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茂蕾[1](2021)在《1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长期股静脉直接穿刺的护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田惠[2](2020)在《不同尿激酶封管时间对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探讨尿激酶溶液封管对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影响,明确尿激酶溶液封管降低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有效性及适宜的封管时间,并通过对凝血指标及出血事件的影响探讨尿激酶溶液封管的安全性,以期获得临床实用的通过尿激酶溶液封管预防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具体操作方法。研究方法收集2016年10月至2018年12月我院ICU内收治的留置右侧颈内静脉双腔导管的患者,随机分为尿激酶溶液封管30分钟组、尿激酶溶液封管60分钟组和生理盐水封管对照组。统计患者性别、年龄、原发病等一般情况,导管留置日数,并行病情评估。尿激酶溶液封管组每周一次行颈内静脉双腔导管封管,将25000u/ml浓度尿激酶溶液分别于管路主端注入0.6ml,副端注入0.4ml,分别暂时封闭管路30分钟和60分钟。对照组用生理盐水封管30分钟。在封管结束后24小时分别采血行血凝常规化验及血常规、降钙素原(PCT)及C反应蛋白(CRP)化验,统计患者凝血指标:血小板计数(PLT)、凝血酶原时间国际化标准比值(PT-INR)、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比值(APTT-R)、纤维蛋白原(FIB),及相关感染指标:WBC、CRP、PCT。每日观察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指标及出血事件情况,统计每组感染率和出血率。数据处理和分析采用统计软件SPSS 21.0进行。结果经过纳入及排除标准筛选后,213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男性109例,女性104例,年龄29-91岁,平均年龄(61.29±12.5)岁。随机分为三组,其中尿激酶溶液封管30分钟组72例,尿激酶溶液封管60分钟组71例及生理盐水封管对照组70例。三组患者基线资料一致,在性别、年龄、原发病、导管留置日数、病情评估方面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发生中心静脉相关性血流感染患者为7例,感染率10.92例/1000导管日,尿激酶溶液封管30分钟组感染例数为2例,感染率3.15例/1000导管日,尿激酶溶液封管60分钟组感染例数为2例,感染率3.09例/1000/导管日。在感染率方面,三组间总体率比较提示感染率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χ2=7.572,P=0.023);尿激酶溶液封管30分钟组与60分钟组之间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χ2=0.001,P>0.05)。尿激酶溶液封管组在实验前后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国际化标准比值、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比值、纤维蛋白原等凝血指标变化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尿激酶溶液封管30分钟组与60分钟组及生理盐水封管对照组患者均有轻度出血事件发生,三组出血率分别为12.86%,11.11%,15.49%,差别无统计学意义(χ2=0.609,P=0.737)。三组在干预前后白细胞、C反应蛋白及降钙素原等感染指标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采用尿激酶溶液封管可预防中心静脉导管的相关性血流感染。对于ICU患者颈内静脉双腔导管,尿激酶溶液封管30分钟即可能有效,无需长时间封管。且尿激酶溶液封管对患者凝血指标及出血事件无影响,安全有效。
成智东[3](2020)在《颈内静脉血液透析导管中、后入路置管方法的随机对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研究颈内静脉中、后入路的两种置管手术方法的比较,探讨颈内静脉中入路和后入路两种置管方法的优缺点,对导管长期通畅率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为尿毒症患者选择合理手术方式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采用单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实验设计,将符合纳入标准的本院2018年4月-2019年4月拟行颈静脉长期血液透析导管的尿毒症患者,研究采用Excel软件随机数字法进行随机分组:组别A(30例)采用中入路置管法,组别B(30例)采用后入路置管法;术中、术后跟踪随访病人置管通畅情况;从患者基本资料(年龄、BMI、既往病史)、术前检查指标、围手术期相关指标,包括手术时间、穿刺成功率、出血量、颈动脉损伤情况、透析导管弯曲度、术后通畅率、并发症及术后透析情况等,最后对两种手术方式的相关参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拟行颈静脉长期血液透析导管的尿毒症患者共60例,其中男性35例(58.3%),女性25例(41.7%),男女比7:5。A组年龄64.1±10.9岁,B组年龄59.1±11.7岁,最小年龄29岁,最大年龄78岁。2、A、B两组手术时间分别为:11.5±2.1min、9.2±2.3min,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A、B两组出血量分别为:6.52±0.96g与6.42±0.67g,结果并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置管困难发生率分别为2例(6.67%)、1例(3.3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组一次颈内静脉穿刺成功率分别为26例(86.87%)、24例(80%),A组动脉误穿(6.67%)几率高于B组(3.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置管成功率高于A组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的透析血流量略高于A组血流量,无统计学意义(p>0.05)。4.导管弯曲圆弧对应角度为:A组为136.33±15.54°,B组为118.53±16.92°,两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向左偏转头部90°时导管活动:A组为23.77±9.36°,B组为8.07±5.09°,两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向右侧偏转头部90°时导管活动:A组为9.13±5.72°,B组为20.20±6.89°,两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5.术后第3月复查,中入路置管法组发生不良事件1例(3.33%),后入路置管法组发生不良事件发生2例(6.67%),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6月复查,中入路置管法组发生不良事件5例(16.67%),后入路置管法组发生不良事件发生3例(10%),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年复查,中入路置管法组发生不良事件12例(42.86%),后入路置管法组发生不良事件发生5例(17.8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带隧道和涤纶套的透析导管中入路置管法组手术时间长于后入路置管法组。2、两种手术方式手术出血量、透析血流量均无明显区别;3、中入路置管法组导管弯曲程度大于后入路置管法组;向左侧偏转头颅时中入路置管法导管移动度较大,而向右侧偏转头颅时后入路置管法导管移动度较大。4、中入置管法组远期不良事件发生率高于后入置管法组。
王晓萍[4](2019)在《血液透析留置针在新建自体动静脉内瘘早期穿刺中的临床效果观察》文中指出目的 分别采用血液透析留置针和普通钢针对新建自体动静脉内瘘(Arteriovenous fistula,AVF)进行穿刺行血液透析治疗,明确血液透析留置针应用于新建AVF患者的临床优势。方法 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血液透析中心招募终末期肾病行AVF成形术但尚未穿刺使用的患者90例,随机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5例。在患者AVF成熟之后,研究组采用血液透析留置针进行AVF穿刺行血液透析治疗,对照组采用普通钢针穿刺行血液透析治疗。两组患者连续利用AVF行血液透析治疗4周(共12次AVF穿刺),比较两组患者首次穿刺成功率、血肿发生率、患者舒适度、静脉压等差异;在对新建AVF穿刺前和穿刺行血液透析4周后,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分别对两组患者AVF流量、血管内径进行检测,比较两组患者AVF流量的差异以及两组患者AVF血管狭窄、血栓形成、内瘘闭塞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率;在对新建AVF穿刺前和穿刺行血液透析4周后,检测患者AVF静脉端外周血清中碱性成纤维样生长因子(basic-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水平。结果 研究组和对照组各有44例患者完成研究及随访。对新建AVF进行穿刺行血液透析4周后,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的首次穿刺成功率分别为96.59%和97.54%,两者无统计学差异(χ2=0.831,P=0.362);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在穿刺过程中血肿发生率分别为2.27%和6.8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48,P=0.616);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在穿刺成功后行血液透析时发生血肿比率分别为2.27%和29.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232,P<0.001);研究组患者行穿刺时的数字评分法(Numerical rating scale,NRS)疼痛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2.35±0.38 VS 1.76±0.42,F=47.595,P<0.001);研究组患者行血液透析时的舒适度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1.97±0.59 VS 2.44±0.48,F=17.250,P<0.001);研究组患者肢体活动度评分亦显着优于对照组患者(0.66±0.28 VS 0.07±0.12,F=162.308,P<0.001)。研究组患者在完成血液透析后平均止血时间小于对照组患者(11.76±0.32min VS 11.96±0.58min,F=3.983,P=0.049)。研究组患者血液透析时的平均静脉压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92.43±7.76mmHg VS 106.99±14.84mmHg,F=33.277,P<0.001)。对照组发生内瘘失功1例(血流量<200ml/min),两组均无患者发生AVF血管闭塞。AVF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显示:两组患者AVF穿刺使用前及连续使用4周后,平均流量无明显差异;在不同时期两组患者之间的平均流量也无明显差异。在AVF穿刺使用4周后,对照组共发生血管狭窄11例,发生率25%,而研究组共发生血管狭窄6例,发生率13.64%,低于对照组患者(χ2=1.823,P=0.177);此外,对照组发现血栓形成1例(即内瘘失功患者),而研究组患者未见血栓形成。两组患者AVF穿刺使用前及连续使用4周后,外周血b-FGF水平均无明显差异;在不同时期两组患者之间的平均b-FGF水平也无明显差异。结论 与普通钢针相比,在新建AVF早期采用血液透析留置针进行穿刺,可在保证首次穿刺成功率的前提下降低透析过程中血肿发生率,增加患者舒适度,维持AVF流量,减轻血管损伤,可能可以减少血管狭窄等严重并发症发生,优势明显。
周宇,熊英[5](2018)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常见并发症的护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常见并发症的护理方法。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该院收治的血液透析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针对3种不同类型的血管通路[自体动静脉内瘘(AVF)、聚四氟乙烯人造血管、直接动静脉穿刺]常见并发症的发生情况,采取相应护理干预措施。对患者进行为期6个月的随访,观察3种不同血管通路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60例患者中聚四氟乙烯人造血管闭塞造成的并发症发生率最高,其次为直接动静脉穿刺,AVF最低。直接动静脉穿刺的动脉瘤发生率最高,AVF患者中无一例发生动脉瘤。结论 AVF透析患者血管闭塞发生率较低,应用时间较长,对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效果更高,是进行长期血管通路的最佳方式。直接动静脉穿刺的动脉瘤发生率较高,但该种方式可于其他血管通路无法建立的情况下使用,对挽救患者生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鹿香花,王梦洁[6](2016)在《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栓塞的预防护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总结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栓塞的预防护理经验。方法对29例患者以动静脉内瘘穿刺行血液透析治疗,血液透析期间加强内瘘术后早期预防护理,规范内瘘穿刺技术,正确设置脱水量,正确处理回血和止血,观察动静脉内瘘狭窄情况并早期处理,指导患者加强内瘘日常维护。结果血液透析期间4例发生动静脉内瘘闭塞,其中3例经改用其他部位重新造瘘后应用良好,1例经溶栓处理后恢复正常;余25例内瘘正常。29例均按疗程透析,效果满意。结论预防护理可减少血液透析并发症的发生,是内瘘正常使用的保障。
黄永芳[7](2014)在《血管通路在尿毒症患者中的护理进展》文中认为血管通路是指血液从人体的血管引出至透析器,进行透析后再回到体内的通道。过去由于医疗条件及患者原因,对于尿毒症患者只能在直接动静脉穿刺的血管通路下行血液透析,使患者的血管损伤大,增加患者的痛苦,而且血流量不足影响治疗效果。近几年随着血液净化技术的不断进步,从动静脉直接穿刺术、临时性的深静脉置管过渡到动静脉内瘘术以及发展到隧道式中心静脉置管术,适应各种血管条件的患者。血管通路最常见的是临时性血管通路和永久性血管通路,临时性血管通
莫小琼[8](2013)在《动静脉直穿行血液透析的研究》文中认为血液透析是血液净化方法中一种较安全、易行、经济的方法,在对患者进行血液透析时,良好的血管通路是血液透析能够顺利进行的前提和基础。直接动脉穿刺进行血液透析操作相对简单快捷,能为患者赢得抢救时间,并发症少,对患者的生活影响较小,且经济适用,在基层医院被广泛应用。本文对直接动静脉穿刺的穿刺方法、要点及护理措施进行阐述。
聂翠芝[9](2013)在《股静脉穿刺在维持性血液透析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旨在通过采用内瘘针行股静脉直接穿刺在维持性血液透析中建立有效的血管通路。方法:25例8 686次血透患者均采用日本NIPRO公司产的内瘘针行股静脉直接穿刺,透析结束后拔出内瘘针按压15~30 min。观察这种血管通路的成功率、血流量、并发症、清除率和成本费用等。结果:股静脉穿刺操作简单迅速,流量可达200~300 ml/min,并发症发生率极低,成功率达97.8%,清除率高于动脉穿刺、与中心静脉置管和内瘘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具有成本低、安全简单的优点。结论:股静脉直接穿刺是除动静脉内瘘外较为理想的血管通路,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宋逢春[10](1994)在《我国血液净化外科的概况(综述)》文中研究指明我国血液净化外科的概况(综述)宋逢春(暨南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外科,510632,广州)血液净化外科是指与血液净化有关的外科技术,主要是体外循环所需要的急、慢性血液通路。我国每年有十余万人患终末期肾脏病,目前只有约6000人可以得到血液净化治疗 ̄[1]...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1 研究背景 |
| 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 2.1 研究目的 |
| 2.2 研究意义 |
| 3 研究相关概念和可操作性定义 |
| 3.1 CVC概念 |
| 3.2 CRBSI |
| 3.3 研究中的中心静脉 |
| 3.4 中心静脉导管维护 |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 1 研究设计 |
| 2 研究对象 |
| 2.1 纳入标准 |
| 2.2 排除标准 |
| 2.3 样本量的确定 |
| 3 实验方法 |
| 3.1 分组方法 |
| 3.2 干预方案 |
| 3.3 观察指标 |
| 4 研究工具 |
| 4.1 一般情况登记表 |
| 4.2 实验数据资料记录表 |
| 4.3 Acute Physiology,Age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 Ⅱ(APACHE Ⅱ评分) |
| 4.4 Sequential Organ Failure Assessment(SOFA评分) |
| 5 资料收集 |
| 6 质量及感染干扰因素控制 |
| 7 统计学分析 |
| 8 技术路线图 |
| 结果 |
| 1 三组患者一般资料及病情资料对比 |
| 2 三组患者封管前后凝血及出血事件对比结果 |
| 3 三组患者封管前后感染指标对比 |
| 4 各组间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率的比较 |
| 讨论 |
| 1 尿激酶溶液封管对CRBSI感染率的影响 |
| 2 尿激酶溶液封管对凝血指标及出血事件的影响 |
| 3 尿激酶溶液封管对感染指标的影响 |
| 4 患者因素对CRBSI感染率的影响 |
| 5 导管相关因素对CRBSI感染率的影响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
| 综述参考文献 |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 附录 |
| 缩略词表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主要中英文缩略语 |
| 第1章 绪论 |
| 第2章 资料和方法 |
| 2.1 研究对象 |
| 2.2 手术设备 |
| 2.3 术前准备 |
| 2.4 手术步骤 |
| 2.5 术后随访 |
| 2.6 测量参数及观察内容 |
| 2.7 统计学处理 |
| 第3章 结果 |
| 3.1 患者基本临床资料 |
| 3.2 手术资料 |
| 3.3 两种置管方法透析血流量比较 |
| 3.4 术后影像学资料 |
| 3.5 随访 |
| 第4章 讨论 |
| 第5章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 前言 |
| 一、研究设计 |
| (一) 研究对象 |
| 1. 慢性肾功能不全(CKD5期)需行维持性血液透析诊断标准 |
| 2. 纳入标准 |
| 3. 排除标准 |
| 4. 伦理说明 |
| (二) 研究方法 |
| 1. 样本量估算 |
| 2. 随机分组方案 |
| 3. 治疗方法 |
| 4. 透析方案 |
| 5. 观察指标 |
| 6. 技术路线 |
| 7. 统计分析 |
| 二、结果 |
| (一) 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 |
| (二) 两组患者穿刺成功率、血肿发生率及发生时间、患者满意度、止血时间、透析时静脉压比较 |
| (三) 两组患者新建AVF首次穿刺前和穿刺4周后,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 |
| (四) 两组患者新建AVF首次穿刺前和穿刺4周后,血清中bFGF水平检测 |
| 三、分析与讨论 |
| (一) 血液透析的必要性 |
| (二) 自体动静脉内瘘的优势 |
| (三) 常见穿刺方法及优缺点 |
| (四) 新建自体动静脉内瘘早期穿刺的特殊性 |
| (五) 血液透析留置针的使用 |
| (六) 不足与展望 |
| 1. 不足 |
| 2. 展望 |
| (七) 小结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表 |
| 附图 |
| 致谢 |
| 文献综述 |
| 参考文献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方法 |
| 1.2.1 护理方法 |
| 1.2.2 观察指标 |
| 1.2.2. 1 动脉瘤 |
| 1.2.2. 2 血管闭塞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3.1 血管通路发生并发症的原因 |
| 3.2 并发症的防治措施 |
| 1 临床资料 |
| 2 预防护理 |
| 2.1 内瘘术后早期预防护理 |
| 2.2 规范内瘘穿刺技术 |
| 2.3 正确设置脱水量及处理低血压 |
| 2.4 回血和止血的处理 |
| 2.5 观察动静脉内瘘狭窄情况并早期处理 |
| 2.6 内瘘日常维护指导 |
| 3 小结 |
| 1 临时性血管通路 |
| 1.1 颈内静脉留置双腔导管 |
| 1.2 股静脉置管的特点 |
| 1.3 临时性深静脉置管的材料和使用方法 |
| 1.4 护理 |
| 1.4.1 健康知识宣教 |
| 1.4.2 预防感染 |
| 1.4.3 防止堵管 |
| 1.4.4 防止脱管 |
| 2 永久性血管通路 |
| 2.1 自体动静脉内瘘术 |
| 2.1.1 术前宣教 |
| 2.1.2 动静脉内瘘术后护理 |
| 2.1.3 动静脉内瘘常见并发症的防治和护理 |
| 2.1.3. 1 出血 |
| 2.1.3. 2 感染 |
| 2.1.3. 3 血栓形成和吻合口狭窄 |
| 2.2 隧道式中心静脉置管术 |
| 2.2.1 方法 |
| 2.2.2 做好健康教育 |
| 2.2.3 使用隧道式中心静脉导管时的护理[13] |
| 2.2.4 并发症处理 |
| 2.2.4. 1 导管内血栓形成 |
| 2.2.4. 2 导管脱出 |
| 2.2.4. 3 导管感染 |
| 3 总结 |
| 1 穿刺方法 |
| 1.1 常规穿刺法 |
| 1.2 空针法 |
| 1.3 其他方法 |
| 1.4 穿刺要点 |
| 2 护理措施 |
| 2.1 穿刺前 |
| 2.2 治疗中 |
| 2.3 治疗后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材料: |
| 1.3 方法: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3.1 股静脉穿刺的优点: |
| 3.2 护理体会: |
| 3.3 注意事项: |
| 4 小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