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浅析田文主任医师对“五行六气”的认识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田文主任医师对“五运六气”认识简析(论文文献综述)

刘博通[1](2020)在《基于五运六气学说从毒邪致病论治胸痹的病例回顾性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分析戊戌年胸痹患者出生及发病时运气状态,运用相关分析结果探讨张明雪教授运用“毒邪理论”辨治胸痹的经验。材料与方法:收集戊戌年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符合相关指南的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出生日期与发病日期等相关信息。标注出每位患者出生和发病时大运、司天、在泉、主气、客气与五行分布情况,对相关信息建立excel数据库。对戊戌年全年发病人数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参考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运用多层感知机的神经网络分别研究发病时与出生时的五行分布情况。基于相关结果分析张明雪教授运用“毒邪理论”辨治胸痹的经验。结果:共收集300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显示戊戌年初之气与二之气发病人数远小于全年水平,高发时段患者出生及发病时气机较盛。机器学习结果显示戊戌年稳定型心绞痛高发时段五行分布情况木属性更明显,高发时段患者的出生时相五行分布水属性较多。结论:戊戌年当年发作胸痹患者多先天阳盛。火盛之时木气多偏胜,木气盛与毒热关系密切。从木气入手的大气下陷患者升陷以降逆之法的升麻、柴胡、桔梗;土木合治,泻燥土结热以解毒之大黄、清木之毒热之虎杖;佐金平木之牛蒡子、瓜蒌、薤白、半夏;调气以解毒之参芪、香附、郁金等药可被用于治疗毒邪所致胸痹。

刘博通,张明雪[2](2019)在《浅谈冠心病的中医时间医学研究》文中认为中医时间医学是由运气、月相、子午流注等理论组成的运用中医理论认识疾病病机,指导疾病诊治的理论体系之一。目前中医时间医学在冠心病方面的相关研究揭示了冠心病日节律子时高发,月相节律望月高发,季节节律冬季高发,季节与日节律相关联冬季子时多发,夏季午时多发,运气节律以土运、金水之气及太一天符年高发等特点。依据中医时间医学相关理论治疗冠心病效果显着。今后应在中医时间医学各组成部分间的相互关系,冠心病各证型与中医时间医学的关系等方面做深入研究。

罗健雄(Law Kin Hung)[3](2018)在《“岭南陈氏针法”学术流派的传承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1.通过对古今较有代表性针灸学术流派的形成及发展进行研究,了解其人物脉络、学术思想、传承模式等,为“岭南陈氏针法”学术流派的传承研究提供参考、思路及启发。2.通过对岭南有代表性的针灸流派及针灸医家进行研究,了解岭南针灸学术流派在发展、传承和学术上的特异性,为“岭南陈氏针法”学术流派的研究奠定基础。3.基于对古今针灸学术流派及岭南针灸学术流派研究的基础上,致力于“岭南陈氏针法”学术流派的传承研究,深入挖掘、整理,梳理出流派的渊源、传承脉络、学术特色、传承体系及流派成果等,以推动针灸学术流派的发展。4.凝练流派学术思想,通过对失眠的针灸治疗文献研究,对“岭南陈氏针法”的学术思想进行阐述。方法:研究主要通过电子数据库、名老中医工作室、经典古籍、专着、专家访谈多方面收集资料整理分析及总结凝练,开展古今针灸学术流派、岭南针灸学术流派、“岭南陈氏针法”学术流派的传承研究,文献检索范围为1988至2017年近30余年期间发表在国家及省级医学杂志的文献及论文等;并分别对“岭南陈氏针法”应用于临床治疗失眠的125条针灸处方、1997年至2018年近20年间针灸治疗失眠的73篇文献中213条针灸处方、及5部针灸学教材或专着治疗失眠的25条常规针灸处方,从穴位配伍、穴位应用频次、特定穴的应用、经脉的应用等,进行对比分析,对“岭南陈氏针法”的学术思想进行阐述,资料来源如下:1.电子数据库数据源于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等电子数据库,针灸流派传承研究检索词有岭南学术流派、针灸流派、岭南、传承、飞针、补泻手法、进针法、针灸医家名、靳三针、岭南天灸、天灸等,检索相关文献500余篇,纳入参考100余篇。针灸治疗失眠的文献研究检索词有“睡眠障碍”、“失眠”或“不寐”,并含“针灸”或“针刺”,在其结果进行二次检索,检索词为相关的证型,如心脾两虚、心肾不交、肝郁化火、痰热内扰、心胆气虚、阴虚火旺、脾胃失和等。检索相关针刺治疗失眠的文献共133篇,按研究方案设定的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予以筛选,最后遴选符合条件被纳入文献共73篇,共收集治疗失眠的针灸处方213条。2.经典古籍及专着查阅《内经》、《难经》、《针灸甲乙经》及《针灸大成》等经典古籍,以及岭南特色针法疗法等相关专着,如《临床针灸新编》、《针灸临床特色技术》、《陈全新》、《陈氏针法新释》、《岭南陈氏飞针》。3.工作室资料2014年9月24日的陈全新名医工作室总结报告中治疗失眠的针刺病案及2012年5月至2017年9月期间“陈全新名老中医工作室”针刺治疗失眠的病例资料,共收集125条针灸处方。4.专家访谈共对11名专家进行访谈,其中有幸得到第三代传人陈全新的亲传口述有关其祖父及父亲的行医经历,及其他10名专家的评点(附录1、附录2)。对象主要为“岭南陈氏针法”学术流派传承人、其他岭南针灸学术流派的针灸名家或专家,以补充其它数据源资料的不足,使“岭南陈氏针法”学术流派的传承研究更充实。结果:1.梳理传承脉络“岭南陈氏针法”是广州中医世家陈氏家族独创的特色针法,经历了陈宝珊、陈锦昌、陈全新前三代的发展创立而成,再通过陈秀华等第四代及第五代传承人共同逾百年的传承、创新及发展,“岭南陈氏针法”在针灸界影响力日盛,并于2015年11月入选为第六批广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最后形成了以“阴阳互济、通调和畅”为主导思想,具有独特理论体系、特色针法的“岭南陈氏针法”学术流派,其五代人的传承脉络清晰,是我国具有代表性的岭南针法学术流派之一。2.凝练特色针法“岭南陈氏针法”将“岭南陈氏飞针法”、“岭南陈氏分级补泻手法”和“岭南陈氏导气手法”融为一体而成。“岭南陈氏飞针法”特点是旋转、快速、无菌、无痛快速进针;“岭南陈氏分级补泻手法”把传统的针刺补泻手法,以强度、频率和持续时间将补虚泻实的治疗量法及规范化,相对地分为轻、平、大三类(即轻补、平补、大补;轻泻、平泻、大泻),使补泻手法更形象化,使针灸医师更易掌握针刺补泻,最后能体会因应患者的体质、虚实及病情的变化,施以不同量度的针刺补泻手法,有利临床实践及传承;“岭南陈氏导气手法”常用针向行气、捻转提插、按压关闭、循摄引导的行气手法,以导气传经感传,通关过节使气至病所为目的。3.倡导治神守神“岭南陈氏针法”在临床上倡导治神守神,针灸得气是其先决条件,得气、治神与守神贯穿于针刺治疗的全过程,因此得气、治神与守神,成为“岭南陈氏针法”的灵魂及精髓。4.流派传承发展流派在传承的过程中不断创新,第四代传承人陈秀华在第三代传承人陈全新的指导下,结合自身的学习和临床体会,以及对技术要点的掌握和领悟,把飞针操作的步骤提炼分解,总结出“飞针”练习四步曲,分别为徒手练习;捻针;持针垂直旋转刺入及摆动旋转刺入。使岭南陈氏飞针初学者由易到难,由浅入深进行学习,更能把握飞针的特点,使培训周期由三年缩短为三个月,促进“岭南陈氏针法”传承推广,对流派的传承创新及发展作出贡献。5.推广传承模式“岭南陈氏针法”学术流派有完善的传承体系,其传承模式有师带徒、名医工作室、院校教育、继教培训、进修实习培训,培养大量针灸专业传承人。它通过出版专着和教学光盘,申请专利和申请知识产权保护、申请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发表高质量论文、开展单病种临床研究、举办国家级及省级继教学习班、主办和参与国际论坛、开设学术讲座,为名老中医经验,创新和应用提供示范和经验,得到国内外同行广泛认可,促进中医药学术传承和推广,在国内十多家医疗机构推广应用,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研究成果及专利等标志性突出,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岭南陈氏针法”影响力达荷兰、美、加拿大、英、法等36个国家,从这些国家前来广东省中医院针灸科进修的留学生和进修医师络绎不绝,培养了大批的国内及海外的中医药针灸人才,其中包括博硕士研究生、进修医生、本科生等,传承推广至世界各地。6.凝练学术思想通过对“岭南陈氏针法”治疗失眠的文献研究,显示其选穴组方,遵循中医辨证,重视经络学说,循经取穴,重用特定穴,在30个应用在治疗失眠的穴位中,属特定穴的占总选用穴位数达90%之高。而在经脉的应用频次分析中,足太阴脾经应用频次最高,远高于其余经脉,占经脉应用总频次的25.42%,这与“岭南陈氏针法”治疗失眠时重用三阴交密切相关。临床治疗时,用穴精简,治疗失眠用穴在3穴至6穴之间,注重“治神、调神、守神、养神”,要求除医者要治神、守神、养神外,也要引导患者心理的调节,嘱患者调情志,勿劳累太过,作息有时,体现了其注重治神、守神与养神的思想。临床施行针刺治疗时注重得气、行气与催气,因应辨证的病情轻重,施以“岭南陈氏分级补泻法”及“岭南陈氏导气手法”。陈老创立的“岭南陈氏针法”学术流派,以“阴阳”为其学术主导思想,故循经选穴配伍上,注重“阴”与“阳”的协调,取穴以“远近”,“俞募”,“上下”及“左右”的配伍为原则,而大部分的处方组成又都包含了阴经及阳经的组合,在各个方面均体现“阴阳互济”的思想,实现了“远近取穴通经络、俞募配穴调脏腑、上下配伍和阴阳、左右思变畅六经”的取穴原则,以达调和阴阳,疏通经络,调理脏腑,通畅六经之功,体现了学术流派“阴阳互济,通调和畅”的学术思想。结论:1.梳理学术流派传承中国针灸发展源远流长,针灸学术流派对传统中医针灸发展担当着重要的角色,它使已发展了数千年的针灸医学得以继续传承、发展及创新,要成功做到这点,针灸学术流派必需具备完善的传承体系。“岭南陈氏针法”是广州中医世家陈氏家族独创的特色针法,经历了陈宝珊、陈锦昌、陈全新前三代的发展创立而成,再通过陈秀华等第四代及第五代传承人共同逾百年的传承、创新及发展,最后形成了以“阴阳互济、通调和畅”为主导思想,具有独特理论体系、特色针法的“岭南陈氏针法”学术流派。“岭南陈氏针法”学术流派,其五代人的传承脉络清晰,具备有效的传承模式及传承推广手段,形成完善的传承体系,使“岭南陈氏针法”学术流派的学术思想、针法特色、临床经验等有效传承、发展、创新及传播,薪火相传,推动祖国针灸学术流派的发展,是我国具有代表性的岭南针法学术流派之一。2.凝练流派学术思想陈老创立的“岭南陈氏针法”学术流派,以“阴阳”为其学术主导思想,认为脏腑阴阳失调,是疾病发生和发展的根本,故在进行针灸临床治疗时,常以中医的整体观为指导,辨证辨经,以针施治,达到调和脏腑阴阳,治愈疾病为目的。本研究对失眠的针灸治疗文献研究显示,“岭南陈氏针法”在针刺治疗时遵循中医学传统的理论,强调辨病辨证施治,重视经络辨证,奉行循经取穴,以“岭南陈氏飞针法”、“岭南陈氏分级补泻手法”及“岭南陈氏导气手法”为临床针刺治疗基础,针刺治疗用穴精简,治疗时注重治神与守神,进行针刺治疗时的辨证选穴及配穴,皆显示了“远近取穴通经络、俞募配穴调脏腑、上下配伍和阴阳、左右思变畅六经”的取穴原则,体现了“岭南陈氏针法”学术流派“阴阳互济,通调和畅”的学术思想。

刘忠第[4](2013)在《北京地区六十年气候变化与干支运气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干支运气是中国古代研究天时气候变化规律,以及天时气候变化对生物影响的一门学说。其重要内容是认为自然气候存在着60年的周期性变化规律,这一规律按干支甲子的周期性呈现,如《素问·六微旨大论》言:“天气始于甲,地气治于子,子甲相合,命日岁立,谨候其时,气可与期”,即运用干支相合的方法,可以推测气候变化规律。但干支运气与实际气候变化的吻合性到底如何,历代研究者对此一直有不同的观点,现代缺乏对这一问题的系统性研究,而这是判断运气学说科学与否的关键。1.研究目的:利用北京地区60年的气象资料数据,系统地分析验证干支运气中天干纪运规律、地支纪气规律、主运与客运、主气与客气及运气相合等五种推演模式与北京地区60年实际气候变化的吻合性,旨在探讨干支运气理论的科学性。2气象资料与研究方法:2.1气象资料:由北京市观象台提供的北京地区1948年2月5日(立春日)~2008年2月3日(大寒的最后一天),60年共21914天的逐日日平均气温、日平均降水量、日平均风速、日平均水汽压、日平均相对湿度和日平均低云量等6项气象资料,131484个气象数据,数据信息记载真实完整。本研究以立春日开始。2.2天干纪运规律:将60年按十天干、五运、“太过不及”五组的3种模式归属类别。并将3种模式的日平均气温等6项气象资料数据进行定性、定量和周期的统计检验和分析,得出结果。2.3地支纪气规律:将60年按六气的归属类别分为6组,计算出每组的司天(上半年)和在泉(下半年)两个时段的日平均气温等6个气象因子的均值,进行定性、定量和周期的统计检验和分析,得出结果。2.4主运与客运模式:将60年的每一年划分为5个时段,每个时段分为主运和客运,推演出每个时段的气候情况,与当年同期的实际气候相对比,得出每年符合率高低的情况。2.5主气与客气模式:将60年的每一年划分为6个时段,每个时段分为主气和客气,推演出每个时段的气候情况,与当年同期的实际气候相对比,得出每年符合率高低的情况。2.6运气相合模式:将60年分为运气同化26年,运气异化34年两组;将两组的每一年划分为岁运(全年)、司天(上半年)和在泉(下半年)3个时段,推演出每个时段的气候情况,与当年同期的实际气候相对比,得出每年符合率高低情况。2.7四个等级符合率:根据主运与客运模式等3种模式的60年不同符合率分为四个等级符合程度,如符合率90%-100%为完全符合,60%-89%为基本符合,30%-59%为部分符合,0%-29%为不符合。2.8统计学处理:根据以上统计方法,利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检验。统计方法有非参数检验的多个独立样本的Kruskal-Wallis H法、方差分析的LSD法、频谱分析的Tukey-Hamming方法、X2检验(Fisher精确方法和Persons卡方)、两组等级资料非参数检验(Mann-Whitney U方法)。3.统计结果:3.1天干纪运和地支纪气规律:天干纪运中的十天干、五运、“太过不及”五组和地支纪气规律与实际气候变化的风、寒、热、燥、湿的性质是相吻合,与不同年份的实际气候变化的整体趋势是相符合的。五运的吻合性最好,十天干和地支六气次之,“太过不及”五组最差。北京地区60年6项气象资料变化周期与十天干、五运和地支六气的周期是明显吻合的,共同存在着5年、6年、10年、12年、15年、20年、30年周期规律。根据十天干、五运、“太过不及”五组、地支六气等4种计算模式,气温、降水量、风速、水汽压、相对湿度和低云量等6项气象资料经过统计学检验,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可能与其计算时间周期只有60年,气象资料数据相对不足有一定关系。3.2主运与客运模式:北京地区60年主运与客运模式与实际气候变化的整体符合率是48.2%。60年四个等级符合程度的符合年数,完全符合的年数有0年,基本符合的年数有22年,部分符合的年数有33年,不符合的年数有5年。3.3主气与客气模式:北京地区60年主气与客气模式与实际气候变化的整体符合率是48.6%。60年四个等级符合年数,完全符合的年数有0年,基本符合的年数有10年,部分符合的年数有48年,不符合的年数有2年。3.4运气相合模式:北京地区60年运气相合推演模式与实际气候变化的整体符合率是56%。60年四个等级符合年数,完全符合的年数有12年,基本符合的年数有21年,部分符合的年数有23年,不符合的年数有4年。运气相合60年分为运气同化26年与运气异化34年:运气同化推演模式与实际气候变化的整体符合率是65%。运气同化26年四个等级符合年数,完全符合的年数有10年,基本符合的年数有7年,部分符合的年数有7年,不符合的年数有2年。运气异化推演模式与实际气候变化的整体符合率是49%。运气异化34年四个等级符合年数,完全符合的年数有2年,基本符合的年数有14年,部分符合的年数有16年,不符合的年数有2年。两组的四个等级符合年数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运气同化26年与实际气候变化完全符合有10年,基本符合有7年,两者合计有17年,占运气同化26年的65%。这与运气异化组不同,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由此可见,干支运气中运气同化推演模式与实际气候变化有明显的吻合性。3.5三种模式的统计学比较:三者模式的四个等级的符合年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运气相合模式分别与主气与客气模式、主气与客气模式比较,两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主运与客运模式和主气与客气模式比较,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运气相合60年与实际气候变化完全符合有12年,达到67%有21年,两者合计有33年,占运气相合60年的55%。这与其他组不同,两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由此可见,运气相合模式与实际气候变化有良好的吻合性,对预测未来气候变化和预警疫病发生、发展和流行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4.结论第一,60年6项气象资料的变化周期与十天干、五运和地支六气的周期是明显吻合的,一致存在着5年、6年、10年、12年、15年、20年、30年的周期规律性。第二,十天干、五运、“太过不及”五组和地支六气与实际气候变化的风、寒、热、燥、湿的性质是相吻合,与不同年份的实际气候变化的整体趋势是相符合的。第三,运气相合模式与实际气候变化的吻合性是比较一致的。在实际气候变化推算应用中,应该以运气相合模式为核心,主运与客运模式和主气与客气模式为辅。本研究创新点:第一,首次基于翔实、系统的北京地区60年气象资料数据库,借助严谨的数理统计学方法,对干支运气与实际气候变化的相关性作出系统性分析研究。第二,运气相合模式与实际气候变化的吻合性是比较一致的。在实际气候变化推演应用中,应该以运气相合模式为核心,主运与客运模式和主气与客气模式为辅。

王辛秋[5](2012)在《晁恩祥学术思想和治疗慢性咳嗽学术经验整理与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晁恩祥教授从医50年,医德醇厚,学验俱丰。在中医理论上不断深入学习、思考;在临床实践中不断总结、探索,并在继承的基础上寻发展、求创新,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学术经验及学术思想体系。学习、研究并继承晁恩祥教授的学术思想及学术经验是一项十分有意义的任务。1.学术思想渊源晁恩祥教授学术思想的形成,源于其严谨的治学之道,踏实的治学之风,读经典、做临床、勤思悟、善总结为其治学格言。晁老师在北京中医药大学系统学习了中医理论基础及中医经典着作,得到了一大批中医大师,包括刘渡舟、祝谌予、董建华、任应秋、方药中、岳美中等多位名家的面传心授,从而奠定了扎实的中医理论基础,也形成晁老师对中医理论的重视与传承观念。秉承学院派教育模式,培养了中西医并重的思维理念。在中西贯通的学习及实践基础上,提出了中西医相链接的模式,对在临床实践中如何确立中医、西医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70年代曾师从于岳美中、刘渡舟、任应秋等中医大师,使晁老师吸取各家所长,汲取各家之见,深化了对中医理论的认识,为学术思想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根基,为学术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通过深研《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经典着作,深化对强调整体观念及辨证论治的认识,谨遵《内经》及仲景所论,同时撷取诸家之长,并在临床实践中深化对整体观念及辨证论治的认识,形成了学术思想的核心;而在临床实践的不断探索中,在临床实践的基础上,溯本求源,寻求理论支撑,在《内经》理论的指导下,提出从风论治哮病、咳嗽,开创了“风哮”、“风咳”的证治体系,发展了对疾病的认识,形成了学术思想的特色。2.学术思想研究概述晁恩祥教授在多年来致力于肺系病的学术研究与发展,通过临证实践,并溯本求源,博采众长,师古而不泥古,在传承中发展对中医学的认识,从而形成了关于肺系病诊治的独特的学术观点及学术思想。2.1强调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晁恩祥教授认为源于《内经》的中医整体观念是值得推崇的学术观点,是巾医学中的理论思想基础。在疾病的诊治中,强调天人相应之整体观,因时、因地、因人制宜;注重生理病理之整体观,重视脏腑生理功能的相互影响或制约、病理状态的相互传变或转化;以病因病机之整体观指导临床,全面地分析疾病的发生、发展,以正邪之间消、长、进、退分析疾病,避免了对疾病认识的片面性;运用疾病防治之整体观而重视“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治病求本。在辨证论治上晁恩祥教授则提出动态辨证,主张证变、法变,方药也随之而变;辨证与辨病互参,即要强调中医的病证,又要强调西医的疾病,讲求中西医链接,扬长避短,优而择之;体现在治疗上则采用“同病异治”或“异病同治”的治疗方法,全面认识疾病的的病机实质。晁恩祥教授始终强调整体观念及辨证施治原则是中医理论的精髓所在,是中医理论的两个活的灵魂。2.2“治未病”思想晁恩祥教授认为“治未病”思想是慢性肺系疾病治疗的重要指导,中医的治未病思想实质上涵盖了“未病防变,已病防变”的两重内涵,运用中医的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的原则,防患于未然。晁老师认为疾病稳定期的积极治疗是“医未病之病、医欲病之病”,而在疾病的急性加重期治疗则是“医已病之病”;只有“医之于无事之前”才能减少疾病发作次数,延缓自然病程。晁老师将中医药的治未病思想充分运用于临床实践中,并不断丰富发展其内涵。在临床实践中具体实行“冬病夏治”疗法是晁恩祥教授运用治未病思想的又一学术传承体现。晁老师早在20世纪70年代研制了扶正固本、冬病夏治的“冬病夏治片”,该方由黄芪、黄精、补骨脂、陈皮、沙棘、百部、赤芍等药物组成,具有益气助阳、健脾补肾、止咳化痰、活血化瘀功效。每年夏季暑伏开始服药,连续服用40天为1个疗程。临床曾进行近、远期临床疗效观察。1018例慢性支气管炎经1个疗程的治疗,近期有效率为82.9%,155例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坚持3年夏季伏天服用冬病夏治片,其远期总有效率为90.32%。这也是晁老师研究运用“上医治未病”思想在临床上的具体体现。2.3重视调补肺肾在慢性肺系疾病中的重要性晁恩祥教授深研经典,并与临床实践相结合,认为临床上一些慢性肺系疾病的病机与肺肾关系至为密切,早期根据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稳定期的临床表现,并运用中医理论,总结出慢性肺系疾病机特点,认为其疾病的根本多为本虚标实,从脏腑病机角度来看,疾病的主要病位在肺肾两脏,提出调补肺肾的治疗法则,并制定了调补肺肾方。用药主要包括冬虫夏草、西洋参、枸杞子、山萸肉、淫羊藿、女贞子、白果、丹参、茯苓等,全方寓补于调,寓调于补,补调有制,从而奏效。晁老师在临床实践中将调补肺肾法用于多种慢性肺系病的临床治疗中,如肺间质病变、支气管哮喘缓解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等的治疗中,并针对疾病的不同特点,配合他法,减少了疾病的发作或加重,缩短了急性发作期的病程,并减轻了发作期的病情,有效地延缓了疾病的发展。通过跟师学习,体会晁老师临床应用调补肺肾法,进一步阐释了晁老师调补肺肾法的内涵。认为晁老师该治法系从肺系疾病病机根本入手,并从病机切入治法,体现了缓则治本的原则。解读“调补”之涵义,远非补肺、补肾那么简单,而是在“补”之中融合了“调”法。所谓“调”,即寓补于调,以调为顺,其实质包括了调补、调理、调畅等诸多含义,“调”与肺关系密切,“补”与肾密切相关,但调肺又寓补,补肾又寓调,调补体现了标本兼顾的治疗方法,也充分体现了晁老师在临床实践中对疾病本质深入领悟,以及对中医理论的充分发挥与运用。调补肺肾法的提出,体现了缓急有侧重,虚实有兼调;攻补兼施贯穿治疗的始终。晁老师根据疾病的各个不同阶段,将调补肺肾法灵活恰当地加以应用,从而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2.4继承创新,提出“风哮”、“风咳”理论晁恩祥教授在继承前人治疗哮病经验的基础上,并结合现代医学对本病的认识,在临床实践的基础上,针对部分哮病患者临床特点,对哮病的病因病机进行了探讨,追本求源,提出“风邪犯肺,气道挛急”是哮病急性发作时的主要病机,提出了“从风论治”哮病的学说。并总结了一系列风邪为患的证候学特点,补充了“风哮”证型。又在临床实践的基础上,发现并提出“风咳”,结合风哮治疗经验,从风论治,提出“从风治咳”。“风哮”、“风咳”的提出,发展了对疾病的认识,同时也为临床治疗疾病开拓了新的思路和治疗方法,是在继承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的创新与发展。3.晁恩祥教授从风论治慢性咳嗽的学术经验总结通过对晁恩祥教授临床病案的总结,并借助数据库结果,总结分析了晁恩祥教授治疗慢性咳嗽的独特思路、辨治规律、临证特点等。在关于晁老师“风咳”学术经验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深化了晁老师关于“从风论治”咳嗽病的学术思想内涵。晁老师对部分慢性咳嗽总体的病机认识为“风邪犯肺,肺气失宣,气道挛急”,治疗法则为“疏风宣肺,缓急止咳利咽”。常用药物为炙麻黄、杏仁紫苑、苏子、苏叶、炙杷叶、地龙、蝉蜕、牛蒡子、五味子、前胡等。概括总结了晁老师对慢性咳嗽病机演变的认识以及根据疾病不同阶段治疗的辨证思维模式。晁老师从风论治慢性咳嗽,在病机演变的认识上将其分为初期、发作期、缓解期;治疗上则根据病势分为缓急解痉为主或止咳利咽为主阶段,而疏风宣肺法贯穿疾病治疗的始终。并在临床中灵活思辨,配合采用多种治疗方法,临床运用中有主有次,有急有缓,治标顾本,法专而不死,充分体现辨证论治与整体观念。总结晁老师“从风论治”慢性咳嗽体现在对病因病机的认识、治法、方药的各个方面,而非局限于单纯的“外风”致病。晁老师“从风论治”最重要的基础反映在其对病因病机质的认识:病机基础体现在其以“风性”反映疾病的本质,既反映病势的急骤变化,又反映致病因素中的外风、风盛的体质因素以及气道挛急——风盛挛急的病机特点;在此病机认识的基础上提出疏风宣肺,缓急止咳,体现了治法上的从风论治,具体表现为疏风以宣肺、缓急解除气道痉挛;而在用药上挖掘了晁老师关于“风药”的应用及发展,除常规擅用疏风、祛风药外,其结合现合药理学研究,取白芍、山萸肉、白果、乌梅等,舒缓气道,以舒缓气道之法解挛急之风势,晁老师对缓急药物的运用,体现其对“风药”内涵的扩大。通过对晁老师治疗慢性咳嗽学术经验的整理及总结研究,可以看出晁老师“从风论治”慢性咳嗽,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理法方药体系;并在整理的基础上总结了晁老师的辨证思维体系,辨证求因,审因论治,始终强调临床思维过程中的“理法方药的一致性”。4.晁恩祥教授疏风解痉法治疗咳嗽变异型哮喘临床疗效观察目的:进一步研究晁恩祥教授疏风解痉法治疗咳嗽变异型哮喘的临床疗效,以期推广疏风解痉法为主治疗该病的临床特色经验。方法:咳嗽变异型哮喘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对照组26例;治疗组予风咳一号方(疏风解痉法),对照组采用止嗽散;加减用药相同;疗程3周。结果:疏风解痉方组加减治疗咳嗽变异型哮喘有效率为100%,对照组总疗效为88.46%,两组比较有显着差异(p<0.05);在改善症状方面,两组症状积分均有下降,但疏风解痉方组治疗后咳嗽程度、咳嗽次数、咽痒、气急症状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咯痰方面两组间相近(p>0.05)。结论:研究结果表明:疏风解痉法治疗咳嗽变异型哮喘具有确切的临床疗效,其方法优于常法如疏风宣肺止咳法。意义:疏风解痉法治疗风咳在临床运用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也提示我们继承名老中医的经验并进行系统化的研究,不仅可以为临床提出新的治疗思路和方法,而且通过系统化的研究,可以形成规范化的治疗方案,并得以在临床广泛的推广及使用,从而推动中医学术的不断发展。

李星,刘健[6](2011)在《高血压病患者胎孕期运气规律探讨》文中认为通过对319例高血压病患者胎孕期年份的运气规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患者胎孕期的年干分布有一定的差异,主要表现为癸年出生者比例明显高于其他年份,但从年支分布及胚胎期是否为平气年上并无差异。此结果与汪德云病理定位律理论基本吻合。癸年由于岁火不足,心气不足,血脉不通,因而高血压病的发病明显高于其他年份,对高血压病患者而言,心气不足是致病的基础,对癸年出生者当注意此体质方面的不足,后天调理方面应有所注意。

文理[7](2011)在《《黄帝内经》思想与现代企业管理》文中研究说明在2008年3月第1届“管理学在中国”学术研讨会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科学部主任郭重庆院士提出:中国管理学的创建要从对西方管理经典的“照着说”,到向中国管理“接着讲”的转变,以及“接着讲”的一个重要路径就是“接着中国传统文化讲”。上世纪已故北京大学季羡林教授提出:21世纪发展人文社会学科,中国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必须要有新东西。同时还指出:中国语言学在世界上是最为古老,但用研究英文、法文、拉丁文等有曲折变化的语言的方法,来研究没有曲折变化的汉语是不行的,必须根据汉语的具体情况来研究,不能用外国那一套来进行研究。从科学历史的视角审视中国各个学科的发展,几千年的传统文化思想在实践中得到检验,而延续到今天,应该是数中医学最为成熟和完整:既有整体、动态、和谐的思想观念的认识论,又有解决问题的方法论,并且将认识论与方法论进行了成熟地交融。中国的医学和管理学均为本土传统文化下的的产物,二个学科都具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二重属性的相同共性:在哲学层面上,共具备动态观念、整体观念、和谐观念特征;在系统观念上,同属于复杂性学科的开放巨系统,在实践应用上,同属于综合性的交叉和应用性学科;在整体决策上,共同包含着科学性、艺术性、道德性的多元化。古代医圣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指出:“古之善为医者,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诊候)。自古以来的中医学界都认为,《黄帝内经》是医学名着的群经之首。由于其内容充满着:“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所以“可以长久,以教众庶,亦不疑殆,医道论篇,可传后世,可以为宝”(素问着至教论)。《黄帝内经》中的特征之一为取象比类思维,在关于治疗疾病和治理国家的内容中,书中多次出现:取治人之象,比治国之类;取医学之象,比宰相之类。由此,文章取中医之象,比管理之类展开论述,主要内容如下:在阐述了选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基础上,其一,解读了《黄帝内经》中“取象比类”中的取象要符合对象、合象和应象条件,以及其思维的模式,综述了近20年学者们对阴阳五行理论的研究发展;其二,以中医的阴阳哲理为背景,阐述了国内外相关的激励理论,指出正激励与负激励在概念上的欠缺,从而遵循《黄帝内经》中取象比类思维,提出阳激励与阴激励的概念,及阳激励与阴激励存在着此长彼消,此消彼长,此长彼长,此消彼消的变化规律,依照阳主阴从等原则,以及中医对阴阳失调调理模式的归纳,推出阳激励与阴激励失调的和谐调整模式;其三,以中医五行理论为背景,阐述了国内外相关的企业高层管理团队组建研究状况,以及五行理论的基本内容和五形人的由来,提出以《黄帝内经》五形人来组建企业的高层管理团队,同时提出高层管理团队五职能出现异常的乘侮现象的和谐调整思路,另外,通过以五行理论设计了心理特征调查表,通过对合肥工业大学学生参加中国赛区的国际企业管理挑战赛和全国MBA培养院校企业竞争模拟上取得全国总决赛资格队伍的成员心理特征进行分析后,发现存在这样的一个规律:团队成员心理特征差异性高,团队的决策质量也高,但决策效率则低,即决策质量与决策效率是成反比关系;其四,以中医阴阳五行理论为背景,阐述了国内外有关阴阳五行在兵法中和战争的应用,对西方着名战略学家迈克尔波特等提出的基本竞争战略进行了细致分析,依照《黄帝内经》中的定义,建立了应用阴阳五行系统思想来选择竞争战略的系统关系模型,并分析了TCL企业的战略选择实例,然后,依据产品的价格与销售比例关系,建立了一个可量化的数学模型,通过对2010年全国MBA培养院校的“企业竞争模拟”大赛实例的量化分析,得出5种基本竞争战略在选择时,必须注意的三个基本原则:企业应该首先坚持原先好的竞争战略;而在改变战略时,应该遵循中医阴阳五行系统的变化规律,先选择相邻相生的战略,再考虑选择相隔相克的战略;其五,在分别介绍了中医与西医视角下的企业诊断内容后,基于《黄帝内经》对五藏的定义,对人类五藏的主藏功能系统与企业五大管理的阴阳功能系统进行了比类,根据钱学森等院士提出“运用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来解决复杂巨系统的问题”,在基于孟凯韬提出在中医上应用的阴阳五行数学理论上,建立了企业五大管理功能系统的若干数学表达方式,并且以中医的“四诊合参”设计了诊断体系及诊断指标量表,尝试性对企业进行模糊综合的诊断;最后,以《黄帝内经》中万物都遵循的“生长化收藏”规律,审视“管理学在中国”学术发展背景下,本土企业管理学的学术发展,需要学术界领导在科学研究、教育培训、管理实践、学术组织和应用领域上,把握“生而勿杀,长而勿罚,化而勿制,收而勿害,藏而勿抑”(素问·五常致大论)和动态的五行系统的生克和谐原则。总之,文章以“继承不泥古,创新不离宗”为宗旨,以《黄帝内经》中动态辨证论治思想的“调”字为主要线条,依次以阴阳、五行、阴阳五行、诊断理论对企业管理中存在的员工激励问题、高层管理团队的组建问题、竞争战略的选择问题、管理系统的运作问题进行了思考。

李焱昌[8](2011)在《以脏气法时论思想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研究目的:慢性荨麻疹是皮肤科临床常见病、多发病。西医认为这是由于皮肤、粘膜小血管扩张及渗透性增加而出现的一种局限性水肿反应,其病理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但大多数患者已证实与Ⅰ型变态反应相关。目前,西医主要以对症治疗为主,一线用药为抗组胺药,但其对慢性荨麻疹的疗效欠佳。另外,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免疫抑制剂以及脱敏疗法等也都是西医常用的慢性荨麻疹治疗手段,但都有一定的副作用或危险因素。中医在治疗慢性荨麻疹上具有疗效确切、副作用小,复发率低的优点。现代中医学界关于荨麻疹的认识趋于统一,认为其发病多与风邪相关,并可挟寒、挟热、挟湿。但在临床当中,常规思路的治疗做不到对每名患者都起效。因此,本研究为补充现今中医常规诊疗思路的欠缺,从中医时间医学入手,于中医经典《素问·脏气法时论》及《金匮要略》当中提取相关诊疗理论,设计出一套利用慢性荨麻疹发病时间规律的诊疗方法。故通过此次实验,旨在观察将《素问·脏气法时论》中时间医学理论运用于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疗效,从而使本方法在临床的广泛应用提供理论依据。研究方法:全部病例均来源于2010年6月至2011年3月就诊于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皮肤科门诊的患者。按照2007版荨麻疹诊疗指南中慢性荨麻疹的诊断标准以及《素问·脏气法时论》五脏病慧静甚节律,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病例75例,并按各组入选标准进行分组,治疗思路则参考《金匮要略》五行生克用药理论自拟汤药。采用自身前后对照方法,各组患者均口服对应汤药,每日一剂,连服四周,观察症状及皮损改善,以积分法判定疗效。研究结果:本研究患者总数75例,痊愈17例,显效19例,有效26例,无效13例,总有效率为82.67%。其中肝虚组总共11例,痊愈2例,显效3例,有效4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81.82%;心虚组总共24例,痊愈6例,显效8例,有效5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79.17%;脾虚组总共13例,痊愈3例,显效2例,有效5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76.92%;肺虚组总共9例,痊愈2例,显效4例,有效3例,无效0例,总有效率为100%;肾虚组总共18例,痊愈4例,显效2例,有效9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83.33%;研究结果表明,五脏组治疗均有效;经比较,各脏组慢性荨麻疹治疗无显着差异。研究结论:通过本课题的观察,证实运用《素问·脏气法时论》时间医学理论指导临床能够有效的治疗慢性荨麻疹。此理论在临床的应用可以弥补、丰富现今中医辨证治疗慢性荨麻疹方法,值得进一步研究。

曾玮恩[9](2011)在《论绍派伤寒大家俞根初对仲景学术的继承与发扬》文中认为俞根初为绍派伤寒的领袖,名肇源,世居山阴(今绍兴市),陶里村。排行第三,乡间人称俞三先生,生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卒于清嘉庆四年(1799年),享年六十五岁。俞氏出生世医之家,自幼耳濡目染,生性聪慧,勤奋肯学,弱冠即通内经、难经,而于伤寒一门研究尤深,论病议症,诸多卓越,治病每每应手奏效,屡起重笃,而名噪乡里。俞根初博采众长但并不拘泥古人说法,同时他更看重临证实务经验。俞根初所着《通俗伤寒论》被医学界公认为四时感证之诊疗全书,寒温融合,自成一派,别具一格。无论伤寒还是温病均兼收并蓄,寒温并举,是绍派与一般仲景学派在学术上的最大区别。俞氏伤寒注重疾病的调理与护养,并有完备的理论、用药与方剂,形成了鲜明的学术特色,这是对仲景学说的发扬,也是对医学的重大贡献。本研究课题通过系统研究《通俗伤寒论》涉及《伤寒论》学术思想有关的观点,及参阅大量相关的文献基础上,针对俞根初对仲景学术的继承与发扬作了详尽的归纳、分析及总结与提炼,取得的成果。本研究课题主要分成3部分:1.探讨绍派伤寒源流。分析绍派伤寒的萌芽、奠基及传承的医家,从中了解绍派伤寒的发展;以及《通俗伤寒论》成书的过程及版本沿革。《通俗伤寒论》为绍派伤寒学术理论体系奠基之作,故后世誉俞根初是集大成者,为“绍派伤寒”的形成、崛起与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2.俞根初六经证治之继承与创新。俞氏强调六经钤百病,并以六经分证归纳临床病理表现、以六经分传提示传变规律,提出“三化论”及以六经分治归纳治法方药,既是对仲景《伤寒论》的继承,又是从临床实践出发对“六经”证的诠释与补充,为“绍派伤寒”开先河。俞氏主张寒温结合,辨证六经三焦并重,其认为河南地处高燥而寒冷,仲景之论治详于寒而略于温,所制方剂未必尽能适用于南方地域之感证,故俞氏辨证外感时病,宗仲景,结合六淫致病理论,主张六经三焦并重,既不同于传统伤寒学派,又异于温病学派,独能探微索奥,自成一家之言,为后世医家辨治外感时病奠定了理论基础。其诊法富有特色注重望、切二诊,尤以观目、腹诊为要。在治疗方面,其结合方土,重视治湿,主张治伤寒以开郁为先,为邪留出路,尤其强调使邪从表而出者之发表及使邪从里而出之攻里。用药上,俞氏之自拟方药,轻灵平稳,俞氏多选用质轻的草木花类药物,俞氏用药之量亦很轻,认为药效高低不在剂量大小,只要用的灵动,轻药可以治大病。俞氏重视调和饮食以顺应四时,疾病治养并重,其认为疾病与调护为医疗过程中一个重要环节,医药疗效显着与否与调护的合理与否有密切关系。3.俞根初六经方药之思路探讨。俞氏六经证治六法方药,共计101首,本文仅举13首,探讨了其制方思路。通过研究,我认为制方原则为①古方沿用或新用.②古方化裁成合方.③自创新方等。而其治疗用药原则为①结合方土,重视治湿.②开郁为先,为邪留出路.③自拟方药,轻灵平稳。本研究课题通过探索俞氏《通俗伤寒论》六经辨治、用药与方剂,并结合绍派伤寒医家对《通俗伤寒论》的诠释,总结了俞氏对仲景学说的继承与发扬之处

尤玉琢[10](2010)在《恶性肿瘤患者发病的运气相关性研究》文中指出运气学说,是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基础,结合五行生克制化的理论来探讨气候变化规律与疾病关系的一门科学,是中医学“天人相应”重要思想的基本体现。历代医家都不断尝试将运气学说应用于医学实践,用来推测疾病流行、病情变化和预后,同时指导临床治疗,取得了许多有价值的成果。本课题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运用五运六气理论探讨肺癌、原发性肝癌及乳腺癌出生年月,发病年月的规律,从而为临床预防、诊断、辩证治疗寻找一些新思路。并希望这种研究思路能广范适用于其它各种恶性肿瘤,为其临床早诊断、早治疗、预测疾病转归、制定干预措施等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此次研究共调查收集2009年3月~2010年3月间114份门诊病历,其中肺癌57例,乳腺癌38例,原发性肝癌19例。按照干支纪年的方式,分别对各种疾病生辰运气和发病运气等进行统计分析,总结出各种肿瘤出生和发病方面的时间规律。根据此次调查统计结果显示,年龄在50岁以上的肺癌患者,出生时中运为土运、水运、金运太过,火运不及;主运为木运、火运、水运;客运为金运;六气在少阳相火、厥阴风木、太阳寒水,容易在少阳相火、少阴君火时发病。年龄在40岁以上的肝癌患者,出生时中运为火运不及,土运太过;主运为木运、火运;客运为金运、土运;司天为少阳相火;主气为少阳相火、少阴君火、厥阴风木、阳明燥金;客气为太阴湿土、厥阴风木、阳明燥金、太阳寒水,容易在阳明燥金、太阴湿土、太阳寒水时发病。年龄在30岁以上的乳腺癌患者,出生时中运为土运、火运、金运不及,水运太过;主运为土运、金运;客运为木运、金运;司天为厥阴风木、少阴君火、太阴湿土;主气为阳明燥金、少阳相火;客气为阳明燥金、太阳寒水,容易在少阳相火、少阴君火、太阴湿土时发病。由此可见,对于恶性肿瘤的出生和发病时间是有规律可循的。如果一旦掌握其疾病变化的时间规律,那么就意味着抢占了临床预防、诊断、治疗的先机。不仅如此,通过运用五运六气理论分析气候变化结合《内经》所述疾病转归,举一反三更有助于对其它恶性肿瘤病情发展变化规律的总结,同时可进一步推算疾病的预后,亦可为疾病可能出现的流行趋势提供预治的机会。

二、田文主任医师对“五运六气”认识简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田文主任医师对“五运六气”认识简析(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五运六气学说从毒邪致病论治胸痹的病例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时间医学与胸痹之关联及从木气论治胸痹概述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2)浅谈冠心病的中医时间医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发病
    1. 日节律以子时高发
    2. 冠心病具有望月高发的月相节律
    3. 冠心病冬季高发,冬季子时多发,夏季午时多发
    4. 冠心病土运、阳明燥金、太阳寒水及太一天符年高发
中医时间医学对于冠心病治疗的研究

(3)“岭南陈氏针法”学术流派的传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针灸流派发展的研究
    第一节 中医学术流派形成及传承
        一、中医学术流派的含义
        二、中医学术流派传承的含义
        三、中医学术流派形成及发展
    第二节 古代针灸学术流派研究
        一、古代针灸学术流派的源流
        二、古代针灸学术流派的研究状况
        三、小结
    第三节 近代针灸学术派的研究
        一、上海“陆氏针灸流派”
        二、甘肃“郑氏针法学术流派”
        三、江苏“澄江针灸流派”
        四、广东“靳三针疗法”学术流派
        五、广东“岭南陈氏针法”学术流派
        六、小结
第二章 岭南针灸学术流派的形成背景
    第一节 岭南中医学术流派的源流及发展
        一、岭南中医学术流派
        二、岭南针灸学术流派
        三、小结
    第二节 对岭南针灸学术流派影响巨大的近代针灸名医家
        一、曾天治
        二、周仲房
        三、卢觉愚
        四、苏天佑
        五、司徒铃
        六、韩绍康
        七、靳瑞
        八、陈全新
        九、张家维
        十、罗哲初
        十一、罗兆琚
        十二、小结
    第三节 外来医学对岭南针灸学术流派的影响
        一、东瀛针道
        二、澄江针灸流派
        三、小结
第三章 近代岭南针灸学术流派
    第一节 岭南司徒铃针灸流派
        一、针挑疗法的源流
        二、岭南司徒氏针挑法
        三、岭南司徒氏针挑代表人物
    第二节 岭南传统天灸
        一、沿革
        二、传承脉络
        三、临床应用
        四、成果
    第三节 韩氏候气针法
    第四节 “靳三针疗法”学术流派
    第五节 “岭南陈氏针法”学术流派
    第六节 小结
第四章 “岭南陈氏针法”学术流派
    第一节 传承脉络
        一、第一代陈宝珊
        二、第二代陈锦昌
        三、第三代陈全新
        四、第四代主要传承人
        五、第五代传承人
        六、小结
    第二节 传承谱系
    第三节 传承体系
        一、传承模式
        二、传承推广
        三、小结
    第四节 流派成果
        一、学术性成果
        二、技术性成果
        三、创新性成果
        四、工作室临床性成果
        五、多囊卵巢综合征
        六、特应性皮炎
第五章 “岭南陈氏针法”
    第一节 “岭南陈氏飞针法”
        一、沿革
        二、“岭南陈氏飞针”技术操作
        三、传承创新
        四、针刺无痛或微痛理论探讨与实践
        五、“岭南陈氏飞针法”与常用快速进针法
        六、快速进针法现代研究概况
        七、小结
    第二节 “岭南陈氏分级补泻手法”
        一、沿革
        二、“岭南陈氏分级补泻手法”的技术操作
        三、针刺补泻理论探讨与实践
        四、针刺补泻手法现代研究概况
        五、小结
    第三节 “岭南陈氏导气手法”
        一、沿革
        二、“岭南陈氏导气手法”操作
        三、行气导气使“气至病所”理论探讨
        四、针刺行气法研究概况
        五、小结
    第四节 “岭南陈氏针法”的创立及形成
第六章 “岭南陈氏针法”学术流派的学术特色
    第一节 学术思想
        一、远近取穴通经络
        二、俞募配穴调脏腑
        三、上下配伍和阴阳
        四、左右思变畅六经
    第二节 诊治原则
        一、强调辨证施针
        二、奉行循经取穴
        三、推崇用穴精简
        四、重视经络辨证
        五、注重治神与守神
    第三节 养生思维
        一、提倡调神宁心,慈俭和静
        二、经络养生
第七章 失眠的针灸治疗文献研究
    第一节 研究资料与方法
        一、资料来源
        二、文献纳入标准
        三、文献排除标准
        四、资料和数据处理
    第二节 现代针刺治疗失眠的文献研究
        一、针灸处方穴位组成数分析
        二、穴位应用频次分析
        三、特定穴(包括奇穴)应用频次
        四、经脉应用频次
        五、聚类分析
        六、小结
    第三节 针灸学专着治疗失眠的文献研究
        一、针刺治疗失眠的常规用穴
        二、小结
    第四节 “岭南陈氏针法”治疗失眠文献研究
        一、针灸处方穴位组成数分析
        二、穴位应用频次
        三、特定穴(包括奇穴)应用频次
        四、经脉应用频次
        五、聚类分析
        六、小结
    第五节 讨论与分析
        一、遵循中医学理论,循经选穴
        二、倡导分级补泻特色针法
        三、注重治神与守神
    第六节 总结
第八章 心得与体会
    第一节 讨论
        一、梳理学术流派传承
        二、凝练流派学术思想
    第二节 结果
        一、梳理传承脉络
        二、凝炼特色针法
        三、倡导治神守神
        四、流派传承发展
        五、推广传承模式
        六、凝练学术思想
结语
    一、结论
    二、创新点
    三、不足之处
    四、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北京地区六十年气候变化与干支运气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气候变化与干支运气的相关性研究
    1. 天气、气候和气候变化
    2. 干支与干支运气
    3. 气候变化与干支运气相关性的研究概况
        3.1 《黄帝内经》对气候变化与干支运气相关性的认识
        3.2 历代名家对气候变化与干支运气相关性的认识
        3.3 现代学者对当今实际气候变化与干支运气的相关性研究
    4. 结语
    5. 北京地区60年气象资料简介
    6. 北京地区地理情况和气候特点
    7. 主要参考文献
第二章 北京六十年气候变化与天干纪运规律的吻合性系统评价
    1. 天干纪运的基本内涵
    2. 气象资料和统计分析方法
        2.1 气象资料
        2.2 统计分析方法
    3. 统计结果
        3.1 气温
        3.1.1 60年的每年气温统计描述
        3.1.2 60年气温变化周期
        3.1.3 十天干的平均气温统计分析
        3.1.4 60年的十天干周期
        3.1.5 60年气温变化与十天干的周期一致性
        3.1.6 五运的年平均气温统计分析
        3.1.7 60年的五运周期
        3.1.8 60年气温变化与五运的周期一致性
        3.1.9 “太过不及”五组的年平均气温统计分析
        3.2 降水量
        3.2.1 60年的每年降水量统计描述
        3.2.2 60年降水量变化周期
        3.2.3 十天干的年降水量统计分析
        3.2.4 60年降水量变化与十天干的周期一致性
        3.2.5 五运的年降水量统计分析
        3.2.6 60年降水量变化与五运的周期一致性
        3.2.7 “太过不及”五组年降水量的统计比较与分析
        3.3 风速
        3.3.1 60年每年的年平均风速统计描述
        3.3.2 北京地区60年风速变化周期
        3.3.3 十天干的年平均风速统计分析
        3.3.4 60年风速变化与十天干的周期一致性
        3.3.5 五运的年平均风速统计分析
        3.3.6 60年风速变化与五运的周期一致性
        3.3.7 “太过不及”五组年平均风速的统计分析
        3.4 水汽压
        3.4.1 60年每年的年平均水汽压统计描述
        3.4.2 60年水汽压变化周期
        3.4.3 十天干的年平均水汽压统计分析
        3.4.4 北京地区60年水汽压变化与十天干的周期一致性
        3.4.5 五运的年平均水汽压统计分析
        3.4.6 60年水汽压变化与五运的周期一致性
        3.4.7 “太过不及”五组的年平均水汽压统计分析
        3.5 相对湿度
        3.5.1 60年每年的年平均相对湿度统计描述
        3.5.2 60年相对湿度变化周期
        3.5.3 十天干的年平均相对湿度统计分析
        3.5.4 60年相对湿度变化与十天干的周期一致性
        3.5.5 五运的年平均相对湿度统计分析
        3.5.6 60年相对湿度变化与五运的周期一致性
        3.5.7 “太过不及”五组的年平均相对湿度统计分析
        3.6 低云量
        3.6.1 60年每年的年平均低云量统计描述
        3.6.2 60年低云量变化周期
        3.6.3 十天干的年平均低云量的统计分析
        3.6.4 60年低云量变化与十天干的周期一致性
        3.6.5 五运的年平均低云量的统计分析
        3.6.6 60年的低云量与五运的周期一致性
        3.6.7 “太过不及”五组的年平均低云量的统计分析
    4. 小结
第三章 北京地区六十年气候变化与地支纪气规律的吻合性系统评价
    1. 地支纪气的内涵
    2. 统计比较与分析方法
    3. 统计结果
        3.1 气温
        3.1.1 60年每年上半年的日平均气温描述
        3.1.2 60年上半年气温变化周期
        3.1.3 地支六气上半年日平均气温的统计分析
        3.1.4 60年地支六气的变化周期
        3.1.5 60年上半年气温变化与地支六气的周期一致性
        3.1.6 60年每年下半年的日平均气温描述
        3.1.7 60年下半年气温变化周期
        3.1.8 地支六气下半年日平均气温的统计分析
        3.1.9 60年下半年气温变化与地支六气的周期一致性
        3.2 降水量
        3.2.1 60年每年上半年的降水量描述
        3.2.2 60年上半年降水量变化周期
        3.2.3 地支六气上半年降水量的统计分析
        3.2.4 60年上半年降水量变化与地支六气的周期一致性
        3.2.5 60年每年下半年的降水量描述
        3.2.6. 60年下半年降水量的变化周期
        3.2.7 地支六气下半年降水量的统计分析
        3.2.8 60年下半年降水量变化与地支六气的周期一致性
        3.3 风速
        3.3.1 60年每年上半年的日平均风速统计描述
        3.3.2 60年上半年风速变化周期
        3.3.3 地支六气上半年日平均风速的统计分析
        3.3.4 60年上半年风速变化与地支六气周期一致性
        3.3.5 60年每年下半年的日平均风速统计描述
        3.3.6 60年下半年风速变化周期
        3.3.7 地支六气下半年日平均风速的统计分析
        3.3.8 60年下半年风速变化与地支六气周期一致性
        3.4 水汽压
        3.4.1 60年每年上半年的日平均水汽压统计描述
        3.4.2 60年上半年水汽压变化周期
        3.4.3 地支六气上半年日平均水汽压的统计分析
        3.4.4 60年上半年水汽压变化与地支六气的周期一致性
        3.4.5 60年每年下半年的日平均水汽压统计描述
        3.4.6 60年下半年水汽压的变化周期
        3.4.7 地支六气下半年日平均水汽压的统计分析
        3.4.8 60年下半年水汽压变化与地支六气的周期一致性
        3.5 相对湿度
        3.5.1 60年每年上半年的日平均相对湿度统计描述
        3.5.2 60年上半年相对湿度变化周期
        3.5.3 地支六气上半年日平均相对湿度的统计分析
        3.5.4 60年上半年相对湿度变化周期与地支六气周期一致性
        3.5.5 60年每年下半年的日平均相对湿度统计描述
        3.5.6 60年下半年相对湿度的变化周期
        3.5.7 地支六气下半年日平均相对湿度的统计分析
        3.5.8 60年下半年相对湿度变化与地支六气的周期一致性
        3.6 低云量
        3.6.1 60年每年上半年的日平均低云量统计描述
        3.6.2 60年上半年低云量的变化周期
        3.6.3 地支六气上半年日平均低云量的统计分析
        3.6.4 60年上半年低云量变化与地支六气的周期一致性
        3.6.5 60年每年下半年的日平均低云量统计描述
        3.6.6 60年下半年低云量的变化周期
        3.6.7 地支六气下半年日平均低云量的统计分析
        3.6.8 60年下半年低云量变化周期与地支六气的周期一致性
    4. 小结
第四章 北京地区六十年气候变化与主运、客运的吻合性系统评价
    1. 统计分析方法
    2. 统计结果
    3. 小结
第五章 北京地区六十年气候变化与主气、客气的吻合性系统评价
    1. 统计分析方法
    2. 统计结果
    3. 小结
第六章 北京地区六十年气候变化与运气相合规律的吻合性系统评价
    1. 运气同化
    2. 运气异化
    3. 平气之年
    4. 统计比较与分析方法
    5. 统计结果
    6. 运气同化26年、运气异化34年与实际气候变化吻合性的统计学比较
    7. 主运与客运模式、主气与客气模式、运气相合模式的统计比较与分析
    8. 小结
第六章 结论和讨论
    1.天干纪运规律与地支纪气规律
    2.运气同化与运气异化
    3.主运与客运模式,主气与客气模式和运气相合模式
附录1 北京地区六十年的每年主运、客运与实际气候变化符合情况表
附录2 北京地区六十年每一年主气、客气与实际气候变化符合情况表
附录3 北京地区运气同化26年岁运、司天、在泉与实际气候变化符合情况表
附录4 北京地区运盛气衰17年岁运、司天、在泉与实际气候变化符合情况表
附录5 北京地区气盛运衰17年岁运、司天、在泉与实际气候变化符合情况表
附录6 北京地区平气之年19年岁运、司天、在泉与实际气候变化符合情况表
致谢
个人简介

(5)晁恩祥学术思想和治疗慢性咳嗽学术经验整理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晁恩祥教授学术渊源及“风哮”、“风咳”证治源流
    一、晁恩祥教授学术渊源
        1. 系统学习
        2. 取法经典
        3. 博采众长
        4. 临床探索
    二、“风哮”与“风咳”证治源流
        1. 关于哮证的源流发展
        2. 关于咳嗽的源流发展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晁恩祥教授学术思想概述
    1. 强调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
    2. “治未病”思想是肺系病治疗的重要指导
    3. 重视调补肺肾在肺系疾病中的重要性
    4. 深化“风论”,提出“风哮”、“风咳”理论
第三部分:中医药关于慢性咳嗽研究现状及晁恩祥教授治疗慢性咳嗽的学术经验总结
    一、中医药关于慢性咳嗽的现代研究
        1. 病因病机认识
        2. 辨治思路分析
        3. 辨病治疗研究
        4. 问题及展望
        参考文献
    二、晁恩祥教授从风论治慢性咳嗽的学术经验整理及研究
        1. 研究背景
        2. 研究方法
        3. 研究内容
        4. 数据库结果分析
        5. 晁恩祥教授治疗慢性咳嗽学术经验总结分析
        6. 小结
第四部分:晁恩祥教授疏风解痉法治疗咳嗽变异型哮喘临床疗效观察
    前言
    1. 病例来源
    2. 诊断标准
    3. 纳入标准
    4. 排除标准
    5. 试验设计
    6. 治疗方案
    7. 指标检测
    8. 数据录入及统计分析
    9. 研究内容
    10. 疗效评定标准
    11. 研究结果
    12. 结果分析
    13. 讨论
    参考文献
小结
致谢
跟师感悟
附表1
附表2

(6)高血压病患者胎孕期运气规律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纳入标准
    2. 资料收集与处理方法
        2.1 资料收集
        2.2 统计学方法
结果
    1.年干
    2.年支
    3. 平气
讨论

(7)《黄帝内经》思想与现代企业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致谢
插图清单
表格清单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2.1 相关的激励理论
        1.2.2 相关的企业高层管理团队理论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主要研究内容结构
第二章 《黄帝内经》中的取象比类思维及阴阳五行理论的发展综述
    2.1 引言
    2.2 《黄帝内经》中的取象比类思维
        2.2.1 现代中医学者对取象比类的认识
        2.2.2 《黄帝内经》里的“取象比类”
        2.2.3 “象”的定义与“应象”
        2.2.4 整体观的“取象比类”思维与阴阳关系
        2.2.5 连贯性的“取象比类”思维模式
    2.3 近期阴阳五行理论的发展综述
        2.3.1 从历史学的角度研究阴阳五行
        2.3.2 从哲学的角度研究阴阳五行
        2.3.3 从系统科学的角度研究阴阳五行
        2.3.4 从数学的角度研究阴阳五行
        2.3.5 从物理、化学、生命科学的角度研究阴阳五行
        2.3.6 从“气”学的角度研究阴阳五行
        2.3.7 研究趋势归纳与评论
第三章 阴阳理论与激励管理
    3.1 引言
    3.2 正负激励对阴阳激励概念的启示
        3.2.1 正负激励概念描述的欠缺
        3.2.2 阳激励与阴激励概念的提出及其取象比类
    3.3 阴阳与管理中的激励
        3.3.1 阴阳关系与管理激励的关系
        3.3.2 阴阳失调的调理
        3.3.3 阳激励与阴激励失调的调顺模式
    3.4 管理实践中阳阴激励失调而调顺的实例
        3.4.1 阳激励过多的阳盛(实热证)调整
        3.4.2 阴激励过多的阴盛(虚寒证)调顺
        3.4.3 阴激励过少而导致阳激励效应降低(阴阳两虚)的调顺
    3.5 小结与展望
        3.5.1 小结——试图解决的三个问题
        3.5.2 展望——今后有待深入研究的内容
第四章 五行理论与企业高层管理团队的组建
    4.1 引言
    4.2 五行的基本内容及取象比类
        4.2.1 五行的基本内容
        4.2.2 人数为5~①的TMT 及团队关系的取象比类
    4.3 五形人的由来
    4.4 以五形人来组建企业的TMT
        4.4.1 阴阳二十五人组建TMT的种类数
        4.4.2 五形人在TMT中担任的角色
        4.4.3 TMT的五行人团队模式③
    4.5 模拟比赛中的“TMT”
        4.5.1 参加 GMC(中国赛区)获得总决赛的参赛队情况
        4.5.2 参加企业竞争模拟决赛的参赛队情况
    4.6 小结与展望
        4.6.1 小结——试图解决的三个问题
        4.6.2 展望——今后有待深入研究的内容
第五章 阴阳五行理论与企业竞争战略的选择
    5.1 引言
    5.2 阴阳五行在兵法与战争中的体现
        5.2.1 国内外有关阴阳五行在兵法名着中的体现
        5.2.2 阴阳五行在战争中的体现
        5.2.3 中医与兵法的比类关系
    5.3 中医的阴阳五行与波特的基本竞争战略
        5.3.1 中医的阴阳五行
        5.3.2 对波特基本竞争战略的思考
        5.3.3 取象比类下的基本竞争战略
    5.4 阴阳五行对企业战略选择的启示及实例分析
        5.4.1 以阴阳五行来选择竞争战略
        5.4.2 对TCL的实例分析
    5.5 可量化数学模型的建立及分析
        5.5.1 由系统模型推出的结论
        5.5.2 数学模型的构思
        5.5.3 数学模型的描述
    5.6 以五种基本竞争战略的数学模型对“企业竞争模拟”案例分析
    5.7 小结与展望
        5.7.1 小结——试图解决的三个问题
        5.7.2 展望——今后有待深入研究的内容
第六章 《黄帝内经》的诊断与企业诊断
    6.1 引言
    6.2 医学视角的企业诊断与五行
        6.2.1 中医视角与西医视角下的企业诊断
        6.2.2 取象比类下的五行与企业组织
    6.3 中医视角下人类功能与企业功能的取象比类
        6.3.1 人类与企业比类的共性
        6.3.2 对舶来品“功能”和“职能”的选择
        6.3.3 人类的五藏功能系统
        6.3.4 企业的五大管理功能系统
        6.3.5 人类五藏功能系统与企业五大管理功能系统的取象比类
    6.4 企业管理功能系统的数学表达
        6.4.1 以五藏相互关系的数学表达
        6.4.2 以五藏为整体的数学表达
    6.5 诊断体系设计
        6.5.1 “四诊合参”与企业诊断
        6.5.2 诊断指标量表及企业模糊综合诊断
    6.6 小结与展望
        6.6.1 小结——试图解决的三个问题
        6.6.2 展望——今后有待深入研究的内容
第七章 研究展望——以“生长化收藏”的自然规律审视企业管理的学术发展
    7.1 引言
    7.2 秦汉时期的“上医治国”
    7.3 “生长化收藏”下的学术发展
        7.3.1 从“生”的视角看科学研究——生而勿杀
        7.3.2 从“长”的视角看教育培训——长而勿罚
        7.3.3 从“化”的视角看管理实践——化而勿制
        7.3.4 从“收”的视角看学术组织——收而勿害
        7.3.5 从“藏”的视角看应用领域——藏而勿抑
        7.3.6 从生克与动态的“生长化收藏”再看企业管理的学术发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持的科研课题和完成的科研成果
附件 五行统计表

(8)以脏气法时论思想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慢性荨麻疹的中医学研究进展
        1 古代文献关于慢性荨麻疹的记载
        2 现代中医对慢性荨麻疹的认识
        参考文献
    综述二、现代医学对慢性荨麻疹的认识
        1 发病原因
        2 发病机理
        3 临床表现
        4 治疗
        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病例脱落及剔除
        1.6 治疗方法
        1.7 临床观察指标
        1.8 疗效判定标准
        1.9 统计方法
    2.研究结果
        2.1 一般资料
        2.2 临床观察结果
    讨论
        1 中医诊疗慢性荨麻疹的常规思路
        2 脏气法时论思想应用于慢性荨麻疹诊治的依据
        3 以《金匮要略》为依据的用药理论及相关药理分析
        4 临床观察结果分析
        5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9)论绍派伤寒大家俞根初对仲景学术的继承与发扬(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六经实质的研究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俞氏伤寒学术特色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绍派伤寒大家俞根初对仲景学术的继承与发扬
    绍派伤寒源流
        1 "绍派伤寒"的萌芽
        2 "绍派伤寒"的形成
        2.1 奠基阶段
        2.2 发展完善阶段
        3 "绍派伤寒"的传承
        3.1 高学山
        3.2 任洬波
        3.3 章楠
        3.4 何秀山
        3.5 张畹香
        3.6 赵晴初
        3.7 何廉臣、何幼廉、何筱廉
        3.8 邵兰荪
        3.9 胡宝书
        3.10 裘吉生
        3.11 曹炳章
        3.12 徐荣斋
        4 《通俗伤寒论》的流传及版本沿革
        参考文献
    俞根初六经证治之继承与创新
        1 俞根初生平
        2 俞根初六经证治之继承与创新
        2.1 以六经钤百病,开"绍派伤寒"先河
        2.1.1 以六经分证归纳临床病理表现
        2.1.2 以六经分传提示传变规律,提出"三化论"
        2.1.3 以六经分治归纳治法方药
        2.2 主张寒温结合,辨证六经三焦并重
        2.3 治伤寒以开郁为先,为邪留出路
        2.4 结合方土,重视治湿
        2.5 自拟方药,轻灵平稳
        2.6 调饮食顺应四时,疾病治养并重
        2.6.1 病中调护
        2.6.2 瘥后调护
        2.6.3 食物调理
        2.6.4 气候调理
        2.6.5 起居调理
        2.7 诊法富有特色
    俞根初六经方药思路探讨
        1 发汗剂经验方
        1.1 苏羌达表汤 辛温发汗法
        1.2 参附再造汤 助阳发汗法
        2 和解剂经验方
        2.1 柴胡枳桔汤 和解表里法轻剂
        2.2 柴胡陷胸汤 和解兼开降法
        2.3 蒿芩清胆汤 和解胆经法
        3 攻下剂经验方
        3.1 陷胸承气汤 肺与大肠并治法
        3.2 白虎承气汤 清下胃腑结热法
        4 温热剂经验方
        4.1 桂枝橘皮汤 温调营卫法
        4.2 加味小建中汤 温和肝脾法
        5 清凉剂经验方
        5.1 加味白头翁汤 清肝坚肠法
        5.2 新加白虎汤 清肝胃辛凉心肺法
        6 滋补剂经验方
        6.1 复脉汤 滋阴复脉法
        6.2 阿胶鸡子黄汤 滋阴熄风法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简历

(10)恶性肿瘤患者发病的运气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运气学说的基本理论及其发展现状
    1 运气学说的形成源流
    2 运气学说的理论基础及构架
    3 运气理论形成的客观依据
    4 运气学说的应用研究
    参考文献
前言
临床资料
    1 病例纳入条件
    2 病例剔除条件
研究方法
调研结果
    1 生辰运气资料
    2 发病运气资料
讨论
致谢
个人简历

四、田文主任医师对“五运六气”认识简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五运六气学说从毒邪致病论治胸痹的病例回顾性分析[D]. 刘博通.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0(02)
  • [2]浅谈冠心病的中医时间医学研究[J]. 刘博通,张明雪.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9(01)
  • [3]“岭南陈氏针法”学术流派的传承研究[D]. 罗健雄(Law Kin Hung).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8(01)
  • [4]北京地区六十年气候变化与干支运气的相关性研究[D]. 刘忠第.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3(09)
  • [5]晁恩祥学术思想和治疗慢性咳嗽学术经验整理与研究[D]. 王辛秋.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2(01)
  • [6]高血压病患者胎孕期运气规律探讨[J]. 李星,刘健.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1(10)
  • [7]《黄帝内经》思想与现代企业管理[D]. 文理. 合肥工业大学, 2011(10)
  • [8]以脏气法时论思想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疗效观察[D]. 李焱昌.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1(10)
  • [9]论绍派伤寒大家俞根初对仲景学术的继承与发扬[D]. 曾玮恩.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1(10)
  • [10]恶性肿瘤患者发病的运气相关性研究[D]. 尤玉琢.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0(12)


中医论文 针灸培训论文 黄帝内经论文 金匮要略论文 养生论文

上一篇:抓好农业检验体系建设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下一篇:舞蹈与戏剧的亲密接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