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注射用灯盏花素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的疗效观察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注射用灯盏花素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的疗效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胥静[1](2021)在《基于HIF-1α/VEGF通路探讨青蒿琥酯治疗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的分子机制》文中指出第一部分青蒿琥酯对CoCl2诱导的ARPE-19细胞缺氧模型中HIF-1α和VEGF因子的影响目的探究ART对CoCl2诱导的ARPE-19细胞缺氧中HIF-1α和VEGF因子mRNA的影响,以及对NF-κB和ICAM-1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1.采用CoCl2诱导ARPE-19细胞建立化学性缺氧模型,MTT法筛选造模试剂CoCl2、实验药物ART和阳性对照药TSA的浓度。2.将ARPE-19细胞分为正常组,模型组,ART高、中、低、极低浓度组,TSA高、中、低浓度组,应用免疫荧光染色检测不同组别细胞HIF-1α和VEGF的荧光表达,qRT-PCR法检测不同组别细胞HIF-1α和VEGF mRNA相对表达量,应用Western-blot检测不同组别细胞NF-κB和ICAM-1蛋白相对表达量。结果1.MTT细胞活性检测:同一时间内,随着CoCl2浓度的增加,细胞活性呈现先增强后减弱的趋势。在24 h、48 h、72 h时,400 μmol/L浓度的CoCl2干预后与正常培养的细胞相比显着减少(P<0.05)。同一时间内,随着ART浓度的增加,细胞活性呈现逐渐减弱的趋势,在24 h时,ART浓度≥80 μmol/L干预后,与正常培养的细胞相比显着减少(P<0.05);在48 h、72 h时,ART浓度≥40μmol/L干预后,与正常培养的细胞相比显着减少(P<0.05)。在48h时,TSA浓度≥10μmol/L干预后,与正常培养的细胞相比显着减少(P<0.05);在72h时,TSA浓度≥2.5μmol/L干预后,与正常培养的细胞相比显着减少(P<0.05)。因此我们选择浓度为200μmol/L的CoCl2造模,浓度40、20、10、5 μmol/L的ART作为实验药物高、中、低、极低浓度组,浓度10、5、2.5 μmol/L的TSA作为阳性对照药高、中、低浓度组,干预24 h进行后续实验研究。2.免疫荧光染色表达:从HIF-1α免疫荧光表达可以看出,模型组显着高于正常组(P<0.05),ART高浓度组、ART中浓度组、ART低浓度组、ART极低浓度组、TSA高浓度组、TSA中浓度组、TSA低浓度组均显着低于模型组(P<0.05),且ART低浓度组、ART极低浓度组、TSA高浓度组显着低于正常组表达水平(P<0.05);从VEGF免疫荧光表达可以看出,模型组显着高于正常组(P<0.05),ART高浓度组、ART中浓度组、ART低浓度组、ART极低浓度组、TSA高浓度组、TSA中浓度组、TSA低浓度组均显着低于模型组(P<0.05)。3.qRT-PCR检测:从HIF-1αmRNA相对表达量可以看出,模型组显着高于正常组(P<0.05),ART高浓度组、ART中浓度组、ART低浓度组、ART极低浓度组、TSA高浓度组、TSA中浓度组、TSA低浓度组均显着低于模型组(P<0.05),且同时低于正常组(P<0.05);从VEGF mRNA相对表达量可以看出,模型组显着高于正常组(P<0.05),ART高浓度组、ART中浓度组、ART低浓度组、ART极低浓度组、TSA高浓度组、TSA中浓度组、TSA低浓度组均显着低于模型组(P<0.05)。4.Western-blot检测:从NF-κB蛋白相对表达量可以看出,模型组显着高于正常组(P<0.05),ART高浓度组、ART中浓度组、ART低浓度组、ART极低浓度组、TSA高浓度组、TSA中浓度组、TSA低浓度组均显着低于模型组(P<0.05);从ICAM-1蛋白相对表达量可以看出,模型组显着高于正常组(P<0.05),ART高浓度组、ART中浓度组、ART低浓度组、ART极低浓度组、TSA高浓度组、TSA中浓度组、TSA低浓度组均显着低于模型组(P<0.05)结论1.CoCl2可成功建立ARPE-19细胞化学缺氧模型。2.CoCl2能促进ARPE-19细胞HIF-1α和VEGF mRNA及细胞荧光染色的表达,以及NF-κB和ICAM-1蛋白的表达。3.ART可抑制CoCl2诱导的ARPE-19细胞HIF-1α和VEGF mRNA细胞荧光染色的表达,以及NF-κB和ICAM-1蛋白的表达,具有保护作用。第二部分光化学法诱导Wistar大鼠建立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模型目的利用光化学法532 nm激光激发RB建立Wistar大鼠BRVO模型,为BRVO的动物研究提供模型参考,为后续实验研究奠定基础。方法1.采用光化学法,尾静脉注射RB联合532 nm激光对Wistar大鼠建立实验性BRVO模型,分别于造模后1、3、7、14、21天行眼底照相、FFA、视网膜铺片和血管阻塞情况评价。2.制作Wistar大鼠BRVO眼组织病理学标本,采用HE染色观察造模后视网膜病理组织变化。结果1.眼底照相:正常组大鼠视网膜动静脉血管管径均匀,呈放射状相间分布,隐约可见脉络膜血管;1d模型组视网膜静脉血流中断,末端静脉扩张;3d模型组视网膜阻塞静脉管径不均,呈腊肠样改变,部分静脉血流再通,走形迂曲;7 d模型组:视网膜阻塞静脉大部分血流再通,静脉迂曲扩张,管径不均;14d模型组:视网膜静脉末端迂曲,血管呈放射状走形;21 d模型组视网膜血管呈放射状走形,管径均匀。2.FFA:正常组大鼠视网膜充盈时间正常,血管管径粗细均匀,静脉较动脉管径粗,无毛细血管扩张及荧光渗漏;1d模型组视网膜静脉充盈迟缓,阻塞部血管呈低荧光,伴有荧光渗漏;3d模型组视网膜静脉管径不均,部分再通,阻塞静脉供应区可见毛细血管扩张;7 d模型组视网膜充盈时间正常,视网膜静脉管径不均,阻塞静脉血管通畅,末端血管走形迂曲;14d模型组视网膜充盈时间正常,视网膜静脉管径稍有不均,阻塞静脉血管通畅,末端血管走形迂曲;21 d模型组视网膜充盈时间正常,视网膜静脉管径基本均匀,阻塞静脉血管通畅,末端血管走形迂曲。3.视网膜铺片:正常组大鼠视网膜血管走行清晰,未见出血点;1d模型组视网膜沿静脉走行散在大量出血点,色鲜红;3 d模型组:视网膜沿静脉走行散在大量出血点,色鲜红;7d模型组视网膜沿静脉走行散在大量出血点,色暗红,出血较前吸收;14d模型组视网膜周边部散在少量出血点,色暗红;21d模型组视网膜出血基本吸收,血管走行清晰。4.视网膜病理组织HE染色:正常组视网膜结构完整,层次清晰,神经节细胞层、内核层、外核层排列紧密;模型组视网膜层次欠清,视网膜水肿,神经节细胞层、内核层、外核层排列疏松,细胞间可见空隙。结论1.采用光化学法可成功建立Wistar大鼠实验性BRVO模型。2.Wistar大鼠BRVO模型在光凝后3天病情发展最甚,后血管再通率高,病情逐渐向好。3.Wistar大鼠BRVO模型成功率高,可为实验研究奠定基础。第三部分青蒿琥酯通过HIF-1α/VEGF信号通路抑制Wistar大鼠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的实验研究目的观察ART对Wistar大鼠实验性BRVO的抑制作用,以及通过调控HIF-1α/VEGF信号通路相关因子的活性,为ART治疗BRVO提供体内实验依据。方法1.采用光化学法,尾静脉注射RB联合532 nm激光对Wistar大鼠建立实验性BRVO模型,将大鼠分为空白对照组、安慰剂对照组、康柏西普组、ART高浓度组、ART中浓度组、ART低浓度组,于造模后1、3、7、14、21天行眼底照相检查。2.制作Wistar大鼠BRVO眼组织病理学标本,分别于造模后1、3、7、14、21天行HE染色观察不同组别视网膜病理组织变化。3.利用qRT-PCR检测不同组别HIF-1α和VEGF mRNA相对表达量。结果1.眼底照相:空白对照组大鼠视网膜动静脉血管管径均匀,呈放射状相间分布,隐约可见脉络膜血管;1-7天模型组和不同药物及浓度干预组管径不均,呈腊肠样改变,部分静脉血流再通,走形迂曲;14-21天血管逐渐恢复,走行、粗细趋于正常。2.视网膜病理组织变化:空白对照组视网膜层次清晰,神经节细胞排列清晰、规整,内丛状层、内核层、外核层密度均匀,排列整齐。1-7天模型组和不同药物及浓度干预组视网膜各层细胞排列疏松,部分缺失,呈空洞样改变。康柏西普组和ART高中低浓度组在21天均未发生视网膜萎缩变性。3.qRT-PCR检测:玻璃体腔注药后1天HIF-1α mRNA表达量安慰剂对照组显着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康柏西普组、ART高浓度组、ART中浓度组均低于安慰剂对照组(P<0.05),ART低浓度组显着高于康柏西普组(P<0.05)。玻璃体腔注药后3天HIF-1αmRNA表达量安慰剂对照组显着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康柏西普组显着低于空白对照组(P<0.05),且康柏西普组、ART高浓度组、ART中浓度组、ART低浓度组均低于安慰剂对照组(P<0.05);对于VEGF mRNA表达量来说,ART高浓度组、ART中浓度组、ART低浓度组均较空白对照组显着升高(P<0.05)。玻璃体腔注药后7天HIF-1αmRNA表达量ART低浓度组显着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ART中浓度组、ART低浓度组均高于安慰剂对照组(P<0.05),ART低浓度组显着高于康柏西普组及ART高浓度组(P<0.05);对于VEGFmRNA表达量来说,安慰剂对照组显着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康柏西普组显着低于安慰剂对照组(P<0.05)。玻璃体腔注药后14天VEGF mRNA表达量安慰剂对照组、ART中浓度组、ART低浓度组均显着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康柏西普组显着低于空白对照组(P<0.05),康柏西普组、ART高浓度组、ART中浓度组、ART低浓度组均显着低于安慰剂对照组(P<0.05),但ART高浓度组、ART中浓度组、ART低浓度组均显着高于康柏西普组(P<0.05),ART中浓度组、ART低浓度组均显着高于ART高浓度组(P<0.05)。玻璃体腔注药后21天VEGF mRNA表达量康柏西普组较空白对照组显着增加(P<0.05)。结论1.光化学法建立BRVO模型后,HIF-1α/VEGF信号通路被激活,参与BRVO的形成。2.模型中HIF-1α和VEGF表达不完全同步,造模早期HIF-1α升高,后期VEGF升高。3.ART能够通过降低HIF-1α/VEGF信号通路的活性抑制Wistar大鼠实验性BRVO。

汪台英[2](2021)在《丹参川芎嗪联合复方樟柳碱治疗NAION临床效果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研究丹参川芎嗪联合复方樟柳碱治疗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患者的临床效果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5年1月1日-2020年12月31日在大理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诊断为“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的住院患者110例。纳入标准:症状和体征符合?我国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2015年)?中的诊断标准;在接受本次研究治疗前1个月未进行任何药物治疗;患者依从性高、知情并同意该研究;患者长期居住在滇西地区,积极配合后续随访。排除标准:患者各项症状、体征均不符合诊断标准;患者罹患严重的脏器疾病无法参与该研究;患有其他影响该研究进行眼底检查的眼部疾病,例如角膜白斑、严重白内障等;依从性低。脱落标准:研究中患者出现药物不良反应且十分严重必须暂停用药;研究中患者决定退出;患者失访。治疗组:55人(64眼),男27人(49.1%),女28人(50.9%),年龄55.04±10.78岁,平均病程37.12±34.76天,均使用丹参川芎嗪联合复方樟柳碱治疗。对照组:55人(61眼),男29人(52.7%),女26人(47.3%),年龄57.03±12.40岁,平均病程30.80±30.64天,均仅用复方樟柳碱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视力、视神经纤维层厚度及视野。结果1.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指数及全身基础疾病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视力、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和视野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治疗后,两组患者视力均有提高、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均变薄、平均视野缺损均改善,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4.治疗后,对两组患者的视力变化差值、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变化差值、平均视野缺损变化差值进行对比,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89.1%,对照组总有效率80.3%,P=0.0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丹参川芎嗪联合复方樟柳碱治疗NAION的效果比单一用药更佳。2.联合用药治疗后,患者的视力、RNFLT及视野MD值的提高和改善程度更好,丹参川芎嗪联合复方樟柳碱治疗NAION的方案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于丹丹[3](2020)在《基于复杂网络方法评价活血化瘀中药注射剂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在我国,急性脑梗死是最常见的卒中类型,占所有脑卒中的69.6%~70.8%。有研究报告,我国急性脑梗死住院患者发病后1个月内病死率约为2.3%~3.2%,3个月的病死率和致残疾率分别为9%~9.6%和34.5%~37.1%,1年的病死率和致残疾率分别为14.4%~15.4%和33.4%~33.8%。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的特点使得急性脑梗死成为全球重点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加剧了社会和家庭的负担。目前,西医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最新指南推荐使用溶栓、抗凝、抗血小板聚集、降颅内压、降纤、支架置入等疗法。近年来,随着医药科技在中医药制剂领域的广泛运用,中药注射剂,尤其是具有活血化瘀功效的,开始运用于治疗脑梗死并取得较好的疗效。然而,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剂种类繁多,各有优劣,但临床开展的研究多是中药注射剂与西医治疗的疗效比较,故不同活血化瘀中药注射剂孰优孰劣尚不明确,致使临床医生在选择用药时由于缺乏证据而难以做出选择。因此,比较不同活血化瘀中药注射剂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效果很有必要。研究目的评价不同活血化瘀中药注射剂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并将这些药物进行排序,从中选取疗效排序较好的两种药物初步探索两者治疗脑梗死的疗效机制差异。研究内容(1)开展网状Meta分析研究,即2019年版《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以下简称2019年版《国家医保目录》)中16种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剂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网状Meta分析。(2)开展排序前5位的中药注射治疗脑梗死的机理研究,即根据网状Meta分析结果,选择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总有效率和NIHSS评分(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排序两个结局指标上均位于前5位的两种中药注射剂,基于网络药理学研究方法,初步探索上述两种中药注射剂治疗脑梗死的疗效机制差异。研究方法(1)网状Meta分析研究方法首先,全面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CNKI)、维普数据库(VIP)、万方数据库(WanFang)、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 和 Web of Science,检索香丹注射剂、丹参注射剂、丹红注射剂、脉络宁注射剂、红花注射剂、苦碟子注射剂、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血塞通注射剂/注射用血塞通(冻干)、血栓通注射剂/注射用血栓通(冻干)、灯盏细辛注射剂、灯盏花素注射剂/注射用灯盏花素、冠心宁注射剂、疏血通注射剂、舒血宁注射剂、黄芪注射剂和瓜蒌皮注射剂共计16种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剂治疗急性脑梗死的随机对照试验。其次,采用Cochrane手册推荐的偏倚风险(Risk of Bias,ROB)评估工具对纳入研究进行质量评价。最后,基于频率学派的统计模型,采用STATA 16软件进行所有数据分析。具体内容包括:使用STATA 16软件中基于多元回归模型的mvMeta软件包进行网状Meta分析;采用Loop-specific Method来评估直接比较结果和间接比较结果的一致程度;计算累积排序概率图下面积(Surface Under the Cumulative Ranking,SUCRA),并以数值由大到小预测各治疗措施疗效排序。(2)网络药理学研究方法首先,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ystems Pharmacology Database and Analysis Platform,TCMSP)和中医百科全书(The Encyclopedia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ETCM)收集已筛选出的丹红注射剂(丹参、红花)和脉络宁注射剂(石斛、牛膝、金银花、玄参)的活性成分和靶点,通过人类表型本体(Human Phenotype Ontology,HPO)数据库、Disease connect 数据库、Genecard 数据库和人类孟德尔遗传学(Online Mendelian Inheritance in Man,OMIM)数据库收集脑梗死相关基因,数据背景设为人类基因(Homo Sapiens)。其次,使用Excel 2010整理上述收集的和筛选的结果,删除重复的靶点。将数据导入STRING工具构建以下网络:①丹红注射剂与脑梗死重叠靶点的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Protein Protein Interaction,PPI);②脉络宁注射剂与脑梗死重叠靶点的PPI。网络的节点(Node)表示靶点,边(Edge)表示靶点和靶点之间的相互作用。利用Cytoscape软件中Network Analyzer工具计算网络的重要拓扑参数节点度(Degree)和中介中心度(Betweenness centrality)筛选丹红注射剂和脉络宁注射剂与脑梗死重叠的核心靶点。最后,利用DAVID数据库分别对丹红注射剂与脑梗死重叠的靶点和脉络宁注射剂与脑梗死重叠的靶点进行基因本体(GeneOntology,GO)功能和京都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生物学通路富集分析,以了解丹红注射剂和脉络宁注射剂治疗脑梗死涉及的生物过程(Biological Process,BP)、分子功能(Molecular Function,MF)、细胞组分(Cellular Components,CC)和 KEGG信号通路。即将上述筛选的靶点导入DAVID数据库,限定物种为人,选择标识为Official-gene-symbol,设定阈值P<0.05,筛选出具有统计学意义的生物学过程和信号通路。研究结果(1)网状Meta分析结果将初步检索出21348条相关记录导入文献管理软件NoteExpress,经查重后最终筛选出120篇中文文献。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总体偏低,主要体现在随机序列的生成、分配隐藏和盲法等条目。冠心宁注射剂、瓜蒌皮注射剂和黄芪注射剂的相关研究均不符合纳排标准。除常规治疗外,13种中药注射剂针对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总有效率指标的疗效排序由高到低依次为:脉络宁注射剂+常规治疗>灯盏细辛注射剂+常规治疗>丹红注射剂+常规治疗>注射用丹参多酚酸+常规治疗>血栓通注射剂+常规治疗>苦碟子注射剂+常规治疗>香丹注射剂+常规治疗>血塞通注射剂+常规治疗>疏血通注射剂+常规治疗>灯盏花素注射剂+常规治疗>舒血宁注射剂+常规治疗>红花注射剂+常规治疗>丹参注射剂+常规治疗;13种中药注射剂针对NIHSS评分指标的疗效排序由高到低依次为:血栓通注射剂+常规治疗>脉络宁注射剂+常规治疗>疏血通注射剂+常规治疗>苦碟子注射剂+常规治疗>丹红注射剂+常规治疗>舒血宁注射剂+常规治疗>灯盏花素注射剂+常规治疗>注射用丹参多酚酸+常规治疗>灯盏细辛注射剂+常规治疗>血塞通注射剂+常规治疗>红花注射剂+常规治疗>香丹注射剂+常规治疗>丹参注射剂+常规治疗。(2)网络药理学研究结果鉴于疗效排序均位于前5位的注射剂有脉络宁注射剂、丹红注射剂和血栓通注射剂,而血栓通注射剂与血塞通注射剂有效化学成分相同,不便于区分。因此,本研究选取脉络宁注射剂和丹红注射剂开展机制研究。通过检索TCMSP平台和ETCM平台获得丹红注射剂活性成分339个,基因靶点2479个。通过TCMSP平台和ETCM平台获得脉络宁注射剂活性成分204个,基因靶点1660个。通过检索HPO数据库、Disease-connect数据库、OMIM数据库和Genecard数据库获得脑梗死基因650个。丹红注射剂与脑梗死重叠的靶点基因有13个,脉络宁注射剂与脑梗死重叠的靶点基因有38个。丹红注射剂与脑梗死重叠靶点的相互作用网络包括12个节点,21条边;脉络宁注射剂与脑梗死重叠靶点的相互作用网络包括34个节点,125条边。两种中药注射剂均可通过肿瘤抑制蛋白(Tumor Protein p53,TP53)、内皮一氧化氮合成酶(Nitric Oxide Synthase 3,NOS3)等核心靶点,纤维蛋白溶解、一氧化氮生物合成过程、一氧化氮介导的信号转导、内皮细胞细胞凋亡负调节、凋亡过程的负调控等生物过程,磷脂酰肌醇3’-激酶(The phosphatidylinositol 3’-kinase-Akt,PI3K-Akt)信号通路、缺氧诱导因子(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HIF-1)信号通路和细胞凋亡等信号通路发挥治疗脑梗死的作用。丹红注射剂还可通过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因子1(Serpin Family E Member 1,SERPINE1)、白细胞介素-4(Interleukin-4,IL4)、淀粉样前体蛋白(Amyloid Precursor Protein,APP)等核心靶点,应力激活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级联、活性氧代谢过程的正调控、死亡结构域受体对外源性凋亡信号通路的负性调控等生物过程,MAPK信号传导途径等通路治疗脑梗死。脉络宁注射剂还可以通过激酶插入结构域受体(Kinase Insert Domain Receptor,KDR)、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Toll-样受体 4(Toll-like Receptor 4,TLR4)等核心靶点,炎症反应、缺氧的细胞反应和白细胞介素-10产生的正调控等生物过程,血小板活化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信号传导等信号通路发挥治疗脑梗死的作用。结论(1)网状Meta分析结果表明丹红注射剂和脉络宁注射剂治疗急性脑梗死在改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总有效率和NIHSS评分两个结局指标上比其他活血化瘀中药注射剂效果好。(2)网络药理学研究结果表明脉络宁注射剂核心靶点拓扑分析结果整体情况优于丹红注射剂。丹红注射剂的活性成分侧重从调控凝血过程、能量代谢调节和保护血脑屏障等途径来治疗脑梗死,重在活血。脉络宁注射剂的活性成分侧重从调控血小板活化、血栓形成、炎症反应和通过对血管的功能进行调控以抑制动脉粥样硬化损伤等途径治疗脑梗死,重在活血兼清热。(3)药理学研究结果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临床疗效的差异。中医药疗效评价应坚持倡导以疗效为先导的研究策略,可以在临床疗效比较评价确切之后,基于优势评价指标,有针对性地开展机制研究,以更好地为临床上针对同一疾病的同类竞争药物的选择提供用药参考和依据。

黄格朗[4](2019)在《从CT灌注成像探讨灯盏细辛对缺血性卒中临床疗效及机制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CT灌注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perfusion,CTP)评价灯盏细辛注射液在治疗缺血性卒中过程中侧支循环形成情况,及中药对患者康复功能、预后的影响;观察灯盏细辛注射液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factor,VEGF)、缺氧诱导因子-1 α(hypoxiainducible factor-1,HIF-1 α)、血管生成素1(Angiopoietin,Ang-1)、Ang-2、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ey)的调节作用,探讨灯盏细辛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的疗效与侧支循环形成之间的机制及对患者康复预后的影响。方法:本研究包括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为文献研究,第二部分为临床研究。第一部分文献研究通过对知网、维普、万方数据库查询文献,总结近年来现代医学及中医学对缺血性卒中的认识,通过了解侧支循环的建立对缺血性卒中的临床意义及方法,并研究了缺血性卒中的康复预后情况,为临床治疗提供充分的理论依据;第二部分临床研究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以缺血性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试验组38例,对照组35例,两组患者均予对症、支持治疗,试验组患者在此基础上静脉滴注灯盏细辛注射液,30ml/次,用250ml 0.99%氯化钠注射液稀释后使用,1次/d,连续治疗2周;对照组患者则用同规格250ml 0.99%氯化钠注射液静脉滴注,1次/d,连续治疗2周。两组患者在入院后48小时内及第30天,分别行CTP检测评估患者脑血管侧支循环灌注情况;分别于入院后1天、14天、30天空腹静脉采血,检测血清VEGF、HIF-1 α、Ang-1、Ang-2、IL-6、Hey 蛋白浓度;分别第 1 天、14 天、30 天使用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Barthel index(BI)、简易 Fugl-Meyer 评定(FMA)、通用 ICF 组合进行评分,评估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日常生活能力、运动功能、综合能力等康复指标。结果:1.血液检验指标结果:治疗第14天,试验组患者血清中VEGF、Ang-2的表达与治疗前比较明显增高,HIF-1 α、Ang-1、IL-6、Hey等反应因子表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血清中VEGF、Ang-2的表达增高,HIF-1 α、IL-6、Ang-1、Hey表达降低,其中Ang-2、HIF-1、IL-6、Ang-1、Hey表达的改变与治疗前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对照组VEGF表达与治疗前增高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30天,试验组患者血清中VEGF、Ang-2表达的仍能维持升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IF-1 α、IL-6、Ang-1、Hey炎症反应因子表达则进一步降低;对照组患者血清VEGF、Ang-2、IL-6、Ang-1、Hey等因子表达较前均逐步下降。组间结果显示,试验组与对照组间比较血清VEGF、Ang-2表达增高、Ang-1表达下降在治疗第14天、30天对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IF-1 α、IL-6、Hey表达下降,其中HIF-1 α下降幅度较对照组慢,IL-6、Hey下降幅度较对照组快,在治疗第14天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第30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影像学指标结果:治疗前CTP检测提示患侧病灶感兴趣区域(ROI)脑血流量(cerebral blood flow,CBF)、脑血容量(cerebral blood volume,CBV)较健侧轻度降低,但达峰时间(time to peak,TTP)、平均通过时间(mean transit time,MTT)明显延长,治疗30天患者该区域CBF、CBV较入院时提高、改善,TTP、MTT时间入院时缩短,试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康复评定指标结果:两组患者治疗第14天、30天康复评定进行组内比较,患者NIHSS、BI、FMA、ICF评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与对照比较,在治疗第14天、30天,患者NIHSS、BI、FMA、ICF评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本研究结果显示,灯盏细辛注射液可能促进缺血性卒中患者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域侧支循环的形成,通过增加患者血清中VEGF、Ang-2的表达增高,及Ang-1、IL-6、Hey等反应因子的表达降低来实现,其中HIF-1 α在发病早期含量明显增高并到达高峰,并随时间推移逐渐下降,但经灯盏细辛药物干预后,试验组HIF-1 α下降幅度和水平与对照组比较慢,提示侧支循环的形成与HIF-1 α/VEGF信号通路关系密切。2.经CTP检测,根据CBF、CBV与TTP、MTT时间的变化,治疗30天患者CBF、CBV较入院时提高、改善,TTP、MTT时间入院时缩短,提示缺血半暗带区域血流较前丰富,考虑患者侧支循环的建立恢复局部血供,与CTA可观察到的侧支循环对比,结果显示CTP在侧支循环的判断上有着较强的敏感性。3.NIHSS、BI、FMA、ICF康复量表评分显示,灯盏细辛注射液能明显降低试验组缺血性卒中患者NIHSS、ICF评分,减轻神经功能残损,增加患者身体的参与能力,提高BI、FMA评分,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提高肢体功能恢复,其作用与侧支循环的有效建立,脑部血流的恢复有一定相关性,侧支循环建立良好,则脑功能、日常生活能力、肢体行为能力恢复越好。

田根全[5](2019)在《活血通络利水方对RIR大鼠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及AQP4,GLAST,GS表达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活血通络利水方对急性视网膜缺血再灌注(retinal ischemia reperfusion,RIR)损伤模型大鼠的视网膜神经纤维层的保护作用,以及对水通道蛋白-4(Aquaporin-4,AQP4)、L-谷氨酸/L-天冬氨酸转运体(L-gluta-mate/Laspartate transporter,GLAST,也称EAAT1)以及谷氨酰胺合成酶(glutamine synthetase,GS)表达的影响。方法实验一:25只BN雄性大鼠,随机抽取5只,造高眼压模型,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OCT)观察5只BN大鼠视网膜的神经纤维层厚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找出其变化规律;根据上述实验结果,选择6小时和8周为两个时间观察点,将20只BN雄性大鼠,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中药对照组、银杏叶片对照组,造模给药,然后用OCT观察4组BN大鼠视网膜的神经纤维层厚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来检测中药和银杏叶片的效果。实验二:28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7组,第一组是正常对照组,其余6组为模型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分别选取造模后6小时、12小时、1天、3天、1周、2周的6个时间点的大鼠。然后按6个时间点麻醉处死提取视网膜组织,进行West Blot实验,找出AQP4、GLAST以及GS表达最显着的时间点。2根据上述结果,选择造模后6小时为时间观察点;将16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4组,为模型对照组、中药对照组、银杏叶片对照组,造模给药6小时后,进行麻醉处死大鼠,提取视网膜组织,进行West Blot实验,从而对比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中药对照组、银杏叶片对照组之间AQP4、GLAST以及GS的表达高低的变化关系。结果实验一:1在6小时的时候,神经纤维层厚度增强,表示现在还处于水肿期,而在4周、8周、12周时厚度降低,表明大鼠的由于高眼压造成了神经纤维层的变薄。2采用中药和银杏叶干预后,发现在6小时时其神经纤维层厚度变薄;8周时神经纤维层厚度变薄程度减轻。实验二:1在AQP4、GLAST以及GS表达最显着的时间点为6h,其余时间点比较无显着意义。2在6h时,模型对照组视网膜组织中的AQP4表达最低,中药组与银杏叶片对照组AQP4表达高于模型对照组,但是低于正常对照组,中药组和银杏叶片对照组的差异无显着意义;中药组与银杏叶片对照组GLAST与GS表达低于模型对照组但是高于正常对照组,中药组和银杏叶片对照组的差异无显着意义。结论1活血通络利水方能减轻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视网膜初期的水肿程度和视网膜视神经纤维层厚度;长期观察能减少视神经纤维层变薄,保护视神经。活血通络利水方能提高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AQP4、GS和GLAST的表达水平和活性,从而起到保护视网膜组织的作用。2活血通络利水方能提高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后AQP4、GS和GLAST的表达水平和活性,从而保护视网膜组织。图5幅;表9;参81篇。

原云鹤[6](2019)在《复方灯盏花素冻干粉针剂制备研究及质量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课题旨在研究从三七总皂苷中分离出高纯度人参皂苷Rg1和人参皂苷Rb1的方法,并探索以灯盏花素、人参皂苷Rg1和人参皂苷Rb1单体配比的新组合物用于治疗脑卒中的复方冻干粉针剂,制定出该复方冻干粉针剂的质量标准草案,并对该复方冻干粉针剂进行初步稳定性考察。方法:1、从三七总皂苷中通过大孔树脂粗分离、溶剂萃取,中压制备液相纯化、高压制备液相纯化,硅胶正相色谱柱纯化的方法,分离出高纯度的人参皂苷Rg1和人参皂苷Rb1。2、采用均匀设计法设计出六个复方配比,进行小鼠脑缺血再灌注药效学筛选,筛选出一个较佳的复方配比,以该配比进行制剂处方工艺研究。通过考察加入不同的碱时溶液色泽、澄清度、含量及溶液随时间放置过程中有关物质的变化情况,筛选出碱种类和用量。通过考察复方中加抗氧剂亚硫酸氢钠、抗氧剂L-半胱氨酸盐酸盐和不加抗氧剂在60℃加速条件下其色泽、澄清度、含量和有关物质变化,筛选抗氧剂;通过研究复方加冻干保护剂甘露醇0、3%、5%、7%时,其外观、复溶性和澄清度,确定添加冻干保护剂的用量;通过研究添加活性炭量0.005%、0.01%和0.02%时,活性炭吸附对其含量变化情况的影响,确定活性炭用量;通过电阻法测定冻干制剂共晶点、共熔点制定冻干曲线,并对冻干曲线进行优化,确定其冻干工艺。3、对三批小试样品进行性状考察、色谱鉴别,检查其溶解时间、pH值、溶液颜色、水分、装量差异、有关物质、含量等性质,并进行含量测定方法学研究和方法学验证,建立初步的质量标准草案。4、通过影响因素考察、加速考察、长期考察,研究复方灯盏花素的质量稳定性。结果:1、研究发现了从三七总皂苷中分离纯化人参皂苷Rg1和人参皂苷Rb1的较为高效的方法,并从三七总皂苷中分离出了 95%以上纯度的人参皂苷Rg1和人参皂苷Rb1。2、通过药效学筛选确定了灯盏花素、人参皂苷Rg1和人参皂苷Rb1的最佳配比,并以该配比进行制剂处方工艺研究,以B作为助溶剂,以质量比灯盏花素:B=150:58.5作为助溶剂的最佳用量,配制主药溶液浓度为90mg/ml,不添加抗氧剂,不添加冻干保护剂,添加活性炭用量为0.005%,振摇30min,使用0.22μm滤膜过滤。复方的共晶点为-23.7℃,共融点为-19.7℃,冻干时预冻温度设置为-35℃,保温1.5h,升温至30℃,总冻干时间为13h。3、参照2015版中国药典其制剂性状、鉴别、各检查项均符合规定,含量测定方法学合理有效,建立了初步的质量标准草案。4、影响因素、加速、长期条件下考察,其制剂复溶时间在40s以内,复溶后的溶液澄清透明,pH值维持在7.00~7.50之间,标示含量变化±10%以内,制剂稳定性较好。结论:探索了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新复方灯盏花素较佳配比,该复方制剂处方工艺基本合理,质量标准可控,初步稳定性考察显示新制剂稳定性好。

谢瞻,梅明,唐勇,孙红[7](2019)在《注射用灯盏花素对兔实验性视网膜静脉阻塞的作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灯盏花素对兔实验性视网膜静脉阻塞(RVO)的治疗作用。方法 48只新西兰兔分为6组: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灯盏花素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和血栓通组,造模成功后分别予以相应药物静脉注射14 d,进行眼底照相、FFA、OCT和闪光ERG检查,评估视网膜形态学和功能学改变。结果 (1)注射用灯盏花素低、中、高剂量组和注射用血栓通组均能使RVO动物数和眼数下降,其中注射用灯盏花素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 <0. 05);(2)模型对照组的建模后1周和给药2周与建模前比较,视网膜厚度明显增加(P <0. 05)。给注射用灯盏花素低、中、高剂量组和注射用血塞通兔组与建模后1周与建模前比较,视网膜厚度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差异;给药2周与建模前比较,灯盏花素中剂量组视网膜厚度增加(P<0. 05);(3)注射灯盏花素或血栓通对兔RVO模型中ERG的b波和a波振幅影响不明显,而对b波和a波潜伏期的影响比较明显。结论灯盏花素对兔RVO有一定的再通作用,可以改善视网膜的水肿,也可以一定程度上改善视网膜的功能。

何凤娟[8](2018)在《益气活血法对氧诱导小鼠视网膜新生血管NOTCH1、DLL4、CREB表达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通过观察益气活血中药对于氧诱导小鼠视网膜新生血管中NOTCH1、DLL4、CREB的表达的影响,探索益气活血中药对于氧诱导小鼠视网膜新生血管的作用机制。方法:取健康新生C57BL/6J小鼠53只,随机分成高氧模型组(OIR组)与正常对照组,高氧模型组40只小鼠于出生后第7天与母鼠共同放置于75%±2%高氧环境中持续5d,5d后于正常空气中饲养;对照组13只小鼠,置于正常空气中饲养。于P17分别取正常对照组和高氧模型组各5只小鼠眼球做病理切片观察小鼠视网膜新生血管突破内界膜的数目;分别取正常对照组和高氧模型组各2只小鼠眼球采用FITC-Dextran荧光素血管灌注视网膜铺片观察小鼠视网膜新生血管生长情况。取造模成功后余下的OIR模型鼠31只,随机分为5组,分别为中药高剂量组(A组)6只、中药中剂量组(B组)6只、中药低剂量组(C组)6只、阳性药物对照组(D组)7只、模型对照组(E组)6只;余下正常空气中饲养的幼鼠6只作为正常对照组(F组),于P17开始给予A、B、C组灌胃中药黄芪、灯盏细辛、葛根提取物,予D组灌胃阿帕替尼,直至P24实验结束时全部处死。取各组小鼠眼球做Western blot、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标本视网膜CREB、NOTCH1、DLL4的表达。结果:1.与空白组相比,高氧对照组细胞中CREB蛋白表达升高,差异极其显着(P<0.01);其余组与高氧对照组相比,阳性药物对照组、中药高剂量组细胞中CREB蛋白表达降低,差异极其显着(P<0.01);中药中剂量组细胞中CREB蛋白表达降低,差异显着(P<0.05)。2.与空白组相比,高氧对照组细胞中NOTCH1蛋白含量明显降低,具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P<0.01)。与高氧对照组相比,阳性药物对照组、中药中剂量组、中药低剂量组细胞中NOTCH1蛋白含量无明显差异,不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高剂量组细胞中NOTCH1蛋白含量升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与高氧对照组相比,阳性药物对照组、中药高剂量组细胞中DLL4蛋白含量明显升高,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中药中剂量组、中药低剂量组细胞中DLL4蛋白含量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用中药黄芪、灯盏细辛、葛根提取物体现的益气活血法可以抑制氧诱导小鼠视网膜病变组织中CREB的表达,增加视网膜病变组织中NOTCH1、DLL4的表达,对视网膜结构和功能的完整具有保护作用。

张淑玲[9](2017)在《止血祛瘀明目片与复方血栓通胶囊对照治疗RVO“眼底出血”临床试验》文中提出目的:确证性评价止血祛瘀明目片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眼底出血”(瘀血伤络,阴虚内热证)的安全性、有效性。方法:本课题采用随机、双盲双模拟、多中心的试验设计,按拟定排纳标准纳入视网膜静脉阻塞“眼底出血”(瘀血伤络,阴虚内热证)的患者,按照分层区组随机化方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予止血祛瘀明目片联合复方血栓通胶囊模拟剂治疗,对照组予复方血栓通胶囊联合止血祛瘀明目片模拟剂治疗,治疗12周,随访12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眼底出血面积、视力、视网膜循环时间、中医证候学、黄斑中心凹厚度的变化。同时检测生命体征、血尿便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以评价药物的安全性。结果:本课题共9个中心拟纳入336例,最终纳入有效病例292例,本论文仅对3个分中心数据进行统计分析。3个分中心拟纳入88例,最终纳入87例符合排纳标准的RVO患者,因失访脱落5例。纳入统计的82例患者按比例(3:1)随机分为试验组60例,对照组22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等基线资料经统计分析无显着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眼底出血面积的比较:两组在各观察时间点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组内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CRVO患者治疗前后两组组间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BRVO患者治疗前后组间比较具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CRVO与BRVO治疗前后两组组内比较均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视力变化比较:试验组显效率28.33%(17/60),有效率33.33%(20/60),对照组显效率 27.27%(6/22),有效率 40.91%(9/22),组间比较 P=0.79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视力总有效率,试验组(显效+有效)为61.66%(37/60),对照组为68.18%(15/22)。在治疗第4周、8周、12周时视力提高者试验组占21.67%(13/60)、56.67%(34/60)、85.00%(51/60);对照组为 18.18%(4/22)、59.09%(13/22)、81.82%(18/22)。在治疗第12周时,两组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31);在各观察时间点,两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3.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视网膜循环时间比较:治疗前试验组和对照组分别为25.50±12.67s、25.31 ± 10.63s,治疗后分别为 20.66± 11.39s、21.45±10.09s,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治疗前P=0.951,治疗后P=0.774);对于不同分型(CRVO与BRVO),两组治疗前后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试验组对BRVO与CRVO治疗前后组内比较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的变化比较:在治疗第4周、8周、12周时中医证候总有效率试验组为 23.33%(14/60)、43.33%(26/60)、68.33%(41/60);对照组为13.64%(3/22)、40.91%(9/22)、59.09%(13/22)。两组组间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黄斑中心凹厚度:治疗前试验组和对照组CRT分别为330.68±156.61(μm)、348.27±171.00(μm),治疗后分别为 328.00±137.98((μm)、326.14±163.12(μm),治疗前后两组间及组内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6.安全性评价:两组患者在用药和观察过程中均未出现任何不良反应和不良事件,治疗前后肝、肾功能及血、尿、便常规及心电图检查均未出现明显异常。结论:1.止血祛瘀明目片与复方血栓通胶囊对RV0“眼底出血”属瘀血伤络、阴虚内热证患者均能有效促进眼底出血的吸收、提高患者视力、改善全身症状,用药时间越长,疗效越明显。2.止血祛瘀明目片能有效缩短RVO患者视网膜循环时间。3.止血祛瘀明目片在促进BRVO患者眼底出血的吸收方面优于复方血栓通胶囊。4.止血祛瘀明目片在服用过程中未出现任何不良反应及不良事件,安全可靠。

陶铮[10](2016)在《芪灯明目胶囊有效成分抗血管生成作用及其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R)作为糖尿病全身微血管并发症在眼部较早呈现的表现,随着病程的发展可导致严重的视力损害,甚至在后期因眼底血管增殖性病变的出现而致盲,是现在医学领域亟待解决的四大致盲性眼病难题之一。本病的研究近年来是医学界的研究热点,但由于发病机制复杂,目前的治疗和预防手段均难以达到理想效果,目前尚无有效药物治疗品种,本研究开展的中药防治DR的研究可能在治疗DR形成突破,在糖尿病及其并发症防治方面取得重要的进展,可以在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防治方面形成突破,甚至拓展国际大市场。本课题所在团队长期以祖国医学理论为指导,针对糖尿病患者发生眼部并发症过程里呈现出的气阴亏虚、目络瘀滞的基本中医病机,开展中药有效部位复方制剂治疗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开发研究。经过课题组前期研究已经明确芪灯明目胶囊是有效治疗本病的药物,能减少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引起的盲和视力损害,本研究通过离体细胞实验、VEGF转基因斑马鱼、EGFR和p-STAT3信号通路蛋白表达三个层面针对芪灯明目胶囊有效成分抑制糖尿病视网膜新生血管的作用机制进行了实验研究,希望研究的结果能为糖尿病专科临床治疗指导提供有力的支撑,也能助力发挥中医治疗糖尿病并发症的优势和特点。第一部分:芪灯明目胶囊有效成分抑制体外新生血管实验目的:新生血管生成依赖于血管内皮细胞和细胞外基质的相互作用,因此血管内皮细胞已作为目前研究对抗血管生成治疗的独特靶细胞。本研究探讨芪灯明目胶囊有效成分对体外培养的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和迁移的抑制作用,为证明芪灯明目胶囊有效成分防治糖尿病视网膜新生血管的确切有效性提供实验依据。方法:观察芪灯胶囊与其3个单体化合物在细胞水平、组织水平对抑制微血管生成活性的影响。实验内容包括3个成分分别考察在多浓度剂量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增殖、脐内皮迁移、鸡胚尿囊膜微血管生成、大鼠动脉环微血管生成的影响。结果:实验结果显示各项实验中对照组细胞生长良好,用药组野黄芩素、葛根素与黄芪甲苷均在不同实验中显示出了明显的抑制内皮细胞生长的作用,并呈现剂量依赖性,总体评价野黄芩素和葛根素在抑制脐内皮细胞增殖的环节中作用较强,黄芪甲苷的作用较弱,在相同浓度情况下有野黄芩素>葛根素>黄芪甲苷趋势。第二部分:芪灯明目胶囊有效成分抑制VEGF转基因斑马鱼血管生成实验目的:VEGF是一种多功能的细胞因子,其主要作用是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和增加血管通透性,是各种生理、病理的血管生成的中心调控因素。前期实验证明芪灯明目胶囊有效成分具有明显的抑制内皮细胞生长的作用,在此基础上,创新性的选择‘’VEGF转基因斑马鱼”作为实验模型进行抑制血管生成实验,为进一步证明芪灯明目胶囊有效成分防治糖尿病视网膜新生血管的确切有效通路探索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实验所用的斑马鱼为血管荧光转基因斑马鱼(VEGFR2:GFP)。斑马鱼的养殖和培育参照Westerfield[1]的方法。施药鱼胚胎于24hpf后取出,置于1μg·ml-1链霉蛋白酶溶液中数分钟后,用吸管吹去胚胎卵膜,将脱膜胚胎加入96孔板中,每孔一只;将试验药物加入96孔板中,分别设置对照组,葛根素组,黄芪甲苷组,野黄芩素组,每组分设3个浓度组,每个浓度各10个胚胎;加药后吸出鱼体放于载玻片上,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记录斑马鱼异常和节间血管并拍照,对体节间血管计数,计算抑制率。结果:表现出芪灯明目胶囊能明显抑制斑马鱼模型体节间血管生成。对照组中斑马鱼体节间血管生成良好,无缺失,无断裂,荧光强。作用后的斑马鱼,体节间血管缺失、断裂明显,血管数减少,荧光强度减弱。荧光血管计数显示,125μg·ml-1葛根素对斑马鱼体节间血管的抑制率为16.93%,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血管荧光计数结果显示葛根素组,野黄芩素125μg·ml-1组与150μg·ml-1组与对照组比较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从本实验结果来看,在血管计数方面,葛根素125μg·ml-1有明显抑制效果;但在荧光计数方面,野黄芩素有明显的效果,说明葛根素与野黄芩素在抑制作用靶点方面有不同。第三部分:芪灯明目胶囊有效成分抑制新生血管的机制研究目的:在第二部分斑马鱼实验中,明确了芪灯明目胶囊有效成分抑制新生血管生成通过VEGF通路有效,在此基础上为了更深入研究其起效机制设计本实验,选用前期效果最明显的芪灯明目胶囊两个成分“野黄芩素”与“葛根素”对多个血管生成关键信号p- 38、AKT、EGFR、STAT3、EKR1/2的磷酸化水平以及mmp-9蛋白表达的影响,探寻其血管生成关键信号通路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其分子机制,以进一步阐明芪灯明目胶囊有效成分的作用机制。方法:用培养皿做细胞培养,分别建立对照组,阿法替尼高中低3组(0.01μm、0.1μm、1μm)、.野黄芩素高中低3组(1μm、10μm、100μm)、葛根素(1μm、10μm、100μm)高中低3组,施药后9h结束实验,细胞总蛋白提取后使用Western Blot检测蛋白表达。结果:实验结果显示各目标蛋白在正常细胞内的磷酸化水平较低,经EGF刺激后,Akt、EGFR、ERK1/2、p-38、STAT3等蛋白的磷酸化水平显着升高(m组),在afatinib处理后,各组蛋白的磷酸化水平明显降低,并呈现明显剂量依赖;与对照组比较,野黄芩素与葛根素对STAT3的磷酸化抑制较为明显,具有一定浓度依赖性;可显着抑制EGFR蛋白的磷酸化,但对AKT、EKRR1/2、p-38的磷酸化水平无明显影响。结论:1.芪灯明目胶囊胶囊各组成成分在整体动物水平、器官水平和细胞水平确有抑制新生血管生成的作用,其中野黄芩素和葛根素的抑制作用较强。2.芪灯明目胶囊能明显抑制斑马鱼模型体节间血管生成,在血管计数方面,葛根素有明显抑制效果;但在荧光计数方面,野黄芩素有明显的效果,说明葛根素与野黄芩素在抑制作用靶点方面有不同。3.芪灯明目胶囊胶囊组成成分野黄芩素和葛根素可能是通过对STAT3和EGFR的磷酸化通路影响而产生新生血管抑制的作用,葛根素的作用强于野黄芩素。通过此项研究,有望为临床工作中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防治提供新的药物靶向与线索。

二、注射用灯盏花素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的疗效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注射用灯盏花素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HIF-1α/VEGF通路探讨青蒿琥酯治疗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的分子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文献综述
    综述一 视网膜静脉阻塞的发病机制及中西医治疗研究进展
        1 中医病因病机
        2 现代医学发病机制
        3 中医治疗进展
        4 现代医学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青蒿琥酯在眼科疾病的研究进展
        1 基础研究
        2 临床研究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部分 青蒿琥酯对CoCl_2诱导的ARPE-19细胞缺氧模型中HIF-1α和VEGF因子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第二部分 光化学法诱导Wistar大鼠建立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模型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第三部分 青蒿琥酯通过HIF-1α/VEGF信号通路抑制Wistar大鼠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的实验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创新点
不足与展望
个人简历
致谢
附: 查新报告

(2)丹参川芎嗪联合复方樟柳碱治疗NAION临床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中英文缩略词汇总表
引言
第一章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材料
        1.1.1 研究对象
        1.1.2 诊断标准
        1.1.3 纳入标准
        1.1.4 排除标准
        1.1.5 脱落标准
    1.2 研究方法
        1.2.1 实验分组
        1.2.2 观察指标
        1.2.3 疗效评判标准
    1.3 统计学方法
第二章 研究结果
    2.1 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
    2.2 治疗前比较
    2.3 治疗后比较
    2.4 疗效评价
第三章 讨论
    3.1 丹参川芎嗪注射液的治疗机理
    3.2 复方樟柳碱的治疗机理
    3.3 研究结果分析
    3.4 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第四章 研究结论
附录
    附表1 NAION患者信息登记表
    附表2 最佳矫正视力和视野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的治疗现状
    参考文献
致谢

(3)基于复杂网络方法评价活血化瘀中药注射剂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对照表
论文整体框架概述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基于复杂网络理念的研究方法在中医药领域中的应用概述
    综述二 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剂在治疗急性脑梗死中的应用概述
第二部分 基于两种复杂网络方法评价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剂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研究
    1 前言
    2 资料与方法
        2.1 数据来源
        2.1.1 网状Meta分析
        2.1.2 网络药理学
        2.2 研究方法
        2.2.1 网状Meta分析
        2.2.2 网络药理学
    3 技术路线
    4 结果
        4.1 网状Meta分析结果
        4.1.1 文献检索结果
        4.1.2 纳入研究的质量评价
        4.1.3 证据网络图
        4.1.4 不一致性检验
        4.1.5 治疗结果排序
        4.2 网络药理学结果
        4.2.1 药物成分及药物、疾病靶点信息
        4.2.2 核心靶点分析
        4.2.3 GO功能富集分析
        4.2.4 KEGG通路分析
    5 讨论
        5.1 研究结果总结
        5.2 网状Meta分析结果与网络药理学研究结果之间的关联
        5.3 研究局限性
    6 结论
    7 创新点与展望
        7.1 创新点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附录一 检索策略
附录二 纳入120篇文献题录
附录三 纳入120篇文献的基本特征
附录四 13种中药注射剂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总效率和NIHSS评分的网状Meta分析结果和发表偏倚检测结果

(4)从CT灌注成像探讨灯盏细辛对缺血性卒中临床疗效及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缺血性卒中现代医学认识
        1.1.1 缺血性卒中治疗现状
        1.1.2 缺血性卒中侧支循环建立
        1.1.3 缺血性卒中侧支循环建立的评估
        1.1.4 缺血性卒中侧支循环建立意义
        1.1.5 小结
    1.2 中医对缺血性卒中的认识
        1.2.1 病因病机
        1.2.2 中风证型分类
        1.2.3 中医药治疗
        1.2.4 小结
    1.3 缺血性卒中的康复预后
        1.3.1 脑卒中后神经功能缺损的恢复与改善
        1.3.2 康复训练对神经可塑性的影响
        1.3.3 缺血性卒中预后
        1.3.4 小结
第二章 临床研究
    2.1. 研究对象
        2.1.1 病例来源
        2.1.2 诊断标准
        2.1.3 病例纳入标准
        2.1.4 病例排除标准
        2.1.5 病例脱落标准
        2.1.6 治疗师入选标准
        2.1.7 试验中止标准
    2.2 研究方法
        2.2.1 研究设计
        2.2.2 随机分组方法
        2.2.3 随机的隐藏
        2.2.4 盲法的控制
        2.2.5 研究方案
        2.2.6 指标检测方法
    2.3 统计学分析
    2.4 研究结果
        2.4.1 患者一般资料
        2.4.2 血液检验结果指标
        2.4.3 两组患者影像学指标比较
        2.4.4 两组患者康复评定结果比较
    2.5 小结
第三章 讨论
    3.1 缺血性卒中与细胞因子
        3.1.1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缺氧诱导因子-1α
        3.1.2 血管生成素和白介素-6
    3.2 中医对缺血性卒中的认识
        3.2.1 病因病机
        3.2.2 中医药治疗
    3.3 灯盏细辛注射液对缺血性卒中的作用机制研究
        3.3.1 灯盏细辛的化学结构
        3.3.2 灯盏细辛的药理作用及多学科应用
        3.3.3 野黄芩苷及其药理作用
        3.3.4 总咖啡酸酯及其药理作用
    3.4 灯盏细辛对缺血性卒中治疗作用
    3.5 灯盏细辛与缺血性卒中的辨证分型
    3.6 灯盏细辛注射液对侧支循环形成的机制分析
    3.7 灯盏细辛注射液对康复预后的影响
    3.8 灯盏细辛注射液使用过程的安全性评价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一 脑卒中侧支循环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灯盏细辛主要有效成分脑保护机制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附件

(5)活血通络利水方对RIR大鼠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及AQP4,GLAST,GS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引言
第1章 活血通络利水方对RIR大鼠视神经纤维层厚度的影响
    1.1 材料与方法
        1.1.1 实验动物、药物、仪器耗材以及实验试剂
        1.1.2 大鼠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的制作
        1.1.3 动物分组及给药方法
        1.1.4 检测方法
    1.2 结果
        1.2.1 大鼠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神经纤维层厚度随着时间变化的趋势
        1.2.2 活血通络利水方对造模后BN大鼠视神经纤维层厚度的影响
第2章 活血通络利水方对RIR大鼠AQP4、GLAST、GS的分子蛋白表达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动物、药物、仪器耗材以及实验试剂
        2.1.2 大鼠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的制作与动物分组及实验方法
    2.2 结果
        2.2.1 Westernblot检测造模后与造模服用通络利水方后AQP4、GLAST、GS的分子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
    2.3 讨论
        2.3.1 造模与阳性对照药的选择
        2.3.2 活血通络利水方对视网膜神经纤维层的影响
        2.3.3 活血通络利水方对AQP4 的影响
        2.3.4 缺血、缺氧时GLAST与 GS的生理功能及活血通络利水方对其的影响
    2.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3章 综述 视网膜缺血再灌注的分子机制与治疗
    3.1 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
        3.1.1 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概念
        3.1.2 视网膜缺血再灌注中谷氨酸浓度变化及兴奋毒性
        3.1.3 Müller细胞与谷氨酸
        3.1.4 水通道蛋白(AQP4)与谷氨酸的关系
        3.1.5 视网膜水肿
        3.1.6 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时与神经纤维层厚度的关系
    3.2 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中西医治疗
        3.2.1 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制
        3.2.2 西医的治疗
    参考文献
结论
致谢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学位论文数据集

(6)复方灯盏花素冻干粉针剂制备研究及质量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脑卒中现状
    1.2 人参皂苷Rb1、人参皂苷Rg1和灯盏花素治疗脑卒中的研究进展
        1.2.1 人参皂苷Rb1和人参皂苷Rg1治疗脑卒中的研究进展
        1.2.2 灯盏花乙素治疗脑卒中的研究进展
        1.2.3 人参皂苷Rg1和Rb1联合灯盏花乙素治疗脑卒中研究进展
    1.3 冻干粉针剂技术简介
        1.3.1 冻干粉针剂概念
        1.3.2 冻干粉针剂技术优势及劣势
        1.3.3 冻干粉针剂关键技术要点
    1.4 课题选题依据及意义
第二章 人参皂苷单体Rg1和Rb1的制备
    2.1 仪器与试剂试药
        2.1.1 仪器
        2.1.2 试剂
        2.1.3 试药
    2.2 三七总皂苷的粗分段
        2.2.1 大孔树脂分段法
        2.2.2 结晶溶剂分段法
    2.3 人参皂苷单体Rg1的纯化
    2.4 人参皂苷单体Rb1的纯化
        2.4.1 中压制备液相纯化
        2.4.2 高压制备液相纯化
    2.5 人参皂苷单体Rg1、Rb1的检测
        2.5.1 按《中国药典》三七总皂苷方法检测
        2.5.2 自建方法检测
第三章 复方灯盏花素冻干粉针剂的处方筛选及制备
    3.1 仪器与试剂试药
        3.1.1 仪器
        3.1.2 试剂
        3.1.3 试药
    3.2 活性成分配比筛选研究
        3.2.1 tMCAO模型建立
        3.2.2 脑梗死体积测定
        3.2.3 Bederson神经功能评分及肌力测试
        3.2.4 实验终点
        3.2.5 统计分析
    3.3 处方前研究
        3.3.1 原料理化性质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3.4 处方筛选
        3.4.1 主药的理化性质分析
        3.4.2 助溶剂的筛选
        3.4.3 抗氧剂筛选
        3.4.4 冻干赋形剂研究
        3.4.5 活性炭筛选
    3.5 冻干工艺研究
        3.5.1 共晶点和共熔点的测定
        3.5.2 冻干曲线的建立
    3.6 处方制备
第四章 复方灯盏花素冻干样品质量检测及质量标准草案
    4.1 注射用复方灯盏花素冻干粉针剂质量研究
        4.1.1 性状
        4.1.2 鉴别
        4.1.3 检查
    4.2 质量标准草案
第五章 复方灯盏花素冻干粉针剂的初步稳定性研究
    5.1 仪器与试剂试药
        5.1.1 仪器
        5.1.2 试剂
        5.1.3 试药
    5.2 影响因素实验
    5.3 长期实验
    5.4 加速试验
第六章 论文总结及创新性与展望
    6.1 总结
    6.2 创新性
    6.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研究生期间文章发表情况
致谢

(7)注射用灯盏花素对兔实验性视网膜静脉阻塞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一、材料
    二、方法
    三、统计学分析
结果
    一、注射用灯盏花素对兔RVO模型一般情况的影响
    二、注射用灯盏花素对兔RVO模型眼底病变的影响
    三、注射用灯盏花素对兔RVO模型视网膜血管FFA的影响
    四、注射用灯盏花素对兔RVO模型OCT检查视网膜厚度的影响
    五、注射用灯盏花素对兔RVO模型ERG中b波和a波的影响
讨论

(8)益气活血法对氧诱导小鼠视网膜新生血管NOTCH1、DLL4、CREB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1 引言
2 氧诱导的视网膜病变模型的建立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动物
        2.1.2 实验动物饲养仪器
        2.1.3 实验用主要试剂
        2.1.4 主要实验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造模方法
        2.2.2 实验分组
        2.2.3 观察指标与方法
        2.2.3.1 常规组织病理学观察
        2.2.3.2 荧光素血管灌注及视网膜铺片
    2.3 实验结果与分析
        2.3.1 组织病理学检测结果
        2.3.2 荧光素血管灌注及视网膜铺片
3 黄芪、灯盏细辛、葛根提取物对氧诱导小鼠视网膜新生血管NOTCH1、DLL4、CREB表达的影响
    3.1 实验材料
        3.1.1 实验动物
        3.1.2 实验药品及主要试剂
        3.1.3 主要实验仪器
    3.2 实验方法
        3.2.1 造模方法
        3.2.2 实验分组
        3.2.3 给药方法
        3.2.4 观察指标与方法
        3.2.4.1 CREB蛋白表达水平的检测
        3.2.4.2 NOTCH1蛋白表达水平检测
        3.2.4.3 DLL4蛋白表达水平检测
    3.3 统计分析
    3.4 实验结果分析
        3.4.1 黄芪、灯盏细辛、葛根提取物对氧诱导小鼠视网膜新生血管中CREB表达的影响各组视网膜中CREB表达的OD值如下
        3.4.2 黄芪、灯盏细辛、葛根提取物对氧诱导小鼠视网膜新生血管中NOTCH1表达的影响
        3.4.3 黄芪、灯盏细辛、葛根提取物对氧诱导小鼠视网膜新生血管中DLL4表达的影响
4 讨论
    4.1 视网膜新生血管的生成机制
    4.2 视网膜新生血管动物模型的评价
        4.2.1 高氧诱导视网膜新生血管模型
        4.2.2 光凝诱导视网膜新生血管动物模型
        4.2.3 酸中毒诱导新生大鼠视网膜病变动物模型
        4.2.4 玻璃体腔注射血管生长因子诱导新生血管形成动物模型
    4.3 中医气血理论应用于视网膜新生血管性疾病的治疗
        4.3.1 益气活血法应用于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治疗
        4.3.2 益气活血法应用于老年黄斑变性的治疗
        4.3.3 益气活血法应用于视网膜静脉阻塞的治疗
    4.4 黄芪、灯盏细辛、葛根的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
        4.4.1 黄芪的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
        4.4.2 灯盏花的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
        4.4.3 葛根的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
    4.5 阳性药物阿帕替尼的选择依据
    4.6 关于益气活血中药对视网膜新生血管组织中NOTCH1、DLL4、CREB表达的相关作用
        4.6.1 对视网膜新生血管 CREB 表达的影响
        4.6.2 对视网膜新生血管NOTCH1表达的影响
        4.6.3 对视网膜新生血管DLL4表达的影响
    4.7 视网膜新生血管性疾病的治疗
        4.7.1 激光光凝
        4.7.2 手术治疗
        4.7.3 药物治疗
        4.7.4 基因治疗
5 结论
6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图1 HE染色图片
附图2 荧光素血管灌注及视网膜铺片
附图3 CREB蛋白表达图片
附图4 免疫组化染色图片
附录
    附录一 综述NOTCH信号通路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二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9)止血祛瘀明目片与复方血栓通胶囊对照治疗RVO“眼底出血”临床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视网膜静脉阻塞的西医学研究现状
        1. RVO的分型及临床表现
        2. 流行病学研究
        3. 病因与发病机理
        4. 并发症及预后
        5. 治疗
        6. 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视网膜静脉阻塞中医学研究进展
        1. 历史沿革
        2. 病因病机
        3. 分期
        4. 分型
        5. 治疗
        6. 总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止血祛疲明目片与复方血栓通胶囊对照治疗RVO“眼底出血”临床试验
    资料与方法
        1. 病例收集
        2. 诊断标准
        3. 病例标准
        4. 研究方法
        5. 观察指标
        6. 疗效评价指标
        7. 安全性及不良事件评估
        8. 统计方法
        9. 技术路线图
    结果
        1. 病例资料
        2. 疗效指标
        3. 安全性评价
    讨论
    结论
附表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10)芪灯明目胶囊有效成分抗血管生成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芪灯明目胶囊有效成分抑制新生血管生成的离体实验
    1. 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增殖实验
        1.1 主要材料与试剂
        1.2 实验步骤
        1.3 实验结果
        1.4 结论
    2. 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迁移抑制实验
        2.1 主要材料与试剂
        2.2 操作步骤
        2.3 实验结果
    3 大鼠动脉环微血管形成实验
        3.1 主要材料与试剂
        3.2 实验操作步骤
        3.3 实验结果
        3.4 结论
    4. 鸡胚尿囊膜微血管生成实验(CAM)
        4.1 主要材料与试剂
        4.2 实验操作步骤
        4.3 结果
    结论
第二部分 芪灯明目胶囊有效成分抑制VEGF转基因斑马鱼血管生成实验
    1. 芪灯明目胶囊对VEGF转基因斑马鱼血管生成的影响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1.3 实验结果
    2. VEGF转基因斑马鱼血管生成实验
        2.1 主要材料与试剂
        2.2 实验方法
        2.3 血管抑制率的计算
        2.4 统计分析
        2.5 实验结果
        2.6 结论
第三部分 芪灯明目胶囊成分抑制新生血管的机制研究
    1 实验内容与目的
        1.1 目的
        1.2 实验内容
    2. 材料与仪器
        2.1 材料
        2.2 试剂配制
    3 免疫印迹操作
        3.1 细胞总蛋白提取
        3.2 Western Blot检测蛋白表达
    4 统计分析
    5 实验结果
讨论
    1. 新生血管与DR发生发展的研究进展
    2. 实验模型简介与选择优势
        2.1 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增殖、迁移实验
        2.2 大鼠动脉环微血管实验
        2.3 鸡胚绒毛尿囊膜实验简介
        2.4 VEGF转基因斑马鱼模型药物筛选模式的优势性
        2.5 模型选择意义
    3. 中医药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治疗
        3.1 辨病辨证与分期相结合
        3.2 专方专药治疗
        3.3 单味中药制剂治疗
    4. 芪灯明目胶囊处方及研究基础
    5. 芪灯明目胶囊抗血管生成机制实验分析
    6. 芪灯明目胶囊有效成分通过STAT3与EGFR信号通路下调VEGF表达作用机制探讨
结论
问题和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一: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治疗研究进展
综述二:芪灯明目胶囊处方及研究基础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1:相关专利
附件2: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四、注射用灯盏花素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的疗效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HIF-1α/VEGF通路探讨青蒿琥酯治疗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的分子机制[D]. 胥静.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1(02)
  • [2]丹参川芎嗪联合复方樟柳碱治疗NAION临床效果分析[D]. 汪台英. 大理大学, 2021(09)
  • [3]基于复杂网络方法评价活血化瘀中药注射剂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D]. 于丹丹.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0(01)
  • [4]从CT灌注成像探讨灯盏细辛对缺血性卒中临床疗效及机制的研究[D]. 黄格朗.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8)
  • [5]活血通络利水方对RIR大鼠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及AQP4,GLAST,GS表达的影响[D]. 田根全. 华北理工大学, 2019(01)
  • [6]复方灯盏花素冻干粉针剂制备研究及质量评价[D]. 原云鹤. 昆明医科大学, 2019(06)
  • [7]注射用灯盏花素对兔实验性视网膜静脉阻塞的作用[J]. 谢瞻,梅明,唐勇,孙红. 临床眼科杂志, 2019(01)
  • [8]益气活血法对氧诱导小鼠视网膜新生血管NOTCH1、DLL4、CREB表达的影响[D]. 何凤娟.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8(01)
  • [9]止血祛瘀明目片与复方血栓通胶囊对照治疗RVO“眼底出血”临床试验[D]. 张淑玲.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7(04)
  • [10]芪灯明目胶囊有效成分抗血管生成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 陶铮.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6(05)


视网膜论文 对照组论文 视网膜静脉阻塞论文 葛根素论文 眼底出血论文

上一篇:经济建设对接会
下一篇:社区脊髓灰质炎后遗症患儿家长抑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