR产生影响的结论。7.中医证候疗效评分:两组治疗后经秩和检验得出P=0.031<0.05,有统计学意义,且治疗组总有效率>对照组总有效率,说明治疗组更优于对照组。8.安全性:在研究期间,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00%,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33%。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经检验得出P>0.05,说明无显着差异。结论:1.祛痹通络方能有效改善寒湿痹阻型RA的中医症候和疾病活动度,说明治疗显效;2.祛痹通络方可以降低CRP、ESR等指标,说明该方具有抗炎镇痛的作用;3.血小板参数和D-2聚体指标与RA疾病的发生发展相关,为RA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新的方向;4.祛痹通络方能够降低PLT、MPV、PDW和D-2聚体的指标,说明该方具有改善凝血功能的作用,这可能是其治疗RA的机制之一;5.祛痹通络方可以降低RF的数值,说明该方可以缓解RA患者的病情,而且无显着不良反应。

张晶晶[5](2021)在《火龙疗法对寒湿痹阻证类风湿关节炎护理干预效果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火龙疗法对寒湿痹阻证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护理干预效果。方法:选取符合纳排标准的甘肃省某三级甲等中医院风湿骨病科寒湿痹阻证类风湿关节炎患者6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33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干预,试验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进行火龙疗法。采集患者一般资料调查表、入院时及两周后各项生化指标(血沉、C反应蛋白、类风湿因子)、疼痛VAS评分、中医症候分级量化表、患者报告结局量表、HAQ健康评估问卷、中医症候疗效评价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等数据。结果:1.两组患者基线比较,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护理干预前两组患者类风湿因子、C反应蛋白、血沉、疼痛VAS评分、中医症候积分、患者报告结局量表评分、HAQ健康评估问卷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干预后两组患者C反应蛋白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类风湿因子、血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疼痛VAS评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症候积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关节疼痛、关节肿胀、晨僵、关节发冷症状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报告结局量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AQ健康评估问卷,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火龙疗法可有效降低寒湿痹阻证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关节炎症因子水平。2.火龙疗法可以改善寒湿痹阻证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关节疼痛、肿胀、晨僵、发冷等症状,降低寒湿痹阻证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中医症候积分。3.火龙疗法可以降低寒湿痹阻证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患者报告结局量表评分及HAQ健康评估问卷得分,从而提高寒湿痹阻证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生活质量。

杨建萍[6](2021)在《郭立中教授辨治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经验及扶阳通痹基本方的网络药理学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类风湿关节炎作为风湿免疫性疾病,属于临床难治病,是现代医学界的难题之一,也是中医药研究的重点。中医药辨治RA历史悠久、手段多样、经验丰富、疗效确切且无明显毒副作用[1,2]。郭立中教授临床辨治类风湿关节炎,着重从阳气立论,不仅着眼于病证本身,更关注人体正气和预后的长远疗效。郭教授辨治的RA患者远期疗效显着,特色鲜明,有必要对其辨治RA的学术思想进行系统整理和研究。研究目的:(1)系统挖掘和整理郭立中教授临床辨治类风湿关节炎的学术思想。(2)从网络药理学角度阐明郭教授扶阳通痹治法方药(即扶阳通痹基本方)的可能取效机制。研究方法:(1)门诊收集和整理郭立中教授2013年3月—2020年1月门诊诊治的所有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病案,根据RA相关诊断标准、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进行筛选,最终得到70例344诊次病案信息,建立病案数据库,运用频次频率分析、内外关联规则和K-均值聚类分析等方法研究病案中症状、舌象、脉象、病机、病理因素、方药之间的规律,并结合郭立中教授本人意见,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2)运用现代网络药理学的手段,对郭立中教授辨治RA的扶阳通痹基本方(“人机结合”研究所得)进行相关分析研究,探讨其取效的可能内在机制。研究结果:(1)郭立中教授辨治的RA患者病案数据挖掘结果:①本研究共纳入70例344诊次RA患者病案,其中男性患者12例(占17.14%),共计58诊次(占16.86%);女性患者58例(占82.28%),共计286诊次(83.14%),女性RA患者和诊次远远高于男性。②RA发病的高发年龄主要有两个阶段:50-69 岁,频次为 199(占 57.84%);30-49 岁,频次为 114(占 33.13%)。③RA最常见的临床症状是四肢多发关节疼痛、失眠、畏寒、口干不欲饮、疲劳、咳嗽、自汗、便溏,其频次(频率)分别是131(占38.08%)、120(占34.88%)、89(占 25.87%)、75(占 21.80%)、74(占 21.51%)、74(占 21.51%)、56(占16.28%)和52(占15.12%)。④RA患者主要舌象为质淡红、质红、质暗红、苔薄白、苔白腻、齿痕舌、苔黄腻、苔白黄腻和苔少,其频次(频率)分别为 112(占 32.56%)、100(占 29.07%)、92(占 26.74%)、70(占 20.35%)、68(占 19.77%)、47(占 13.66%)、43(占 12.50%)、24(占 6.98%)和 20(占5.81%)。⑤RA患者的主要脉象有紧、滑、弱、细、沉、虚、浮和弦,其频次(频率)分别为 171(占 49.71%)、118(占 34.3%)、113(占 32.85%)、102(占 29.65%)、96(占 27.91%)、77(占 22.38%)、52(占 15.12%)和 31(占9.01%)。⑥RA临床最为常见的病机证候有寒湿凝滞、气血痹阻、筋骨失养、阳虚气弱、肝肾阳虚和阳虚寒凝,其频次(频率)分别为143(占41.57%)、85(占 24.71%)、73(占 21.22%)、68(占 19.77%)、58(占 16.36%)和 42(占12.21%)。⑦虚、寒、湿、瘀、痰是RA最为常见的病理因素,其频次(频率)分别为 259(75.29%)、219(63.66%)、178(51.74%)、125(36.34%)和 41(11.92%)。⑧RA患者所有诊次病案中共计出现中药130种,其中最为常用的中药有炙甘草、附子、淫羊藿、生姜、朱茯神、桂枝、油松节、杜仲、砂仁、白术、黄芪、苍术、威灵仙,巴戟天、刺五加和当归等,其频次(频率)依次是325(94.48%)、282(81.98%)、276(80.23%)、257(74.71%)、228(66.28%)、222(64.53%)、192(55.81%)、188(54.64%)、183(53.20%)、164(47.67%)、149(43.31%)、142(41.28%)、102(29.65%)、94(27.33%)、89(25.87%)和78(22.67%),以温阳、理气健脾、祛风除湿、活血通络和补肾添精功效的中药为主。⑨症状内关联规则研究显示:失眠与纳差,畏寒与失眠,失眠与四肢多发关节疼痛,畏寒与四肢多发关节疼痛等症状组合关联度较高。⑩舌象组合关联度较高的有:苔薄腻与质暗红,舌体胖大与质淡红,苔薄白腻与质淡红等。(11)脉象关联度较高的组合有:脉沉与脉弱,脉细与脉紧,脉沉与脉滑等。(12)病机证候关联度较高的组合有:肝肾阳虚与寒湿凝滞,寒湿凝滞与气血痹阻,气血痹阻、寒湿凝滞与肝肾阳虚等。(13)最常用的病理因素组合有寒、虚、湿、瘀等。(14)最常用的药物组合有附子、桂枝、炙甘草、生姜、淫羊藿,两两之间有较高的关联性。(15)郭教授临床常用的治法有:补阳气、强筋骨,助阳温通、化痰止咳、宣痹止痛,补益肝肾、祛风除湿、疏筋强骨,补益心脾、温潜浮阳、交通心肾,理气畅中祛痹,祛风湿散寒、补肝肾强筋骨、通经络止痹痛,温通解表、散寒祛湿,扶阳添精等8个聚类治法。(16)郭教授临床从扶阳辨治类风关的基本方:扶阳通痹基本方,由附子、淫羊藿、桂枝、生姜和炙甘草组成。(2)以郭教授常用的扶阳通痹基本方(FYTBF,药物组成:附子、淫羊藿、桂枝、生姜和炙甘草)进行网络药理学分析研究后可知:①扶阳通痹基本方共含有140个有效化合物成分。②扶阳通痹基本方有效成分可以作用104个靶点,扶阳通痹基本方和RA的交集基因靶点有68个,Degree值较高的有细胞肿瘤抗原p53(TP53)、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8(MAPK8)、白细胞介素-6(IL-6)、VEGFA、CASP3等靶基因。③GO功能富集分析显示,扶阳通痹基本方治疗RA的机制可能和DNA结合转录因子结合、DNA结合转录激活物活性、泛素样蛋白连接酶结合、核受体活性、配体激活转录因子活性和RNA聚合酶Ⅱ特异性DNA结合转录因子结合等因素有关。④KEGG生物通路富集分析显示,扶阳通痹基本方治疗RA的机制,可能与乙型肝炎、前列腺癌、卡波氏肉瘤相关疱疹病毒感染、细胞凋亡通路、胰腺癌、糖尿病并发症中的AGE-RAGE信号通路、肿瘤坏死因子信号通路等密切相关。研究结论:(1)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以中老年女性为主;郭立中教授辨治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是四肢多发关节疼痛、失眠、畏寒、口干不欲饮、疲劳、咳嗽、自汗、便溏、舌(淡)红、脉紧等;症状涉及肢体关节、肝肾、心(神)、肺系和脾胃系统症状;病性总属本虚标实,阳虚气弱、肝肾阳虚为本虚,寒湿凝滞、气血痹阻为标实;治疗上遵循“建极先建中,建中先拨通”治分次第的医学理念,温通解表、散寒祛湿法等八法循序渐进,各有侧重,主次分明;用药上以温通阳气祛寒湿、温补阳气、活血通络等药物为主;附子、(生、干、炮)姜等用量打破常规,高效且无毒。(2)网络药理学研究显示,扶阳通痹基本方(FYTBF)对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作用是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协同调控的结果。扶阳通痹基本方中140个活性成分(如山柰酚、槲皮素等)多数具有抗炎、抗菌、抗氧化等生物功能,可交叉调控RA相关的68个靶点,通过影响各类转录因子活性,可以直接或间接调控炎症通路(如NF-kB信号通路、IL-6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等)、凋亡通路(如TP53信号通路、AGE-RAGE 通路等)。

张博纶[7](2021)在《益气养阴通络方治疗气阴两虚型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观察与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临床试验,观察益气养阴通络方联合甲氨蝶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气阴两虚证的有效性与安全性;通过动物实验,评价本方的抗炎、促细胞凋亡作用,并基于PI3K/Akt/mTOR信号通路探讨本方干预CIA大鼠的作用机制;通过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评价中医滋阴法为主的中药复方或中药复方联合西药治疗RA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为滋阴法干预RA提供系统的循证医学证据。材料与方法:1.临床观察:通过分层区组的随机方式,将80例气阴两虚型RA患者,分配至试验组或对照组,每组40例。试验组采用益气养阴通络方联合甲氨蝶呤,对照组采用益气养阴通络方模拟剂联合甲氨蝶呤,干预周期12周。观察指标:ACR反应标准、中医证候疗效及中医证候单项评分、RA相关症状体征、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28个关节活动度(DAS 28)评分、医师及病人视觉模拟(VAS)评分、健康评估问卷(HAQ)评价及安全性评价。2.动物实验:选取50只SPF级雌性Wistar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5组,每组10只,分别为正常组、模型组、益气养阴通络方组、甲氨蝶呤组、益气养阴通络方+甲氨蝶呤组。除正常组大鼠,其余组别均接受胶原诱导型关节炎(Collagen induced arthritis,CIA)模型构建。益气养阴通络方组、甲氨蝶呤组、益气养阴通络方加甲氨蝶呤组分别接受益气养阴通络方汤剂、甲氨蝶呤混悬液、益气养阴通络方汤剂加甲氨蝶呤混悬液,正常组、模型组接受灭菌注射用水灌胃,连续给药8周后取血清及关节滑膜组织。通过关节炎指数、关节肿胀度评价、关节病理切片、血清白介素-17(IL-17)、白介素-23(IL-23)水平评价大鼠关节炎症状态;通过滑膜组织PI3K、Akt、p-Akt、mTOR、Bcl-2、Bax蛋白表达的定性、定量情况,以及p-Akt/Akt、Bcl-2/Bax比值评价本方的促滑膜组织细胞凋亡能力。3.Meta分析:采用中文数据库和英文数据库,对建库至2020年11月09日按照主题词进行文献检索,根据纳排标准进行文献筛选,建立EXCEL表格进行数据提取。然后进行文献质量评分(Jadad评分表)和文献偏倚风险评估(Cochrane协作网偏倚风险评估工具栏),采用Rev Man 5.3.0软件进行Meta分析与异质性检验。对试验组与对照组间临床总有效率,中医证候总有效率,症状学指标(关节肿胀数、肿胀指数、关节压痛数、压痛指数和晨僵时间),血清学指标,包括ESR、CRP、类风湿因子(RF)、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M(IgM)、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IL-1)及安全性指标进行评价与分析。结果:1.临床研究结果临床疗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试验组达到ACR 20、ACR 50和ACR 70改善标准的患者比例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试验组DAS28评分、患者疼痛VAS评分、患者总体VAS评分、医生总体VAS评分、受试者对体力功能HAQ评分随着干预时间逐渐减低,且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12周上述各评分水平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12周关节压痛数、肿胀数、晨僵时间水平明显减低,与组内基线水平相比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12周ESR、CRP水平明显下降,与组内基线水平相比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证候疗效评价:试验组12周的中医证候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93.94%、58.82%),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与基线水平相比,两组12周中医证候总积分和单项中医证候积分(关节肿大、肌肉酸痛、气短乏力、自汗、口干、眼干、盗汗、手足心热、虚烦多梦、肌肤无泽、形体瘦弱)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12周中医证候总积分和单项证候评分(关节肿大、肌肉酸痛、气短乏力、自汗、口干、眼干、盗汗、手足心热)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单项证候评分形体瘦弱、肌肤无泽、虚烦多梦证候评分降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安全性评价:两组干预均不同程度地损及受试者的消化系统、肝肾功能、造血系统,但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中西医联合干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动物实验研究结果益气养阴通络方的抗炎作用研究结果:与模型组相比,益气养阴通络方组、甲氨蝶呤组、益气养阴通络方+甲氨蝶呤组均能够降低踝关节肿胀度、AI指数、IL-17、IL-23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改善踝关节滑膜组织病理学破坏;益气养阴通络方组与甲氨蝶呤组的改善情况无明显差异(P>0.05);与甲氨蝶呤组或益气养阴通络方组相比,益气养阴通络方+甲氨蝶呤组降低踝关节肿胀度、AI指数、IL-17、IL-23水平的作用更加显着(P<0.05)。益气养阴通络方对PI3K/Akt/mTOR信号通路的作用研究结果:免疫组化、Western blot检测结果表明:与模型组相比,益气养阴通络方组、甲氨蝶呤组、益气养阴通络方+甲氨蝶呤组均能够下调滑膜组织PI3K、mTOR、Bcl-2蛋白过表达,上调Bax表达,降低p-Akt/Akt和Bcl-2/Bax比值,上调滑膜组织细胞凋亡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益气养阴通络方组与甲氨蝶呤组相比,差异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与甲氨蝶呤组或益气养阴通络方组相比,益气养阴通络方+甲氨蝶呤组下调滑膜组织PI3K、mTOR、Bcl-2蛋白过表达,上调Bax表达,降低p-Akt/Akt和Bcl-2/Bax比值,上调滑膜组织细胞凋亡率的作用更加显着(P<0.05)。3.Meta分析结果总有效率和症状体征分析结果:滋阴法为主中药或中药联合西药干预RA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西药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01);滋阴法为主中药或中药联合西药的中医证候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关节肿胀数、肿胀指数、关节压痛数、压痛指数和晨僵时间评价滋阴法对RA相关症状的改善作用,结果在改善关节炎症状体征方面,滋阴法为主的干预措施作用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学指标分析:在降低血清学指标方面,滋阴法为主在降低ESR、CRP、RF滴度方面的能力明显优于常规西药对照组(P<0.01);在降低免疫球蛋白水平方面,滋阴法为主降低IgG水平的作用较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降低IgM水平的作用明显优于西药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降低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方面,与对照组相比,滋阴法为主降低TNF-α水平的作用更为显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降低IL-1水平的作用差异并无统计学差异(P>0.05)。安全性分析:与对照组相比,滋阴法为主干预RA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在降低白细胞减少、胃肠不适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临床研究结论(1)益气养阴通络方联合甲氨蝶呤在提高ACR 20/50/70达标率,降低DAS28、VAS、HAQ评分,改善关节症状体征,降低血清ESR、CRP水平方面具有明显优势;(2)在提高中医证候总有效率,降低中医证候总积分和单项积分方面具有明显优势;(3)益气养阴通络方联合甲氨蝶呤的临床疗效及中医总有效率方面明显优于甲氨蝶呤;(4)益气养阴通络方联合甲氨蝶呤安全性明显优于甲氨蝶呤。2.动物实验结论(1)益气养阴通络方能改善CIA大鼠关节炎性状态,且益气养阴通络方联合甲氨蝶呤疗效最显着。(2)益气养阴通络方可能通过PI3K/Akt/mTOR信号通路干预RA,干预机制包括通路介导的细胞凋亡和细胞自噬。3.Meta分析结论滋阴法为主治疗RA在提高临床总有效率、中医证候总有效率,改善关节症状体征,降低血清炎性因子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安全性较高。

董秀华,徐君,饶晓红[8](2020)在《中西医结合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疗效及对血瘀状态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在类风湿性关节炎治疗中的运用。方法将134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分成对照组、观察组,分别实施单纯西医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血瘀症状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3个疗程后血清学指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用于类风湿性关节炎作用显着,可改善患者的血瘀状态,促进其关节活动功能的恢复。

姜泉[9](2020)在《国际中医临床实践指南 类风湿关节炎(2019-10-11)》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指南是在中华中医药学会2019年发布的《类风湿关节炎病症结合诊疗指南》(T/CACM013-2017)基础上,遵守了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发布的《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国际组织标准管理办法》和《标准制定和发布工作规范》(SCM 0001-2009),结合近年来的海内外临床研究证据,进行证据分级和意见推荐,经过专家讨论,形成国际中医临床实践指南。本指南版权归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所有。类风湿关节炎的中医病名为"尫痹"。

陈易[10](2021)在《中医辨证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疗效的Meta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发病广泛、病程长、致残率高的自身免疫系统疾病,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的影响。此次研究基于循证医学理念,运用Meta分析方法,系统评价中医辨证分型治疗RA的临床疗效。通过分析各证型中医药参与治疗所获疗效得出的分析结果,比较中药治疗RA各证型间的疗效差异,初步得出各证型间中医药介入的获益差别,为临床更规范、有效的应用中医药治疗RA提供数据基础。方法:利用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CNKI)自建库起至2018年10月31日的相关RCT文献;检索内容根据《类风湿关节炎病证结合诊疗指南》中类风湿关节炎的8种主要中医临床证型,分别是风湿痹阻证、寒湿痹阻证、湿热痹阻证、痰瘀痹阻证、瘀血阻络证、气血亏虚证、肝肾不足证、气阴两虚证。对各证型纳入符合标准的文献提取相关的数据进行Meta系统分析,对疗效指标进行异质性、效应值合并和漏斗图分析;比较中药(含中西药联合用药)与西药治疗RA的疗效差异;并在亚组分析中分别对纯中药与西药、中西药联合用药与西药治疗RA的疗效差异进行对比;最后对8种证型中药和中西药联合用药的疗效做对比。结果:此研究纳入符合标准RCT文献188篇,参与对比总样本16615例,治疗组即中药组(含中西药联合用药)8680例、对照组即西药组7935例。亚组分析中纯中药组4416例、对照西药组3778例;中西药联合组4264例、对照西药组4157例。(1)风湿痹阻证纳入符合标准RCT文献12篇,参与分析样本总量1207例,中药(含中西药联合用药)组与西药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2.24%和77.26%,[OR(95%CI)=3.62(2.54,5.17),P<0.00001]。亚组分析纯中药组文献8篇,病例总数1006例,纯中药组与西药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 92.63%和 78.19%,[RR(95%CI)=1.19(1.31,1.25),P<0.00001];中西药联合组治疗文献4篇,病例总数201例,中西药联合组与西药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0.10%和73.00%,[RR(95%CI)=1.23(1.08,1.41),P=0.002]。(2)寒湿痹阻证纳入符合标准RCT文献66篇,参与分析样本总量5617例,中药(含中西药联合用药)组与西药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0.83%和76.43%,OR(95%CI)=3.08(2,64,3.61),P<0.00001]。亚组分析纯中药组文献24篇,病例总数3301例,纯中药组与西药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 92.61%和 78.23%,[RR(95%CI)=1.18(1.11,1.25),P<0.00001];中西药联合组治疗文献42篇,病例总数201例,中西药联合组与西药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 89.50%和 75.26%,[RR(95%CI)=1.16(1.13,1.20),P<0.00001]。(3)湿热痹阻证纳入符合标准RCT文献42篇,参与分析样本总量3570例,中药(含中西药联合用药)组与西药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0.14%和73.50%,OR(95%CI)=3.45(2.85,4.18),P<0.00001]。亚组分析纯中药组文献28篇,病例总数2441例,纯中药组与西药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 90.65%和 75.67%,[RR(95%CI)=1.17(1.12,1.23),P<0.00001];中西药联合组治疗文献14篇,病例总数1129例,中西药联合组与西药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 88.99%和 69.12%,[RR(95%CI)=1.26(1.19,1.33),P<0.00001]。(4)痰瘀痹阻证纳入符合标准RCT文献22篇,参与分析样本总量1817例,中药(含中西药联合用药)组与西药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1.75%和73.77%,OR(95%CI)=4.09(3.08,5.42),P<0.00001]。亚组分析纯中药组文献5篇,病例总数300例,纯中药组与西药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 92.81%和 76.87%,[RR(95%CI)=1.18(1.04,1.34),P=0.01];中西药联合组治疗文献17篇,病例总数1517例,中西药联合组与西药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1.54%和 73.16%,[RR(95%CI)=1.21(1.14,1.29),P<0.00001]。(5)瘀血阻络证纳入符合标准RCT文献17篇,参与分析样本总量1612例,中药(含中西药联合用药)组与西药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1.83%和74.75%,OR(95%CI)=3.77(2.80,5.08),P<0.00001]。亚组分析纯中药组文献5篇,病例总数394例,纯中药组与西药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 94.20%和 81.28%,[RR(95%CI)=1.14(1.03,1.27),P=0.01];中西药联合组治疗文献12篇,病例总数1218例,中西药联合组与西药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1.03%和 72.73%,[RR(95%CI)=1.23(1.16,1.31),P<0.00001]。(6)气血亏虚证纳入符合标准RCT文献9篇,参与分析样本总量904例,中药(含中西药联合用药)组与西药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1.43%和75.06%,OR(95%CI)=3.56(2.41,5.28),P<0.00001]。亚组分析纯中药组文献2篇,病例总数168例,纯中药组与西药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 93.10%和 77.78%,[RR(95%CI)=1.20(1.05,1.37),P=0.006];中西药联合组治疗文献7篇,病例总数736例,中西药联合组与西药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1.03%和74.46%,[RR(95%CI)=1.22(1.14,1.31),P<0.00001]。(7)肝肾不足证纳入符合标准RCT文献20篇,参与分析样本总量1888例,中药(含中西药联合用药)组与西药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87.91%和69.97%,OR(95%CI)=3.32(2.59,4.26),P<0.00001]。亚组分析纯中药组文献16篇,病例总数1575例,纯中药组与西药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 89.33%和 71.33%,[RR(95%CI)=1.26(1.19,1.32),P<0.00001];中西药联合组治疗文献4篇,病例总数313例,中西药联合组与西药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80.13%和 63.69%,[RR(95%CI)=1.25(1.10,1.43),P=0.0010]。P 值小于 0.05 说明疾病疗效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8)气阴两虚证纳入符合标准RCT文献0篇,因为无法检索到符合标准的相关文献,则最终无法进行Meta分析,也无数据参与证型间的疗效对比。结论:Meta分析结果显示各证型中西药联合用药及纯中药组治疗RA的总有效率均优于西药常规治疗组;湿热痹阻证、瘀血阻络证中西药联合组治疗疗效明显优于纯中药组。

二、浅析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中西医结合治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析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中西医结合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中西医临床病症特点的类风湿性关节炎动物模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病因病机
    1.1 现代病因病机
    1.2 中医病因病机
2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特点分析
    2.1 现代医学诊断标准
    2.2 中医诊断标准
3 类风湿性关节炎常见动物模型分析
    3.1 常见模型动物的选择
    3.2 类风湿性关节炎动物模型制备方法与临床吻合度
4 讨论

(2)祛风除湿通络方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疗效及其对JAK2-STAT3信号通路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历史回顾
    1 中国传统医学对类风湿关节炎的认识
        1.1 病因病机的认识
        1.2 中医药治疗概况
        1.3 总结
    2 现代医学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研究进展
        2.1 RA的治疗药物
        2.2 免疫净化治疗
        2.3 干细胞移植治疗
        2.4 外科手术治疗
        2.5 结语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排除及脱落标准
    1.4 治疗方法
    1.5 观察方法
    1.6 数据统计分析
2 研究结果及分析
    2.1 一般资料分析
    2.2 治疗后资料分析
    2.3 综合结果分析
    2.4 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及处理
    2.5 安全性评估
3 讨论
    3.1 研究意义
    3.2 中西医结合治疗RA的优越性
    3.3 祛风除湿通络方的方药组成及分析
    3.4 祛风除湿通络方对JAK2-STAT3 信号通路的影响
4 不足与展望
    4.1 现存不足
    4.2 未来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3)自拟方熏洗疗法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寒湿痹阻证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和脱落标准
    1.6 伦理学要求
2 研究方案
    2.1 治疗方法
    2.2 评价指标
    2.3 统计学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两组患者一般情况的比较
    3.2 两组患者临床有效率的比较
    3.3 两组患者中医症候积分的比较
    3.4 两组患者疾病活动度的比较
    3.5 两组患者实验室指标的比较
    3.6 两组患者安全性评价
4 讨论
    4.1 RA现代医学认识
    4.2 RA中医认识
    4.3 导师对RA诊疗经验介绍
    4.4 自拟熏洗方治疗RA寒湿痹阻证
5 临床结果分析
    5.1 纳入病例完成情况
    5.2 临床总有效率方面
    5.3 中医症候积分方面
    5.4 疾病活动度方面
    5.5 实验室指标方面
6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中医外治法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DAS28评分
    附录2
    附录3 中医症候积分
    附录4 《中医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年版)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4)祛痹通络方影响寒湿痹阻型RA的血小板参数和D-2聚体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 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及中文对照表
引言
文献综述
    1 中医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研究概括
        1.1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病因病机
        1.2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中医治疗
    2 西医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研究概括
        2.1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发病机制
        2.2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方法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病例选择依据
    2 研究方法
        2.1 设计方案
        2.2 具体方法
    3 观察指标
        3.1 一般情况
        3.2 安全性监测
        3.3 评价指标
        3.4 安全性评定
    4 统计方法
    5 临床结果
        5.1 一般资料
        5.2 治疗前数据
        5.3 治疗后数据
讨论
    1 结果分析
        1.1 观察指标分析
        1.2 安全性分析
    2 立论依据
        2.1 类风湿性关节炎与血小板参数的相关性
        2.2 类风湿性关节炎与D-2 聚体的相关性
        2.3 塞来昔布胶囊与甲氨蝶呤片
        2.4 尪痹与血淤学
        2.5 祛痹通络方的方药分析与药理研究
        2.6 祛痹通络方对凝血功能的影响
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答辩委员会名单
个人简介

(5)火龙疗法对寒湿痹阻证类风湿关节炎护理干预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
前言
    1 研究背景
        1.1 类风湿关节炎的概念及流行病学
        1.2 类风湿关节炎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1.3 类风湿关节炎的病因病机
        1.4 类风湿关节炎的辩证分型
        1.5 类风湿关节炎治疗方法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6 类风湿关节炎护理干预现状
        1.7 火龙疗法的概述
        1.8 火龙疗法的研究现状
    2 相关理论依据
        2.1 立题依据
        2.2 选穴依据
        2.3 药物选择依据
    3 研究目的及意义
    4 技术路线图
第一部分 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病例发生剔除或撤除、发生脱落标准
        1.6 样本量的计算
        1.7 随机分组
        1.8 伦理原则
    2 干预方法
        2.1 干预措施
        2.2 干预疗程
        2.3 研究工具
        2.4 不良事件
        2.5 评价指标
        2.6 统计分析
        2.7 质量控制
第二部分 结果
    1 基线资料比较
        1.1 一般资料基线比较
        1.2 结局指标基线比较
    2 干预后结局指标的比较
        2.1 干预后各项生化指标的比较
        2.2 干预后疼痛VAS评分的比较
        2.3 干预后中医症候积分及各条目的比较
        2.4 干预后患者报告结局评分及各条目得分的比较
        2.5 干预后HAQ健康评估问卷得分的比较
        2.6 中医症候疗效评价
        2.7 不良反应发生率
第三部分 讨论
    1 基线资料的分析
    2 结局指标的分析
        2.1 火龙疗法可有效降低寒湿痹阻证RA患者的炎症因子水平
        2.2 火龙疗法可有效改善寒湿痹症证RA患者关节疼痛、肿胀、晨僵、发冷等症状
        2.3 火龙疗法可有效降低寒湿痹阻证RA患者的中医症候积分
        2.4 火龙疗法可有效降低寒湿痹阻证RA患者的患者报告结局量表评分
        2.5 火龙疗法可以提高寒湿痹阻证RA患者的生活质量
        2.6 火龙疗法的实施安全可靠,患者依从性良好
第四部分 结语
    1 研究结论
    2 局限性与展望
        2.1 局限性
        2.2 展望
    3 创新性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中医护理技术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关节疼痛的 Meta 分析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6)郭立中教授辨治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经验及扶阳通痹基本方的网络药理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与文献研究进展
    1 现代医学对类风湿关节炎的研究进展
        1.1 流行病学调查
        1.2 类风湿关节炎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1.3 RA的临床诊断
        1.4 RA的西医治疗
        1.4.1 治疗原则
        1.4.2 一般治疗
        1.4.3 药物治疗
        1.4.4 免疫净化
        1.4.5 外科治疗
        1.4.6 功能锻炼
    2 中医学对类风湿关节炎的研究进展
        2.1 RA的中医病名探讨
        2.2 RA的病因病机研究
        2.2.1 病因研究
        2.2.2 病机研究
        2.3 RA的中医治疗
        2.3.1 辨证分型论治
        2.3.2 辨证分期论治
        2.3.3 成方及验方治疗
        2.3.4 中成药和中药制剂治疗
        2.3.5 针灸治疗
        2.3.5.1 针刺治疗
        2.3.5.2 艾灸治疗
        2.3.5.3 耳针治疗
        2.3.6 推拿治疗
        2.3.7 药浴、热敷
        2.3.8 穴位贴敷
        2.3.9 穴位注射疗法
        2.3.10 中药离子导入疗法
        2.3.11 中医调护
    3 述评
第二部分 郭立中教授辨治RA的病案数据挖掘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对象
        2.1 病案资料来源
        2.2 疾病诊断标准
        2.3 病案纳入标准
        2.4 病案排除标准
    3 研究方法
        3.1 病案信息采集
        3.2 病案信息预处理
        3.3 病案数据处理方法
        3.3.1 郭教授辨治RA病案数据库的建立
        3.3.2 病案数据清理
        3.3.3 病案数据术语规范化
        3.4 病案数据挖掘平台的建立
        3.5 病案数据挖掘方法
    4 结果
        4.1 病案一般情况
        4.1.1 性别比例分布
        4.1.2 年龄频次频率分布
        4.2 临床症状频次频率分布
        4.3 舌象频次频率分布
        4.4 脉象频次频率分布
        4.5 病机证候频次频率分布
        4.6 病理因素频次频率分布
        4.7 药物频次频率分布
        4.8 关联规则数据结果
        4.8.1 内关联规则数据结果
        4.8.1.1 临床症状内关联规则项集
        4.8.1.2 舌象内关联规则项集
        4.8.1.3 脉象内关联规则项集
        4.8.1.4 病机内关联规则项集
        4.8.1.5 病理因素内关联规则项集
        4.8.1.6 药物内关联规则项集
        4.8.2 外关联规则结果
        4.8.2.1 临床症状与舌象外关联规则项集
        4.8.2.2 临床症状与脉象外关联规则项集
        4.8.2.3 临床症状与病机外关联规则项集
        4.8.2.4 临床症状与病理因素外关联规则项集
        4.8.2.5 临床症状与药物外关联规则项集
        4.8.2.6 脉象与病机外关联规则项集
        4.8.2.7 脉象与药物外关联规则项集
        4.9 K-均值聚类分析数据结果
        4.9.1 病机证候K-均值聚类分析结果
        4.9.2 药物K-均值聚类分析结果
        4.9.3 病机证候与药物K-均值聚类分析结果
    5. 讨论
        5.1 阳气多伤的时代背景
        5.2 阳气不足、寒湿凝滞在类风湿关节炎形成中的作用
        5.3 “人机结合,以人为主”的数据挖掘结果分析
        5.3.1 一般情况
        5.3.2 临床症状
        5.3.3 舌象
        5.3.4 脉象
        5.3.5 病机与辨证
        5.3.6 病理因素
        5.3.7 聚类处方与治法
        5.3.8 扶阳通痹基本方释义
        5.3.9 常用中药与配伍
        5.3.9.1 单味中药
        5.3.9.2 药对
        5.3.9.3 附子用量与减毒
第三部分 扶阳通痹基本方治疗RA的网络药理学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扶阳通痹基本方的有效成分筛选
        1.2 扶阳通痹基本方药物有效成分的作用靶点预测
        1.3 RA的疾病相关靶点检索
        1.4 绘制RA和扶阳通痹基本方药物靶点Veen图
        1.5 构建“药物-有效成分-作用靶点-疾病”网络关系图
        1.6 构建蛋白质互作关系网络及筛选核心靶点蛋白
        1.7 GO功能与KEGG通路富集分析
    2 结果
        2.1 扶阳通痹基本方药物活性成分
        2.2 扶阳通痹基本方药物有效成分的作用靶点
        2.3 RA的疾病相关靶点
        2.4 扶阳通痹基本方药物靶点和RA疾病相关靶点Veen图
        2.5 扶阳通痹基本方的药物—成分—靶点—疾病的网络图
        2.6 绘制PPI关系图和barplot图
        2.7 GO与KEGG富集功能分析
    3 讨论
        3.1 中药活性成分分析
        3.2 关键蛋白和靶基因分析
        3.3 KEGG通路分析
第四部分 典型病案选
    1 寒湿凝滞,气血痹阻案
    2 阳虚阴浮,心肾不交案
    3 痰湿凝滞,气血痹阻案
    4 阳虚寒凝,气血不畅案
    5 心脾阳虚,血不养神案
    6 阳虚气弱,筋骨失养案
    7 肝肾阳虚,寒湿凝滞案
    8 阳虚水停,寒湿凝滞案
    9 阳虚感寒,痰湿内伏案
    10 湿热瘀阻,气血不畅案
结论
本论文创新点
不足与展望
    1 不足
    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表1 缩写语表
    附表2 临床症状频次频率分布
    附表3 舌象频次频率分布
    附表4 病机频次频率分布
    附表5 药物频次频率分布
    附表6 药物系统聚类分析结果
    附表7 病机系统聚类分析位点结构
    附表8 病机与药物系统聚类分析结果
    附表9 扶阳通痹基本方药物的主要活性成分列表
    附表10 扶阳通痹基本方药物作用靶点
    附表11 扶阳通痹基本方治疗RA的可能关键靶标列表
    附表12 PPI中关键靶蛋白Degree值
致谢
个人简介

(7)益气养阴通络方治疗气阴两虚型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观察与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论文一 益气养阴通络方治疗气阴两虚型类风湿关节炎随机、双盲、对照临床试验
    资料与方法
    试验结果
    讨论
    小结
论文二 基于PI3K/Akt/mTOR通路探讨益气养阴通络方干预胶原诱导型关节炎模型大鼠的作用机制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小结
论文三 中医滋阴法为主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临床疗效与安全性的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
    资料与方法
    研究结果
    讨论
    小结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附表
综述 类风湿关节炎的中医辨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8)中西医结合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疗效及对血瘀状态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入选标准
    1.3 治疗方法
    1.4观察指标
    1.5 评价标准
    1.6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2.2 血瘀症状评分
    2.3 血清学指标
3 讨论

(9)国际中医临床实践指南 类风湿关节炎(2019-10-11)(论文提纲范文)

1 范围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3 术语及定义
    3.1 类风湿关节炎
    3.2 病证结合
    3.3 药品不良反应
4 流行病学
5 辨证
    5.1 风湿痹阻证主症
    5.2 寒湿痹阻证主症
    5.3 湿热痹阻证主症
    5.4 痰瘀痹阻证主症
    5.5 瘀血阻络证主症
    5.6 气血两虚证主症
    5.7 肝肾不足证主症
    5.8 气阴两虚证主症
6 方药治疗
    6.1 风湿痹阻证治法
    6.2 寒湿痹阻证治法
    6.3 湿热痹阻证治法
    6.4 痰瘀痹阻证治法
    6.5 瘀血阻络证治法
    6.6 气血两虚证治法
    6.7 肝肾不足证治法
    6.8 气阴两虚证治法
7 现代方剂
    7.1 清热活血方
    7.2 健脾化湿通络方(新风胶囊)
    7.3 羌活地黄汤
    7.4 四妙消痹汤
    7.5 痹速清合剂
    7.6 清络饮
    7.7 益气养血通络方
    7.8 补肾祛寒治尫汤
8 中成药
    8.1 雷公藤制剂
        8.1.1 雷公藤多苷片
        8.1.2 昆仙胶囊
    8.2 白芍总苷胶囊
    8.3 正清风痛宁
    8.4 痹病系列药
        8.4.1 湿热痹颗粒
        8.4.2 寒湿痹片
        8.4.3 尫痹片
        8.4.4 瘀血痹胶囊(片)
    8.5 益肾蠲痹丸
    8.6 痹祺胶囊
    8.7 四妙丸
    8.8 新癀片(含西药成分的中成药)
    8.9 通痹胶囊
    8.10 盘龙七片
    8.11 祖师麻膏药
9 外治疗法
    9.1 中药外敷法
    9.2 中药泡洗或熏蒸法
    9.3 中药离子导入
    9.4 针灸疗法
    9.5 针刀疗法
    9.6 中药蜡疗
    9.7 推拿按摩疗法
    9.8 穴位贴敷疗法
    9.9 穴位注射疗法
10 预防调摄
11 治疗建议
附录A(资料性附录)指南的制定方法
    A.1制定计划书
    A.2指南临床问题的构建
        A.2.1临床问题的调查
        A.2.2临床问题的形成
        A.2.3临床问题的构成应用国际上通用的PICO方式
    A.3文献检索、筛选、评价
        A.3.1文献检索的方式包括电子检索和手工检索:
        A.3.2确定文献检索来源
        A.3.2.1指南的循证医学证据来源
        A.3.2.2用于证据检索的数据来源
        A.3.2.3其他文献来源
        A.3.3确定检索策略
    A.4文献质量评价
    A.5专家共识的实施
        A.5.1遴选的共识成员
        A.5.2共识推荐强度
        A.5.3共识调研
        A.5.4专家共识的实施
    A.6采用的指南制定证据级别和推荐强度标准

(10)中医辨证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疗效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现代医学对类风湿关节炎的研究认识
        1.1 类风湿关节炎的病因认识
        1.2 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标准及临床症状
        1.3 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用药
    2 中医学对类风湿关节炎的认识
        2.1 类风湿关节炎的中医病名
        2.2 类风湿关节炎的病因病机
        2.3 类风湿关节炎辩证分型的认识及发展
        2.4 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治法及用药
第二部分 中医辨证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疗效的相关文献Meta分析
    1 系统评价方法
        1.1 研究目的
        1.2 研究方法及结果
    2 类风湿关节炎风湿痹阻证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
        2.1 文献筛选结果
        2.2 文献基本情况
        2.3 文献质量评价
        2.4 类风湿关节炎风湿痹阻证临床疗效评价
    3 类风湿关节炎寒湿痹阻证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
        3.1 文献筛选结果
        3.2 文献基本情况
        3.3 文献质量评价
        3.4 类风湿关节炎寒湿痹阻证临床疗效评价
    4 类风湿关节炎湿热痹阻证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
        4.1 文献筛选结果
        4.2 文献基本情况
        4.3 文献质量评价
        4.4 类风湿关节炎湿热痹阻证临床疗效评价
    5 类风湿关节炎痰瘀痹阻证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
        5.1 文献筛选结果
        5.2 文献基本情况
        5.3 文献质量评价
        5.4 类风湿关节炎痰瘀痹阻证临床疗效评价
    6 类风湿关节炎瘀血阻络证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
        6.1 文献筛选结果
        6.2 文献基本情况
        6.3 文献质量评价
        6.4 类风湿关节炎瘀血阻络证临床疗效评价
    7 类风湿关节炎气血亏虚证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
        7.1 文献筛选结果
        7.2 文献基本情况
        7.3 文献质量评价
        7.4 类风湿关节炎气血亏虚证临床疗效评价
    8 类风湿关节炎肝肾不足证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
        8.1 文献筛选结果
        8.2 文献基本情况
        8.3 文献质量评价
        8.4 类风湿关节炎肝肾不足证临床疗效评价
    9 分析结果
        9.1 纳入文献总体情况统计
        9.2 疗效对比
第三部分 证型分布及常见的复合证型
    1 临床单一证型的分布情况
    2 临床常见的复合证型及论治方法
        2.1 湿热瘀阻证
        2.2 寒热错杂证
第四部分 讨论
    1 中医对类风湿关节炎的认识
    2 Meta分析过程及结果
    3 类风湿关节炎临床常见证型分布情况
    4 研究的不足及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四、浅析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中西医结合治疗(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中西医临床病症特点的类风湿性关节炎动物模型分析[J]. 黄淑敏,钟森杰,廖晓倩,胡思远,胡志希. 中国中药杂志, 2021
  • [2]祛风除湿通络方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疗效及其对JAK2-STAT3信号通路的影响[D]. 吴志颖.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自拟方熏洗疗法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寒湿痹阻证的临床观察[D]. 黄清惠.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4]祛痹通络方影响寒湿痹阻型RA的血小板参数和D-2聚体的临床研究[D]. 刘水娟.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火龙疗法对寒湿痹阻证类风湿关节炎护理干预效果研究[D]. 张晶晶.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21(01)
  • [6]郭立中教授辨治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经验及扶阳通痹基本方的网络药理学研究[D]. 杨建萍.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7]益气养阴通络方治疗气阴两虚型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观察与实验研究[D]. 张博纶.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1(02)
  • [8]中西医结合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疗效及对血瘀状态的影响[J]. 董秀华,徐君,饶晓红.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0(22)
  • [9]国际中医临床实践指南 类风湿关节炎(2019-10-11)[J]. 姜泉. 世界中医药, 2020(20)
  • [10]中医辨证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疗效的Meta分析[D]. 陈易.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中医论文 类风湿论文 关节炎症状论文 健康论文 甲氨蝶呤论文

上一篇:电子巨头开拓汽车市场——专访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汽车技术部
下一篇:金融压制下的法治、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