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建国,徐玉琴[1](2017)在《MSCT联合MSCTU对泌尿系统疾病诊断的优势》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MSCT联合MSCTU对泌尿系统疾病诊断的优势。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57例病例,所有病例均行MSCT平扫和MSCTU检查,其中部分病例做过IVP或MRU检查。结果:泌尿系肿瘤14例,其中肾盂癌5例,肾癌3例,其它肾肿瘤2例,输尿管癌2例,膀胱癌2例;结石25例,其中单侧输尿管嵌顿性结石13例;肾输尿管重复畸形5例,单侧2例,双侧3例;外压性输尿管狭窄7例,6例为迷走血管压迫肾盂输尿管连接部,1例为卵巢动脉压迫输尿管;炎性病变2例;术后累及或泌尿系外病变累及泌尿系4例。结论:MSCT联合MSCTU检查逐渐成为泌尿系统疾病的主要影像检查方法,提高了对泌尿系畸形和输尿管外血管压迫病变的检出率和诊断价值。
丁立,伍兵[2](2015)在《胎儿腹部MRI诊断进展》文中研究说明MRI技术用于腹部成像,有许多特殊序列可以帮助完善诊断,对于胃肠道梗阻、肝胆系统占位病变及泌尿系统异常的诊断均优于超声。随着胎儿腹部MRI诊断逐渐转向功能性研究,其在羊水偏少时更能发挥作用。MRI有望在未来用于评价胎儿腹部系统生理功能,对优生优育的作用更大。
黄奋尧,张超亮,夏亭亭,尤晓婷,关玉宝[3](2015)在《MSCT血管及尿路联合成像在泌尿系统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血管及尿路联合成像在泌尿系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58例临床有泌尿系症状患者行泌尿系常规CT平扫、双期增强扫描、排泄期全尿路扫描,将原始数据传送至工作站行图像后处理,分别获得动脉期及排泄期VR、MIP、MPR、CPR重建图像。结果:58例中,诊断为肾盂输尿管结石28例,肾癌6例,肾盂癌4例,输尿管癌2例,膀胱癌3例(已经侵犯输尿管),外压性输尿管狭窄11例,先天性肾发育异常4例。本组中4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16例经临床检查证实。58例患者经多层螺旋CTA及CTU联合成像,均可直观、可靠地显示泌尿系的正常解剖及病变与周围组织、器官和血管的关系。结论:MSCT血管期与排泄期联合成像能多方位、多角度显示泌尿系统正常解剖和病变与邻近血管之间的关系,为泌尿系统疾病的诊断、手术方案的选择提供重要可靠的参考依据,具有更高的诊断价值。
黄迪开,谭莉平,陆建常[4](2013)在《CTU及MRU对泌尿系结石诊断价值的对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CT尿路造影(CTU)和磁共振尿路水成像(MRU)2种检查方法的优点和不足。方法 75例尿路结石患者,其中,46例行CTU检查,29例行MRU检查,按照相同的评价标准分别对2种检查方法在结石的显示、肾盂肾盏和输尿管的显影等主要征象进行评价。结果 CTU对结石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比较高,CTU对结石确诊率可达到97.87%;CTU在2级诊断价值方面也明显优于MRU。结论 MRU对结石的征象显示不如CTU,但对输尿管的显影效果较佳;对于碘过敏及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可选择MRU。
张艳[5](2013)在《256层螺旋CT尿路成像在输尿管疾病中的诊断价值》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尿路成像(MSCTU)在输尿管疾病中的诊断价值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在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期间在吉林大学第二医院同期进行B超、IVU及MSCTU检查并明确诊断的输尿管疾病患者86例。所有患者MSCTU检查均行四期扫描,包括:平扫、皮质期、髓质期和排泄期,并将扫描获得的容积数据传送至后处理工作站进行图像重建。①比较B超、IVU及MSCTU三种检查方法对输尿管疾病诊断的定位诊断符合率与定性诊断符合率,以手术和病理诊断或临床治疗结果为对照,评估MSCTU在输尿管疾病中的诊断价值。②分析MSCTU四期扫描获得的单纯轴位图像与轴位图像结合重建图像的影像表现,比较两种观察手段在诊断输尿管病变中的定位诊断符合率及定性诊断符合率情况,以手术和病理诊断或临床治疗结果为对照,进一步评估MSCTU图像重建技术在输尿管疾病中的诊断价值。结果:①B超、IVU及MSCTU对输尿管疾病的定位诊断符合率分别为46.5%、79.1%、98.8%,三者的定位诊断符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3.713,P<0.05);B超、IVU及MSCTU对输尿管疾病的定性诊断符合率分别为43.0%、59.3%、95.3%,三者的定性诊断符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877,P<0.05);MSCTU的定位及定性诊断符合率均高于B超和IVU。②MSCTU中单纯的轴位图像及轴位图像结合重建图像在输尿管疾病中的定位诊断符合率为分别为89.5%、98.8%,两者的定位诊断符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795,p<0.05);两者的定性诊断符合率分别为83.7%和9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205,p<0.05)。结论:①MSCTU对于输尿管疾病的诊断能力明显优于B超、IVU,对输尿管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价值。②MSCTU通过MPR、CPR、MIP、VR图像重建技术能清晰、直观、立体的显示输尿管疾病的形态和位置,重建图像为轴位图像提供了许多补充信息,轴位图像与重建图像综合应用可以提高输尿管疾病的诊断准确率。
任裕谦[6](2013)在《低张大剂量静脉肾盂造影联合即时CT靶扫描在泌尿系统疾病诊断中的价值》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低张大剂量静脉肾盂造影联合即时CT靶扫描在泌尿系统疾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100例B超发现泌尿系疾病患者采用低张大剂量静脉肾盂造影检查,并对于不能明确病变性质或需进一步观察的进行即时CT靶扫描。结果:100例低张大剂量静脉肾盂造影检查效果满意,共诊断泌尿系结石84例,泌尿系肿瘤13例,输尿管结核2例,肾盂、输尿管畸形1例,并对21例不能明确诊断或需要进一步对病变进行观察的患者进行CT即时靶扫描。结论:低张大剂量静脉肾盂造影合联合即时CT靶扫描是一种准确、合理、价廉的检查方法,有临床推广应用的价值。
赵波,王振常,牛延涛[7](2011)在《腹部加压双期增强CT尿路造影技术在降低辐射剂量中的价值》文中提出目的探讨腹部加压双期增强CT尿路造影(CTU)在降低受检者辐射剂量中的价值。方法采用腹部加压方式对50例泌尿系统疾病患者行平扫和腹部加压双期增强CTU。对所有数据进行MPR、CPR等处理。记录每次扫描的容积剂量指数(CTDIvol)和剂量长度乘积(DLP),并计算有效剂量。回顾性分析50例经常规CTU检查患者的辐射剂量,并与腹部加压双期增强CTU结果进行对照。结果接受腹部加压双期增强CTU的患者中,泌尿系统完整显示34例;16例因单侧或双侧输尿管显示不佳而接受延迟期追加扫描,其中7例通过延迟扫描完整显示双侧肾盂、输尿管及膀胱,4例患侧较静脉期显示有所改善,5例患侧肾盂对比剂稍增多,而输尿管、膀胱无显着变化。腹部加压双期增强CTU平均有效剂量为19.57 mSv,常规CTU的平均有效剂量为31.50 mSv,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部加压双期增强CTU对尿路和病变显示效果较好,且辐射剂量明显降低。
胡维娟[8](2011)在《兔MR子宫输卵管造影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应用多种MR成像技术(水成像和3D-LAVA序列、TRICKS序列)行兔MR子宫输卵管造影(hysterosalpingography, HSG)以评价输卵管形态及通畅度的可行性,并比较水成像、LAVA、TRICKS序列的图像质量(图像质量分级、SNR、CNR)及对输卵管通畅度的评估能力。材料与方法1、对80只体重2-2.5 kg、月龄4-5月、健康状态良好的雌性新西兰大白兔的160侧输卵管进行阴道插管:其中20只兔子进行水成像研究,共40侧输卵管,其中6侧输卵管经结扎制作闭塞模型,6侧经橡胶管结扎制作狭窄模型,28侧不做任何处理;余60只兔进行动态增强序列成像研究,其中20侧输卵管经结扎制作闭塞模型,20侧经橡胶管结扎制作狭窄模型,80侧不做任何处理。水成像序列成像时用手推注射器经阴道导管缓慢注射8-15m1生理盐水后行3DMR-H-HSG成像;3D-LAVA、TRICKS序列时经高压注射器以0.02ml/s速率向阴道插管内注入8-15m1稀释度1:300的Gd-DTPA稀释液,部分先进行3D TRICKS序列成像,然后再行LAVA序列扫描成像,余部分先进行3D LAVA序列成像,然后再行TRICKS序列扫描成像,图像传至工作站进行后处理得到MR-CE-HSG图像。分析MR-HSG图像,评估输卵管形态及其通畅度。由两位放射诊断医师分别单独评价水成像序列和3D动态增强序列(LAVA序列、TRICKS序列)的三维重建图像质量并分级、测量SNR、CNR,对图像质量分级和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2、MR HSG观察指标:①图像质量:输卵管边缘是否锐利;②输卵管形态:可否显示出形态正常、狭窄、闭塞的双侧输卵管;③通畅度:双侧输卵管未端周围及双侧结肠旁沟内是否有溢出的液体;3、图像质量分级标准:参照Danias的方法进行5点分级:1=图像质量差,无法诊断;2=输卵管结构能够辨认,但明显模糊或有明显的伪影,诊断不可靠;3=输卵管结构能够辨认,中等程度模糊或伪影,能够诊断;4=图像质量好,结构清晰,轻度模糊或伪影,能明确诊断;5=图像优良,边缘锐利,能够明确诊断。以大于或等于3分为达到诊断要求,分析两组SNR、CNR图像质量有无差别;4、评价标准一:用于评估图像质量及输卵管形态,标准为输卵管边缘是否锐利,可否清晰显示出形态正常、狭窄、闭塞的双侧输卵管;5、评价标准二:用于判断输卵管管腔是否正常、狭窄、闭塞以及通畅情况(腹腔内有溢出的液体代表输卵管通畅),有以下五种情况①输卵管管腔正常并通畅(真阳性):输卵管呈管状高信号,边缘光滑,输卵管末端周围及结肠旁沟内有溢出的液体:②输卵管管腔正常并通畅(假阳性):输卵管呈管状高信号,边缘光滑,输卵管末端周围及结肠旁沟内没有溢出的液体;③单侧输卵管狭窄(真阳性):一侧输卵管局限性变窄,其前后输卵管管腔通畅,输卵管末端周围及结肠旁沟内有溢出的液体;④单侧输卵管狭窄(假阳性):一侧输卵管局限性变窄,其前后输卵管管腔通畅,输卵管未端周围及结肠旁沟内没有溢出的液体⑤单侧输卵管闭塞(真阴性):显示一侧输卵管远端突然中断,该侧输卵管未端周围及结肠旁沟内未见溢出液体。结果1、不注射生理盐水及Gd-DTPA稀释液前,MR HSG不能显示输卵管,无法评价其形态及通畅度。注射生理盐水及Gd-DTPA稀释液后,MR HSG可清楚显示形态正常、狭窄及闭塞的输卵管及其通畅度;2、诊断医师1和诊断医师2均认为3D动态增强序列的图像质量优于水成像,且TRICKS序列成像质量优于LAVA序列。水成像、LAVA、TRICKS三个序列图像的SNR、CNR经秩和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且三个序列的秩均数均为TRICKS> LAVA>水成像。评价水成像、LAVA、TRICKS三个序列的图像质量中,诊断医师1和诊断医师2一致性Kappa值分别为0.735、0.705和0.733,p<0.0001,说明诊断医师1和2一致性较好;3、依据评价标准一,符合率均为100%;4、依据评价标准二,评价输卵管通畅度敏感度、特异度、符合率分别为100%和100%和100%、37.5%和39.4%和71.4%、75%和89.2%和93.3%。①水成像、LAVA、TRICKS三个序列对输卵管通畅度的评价特异度经x2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后经x2检验分割法两两比较,为水成像和TRICKS两序列评估特异度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两序列特异度有显着差异;水成像与LAVA序列、LAVA和TRICKS两组评估特异度比较p>0.05,无统计学意义,说明这两组的序列间评估特异度无显着差异。②水成像、LAVA、TRICKS个序列对输卵管通畅度的评价符合率经x2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后经x2检验分割法两两比较,均为水成像和TRICKS、水成像和LAVA两序列评估符合率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两序列评估力有显着差异;LAVA和TRICKS两组评估符合率比较p>0.05,无统计学意义,说明这两组的序列间评估能力无显着差异。结论1、MR HSG可以清楚显示形态正常、狭窄、闭塞的输卵管及其通畅情况,其中3D动态增强序列成像质量优于水成像序列,且3D动态增强序列中的TRICKS序列成像质量(图像质量分级、SNR、CNR)要优于LAVA序列;2、动态增强序列对输卵管通畅度的评估能力要优于水成像序列;3、MR HSG是有前途的无创性评价子宫输卵管通畅度的影像检查方法,经过进一步研究完善,可望用于临床诊断输卵管性不孕。
李宏[9](2011)在《基于三维医学影像学的肾脏滤过模型研究》文中提出肾功能评价是肾脏疾病诊断和治疗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目前临床普遍采用的肾功能评价方法是生化检验法和核素扫描法。生化检验法的主要不足在于无法测定单侧肾功能;核素扫描法影像分辨率低,且患者需接受核辐射。本文主要研究基于多期CT和MR影像评价肾功能的模型和自动分析方法。基于CT或MR影像评价肾功能,不仅可以获得单侧肾功能测量值,同时可以得到高分辨率的解剖结构影像,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本文以基于三维医学影像的肾脏滤过模型及自动化的肾小球滤过率(GFR)测量方法研究为核心,充分分析现有模型的原理及实现方法,并与医院合作进行数据实验。在基于CT影像的GFR测量模型研究中,本文分析了Patlak二室模型的主要原理和方法,并基于该模型进行患者数据实验;之后讨论了考虑间质空间的三室模型方法。同时,本文研究了目前基于MR影像测量GFR的主流模型,详细分析了基于脉冲驻留函数(IRF)的三室模型及求解方法,并结合实验数据进行结果评估。在分析讨论现有模型优势和不足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一种改进的GFR测量模型,即在Patlak二室模型的基础上,引入血管房室的脉冲驻留函数,更精确地描述血管房室的对比剂浓度变化,提高模型的计算精度。围绕GFR测量模型的实现,本文提出了基于CT和MR影像的GFR自动测量方法,主要研究肾脏的自动定位及分割提取,包括皮髓质的自动分割方法。该自动化的测量方法简化了医生的操作,使得测量模型在临床中的实际应用成为可能。研究过程中,结合医生的临床诊断需求,本文提出了一种将CT序列扫描影像中的感兴趣区域(如肾脏或结石)融合显示到CT定位片上的方法。该方法可以弥补CT定位片无法将肾脏清晰显示的不足,生成一种新的符合医生诊断习惯的影像。本研究进行了25例患者的CT扫描实验,并利用Patlak二室模型进行自动化分析方法及人工方法的GFR测量,其结果与Cystatin C的测量结果进行比对,实验表明自动化分析方法与金标准的相关性为0.8029,自动化分析方法与人工分析方法的相关性为0.9518。本研究进行了6例模型猪12个肾脏的MR扫描试验,分别利用Patlak二室模型、基于IRF的三室模型以及本文改进的模型进行GFR测量,其结果与核素扫描的GFR测量结果进行比对,三种模型与金标准的相关性分别为0.8136,0.8392,0.8168。实验表明,基于多期CT影像及Patlak二室模型的自动化GFR测量方法效率高,完全可以替代手工测量方法,有非常好的临床应用前景。该方法对于预测肾脏切除术后或由于肿瘤等进行肾脏部分切除术后剩余肾脏的肾功能水平,有较大的临床应用价值。理论分析及实验表明,本文提出的改进的GFR测量模型由于在Patlak二室模型基础上引入了血管房室的脉冲驻留函数,可以减小由主动脉对比剂时间浓度曲线来代替肾脏血管房室对比剂时间浓度曲线所引起的误差;同时,改进的模型实现简单,无需对肾脏的皮髓质进行精确分割,可以减少由分割误差带来的影响;相对基于IRF的三室模型,该模型参数较少,易于求解。
张秀玲[10](2011)在《MRU在尿路梗阻性病变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1.评估MRU对尿路成像质量的优劣。2.MRU对尿路梗阻性病变诊断与手术、病理、临床治疗后的效果比较,评价MRU在定位、定性诊断方面的价值。方法1.71例临床疑有尿路梗阻性病变患者行MRU检查,各例检查者每一侧的尿路分别作为一个研究对象,独立进行分析评价。所有检查者依次行MRI平扫、MRU水成像,分别由两位有经验(主治医师、主任医师)MRI医师对MRU图像进行质量评估及诊断。用非参数秩和检验对两位医师的观察结果进行组间比较。2.对71例临床疑有尿路梗阻性病变患者的MRU诊断与手术病理、临床治疗效果对照,分析MRU对尿路梗阻性病变的定位及定性诊断价值。结果1.图像质量分析:R1观察组好有80侧(56.3%);一般有40侧(28.2%);差有22侧(15.5%); R2观察组好有74侧(52.1%);一般有36侧(25.4%);差有32侧(22.5%)。经非参数检验中的卡方检验分析,X2=56.135,P值>0.05,无明显统计学差异。两位MRI医师对图像质量的评定,都集中在好(R1占56.3%;R2占52.1%),一般(R1占28.2%;R2占25.4%),差别不大。说明MRU可整体直观的显示泌尿系的影像全貌,可三维成像,同时观察尿路和肾实质,有助于观察尿路解剖结构及梗阻性病变的部位。2.图像资料分析:71例MRU检查中,其中尿路梗阻并扩张者58例,均经手术病理或者临床治疗证实,分别为输尿管结石12例,输尿管炎性(结核)狭窄22例,原发性输尿管癌6例,输尿管转移癌6例,泌尿系先天畸形8例,医源性4例;MRU对梗阻性病变梗阻存在的诊断率为100%,梗阻部位的诊断率为100%,对梗阻性病变的定性诊断的敏感性为83.6%,准确性为83.6%。结论1.MRU可整体直观的显示泌尿系的影像全貌,可三维成像,同时观察尿路和肾实质,有助于观察尿路解剖结构及梗阻性病变的部位。2.对于尿路梗阻病变,MRU应用价值大,对梗阻性病变的定位、定性诊断率高,能准确判断梗阻的水平及程度,对尿路梗阻性及非梗阻病变的检出和一些特殊征象的探讨提供资料,具有重要临床价值。3.MRU是一种可靠的泌尿系检查手段,不需造影剂、无创伤、无辐射,具有其他影像学检查手段无法取代的优越性,可以替代创伤性检查,并作为儿童、青年人、妊娠者及不能耐受静脉肾盂造影者的首选方法。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临床资料 |
| 1.2 检查方法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1 胎儿 MRI 技术的发展 |
| 2 胎儿腹部 MRI 应用 |
| 3 MRI 在胎儿腹部疾病的诊断价值 |
| 4 诊断不足及发展方向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检查方法 |
| 1.2.1 CTU检查 |
| 1.2.2 MRU检查 |
| 1.3 统计学处理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3.1 CTU原理和临床价值 |
| 3.2 MRU原理和临床价值 |
| 3.3 CTU和MRU影像对比分析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第1章 综述 |
| 1.1 CTU 成像技术 |
| 1.1.1 对比剂注射技术 |
| 1.1.2 排泄延迟 |
| 1.1.3 辅助手段 |
| 1.2 CTU 图像重建技术 |
| 1.3 CTU 在泌尿系统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
| 1.4 CTU 的局限性及解决方法 |
| 1.4.1 局限性 |
| 1.4.2 解决方法 |
| 第2章 引言 |
| 第3章 资料与方法 |
| 3.1 研究对象 |
| 3.1.1 一般资料 |
| 3.1.2 研究对象的纳入标准 |
| 3.1.3 研究对象的排除标准 |
| 3.2 检查方法 |
| 3.2.1 CTU 检查方法 |
| 3.2.2 IVU 检查方法 |
| 3.2.3 B 超检查方法 |
| 3.3 研究内容 |
| 3.4 统计学方法 |
| 第4章 结果 |
| 4.1 病变种类及部位描述 |
| 4.2 B 超、IVU、CTU 诊断结果与手术病理结果或临床资料比较 |
| 4.2.1 B 超、IVU、CTU 检查在输尿管疾病中的定位诊断符合率比较 |
| 4.2.2 B 超、IVU、CTU 检查在输尿管疾病中的定性诊断符合率比较 |
| 4.3 CTU 中单纯轴位像及轴位像结合重建图像对输尿管疾病的诊断价值比较 |
| 4.3.1 单纯轴位像及轴位像结合重建图像在输尿管疾病中的定位诊断符合率比较 |
| 4.3.2 单纯轴位像及轴位像结合重建图像在输尿管疾病中的定性诊断符合率比较 |
| 第5章 讨论 |
| 5.1 CTU 的优势 |
| 5.2 CTU 与其它影像学检查方法的比较 |
| 5.3 CTU 图像后处理技术在输尿管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
| 第6章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图 |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 致谢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仪器与方法 |
| 1.3 图像处理 |
| 1.4 辐射剂量 |
| 1.5 统计学处理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3.1 检查的针对性 |
| 3.2 扫描条件的选择与辐射剂量的降低 |
| 3.3 压迫技巧 |
| 3.4 对比剂的用量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 前言 |
| 研究现状、成果 |
| 研究目的、方法 |
| 一.兔MR子宫输卵管水成像研究 |
| 1.1 研究对象和方法 |
| 1.1.1 研究对象 |
| 1.1.2 模型制作过程 |
| 1.1.2.1 实验兔生殖系统解剖 |
| 1.1.2.2 模型制作过程 |
| 1.1.3 检查设备及检查方法 |
| 1.1.3.1 硬件设备 |
| 1.1.3.2 MRI检查方法 |
| 1.1.4 图像分析 |
| 1.1.4.1 MRI-H-HSG评估分析方法 |
| 1.1.4.2 MRI-H-HSG观察指标 |
| 1.1.4.3 MRI-H-HSG图像质量分级 |
| 1.1.4.4 MRI-H-HSG评价标准 |
| 1.1.5 统计学分析 |
| 1.2 结果 |
| 1.2.1 图像质量分析 |
| 1.2.2 输卵管模型形态学和通畅度统计结果 |
| 1.2.3 影像表现分析 |
| 1.3 讨论 |
| 1.3.1 MR-H-HSG研究的意义 |
| 1.3.1.1 输卵管性不孕检查方法研究进展 |
| 1.3.1.2 水成像技术发展及临床应用 |
| 1.3.2 兔输卵管狭窄和闭塞模型的制作方法及注意事项 |
| 1.3.2.1 兔输卵管狭窄和闭塞模型的制作方法 |
| 1.3.2.2 模型制作过程中注意事项 |
| 1.3.3 兔MR-H-HSG检查技术 |
| 1.3.3.1 线圈的选择 |
| 1.3.3.2 成像参数的选择 |
| 1.3.3.3 选用生理盐水的依据和生理盐水的注射方法 |
| 1.3.3.3.1 选用生理盐水的依据 |
| 1.3.3.3.2 生理盐水的注射方法及注射速度 |
| 1.3.3.4 实验过程中气泡的混入 |
| 1.3.4 兔输卵管正常、狭窄和闭塞的MR-H-HSG表现 |
| 1.3.5 MR-H-HSG评估兔输卵管正常、狭窄和闭塞的价值和局限性 |
| 1.3.5.1 MR-H-HSG评估兔输卵管正常、狭窄和闭塞的价值 |
| 1.3.5.2 MR-H-HSG研究的局限性 |
| 1.3.6 本究的不足之处 |
| 小结 |
| 二.兔MR子宫输卵管造影的动态增强序列研究 |
| 2.1 研究对象和方法 |
| 2.1.1 研究对象 |
| 2.1.2 模型制作过程 |
| 2.1.3 检查设备及方法 |
| 2.1.3.1 硬件设备 |
| 2.1.3.2 MRI检查技术 |
| 2.1.4 图像分析 |
| 2.1.4.1 MRI HSG评估分析方法和观察指标 |
| 2.1.4.2 图像质量分级 |
| 2.1.4.3 图像质量评价指标SNR、CNR |
| 2.1.4.4 评价标准 |
| 2.1.5 统计学分析方法 |
| 2.2 结果 |
| 2.2.1 图像质量评估统计学分析结果 |
| 2.2.1.1 图像质量评分结果 |
| 2.2.1.2 LAVA、TRICKS序列SNR、CNR统计学分析结果 |
| 2.2.1.3 LAVA、TRICKS序列形态学和通畅度评估结果 |
| 2.2.1.4 LAVA、TRICKS序列通畅度评估特异度、符合率分析结果 |
| 2.2.1.5 水成像序列与LAVA序列、TRICKS序列图像质量及特异度、符合率统计学分析结果 |
| 2.2.2 兔输卵管图像MR-CE-HSG影像表现分析 |
| 2.2.2.1 LAVA序列 |
| 2.2.2.2 TRICKS序列 |
| 2.3 讨论 |
| 2.3.1 研究的意义和背景 |
| 2.3.2 MR-CE-HSG检查技术 |
| 2.3.2.1 对比剂的作用原理 |
| 2.3.2.2 对比剂注射浓度、速度 |
| 2.3.2.2.1 不同浓度 |
| 2.3.2.2.2 不同速度 |
| 2.3.2.3 LAVA序列、TRICKS序列的临床应用 |
| 2.3.3 MR-CE-HSG对兔输卵管模型的评估价值 |
| 2.3.3.1 图像质量 |
| 2.3.3.1.1 图像质量分级 |
| 2.3.3.1.2 SNR、CNR |
| 2.3.3.2 输卵管形态评估 |
| 2.3.3.3 输卵管通畅度评估 |
| 2.3.3.4 与MR-H-HSG成像比较 |
| 2.3.5 MR-CE-HSG对兔输卵管模型的评估限度 |
| 2.3.6 本实验研究的不足 |
| 2.6 小结 |
| 结论 |
| 创新性 |
| 后期工作 |
| 参考文献 |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1章 引言 |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 1.2 国内外基于医学影像的肾功能测量模型研究现状 |
| 1.2.1 基于CT影像的GFR测量研究 |
| 1.2.2 基于MR影像的GFR测量研究 |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及内容安排 |
| 1.3.1 本文的主要工作 |
| 1.3.2 论文的组织结构 |
| 第2章 基于医学影像的肾功能测量基本原理和模型 |
| 2.1 肾小球滤过率相关的医学概念 |
| 2.1.1 血浆清除率 |
| 2.1.2 红细胞压积值 |
| 2.1.3 肾小球滤过率(GFR) |
| 2.2 房室模型简介 |
| 2.2.1 房室模型基本原理及描述 |
| 2.2.2 单室模型 |
| 2.2.3 二室模型 |
| 2.2.4 三室模型 |
| 2.2.5 模型的简化 |
| 2.3 基于CT影像的GFR测量 |
| 2.3.1 CT影像特点及主要检查技术 |
| 2.3.2 CT多期扫描测量GFR的原理 |
| 2.3.3 基于CT影像测量GFR的主要模型 |
| 2.4 基于MR影像的GFR测量 |
| 2.4.1 MR影像特点及主要检查技术 |
| 2.4.2 MR动态扫描测量GFR的原理 |
| 2.4.3 基于MR测量GFR的主要模型 |
| 2.5 小结 |
| 第3章 基于多期CT影像的GFR自动测量方法研究 |
| 3.1 两点法PATLAK二室模型 |
| 3.2 实验数据与扫描协议 |
| 3.2.1 需要获取的主要数据 |
| 3.2.2 实验数据 |
| 3.2.3 扫描协议的定义 |
| 3.3 多期CT图像的自动分析处理技术 |
| 3.3.1 肾脏及腹主动脉的自动提取 |
| 3.3.2 TDC曲线的自动生成 |
| 3.4 GFR测量结果 |
| 3.5 分析与讨论 |
| 3.6 PATLAK三室模型的研究与探讨 |
| 3.6.1 模型的建立 |
| 3.6.2 模型求解 |
| 3.6.3 测量结果 |
| 3.6.4 分析与讨论 |
| 3.7 本章小结与结论 |
| 第4章 基于动态MR影像的GFR自动测量方法研究 |
| 4.1 基于MR影像的三室模型 |
| 4.1.1 模型的房室划分 |
| 4.1.2 基于IRF的三室模型 |
| 4.2 实验数据与扫描协议 |
| 4.2.1 实验数据 |
| 4.2.2 扫描参数和扫描方法 |
| 4.3 MR图像肾脏自动定位及分割方法 |
| 4.3.1 肾脏自动定位方法 |
| 4.3.2 基于水平集的肾脏分割方法 |
| 4.3.3 皮髓质分割 |
| 4.3.4 实验结果评估 |
| 4.4 GFR测量结果 |
| 4.5 分析与讨论 |
| 4.6 本章小结与结论 |
| 第5章 改进的测量模型研究 |
| 5.1 现有模型分析 |
| 5.1.1 Patlak模型的优势和不足 |
| 5.1.2 基于IRF三室模型的优势和不足 |
| 5.2 改进的PATLAK模型 |
| 5.2.1 模型描述 |
| 5.2.2 模型求解方法 |
| 5.3 实验结果 |
| 5.4 分析与讨论 |
| 5.5 本章小结与结论 |
| 第6章 基于CT定位片的泌尿系统计算机辅助诊断方法研究 |
| 6.1 定位片增强技术在结石诊断中的应用 |
| 6.1.1 应用背景 |
| 6.1.2 基于Laplacian金字塔的CT定位片增强方法 |
| 6.1.3 增强效果 |
| 6.2 CT影像的感兴趣区域与定位片的自动融合方法 |
| 6.2.0 CT断层与定位片 |
| 6.2.1 CT序列扫描影像感兴趣区域的提取 |
| 6.2.2 序列扫描感兴趣区域与定位片的自动融合方法 |
| 6.3 本章小结与结论 |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 7.1 本文主要研究成果与创新点 |
| 7.1.1 本研究主要成果 |
| 7.1.2 本研究创新点 |
| 7.2 本文的主要结论 |
| 7.3 基于本研究的应用软件 |
| 7.4 基于本研究的后续工作展望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发表和待发表的论文 |
| 攻读博士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中英文对照表 |
| 第1章 前言 |
| 第2章 泌尿系统解剖特点 |
| 2.1 肾脏的解剖 |
| 2.2 输尿管的解剖 |
| 2.3 膀胱的解剖 |
| 第3章 MRU 的成像原理及技术 |
| 3.1 MRU 的发展 |
| 3.2 MRU 成像原理与技术 |
| 第4章 材料与方法 |
| 4.1 研究对象 |
| 4.2 研究方法 |
| 4.3 检查方法及参数 |
| 4.4 后处理技术 |
| 4.5 统计学方法 |
| 第5章 结果 |
| 5.1 图像质量评价 |
| 5.2 病因分析 |
| 5.3 图像分析 |
| 第6章 讨论 |
| 6.1 尿路梗阻时肾盂输尿管的病理生理变化 |
| 6.2 尿路梗阻的常用检查方法 |
| 6.2.1 超声检查 |
| 6.2.2 IVU 检查 |
| 6.2.3 CT 检查 |
| 6.2.4 MRU 检查 |
| 6.3 MRU 在常见泌尿系疾病中的应用价值 |
| 6.3.1 应用于孕妇、新生儿和婴儿 |
| 6.3.2 尿路肿瘤上的应用 |
| 6.3.3 对肾移植病人术后的应用 |
| 6.3.4 MRU 在先天性疾病上的应用 |
| 6.3.5 MRU 在其他方面的应用 |
| 第7章 结论 |
| 第8章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在读硕士研究生期间成果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