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中医药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30例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中医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30例(论文文献综述)

黄千千[1](2021)在《胆汁反流性胃炎中医证候特点调查及李振华教授诊治经验总结》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和意义:探索胆汁反流性胃炎(Bile Reflux Gastritis,BRG)的中医证候特点以及与焦虑抑郁的相关性,为临床辨证及诊疗提供依据。整理挖掘导师李振华教授辨证治疗BRG的临床思维模式及用药经验,为后期进一步深入研究打下基础。研究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通过面对面问卷调查的形式,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包括一般资料、个人情况、合并疾病情况、中医证候以及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S)的评测结果),将结果录入Excel表中建立数据库,运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探索BRG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特点和合并焦虑抑郁情况;收集、整理导师门诊记录完整的BRG医案,将数据录入Excel表中建立数据库,进行二次核对及数据预处理后导入“古今医案云平台(V2.3.5)”软件,对四诊、证型、遣方用药进行统计分析,结合导师本人指导,对其有关BRG的认识、辨证思维及选方用药等经验进行总结。研究结果:1.横断面研究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中医证候特点及其与焦虑抑郁相关性横断面研究选取100例BRG患者进行调查,发病人群年龄在21-70岁之间,女性多于男性,患者的受教育程度主要为大专及本科,职业分布以专业技术人员为主。饮食偏嗜、三餐不规律、失眠、缺乏运动、社会关系差、焦虑抑郁都是发病的相关因素。在BRG伴焦虑抑郁的人群中,女性多于男性,以青年人为主,病程多为1-3年,这类人群普遍工作压力较大、缺乏运动,家庭关系较差。本研究中共出现三种中医证候:肝胃不和证(含肝胃气滞证、肝胃郁热证)、脾胃虚弱证(含脾胃气虚证、脾胃虚寒证)、脾胃湿热证,其中肝胃不和证出现频率最高,占56%,其次为脾胃虚弱证占34%,脾胃湿热证占10%。睡眠质量(P<0.05)、焦虑抑郁(P<0.05)在各中医证候间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李振华教授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的数据挖掘及经验总结数据挖掘共纳入病例140例,共有92种症状,出现频次最高的症状为烧心、睡眠障碍、反酸、胃胀、纳呆、胃痛、嗳气、便溏;共有6种舌质,为淡红舌、暗红舌、红舌、淡舌、淡暗舌、紫暗舌;共有15种舌苔,出现频次最高为薄白苔、白苔、黄腻苔、白腻苔、白厚苔、薄黄腻苔;共有8种脉象,分别是弦细脉、弦滑脉、沉小脉、沉细脉、滑脉、沉脉、细弱脉、沉弦脉;共有10种中医证候,出现频次较高的有肝胃不和证、肝旺脾虚证、肝郁脾虚证、肝胃郁热证、肝脾气滞证;共使用方剂37首,出现频次较高的为左金丸、枳术汤、柴胡桂枝干姜汤、金铃子散、舒肝解郁胶囊、乌贝散、香苏散;共使用中药149味,使用频次较多的依次是柴胡、黄芩、炙甘草、黄连、法半夏、炒白术、生姜、炒枳实、吴茱萸,将药物按功效分类为18类,使用频次较多的依次为补虚药、清热药、解表药、化痰止咳平喘药、利水渗湿药、活血化瘀药、理气药和收涩药。药物四气属性分布:性温、微寒、寒的药物使用频次较高;药物五味属性分布:味辛、苦的药物使用频次较高;药物归经分布:归于脾、胃经的药物使用频次较高;药物配伍:清肝降逆用吴茱萸、黄连,清化湿热用清半夏、竹茹、茯苓,制酸止痛用海螵蛸、煅牡蛎、浙贝母,燥湿行气用苍术、厚朴、陈皮,行气除满用枳实、大黄、虎杖,行气止痛用川楝子、延胡索,疏肝理气用沉香曲、香附、枳实,疏肝解郁用贯叶金丝桃、刺五加,补中益气用党参、炙甘草、大枣,温暖脾阳用干姜、桂枝、吴茱萸,养血柔肝用当归、白芍等。研究结论:1.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中医证候特点及与焦虑抑郁的相关性BRG的发病女性多于男性,青年人为主要发病人群,与受教育程度呈正相关,中医证候以肝胃不和证为主,焦虑抑郁状态是BRG发病的重要因素。2.李振华教授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思维模式及用药经验导师李振华教授认为本病病位在胃,与肝、胆、脾密切相关,病性属虚实夹杂,虚为脾胃虚弱,实为肝郁气结,胆汁疏泄失调,上犯于胃,兼气滞、血瘀、水湿、痰湿、痰热、食积等病理因素阻滞气机,导致腑气不通,升降失调。在治疗上李振华教授以调肝和胃为基本治法,健运脾胃贯穿治疗全程,调畅情志为重要手段,同时强调饮食及生活调护对疾病的发展和预后有重要影响。

张红梅,张小琴[2](2021)在《中医药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研究进展》文中认为胆汁反流性胃炎(BRG)是临床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之一,发病率高,病情易反复发作。目前该病的发病相关原因及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现代医学对其治疗较为局限。近年来,中医药对BRG的研究日渐深入,对其治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显着疗效。对中医药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赵鑫[3](2021)在《基于“胆胃同治”理论探析辨治胆汁反流性胃炎及文献方药规律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基于“胆胃同治”理论探讨辨治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临证思维,并通过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分析相关文献资料,分析总结当代医家诊治本病的辨治思路与处方用药规律,并与导师倡导的“胆胃同治”法相互佐证,以期为临床应用推广提供理论依据与数据支持。材料与方法:将“胆胃同治”法的理论渊源、核心病机及治则治法进行论述,进一步分析总结导师的临证经验。应用知网、万方、维普数据库,检索整理近10年中医药治疗本病的文献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应用统计数据进一步证明“胆胃同治”理论的临床指导价值。结果:1.胆汁反流性胃炎的发病关键为中焦气机升降失衡,胆邪犯胃,胃失和降,胆汁上逆,临床治疗本病基于“胆胃同治”理论,以恢复胆胃协调功能为原则,应用临床具有较好的理论指导意义。2.检索到相关文献164篇,用药1868次,共计中药129种,经统计并综合分析君臣佐使之效用差异后发现常见用药以理气药(柴胡、陈皮、枳壳等)、补虚药(白芍、党参等)、清热药(黄连、黄芩等)为主;药物应用频次之药性排列为:寒630次,温576次,平347次,热70次,凉8次。五味频次排列顺序依次为:苦1028次,辛871次,甘502次,酸330次,咸103次。归经频次为:脾经1243次,肺经932次,胃经809次,肝经623次,胆经384次。运用中医药传承辅助平台对高频中药进行关联度、聚类运算得出:二阶常用药对:柴胡-枳壳,柴胡-陈皮等。三阶常用角药:柴胡-白芍-枳壳,半夏-柴胡-枳壳,柴胡-白芍-陈皮等。四阶常用药对:柴胡-白芍-陈皮-枳壳,柴胡-白芍-甘草-枳壳等以及6组聚类组方。结论:导师倡导的“胆胃同治”法论治胆汁反流性胃炎,切中核心病机,临床应用广泛,具有较好的临床指导价值。

陈亮[4](2021)在《柴芩金连汤治疗肝胃郁热型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项课题主要研究柴芩金连汤临床治疗肝胃郁热型胆汁反流性胃炎的疗效观察,为临床中医药治疗肝胃郁热型胆汁反流性胃炎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方法:收集68例符合纳入标准的肝胃郁热型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将68例患者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柴芩金连汤治疗组为观察组,西药治疗组为对照组,疗程共8周,在严格做好安全评判的标准下,分别对观察组和对照组的中医证候积分、疾病总疗效以及胃镜下表现作出评价,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柴芩金连汤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在疾病总疗效、胃镜疗效判定、中医证候总积分改善三方面均优于西药对照组;能明显改善胆汁反流性胃炎多项中医证候积分,在改善胃痛、胃胀、舌红苔黄或黄腻、嗳气嘈杂、体重减轻、便秘、急躁易怒方面比西药对照组明显(P<0.05),而在口干口苦、纳呆食少方面与西药对照组治疗效果相当(P>0.05)。柴芩金连汤在临床观察中无不良反应发生,安全性好。结论:通过观察柴芩金连汤治疗30例(4例脱落或剔除)肝胃郁热型胆汁反流型胃炎的患者,结合数据结果与分析,临床结果显示柴芩金连汤相比对照组能明显改善患者症状、胃镜下表现,且无不良反应,此方在治疗肝胃郁热型胆汁反流性胃炎中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黄佳钦[5](2020)在《理气活血解毒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疗效与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是临床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而在慢性萎缩性胃炎基础上伴发的肠上皮化生或(和)异型增生称为胃癌癌前病变(precancerous lesions of gastric cancer,PLGC)。由于胃癌具有发病率高、生存率低、发现晚等特点,故胃癌癌前病变作为肠型胃癌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中间环节,早期在此阶段进行及时、有效的干预对阻断胃癌的发生、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西医对于此病的治疗主要集中在对症治疗及对因治疗,其中包括根除幽门螺杆菌、抗胆汁反流、抗氧化、叶酸及COX-2抑制剂等治疗方式,尚缺乏特异性干预措施。而中医药在整体观及辨证论治理论指导下展现出光明的前景,国内外研究发现,中医药在延缓、阻断甚至逆转PLGC方面发挥了独特的作用,且逐渐成为了研究的热点。本课题组结合PLGC病机特点及长期的临床经验,总结出使用理气活血解毒法干预PLGC,并在前期的临床研究中得出该法在PLGC的治疗上确有疗效,然其具体的分子机制仍不明确。故本课题拟从临床疗效和分子机制两部分展开研究:临床疗效部分,通过证候量表、胃镜及病理组织学等评价方式以明确理气活血解毒法治疗PLGC的临床疗效;分子机制部分,采用网络药理学技术及多色免疫荧光技术探讨理气活血解毒法干预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作用机制。方法本研究由文献综述、临床疗效研究及分子机制研究三部分组成。文献综述部分分为以下2部分:“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中医研究进展”部分,对本病的病名、病因、病机特点、分型论治、现代医家治疗特点等方面展开论述;“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西医研究进展”部分,主要围绕本病的流行病学、病因、治疗方法及发病机制等方面进行探讨。临床疗效研究部分,收集就诊于东直门医院门诊的肝胃郁热、气虚血瘀型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患者30例,使用理气活血解毒法方药对其进行干预,对比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和胃镜病理学表现情况,试图探索理气活血解毒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临床疗效。分子机制部分,首先采用网络药理学技术初步探索理气活血解毒法方药干预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作用机制,进而运用理气活血解毒法干预30例肝胃郁热、气虚血瘀型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患者,运用多色免疫荧光技术检测患者治疗前后胃组织PI3K/AKT通路关键分子PI3K、AKT、Bcl-2、P53、ERBB4、PTEN的水平,尝试探讨理气活血解毒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分子机制。结果(1)一般情况对比,本研究共纳入30例研究对象,其中年龄最大者68岁,最小者35岁,平均年龄为53.93±7.87,其中男性19例,女性11例,且不同性别年龄分布无统计学差异(P>0.05);教育程度在大学以下者较多,其中高中21例,占70.00%;就诊季节以冬季(46.67%)、秋季(40.00%)居多;本病诱发情绪因素以焦虑忧虑(63.33%)、急躁易怒(60.00%)、精神紧张(43.33%)多见;患者饮食习惯以嗜食油腻(70.00%)、甜食(60.00%)、辛辣(40.00%)居多;生活作息方面,作息规律(46.67%)者多于熬夜(40.00%)与劳倦(30.00%)的患者;烟酒史方面,吸烟(43.33%)及饮酒(36.67%)患者较多。(2)临床疗效主要从临床症状积分及病理组织学积分两方面评估运用尼莫地平法计算临床症状积分得出,痊愈2例(6.67%),显效5例(16.67%),有效19例(63.33%),无效4例(13.33%),总有效率86.67%,且治疗前后患者症状总积分、主要症状积分及次要症状积分差异均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此外,对各症状治疗前后积分进行统计,得出胃脘痞塞、心烦易怒、反酸、烧心、口苦、口干、暖气、身重倦怠、精神疲乏、纳差、气短、大便溏薄症状治疗前后积分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胃脘疼痛、懒言症状治疗前后积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中嘈杂、大便干结症状治疗前后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患者治疗前后病理组织学积分进行统计发现,治疗前后患者病理总积分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且萎缩、肠化、异型增生及慢性炎症4项病理表现治疗前后积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活动性病理表现治疗前后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分子机制研究结果包括网络药理学结果与PI3K/AKT通路关键分子多色免疫荧光检测结果网络药理学结果共搜集了 858个化合物,以OB≥30%,DL≥0.18为筛选条件,共得到83个口服利用度和类药性较好的候选化合物;化合物-靶点网路共有41个hub节点,其中靶点≥35个的化合物有11个,13个靶点能与≥20个化合物发生相互作用;靶点-疾病网络有54个节点,其中包含31个靶点与23个疾病;对参白颗粒中6种草药对应的靶点进行GO富集分析,确定了 324个GO条目;并对上调的部分差异基因进行KEGG通路富集分析,根据FDR≤0.01筛选得到24条KEGG通路信息。对30例患者治疗前后的胃组织PI3K/AKT通路关键分子进行多色免疫荧光检测得出,PI3K治疗前后光密度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AKT、Bcl-2治疗前后光密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ERBB4、P53、PTEN治疗前后光密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一般情况中,从性别年龄分析,该病好发于45-65岁的中老年,男性发病率较高。且患者发病与季节、饮食、情绪有关,其中就诊季节以冬、秋季节较多,情绪中焦虑忧虑、急躁易怒、精神紧张三方面因素影响较大,饮食以嗜食油腻、甜食、辛辣、生冷食物者居多,同时烟酒史也是本病发病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2)采用自身前后对照临床试验发现,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及病理组织学表现均得到了明显改善,故可以发现理气活血解毒法方药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具有明确的临床疗效。(3)网络药理学结果发现细胞凋亡、P53、ERBB4、癌症通路等17条通路均与PI3K/AKT通路相关,由此猜测,参白颗粒干预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可能通过PI3K/AKT通路实现。进一步观察理气活血解毒法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PI3K/AKT通路关键分子PI3K、AKT、Bcl-2、ERBB4、P53、PTEN分子的干预作用,发现理气活血解毒法可下调PI3K、AKT、Bcl-2分子的表达水平,故该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可能通过诱导细胞凋亡、抑制细胞增殖发挥作用,从而影响癌变的发展。

于杰[6](2020)在《健脾理气化痰法治疗脾虚痰湿型慢性胃炎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运用健脾理气化痰法为治疗方法,通过对临床收集的病例治疗前和治疗后中医症状积分的统计和对比,观察患者服用香砂六君子汤加减治疗脾虚痰湿型慢性胃炎的疗效,为临床应用提供思路和参考。方法:本研究分为理论研究和临床研究两部分。理论研究部分:对近几年现代医学在诊治慢性胃炎的进展进行总结,并对慢性胃炎所属的中医范畴、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等方面进行了阐述。临床研究部分:在加拿大多伦多地区进行,本临床观察所选择的病例来自于 IE Acupuncture and TCM Clinic 和 Yongkang Health Center 就诊的慢性胃炎患者。将3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慢性胃炎患者进行中医辨证,确定为脾胃虚弱兼痰湿型,口服科学浓缩中药香砂六君子汤粉剂,每次4克,每日3次,1个月为一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观察患者治疗前及用药2周、4周、6周及8周后的中医症状积分变化情况,进行治疗前后自身对照比较,并利用统计学软件对其疗效进行分析,判断其临床疗效。结果:运用健脾理气化痰法治疗脾虚痰湿型慢性胃炎具有显着的疗效,在改善患者总体症状方面总有效率为90%,其中临床治愈率为6.67%,显效率为30%,有效率为53.33%。服用香砂六君子汤2周后,30例患者除大便稀溏和气短懒言两项的积分与治疗前积分相比没有明显下降,其他症状的积分均有明显下降。治疗4周后,30例患者除大便稀溏外,其余症状的积分均较治疗前有显着的下降。其中胃部喜按喜暖、食少纳呆、倦怠乏力和气短懒言症状下降明显。治疗6周和8周后,30例患者所有症状积分均持续下降,症状均得到明显改善,P<0.01,具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结论:健脾理气化痰法在改善患者中医总体症状方面总有效率为90%,说明健脾理气化痰法缓解症状疗效显着。患者在治疗后症状总积分较治疗前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其中胃脘胀满、胃脘隐痛、胃部喜按喜暖、食少纳呆、倦怠乏力和气短懒言症状改善更明显。华裔与非华裔患者在疗效差异上没有统计学意义,说明香砂六君子汤不仅对华裔患者有明显的疗效,对非华裔患者在改善慢性胃炎中医症状上也同样疗效显着。

娄娟娟[7](2020)在《利胆和胃方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胆胃郁热证)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观察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胃镜下胆汁反流程度以及安全性情况来明确利胆和胃方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探索中医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的新方法,丰富中医学理论。研究方法:选取6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将两组病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对照组予以奥美拉唑加莫沙必利治疗,治疗组予以利胆和胃方加减口服治疗,两组均治疗8周。观察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胃镜下胆汁反流情况等结果,统计结果,建立数据库,用SPSS24.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一般情况、胃镜下胆汁反流程度及中医症状积分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两组具有可比性。治疗后,两组总疗效相比,治疗组总有效率达93%,对照组总有效率达73%,治疗组远高于对照组,经统计分析,治疗组更具有优势(P<0.05);症状总积分对比,两组积分在治疗后均下降,都能改善患者的症状,相比于对照组,治疗组的治疗效果更好(P<0.05);中医症状积分单项对比,治疗组在治疗后对各个单一症状均有治疗效果(P<0.05),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各症状经过比较,在脘腹灼痛或胀痛、口干口苦、吐酸嘈杂、脘胁胀满及不欲饮食这些症状上有明显改善,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结果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组间比较发现,治疗组在脘腹灼痛或胀痛、口干口苦、嗳气呃逆及情志不畅等症状方面更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脘胁胀满、吐酸嘈杂及不欲饮食等症状比较发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效果相当。两组治疗后,实验组共20例进行胃镜复查,治疗总有效率达90%。对照组有20例复查胃镜,治疗总有效率为55%,统计分析发现,治疗组在胃镜改善方面,疗效更好(P<0.05)。结论:利胆和胃方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胆胃郁热证型疗效明确,能显着改善患者的症状,并且对于胃镜下胆汁反流程度的改善效果良好,未见明显不良反应。本方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并且治疗价格低廉,安全性高,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王郑[8](2020)在《基于数据挖掘的周仲瑛教授辨治胆汁反流性胃炎传承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周仲瑛教授诊治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临床经验及用药特色,丰富和完善国医大师周仲瑛教授的学术思想,进一步指导并提高临床疗效。方法:收集周仲瑛教授1994年至2012年诊治的胆汁反流性胃炎案例,筛选符合标准的199诊次病案,依次录入Medcase Ver3.8诊籍中医师工作室-名老中医经验传承辅助平台,建立医案信息数据库,运用频数分析、关联规则、聚类分析等方法从临床症状、舌苔、脉象、病机、用药等方面进行数据挖掘研究。结果:入选患者60例,共199诊次,男性与女性例数比为2:3,女性发病率略高于男性,年龄主要集中在20-69岁之间;临床表现主要有胃脘痞胀、嗳气、胃脘疼痛、口干、泛酸、口苦、胃脘怕冷等,频率分别为 48.74%、32.66%、28.64%、25.13%、25.13%、20.10%、18.59%;病机方面:湿热中阻和肝胃不和占比较重,分别占65.33%、62.81%,其次为脾胃虚弱,胃失和降,胃热气滞,胃热津伤等,频率分别为14.57%、13.57%、12.56%、7.04%;用药方面:应用频次超过100的中药分别为黄连、法半夏、香附、藿香、枳壳、吴茱萸、砂仁、陈皮,频率分别为 83.92%、77.39%、66.38%、64.32%、63.82%、61.08%、52.26%、50.75%。其中黄连和法半夏的使用频率最高,均在70%以上。结论:胆汁反流性胃炎的病机是动态变化的,具体为肝郁化火,胆邪犯胃;脾胃亏虚,胃失和降;湿热中阻,气机不畅;迁延失治,气津两伤;病程日久,瘀血阻络。治疗上以理气通降为大法,并贯穿治疗始末。基本方为:黄连、吴茱萸、香附、法半夏、厚朴、炙甘草、枳壳、白芍、藿香、苏梗。常用方为:左金丸、半夏泻心汤、柴胡疏肝散、连苏饮、二陈平胃散、小陷胸汤、失笑散等。用药特色:善用黄连,配伍药对;刚柔并济,谨防伤阴;病在胆胃,多用肝药。

陈观婷[9](2020)在《清中降逆汤治疗脾胃湿热型原发性胆汁反流性胃炎的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通过观察清中降逆汤治疗原发性胆汁反流性胃炎(脾胃湿热证)的中医证候积分、胃镜下胆汁反流情况、胃黏膜相情况、不良反应等方面,评价清中降逆汤治疗原发性胆汁反流性胃炎(脾胃湿热证)的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为临床治疗原发性胆汁反流性胃炎提供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丰富中医药治疗原发性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临床经验。方法:将按照病例纳入、排除标准的60例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清中降逆汤组)30例,对照组(济诺+安达组)30例,观察并客观记录患者治疗前后的中医临床证候积分、胆汁反流程度分级、胃黏膜分级以及安全性指标。治疗观察时间为4周。采用SPSS 25.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中医证候总积分:两组患者治疗后中医证候总积分均较治疗前下降,组间对比提示中药降低中医证候总积分优于西药(P<0.05)。2.单项中医症状积分:中药在改善胃脘疼痛、胃脘痞满、胃脘灼热、口苦口臭、恶心呕吐、大便黏滞方面均有显着疗效(P<0.01);西药在改善胃脘疼痛、胃脘痞满、胃脘灼热、恶心呕吐、大便黏滞方面有显着疗效(P<0.01),在改善口苦口臭症状方面有疗效(P<0.05)。治疗后两组比较,中药在改善胃脘灼热方面明显优于西药(P<0.01),在改善胃脘疼痛、胃脘痞满、口苦口臭、恶心呕吐方面优于西药(P<0.05),在改善大便黏滞方面两组疗效相当。3.胆汁反流疗效:治疗组有效率为81.48%,对照组有效率为71.43%,在改善患者胆汁反流情况方面两组疗效相当(P>0.05);4.胃黏膜相疗效:治疗组有效率为85.19%,对照组有效率为75.00%,在改善患者胃黏膜相情况方面中药优于西药(P<0.05);5.临床综合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59%。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8.57%,中药临床疗效优于西药(P<0.05)。6.治疗前后,患者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清中降逆汤治疗脾胃湿热型原发性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临床疗效确切,能有效改善患者临床证候,改善患者胃镜下胆汁反流情况及胃黏膜损伤情况,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黎秀煜[10](2020)在《桂芍柴胡汤治疗肝胃不和型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临床疗效观察及对患者血清GAS、PGⅠ、PGⅡ水平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次研究要目的在于观察桂芍柴胡汤及西药对肝胃不和型BRG患者的临床疗效,通过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候积分、焦虑抑郁量表评分及血清GAS、PGⅠ、PGⅡ水平的变化,分析桂芍柴胡汤治疗肝胃不和型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临床疗效及应用价值,并探讨其内在作用机制,为中药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进一步丰富理论基础。方法:病例来源于2019年1月至2019年6月期间就诊于安徽省中医院干部脾胃科门诊及住院的证属肝胃不和型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总共收集70例,按数字随机法分为治疗组(桂芍柴胡汤组)、对照组(西药组)各35例。治疗组予桂芍柴胡汤复方颗粒治疗,每日一剂,早晚饭后温服。对照组予以雷贝拉钠唑肠溶片20mg,一日一次,一次一粒;盐酸依托必利分散片50mg,一日三次,一次一粒。以上治疗组、对照组均以4周为疗程。分别观察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中医症候积分、焦虑抑郁量表评分及血清中GAS、PGⅠ、PGⅡ水平。并对所收集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临床疗效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症状较治疗前均显着改善。其中桂芍柴胡汤组总有效率91.43%;西药组总有效率82.86%。桂芍柴胡汤组总有效率优于西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中医总症候积分对比:治疗前桂芍柴胡汤组及西药组患者中医总症候积分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中医总症候积分比较本组治疗前均显着下降,P<0.05。其中桂芍柴胡汤组治疗后在症候积分改善方面明显优于西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焦虑、抑郁量表评分:(1)西药组抑郁量表评分治疗后较治疗前无明显改变,P>0.05;桂芍柴胡汤组抑郁量表评分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2)西药组焦虑量表评分治疗后较治疗前无明显改变,P>0.05;桂芍柴胡汤组焦虑量表评分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3.血清GAS、PGⅠ、PGⅡ水平比较:(1)两组患者治疗前血清GAS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西药组治疗后血清GAS水平治疗前后无显着变化,P>0.05;桂芍柴胡汤组治疗后血清GAS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治疗后血清GAS水平桂芍柴胡汤组明显低于西药组,P<0.05。(2)两组患者治疗前血清PGI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PGI水平较治疗前均降低,P<0.05;且治疗后血清PGI水平桂芍柴胡汤组明显低于西药组,P<0.05。(3)两组患者治疗前血清PGII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PGII水平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P<0.05;且治疗后血清PGII水平桂芍柴胡汤组明显低于西药组,P<0.05。结论:桂芍柴胡汤对治疗肝胃不和型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能显着改善临床症状,减轻患者痛苦,提升生活品质。并且在降低焦虑量表评分、抑郁量表评分,改善患者的精神-心理状态方面具有一定的效果,同时对患者血清中GAS、PGⅠ、PGⅡ水平方面产生肯定的影响。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安全性优异,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二、中医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30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医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30例(论文提纲范文)

(1)胆汁反流性胃炎中医证候特点调查及李振华教授诊治经验总结(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中医研究概况
        1 病名溯源
        2 病因病机
        2.1 古代医家的认识
        2.2 现代医家的认识
        2.2.1 肝(胆)胃不和是核心病机
        2.2.2 与三焦郁滞密切相关
        2.2.3 浊毒内蕴是重要病机
        3 辨证论治
        3.1 现代医家临证经验
        3.2 现代研究
        4 中药方剂
        4.1 经方
        4.1.1 柴胡剂
        4.1.2 其他经方治疗
        4.2 自拟方
        4.2.1 现代医家临证经验
        4.2.2 现代研究
        4.3 中成药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胆汁反流性胃炎的现代医学研究概况
        1 定义
        2 临床表现
        3 流行病学
        4 发病因素及发病机制
        4.1 胃肠道手术
        4.2 胆囊疾病
        4.3 Hp感染
        4.4 精神心理因素
        5 诊断
        5.1 诊断标准
        5.2 检测方法
        5.2.1 胃镜检查
        5.2.2 胶囊内镜
        5.2.3 胃内24小时pH及胆红素监测
        5.2.4 胃内总胆汁酸测定
        5.2.5 放射性核素检测
        6 治疗现状
        6.1 一般治疗
        6.2 药物治疗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研究一 胆汁反流性胃炎中医证候特点研究
        前言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内容
        2.1 研究对象
        2.2 诊断标准
        2.2.1 西医诊断标准
        2.2.2 中医诊断标准
        2.3 纳入标准
        2.4 排除标准
        3 研究方法
        3.1 制定调查表
        3.2 医院焦虑抑郁量表
        3.3 建立数据库
        3.4 统计方法
        4 研究结果
        4.1 一般资料
        4.1.1 年龄、性别
        4.1.2 BMI
        4.1.3 受教育程度与职业
        4.2 个人史
        4.2.1 病程
        4.2.2 合并疾病情况
        4.2.3 饮食习惯
        4.2.4 个人嗜好
        4.2.5 生活习惯
        4.2.6 人际关系
        4.2.7 工作强度
        4.2.8 焦虑抑郁情况
        4.3 致病相关因素与BRG患者焦虑抑郁的差异性检验
        4.4 中医证候研究
        4.4.1 中医证候分布
        4.4.2 中医证候与性别的相关性
        4.4.3 中医证候与年龄的相关性
        4.4.4 中医证候与病程的相关性
        4.4.5 中医证候与睡眠质量的相关性
        4.4.6 中医证候与运动频率的相关性
        4.4.7 中医证候与焦虑抑郁的相关性
        5 讨论
        5.1 发病人群特征
        5.2 受教育程度与职业
        5.3 合并疾病
        5.4 个人嗜好
        5.5 焦虑抑郁与其他致病因素的相关性
        5.6 中医证候与其他致病因素的相关性
        参考文献
    研究二 基于数据挖掘的李振华教授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经验总结
        前言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内容
        2.1 研究对象
        2.2 诊断标准
        2.3 纳入标准
        2.4 排除标准
        3 研究方法
        3.1 信息采集
        3.2 数据预处理
        3.3 数据挖掘方法
        3.3.1 频数分析
        3.3.2 关联规则分析
        4 研究结果
        4.1 四诊信息
        4.1.1 临床症状分布
        4.1.2 舌质分布
        4.1.3 舌苔分布
        4.1.4 脉象分布
        4.2 中医证候
        4.3 常用方剂
        4.4 常用药物
        4.5 药物性味归经分析
        4.5.1 药物四气属性分布
        4.5.2 药物五味属性分布
        4.5.3 药物归经分布情况
        4.6 关联分析
        4.6.1 药物间关联规则
        4.6.2 症状与药物关联规则
        5 讨论
        5.1 四诊情况分析
        5.2 用药分析
        5.2.1 药物性味归经
        5.2.2 药物功效分类
        5.2.3 高频药物分析
        5.3 导师治疗BRG的经验总结
        5.3.1 病因病机
        5.3.2 施治经验
        5.3.3 用药配伍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一 证候调查记录表
附录二 辨证分型标准
附录三 医院焦虑抑郁评分量表(HADS)
个人简介

(2)中医药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胆汁反流性胃炎的病因病机
2 胆汁反流性胃炎的辨证分型
3 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中医药治疗
    3.1 中医内治疗法
        3.1.1 专方化裁治疗
        3.1.2 辨证治疗
        3.1.3 自拟方治疗
        3.1.4 中成药治疗
    3.2 中医外治法
        3.2.1 针灸
        3.2.2 针药结合
        3.2.3 推拿
        3.2.4 埋线
        3.2.5穴位注射
    3.3 中西医结合治疗
4 讨论

(3)基于“胆胃同治”理论探析辨治胆汁反流性胃炎及文献方药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基于“胆胃同治”探讨胆汁反流性胃炎辨治思路
    1.论“胆胃同治”法的理论基础
    2 得“核心病机”,立“同治之法”
    3 兼证方药探析
    4 注意调摄,未病先防,既病防变
    5 验案举隅
    小结
第二部分 基于文献挖掘中医药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用药规律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资料处理及纳排标准
    3 数据规范化及研究方法和内容
    4 研究结果
讨论
结论
本研究的创新性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中医药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4)柴芩金连汤治疗肝胃郁热型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前言
第一部分 材料与方法
    1 临床资料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1.2.2 中医诊断标准
        1.3 观察病例标准
        1.3.1 纳入标准
        1.3.2 排除标准
        1.3.3 病例剔除标准
        1.3.4 伦理学要求
    2 研究方法
        2.1 分组方法
        2.2 治疗方案
        2.3 观察指标与方法
        2.3.1 一般情况及安全性指标
        2.3.2 疗效性指标
        2.3.3 疗效评价
        2.3.4 观察方法
    3 统计学处理
第二部分 结果与分析
    1 病例收集情况
    2 治疗结果
        2.1 一般资料比较
        2.1.1 两组性别构成比较
        2.1.2 两组年龄分布比较
        2.1.3 两组病程分布比较
        2.2 病情程度比较
        2.2.1 两组治疗前胆汁反流情况比较
        2.2.2 两组治疗前中医证候总积分情况比较
    3 疗效比较
        3.1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总积分比较
        3.2 中医证候积分单项比较
        3.3 两组治疗后中医总积分比较
        3.4 胃镜下胆汁反流疗效评价
        3.5 胃黏膜疗效评价
        3.6 疾病总疗效评价
    4 安全性评价
第三部分 讨论
    1 关于BRG中医认识
    2 选方依据
    3 柴芩金连汤方药分析
        3.1 柴金连汤全方分析
        3.2 组方药物分析
    4 疗效指标分析
        4.1 胃镜检查
        4.2 中医证候积分
    5 西药对照组药物选择分析
    6 结果分析
    7 不足与展望
第四部分 结论
参考文献
附件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开题、中期及学位论文答辨委员组成

(5)理气活血解毒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疗效与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中医研究进展
        1 中医病名认识
        2 中医病因病机认识
        3 现代医家辨证论治特点
        4 辨病专方治疗
        5 中成药治疗
        6 外治法
        7 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机制研究
        8 理气活血解毒法
        9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西医研究进展
        1 病因
        2 治疗
        3 PI3K/AKT通路研究现状
        4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疗效研究 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临床疗效研究
    1 临床资料
    2 研究内容与方法
    3 研究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第三部分 分子机制研究
    一、理气活血解毒法方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网络药理学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二、理气活血解毒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机制研究
        1 临床资料
        2 研究内容
        3 研究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结语
    1 研究结论
    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附录2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6)健脾理气化痰法治疗脾虚痰湿型慢性胃炎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慢性胃炎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1.1 流行病学研究
        1.2 病因及发病机制
        1.2.1 H. pylori感染
        1.2.2 胆汁反流
        1.2.3 免疫因素
        1.2.4 维生素缺乏
        1.2.5 服用NSAIDs药物
        1.2.6 生活方式
        1.2.7 其他因素
        1.3 慢性胃炎的分类
        1.4 慢性胃炎的诊断
        1.5 西医治疗慢性胃炎
        1.5.1 抗H. pylori的治疗
        1.5.2 防止胆汁反流
        1.5.3 胃粘膜保护剂
        1.5.4 内镜和手术治疗
        1.5.5 综合治疗
    2. 中医药治疗慢性胃炎的现状及研究进展
        2.1 慢性胃炎的中医理论
        2.2 脾胃的生理功能与病理变化
        2.2.1 脾
        2.2.2 胃
        2.2.3 脾与胃的关系
        2.3 病因病机
        2.4 辨证论治
        2.4.1 慢性胃炎的辨证分型
        2.4.2 辨证分治
        2.4.3 基本方
        2.4.4 自拟经方
        2.4.5 中成药
        2.4.6 外治法
        2.5 中医药治疗慢性胃炎的优势与不足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2. 方法
        2.1 诊断标准
        2.2 纳入标准
        2.3 排除标准
        2.4 脱落标准
        2.5 治疗方法
        2.5.1 药物
        2.5.2 疗程
        2.6 观察指标
        2.7 疗效评定标准
        2.8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一般资料
        3.1.1 性别分布情况
        3.1.2 年龄分布情况
        3.1.3 族裔分布情况
        3.1.4 病程分布情况
        3.2 30例患者治疗后中医症状疗效评价
        3.3 治疗前、后中医症状总积分的变化
        3.4 中医各项症状治疗前后平均积分的变化
        3.5 中医各项症状在不同治疗时期的积分比较
        3.5.1 治疗2周后所有症状的变化
        3.5.2 治疗4周后所有症状的变化
        3.5.3 治疗6周后所有症状的变化
        3.5.4 治疗8周后所有症状的变化
        3.6 华裔与非华裔疗效情况
    4. 结论
第三部分 讨论
    1. 健脾理气化痰法的理论依据及选方
        1.1 脾胃虚弱是慢性胃炎的发病基础
        1.2 气机失调是慢性胃炎的重要因素
        1.3 痰湿内阻是慢性胃炎的病机核心
        1.4 健脾理气化痰法的选方
    2. 香砂六君子汤加减治疗慢性胃炎
        2.1 香砂六君子汤的治疗作用
        2.2 香砂六君子汤的药理作用
        2.3 方药药性及现代药理研究
    3. 思考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利胆和胃方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胆胃郁热证)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祖国医学对胆汁反流性胃炎的认识
        1.1 对病名的认识
        1.2 中医病因
        1.3 中医病机
        1.4 治疗
    2. 现代医学对胆汁反流性胃炎的认识
        2.1 BRG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2.2 BRG的诊断
        2.3 BRG的治疗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病例的选择标准
        1.1 诊断标准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剔除标准
        1.5 脱落与终止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病例分组及方法
        2.2 治疗方案
        2.3 观察指标
    3. 疗效评定标准
        3.1 中医证候疗效评定标准
        3.2 胃镜疗效评价标准
        3.3 安全性评价
    4. 统计学处理
    5. 治疗结果
        5.1 基本情况指标
        5.2 疗效观察指标
        5.3 安全性指标
第三部分 讨论
    1. 利胆和胃方选方理论依据
    2. 利胆和胃方方药分析
        2.1 药物组成
        2.2 方义分析
        2.3 现代药理学研究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8)基于数据挖掘的周仲瑛教授辨治胆汁反流性胃炎传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研究概况
    1. 古代医家相关认识
        1.1 病名沿革
        1.2 病因病机
        1.3 辨证治疗
    2. 现代医家对胆汁反流性胃炎的认识
        2.1 病因病机
        2.2 辨证分型
        2.3 治疗
    3. 名老中医数据挖掘研究
        3.1 疾病研究
        3.2 用药研究
第二部分 存在问题与解决方案
    1. 存在问题
        1.1 数据挖掘运用
        1.2 周老学术传承研究
    2. 解决方案
        2.1 研究方法
        2.2 技术路线
第三部分 病案数据挖掘研究
    1. 研究对象
        1.1 资料来源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信息采集
        2.2 数据预处理
        2.3 初步清洗
        2.4 症状规范
        2.5 药名规范
        2.6 数据挖掘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医案基本信息
        3.2 数据频数分析
        3.3 关联规则数据
        3.4 药物K-均值聚类分析
第四部分: 讨论
    1. 临床表现
        1.1 症状
        1.2 舌脉
    2. 病机变化
        2.1 肝郁化火,胆气犯胃
        2.2 脾胃亏虚,胃失和降
        2.3 湿热中阻,气机不畅
        2.4 迁延失治,气津两伤
        2.5 病程日久,瘀血阻络
    3. 治则治法
        3.1 治疗原则
        3.2 分型论治
    4. 核心方药分析
        4.1 基本方
        4.2 加减法
    5. 用药特色
        5.1 善用黄连,配伍药对
        5.2 刚柔并济,谨防伤阴
        5.3 病在胆胃,多用肝药
    6. 典型医案
第五部分: 结语
    1. 结论
    2. 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9)清中降逆汤治疗脾胃湿热型原发性胆汁反流性胃炎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中医对PBRG的认识
        1.1 中医对PBRG病名的认识
        1.2 中医对PBRG病因病机的认识
        1.3 中医对PBRG的治疗
    2 现代医学对PBRG的认识
        2.1 现代医学对PBRG病因及发病机制的认识
        2.2 现代医学对PBRG诊断的认识
        2.3 现代医学对PBRG治疗的认识
第二章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
        1.3 病例筛选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实验分组
        2.2 治疗方案
        2.3 观察指标
        2.4 疗效评价标准
        2.5 统计学处理
    3 研究结果
        3.1 一般资料比较
        3.2 疗效指标比较
        3.3 安全性分析
第三章 讨论
    1 立题依据
    2 清中降逆汤方药探讨
        2.1 组成及立方特色
        2.2 组方分析
        2.3 药物现代药理学研究
    3 实验结果分析
        3.1 临床总疗效分析
        3.2 中医证候总积分疗效分析
        3.3 各项症状疗效分析
        3.4 胆汁反流疗效分析
        3.5 胃黏膜相疗效分析
    4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知情同意书
    附表2 临床治疗观察记录表
    附表3 安全性观察指标
    附录4 中英文对照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10)桂芍柴胡汤治疗肝胃不和型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临床疗效观察及对患者血清GAS、PGⅠ、PGⅡ水平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1 一般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西医诊断标准
        1.3 中医诊断标准
        1.4 纳入标准
        1.5 排除标准
        1.6 脱落、剔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病例分组
        2.2 治疗方法
    3 疗效观察指标
        3.1 中医症候积分
        3.2 心理状态评分
        3.3 血清学指标
        3.4 安全性指标
        3.5 统计学方法
    4 研究结果
        4.1 一般情况资料
        4.2 治疗后资料分析
        4.3 不良事件发生率
第二部分 理论研究
    1 现代医学对BRG的认识
        1.1 流行病学资料
        1.2 BRG病因探讨
        1.3 发病机制
        1.4 西医治疗方案
    2 祖国医学对胆汁反流性胃炎的认识
        2.1 祖国医学对BRG病名的认识
        2.2 对BRG病因探讨
        2.3 BRG病机的探讨
    3 桂芍柴胡汤方药探讨
        3.1 组方分析
        3.2 古-今药物研究
    4 桂芍柴胡汤作用机制探讨
        4.1 胃肠运动功能调节
        4.2 精神心理调节作用
        4.3 胃肠激素及脑肠肽水平调节
        4.4 调节胃液PH值
        4.5 促进胃黏膜修复
        4.6 镇痛作用
        4.7 抗HP致病作用
    5 疗效指标的选择
        5.1 胃泌素(GAS)、胃蛋白酶原(PG)与BRG相关性
        5.2 量表的选择
    6 结果分析
        6.1 临床疗效分析
        6.2 结论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中医药诊疗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致谢

四、中医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30例(论文参考文献)

  • [1]胆汁反流性胃炎中医证候特点调查及李振华教授诊治经验总结[D]. 黄千千.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2]中医药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研究进展[J]. 张红梅,张小琴. 亚太传统医药, 2021(04)
  • [3]基于“胆胃同治”理论探析辨治胆汁反流性胃炎及文献方药规律研究[D]. 赵鑫.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1(02)
  • [4]柴芩金连汤治疗肝胃郁热型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临床疗效观察[D]. 陈亮. 宁夏医科大学, 2021(02)
  • [5]理气活血解毒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疗效与机制研究[D]. 黄佳钦.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6]健脾理气化痰法治疗脾虚痰湿型慢性胃炎的研究[D]. 于杰.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8)
  • [7]利胆和胃方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胆胃郁热证)的临床疗效观察[D]. 娄娟娟.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12)
  • [8]基于数据挖掘的周仲瑛教授辨治胆汁反流性胃炎传承研究[D]. 王郑.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8)
  • [9]清中降逆汤治疗脾胃湿热型原发性胆汁反流性胃炎的疗效观察[D]. 陈观婷.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7)
  • [10]桂芍柴胡汤治疗肝胃不和型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临床疗效观察及对患者血清GAS、PGⅠ、PGⅡ水平的影响[D]. 黎秀煜.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0(03)


中医论文 胃炎论文 胆汁反流性胃炎论文 萎缩性胃炎的治疗论文 慢性胃炎的症状论文

上一篇:新型船舶涂装技术
下一篇:枣庄市供水水源开发可行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