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暖[1](2020)在《齐元富教授治疗乳腺癌用药规律及其核心方调控Wnt/β-eatenin信号通路的实验研究》文中提出目的:1.研究齐元富教授治疗乳腺癌用药规律,提取齐元富教授治疗乳腺癌的核心方及新方。2.研究乳腺癌核心方对人乳腺癌细胞MDA-MB-231生长、增殖、迁移、侵袭及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1.收集齐元富教授治疗乳腺癌的处方,采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进行数据分析,得到药物频次、处方规律、新方分析等结果,并提取齐元富教授治疗乳腺癌的核心方,探讨其治疗乳腺癌的特色。2.制备乳腺癌核心方含药血清,进行体外细胞培养实验,通过MTT法、细胞计数法观察乳腺癌核心方含药血清对人乳腺癌细胞MDA-MB-231生长增殖的影响,通过HE染色法观察乳腺癌核心方含药血清对人乳腺癌细胞MDA-MB-231形态的影响,通过划痕试验、Transwell实验观察其对人乳腺癌细胞MDA-MB-231迁移、侵袭能力的影响,通过Western blot实验观察乳腺癌核心方对Wnt/β-catenin信号通路β-catenin、Cyclin D1、c-Myc蛋白表达量的影响。结果:1.齐元富教授治疗乳腺癌,用药药性以寒、温、平为主,五味以苦、甘、辛为主。归经以肝经为主。药物频次排在前十位的药物为:柴胡、重楼、甘草、佛手、合欢皮、薏苡仁、浙贝母、太子参、白花蛇舌草、白术。基于关联规则分析常用药对:柴胡、重楼;佛手、合欢皮;白术、枳壳;白英、蛇莓。得到齐元富教授治疗乳腺癌新处方7个。2.乳腺癌核心方:柴胡15g重楼15g甘草15g佛手30g合欢皮30g薏苡仁45g浙贝母30g太子参30g白花蛇舌草24g白术15g夏枯草15g莪术15g枳壳15g白英15g蛇莓15g。3.MTT实验各含药血清组均在药物干预24h后出现抑制作用,随着药物浓度增加,抑制作用逐渐增强。HE染色后,各药组细胞数量明显减少,细胞变小变圆,呈多边形,细胞团缩在一起,胞质和胞核区别不明显。乳腺癌核心方含药血清可有效抑制人乳腺癌细胞MDA-MB-231生长、增殖、迁移、侵袭,联合阿霉素具有协同作用。乳腺癌核心方含药血清可下调β-catenin、Cyclin D1、c-Myc的表达,纠正Wnt/β-catenin通路紊乱,进而抑制乳腺癌转移。结论:1.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对齐元富教授治疗乳腺癌进行数据挖掘,探索出其用药规律,为临床治疗乳腺癌提供了更多的选择。2.乳腺癌核心方具有抑制乳腺癌生长、增殖、迁移、侵袭的作用,其机理可能与调控Wnt/β-catenin通路有关。
赵婧[2](2017)在《消痰解郁方对乳腺癌前病变的治疗作用与机制初探》文中提出【目的】乳腺癌是女性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因此乳腺癌的Ⅱ级预防显得十分重要。如果能在乳腺癌前病变阶段将其阻断,将有助于降低乳腺癌发病机率。现代医学一般采用手术切除或者内分泌药物治疗乳腺癌前病变,但受制于手术的局限性和药物的副作用而无法普及,中医药在此可以发挥优势。本课题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应用“消痰解郁方”干预乳腺癌前病变大鼠和乳腺癌前病变MCF-10AT细胞,进而验证“消痰解郁方”对乳腺癌前病变的疗效;明确PI3K-AKT信号传导通路与乳腺癌前病变的关系。本课题还从PI3K-AKT信号传导通路的角度探讨消痰解郁方可能的作用机制和有效靶点,为“消痰解郁方”在乳腺癌前病变的治疗,提供现代分子生物学依据。【方法】1.体内实验(1)建立乳腺癌前病变大鼠模型:123只SD雌性大鼠按随机数字表分为4组:空白组15只,DMBA低剂量组(5mg/只)36只,DMBA中剂量组(10mg/只)36只,DMBA高剂量组(20mg/只)36只;对造模组采用DMBA联合雌孕激素序贯法诱导大鼠乳腺癌前病变模型。在8周、10周、12周分批处死大鼠,取乳腺组织或者瘤体,观察病理形态学变化,由此筛选出造乳腺癌前病变大鼠模型的DMBA最优剂量和最佳时间结点。(2)消痰解郁方对DMBA联合雌孕激素序贯法诱导SD雌性大鼠乳腺癌前病变治疗作用及作用机制研究:120只大鼠随机分成2组,空白对照组20只,造模组100只,用上述方法造模。第11周,将造模组按随机数字表分为5组,分别为模型对照组,消痰解郁方低剂量组,消痰解郁方中剂量组,消痰解郁方高剂量组,三苯氧胺组,分别给予相对应的药物灌胃4周。实验结束后处死全部大鼠,无菌条件下取大鼠胸部左侧第二对乳腺及其周围皮肤,制作病理切片进行病理观察和分析;采用Western Blot法和免疫组化法检测PI3K、AKT、PTEN的表达水平。2.体外实验实验分五组,分别为对照组(CON),消痰解郁方组(XTJY),药物浓度11mg/ml(以生药材计),三苯氧胺组(TAM),药物浓度为0.01mg/ml;抑制剂组(LY),给予PI3K抑制剂LY294002,浓度为16.29μM;消痰解郁方和LY294002联合给药组(XTJY+LY),浓度分别为消痰解郁方11mg/ml(以生药材计),LY294002浓度16.29μM。(1)采用CCK-8法观察消痰解郁方对乳腺癌前病变MCF-10AT细胞增殖的影响,光学显微镜观察乳腺癌前病变MCF-10AT细胞的生长状态;(2)流式细胞术检测消痰解郁方对乳腺癌前病变MCF-10AT细胞凋亡及细胞周期的影响;(3)用Q-PCR和Western blot技术检测消痰解郁方对乳腺癌前病变MCF-10AT细胞对PI3K-AKT信号传导通路相关基因和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1.体内实验(1)造模结果:观察发现第8周、第10周和第12周,空白组未出现癌前病变和浸润性癌,而模型组低、中、高剂量组均有不同程度的一般增生、癌前病变和浸润性癌,结果显示,DMBA联合雌孕激素序贯法诱导SD雌性大鼠,能在大鼠上准确模拟乳腺癌前病变过程。在时间上,第12周造模组癌前病变和浸润性癌较第10周有不同程度加深(P<0.05),且DMBA给药浓度越高,癌前病变和浸润性癌程度越深。随着时间延长,造模组大鼠乳腺组织符合由正常细胞→一般增生(UDH)→不典型增生(ADH)→原位癌(DCIS)→浸润性癌的病变过程。DMBA中剂量组在10周时癌前病变的造模成功率能达到91.7%,与其他各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消痰解郁方对大鼠乳腺癌前病变的治疗作用:空白对照组大鼠有18只为正常乳腺组织,占比90%,仅有2只(10%)出现一般增生;模型对照组14只(70%)大鼠出现癌变,6只(30%)呈癌前病变。经三苯氧胺和消痰解郁方各剂量干预后,各治疗组癌变的比例较模型对照组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其中消痰解郁方高剂量组和三苯氧胺组各有4只(20%)大鼠癌变,消痰解郁方中剂量组有7只(36.8%)癌变,低剂量组有11只(57.9%)癌变,大部分均停留在癌前病变阶段,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消痰解郁方高剂量组和三苯氧胺组的乳腺癌的发病率均为20%,提示二者的防癌效果相当。(3)消痰解郁方对乳腺癌前病变大鼠PI3K-AKT信号传导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对照组与三苯氧胺组和消痰解郁方各剂量组大鼠乳腺组织PI3K、p-Akt蛋白的表达增加,PTEN表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对照组比较,消痰解郁方低、中、高剂量组大鼠乳腺组织PI3K及p-Akt的表达水平明显下降,PTEN表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消痰解郁方各剂量组可以下调乳腺癌前病变模型大鼠乳腺组织PI3K及p-Akt蛋白的表达,上调PTEN表达;其中消痰解郁方高剂量组效果最好,反映出消痰解郁方对大鼠乳腺癌前病变的治疗存在一定的量效关系。与三苯氧胺组进行比较,消痰解郁方高剂量上调PTEN下调PI3K及p-Akt的作用优于三苯氧胺(P<0.05)。免疫组化结果显示:与模型对照组相比,消痰解郁方低、中、高剂量组、三苯氧胺组的PTEN蛋白,均有不同程度的表达增强,且消痰解郁方高剂量组PTEN蛋白表达最强。消痰解郁方低、中、高剂量组、三苯氧胺组的PI3K和p-Akt蛋白均有不同程度的表达减弱,且随着消痰解郁方组浓度的增加,PI3K和p-Akt蛋白减弱的程度越高,呈剂量效应关系,其中消痰解郁方高剂量组PI3K和p-Akt蛋白表达较其他给药组减弱最为明显。2.体外试验(1)消痰解郁方对乳腺癌前病变MCF-10AT细胞增殖的影响CCK-8结果显示:消痰解郁方组、三苯氧胺组、抑制剂组、消痰解郁方+抑制剂组作用于乳腺癌前病变MCF-10AT细胞,24h和48h的OD值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药物干预48h,消痰解郁方组抑制率69.20±2.53%,三苯氧胺组为43.20±3.87%,抑制剂组为75.40±3.52%,消痰解郁方+抑制剂组为77.82±2.64%,各组抑制率较24h均明显增加,抑制作用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增强。显微镜下观察,48h后对照组细胞密集成片生长且折光性好;各给药组乳腺癌前病变MCF-10AT细胞数量明显减少,且各组细胞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坏死,同时出现悬浮状细胞,折光性变差。(2)消痰解郁方对乳腺癌前病变MCF-10AT细胞凋亡和周期的影响用ANNEXIN V-FITC/PI双染流式细胞术检测:消痰解郁方组的凋亡率为43.40±2.71%,三苯氧胺组的凋亡率为33.03±1.60%,抑制剂组凋亡率为40.97±5.70%,消痰解郁方+抑制剂组凋亡率为44.83±8.40%,与对照组7.73±1.41%相比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着用药时间延长凋亡率增加。药物作用48h后,消痰解郁方组、三苯氧胺组、抑制剂组、消痰解郁方+抑制剂组的G1/G0期细胞分别为68.93±0.72%、60.50±1.04%、65.10±3.98%、77.37±1.20%,与对照组39.73±2.87%相比,比例明显升高,提示以上各组可能导致乳腺癌前病变MCF-10AT细胞在G1/G0期阻滞,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细胞周期结果显示,各组药物均能阻滞细胞分化且阻滞作用主要发生在G1/G0期。(3)消痰解郁方对乳腺癌前病变MCF-10AT细胞PI3K-AKT信号传导通路相关基因及蛋白的影响Western blot和Q-PCR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消痰解郁方组、三苯氧胺组、抑制剂组、消痰解郁方+抑制剂组中PI3K、AKT蛋白及基因水平表达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PTEN蛋白及基因表达量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DMBA中剂量(10mg/只)是比较理想的造模剂量,10周也是较为合适的造模时间结点,可以成功制备乳腺癌前病变大鼠模型。2.PI3K-AKT信号传导通路在乳腺癌前病变阶段已被激活,并和乳腺癌前病变的发生发展与逆转密切相关。3.消痰解郁方能诱导乳腺癌前病变MCF-10AT细胞的凋亡,对DMBA联合雌孕激素诱导的SD雌性大鼠乳腺癌前病变模型有明确治疗作用,其机制与影响PI3K-AKT信号传导通路、诱导细胞凋亡有关。
李伟[3](2014)在《三苯氧胺在乳腺癌细胞中的生物学功能及其机制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研究三苯氧胺对乳腺癌细胞MCF-7生长及其放射敏感性的影响,探讨三苯氧胺对BTG1基因的调控作用,发现乳腺癌新的治疗靶点。方法选用人乳腺癌MCF-7(ER+)、MDA-MB-435(ER-)细胞系作为研究对象。(1)采用CCK-8法检测三苯氧胺对乳腺癌细胞MCF-7(ER+)、MDA-MB-435(ER-)的增殖的影响。(2)采用体外划痕愈合实验观察三苯氧胺对乳腺癌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transwell小室侵袭试验观察三苯氧胺对乳腺癌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3)采用流式细胞术观察三苯氧胺对乳腺癌细胞周期的影响,磷脂酰丝氨酸外翻法(AnnexinⅤ和PI双染法)检测三苯氧胺对乳腺癌细胞凋亡的影响。采用JC-1检测试剂盒检测细胞线粒体跨膜电位。(4)采用活性氧(ROS)检测试剂盒、ATP含量检测试剂盒等,检测三苯氧胺对乳腺癌细胞中ROS和ATP能量代谢指标变化的影响。(5)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三苯氧胺对乳腺癌细胞中周期凋亡相关蛋白及BTG1蛋白表达的影响。(6)细胞克隆形成法检测三苯氧胺对乳腺癌细胞放射敏感性的影响。(7)采用细胞流式术检测三苯氧胺联合电离辐射对乳腺癌细胞周期及细胞凋亡的影响。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三苯氧胺联合电离辐射对乳腺癌细胞周期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8)采用单细胞凝胶电泳和γH2AX免疫荧光检测三苯氧胺联合电离辐射对乳腺癌细胞照射后DNA损伤修复能力的影响。(9)采用活性氧(ROS)检测试剂盒检测三苯氧胺联合电离辐射对乳腺癌细胞中(10)构建pcDNA-BTG1真核表达载体,应用脂质体转染到乳腺癌MCF-7细胞中,建立稳定转染BTG1MCF-7细胞株,采用RT-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克隆中BTG1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并对细胞的遗传稳定性进行鉴定。(11)荧光定量PCR检测三苯氧胺联合电离辐射对乳腺癌细胞中BTG1的mRNA表达水平影响。(12) Western blot法检测三苯氧胺联合电离辐射对乳腺癌细胞BTG1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1)三苯氧胺可明显抑制乳腺癌MCF-7和MDA-MB-435细胞的生长,且呈现显着的时间-剂量依赖关系。MDA-MB-435细胞24或48小时的IC50分别为:2.3μmol/L、1.7μmol/L,MCF-7细胞24小时的IC50为1.2μmol/L。(2)三苯氧胺作用后,乳腺癌MCF-7的侵袭能力同样受到了明显的抑制,且呈现剂量依赖关系。但三苯氧胺不能明显抑制MDA-MB-435细胞的体外侵袭能力。(3)三苯氧胺可引起乳腺癌MCF-7细胞G2/M期阻滞。(4)不同浓度三苯氧胺可诱导乳腺癌MCF-7细胞不同程度的凋亡,且与药物浓度具有良好的相关性。三苯氧胺作用后乳腺癌MCF-7细胞线粒体膜电位下降,启动线粒体凋亡途径。三苯氧胺可诱导乳腺癌MCF-7细胞中促凋亡蛋白Bax的表达增加,而抗凋亡蛋白Bcl-2的表达下降,caspase-3蛋白的表达随着三苯氧胺浓度增加而降低。(5)三苯氧胺可诱导乳腺癌MCF-7细胞中ROS的爆发。ROS可抑制乳腺癌细胞生长作用,且这种抑制作用可被ROS清除剂所缓解。(6)三苯氧胺可诱导乳腺癌MCF-7细胞中BTG1表达随着三苯氧胺浓度增加而增高。(7)三苯氧胺对乳腺癌MCF-7细胞具有明显的放射增敏作用,增敏比为1.54。(8)三苯氧胺联合电离辐射,乳腺癌MCF-7细胞发生了显着的G2/M期阻滞,说明三苯氧胺与电离辐射对细胞周期阻滞具有一定的协同作用。三苯氧胺作用于照射后的乳腺癌ER阳性细胞可通过抑制cyclinB1、cyclinD1和CDC2,从而诱导G2/M期阻滞,而提高其放射敏感性。(9)三苯氧胺联合电离辐射,促进乳腺癌MCF-7细胞凋亡,提高其放射敏感性。(10)加入三苯氧胺后,照射后乳腺癌MCF-7细胞中的γH2AX位点明显增多,意味着三苯氧胺可加重照射后的乳腺癌ER阳性细胞DNA损伤程度,且DNA损伤后修复能力也明显降低,从而提高其放射敏感性。(11)三苯氧胺联合电离辐射,促进乳腺癌MCF-7细胞ROS释放,提高其放射敏感性。(12)三苯氧胺联合电离辐射,调控乳腺癌MCF-7细胞BTG1表达,提高其放射敏感性。结论(1)三苯氧胺可有效地抑制乳腺癌ER阳性细胞的生长、转移及侵袭。(2)三苯氧胺可通过降低cyclin B1/cyclin D1的表达显着诱导乳腺癌ER阳性细胞G2/M期阻滞。(3)三苯氧胺可诱导乳腺癌ER阳性细胞内ROS爆发,并通过OXPHOS引起线粒体途径凋亡。(4)三苯氧胺可诱导乳腺癌细胞内ROS爆发,并通过OXPHOS引起线粒体途径凋亡。(5)三苯氧胺可增加乳腺癌ER阳性细胞的放射敏感性,其机制与细胞G2/M期阻滞相关;与ROS增加,促进细胞凋亡相关;与其抑制DNA损伤修复相关。(6)三苯氧胺联合电离辐射,可调控乳腺癌ER阳性细胞BTG1表达,参与细胞周期调控,实现G2/M期阻滞,抑制细胞生长,促进凋亡。(7)三苯氧胺联合电离辐射,可调控乳腺癌ER阳性细胞BTG1表达,参与DNA损伤修复,提高其放射敏感性。
李静蔚,刘晓菲,陈宏志[4](2013)在《温阳散结法干预乳腺癌癌前病变MCF-10AT细胞的生长抑制及诱导凋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究体外实验中阳和化岩汤为代表的温阳散结中药及拆方对乳腺癌癌前病变的MCF-10AT细胞的生长抑制及诱导凋亡作用。方法:采用乳腺癌癌前病变的MCF-10AT细胞,分组阳和化岩汤组及拆方温阳组、活血组、化痰组、解毒组、三苯氧胺组、空白对照组7组,MTT法观察24h、48h、72h药物对细胞的生长抑制率,流式细胞仪测定药物干预72h后细胞凋亡率和细胞周期的变化。结果:①TAM组、阳和化岩汤组及拆方各组对MCF-10AT细胞具有明显生长抑制作用,呈现时间依赖效应(P<0.05)。②药物干预72h各组细胞凋亡率明显增高,阳和化岩汤组与三苯氧胺组诱导凋亡率对比无显着性差异(P>0.05);但拆方各组细胞凋亡率低于三苯氧胺组(P<0.05)。③与空白对照组相比,三苯氧胺、阳和化岩汤组及拆方解毒组处理可导致MCF-10AT细胞的S期阻滞(P<0.05);阳和化岩汤组、三苯氧胺细胞G2/M期比例下降(P<0.05);G0/G1期细胞呈相对平稳趋势,各组无显着差异。结论:阳和化岩汤组与三苯氧胺组诱导乳腺癌癌前病变MCF-10AT细胞凋亡能力相近,拆方各组低于三苯氧胺组。温阳散结法对乳腺癌癌前病变细胞株有效生长抑制,呈现时间依赖效应;诱导细胞凋亡,阻滞细胞周期于S期。从增殖抑制、诱导凋亡的角度验证温阳散结中药在乳腺癌癌前病变的阻断治疗中的作用机制,适用于乳腺癌癌前病变的预防治疗。
张正茂,李霞,杨雪梅,张敏洁,肖爽,康山,单保恩[5](2013)在《乳腺癌患者术后口服三苯氧胺致子宫内膜病变相关因素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探讨乳腺癌术后服用三苯氧胺患者子宫内膜的病理变化以及与子宫内膜病变相关的因素。方法:收集2008年7月1日—2009年12月31日在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妇科因妇科问题接受住院治疗的82例乳腺癌术后口服三苯氧胺患者,对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82例患者中,接受随访74例,失访4例,死亡4例。子宫内膜病变包括子宫内膜息肉样增生16例(21.6%)、子宫内膜息肉14例(18.9%)、子宫内膜肌瘤或腺肌瘤11例(14.9%)、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4例(5.4%)和子宫内膜癌9例(12.2%)。乳腺癌术后口服三苯氧胺致子宫内膜病变与绝经相关,绝经后患者更易罹患子宫内膜癌。口服三苯氧胺持续时间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呈正相关,尤其是口服三苯氧胺≥5年的患者。B超测量的子宫内膜厚度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生也呈正相关。结论:乳腺癌术后患者口服三苯氧胺治疗可能引发子宫内膜病变,绝经后以及口服三苯氧胺时间≥5年的患者更易引发子宫内膜癌。宫腔镜联合B超检查可作为诊断乳腺癌患者术后口服三苯氧胺引发子宫内膜病变的常规检测手段。
李巍,盛洁,卢丹[6](2013)在《女性生殖器官疾病与乳腺癌辅助内分泌治疗》文中研究表明三苯氧胺是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的最主要药物之一,可诱发相关妇科良、恶性疾病。由于乳腺癌、妇科疾病分别归属于外科和妇产科诊治,对该类疾病重视不够、了解不足。进行相关总结,有利于乳腺癌内分泌治疗药物的研发改善乳腺癌患者的生存质量,对于防范女性生殖器官严重疾病的发生、早期诊治等均具有重要意义。
黄梅[7](2011)在《三七联合三苯氧胺治疗乳腺癌临床及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将活血化瘀中药三七与三苯氧胺联合应用于乳腺癌患者,通过对血谷草、谷丙转氨酶定期监测及运用B超对脂肪肝变化及子宫卵巢事件定期评价,探讨三七对乳腺癌患者应用三苯氧胺治疗所导致的相关肝损伤及子宫卵巢事件的影响,为中医药参与乳腺癌内分泌治疗提供新的临床思路。方法将68例符合纳入标准的乳腺癌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各34例。治疗组采用三苯氧胺+三七片治疗;对照组采用三苯氧胺单药治疗,连续服用12个月。观察指标①肝功能监测:每3个月监测血谷草转氨酶及谷丙转氨酶;②脂肪肝及子宫卵巢事件监测:每3个月以B超评价脂肪肝程度及观察子宫内膜、子宫肌瘤及卵巢囊肿发生变化情况。③安全性观察:观察与三苯氧胺治疗相关心血管疾病、深静脉栓塞等严重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乳腺癌复发转移情况结果第一部分对肝功能及脂肪肝影响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第6、12个月谷草转氨酶及谷丙转氨酶较治疗前显着升高(P<0.05),组间比较显示治疗组的升高均值显着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12个月肝功能异常人数均较治疗前增加(P<0.05),对照组增加趋势更加明显,但组间比较未显示出统计学差异。随着三苯氧胺治疗时间的延长,轻、中度脂肪肝发生机会不断升高,对照组升高趋势更加明显,治疗第12个月治疗组发生脂肪肝例数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二部分对子宫卵巢事件影响:绝经前女性三苯氧胺影响主要体现在子宫肌瘤及卵巢囊肿增多增大,对子宫肌瘤的影响对照组显示出治疗前后统计学差异(P<0.05);而治疗组未显示出治疗前后统计学差异。组间比较未得到统计学意义。绝经后女性三苯氧胺影响主要体现在子宫内膜异常增厚,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及组间比较均达到统计学差异(P<0.05)。安全性评估:两组均无心血管事件及静脉血栓事件等严重不良反应发生。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未出现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结论三七与三苯氧胺联合应用于瘀血内阻型乳腺癌治疗,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的保护肝功能,降低脂肪肝发生机会;减缓绝经前女性与三苯氧胺治疗相关的子宫肌瘤产生和增大;对绝经后女性子宫内膜具有一定保护作用,减少子宫内膜异常增生从而提高治疗依从性。该联合治疗方案在治疗期间未影响三苯氧胺疗效,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安全性好。目的将不同浓度三七总皂甙和三苯氧胺(TAM)单药或联合应用于乳腺癌MCF-7细胞及T47-D细胞,探讨三七总皂甙和TAM对乳腺癌MCF-7细胞及T47-D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影响,联合应用是否具有协同效果及可能的作用机制;同时探讨雌激素受体β(ERβ)在三七总皂甙和TAM治疗中对细胞生长凋亡的影响。方法分别或联合应用不同浓度的TAM、三七总皂甙作用于MCF-7细胞及T47-D细胞,应用四甲基偶氨唑蓝(MTT)比色法分析细胞增殖水平,应用流式细胞技术测定细胞周期分布和凋亡率。结果TAM及三七总皂甙均可有效抑制乳腺癌MCF-7及T47-D细胞生长,抑制作用随浓度增加和时间延长而增强,三苯氧胺(1.5×10-5mol/L)与三种浓度三七总皂甙联合与单药应用相比均可显示出明显的抑制优势;两者均可使MCF-7细胞周期中Go/G,期细胞含量较空白对照组明显升高;T47D细胞周期中S期细胞含量较空白对照组明显降低;联用方案显示出明显促进细胞凋亡优势。在相同的药物浓度及作用时间下,三苯氧胺及三七总皂甙对ERβ(-)表达的MCF-7细胞生长抑制均显示出比ERβ(+)表达的T47D细胞更明显的抑制优势及促进凋亡优势,该优势随着三七总皂甙及三苯氧胺浓度增加、作用时间延长持续表现;联合用药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三苯氧胺、三七总皂甙单药及联合应用对两个细胞系细胞周期的影响不一致。结论三苯氧胺及三七总皂甙均能有效抑制MCF7及T47D细胞生长,促进其凋零并且显示出时间及浓度依赖。联合方案显示出了良好的协同优势,联合方案疗效普遍优于单药应用。ERβ状况可以影响三苯氧胺、三七总皂甙及两者联合应用的疗效。单药或联合用药对ERβ(-)表达的MCF-7细胞在生长抑制、促进细胞凋零方面均显示出比ERβ(+)表达的T47D细胞更加明显的优势。对细胞周期分析显示,三苯氧胺、三七总皂甙及两者联合应用对细胞周期的影响不一致。因此,影响细胞周期进程是临床疗效产生的基础。
刘文英[8](2010)在《乳康胶囊对乳腺癌癌前病变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包括文献综述和实验研究两部分。对乳腺癌癌前病变的实验研究进展、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对本病的认识以及中成药乳康胶囊的临床和实验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对乳康胶囊干预治疗乳腺癌癌前病变模型大鼠的作用及其机制和作用靶点进行了初步的实验研究。研究目的:通过建立大鼠乳腺癌癌前病变模型,观察中成药乳康胶囊对乳腺癌癌前病变的作用,探讨其抗乳腺癌癌前病变的作用机理,为乳康胶囊的运用增加临床适应症及提供实验基础。研究方法:雌性未孕SD大鼠90只,除空白对照组15只大鼠外,其余75只大鼠均初始一次性胃管灌注二甲基苯蒽100mg/kg体重,常规饲养9周复制大鼠乳腺癌癌前病变病理模型。造模成功后将模型大鼠随机分为疾病模型组、三苯氧胺组、乳康胶囊低、高剂量组4组,各组自第10周起按预定剂量药物干预30天。采用普通病理学方法、放射免疫法、免疫组化法、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等,观察各组大鼠一般情况,体重变化,乳头高度和直径,乳腺组织形态学改变,测定血清性激素E2、P水平,乳腺组织VEGF、bFGF、MVD、ER、PR的表达情况,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结果:乳康胶囊低、高剂量组均能抑制大鼠乳房肿大,乳头直径和高度与疾病模型组比较均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0.001),与三苯氧胺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低剂量的乳康胶囊效果稍弱于高剂量组,说明乳康胶囊在抑制大鼠乳房肿大方面存在量效关系。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各组大鼠乳腺组织形态发现,大鼠经DMBA造模后,模型组的表现以中重度非典型增生的病理形态特征为主,说明DMBA能较好地复制大鼠乳腺癌癌前病变病理模型,而乳康胶囊低、高剂量组和三苯氧胺组的表现均以单纯性增生和轻度非典型增生的病理形态特征为主,表明乳康胶囊和三苯氧胺能抑制和逆转乳腺癌癌前病变的发生和发展,而乳康胶囊存在量效关系,高剂量组的效果较低剂量组好。乳康胶囊低、高剂量组均可降低乳腺癌癌前病变大鼠血清中E2的含量,与疾病模型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01),和三苯氧胺组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而对大鼠血清中P的含量影响不明显,与模型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乳康胶囊低、高剂量组均能下调乳腺癌癌前病变大鼠ER阳性面积和平均光密度,与疾病模型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0.001),与三苯氧胺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乳康胶囊能降低ER的高表达;乳康胶囊高剂量组可下调乳腺癌癌前病变大鼠PR阳性面积和光密度,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显着(P<0.05),而乳康胶囊低剂量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乳康胶囊对降低PR的表达存在明显的量效关系,高剂量效果明显,而低剂量作用不明显。对VEGF、bFGF及MVD的影响结果显示:疾病模型组大鼠存在VEGF、bFGF及MVD的高表达,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具有显着性差异(均P<0.001),乳康胶囊低、高剂量组均能减少VEGF、bFGF、MVD的阳性面积,降低bFGF的平均光密度,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0.001),并且均具有一定的量效关系,乳康胶囊高剂量组效果优于低剂量组;而对VEGF和MVD的平均光密度影响不明显,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乳康胶囊对减少bFGF的表达有良好的作用,并可能是本方抑制血管生成的主要途径,而对于VEGF和MVD的影响不明显。结论:1.中药乳康胶囊可抑制大鼠乳房肿大,降低大鼠乳腺癌癌前病变的发生率。2.中药乳康胶囊降低大鼠乳腺癌癌前病变发生率的作用机理与降低大鼠血清E2含量、下调ER的高表达有密切关系。3.中药乳康胶囊降低大鼠乳腺癌癌前病变的发生率作用机理与减少bFGF的表达有关,并可能是其抑制血管生成的主要途径。
胡夕春,赵欣旻[9](2008)在《盘点2007年乳腺癌内科治疗新进展》文中研究说明随着转移性乳腺癌治疗一线新方案、多靶点治疗方法的合理运用,内分泌治疗的疗效评价及其所致骨矿物质密度(BMD)下降的预防和治疗,以及对新药不良反应的客观认识和辅助化疗新方案的涌现,乳腺癌内科治疗将给广大患者带来新的希望。
穆海玉,胡素平,沈春燕[10](2008)在《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的基本原则和新进展》文中提出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提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一部分 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探讨齐元富教授治疗乳腺癌用药规律研究 |
| 前言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数据资料来源 |
| 1.2 软件选择 |
| 1.3 纳入与排除标准 |
| 1.4 数据的录入与核对 |
| 1.5 中药药物名称的规范方法 |
| 1.6 数据分析 |
| 2 结果 |
| 2.1 处方药味个数 |
| 2.2 四气 |
| 2.3 五味 |
| 2.4 归经 |
| 2.5 用药频数 |
| 2.6 基于关联规则的组方规律分析 |
| 2.7 基于数据挖掘形成的治疗乳腺癌核心处方 |
| 2.8 基于熵聚类的组方配伍规律 |
| 3 讨论 |
| 3.1 四气 |
| 3.2 五味 |
| 3.3 归经 |
| 3.4 用药频数 |
| 3.5 常用药对 |
| 3.6 齐元富教授治疗乳腺癌核心处方 |
| 3.7 新处方分析 |
| 3.8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 1 实验材料 |
| 1.1 实验所用细胞及细胞来源 |
| 1.2 实验所用动物 |
| 1.3 主要药品 |
| 1.4 实验试剂及耗材 |
| 1.5 主要仪器设备 |
| 1.6 主要溶液配制 |
| 2 乳腺癌核心方含药血清制备 |
| 2.1 实验药品制备 |
| 2.2 乳腺癌核心方含药血清制备 |
| 3 细胞培养 |
| 3.1 细胞复苏 |
| 3.2 细胞传代 |
| 3.3 细胞冻存 |
| 实验一 MTT法检测乳腺癌核心方对乳腺癌高转移细胞株MDA-MB-231 增殖的影响 |
| 1 实验材料 |
| 2 乳腺癌核心方含药血清制备 |
| 3 细胞培养 |
| 4 实验分组 |
| 4.1 对照组 |
| 4.2 空白鼠血清对照组 |
| 4.3 乳腺癌核心方组 |
| 4.4 阿霉素组 |
| 5 实验步骤 |
| 6 统计分析 |
| 7 实验结果 |
| 7.1 MTT实验对人乳腺癌细胞MDA-MB-231 OD值的影响 |
| 7.2 MTT实验对人乳腺癌细胞MDA-MB-231 增殖的影响 |
| 实验二 计数法检测乳腺癌核心方对乳腺癌高转移细胞株MDA-MB-231 生长曲线的影响 |
| 1 实验材料 |
| 2 乳腺癌核心方含药血清制备 |
| 3 细胞培养 |
| 4 实验分组 |
| 4.1 对照组 |
| 4.2 乳腺癌核心方组 |
| 4.3 阿霉素组 |
| 4.4 联合组(阿霉素+核心方组) |
| 5 实验步骤 |
| 6 实验结果 |
| 实验三 HE染色检测乳腺癌核心方对乳腺癌高转移细胞株MDA-MB-231 形态的影响 |
| 1 实验材料 |
| 2 乳腺癌核心方含药血清制备 |
| 3 细胞培养 |
| 4 实验分组 |
| 5 实验步骤 |
| 6 实验结果 |
| 实验四 细胞划痕实验检测乳腺癌核心方对乳腺癌高转移细胞株MDA-MB-231 迁移的影响 |
| 1 实验材料 |
| 2 乳腺癌核心方含药血清制备 |
| 3 细胞培养 |
| 4 实验分组 |
| 5 实验步骤 |
| 6 实验结果 |
| 实验五 TRANSWELL实验检测乳腺癌核心方对乳腺癌高转移细胞株MDA-MB-231侵袭的影响 |
| 1 实验材料 |
| 2 乳腺癌核心方含药血清制备 |
| 3 细胞培养 |
| 4 实验分组 |
| 5 实验步骤 |
| 5.1 制备预铺基质胶的Transwell小室,具体步骤如下 |
| 5.2 制备细胞悬液 |
| 5.3 染色 |
| 6 实验结果 |
| 实验六 WESTERNBLOT检测乳腺癌核心方对乳腺癌高转移细胞株MDA-MB-Wnt/β-catenin信号通路β-catenin、Cyclin D1、c-Myc蛋白表达的影响 |
| 1 实验材料 |
| 2 乳腺癌核心方含药血清制备 |
| 3 细胞培养 |
| 4 实验分组 |
| 5 实验步骤 |
| 5.1 细胞总蛋白的提取 |
| 5.2 BCA法定量测蛋白浓度 |
| 5.3 免疫印迹实验 |
| 6 实验结果 |
| 7 讨论 |
| 7.1 .实验结果分析 |
| 7.2 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与肿瘤 |
| 7.3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第三部分 文献综述 |
| 第一节 中医对乳腺癌的认识 |
| 1 病名和症状 |
| 2 病因病机 |
| 2.1 外因 |
| 2.2 内因 |
| 3 治疗原则 |
| 4 现代中医治疗乳腺癌 |
| 4.1 术后并发症 |
| 4.2 围放疗期 |
| 4.3 内分泌治疗期 |
| 4.4 围化疗期 |
| 4.5 乳腺癌多发转移 |
| 4.6 情志因素 |
| 第二节 现代医学对乳腺癌的认识 |
| 1 流行病学 |
| 2 病因 |
| 2.1 家族遗传 |
| 2.2 内分泌因素 |
| 2.3 饮食与肥胖 |
| 2.4 环境因素 |
| 2.5 月经、生育、哺乳因素 |
| 2.6 精神、心理因素 |
| 3 临床表现 |
| 3.1 乳房肿块 |
| 3.2 乳头 |
| 3.3 乳房皮肤 |
| 3.4 淋巴结 |
| 3.5 疼痛 |
| 3.6 全身症状 |
| 3.7 特殊乳癌表现 |
| 4 扩散转移 |
| 4.1 局部侵犯 |
| 4.2 淋巴转移 |
| 5 治疗 |
| 5.1 手术 |
| 5.2 放射治疗 |
| 5.3 化疗 |
| 5.4 内分泌治疗 |
| 5.5 免疫治疗 |
| 5.6 靶向治疗 |
| 参考文献 |
| 结语 |
| 附录 |
| 致谢 |
| 查新报告 |
| 论文着作 |
| 摘要 |
| ABSTRACT |
| 缩略词表 |
| 前言 |
| 第一部分 乳腺癌前病变大鼠模型的建立与评价 |
| 一、DMBA联合雌孕激素序贯法诱导SD雌性大鼠乳腺癌前病变模型 |
| (一)材料与仪器 |
| (二)实验方法 |
| (三)实验结果 |
| 第二部分 消痰解郁方对乳腺癌前病变的治疗作用及干预机制动物实验研究 |
| 一、消痰解郁方对乳腺癌前病变大鼠的治疗作用 |
| (一)材料与仪器 |
| (二)实验方法 |
| (三)实验结果 |
| 二、消痰解郁方对乳腺癌前病变大鼠PI3K-AKT信号传导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
| (一)材料与仪器 |
| (二)实验方法 |
| (三)实验结果 |
| 第三部分 消痰解郁方对乳腺癌前病变干预机制细胞实验研究 |
| 一、消痰解郁方对乳腺癌前病变MCF-10AT细胞增殖的影响 |
| (一)材料与仪器 |
| (二)实验方法 |
| (三)实验结果 |
| 二、消痰解郁方对乳腺癌前病变MCF-10AT细胞凋亡和周期的影响 |
| (一)材料与仪器 |
| (二)实验方法 |
| (三)实验结果 |
| 三、消痰解郁方对乳腺癌前病变MCF-10AT细胞PI3K-AKT信号传导通路相关基因及蛋白表达的影响 |
| (一)材料与仪器 |
| (二)实验方法 |
| (三)实验结果 |
| 讨论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附件 |
| 查新结论 |
|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着作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部分 三苯氧胺对乳腺癌细胞生长的影响及其相关机制的研究 |
| 前言 |
| 材料与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第二部分 三苯氧胺对乳腺癌细胞放射敏感性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
| 前言 |
| 材料与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第三部分 三苯氧胺对乳腺癌细胞 BTG1 基因表达的影响 |
| 前言 |
| 材料和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结论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中英文分类词表 |
| 博士研究生期间学术活动总结 |
| 致谢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材料 |
| 1.1.1 细胞系来源 |
| 1.1.2 药物与试剂 |
| 1.1.3 仪器 |
| 1.2 实验方法 |
| 1.2.1 细胞培养 |
| 1.2.2 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周期与凋亡率 |
| 1.3 统计学处理 |
| 2 结果 |
| 2.1 各组对MCF-10AT细胞24h、48h、72h生长抑制率影响 |
| 2.2 各组对MCF-10AT细胞凋亡的影响 |
| 2.3 各组对MCF-10AT细胞周期的影响 |
| 3 结论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病例资料 |
| 1.2 诊断和治疗 |
| 1.3 随访 |
| 1.4 与子宫内膜病变相关的潜在因素 |
| 1.5 统计学方法 |
| 2 结果 |
| 2.1 就诊原因 |
| 2.2 子宫内膜活检的病理学检查结果 |
| 2.3 口服三苯氧胺的持续时间与子宫内膜癌的关系 |
| 2.5 乳腺癌术后口服三苯氧胺致子宫内膜病变的相关因素分析 |
| 3 讨论 |
| 1 三苯氧胺概述 |
| 2 三苯氧胺对绝经后女性生殖器官的影响 |
| 2.1 三苯氧胺与子宫内膜癌 |
| 2.2 三苯氧胺与子宫内膜息肉 |
| 2.3 三苯氧胺与卵巢癌 |
| 2.4 三苯氧胺与宫颈肿瘤 |
| 3 三苯氧胺对绝经前女性生殖器官的影响 |
| 4 芳香化酶抑制剂与子宫内膜癌 |
| 5 乳腺癌辅助内分泌治疗中女性生殖系统疾病的筛查与管理 |
| 6 结 语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1章 文献研究 |
| (一) 三苯氧胺的临床价值 |
| (二) 三苯氧胺的不良反应 |
| 1 类似于更年期反应的雌激素缺乏症状 |
| 2 三苯氧胺对妇女生殖系统的影响 |
| (三) 苯氧胺耐药 |
| 1 TAM代谢性耐受 |
| 2 TAM有刺激卵巢产生雌激素的作用 |
| 3 雌激素受体的突变 |
| 4 HER-2基因与三苯氧胺耐药 |
| (四) 雌激素受体B(ERB)与乳腺癌 |
| 1 ERβ与乳腺癌发生发展及预后的关系 |
| 2 ERβ与乳腺癌内分泌治疗效果的关系 |
| (五) 中医对乳腺癌病因病机的认识 |
| (六) 血瘀证与乳腺癌发生发展及预后的关系 |
| (七) 活血法在乳腺癌治疗中的应用 |
| (八) 中医药治疗在乳腺癌内分泌治疗中的作用 |
| (九) 三七研究进展 |
| 1 三七常见的药效及作用机制 |
| 2 三七对血液系统作用 |
| 3 三七降脂护肝作用 |
| 4 三七对子宫内膜的影响 |
| 5 三七抗肿瘤研究 |
| 第2章 三七联合三苯氧胺治疗乳腺癌的临床研究 |
| 1 临床资料 |
| 1.1 一般资料 |
| 1.2 诊断标准 |
| 1.3 纳入标准 |
| 1.4 排除标准 |
| 1.5 剔除标准 |
| 1.6 停药标准 |
| 1.7 脂肪肝B超诊断及评分标准 |
| 1.8 子宫肌瘤及卵巢囊肿评判方法 |
| 2 治疗方法 |
| 3 观察项目与统计学方法 |
| 4 治疗结果 |
| 4.1 治疗完成情况及相关原因分析 |
| 4.2 治疗前后肝功能及脂肪肝分值变化情况见表3 |
| 4.3 治疗后2组肝功能异常及脂肪肝发生情况比较见表4 |
| 4.4 治疗前后2组脂肪肝评级变化情况比较见表5 |
| 4.5 治疗前后2组子宫卵巢事件比较 |
| 4.6 两组子宫肌瘤及卵巢囊肿发生变化情况 |
| 4.7 治疗后2组子宫肌瘤、卵巢囊肿发生情况比较 |
| 4.8 治疗的安全性及其它不良反应 |
| 5 讨论 |
| 5.1 三苯氧胺治疗对肝脏的影响 |
| 5.2 三七对三苯氧胺治疗相关肝损伤的影响 |
| 5.3 三苯氧胺治疗对子宫卵巢影响 |
| 5.4 三七对三苯氧胺治疗相关子宫卵巢事件的影响 |
| 第3章 三七联合三苯氧胺治疗乳腺癌的实验研究 |
| 1 材料与仪器 |
| 1.1 材料 |
| 1.2 仪器 |
| 1.3 符号说明 |
| 2 方法 |
| 2.1 乳腺癌细胞的培养、冻存与复苏 |
| 2.2 三七总皂贰对三苯氧胺抑制人乳腺癌cM7P、T47D细胞增殖的影响 M竹比色实验 |
| 2.3 三七总皂贰联合三苯氧胺对人乳腺癌细胞细胞周期和凋亡率的影响 流式细胞技术 |
| 3 统计学方法 |
| 4 结果 |
| 4.1 各组药物对MCF-7细胞生长抑制的影响 |
| 4.2 各组药物对MCF-7细胞周期的影响 |
| 4.3 各组药物对MCF-7细胞细胞凋亡的影响 |
| 4.4 各组药物对T47D细胞生长抑制的影响 |
| 4.5 各组药物对T47D细胞周期的影响 |
| 4.6 各组药物对T47D细胞凋亡的影响 |
| 4.7 三苯氧胺对ERβ不同表达MCF-7及T47D细胞生长抑制影响比较 |
| 4.8 三苯氧胺对ERβ不同表达MCF-7及T47D细胞周期影响比较 |
| 4.9 三苯氧胺对ERβ不同表达MCF-7细胞及T47D细胞凋亡影响比较 |
| 4.10 三七总皂甙对ERβ不同表达MCF-7及T47D细胞生长抑制影响比较 |
| 4.11 三七总皂甙对ERβ不同表达MCF-7及T47D细胞周期影响比较 |
| 4.12 三七总皂甙对ERβ不同表达MCF-7及T47D细胞凋亡影响比较 |
| 4.13 联合用药对ERβ不同表达MCF-7及T47D细胞生长抑制影响比较 |
| 4.14 联合用药对ERβ不同表达MCF-7及T47D细胞周期影响比较 |
| 4.15 联合用药对ERβ不同表达MCF-7及T47D细胞凋零影响比较 |
| 5 讨论 |
| 5.1 中医药治疗对乳腺癌MCF-7细胞的影响 |
| 5.2 中医药治疗对乳腺癌T47D细胞的影响 |
| 5.3 三七总皂甙、三苯氧胺单药或联合应用对乳腺癌MCF7细胞生长与凋亡影响 |
| 5.4 三七总皂甙、三苯氧胺单药或联合应用对乳腺癌T47D细胞生长与凋亡影响 |
| 5.5 三苯氧胺对ERβ不同表达MCF-7及T47D细胞生长与凋亡影响比较 |
| 5.6 三七总皂甙对ERβ不同表达MCF-7及T47D细胞生长与凋亡影响比较 |
| 5.7 联合用药对ERβ不同表达MCF-7及T47D细胞生长与凋亡影响比较 |
| 6 实验结论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略语 |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 综述一 现代医学对乳腺癌癌前病变的认识概况 |
| 1 概念及界定 |
| 2 分子生物学特征 |
| 3 临床表现 |
| 4 诊断 |
| 5 现代医学对乳腺癌癌前病变发病机理的认识 |
| 6 乳腺癌癌前病变的西医药治疗 |
| 参考文献一 |
| 综述二 乳腺癌癌前病变的动物实验研究概况 |
| 1 乳腺癌癌前病变动物模型的建立 |
| 2 中医药对乳腺癌癌前病变动物模型作用的研究 |
| 3 存在问题与展望 |
| 参考文献二 |
| 综述三 乳康胶囊的临床和实验研究进展 |
| 1 乳康胶囊的来源和应用 |
| 2 乳康胶囊的组方意义 |
| 3 乳康胶囊的临床研究 |
| 4 乳康胶囊的实验研究 |
| 参考文献三 |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 前言 |
| 技术路线图 |
| 实验一 对乳腺癌癌前病变大鼠一般情况及乳腺组织形态的观察 |
| 1 实验材料 |
| 2 实验方法 |
| 3 观测指标 |
| 4 实验结果 |
| 5 结论 |
| 实验二 对乳腺癌癌前病变大鼠E_2、P及ER、PR的观察 |
| 1 实验材料 |
| 2 实验方法 |
| 3 实验结果 |
| 4 结论 |
| 实验三 对乳腺癌癌前病变大鼠VEGF、bFGF及MVD的观察 |
| 1 实验材料 |
| 2 实验方法 |
| 3 实验结果 |
| 4 结论 |
| 讨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图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