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聚乙二醇抑制变形链球菌生长的实验研究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聚乙二醇抑制变形链球菌生长的实验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程秋丽[1](2021)在《新型功能性高分子抗菌涂层材料的设计、制备及其性能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临床需求的增长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对新型生物医用材料植入物和医疗设备的研究兴趣也不断地增强。如今,在医疗健康中,医用植入物和医学设备已经成为一部分人不可缺少的部分。大量的医用材料例如隐形眼睛、导管、种植牙、膝关节植入物、支架等在人体接触条件下使用或是植入人体;相应地,这些生物医用植入物和设备上发生的细菌附着和可能产生的细菌污染也在不断出现。此外,生物材料中微生物的含量较高时会导致严重的细菌感染和健康问题;有时为了避免细菌感染对人体的伤害,还必须去除或更换植入材料,这给患者带来了非常强烈的不适感。一般情况下,这些感染可以使用一些常规的抗菌剂进行治疗;但是,微生物很容易产生耐药性,这些抗菌剂的扩散也可能会对环境造成污染,甚至是对人体造成危害。因此,为了减轻由于细菌感染引起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制备理想的抗菌材料对医疗卫生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一事实也鼓励着科学研究人员努力开发具有抗菌活性的材料以满足医疗设备和公共卫生产品的实际需求。抗菌涂层由于具有良好的表面性质和多变的化学结构以及易于加工制备等优点可以在细菌构成威胁之前将它们消除或者中和,因此成为理想的赋予材料抗菌性质的候选解决方案之一,并且也是对医用材料表面改性使用最广泛的一种方法。此外,它们还具有可以调控厚度的优势并且很容易地扩大生产规模,使涂料涂在物体的表面以满足多种用途;同时,由于聚合物涂层的结构功能具有可设计性、抗菌可靠性强、整体性能稳定等优点,因此是解决细菌附着与生长的一种有效策略。开发和制备具有良好抗菌性能的聚合物涂层对于抗菌材料的发展来说具有重大意义。在本论文中,我们从聚合物结构设计出发,分别采用聚氨酯反应、传统的自由基溶液聚合和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聚合的方法,将抗菌单元引入聚合物结构中,将聚合物溶液利用简单的喷涂或浸涂制作成抗菌涂层。其中,研究的具体内容如下:第二章,我们设计并合成了季铵盐类聚氨酯预聚物(Pre-A)和双键封端的聚氨酯预聚物(Pre-B);还利用溶胶凝胶法对纳米Si O2进行修饰;修饰后纳米Si O2可以与聚氨酯预聚物以化学键相连。将这两种聚氨酯预聚物配制一定含量的溶液在光引发剂存在下,通过喷涂的方式,光交联固化后得到不同的涂层。测试结果表明,该聚氨酯涂层的光学透明度良好。抗菌结果表明,随着季铵盐类聚氨酯预聚物Pre-A含量的增加,涂层抗菌性能增强,说明涂层对变形链球菌的生长抑制具有对Pre-A的浓度依赖性。此外,涂层对L929成纤维细胞的毒性低。该聚氨酯抗菌涂层制备过程简单,是制备抗菌涂层的一种有效策略。第三章,由于第二章制备的抗菌涂层在使用过程中很容易发生磨损或断裂,因此我们制备了有机-无机杂化的抗菌涂层。首先合成了龙脑基丙烯酸酯单体,利用该单体与甲基丙烯酸甲酯和3-(甲基丙烯酰氧)丙基三甲氧基硅烷通过传统的自由基溶液聚合方法得到了龙脑基丙烯酸酯不同含量的可进行溶液加工的聚合物。通过简单地混合不同聚合物溶液和杂化硅溶胶溶液分别利用共价键(-Si-O-C-键)和环氧基团的单独交联制备了抗菌涂层。通过红外光谱和水相接触角测试验证我们已成功将聚合物引入表面。抗菌涂层具有光滑的表面、较低的表面粗糙度和良好的透明性。另外,涂层HS-MKB-8具有良好的耐久性和坚固性,说明杂化硅溶胶溶液的引入可以有效提高涂层的力学性能。除此之外,HS-MKB-8还具有优异的抗菌粘附性能,对大肠杆菌(革兰氏阴性菌)和变形链球菌(革兰氏阳性菌)的抑制率分别为94.3%和80.6%。体外和动物体内细胞实验证明HS-MKB-8涂层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安全性。这种制备简便且具有良好机械性能的涂层在医学材料领域有良好的应用前景。第四章,由于第三章龙脑独特的结构导致材料表面的疏水性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广泛应用,因此我们制备了龙脑基亲水性抗菌涂层材料。将两性离子2-甲基丙烯酰氧乙基磷酰胆碱(MPC)单体与双环单萜结构龙脑化合物结合并利用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聚合方法先获得了不同的聚合物。然后在基材上预先形成了氨基丙二腈对甲苯磺酸盐AMN涂层,并将不同聚合物进行溶液加工后通过席夫碱反应将其引入到基材表面。通过X射线光电子能谱验证我们成功将聚合物引入表面,并通过静态水相接触角确定了由于两性离子MPC的存在得到了亲水性的涂层表面;与此同时,这些聚合物涂层具有较低的表面粗糙度。SA-PMFB-40%涂层表面两性离子MPC与天然龙脑可以分别依靠超水合作用和特殊的立体化学结构使材料表面具有防污性能。另外,涂层SA-PMFB-40%可以有效地抑制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在表面的附着与生长。并且,聚合物和不同的涂层对MRC-5(肺成纤维细胞)毒性低,具有良好的生物安全性。我们的结果表明,这种基于天然龙脑制备亲水性聚合物抗菌材料在医学方面具备潜在的应用价值。

王月月[2](2021)在《新型漱口液对SD大鼠龋病和牙龈炎的疗效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以茶多酚和绿原酸为主要成分研制一款漱口液,观察其对口腔常见致病菌的抑制作用,对SD大鼠实验性龋病和牙龈炎的预防效果,为临床预防龋病和牙龈炎的发生提供新思路。方法:1、漱口液的制备:通过液体稀释法测定茶多酚(tea polyphenols,TP)、绿原酸对变异链球菌(Streptococcus mutans,S.mutans)和牙龈卟啉单胞菌(Porphyromonas gingivalis,P.gingivalis)的最低杀菌浓度(Minimum bactericidal concentration,MBC)值分别为2 mg/mL、12.5 mg/mL;因此将TP配制成2、1、0.5 mg/mL的浓度,绿原酸配制成12.5、6.25、3.125 mg/mL的浓度,将上述两种药物的3种浓度交叉配比后各吸取1 mL于无菌EP管中,获得9种浓度配比的漱口液,混合液中加入适量甘草酸(0.2 mg/mL)和薄荷油(0.2 mg/mL)制成漱口液。2、抑菌实验:检测9种浓度的漱口液对S.mutans和P.gingivalis的抑菌效果。2.1漱口液对S.mutans的抑菌实验:实验分组:实验组:新型漱口液+菌液,阳性对照组:西帕依固龈液+菌液,阴性对照组:LB液体培养基+菌液,空白对照组:菌液。96孔板中分别加入9种浓度的新型漱口液、西帕依固龈液、LB液体培养基各10μL,每孔加入S.mutans菌液(OD600=1)100μL,恒温培养(37℃,16 h)后,每孔吸取50μL混合液涂布于LB固体培养基平板上,恒温培养(37℃,16 h),记算MBC值。2.2漱口液对P.gingivalis的抑菌实验:实验分组:实验组:新型漱口液+菌液,阳性对照组:西帕依固龈液+菌液,阴性对照组:BHI液体培养基+菌液,空白对照组:菌液。96孔板中分别加入9种浓度的新型漱口液、西帕依固龈液、BHI液体培养基各10μL,每孔中分别加入P.gingivalis菌液(OD600=1)100μL,厌氧培养(37℃,4 d)后,每孔吸取50μL混合液涂布于BHI固体培养基平板上,厌氧培养(37℃,4d),记算MBC值。3、漱口液安全性检测:雄性SD大鼠15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5只,实验组:口腔黏膜涂布新型漱口液,阳性对照组:口腔黏膜涂布西帕依固龈液,阴性对照组:口腔黏膜涂布生理盐水;用药方式:每日3次,每次40μL,连续1月。实验期间观察SD大鼠的体重、精神状态、口腔黏膜色形质的变化,1月后处死SD大鼠,通过组织病理学切片观察心、肝、脾、肺、肾的病理情况、通过测量各脏器质量记录脏器系数比。4、漱口液对SD大鼠实验性龋病的预防作用:18天龄SD雄性大鼠12只,随机分为2组,每组6只。通过喂食致龋饲料建立龋病动物模型,实验组:口腔黏膜涂布新型漱口液,阴性对照组:口腔黏膜涂布生理盐水;用药方式:每日3次,每次40μL,连续3个月。3个月后处死大鼠取上颌骨,冷却状态下使用金刚砂片沿近远中向对大鼠上颌磨牙牙合面进行片切,于体视显微镜观察并拍照,根据Keyes经典评分方法判断患龋情况。5、漱口液对SD大鼠实验性牙龈炎的预防作用:雄性SD大鼠18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6只。通过丝线结扎第二磨牙的方法建立牙龈炎动物模型,实验组:口腔黏膜涂布新型漱口液,阳性对照组:口腔黏膜涂布西帕依固龈液,阴性对照组:口腔黏膜涂布生理盐水;用药方式:每日3次,每次40μL,连续7 d。牙龈炎模型建立成功后的2、4、6 d收集唾液各0.5 mL,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天冬氨酸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连续给药7 d后,取第二磨牙牙龈组织进行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抑制率和过氧化酶(catalase,CAT)活力检测。结果:1、新型漱口液的制备和抑菌试验采用液体稀释法测定MBC,对平板上菌落数目计算观察发现,TP 1 mg/mL、绿原酸6.25 mg/mL的混合液平板上无S.mutans和P.gingivalis的生长,因此漱口液对S.mutans和P.gingivalis的MBC值为TP 1 mg/mL、绿原酸6.25 mg/mL。通过液体稀释法测定S.mutans和P.gingivalis的MBC值找到新型漱口液中各成分的最佳配比为:TP 1 mg/mL、绿原酸6.25 mg/mL、甘草酸0.2 mg/mL、薄荷油0.2 mg/mL。2、漱口液的安全性检测实验过程中,各组大鼠未出现食欲不振的情况且精神状态良好,口腔黏膜色性质未出现明显改变。第1周至4周各组SD大鼠体重呈现递增趋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4周处死大鼠后,各组实验动物心、肝、脾、肺、肾的脏器系数比结果显示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织病理学检测结果显示各组实验大鼠脏器均未出现明显病理学改变。3、漱口液对SD大鼠实验性龋病的预防作用通过体式显微镜对大鼠上颌骨观察显示:龋损部位染成粉红色,未患龋部位几乎不着色或着色浅。通过Keyes计分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龋病牙面数Keyes计分明显低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的E、Ds级的数量较对照组多,但Dm和Dx级的数量较对照组少,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结果表明,漱口水对SD大鼠实验性龋病具有防治作用。4、漱口液对SD大鼠实验性牙龈炎的预防作用丝线结扎1周后可观察到第二磨牙牙龈红肿,探诊出血,对唾液AST检测结果显示:用药前三组唾液AST检测结果均有升高,表明牙龈炎建模成功,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后(7 d)牙龈红肿好转,探诊无出血,唾液AST结果显示:实验组和阳性对照组与用药前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阴性对照组与用药前组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后实验组及阳性对照组唾液AST值较低,且与阴性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新型漱口液、西帕依固龈液组能够通过降低AST值对牙龈炎发挥作用。通过对上颌磨牙牙龈组织进行检测结果显示:与阴性对照组比较,实验组和阳性对照组SOD抑制率和CAT活力均升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实验组与阳性对照组SOD抑制率和CAT活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漱口水对于SD大鼠实验性牙龈炎具有治疗作用。结论:本课题组研制的新型漱口液各成分最佳配比为:TP 1 mg/mL、绿原酸6.25mg/mL、甘草酸0.2 mg/mL、薄荷油0.2 mg/mL,它能有效抑制S.mutans和P.gingivalis,对SD大鼠实验性龋病和牙龈炎有一定的预防作用,且初步证实安全无毒性。

徐仰龙[3](2021)在《缓释型柠檬苦素纳米聚合物抗生物膜作用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研究载柠檬苦素聚合纳米粒(LIM/PLGA-PEG)的抗生物膜性和酸性条件下的缓释性能。方法:制备载柠檬苦素聚合物纳米粒,并对其进行表征。测定其抗变形链球菌和抗生物膜性能。评价LIM/PLGA-PEG的释放曲线(物质毒性)和细胞毒性。结果:LIM/PLGA-PEG显示出抗变形链球菌特性(MIC为1.56 mg/mL)。亚抑制浓度的LIM/PLGA-PEG可降低92%的生物膜形成。在中性和酸性环境下检测LIM/PLGA-PEG在12 h内的缓慢释放。载药纳米粒的IC50为15.63μg/mL。结论:含柠檬苦素纳米粒具有抗龋活性和酸性环境下的缓释作用,有望用于控制龋齿的发生和发展。

张琪[4](2021)在《基于胃肠全段魔芋葡甘露聚糖改善便秘小鼠通便作用机理》文中指出便秘是常见胃肠道疾病之一,是全球性健康问题,其发病率逐年升高,且女性高于男性,中老年高于青少年,不仅增加患者身体和经济负担,还增加心理压力,导致生活质量下降。研究表明,便秘的发生和发展涉及整个胃肠道,与胃肠激素、神经递质、胃排空、免疫因子、肠道微生物及代谢物等因素相关。与治疗便秘相关药物相比,天然活性成分因无药物依赖性、安全性高、食用方便等优点是治疗便秘研究的重点,且应用天然成分通过调控胃肠道健康进而改善便秘患者通便作用是研究的热点问题。魔芋葡甘露聚糖(Konjac glucomannan,KGM)作为一种高品质可直接食用的膳食纤维,临床研究证实,可有效缓解便秘症状,而通过日常饮食实现便秘缓解是简单可行的治疗方案。但目前KGM缓解便秘的认知还不普及,作用机理尚不清楚。基于以上现状,本研究首先采集健康成年小鼠新鲜胃肠全段内容物{(胃、小肠(空、回肠段)、大肠(盲、结肠段)},用含7 g/L KGM(干基)-YCFA培养基体外模拟发酵,通过不同发酵时间胃肠全段发酵液p H值、菌落总数、黏度、短链脂肪酸(Short-chain fatty acids,SCFAs)、总糖及还原糖含量初步探究KGM对胃肠全段微环境的影响;其次,开展动物体内试验,以洛哌丁胺诱导构建便秘小鼠模型,以聚乙二醇4000散(Polyethylene glycol,PEG-4000)为阳性对照,灌胃KGM(75 mg/kg?bw、150 mg/kg?bw、300 mg/kg?bw),通过一般生理状态、粪便性状及含水量、胃肠动力及胃肠屏障功能探究KGM缓解便秘的作用效果;然后,采用16S rRNA微生物测序技术,对所有分组小鼠胃肠全段微生物进行物种组成及分布多样性分析和KEGG功能通路预测,同时测定胃肠全段SCFAs含量;最后,基于超高压液相色谱-四极杆萃取轨道阱串联质谱(Ultra high pressure liquid chromatography-quadrupole exactive orbitrap/mass spectrometry,UHPLC-QE Orbitrap/MS)非靶代谢组学技术筛选与便秘相关的胃肠全段小分子差异代谢物(Mw<1500 Da)及关键代谢通路,并基于双向正交偏最小二乘(Two-way 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O2PLS)模型和Pearson相关系数探究胃肠全段微生物与代谢物之间的相关性。通过以上研究系统全面整合胃肠全段微生物、代谢物与便秘之间的关系,提出KGM缓解便秘的作用机理,为KGM改善胃肠前端、中端、后端微环境提供理论支撑,为KGM应用于便秘患者的通便作用提供理论依据,推动膳食纤维的应用与发展。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体外模拟发酵胃肠全段微生物试验结果发现,与空白对照组相比,随着发酵时间延长,KGM显着降低胃肠全段发酵液p H值(p<0.05),显着增加胃肠全段发酵液黏度(p<0.05),增加菌落总数,降低总糖和还原糖含量,胃肠全段发酵液中6种SCFAs含量有不同程度增加,总SCFAs含量均增加。(2)动物体内试验结果发现,洛哌丁胺便秘模型对照组(Loperamide-induced constipation-model control group,MC)小鼠出现精神状态差、好蜷缩抱团、毛发蓬松无光泽、抓取时易怒等不良生理状态;粪便性状呈串联黑色球便,并伴有血迹;粪便含水量、胃排空及小肠推进率显着低于空白对照组(Control check group,CK)(p<0.05)。KGM干预2 w后,便秘小鼠毛发变得光滑有光泽,粪便呈较大较软的黄褐色椭球形,粪便含水量增加;小肠推进率和胃排空率显着高于MC组(p<0.05),且各剂量组之间存在剂量效应关系,体重及脏器指数无显着性差异(p>0.05);同时KGM和PEG均显着增加血清MTL、Gas、ACh E、SP和5-HT水平,降低ET-1、VIP、SS和NO水平(p<0.05),但只有KGM可激活Ig G、Ig M、IL-10和IL-4释放,抑制TNF-α、IFN-γ、IL-2和IL-6释放(p<0.05)。此外,便秘导致小肠绒毛出现脱落、萎缩、排列紊乱现象,绒毛长度变短,宽度变窄,隐窝深度变小,肌层厚度变薄;胃和大肠黏膜层和肌层厚度变薄,且各胃肠道及免疫组织出现不同程度炎性细胞浸润,KGM干预使小鼠各组织形态及测量指标趋于正常形态,无明显病理改变,但PEG却没有这一作用效果。(3)16S rRNA微生物技术测定不同分组小鼠胃肠全段微生物组成及种类多样性结果发现,所有原始序列共聚类到3,145个操作分类单元(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s,OTUs)。KGM干预降低胃和小肠OTU数,增加大肠OTU数;随着测序量增加,α多样性指数(Shannon、Simpson、Chao、Ace、Good’s Coverage)及Rank Abundance等级丰度分布曲线均趋于平缓及饱和状态,且各分组α多样性结果与OTU变化趋势相同;β多样性主坐标分析(Principal coordinates analysis,PCo A)结果发现,胃、小肠、大肠微生物存在明显分离,且组内变异性胃和小肠>大肠,MC模型组与CK正常组产生明显分离,KGM干预使其向CK组聚集;物种组成结果显示,门水平,厚壁菌门(Firmicutes)、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和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是KGM缓解便秘的优势菌门,KGM干预后,Bacteroidetes丰度降低,Firmicutes丰度增加;属水平,胃肠全段优势菌属存在显着差异,胃和小肠以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为主,大肠以拟杆菌属(Bacteroides)和Lachnospiraceae_NK4A136_group菌属为主,KGM干预增加胃Lactobacillus和双歧杆菌属(Bifidobacterium)丰度,小肠Lactobacillus和Turicibacter丰度,大肠Lachnospiraceae_NK4A136_group丰度,降低Bacteroides、链球菌属(Streptococcus)和葡萄球菌属(Staphylococcus)丰度;KEGG Pathway群落功能预测结果发现,KGM的干预导致与微生物改变相关的多条代谢通路发生变化,其中,碳水化合物、膜转运及氨基酸的代谢是KGM调节胃肠全段微生物参与调控的主要代谢通路;与此同时,KGM干预增加胃肠全段SCFAs含量,这一试验结果与体外模拟发酵试验结果一致。(4)UHPLC-QE Orbitrap/MS非靶代谢组学结果发现,质控(Quality control,QC)样本基峰离子流图(Base peak chromatograms,BPC)几乎重叠,且与QC样本相比,空白样本的质谱信号几乎趋于平缓状态;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结果显示,胃、小肠及大肠代谢物有明显分离,CK组与MC组有明显分离,KGM调控代谢物向CK组聚集;原始数据共注释到3,314种正离子模式(Positive ion mode,POS)和1,918种负离子模式(Negative ion mode,NEG)代谢物,Top 30热图结果发现,氨基酸(L-精氨酸、L-正亮氨酸、L-缬氨酸、L-组氨酸、L-脯氨酸等)、胆碱(乙酰胆碱、Lyso PC(16:0)、PC(18:2(9Z,12Z)/15:0等)、硫酸吲哚酚是主要优势差异代谢物。与MC组相比,KGM干预导致胃肠全段氨基酸水平升高,胆碱、硫酸吲哚酚水平下降;KEGG Pathway关键代谢通路表征结果显示,碳水化合物及氨基酸代谢途径是KGM缓解便秘的重要作用途径,这一试验结果与微生物调控相关代谢通路结果一致;此外,微生物与代谢关联分析结果显示,胃肠全段乳杆菌属、拟杆菌属与脱氧腺苷、硫酸吲哚酚、胸苷、糖精、3-甲基黄嘌呤等多个代谢物相关,次黄嘌呤与乳杆菌属、拟杆菌属、普氏菌属、纤维素菌属、不动杆菌属等多种胃肠全段微生物菌属相关。

赵霞,徐嘉昊,夏商,张晨,王万春[5](2020)在《Farnesol纳米胶束的构建及对变形链球菌的抑菌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构建水溶性Farnesol纳米胶束,并研究其对变形链球菌的抑菌作用。方法:采用乳化溶剂扩散法制备Farnesol纳米胶束。通过Malvern粒度仪检测粒径、聚合物分散性系数(PDI)、Zeta电位3项指标,计算载药量及包封率;并考察其稳定性、水溶性、体外释放行为等。通过扫描电镜评价Farnesol纳米胶束对变形链球菌菌斑生物膜形态的影响。采用微板法检测菌悬液中钙离子浓度,探讨Farnesol纳米胶束对变形链球菌产酸及釉质脱矿的抑制作用。结果:Farnesol纳米胶束水溶液澄清,无沉淀。粒径为(19.78±0.21) nm,Zeta电势为(-12.2±0.4) mV,PDI为0.089±0.040,载药量为(8.3±0.5)%,包封率为(46.89±1.10)%,12 h累计释放70%。该纳米胶束能够抑制变形链球菌抑制菌斑生物膜的形成,降低产酸能力抑制釉质脱矿,且呈浓度依赖性。结论:Farnesol纳米胶束制备良好,具有水溶性、稳定性和缓释性等特点,并可抑制变形链球菌的生长,降低其产酸能力,对龋病的防治有重要的临床指导价值。

耿慧君[6](2020)在《金葡菌噬菌体的筛选及对小鼠乳腺炎的抑制作用与机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奶牛乳腺炎是奶牛养殖业中危害最大、最常见的疾病。金黄色葡萄球菌(金葡菌)是其最重要的一种致病菌,据报道,超过25%的临床型奶牛乳腺炎由金葡菌引起。而抗生素的大量使用,会导致细菌耐药性和超级细菌的产生,对生态环境的平衡也会造成极大危害。噬菌体是一种结构简单、广泛存在、高效安全的生物抗菌剂,具有高特异性、高裂解子代数及高环境丰度等优点。迄今为止,关于噬菌体治疗金葡菌性乳腺炎的研究较多,但对于其实际应用的生物安全性机制,以及对肠道微生态的副作用等尚未见报道。本研究将噬菌体全基因组测序与小鼠转录组分析相结合,评估了噬菌体作用于金葡菌性乳腺炎的安全性;将肠道菌群微生态与炎性因子分析相结合,探讨了噬菌体有效抑制金葡菌性乳腺炎的作用机制。旨在为噬菌体疗法在该领域的应用提供理论基础与实践依据。具体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筛选得到一株高致病性、多重耐药的金葡菌,以其为宿主菌分离获得两株裂解性能良好、广谱性的噬菌体,并检测了相关理化性质与生物学特性。从55份患有临床型乳腺炎的病牛奶样中分离得到34株病原菌,其中金葡菌6株(17.65%)。因金葡菌Sau-XJ-21呈现最多的抗生素耐药性与较高的致病性(半数致死量LD50为1.26×106 CFU/mL),则以其为宿主菌,筛选获得两株裂解性噬菌体vBSM-A1和vBSP-A2。利用双层平板法、CsCl密度梯度离心法、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点板法(spot-test)、一步生长曲线构建、pH值及温度稳定性检测和体外抑菌实验等,检测了噬菌体的形态特征、宿主谱、理化性质及对病原菌的体外抑制作用,结果表明,两株噬菌体均隶属于有尾目噬菌体,亥瑞勒噬菌体科;具有广谱性,能够裂解不同来源(牛源、人源)不同区域(新疆、浙江和大连)的金葡菌;单一噬菌体及噬菌体cocktail(体积1:1)均能有效抑制金葡菌Sau-XJ-21生长。(2)对两株噬菌体vBSM-A1和vBSP-A2进行全基因组测序与注释,阐明二者均不含毒力基因、溶源基因及毒力转座子等,不存在基因水平转移风险,具有应用安全性。利用Illumina Genome Analyzer测序技术对两株噬菌体进行全基因组测序;选择GeneMarkS、CGView、tRNAscan-SE、Cluster X 和 MEGA 7.0 等生物信息学软件和程序,对两株噬菌体进行全基因组分析、功能基因注释、tRNA形态结构预测与分类学地位分析;运用 ExPASy、TCDB、PortScale、Signal 5.0、Phyre2和Swiss-Model等生物信息学程序,对噬菌体裂解酶Lys-vBSM-A1进行一级结构分析、理化性质鉴定、功能区域预测(疏水性、跨膜区域和信号肽)、二级结构预测与结构域3-D模型构建,结果显示噬菌体vBSM-A1和噬菌体vBSP-A2均为双链线性DNA,vBSM-A1/vBSP-A2基因组全长140,654/136,528 bp,GC含量为30.33%/30.45%,预测出70/77个具有实际功能的基因和4/3个tRNA编码基因;两株噬菌体Genebank ID分别为MK584893和MK656892;二者均含有同一个序列保守的裂解酶基因Lys-vBSM-A1,其大小为267aa,其表达蛋白含两个典型的活性域,位于N端的c4olkB结构域和位于C端的c4olsA结构域。(3)评估了噬菌体混合制剂对金葡菌性小鼠乳腺炎的治疗作用;阐明了其对小鼠肠道微生态的调节与改善;考察了噬菌体经小鼠乳腺灌注的安全性影响,分析了小鼠转录组表达变化与潜在作用机制。利用金葡菌Sau-XJ-21成功构建了小鼠乳腺炎模型,评估并确定3×104 CFU/25 μL为最佳攻菌浓度。探究了噬菌体cocktail对金葡菌性小鼠乳腺炎的治疗,使用Beckman Coulter DxH8000血液分析仪、点板法(spot-test)、ELISA酶联免疫吸附测定、H&E组织切片染色等仪器与方法,检测了各实验组小鼠的血液样本参数、CFU和PFU负荷、炎症因子TNF-α和IL-1β指标与小鼠乳腺组织病理学形态,结果显示噬菌体cocktail在小鼠乳腺内能有效减轻金葡菌Sau-XJ-21造成的炎症症状;小鼠肠道菌群分析结果显示,头孢噻呋钠会破坏小鼠肠道内原有的优势菌株,降低菌群丰度;而噬菌体混合制剂治疗组,能够有效改善乳腺炎导致的肠道菌群紊乱,调节肠道微生态平衡。运用Illumina HiSeq测序技术进行小鼠转录组测序,对差异表达基因GO分类与KEGG富集分析,发现相较于PBS对照组,噬菌体灌注组在一些与炎症相关的基因(如细胞凋亡、细胞聚集及抗氧化活性等)表达中,存在较明显的差异表达;同时在与炎症因子相关的一些通路(如TNF信号通路以及NF-κB信号通路等)中显示出显着富集,提示了噬菌体在小鼠体内会引发一些相关的免疫反应和炎症应答。综合小鼠形态学观察、乳腺组织病理学切片分析、炎症因子TNF-α检测,以及噬菌体负荷检测等结果,揭示了噬菌体灌注形成的炎症特征轻微,对小鼠正常生命体征无碍。综上,本论文以致病性金葡菌为目标菌株,分离获得两株裂解性噬菌体;研究了施用噬菌体混合制剂治疗小鼠金葡菌性乳腺炎的有效性;揭示了该噬菌体混合制剂在调节小鼠肠道菌群丰度、改善肠道微生态平衡中,相较于抗生素的优越性;从全基因组、转录组、炎症因子、小鼠表观状态及乳腺噬菌体负荷等角度,初步阐明了噬菌体混合制剂的应用安全性。因此,该噬菌体混合制剂是一种能够在体外和体内均有效抑制金葡菌生长的生物安全制剂,具有较高的应用前景和可行性。

赵霞[7](2020)在《Farnesol/mPEG-PDLLA纳米胶束的构建及对口腔变形链球菌和牙釉质脱钙的抑制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利用纳米技术,选用含亲水端甲氧基聚乙二醇-聚乳酸(mPEG-PDLLA)共聚物为载体,装载天然药物法尼醇(Farnesol),构建水溶性Farnesol/mPEG-PDLLA纳米胶束,研究其对变形链球菌产酸和牙釉质脱钙的抑制作用,为研发天然无毒副作用的口腔防龋材料提供实验依据。方法:1.用mPEG-PDLLA包载Farnesol,制作Farnesol/mPEG-PDLLA纳米胶束。优化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确定色谱条件,验证其对Farnesol专属性并检测Farnesol/mPEG-PDLLA纳米胶束的载药量及包封率;采用透射电镜观察其形态学特征;并通过马尔文激光粒度仪检测其粒径,聚合物分散性系数(PDI),以及Zeta电位三项指标,进一步考察其稳定性,水溶性,体外释放行为。2.采用菌落计数法比较相同浓度的Farnesol/mPEG-PDLLA纳米胶束与游离Farnesol的抑菌效果。3.不同浓度Farnesol/mPEG-PDLLA纳米胶束抑菌效果比较。将Farnesol/mPEG-PDLLA纳米胶束分为4组,A组:100μmol/L、B组:200μmol/L;C组:400μmol/L,D组(空白对照组):0μmol/L。通过菌落计数检测不同浓度Farnesol/mPEG-PDLLA纳米胶束对游离状态变形链球菌的抑制作用;通过扫描电镜评价Farnesol/mPEG-PDLLA纳米胶束对变形链球菌菌斑生物膜形态的影响;选用正畸减数拔除的前磨牙,制作釉质切片标本,观测Farnesol/mPEG-PDLLA纳米胶束对牙釉质脱钙的抑制效应;pH测试仪检测药物处理后菌悬液pH值,观察Farnesol/mPEG-PDLLA胶束对变形链球菌产酸的抑制作用。结果:1.经HPLC分析测定Farnesol专属性好。Farnesol/mPEG-PDLLA纳米胶束载药量为(8.3±0.5)%,包封率为(46.89±1.1)%,粒径为(19.78±0.21)nm,Zeta电势为(-12.2±0.4)mV,PDI为(0.089±0.04)。各项指数呈正态分布。2.透射电镜下观察Farnesol/mPEG-PDLLA纳米胶束,粒径均匀,外观呈圆形,分散性好。3.Farnesol/mPEG-PDLLA纳米胶束在12 h释放约70%,48 h内仍呈现缓控释放状态;其水溶液在10 h粒径无聚集现象,冻干粉在4℃下放置2个月,各项指数无明显变化,稳定性较好。4.相同浓度下Farnesol/mPEG-PDLLA纳米胶束的抑菌作用较游离Farnesol明显,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100、200、400μmol/LFarnesol/mPEG-PDLLA纳米胶束对游离状态下变形链球菌生长均有抑制作用,且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100-400μmol/L范围内,变形链球菌的生长随药物浓度升高而降低。6.随药物浓度升高,变形链球菌菌斑生物膜破坏严重,细菌数量明显减少,400μmol/L实验组生物膜几乎不能形成。7.24 h、48 h、72 h实验组上清液钙离子浓度均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药物浓度越高,钙离子浓度就越低,Farnesol/mPEG-PDLLA纳米胶束对变形链球菌釉质脱矿的抑制作用呈浓度依赖性。8.Farnesol/mPEG-PDLLA纳米胶束处理72h后的各组菌悬液pH值分别为:6.38,6.68,6.89,5.57,实验组与对照组均有显着差异(P<0.05),而实验组组间无明显差别(P>0.05),但随着浓度的升高pH值呈逐渐升高的趋势。Farnesol/mPEG-PDLLA纳米胶束可降低变形链球菌的产酸能力。结论:1.利用纳米技术,选用含亲水端mPEG-PDLLA共聚物为载体,装载天然疏水性药物Farnesol,成功制备Farnesol/mPEG-PDLLA纳米胶束药物。解决Farnesol水溶性问题,克服游离药物临床应用的局限性。且该胶束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缓释性。2.Farnesol/mPEG-PDLLA纳米胶束可抑制变形链球菌菌斑生物膜形成、抑制细菌产酸及牙釉质脱矿,且同等浓度下,对变形链球菌的抑制作用较游离Farnesol明显。本研究对龋病的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临床指导价值。

孙艳伟[8](2018)在《LEO对不同糖浓度下Streptococcus mutans产酸及调节机制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柠檬精油(Lemon essential oil,LEO)对不同葡萄糖浓度下变异链球菌(Streptococcus mutans,S.mutans)产酸及其调节机制的影响,为LEO在口腔疾病防治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最小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的测定采用液体稀释法测定LEO对0%、0.2%、1%和5%葡萄糖浓度下S.mutans的最小抑菌浓度。2.产酸实验根据测得的MIC,分别用0%、0.2%、1%和5%糖浓度的TPY培养基对LEO对倍稀释,每种糖浓度下设置4个稀释浓度,每个稀释浓度设置3个重复,不含LEO的培养基(四种糖浓度)作为对照组。检测各组含S.mutans溶液的初始pH值,37℃下厌氧培养24h,再次检测各组样本的pH值,以ΔpH=pH最终-pH初始来反映LEO对不同糖浓度下S.mutans的产酸能力的影响。3.乳酸脱氢酶活性的测定分组方法同实验2。收集培养18h的S.mutans,冰浴下超声破碎菌体,BCA蛋白定量试剂盒测定各个样本的蛋白质浓度,还原性辅酶Ⅰ氧化法测定各样本乳酸脱氢酶的活性。4.ldh基因转录和翻译量的测定实验分组设计同实验2,每种糖浓度下仅设置3个稀释浓度。将S.mutans加入各组中,37℃下厌氧培养18h后,提取S.mutans的总RNA,逆转录合成cDNA,PCR扩增,根据各组2-??Ct值,确定各组S.mutans ldh基因转录量。分别用0%和1%糖浓度的TPY培养基对1×MIC的LEO对倍稀释,每种糖浓度下设置3个稀释浓度,每个稀释浓度设置3个重复,不含LEO的培养基(0%和1%糖浓度)作为对照组。将S.mutans加入各组培养基中,37℃下厌氧培养18h后,采用SDS-PAGE测定ldh基因的翻译量。结果1.MIC测定结果:LEO在0%和5%糖浓度下的MIC为1.125mg/ml,在0.2%和1%糖浓度下的MIC为2.25mg/ml。2.LEO对0%、0.2%、1%和5%糖浓度下S.mutans产酸的影响结果(1)对照组S.mutans产酸的影响结果在对照组,随着葡萄糖浓度的升高(0.2%5%糖浓度),培养基的ΔpH值逐渐增大,均高于0%糖浓度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F=1913.266,P<0.05),说明高浓度葡萄糖更有利于S.mutans产酸。(2)LEO对S.mutans的产酸影响结果在无糖(0%糖浓度)环境下,仅MIC组ΔpH值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2.953,P<0.05),提示在无糖环境下,亚抑菌浓度的LEO对S.mutans的产酸无影响。在有糖(0.2%5%糖浓度)环境下,随着LEO浓度的升高,各糖浓度下S.mutans的ΔpH值逐渐降低,除0.563mg/ml(0.2%糖浓度1/4MIC)以下浓度外,所有LEO组的ΔpH值均低于相同糖浓度下的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0.2%=197.287,F1%=2229.371,F5%=2603.091,P<0.05),提示在一定浓度范围内,亚抑菌浓度的LEO对高糖、中糖和低糖环境下的S.mutans产酸均有抑制作用,作用具有浓度依赖性。3.LEO对0%、0.2%、1%和5%糖浓度下S.mutans乳酸脱氢酶活性的影响结果(1)对照组S.mutans的乳酸脱氢酶活性的影响结果在对照组,随着葡萄糖浓度的升高(0.2%5%糖浓度),S.mutans的乳酸脱氢酶活性逐渐增大,均高于0%糖浓度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F=335.297,P<0.05),提示高浓度的葡萄糖更有利于S.mutans乳酸脱氢酶活性的提高。(2)LEO对S.mutans的乳酸脱氢酶活性的影响结果在无糖(0%糖浓度)环境下,随着LEO浓度的升高,实验组的乳酸脱氢酶活性逐渐降低,各组的乳酸脱氢酶活性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0%=60.85,P<0.05),提示LEO在无糖环境下可以抑制S.mutans乳酸脱氢酶活性,抑制作用呈现浓度依赖性。在有糖(0.2%5%糖浓度)环境下,随着LEO浓度的升高,各糖浓度下S.mutans的乳酸脱氢酶活性均逐渐降低,除0.141 mg/ml(0.2%糖浓度1/16MIC)外,实验组的乳酸脱氢酶活性均低于相同糖浓度下的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0.2%=78.867,F1%=77.071,F5%=255.594,P<0.05),提示在低糖、中糖和高糖环境下,亚抑菌浓度的LEO也可以抑制S.mutans乳酸脱氢酶活性,抑制作用具有浓度依赖性。4.LEO对0%、0.2%、1%和5%糖浓度下S.mutans ldh基因转录和翻译的影响(1)对照组S.mutans ldh的基因转录结果在对照组,随着葡萄糖浓度的升高(0.2%5%糖浓度),1%和5%糖浓度组S.mutans的ldh基因的转录量高于0%糖浓度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6.151,P<0.05),提示在一定糖浓度下(1%和5%)的葡萄糖可以诱导S.mutans ldh基因的表达上调。(2)LEO对S.mutans ldh基因转录和翻译的影响结果在无糖环境下(0%糖浓度),各实验组ldh的基因转录量均高于对照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F=14.258,P<0.05);0.563 mg/ml(1/2MIC)精油组的ldh基因的翻译量低于对照组,0.282mg/ml(1/4MIC)精油组的ldh基因的翻译量高于对照组,相比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67.193,P<0.05),提示在无糖环境下,LEO可能有诱导ldh基因转录上调的作用,对ldh基因翻译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无明显规律。在有糖环境下,除0.563mg/ml(0.2%糖浓度1/4MIC)外,其余实验组ldh的基因转录量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0.2%=18.009,F1%=316.667,F5%=36.528,P<0.05);实验组的ldh基因合成乳酸脱氢酶的量显着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709.001,P<0.05),提示在有糖环境下,LEO可以抑制ldh基因的转录和翻译。结论1、LEO可以抑制0%、0.2%、1%和5%糖浓度下S.mutans产酸。2、在有糖环境下,亚抑菌浓度的LEO在不影响细菌生长的同时,可以通过抑制S.mutans ldh基因的转录和翻译,降低乳酸脱氢酶的活性,进而减少酸的产生。3、在无糖环境下,亚抑菌浓度的LEO对S.mutans ldh基因的转录可能具有逆调节的作用,对S.mutans ldh基因的翻译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无显着规律。4、高浓度的葡萄糖可以上调S.mutans ldh基因的表达量,提高乳酸脱氢酶的活性,更有利于产酸。5、LEO对无糖环境下S.mutans ldh基因转录的逆调节作用需要从多角度进一步研究证实。

金苏晗,马彬,周建国,李志强,包广洁[9](2014)在《中药防龋的研究进展》文中指出由于西药不良反应及耐药性的出现,近年来,具有"天然药"特性的中药成为研究热点,本文从防龋中药的地理分布、生产加工工艺、防龋机制、药效对比研究和复方研究等方面就中药在口腔防龋中的应用做一综述。

刘琳,包广洁[10](2013)在《3种乳化剂对厚朴酚抑制变形链球菌生长及产酸作用影响的体外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考察厚朴酚在乳化剂聚乙二醇400、吐温20、吐温80增溶作用下对变形链球菌生长及产酸的抑制情况,研究乳化剂对厚朴酚抑菌性的影响,并对原因进行分析。方法选用变形链球菌临床分离菌株,用轻唾-琼脂培养基(MS)培养细菌。将厚朴酚分别溶于40%的聚乙二醇400、吐温20、吐温80溶液中,并用相同乳化剂溶液将其等比稀释至预设浓度,采用纸片法将它们同时平行作用于变形链球菌做抑菌试验,比较上述厚朴酚与乳化剂混合物的抑菌效果;将厚朴酚分别溶于3种乳化剂中,并用MS液体培养基将其等比稀释至预设浓度,将等量的菌液加至培养基中,在特定条件下培养后考察3组药物在乳化剂作用下抑制细菌产酸的效果。结果在高浓度时厚朴酚与聚乙二醇400作用后抑菌效果好,而在低浓度时药物与吐温80作用后抑菌效果好;厚朴酚与聚乙二醇400作用后对变形链球菌产酸能力抑制作用最强,与乳化剂吐温80作用后对变形链球菌产酸能力抑制作用最弱。结论在不同乳化剂增溶作用下厚朴酚抑制变型链球菌生长及产酸效果有差异,乳化剂中亲油基链的增长增加了对厚朴酚扩散的抑制作用。

二、聚乙二醇抑制变形链球菌生长的实验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聚乙二醇抑制变形链球菌生长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新型功能性高分子抗菌涂层材料的设计、制备及其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生物医用材料表面的研究
        1.2.1 医用材料表面的细菌感染机制
        1.2.2 聚合物抗菌涂层的研究
        1.2.3 抗菌涂层在材料表面固定化的常用方法
    1.3 抗菌材料种类的介绍
        1.3.1 无机抗菌材料
        1.3.2 有机抗菌材料
        1.3.3 天然抗菌材料
    1.4 抗菌涂层表面发挥作用的模式
        1.4.1 杀菌型涂层
        1.4.2 细菌-排斥型涂层
        1.4.3 智能响应型抗菌涂层
    1.5 龙脑基高分子抗菌材料
        1.5.1 龙脑的结构与功能
        1.5.2 基于龙脑抗菌材料的研究与应用
    1.6 本论文的设计思路与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一步光交联法构建季铵盐类聚氨酯抗菌表面及其性能研究
    引言
    2.1 主要的化学药品和仪器设备
    2.2 实验部分
        2.2.1 季铵盐类聚氨酯预聚物(Pre-A)的合成过程
        2.2.2 双键封端的聚氨酯预聚物(Pre-B)的合成过程
        2.2.3 功能化纳米SiO_2的合成过程
        2.2.4 聚氨酯抗菌涂层的制备
        2.2.5 涂层的抗菌性能测试
        2.2.6 涂层的细胞毒性测试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2.3.1 含季铵盐类聚氨酯预聚物(Pre-A)的结构表征
        2.3.2 双键封端的聚氨酯预聚物(Pre-B)的结构表征
        2.3.3 功能化纳米SiO_2的红外表征
        2.3.4 涂层的表面性质
        2.3.5 涂层的抗菌性能评估
        2.3.6 涂层的细胞毒性评估
    2.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基于有机-无机杂化体系的聚合物抗菌涂层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引言
    3.1 主要的化学药品和仪器设备
    3.2 实验部分
        3.2.1 龙脑基丙烯酸酯(BA)单体的合成过程
        3.2.2 聚合物P(MMA-KH570)的合成过程
        3.2.3 聚合物P(MMA-KH570-BA)的合成过程
        3.2.4 杂化硅溶胶溶液的制备过程
        3.2.5 有机-无机杂化涂层的制备过程
        3.2.6 有机-无机杂化涂层的机械性能表征
        3.2.7 有机-无机杂化涂层的抗菌性能测试
        3.2.8 有机-无机杂化涂层的体内外生物安全性测试
    3.3 实验结果和讨论
        3.3.1 龙脑基丙烯酸酯(BA)单体的结构表征
        3.3.2 聚合物P(MMA-KH570)的结构表征
        3.3.3 聚合物P(MMA-KH570-BA)的结构表征
        3.3.4 有机-无机杂化涂层的表面性质
        3.3.5 有机-无机杂化涂层的机械性能
        3.3.6 有机-无机杂化涂层的抗菌性能评估
        3.3.7 有机-无机杂化涂层的体内外生物安全性评估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基于两性离子和龙脑作用的防污抗菌型聚合物亲水涂层的制备
    引言
    4.1 主要的化学药品和仪器设备
    4.2 实验部分
        4.2.1 4-(甲基丙烯酰氧基)苯甲醛(FPMA)的合成过程
        4.2.2 单体4-氰基戊酸二硫代苯甲酸酯(CTP)的合成过程
        4.2.3 共聚物P(MPC-FPMA-BA)的合成过程
        4.2.4 聚合物涂层的制备过程
        4.2.5 涂层的防污性能表征
        4.2.6 涂层的抗菌性能测试
        4.2.7 共聚物P(MPC-FPMA-BA)和涂层的细胞毒性测试
    4.3 实验结果和讨论
        4.3.1 4-(甲基丙烯酰氧基)苯甲醛(FPMA)的结构表征
        4.3.2 单体4-氰基戊酸二硫代苯甲酸酯(CTP)的结构表征
        4.3.3 共聚物P(MPC-FPMA-BA)的结构表征
        4.3.4 涂层的表面性质
        4.3.5 涂层的防污性能结果
        4.3.6 涂层的抗菌性能评估
        4.3.7 共聚物P(MPC-FPMA-BA)和涂层的生物相容性评估
    4.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总结
作者简历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2)新型漱口液对SD大鼠龋病和牙龈炎的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新型漱口液的制备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第二部分:新型漱口液安全性检测及对大鼠龋病和牙龈炎作用的研究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儿童早期龋病病因及预防方法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临床病例(一)
临床病例(二)
临床病例(三)
临床病例(四)
临床病例(五)

(3)缓释型柠檬苦素纳米聚合物抗生物膜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纳米粒合成
    1.2 纳米粒子的表征
    1.3 最低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inimum bactericidal concentration, MBC)测定
    1.4 抗生物膜试验
    1.5 细胞毒性
    1.6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颗粒大小和形态
    2.2 载药、包封及体外释放实验研究
    2.3 MIC和MBC分析
    2.5 抗生物膜试验
    2.6 细胞毒性试验
3 讨论

(4)基于胃肠全段魔芋葡甘露聚糖改善便秘小鼠通便作用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便秘的发病机理及治疗现状
        1.1.1 便秘的发病机理
        1.1.2 便秘的治疗方式
    1.2 便秘对胃肠道菌群及代谢物影响
        1.2.1 胃肠全段微生物
        1.2.2 便秘与胃肠全段微生物和代谢物
    1.3 膳食纤维缓解便秘现状
        1.3.1 膳食纤维
        1.3.2 膳食纤维生理功能及与肠道微生物相关性
        1.3.3 膳食纤维润肠通便作用机理
    1.4 魔芋葡甘露聚糖概述
        1.4.1 魔芋及魔芋葡甘露聚糖
        1.4.2 魔芋葡甘露聚糖结构特征
        1.4.3 魔芋葡甘露聚糖功能研究进展
        1.4.4 魔芋葡甘露聚糖润肠通便功能研究现状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意义
    1.6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6.1 主要研究内容
        1.6.2 技术路线
第2章 体外模拟发酵探究KGM对胃肠全段微环境影响
    2.1 引言
    2.2 材料与仪器
        2.2.1 试验材料
        2.2.2 试验试剂
        2.2.3 试验仪器
    2.3 试验方法
        2.3.1 内容物样本采集及胃肠微生物发酵液制备
        2.3.2 发酵液相关指标测定
        2.3.3 数据统计分析
    2.4 结果与讨论
        2.4.1 KGM对胃肠全段发酵液p H影响
        2.4.2 KGM对胃肠全段发酵液短链脂肪酸含量影响
        2.4.3 KGM对胃肠全段发酵液菌落总数影响
        2.4.4 KGM对胃肠全段发酵液表观黏度影响
        2.4.5 KGM对胃肠全段发酵液总糖含量影响
        2.4.6 KGM对胃肠全段发酵液还原糖含量影响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KGM对便秘小鼠胃肠动力及胃肠屏障功能影响
    3.1 引言
    3.2 材料与仪器
        3.2.1 试验材料
        3.2.2 试验试剂
        3.2.3 试验仪器
    3.3 试验方法
        3.3.1 便秘小鼠模型构建及试验动物分组设计
        3.3.2 粪便含水量测定
        3.3.3 脏器指数测定
        3.3.4 胃排空和小肠推进试验
        3.3.5 胃肠调节肽及神经递质测定
        3.3.6 血清免疫因子指标测定
        3.3.7 组织形态学描述及测定
        3.3.8 数据统计分析
    3.4 结果与讨论
        3.4.1 小鼠一般生理状态及粪便性状观察
        3.4.2 KGM对便秘小鼠粪便含水量影响
        3.4.3 KGM对便秘小鼠体重影响
        3.4.4 KGM对便秘小鼠脏器指数影响
        3.4.5 KGM对便秘小鼠胃排空及小肠推进影响
        3.4.6 KGM对便秘小鼠血清胃肠调节肽及神经递质水平影响
        3.4.7 KGM对便秘小鼠血清免疫屏障功能影响
        3.4.8 KGM对便秘小鼠胃肠机械屏障功能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KGM对便秘小鼠胃肠全段微生物多样性影响
    4.1 引言
    4.2 材料与仪器
        4.2.1 试验材料
        4.2.2 试验试剂
        4.2.3 试验仪器
    4.3 试验方法
        4.3.1 便秘小鼠模型构建及试验动物分组设计
        4.3.2 胃肠全段内容物样本采集
        4.3.3 DNA提取及PCR扩增
        4.3.4 定量及Illumina PE2500 测序
        4.3.5 测序结果统计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4.3.6 胃肠全段内容物SCFAs含量的测定
        4.3.7 数据统计分析
    4.4 结果与讨论
        4.4.1 Tags及OTU数量统计结果分析
        4.4.2 α多样性分析
        4.4.3 β多样性分析
        4.4.4 物种组成分析
        4.4.5 群落功能预测
        4.4.6 胃肠全段内容物SCFAs含量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KGM对便秘小鼠胃肠全段代谢物影响及其与微生物关联性
    5.1 引言
    5.2 材料与仪器
        5.2.1 试验材料
        5.2.2 试验试剂
        5.2.3 试验仪器
    5.3 试验方法
        5.3.1 便秘小鼠模型构建及试验动物分组设计
        5.3.2 胃肠全段内容物样本采集
        5.3.3 胃肠全段代谢物提取
        5.3.4 UHPLC-QE Orbitrap/MS分析系统及条件
        5.3.5 原始数据预处理、注释及多元统计分析
        5.3.6 差异代谢物筛选及KEGG通路分析
        5.3.7 胃肠全段代谢物与微生物关联分析
    5.4 结果与讨论
        5.4.1 UHPLC-QE Orbitrap/MS方法验证及QC样本基峰离子流图
        5.4.2 代谢物整体差异情况
        5.4.3 代谢物鉴定与比较
        5.4.4 KEGG Pathway关键代谢通路表征及功能分析
        5.4.5 代谢物与微生物关联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全文结论、创新点及展望
    6.1 全文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5)Farnesol纳米胶束的构建及对变形链球菌的抑菌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细菌来源
    1.3 细菌培养
    1.4 釉质切片制备
    1.5 Farnesol纳米胶束制备和表征
    1.6 Farnesol纳米胶束体外释放
    1.7 Farnesol纳米胶束稳定性检测
    1.8 菌斑生物膜分析
    1.9 微板法测定钙离子浓度
    1.10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Farnesol纳米胶束的构建及水溶性
    2.2 Farnesol纳米胶束的粒径分布、Zeta电位、载药量及包封率
    2.3 Farnesol纳米胶束的稳定性
    2.4 Farnesol纳米胶束药物缓释
    2.5 扫描电镜观测Farnesol纳米胶束对细菌生物膜的影响
    2.6 钙离子浓度测定
3 讨论

(6)金葡菌噬菌体的筛选及对小鼠乳腺炎的抑制作用与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1 绪论
    1.1 奶牛乳腺炎研究进展
        1.1.1 奶牛乳腺炎的分类与研究现状
        1.1.2 诱发奶牛乳腺炎的原因
        1.1.3 奶牛乳腺炎的产生机制
        1.1.4 金黄色葡萄球菌相关研究
        1.1.5 常见的奶牛乳腺炎治疗方法
    1.2 噬菌体的发现、分类及生物学特性
        1.2.1 噬菌体发展历史与现况
        1.2.2 噬菌体的形态与结构多样性
        1.2.3 有尾噬菌体目的分类
        1.2.4 噬菌体的侵染周期
    1.3 噬菌体疗法及其对奶牛乳腺炎的防控
        1.3.1 噬菌体疗法概述
        1.3.2 噬菌体对金葡菌的治疗
        1.3.3 噬菌体疗法的局限性
    1.4 本论文的选题依据和研究内容
2 奶牛乳腺炎致病菌及其噬菌体的分离纯化与生物学特征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和设备
        2.2.1 实验动物
        2.2.2 主要试剂
        2.2.3 实验仪器与设备
        2.2.4 培养基和实验试剂
    2.3 实验方法
        2.3.1 奶样的采集
        2.3.2 病原菌的分离纯化
        2.3.3 细菌的生理生化鉴定
        2.3.4 分离株的药敏分析
        2.3.5 分子生物学鉴定
        2.3.6 半数致死量(LD_(50))试验
        2.3.7 噬菌体的分离及纯化
        2.3.8 噬菌体的效价检测
        2.3.9 噬菌体的最佳感染复数测定
        2.3.10 噬菌体的扩增与培养
        2.3.11 噬菌体颗粒的提纯与去杂质
        2.3.12 噬菌体透射电镜观察
        2.3.13 噬菌体宿主谱的测定
        2.3.14 氯仿敏感性测试
        2.3.15 噬菌体温度稳定性测定
        2.3.16 噬菌体pH值稳定性测定
        2.3.17 噬菌体一步生长曲线
        2.3.18 噬菌体对金葡菌生长的影响
    2.4 实验结果
        2.4.1 奶样质地与病原菌菌落形态
        2.4.2 病原菌检测结果
        2.4.3 病原菌理化性质
        2.4.4 金葡菌的药敏检测结果
        2.4.5 金葡菌16s和系统发育树
        2.4.6 金葡菌Sau-XJ-21的半数致死量
        2.4.7 金葡菌Sau-XJ-21的裂解性噬菌体形态
        2.4.8 噬菌体的宿主谱范围
        2.4.9 噬菌斑形态特征
        2.4.10 噬菌体透射电镜形态
        2.4.11 噬菌体最佳感染复数
        2.4.12 噬菌体对氯仿的敏感性
        2.4.13 噬菌体的温度稳定性
        2.4.14 噬菌体的pH稳定性
        2.4.15 噬菌体的一步生长曲线
        2.4.16 噬菌体的体外抑菌效应
    2.5 讨论
    2.6 小结
3 噬菌体vBSM-A1和vBSP-A2的全基因组测序与注释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与设备
        3.2.1 菌株与噬菌体
        3.2.2 主要试剂
        3.2.3 仪器设备
        3.2.4 培养基和实验试剂
    3.3 实验方法
        3.3.1 噬菌体的纯化与浓缩
        3.3.2 CsCl等密度梯度离心及回收
        3.3.3 噬菌体基因组的提取
        3.3.4 噬菌体的全基因组测序
        3.3.5 噬菌体的全基因组分析和功能注释
        3.3.6 噬菌体的主要功能基因比对与进化分析
        3.3.7 噬菌体裂解酶蛋白结构分析
        3.3.8 数据统计分析
    3.4 实验结果
        3.4.1 噬菌体的基本生物学信息
        3.4.2 噬菌体的基因分布
        3.4.3 噬菌体的功能基因预测结果
        3.4.4 噬菌体vBSM-A1的全基因蛋白图谱
        3.4.5 噬菌体vBSP-A2的全基因蛋白图谱
        3.4.6 噬菌体tRNA形态结构
        3.4.7 噬菌体的分类学地位
        3.4.8 裂解酶的跨膜区域和信号肽
        3.4.9 裂解酶疏水性及理化性质
        3.4.10 裂解酶二级结构
        3.4.11 裂解酶三级结构
    3.5 讨论
    3.6 小结
4 噬菌体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效果研究及安全性分析
    4.1 引言
    4.2 材料
        4.2.1 仪器与设备
        4.2.2 主要培养基及试剂
        4.2.3 实验动物
    4.3 方法
        4.3.1 实验菌株与噬菌体的培养纯化
        4.3.2 小鼠乳腺炎模型的建立与评估
        4.3.3 噬菌体cocktail治疗小鼠乳腺炎的分析
        4.3.4 噬菌体安全性实验及转录组分析
        4.3.5 数据统计与分析
    4.4 实验结果
        4.4.1 小鼠乳腺炎模型的建立
        4.4.2 噬菌体cocktail对小鼠乳腺炎的治疗结果
        4.4.3 噬菌体cocktail治疗对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
        4.4.4 噬菌体安全性检测及转录组分析结果
    4.5 讨论
    4.6 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噬菌体ORF在线预测结果
附录B 裂解酶的3D模型
附录C 噬菌体cocktail治疗小鼠的血常规结果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7)Farnesol/mPEG-PDLLA纳米胶束的构建及对口腔变形链球菌和牙釉质脱钙的抑制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Farnesol/mPEG-PDLLA纳米胶束的制备和表征
    材料与方法
        1.材料与仪器
        2.方法
    结果
        1.Farnesol/mPEG-PDLLA纳米胶束的构建及水溶性
        2.Farnesol/mPEG-PDLLA纳米胶束含量方法的验证与检测
        3.Farnesol/mPEG-PDLLA纳米胶束的粒径分布与Zeta电位
        4.Farnesol/mPEG-PDLLA纳米胶束的载药量及包封率
        5.Farnesol/mPEG-PDLLA纳米胶束的稳定性
        6.Farnesol/mPEG-PDLLA纳米胶束体外缓释
        7.Farnesol/mPEG-PDLLA纳米胶束微观形态
    讨论
    小结
第二部分 Farnesol/mPEG-PDLLA纳米胶束对变形链球菌和牙釉质脱钙的抑制效应研究
    材料与方法
        1.材料与试剂
        2.实验方法
        3.统计与分析
    结果
        1.变形链球菌革兰氏染色
        2.相同浓度Farnesol/mPEG-PDLLA纳米胶束与游离Farnesol对变形链球菌生长的抑制效果
        3.不同浓度Farnesol/mPEG-PDLLA纳米胶束对变形链球菌生长的抑制效果
        4.不同浓度Farnesol/mPEG-PDLLA纳米胶束对细菌生物膜的影响
        5.不同浓度Farnesol/mPEG-PDLLA纳米胶束处理后菌悬液p H值
        6.不同浓度Farnesol/mPEG-PDLLA纳米胶束处理后上清液钙离子浓度
    讨论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缩略词表
致谢

(8)LEO对不同糖浓度下Streptococcus mutans产酸及调节机制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
    研究方法
一、LEO对不同糖浓度下S.mutans产酸能力的影响
    1.1 材料与方法
        1.1.1 材料
        1.1.2 实验方法
        1.1.2.1 菌悬液的制备
        1.1.2.2 最小抑菌浓度的测定
        1.1.2.3 不同糖浓度下S.mutans产酸的测定
        1.1.3 统计学分析
    1.2 结果
        1.2.1 变异链球菌纯培养及细菌形态鉴定
        1.2.2 四种糖浓度下LEO的最小抑菌浓度的测定结果
        1.2.3 LEO对0%、0.2%、1%和5%糖浓度下S.mutans产酸的影响结果…
    1.3 讨论
        1.3.1 实验菌株的选择
        1.3.2 葡萄糖浓度的选择
        1.3.3 LEO微乳液
        1.3.4 LEO的提取方法
        1.3.5 LEO对S.mutans生长的影响
        1.3.6 LEO对0%、0.2%、1%和5%糖浓度下S.mutans产酸的影响结果…
    1.4 小结
二、LEO对不同糖浓度下S.mutans乳酸脱氢酶活性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方法
        2.1.2.1 菌悬液的制备
        2.1.2.2 变异链球菌的培养
        2.1.2.3 变异链球菌的细胞破碎
        2.1.2.4 乳酸脱氢酶活性的测定
        2.1.2.5 蛋白质浓度的测定
        2.1.3 统计学分析
    2.2 结果
        2.2.1 不同糖浓度下LEO对S.mutans乳酸脱氢酶活性影响的测定结果
        2.2.2 不同糖浓度下S.mutans产酸和乳酸脱氢酶活性的相关性分析结果
    2.3 讨论
        2.3.1 酶活性研究
        2.3.2 乳酸脱氢酶的选择
        2.3.3 细胞内乳酸脱氢酶活性的检测
        2.3.4 S.mutans破壁方法的选择
        2.3.5 BCA蛋白定量法的选择
        2.3.6 LEO对乳酸脱氢酶活性的影响
        2.3.7 葡萄糖对乳酸脱氢酶活性的影响
    2.4 小结
三、LEO对不同糖浓度下S.mutansldh基因转录和翻译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方法
        3.1.2.1 菌悬液的制备
        3.1.2.2 S.mutans菌液的培养
        3.1.2.3 RT-PCR检测LEO对不同糖浓度下S.mutansldh基因转录的影响
        3.1.2.3.1 总RNA的提取
        3.1.2.3.2 总RNA的浓度、纯度和完整性检测
        3.1.2.3.3 不同糖浓度下S.mutansldh基因表达水平的检测
        3.1.2.4 免疫印迹实验(western-blot)检测LEO对不同糖浓度下S.mutansldh基因翻译的影响
        3.1.2.4.1 总蛋白的提取
        3.1.2.4.2 蛋白质凝胶电泳
        3.1.2.4.3 蛋白质的电转移与膜的封闭
        3.1.2.4.4 抗原抗体反应
        3.1.2.4.5 ECL(增强化学发光法)显影、曝光
        3.1.3 统计学分析
    3.2 结果
        3.2.1 RT-PCR实验结果
        3.2.1.1 S.mutans总RNA提取结果
        3.2.1.2 变异链球菌RT-PCR结果
        3.2.1.3 PCR数据统计结果分析
        3.2.2 Western-blot结果
    3.3 讨论
    3.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9)中药防龋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防龋中药与地理分布的关系
2生产加工工艺对防龋中药品性的影响
3中药的防龋机制
4药效对比研究与复方研究
5结语

四、聚乙二醇抑制变形链球菌生长的实验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新型功能性高分子抗菌涂层材料的设计、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 程秋丽. 吉林大学, 2021(01)
  • [2]新型漱口液对SD大鼠龋病和牙龈炎的疗效分析[D]. 王月月. 遵义医科大学, 2021(01)
  • [3]缓释型柠檬苦素纳米聚合物抗生物膜作用的研究[J]. 徐仰龙. 口腔医学研究, 2021(05)
  • [4]基于胃肠全段魔芋葡甘露聚糖改善便秘小鼠通便作用机理[D]. 张琪. 西南大学, 2021(01)
  • [5]Farnesol纳米胶束的构建及对变形链球菌的抑菌作用研究[J]. 赵霞,徐嘉昊,夏商,张晨,王万春. 口腔医学研究, 2020(09)
  • [6]金葡菌噬菌体的筛选及对小鼠乳腺炎的抑制作用与机理研究[D]. 耿慧君.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1)
  • [7]Farnesol/mPEG-PDLLA纳米胶束的构建及对口腔变形链球菌和牙釉质脱钙的抑制效应研究[D]. 赵霞. 青岛大学, 2020(01)
  • [8]LEO对不同糖浓度下Streptococcus mutans产酸及调节机制的影响[D]. 孙艳伟. 天津医科大学, 2018(02)
  • [9]中药防龋的研究进展[J]. 金苏晗,马彬,周建国,李志强,包广洁.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2014(02)
  • [10]3种乳化剂对厚朴酚抑制变形链球菌生长及产酸作用影响的体外研究[J]. 刘琳,包广洁. 重庆医学, 2013(14)


噬菌体论文 对照组论文 纳米涂层论文 纳米粒子论文 胃肠论文

上一篇:解读上海人才战略
下一篇:包头市蝗虫常见种类及综合防治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