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抑郁症和脑细胞的生死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抑郁症与脑细胞的生死(论文文献综述)

赵凰宏[1](2021)在《气郁质对事件性前瞻记忆年老化的影响及其神经电生理机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基于中医体质学说和“长期情志不畅、肝失疏泄加速脑老化”假说,借助神经心理学量表、生化检测方法以及神经电生理技术,寻找气郁质和平和质人群年龄作用下认知功能衰退的早期成分,探讨气郁质对事件性前瞻记忆年老化的影响及其神经电生理机制,为临床气郁质认知功能衰退人群的早期诊断、发病机制以及从肝论治提供理论基础和客观证据。方法:在2019年6月至2020年10月间,于河南省郑州、驻马店、巩义、洛阳等多地招募被试,按照纳入、排除标准,并根据组间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匹配原则,在26-35年龄段、36-45年龄段、46-55年龄段以及56-65年龄段中采用中医体质量表纳入气郁质组和平和质(对照)组各30人,对同一体质不同年龄段被试以及同一年龄段不同体质被试分别进行总体认知功能及认知域评价、生化指标检测、事件相关电位(Event-related potentials,ERPs)脑电信息采集的横断面研究。(1)通过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 CA)检测不同年龄段气郁质组和平和质组被试的总体认知功能和各认知域差异。(2)通过(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年龄作用下气郁体质和平和质心理应激(皮质醇)和氧化应激(过氧化物歧化酶、丙二醛)指标差异,探索气郁质影响认知衰退进程的客观生化指标依据,并对氧化应激和心理应激结果做相关性分析。(3)通过ERPs技术,比较不同年龄段气郁质组和平和质组被试事件性前瞻记忆的进行中任务N100、P200成分和前瞻任务P200、N300、PP成分的平均波幅和潜伏期,探寻同一体质不同年龄段以及同一年龄段不同体质被试间的认知功能差异。结果:1.Mo CA总评分以及视空间与执行能力评分、命名评分、语言评分、延迟回忆评分、抽象评分等子成分在年龄主效应方面,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即随增龄被试的这些能力得分逐渐降低;Mo CA总评分以及视空间与执行能力评分、延迟回忆评分在体质主效应方面,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平和质组相比,气郁质组得分低于平和质组;语言评分(P=0.059)和抽象评分(P=0.073)在体质主效应方面,差异具有边缘显着性,气郁质组得分低于平和质组;此外,定向能力在体质和年龄交互效应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6-45年龄段中气郁质组的定向力得分显着小于平和质组得分。2.血清皮质醇、超氧化物歧化酶、丙二醛在年龄主效应方面,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皮质醇、丙二醛水平随增龄而逐渐升高,超氧化物歧化酶随增龄而逐渐降低;血清皮质醇、超氧化物歧化酶、丙二醛在体质主效应方面,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气郁质组的血清皮质醇、丙二醛水平显着高于平和质组,气郁质组的超氧化物歧化酶水平显着低于平和质组。3.在行为学数据方面,无论进行中任务还是前瞻任务,正确率和反应时在体质主效应和年龄主效应方面,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即气郁质组正确率的得分低于平和质组得分,反应时长于平和质组,并且两组所有被试随增龄正确率均逐渐降低,反应时延长。4.进行中任务能诱发头皮前部的N100、P200成分(额区激活明显),前瞻任务能诱发头皮前部的P200成分(额区激活明显)以及头皮后部的N300成分(枕区激活明显)、PP成分(顶区激活明显),其中,除前瞻任务的N300成分的潜伏期在偏侧化主效应方面差异具有边缘统计学意义(P=0.068),进行中任务的N100、前瞻任务和进行中任务的P200、前瞻任务的PP成分的平均波幅和潜伏期以及N300成分的平均波幅,在脑区主效应和偏侧化主效应方面,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除前瞻任务N300的平均波幅在主效应方面差异有边缘统计学意义(P=0.051)外,进行中任务N100的潜伏期、前瞻任务N300潜伏期以及前瞻任务PP平均波幅和潜伏期在年龄主效应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年龄的增加,各成分平均波幅具有逐渐减小而潜伏期具有逐渐延长的趋势。6.在体质主效应方面,进行中任务的P200平均波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瞻任务P200平均波幅差异具有边缘统计学意义(P=0.053),气郁质组平均波幅均比平和质组更正;此外,前瞻任务N300的潜伏期体质主效应差异具有边缘统计学意义(P=0.085),PP潜伏期体质主效应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即气郁质组的潜伏期均长于平和质组。结论:1.气郁质可能是与增龄相似的损伤总体认知功能的危险因素之一,其中,气郁质对认知功能的损伤早期表现可能主要在执行功能、延迟回忆、语言评分、抽象评分和定向力等方面。2.气郁体质可能通过介入了机体的心理应激和氧化应激系统影响机体认知功能的老化进程。3.无论是进行中任务还是前瞻任务,前瞻记忆年老化的趋势均显着,以行为反应的变化最为明显。ERPs成分中的N100、N300、PP成分可能是事件性前瞻记忆年老化进程中的早期敏感指标。4.在事件性前瞻记忆年老化进程中,无论前瞻任务还是进行中任务,线索觉察的能力随增龄变化并不明显,认知加工成分的转移机制可能是其部分机制。5.与平和质人群相比,气郁体质人群对事件性前瞻记忆的认知加工处理过程相对较差,以行为学变化最为明显。ERPs成分中,气郁质组年老化趋势在线索检索和意图提取能力方面比平和质组更加明显,即气郁质影响事件性前瞻记忆年老化进程可能责之于N300、PP成分的早期损伤。6.气郁质组调动线索觉察的认知资源多于平和质组,该机制可能与气郁质组自身的“完美主义”心理特质关系密切。

王雪茜[2](2021)在《跟我一起认出风暴》文中指出上差点错过萨曼塔·施维伯林。买了她的小说后,随手放在车上,待到想看时,遍寻无着,颇为恼恨,疑与此书无缘。几天后,去银行办事,恍惚想起曾带着书去银行取钱,问了下大堂经理,他笑问,是那本鸟书吧?没错,最初吸引我的正是小说名——《吃鸟的女孩》,那种怪诞而陌生的视觉震撼,很拉美。稍微形而上的理由是,拉美作家对我的诱惑力,犹如塞壬之声。腰封荐语也合我胃口,是大爱的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萨曼塔·施维伯林是西班牙语文学最有希望的新生力量之一。她会有远大前程,对此我毫不怀疑。"嗯,对略萨的话,我亦毫不怀疑。

曾琣善[3](2020)在《奇经八脉理论与乳腺癌防治的关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乳癌是世界女性癌症之首,目前,乳腺癌的治疗方式是以西医手术、放疗、化疗为主,其治疗目的是以直接去除或杀伤肿瘤,既中医指的祛除邪气为主,无可否认,西医在祛除乳腺癌肿瘤方面具有中医药无法比拟的优势,然而,乳腺癌的发生关系到正气与邪气两个方面,临床上可见许多乳腺癌患者在经过正规手术或放化疗后,肿瘤仍然复发,甚至面临死亡,让患者及家庭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再者,这些治疗在杀伤乳腺癌肿瘤的同时,对正常细胞也有杀伤作用,且会产生一定的毒副作用,如此导致正气已经不足的乳腺癌患者虚者更虚。所谓“正气内存,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乳腺癌的发病与再次复发,必定与机体的正气不足有关,中医中药或针灸在西医治疗乳腺癌的过程中能起到扶助正气、降低毒副作用的功效。虽然,诸多有关乳腺癌的临床治疗研究也明显地说明中医治疗乳腺癌弥补了西医在治疗上的不足,但有关数据指出每年乳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不断升高,而且乳腺癌已经成为马来西亚女性百分比上升最高的死亡原因。因此,中医在针灸及中草药方面对于乳腺癌的认识及其防治必须寻求新的创新点,以便更好地防治乳腺癌,从而降低其发病率及死亡率的上升趋势。中医学认为,人是一个有机整体,在研究人体正常生命活动和疾病变化时注重整体观念,重视人体各脏腑器官、经脉组织之间的相互依存及相互制约的关系,在病理情况下则脏腑经脉之间可以互为影响转化。乳腺癌属于全身性疾病的局部表现,乳腺癌的发生需经过5-10年的漫长过程,在这期间,人体各脏腑及经脉之间是相互影响转化的。人体内除了五脏六腑及十二经脉外,还有奇恒之腑及奇经八脉。然,古今医家对于疾病的防治研究,在针灸方面主要是以十二经脉循行为主要理论依据,在中药归经方面则以脏腑归经为主,对于奇经八脉之理论研究显而寥寥无几,而久病、虚证是奇经八脉的病理特点,也是乳腺癌的病理特点,因此,有关奇经八脉的理论及其与乳腺癌的发病防治等关系值得学者进一步深入研究,并从中开掘新的知识理论,以便能更好的指导临床应用。目的:通过对奇经八脉在针灸及中药方面的理论及文献研究,来探讨乳腺癌的发病及防治与奇经八脉的相关性,希望通过此研究能让医者对奇经八脉在针灸及中药的运用有更深入的了解,也为临床防治乳腺癌提供更开阔的思路,从而降低乳腺癌的发病率及死亡率的上升趋势,提升中医防治乳腺癌的整体水平。方法:此研究分为四个章节。第一章节为乳腺癌和奇经八脉的相关文献综述。第一节主要论述乳腺癌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中医病名溯寻及相关症状描述、脏腑经络及病位探析、发病人群、病因病机和辨证分型治疗。第二节是探讨古代文献关于奇经八脉的论述、后世医家和现代文献关于奇经八脉的探讨,以及奇经八脉与乳腺癌的相关论述。第二章节是乳腺癌的发病与奇经八脉的相关理论研究,笔者从发病机理、阴阳气血、脏腑经络、气机升降以及中医生殖轴的角度来探讨乳腺癌与奇经八脉之间的关系。内容首先从正气与邪气的角度来说明乳腺癌的发病机理与冲任督脉的关系,其后通过理论来研究人体经脉之初始、冲任督脉的起源、奇经八脉与三焦气街和四海以及十二经脉之间的沟通联系,分析并说明奇经八脉是如何通过三焦、气街及四海沟通全身,以对十二经脉的阴阳气血运行起到溢蓄、调节的主导作用。阐述奇经八脉是调节机体阴阳平衡的主要核心,从而对奇经八脉理论防治乳腺癌加以探讨。最后通过奇经八脉对人体气机升降以及中医生殖轴的重要作用来探讨其与乳腺癌的关系。第三章节是奇经八脉相关腧穴防治乳腺癌的临床文献及理论研究。首先通过整理针灸治疗乳腺癌的文献,研究其与奇经八脉相关腧穴的关系,以奇经八脉的循行路线及其相关腧穴为理论依据,将乳腺癌近30年的针灸文献进行系统整理,总结出文献中运用奇经八脉的相关性腧穴在防治乳腺癌的规律,探讨奇经八脉的理论对临床防治乳腺癌的特点及理论应用。资料与方法:1)文献检索:系统检索1989年至2018年中国知网公开发表的有关针灸对乳腺癌的临床治疗研究文献为对象,以“乳腺癌”或“乳癌”或“乳岩”并含“针灸”,为主题搜索字段。在获得的检索结果中的文章摘要或全文中进行纳入、排除筛选。将纳入的文献下载,阅读全文、分析归纳及进行系统整理。2)文献纳入标准:a)包括临床试验和动物实验研究。b)针灸治疗包括一般针刺、埋线、温灸等,或者针灸结合其他中医疗法比如针药结合及针推结合等治疗。c)疾病范围以乳腺癌的防治为主,包括手术前、手术后以及放化疗期间的相关治疗。3)文献排除标准:a)重复报告的文献。b)信息不足无法利用的文献。c)缺乏真实性或缺乏参考价值的文献。d)未明确注明主穴运用的文献。4)检索结果:通过主题词共检索到文献80篇,符合标准的有28篇,其中25篇为临床实验研究,3篇为动物实验研究,本文将这些文献录入Excel表格进行分析。其后是关于奇经八脉相关腧穴在治疗乳腺癌术后、放化疗后引起的毒副作用以及对乳腺癌肿瘤的抑制及预防作用的理论探讨。第四章节为奇经八脉药物分析及其与乳腺癌的相关性研究。第一节是《得配本草》及《临证指南医案》之奇经八脉药物分析研究。笔者将严洁等所着的《得配本草·奇经药考》以及叶氏《临证指南医案》二书中的奇经用药归经合并整理,将奇经药物以Excel软件建立数据库,一些药物如茴香、秋葵子、马鞭草、苍术以及泽兰等在书中未明确注明奇经八脉所归何经均不纳入;参照国家级规划教材十一五版《中药学》、以及《本草纲目》、2015年版《中国药典》为补充规范,将药物的名称进行一致化处理后分别输入药物的脏腑归经、四气五味以及功效,将数据归类整理并进行分析,总结奇经八脉的药物特点。第二节是通过临床治疗文献及理论研究,探讨奇经八脉药物在预防与治疗乳腺癌的过程中能起到的防治效果。结果:1)乳腺癌的发病机理,从正气与邪气的相互作用探讨,其发病与奇经八脉的逐渐虚衰相关。督脉的不足是导致乳腺癌发病的最初因素,也是女子机体正气不足的起源。乳腺癌的发病机理可概括为督脉阳气不足-机体阳气温化推动无力-气机郁滞-痰湿瘀等阴寒之邪凝聚-冲任二脉逐渐虚衰-邪气随冲任之气循行流窜至胸中而不能消散-痰湿瘀阻于乳络-日积月累发展为乳腺癌。2)任督二脉为人体经脉之初始。冲、任、督三脉“一源三歧”,起源于脐下左肾和右肾之间所产生的运动之气。奇经八脉与三焦、气街、四海紧密沟通联系,是机体除了十二正经以外的重要经脉系统。奇经八脉为机体气机升降出入的总枢纽,气机升降失调与乳腺癌的发病密切相关。3)中医生殖轴理论可用于指导乳腺癌的防治,生殖轴与督脉密切相关,笔者认为中医的生殖轴应加入督脉,即“督脉-肾气-天癸-冲任-胞宫轴”。4)针灸治疗乳腺癌的研究文献呈现逐年增多的趋势,尤其是近5年针灸防治乳腺癌已成为一个新的热点。针灸治疗乳腺癌的临床试验研究是针对乳腺癌手术或放化疗后所致的副作用进行治疗为主,其疗效显着。在28篇文献中,共总结了62个腧穴,使用频次共181次。从62个腧穴中共总结出30个与奇经八脉相关的腧穴,其使用频次为105次。其中属于任脉的腧穴有7个(膻中、中脘、水分、神阙、关元、气海、中极),督脉腧穴5个(百会、风府、大椎、命门、腰阳关),原穴3个(合谷、太冲、太溪),气街相关腧穴11个(天枢、气冲以及9个背俞穴),四海相关腧穴1个(足三里),以及八脉交会穴3个(外关、列缺、内关)。奇经八脉相关腧穴运用在治疗上肢水肿及功能康复的平均比率为43%;治疗胃肠道反应、白细胞低下平均比率为93%;治疗疲劳的平均比率为95%;用于治疗情绪平均比率为75%;用于治疗其它乳腺癌相关病症平均比率为60%;用于动物实验平均比率为71%。5)针灸奇经八脉的相关腧穴能激发机体的先天之气、调动正气以协调五脏阴阳气血、恢复机体气机升降的平衡,在治疗乳腺癌手术或放化疗后引起的胃肠道反应、白细胞低下、疲劳、负面情绪病症上是其疗效的关键腧穴。此外,通过针灸对肿瘤抑制及预防的临床及实验研究报道,说明奇经八脉相关腧穴有助于增强人体免疫能力以抑制肿瘤或预防乳腺癌的发生发展。6)纳入奇经八脉的药物有75味,分别归于督脉22味、任脉14味、冲脉29味、带脉26味、阳维脉8味、阴维脉7味、阳跷脉3味、阴跷脉3味,共计112频次。补虚药占总药味的44%,补虚药的药味比率在督脉中占据68%、任脉65%、冲脉48%、带脉27%、阳维脉75%、阴维脉57%。督任冲脉及维脉的药物都以补虚药为主,带脉以收涩药30%为多数而其次补虚药则占27%。奇经补虚药物中补益阳气的药物占61%而补益阴血的药物则占39%,补益阳气的药物在督脉、冲脉及带脉中占补虚药的多数比率,既督脉74%、冲脉64.3%、带脉57%,阳维脉则占50%;任脉和阴维脉的补虚药以补益阴血为主,分别占补虚药的78%和75%。奇经药物以温热性56%居多,平性药物则占23%,而寒性药物仅占21%。温热性药物在督脉占82%、冲脉55%、带脉46%、阳维脉63%、阴维脉57%及阴跷脉67%,此6脉的温热性药物比率均明显高出寒性药物;任脉的寒性药物与温热性药物比率相等,均为36%;八脉之中唯独阳跷脉的寒性药物比率高于温热性药物,其寒热比率为2:1。奇经药物的五味按阴阳分类,五味属阳占59%,属阴占41%,八脉之中,冲任督三脉、阳维脉及阴跷药物的五味属阳的比率均高于五味属阴的比率;阴维脉、阳跷脉药物的五味阴阳比率则相等;唯独带脉五味属阴的药物略高于属阳的药物。奇经八脉中除了跷脉以辛味药物占多数比率外,其余六脉的药物均以甘味为多数比率。奇经八脉的总药物所归脏腑经脉的比率以肝经23%、肾经25%为主,八脉各别药物的脏腑归经均以肝肾两脏为主。奇经八脉的总药味中有28%是动物类药物。7)奇经八脉在药物的类别、四气、五味、归经等方面的运用上有其独特的规律。中医治疗乳腺癌手术后的首10味高频次的药物中,有8味药物归经于奇经八脉,分别是黄芪、白术、茯苓、当归、甘草、枸杞子、白芍及熟地黄。此8味药物中,除了茯苓,其余7味药物均各别归经于冲任督三脉。奇经八脉药物是治疗乳腺癌手术后的主要核心药物,尤其是冲任督三脉的药物更是治疗乳腺癌术后的关键。奇经八脉的补虚药物能从根本上补助机体元气,元气充足则免疫力强,不但有助于战胜疾病,且能提高乳腺癌的治疗效果,加快体质的恢复,改善或减轻手术后的某些不良反应,为进一步接受放化疗做好准备,并能达到抑制肿瘤,提高远期疗效,降低乳腺癌术后复发率及死亡率。结论:乳腺癌的发病与奇经八脉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故在防治乳腺癌的方面也应该顾及其与奇经八脉之间的相互作用。奇经八脉不但在针灸治疗上拥有与其相关的治疗腧穴,而且奇经八脉在药物的类别、四气、五味、归经等方面的运用上有其独特的规律,临床上应给予足够的重视以开阔药物运用的新思路。通过整理针灸治疗乳腺癌的研究文献以及奇经八脉药物防治乳腺癌的理论探讨,发现奇经八脉在防治乳腺癌上扮演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奇者,异也,奇经八脉指的是十二正经之外的八条经脉,别道奇行,所以被称为“奇经”。所谓用药如用兵,《孙子兵法·势篇》说道:“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中医在防治一般疾病多以十二正经及五脏六腑为指导理论,此为防治疾病的一般规律,而奇经八脉理论可谓是中医防治疾病的变法,对于关乎生死的乳腺癌疾病有着特殊的指导意义。李时珍在《奇经八脉考》中指出:“医而知乎八脉,则十二经、十五络之大旨得矣;仙而知乎八脉,则虎龙升降、玄牝幽微之窍妙得矣”,“医不知此,罔探病机”。希望通过此研究能让医者对奇经八脉在针灸及药物的运用方面有更深入的了解,也希望奇经八脉理论能为临床防治乳腺癌提供创新性的依据,以利于乳腺癌的临床工作者提供更开阔的防治思路,提升中医治疗乳腺癌的整体水平,从而降低其发病率及死亡率的上升趋势。

于珺[4](2020)在《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研究庄礼兴教授调神针法临床应用规律》文中指出目的:现代,心理健康问题造成的疾病负担在世界疾病负担中占据了很大一部分,社会高速发展的进程中,新的精神心理问题也不断产生。心理不健康状态人群包含相当数量的心身疾病或身心疾病患者,涉及人群广泛,但现有治疗方法相对局限于药物治疗范畴,治疗方法的有限性呼吁人们加强相关研究。除药物治疗外,针灸调神成为国内治疗心身疾病以及身心疾病的一项重要手段,近年来,针灸调神也逐渐成为中医学界临床、理论研究的一大热点。庄礼兴教授在靳三针疗法治神思想的基础上提出的调神针法,经过多年临床实践对神志病、心身疾病及身心疾病有良好的疗效。本文旨在借助数据挖掘方法,通过对庄礼兴教授门诊病历的分析,探索调神针法的病种、临床用穴等方面的规律,以期为临床工作者使用调神针法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拍照、笔记的方式收集庄礼兴教授门诊接受针灸治疗患者的病历,根据纳入、排除标准对所有病历进行初步筛选。将符合纳入标准的门诊病历信息录入计算机,构建原始资料数据库,原始数据库内容包括:患者一般信息、诊断、症状、体征、辅助检查、针灸处方等信息。对数据进行规范化处理,并将所有病历按照未使用调神针法、调神为主、调神为辅分类并标记调神针法使用情况。根据下一步数据挖掘所需的数据类型将规范化处理之后的原始数据库划分为附有调神针法使用情况的一般信息数据库、诊断数据库、症状-体征-辅助检查数据库、针灸处方数据库。对纳入本研究的病历的数据挖掘步骤如下:(1)使用SPSS Statistics对患者一般信息、是否使用调神针法、调神主辅情况、中西医诊断、症状、体征、辅助检查、既往史、针灸处方等进行频数分析,以了解纳入病历的整体情况,并初步观察调神针法临床使用的整体情况。(2)使用SPSS Statistics对针刺取穴进行聚类分析,观察取穴的大致分组情况,并进一步观察调神为主、调神为辅病历针刺取穴的分组情况。(3)使用SPSS Modeler制作针刺取穴的网状图以观察取穴之间的相关情况,并对中西医诊断、针灸处方、症状、体征、辅助检查等与调神针法使用情况及针刺取穴进行关联规则分析,进一步观察这些要素之间的具体相关程度。中西医诊断与调神针法使用情况的频数分析、关联规则分析结果有助于观察诊断对调神针法使用情况的影响;针刺取穴的频数分析、网状图及关联规则分析结果,有助于观察针刺取穴在调神为主、为辅病历中的使用规律。(4)使用SPSS Statistics对症状、体征、辅助检查与是否使用调神针法、调神为主或调神为辅进行决策树分析,以观察影响调神针法使用情况的具有较明显分辨力的因素。(5)在对症状的频数分析基础上,使用SPSS Statistics对频数高的前28个症状进行因子分析,观察具有代表性的症状公因子,总结每个症状公因子可能涉及的脏腑、经络,并据此探讨症状公因子提示的病机。结果:从频数分析可知,符合纳入标准的病历共527例,使用调神针法的病历共221例,占病历总体的41.9%。调神为主或调神为辅病历在性别上的分布没有明显区别,但在不同年龄段中性别上的分布存在差异;调神病历数量在各月和各节气中也有涨落变化,但影响因素尚不明确。诊断方面,病历总体共涉及117个西医诊断,调神病历涉及其中69个,全部病历均为调神病历的西医诊断有失眠、运动障碍、癫痫、小儿抽动障碍等共48个,调神和非调神病历兼有的西医诊断有颈椎病、腰痛、颈痛、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等共21个;病历总体共涉及中医诊断45个,调神病历涉及的中医诊断共37个;所有病历都为调神病历的中医诊断有不寐、颤证、郁证、痫证等共20个,调神和非调神病历兼有的西医诊断有腰痹、项痹、痹症、面瘫病等共17个。现病史方面,主诉持续时间为12个月时调神针法的病历数量更多;症状、体征方面,失眠、头晕、头痛等共34个症状或体征在调神病历中的频数较高,失眠、纳差、入睡困难在调神为主的病历中出现频数较高;舌象和脉象在是否使用调神针法和调神为主或为辅病历中没有表现明显的倾向。针灸处方方面,调神病历中以毫针针刺为主要治疗方法,还包括穴位埋线、耳穴、皮肤针等治疗方法;全部取穴中,四神针、印堂、神庭等调神为主的取穴和头部督脉排针表现出较高频次,是调神主要使用的取穴;其他毫针针刺取穴中督脉腧穴使用频数最高。配合使用耳穴疗法的病历约占调神病历整体的43.4%,使用频数较高的耳穴为肝、交感、心、缘中、肾、神门、皮质下。可见并非所有就诊患者都有使用调神针法的必要性,且调神为主与调神为辅病历在一般信息、诊断、现病史等方面各有特点,调神针法以毫针针刺为主要治疗方法,酌情配合其他方法。调神病历的97个取穴可聚类为3个大类:C1包含取穴较复杂,可大致分为治疗面瘫病等面部疾病的取穴、百会和后顶以及其他77个取穴;C2包含百劳、颈阿是、头部督脉排针、晕听区、风池,是治疗以颈肩部经气不利为主要病机的疾病常用的取穴;C3包含申脉、照海、神庭、印堂、三阴交、四关、四神针,是调神为主病历的主要取穴。可见,调神为主的取穴与头部督脉排针在系统聚类分析中分属于不同类。从关联规则分析可知西医诊断为癫痫、运动障碍、失眠的病历和中医诊断为痫证、郁证、颤证、不寐的病历必然使用调神针法;西医诊断为围绝经期综合征、疲劳综合征、抑郁症、帕金森病、儿童抽动障碍、癫痫、运动障碍和中医诊断为瘈疭、痫证、郁证的病历必然使用调神为主的取穴;症状与取穴方面,调神为主的取穴与痴呆、耳聋、耳鸣、腹痛、关节痛等12个症状存在一定相关性,与痴呆、关节痛、面痛、心悸的相关程度较高;头部督脉排针与痴呆、颈痛、失眠、头痛、心悸、足痛症状存在一定相关性。调神针法取穴之间的网状图表明调神为主的取穴之间联系紧密度高,而头部督脉排针与调神为主取穴的联系程度低,这与系统聚类结果一致,取穴之间的关联规则分析也表明,调神为主的取穴与头部督脉排针同时使用的可能性小,两组取穴的配穴情况区别明显。结合调神病历取穴的频数分析和多阶关联规则分析可知,调神为主的取穴中四神针、印堂、神庭是最核心的取穴,三阴交、四关、申脉、照海是较常用的配穴,神门、内关、百会、素髎、水沟均是较少使用的配穴,头部督脉排针在调神为辅的病历中发挥调神的作用。从对症状、体征、辅助检查、既往史的决策树分析可知,影响是否使用调神针法的节点有:头晕、入睡困难、头痛、纳差、上肢震颤、颈痛、耳鸣,共形成9条决策树路线;影响使用调神为主或为辅取穴的节点有:查体、辅检阳性、入睡困难、瞤目频繁、头痛,共形成5条决策树路线;区别使用调神为辅或不使用调神针法的主要节点有:头晕、神疲、耳鸣、头痛、言语不利、面痛、大便溏、有相关既往史,共形成9条决策树路线。多数决策树路线具有参考价值,但决策树总体拟合度还有提升空间。从对症状的因子分析可见,28个症状可提取为15个公因子,公因子提示调神病历中具有共性的病机在脏腑方面与心(脑)、肝、胆、脾、肾有关,在经络方面主要与督脉、太阳经、少阳经有关。结论:调神针法可划分为调神为主的治疗思路和调神为辅的治疗思路。调神为主的治疗思路主要适用于神志病及心身疾病的治疗,调神为辅的治疗思路适用于身心疾病的治疗。调神为主与调神为辅的治疗思路用穴有区别:调神为主治疗思路用穴以四神针、神庭、印堂为核心取穴,以三阴交、四关、申脉、照海、内关、神门、百会、素髎、水沟为加减取穴;调神为辅治疗思路的用穴中,头部督脉排针是主要起到调神作用的取穴,配合治疗躯体原发病的其他取穴使用。

林荣清[5](2020)在《扶阳温肾方治疗阳虚痰瘀型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疗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扶阳温肾方辨证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疗效,并检测治疗前后血清指标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丙二醛(MDA)水平;明确扶阳思想指导下的扶阳温肾方治疗本病的临床疗效,并借助相关的实验室指标以初步揭示本方疗效机制,为治疗血管性痴呆提供新的思路及手段。方法:纳入2019年03月至2020年01月期间在我院就诊的血管性痴呆阳虚痰瘀型患者7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对照组采用血管性痴呆西医常规基础治疗,吡拉西坦片为对照药,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扶阳温肾方,两组均治疗8周,为2个疗程。疗程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认知功能、日常生活能力、中医证候改善情况,并根据用药期间不良反应及相关监测指标进行安全性分析,同时实验室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测定患者血清TNF-α、IL-6水平,硫代巴比妥酸法测定患者血清MDA水平,比较治疗前后变化。结果:(1)临床疗效及认知功能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1.2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9.70%,两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认知功能经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改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2)日常生活能力比较:经治疗后两组患者均较治疗前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3)中医症候积分比较:两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均较前下降(P<0.05),但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4)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TNF-ɑ、IL-6、MDA水平明显下降(P<0.01),且治疗组下降程度优于对照组(P<0.01)。(5)临床不良反应:使用扶阳温肾方治疗过程中,未见严重不良事件发生,患者耐受性良好。结论:在阳虚痰瘀型血管性痴呆的单纯西医治疗上联用扶阳温肾方,在改善患者临床疗效、认知功能、日常生活能力、中医证候方面优于单纯的西医治疗,其作用机理可能与降低血清TNF-ɑ、IL-6、MDA水平相关。

李雅方[6](2020)在《基于中医心理学理论的恐之情志的识别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探究中医之恐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通过跨文化研究揭示传统中医学关于“恐”情志理论的合理性和现代价值,揭示中西医知识的通约性。“恐”作为中医情志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黄帝内经》中可以检索到67个有关“恐”的词项。我们拟通过现象学还原分析,揭示中医将“恐”这一情志概念归属到“五志”属概念之下说明中医已认识到情绪情感具有意向性这一本质特征。2.基于现代眼动技术和脉诊仪技术,探究中医之恐的眼动指标的识别模式,为中医临床情志测量方法提供了科学依据。《灵枢·大惑论》中说:“目者,心使也,心者神之舍也,故神精乱而不转”,本研究试图通过实验证明眼动总注视次数、总注视时间等指标可以作为反映中医恐之情志意向性的外观探针,以及根据中医“心藏脉,脉舍神”、“适其脉,观其志意”的理论,探寻将脉象变化作为反映恐之情志的生理指标。本研究最终试图结合中西医情志理论,利用眼动、脉象变化、面部表情和头部朝向等生理和行为指标,建构一个基于中医心理学理论的恐之情志的识别模式,为恐之情志研判提供一种具有中西医结合优势的恐惧情志的识别工具。方法:本研究包括理论文献研究和实验研究两部分。1.在理论文献研究部分,采用对《黄帝内经》、《难经》、《景岳全书》等传统中医经典的文献分析、文献词频统计,现象学还原分析方法对中医关于恐之情志的相关思想进行梳理、分析,明确中医关于恐情志概念的内涵及外延,梳理出中医关于恐之情志辨析的基本思路和识别指标。其次,以“情绪”、“情绪诱发”、“情绪识别”和“恐惧”等为主题词,以Pubmed、Medline、中国知网(CNKI)等数据库为数据来源,利用Citespace可视化软件对文献进行计量学分析,了解目前关于恐惧情志诱发和识别的研究现状和研究方法。考虑到人类有关恐惧情志还涉及到民族、社会、文化、医学等多种因素,因此本文还对哲学、社会学、心理学、临床医学等多学科关于恐惧的主要观点进行了研究,以丰富和完善我们对恐惧的全面认识。2.在实验研究部分,本研究采用了眼动仪、中医脉象仪、面部表情分析系统等设备,观察在图片和影像刺激启动恐惧情志的条件下,被试的眼动总注视次数、总注视时间、到首个注视点的时间、首个注视点时间,眼动时头部运动朝向;脉象的主波(h1)、重搏前波(h3)、降中峡波(h4)和重搏波(h5)等振幅值和相应的时值(t1、t4、t5、t)、面积指标(As和Ad)等脉图参数等指标变化的情况;面部动作单元活动的被试个数、活动时长、活动强度等综合考量下面部动作单元组合模式以及头部朝向变化趋势,完成具有中西医情绪理论的恐之情志识别模式。结果:1.恐惧作为人的一种基本情志,不仅有基因遗传和脑神经等生物学和生理、生化等自然科学内涵,也涉及人的存在、社会文化、人的心理过程等人文科学的意义,以及与临床医学中的许多病患状况有关。本文认为有关恐惧之本质和识别模式的探究理应是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交叉研究领域,然而,目前心理学界关于恐惧识别模式的研究仍以还原论为主流,主要从心率、心率变异性、皮肤电阻等生理维度,面部表情、声音等行为维度和主观报告维度三个方面进行测评识别,西方有关恐惧识别的研究还存在着观察维度单一性等不足,本研究通过综合心理学、生理学与哲学、人类学、社会学,以及临床医学等多学科对人类恐惧多重属性的跨学科研究,发现恐惧是一种关乎自我存在状况,具有主体意指性,以及与语言文化相关的重要情志,恐惧的识别不应只考虑面部表情的、肌肉反应和其他生理维度,还应包括有关恐惧的意指性、与生命存在和社会文化意义相关的人文科学维度。有关恐惧情志的多学科研究为恐惧的识别模式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视野。2.“在志为恐”是传统中医情志理论中的重要命题,恐之情志与其他情志一样都具有明显的意向性特征,所谓意向性(intentionality),或意指性是指意识对某物的关系。《灵枢·本神》说:“神伤则恐惧流淫而不止。”本文认为中医所说之“神”即是指在主体觉醒状况下,先于感知、变化不居、言语难以表达的、主动发出的一种意向性活动,中医认为,只有当“正邪相搏”导致“神伤”和心气虚、肾精不足、肝气虚和小肠气予不足等心身韧性虚弱同时存在的条件下,“恐”才会持续不止。中医还发现了“目为心之使”的现象,认为眼动可反映心神的意指性,因此,恐之情志随意向而转移的特点可以经由眼动记录得以被揭示,为恐之情志的眼动识别模式提供了理论依据。3.在图片和影像刺激启动条件下,恐之情志的眼动实验结果显示:①对中性刺激图片不分区处理情况下,三种情绪状态下到首个注视点时间上差异显着[F=3.277,P=0.042],首个注视点时间差异显着[F=6.256,P=0.003],总注视次数差异显着[F=15.965,P=0.000]。②对中性刺激图片分四区域处理后:三种不同的主体情绪状态下到首个注视点时间在左下区域具有显着性差异[F=6.021,P=0.003],恐惧情绪的首次注视时间在右下区域与中性情绪存在显着性差异[F=11.108,P=0.004],恐惧情绪在左下区域与中性情绪相比具有显着性差异[F=13.636,P=0.001],恐惧情绪在左下区域较中性情绪差异显着[F=30.197,P=0.000]。4.在图片和影像刺激启动条件下,恐之情志的脉象变化结果是:恐惧情绪脉象以虚脉为主,脉律多见不齐,脉力以无力最常见,脉势以低平虚为主。①在波幅指标方面:恐惧情绪状态下h1辐值显着下降[F=17.702,P=0.000],h3波幅显着下降[F=9.248,P=0.000],h4 显着下降[F=8.863,P=0.000],h5 显着显着[F=6.050,P=0.003]。②在时值指标方面:高低唤醒水平恐惧的脉动周期t显着缩短[F=6.447,P=0.040];高、低唤醒水平恐惧的收缩期时间呈延长趋势,舒张期时间差值呈缩短趋势;③在面积指标方面:恐惧情绪状态下的收缩期面积显着减小[F=14.006,P=0.000],舒张期面积显着减小[F=9.528,P=0.000]。5.在图片和影像刺激启动条件下,综合考虑活动单元的被试个数、活动时长和活动强度等指标,认为恐之面部动作单元结果:高唤醒恐惧情绪主要引起AU17、AU24、AU43等动作单元活动,即下巴提起、紧压嘴唇和眼睛闭合;低唤醒水平恐惧情绪下被试的面部运动单元主要在于AU7、AU43,即眼睑收紧、眼睛闭合;中性情绪则综合表现在AU7,即眼睑收紧的表现。在头部朝向上,恐之时,头部朝向主要表现为向后、向左、向下的变化趋势,与眼动表现出的左侧注视视野相似。结论:1.通过对恐之情志的心理学、哲学、人类学、社会学、临床医学等多学科的跨学科研究,可以发现人类的恐之情志的发生既具有与心、肝、肾、小肠等多个脏腑功能状况具有复杂的生理基础,也同时广泛涉及人的认知评价、意义赋予、民族文化、社会属性,以及人的身体健康与疾病状况等诸多因素,人类的恐之情态发端于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对恐的理解、评价和识别需要从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多学科角度来进行重新整合。2.中医关于恐之情志的许多原创性观点是中医情志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认为恐惧之情志具有意向性特征,恐惧的发生与“正邪相搏”导致“神伤”和心气虚、肾精不足、肝气虚和小肠气予不足等身韧性虚弱密切相关,研究证明眼动和脉象是能够反映恐之情志变化的外在观察指标,为临床恐之情志的识别、调控及相关心身疾病的诊疗拓宽了新的思路。3.本实验研究证实,高低唤醒水平的恐惧情绪下被试的眼动变化、脉象变化等指标能够呈现出特征性变化趋势,包括:①在眼动指标和头部朝向变化方面,恐之时被试对诱发刺激的眼动反应出现反应延迟,即眼动首个注视点时间缩短,总注视时间延长,总注视次数增多;恐之时的注视视野主要偏向左侧;恐之时被试的头部朝向呈向后左下的趋势。②在脉图参数方面,恐之情志会导致心排出量减低、有效循环血量不足、大动脉顺应性变差和动脉血管外周阻力增大。对心脏和动脉血管功能以及人体微循环产生明显的影响,以上实验结果提示中医有关心气虚、肝气虚和肾精不足导致恐之情志,以及“血不足则恐”的观点与现代研究的认识相比,仍具有相当的合理性和进一步挖掘研究的现代价值。③在面部表情方面,综合考虑面部动作单元的被试个数、活动时长和活动强度,提示不同唤醒水平恐之情志可引起不同的面部动作单元,且揭示了中医情志相胜理论在面部表情情绪识别中具有潜在的价值。本研究提出的建立具有中西医知识融合的恐之情志的识别模式完全可能。

张雅鑫[7](2020)在《赵晓峰教授治疗不寐临床经验总结》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主要通过整理中医古籍中关于不寐的相关理论及灸法治疗,分析不寐的起源、发展脉络及灸法治疗不寐的选穴特点,从而完善不寐的中医理论体系以及治疗方法;同时结合导师赵晓峰教授治疗不寐的临床验案,总结导师治疗不寐的临床经验,为临床治疗不寐提供参考。方法:本文分为文献整理和经验总结两部分。(一)文献整理:首先,根据大量文献确定不寐的检索关键词为“寐”、“睡”、“眠”、“瞑”、“卧”,在第五版《中华医典》升级版软件中检索涉及的所有书籍,筛选相关条文,剔除重复及与本研究无关的条文。然后,以书为单位按照时间顺序归纳整理所得条文,并将涉及灸法治疗的条文按照书籍名称分类;最后,对检索得到的不寐相关的古籍记载进行整理、分析和总结。(二)经验总结:通过跟师学习收集赵晓峰教授治疗不寐的临床验案,结合导师言传身教,总结其治疗不寐的临床经验和学术思想。结果:本研究第一部分通过整理关于不寐相关古籍,发现不寐理论起源于战国至秦汉时期,不寐一词最早见于《诗经》:“耿耿不寐,如有隐忧”,《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经》是对不寐进行描述的最早的中医文献,文献阐明了不寐的发生与足厥阴肝经、足阳明胃经有关。后《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阐述了不寐的“阳不入阴”的营卫理论以及六经辨证理论;至晋隋唐时期以脏腑为核心来认识不寐;至宋金元时期不寐的病因病机以心胆为中心转而重视肝脾肾,乃至五脏并重;至明清时期,众医家不仅继承丰富了古代医家的理论,还提出虚损留瘀的病机、以目为病机等理论。在治疗上其代表方有酸枣仁汤、归脾汤、温胆汤;灸法治疗多选择足厥阴肝经、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任脉等经络;多选用膺窗、隐白、太渊、关冲、大敦等穴位;灸量上,多以少壮为主,多壮为辅助,根据病情严重程度、患者的体质、所属病症分型来决定。本研究第二部分通过分析赵晓峰教授治疗不寐临床验案,得出教授诊疗疾病时重视调神、重视整体观念、善于集众家之所长综合治疗,并注重睡眠心理治疗等理念,并将这些理念贯穿于针刺、艾灸、中药等各种治疗手段当中,同时注重给予患者人文关怀。结论:1不寐理论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发展于晋隋唐时期,完善于宋金元时期,在明清时期得以总结和升华,进入鼎盛时期;治疗不寐主要代表方为酸枣仁汤、归脾汤、温胆汤;灸疗选穴主要选自足厥阴肝经、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任脉等经络上的相关腧穴。2赵晓峰教授治疗不寐,重视调神、重视整体观念、善于集众家之所长综合治疗,并注重睡眠心理治疗,疗效显着,对临床治不寐具有指导意义,值得广泛应用。

池莉[8](2019)在《大树小虫》文中提出第一章人物表以及人物表情的关键表述1.俞思语俞思语足月出生。分娩之前医院找了熟人,不料还是呛到羊水吸入胎粪,出生时没了呼吸,窒息十分钟,住进重症监护室。都以为她不行了,傍晚她却有了自主呼吸。次日又发烧、呕吐、四肢僵硬、哭声拉直,医生下了病危通知。从那时起直至今天,俞思语支气管与肺,都相当脆弱,只要伤风感冒,必久咳不愈,有时还会咯血,粉红色带泡沫痰那种,多年查无因,中西医皆难治愈,对空气要求高,易气短,常需深呼吸。

王妙[9](2019)在《央视(2008-2017年)公益广告话语类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从话语分析和历史分析的双重视角对央视公益广告话语类型进行研究,以央视公益广告话语为研究对象,将话语类型的呈现与社会变迁的探析作为研究的主线,探索2008—2017年央视公益广告话语类型的特点与模式。首先,文章界定了央视公益广告的四大类话语类型:说明型、抒情型、议论型和综合型。其次,探析2008—2017年央视公益广告话语类型的特征及其原因:叙事性说明、呼吁性说明、综合型话语类型占比位居前三,叙事性说明以陈述语气的句子解说人物、事物、事件、现象、特征等,呼吁性说明多用祈使句、疑问句等短句,句际衔接方式灵活多样;探讨了此阶段公益广告话语类型与社会变迁所呈现的逻辑关系,佐证话语类型与社会变迁之间这种逻辑关系对话语类型特征形成的影响力;话语从来不会孤立出现,电视公益广告采用语言、图像、情感等多模态符号实现意义的建构,通过选取央视公益广告话语进行剖析,研究话语与图像、情感的融合,佐证图像模态与情感模态对于话语类型同样具有影响力。最后作者通过中美公益广告话语类型的对比研究和公益广告与商业广告话语类型的对比研究对央视公益广告话语类型的模式进行了探索,研究发现:中美公益广告话语类型的相同之处在于呼吁性说明和叙事性说明在众多话语类型中占比最高,不同点在于政论体议论是央视公益广告话语类型的一种,而在美国公益广告中却鲜有出现;2008—2017年话语类型分布统计显示:公益广告话语类型占比从高到低依次是叙事性说明、呼吁性说明和综合型,而商业广告话语类型占比从高到低依次是综合型、叙事性说明和科普性说明。

杨帆[10](2019)在《身心灵全人健康模式对老年人整体健康的提升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我国老龄化社会大背景下,老年人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成为学者和社会共同关注的话题。现阶段研究大多集中在老年人身体和心理健康领域,但人的健康受身、心、社、灵的交互影响,从整体角度出发对老年人健康进行分析更具有现实意义。本文研究以身心灵全人健康模式为理论指导,并结合身心互动论、灵性发展阶段论和全人视角,将社会工作介入到老年人整体健康领域中,凭借其专业性和科学性,实现帮助老年人加强自我健康管理、调节负面情绪、整合灵性资源、正面看待老年生活、寻找到生命的意义与希望的研究目的。本文在对老年人身心灵全人健康相关文献分析和团体辅导技术研究的基础上,首先,运用身心灵全人健康模式,配合文献研究法、非结构式访谈法、参与观察法和量表调查法等方法,分析社区老年人整体健康现状和普遍存在的身心灵全人健康的需求情况,从老年人自我管理需求、重建人际关系需求、自然和谐需求和灵性健康需求四个方面对全人健康进行了探索。其次,由社工介入,为社区老年人开展了四次不同主题的“身心灵全人健康团体辅导”小组活动,让他们觉察到身心灵全人健康的重要性以及如何为提升全人健康做出努力。最后,通过对小组活动的过程评估、结果评估、跟踪评估等分析思考,概括性的提出了社会工作介入老年人身心灵全人健康的有效途径,从而构建出一个全方位的实践体系,也为以后“身心灵全人健康团体辅导”类型的社工介入小组活动提供了一定的借鉴。“身心灵全人健康团体辅导”小组活动的开展,不仅为提升社区老年人身心灵全人健康找到了切实可行之路,也让老年人深层次的觉察到身、心、社、灵的内在联系以及灵性健康的重要性。这对于开展老年社会工作,提升老年人晚年健康生活质量与生命品质具有重要意义。

二、抑郁症与脑细胞的生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抑郁症与脑细胞的生死(论文提纲范文)

(1)气郁质对事件性前瞻记忆年老化的影响及其神经电生理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summary
缩略词表
引言
第一部分 气郁质与“健忘”相关性的中医理论探讨
    1 中医对“记忆”的认识
        1.1 灵机记性乃“神“之范畴
        1.2 五脏藏神协调运作是灵机记性的基础
        1.3 脑神枢转五脏藏神以启发灵机记性
    2 中医对“健忘”的认识
        2.1 病名沿革及内涵演变
        2.2 “健忘”的病因病机
        2.2.1 心与“健忘”
        2.2.2 脾与“健忘”
        2.2.3 肾与“健忘”
        2.2.4 肺与“健忘”
        2.2.5 肝与“健忘”
        2.3 情志内伤是诱发健忘的重要病因
    3 中医对气郁体质的认识
        3.1 气郁体质多情志内伤
        3.2 气郁体质多肝之病变
    4 气郁体质可致“健忘”
        4.1 气郁体质人群情志内伤的心理特征决定了对健忘的易感性
        4.2 气郁质人群“气机郁滞、肝失疏泄”的生理特性对健忘具有易罹性和倾向性
        4.2.1 气机升降失调而生浊
        4.2.2 肝损它脏而致忘
    5 开展气郁质对事件性前瞻记忆年老化影响及神经电生理机制研究的思考
        5.1 通过神经心理学量表挖掘年龄作用下气郁体质人群总体认知功能及各认知域的渐次规律
        5.2 运用ELISA检测探寻气郁体质对认知衰老进程的影响的客观生化指标变化依据
        5.3 借助事件电位技术探索年龄作用下气郁体质对事件性前瞻记忆年老化影响及神经电生理机制
        5.4 技术路线图
第二部分 气郁质对事件性前瞻记忆的影响及神经电生理机制的实验研究
    1 对象与方法
        1.1 确定纳入与排除标准:
        1.2 设计调查问卷
        1.3 研究方法
        1.3.1 样本量估算
        1.3.2 试验试剂
        1.3.3 仪器设备
        1.3.4 试验分组
        1.3.5 主要检测指标和方法
        1.4 本研究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1.5 本研究过程中的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入组被试一般资料信息
        2.2 MoCA量表结果
        2.2.1 气郁体质人群和平和质人群认知衰老进程中MoCA总评分比较
        2.2.2 气郁体质人群和平和质人群认知衰老进程中MoCA评定各子成分结果比较
        2.3 心理应激和氧化应激结果
        2.3.1 气郁体质对正常人群衰老进程中心理应激指标的影响
        2.3.2 气郁体质对正常人群衰老进程中氧化应激指标的影响
        2.3.3 血清皮质醇(CS)水平与氧化应激(SOD、MDA)指标的相关性
        2.4 事件性前瞻记忆结果
        2.4.1 行为学结果
        2.4.2 ERPs结果
    3 讨论
        3.1 气郁体质对认知功能的影响
        3.2 气郁体质对认知衰退进程中总体认知功能和各认知域的影响
        3.2.1 MoCA量表在正常人群衰老进程中对认知功能水平的评定价值
        3.2.2 本研究结果分析
        3.3 气郁体质对认知衰老进程的心理应激及氧化应激水平影响
        3.3.1 心理应激与认知功能
        3.3.2 氧化应激与认知功能
        3.3.3 心理应激与氧化应激的相关性
        3.3.4 研究结果分析
        3.4 气郁质对事件性前瞻记忆年老化的影响及其神经电生理机制
        3.4.1 事件性前瞻记忆
        3.4.2 事件性前瞻记忆的心理成分与加工模型
        3.4.3 影响事件性前瞻记忆的因素
        3.4.4 事件性前瞻记忆年老化和气郁体质
        3.5 开展气郁体质“调体益智”的意义和策略
        3.5.1 养神怡情,疏肝调体
        3.5.2 适度游戏,益智健脑
        3.5.3 针药干预,疏肝调体
        3.5.4 其他辅助治疗手段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一般情况调查表
    附录2 中医体质分类和判定表
    附录3 MMSE量表
    附录4 MOCA量表
    附录5 利手量表
    附录6 知情同意书
致谢
查新报告
论文着作

(2)跟我一起认出风暴(论文提纲范文)

(3)奇经八脉理论与乳腺癌防治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一、乳腺癌的相关文献综述
        (一)乳腺癌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评述
        (二)乳腺癌中医病名溯寻及相关症状描述
        (三)乳腺癌与脏腑经络及病位探析
        (四)乳腺癌发病人群
        (五)古今医家对乳腺癌病因病机的论述
        (六)古今医家对乳腺癌的辨证分型治疗举例
    二、奇经八脉的相关文献综述
        (一)奇经八脉概述
        (二)古代文献关于奇经八脉的论述
        (三)后世医家对奇经八脉的探讨
        (四)现代文献关于奇经八脉的探讨
        (五)奇经八脉与乳腺癌的相关论述
    三、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章 乳腺癌的发病与奇经八脉的相关理论研究
    一、乳腺癌的发病机理
        (一)正气
        (二)邪气
        (三)邪胜正负
    二、奇经八脉与十二经脉的沟通联系及其与乳腺癌的关系
        (一)任督二脉为人体经脉之初始
        (二)一源三歧
        (三)三焦、气街、四海与奇经八脉的联系
        (四)人体经脉循行与气机升降及乳腺癌的发病关系
    三、乳腺癌、冲任督脉、天癸与女性生殖轴的关系
    四、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奇经八脉相关腧穴防治乳腺癌的临床文献及理论研究
    一、基于针灸治疗乳腺癌的文献研究其与奇经八脉相关腧穴的关系
        (一)研究意义
        (二)资料与方法
        (三)临床实验研究
        (四)动物实验研究
        (五)主穴分析
        (六)研究结果
        (七)研究结论
    二、奇经八脉相关腧穴治疗乳腺癌术后及放化疗后毒副作用的理论探讨
        (一)恶心呕吐及白细胞低下
        (二)疲劳
        (三)负面情绪
    三、奇经八脉相关腧穴对乳腺癌肿瘤的抑制及预防作用的探讨
    四、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奇经八脉药物分析及其与乳腺癌的相关性研究
    一、《得配本草》及《临证指南医案》之奇经八脉药物分析研究
        (一)前言
        (二)奇经八脉药物分析
        (三)督脉药物分析
        (四)任脉药物分析
        (五)冲脉药物分析
        (六)带脉药物分析
        (七)阳维脉药物分析
        (八)阴维脉药物分析
        (九)跷脉药物分析
        (十)奇经药物分析小结
    二、奇经八脉药物防治乳腺癌的探讨
    参考文献
讨论
结语
创新性
致谢
附件一《得配本草·奇经药考》
附件二《黄帝内经·素问》原文引用
附件三《黄帝内经·灵枢》原文引用
附件四《难经》原文引用
附件五 统计学审核证明

(4)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研究庄礼兴教授调神针法临床应用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综述
    第一节 现代精神心理问题概况
    第二节 “调神”“治神”相关针法研究概述
        一、各家“调神”“治神”针法概况
        二、“调神”“治神”相关针法的临床研究
        三、“调神”“治神”相关针法作用机制研究
    第三节 “调神”“治神”相关中医理论研究
第二章 庄礼兴教授调神针法简介
    第一节 调神针法简介
    第二节 调神针法研究现状
        一、庄礼兴教授调神针法经验总结
        二、庄礼兴教授调神针法的临床疗效研究
第三章 庄礼兴教授调神针法临床用穴规律的数据挖掘
    第一节 数据及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
        二、统计分析方法
    第二节 数据分析结果
        一、频数分析
        二、系统聚类分析
        三、关联规则
        四、决策树分析
        五、因子分析
    第三节 讨论
        一、数据挖掘结果讨论
        二、调神针法使用路径
        三、调神针法的“调神”思想源流
        四、数据挖掘与名家经验总结
        五、创新点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附件1:统计学处理合格证明

(5)扶阳温肾方治疗阳虚痰瘀型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祖国医学对血管性痴呆的认识
        1.1 历史沿革
        1.2 病因病机
        1.3 辨证分型
        1.4 治则治法
    2 扶阳学派对血管性痴呆的认识
        2.1 扶阳源流及治病法则
        2.2 扶阳学派对血管性痴呆的观点
        2.3 温阳化痰祛瘀治则治法
    3 现代医学对血管性痴呆的研究
        3.1 流行病学概述
        3.2 发病原因
        3.3 发病的机制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来源及分组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病例脱落
    2 研究方法
        2.1 分组方法
        2.2 治疗方案
        2.3 观察指标
    3 统计学处理
    4 研究结果
        4.1 两组患者一般基线情况
        4.2 治疗后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4.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MMSE评分比较
        4.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量表评分比较
        4.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日常生活能力比较
        4.6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TNF-ɑ、IL-6、MDA含量比较
        4.7 安全性分析
第三部分 讨论
    1 观察指标分析
        1.1 扶阳温肾方对VaD患者临床疗效及认知功能的影响
        1.2 扶阳温肾方对VaD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
        1.3 扶阳温肾方对VaD患者中医证候的影响
        1.4 扶阳温肾方对VaD患者血清TNF-ɑ、IL-6、MDA含量的影响
    2 对照药物分析
    3 方药分析
        3.1 扶阳温肾方配伍分析
        3.2 扶阳温肾方方义分析
        3.3 现代药理研究
    4 安全性分析
    5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词表
综述 基于扶阳思想的血管性痴呆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6)基于中医心理学理论的恐之情志的识别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
        1.3.1 文献研究法
        1.3.2 实验研究方法
        1.3.3 统计分析法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关于恐惧的多学科研究
    2.1 中国哲学对恐惧的研究
        2.1.1 儒家: 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2.1.2 道家: 人之生也,与忧惧生
        2.1.3 禅学: 心无挂碍,无有恐怖
        2.1.4 小结
    2.2 西方哲学对恐惧的研究
        2.2.1 亚里士多德: 恐惧源自异已的而又不受控制的危害
        2.2.2 霍布斯: 恐惧是对潜在伤害退避的自觉意识
        2.2.3 克尔凯郭尔: 恐惧是对世界上的存在的恐惧
        2.2.4 海德格尔: 恐惧显示了人这个此在的本真状况
        2.2.5 维特根斯坦: 恐惧状况具有语言文化的意义
        2.2.6 小结
    2.3 人类学对恐惧的研究
        2.3.1 达尔文: 恐惧是动物的本能
        2.3.2 泰勒: 恐惧源自原始文化的信仰
        2.3.3 弗雷泽: 恐惧源自对禁忌的触犯
        2.3.4 博厄斯: 恐惧是具有文化相对性的一种情感
        2.3.5 小结
    2.4 社会学对恐惧的研究
        2.4.1 班杜拉: 恐惧的社会学习
        2.4.2 弗洛姆: 对自由的恐惧
        2.4.3 人类独有的社交恐惧
        2.4.4 社会恐惧现象种种
        2.4.5 小结
    2.5 心理学对恐惧的研究
        2.5.1 恐惧的生理机制
        2.5.2 恐惧的认知评价理论
        2.5.3 恐惧的情绪动机
        2.5.4 小结
    2.6 临床医学对恐惧的研究
        2.6.1 分娩恐惧
        2.6.2 癌症恐惧
        2.6.3 外科围手术期恐惧
        2.6.4 儿童对医疗恐惧
    2.7 小结
第三章 中医恐之情志理论的研究
    3.1 “恐”的含义
        3.1.1 “恐”的本义
        3.1.2 “恐”在中医里的含义
        3.1.3 恐与惊之概念的比较
    3.2 恐与脏腑功能的关系
        3.2.1 恐与肾藏精功能的关系
        3.2.2 恐与肝藏血功能的关系
        3.2.3 恐与心主藏神功能的关系
    3.3 中西医对恐认识的跨文化比较
        3.3.1 中西医“恐”的跨文化比较
        3.3.2 跨文化比较对“恐”情绪识别的启发
    3.4 基于中西医情志理论整合的恐之情志的识别指标
        3.4.1 个体的情绪主观体验
        3.4.2 眼动轨迹
        3.4.3 脉象
        3.4.4 面部表情和头部运动
第四章 实验研究
    4.1 恐惧情绪诱发的实验范式选择
        4.1.1 选择原则与材料分类
        4.1.2 恐之情绪诱发的综合考量
    4.2 实验设计
        4.2.1 实验假设与指标选择
        4.2.2 实验仪器设备
        4.2.3 被试的遴选
        4.2.4 实验方法和步骤
        4.2.5 数据处理
    4.3 结果
        4.3.1 基本情况
        4.3.2 恐之情志下的眼动变化
        4.3.3 恐之情志下的脉象信息
        4.3.4 恐之情志下的面部表情
        4.3.5 恐之情志下的头部朝向
第五章 讨论分析
    5.1 眼动指标的讨论
        5.1.1 关于中性刺激图片的选择及呈现时间设定
        5.1.2 恐之情志下不分区眼动数据差异性
        5.1.3 恐之情志下分区的眼动比较差异性
    5.2 关于脉象的讨论
        5.2.1 中医对恐之情志与“脉”关系的认识
        5.2.2 基于中医恒动观探讨恐之情志下的脉图特征
        5.2.3 恐之情志下的脉象参数差异分析
    5.3 关于面部表情和头部朝向的讨论
        5.3.1 恐之情志下被试的面部分类表情
        5.3.2 恐之情志下的面部动作单元
        5.3.3 恐之情志下的头部朝向
    5.4 恐惧情绪识别模式与路径整合
        5.4.1 恐之情志与眼动、头部朝向相关性的机制
        5.4.2 恐之情志与脉象相关性的机制
        5.4.3 恐之情志与面部表情的相关理论
        5.4.4 恐之情志意向性指标体系
    5.5 恐惧情绪识别模式的应用转化
第六章 结语
    6.1 结论
    6.2 创新
    6.3 不足
    6.4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情绪自评量表
    附录2: 观看视频情况
    附录3: 缩略词表
    附录4: 实验所用中性情绪图片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7)赵晓峰教授治疗不寐临床经验总结(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历代古典医籍中不寐及其灸法治疗论述
    1.历代古典医籍中不寐理论源流梳理
        1.1 战国至秦汉时期
        1.2 晋隋唐时期
        1.3 宋金元时期
        1.4 明清时期
    2.历代古典医籍中不寐艾灸治疗整理
        2.1 晋隋唐时期
        2.2 宋金元时期
        2.3 明清时期
        2.4 近现代
第二部分 赵晓峰教授治疗不寐临床经验总结
    1.经验总结
        1.1 重视调神
        1.2 重视整体观念
        1.3 善于集众家之所长
        1.4 注重睡眠心理治疗
    2.验案举隅
讨论
    1.不寐的病名起源
    2.不寐理论发展脉络及治疗
        2.1 不寐理论发展脉络
        2.2 不寐的治疗
    3.赵晓峰教授对不寐的认识
    4.现代医学对失眠症的认识
    5.研究中的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近10年来灸疗治疗失眠症的临床进展
    1.灸疗治疗失眠的临床研究
        1.1 灸治失眠—论灸材
        1.2 灸治失眠—论经穴
        1.3 灸治失眠—论灸法
        1.4 灸治失眠—论灸量
        1.5 灸治失眠—论灸时
    2.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一、教育经历
    二、学术成绩或成就

(8)大树小虫(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人物表以及人物表情的关键表述
    1.俞思语
    2.钟鑫涛
    3.钟欣婷
    4.格瑞丝
    5.钟永胜
    6.高红
    7.俞亚洲任菲菲
    8.俞爷爷俞奶奶
第二章故事只是男女主角2015年度实施造人计划始末
    1.2015年1月没怀上
    2.2015年2月没怀上
    3.2015年3月没怀上
    4.2015年4月没怀上
    5.2015年5月没怀上
    6.2015年6月没怀上
    7.2015年7月没怀上
    8.2015年8月没怀上
    9.2015年9月没怀上
    10.2015年10月没怀上
    11.2015年11月没怀上
    12.2015年12月真相大白

(9)央视(2008-2017年)公益广告话语类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公益广告话语的相关概念
        1.1.1 公益广告
        1.1.2 公益广告话语
    1.2 公益广告话语研究现状
        1.2.1 从广告学角度的研究
        1.2.2 从语言学角度的研究
        1.2.3 从历史学角度的研究
        1.2.4 从伦理学角度的研究
    1.3 本文的研究对象、方法及价值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价值
第二章 央视公益广告的话语类型
    2.1 说明型
        2.1.1 警示性说明
        2.1.2 呼吁性说明
        2.1.3 科普性说明
        2.1.4 叙事性说明
    2.2 抒情型
        2.2.1 散文体抒情
        2.2.2 书信体抒情
        2.2.3 歌曲体抒情
        2.2.4 诗歌体抒情
        2.2.5 顺口溜体抒情
    2.3 议论型
        2.3.1 政论体
        2.3.2 论证体
    2.4 综合型
        2.4.1 叙事性说明、呼吁性说明与散文体抒情
        2.4.2 政论体议论与科普性说明
        2.4.3 诗歌体抒情与科普性说明
第三章 央视公益广告话语类型的特征及其原因分析
    3.1 央视公益广告话语类型的特征
    3.2 央视公益广告话语类型特征形成的原因
        3.2.1 社会背景对央视公益广告话语类型的影响
        3.2.2 非语言模态对央视公益广告话语类型的影响
        3.2.2.1 图像模态对话语类型的影响
        3.2.2.2 情感模态对话语类型的影响
第四章 央视公益广告话语类型模式的探索
    4.1 中美公益广告话语类型对比
        4.1.1 中美公益广告话语类型的相同点
        4.1.1.1 呼吁性说明话语类型视角的对比
        4.1.1.2 叙事性说明话语类型视角的对比
        4.1.2 中美公益广告话语类型的不同点
    4.2 央视公益广告与商业广告话语类型对比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10)身心灵全人健康模式对老年人整体健康的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选题依据
        1.1.2 社会工作与身心灵全人健康模式
        1.1.3 F社会工作机构老年服务介绍
        1.1.4 笔者在F社会工作机构实习情况
    1.2 研究意义与方法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2.3 研究方法
    1.3 研究思路与创新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创新点
第2章 概念界定及相关研究探讨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灵性健康
        2.1.2 身心灵
        2.1.3 全人健康
        2.1.4 身心灵全人健康模式
    2.2 东方儒道佛医对身心灵的理解
    2.3 身心灵全人健康辅导模式的方法技术研究
        2.3.1 身体调节方法技术
        2.3.2 情绪调节方法技术
        2.3.3 认知调节方法技术
        2.3.4 其他调节方法技术
    2.4 身心灵全人健康模式的研究现状
        2.4.1 西方心理学对“身心灵”的研究
        2.4.2 身心灵静修方式的研究
        2.4.3 身心灵全人健康模式团体辅导的应用研究
    2.5 理论基础
        2.5.1 身心互动理论
        2.5.2 灵性发展阶段论
        2.5.3 全人视角理论
第3章 老年人整体健康现状和身心灵全人健康的需求分析
    3.1 S社区老年人基本情况
    3.2 S社区老年人整体健康问题呈现
        3.2.1 深受疾病困扰,自我照顾能力弱
        3.2.2 悲观抑郁情绪显着,孤独寂寞感强烈
        3.2.3 人际交往能力弱,社会融入度低
        3.2.4 生活圈单一,忽视自然疗愈系统
        3.2.5 否定自我价值,低尊严感和低生活期望值
    3.3 S社区老年人身心灵全人健康的需求分析
        3.3.1 自我管理需求
        3.3.2 重建人际关系需求
        3.3.3 自然和谐需求
        3.3.4 灵性健康需求
第4章 身心灵全人健康模式团体辅导小组的介入
    4.1 小组工作前期筹划
        4.1.1 小组理念
        4.1.2 小组目标
        4.1.3 小组特征
        4.1.4 小组组员的甄选
        4.1.5 小组活动计划表
        4.1.6 预计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4.2 小组具体介入过程
        4.2.1 第一次小组活动:创艺幸福彩绘人生
        4.2.2 第二次小组活动:团康你我乐活生活
        4.2.3 第三次小组活动:和谐自然绿色生活
        4.2.4 第四次小组活动:入心灵花园感生命之光
    4.3 小组活动介入评估
        4.3.1 过程评估
        4.3.2 结果评估
        4.3.3 跟踪评估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5.1 研究结论
    5.2 反思与建议
        5.2.1 身心灵全人健康团体辅导小组介入反思
        5.2.2 社会工作介入老年人身心灵全人健康的途径
参考文献
附录A 灵性健康量表
附录B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项目
致谢

四、抑郁症与脑细胞的生死(论文参考文献)

  • [1]气郁质对事件性前瞻记忆年老化的影响及其神经电生理机制[D]. 赵凰宏.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1
  • [2]跟我一起认出风暴[J]. 王雪茜. 大理文化, 2021(04)
  • [3]奇经八脉理论与乳腺癌防治的关系研究[D]. 曾琣善.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9)
  • [4]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研究庄礼兴教授调神针法临床应用规律[D]. 于珺.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5]扶阳温肾方治疗阳虚痰瘀型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疗效研究[D]. 林荣清.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6]基于中医心理学理论的恐之情志的识别模式研究[D]. 李雅方.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7]赵晓峰教授治疗不寐临床经验总结[D]. 张雅鑫.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0(04)
  • [8]大树小虫[J]. 池莉. 当代(长篇小说选刊), 2019(06)
  • [9]央视(2008-2017年)公益广告话语类型研究[D]. 王妙. 西北大学, 2019(04)
  • [10]身心灵全人健康模式对老年人整体健康的提升研究[D]. 杨帆. 长春理工大学, 2019(12)


乳腺癌论文 气郁论文 中医论文 奇经八脉论文 针灸论文

上一篇:武汉:20%的精纺毛衣不达标
下一篇:正向算法与反向算法差异的森林环境价值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