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德赞,李文茹,谢小保[1](2021)在《植物精油的抗菌性能及其应用研究进展》文中认为植物精油是提取于芳香植物不同部位的挥发性油状混合物,其中多种植物精油具有显着而广泛的抑菌作用。随着社会不断发展,植物精油在抑菌领域的研究及其开发利用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人们越来越倾向于选择绿色、天然的精油类产品。本文从植物精油的提取、抗菌优势、抗菌机理、精油应用及其应用展望方面对植物精油进行了综述。
谢冬冬[2](2020)在《漆树不同组织转录组分析及漆酚合成相关基因挖掘》文中指出漆树(Toxicodendron vernicifluum(Stokes)F.A.Barkl.)是新生代第三纪古老孑遗树种,雌雄同株或异株,变异类型多,在我国已有2000余年的栽培历史。漆树所产的生漆是一种水球形的乳浊液,其主要成分是漆酚(60%-70%)、漆酶(<1.0%)、漆多糖(5%-7%)、水分(20%-30%)等,生漆中成分占比最高的漆酚对漆膜性能有着很大的影响。目前,对漆酚生物合成过程尚未深入研究,因此,从分子水平探究漆酚的生物合成具有很大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指导意义。本研究首先从漆树不同组织中漆酚含量差异着手,利用转录组测序技术获得漆树的全长转录本,并预测可能参与调控漆酚生物合成的基因。研究结果为解析漆酚的生物合成途径和漆树品种的改良提供分子生物学依据。取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应用超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漆酚含量,探究漆树不同组织间漆酚生物合成量的差异。研究发现,漆酚的生物合成主要发生在叶片组织中,茎中饱和漆酚合成量较低,根中最少,且漆树叶片组织中单位质量的漆酚积累显着高于根和茎。(2)基于Pacific Bioscience(Pac Bio)三代测序技术和Illumina二代测序技术,构建了漆树转录组数据库,漆树根、茎和叶三个测序样本分别获得7.37 G、7.7 G和9.07G高质量的测序数据,通过与参考序列比对共获得16816个Universal Gene(Unigene)。差异表达基因分析发现有5966个基因在三个组织间表现为差异表达,且有498个基因在各组织之间均有所表达。筛选获得了可能参与调控漆酚生物合成过程的影响十六酰辅酶A生物合成的14个差异表达基因和编码III型聚酮合酶的5个差异表达基因,统计结果显示绝大多数基因在漆树叶片中的表达量较高,因此,漆酚的生物合成过程在叶中较活跃。(3)应用生物信息学方法,筛选到48个漆树MYB转录因子,1条R3-MYB序列,21条R2R3-MYB序列和26条R1-MYB序列。48条漆树MYB转录因子大部分属疏水性蛋白,且无规则卷曲和α螺旋在二级结构中占有较大比例。GO(Gene Ontology)分析发现漆树R2R3-MYB蛋白共注释到生物学过程、细胞组分和分子功能3大类功能的27个亚类。系统进化分析将48个漆树MYB转录因子分为了8个亚组,有3个MYB蛋白可能在漆酚的生物合成中发挥重要调控作用。(4)用不同浓度的茉莉酸甲酯(Methyl Jasmonate,Me JA)处理漆树苗,超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漆叶漆酚含量,实时荧光定量PCR鉴定相关基因表达量对茉莉酸甲酯的响应。结果表明,茉莉酸甲酯可以促进漆树叶片中漆酚的积累,但当茉莉酸甲酯浓度达到300 mmol/L时则会抑制漆酚的生物合成,另外,漆树叶片经茉莉酸甲酯处理后饱和漆酚的含量有所降低,推测茉莉酸甲酯可能会抑制饱和漆酚的产生。有3个编码III型聚酮合酶的基因可能在漆酚代谢途径中起正向调控作用。
胡琪瑶[3](2019)在《化感物质4,8-DHT防治林地杂草研究》文中研究表明4,8-二羟基-1-四氢萘酮(4,8-DHT)为山核桃外果皮化感物质,已被证明具有除草活性,田间尚未得到验证。为明确4,8-DHT在林地内的除草活性及对杂草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本文依据《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一)(GB/T17980.48-2000)》设置试验,以水及2458 g ai/ha草甘膦异丙胺盐分别作为阴性及阳性对照,比较4,8-DHT对杂草株数、覆盖率及株防效的影响;以水、草甘膦及3种生物型除草剂为对照,室内对比分析4,8-DHT对林地杂草种子萌发、生物量及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如下:(1)4,8-DHT对杂草的防除具有选择性,浓度为1920 g ai/ha的4,8-DHT对樱花(Cerasusyedoensis)林地内陌上菜(Linderniaprocumbens)、鼠麴草(Gnaphalium affine)、车前(Plantago asiatica)、碎米荠(Cardamine hirsuta)、匙叶合冠鼠麴草(Gnaphalium pensylvanicum)的株防效达 100%;对紫薇(Lagerstroemia indica)林地内耳草(Hedyotisauricularia)株防效达100%;4,8-DHT在不同林地内除草活性有差异,1920 g ai/ha的4,8-DHT对樱花林地内水虱草(Fimbristylis miliaceae)株防效77.8%,紫薇林地为42.9%;4,8-DHT在林地中对杂草种子萌发期的抑制作用高于幼.苗期。(2)266.7 g ai/ha 4,8-DHT能使5种测试杂草的发芽势降为0%,对水虱草、牛筋草(Eleusine indica)及耳草种子的发芽率显着抑制(P<0.05);4,8-DHT对陌上菜表观生物学指标抑制作用最强,对根长、茎长、根鲜重、总鲜重的抑制率达到77.6%、47.8%、100.0%、30.1%。(3)266.7 g ai/ha 4,8-DHT处理,耳草叶片含水量降低21.5%,叶绿素a、叶绿素b、叶绿素总量分别下降3.0 μg/g、1.3 μg/g、4.3 μg/g;根系活力、SOD、POD及CAT活性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第8 d分别下降了 3.3 TTFmg/gFwh、20.4 U/gFw、2.7 U/gFw、24.2 U/gFw/min;使超氧阴离子、可溶性蛋白及MDA含量逐渐升至85.1 nmol/ml、7.1 mg/g、23.0 nmol/gFw。(4)266.7 g ai/ha 4,8-DHT处理,陌上菜根系活力下降2.1 TTFmg/gFwh,叶片含水量降低1 7.7%,叶绿素a、叶绿素b、叶绿素总量分别降低1.3 μg/g、3.7μg/g、11.3μg/g;超氧阴离子含量、SOD、POD、CAT活性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第8d分别下降 6.78 nmol/ml、3.9 U/gFw、32.9 U/gFw、31.0 U/gFw;可溶性蛋白、MDA 含量呈持续上升趋势,第8d含量分别上升至3.2 mg/g、3.9 nmol/gFw.
郭亚洲[4](2019)在《麸皮中烷基间苯二酚对HepG2细胞抗肿瘤机理研究》文中提出麦麸是小麦加工过程中的副产物,其口感粗糙,难以消化,常常被用作动物饲料或工业造纸、酿造原料,其综合价值没有得到充分利用。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麸皮中的多种天然产物具有抗肿瘤活性。麦麸中的脂溶性化合物烷基间苯二酚(Alkylresorcinols),对多种细胞增殖具有抑制效用,但其具体的作用机理还不明确。本研究主要从麦麸中提取分离出烷基间苯二酚,并研究烷基间苯二酚对HepG2细胞生长运动能力的调节,以及从细胞分子水平来研究其抗肿瘤机理。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烷基间苯二酚的提取分离及鉴定采用乙酸乙酯提取,结合薄层分离、柱层析、制备高效液相纯化,从小麦麸皮中分离出目标化合物;以Fast Blue RR?ZnCl2重氮盐显色反应及烷基间苯二酚紫外特征吸收峰作为分离过程的指导;经LC-MS鉴定最终分离物为烷基间苯二酚C19:0和C21:0同系物(定义为ARs)。(2)ARs对HepG2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的影响MTT法检测ARs对HepG2细胞增殖抑制;Transwell实验评价ARs对HepG2细胞运动能力的影响;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ARs对HepG2细胞迁移、侵袭相关蛋白MMP-7、RhoA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ARs对HepG2细胞呈现出剂量和时间依赖性的生长抑制作用。与对照组相比,40、80、160μg/mL不同浓度的ARs对HepG2细胞的迁移抑制率分别为16.73%、43.43%(P<0.01)、59.56%(P<0.01),对HepG2细胞的侵袭抑制率分别为6.32%、37.09%(P<0.01)、68.68%(P<0.001)。ARs能够明显降低HepG2细胞的迁移、侵袭能力,且细胞运动能力与ARs浓度负相关。在ARs作用下,MMP-7和RhoA表达水平明显下降(P<0.01)。ARs可能通过抑制MMP-7、RhoA表达,来影响HepG2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3)ARs诱导的HepG2细胞自噬自噬双标腺病毒感染细胞,检测荧光标记的自噬体含量变化;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Beclin-1、LC3-II、p62、p-PI3K、p-Akt、p-mTOR自噬相关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表明:ARs可以促进HepG2细胞中自噬体的生成。自噬抑制剂预处理的细胞在ARs的作用下,自噬体数量显着增加(P<0.05),且p62表达降低(P<0.05),细胞自噬水平上调。在ARs作用的HepG2细胞内,蛋白Beclin-1(P<0.01),LC3-II(P<0.01)表达量增高,蛋白p62(P<0.05)表达降低。蛋白p-PI3K(P<0.01)、p-Akt(P<0.01)、p-mTOR(P<0.01)表达量降低且具有剂量依赖性,表明ARs诱导HepG2细胞自噬,可能与PI3K/Akt/mTOR信号通路的抑制有关。(4)ARs诱导的HepG2细胞凋亡Hoechst 33342染色检测细胞核形态;Annexin V-FITC/PI试剂盒染色,流式细胞仪检测ARs对凋亡率影响;JC-1染色检测线粒体膜电位变化;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Bax/Bcl-2和cleaved caspase3蛋白表达变化。ARs处理组细胞核变形率升高(P<0.05),细胞核皱缩,染色质断裂凝集,形成凋亡小体。ARs引起HepG2细胞凋亡率上升(P<0.01)。ARs组HepG2细胞的线粒体膜电位的下降(P<0.001),细胞进入早期凋亡状态。ARs可引起Bax/Bcl-2(P<0.001)和cleaved caspase3(P<0.001)表达量的增加。以上结果表明ARs可能通过调节Bax/Bcl-2蛋白的表达来影响线粒体途径,进而激活caspase通路发生酶促反应,引发细胞凋亡。抑制自噬后,线粒体膜电位上升(P<0.05),凋亡蛋白表达上升,但cleaved caspase3于对照组相比无显着性差异,加入ARs解除自噬抑制后,线粒体膜电位下降(P<0.05),cleaved caspase3表达量显着增加(P<0.05)。表明ARs可能通过上调自噬促进细胞凋亡。
蒋颖,高敏,孟盈,聂泽龙[5](2019)在《漆树科植物漆酚的多样性及演化关系研究》文中认为漆酚是漆树科植物独有的化学成分,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抗肿瘤、抗病毒等生物活性,极具药物和工业生产开发价值。该研究通过对国内外有关漆树科各类群有关漆酚数据的搜集和整理,开展漆树科漆酚的多样性与分布情况的综合统计;同时在利用核基因ETS和叶绿体基因rps16和trnL-F重建漆树科系统发育树的基础上,探讨漆酚在漆树科及各属间的起源和演化关系。结果表明:(1)漆树科漆酚具有较高的多样性,在其苯环和-R链上都有很大的变异。(2)发现漆酚仅存在于Anacardioideae亚科中,是该亚科的一个重要界定特征。(3)基于漆酚苯环结构和-R链特征的祖先性状重建分析表明,漆树科的漆酚是由邻苯二酚向间苯二酚演化,而漆酚-R链的十五烃(烯)基则是向十七烃(烯)基平行演化。
蒋颖[6](2019)在《漆树科漆属的系统发育和生物地理研究 ——兼论漆酚的多样性与进化意义》文中提出漆属[Toxicodendron(Tourn.)Mill.]隶属于漆树科(Anacardiaceae)广义盐肤木复合群(Rhus complex),常为落叶乔木或灌木,稀为木质藤本;约30种,主要分布北美和东亚的温带地区,有少数种类延伸至新热带地区和东南亚地区。前人对漆属温带地区物种进行系统发育分析,由于缺少对热带类群的取样,故所构建的系统发育树并没有很好的解决属内的系统发育关系。本研究通过增加漆属植物热带类群的取样对其系统发育关系和生物地理进行全面分析,重建漆属的系统进化关系,并综合古生物学,古气候学,分子等方面证据探讨漆属的起源和现代分布格局形成机制。另外漆酚是漆树科植物独有的化学成分,具有很好的抗氧化、抗肿瘤、抗病毒等生物活性,极具药物和工业生产开发价值。通过收集整理漆树科植物漆酚的结构特征和重建其演化历史,从而探讨漆树科植物漆酚来源和演化关系。1、分子系统发育研究基于核基因ITS、ETS、NIA-i3和叶绿体基因trnL-F和ndhF所构建的系统树中,揭示漆属为单系类群;属内主要分为与地理分布格局相对应的两大支,其中CladeⅠ为裂果漆组(Sect.Griffithii),即是热带类群的一支;其中来自巴布亚新几内亚的Toxicodendron lamprocarpum与sect.Griffithii为姐妹类群;CladeⅡ包含了漆树组(Sect.Venenata)、单叶漆组(Sect.Simlplicifolia)和毒漆藤组(Sect.Toxicodendron),为温带类群支系;其中漆树组分成三个独立分支。来自东南亚地区单叶漆组的Toxicodendron borneense(Stapf)Gillis和毒漆藤组的Toxicodendron nodosum(Blume)Gillis形成姊妹群;剩余的毒漆藤组类群形成一个分支。2、地理起源与演化历史北半球在始新世被一个热带植物群广泛覆盖,即泛北热带植物区系。泛北热带植物区系之后的北温带植物是如何适应气候变化的研究已成为了解该地区现代生物地理演化复杂性的一个重要挑战。漆属植物分布于亚洲和北美的温带至热带地区,可作为研究泛北热带植物区系之后生物地理复杂性演化的一个很好的例子。本研究涵盖了整个漆属的代表物种和生物地理分布范围,利用三个核基因片段(ITS,ETS和NIA-i3)和两个叶绿体片段(ndhF和trnL-F),以及用三个化石记录作为校准点,使用贝叶斯方法对分化时间进行估算。使用RASP和BioGeoBears重建祖先起源地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漆属在始新世晚期起源于泛北热带植物区系的新世界地区,起源时间约为37.68 Ma[95%后验置信区间(HPD):27.99-46.18Ma]。随后,它逐渐分化为温带类群和热带类群,在渐新世到中新世早期通过北大西洋陆桥迁移到东亚。中新世期间,在亚洲大陆和东南亚之间发现了两次热带元素迁移事件,分化时间分别约在20.91 Ma(95%HPD:13.14-28.34 Ma)和14.33 Ma(95%HPD:10.06-19.84 Ma)。本研究结果表明在北美和南美之间的生物地理交流受限的情况下,突显出北大西洋陆桥和东亚在北半球泛北热带植物区系之后植物分化中的重要性。3、漆酚的多样性与进化意义漆酚是漆树科植物独有的化学成分,主要分布在漆属植物中,具有很好的抗氧化、抗肿瘤、抗病毒等生物活性,极具药物和工业生产开发价值。本文通过对国内外有关漆树科各类群的漆酚数据的搜集和整理,开展漆树科漆酚的多样性与分布情况的综合统计。同时在利用核基因ETS和叶绿体基因rps16和trnL-F重建漆树科系统发育树的基础上,探讨漆酚在漆树科及各属间的起源和演化关系。统计表明漆树科漆酚具有较高的多样性,在其苯环和-R链上都有很大的变异。另外也发现漆酚仅存在于漆亚科中,是漆亚科的一个重要的界定特征。基于漆酚苯环结构和-R链特征的祖先性状重建分析表明漆树科的漆酚由邻苯二酚向间苯二酚演化,而漆酚-R链的十五烃(烯)基向十七烃(烯)基平行演化。
李嫒[7](2018)在《海棠果实提取物抗氧化活性及对胃癌细胞BGC-803的体外抑制活性研究》文中指出海棠是我国园林中普遍栽植的庭院树种。海棠不仅开花时节繁盛艳丽,到了夏秋时节,其果实大多成簇挂于枝上,玲珑剔透,富有情趣和观赏价值。海棠果实不仅可用来观赏,其中还分布有大量的多酚黄酮类活性成分,具有明显的抗氧化活性,对人体具有很大的保健价值。本实验以三个海棠品种(西府海棠、‘朱砂’海棠和‘王族’海棠)为试验材料,分析比较其总多酚总黄酮含量、抗氧化活性及对胃癌细胞BGC-803的体外抑制活性,并简要分析其对肿瘤细胞的抑制机理。用福林-酚法测定总多酚含量,三氯化铝法测定总黄酮含量。通过测定清除DPPH自由基能力和ABTS自由基能力检测其抗氧化能力。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果实醇提物中单体酚的种类和含量。用CCK-8细胞活力检测试剂盒和倒置显微镜检测对人胃癌细胞BGC-803的体外抑制活性,为了分析其对BGC-803细胞的抑制机制,以‘朱砂’海棠为代表,用流式细胞术对BGC-803细胞进行凋亡检测,并用RT-PCR检测控制细胞凋亡的相关基因Bcl-2和Bax的表达量。用SPASS对总多酚含量、抗氧化活性及对胃癌细胞BGC-803产生半抑制作用的IC50值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海棠的抗氧化活性以及对BGC-803细胞的抑制活性与海棠中的多酚黄酮类物质含量呈显着相关性;红果肉的海棠果实抗氧化活性以及对肿瘤细胞的抑制活性相比于黄色果肉的海棠品种更高一些,并具有颜色越深活性越强的趋势;单体酚的检测结果显示,3种海棠果实提取物所含的单体酚有原花青素B1、原花青素B2、表儿茶素、绿原酸以及矢车菊素半乳糖苷等。‘朱砂’海棠和‘王族’海棠中检测到大量的矢车菊素半乳糖苷、咖啡酸和少量的矢车菊素芸香苷,而在西府海棠中并未检测到;‘朱砂’海棠果实多酚提取物对人胃癌细胞BGC-803的检测结果显示,随着提取物浓度的升高,凋亡细胞所占比率呈显着上升趋势,相关促凋亡基因Bax的相对表达量提高,抑制凋亡基因Bcl-2的相对表达量减少。
黄晨[8](2017)在《多相催化剂上由苯胺/C1-C4醇合成喹啉类化合物反应研究》文中提出喹啉及烷基化喹啉统称为喹啉类化合物,是一类极为重要的杂环化合物,经常被用作制备药物、除草剂、杀菌剂、腐蚀抑制剂以及其他许多重要的精细化学品的起始原料,同时也是经常被用作高沸点的碱性溶剂。目前工业上合成喹啉类化合物主要采用传统的基于均相催化剂的液相反应途径。该途径存在着许多缺点,例如,作为反应原料之一的不饱和羰基化合物易于自聚且价格较高、采用易蒸发的有机溶剂、催化剂腐蚀性强或价格昂贵且不易回收、反应过程操作复杂等。随着环保要求越来越苛刻,开发合成喹啉类化合物的绿色化新途径显得极为迫切和重要。相对于液相反应,基于多相催化剂的气相反应具有一般不采用易挥发性有机溶剂、催化剂无腐蚀性、价格相对低廉且易于回收再生使用、反应过程操作简单且可连续进行等诸多优点。相对于不饱和羰基化合物,C1-C4醇性能稳定且价格低廉,其用于喹啉类化合物的合成尚鲜见于文献报道。因此,采用多相催化剂在气相反应条件下由C1-C4醇合成喹啉类化合物是一条具有绿色化学特点的路线,其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发展前景广阔。本论文研究了在固定床管式反应器中,在多相催化剂作用下由苯胺与C1-C4醇合成喹啉类化合物的反应。重点研究了包括ZSM-5,Y,USY分子筛等催化剂的制备、结构和织构性能及催化反应性能,并探讨了相关的催化反应机理。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催化剂制备及结构和织构性能表征。以ZSM-5、Y、USY等为载体,对其进行过渡金属离子交换、浸渍负载、酸碱处理等改性,制备了一系列催化剂。采用原子吸收(AAS)、扫描电镜(SEM)、NH3程序升温脱附(NH3-TPD)、X-射线衍射(XRD)、物理化学吸附(BET)、傅立叶红外光谱(FT-IR)以及原位吡啶吸附等技术,对所制备的催化剂组成、晶相结构、表面形貌、酸性能和织构性能等进行了详细的表征。结果表明,经酸、碱改性处理后,分子筛存在一定程度上的部分骨架T位原子的脱除,导致介孔的生成;经过渡金属离子交换后,除了主要是向分子筛表面引入了活性金属组分外,还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分子筛部分骨架Al的脱除、部分过渡金属组分嵌入分子筛骨架及进入分子筛的孔道,尤其重要的是,显着降低了分子筛B酸中心和强酸中心浓度及增加了分子筛L酸中心浓度。(2)催化剂反应性能评价。系统地考察了催化剂载体和活性金属组分的种类、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催化剂中活性金属组分的含量、反应原料及其配比、载气种类、反应温度、反应空速、反应时间等因素对于苯胺/C1-C4醇制备喹啉类化合物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各种载体中,酸处理后的USY(即USY-Acid)性能更好;在各种载体上引入过渡金属组分均能有效地提高催化剂的反应性能,其中,对载体进行Ni改性效果最佳;在Ni离子交换的USY-Acid催化剂上进一步负载Zn Cl2后所得到的Zn Cl2/Ni-USY-Acid催化剂,在各种催化剂中表现出了最佳的催化反应性能。在C1-C4醇中,除了甲醇和乙醇(均主要导致N-烷基化苯胺的生成),其他醇均能与苯胺反应生成相应的喹啉类化合物,其中,甘油、1,3-丙二醇和丙醇均能达到近80%的喹啉类化合物的总收率。以文献从未报道过的苯胺/正丙醇反应为例,在Zn Cl2/Ni-USY-Acid催化剂上,在正丙醇/苯胺=3/1(mol比)、H2为载气、反应温度683 K、空速0.4 h-1的条件下,获得了苯胺转化率97.6%、喹啉总选择性81.7%和总收率79.7%(其中,2-乙基-3-甲基喹啉收率60.6%)的结果。(3)苯胺/C1-C4醇合成喹啉类化合物反应机理研究。催化剂表征和反应性能评价研究表明,催化剂的织构性能与其催化性能之间有一定的关系,较大的孔径和较高的比表面积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喹啉类化合物的生成,但并二者之间并不完全存在着的正相关性。催化剂的L酸位/B酸位浓度之比则与其催化性能之间则完全存在着正相关性,是影响催化剂性能的最关键因素。基于此,提出了苯胺/C1-C4醇合成喹啉类化物的反应机理:对于多元醇与苯胺的反应,醇首先脱水生成醛,再经醇醛缩合反应生成不饱和醛,然后与苯胺之间发生迈克尔加成反应,最终经环化和脱氢芳构化反应生成喹啉类化合物;对于一元醇与苯胺的反应,醇首先与苯胺反应生成相应的N-烷基化苯胺,再经脱氢生成了席夫碱,然后席夫碱经Ph=N-R-中间体物种发生二聚,最终经环化和脱氢芳构化生成喹啉类化合物。按照此机理,甲醇和乙醇因所对应的席夫碱难以二聚,故无法形成喹啉类化合物。催化剂上存在的L酸位促进了苯胺及醇的吸附和活化及随后的各步骤,因此,具有高的L酸位/B酸位浓度比的催化剂能够更好地催化苯胺/C1-C4合成喹啉类化合物的反应。(4)原位红外光谱研究。在USY、Ni-USY及Zn Cl2/Ni-USY三种催化剂上开展了吡啶吸附的原位红外光谱研究。结果表明,USY分子筛经Ni离子交换及进一步负载Zn Cl2后,其L酸位的浓度相对于B酸位的浓度依次增加。在Ni-USY催化剂上开展了苯胺/丙醇合成喹啉类化合物反应的原位红外光谱研究。考察了在不同条件下(吸附温度、时间、苯胺和丙醇吸附顺序)催化剂自身及表面吸附物种的红外吸收峰的变化。基于上述研究结果,提出了苯胺/丙醇合成喹啉类化合物的反应机理。按照该机理,反应可能遵循两条路线。在路线1中,首先,苯胺通过其氨基在催化剂表面B酸位上吸附,并与弱吸附态或游离态的丙醇反应生成N-丙基苯铵离子,后者可以脱附为N-丙基苯胺,也可以被另一分子苯胺亲核进攻而生成反应中间体的N-苯基丙基亚胺。然后,由两分子的N-苯基丙基亚胺之间发生反应,并经环化脱氢生成主要产物2-乙基-3-甲基喹啉。在路线2中,首先,苯胺通过其苯环上的π电子在催化剂表面L酸位上吸附,而丙醇则在催化剂表面的L酸位上吸附并脱氢生成丙醛。然后,由吸附态苯胺与吸附态丙醛反应生成反应中间体N-苯基丙基亚胺,后者再与另一分子丙醛之间反应,并经环化脱氢反应生成2-乙基-3甲基-喹啉。在催化反应实验中已经发现,催化剂拥有较高的L/B酸位浓度之比更有利于2-乙基-3-甲基喹啉的生成,但也导致一定量的N-丙基苯胺的生成。因此,在苯胺/丙醇合成2-乙基-3-甲基喹啉反应过程中,路线2的贡献大于路线1。
张娟妮,任红艳,张婷婷[9](2017)在《漆酚类衍生物研究进展》文中指出漆酚是生漆的主要成分,具有生物活性,其分子结构含有酚羟基、侧链不饱和键、苯环等多种活性位点,可发生多种化学反应。利用漆酚独特的结构和反应活性,根据需要能进行化学改性,进而合成有机高聚物以及金属有机物等功能产品,这些产品现已被广泛应用于涂料、医药等多种领域。
王东升,李文涛,杨晓芳,安广宇[10](2016)在《高铁酸盐:一种绿色的多功能水处理剂》文中研究表明多种新型污染物和微生物污染等问题的出现,导致地表水水质复杂多变,传统的水处理药剂和处理方式已无法满足人们对饮用水处理的需求。高铁酸盐作为一种新型水处理试剂,同时具备优良的氧化性和混凝性,而且不会引起二次污染,是一种可大力开发的绿色试剂。本文综述了高铁酸盐净水剂的制备与表征分析方法,及其用于水处理对重金属、新型污染物和微生物等去除的作用机制。目前,有关高铁酸盐用于有机污染物去除的混凝和氧化去除协同作用的研究尚不多见,高铁酸盐的氧化-混凝协同特性尚未被充分开发。本文以此为重点进行了讨论,并对高铁酸盐净水剂的应用进行了展望。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 1.1 漆树生物学研究进展 |
| 1.2 漆酚研究进展 |
| 1.3 转录组测序及其在植物研究中的应用 |
| 1.4 MYB转录因子研究进展 |
|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
| 1.6 研究内容 |
| 1.7 技术路线 |
| 第二章 漆树根茎叶组织漆酚含量差异分析 |
| 2.1 试验材料 |
| 2.1.1 植物材料 |
| 2.1.2 试验仪器 |
| 2.1.3 试验试剂 |
| 2.2 试验方法 |
| 2.2.1 漆酚提取 |
| 2.2.2 漆酚含量测定 |
| 2.3 结果与分析 |
| 2.3.1 标准曲线绘制 |
| 2.3.2 漆树根茎叶漆酚含量差异 |
| 2.4 小结 |
| 第三章 漆树转录组数据库构建及漆酚合成相关基因挖掘 |
| 3.1 试验材料 |
| 3.1.1 植物材料 |
| 3.1.2 试验仪器 |
| 3.1.3 试验试剂 |
| 3.2 试验方法 |
| 3.2.1 漆树总RNA提取及纯化 |
| 3.2.2 三代全长转录组测序 |
| 3.2.3 二代转录组测序 |
| 3.2.4 转录组数据质量控制 |
| 3.2.5 转录本拼接 |
| 3.2.6 二代测序数据与转录本比对 |
| 3.2.7 基因功能注释 |
| 3.2.8 差异表达基因GO分类和富集分析 |
| 3.2.9 差异表达基因KEGG注释和富集分析 |
| 3.2.10 转录因子分析 |
| 3.2.11 漆酚合成相关基因筛选 |
| 3.2.12 基因表达量测定 |
| 3.3 结果与分析 |
| 3.3.1 转录组测序结果分析 |
| 3.3.2 转录组组装结果统计与分析 |
| 3.3.3 Unigene数据库比对结果 |
| 3.3.4 NR数据库注释结果 |
| 3.3.5 KOG数据库注释结果 |
| 3.3.6 COG数据库注释结果 |
| 3.3.7 GO数据库注释结果 |
| 3.3.8 KEGG数据库注释结果 |
| 3.3.9 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
| 3.3.10 差异表达基因GO富集分析 |
| 3.3.11 差异表达基因KEGG pathyway富集分析 |
| 3.3.12 转录因子分析 |
| 3.3.13 漆酚合成相关基因的筛选及表达分析 |
| 3.3.14 基因表达量测定 |
| 3.4 小结 |
| 第四章 基于转录组的漆树MYB转录因子的筛选及分析 |
| 4.1 试验材料 |
| 4.2 试验方法 |
| 4.2.1 漆树MYB转录本筛选 |
| 4.2.2 生物信息学分析 |
| 4.3 结果与分析 |
| 4.3.1 漆树MYB家族成员的获取 |
| 4.3.2 漆树MYB蛋白序列的分类与结构域特征分析 |
| 4.3.3 漆树MYB转录因子基序分析 |
| 4.3.4 漆树MYB家族蛋白理化性质分析 |
| 4.3.5 漆树MYB转录因子的GO注释分析 |
| 4.3.6 漆树MYB转录因子的聚类分析 |
| 4.3.7 漆树MYB转录因子基因表达分析 |
| 4.4 小结 |
| 第五章 漆叶漆酚积累和相关基因表达量对MeJA的响应 |
| 5.1 试验材料 |
| 5.1.1 植物材料 |
| 5.1.2 试验仪器 |
| 5.1.3 试验试剂 |
| 5.2 试验方法 |
| 5.2.1 漆酚提取 |
| 5.2.2 漆酚含量测定 |
| 5.2.3 基因表达量测定 |
| 5.2.4 数据分析 |
| 5.3 结果与分析 |
| 5.3.1 茉莉酸甲酯对漆叶漆酚含量的影响 |
| 5.3.2 茉莉酸甲酯诱导下漆酚含量测定结果 |
| 5.3.3 茉莉酸甲酯对漆酚合成相关基因的影响 |
| 5.4 小结 |
| 第六章 讨论与结论 |
| 6.1 讨论 |
| 6.2 结论 |
| 6.3 创新点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致谢 |
| 作者简介 |
| 摘要 |
| ABSTRACT |
| 1、文献综述 |
| 1.1 化感作用研究进展 |
| 1.1.1 化感作用 |
| 1.1.2 化感物质 |
| 1.1.3 化感物质的提取、分离与鉴定 |
| 1.1.4 化感物质的作用机制研究 |
| 1.1.5 化感物质生物活性检测 |
| 1.2 生物除草剂相关研究进展 |
| 1.2.1 生物除草剂的开发途径及研究进展 |
| 1.2.2 生物除草剂的发展趋势 |
| 1.3 4,8-DHT的研究进展 |
| 1.3.1 4,8-DHT提取分离与鉴定 |
| 1.3.2 4,8-DHT手性对映体拆分 |
| 1.3.3 4,8-DHT生物合成及结构改造 |
| 1.3.4 4,8-DHT及其对映体的生物活性验证 |
| 1.4 研究目的意义及技术路线 |
| 1.4.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 1.4.2 研究技术路线 |
| 2、4,8-DHT林地除草活性筛选验证 |
| 2.1 材料与方法 |
| 2.1.1 试验材料 |
| 2.1.2 试验地概况 |
| 2.1.3 试验设计 |
| 2.1.4 施药方法 |
| 2.1.5 调查及统计方法 |
| 2.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 2.2.1 4,8-DHT在樱花林地杂草防除效果研究 |
| 2.2.2 4,8-DHT在樱花林地杂草防除效果研究 |
| 2.2.3 4,8-DHT林地杂草防除效果比较 |
| 3、4,8-DHT抑制杂草能力比较 |
| 3.1 材料与方法 |
| 3.1.1 实验材料 |
| 3.1.2 实验方法 |
| 3.1.3 数据处理 |
| 3.2 试验结果与分析 |
| 3.2.1 4,8-DHT对5种杂草种子萌发的影响 |
| 3.2.2 4,8-DHT对5种杂草幼苗生长的影响 |
| 3.2.3 4,8-DHT对耳草的生理生化指标影响 |
| 3.2.4 4,8-DHT对陌上菜的生理生化指标影响 |
| 4、讨论与结论 |
| 4.1 讨论 |
| 4.1.1 4,8-DHT在樱花、紫薇林地对杂草的防除效果影响 |
| 4.1.2 4,8-DHT对5种杂草种子萌发的影响 |
| 4.1.3 4,8-DHT对5种杂草幼苗生长的影响 |
| 4.1.4 4,8-DHT对耳草、陌上菜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
| 4.2 综合结论 |
| 4.2.1 田间试验结论 |
| 4.2.2 室内试验结论 |
| 参考文献 |
| 个人简介 |
| 学术交流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缩写词表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烷基间苯二酚的概述 |
| 1.1.1 烷基间苯二酚的定义 |
| 1.1.2 烷基间苯二酚的在自然界中的分布 |
| 1.1.3 烷基间苯二酚在谷物中的分布及组成 |
| 1.2 麦麸中烷基间苯二酚的研究现状 |
| 1.2.1 理化性质 |
| 1.2.2 提取分离与鉴定 |
| 1.2.3 烷基间苯二酚的生物活性 |
| 1.2.4 烷基间苯二酚的抗肿瘤活性 |
| 1.3 天然产物中抗肿瘤成分作用机制 |
| 1.3.1 天然产物与细胞侵袭迁移 |
| 1.3.2 天然产物与细胞自噬 |
| 1.3.3 天然产物与细胞凋亡 |
| 1.3.4 P13K/Akt/mTOR通路调控自噬和凋亡 |
| 1.4 本研究意义与主要研究内容 |
| 1.4.1 本研究意义 |
| 1.4.2 本研究主要内容 |
| 第二章 烷基间苯二酚的提取分离及鉴定 |
| 2.1 前言 |
| 2.2 实验仪器设备和材料 |
| 2.2.1 主要实验原材料和化学试剂 |
| 2.2.2 主要实验仪器设备 |
| 2.3 实验方法 |
| 2.3.1 麦麸粗提物的制备 |
| 2.3.2 麦麸粗提物的初次分离纯化 |
| 2.3.3 二次分离纯化 |
| 2.3.4 制备高效液相分离纯化 |
| 2.3.5 HPLC分析和LC-MS鉴定 |
| 2.4 结果与分析 |
| 2.4.1 烷基间苯二酚的初次分离 |
| 2.4.2 柱层析馏分紫外光谱扫描图 |
| 2.4.3 制备高效液相色谱图 |
| 2.4.4 液相色谱分析纯度 |
| 2.4.5 LC-MS鉴定分离物 |
| 2.5 讨论 |
| 2.6 本章小结 |
| 第三章 ARs对 HepG2 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的影响 |
| 3.1 前言 |
| 3.2 实验材料和仪器 |
| 3.2.1 主要实验材料和试剂 |
| 3.2.2 主要实验仪器设备 |
| 3.2.3 主要试剂配制 |
| 3.3 实验方法 |
| 3.3.1 细胞培养 |
| 3.3.2 细胞存活率测定 |
| 3.3.3 ARs对 HepG2 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 |
| 3.3.4 ARs对 HepG2 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 |
| 3.3.5 蛋白质免疫印迹法检测ARs对迁移、侵袭蛋白的影响 |
| 3.3.6 统计分析 |
| 3.4 结果与分析 |
| 3.4.1 ARs对 HepG2 细胞生长抑制作用 |
| 3.4.2 ARs对 HepG2 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 |
| 3.4.3 ARs对 HepG2 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 |
| 3.4.4 ARs对 HepG2 细胞迁移、侵袭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
| 3.5 讨论 |
| 3.6 本章小结 |
| 第四章 ARs诱导的HepG2 细胞自噬 |
| 4.1 前言 |
| 4.2 实验材料和仪器 |
| 4.2.1 主要实验材料 |
| 4.2.2 主要实验仪器 |
| 4.2.3 主要试剂配制 |
| 4.3 实验方法 |
| 4.3.1 细胞培养 |
| 4.3.2 自噬双标腺病毒检测自噬小体 |
| 4.3.3 Western blotting检测自噬蛋白表达 |
| 4.3.4 统计分析 |
| 4.4 结果与分析 |
| 4.4.1 自噬双标腺病毒检测自噬小体 |
| 4.4.2 Western blotting检测自噬蛋白表达 |
| 4.4.3 Western blotting检测PI3K/Akt/mTOR通路蛋白表达 |
| 4.5 讨论 |
| 4.6 本章小结 |
| 第五章 ARs诱导HepG2 细胞凋亡 |
| 5.1 前言 |
| 5.2 实验材料和仪器 |
| 5.2.1 主要实验材料 |
| 5.2.2 主要实验仪器 |
| 5.2.3 主要试剂配制 |
| 5.3 实验方法 |
| 5.3.1 细胞培养 |
| 5.3.2 Hoechst33342细胞核染色 |
| 5.3.3 JC-1 染色检测线粒体膜电位 |
| 5.3.4 Annexin V-FITC/PI检测细胞凋亡 |
| 5.3.5 Western blotting检测凋亡相关蛋白表达 |
| 5.3.6 统计分析 |
| 5.4 结果与分析 |
| 5.4.1 Hoechst33342细胞核染色 |
| 5.4.2 Annexin V-FITC/PI双染法检测细胞凋亡 |
| 5.4.3 JC-1 染色检测线粒体膜电位 |
| 5.4.4 Western blotting检测凋亡蛋白表达 |
| 5.5 讨论 |
| 5.6 本章小结 |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 6.1 结论 |
| 6.1.1 烷基间苯二酚的提取分离及鉴定 |
| 6.1.2 烷基间苯二酚对HepG2 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的影响 |
| 6.1.3 烷基间苯二酚诱导的HepG2 细胞自噬 |
| 6.1.4 烷基间苯二酚诱导的HepG2 细胞凋亡 |
| 6.2 研究创新点 |
| 6.3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 1 材料和方法 |
| 1.1 漆酚数据收集 |
| 1.2 系统发育数据选取与分析 |
| 1.3 漆酚演化历史分析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漆树科植物漆酚的分布 |
| 2.2 系统发育分析 |
| 2.3 漆酚的演化 |
| 3 讨论 |
| 3.1 漆酚的多样性 |
| 3.2 漆酚是Anacardioideae亚科的一个重要特征 |
| 3.3 漆酚在Anacardioideae亚科内的演化 |
| 4 结论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前言 |
| 1.1 漆树科简介 |
| 1.2 漆属的研究背景 |
| 1.2.1 漆属的分类史 |
| 1.2.2 漆属的地理分布 |
| 1.2.3 漆属的系统发育研究 |
| 1.2.4 漆属的生物地理演化研究 |
| 1.2.5 漆属植物的漆酚研究 |
| 1.3 研究意义与目的 |
| 1.3.1 研究意义 |
| 1.3.2 研究目的 |
| 第2章 漆属的分子系统学研究 |
| 2.1 材料与方法 |
| 2.1.1 实验材料 |
| 2.1.2 DNA提取、PCR扩增及测序 |
| 2.1.3 一致性检验 |
| 2.1.4 系统发育分析 |
| 2.2 结果 |
| 2.2.1 核基因ETS、ITS和NIA-i3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 |
| 2.2.2 叶绿体基因ndhF和trnL-F分析 |
| 2.2.3 核基因和叶绿体基因联合分析 |
| 2.3 讨论 |
| 2.3.1 漆属单系地位在盐肤木复合群中的关系 |
| 2.3.2 属内的系统发育关系 |
| 2.3.3 核基因数据和叶绿体基因数据构建的分子系统树冲突 |
| 第3章 漆属的生物地理演化 |
| 3.1 材料与方法 |
| 3.1.1 分化时间估计 |
| 3.1.2 化石校准点 |
| 3.1.3 祖先起源地分析 |
| 3.2 结果 |
| 3.2.1 分化时间估计 |
| 3.2.2 祖先起源地分析 |
| 3.3 讨论 |
| 3.3.1 漆属在新世界泛北植物区系起源 |
| 3.3.2 漆属植物通过NALB传播至东亚 |
| 3.3.3 东亚是漆属植物的多样化中心 |
| 第4章 漆酚的多样性与进化意义 |
| 4.1 方法与材料 |
| 4.1.1 漆酚数据收集 |
| 4.1.2 系统发育数据选取与分析 |
| 4.1.3 漆酚演化历史分析 |
| 4.2 结果 |
| 4.2.1 系统发育分析 |
| 4.2.2 漆酚的演化 |
| 4.2.3 漆树科植物漆酚的分布 |
| 4.3 讨论 |
| 4.3.1 漆酚是Anacardioideae亚科的一个重要特征 |
| 4.3.2 漆酚在Anacardioideae亚科内的性状演化 |
| 4.3.3 漆酚的多样性 |
| 第5章 结论 |
| 5.1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 附录1. 分子系统分析类群的凭证标本信息及Gen Bank登录号。—表示数据缺失 Appendix 1. Voucher information and Gen Bank accessions of the taxa used in thephylogenetic study. —represents missing data |
| 附录2. 基于RASP分析漆属的起源地 Appendix 2. Reconstruction of ancestral distributions in Toxicodendron base on RASP.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 1.1 海棠果实概述 |
| 1.1.1 海棠果实性状及基本分类 |
| 1.1.2 苹果属海棠果实保健价值及开发利用研究进展 |
| 1.2 植物多酚 |
| 1.2.1 植物多酚种类 |
| 1.2.2 多酚提取工艺研究进展 |
| 1.3 黄酮类化合物 |
| 1.3.1 类黄酮分类 |
| 1.3.2 类黄酮代谢途径 |
| 1.3.3 类黄酮与抗氧化 |
| 1.3.4 类黄酮的保健功能及在食品上的应用 |
| 1.3.5 花青素及其保健价值 |
| 1.4 天然产物抗肿瘤概述 |
| 1.4.1 天然产物抗肿瘤活性及意义 |
| 1.4.2 细胞凋亡 |
| 1.5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 2.1 实验材料 |
| 2.1.1 植物材料 |
| 2.1.2 主要仪器 |
| 2.1.3 主要试剂 |
| 2.2 试验方法 |
| 2.2.1 多酚成分提取及含量测定 |
| 2.2.2 高效液相色谱分析 |
| 2.2.3 抗氧化活性测定 |
| 2.2.4 海棠果实提取物对BGC-803体外抑制活性检测 |
| 2.3 数据分析 |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 3.1 多酚成分分析 |
| 3.1.1 总多酚及总黄酮含量分析 |
| 3.1.2 单体酚种类及含量分析 |
| 3.2 抗氧化活性分析 |
| 3.3 海棠果实提取物对BGC-803体外抑制活性分析 |
| 3.3.1 海棠果实提取物对BGC-803细胞增殖的抑制率 |
| 3.3.2 海棠果实提取物处理后胃癌细胞BGC-803的数量变化 |
| 3.3.3 双标记流式细胞检测 |
| 3.3.4 细胞凋亡相关Bcl-2与Bax基因检测 |
| 3.4 总多酚黄酮含量、抗氧化活性及对BGC-803细胞抑制活性的相关性分析 |
|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
| 4.1 讨论 |
| 4.2 结论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作者简介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1章 绪论 |
| 1.1 喹啉类化合物的应用 |
| 1.1.1 医药应用 |
| 1.1.2 农药应用 |
| 1.1.3 其他应用 |
| 1.2 喹啉及其衍生物的化学特性 |
| 1.2.1 喹啉的取代反应 |
| 1.2.2 喹啉的碱性 |
| 1.2.3 喹啉的氧化反应 |
| 1.2.4 喹啉的氢化反应 |
| 1.3 喹啉类化合物的均相合成方法综述 |
| 1.3.1 Skraup合成法 |
| 1.3.2 Doebner-von Miller合成法 |
| 1.3.3 Combes合成法 |
| 1.3.4 Combes-Limpach合成法 |
| 1.3.5 Friedl(?)nder合成法 |
| 1.3.6 Pfitzinger合成法 |
| 1.3.7 Camps合成法 |
| 1.3.8 Niementowski合成法 |
| 1.3.9 周环合成法及其它合成喹啉的方法 |
| 1.4 喹啉及其衍生物的多相催化合成 |
| 1.5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 |
| 1.6 论文的研究思路和主要研究内容 |
| 第2章 改性分子筛催化剂的制备和表征 |
| 2.1 前言 |
| 2.2 实验部分 |
| 2.2.1 实验试剂 |
| 2.2.2 实验仪器 |
| 2.2.3 催化剂的制备 |
| 2.2.4 催化剂的表征 |
| 2.3 催化剂表征结果与讨论 |
| 2.4 本章小结 |
| 第3章 苯胺/C_1-C_4醇合成喹啉类化合物的反应研究 |
| 3.1 前言 |
| 3.2 实验部分 |
| 3.2.1 实验试剂 |
| 3.2.2 实验仪器 |
| 3.2.3 催化反应 |
| 3.2.4 反应产物的分析及方法 |
| 3.3 反应工艺及催化剂反应性能考察 |
| 3.3.1 C_1-C_2一元醇与苯胺的反应 |
| 3.3.2 乙二醇与苯胺的反应 |
| 3.3.3 甘油与苯胺的反应 |
| 3.3.4 丙醇与苯胺的反应 |
| 3.3.5 丁醇和苯胺的反应 |
| 3.3.6 1,3-丙二醇和苯胺的反应 |
| 3.4 产物的分离纯化及鉴定 |
| 3.5 苯胺/C_1-C_4醇反应机理推测 |
| 3.6 本章小结 |
| 第4章 苯胺/丙醇合成喹啉类化合物的原位红外研究 |
| 4.1 前言 |
| 4.2 实验部分 |
| 4.2.1 实验试剂 |
| 4.2.2 实验仪器 |
| 4.2.3 原位实验装置 |
| 4.2.4 原位实验程序 |
| 4.3 结果与讨论 |
| 4.3.1 吡啶吸附的原位红外光谱研究 |
| 4.3.2 苯胺/丙醇反应的原位红外光谱研究 |
| 4.3.3 苯胺/丙醇反应机理 |
| 4.4 本章小结 |
| 结论与展望 |
| 一、论文主要成果和结论 |
| 二、展望 |
| 参考文献 |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研究项目 |
| 致谢 |
| 1 漆酚类衍生物的生物活性 |
| 1.1 漆酚类衍生物在医药方面的应用 |
| 1.2 漆酚类衍生物在农药方面的应用 |
| 1.3 生漆致敏机理 |
| 2 漆酚类衍生物的改性与应用 |
| 2.1 漆酚金属高聚物 |
| 2.2 漆酚有机改性树脂 |
| 2.3 其他改性技术 |
| 3 漆酚类衍生物的合成 |
| 4 结语 |
| 1 高铁酸盐的合成、表征与性质 |
| 1.1 高铁酸盐的合成 |
| 1.2 高铁酸盐的结构与价态表征 |
| 1.3 高铁酸盐的氧化性 |
| 2 高铁酸盐去除水体污染物 |
| 2.1 去除重金属 |
| 2.2 去除新型有机污染物 |
| 2.3 去除微生物 |
| 3 高铁酸盐的氧化与混凝机制 |
| 4 结论与展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