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剑锋[1](2021)在《冷消融联合中药治疗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研究和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nonsmall-cell lung cancer)具有极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对于驱动基因阴性的患者,化疗是指南推荐的基础治疗方案,然而很多老年晚期NSCLC患者身体储备较差不能化疗或不能耐受化疗副作用不得不停止化疗,还有部分患者化疗效果一般,化疗后很快出现进展,因此治疗手段相对局限。“冷消融联合中药”治疗模式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以中医辨证治疗为主线,以冷消融微创治疗为关键节点,具有低损伤、可持续的特点。前期诸多研究结论显示冷消融联合中药模式临床效果较好,然而针对老年患者这一特定人群的研究较少,冷消融联合中药这一治疗模式的疗效能否达到常规化疗水平,是否能够为老年晚期NSCLC患者,特别是不能化疗或者化疗效果不好的患者提供新的治疗选择,还需要进一步评价;同时通过总结该模式的“优势人群”特征,研究冷消融联合中药队列患者术后的治法和组方用药,以及作用机制有望进一步优化该治疗模式,增加患者获益。[研究目的]临床部分:1.评价冷消融联合中药模式治疗老年晚期NSCLC患者的疗效能否达到常规化疗水平,以期为这类患者特别是不能化疗或化疗效果不好的患者提供可持续、低损伤的治疗选择;2.总结冷消融联合中药治疗模式的“优势人群”特征,为临床决策提供参考;3.研究冷消融联合中药队列患者手术前后中医证候要素变化和治法组方规律,探索冷消融术后中医证候变化特点及适用方药,以期优化该模式提高治疗效果。实验部分:1.评价冷消融联合中药对比化疗、单纯冷消融和单纯中药干预老龄肺癌小鼠的疗效;2.基于免疫调控和血管生成研究冷消融联合中药干预老龄肺癌小鼠的作用机制。[研究内容]临床部分1.倾向得分匹配基线信息:基于多中心肺癌真实世界治疗数据,纳入316例样本,分为冷消融联合中药队列、化疗队列,使用倾向得分匹配方法减少混杂因素匹配87对;2.生存分析:比较两队列中位OS,中位PFS和生存率,COX回归筛选预后独立影响因素;3.筛选“优势人群”: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冷消融联合中药模式”的优势人群特征;4.评价疗效与安全性:评价两队列实体瘤疗效,客观缓解率、疾病控制率,KPS评分,不良反应;5.中医证素变化和组方治法研究:研究冷消融联合中药队列的中医证素变化和术后的治法组方规律。实验部分实验分为实验一和实验二两部分,两组造模、分组及干预相同。1.造模:建立老龄Lewis肺癌小鼠模型。2.分组:分别随机分组40只和45只老龄Lewis肺癌模型小鼠为①模型组,②冷消融联合中药组,③冷消融组,④化疗组,⑤中药组。3.干预:①模型组:仅造模,②联合组:冷冻消融手术和中药灌胃1次/天,共14天;③冷消融组:冷冻消融手术;④化疗组:腹腔注射顺铂3mg/kg,1次/周,共2周;⑤中药组:中药灌胃1次/天,共14天;隔天记录体质量并测量瘤径,非中药干预组予生理盐水灌胃,非化疗干预组予腹腔注射生理盐水,非冷消融干预组予切开缝合。4.指标:实验一观察生存期;实验二计算小鼠的脾脏和胸腺的脏器指数,肿瘤生长/转移抑制率,流式检测小鼠脾脏组织CD4+、CD8+、CD4+/CD8+比值;ELISA检测小鼠血清中IFNγ、IL-2、IL-10的表达;WB检测小鼠肺和肿瘤组织HIF-1α、VEGF、MMP-2和MMP-9的表达。[研究结果]临床部分1.冷消融联合中药队列(下文简称“联合队列”)和化疗队列分别入组96和220例,倾向得分匹配87对,两组中位OS分别为12个月和10.3个月(P>0.05),两组6个月、1年、2年、3年生存率无显着差异(P>0.05)。2.匹配后联合队列和化疗队列中位PFS分别为4.7个月和4个月(P<0.05),6个月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34.2%和18.4%(P<0.05),联合队列患者PFS>6个月的机会是化疗队列的3倍。3.生存期影响因素分析:①联合队列,LY%是独立保护因素,CCI和临床分期是独立危险因素。②化疗队列,LY%和KPS是独立保护因素,NEUT%,KPS,CCI、NLR和临床分期是独立危险因素。4.优势人群特征:本研究中冷消融联合中药队列优势人群特征:年龄≤80岁且优势与年龄呈负相关;CCI评分≤9;Ⅲb、Ⅲc、Ⅳa期;LY%>20%。5.KPS评分:治疗后冷消融联合中药队列KPS>化疗队列患者KPS(P<0.05)。6.实体瘤疗效评价:联合队列的疾病控制率26.83%>化疗队列13.79%(P<0.05)。7.本次研究冷消融联合中药队列患者病位证素以肺、脾、肾为主;病性证素虚症以气虚、阳虚、阴虚为主,实证以血瘀、痰湿为主,冷消融术后血瘀、阳虚证素显着增加(P<0.05);气虚用黄芪、五味子等;阴虚用麦冬、熟地等,健脾益肾用茯苓、白术等;阳虚用细辛、干姜等;血瘀用乳香、没药、三七等;痰湿用半夏、陈皮等;痰热用川贝母、浙贝母等。8.通过聚类分析得出与冷冻消融术后契合的新方组合:①乳香,没药,干姜,山楂;②赤芍,红花,细辛,干姜,五味子;③桃仁,赤芍,红花,细辛,干姜,体现温通活血化瘀治法。实验部分实验一1.冷消融联合中药组(简称“联合组”)小鼠平均生存期28d明显高于模型组19d、化疗组22 d(P<0.05);冷消融组24 d、中药组23 d和化疗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二1.体质量:化疗组小鼠的体质量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联合组、冷消融组和中药组这三组小鼠体质量均明显高于化疗组(P<0.05)。2.瘤体质量:联合组、冷消融组和化疗组的小鼠瘤体质量均小于中药组和模型组(P<0.05)。3.转移肺结节数量:联合组、冷消融组和化疗组小鼠肺转移结节数量少于模型组(P<0.05),冷消融组、化疗组和中药组肺转移结节数量多于联合组(P<0.05)。冷消融联合中药组、冷消融组、化疗组和中药组的肿瘤生长抑制率分别为32.95%、25.85%、22.16%和1.98%,肺转移抑制率分别为50%、28.91%、23.67%和34.12%。4.脏器指数:各组小鼠脾脏指数和胸腺指数均大于模型组(P<0.05);冷消融组、化疗组、中药组脾脏指数和胸腺指数均小于联合组(P<0.05)。5.流式细胞术检测:联合组和冷消融组小鼠脾脏组织中CD4+的表达均高于模型组(P<0.05);各组CD4+的表达均低于联合组(P<0.05);各组CD8+的表达低于模型组(P<0.05);各组CD4+/CD8+均低于联合组(P<0.05);联合组和冷消融组CD4+/CD8+>1。6.ELISA 检测6.1 IL-2:联合组、冷消融组、化疗组>模型组(P<0.05);联合组>冷消融组、化疗组和中药组(P<0.05)。6.2IL-10:各组IL-10的表达<模型组(P<0.05);联合组<冷消融组、化疗组和中药组(P<0.05)。6.3IFN-γ:各组IFN-γ的表达>模型组(P<0.05);化疗组和中药组<联合组(P<0.05);冷消融组>化疗组、中药组(P<0.05);7.Western Blot 检测7.1 VEGF和HIF-1α①肺组织:各组VEGF和HIF-1α表达<模型组(P<0.05);各组小鼠VEGF的表达>联合组(P<0.05);冷消融组和中药组肺组HIF-1α表达>联合组(P<0.05),中药组HIF-1α表达>冷消融组(P<0.05)。②肿瘤组织:各组VEGF和HIF-1α表达<模型组(P<0.05);各组VEGF的表达均>联合组(P<0.05)。各组HIF-1α的表达>联合组(P<0.05)。7.2 MMP-2和MMP-9①肺组织:MMP-2:各组小鼠MMP-2表达<模型组(P<0.05);联合组<其他各组(P<0.05)。MMP-9:联合组、冷消融组和化疗组<模型组(P<0.05);中药组>联合组(P<0.05)。②肿瘤组织:MMP-2:联合组、冷消融组和化疗组<模型组(P<0.05)。MMP-9:联合组、冷消融组和化疗组<模型组(P<0.05);中药组>联合组(P<0.05)。[研究结论]1.对于老年晚期NSCLC患者,冷消融联合中药治疗模式在延缓病情进展、增强近期疗效、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方面优于常规化疗,在总体生存获益方面相当,因此可以作为老年晚期NSCLC患者,特别是不能化疗或者化疗效果不好的患者的治疗选择。2.年龄<80岁,CCI评分≤ 9,肿瘤临床分期为Ⅲb、Ⅲc、Ⅳa期,LY%>20%的老年晚期NSCLC患者更适合接受冷消融联合中药模式治疗。3.冷消融联合中药模式治疗老年晚期NSCLC治法以益气、养阴、温阳、补肺、健脾、益肾等扶正治疗为主线,不同阶段兼顾活血化瘀、燥湿化痰等祛邪治法,同时老年晚期NSCLC患者,特别是冷消融术后的患者阳虚血瘀证候普遍存在,应重视温通活血化瘀治法。4.冷消融联合温通活血化瘀中药组方在延长生存期,抑制转移方面效果较好,其机制与促进抗肿瘤免疫,抑制肿瘤血管生成有关。
卢美君[2](2020)在《影响安罗替尼临床疗效和预后的多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背景及目的:细胞凋亡障碍、DNA损伤及血管异常生长是肿瘤发生、发展及转移的主要原因。肿瘤细胞生长及增殖需要营养物质和氧气,二者均来源于血管,血管是支持肿瘤存活的基本条件,也是肿瘤浸润邻近组织和远处转移的重要条件。Folkman认为,阻断血管是抑制肿瘤生长浸润和远处转移的重要手段。血管生成相关因子如VEGF、PDGF和FGF等在新生血管形成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随着各种抗肿瘤理论的深入探索和研究,以恩度、贝伐单抗、雷莫芦单抗和阿帕替尼等为代表的抗血管生成药物已在临床中广泛应用并取得显着疗效。许多研究发现一些血管生成相关因子的表达情况与抗血管生成药物的疗效有关;c-Kit、Bcl-2和DNA损伤修复酶PARP的表达情况亦与抗肿瘤的疗效可能有关。安罗替尼是新型的血管生成抑制剂,现有的研究表明其使多个瘤种的肿瘤患者临床获益。本研究的目的是观察安罗替尼治疗的多个瘤种恶性肿瘤患者的相关指标,初步探索影响安罗替尼临床疗效和预后的因素。方法:(1)选取2018年7月-2019年12月于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肿瘤内科住院治疗的晚期恶性肿瘤患者,治疗方案为安罗替尼单药或安罗替尼联合方案。收集临床特征,根据相关复查资料评价患者的疾病控制率和客观缓解率,随访并且记录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包括临床表现、体征及血液学检查)及无进展生存期(PFS)。(2)空腹抽取所收集患者治疗过程中的血液,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VEGF、FGF、SCFR、Bcl-2和PARP含量;用实时荧光定量检测VEGF、c-Kit、Bcl-2和PARP的m RNA相对表达量。(3)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用例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采用Kaplan-Meier法制作生存曲线,Log-rank检验比较生存曲线间的差异;对影响临床疗效和预后的相关因素分别进行单因素分析、多因素logstic回归分析及Cox回归多因素分析。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2019年12月2日结束随访,收集到的晚期恶性肿瘤患者共109例,8例因未返院复查,无法评价疗效而剔除,101例患者纳入研究。总中位PFS为4.8月(95%CI:3.824-5.776)。可评价的病例中,CR 0例(0.00%),PR18例(17.82%),SD 61例(60.40%),PD 22例(21.78%)。共79例达到疾病控制,总DCR 78.22%,18例达到客观缓解,总ORR 17.82%。治疗相关不良反应有:高血压6例(5.94%)、手足综合征7例(6.93%)、口腔溃疡4例(3.96%)、乏力4例(3.96%)、声音嘶哑2例(1.98%)、咳嗽6例(5.94%)、咯血4例(3.96%)、腹胀腹泻6例(5.94%)、漏尿1例(0.99%)、阴道流血1例(0.99%)、骨髓抑制16例(15.84%)、转氨酶升高17例(16.83%)、血脂升高10例(9.90%)和促甲状腺素(TSH)升高17例(16.83%),大部分为1-2级,3级高血压1例,4级骨髓抑制(血小板减少)1例,无药物相关性死亡。卡方检验结果显示发生TSH升高者DCR较未发生者高(P=0.039),Logistic回归提示:联合用药(P=0.030)可作为提高疾病控制率的独立影响因素,且为保护性因素,而发生骨髓抑制不能作为DCR的独立影响因子(P>0.05)。卡方检验结果显示有疾病相关手术史者ORR较无疾病相关手术史高(P=0.047),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无相关因子能作为ORR的独立影响因子(P>0.05)。用Kaplan-Meier法作生存分析,Log-Rank检验分析相关临床特征,临床分期为III期的患者中位PFS较IV期显着延长(11.4个月vs 4.2个月,x2=4.253,P=0.039),曾使用铂类的患者较未使用者的中位PFS延长(5.3个月vs 3.6个月,x2=4.299,P=0.038)。Log-Rank检验分析治疗相关不良反应,发生TSH升高的患者中位PFS较未发生者延长(6.4个月vs 4.0个月,x2=3.982,P=0.046),发生手足综合征的患者中位PFS亦较未发生者延长(11.4个月vs 4.2个月,x2=5.297,P=0.021)。单因素分析临床特征、治疗相关不良反应及各因子的血清含量和m RNA相对表达量,结果显示临床分期、既往铂类使用史、手足综合征、TSH升高、血清b FGF含量、Bcl-2 m RNA相对表达量及PARP m RNA相对表达量是患者预后的影响因子,将上述因子纳入Cox回归方程,结果显示:血清b FGF含量(P=0.009)及Bcl-2 m RNA相对表达量(P=0.012)是安罗替尼治疗晚期恶性肿瘤预后的独立影响因子。结论:(1)本研究显示各种晚期恶性肿瘤患者使用安罗替尼治疗均有不同程度的临床获益,不良反应可耐受。(2)血清b FGF含量及Bcl-2 m RNA相对表达量是安罗替尼治疗的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治疗过程中检测上述两个指标的表达可能有助于预后的预估。(3)使用联合方案以及发生促甲状腺素升高不良反应的患者安罗替尼的疗效可能较好,“安罗替尼+?”使患者获益更大的问题需在临床工作中继续探索。(4)临床分期早、曾使用铂类、出现手足综合征及促甲状腺素升高可能预示着安罗替尼治疗的患者预后较好。(5)本研究初步确定了安罗替尼在治疗其他瘤种(肝癌、卵巢癌、头颈部肿瘤、胰腺癌、舌癌等)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为其后线治疗的选择提供参考。(6)本研究初步探索了影响安罗替尼临床疗效及预后的因素,值得临床扩大样本量在单个病种中进一步验证。
洪源[3](2020)在《ELISA定量检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血清SP70的性能评价和临床应用研究》文中指出[目 的]1.验证肿瘤特异性蛋白70 ELISA法定量检测的分析性能。2.探讨血清SP70作为早期诊断非小细胞肺癌新型肿瘤标志物的临床应用价值。3.通过比较分析宣威地区和非宣威地区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血清SP70表达水平,探讨血清SP70在宣威地区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是否具有特殊的研究价值。[方法]1.依据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协会(CLSI)批准的EP15-A、EP6-A、CLSI C28-A2文件验证肿瘤特异性蛋白70 ELISA法定量检测试剂盒的精密度、准确度、线性范围和参考区间,通过检测20个空白样本验证检测限。2.采用分析性能已验证通过的肿瘤特异性蛋白70 ELISA法定量检测试剂盒对463例临床样本的血清SP70抗原进行检测,包括181例经病理确诊的非小细胞肺癌(89例宣威地区肺癌、92例非宣威地区肺癌),20例小细胞肺癌,129例良性肺疾病(65例宣威地区良性肺疾病、64例非宣威地区良性肺疾病),133例健康体检者(67例宣威地区健康体检者、66例非宣威地区健康体检者)。3.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肺癌相关肿瘤标志物CEA、CYFRA21-1的水平,将其与SP70进行相关性分析,通过绘制ROC曲线分析SP70、CEA、CYFRA21-1三个指标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联合诊断价值。[结 果]1.精密度验证结果:实测的批内、批间变异系数均小于厂家声称的变异系数,验证通过;准确度验证结果:高、低浓度标准品的检测结果与“标示值”的偏倚分别为2.6%、4.1%,小于厂商允许范围15%;检测限验证:实测的检测限为0.86ng/mL,小于厂家声称值1ng/mL;参考区间验证结果:检测20例健康体检者只有2例超过参考范围,厂商提供的参考区间可以接收;线性范围验证:一次多项式拟合方程为Y=1.275X-3.845,r2=0.9889,二次、三次多项式系数的P值均>0.05,线性范围为 1.39-28.90ng/mL。2.ELISA法定量检测血清SP70临床样本结果显示:非小细胞肺癌组血清SP70水平高于小细胞肺癌组、良性肺疾病组和健康体检组,浓度分别为11.52ng/mL(8.65,14.73)、8.24ng/mL(6.46,11.07)、7.01ng/mL(4.77,10.05)、6.75ng/mL(4.66,8.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晚期组(Ⅲ/Ⅳ期)血清SP70水平高于早期组(Ⅰ/Ⅱ 期),浓度分别为 14.73ng/mL(13.04,20.27)、8.86ng/mL(6.72,10.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转移组高于未转移组,浓度分别为12.66 ng/mL(10.41,16.15)、5.60 ng/mL(4.74,6.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宣威地区非小细胞肺癌组和非宣威地区非小细胞肺癌组之间血清SP70水平无明显差异,浓度分别为 10.49ng/mL(7.31,14.12)、12.54ng/mL(10.08,15.3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SP70、CEA、CYFRA21-1三个指标联合ROC曲线结果显示:SP70诊断非小细胞肺癌的截点为8.82ng/mL,AUC为0.796,灵敏度为76%,特异度为72%;SP70、CEA、CYFRA21-1三个指标联合诊断效能更高,优于SP70、CEA、CYFRA21-1三种方法单独诊断。[结 论]1.肿瘤特异性蛋白70 ELISA法定量检测试剂盒的精密度、准确度、检测限、参考区间、线性范围与厂家声明一致,能确保检测结果的可靠性。2.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血清SP70具有较高的检测水平,且在疾病早期即呈现明显升高,说明SP70是潜在的用于早期诊断非小细胞肺癌的新型血清肿瘤标志物,对该疾病辅助诊断、治疗和预后判断有着重要的临床应用;同时,SP70、CEA、CYFRA21-1三个指标联合应用具有更好的诊断效能,明显优于SP70、CEA、CYFRA21-1三种方法单独诊断;虽然宣威地区肺癌具有独特的研究价值、病理类型以非小细胞肺癌最为常见,但因其病理本质仍是非小细胞肺癌,本次宣威地区和非宣威地区非小细胞肺癌之间血清SP70无差异的结果是可以接受的,同时通过本次研究,说明了血清SP70是潜在的早期诊断非小细胞肺癌的新型肿瘤标志物,其应用有助于该地区非小细胞肺癌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降低其高病死率。
刘丽娅[4](2020)在《安罗替尼对比多西他赛用于一线治疗失败后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和安全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 的]本研究探讨安罗替尼对比多西他赛用于一线治疗失败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的疗效和安全性,以评价安罗替尼用于二线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的可能性。[方 法]本研究收集2018年1月至2020年3月云南省肿瘤医院干部医疗科确诊治疗的60例晚期NSCLC患者的病例资料,所有病例均按照入组标准和排除标准进行筛选,根据临床治疗方案不同分为3个组,分别是安罗替尼单药治疗组20例,多西他赛单药治疗组20例,联合治疗组(安罗替尼联合多西他赛)20例。比较三组不同治疗方案的临床疗效、生存期、不良反应等情况。[结 果]60例患者均达到治疗终点,可进行疗效评估,其中安罗替尼组20例、多西他赛组20例、联合组20例。安罗替尼组中位PFS为5.0个月[95%CI(3.91-6.08)],多西他赛组中位 PFS 为 2.0 个月[95%CI(1.81-2.19)],联合组中位PFS为4.2个月[95%CI(2.86-5.54)],三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组与组之间进一步比较发现,安罗替尼组与多西他赛组中位PFS分别为5.0个月VS 2.0个月(P=0.001),联合组与多西他赛组中位PFS分别为4.2个月VS 2.0个月(P=0.01),两个组间中位PFS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安罗替尼组与联合组中位PFS比较并没有显示出治疗联合治疗的优势(5.0个月VS 4.2 个月,P=0.75)。安罗替尼组:完全缓解CR 0例(0%),部分缓解PR 2例(10%),稳定SD 18例(90%),进展PD 0例(0%),客观缓解ORR 2例(10%),疾病控制DCR 20例(100%)。多西他赛组:完全缓解CR 0例(0%),部分缓解PR 4例(20%),稳定SD 4例(20%),进展PD 12例(60%),客观缓解率ORR 4例(20%),疾病控制率DCR 8例(40%);联合组:完全缓解CR0例(0%),部分缓解PR6例(30%),稳定SD 14例(70%),进展PD0例(0%),客观缓解率ORR 6例(30%),疾病控制率DCR 20例(100%)。三组患者均未出现完全缓解病例,三组之间的SD、PD及DCR相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其ORR比值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的中位PFS(P=0.001)及DCR(P=0.000)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但ORR无统计学意义(P=0.346)考虑可能与病例数偏少有关。从不良反应看,安罗替尼组和联合组最主要的不良反应均为乏力18例(90%)VS 16例(80%),多西他赛组最主要的不良反应是消化道反应(恶心呕吐)14例(70%)。本研究中安罗替尼单药使用不良反应轻,且与多西他赛联用没有观察到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增加。[结 论]安罗替尼对比多西他赛用于一线治疗失败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显示出治疗优势和可控制的毒性,可以为后期的大样本临床试验提供参考。
徐竟捷[5](2020)在《Neurokinin-1受体在非小细胞肺癌增殖、迁移和凋亡过程中的作用及其信号机制研究》文中指出肺癌是世界上最致命和最常见的癌症,每年约有13%的癌症被诊断为肺癌。肺癌分为非小细胞肺癌(NSCLC)和小细胞肺癌(SCLC),其中非小细胞肺癌(NSCLC)约占所有肺癌的80%至85%。NSCLC根据其组织学特征,可进一步分为肺腺癌、鳞状细胞癌和大细胞癌。1/3左右的NSCLC患者初诊就被诊断为晚期肺癌,基本丧失手术机会。虽然肺癌的治疗可以采用化学疗法、辐射疗法以及免疫疗法,但现有的治疗手段副作用极大以及治疗过程通常产生耐药性以及复发或者转移问题,在提高患者5年生存率方面仍未取得令人满意的结果。因此寻找新的诊断和治疗途径,同时深入研究其在肺癌发生发展及恶化转移中的具体作用机制变得尤为重要。G蛋白偶联受体(GPCR)介导多种生理功能,在体内分布广泛,是靶向治疗和新药研发的重要靶点,在目前的靶向药物中约有50%以上的药物靶点即为GPCR。Neurokinin-1受体(NK1R)作为G蛋白偶联受体家族中典型成员,在肿瘤的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受到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NK1R在许多类型的肿瘤细胞中都呈现高表达,如胶质瘤、乳腺癌、胃肠癌、肺癌、肝癌、前列腺癌和卵巢癌等。NK1R通过多重信号级联反应,调节肿瘤细胞增殖、迁移、肿瘤血管生成、免疫逃逸和肿瘤微环境等诸多生理功能,与癌症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鉴于NK1R在肿瘤发生以及恶化进程中的重要作用,近年来以NK1R为靶点的靶向治疗药物研发受到广泛关注,同时关于NK1R在肿瘤发展中的分子机制也陆续被揭晓,但是关于NK1R在非小细胞肺癌增殖、迁移和凋亡过程中的分子机制尚不清楚。在本课题研究中,我们通过GEO数据库GSE130779及GEPIA网站分析NK1R在肺癌样本中表达量明显高于正常组织,为了研究NK1R在肺癌发生发展中的分子机制,我们鉴定了人非小细胞肺癌细胞系(NCIH1944、NCIH1975、A549、NCIH226和HCC827)的NK1R表达,结果发现NK1R在非小细胞肺癌NCIH1944、NCIH1975、A549和NCIH226细胞系中存在高表达,而在非小细胞肺癌HCC827中表达很低。为了进一步研究NK1R在肺癌恶化过程中的分子功能,我们通过Celltiter-glo和克隆形成实验明了NK1R激动剂hHK-1能够时间和剂量依赖性地促进NK1R高表达的NSCLC细胞增殖和克隆形成。我们通过细胞划痕实验证明了NK1R促进NSCLC细胞迁移的能力,基质金属蛋白酶在肿瘤迁移中发挥重要作用,为了验证NK1R促进NSCLC迁移的潜在分子机制,我们进一步通过WB实验研究了基质金属蛋白酶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NK1受体激动剂hHK-1能够剂量依赖地上调MMP2和MMP14的表达水平进而发挥促进NSCLC细胞迁移的能力。我们对肺癌组织差异基因进行了KEGG富集分析,结果表明MAPK信号通路显着被富集在肺癌样本中。我们进一步对肺癌样本进行GSEA分析,结果表明TACR1高表达的样本中,有117个基因被显着富集在MAPK通路中,我们检测了激活NK1受体对下游相关信号通路的影响,WB实验结果表明激活NK1R会引起下游信号通路中ERK/AKT蛋白激酶的磷酸化。最后我们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了拮抗NK1R诱导NSCLC细胞凋亡的情况,结果发现NK1受体拮抗Aprepitant能够剂量依赖地诱导NSCLC细胞凋亡。基于NK1R在NSCLC发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靶向NK1R可能是预防和治疗NSCLC潜在的新思路和新靶点。
袁伟奇[6](2020)在《血小板相关参数联合肺癌肿瘤标志物在肺癌中的诊断以及靶向治疗预后中的价值》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肺癌目前仍然是全球发生率以及致死率最高的肿瘤,癌症的早期诊断及时的治疗可以提高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时间和总体生存时间。血小板及其相关参数与癌症的发生发展息息相关。血小板在促进肿瘤发生发展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淋巴细胞又是主要的抗肿瘤细胞,因此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atelet and lymphocyte ratio,PLR)的升高可能意味着促肿瘤作用的增强或抗肿瘤作用的减弱,从而影响肿瘤的预后。此外,当癌症发生时可促进血小板计数及其活化程度的升高,平均血小板体积(Mean platelet volume,MPV)是活化血小板的早期标志物,许多研究表明癌症患者的MPV低于健康对照组,且与血小板计数(Platelet count,PC)成反比,使用两者的比值MPV/PC也许能够更灵敏的反应肺癌的发生。然而PLR在肺癌治疗疗效预测中的价值以及MPV/PC在肺癌中的诊断价值究竟如何,我们将分部进行探讨。目的分析对于合并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突变型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接受靶向治疗预后的影响因素;探讨MPV/PC联合肺癌肿瘤标志物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分析治疗前的肺癌患者的临床特点以及血液学指标,并通过计算得到PLR,MPV/PC,同时检测肺癌患者治疗前的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神经元烯醇化酶(neuron-specific enolase,NSE),细胞角蛋白19碎片(cytokeratin-19-fragment,CYFRA21-1),鳞状细胞抗原(squamous cell carcinoma antigen,SCCA)。使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以及Kaplan-Meier生存曲线得到影响靶向治疗肺癌患者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 free survival,PFS)以及总体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的独立预后因素。使用接受者操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urve ROC)曲线评估血小板平均体积/血小板计数(MPV/PC)在肺癌中的诊断价值。结果第一部分研究显示:1.COX回归分析显示,影响患者PFS的主要因素有肿瘤分化程度、PLR的高低以及远处转移;影响患者OS的主要因素有肿瘤的T分期、PLR的高低、CYFR21-1的高低以及远处转移;2.高PLR组患者与低PLR组患者PFS以及OS的生存曲线存在着显着差异,p均<0.05。两组平均PFS分别为6.8个月和11.1个月,两组平均OS分别为17.8个月和25.3个月;高CYFR21-1组患者与低CYFR21-1组患者OS生存曲线存在着显着差异,p<0.05。两组平均OS分别为18.38个月和22.60个月。3.PLR与肺癌的远处转移密切相关,且在远处转移的肺癌患者中PLR明显高于非转移患者;第二部分研究显示:1.受试者操作曲线显示MPV/PC区分肺癌和健康人的最佳截断值为0.054(曲线下面积[AUC]=0.797,灵敏度为0.695,特异度为0.876);MPV/PC区分肺癌和肺炎的最佳截断值为0.054(曲线下面积[AUC]=0.818,灵敏度为0.721,特异度为0.691);MPV/PC在肺癌和肺炎,肺癌和健康人以及肺癌不同分期中诊断价值均较高于单独的MPV,MPV/PC联合CEA可提高肺癌诊断的灵敏度。2.在肺癌患者治疗前MPV/PC有着较高的水平,在有效治疗后MPV/PC表现出明显下降的趋势。3.MPV/PC下降预示着肺癌患者的疾病进展。结论治疗前PLR和CYFR21-1水平是预测EGFR突变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靶向治疗预后的重要标志物;MPV/PC是协助诊断肺癌的良好标志物。
许露[7](2020)在《血小板计数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EGFR-TKIs治疗中的预后评估价值》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肺癌患者的晚期进展与其凝血功能异常是相关联的。在肿瘤转移进程中,血小板对于逃避体内免疫监测和促进血管生成起着显着作用。本研究旨在研究分析接受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GFR-TKIs)治疗的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体内血小板计数的改变对其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本研究共收集了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47例接受EGFR-TKIs治疗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数据,包括其临床特征,2个治疗周期(60天)前后的生化指标、血小板计数、无进展生存期(PFS)和总生存期(OS)等,回顾性地分析患者血小板计数减少与PFS、OS的相关性。结果经过2个周期的TKIs治疗后,有29例(61.7%)患者的血小板计数出现了明显的下降。从多因素分析结果可见血小板计数下降分别与PFS(HR=0.11;95%置信区间:0.031-0.393;p=0.001)和OS(HR=0.007;95%置信区间:0.000-0.235;p=0.005)延长密切相关。此外,独立于其他临床特征得到结果显示,血小板计数减少组的中位PFS为419天,血小板计数增加组中位PFS为278天(HR=0.606;95%置信区间:0.332-1.106;P=0.102),而两组中位OS分别为618天和517天(HR=0.314;95%置信区间:0.119-0.828;P=0.019)。结论血小板计数作为诊疗中的常规检验项目,不需要额外的费用。研究显示其计数的减少可以预测EGFR-TKIs治疗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预后,故血小板计数的变化可以作为一个有意义的参数,为接受抗EGFR靶向治疗的NSCLC患者建立预后模型。
魏东,薛志芳,刘博,王耀一,郝雁冰[8](2020)在《PDGF-B、PDGFR-α在pN0期NSCLC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研究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B(PDGF-B)、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受体-α(PDGFR-α)在pN0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选取2013年3月至2014年3月在我院进行根治性肺叶切除手术pN0期的NSCLC患者50例。取所有患者手术切除癌组织标本以及与癌组织距离5cm以上的癌旁正常肺组织制作标本,免疫组化处理后检测PDGF-B、PDGFR-α表达,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癌组织中PDGF-B阳性表达率(96.00%)高于癌旁组织(40.00%);癌组织中PDGFR-α阳性表达率(92.00%)高于癌旁组织(40.00%)(P<0.05)。NSCLC患者PDGF-B、PDGFR-α阳性表达率与性别、年龄无关,与吸烟史、肿瘤体积、组织学类型、病理分级以及淋巴结转移有关。有吸烟史、肿瘤体积较大、病理分级较高以及淋巴结微转移的患者PDGF-B、PDGFR-α阳性表达率较高(P<0.05)。[结论]PDGF-B、PDGFR-α参与pN0期非小细胞肺癌的发生与发展,在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较高。对临床上pN0期非小细胞肺癌的诊断有着重要的意义。
钟名天[9](2019)在《氯化血根碱抗小细胞肺癌及三氧化二砷诱导BEAS-2B细胞恶性转化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目的:1.建立以细胞增殖抑制率为筛选指标的体外筛选法,对小细胞肺癌细胞系NCI-H1688细胞进行天然产物化合物筛选;2.探讨氯化血根碱对三氧化二砷诱导转化的BEAS-2B-As细胞增殖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三氧化二砷诱导人肺支气管上皮细胞恶性转化的作用机制;3.探讨氯化血根碱抗小细胞肺癌的作用,及其联合帕比司他对小细胞肺癌生长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其抗小细胞肺癌的作用机制。方法:1.对NCI-H1688细胞进行天然产物化合物筛选实验研究通过CCK-8检测方法进行细胞增殖实验,检测640个天然产物化合物对人小细胞肺癌细胞系NCI-H1688细胞增殖的影响;同时,检测初筛得到的39个天然产物化合物对人正常支气管上皮细胞16HBE细胞增殖的影响。2.三氧化二砷诱导人肺支气管上皮细胞恶性转化的实验研究通过CCK-8检测方法进行细胞增殖实验,检测氯化血根碱对三氧化二砷诱导转化的BEAS-2B-As细胞增殖的影响;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氯化血根碱对三氧化二砷诱导转化的BEAS-2B-As细胞中miR-301a表达水平的影响。同时,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三氧化二砷对BEAS-2B细胞中miR-301a表达水平的影响;通过ELISA检测三氧化二砷处理的BEAS-2B细胞培养液中IL-6的水平;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IL-6/IL-6抑制剂/STAT3抑制剂处理的BEAS-2B细胞中miR-301a的表达水平。采用瞬时转染技术抑制BEAS-2B细胞中miR-301a的表达,通过蛋白质免疫印迹法检测三氧化二砷处理的BEAS-2B细胞中磷酸化STAT3、总STAT3和I κ B a蛋白表达水平;采用瞬时转染技术抑制BEAS-2B-As细胞中miR-301a的表达,通过CCK-8检测方法进行细胞增殖实验、通过软琼脂克隆形成实验、通过transwell小室细胞迁移实验和Annexin V-FITC/PI双染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增殖、克隆形成、细胞迁移和凋亡的情况。并且,通过蛋白质免疫印迹法检测miR-301a靶基因(SMAD4,RUNX3,PTEN,NKRF,BIM,P63,PIAS3,GADD45 α)蛋白表达水平;通过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和蛋白质免疫印迹法检测共转染pGL3-SMAD4 3’ UTR和miR-301a模拟物的BEAS-2B-As细胞中荧光素酶活性和SMAD4蛋白表达水平。同时,采用慢病毒转染技术抑制BEAS-2B-As细胞中SMAD4的表达,通过CCK-8检测方法进行细胞增殖实验、通过transwell小室细胞迁移实验和Annexin V-FITC/PI双染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增殖、细胞迁移和凋亡的情况。建立裸鼠异种移植瘤模型,设立Anti-control组和Anti-miR-301a组,测量两组肿瘤的体积,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两组肿瘤组织切片中SMAD4阳性细胞数量;建立裸鼠异种移植瘤模型,设立shRNA-control组和shRNA-SMAD4组,测量两组肿瘤的体积,通过蛋白质免疫印迹法检测SMAD4、磷酸化STAT3、总STAT3蛋白表达水平。通过TCGA数据库分析腺癌和鳞状细胞癌的临床组织样本,探究miR-301a与SMAD4在肺癌组织中的相关性。3.氯化血根碱及其联合帕比司他抗小细胞肺癌的实验研究通过CCK-8检测方法进行细胞增殖实验,检测氯化血根碱对人小细胞肺癌细胞系NCI-H1688,NCI-H82和NCI-H526细胞增殖的影响;通过克隆形成实验、通过PI单染流式细胞术、通过Annexin V-FITC/PI双染流式细胞术和DAPI细胞染色、通过细胞划痕实验、通过transwell小室细胞迁移和侵袭实验,检测氯化血根碱对NCI-H1688细胞克隆形成、细胞周期分布、凋亡、运动、迁移和侵袭的影响。通过转录组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揭示氯化血根碱抑制人小细胞肺癌细胞系NCI-H1688的作用靶点;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氯化血根碱处理的NCI-H1688和NCI-H82细胞中CDKN1A,CDKN1B,CDKN1C和P53基因mRNA表达水平;同时,通过蛋白质免疫印迹法验证CDKN1A,CDKN1B,CDKN1C和P53蛋白表达水平。建立裸鼠异种移植瘤模型,设立对照组和氯化血根碱治疗组,测量两组肿瘤的体积和重量,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两组肿瘤组织切片中CDKN1A阳性细胞数量。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小细胞肺癌细胞系NCI-H1688,NCI-H82和NCI-H526细胞中CDKN1A基因mRNA表达水平;同时,通过蛋白质免疫印迹法验证小细胞肺癌细胞系NCI-H1688,NCI-H82和NCI-H526细胞中CDKN1A蛋白表达水平。采用慢病毒转染技术抑制NCI-H1688细胞中CDKNIA的表达,通过建立稳定表达shRNA-CDKNIA的NCI-H1688细胞株,通过CCK-8检测方法和克隆形成实验检测CDKN1A对NCI-H1688细胞增殖和克隆形成的影响。通过Oncomine及TCGA数据库分析肺癌的临床组织样本中CDKN1A基因的表达水平。通过CCK-8检测方法检测氯化血根碱联合帕比司他、吉西他滨、THZ1和(+)-JQ1对人小细胞肺癌细胞系NCI-H1688细胞增殖的影响;通过PI单染流式细胞术检测氯化血根碱联合帕比司他对NCI-H1688细胞周期分布的影响;最后,通过蛋白质免疫印迹法检测氯化血根碱联合帕比司他处理的NCI-H1688细胞中CDKN1A,CDKN1B,CDKN1C和P53蛋白表达水平。结果:1.初步筛选得到39个天然产物化合物具有抑制人小细胞肺癌细胞增殖的作用,通过对比39个候选药物对正常细胞的杀伤力,并结合文献调研,发现氯化血根碱不仅能够抑制小细胞肺癌,并且对正常细胞的杀伤力小,是潜在的小细胞肺癌抑制物。2.1μM氯化血根碱处理三氧化二砷诱导转化的BEAS-2B-As细胞以及正常人肺支气管上皮细胞16HBE和BEAS-2B细胞后,对比三株细胞的抑制率,发现氯化血根碱能够抑制BEAS-2B-As细胞增殖,同时对正常细胞的影响较小。接着,不同浓度氯化血根碱(0.8,0.9,1,2,3μM)处理BEAS-2B-As细胞24,48,72小时,发现随着氯化血根碱作用浓度和作用时间的增加,细胞增殖抑制率逐步升高。同时,不同浓度氯化血根碱(0,0.5,1,1.5μM)处理BEAS-2B-As细胞24小时后检测miR-301a的表达,发现随着氯化血根碱作用浓度的增加,miR-301a的表达逐步下降。3.0.25μM三氧化二砷处理BEAS-2B细胞6个月,BEAS-2B细胞发生恶性转化。与未转化的BEAS-2B细胞比较,三氧化二砷诱导转化的BEAS-2B-As细胞中miR-301a呈现高表达。同时,不同浓度三氧化二砷(0,2.5,5,10μM)处理BEAS-2B细胞12小时后检测miR-301a的表达,发现随着三氧化二砷作用浓度的增加,miR-301a的表达显着升高。并且,0.25μM三氧化二砷处理BEAS-2B细胞不同细胞传代数目,检测miR-301a的表达,发现随着三氧化二砷暴露时间的增加(10-30代),miR-301a的表达逐步升高。4.不同浓度三氧化二砷(0,5,10μM)和过氧化氢(阳性对照)处理BEAS-2B细胞24小时,通过ELISA检测细胞培养液中IL-6的水平,发现三氧化二砷10μM作用浓度时,IL-6水平最高。并且,不同浓度IL-6(0,10,50,100ng/mL)处理BEAS-2B细胞,检测miR-301a的表达,发现在IL-6的刺激下,随着IL-6作用浓度的增加,miR-301a表达显着升高。但是,STAT3抑制剂(S31-201,30μM)能够逆转miR-301a的高表达。同时,STAT3抑制剂和IL-6抑制剂(Anti-IL-6)均能逆转三氧化二砷处理BEAS-2B细胞后miR-301a的高表达。不同浓度三氧化二砷(0,5,10μM)处理分别转染Anti-control或Anti-miR-301a的BEAS-2B细胞24小时,通过蛋白质免疫印迹法检测磷酸化STAT3、总STAT3和IκBα蛋白表达,发现三氧化二砷能够激活STAT3的表达,抑制miR-301a的表达能够抑制STAT3的激活,而I κ Bα的表达没有显着差异。5.在分别转染Anti-control和Anti-miR-301a的BEAS-2B-As细胞中检测细胞增殖和克隆形成能力,以及细胞迁移和诱导细胞凋亡的能力,发现通过抑制miR-301a的表达能够抑制三氧化二砷诱导转化的BEAS-2B-As细胞增殖、克隆形成和细胞迁移,并增强阿霉素诱导的细胞凋亡。6.通过检测部分已报道的mi R-301a靶基因的蛋白表达,发现在三氧化二砷诱导转化的BEAS-2B-As细胞中,SMAD4和NKRF的表达明显低于正常BEAS-2B细胞。并且,在BEAS-2B-As细胞中,抑制mi R-301a的表达可以显着增强SMAD4的表达,而NKRF的表达无明显变化。同时,通过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发现共转染pGL3-SMAD4 3’ UTR和miR-301a模拟物的BEAS-2B-As细胞中荧光素酶活性明显降低,同时,SMAD4蛋白表达也明显降低。7.在BEAS-2B-As细胞中,抑制miR-301a的表达并通过shRNA敲低SMAD4的表达,可以促进细胞增殖、迁移并抑制细胞凋亡。在裸鼠异种移植瘤模型中,发现抑制miR-301a的表达能够抑制裸鼠肿瘤的生长。并且,SMAD4在Anti-miR-301a裸鼠肿瘤组织切片中的阳性细胞数明显增多。同时,在裸鼠异种移植瘤模型中,发现抑制mi R-301a和SMAD4的表达能够促进裸鼠肿瘤的生长。通过蛋白质免疫印迹法检测SMAD4、磷酸化STAT3、总STAT3蛋白表达,发现抑制miR-301a的表达能够诱导SMAD4高表达并显着抑制STAT3的激活,而抑制SMAD4的表达能够使STAT3再次被激活。同时,通过抑制BEAS-2B细胞中mmiR-301a的表达,并经三氧化二砷处理,同样发现抑制SMAD4的表达能够促进STAT3的激活。8.通过TCGA数据库获取肺癌临床患者的基因组图谱数据,与正常肺组织样本比较,发现miR-301a在肺腺癌和肺鳞癌组织样本中的表达均明显高于正常组织,而其靶基因SMAD4在肺癌组织样本中的表达则明显低于正常组织。并且,在肺腺癌中,miR-301a与SMAD4呈负相关,而在肺鳞癌中,miR-301a与SMAD4无显着的相关性。9.不同浓度氯化血根碱(0,0.9,1,2,3,4μM)处理NCI-H1688,NCI-H82和NCI-H526细胞24,48,72小时,检测氯化血根碱对小细胞肺癌细胞增殖的影响,发现氯化血根碱能够抑制小细胞肺癌细胞增殖,并具有时间、浓度依赖性。同时,通过克隆形成实验检测氯化血根碱对NCI-H1688细胞克隆形成的影响,发现氯化血根碱能够抑制NCI-H1688细胞克隆形成,并且具有浓度依赖性的抑制作用。不同浓度氯化血根碱(0,0.5,1,1.5μM)处理NCI-H1688细胞24小时,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分布和细胞凋亡情况,发现随着氯化血根碱作用浓度的增加,G1期细胞比例逐渐增加,S期和G2/M期细胞比例逐渐下降,早期凋亡细胞和晚期凋亡细胞的比例逐渐增加。不同浓度氯化血根碱(0,0.5,1,1.5μM)作用于已做划痕处理的NCI-H1688细胞,观察比较各浓度组0小时和24小时的划痕面积,发现对照组划痕随着时间的增加,划痕逐渐愈合,划痕面积逐渐减小;氯化血根碱处理组(0.5,1,1.5μM)划痕随着氯化血根碱作用浓度的增加,划痕愈合现象逐渐消失,划痕面积变化逐渐不明显。不同浓度氯化血根碱(0,300,400,500nM)处理NCI-H1688细胞24小时,通过transwell小室细胞迁移实验观察穿过transwell小室的细胞数量,发现与对照组比较,氯化血根碱处理组(300,400,500nM)穿过transwell小室的细胞数量明显减少,并且随着氯化血根碱作用浓度的增加,穿过transwell小室的细胞数量逐渐减少。细胞侵袭实验结果与细胞迁移实验结果一致。10.不同浓度氯化血根碱(0,0.5,0.75,1μM处理NCI-H1688和NCI-H82细胞24小时,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和蛋白质免疫印迹法检测CDKN1A,CDKN1B,CDKN1C和P53表达水平,发现与对照组比较,氯化血根碱处理组(0.5,0.75,1μM)CDKN1A和CDKN1B基因mRNA表达水平上升,并且随着氯化血根碱作用浓度的增加,CDKN1A和CDKN1B的表达量也逐渐增加;而CDKN1C和P53的表达差异不明显。同时,与对照组比较,氯化血根碱处理组(0.5,0.75,1μM)CDKN1A蛋白表达也明显上调,并且随着氯化血根碱作用浓度的增加,CDKN1A的表达量也逐渐增加;CDKN1B蛋白表达量较对照组有所上调,但各浓度间差异不明显;CDKN1C和P53蛋白表达差异不明显。11.在裸鼠异种移植瘤模型中,发现氯化血根碱能够抑制裸鼠肿瘤的生长。同时,CDKN1A在氯化血根碱治疗组裸鼠移植瘤组织切片中的阳性细胞数明显增多。12.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和蛋白质免疫印迹法检测小细胞肺癌细胞系NCI-H1688,NCI-H82和NCI-H526细胞中CDKN1A的表达(包括mRNA和蛋白水平)明显低于正常细胞。同时,CDKN1A在小细胞肺癌、肺腺癌和肺鳞癌临床肿瘤组织样本中的表达均明显低于正常组织。并且,抑制CDKN1A的表达可以促进NCI-H1688细胞增殖和克隆形成。13.氯化血根碱与帕比司他联用具有高度协同作用,能够更好的抑制小细胞肺癌细胞系NCI-H1688细胞生长和增殖。0.5μM氯化血根碱、60nM帕比司他及两者联合处理NCI-H1688细胞24小时,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分布情况,发现0.5μM氯化血根碱联合60nM帕比司他处理组G1期细胞比例最高。同时,0.5μM氯化血根碱联合60nM帕比司他处理组CDKN1A表达明显上调,而CDKN1B、CDKN1C和P53蛋白表达有所下降。结论:1.筛选得到39个化合物作为潜在的小细胞肺癌抑制物;氯化血根碱不仅能够抑制小细胞肺癌细胞增殖,并且对正常细胞的杀伤力小,是潜在的小细胞肺癌抑制物。2.miR-301a是一种致癌miRNA,氯化血根碱能够抑制miR-301a的表达并抑制BEAS-2B-As细胞增殖。SMAD4是miR-301a的靶基因,miR-301a和SMAD4在三氧化二砷诱导的癌变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并且,激活STAT3/mmiR-301a/SMAD4在三氧化二砷诱导的人肺支气管上皮细胞转化过程中,起着关键的正向调节作用。3.氯化血根碱能够抑制小细胞肺癌细胞生长和增殖,能够抑制细胞周期、运动、迁移和侵袭,以及促进细胞凋亡。同时,氯化血根碱联合帕比司他能够增强抗小细胞肺癌的作用。并且,氯化血根碱通过上调CDKN1A的表达发挥抗小细胞肺癌的作用。
丁宗励[10](2019)在《MicroRNA-338-3p-NRPl信号轴在非小细胞肺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和背景]目前肺癌仍是全球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其5年总生存率也仅仅在10%~20%,治疗后容易出现复发、耐药及转移,是导致肺癌患者死亡的最主要原因。肺癌的发生发展是多因素、多基因共同作用及多阶段最终形成的过程。microRNA是一种普遍存在于体内的重要调控基因,影响蛋白编码基因的表达,其和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研究发现microRNA-338-3p是一种重要的抑癌基因。而神经纤毛蛋白1(neuropilin-1,NRP1)是一种多功能的跨膜糖蛋白,作为多种生长因子或其他配体的共受体,其在促进肿瘤的血管生成及侵袭转移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在肺癌研究中尚未报道两者之间的靶向关系,因此本文研究目的主要是研究 microRNA-338-3p 靶向调控下游靶基因 NRP1,探讨microRNA-338-3p-NRP1信号轴在肺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相关分子机制。[方法](1)通过荧光定量PCR(qRT-PCR)法检测microRNA-338-3p在55例非小细胞肺癌组织和55例癌旁组织及3种肺癌细胞株(A549,H226及HCC827)和正常肺上皮细胞株BEAS-2B中的表达水平。(2)构建microRNA-338-3p的过表达质粒并将其转染至肺癌细胞株A549及H226中,并通过CCK-8、平板克隆实验、流式细胞仪检测、transwell侵袭迁移实验及划痕迁移实验检测A549及H226生长、增殖及侵袭转移能力。(3)通过生物预测软件,预测microRNA-338-3p的靶基因可能是NRP1。运用双荧光素酶活性检测实验验证microRNA-338-3p是否与NRP1 3’UTR区域的种子序列直接结合,以明确microRNA-338-3p对NRP1的靶向调控作用。(4)通过荧光定量PCR(qRT-PCR)法检测靶基因NRP1在55例非小细胞肺癌组织和55例癌旁组织及3种肺癌细胞株(A549,H226及HCC827)和正常肺上皮细胞株BEAS-2B中的表达水平。并与对应组织中microRNA-338-3p的表达作回归分析,分析NSCLC中microRNA-338-3p和NRP1表达的相关性。(5)构建sh-NRP1慢病毒转染A549和H226细胞,检测转染前后NRP1 mRNA和蛋白表达变化。通过CCK-8、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及平板克隆实验观察细胞的生长、增殖情况,并通过transwell细胞侵袭迁移实验和划痕实验观察细胞的侵袭与迁移能力。(6)利用A549细胞成功构建裸鼠皮下成瘤后,将过表达microRNA-338-3p agomir注入瘤体内,观察裸鼠肺癌皮下移植瘤的生长情况,并检测瘤体组织内microRNA-338-3p水平与NRP1的mRNA表达水平。(7)应用 Western blot 法检测过表达 microRNA-338-3p 后,A549 和 H226 细胞中EGFR,FAK及Akt磷酸化表达水平的变化,并检测EMT相关蛋白表达。(8)通过免疫印迹法检测过表达NRP1或敲弱NRP1后,在A549及H226细胞中相关信号通路及EMT相关蛋白的表达情况。(9)利用尾静脉注射sh-NRP1慢病毒感染A549细胞和空白载体sh-NC感染A549细胞,建立肺转移瘤模型,观察NRP1对体内肺癌的转移能力影响。(10)利用sh-NRP1敲弱细胞株,并分别联合EGFR-TKI或FAK抑制剂观察肺癌细胞增殖能力变化情况。[结果](1)qRT-PCR结果表明,microRNA-338-3p在55例肺癌组织中的表达也较55例癌旁组织明显降低(p<0.05),microRNA-338-3p在3种肺癌细胞株中的表达较正常肺上皮细胞明显降低(p<0.05)。(2)CCK-8、平板克隆实验、流式细胞仪检测、transwell小室侵袭实验及划痕实验结果表明,过表达microRNA-338-3p组中肺癌细胞株A549及H226的生长、增殖及侵袭转移能力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3)通过双荧光素酶检验结果显示microRNA-338-3p能明显抑制野生型NRP1 Psicheck TM-2载体的荧光强度(p<0.05),而无法抑制突变后NRP1 Psicheck TM-2载体的荧光强度(p>0.05),说明NRP1为microRNA-338-3p的下游靶基因。(4)在55例NSCLC组织样本中NRP1的表达上调。而在NSCLC中microRNA-338-3p 是低表达的。与 BEAS-2B 相比,在 NSCLC 细胞株 A549、H226和HCC827中NRP1的表达上调。(5)sh-NRP1慢病毒转染A549和H226细胞,检测转染后NRP1 mRNA和蛋白表达较对照组下调。通过CCK-8、平板克隆实验、流式细胞仪检测、transwell小室侵袭实验及划痕实验结果表明,敲弱NRP1后肺癌细胞株A549及H226的生长、增殖及侵袭转移能力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6)体内实验过表达microRNA-338-3p组中裸鼠肺癌移植瘤体积较对照组明显变小(p<0.05);过表达microRNA-338-3p后的瘤体组织中microRNA-338-3p水平较对照组明显上调,而NRP1的RNA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减少,说明microRNA-338-3p是通过抑制NRP1的表达来抑制裸鼠移植瘤生长的。(7)Western blot检测结果表明,过表达microRNA-338-3p组中磷酸化EGFR,FAK及Akt的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回复实验证明,过表达NRP1能部分恢复过表达microRNA-338-3p组中磷酸化EGFR,FAK及Akt的表达水平,说明miR-338-3p是可以通过抑制NRP1的表达来调节相关信号通路的。(8)免疫印迹法检测结果表明,NRP1干扰组MMP2、MMP9、Smad3磷酸化水平、Vimentin、N-cadherin和Snail蛋白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反之,过表达NRP1 则促进 MMP2、MMP9、Smad3 磷酸化水平、Vimentin、N-cadherin 和 Snail表达上调,说明NRP1能调节肺癌的转移及上皮-间充质转化进程;过表达microRNA-338-3p 组中,Smad3 磷酸化水平、Vimentin、N-cadherin 和 Snail 蛋白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说明microRNA-338-3p和sh-NRP1一样,可以抑制肺癌的转移及上皮-间充质转化进程。(9)干扰NRP1后体内肺转移瘤实验结果发现肺部转移结节较对照组明显减少,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10)干扰NRP1后可以提高肺癌细胞对EGFR-TKI或FAK抑制剂的敏感性。[小结]microRNA-338-3p作为一种抑癌基因,在肺癌中低表达。NRP1是癌基因,在肺癌中高表达,干扰NRP1后可以抑制肺癌的转移与迁徙,过表达可以促进增殖与转移,而过表达的microRNA-338-3p可以通过抑制NRP1的表达,经EGFR,FAK及Akt通路,来抑制肺癌的生长、增殖、侵袭转移及肺癌的上皮间充质转化。干扰NRP1后可以提高肺癌细胞对EGFR-TKI或FAK抑制剂的敏感性。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符号说明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 (一) 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现代医学治疗进展 |
| 1. 肺癌的流行病学 |
| 2. 老年患者的特殊性 |
| 3. 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主要治疗措施 |
| 4. 讨论 |
| 参考文献 |
| (二) 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中医治疗进展 |
| 1. 中医对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认识 |
| 2. 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中医特征 |
| 3. 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中医治疗原则 |
| 4. 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中医治疗作用 |
| 5. 冷消融联合中药模式是中西医结合模式的创新探索 |
| 6. 中医药治疗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优势与不足 |
| 7. 中医药治疗晚期肺癌的展望 |
| 参考文献 |
| 第二章 冷消融联合中药治疗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队列研究和中医证素治法分析 |
| 前言 |
| 研究一 冷消融联合中药治疗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队列研究和优势人群特征分析 |
| 1. 研究目的 |
| 2. 研究内容 |
| 3. 研究结果 |
| 研究二 冷消融联合中药队列患者术后证素变化和治法组方分析 |
| 1. 研究目的 |
| 2. 研究内容 |
| 3. 研究结果 |
| 讨论 |
| 1. 基于真实世界数据的多中心队列研究方法 |
| 2. 冷消融联合中药模式是中西医结合模式的创新探索 |
| 3. 冷消融联合中药模式是局部与全身治疗的有机统一 |
| 4. 多中心回顾性队列研究结果分析 |
| 5. 不同治疗方法优势人群特征分析 |
| 6. 冷消融术后患者的证素变化分析 |
| 7. 冷消融术后的治法组方规律分析 |
| 8. 临床部分的研究小结 |
| 第三章 冷消融联合中药干预老龄Lewis肺癌小鼠的疗效和机制研究 |
| 前言 |
| 实验一 冷消融联合中药对老龄Lewis肺癌荷瘤小鼠生存期的影响 |
| 1. 实验材料、方法和技术路线图 |
| 2. 实验结果 |
| 实验二 冷消融联合中药对老龄Lewis肺癌荷瘤小鼠转移作用及机制研究 |
| 1. 实验材料、方法和技术路线图 |
| 2. 实验结果 |
| 讨论 |
| 1. 转移是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治疗失败和死亡的最主要原因 |
| 2. 血管生成和免疫抑制是转移的重要机制 |
| 3. “温通活血化瘀”治法抑制转移的理论探讨 |
| 4. 醒消丸是“温通活血化瘀”治法的代表方剂 |
| 5. 基于“阳化气,阴成形”理论探讨冷消融联合中药抑制转移过程 |
| 6. 实验研究的结果分析 |
| 7. 实验部分的研究小结 |
| 结语 |
| 1. 研究结论 |
| 2. 创新与不足 |
| 3. 思考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附录1 病例报告表 |
| 附录2 ECOG和KPS评分标准 |
| 附录3 |
| 个人简历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
| 前言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主要实验试剂 |
| 1.2 主要实验仪器与耗材 |
| 1.3 主要溶液配制 |
| 1.4 实验方法 |
| 1.4.1 临床研究部分 |
| 1.4.2 基础研究部分 |
| 1.5 统计学方法 |
| 2 结果 |
| 2.1 临床研究结果 |
| 2.2 基础结果 |
| 2.3 近期疗效及影响因素分析 |
| 2.4 远期疗效及影响因素分析 |
| 3 讨论 |
| 4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
| 5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抗血管生成在恶性肿瘤治疗中的意义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 致谢 |
| 缩略词表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前言 |
| 第一部分 肿瘤特异性蛋白70ELISA定置检测试剂盒的性能评价 |
| 材料与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结论 |
| 第二部分 ELISA定量检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血清SP70的临床应用 |
| 1 背景 |
| 2 材料与方法 |
| 3 结果 |
| 4 讨论 |
| 5 结论 |
| 6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肺癌相关肿瘤标志物的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 致谢 |
| 缩略词表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前言 |
| 材料与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小分子抗血管生成药物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 第一章 前言 |
| 1.1 肺癌 |
| 1.1.1 肺癌概况 |
| 1.1.2 肺癌分子生物学 |
| 1.2 肺癌相关通路 |
| 1.2.1 MAPK/ERK信号通路及其在肿瘤发展中的作用 |
| 1.2.2 PI3K/AKT信号通路对肿瘤发生发展的影响 |
| 1.2.3 MMPs家族在肿瘤侵袭转移中扮演的角色 |
| 1.2.4 肺癌的治疗 |
| 1.3 神经激肽受体Neurokinin-1与肿瘤 |
| 1.3.1 速激肽及其受体的表达分布 |
| 1.3.2 P物质/NK-1受体系统在肿瘤中的作用 |
| 1.3.3 速激肽受体拮抗剂对肿瘤的治疗潜能 |
| 第二章 Neurokinin-1受体在肺癌增殖、迁移过程中的作用及其信号机制研究 |
| 2.1 立题依据 |
| 2.2 实验材料 |
| 2.2.1 GEO数据集来源 |
| 2.2.2 细胞 |
| 2.3 实验方法 |
| 2.3.1 DECenter分析肺癌数据库GSE130779基因表达差异 |
| 2.3.2 肺癌组织的GO分析 |
| 2.3.3 肺癌组织的KEGG通路富集分析 |
| 2.3.4 GEPIA网站分析TACR1基因(编码NK1R蛋白)差异表达 |
| 2.3.5 NK1R的表达与NSCLC的不良预后呈正相关 |
| 2.3.6 GSEA分析TACR1(编码NK1R)基因高表达与MAPK通路富集 |
| 2.3.7 多肽的固相合成与纯化 |
| 2.3.8 细胞培养 |
| 2.3.9 实时荧光定量PCR |
| 2.3.10 Western Blotting |
| 2.3.11 细胞增殖实验(CellTiter-Glo法) |
| 2.3.12 生长曲线测定 |
| 2.3.13 细胞划痕实验 |
| 2.3.14 克隆形成实验 |
| 2.3.15 细胞凋亡实验 |
| 2.3.16 数据统计分析 |
| 2.4 实验结果 |
| 2.4.1 肺癌数据库GSE130779基因表达差异分析 |
| 2.4.2 肺癌组织的GO分析 |
| 2.4.3 肺癌组织的KEGG分析 |
| 2.4.4 NK1R在肿瘤中的差异表达 |
| 2.4.5 NK1R的表达与NSCLC的不良预后呈正相关 |
| 2.4.6 NK1R参与调节MAPK信号通路 |
| 2.4.7 非小细胞肺癌内NK1R的表达情况 |
| 2.4.8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非小细胞NK1R受体的表达 |
| 2.4.9 hHK-1剂量依赖地促进非小细胞肺癌细胞增殖 |
| 2.4.10 hHK-1时间依赖地促进非小细胞肺癌增殖 |
| 2.4.11 hHK-1剂量依赖地促进非小细胞肺癌细胞单克隆的形成 |
| 2.4.12 hHK-1能够引起非小细胞肺癌迁移 |
| 2.4.13 NK1R激活引起下游ERK和AKT激酶磷酸化 |
| 2.4.14 NK1R拮抗剂对非小细胞肺癌的抑制作用 |
| 2.4.15 NK1R拮抗剂能诱导NSCLC细胞凋亡 |
| 2.5 讨论 |
| 第三章 结论 |
| 3.1 主要结论 |
| 3.2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 一、参与发表论文 |
| 二、参与课题 |
| 致谢 |
| 英文缩略词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第一部分 血小板/淋巴细胞和CYFR21-1是影响EGFR突变型肺癌患者靶向治疗预后的新型标志物 |
| 前言 |
| 资料和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结论 |
| 研究不足之处 |
| 参考文献 |
| 第二部分 血小板平均体积/血小板计数在肺癌肺炎中的诊断价值 |
| 前言 |
| 资料和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结论 |
| 研究不足之处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血小板在肿瘤发生发展以及肿瘤治疗中发挥的作用 |
| 参考文献 |
| 中英文对照缩写词表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1.前言 |
| 2.材料与方法 |
| 3.结果 |
| 4.讨论 |
| 5.局限性 |
| 6.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个人简历 |
| 致谢 |
| 综述 肺癌靶向药物及耐药机制的相关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研究对象 |
| 1.2 方法 |
| 1.2.1 标本采集 |
| 1.2.2 免疫组化染色 |
| 1.2.3 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法检测PDGF-B水平 |
| 1.2.4 免疫透射比浊法检测PDGFR-α水平 |
| 1.2.5 诊断效能评价 |
| 1.3 统计学处理 |
| 2 结果 |
| 2.1 癌组织与癌旁组织中PDGF-B、PDGFR-α表达比较 |
| 2.2 PDGF-B、PDGFR-α阳性表达与NSCLC患者临床病理资料的关系 |
| 2.3 PDGF-B、PDGFR-α诊断NSCLC价值比较 |
| 3 讨论 |
| 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一章 小细胞肺癌靶向治疗的研究进展 |
| 1.1 小细胞肺癌总论 |
| 1.2 小细胞肺癌的临床治疗 |
| 1.2.1 新药研发 |
| 1.2.2 维持治疗 |
| 1.2.3 靶向治疗 |
| 1.3 小细胞肺癌的潜在治疗靶点 |
| 1.4 天然产物化合物 |
| 第二章 对NCI-H1688细胞进行天然产物化合物筛选 |
| 2.1 前言 |
| 2.2 材料与方法 |
| 2.2.1 实验材料 |
| 2.2.2 实验方法 |
| 2.3 实验结果 |
| 2.3.1 CCK-8法检测640个化合物对NCI-H1688细胞增殖的影响 |
| 2.3.2 氯化血根碱对小细胞肺癌细胞和正常细胞生长的影响 |
| 2.4 讨论 |
| 2.4.1 筛选得到39个化合物作为潜在的小细胞肺癌抑制物 |
| 2.4.2 筛选得到氯化血根碱作为潜在的小细胞肺癌抑制物 |
| 第三章 氯化血根碱抑制三氧化二砷诱导转化的BEAS-2B细胞增殖及三氧化二砷诱导人肺支气管上皮细胞恶性转化的作用机制 |
| 3.1 前言 |
| 3.2 材料与方法 |
| 3.2.1 实验材料 |
| 3.2.2 实验方法 |
| 3.3 实验结果 |
| 3.3.1 氯化血根碱对BEAS-2B-As细胞生长和增殖的影响 |
| 3.3.2 三氧化二砷能够诱导mi R-301a的表达 |
| 3.3.3 三氧化二砷通过IL-6/STAT3信号通路诱导miR-301a的表达 |
| 3.3.4 miR-301a对BEAS-2B-As细胞生长、增殖、迁移和凋亡的影响 |
| 3.3.5 miR-301a与SMAD4靶向调控关系的验证 |
| 3.3.6 SMAD4对BEAS-2B-As细胞恶性特征的影响 |
| 3.3.7 miR-301a与SMAD4对肿瘤生长的影响 |
| 3.3.8 miR-301a与SMAD4在肺癌组织中的相关性 |
| 3.4 讨论 |
| 第四章 氯化血根碱抗小细胞肺癌作用及联合帕比司他抑制增殖的作用机制 |
| 4.1 前言 |
| 4.2 材料与方法 |
| 4.2.1 实验材料 |
| 4.2.2 实验方法 |
| 4.3 实验结果 |
| 4.3.1 氯化血根碱对小细胞肺癌细胞生长和增殖的影响 |
| 4.3.2 氯化血根碱对小细胞肺癌细胞周期、凋亡、运动、迁移和侵袭的影响 |
| 4.3.3 RNA-Seq分析氯化血根碱抗小细胞肺癌的分子机制 |
| 4.3.4 氯化血根碱对小细胞肺癌裸鼠移植瘤生长的影响 |
| 4.3.5 CDKN1A对小细胞肺癌生长的影响 |
| 4.3.6 CDKN1A在肺癌组织中的表达 |
| 4.3.7 氯化血根碱联合帕比司他对小细胞肺癌细胞生长和增殖的影响 |
| 4.4 讨论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 致谢 |
| 附件 |
| 详细摘要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参考文献 |
| 第一部分 研究microRNA-338-3p在NSCLC中的表达及作用 |
| 1.1 引言 |
| 1.2 材料与方法 |
| 1.2.1 临床资料和实验细胞 |
| 1.2.2 主要试剂与耗材 |
| 1.2.3 主要仪器 |
| 1.2.4 方法与步骤 |
| 1.3 结果 |
| 1.3.1 microRNA-338-3p在NSCLC组织中表达下调 |
| 1.3.2 microRNA-338-3p在NSCLC细胞中表达下调 |
| 1.3.3 microRNA-338-3p对NSCLC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
| 1.4 小结 |
| 第二部分 研究NRP1在NSCLC中的表达和作用 |
| 2.1 引言 |
| 2.2 材料与方法 |
| 2.2.1 细胞和实验动物 |
| 2.2.2 主要试剂与耗材 |
| 2.2.3 主要仪器 |
| 2.2.4 方法与步骤 |
| 2.3 结果 |
| 2.3.1 microRNA-338-3p与NRP1的靶向作用关系 |
| 2.3.2 NRP1在肺癌组织中表达及与miR-338-3p相互关系 |
| 2.3.3 NRP1在肺癌细胞中表达 |
| 2.3.4 NRP1对肺癌细胞生物学行为影响 |
| 2.3.5 体内成瘤实验验证microRNA-338-3p通过靶基因NRP1发挥抑瘤作用 |
| 2.4 小结 |
| 第三部分 microRNA-338-3p-NRP1信号轴影响NSCLC发生发展的机制探讨 |
| 3.1 引言 |
| 3.2 材料与方法 |
| 3.2.1 细胞和实验动物 |
| 3.2.2 主要试剂与耗材 |
| 3.2.3 主要仪器 |
| 3.2.4 方法与步骤 |
| 3.2.4.1 细胞培养 |
| 3.2.4.2 慢病毒构建及稳转细胞株AS49及H226构建 |
| 3.2.4.3 NRP1过表达细胞株构建 |
| 3.2.4.4 细胞增殖检测 |
| 3.2.4.5 Transwell 侵袭魏 |
| 3.2.4.6 Transwell 迁移 |
| 3.2.4.7 细胞和组织中总RNA的提取 |
| 3.2.4.8 Real-Time PCR |
| 3.2.4.9 组织和细胞中总蛋白的提取 |
| 3.2.4.10 Western Blot |
| 3.2.4.11 裸鼠异种移植胖瘤模型实验 |
| 3.2.4.12 数据分析 |
| 3.3 结果 |
| 3.3.1 过表达microRNA-338-3p肺癌细胞株可以下调NRP1的表达 |
| 3.3.2 过表达microRNA-338-3p通过抑制NRP1表达抑制肺癌生长、增殖及侵袭转移的相关信号通路及回复实验 |
| 3.3.3 sh-NRPI抑制肺癌EMT及转移 |
| 3.3.4 过表达NRP1后蛋白及相关信号通路的变化 |
| 3.3.5 过表达microRNA-338-3p通过NRP1抑制肺癌EMT及转移 |
| 3.3.6 EGF加入sh-NRPI细胞株中EGFR/FAK/Akt信号通路的表达 |
| 3.3.7 sh-NRP1联合EGFR-TKI对肺癌细胞增殖的影响 |
| 3.3.8 sh-NRP1联合FAK抑制剂对肺癌细胞增殖的影响 |
| 3.4 小结 |
| 全文讨论 |
| 全文总结 |
| 参考文献 |
| 综述一 NRP1表达调控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综述二 PD-L1的信号通路表达调控机制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英文缩略词表 |
|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 致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