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温经止痛解痹药理研究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温里药温经止痛除痹的药理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冯秀芝,吴继雷,任艳玲[1](2021)在《温里药之辛味作用内涵探析》文中研究指明中药五味之辛味与温里药的主要功效具有最为密切的关系,辛味具有行、散的作用特点,与温里药温热之性相合,共同发挥着温里散寒、温助阳气、温经止痛等作用。根据中药药性理论,结合历代本草学专着对相关内容的记载,以及现代中药药理学研究结果和中医临床实践,探析辛味之于温里药的作用内涵主要表现在温里散寒、活血化瘀、温中行气、温经止痛、温助阳气及行助药势等方面。温里药之辛味具有特定的物质基础,与之相关的药理作用则主要表现为抗溃疡、调节胃肠运动、抗腹泻、抗炎、镇痛、增强机体产热、扩张血管、强心、增加心输出量、促进糖脂代谢、抑制血小板聚集、延长凝血酶原时间、抗血栓形成、改善心肌缺血等方面。

张芸[2](2021)在《基于文献数据挖掘探讨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辨证分型及组方用药规律》文中认为目的:基于文献数据挖掘对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方药进行系统研究,对该病的辨证分型及组方用药规律进行归纳总结。旨在继承和发扬中医诊治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经验,为提高临床治疗水平提供文献依据及理论参考。方法:应用文献研究及数据挖掘技术对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方药进行分析研究。应用文献学的方法收集整理古今文献资料,将入选方剂归纳并规范化处理后进行频数分析、因子分析、聚类分析及关联规则分析。根据各项数据挖掘结果结合专业知识对辨证分型及组方用药规律进行系统归纳和探讨。结果:1.频数分析结果:经频数分析结果可知,各代医家高频应用的中药有熟地、杜仲、茯苓、牛膝、山茱萸等,功用多为补益药、温里药、活血化瘀药、利水渗湿药及祛风湿药,补益药中以温补肾阳药物为主。各代高频药物的性味归经分布基本一致,药性均以温、平最多,药味以甘、辛、苦味为主,归经以肾、肝、脾三经最为常见。2.因子分析、聚类分析及关联规则分析结果:秦汉至五代、宋金元、明代、清代、现代方剂以及现代血瘀证型的方剂经因子分析各生成了10、12、11、12、11、10个因子组合。各代方剂经聚类分析分别生成了4、6、7、7、6、5个聚类类别。各代的方剂经关联规则分析分别生成了22、30、17、22、17、12组药对组合。综合古今医家因子分析与聚类分析直接、间接反映出的骨质疏松症的证型可分为如下几类:脏腑阴阳气血虚证类、虚热证类、寒湿证类、瘀血证类、气滞证类。根据关联规则分析的药对功效可间接反映出骨质疏松症的证素有:肾虚、脾湿、肝虚、血虚、阳虚、阴虚、血瘀,寒湿、气虚、肾精不固。结论:1.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病变以肾虚为主,肝脾肾三脏常交互为病;肾精不足、肝脾气衰、气血失和、阴阳失调、外邪侵袭、枢机不利、起居失养、味伤酸咸、嗜欲不节、五劳五志过极及多虚多瘀皆为其常见的病因及病机特点。2.各代医家的辨证分型经过了从秦汉至五代时期肾阳虚兼寒湿为主体的辨证体系,到宋金元及明代医家,医家重视肾虚的基础上兼顾肝脾两脏的辨证,而非单从肾而治。从明清时代肾阴虚证的比重升高,开始出现阴虚火旺及血瘀证的辨证分型,及至现代开始以肾阴虚证为主要辨证分型,血瘀证型辨证增加,同时兼顾肝脾辨证及气血辨证,虚瘀并治。随着对该病的病因病机认知的加深,辨证分型经历了各时代的演变发展之后也更加全面和丰富。辨证分型的演变规律体现了各代医家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的疾病观、方剂观与身体观。因学术流派及主流医家认知的不同,在辨证分型上虽各有侧重,但每个时代皆有进步。3.在临证治疗上当把握以肾虚为要,同时兼顾肝脾的治疗原则。组方用药上常以补肾壮骨的药物配伍应用补益肝肾、益气健脾、养血补血、祛湿通络、疏肝理气、和解少阳及健脾利湿之剂。药性、药味及归经的选择均在一定意义上体现了中医的阴阳理论及五行克入理论。重视阴阳互根互用理论,补肾常于阴中求阳、阳中求阴。滋阴补肾易滋腻生湿,多与利湿健脾之品相伍。注重气血调理,补肾药常与补血活血、补气行气药配伍应用。温肾阳常佐祛湿散寒;滋阴药常佐清泄虚火。久病多伴血瘀,注重活血化瘀。

叶明玉[3](2021)在《基于《中医方剂大辞典》探讨腰痛历代组方配伍及治法特点》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收集整理《中医方剂大辞典》中治疗腰痛的内服方剂,归纳并分析历代治疗腰痛的组方用药配伍特点,探讨历史不同时期医家对腰痛治法的特点及传承,为学术领域及临床对腰痛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以期提高临床疗效。方法:选用Microsoft Excel 2019,将所收集的方剂逐一进行编号,并录入朝代、处方出处、方名、药物组成、用法、主治等相关信息以建立腰痛方剂数据库。通过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软件,运用频次统计、药物模式、复杂系统熵聚类分析等方法,结合中医药理论统计分析治疗腰痛药物的用药、四气、五味、归经频次,以及常用药对和聚类新方的规律及特点,最后将其进行归纳总结。结果:在唐及唐以前时期治疗腰痛的28首方剂中,用药频次居于前十的依次为:肉桂、杜仲、生地黄、甘草、当归、川芎、白芍、干姜、牛膝、人参,其中杜仲-肉桂,甘草-肉桂,生地黄-肉桂为常用药对。该时期用药药性偏温、寒,多见甘、辛味药物,主归肾、肝、心经。通过复杂系统熵聚类分析,得到2个聚类新方。在宋金元时期治疗腰痛的167首方剂中,用药频次排名前十的依次为:杜仲、牛膝、肉桂、附子、当归、桂枝、防风、补骨脂、萆薢、羌活,其中牛膝-杜仲,牛膝-肉桂,杜仲-肉桂为常用药对。该时期用药药性偏温、平,以辛、甘味为主,主归肾、肝、脾经。通过复杂系统熵聚类分析,得到4个聚类新方。在明清时期治疗腰痛的193首方剂中,用药频次排名前十的依次为:杜仲、当归、补骨脂、牛膝、川芎、甘草、小茴香、肉桂、黄柏、独活,其中杜仲-补骨脂,杜仲-当归,牛膝-杜仲为常用药对。该时期用药药性偏温、平,以甘、辛味居多,主归肝、肾、脾经。通过复杂系统熵聚类分析,得到12个聚类新方。历代治疗腰痛的方剂共有388首,用药频次居于前十的依次为:杜仲、当归、牛膝、肉桂、补骨脂、附子、防风、川芎、甘草、独活,其中牛膝-杜仲,杜仲-补骨脂,杜仲-当归3个药对最为常见。历代治疗腰痛用药药性偏温、平,以甘、辛、苦味为主,主归肾、肝、脾经。通过复杂系统熵聚类分析,得到18个聚类新方。结论:唐及唐以前时期治疗腰痛用药以肉桂、杜仲等温里、补虚药为主,同时常配伍滋阴药物,体现温肾助阳,补益肾气,阴阳互补之法,并佐以配伍活血化瘀药促进气血运行,这为后世治疗腰痛奠定了基础;宋金元时期在用药频数、种类、方剂数量上对比前期均有明显增加,此时期治疗腰痛用药配伍特点沿袭唐及唐以前时期,仍以温里药配伍补虚药为主,但又有发展之处,祛风湿、解表药的频数明显增加,在治疗上更加注重补益肝肾,祛风散寒除湿,邪正兼施,标本兼顾;明清时期擅总结前人经验,在前者基础上,补血活血药物占比增幅明显,清热药频次增加,说明此时期治疗腰痛注重温补命门,养血活血,并兼顾清热之法。纵观古今,唐及唐以前时期奠定了治疗腰痛的组方配伍及治法总则,在此基础上,宋金元、明清时期又各有特色,说明历史不同时期治疗腰痛的组方配伍及治法均在不断地传承与发展。通过对历代治疗腰痛的药物、四气、五味、归经频次分析,得出历代医家治疗腰痛善用温药,以甘、辛、苦味为主,主归肾、肝、脾经,常以补虚药配伍温里药为主,同时配伍活血、解表、祛风湿药物。另外通过分析历代用药模式及聚类新方,可发现除上述配伍特点之外,另有配伍化湿利湿、疏肝行气药物。由此可见,治疗腰痛的药物性味归经、配伍用药亦非拘于一类,说明腰痛病因病机复杂多样,不仅肾、肝、脾病均能引起腰痛,外邪、气血瘀滞亦可导致腰痛,故腰痛治法并非单一,主要体现温肾助阳,滋补肝肾,益气养血,活血化瘀,祛风除湿,散寒止痛,燥湿运脾,疏肝行气为主。

王奕斌[4](2021)在《附子-白芍药对治疗痹证的配伍规律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附子、白芍作为治疗痹证临床常用药对之一,两者合用,刚柔互济,生克制化有序,具有散寒止痛,温补脾阳,柔肝养血等功效。用以治疗痹证取得很好的效果。导师善于使用附子-白芍药对,并与其他药物组合,灵活用于治疗各种痹证,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本文通过文献整理和系统收集、整理分析临床中用以治疗痹证的处方,总结导师运用附子-白芍药对治疗痹证的配伍用药规律和临床经验,更好为痹证的辨证论治、处方用药问题提供依据和思路,丰富痹证的临床内容。方法:1.第一部分通过文献查阅,阐述古今医家对白芍、附子除痹止痛的认识;总结附子-白芍药对的配伍意义;结合导师临床经验,总结导师应用附子-白芍药对治疗痹证的理论依据;总结导师应用附子-白芍药对在各证型中的应用。2.第二部分通过收集整理2020年3月至2021年2月就诊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肾病风湿科门诊导师应用含附子-白芍药对治疗痹证的处方,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V2.5)进行数据挖掘,分析并总结导师应用含附子-白芍药对的方剂论治痹证的配伍用药规律,挖掘附子-白芍药对与其他药物配伍组合,从而更好的归纳附子-白芍药对论治痹证的思路,为临床丰富和提供更多临床治疗痹症的有效方法。结果:第一部分通过文献研究,认识到白芍、附子皆有除痹止痛的功效,二者配伍具有通络止痛、调和营卫、补益肝肾、益气养血、运脾化湿、行滞利水等功效;导师论治痹证,认为此病以肝肾气血亏虚为本,感邪发而为痹;临床辨证为风寒湿痹证、热毒痹阻证、痰瘀互结证、肝肾亏虚证;结合临床症状表现,应用附子-白芍药对,再配伍其他药物,可应用于痹证不同证型中。第二部分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对临床处方进行挖掘分析,收录含附子-白芍药对方剂论治痹证的524例处方,研究涉及中药共204味。得出结果如下:1.含附子-白芍药对方剂选用药物的药性多以温、平为主;药味多以甘、苦、辛为主;归经以归肝、脾经为主。2.药物频次统计前十位的药物依次为附子、白芍、甘草、桂枝、黄芪、防己、当归、茯苓、萆薢、延胡索、土茯苓。3.药物类型统计前五位的依次是补虚类药、清热类药、祛风湿类药、活血化瘀类药、利水渗湿类药。4.挖掘附子-白芍药对高频配伍组合,包括附子-白芍-甘草、附子-白芍-桂枝、附子-白芍-黄芪、附子-白芍-防己、附子-白芍-当归、附子-白芍-茯苓、附子-白芍-萆薢、附子-白芍-延胡索、附子-白芍-土茯苓、附子-白芍-马鞭草等。5.挖掘除附子-白芍药对外,潜在药对有大血藤-黄芩、忍冬藤-败酱草、忍冬藤-萆薢、土茯苓-猫爪草、淫羊藿-桂枝、马鞭草-虎杖、忍冬藤-茜草、土茯苓-干姜、马鞭草-桂枝。结论:1.白芍、附子均具有除痹止痛之功,二者配伍具有通络止痛、调和营卫、补益肝肾、益气养血、运脾化湿、行滞利水等功效;2.导师论治痹证,注重辨寒热、明虚实,并结合临床症状表现,临床辨证为风寒湿痹证、热毒痹阻证、痰瘀互结证、肝肾亏虚证等四种证型;基于痹证以肝肾气血亏虚为本,邪实为标的特点,导师应用附子-白芍药对扶正、祛邪的双向作用,通过配伍补虚类、清热类、祛风湿类、活血化瘀类、利水渗湿类等药物,应用于痹证不同证型中。3.借助《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挖掘附子-白芍药对最常配伍的药物为甘草、黄芪、当归等补虚药,其配伍意义在于相须为用,以增强附子-白芍药对的补益之功。体现了痹证以正虚为本的病机特点。4.借助《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挖掘除附子-白芍药对之外的潜在药对。药物组成主要以清热类、补虚类、温里类药物为主。根据其配伍目的归纳为攻毒祛邪类、扶正祛邪类二种,攻毒祛邪类药对应用于邪毒留滞体内,化瘀化热,意在挫邪毒之势以缓症;扶正祛邪类药对应用于瘀热与正虚并见,意在补益正气、祛邪外出。体现了导师注重“毒邪”在痹证发展过程中的影响,治疗上注重祛除毒邪。

熊德斌[5](2021)在《基于辨证要素的中医治法分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医治法是辨证与选方的桥梁,而中医有关于治法的研究,相对辨证与方剂来说较为薄弱,现存治法体系内容简略、概念错杂,治法分类框架的结构性、逻辑性不强,如“八法”的分类依据是什么?依据治疗要素而分?但汗、吐、下、和、温、清、消、补每种一治法至少两种或以上的病理要素治法,如温里法含有针对病因病位的治法,病位病因具体又是何指,可见八法各治法粗略不系统,且各治法间系统关联不清。同时治法的认识大多源自伤寒学八法、杨卓寅十二法、陈潮祖十六法等方面的论述,其治法内涵具体性、精确性不足,治法分类系统性、逻辑性不强等问题仍不能解决,与临床论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不相匹配,也不能满足辨证论治体系的系统化发展的需求。目的:对《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中的经典方证,按照中医辨证核心要素来梳理对应的治法内涵,使治法分类更加具体精确、系统多维,以利提高临床依证立法、依法选方的准确性与规范性;同时将治法分类研究的结果制成数据库,以期构成中医的治法分类更有层次,思索路径可以多维化,促进形成较为系统完整的治法体系逻辑框架。方法:首先,以经典着作《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中的方证单元为主要研究素材;其次,以辨证结论与方剂核心功效为分析依据,借鉴导师经典辨证纲领规范化理论研究的成果,基于辨证要素的分类框架,将治疗大法立为病因治法、病位治法与病机治法之三大总纲,进而分析归纳各经方功效的治法内涵;最后,由各方剂分解得出的治法要素集合,汇表组成分类关系数据库,并由小类向大类逐级往上归类概括,最后对接大法总纲,由此构画出有层次、结构化的治法分类框架,为辨证立法、依法选方提供逻辑清晰、结构完整的思维路径。结果:本课题共搜集《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方剂421首,基于辨证要素对应考量方剂功效,进而分解出具体治法,并向上经过八法、十二法、二十一法等中间层次,对接病因、病位与病机之三大总纲,构建出结构性、系统化的治法分类库,形成具有多维立体特点的治法分类系统框架。结论:(1)基于辨证要素对应方剂功效的关系,挖掘不同方剂治法内涵的解析思路,能使辨证与选方通过治法分类的中介作用进行准确对接,同时还可不断丰富治法内涵,故可以作为探索、细化、丰富中医治法的有效方法,(2)构建治法要素统一关联的多维立体分类框架,可以更好地反映、展现治法分类要素之间丰富的交织互联关系,可更好满足临床辨证具体复杂的择法需要。(3)构建的多维立体有层次的方剂与治法关系数据库,可为多角度查询、学习与精准筛选方剂提供规范化而多元式的搜索工具。

梁达歌洋[6](2021)在《基于辨证要素的经典方功效的规范标定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医医生在临床应用方剂时主要依据方剂的功效进行甄选,现行的功效表述尚不够规范与系统,难以与辨证结论进行有效、精确的对接,探讨一种对方剂更为规范有效的功效标定方法,是深化发展中医辨证论治学体系的必经道路。目的:本研究试探讨基于辨证要素对经典方的功效进行规范标定的方法,并构建相应方剂数据库,以有利于方剂学习和运用的精确选择。通过对经典方功效的规范标定,希望达到以下目的:第一,对方剂功效进行规范化、系统化的表述,以适应依法选方的要求;第二,使学者对功效的药理内涵有更具体和准确的理解;第三,功效的规范标定利于临床根据辨证需求进行化裁合方;第四,将研究结果做成数据库,便于从多角度对方剂进行检索、学习,为临床提供更系统、明晰的选方思路。方法:(1)基于对《伤寒杂病论》、《温病条辨》着作中方证对应的规范描述,进行功效的解析确认;(2)借鉴姚氏(姚荷生先生)和导师对辨证论治规范和病证分类研究的学术成果,作为指导方剂功效标定的理论借鉴;(3)收集整理导师临床用方经验,以规范辨证的要素标定,作为本研究的临床辅证;(4)以上研究结果为基础,设计能够多维度分类检索的方剂数据库,以规范方剂的精细化标定方式。结果:本课题共收集了《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方剂共421首,在对主治病证的辨证要素分析的基础上,对诸方剂进行了可规范的功效标定,文句式的综合表述,并初步标定量级,配以药理分析,最后制作成功效标定的结构化表格,形成能够进行多维度分类、检索的方剂数据库。结论:(1)方剂的功效的标定以主治病证的辨证要素(病因病所病机)为参照点,能够形成对其功效更为精准的认识;(2)每个方剂的功效应主要由作用病所、消除病因与逆转病机作用复合构成,因而也应由此三个方面加以分析、确认与标定;(3)每个方剂的功效的作用病所,都可以从六经、三焦、卫气营血等多维度进行认识和标定;(4)方剂功效的三方构成要素,在实际运用中,并非是平行等量的,治疗效应存在各有侧重的情况;(5)构建的方剂数据库确能实现多维分类与检索,且有利于同类方的比较研究。

滕占理[7](2021)在《基于数据挖掘的细辛用量及配伍规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历代本草中细辛的功效演变及古今方剂中细辛用量与配伍应用的规律,为临床中细辛的合理应用提供参考。方法:搜集汉唐至明清期间古代本草书籍中相关细辛的记载,以及《方剂大辞典》(彭怀仁版)中收录的汉唐至清含细辛的古代方剂、近20年中国知网(CNKI)、维普、万方等期刊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含细辛的现代方剂共2933首,建立含细辛方剂数据库,采用Excel 2013、SQL Server 2008等数据分析软件及中医药数据挖掘系统TCM Miner进行数据挖掘与分析。结果:1从古至今细辛入药部位经历了由“根部”到“全草”再到“根与根茎”的变化;其通窍之效,古代为通利诸窍,不仅限于鼻窍;古代载其有补益之效,认为辛能补肝润肾,但不同于补益气血阴阳之补药。2细辛中毒的常见原因是单用入散剂用量过大或汤剂煎煮时间太短。3细辛内服方以治疗五官诸病(包括眼病、鼻齿诸病等,其中眼病为诸病之首)、各类痛证(包括目痛、头痛、齿痛、痹证等)、呼吸系统疾病(如咳喘、感冒等)、痈疽诸疮等外科疾病为主。细辛外用方以治疗齿痛、齿摇不固、牙疳等齿疾为主;其次痈疽诸疮等外科诸疾、眼鼻等五官诸疾、头痛痹证等也较为常见。4细辛历代丸剂散剂常用量范围为1-2g,煮散常用量范围为1-3g,变化较小;历代汤剂常用量范围变化较大,经历了由汉唐至宋金元骤降、明清至现代缓升的变化,现代医家细辛常用量为5g;细辛用于解表散寒、通窍时用量宜小,用于止痛、温肺化饮功效时用量宜大;汤剂中细辛用量可分为1-6g的常规用量、6-9g的中剂量、9-15g大剂量及15g以上的超剂量,现代在治疗痹证、心脑血管疾病等久病顽疾时常用15g-50g,此时需久煎40分钟-1小时。5含细辛方剂的内服方中,治疗眼病时细辛常与防风、人参、车前子配伍;治疗鼻齿诸疾时细辛常与防风、川芎、白芷、肉桂、当归配伍;治疗咳喘时细辛常与肉桂、杏仁、干姜、五味子、半夏配伍;治疗感冒时细辛常与麻黄、防风、川芎、肉桂、白术配伍;治疗中风时细辛常与防风、肉桂、川芎、当归、麻黄配伍;治疗痹证时细辛常与防风、肉桂、独活、附子、川芎配伍;治疗头痛时细辛常与川芎、白芷、防风、羌活配伍;治疗妇科诸病时细辛常与当归、肉桂、防风、川芎配伍;治疗儿科诸病时细辛常与大黄、人参、防风、当归、黄芩、肉桂配伍。外用方中,治疗齿痛等齿疾时白芷、升麻、川芎、防风配伍;治疗眼科诸病时细辛常与黄连、秦皮、黄柏、防风、玉竹等配伍;治疗痈疽诸疮时细辛常与白芷、当归、川芎、白芍等配伍。结论:朝代、剂型、病症及细辛入药部位、毒性等是影响细辛用量的重要因素,现代临床应用时需注意剂型和病症的差异,入汤剂时细辛常用量为1-6g,可根据咳喘、眼病、痹症、胸痹、鼻炎等不同病症相应增大其用量,不应完全局限于1-3g的标准。细辛配伍多基于其辛温之性,因其辛烈温燥以防太过故多配伍补益药及收敛药以敛制散、配伍寒凉药以寒制燥;因其辛散解表、温则化饮、通经止痛而多配伍解表散寒药、温化寒痰药、温里药增其功效。

韩英豪[8](2021)在《孙思邈内服膏方文献整理研究》文中认为目的中医膏方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用于预防和治疗疾病,具有“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后防复”作用的中药制品,是中药方剂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首次对孙思邈《千金方》中内服膏方相关内容进行专题整理,主要对其方药病症进行分析研究及规律总结,同时对膏方制剂和用药特色进行分析,旨在为中医膏方的研究提供参考,为当临床应用提供指导。方法综合运用文献法、比较法、统计学法等多种方法,遵循孙思邈着述卷目分类分科方法,分类整理内服膏方的方药配伍规律,探究其内服膏方的方药病证特色及学术思想。结果(1)建立《千金方》内服膏方方剂数据库和膏方药物数据库,整理出孙氏内服膏方69首,涉及药物147种,药物使用频次632味次。将孙氏内服膏方按照卷目分类,涉及妇人、胆腑、七窍、辟谷、养性等28卷次,治疗范围广泛。(2)研究发现内服膏方以虚实辨证为主,适应于虚证的膏方有47首,占68.12%,适应于实证的膏方有22首,占31.88%。(3)膏方配伍灵活多变,小方大复方并用。组方药味数的范围在1~46味,平均药味数为18味,膏方药味数在10以下的小方有49首,占71.01%;膏方药味数在10~20之间的大方有13首,占18.84%;药味数在20以上的特大膏方有7首,约占10%。(4)在膏方的组成上,中药饮片为主体占81.96%,精细料(人参、羚羊角)占1.9%,胶类药物占0.95%,糖类药物占6.17%,其他相关食物(清酒、苦酒、猪脂膏、牛髓、羊脂等)占16.14%。(5)膏方剂型大体分为固态(57.97%)和液态(42.03%)两种。根膏剂的稀稠状态,液态制剂有膏汁、膏饴、膏饧、膏糜;固态制剂有膏餔、膏丸。(6)膏方类型有清膏、素膏、荤膏三类,清膏有9首,占13.04%,素膏有22首,荤膏有38首,占55.07%。(7)内服膏方药类频次上,使用频次最高的前三类是:补虚药类,使用172次,占27.22%;食物类,使用89次,占14.08%;温里药类,使用79次,占12.5%。其中,补虚药以补气类为主,占59.88%,补阴药、补阳药、补阳药所占比例相近。(8)内服膏方常用药物以辛甘温热为主,主入脾、心、肺、肾经。(9)内服膏方主用“药食同源”类物质熬膏,约占50%;药食两用膏方共计25首,占所有内服膏方的36.23%。(10)孙氏内服膏方常用溶媒种类有10种,依次为:苦酒(醋)、水、酒、蜂蜜、地黄汁、生姜汁、胡麻油、猪脂、羊脂、牛乳。结论孙思邈内服膏方集开唐以前内服膏方数目之最,滋补之最,治疗疾病范围广泛之最,膏方的种类剂型亦是丰富多彩。孙思邈内服膏方注重脏腑虚实,专科专膏,辨证施治。孙氏膏方多为小方,用药轻灵而精炼,善用辛甘温补类药物及药食同源物质,奠定内服膏方滋补养生的基础,开创药食两用膏方的先河。

李春娥[9](2020)在《基于数据挖掘研究骨关节炎用药规律及系统评价》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多角度、全方位检索和整理骨关节炎古今文献,根据用药途径不同,深入挖掘骨关节炎内服方剂和外用方剂的临床用药规律、组方配伍特点,为其临床应用做出有益探索,为本病的防治提供一些借鉴。2.系统评价活血化瘀方治疗骨关节炎的临床有效性及安全性,为骨关节炎临床用药提供循证医学依据。方法1.用药规律研究:全面检索中药治疗骨关节炎古今文献,采用数理统计和关联分析、聚类分析数据挖掘方法,对骨关节炎的临床用药规律与配伍特点进行较为详尽的研究。2.系统评价:全面检索活血化瘀方治疗骨关节的文献,根据纳入标准严格筛选随机对照试验,借助Review Manager软件进行系统评价。结果1.用药规律研究1古今内服方剂均以补虚药为主,其次是祛风湿药、活血化瘀药、解表药等。药性以温性最为多见;药味以甘、辛为主;归经多归肝、肾、脾经。药类配伍以补益、发散风寒、祛风湿、活血化瘀、温里常见;核心药物配伍常用羌活、防风、细辛、牛膝、当归、白芍、杜仲、补骨脂、甘草、独活、五加皮、桑枝、秦艽、川芎、附子、肉桂等。聚类组合,多具补益气血、肝肾,祛风寒湿,活血祛瘀之功效,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2古今外治方剂均以祛风湿药、活血化瘀药为主;其次为解表药、温里药等。药性以温热最为多见;药味以辛、苦味为重,多归肝、脾经。药类配伍以祛风湿、活血化瘀、发散风寒为常见,古方中亦常配伍燥湿化痰、泻下、逐瘀等药。核心药物配伍古今常用川乌、草乌、独活、伸筋草、透骨草、川芎、红花、乳香、没药等。古方亦常用白芷、防风、羌活、当归、苍术、天南星、大黄等。聚类组合,多具祛风寒湿,温经通脉,活血祛瘀,散寒止痛,燥湿化痰之功效,临床用药可随症加减。2.系统评价共纳入文献24篇,涉及病例2134例。Meta分析结果基本肯定了活血化瘀方治疗骨关节炎的疗效。对文献数大于10的指标做漏斗图分析均对称性较差,提示可能存在发表偏倚。结论1.骨关节炎发病属本虚标实、虚实夹杂。古今医家对该病的治疗,均以“补益、祛邪、温通”为主。内服方剂从全身出发,偏重于整体的辨证施治;治病求本,着眼于补脏腑气血之虚,调整机体机能,治法以补益为主,辅以发散风寒、祛风湿、活血化瘀、温里;外治方剂重视局部的辨病治疗,治法以祛邪为主,重在散寒祛湿、温经通脉、消肿止痛,缓解临床症状。2.文献的系统评价基本肯定了活血化瘀方治疗骨关节炎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但由于存在发表偏倚,纳入文献的方法学质量不高及某些指标异质性明显等原因,今后需多中心、高质量、大样本的随机对照试验进-步证实其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

陈世涵[10](2020)在《基于聚类分析与关联规则的产后痹中医古方用药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产后痹是产后妇女所患的常见疾病,西医诊疗方面,需要长期使用非甾体抗炎药或小剂量糖皮质激素对症治疗,疗效不稳定、副作用较大,且面对哺乳产妇,限制了这类药物的使用。故希望通过频数统计、聚类分析、关联规则探索产后痹中医古方用药规律,传承和学习中医的临床理念及学术思想,开辟新的治疗思路,也可为研制新药和为临床科研实验提供有力的参考依据。方法:收集第5版《中华医典》中与产后痹相关的方剂、医案处方共357首,采用频数统计、聚类分析和关联规则,利用WPS2019、SPSS V21.0统计软件和SPSS Modeler 18.0对处方用药进行挖掘分析,探讨、归纳产后痹中医古方用药规律及产后痹病机、治法,用药规律主要包括常用药物的功效归类分析、药性分析、处方配伍规律。结果:1.方剂、医案处方收录情况共收集产后痹相关处方357首,其中50首产后痹的医案处方,307首方剂。2.药物频数统计分析357首处方共涉及药物267种。对267种药物使用频次进行药物归类,据数据统计结果,可知产后痹处方用药中“补虚药”、“活血化瘀药”、“解表药”三类药物使用较多,其次为温里药、祛风湿药、清热药、行气药、利水渗湿药等。3.药性分析选用前68味高频药物进行药性分析,“温性”药物最多,有34味;“辛、苦、甘”三味最多,频次分别为38次、33次、29次;入“肝、脾”药物最多,频次均为32次,其次为入“肺、心、胃、肾”药物,频次分别为25次、24次、23次、21次。4.药物聚类分析选用前68味高频药物进行R型聚类,并依据中医处方及配伍理论,得到7个核心药对组、5个核心处方。5.药物关联规则分析选用前68味高频药物进行关联分析,得到65条两味药组成的规则、47条三味药组成的规则、59条四味药组成的规则、17条五味药组成的规则。结论:产后痹用药多选用补益气血药、强筋壮骨药、活血止痛药、活血调经药、发散风寒药、祛风寒湿药、温里药、清热凉血药、行气药。药物多以温性药物为主,药味选择着重在辛、苦、甘三方面,多选入“肝、脾”药物,且与入“肺、心、胃、肾”药物密切相关。配伍多围绕“寒温并用、动静结合、治风先治血”原则进行搭配,常选当归与各类型药物进行搭配。川芎、当归、熟地黄、肉桂、白芍、茯苓、人参之间的搭配应用最为广泛。药物组方思路可参照独活寄生汤、大秦艽汤、趁痛散、大羌活汤、九味羌活汤等名方。气血不足,寒湿痹阻,经络瘀闭是古代医家普遍认为的病机特点。古代医家应用趁痛散加减治疗产后痹最为广泛。

二、温里药温经止痛除痹的药理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温里药温经止痛除痹的药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温里药之辛味作用内涵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温里药之辛味作用
    1.1 温里散寒
    1.2 活血化瘀
    1.3 温中行气
    1.4 温经止痛
    1.5 温助阳气
    1.6 行助药势
2 结语

(2)基于文献数据挖掘探讨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辨证分型及组方用药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相关文献研究
    一、骨质疏松症病名源流及古文献病名对照参考表
    二、古代与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有关的文献研究
        (一)先秦至五代
        (二)宋金元时期
        (三)明清时期
    三、现代医家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文献研究
        (一)病因病机的现代研究进展
        (二)治法方药的研究进展
第二部分 辨证分型及组方用药规律的数据挖掘
    一、技术路线图
    二、古代文献辨证分型及组方用药规律的数据挖掘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方法
        (四)统计结果
    三、现代文献辨证分型及组方用药规律的数据挖掘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方法
        (四)统计结果
第三部分 讨论与分析
    一、辨证分型规律的研究讨论
        (一)秦汉至五代
        (二)宋金元时期
        (三)明代
        (四)清代
        (五)现代
    二、组方用药规律的研究讨论
        (一)高频用药频数分析
        (二)因子分析讨论
        (三)聚类分析讨论
        (四)关联规则分析讨论
    三、总结
        (一)病因病机总结
        (二)辨证分型规律
        (三)治法及组方用药规律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古代治疗骨质疏松症方剂分布及数量统计
致谢
查新报告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

(3)基于《中医方剂大辞典》探讨腰痛历代组方配伍及治法特点(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腰痛的传统医学研究
        1.1 病名分类
        1.2 病因病机
        1.3 辨证论治
    2 腰痛的现代医学研究
        2.1 现代医学对腰痛的认识
        2.2 现代腰痛的分型与治疗
    3 小结
第二章 腰痛方药数据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研究方法
        1.4.1 数据预处理
        1.4.2 数据库建立与数据录入
        1.4.3 数据分析方法
    2 研究结果
        2.1 唐及唐以前时期腰痛方药的数据结果
        2.1.1 频数统计结果
        2.1.2 组方规律结果
        2.1.3 聚类新方结果
        2.1.4 网络展示图
        2.2 宋金元时期腰痛方药的数据结果
        2.2.1 频数统计结果
        2.2.2 组方规律结果
        2.2.3 聚类新方结果
        2.2.4 网络展示图
        2.3 明清时期腰痛方药的数据结果
        2.3.1 频数统计结果
        2.3.2 组方规律结果
        2.3.3 聚类新方结果
        2.3.4 网络展示图
        2.4 历代腰痛方药的数据结果
        2.4.1 频数统计结果
        2.4.2 组方规律结果
        2.4.3 聚类新方结果
        2.4.4 网络展示图
第三章 讨论
    1 唐及唐以前时期的用药配伍特点及治法讨论
    2 宋金元时期的用药配伍特点及治法讨论
    3 明清时期的用药配伍特点及治法讨论
    4 历代用药配伍特点及治法讨论
        4.1 性味归经分析
        4.2 高频用药分析
        4.3 药物模式分析
        4.4 聚类新方分析
第四章 结语
    1 结论
    2 意义与创新性
    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4)附子-白芍药对治疗痹证的配伍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附子白芍配伍治疗痹证的理论研究
    1.古今医家对于白芍、附子除痹止痛功用的认识
        1.1 古代医家应用白芍除痹止痛的历史沿革
        1.2 古代医家应用附子除痹止痛的历史沿革
        1.3 现代对白芍、附子除痹止痛功效的药理研究
    2.白芍-附子药对治疗痹证的配伍意义
        2.1 通络止痛
        2.2 调和营卫
        2.3 补益肝肾
        2.4 益气养血
        2.5 运脾化湿
        2.6 行滞利水
    3.导师应用白芍附子药对治疗痹证的理论依据
        3.1 正虚为本
        3.2 邪实为标
    4.导师应用附子-白芍药对治疗各证型痹证的经验
        4.1 风寒湿痹证
        4.2 热毒痹阻证
        4.3 痰瘀互结证
        4.4 肝肾亏虚证
第二部分 附子-白芍药对治疗痹证的配伍规律研究
    1.研究目的
    2.资料与方法
        2.1 处方来源
        2.2 纳入标准
        2.3 排除标准
        2.4 规范中药名
        2.5 分析软件
        2.6 录入及核对
        2.6.1 性味,归经
        2.6.2 方药
        2.7 统计分析
        2.7.1 提取数据源
        2.7.2 药物性味,归经分析
        2.7.3 组方规律分析
结果
    1.药物四气五味及归经分析
    2.药物频次分析
    3.组方药类分析
    4.组方规律
    5.含附子-白芍药对方剂药物不同支持度的关联规则网络图
    6.基于熵方法的组方规律分析
讨论
    1.性味归经分析
    2.附子-白芍药对配伍药类分析
    3.附子-白芍药对高频核心组合分析
        3.1 白芍,附子,甘草
        3.2 白芍,附子,黄芪
        3.3 白芍,附子,当归
        3.4 白芍,附子,桂枝
        3.5 白芍,附子,防己
    4.潜在药对分析
    5.白芍-附子药对治疗痹证常见配伍药类分析
        5.1 配伍补虚药
        5.2 配伍清热药
        5.3 配伍活血药、利水渗湿药
医案举隅
    1.肝肾亏虚证
    2.热毒痹阻证
    3.风寒湿痹证
结语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白芍附子类配伍治疗痹证的研究进展
    1 文献研究
    2 实验研究
    3 白芍-附子药对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研究
    4 相关制剂研究
    5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基于辨证要素的中医治法分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课题研究背景
    1.1 古今对治法分类的研究状况
    1.2 治法分类研究存在的问题
    1.3 基于辨证要素的中医治法分类研究的意义
第2章 对象与方法
第3章 内容与结果
    3.1 《伤寒论》的治法研究
    3.2 《金匮要略》的治法研究
    3.3 《温病条辨》的治法研究
    3.4 课题研究结果
第4章 问题讨论与结论
    4.1 问题讨论
    4.2 结论
第5章 课题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6)基于辨证要素的经典方功效的规范标定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课题研究的背景
    1.1 背景与目的
    1.2 本课题研究方向的提出
第2章 对象与方法
第3章 内容与结果
    3.1 《伤寒论》方剂
    3.2 《金匮要略》方剂
    3.3 《温病条辨》方剂
    3.4 课题研究结果
第4章 问题与讨论
    4.1 三部与三焦的界定
    4.2 病所的多维性与统一性
    4.3 “一方多证”现象辨析
    4.4 方剂功效的量级标定
    4.5 方剂功效与治法、辨证要素之不同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课题研究的基本结论
    5.2 课题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7)基于数据挖掘的细辛用量及配伍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细辛的基本概况
    1 细辛的药材品种
        1.1 药材源流
        1.2 品种考证
    2 细辛的功用认识
        2.1 两汉时期
        2.2 魏晋时期
        2.3 隋唐时期
        2.4 宋元时期
        2.5 明清时期
        2.6 现代应用
    3 细辛的毒性认识
        3.1 古代源流
        3.2 现代认识
    4 “细辛不过钱”的思考
        4.1 古代源流
        4.2 现代认识
第二部分 细辛用量及配伍规律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方法
        2.1 方剂数据库的建立
        2.2 数据挖掘方法
    3 研究内容
        3.1 药物味数
        3.2 主治病症
    4 研究结果
        4.1 细辛用量结果
        4.2 细辛用量规律
        4.3 细辛配伍结果
        4.4 细辛配伍规律
第三部分 细辛毒-效-量-配伍的相关性研究
    1 功效古今异同
        1.1 历代本草中细辛功效
        1.2 历代汤剂中细辛功效
        1.3 通窍之效被忽视之处
        1.4 其他争议之处
    2 毒-效-量-配伍相关性
        2.1 细辛效量关系
        2.2 细辛毒效关系
        2.3 细辛毒量关系
        2.4 影响毒性的因素
        2.5 效-量-病相关性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历代细辛方方源分布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8)孙思邈内服膏方文献整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中医膏方源流概述
    1 膏方的概念
        1.1 膏的释义
        1.2 膏方的种类
        1.3 膏剂与丸剂的区别
    2 膏方的历史源流
        2.1 先秦至秦汉时期
        2.2 魏晋隋唐时期
        2.3 宋金元时期
        2.4 明清时期
        2.5 近现代时期
第二部分 孙思邈内服膏方研究思路和方法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内容
        2.1 文献版本依据
        2.2 膏方纳入标准
        2.3 膏方排除标准
        2.4 孙思邈膏方概况
    3 研究主要方法
        3.1 文献法
        3.2 比较法
        3.3 统计学法
    4 膏方资料处理
        4.1 膏方名称录入
        4.2 膏方病证分类录入
        4.3 内服膏方药物录入
第三部分 孙思邈内服膏方文献整理
    1 孙氏妇人内服膏方整理
        1.1 膏方评析
        1.2 妇人膏方总结
    2 孙氏胆腑内服膏方
        2.1 膏方评析
        2.2 胆腑膏方总结
    3 孙氏养生辟谷膏方介绍
        3.1 膏方评析
        3.2 养性辟谷膏方总结
    4 孙氏七窍内服膏方整理
        4.1 膏方评析
        4.2 七窍内服膏方总结
    5 孙氏大肠内服膏方整理
        5.1 膏方评析
        5.2 大肠膏方总结
    6 孙氏杂病内服膏方整理
        6.1 膏方评析
        6.2 杂病膏方总结
    7 孙氏伤寒内服膏方整理
        7.1 膏方评析
        7.2 伤寒膏方总结
    8 孙氏痈肿毒内服膏方整理
        8.1 膏方评析
        8.2 痈肿膏方总结
    9 孙氏风毒脚气膏方整理
        9.1 膏方评析
        9.2 脚气膏方总结
    10 孙氏儿科内服膏方整理
        10.1 膏方评析
        10.2 小儿膏方总结
    11 孙氏中风内服膏方整理
        11.1 膏方评析
        11.2 中风膏方总结
    12 孙氏“单首”膏方整理
        12.1 膏方评析
        12.2 “单首”膏方总结
第四部分 孙思邈内服膏方组方规律统计分析
    1 内服膏方用药统计及分析
        1.1 药类频次统计及分析
        1.2 高频类药物统计及分析
    2 内服膏方组方统计及分析
        2.1 药食两用膏方统计及分析
        2.2 内服膏方虚实证统计及分析
        2.3 内服膏方大小方统计及分析
        2.4 内服膏方剂型统计及分析
        2.5 内服膏方类型统计及分析
        2.6 收膏“湿性物质”统计及分析
第五部分 孙思邈内服膏方特色总结及历史地位
    1 膏方辨证特色
        1.1 专科专膏,以症施治
        1.2 脏腑虚实,辨证论治
    2 膏方用药特色
        2.1 补虚为主,善用温药
        2.2 寒温适中,动静结合
        2.3 药食同源,注重食疗
    3 膏方组方特色
        3.1 用药简炼,小方为主
        3.2 剂型丰富,类型多样
结语
附录 《千金方》常用药物剂量核算表
参考文献
综述 孙思邈学术思想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9)基于数据挖掘研究骨关节炎用药规律及系统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祖国医学对骨关节炎的认识
        1.1 病因病机
        1.2 辨证分型
        1.3 治法
        1.4 治疗
    2 现代医学对骨关节炎的认识
        2.1 发病机制
        2.2 治疗
    3 数据挖掘
    4 系统评价
第二部分 骨关节炎古今用药规律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内容
        2.1 文献来源与收集方法
        2.2 纳入和排除标准
        2.3 数据规范化
        2.4 数据库的设计与建立
    3 研究方法
        3.1 中医文献学方法
        3.2 统计学方法
        3.3 分析对象的选取标准
        3.4 技术路线(图2)
    4 研究结果
        4.1 古代文献
        4.2 现代文献
        4.3 古今用药对比
    5 讨论
        5.1 用药规律探讨
        5.2 组方配伍规律
        5.3 有毒中药的使用探讨
        5.4 总结
第三部分 活血化瘀方治疗骨关节炎的系统评价
    1 目的
    2 资料与方法
        2.1 文献检索方法
        2.2 文献纳入标准
        2.3 文献排除标准
        2.4 文献筛检与质量评价
        2.5 数据分析
    3 结果
        3.1 文献检索结果
        3.2 纳入文献的基本特征
        3.3 文献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3.4 有效性评价
        3.5 安全性评价
        3.6 GRADE证据质量评价
    4 讨论
        4.1 本系统评价的新颖性
        4.2 纳入研究的质量评价
        4.3 本系统评价的结果分析
    5 总结和展望
        5.1 本系统评价的临床研究意义
        5.2 对未来临床研究的启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查新报告
发表论文

(10)基于聚类分析与关联规则的产后痹中医古方用药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1 研究对象
        1.1 原始资料来源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确定检索词
        2.2 数据的规范
        2.3 信息录入与建立数据库
        2.4 统计学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方剂、医案处方收录情况
        3.2 频数分析结果
        3.3 药性的分析
        3.4 聚类分析
        3.5 关联规则分析
分析与讨论
    1 产后痹药物频数统计分析
        1.1 补益阴阳气血
        1.2 活血通络调经
        1.3 祛风散寒除湿清热
        1.4 疏肝行气
    2 产后痹药物聚类组分析
        2.1 核心药对
        2.2 核心方剂
    3 产后痹关联规则分析
        3.1 常用药对分析
        3.2 置信度、支持度最佳组合分析
    4 药物性味、归经分析
        4.1 产后痹用药四气五味分析
        4.2 产后痹用药归经分析
    5 本研究的不足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四、温里药温经止痛除痹的药理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温里药之辛味作用内涵探析[J]. 冯秀芝,吴继雷,任艳玲. 中国医药导报, 2021(26)
  • [2]基于文献数据挖掘探讨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辨证分型及组方用药规律[D]. 张芸.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1
  • [3]基于《中医方剂大辞典》探讨腰痛历代组方配伍及治法特点[D]. 叶明玉.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附子-白芍药对治疗痹证的配伍规律研究[D]. 王奕斌.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基于辨证要素的中医治法分类研究[D]. 熊德斌.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6]基于辨证要素的经典方功效的规范标定方法研究[D]. 梁达歌洋.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7]基于数据挖掘的细辛用量及配伍规律研究[D]. 滕占理.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8]孙思邈内服膏方文献整理研究[D]. 韩英豪.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1(01)
  • [9]基于数据挖掘研究骨关节炎用药规律及系统评价[D]. 李春娥.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10]基于聚类分析与关联规则的产后痹中医古方用药规律研究[D]. 陈世涵.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0(08)


中医论文 麻黄附子细辛汤论文 肾虚论文 膏方论文 附子论文

上一篇:髌骨软骨拉伸应力松弛蠕变的实验研究
下一篇:养牛业产业化经营的几种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