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xpert Group for Aplastic Anemia Project of Specialized Project for Scientific Research of National TCM Industry in 2015;[1](2021)在《成人重型和输血依赖的非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通过组织全国中医血液病重点学科与重点专科建设单位部分专家讨论,就成人重型和输血依赖的非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达成一致意见并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诊治规范体系。在再生障碍性贫血(简称"再障")诊断明确的前提下,对于成人重型再障(急髓劳病),有相合供者且条件适合者优先选择异基因骨髓移植,无相合供者首选强烈免疫抑制治疗与中医药的联合应用以截断细胞因子风暴;对于成人输血依赖的非重型再障(慢髓劳病)首选中医药与雄激素的联合应用以促进骨髓造血功能恢复。文章就再障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中医辨证论治、西医基础治疗等给予具体的诊治建议,以期为中西医结合诊疗再障提供指导和帮助。
柳冬兵,刘加新,叶涵婷,李莉,王欣燕[2](2020)在《“愈疡散”对结肠癌化疗致口腔黏膜炎患者免疫功能及炎症细胞因子的影响研究——附30例临床资料》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自拟愈疡散对结肠癌化疗致口腔黏膜炎患者免疫功能及炎症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60例结肠癌化疗后出现口腔黏膜炎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予生理盐水漱口,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自拟愈疡散涂抹,2组疗程均为2周。观察并比较2组患者口腔黏膜炎愈合时间及治疗前后T淋巴细胞亚群比例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2(IL-2)水平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口腔黏膜炎平均愈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治疗后T淋巴细胞亚群CD3+比例、CD4+比例、CD4+/CD8+比值及IL-2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T淋巴细胞亚群CD8+比例、TNF-α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治疗后TNF-α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结论:在生理盐水漱口的基础上加用自拟愈疡散涂抹治疗结肠癌化疗致口腔黏膜炎,可缩短口腔黏膜炎愈合时间,调节机体免疫功能,改善炎症细胞因子水平。
刘子号[3](2020)在《拔毒生肌散对低位单纯性肛瘘术后创面愈合影响的临床观察》文中指出目的:探究拔毒生肌散对于低位单纯性肛瘘术后创面愈合的影响。方法: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将于2019年01月01日至2019年12月31日就诊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肛肠科、明确诊断为低位单纯性肛瘘、中医辨证属湿热下注证且施行肛瘘切除术的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符合受试条件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其中试验组使用拔毒生肌散纱条换药,对照组使用复方黄柏液纱条换药,于术后第1天开始每日换药1次,分别记录每例患者创面愈合总时间,并于术后第1天、第7天、第14天、第21天、第28天记录患者创面面积、创面纵径、创面愈合率、创面分泌物评分、创面肉芽生长评分、创面水肿评分、创面疼痛评分以及用药安全情况。使用SPSS21.0软件对所有临床观察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两组患者均完成试验,无脱落、中止。试验组和对照组在性别、年龄、病程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总体疗效方面:试验组痊愈26例(86.7%)、显效4例(13.3%),总有效率100%;对照组痊愈19例(63.4%)、显效10例(33.3%)、有效1例(3.3%),总有效率96.6%。试验组和对照组在总体疗效上无明显差异(P>0.05);3、创面愈合总时间方面:试验组用时最长36天、最短20天,平均25.07±3.83天,对照组用时最长42天,最短23天,平均28.50±4.40天。试验组用时显着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创面面积方面:两组原始创面面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术后第7天、术后第14天、术后第21天、术后第28天创面面积试验组均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创面愈合率方面:术后第7天、术后第14天、术后第21天、术后第28天试验组创面愈合率均显着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创面纵径方面:两组术后第1天创面纵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术后第7天、术后第14天、术后第21天、术后第28天试验组创面纵径均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创面分泌物评分方面:两组在术后第1天创面分泌物评分比较无差异(P>0.05);术后第7天时试验组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4天、术后第21天、术后第28天时试验组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创面肉芽生长评分方面:术后第7天、术后第14天、术后第21天试验组创面肉芽生长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28天时试验组评分亦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9、创面水肿评分方面:术后第7天、术后第14天、术后第21天试验组创面水肿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28天时试验组评分亦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0、创面疼痛评分方面:两组在术后第1天时创面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术后第7天、术后第14天时试验组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21天、术后第28天试验组评分亦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1、所有病例均未见不良反应。结论;拔毒生肌散用于低位单纯性肛瘘术后换药可以显着缩短创面愈合时间,促进创面面积缩小、纵径缩短,提高创面愈合率,在创面愈合早期可以提脓去腐,促进坏死组织脱落,在愈合中后期可以敛疮生肌,促进肉芽组织生长,加速愈合,且具有减轻创面水肿、缓解创面疼痛的作用,临床应用安全有效。
潘红艳[4](2018)在《导赤散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的临床研究及对VEGF等细胞因子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观察导赤散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ROU)的疗效及其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影响,探讨导赤散对复发性口腔溃疡的治疗作用及作用机制,为中西医结合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按病例纳入标准选择100例ROU的患者,随机分为导赤散加金因肽(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外用溶液,rhEGF)治疗组50例,对照组金因肽常规治疗50例,连续用药5天后,观察患者局部症状及全身体征变化。两组进行近期及远期疗效比较。治疗前分别随机选取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患者,健康体检10例正常人,进行清晨空腹抽取静脉血5ml,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VEGF,TNF-α;治疗一周后,治疗组和对照组再次采血检测。进行治疗前后血清VEGF,INF-α水平比较。结果:(治疗组)治疗后5天,30天,90天、半年及1年的近期和远期总疗效均高于(对照组)。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治疗前血清VEGF,TNF-α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人,治疗后显着降低,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治疗后治疗组的血清TNF-α水平接近正常,优于对照组。结论:导赤散加金因肽能显着改善ROU患者的症状及体征;下调血清VEGF,TNF-α水平,促进口腔溃疡愈合,减少溃疡复发,且无明显不良反应,疗效可靠。
查朱青[5](2018)在《白夏汤溻渍对创面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干预作用及临床疗效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通过体外抑菌实验了解白夏汤抑制铜绿假单胞菌的效果及最小抑菌浓度;通过动物实验了解白夏汤在体内抑制铜绿假单胞菌的效果;通过生物膜实验观察白夏汤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形成和结构的影响;通过临床研究观察白夏汤治疗四肢创面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效果。方法:(1)白夏汤对铜绿假单胞菌的体外抑菌实验,利用含药培养基测定白夏汤对铜绿假单胞菌的抑菌效果;用K-B法测定白夏汤对铜绿假单胞菌的抑菌效果;采用倍比稀释法测定白夏汤的MIC。(2)白夏汤溻渍对SD大鼠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模型的干预作用,建立SD大鼠背部组织急性缺损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模型,创面用白夏汤溻渍,并与庆大霉素对比,在实验第1、3、6、9、14天观察创面面积大小变化,创面肉芽中细菌含量,病理切片观察创面肉芽组织中巨噬细胞及炎性细胞含量。(3)白夏汤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形成的干预作用,采用琼脂平板稀释法测定白夏汤的MIC,白夏汤梯度浓度作用于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结晶紫染色法于650nm处测其A值,测定白夏汤的SMIC50和SMIC80值,以评价白夏汤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的干预作用;实验第6h、1d、3d、7d观察白夏汤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的形成和结构的影响,并与庆大霉素和空白组作对照。(4)白夏汤溻渍对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临床疗效观察,选取创面缺损并有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60例患者平均分成白夏汤组和庆大霉素组,治疗组给予白夏汤每日溻渍,对照组给予常规换药庆大霉素湿敷,疗程14天,观察创面渗出、肉芽生长、创面面积、炎性指标及中医症候积分等的变化情况。结果:(1)白夏汤对铜绿假单胞菌的体外抑菌实验结果,白头翁、夏枯草和白夏汤对铜绿假单胞菌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抑菌效果按从大到小排列为,白夏汤>夏枯草>白头翁。经Kruskal-Wallis检验,Chi-Square=25.818,P<0.05,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白头翁对铜绿假单胞菌的MIC为1:8,夏枯草对铜绿假单胞菌的MIC为1:16,白夏汤对铜绿假单胞菌的MIC为1:32。(2)白夏汤溻渍对SD大鼠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模型的干预作用结果,用药第1-3天红肿逐渐消退,第1-6天脓液逐渐增多,以后逐渐减少,第9-14天脓液消失;早期随着脓液的增多创面肉芽开始生长,第6天创面肉芽已明显生长,创面变浅,面积减小,第9-14天,肉芽长满创面,创面进一步缩小,与庆大霉素组和空白组比较,差异具有显着性(P<0.01)。第14天在创面中心及边缘取部分组织块,作病理切片,行光学显微镜观察,白夏汤组可见巨噬细胞数量较多;庆大霉素组可见较多淋巴、中性粒细胞等炎性细胞,可见少量巨噬细胞;对照组可见大量坏死组织及炎性细胞。感染创面肉芽中细菌含量,白夏汤组和硫酸庆大霉素组均明显减少,造模后第5天,白夏汤组和庆大霉素组肉芽中细菌含量与空白组比较均有显着差异(P<0.01),造模后第9天,白夏汤组和庆大霉素组肉芽中细菌含量均明显降低,两者无明显差异(P>0.05)。(3)白夏汤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形成和结构的干预作用,通过琼脂平板稀释法测得白夏汤MIC为64mg/ml,白夏汤梯度浓度作用于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结晶紫染色法于650nm处测其A值,测得白夏汤的SMIC50和SMIC80值分别为512mg/ml和128mg/ml,庆大霉素的SMIC50和SMIC80值分别为64μg/ml和8μg/ml。6h时光镜显示空白组可见细菌处于初期粘附阶段,白夏汤组和庆大霉素组细菌粘附量有所减少,但仍然可见;1d时光镜显示空白组微菌落初步形成,而白夏汤组和庆大霉素组微菌落没有完整形成;3d时光镜显示空白组可以看到大量的细菌融合在一起,生物被膜已初步形成,白夏汤组和庆大霉素组未形成生物膜;7d时扫描电镜显示,空白组形成了完整的生物被膜,白夏汤组和庆大霉素组均可见生物被膜被破坏。(4)白夏汤溻渍对创面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临床疗效观察,年龄经秩和检验P>0.05,性别经卡方检验P>0.05,治疗前创面面积、证候积分、炎性指标经t检验P值均>0.05,两组治疗前各项指标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治疗两周后临床总疗效,经非参数检验P<0.05,有统计学差异;两周后两组创面减小率,经t检验P>0.05,无统计学差异;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主症积分,经配对t检验,P<0.01,有统计学差异;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经配对t检验,P<0.01,有统计学差异;两周后中医证候主症积分减少率,经t检验,P<0.05,有统计学差异;两周后中医证候积分减少率,经t检验,P<0.05,有统计学差异;两周后两组患者WBC、NE%及CRP的比较,经配对t检验,P<0.01,有统计学差异,通过组内比较和组间比较,治疗组在降低WBC、NE%及CRP含量方面优于对照组;两组不同时间创面面积,组内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第3、6、9天P>0.05,第14天P<0.05,后期有差异;两组不同时间创面愈合速度,组内比较两组早期均减慢(P<0.05),后期均加快(P<0.05),组间比较早期实验组较快(P<0.05),中期和后期两组相当(P>0.05)。结论:(1)白头翁、夏枯草和白夏汤对铜绿假单胞菌均有抑菌作用,抑菌效果按从大到小排列为:白夏汤>夏枯草>白头翁。(2)白夏汤对SD大鼠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创面具有促进创面愈合,抑制铜绿假单胞菌生长作用。(3)白夏汤具有抑制铜绿假单胞菌早期粘附生长形成生物膜和破坏已形成的成熟生物膜作用。(4)白夏汤能抑制创面铜绿假单胞菌生长作用,促进患者感染创面愈合作用,能改善中医症候症状。
林敬,陶艳蓉,吴丽丽[6](2017)在《一定要收藏的小药方》文中指出健康时报曾刊发过不少疗效好价钱便宜的小药方,这些院内制剂往往凝聚着老一辈专家的心血,并经多代改良。春节过后,记者又为您采集了一些,并依四季常见病进行了分类,您不妨收藏起来,或许哪一天能用得着。当然,由于时间有限,肯定有很多类似好药没有收录进来,非常欢
刘圣金,乔婷婷,林瑞超,房方,吴德康[7](2016)在《含矿物药外用制剂的临床应用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矿物药及含矿物药外用制剂在我国传统医药中有着悠久的临床应用历史,是中医药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应用极具特色。本文对近20年来含矿物类中药外用制剂的临床应用进行了总结分析,该类制剂在皮肤科、肛肠科、妇科和五官科等疾病的治疗广泛应用,效果可靠。本文旨在为含矿物药外用制剂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并为矿物药资源的开发利用、传承和发扬提供临床基础。
苏智慧[8](2016)在《二黄洗方联合负压引流技术治疗阳证溃疡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观察二黄洗方联合负压引流技术治疗阳证溃疡的临床疗效。探讨如何在继承中医药简、便、验、廉外治疗法的基础上,筛选出适合临床推广使用的药物和剂型,同时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发展成果,推进传统外治技术的现代化。研究方法:将40例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纳入20例患者。试验组采用二黄洗方联合负压引流技术治疗,每日通过冲洗管以二黄洗方冲洗伤口两次。对照组采用单纯负压引流技术治疗,每日通过冲洗管以生理盐水冲洗伤口两次。观察周期为14天。观察两组治疗有效率、中医证候积分和疗效(主症+次症)、溃疡面积变化、溃疡面积减小率、溃疡愈合速度及全血WBC、NE%及CRP含量的变化。将溃疡边缘描绘在透明薄膜上,将描绘好的透明薄膜置于1×lmm的方格面积测量纸上,计算创面面积。在试验开始后的第0天、3天、6天、9天、14天进行相应指标的观察记录。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结果分析。研究结果:①临床总疗效方面:试验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均为95%,但在显愈率方面,试验组的显愈率为50%,对照组显愈率的15%,两组显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二黄洗方和负压引流技术联合应用能有效的促进创面的愈合。②中医证候积分方面:试验组和对照组均能明显改善中医证候积分,两组试验前后中医证候积分进行对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试验组在改善中医主症(创周红肿、肉芽组织形态、腐肉及脓水、疼痛)、中医证候总积分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二黄洗方联合负压引流技术在改善中医证候积分方面优于单纯应用负压引流技术。③炎症相关指标方面:试验组和对照组在两周治疗后WBC、NE%及CRP含量均逐渐下降。试验组在降低WBC、NE%及CRP作用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二黄洗方联合负压引流技术能有效的控制感染,优于单纯应用负压引流技术。④面积变化方面:试验组和对照组均能明显促进创面愈合,在治疗后两组进行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结论:试验组和对照组均能明显的促进阳证溃疡的愈合,在控制创面感染方面均有着显着的疗效,二者联合应用优于单纯负压引流技术组。在显愈率方面,二黄洗方联合负压引流技术试验组明显优于单纯负压引流技术对照组。在改善中医证候方面(如创面红肿、脓水及腐肉、肉芽组织形态、疼痛等),试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在创面面积变化方面,两组均能明显缩小创面面积,两组间进行对比,试验组和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
魏庆双[9](2015)在《基于PI3K/AKT信号通路的电针傍剌促进皮肤创伤修复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明确电针傍刺促进小鼠皮肽创伤组织愈合的作用;阐明电针傍刺对皮肤创伤修复促进作用的调控机制。方法:本研究采用小鼠背部皮肤切除伤模型,将C57BL/6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电针傍刺组、电针抑制剂组,抑制剂组五组。每组干预前,先给予碘伏消毒。模型组只给予碘伏常规治疗;电针治疗组,模型处理后即开始给予电针傍刺治疗;电针方法:造模后当日即开始针刺;针刺前稍给异氟烷吸入麻醉,然后将动物固定于针刺操作台上,选取创面中心和正常皮肽距离创面边缘0.5cm处各一点给予毫针(0.20mm×13mm)针刺并连接微电流电刺激仪(MICRO PlUSTM,BioMedical Life Systems,Inc),正极在外,负极在内,采用电流500 1a A,频率0.5Hz,持续30分钟,每日1次。电针抑制剂组和抑制剂组,造模前及每次电针治疗前,给予腹腔注射PI3K特异性阻断剂WOrtmannin 1.4mg.kg-1[1-4].实验一,我们用求积仪透绘法检测了模型组、电针傍刺组、电针抑制剂组皮肤创伤小鼠在1d,3d,7d,10d,14d时的愈合率;并记录、比较了创面愈合时间;实验二,对五组皮肤创伤小鼠创缘组织,用免疫组化的方法,分别检测了PI3K/Akt信号通路的下游信号分子eNOS蛋白及磷酸化的caspase9蛋白在创缘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应用Image-pro plus6.0软件分析计算免疫组化图片的IOD值,并进行统计分析;实验三中,对五组皮肤创伤小鼠创缘组织,用Realtime-PCR法检测eNOSmRNA和caspase9mRNA的表达,选择β-actin作为内参基因,确定目的基因与内参基因的扩增效率均接近100%,且相差在5%以内后,用2-ΔΔCT。法计算各组样本目的基因的相对表达变化;实验四中,用western-blot方法,分别检测了t-Akt,p-Akt,eNOS,p-caspase9 (Serl96)的蛋白表达情况,选择β-actin作为内参蛋白,用ImageJ软件分析条带的10D值,计算目的蛋白与内参蛋白10D值的比值,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研究的第一部分实验结果发现,在愈合时间和愈合率上,电针傍刺组明显优于模型组,而应用PI3K/Akt信号转导通路的特异性抑制剂wortmannin后,愈合时间被延长,愈合率也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这说明电针对小鼠皮肤创伤有着确切的疗效,并且PI3K/Akt信号转导通路也参与并促进了小鼠皮肤创伤的修复。为了观察PI3K/Akt信号转导通路对电针傍刺治疗作用的影响,我们分别从组织层面,基因层面,和蛋白层面进行了以下的研究。第二部分免疫组化实验研究发现:与模型组比较,电针傍刺能提高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的表达,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是PI3K/Akt信号转导通路下游的重要细胞因子,可以产生NO,而NO是促进血管生成的十分强大的介质,血运的改善意味着为创伤修复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同时,电针傍刺组p-caspase9(Ser196)蛋白的表达水平明显提高,caspase-9是PI3K/Akt信号转导通路下游的促凋亡因子,活化的Akt可以导致caspase-9蛋白的Ser196位点发生磷酸化而失去促凋亡作用,caspase9磷酸化水平提高,可以起到减弱凋亡,保护受损组织的作用PI3K/Akt信号转导通路的特异性抑制剂wortmannin的应用使得电针的作用被减弱。第三部分Realtime-PCR实验结果显示:与模型组比较,电针傍刺能抑制caspase-9基因表达,有显着差异(P<0.05),并且电针傍刺组eNOS和Akt基因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模型组(P<0.05),而抑制剂组caspase-9基因表达上升,eNOS和Akt基因表达水平明显下降(P<0.05);与电针傍刺组比较,电针抑制剂组caspase-9基因表达水平上升,eNOS和Akt基因表达水平下降,均有显着差异(P<0.05)。第四部分western-blot实验结果表明:与模型组比较,电针傍刺组小鼠皮肤创缘组织中p-Akt(Ser473)表达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表达量升高显着,经磷酸化失活的促凋亡信号因子p-caspase-9表达量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电针傍刺组比较,电针抑制剂组p-Akt(Ser473),eNOS,p- caspase-9(Ser196)表达量均有所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PI3K/Akt信号通路抑制剂wortmannin的应用可以有效阻断小鼠皮肤组织中PI3K/Akt信号通路的活化。结论1.电针傍刺可以有效地促进小鼠皮肤创伤的修复,缩短创伤愈合所需要的时间。2. PI3K/Akt信号转导通路参与并促进小鼠皮肽创伤的修复,应用PI3K/Akt信号转导通路的特异性抑制剂wortmannin,会延长创伤愈合的时间。3.电针傍刺可以活化PI3K/Akt信号转导通路,其通过使Akt蛋白发生磷酸化,促进下游因子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的表达,进而发挥促进创伤修复作用;Akt的活化还可磷酸化促凋亡因子caspase-9,使其失去促凋亡作用,发挥保护受损组织的作用。4. PI3K/Akt信号转导通路是电针傍刺作用的重要靶点,并且是电针傍刺促进小鼠皮肤创伤修复的作用机制之一。
王虹[10](2013)在《复发性口腔溃疡的证候特点与遣药组方规律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运用文献学与统计学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复发性口腔溃疡的常见证型、用药特点,初步揭示其组方配伍规律,为中医临床研究及新药研发提供文献依据。方法:(1)文献研究法:选择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维普期刊全文数据库、清华同方期刊等数据库,检索1989年至2011年中医药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临床文献。利用Microsoft access建立资料数据表,并录入成都中医药大学与西南交通大学联合开发的“中药复方分析”软件。(2)统计分析法:利用频数分析法、关联规则分析法、聚类分析法,对内治方与外治方的证型、组方药类、核心药物、药对药组、常用方剂及常见证型的常用药物、药组药对、方剂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证型特点:482首内治方证型中,实证占41.08%,虚证占32.37%;虚实夹杂证占24.07%,以实证所占比例相对较多;频次居前5位的证型为阴虚火旺、心脾积热、湿热困脾、气阴两虚、热毒炽盛。83首外治方证型中,实证占67.47%,虚证占15.66%,虚实夹杂证占14.46%;频次居前5位的证型为热毒炽盛:瘀热内郁;湿热困脾;肾阴亏虚,兼热毒炽盛;阴虚火旺。(2)用药特点:内治方药类居前10位的依次是清热药、补虚药、利水渗湿药、解表药、温里药、活血化瘀药、化痰止咳平喘药、收涩药、芳香化湿药、理气药;核心药物使用居前10位的依次为:生地黄、黄连、茯苓、麦门冬、牡丹皮、黄芩、当归、黄芪、黄柏、玄参;常用药对有生地黄、竹叶,泽泻、山药等。外治方药类居前7位的依次是清热药、解表药、开窍药、补虚药、其他药、拔毒化腐生肌药、收涩药;核心药物频次居前10位的依次为冰片、青黛、黄柏、黄连、五倍子、硼砂、薄荷、孩儿茶、细辛、明矾;常用药对有冰片、青黛,冰片、黄柏等。(3)遣方特点:内治方居前4位依次为导赤散、增液汤、玉女煎、清胃散。(4)证与常配药物、药对:内治方阴虚火证旺常伍黄柏、知母、牡丹皮、生地黄、玄参等;心脾积热证伍生地黄、木通、黄连、竹叶、栀子等;湿热困脾证伍黄芩、黄连、栀子等;气阴两虚证伍白术、生地黄、麦门冬、黄连等;热毒炽盛伍黄连、黄芩、黄柏、栀子、金银花等;药对由常用药物相配而成。结论:ROU的病变特点不外虚实两端,但虚实夹杂证亦可见;该病本虚多见阴虚、气阴两虚、阳虚,标实以热、湿为主,虚则气阴两虚,或脾气亏虚,或脾肾阳虚,以致口舌肌膜失养;或肝肾阴虚,虚火上炎,以致口舌肌膜灼腐。实则心脾积热,火热上冲;或湿热困脾,湿热上渍:或火毒上攻,熏灼口舌,气血壅滞,血败肉腐,肌膜溃破而为病。久病则虚实兼夹,本虚标实。内治方通过清热、祛湿、散寒、化瘀以消除病因,益气、养阴、温阳以顾护正气;外治用药一方面针对局部辨病,配用具有收湿敛疮,消肿止痛,拔毒祛腐等功效的药物外,另一方面依据整体辨证,采用清热、活血、补气、除湿等治疗,以消除病因、内调脏腑,体现了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辨治模式。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定义与发病机制 |
| 诊断建议 |
| 1.诊断AA的实验室检测项目 |
| 2.AA诊断标准参照文献[8,10]进行。 |
| 3.髓劳病的中医证候辨证标准参照文献[15-18]制定。 |
| 3.1急髓劳 |
| 3.2慢髓劳 |
| 中医治疗建议 |
| 西医治疗建议 |
| 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建议 |
| 疗效标准 |
| 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标准 |
| 1 临床资料 |
| 1.1 一般资料 |
| 1.2 诊断标准 |
| 1.2.1 西医诊断标准 |
| 1.2.2 中医辨证标准 |
| 1.2.3 口腔黏膜炎诊断分级标准 |
| 1.3 纳入标准 |
| 1.4 排除标准 |
| 2 治疗方法 |
| 2.1 对照组 |
| 2.2 治疗组 |
| 3 疗效观察 |
| 3.1 观察指标 |
| 3.1.1 口腔黏膜炎愈合时间 |
| 3.1.2 T淋巴细胞亚群比例 |
| 3.1.3 炎症细胞因子 |
| 3.2 统计学方法 |
| 3.3 治疗结果 |
| 3.3.1 2组患者口腔黏膜炎愈合时间比较 |
| 3.3.2 2组患者治疗前后T淋巴细胞亚群比例比较 |
| 3.3.3 2组患者治疗前后炎症细胞因子水平比较 |
| 4 讨论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符号说明 |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 综述一 肛瘘术后创面愈合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
| 1 中医学对肛瘘术后创面愈合的认识和研究进展 |
| 2 现代医学对肛瘘术后创面修复的认识和研究进展 |
| 3 总结 |
| 参考文献 |
| 综述二 拔毒生肌散临床应用及安全性研究进展 |
| 1 出处与沿革 |
| 2 方药分析 |
| 3 临床应用 |
| 4 安全性研究 |
| 5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前言 |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 1 研究对象 |
| 1.1 病例来源 |
| 1.2 诊断标准 |
| 1.3 纳入标准 |
| 1.4 排除标准 |
| 1.5 脱落与剔除标准 |
| 1.6 不良事件的观察与处理 |
| 2 研究方法 |
| 2.1 病例分组 |
| 2.2 试验方法 |
| 2.3 观察指标 |
| 2.4 疗效评价 |
| 3 统计学方法 |
| 4 技术路线图 |
| 5 研究结果 |
| 5.1 一般资料 |
| 5.2 疗效观察指标 |
| 5.3 总体疗效比较 |
| 5.4 不良反应与安全性情况 |
| 6 讨论 |
| 6.1 “祛腐生肌法”在肛瘘术后创面愈合中的应用 |
| 6.2 拔毒生肌散剂型的优化 |
| 6.3 复方黄柏液的选择依据 |
| 6.4 熏洗坐浴法的应用 |
| 6.5 试验结果分析与机制探讨 |
| 6.6 结论 |
| 6.7 不足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在校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 个人简历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略词表 |
| 前言 |
| 第一部分 资料与方法 |
| 1.一般资料 |
| 2.研究方法 |
| 第二部分 研究结果 |
| 1.复发性口腔溃疡患者治疗前后局部症状和全身体征变化情况 |
| 2.各组血清VEGF、TNF-α水平情况 |
| 3.治疗组、对照组近期及远期(一年以上)临床疗效情况 |
| 第三部分 讨论 |
| 1.中医学对复发性口腔溃疡的病因病机及治法用药的研究认识 |
| 2.西医学对复发性口腔溃疡发病机制的认识 |
| 3.导赤散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的理论依据 |
| 4.对照组选药的依据 |
| 5.本课题研究结果分析 |
| 6.本研究存在的不足及展望 |
| 第四部分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文献综述 |
| 参考文献 |
| 附表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 1.1 阳证疮疡的治疗进展 |
| 1.1.1 创面的内治法 |
| 1.1.2 药物外用治疗疮疡疗法 |
| 1.2 白头翁药理研究进展 |
| 1.2.1 白头翁的本草学研究 |
| 1.2.2 白头翁的药理作用 |
| 1.3 夏枯草药理研究进展 |
| 1.3.1 夏枯草的本草学研究 |
| 1.3.2 夏枯草的药理作用 |
| 1.4 细菌生物膜相关研究进展 |
| 1.4.1 生物膜概念及结构 |
| 1.4.2 生物膜的形成过程 |
| 1.4.3 群体感应与生物膜的关系 |
| 1.4.4 生物膜相关感染的机制 |
| 1.4.5 生物膜相关感染的防治 |
| 第二章 白夏汤对铜绿假单胞菌的体外抑菌实验 |
| 2.1 实验材料 |
| 2.1.1 中药材 |
| 2.1.2 实验用菌 |
| 2.1.3 主要仪器设备 |
| 2.1.4 主要试剂 |
| 2.1.5 其它重要材料用品 |
| 2.2 实验方法及步骤 |
| 2.2.1 中药原液提取 |
| 2.2.2 含药培养基的制备 |
| 2.2.3 中药药敏纸片的制备 |
| 2.2.4 用含药培养基测定白夏汤对铜绿假单胞菌的抑菌效果 |
| 2.2.5 用K-B法测定白夏汤对铜绿假单胞菌的抑菌效果 |
| 2.2.6 中药MIC测定 |
| 2.2.7 重复实验 |
| 2.3 数据处理与统计 |
| 2.4 实验结果 |
| 2.4.1 含药培养基上细菌生长情况 |
| 2.4.2 K-B法测得细菌抑菌环直径 |
| 2.4.3 含药培养基抑菌效果 |
| 2.4.4 白夏汤MIC实验结果 |
| 2.5 结论 |
| 2.6 讨论 |
| 2.6.1 体外抑菌实验方法 |
| 2.6.2 单味中药抑菌国内研究 |
| 2.6.3 单味中药抑菌国外研究 |
| 2.6.4 中药提取物抑菌研究 |
| 2.6.5 白夏汤抑菌效果优于单味药原因分析 |
| 2.6.6 中药MIC结果观察方法的讨论 |
| 2.6.7 中药体外抑菌难点分析 |
| 第三章 白夏汤溻渍对SD大鼠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模型的干预作用 |
| 3.1 实验材料 |
| 3.1.1 实验动物 |
| 3.1.2 实验药品 |
| 3.1.3 实验仪器设备 |
| 3.2 实验方法 |
| 3.2.1 动物分组 |
| 3.2.2 饲养方法 |
| 3.2.3 动物造模 |
| 3.2.4 实验用药方法 |
| 3.2.5 观察指标 |
| 3.2.6 数据处理 |
| 3.3 实验结果 |
| 3.3.1 一般情况观察 |
| 3.3.2 组织学观察结果 |
| 3.3.3 细菌菌落计数 |
| 3.4 结论 |
| 3.5 讨论 |
| 3.5.1 动物在体抑菌实验研究方法 |
| 3.5.2 阳证疮疡动物模型的选择探讨 |
| 3.5.3 阳证疮疡造模创面面积探讨 |
| 3.5.4 白夏汤对阳证疮疡动物模型作用分析 |
| 第四章 白夏汤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形成的干预作用 |
| 4.1 材料与方法 |
| 4.1.1 药物 |
| 4.1.2 菌株 |
| 4.1.3 主要试剂 |
| 4.1.4 主要仪器 |
| 4.2 实验方法 |
| 4.2.1 中药原液提取 |
| 4.2.2 菌液制备 |
| 4.2.3 琼脂平板稀释法测定白夏汤的MIC |
| 4.2.4 白夏汤的SMIC测定 |
| 4.2.5 白夏汤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形态结构影响的观察 |
| 4.2.6 数据处理 |
| 4.3 实验结果 |
| 4.3.1 白夏汤的MIC |
| 4.3.2 白夏汤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菌的SMIC测定 |
| 4.3.3 白夏汤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形态的影响 |
| 4.4 结论 |
| 4.5 讨论 |
| 4.5.1 中药抑菌机制 |
| 4.5.2 细菌耐药性的产生与其形成的生物被膜关系密切 |
| 4.5.3 铜绿假单胞菌极易形成生物膜 |
| 4.5.4 白夏汤的研究价值 |
| 4.5.5 白夏汤具有抑制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形成作用 |
| 第五章 白夏汤溻渍对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临床疗效观察 |
| 5.1 病例资料 |
| 5.1.1 病例来源 |
| 5.1.2 创面感染诊断标准 |
| 5.1.3 病例选择 |
| 5.2 分组及治疗 |
| 5.2.1 分组 |
| 5.2.2 药物及设备 |
| 5.2.3 用药方法 |
| 5.3 疗效观察指标和方法 |
| 5.3.1 —般性观察指标 |
| 5.3.2 疗效性观察指标及方法 |
| 5.4 疗效评定标准 |
| 5.4.1 总疗效评定标准 |
| 5.4.2 中医证候评分标准 |
| 5.4.3 中医证候疗效(主症+次症)评价标准 |
| 5.5 统计学方法 |
| 5.6 结果 |
| 5.6.1 一般情况分析 |
| 5.6.2 临床总疗效 |
| 5.6.3 创面面积缩小情况 |
| 5.6.4 中医证候和主症变化情况 |
| 5.6.5 两组患者WBC、NE%及CRP的比较 |
| 5.7 结论 |
| 5.8 讨论 |
| 5.8.1 中医外科学关于创面感染范畴的阐述 |
| 5.8.2 皮肤感染与阳证疮疡的关系 |
| 5.8.3 现代医学对皮肤感染的治疗 |
| 5.8.4 中药抗感染临床研究 |
| 5.8.5 中药复方抗菌研究 |
| 5.8.6 相关联合抑菌作用 |
| 5.8.7 白夏汤抗菌机制分析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 致谢 |
| 附件 |
| 中文详细摘要 |
| 便秘 |
| 咽炎 |
| 口腔溃疡 |
| 干眼症 |
| 痔疮 |
| 烫伤 |
| 湿疹 |
| 皮肤干燥 |
| 脱发 |
| 咳嗽口干 |
| 关节病 |
| 支气管炎 |
| 风湿骨痛 |
| 胃酸胃痛 |
| 中风血瘀 |
| 1 皮肤科疾病 |
| 1.1 湿疹 |
| 1.2 带状疱疹 |
| 1.3婴儿尿布皮炎 |
| 1.4 褥(压)疮 |
| 1.5 痤疮 |
| 1.6 烧烫伤 |
| 1.7 其他 |
| 2 肛肠科疾病 |
| 2.1 痔疮 |
| 2.2 肛裂 |
| 2.3 肛周脓肿、肛瘘 |
| 3 妇科疾病 |
| 3.1 宫颈炎、宫颈糜烂 |
| 3.2 宫颈上皮内瘤变(CIN) |
| 3.3 阴道炎 |
| 4 五官科疾病 |
| 4.1 化脓性中耳炎 |
| 4.2 鼻炎 |
| 4.3 口腔溃疡 |
| 5 其他类 |
| 5.1 输液性静脉炎 |
| 5.2 糖尿病足溃疡 |
| 6 讨论 |
| 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 综述一 中医药对创面治疗的研究概况 |
| 1 创面形成的病因病机 |
| 2 创面的治疗 |
| 3 中药促进创面愈合机制的现代研究 |
| 4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综述二 创面愈合机制及治疗的现代研究进展 |
| 1 创面愈合机制 |
| 2 创面的治疗技术 |
| 3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 前言 |
| 资料与方法 |
| 1 病例来源与分组 |
| 2 分组及治疗 |
| 3 观察指标及方法 |
| 4 疗效评定标准 |
| 5 中医证候评分标准 |
| 6 中医证候疗效(主症+次症)评价标准 |
| 7 统计学方法 |
| 结果与分析 |
| 1 一般情况分析 |
| 2 临床结果分析 |
| 讨论 |
| 1 数据比较 |
| 2 二黄洗方的组方分析及药理研究 |
| 3 二黄洗方的作用机制分析 |
| 4 VSD的作用机制 |
| 5 结果分析 |
| 6 不足与展望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缩略语表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文献综述 |
| 1 皮肤创伤修复的研究进展 |
| 1.1 现代医学关于皮肤创伤修复的研究进展 |
| 1.1.1 皮肤的构造及功能 |
| 1.1.2 皮肤创伤修复的病理生理学 |
| 1.1.3 皮肤创伤修复的分子生物学 |
| 1.1.4 现代医学对创伤的治疗 |
| 1.2 中医学对于皮肤创伤修复的研究进展 |
| 1.2.1 中医学关于皮肤创伤修复认识的历史沿革 |
| 1.2.2 皮肤创伤修复的中医治疗研究进展 |
| 2 PI3K/AKT信号通路的研究进展 |
| 2.1 PI3K/AKT信号通路总述 |
| 2.2 PI3K/AKT信号通路各信号分子的结构与作用 |
| 2.3 PI3K/AKT信号通路抑制剂 |
| 2.4 PI3K/AKT信号通路与损伤修复血管再生的关系 |
| 实验一 电针对皮肤创伤愈合率和愈合时间的观察 |
| 1 实验材料 |
| 1.1 主要材料及试剂 |
| 1.1.1 实验动物 |
| 1.1.2 主要实验试剂 |
| 1.2 主要仪器设备 |
| 2 实验方法 |
| 2.1 动物分组情况 |
| 2.2 动物造模方法 |
| 2.3 动物电针傍刺治疗方法 |
| 2.4 透绘法求积仪测定皮肤创伤愈合率 |
| 2.5 皮肤创伤愈合时间的测定 |
| 3 统计学处理 |
| 4 实验结果 |
| 4.1 皮肤创伤愈合率变化 |
| 4.2 皮肤创伤愈合时间变化 |
| 5 实验小结 |
| 实验二 电针影响皮肤损伤组织eNOS,p-caspase-9表达的免疫组化实验 |
| 1 材料 |
| 1.1 主要材料及试剂 |
| 1.1.1 实验动物 |
| 1.1.2 实验试剂 |
| 1.2 主要仪器设备 |
| 2 实验方法 |
| 2.1 动物造模方法 |
| 2.2 实验动物分组及取材 |
| 2.3 PV两步法免疫组化法检测 |
| 3 统计学处理 |
| 4 实验结果 |
| 4.1 小鼠皮肤创缘组织中eNOS的表达 |
| 4.2 小鼠皮肤创缘组织中p-caspase-9的表达 |
| 5 实验小结 |
| 实验三 电针傍刺对皮肤创伤组织Akt,eNOS,caspase-9mRNA表达的影响 |
| 1 实验材料 |
| 1.1 主要材料及试剂 |
| 1.1.1 实验动物 |
| 1.1.2 实验试剂 |
| 1.2 主要仪器设备 |
| 2 实验方法 |
| 2.1 实验动物造模方法 |
| 2.2 实验动物分组情况 |
| 2.3 提取总RNA |
| 2.4 引物设计 |
| 2.5 逆转录反应 |
| 2.6 Real-time PCR反应 |
| 3 数据处理 |
| 4 统计分析 |
| 5 实验结果 |
| 5.1 小鼠皮肤创缘组织中Akt mRNA的表达 |
| 5.2 小鼠皮肤创缘组织中eNOS mRNA的表达 |
| 5.3 小鼠皮肤创缘组织中caspase9 mRNA的表达 |
| 6 实验小结 |
| 实验四 电针傍刺对皮肤创伤组织Akt,p-Akt,eNOS,p-CASPASE9蛋白表达的影响 |
| 1 实验材料 |
| 1.1 主要材料及试剂 |
| 1.1.1 实验动物 |
| 1.1.2 实验试剂 |
| 1.2 主要仪器设备 |
| 2 实验方法 |
| 2.1 动物造模 |
| 2.2 分组情况 |
| 2.3 溶液的配置 |
| 2.4 提取蛋白样品 |
| 2.5 检测样品蛋白浓度 |
| 2.6 SDS-PAGE电泳 |
| 2.7 转膜 |
| 2.8 免疫反应 |
| 2.9 化学发光压片曝光 |
| 2.10 数据处理 |
| 3 统计学处理 |
| 4 实验结果 |
| 4.1 小鼠皮肽创缘组织中p-Akt,Akt蛋白的表达 |
| 4.2 小鼠皮肤创缘组织中eNOS蛋白的表达 |
| 4.3 小鼠皮肤创缘组织中p-caspase9蛋白的表达 |
| 5 实验小结 |
| 讨论 |
| 1. 选题依据 |
| 2. 傍刺法对皮肤创伤愈合的影响 |
| 3. 电刺激参数的选择 |
| 4. 实验动物及造模方法的选择 |
| 5. 研究成果 |
| 6. 不足与展望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个人简历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1 研究现状 |
| 1.1 复方配伍规律文献研究进展 |
| 1.2 复发性口腔溃疡方剂配伍规律研究进展 |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 2 研究思路与方法 |
| 2.1 研究思路 |
| 2.2 研究方法 |
| 2.2.1 文献检索方法 |
| 2.2.2 分析方法 |
| 2.2.3 资料搜集 |
| 2.2.4 资料规范 |
| 2.2.5 资料处理 |
| 3 研究结果 |
| 3.1 内治方 |
| 3.1.1 证型分析 |
| 3.1.2 药物分析 |
| 3.1.3 常用方剂 |
| 3.1.4 证-药-药对-方剂关联分析 |
| 3.2 外治方 |
| 3.2.1 证型分析 |
| 3.2.2 药物分析 |
| 4 讨论 |
| 4.1 复发性口腔溃疡之病因病机探讨 |
| 4.1.1 历代文献概述 |
| 4.1.2 证类病机分析 |
| 4.2 中药复方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之配伍规律探讨 |
| 4.2.1 配伍清热药 |
| 4.2.2 配伍祛湿药 |
| 4.2.3 配伍温里药 |
| 4.2.4 配伍补虚药 |
| 4.2.5 配伍活血化瘀药 |
| 4.2.6 配伍理气药 |
| 4.2.7 配伍解表药 |
| 4.2.8 配伍收涩药 |
| 4.3 复发性口腔溃疡方剂常用药对配伍意义探析 |
| 4.3.1 生地黄、竹叶 |
| 4.3.2 山药、泽泻 |
| 4.3.3 山药、山茱萸 |
| 4.3.4 竹叶、木通 |
| 4.3.5 茯苓、山茱萸 |
| 4.3.6 茯苓、半夏 |
| 4.3.7 生石膏、地黄 |
| 4.3.8 柴胡、白芍 |
| 4.3.9 黄连、肉桂 |
| 4.3.10 黄柏、砂仁 |
| 4.3.11 冰片青黛 |
| 4.3.12 冰片黄柏 |
| 4.3.13 青黛黄柏 |
| 4.4 药物、药对、方剂与证候关联探究 |
| 4.4.1 生地黄与药对、方剂、证候关联 |
| 4.4.2 黄连与药对、方剂、证候关联 |
| 4.4.3 黄柏与药对、方剂、证候关联 |
| 4.4.4 茯苓与药对、方剂、证候关联 |
| 4.4.5 麦门冬与药对、方剂、证候关联 |
| 4.4.6 冰片与药对、方剂、证候关联 |
| 4.4.7 青黛与药对、方剂、证候关联 |
| 4.4.8 五倍子与药对、方剂、证候关联 |
| 4.5 内治方与外治方用药差异性分析 |
| 4.6 外治方选用清热药分析 |
| 结语 |
| 创新与特色 |
| 问题与展望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附录1 中西医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研究进展 |
| 附录2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