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宝华,王雪[1](2021)在《布地奈德、特布他林雾化对小儿支气管炎的临床治疗作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究布地奈德、特布他林雾化对小儿支气管炎的临床治疗作用。方法方便选取2018年9月—2020年5月来南京市浦口区中心医院接受治疗的小儿支气管炎患儿80例为研究对象,经抽签法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40例。所有患儿均接受常规治疗,对照组加用地塞米松治疗,观察组加用布地奈德、特布他林雾化治疗。观察两组患儿疗效、免疫功能、动脉血气指标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临床、有效率(95.00%)高于对照组(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14,P=0.043);观察组咳嗽、气促、湿啰音以及肺部X线阴影症状消失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M(IgM)、免疫球蛋白G(IgG)与补体C3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动脉血氧分压(PaO2)、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2.50%(5/40)与对照组32.50%(13/4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儿支气管炎应用布地奈德、特布他林雾化治疗能积极改善患儿临床疗效,提升其免疫功能,促进血气指标恢复,且用药安全,临床应用价值高。
胡玉华,赵晓燕[2](2021)在《重组人干扰素α-2b联合异丙托溴铵、糖皮质激素治疗病毒性喘息型支气管肺炎患儿的疗效及肺功能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重组人干扰素α-2b联合糖皮质激素、异丙托溴铵在病毒性喘息型支气管肺炎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并分析患儿肺功能变化情况。方法选取2020年7月至2021年7月南乐县人民医院病毒性喘息型支气管肺炎患儿98例,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对两组,观察组、对照组各49例。对照组给予糖皮质激素+异丙托溴铵治疗,观察组加用重组人干扰素α-2b治疗。观察两组疗效、临床症状改善时间、治疗前后炎性因子[白三烯E4(LTE4)、嗜酸性粒细胞离子蛋白(ECP)]、肺功能[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用力肺活量(FEV1/FVC)]、免疫功能[T淋巴细胞CD4+、CD8+]水平变化。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93.75%高于对照组70.83%(P <0.05);治疗后观察组临床症状退热、咳嗽、喘息、肺部啰音消失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 <0.05);治疗后观察组LTE4、ECP、CD8+低于对照组,CD4+、FVC、FEV1、FEV1/FVC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异丙托溴铵、糖皮质激素联合重组人干扰素α-2b治疗病毒性喘息型支气管肺炎可有效提高疗效,促进患儿肺功能恢复,改善临床病症。
祝丽霞,韩宗良[3](2021)在《重组人干扰素α-2b喷雾剂治疗婴幼儿病毒性肺炎临床观察87例分析》文中认为目的观察与分析重组人干扰素α-2b喷雾剂治疗87例婴幼儿病毒性肺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桂林市中医医院收治的病毒性肺炎婴幼患儿87例,其中男性48例,女性39例;年龄32天~3岁,平均年龄1.25岁;病程2~14 d,平均病程6.3 d;以数字表排序的方式,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43例,采取常规对症治疗;观察组44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重组人干扰素α-2b喷雾剂治疗。对两组患儿的疗效进行评估,比较其临床症状改善时间和住院时间。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5.45%,明显高于对照组(81.40%),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 <0.01)。观察组呼吸急促消失时间、退热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1.2±0.4) d vs (1.8±0.7) d,(2.5±1.2) d vs (3.4±1.3) d,(2.2±0.8) d vs (3.5±0.9)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在婴幼儿肺炎治疗中,加用重组人干扰素α-2b喷雾剂,其能够更好地改善患儿的临床症状,保证疗效,值得推广。
李思思[4](2019)在《布地奈德联合重组人干扰素α1b雾化吸入对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疗效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布地奈德联合重组人干扰素α 1b雾化吸入治疗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的疗效观察,研究其临床优势。方法选取2017年1 1月~2018年11月在我院诊断出肺炎支原体肺炎120名5岁以上(5~14岁)患儿被随机分为3组:①对照组(A组)40例;②布地奈德组(B组),40例;③布地奈德+重组人干扰素α1b组(C组),40例。A组患儿给予阿奇霉素抗感染,并给予止咳化痰及退热对症治疗,B组在A组基础上加用布地奈德雾化吸入,C组联合布地奈德及重组干扰素α 1b雾化吸入,持续治疗1周后,比较3组患者临床症状缓解情况、临床疗效、炎性指标(C反应蛋白CRP、嗜酸性粒细胞EOS、乳酸脱氢酶指标水平LDH)、体液免疫(IgA、IgM、IgG)、肺功能(时间肺活量FVC、1秒钟用力呼气容积FEV1、1秒率FEV1/FVC)的变化。结果1.A、B、C三组患儿临床症状缓解情况的比较:治疗1周后,B、C两组在热退、咳嗽缓解及肺部啰音消失时间方面明显优于A组(P<0.05)。与B组相比,C组改善程度更加显着(P<0.05)。2.A、B、C三组患儿临床疗效的比较:治疗1周后A组显效14例(35.0%),有效17例(42.5%),无效9例(22.5%),总有效率77.5%,B组显效22例(55.0%),有效16例(40.0%),无效2例(5.0%),总有效率95.0%,C组显效33例(82.5%),有效6例(15.0%),无效1例(2.5%),总有效率97.5%。B组和C组总有效率高于A组(P<0.05),C组总有效率较高(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A、B、C三组患儿炎症指标比较:治疗前3组间CRP、EOS和LDH无显着差异(P>0.05)。A组(P<0.05)、B组(P<0.05),C组(P<0.05)组内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3组患儿组间比较,与A组相比,B、C两组外周血CRP、EOS、LDH明显下降,差异显着(P<0.05)。与B组相比,C组下降更显着,优于B组(P<0.05)。4.A、B、C三组患儿体液免疫(IgA、IgM、IgG)比较:治疗前3组间IgA、IgM和IgG无显着差异(P>0.05),治疗1周后,3组的IgA、IgM均下降,IgG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治疗前后比较(P<0.05),B组治疗前后比较(P<0.05),C组治疗前后比较(P<0.05)均有显着性差异,且B组和C组变化与A组相比差异明显(P<0.05),与B组相比,C组变化更为显着(P<0.05)。5.A、B、C三组患儿肺功能变化比较:治疗前3组FVC、FEV1、FEV1/FVC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1周后,3组FVC、FEV1、FEV1/FVC均显着增加。比较A组治疗前后(P<0.05),B组治疗前后(P<0.05),C组治疗前后(P<0.05),差异均显着。且B组和C组改善优于A组(P<0.05),C组改善明显高于B组(P<0.05),差异有显着性。结论治疗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在常规抗感染治疗基础上,布地奈德与重组人干扰素α 1b联合雾化吸入可有效缩短发热时间、咳嗽缓解时间和肺部啰音消失时间,它具有明显的抗炎作用,能在短时间内改善肺功能,临床疗效好,治疗费用低,操作简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沈黎[5](2016)在《金蝉口服液治疗小儿呼吸道合胞病毒(RSV)肺炎的有效性与安全性临床研究》文中提出背景: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是婴幼儿急性下呼吸道感染最常见的病原体,特别是2-6月的小儿感染RSV后,常会发生严重的毛细支气管炎和肺炎,其起病急,病情发展迅速。RSV肺炎患儿可出现明显的喘憋和呼吸急促。小儿RSV肺炎目前尚无特效疗法,临床以对症和支持治疗为主,但治疗效果仍不理想。金蝉口服液是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的自制制剂,具有疏风解表、清热解毒的功效。临床用于治疗儿童风热感冒疗效显着,但其对抗呼吸道合胞病毒的疗效目前尚未见报道。目的:通过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临床研究,评价金蝉口服液治疗小儿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为该药的临床应用奠定基础。方法:本研究采用随机区组、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临床试验设计。计划拟收取病例120例,实际共纳入有效病例117例,随机分为试验组(n=59),对照组(n=58)。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服加安慰剂,试验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服金蝉口服液,观察2组症状体征改善情况,填写CRF病例报告表,以评估疗效及安全性。结果:1、试验共纳入126例病例,试验期间脱落及退出9例,共117例完成临床试验。2、统计结果显示,试验组和对照组相比,两组的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体重、病程长短、疾病严重程度、临床生命体征,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3、比较两组病人平均住院时间、各项临床主要症状体征转归或恢复正常平均时间,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P<0.05,试验组疗效优于对照组。4、对两组主症进行生存分析,结果两组在咳嗽、咳痰、气促、肺部啰音恢复的起效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起效时间早于对照组。5、在安全性指标观察方面,有3例患儿出现呕吐(由药物微苦引起),有1例患儿出现腹泻(由轮状病毒感染引起),无其他不良事件。结论:金蝉口服液可以用于小儿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的临床辅助治疗,其药物安全性好,经济性好,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申昆玲,张国成,尚云晓,李兴旺,徐樨巍,陈强,鲍一笑,符州,赵德育,刘长山,孙新[6](2015)在《重组人干扰素-α1b在儿科的临床应用专家共识》文中研究说明干扰素(interferon,IFN)是一类具有广谱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调节作用的蛋白质,包括Ⅰ型、Ⅱ型和Ⅲ型,分别具有不同的受体和功能,是机体天然免疫的关键组成部分。其中Ⅰ型IFN于1957年发现[1],是人和动物受病毒感染后产生的重要抗病毒物质,根据其基因和蛋白结构的不同,又分为IFN-α、IFN-β、IFN-ε、IFN-κ、IFN-ω等[2]。IFN-α已有3个亚型被批准为药品在临床
李伟涛[7](2014)在《重组人干扰素联合布地奈德气动雾化吸入治疗喘息性支气管肺炎疗效分析》文中认为目的观察探讨重组人干扰素联合布地奈德气动雾化吸入治疗喘息性支气管肺炎的临床疗效,总结经验及价值。方法选择2012年10月2013年9月在本院收治的喘息性支气管肺炎患儿108例,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4例,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重组人干扰素a-2b联合布地奈德雾化剂气动雾化吸入治疗,治疗后观察两组患儿的退热、喘息缓解、咳嗽消失及住院时间变化。结果治疗后两组在退热时间、喘息缓解、咳嗽消失、住院时间比较,均有明显差异(P<0.05或P<0.01),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重组人干扰素联合布地奈德气动雾化吸入治疗喘息性支气管肺炎疗效显着,尤其可以明显缩短退热时间、喘息缓解、咳嗽消失及住院时间。
陈晓双[8](2012)在《三拗二陈汤佐治小儿病毒性肺炎(风寒闭肺证)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观察三拗二陈汤治疗小儿病毒性肺炎(风寒闭肺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风寒闭肺证病毒性肺炎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口服利巴韦林颗粒、复方福尔可定口服液,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服三拗二陈汤,观察其临床疗效。结果:1.对照组痊愈4例,显效5例,有效16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83.3%。治疗组痊愈14例,显效7例,有效7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3.3%。两组疾病疗效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2.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下降,治疗组积分的下降更为显着。两组对恶寒、发热、气促、痰鸣及肺部啰音等症状体征的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3.治疗组起效时间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较对照组起效时间早结论:1.三拗二陈汤具有治疗小儿病毒性肺炎(风寒闭肺证)的作用。2三拗二陈汤在改善病毒性肺炎(风寒闭肺证)患儿发热、恶寒、气促、痰鸣及肺部啰音等临床症状、体征方面优于对照组,且起效时间较对照组早。
郭琴华[9](2002)在《氧气驱动雾化吸入重组αIbIFN治疗30例婴幼儿病毒性肺炎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 病毒性肺炎是婴幼儿时期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其病原以呼吸道合胞病毒(RSV)和腺病毒(ADV)多见,这两种病毒使患儿免疫功能下降,而抗病毒感染主要依赖于细胞免疫功能。笔者采用氧气驱动雾化吸入重组αIb干扰素(以下简称αIb IFN)治疗病毒性肺炎,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熊欣[10](2014)在《敷胸膏对RSV感染大鼠急性肺损伤模型中IFN-γ和IL-4表达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通过滴鼻方法建立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感染幼龄Wistar大鼠急性肺损伤模型,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的方法,检测肺组织及血清中IFN-γ和IL-4的含量变化,观察敷胸膏对RSV诱导幼龄大鼠急性肺损伤模型的治疗效果,为临床治疗RSV相关的急性肺损伤提供实验依据。材料与方法:1、运用经鼻滴入RSV long株的方法建立幼龄Wistar大鼠急性肺损伤模型,通过每天观察幼龄大鼠的进食量、饮食量、活动度、毛色、毛质、尿量、便质、呼吸、体温(肛温)、体重的变化;肺指数的比较;肺组织大体观察及光镜下观察来进行模型鉴定。2、每天观察幼龄Wistar大鼠的生活状态、存活只数,结合肺组织肉眼及病理切片光镜下观察,肺指数计算等指标来探讨敷胸膏全方、敷胸膏主药、敷胸膏传统方、敷胸膏辅药对RSV感染幼龄大鼠的治疗作用。3、采用ELISA方法检测各组幼龄Wistar大鼠肺组织及血清中IFN-γ和IL-4的表达情况,观察敷胸膏传统方、敷胸膏全方、敷胸膏主药、敷胸膏辅药对RSV诱导幼龄大鼠急性肺损伤的治疗作用。结果:1、正常对照组生命状态良好,活泼好动,饮食及二便正常。模型对照组造模后全身体毛缺乏光泽、饮食量及饮水量都有减少、精神不佳,反应迟钝,体重减轻,肺组织颜色深红,充血水肿,两组大鼠比较,肺指数有显着差异(P<0.05)。2、血清及肺组织中IFN-γ表达结果表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其余各组均有显着差异(P<0.05);与病毒模型组比较,敷胸膏辅药组无显着差异(P>0.05);与利巴韦林组比较,敷胸膏全方组和敷胸膏主药组无显着差异(P>0.05);与敷胸膏传统方组比较,其余各组均有显着差异(P<0.05)。3、血清及肺组织中IL-4表达结果表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其余各组均有显着差异(P<0.05);与病毒模型组比较,敷胸膏辅药组无显着差异(P>0.05);与利巴韦林组比较,敷胸膏全方组和敷胸膏主药组无显着差异(P>0.05);与敷胸膏传统方组比较,其余各组均有显着差异(P<0.05)。结论:1、采用RSV long株经鼻腔连续滴鼻的方法可以成功造出RSV感染幼龄Wistar大鼠急性肺损伤模型。2、敷胸膏外敷可以缓解由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所引起的急性肺损伤,减轻炎症反应,降低肺指数,改善Wistar大鼠的生活状态。3、敷胸膏是治疗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的有效外用药,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IFN-γ和IL-4在肺组织及血清中的表达有关。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方法 |
| 1.3 观察指标 |
| 1.4 统计方法 |
| 2 结果 |
| 2.1 两组患儿疗效对比 |
| 2.2 两组患儿症状消失时间对比 |
| 2.3 两组患儿免疫指标对比 |
| 2.4 两组患儿动脉血气指标对比 |
| 2.5 两组患儿不良反应对比 |
| 3 讨论 |
| 1 资料和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选取标准 |
| 1.3 方法 |
| 1.4 观察指标 |
| 1.5 统计学方法 |
| 2 结果 |
| 2.1 两组治疗有效率比较 |
| 2.2 治疗后两组临床症状改善时间比较 |
| 2.3 治疗前后两组肺功能指标比较 |
| 2.4 治疗前后两组血清炎性因子比较 |
| 2.5 治疗前后两组细胞免疫功能比较 |
| 3 讨论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临床资料 |
| 1.2 方法 |
| 1.2.1 治疗方法 |
| 1.2.2 疗效评价标准 |
| 1.2.3 评价指标 |
| 1.3 统计学方法 |
| 2 结果 |
| 2.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
| 2.2 治疗后两组临床症状比较 |
| 2.3 不良反应 |
| 3 讨论 |
| 中文论着摘要 |
| 英文论着摘要 |
| 英文缩略语 |
| 前言 |
| 材料与方法 |
| 实验结果 |
| 讨论 |
| 结论 |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 致谢 |
| 个人简介 |
| 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第一章 理论研究 |
| 1 呼吸道合胞病毒的相关研究 |
| 1.1 呼吸道合胞病毒的来源、形态 |
| 1.2 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的流行病学特征 |
| 2 呼吸道合胞病毒(RSV)肺炎的发病机理研究 |
| 3 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的治疗药物研究进展 |
| 3.1 西药研究进展 |
| 3.2 中药研究进展 |
| 第二章 临床试验研究 |
| 1 研究目的 |
| 2 资料与方法 |
| 2.1 病例来源 |
| 2.2 病例选择 |
| 2.3 试验设计 |
| 2.4 观察项目及指标 |
| 2.5 安全性评价 |
| 2.6 伦理学要求 |
| 2.7 统计分析 |
| 3 研究结果 |
| 3.1 病例完成情况 |
| 3.2 两组一般资料特征分析 |
| 3.3 两组临床症状体征基线比较 |
| 3.4 疗效观察结果及分析 |
| 3.5 综合疗效分析 |
| 3.6 安全性分析 |
| 第三章 小结和讨论 |
| 1 小结 |
| 1.1 金蝉口服液治疗小儿RSV肺炎的有效性 |
| 1.2 金蝉口服液治疗小儿RSV肺炎的安全性 |
| 2 讨论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中英文对照词汇表 |
| 致谢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治疗方法 |
| 1.3 统计学方法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临床研究 |
| 1.一般临床资料 |
| 1.1 诊断标准 |
| 1.2 纳入标准 |
| 1.3 排除标准 |
| 1.4 病例的剔除与脱落 |
| 1.5 终止试验标准 |
| 1.6 研究对象 |
| 1.7 病例来源 |
| 1.8 病例资料 |
| 2.观察方法 |
| 2.1 治疗方法 |
| 2.2 合并用药 |
| 3.观察指标 |
| 3.1 安全性指标 |
| 3.2 疗效性指标 |
| 3.3 主要检测指标 |
| 4.疗效评定标准 |
| 4.1 疾病疗效评定标准 |
| 4.2 中医证候疗效量化评分标准 |
| 4.3 中医证候疗效评分标准 |
| 4.4 不良事件轻重程度判断标准 |
| 4.5 用药依从性判断 |
| 5.统计处理方法 |
| 结果与分析 |
| 1.疾病疗效比较 |
| 2.两组治疗前后证候积分的比较 |
| 3.两组治疗后证候积分比较 |
| 4.两组各症状及体征积分的比较 |
| 5.两组起效时间比较 |
| 6.用药依从性 |
| 7.安全性观察 |
| 讨论 |
| 1.中医对小儿病毒性肺炎的研究 |
| 1.1 病名沿革 |
| 1.2 病因病机 |
| 1.3 治疗 |
| 2.西医对小儿病毒性肺炎的研究 |
| 2.1 流行病学特点 |
| 2.2 发病相关因素 |
| 2.3 临床几种常见的病毒性肺炎 |
| 2.4 治疗 |
| 3.C反应蛋白(CRP) |
| 4.用药分析 |
| 4.1 组方依据 |
| 4.2 单味药的研究 |
| 4.3 对照组用药 |
| 5.三拗二陈汤临床疗效评价 |
| 结论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
| 临床观察表 |
| 受试者知情同意书 |
| 硕士研究生期间公开发表论 |
| 摘要 |
| 中文论着摘要 |
| 英文论着摘要 |
| 英文缩略语 |
| 前言 |
| 材料与方法 |
| 实验结果 |
| 附论文图片 |
| 讨论 |
| 结论 |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 致谢 |
| 个人简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