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健脾除湿汤治疗脾虚证小鼠变应性接触性皮炎作用的实验研究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健脾除湿汤对脾虚证小鼠变应性接触性皮炎作用的实验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朱聪聪[1](2019)在《五白利湿颗粒质量标准提升及药效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湿疹是一种具有强烈瘙痒和炎症性病变等临床特征的皮肤病,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还增加了其他炎症性疾病例如过敏性鼻炎、食物过敏以及哮喘的风险。目前西药外用治疗常用激素类软膏,口服常用糖皮质激素、抗组胺药等,西药虽有良好疗效,但长期使用副作用明显。中医药对湿疹的治疗具有独特的优势和疗效。五白利湿颗粒作为院内制剂,临床用于治疗渗出性湿疹30余年,疗效确切,未观察到明显不良反应,具有显着的新药转化前景。因此本课题针对五白利湿颗粒进行提取工艺优化、质量标准提升及药效学研究等临床前研究,以期将其开发成疗效确切、质量可控、服用方便、稳定性好的中药新药。第一章首先采用薄层色谱法对不同批次五白利湿颗粒原药材饮片进行鉴定筛选,均符合药典规定。其次采用正交试验设计,以浸膏得率及绿原酸和木犀草苷含量作为评价指标,通过考察溶媒用量、浸泡时间、提取时间等因素,优选出最佳提取工艺。并对提取次数进行考察,结合生产成本,最终确立最佳提取工艺为:处方药材12倍水提取2次,每次30min。第二章对五白利湿颗粒进行质量标准提升,应用于其制剂过程中的质量控制。首先采用HPLC法,使用YMC-Triart C18色谱柱,0.1%磷酸水溶液-乙腈作为流动相并梯度洗脱。检测波长0-100min 327nm;100-120min 210nm;柱温为30℃;进样量10ul;流速1m L/min。在该条件下,共显示15峰。通过与原材料比对,对15峰进行归属,指认2个色谱峰。分别是绿原酸和木犀草苷,对其进行方法学考察。其精密度、稳定性、重复性RSD值均小于3%。不同批次成品间相似度均大于0.97,保留时间RSD值小于1.6%。五白利湿颗粒HPLC指纹图谱测定方法简便、有效、重复性好,可用于其制剂制备工艺过程中的中间体的质量控制。另外本章还建立了以菊花、白术为基础的薄层鉴别。五白利湿颗粒的装量差异每10袋应不多于两袋超过5%,并不得有一袋大于10%。通过1号筛不通过五号筛的颗粒应大于85.0%,其堆密度应在0.39-0.47之间,休止角应小于46,溶解度良好,含水量不超过8%。在五白利湿颗粒加速稳定性考察过程中,性状稳定,装量差异、粒度、水分、微生物检测及含量测定均符合药典要求,为有效期的制定提供依据。第三章建立DNCB诱发豚鼠耳部湿疹模型,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阳性对照组和五白利湿高中低三个剂量组,共6组。给药组连续用药12天,取双耳同位置等面积耳组织,用五位天平记录左右耳重量,计算肿胀度。其次将耳组织切片进行HE染色观察其病理改变。建立磷酸组胺致豚鼠足瘙痒阈模型,分五组为空白对照组、阳性组、高中低五白利湿浸膏三个剂量组。连续给药10天测致痒阈。结果表明,五白利湿提取液中高剂量组能明显缓解皮肤硬肿、结痂等炎症症状,降低肿胀度,改善真皮水肿及炎症细胞浸润(P<0.05)。高中低三个剂量组均可以显着提高豚鼠致痒阈(P<0.05),具有抗瘙痒能力。通过分析五白利湿浸膏的抗炎抗瘙痒作用,为临床治疗提供实验依据。本研究对五白利湿颗粒进行提取工艺优化及质量标准提升,并对药效学进行初步研究。建立能够体现产品内在质量的符合现代中药发展要求的质量标准,从而为渗出性湿疹的中医药治疗提供一种中药新药,并为医院中药制剂向中药新药转化提供方法借鉴。

谭强[2](2019)在《四川文氏皮科流派治疗慢性湿疮临床疗效及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总结四川文氏皮科流派治疗慢性湿疮的学术特色;评价文氏皮科流派协定方联合蛇黄膏对慢性湿疮的临床疗效;探索其治疗慢性湿疮的作用机制。方法:1.阅读流派代表性着作及学术文章,总结学术特色,在流派带头人艾儒棣教授及导师的指导下确立协定方;2.选取2016年12月-2018年5月四川省中医院皮肤科门诊诊断的慢性湿疮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纳入研究患者的一般资料,了解慢性湿疮患者群体的常见证候分布情况;3.对于湿热蕴肤证、脾虚湿蕴证、血虚风燥证的患者,分别给予口服文氏马齿苋汤、健脾除湿汤、润燥止痒汤,外用蛇黄膏治疗;4.所有患者在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进行EASI评分及瘙痒评分,客观评价文氏皮科流派协定方联合蛇黄膏治疗慢性湿疮的临床疗效;5.对部分患者(采取自愿原则)和健康成人进行血清IFN-γ、IL-4、IL-22、IgE表达水平检测,观察慢性湿疮患者的免疫紊乱情况,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结果:1.常见证候分布:纳入研究的慢性湿疮患者共277例,四川省内患者250例。临床常见证候以湿热蕴肤证为主,共145例,占52%;脾虚湿蕴证患者107例,占39%;而血虚风燥证患者最少,仅有25例,占9%。2.临床疗效评价:(1)各证候患者在治疗前后的皮损面积、EASI评分、瘙痒评分下降,经配对检验,P均<0.01(且P均<0.0001)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2)277例患者经过治疗后,痊愈49例,占17.7%;显效125例,占45.1%;好转93例,占33.6%;无效10例,占3.6%;各证候患者的疗效比较,P>0.05(P=0.18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治疗结束6月后,通过对取得痊愈和显效患者回访发现,痊愈患者增加到101例;各证候间的痊愈和复发情况比较,P>0.05(P=0.51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患者与健康成人免疫相关检查比较:(1)在治疗前,各证候患者血清IFN-γ水平低于健康对成人,P均<0.01(其中湿热蕴肤证P=0.0069,脾虚湿蕴证P<0.0001,血虚风燥证P<0.0001),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2)IL-4、IL-22水平只有湿热蕴肤证患者高于健康成人,P均<0.05(P值分别为0.0246、0.0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脾虚湿蕴证和血虚风燥证患者与健康成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各证候患者的IgE水平均高于健康成人,其中湿热蕴肤证与健康成人相比,P<0.01(P<0.0001),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脾虚湿蕴证与健康成人相比,P<0.05(P=0.02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血虚风燥证患者与健康成人相比,P>0.05(P=0.195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各证候治疗前后免疫相关检查变化:(1)湿热蕴肤证患者治疗后IL-4、IL-22、IgE水平均得到下降,与治疗前比较,P均<0.01(P值分别为0.0098、0.0040、0.0007),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IFN-γ上升,与治疗前比较P>0.05(P=0.071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脾虚湿蕴证患者治疗后IgE水平下降,P<0.01(P=0.0011),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IFN-γ上升,IL-4下降,P均<0.05(P值分别为0.0161、0.04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IL-22水平治疗前后变化不大,P>0.05(P=0.620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血虚风燥证患者治疗后IFN-γ水平升高,P<0.05(P=0.04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IL-4、IL-22、IgE水平治疗前后比较,P均>0.05(P值分别为0.8836、0.2927、0.552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纳入研究的四川地区慢性湿疮患者以湿热蕴肤证为主要证候,脾虚湿蕴证次之,血虚风燥证最少。2.四川文氏皮科流派协定方联合蛇黄膏治疗慢性湿疮,可显着降低其皮损面积、EASI评分及瘙痒评分,改善临床症状;且可以通过延长治疗时间增加疗效。3.慢性湿疮患者免疫紊乱以IFN-γ降低和IgE升高为主,同时湿热蕴肤证患者还会出现IL-4、IL-22水平升高。4.文氏马齿苋汤加减治疗慢性湿疮湿热蕴肤证患者,通过下调IL-4、IL-22、IgE水平发挥治疗作用。5.文氏健脾除湿汤加减治疗慢性湿疮脾虚湿蕴证患者,通过上调血清IFN-γ水平,下调IL-4、IgE水平达到治疗作用。6.文氏润燥止痒汤加减治疗慢性湿疮血虚风燥证患者,可能通过上调IFN-γ水平发挥作用。

高爽[3](2018)在《湿疹1号对豚鼠急性湿疹模型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选取豚鼠急性湿疹模型为实验对象,通过比较湿疹1号在K17、LTB4、LTC4、CysLTR1和CysLTR2各个水平的影响,探析湿疹1号抗变应性炎症的作用机制。材料与方法:因湿疹辨证多脾虚,故建立豚鼠脾虚证模型。豚鼠脾虚证模型通过不合理饮食与身心疲惫的方式建立,急性湿疹模型采用Doyora法建立。实验分为阴性对照组、急性湿疹组、脾虚急性湿疹空白对照组、脾虚急性湿疹中药治疗低剂量组、脾虚急性湿疹中药治疗高剂量组、脾虚急性湿疹中药(黄柏胶囊)阳性对照组和脾虚急性湿疹西药(氯雷他定片)阳性对照组。中药高剂量组豚鼠每天每只给药剂量为4ml(含原药材15.5g)、中药低剂量组豚鼠每天每只给药剂量为4ml(含原药材3.875g)、黄柏胶囊组豚鼠每天每只给药剂量为4ml(含黄柏胶囊0.2325g)、氯雷他定组豚鼠每天每只给药剂量为4ml(含氯雷他定0.19375mg),其余阴性对照组、急性湿疹组和脾虚急性湿疹空白对照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灌胃。连续给药14 d,每天两次。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治疗后7组豚鼠皮损中的K17水平;7组豚鼠血清LTB4和LTC4水平的测定选用ELISA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治疗后7组豚鼠CysLTR1和CysLTR2水平。从而评估湿疹1号对变应性炎症的影响。结果:治疗各组均从不同程度上降低K17、LTB4、LTC4、CysLTR1和CysLTR2水平。较其他治疗组,中药高剂量组在K17水平最接近阴性对照组;氯雷他定组在LTB4水平最接近阴性对照组;中药高剂量组在LTC4和CysLTR1水平最接近阴性对照组;氯雷他定组在CysLTR2水平最接近阴性对照组。中药高剂量组较中药低剂量组,K17、LTB4、LTC4、CysLTR1和CysLTR2水平最接近阴性对照组,p<0.05。中药高剂量组较黄柏胶囊组,K17、LTB4、LTC4、CysLTR1和CysLTR2水平最接近阴性对照组,p<0.05。结论:湿疹1号对豚鼠急性湿疹在炎症因子K17、LTB4、LTC4、CysLTR1和CysLTR2水平均呈现不同程度的降低,提示湿疹1号具有减轻皮肤炎症的作用。

王明水[4](2016)在《针刺结合益气祛风汤对ACD小鼠炎性细胞因子IL-1β和TNF-α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变应性接触性皮炎(ACD)、湿疹等皮肤病是与Ⅳ型变态反应相关的疾病,是以局部出现红肿、皮疹、瘙痒、水痘等症状的急性或慢性的皮炎。本实验用二硝基氟苯(DNCB)来建立变应性接触性皮炎模型小鼠,通过观察耳部位病理及炎性细胞因子,观察针刺结合益气祛风汤对ACD小鼠组织病理的影响,并通过细胞因子调节改善炎症反应的针药并用的作用机制做进一步探讨。材料与方法:1.60只昆明种小鼠(20±2)g随机分为6组,即空白对照组、模型组、阳性药物组(氯雷他定)、针刺组、中药组、针药结合组。2.于实验第一天(致敏期)在背部剃毛,并涂7%DNCB(溶剂为丙酮:橄榄油=4:1的混合液)25μL致敏,第二天重复1次。第5天后(诱发期)在小鼠右耳内外侧涂0.5%DNCB 5μL,诱发ACD。空白组小鼠也同上涂抹等量蒸馏水。各组灌药自致敏前1d开始,每天1次,于末次激发后6h给药一次。观察各组小鼠诱发皮炎后,耳部病理形态。用免疫组化法(Immunohistichemical method)测定各组小鼠白介素1β(IL-1β)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表达情况,观察针刺结合益气祛风汤对炎性细胞因子分泌的影响;用HE染色对病理进行涂片,从而观察针刺结合益气祛风汤对ACD小鼠病变组织病理变化的影响;通过比较各组耳部病理图片的差异,评价针药结合对变应性接触性皮炎的疗效。结果:1.针刺结合益气祛风汤能够降低小鼠患耳炎性细胞浸润,与ACD模型组比较差异显着(P<0.05)。2.与模型组相比,针刺组、益气祛风汤组、针药结合组、氯雷他定组均可下调ACD小鼠血清中TNF-α的含量。ACD模型组与各组比较有显着差异(P<0.05),比较针药结合组与氯雷他定组对血清中TNF-α水平的影响,无明显差异(P>0.05),针药结合组与其他各治疗组比较有差异(P<0.05);3.针刺组、益气祛风汤组、氯雷他定组、针药结合组均可下调ACD小鼠病变组织中IL-1β的表达,与ACD模型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氯雷他定组与针药结合组对ACD小鼠病变组织中IL-1β的表达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针药结合组与其他各治疗组比较有差异(P<0.05)。4.ACD模型组小鼠病变组织的病理切片显示表皮和真皮有明显的炎症细胞浸润,组织间隙水肿明显。针刺结合益气祛风汤干预后,其皮肤表皮和真皮内炎性细胞浸润明显减少,组织间隙水肿明显减轻。结论:1.针刺结合益气祛风汤可有效降低小鼠耳部炎性细胞浸润,抑制ACD小鼠病变部位的炎症反应。2.针刺结合益气祛风汤可降低小鼠病变组织中IL-1β和TNF-α的表达。3.本研究结果表明,针药结合对变应性接触性皮炎具有一定炎症抑制作用,其机制可能与针药结合能够调节机体免疫,通过抑制Th1淋巴细胞的活化从而降低某些炎性细胞因子分泌,调节Th1/Th2免疫失衡,抑制皮损炎性反应有关。4.针刺结合益气祛风汤在抑制变应性接触性皮炎的炎症反应的某些方面可能达到和糖皮质激素类似的效果。

王华[5](2016)在《马齿苋提取物对急性湿疹大鼠皮肤HRH1和Filaggrin基因表达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两种不同马齿苋提取物有效成分对急性湿疹大鼠背部皮肤组织HRH1和Filaggrin基因表达的影响,探讨不同马齿苋提取物治疗急性湿疹的可能机制。方法:SD大鼠50只,♂早各半,随机分为5组,每组10只,即:正常组、模型组、阳性药物对照组、马齿苋醇提取物组、马齿苋鲜榨液组。除正常组外,用电剃须刀剃去其余四组大鼠腹部毛发,面积约1 cm×2 cm,并在大鼠剃毛部位涂抹5%的2,4-二硝基氯苯(DNCB) 30μl于皮肤首次致敏;在致敏后第三天,再用电剃须刀剃去左、右对称背部约为2cm×2cm面积的剃毛区域,并在右背部剃毛区涂DNCB进行二次抗原攻击,浓度为0.2%,用量为50μ1,左背部对称的剃毛区不用药物,作为对照部位。以后按上述方法连续激发三次,每三天一次,用药后第九天观察大鼠右背部皮肤明显出现红斑,水肿,丘疹,糜烂或渗出,提示造模成功。于激发后第十天开始给药,每天两次,每次1ml,连续九天,最后在首次致敏后的第二十一天断颈处死大鼠,剪取造模区皮肤,分别予RT-PCR检测各实验组大鼠皮肤Filaggrin基因表达和免疫组化检测HRH1平均光密度。结果:1、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皮肤组织HRH1蛋白含量明显升高,具有非常显着的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相比,马齿苋鲜榨液组大鼠皮肤组织HRH1蛋白含量明显降低,具有非常显着的统计学意义(P<0.01),阳性对照组、马齿苋醇提物组大鼠皮肤组织HRH1蛋白含量降低,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Filaggrin基因的2-△△CT值极显着小(P<0.01),与模型组比较,马齿苋鲜榨液组和阳性对照组大鼠皮肤组织细胞中Filaggrin基因的2-△△CT值极显着增大(P<0.01),马齿苋醇提取物组大鼠皮肤组织细胞中Filaggrin基因的2-△△CT值极显着增大(P<0.05)。结论:两种马齿苋提取物都可以使血管收缩,抑制毛细血管通透性,抑制炎性肿胀,从而减轻湿疹局部的瘙痒、水肿症状。尤其是马齿苋鲜榨液效果更好。其机制可能是两种马齿苋提取物能够显着的降低大鼠皮肤组织中瘙痒因子HRH1的水平,明显控制大鼠搔抓反应和改善了皮损情况,同时两种马齿苋提取物上调湿疹动物皮肤屏障系统中Filaggrin基因的表达,加速Filaggrin水解成各种天然保湿因子,有效改善和修复大鼠皮肤屏障功能,增强了机体的免疫功能,从而起到了治疗急性湿疹的作用。

李伟强[6](2016)在《针刺结合益气祛风汤对ACD模型小鼠血清中IFN-γ、IL-4含量变化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实验通过针刺血海、曲池、天井与益气祛风汤相结合,对(ACD)模型小鼠血清中Th1/Th2免疫平衡失调的相关实验研究,探讨针药结合治疗变应性接触性皮炎的免疫学机制,为临床“针药并举”治疗接触性皮炎提供理论依据。材料与方法: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将60只健康雄性昆明种小鼠分成6组,分别为空白对照组、ACD模型组、西药组、中药组(慢性ACD模型+益气祛风汤灌胃)、针刺组(慢性ACD模型+针刺血海、曲池、天井)、针药组(慢性ACD模型+针刺血海、曲池、天井+益气祛风汤灌胃)。运用2,4-二硝基氟苯(DNFB)诱发建立小鼠ACD模型。均采用灌胃方法给药,西药组采用氯雷他定片,用蒸馏水溶解制成混浊液;中药组、针药组灌胃益气祛风颗粒;空白组、模型组、针刺组灌胃等量蒸馏水。观察针药并举对(ACD)小鼠耳部病变肿胀度及病变组织形态学的影响,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检测各组小鼠血清中IFN-γ、IL-4的含量,从Th1/Th2细胞因子网络平衡的角度来进一步探讨针药并举抑制ACD模型的免疫学机制。结果:1.针药并举可下调ACD模型小鼠病变耳的肿胀度。变应性接触性皮炎(ACD)模型组小鼠的耳肿胀度差值均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P<0.01),针药组、针刺组、中药组和西药组的耳肿胀度差值与模型组相比均明显减小(P<0.01或P<0.05)2.针药并举对ACD模型小鼠血清中IFN-γ及IL-4含量的影响变应性接触性皮炎(ACD)模型组小鼠血清中IFN-γ的含量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P<0.01),IL-4的含量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P<0.01);针药组、针刺组、中药组和西药组小鼠血清中IFN-γ的含量与ACD模型组比较均明显下降(P<0.O1),IL-4的含量与ACD模型组比较均明显升高(P<0.01)。结论:1.针刺结合益气祛风汤对ACD模型小鼠有一定的治疗作用,且能降低病变耳廓的肿胀度。2.变应性接触性皮炎模型小鼠血清中IFN-γ含量升高、IL-4含量降低,Th1/Th2失衡。3.针刺结合益气祛风汤可以降低ACD模型小鼠血清中IFN-γ的含量、提高IL-4的含量,纠正Th1/Th2平衡可能是其治疗ACD的作用机制之一。

高凯敏[7](2014)在《中西医结合皮肤病学简史》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中西医结合是一支与中医、西医并列的医疗卫生力量。皮肤病学是临床上一门重要的学科。中西医结合皮肤病学自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来,学术发展和学科建设不断取得可喜的进步。本文从学术发展和学科建设两个方面对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病学的发展过程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学术发展史包括6部分内容:中西医结合皮肤病分类;中西医皮肤病名对照研究;中西医结合皮肤病的几种诊疗模式;常用中医治法适应证的研究;常见病、疑难病中西医结合研究成果举隅和皮肤科常用中药临床疗效和药理实验的研究。对个别事物的分类,标志着人们对于事物共性认识的深度。皮肤病的分类方法,从一个侧面反应了皮肤病学的发展水平。中西医结合皮肤病分类,分别介绍了中医外科学对皮损形态的分类、中西医汇通着作的皮肤病分类方法、当代西医的皮肤病分类及中西医结合皮肤病学的皮肤病分类。通过对皮肤病分类方法的发展脉络的梳理,展示了对皮肤病认识不断深入的过程。西医传入之后,中西医学术的交流,首先面临着中西医病名的对照的问题。近代最早的皮肤病专科着作中,西医皮肤病名都是直接音译的词汇,后来才出现固定、通用的中文名称。现代医家对于中西皮肤病名的对照研究不断成熟,开始对皮肤病名命名规律及中西皮肤病名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并出版了《中西医病名对照大辞典》和《国际皮肤病分类与名称》。中西医结合诊疗模式的演变标志着中西医结合皮肤病学的不断发展,不同的时期、背景下,有不同的诊疗模式的出现。本文分别阐述了皮肤病的诊疗模式由单纯中西药相加使用,到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结合再到辨证微观化的发展过程。活血化瘀法、养血润肤法、清热凉血法和补肾法等是祖国医学重要的治疗法则,并且在皮肤病的治疗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皮肤科工作者不但对这些重要法则的适应证进行了探讨和临床疗效观察,而且对其作用机制进行了现代实验研究,本文对活血化瘀法、养血润肤法、清热凉血法和补肾法这些中医治法在皮肤科的应用情况进行了综述。红斑狼疮、银屑病、硬皮病、天疱疮、湿疹等疾病是目前皮肤科领域研究的热点,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对于这些常见病、疑难病的治疗已经彰显出明显的优势,本文分别对红斑狼疮、银屑病、硬皮病、天疱疮、湿疹这些常见病、疑难病的治疗和研究概况及最新的研究进展进行了论述。目前,对于中药的化学成分研究及其药理作用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对于中药的现代研究成果为临床遣方用药提供了依据和参考。本文对现代药理证实的具有调节免疫、改善微循环、消炎抗菌、抗病毒和抑制变态反应的20味皮肤科常用药的临床疗效观察和药理实验研究概况进行了论述,以期为临床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学科发展史分3部分,介绍了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会的成立和发展;介绍了《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杂志》的创刊与贡献;代表性专业医疗机构和研究机构的建设及专业教育概况;几部代表着作的主要内容和几位代表人物的贡献和学术思想等。

崔壤仁[8](2014)在《加味龙牡二妙汤联合外用中药煎剂治疗湿热浸淫型湿疹的临床观察》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通过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对加味龙牡二妙汤联合外用中药煎剂治疗湿热浸淫型湿疹的临床疗效、安全性、复发率及对生活质量的改善情况作出评价,予以明确临床实用价值。方法:1.分组:将随机号降序排列把150例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及对照组,其中试验组74例,对照组76例。2.治疗方案:试验组内服加味龙牡二妙汤治疗(生龙骨30g,煅牡蛎30g,黄柏20g,苍术15g,仙鹤草30g,防风10g,地榆炭30g,侧柏炭20g),每日1剂,水煎200m1,分早晚2次温服。同时外用中药煎剂(苦参5g,马齿苋5g,马鞭草5g)煎药汁冷湿敷,每日早晚各1次,每次20分钟。对照组内服盐酸西替利嗪片,每次10mg口服,每晚1次。同时外用0.1%丁酸氢化可的松乳膏,局部适量外涂,每日早晚各用1次。3.观察方法:试验组和对照组所有病例初诊、初诊后于第1周、第2周、第4周、第8周的复诊情况,8周为1疗程,疗程结束后分别统计疗效。每次复诊时,记录皮损面积、皮损严重程度、EASI评分、VAS评分、皮肤病生活质量量表、用药及合并用药情况等。详细记录不良反应出现的时间、症状、程度、是否经过特殊处理、消失时间等。疗程结束后,痊愈或显效的患者随访6个月,期间每4周记录一次给患者进行EASI评分、VAS评分、并进行生活质量评价、观察者总评及患者自我总评。4.疗效判定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年5月版)制定。5.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P<0.05视为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基线比较:试验组与对照组治疗前性别、年龄、病程、皮损面积、皮损严重程度、EASI评分、VAS评分及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具有可比性。2.各项皮肤症状改善情况比较:试验组与对照组各个治疗前后各项皮肤症状评分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各项皮肤症状评分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试验组与治疗1周后皮损严重程度及VAS评分有显着改善,治疗2周后皮损面积及EASI评分即得到改善,坚持治疗8周后各项皮肤症状及体征评分均得到明显改善;而对照组与治疗1周后皮损面积、皮损严重程度及VAS评分即得改善,EASI评分治疗2周后开始明显改善。但随治疗时间延长疗效不显。3.复发率及安全性比较:随访6个月,两组相比试验组仅3例复发,复发率为7.9%,复发时间4.83±1.26月;对照组有15例复发,复发率为49.6%,复发时间3.83±1.52月。两组复发率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但其复发时间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试验组无不良反应,对照组有3例患者于用药第2周出现轻度头晕等不良反应。4.综合疗效:试验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2.9%和83.8%,两组治疗前后疗效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5生活质量评价:试验组与对照组各治疗前后生活质量改善有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同时生活质量评分与EASI评分的相关分析发现各组治疗前、后各个生活质量评分总分与EAS1分值均呈正相关(P<0.01)、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总分差值与EASI评分差值均呈正相关(P<0.01)。结论:加味龙牡二妙汤联合外用中药煎剂治疗湿热浸淫型湿疹的临床疗效肯定,可以显着改善患者各项皮肤症状、体征及生活质量,疗效与盐酸西替利嗪片联合0.1%丁酸氢化可的松乳膏治疗效果相当。加味龙牡二妙汤及外用中药煎剂无明显毒副作用,具有安全性。并在维持病情稳定、延缓复发方面,有一定的优势。治疗1周后皮损严重程度及瘙痒程度方面均得到改善,皮损严重程度及EASI评分从治疗2周后开始显着改善,坚持治疗8周以上为宜。加味龙牡二妙汤方具有镇心安神、除湿止痒之功效。此方组方原理紧扣病因病机及现代医学药理理论,不仅可减轻湿疹的皮损症状,还可安神止痒,改善睡眠质量。且可改善湿疹患者的体质,提高免疫力,防止复发。本试验结束后6个月的随访观察结果显示加味龙牡二妙汤联合外用中药煎剂治疗可降低湿疹的复发率,对改善患者的体质方面有一定的作用。由此可见,加味龙牡二妙汤及外用中药煎剂具有疗效肯定、复发率低、安全可靠、且改善生活质量方面的优势、值得进一步临床应用和推广。

王建国[9](2012)在《养血消风饮治疗血虚风燥证慢性湿疹的临床观察及对IL-2、IL-4、IL-10、IFN-γ、IgE、LTB4水平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养血消风饮治疗血虚风燥证慢性湿疹的临床疗效,同时检测慢性湿疹患者与健康志愿者血清中免疫细胞因子的表达,比较分析治疗前后的变化,以期阐述养血消风饮治疗血虚风燥证慢性湿疹的临床疗效及作用机制,为临床治疗慢性湿疹提供一种新的药物和思路。方法:在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皮肤科门诊及住院病人中招募90名血虚风燥证慢性湿疹患者,随机分为养血消风饮治疗组、中成药对照组及西药对照组。治疗组予养血消风饮口服,每次150m1,每日2次,早晚分服;中成药对照组予口服润燥止痒胶囊;西药对照组予口服盐酸西替利嗪。三组均以羌月乳膏和丁酸氢化可的松软膏交替外涂患处,每日2次。治疗28天为1疗程,共治疗1个疗程。分别在治疗前、治疗第1周、2周、4周后进行症状体征指标观察。在治疗前、治疗第1周、2周、4周后进行生活质量及安全性指标观察,在治疗结束后第1、2、3个月末进行复发情况判定。运用统计方法进行综合疗效评价。同时招募健康志愿者15名作为正常组,健康对照组和治疗组在治疗前后采集静脉血清,运用酶联免疫吸附剂测定法检测IL-2. IL-4、IL-10、IFN-γ、IgE、LTB4水平,并比较分析差异性结果。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EASI积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意义(P<0.05),三组之间治疗前后积分差值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00%,中成药对照组为53.33%,西药对照组为60.00%,治疗组与两对照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3个月,治疗组复发率明显低于两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生活质量量表评分及维度得分及与健康正常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用药安全且无副作用。实验室检测指标结果显示治疗组治疗前较健康对照组IFN-γ、IL-2水平明显减少,而IL-4、IL-10、IgE、LTB4水平明显增加;治疗组治疗后较治疗前IFN-γ水平上升,IL-4、IL-10、LTB4水平下降(P<0.05),而IL-2、IgE差异不明显(P>0.05),提示养血消风饮治疗湿疹的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调节Th1/Th2细胞因子平衡状态而实现的,使失衡的Th1/Th2网络趋向于正常。结论:1.养血消风饮治疗血虚风燥证慢性湿疹疗效确切,显着优于润燥止痒胶囊、盐酸西替利嗪对照组,在缓解患者临床症状、改善皮损体征、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等方面,效果明显,安全且无毒副作用。2.养血消风饮治疗血虚风燥证慢性湿疹患者,能有效调节Th1/Th2细胞因子的平衡状态,减少炎性反应介质释放,从而减轻临床症状,从免疫学角度探讨本方的作用机制,为阐述养血消风饮治疗湿疹的作用机制提供了参考依据,

郭菲[10](2012)在《健脾解毒汤对脾虚证银屑病豚鼠模型的实验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初步构建脾虚证银屑病的复合豚鼠模型,并进一步研究健脾解毒汤治疗脾虚证银屑病的相关作用机制及量效关系。方法:将豚鼠按随机数字表分为空白1组,空白2组,模型1组(银屑病组)、模型2组(脾虚型银屑病组)、中药高、中、低剂量组(健脾解毒汤组)、阳性对照组(阿维A胶囊组),除空白1、2组外,其中模型1组采用5%普萘洛尔乳剂涂抹法造成银屑病模型,其余各组均采用病证结合的双重造模法,即用5%普萘洛尔乳剂涂抹法及大黄煎剂灌胃造成脾虚型银屑病豚鼠模型,分别灌胃2周后用ELISA试剂盒检测治疗豚鼠血清TNF-α、IL-20含量的变化并观察其对病理形态学的影响。结果:(1)5%普萘洛尔外涂诱发了豚鼠银屑病样表现,造模后,模型1组与空白1组baker评分有显着差异(P<0.01);灌胃大黄前后,模型2组与空白2组在脾虚证候积分及体重差异显着(P<0.01);(2)健脾解毒汤对脾虚型银屑病样豚鼠模型血清TNF-α和IL-20水平有影响,给药后,与模型2组相比较,中药高、中剂量组及阳性对照组豚鼠血清TNF-α、IL-20含量明显降低(P<0.01),不同浓度的中药呈现明显的量效关系;(3)健脾解毒汤对脾虚证银屑病样模型组织病理有改变,给药后,中药高、中、低剂量组和阳性对照组对皮损病理组织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与模型2组比较均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并随中药剂量增大其改善作用增强;且中药高剂量组改善略优于阳性对照组(P<0.05);(4)健脾解毒汤对脾虚证候有改善,给药后,与模型2组比较,阳性对照组对体重的影响无统计学差异(P>0.05),中药高、中、低剂量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脾虚证银屑病豚鼠模型具备银屑病病理特征,并与中医脾虚证证候表现相似;(2)健脾解毒汤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的的机制可能与抑制其炎症反应及免疫调节有关;(3)健脾解毒汤在改善皮损的同时对脾虚征候表现也有所改善。

二、健脾除湿汤对脾虚证小鼠变应性接触性皮炎作用的实验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健脾除湿汤对脾虚证小鼠变应性接触性皮炎作用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五白利湿颗粒质量标准提升及药效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五白利湿颗粒药材饮片鉴别及提取工艺优化
    1 仪器与材料
        1.1 仪器
        1.2 材料与试药
    2 实验方法
        2.1 五白利湿颗粒药材饮片鉴别
        2.1.1 芦根薄层鉴别
        2.1.2 白花蛇舌草薄层鉴别
        2.1.3 茯苓薄层鉴别
        2.1.4 白术薄层鉴别
        2.1.5 白茅根薄层鉴别
        2.1.6 菊花薄层鉴别
        2.1.7 山楂炭薄层鉴别
        2.2 五白利湿颗粒提取工艺优化
        2.2.1 正交试验设计
        2.2.2 提取次数考察
        2.2.3 验证试验
    3 实验结果
        3.1 原药材饮片
        3.2 薄层鉴别结果
        3.2.1 芦根薄层鉴别结果
        3.2.2 白花蛇舌草薄层鉴别结果
        3.2.3 茯苓薄层鉴别结果
        3.2.4 白术薄层鉴别结果
        3.2.5 白茅根薄层鉴别结果
        3.2.6 菊花薄层鉴别结果
        3.2.7 山楂炭薄层鉴别结果
        3.3 提取工艺优化结果
        3.3.1 正交实验结果
        3.3.2 提取次数考察结果
        3.3.3 验证试验结果
    4 讨论与小结
第二章 五白利湿颗粒质量标准提升
    1 仪器与材料
        1.1 仪器与耗材
        1.2 药物
        1.3 对照品与试剂
    2 实验方法
        2.1 五白利湿颗粒HPLC指纹图谱构建
        2.1.1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应性试验
        2.1.2 对照品溶液制备
        2.1.3 成品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2.1.4 测定方法
        2.2 方法学研究
        2.2.1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方法
        2.2.2 色谱条件的选择
        2.3 方法学考察
        2.4 绿原酸和木犀草苷含量测定
        2.4.1 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2.4.2 方法学考察
        2.5 成品与原料药材饮片及半成品的相关性研究
        2.5.1 成品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2.5.2 药材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2.5.3 阴性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2.6 不同成品HLPC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
        2.7 薄层色谱鉴别
        2.7.1 绿原酸薄层鉴别
        2.7.2 白术(苍术酮)薄层鉴别
        2.8 颗粒剂项下有关的各种规定测定方法
        2.8.1 颗粒剂装量差异测定
        2.8.2 颗粒剂粒度测定
        2.8.3 颗粒剂堆密度测定(松密度)
        2.8.4 颗粒剂休止角测定
        2.8.5 颗粒剂溶解性测定
        2.8.6 颗粒剂水分测定
        2.8.7 微生物限度测定
        2.8.8 绿原酸木犀草苷含量测定
        2.9 颗粒剂加速稳定性试验
    3 实验结果
        3.1 方法学研究结果
        3.1.1 提取溶剂的选择
        3.1.2 柱温的选择
        3.1.3 色谱柱选择
        3.2 方法学考察结果
        3.2.1 精密度试验
        3.2.2 稳定性试验
        3.2.3 重现性试验
        3.2.4 中间精密度试验
        3.3 绿原酸、木犀草苷含量测定
        3.3.1 绿原酸、木犀草苷线性关系考察结果
        3.3.2 精密度试验结果
        3.3.3 重复性试验结果
        3.3.4 稳定性试验结果
        3.3.5 回收率试验结果
        3.4 成品与原料药材饮片及半成品的相关性研究结果
        3.4.1 成品与白茅根相关性考察结果
        3.4.2 成品与芦根相关性考察结果
        3.4.3 成品与白术相关性考察结果
        3.4.4 成品与茯苓相关性考察结果
        3.4.5 成品与菊花相关性考察结果
        3.4.6 成品与白花蛇舌草相关性考察结果
        3.4.7 成品与山楂炭相关性考察结果
        3.4.8 成品与半成品的相关性研究
        3.5 不同成品HLPC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结果
        3.6 薄层鉴别结果
        3.6.1 菊花薄层鉴别
        3.6.2 白术薄层鉴别结果
        3.7 颗粒剂项下有关的各种规定测定结果
        3.7.1 装量差异测定结果
        3.7.2 颗粒剂粒度测定结果
        3.7.3 颗粒剂堆密度测定结果(松密度)
        3.7.4 颗粒剂休止角测定结果
        3.7.5 颗粒剂溶解性测定结果
        3.7.6 颗粒剂水分测定结果
        3.7.7 颗粒剂微生物限度检查测定结果
        3.7.8 颗粒剂绿原酸与木犀草苷含量测定结果
        3.8 颗粒剂加速稳定性试验结果
    4 讨论与小结
第三章 :五白利湿复方药效学研究
    1 仪器与材料
        1.1 仪器
        1.2 试剂与材料
        1.3 动物
    2 实验方法
        2.1 DNCB诱发豚鼠耳部湿疹模型建立
        2.1.1 豚鼠皮损反应观察
        2.1.2 耳肿胀度检测
        2.1.3 组织病理学检查
        2.1.4 炎症病变评定
        2.2 磷酸组胺致豚鼠足瘙痒阈模型建立
        2.3 数据处理和统计学方法
    3 实验结果
        3.1 五白利湿浸膏对DNCB致豚鼠耳部湿疹模型皮损影响
        3.2 五白利湿浸膏对DNCB致豚鼠耳部湿疹模型肿胀度的影响
        3.3 五白利湿浸膏对DNCB致豚鼠耳部湿疹模型组织病理学影响
        3.4 五白利湿浸膏对磷酸组胺致豚鼠足瘙痒阈影响
    4 讨论与小结
全文总结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Ⅰ 文献综述
    中医药治疗湿疹的临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Th2型相关炎症因子在湿疹发病中的作用机制
        参考文献
附录Ⅱ
附录Ⅲ 五白利湿颗粒质量标准(草案)

(2)四川文氏皮科流派治疗慢性湿疮临床疗效及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引言
第一部分 四川文氏皮科流派对慢性湿疮的认识
    1 四川文氏皮科流派介绍
    2 对慢性湿疮诊断的认识
    3 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3.1 脾肾不足是根本
        3.2 湿邪蕴积是关键
        3.3 血虚阴亏致风燥
        3.4 毒邪内生致变化
    4 临床特点
        4.1 痒
        4.2 湿
        4.3 烂
        4.4 顽
        4.5 变
    5 常用内服协定方
        5.1 文氏马齿苋汤
        5.2 文氏健脾除湿汤
        5.3 文氏润燥止痒汤
    6 外用药蛇黄膏(散)
第二部分 四川文氏皮科流派治疗慢性湿疮的临床疗效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方法
        2.1 病例来源
        2.2 诊断标准
        2.2.1 疾病诊断标准
        2.2.2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2.2.3 纳入标准
        2.2.4 排除标准
        2.2.5 脱落及剔除标准
        2.3 治疗方法
        2.4 观察指标及评分方法
        2.4.1 一般资料
        2.4.2 湿疹面积及严重度指数(EASI)评分法
        2.4.3 瘙痒程度评分方法
        2.5 疗效评定标准
        2.6 不良反应及安全性检测
        2.7 脱落、剔除及不良事件处理
        2.8 统计学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一般资料
        3.1.1 各证候患者人数分布
        3.1.2 不同地区患者人数及证候分布
        3.1.3 各证候患者性别分布
        3.1.4 各证候年龄及病程分布
        3.2 各证候之间面积比较
        3.3 各证候之间EASI评分比较
        3.4 各证候之间瘙痒评分比较
        3.5 湿热蕴肤证治疗前后皮损面积、EASI及瘙痒评分变化
        3.6 脾虚湿蕴证治疗前后皮损面积、EASI及瘙痒评分变化
        3.7 血虚风燥证治疗前后皮损面积、EASI及瘙痒评分变化
        3.8 各证候疗效情况
        3.9 各证候回访情况
        3.10 脱落及剔除情况
        3.11 不良反应及安全性指标
第三部分 四川文氏皮科流派治疗慢性湿疮的作用机制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内容
    3 研究方法
        3.1 病例来源
        3.2 实验仪器、耗材
        3.3 主要实验试剂
        3.4 标本采集与保存
        3.5 实验方法
    4 实验结果
        4.1 一般资料
        4.2 慢性湿疮患者与健康成人免疫水平比较
        4.2.1 血清IFN-γ水平比较
        4.2.2 血清IL-4 水平比较
        4.2.3 血清IL-22 水平比较
        4.2.4 血清IgE水平比较
        4.3 对湿热蕴肤证患者免疫水平的影响
        4.4 对脾虚湿蕴证患者免疫水平的影响
        4.5 对血虚风燥证患者免疫水平的影响
第四部分 讨论
    1 临床结果分析
        1.1 一般资料分析
        1.2 对皮损面积的影响
        1.3 对EASI评分的影响
        1.4 对瘙痒的影响
        1.5 文氏马齿苋汤对湿热蕴肤证患者病情的影响
        1.6 文氏健脾除湿汤对脾虚湿蕴证患者病情的影响
        1.7 文氏润燥止痒汤对血虚风燥证患者病情的影响
        1.8 蛇黄膏对患者病情的影响
        1.9 疗效分析
        1.10 回访结果分析
        1.11 脱落及剔除情况分析
        1.12 不良反应及安全性分析
    2 实验结果分析
        2.1 慢性湿疮患者与健康成人免疫水平比较分析
        2.1.1 血清IFN-γ水平比较分析
        2.1.2 血清IL-4 水平比较分析
        2.1.3 血清IL-22 水平比较分析
        2.1.4 血清总IgE水平比较分析
        2.2 对湿热蕴肤证患者免疫平衡紊乱的影响
        2.3 对脾虚湿蕴证患者免疫平衡紊乱的影响
        2.4 对血虚风燥证患者免疫平衡紊乱的影响
    3 四川文氏皮科流派治疗慢性湿疮用药特色
        3.1 治“湿”之药贯始终
        3.2 健脾补肾调根本
        3.3 解毒止痒疗其变
        3.4 疏风散热解其表
        3.5 安神解郁定其志
    4 创新性
        4.1 发现慢性湿疮以湿热蕴肤证为主要证候
        4.2 提出“湿邪蕴积是发病关键”,强调治湿的重要性
        4.3 提出“脾肾不足是发病根本”,强调健脾补肾调其本
        4.4 提出当重视解毒之法的运用
        4.5 首次探讨其作用机制
    5 不足之处
        5.1 对照组的设置
        5.2 外用药的使用
        5.3 随访时间
        5.4 机制研究中样本量的问题
    6 展望
        6.1 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
        6.2 进一步开展作用机制研究
        6.3 证候相关症状研究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1 古代中医对湿疮的认识
        1.1 病名探源
        1.1.1 湿瘑疮
        1.1.2 浸淫疮
        1.1.3 血风疮
        1.1.4 湿癣
        1.1.5 分部位命名
        1.2 病因病机
        1.3 治法方药
        1.3.1 疏散风热
        1.3.2 祛风胜湿
        1.3.3 养血祛风
    2 中药治疗慢性湿疮的研究进展
        2.1 内服中药的临床研究
        2.1.1 养血润燥类方药
        2.1.2 健脾除湿类方药
        2.1.3 祛风清热除湿类方药
        2.1.4 滋阴除湿类方药
        2.1.5 疏风解表类方药
        2.1.6 温阳祛湿清热类方药
        2.2 内服中药的实验研究
        2.2.1 健脾养血祛风类方药
        2.2.2 祛风清热除湿类方药
        2.2.3 经典方荆芥连翘汤
        2.3 外用中药研究
        2.3.1 中药膏剂
        2.3.2 中药塌渍湿敷
        2.4 中药提取物研究
    3 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3)湿疹1号对豚鼠急性湿疹模型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一)
    综述(二)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4)针刺结合益气祛风汤对ACD小鼠炎性细胞因子IL-1β和TNF-α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2 实验方法
实验结果
    1 ACD 小鼠耳组织病理改变
    2 ACD 小鼠耳组织中 IL-1β的表达
    3 ACD 小鼠耳组织中 TNF-α 的表达
讨论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5)马齿苋提取物对急性湿疹大鼠皮肤HRH1和Filaggrin基因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实验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药品
        1.3 主要实验试剂
        1.4 主要实验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实验分组
        2.2 急性湿疹模型制备
        2.3 实验给药
        2.4 实验标本采集和处理
        2.5 试验指标观察和检验方法
        2.6 统计方法
    3 实验结果
        3.1 各组大鼠一般情况的观察
        3.2 各组大鼠皮肤组织HRH1的表达情况
        3.3 各组大鼠皮肤组织Filaggrin的表达情况
    4 小结
实验讨论
    1 祖国医学对急性湿疹的认识
        1.1 湿疹的病名沿革
        1.2 中医对湿疹病因病机的认识
        1.3 现代医家对湿疹的认识
    2 西医对急性湿疹的认识
        2.1 概述
        2.2 病因
        2.3 发病机制
        2.4 临床表现
        2.5 治疗
    3 药物选择
        3.1 实验药物—马齿苋
        3.2 阳性药物—复方黄柏液
    4 急性湿疹模型的选择
    5 皮肤的结构和功能
    6 瘙痒因子HRH1与急性湿疹的关系
    7 皮肤屏障中FLG与急性湿疹的关系
实验结论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件一:附图
附件二:文献综述 中医治巧小儿湿疼的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6)针刺结合益气祛风汤对ACD模型小鼠血清中IFN-γ、IL-4含量变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7)中西医结合皮肤病学简史(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综述
1. 前言
    1.1 概念界定
        1.1.1 “中西医结合”与“中西医汇通”
        1.1.2 “皮肤病学”与“皮肤性病学”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2. 中国近现代皮肤病分类方法的沿革
    2.1 中医外科学对皮损形态的分类
    2.2 中西医汇通着作的皮肤病分类
    2.3 当代西医学的皮肤病分类
    2.4 中西医结合皮肤病学的皮肤病分类
    2.5 小结
3. 中西医皮肤病名称对照研究
    3.1 近代皮肤病名称对照研究
    3.2 现代皮肤病名称对照研究
4. 中西医结合皮肤病学的几种诊疗模式
    4.1 中西药并用的综合治疗
    4.2 西医辨病与中医辨证相结合
    4.3 微观辨证和辨证微观化
    4.4 “引中西用”——西药中药化
5. 关于常用中医治法适应证的研究
    5.1 活血化瘀法适应证的研究
        5.1.1 硬皮病
        5.1.2 银屑病
        5.1.3 红斑狼疮
        5.1.4 带状疱疹
        5.1.5 疣类赘生物和其他皮肤病
    5.2 养血润肤法适应证的研究
        5.2.1 老年皮肤瘙痒症
        5.2.2 慢性湿疹
        5.2.3 银屑病
        5.2.4 慢性荨麻疹和其他皮肤病
    5.3 清热凉血法适应证的研究
        5.3.1 银屑病
        5.3.2 过敏性紫癜
        5.3.3 皮炎湿疹类
        5.3.4 荨麻疹及其他皮肤病
    5.4 补肾法适应证的研究
        5.4.1 脱发
        5.4.2 黄褐斑
        5.4.3 系统性红斑狼疮
        5.4.4 硬皮病及其他皮肤病
6. 常见病、疑难病中西医结合研究成果举隅
    6.1 红斑狼疮
    6.2 银屑病
    6.3 湿疹
    6.4 硬皮病
    6.5 天疱疮
7. 皮肤科常用中药临床疗效观察与实验药理研究
    7.1 调节免疫中药
        7.1.1 雷公藤
        7.1.2 黄芪
        7.1.3 青蒿
        7.1.4 白芍
    7.2 抑制变态反应中药
        7.2.1 甘草
        7.2.2 白鲜皮
        7.2.3 黄芩
        7.2.4 徐长卿
    7.3 改善微循环中药
        7.3.1 益母草
        7.3.2 川芎
        7.3.3 丹参
        7.3.4 夏枯草
    7.4 抑菌消炎中药
        7.4.1 苦参
        7.4.2 地肤子
        7.4.3 紫草
        7.4.4 青黛
    7.5 抗病毒中药
        7.5.1 大青叶
        7.5.2 马齿苋
        7.5.3 薏苡仁
        7.5.4 板蓝根
8. 专业学会与专业期刊
    8.1 专业学会的成立和发展
    8.2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
9. 专业医疗科研机构建设与专业教育概况
    9.1 专业医疗科研机构建设
        9.1.1 天津市长征医院
        9.1.2 沈阳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9.1.3 杭州市第三人民医院皮肤科
        9.1.4 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皮肤科
        9.1.5 北京中医医院皮肤性病科
    9.2 专业教育概况
        9.2.1 “西学中”教育
        9.2.2 院校学历教育
10. 代表着作与代表人物
    10.1 代表着作
        10.1.1 《皮肤新编》
        10.1.2 《中西皮肤病学讲义》
        10.1.3 《中西医学汇综》
        10.1.4 《中西医结合治疗常见皮肤病》
        10.1.5 《朱仁康临床经验集》
        10.1.6 《中西医结合皮肤病学》
        10.1.7 《皮肤病研究》
        10.1.8 《现代中医药应用与研究大系·皮肤科》
        10.1.9 《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
        10.1.10 《中西医结合临床皮肤性病学》
        10.1.11 《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
    10.2 代表人物
        10.2.1 赵炳南
        10.2.2 朱仁康
        10.2.3 边天羽
        10.2.4 张志礼
        10.2.5 秦万章
11. 参考文献
12. 致谢
13. 个人简历

(8)加味龙牡二妙汤联合外用中药煎剂治疗湿热浸淫型湿疹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湿疹的中医研究概况及进展
        1 对湿疮病名的认识
        1.1 按临床特征命名
        1.2 按部位命名
        2 对湿疮病因病机的认识
        2.1 中医古代文献中的病因病机
        2.2 现代中医对湿疮病因病机的认识
        3 湿疮的治疗进展
        3.1 古代文献中的记载
        3.2 当代名家治疗湿疮的经验
        3.3 现代中医对湿疮治疗的研究
        4 现代中医对湿疹的实验研究
        5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湿疹的西医研究概况及进展
        1 湿疹的概念及分类
        2 湿疹的流行病学研究
        3 湿疹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3.1 过敏原
        3.2 皮肤菌群及感染因素
        3.3 遗传因素
        3.4 免疫因素
        3.5 皮肤屏障功能
        3.6 心理因素
        4 湿疹的临床表现及诊断
        4.1 湿疹临床表现
        4.2 湿疹的鉴别诊断或误诊
        5 湿疹的治疗
        5.1 系统性治疗
        5.2 局部治疗
        5.3 光疗
        6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临床试验研究
    前言
    材料和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病例选择标准
        2.1 诊断标准
        2.2 纳入标准
        2.3 排除标准
        2.4 剔除标准
        2.5 脱落标准
        3 研究方法
        3.1 分组方法
        3.2 治疗方案
        3.3 观察方法
        3.4 观察指标
        4 疗效评定
        4.1 疗效判定标准
        4.2 安全性判定标准
        5 统计方法
    结果
        1 基线比较
        1.1 试验组与对照组性别比较
        1.2 试验组与对照组年龄、病程比较
        1.3 试验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各项指标比较
        1.4 试验组与对照组治疗前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2 疗效评价
        2.1 治疗前后各项评分比较
        2.2 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
        2.3 试验组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
        2.4 综合疗效评价
        2.5 生活质量评价
        3 安全性评价
        3.1 试验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实验室检查
        3.2 不良反应及副作用
        3.3 安全等级评价结果
        3.4 复发情况评价
    讨论
        1 加味龙牡二妙汤治疗湿疹的理论基础
        1.1 湿疹的病因病机
        1.2 ‘镇心安神,除湿止痒’的治则提出
        2 加味龙牡二妙汤组方原理
        2.1 加味龙牡二妙汤的组成
        2.2 组方药物分析及方解
        2.3 组方药物的现代药理研究及作用机制探讨
        3 外用中药煎剂介绍
        4 对照药物介绍
        4.1 盐酸西替利嗪片(Cetrizine Hydrochloride)
        4.2 0.1%丁酸氢化可的松乳膏(0.1%Hydrocortisone Butyrate Cream)
        5 试验结果及安全性分析
        5.1 试验结果分析
        5.2 安全性分析
    参考文献
结语
附件
致谢
个人简历

(9)养血消风饮治疗血虚风燥证慢性湿疹的临床观察及对IL-2、IL-4、IL-10、IFN-γ、IgE、LTB4水平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英文缩略语表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病例资料
        1.1 病例来源与分组
        1.2 病例选择
    2 研究方法
        2.1 临床治疗方案
        2.2 临床观察指标
        2.3 疗效评估
        2.4 统计方法
    3 结果
        3.1 治疗前后EASI积分比较
        3.2 疗效比较
        3.3 复发情况比较
        3.4 生活质量积分比较
        3.5 治疗组治疗前后DQOLS积分比较
        3.6 安全性观察
        3.7 不良反应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临床样本
        1.2 主要试剂仪器设备
        1.3 实验方法
    2 结果
第三部分 讨论
    1 古代医家对湿疹的认识
        1.1 病名的认识
        1.2 病因病机的认识
        1.3 治疗
    2 当代医家对湿疹的认识
        2.1 对湿疹因机证候的认识
        2.2 对湿疹治疗的认识
    3 湿疹发病免疫机制研究进展
        3.1 免疫因素在湿疹发病中的意义
        3.2 湿疹与Th1/Th2
        3.3 湿疹与白三烯
        3.4 湿疹与IgE
    4 中医药治疗湿疹作用机制研究
    5 湿疹复发难治性探讨
        5.1 顽固性瘙痒问题
        5.2 反复发作的问题
        5.3 药物滥用问题
        5.4 中医治疗的问题
    6 导师对湿疹的认识及诊疗特色
    7 养血消风饮方药分析
        7.1 组方特点
        7.2 组方现代药理研究
        7.3 类方研究情况
    8 临床疗效分析
        8.1 疗效结果分析
        8.2 中医生活质量研究分析
        8.3 临床研究小结
    9 实验研究结果分析
        9.1 结果分析
        9.2 实验研究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图
附录
    1. 综述
    2. 临床科研参与知情同意书
    3. 慢性湿疹患者临床观察表
    4. 慢性湿疹生存质量表
    5. 个人简历
        个人简况
        学习工作经历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发表论文
        攻读博士学位参与编着书目

(10)健脾解毒汤对脾虚证银屑病豚鼠模型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实验内容与方法
    1 实验对象
    2 内容与方法
        2.1 实验内容
        2.2 动物分组
        2.3 模型建立
        2.4 研究方法
    3 质量控制手段
    4 统计学方法和处理
        4.1 样本含量估计
        4.2 统计处理
        4.3 技术路线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导师评阅表

四、健脾除湿汤对脾虚证小鼠变应性接触性皮炎作用的实验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五白利湿颗粒质量标准提升及药效学研究[D]. 朱聪聪.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3)
  • [2]四川文氏皮科流派治疗慢性湿疮临床疗效及作用机制研究[D]. 谭强.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04)
  • [3]湿疹1号对豚鼠急性湿疹模型影响的实验研究[D]. 高爽.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8(07)
  • [4]针刺结合益气祛风汤对ACD小鼠炎性细胞因子IL-1β和TNF-α的影响[D]. 王明水.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6(02)
  • [5]马齿苋提取物对急性湿疹大鼠皮肤HRH1和Filaggrin基因表达的影响[D]. 王华.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6(06)
  • [6]针刺结合益气祛风汤对ACD模型小鼠血清中IFN-γ、IL-4含量变化的研究[D]. 李伟强.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6(02)
  • [7]中西医结合皮肤病学简史[D]. 高凯敏.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4(07)
  • [8]加味龙牡二妙汤联合外用中药煎剂治疗湿热浸淫型湿疹的临床观察[D]. 崔壤仁.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4(01)
  • [9]养血消风饮治疗血虚风燥证慢性湿疹的临床观察及对IL-2、IL-4、IL-10、IFN-γ、IgE、LTB4水平的影响[D]. 王建国.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12(10)
  • [10]健脾解毒汤对脾虚证银屑病豚鼠模型的实验研究[D]. 郭菲. 新疆医科大学, 2012(02)


对照组论文 慢性湿疹论文 脾胃虚弱论文 祛风除湿论文 健康论文

上一篇:日本佐贺县蔬菜开发现状
下一篇: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的康复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