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神经损伤和简单固定后骨密度和生物力学的变化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神经损伤与单纯制动后骨密度及生物力学改变(论文文献综述)

吴天亮[1](2021)在《单纯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Stand-Alone OLIF)治疗退变性腰椎疾病的安全性及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一部分L1-L5 OLIF手术窗的应用解剖及L4-5间隙腰大肌形态关系MRI研究目的: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OLIF)通道虽然是人体自然间隙通道,但仍然有很多复杂结构,对手术造成很多陷阱,任何新的外科技术的成长都是基于它的局部解剖研究,而避免术中并发症的发生,需对局部解剖结构有清晰的认识。研究国人L1-L5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OLIF)椎间操作区的应用解剖学参数,以及L4-5间隙平面腰大肌的形态,探讨手术操作通道与周围组织的相互关系。方法:收集118例成年人腰椎磁共振资料,观测椎间隙正中冠状面上L1-2、L2-3、L3-4和L4-5 OLIF椎间操作区解剖参数:血管窗(AB)、安全窗(BC)、腰大肌肌窗(CD)、椎间盘长度(HD)、以及左侧腰大肌的宽度(DF)、厚度(GE)、腰大肌横截面积(PCSA),分析L4-5间隙平面腰大肌的形态特点。结果:男性的L2-3、L3-4、L4-5安全窗均大于女性,安全窗在L3-4距离最大为14.69±4.84,依次为 L2-3:14.34±4.62;L1-2 为 13.91±4.15,最小为 L4-5 为10.99±5.56,血管窗间隙大小在L4-5处最大,其次为L3-4、L2-3及L1-2。L4-5椎间隙正中冠状面上左侧腰大肌的宽度最大,其次为L3-4、L2-3及L1-2。安全窗与血管窗、腰大肌肌窗、以及左侧腰大肌的宽度、厚度、横截面积之间呈负相关,且L4-5椎间隙存在Type Ⅳ腰大肌(high-rising psoas)。对于椎间盘长度,男性 L1-2、L2-3 平均为 50mm,L3-4、L4-5 平均为 55mm,女性 L1-2、L2-3 平均为 50mm,L3-4、L4-5 平均为 55mm。结论:与以往研究相比,中国人的手术安全范围普遍小于白种人。腹膜后安全窗的大小是限制通道的重要因素,术前评估椎体参数,尤其是安全窗结构,对术前计划保障手术安全至关重要。第二部分腰椎节段动脉走行特点及与OLIF手术窗的安全关系研究目的: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OLIF)术中血管损伤文献报道最多为腰椎节段动脉损伤,局部解剖结构与手术操作区域密切相关,为手术造成一定困难,因而,利用腹部血管造影(CTA)与腰骶椎三维重建技术观察腰椎节段动脉走形特点,以及评估OLIF手术视野与腰椎节段动脉的局部解剖关系。方法:回顾分析来自50例患者的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图像,观察节段动脉走行特点,在正中矢状位面中,椎体的前四分之一处测量节段动脉到椎体上缘和下缘的距离,并对节段动脉根据其穿过椎体的不同区域走行不同,被分为Ⅰ-Ⅳ型。结果:L1-L3处的节段动脉走行呈锐角(θ<90°),L4-L5处的钝角(θ>90°)。节段动脉在椎体前四分之一位置到椎体上缘和下缘的平均距离为:La1.2>Lb1.2和Lb3.4.5>La3.4.5。对于L1-L2的椎间盘平面,Lb1<La2;L2-L3的椎间盘平面,Lb2<La3;L3-L4的椎间盘平面,Lb3>La4;L4-L5的椎间盘平面,Lb4>La5在Ⅰ区,最常见的节段动脉类型是L1的Ⅳ型(n=41;85.4%)和L2(n=42;84.0%),L3 的 Ⅲ 型(n=20;40.0%)和 L4(n=36;80.0%)和 L5(n=5;83.3%)的Ⅱ型。在Ⅱ区中,最常见的节段动脉类型是Ⅲ型,分别为L1(n=38;79.2%),L2(n=39;78.0%),L3(n=43;86.0%)和L4(n=28;62.2%),而Ⅱ型是L5时最常见的节段动脉类型(n=5;83.3%)。在Ⅲ区,Ⅲ型是L1-L4最常见的节段动脉类型。在Ⅳ区,Ⅳ型是最常见的节段动脉类型,分别为L3(n=44;88.0%),L4(n=42;93.3%)和 L5(n=6;100%)。结论:当将融合器放在Ⅱ区和Ⅲ区时,在OLIF术中操作时发生节段动脉损伤的风险最小。在L3-L5 OLIF操作的Ⅳ区时,需要特别小心。固定钉应固定在L1-L2和L2-L3的下椎体的上缘,以及L3-L4和L4-L5的上椎体的下缘。第三部分单纯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在不同骨密度患者模型中的有限元分析研究目的:骨密度多少是单纯OLIF临床应用的关键限制因素之一,本研究比较不同骨密度模型之间的单纯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的生物力学性能。方法:通过三维扫描重建了四个模型:完整模型(M0),正常骨密度Stand-Alone OLIF模型(M1),骨量减少Stand-Alone OLIF模型(M2)和骨质疏松Stand-Alone OLIF模型(M3)。对L3-S1正常腰椎模型的L3椎体表面均匀加载竖直载荷500 N(相当于75kg体重的2/3,模拟人体直立状态自身体重对腰椎的轴压载荷),并在L3椎体上表面施加运动力矩10 N·M,来模拟前屈、后伸、左右侧弯、左右旋转等计算工况下的腰椎生物力学特性。评估了 L4-5节段的运动范围(ROM)、骨性终板的峰值应力,融合器和相邻的椎间盘应力情况。结果:不同生理运动过程中的ROM与以前的研究人员报道的验证标准相似。与M0相比,M1,M2和M3模型的L4-5节段ROM均减少,但M3模型中的ROM减少最多。在M1和M2中,骨性终板中的应力分布增加了 7.8%,而在M3中,应力增加了 16.2%。M1和M2的Cage应力增加在8.1%以内,而M3的Cage应力增加高达25.3%,尤其是后伸和右旋转状态明显。与M0相比,其它模型中,L3-4和L5-S1椎间盘应力均随骨量减少而增加,分别达到69.8%和98.3%。结论:不建议在M3模型患者中使用Stand-Alone OLIF技术,因为存在融合器下沉的风险,而对于在各种腰椎运动状态下,M1和M2模型的测试结果相似。L4-5在所有方向上的活动性降低,刚度增加,限制了融合器的位移,对于骨密度T值>-2.5患者行Stand-Alone OLIF可以改善生物力学稳定性,并可应用于临床。第四部分单纯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Stand-Alone OLIF)治疗退变性腰椎疾病的临床疗效目的:探究单纯OLIF在腰椎退变性疾病治疗中的可行性、安全性及手术疗效。评估单纯OLIF对腰椎管狭窄的间接减压疗效,以及对成人退变性侧弯(ADS)患者腰椎平衡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研究自2017年7月至2020年1月期间151例于皖南医学院附属弋矶山医院脊柱研究中心行单纯OLIF手术治疗的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临床与影像学资料。其中腰椎管狭窄77例,ADS 30例。记录所有患者的性别、年龄、BMI、BMD(T-score)、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节段、融合器的长度和高度、住院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以及患者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等相关数据。术前与术后随访时采用VAS和ODI对所有患者的症状体征及神经功能情况进行评价。腰椎管狭窄患者测量所有患者术前与术后随访时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椎间盘高度(discheight,DH)、椎间孔高度(foraminal height,FH)、椎间孔面积(foraminal area,FA)、椎管的横截面积(cross-sectional area of the spinal canal,CSAC)、冠状位椎管直径(axial spinal canal diameter,ASCD)、矢状位椎管直径(sagittal spinal canal diameter,SSCD);ADS患者测量所有患者术前与术后随访时腰椎Cobb角、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及LL、DH,末次随访评估冠状位、矢状位平衡及植骨融合情况。结果:本研究共纳入77例腰椎管狭窄及30例ADS患者,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最短随访时间为一年。腰椎管狭窄患者:男32例,女45例,平均年龄64.1±10.8(45-85 岁),平均 BMI 为(24.15±2.52)kg/m2,平均 BMD(T-score)为-1.21±1.51,所有患者均未输血,平均手术时间为(77.25±14.25)min,平均术中出血量为(49.35±15.13)ml,平均住院时间为(8.32±1.33)天,平均术后住院时间为(3.44±1.43)天,手术节段共计97个,单节段57例、双节段20例。L3-4节段23个、L4-5节段73个、L5-S1节段1个。融合器高度8mm:10mm:12mm:14mm分别为1:24:55:17;融合器长度45mm:50mm:55mm分别为9:60:28。ADS患者:男16例,女14例,平均年龄63.5±10.2(43-86岁),平均BMI为(25.27±2.52)kg/m2,平均 BMD(T-score)为-1.51±1.21,所有患者均未输血,平均手术时间为(80.45±14.15)min,平均术中出血量为(55.25±17.23)ml,平均住院时间为(9.42±1.53)天,平均术后住院时间为(3.84±1.63)天,手术节段共计48个,单节段12例、双节段18例。L2-3节段1个、L3-4节段17个、L4-5节段30个。融合器高度8mm:10mm:12mm:14mm分别为3:17:24:4;融合器长度45mm:50mm:55mm分别为3:35:10。各项观察指标术后与术前相比,术后均明显改善,除DH及FH末次随访较术后一周稍丢失。术中并发症9例,术后23例,1例术中发生节段动脉损伤,1 1例术后发生融合器沉降,对症处理后未对患者造成严重不良后果。结论:单纯OLIF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安全、可行且具有良好的手术疗效。其间接减压的疗效也十分显着,改善ADS患者症状以及恢复脊柱的失衡可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在临床值得推广应用,提供了一种安全且有效的脊柱微创新的治疗方案,但其大样本、前瞻性远期随访还需继续研究。

李彦锦[2](2021)在《淫羊藿苷防治兔髋臼骨折继发创伤性关节炎早期软骨下骨病变及其机制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髋臼骨折继发创伤性关节炎是髋臼骨折最常见的并发症,除了早期的西医对症治疗和晚期的人工关节置换之外,目前尚缺乏合理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方法。淫羊藿是祖国医学中常用中草药,性温,味辛、甘,归肝、肾经,具有补肾壮阳、祛风除湿、益精健骨的功效,在漫长的中医药历史发展中,淫羊藿长期被用于治疗骨关节疾病,特别是“骨痿”(即骨质疏松症)的治疗。其提取物淫羊藿苷具有多重生物活性,对创伤性关节炎早期软骨下骨骨质疏松性病变具有潜在的利用价值。本课题通过现代实验技术研究髋臼骨折继发创伤性关节炎早期软骨下骨病变特点及其机制,观察淫羊藿苷的防治疗效并分析其作用机制,为开发利用中医药预防和治疗此类疾病提供新的思路。第一部分兔髋臼后壁骨折继发创伤性关节炎动物模型的建立与验证目的:建立一种模拟人髋臼骨折继发创伤性关节炎的实验动物模型并进行验证,为探索髋臼骨折继发创伤性关节炎病变机制及相关体内实验奠定基础,同时也为开发利用中医药预防和治疗此类疾病提供体内实验的有效模型。方法:选取正常成年雄性新西兰兔36只,编号后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三组:假手术组(Sham组,n=12)、非内固定组(Non-ORIF组,n=12)和内固定组(ORIF组,n=12)。确认骨骺闭合并排除下肢畸形后开展实验。通过预钻孔联合落锤撞击法制作标准髋臼后壁骨折模型,模拟车祸“仪表盘”式高能量损伤所致髋臼后壁骨折。Sham组仅显露左侧髋臼后侧骨面,不进行骨折造模;Non-ORIF组骨折造模后不予复位和固定;ORIF组骨折造模后直视下解剖复位并以钢板螺钉内固定。术后第3周、第6周和第6月对各组完成X线片、处死取材和组织病理学分析,对比观察各组病变特点,并采用影像学半定量评分和OARSI评分进行量化比较。结果:本组实验24只模型兔中,21只(87.5%)呈单纯后壁骨折,骨折类型保持了较高的一致性和可重复性。与Sham组相比,Non-ORIF组和ORIF组随时间进展表现出进行性的关节退变,特别是Non-ORIF组,PTOA病变发生早且快,第3周即呈现软骨退变和关节间隙变窄,第6周可见明显软骨磨损、软骨下骨硬化、大量骨赘增生,与临床髋臼骨折继发PTOA病变出现早进展快的特点相符。第6月Non-ORIF组髋关节肥大畸形,软骨严重退变剥脱,臼窝变浅,股骨头变扁并半脱位,也与临床常见髋臼骨折继发创伤性关节炎晚期病变高度相似。与Non-ORIF组相比,虽然ORIF组影像学半定量评分无显着差异,但组织病理学特点显着改善,骨软骨结构层次得到了较好的保护,软骨退变程度明显减轻,第6月OARSI评分较Non-ORIF组显着降低,显示出ORIF对创伤性关节炎具有积极的改善作用。结论:本研究采用预钻孔联合落锤撞击法制备兔髋臼后壁骨折继发创伤性关节炎模型,骨折呈现出较高的一致性和可重复性,骨折后第3周和第6周髋关节病变符合髋臼骨折继发PTOA发病早进展快的特点,第6月病变特点也与临床常见髋关节PTOA晚期病变高度相似。本模型为进一步研究髋臼骨折继发PTOA的病理特点及发病机制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同时也为开发中医药预防和治疗此类疾病提供了体内实验模型。第二部分髋臼后壁骨折继发创伤性关节炎早期软骨下骨病变特点与机制研究目的:研究髋臼骨折继发创伤性关节炎早期软骨下骨病变特点并分析内在机制。方法:选取正常成年雄性新西兰兔48只,编号后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三组:假手术组(Sham组,n=16)、非内固定组(Non-ORIF组,n=16)和内固定组(ORIF组,n=16),造模同第一部分,Sham组右侧髋关节作为空白对照组(Control组,n=16)。术后第3天、第3周、第6周和第6月对各组兔模型摄X线片,采集血清后处死取材,完成Micro CT扫描、组织病理学和生化分析。动态比较各组在如下方面的变化:Micro CT分析髋臼软骨下骨微结构改变,ELISA法检测血清骨吸收标志物CTXI和骨形成标志物P1NP、BALP,Rt-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软骨下骨相关基因和蛋白表达,TRAP染色比较软骨下骨破骨细胞数量,TUNEL法比较软骨下骨细胞凋亡。结果:Mico CT显示Non-ORIF组骨折后第3周、第6周软骨下骨骨密度降低、骨量减少、骨小梁厚度减小、骨小梁间隙增大,同时软骨下骨板厚度减小、密度降低、孔隙率增大,骨质疏松性改变显着;第6月时骨质疏松性改变明显缓解。与Sham组相比,Non-ORIF组血清CTXI浓度从第3天至第3周显着增加,至第6周增幅回落;第3天至第6周血清P1NP和BALP浓度随时间进展显着降低。与Control组和Sham组相比,Non-ORIF组软骨下骨第3天、第3周RANKL基因和蛋白表达显着增加而OPG表达减少,第6周RANKL增幅回落,OPG表达回升,第3周TRAP(+)多核细胞数量较Sham组显着增加;第3天、第3周软骨下骨Caspase3和Bax表达显着增加,Bcl-2表达减少,骨细胞高度特异SOST基因和Sclerostin蛋白表达显着减少,第6周各基因和蛋白改变趋势缓解;TUNEL显示第3周软骨下骨骨细胞凋亡数量较Sham组显着增加。与Non-ORIF组相比,ORIF组Micro CT显示第3周、第6周软骨下骨骨质疏松性改变显着改善;各时间点CTXI浓度明显降低,P1NP和BALP浓度增加,RANKL表达减少而OPG表达增加,TRAP(+)多核细胞数量明显减少;Caspase3和Bax表达减少,Bcl-2表达增加,SOST基因和Sclerostin蛋白表达显着增加,TUNEL显示软骨下骨骨细胞凋亡显着减少。此外,Micro CT显示ORIF组第6月软骨下骨呈现骨硬化改变,Tb.BMD、BVF、Tb.Th、Ct.Th均显着高于Sham组,同时Tb.Sp显着降低。结论:破骨细胞过度激活和其介导的骨重建是导致兔髋臼骨折继发创伤性关节炎早期软骨下骨骨质疏松性改变的重要作用因素,且与骨细胞凋亡密切相关。软骨下骨改变与软骨退变密切联系,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契合中医整体观在PTOA病理诊断中的指导意义。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有利于恢复髋关节的稳定性,改善关节生物力学环境,避免骨细胞进一步凋亡,抑制破骨细胞分化激活和软骨下骨破坏,有利于改善PTOA病变。第三部分淫羊藿苷防治髋臼骨折继发创伤性关节炎早期软骨下骨病变及其机制的研究目的:观察淫羊藿苷防治髋臼骨折继发PTOA的疗效,并分析其作用机制,为开发利用中医药预防和治疗此类疾病提供新的思路。方法:选取正常成年雄性新西兰兔64只,编号后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四组:假手术组(Sham组,n=16)、非内固定组(Non-ORIF组,n=16)、内固定组(ORIF组,n=16)和淫羊藿苷组(ICA组,n=16),造模同第一部分,Sham组右侧髋关节作为空白对照组(Control组,n=16)。ICA组自造模当天起以淫羊藿(60mg/kg/day)连续灌胃给药3周,其余各组同时以等量生理盐水灌胃,每日一次。于术后第3天、第3周、第6周和第6月对各组兔模型摄X线片,采集血清后处死取材,完成Micro CT扫描、组织病理学和生化分析。动态比较各组在如下方面的变化:组织病理学改变和OARSI评分,Micro CT分析髋臼软骨下骨微结构改变,ELISA法检测血清骨吸收标志物CTXI和骨形成标志物P1NP和BALP,Rt-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软骨下骨相关基因和蛋白表达,TRAP染色比较软骨下骨破骨细胞数量。结果:与ORIF组相比,虽然ICA组第6月组织病理学OARSI评分无显着差异(P>0.05),但ICA组能进一步改善软骨下骨早期骨质疏松性改变,第3周时Tb.BMD显着升高,Tb.Sp显着降低;第6周时Tb.BMD、Tb.Th、Ct.Th均显着增加,Ct.Po显着下降。与ORIF组各时间点相比,ICA组血清CTXI浓度进一步降低,P1NP和BALP浓度进一步增加,软骨下骨中RANKL表达减少而OPG表达增加,第3周TRAP(+)多核细胞数量明显减少;同时各时间点Caspase3和Bax表达较ORIF组进一步减少,Bcl-2表达增加,SOST基因和Sclerostin蛋白表达也显着增加。ICA组第6月软骨下骨硬化改变较ORIF组明显改善,Tb.BMD、BVF、Tb.Th均显着降低。结论:淫羊藿苷能显着改善髋臼骨折继发PTOA早期软骨下骨病变,其对PTOA的治疗作用体现了中医整体观在治疗此类疾病中的指导作用,即改善软骨下骨病变有利于减轻关节软骨的退变,达到局部与整体协调统一的治疗效果。淫羊藿苷不仅能抑破骨细胞的分化激活,还能显着改善成骨活性,这些作用可能与抑制骨细胞凋亡有关,具体机制需进一步研究论证。

何鹏[3](2020)在《失神经及制动后兔肱骨废用性骨质疏松的对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对比分析失神经和制动后兔肱骨生物力学特性及骨密度的改变。方法:将54只新西兰兔随机分成正常组、失神经组和制动组,每组设置4周、8周和12周三个取材时间点。每组18只兔子,每个时间点6只兔子。正常组不做任何处理,失神经组兔子完全离断右侧上肢臂丛神经,制动组采用石膏与石膏托对右上肢进行牢靠的固定。主要检测指标:在造模后4周、8周和12周时取出兔右侧肱骨进行检测,称量肱骨的湿重,三点弯曲试验测定骨力学特性,双能X线骨密度仪检测骨密度,HE染色观察骨组织细微结构。结果:失神经和制动组的骨密度在造模后均低于同时间的正常组(P<0.05)。失神经组肱骨骨密度与制动组相比虽有所降低,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失神经组与制动组相比,失神经组的最大负荷、弯曲强度在造模后各个时间点都低于制动组,但只有到第12周时差异才具有显着性(P<0.05)。失神经和制动组的右侧肱骨湿重随着时间的延长逐渐降低。但失神经组肱骨湿重与制动组相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组骨组织形态学相比,失神经组和制动组均出现骨小梁变细,小梁之间出现明显断裂和大量空泡状结构。结论:失神经和制动均可造成严重的骨质疏松。就两者造成的骨质疏松程度上来说,失神经对骨质力学性能的影响较制动更为严重。力学载荷的降低在导致骨质疏松的过程中起到了更为重要的作用。

黄清奇[4](2020)在《壮骨活血汤联合椎体成形术对绝经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壮骨活血汤联合PVP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探索壮骨活血汤近中期对人体症状改善及骨代谢的影响,为中药辅助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选取2019年2月至2019年12月中60例在我科行经皮椎体成形术并辨证分型为肾虚血瘀型的绝经后中老年女性,进行前瞻性临床观察。入院顺序采用抽签法(随机分组法)将所有选中的患者分为二组各30例,观察组:患者予行椎体成形术+常规治疗(对症治疗+骨化三醇)+壮骨活血汤;对照组: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并发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行椎体成形术+常规治疗(对症治疗+骨化三醇)。记录治疗前和治疗后1周、治疗后3月两组患者的VAS评分、ODI功能障碍指数和骨碱性磷酸酶、血钙、血磷水平。结果:1、基线资料比较:两组患者术前的年龄、体重、骨密度、致病节段数分布、VAS评分、ODI功能障碍指数和骨碱性磷酸酶、血钙、血磷水平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VAS评分、ODI功能障碍指数评分分析,组内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后1周、治疗后3月的VAS评分后一个观察点较上一个观察点均明显改善(P<0.05);组间比较:治疗后1周、治疗后3月的VAS评分、ODI功能障碍指数,观察组均比对照组改善明显(P<0.05)。3、骨碱性磷酸酶水平,组内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后1周结果各进行组内比较,结果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3月较治疗后1周均明显改善(P<0.05);组间比较:两组治疗后1周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3月观察组比对照组改善明显(P<0.05)。4、血钙水平分析,组内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后1周结果各进行组内比较,结果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3月较治疗后1周均明显改善(P<0.05);组间比较:两组治疗后1周和治疗后3月两组改善程度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5、血磷水平分析,组内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后1周、治疗后3月的血磷水平后一个观察点均较上一个观察点均无明显变化(P>0.05);组间比较:两组治疗后1周、治疗后3月的血磷水平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PVP是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的首选的手术治疗方法,其创伤小、操作简便、止痛、稳定疗效快。壮骨活血汤联合PVP治疗绝经后OVCF不仅能及早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机体功能,短中期还能更好地提高成骨细胞活性,改善术后残余痛、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是临床一线治疗的有效方法。

何鹏,陈玉,高峰,张衡,张贤平,戴厚杰,王锐英[5](2019)在《失神经及制动后兔肱骨骨密度与生物力学性能的对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对比分析失神经和制动后兔肱骨生物力学特性及骨密度的改变。方法将54只新西兰兔随机分成正常组、失神经组和制动组,每组设置4周、8周和12周三个取材时间点。每组18只兔子,每个时间点6只兔子。正常组不做任何处理,失神经组兔子完全离断右侧上肢臂丛神经,制动组采用石膏与石膏托对右上肢进行牢靠的固定。主要检测指标:在造模后4周、8周和12周时取出兔右侧肱骨进行检测,称量肱骨的湿重,三点弯曲试验测定骨力学特性,双能X线骨密度仪检测骨密度,HE染色观察骨组织细微结构。结果失神经和制动组的骨密度在造模后均低于同时间的正常组(P<0.05)。失神经组肱骨骨密度与制动组相比虽有所降低,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失神经组与制动组相比,失神经组的最大负荷、弯曲强度在造模后各个时间点都低于制动组,但只有到第12周时差异才具有显着性(P<0.05)。失神经和制动组的右侧肱骨湿重随着时间的延长逐渐降低。但失神经组肱骨湿重与制动组相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组骨组织形态学相比,失神经组和制动组均出现骨小梁变细,小梁之间出现明显断裂,出现大量空泡状结构。结论失神经和制动均可造成严重的骨质疏松。就两者造成的骨质疏松程度上来说,失神经对骨质力学性能的影响较制动更为严重。力学载荷的降低在导致骨质疏松的过程中起到了更为重要的作用。

王芮[6](2019)在《基于“脾肾相关”理论探讨补肾健脾活血方干预尾悬吊大鼠骨丢失及肌萎缩的依赖机制》文中认为目的:基于“脾肾相关”理论,以补肾健脾活血方干预尾悬吊大鼠,证实其对尾悬吊大鼠骨丢失具有防治作用,并揭示其通过调节肌肉合成和骨形成代谢干预骨丢失及肌肉萎缩,从而防治废用性骨质疏松症的作用机制。材料与方法:健康Wistar大鼠,雌性,2月龄,40只,SPF级,体质量(250±10)g。全部大鼠进行为期7d的适应性喂养,之后按体重进行分层随机分组,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补肾健脾活血方低剂量组、补肾健脾活血方中剂量组、补肾健脾活血方高剂量组,每组8只。将模型组、补肾健脾活血汤高剂量组、补肾健脾活血汤中剂量组及补肾健脾活血汤低剂量组大鼠采用尾部悬吊法造模。中药药液按照人与大鼠体表面积比换算给药等效剂量(陈奇主编《中药药理实验方法》,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从实验第1天开始对以中药干预的各组予以相应浓度补肾健脾活血汤灌胃,模型组与空白对照组给予等体积蒸馏水溶液。每日灌胃1次,于实验第28天进行最后一次灌胃,灌胃2h后进行取材,取材前称量大鼠体重并记录。腹腔麻醉,腹主动脉取血并收集入真空血清采血管内,静置2h后离心收集上层血清并分装,置于超低温冰箱内保存。分离大鼠右后肢比目鱼肌,迅速称重记录后装入已标记好的EP管内,最后放入-80℃冰箱内保存待测。取出大鼠双侧股骨,并剔除干净周围附着的软组织及肌肉,右侧股骨用浸透生理盐水的纱布包裹后,外层包裹锡纸并标记,左侧股骨置于EP管内并标记,放入-80℃冰箱内保存待测。检测大鼠右侧股骨骨密度;称量及计算大鼠右侧比目鱼肌肌肉湿重与体重比值;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内肌肉生长抑制素(MSTN)含量;Western Blot法检测大鼠比目鱼肌内AKT、mTOR、P70S6K、GSK-3β蛋白表达水平,大鼠股骨内GSK-3β、DKK-1、β-catenin及Runx-2蛋白表达量。结果:1.补肾健脾活血方对尾悬吊大鼠骨密度和比目鱼肌的影响1.1补肾健脾活血方对尾悬吊大鼠股骨骨密度的影响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较,模型组大鼠股骨骨密度明显下降(P<0.01);与模型组相比,补肾健脾活血方各剂量组股骨骨密度均有所增加(P<0.05),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与补肾健脾活血方中剂量组相比较,补肾健脾活血方高剂量组股骨骨密度有所增加(P<0.05)。1.2补肾健脾活血方对尾悬吊大鼠比目鱼肌肌肉湿重体重比的影响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较,模型组大鼠比目鱼肌肌肉体重比明显下降(P<0.01);与模型组相比较,补肾健脾活血方各剂量组大鼠比目鱼肌肌肉体重比均有所增加(P<0.01);与补肾健脾活血方中剂量组相比较,补肾健脾活血方低剂量组大鼠比目鱼肌肌肉湿重体重比低于中剂量组,高剂量组大鼠比目鱼肌肌肉湿重体重比没有显着差异(P>0.05)。1.3补肾健脾活血方对尾悬吊大鼠血清内肌肉生长抑制素(MSTN)含量的影响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血清MSTN含量明显增多(P<0.01);与模型组相比,补肾健脾活血方中、高剂量组大鼠血清MSTN含量有所下降(P<0.05);与补肾健脾活血方中剂量组相比,补肾健脾活血方低剂量组和补肾健脾活血方高剂量组大鼠血清MSTN含量表达均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但随浓度增加,血清内MSTN含量呈下降趋势。2.补肾健脾活血方通过调节肌肉合成及骨形成干预尾悬吊大鼠肌萎缩及骨丢失的机制2.1补肾健脾活血方对尾悬吊大鼠比目鱼肌内肌肉合成相关通路即AKT/mTOR/P70S6K及AKT/GSK-3β信号途径的影响2.1.1补肾健脾活血方对尾悬吊大鼠比目鱼肌中AKT蛋白表达的影响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较,模型组大鼠比目鱼肌中AKT蛋白表达量降低(P<0.01);与模型组相比,补肾健脾活血方各剂量组大鼠比目鱼肌中AKT蛋白表达量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补肾健脾活血方中剂量组相比较,补肾健脾活血方低剂量组大鼠比目鱼肌内AKT蛋白表达低于中剂量组(P<0.01),补肾健脾活血方高剂量组大鼠比目鱼肌内AKT蛋白表达量明显增加(P<0.01)。2.1.2补肾健脾活血方对尾悬吊大鼠比目鱼肌中mTOR蛋白表达的影响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比目鱼肌中mTOR蛋白表达量明显降低(P<0.01);与模型组相比,补肾健脾方低剂量组大鼠比目鱼肌中mTOR蛋白表达量低于模型组(P<0.01),补肾健脾活血方高剂量组大鼠比目鱼肌中mTOR蛋白表达量显着增高(P<0.01);与补肾健脾活血方中剂量组相比,补肾健脾活血方低剂量组大鼠比目鱼肌内mTOR蛋白表达量低于中剂量组(P<0.01),高剂量组大鼠比目鱼肌内mTOR蛋白表达量明显升高(P<0.01)。2.1.3补肾健脾活血方对尾悬吊大鼠比目鱼肌中P70S6K蛋白表达的影响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比目鱼肌中P70S6K蛋白表达量明显降低(P<0.01);与模型组相比,补肾健脾活血方各剂量组大鼠比目鱼肌中P70S6K蛋白表达量均显着升高(P<0.01);与补肾健脾活血方中剂量组相比,补肾健脾活血方低剂量组及高剂量组大鼠比目鱼肌内P70S6K蛋白表达量低于中剂量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1.4补肾健脾活血方对尾悬吊大鼠比目鱼肌中GSK-3β蛋白表达的影响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较,模型组大鼠比目鱼肌中GSK-3β蛋白表达量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较,补肾健脾活血方中、高剂量组大鼠比目鱼肌中GSK-3β蛋白表达量均降低(P<0.01),补肾健脾活血方低剂量大鼠比目鱼肌内GSK-3β蛋白表达量没有显着差异(P>0.05);与补肾健脾活血方中剂量组相比,补肾健脾活血方低剂量组大鼠比目鱼肌内GKS-3β表达高于中剂量组(P<0.01),补肾健脾活血方高剂量组大鼠比目鱼肌内GSK-3β蛋白表达量显着降低(P<0.01)。2.2补肾健脾活血方干预尾悬吊大鼠股骨经典Wnt信号途径相关蛋白的影响2.2.1补肾健脾活血方对尾悬吊大鼠股骨中GSK-3β蛋白表达的影响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股骨中GSK-3β蛋白表达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补肾健脾活血方各剂量组大鼠股骨中GSK-3β蛋白表达量均降低,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与补肾健脾活血方中剂量组相比,补肾健脾活血方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大鼠股骨中GSK-3β蛋白表达量均高于中剂量组,且均有明显差异(P<0.01)。2.2.2补肾健脾活血方对尾悬吊大鼠股骨中DKK-1蛋白表达的影响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股骨中DKK-1蛋白表达量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补肾健脾活血方各剂量组大鼠股骨中DKK-1蛋白表达量均降低(P<0.01);与补肾健脾活血方中剂量组相比,补肾健脾活血方低剂量大鼠股骨中DKK-1蛋白表达量高于中剂量组(P<0.01)。2.2.3补肾健脾活血方对尾悬吊大鼠股骨中β-catenin蛋白表达的影响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股骨中β-catenin蛋白表达量降低(P<0.01);与模型组相比,补肾健脾活血方中剂量组及高剂量组大鼠股骨中β-catenin蛋白表达量均增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与补肾健脾活血方中剂量组相比,补肾健脾活血方低剂量及高剂量组大鼠股骨中β-catenin蛋白表达量均低于中剂量组(P<0.01)。2.2.4补肾健脾活血方对尾悬吊大鼠股骨中Runx-2蛋白表达的影响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股骨中Runx-2蛋白表达降低(P<0.01);与模型组相比,补肾健脾活血方各剂量组大鼠股骨中Runx-2蛋白表达量均明显增加(P<0.01);与补肾健脾活血方中剂量组相比,补肾健脾活血方低剂量组及高剂量组大鼠股骨中Runx-2蛋白表达量均显着低于中剂量组(P<0.01)。结论:1.补肾健脾活血方基于“脾肾相关”理论,脾肾同补、补中有行,能够增加尾悬吊大鼠股骨骨密度和比目鱼肌肌量,对尾悬吊大鼠骨丢失和肌肉萎缩及肌量减少具有改善作用,从而对抗尾悬吊大鼠骨丢失,防治废用性骨质疏松症。2.补肾健脾活血方干预尾悬吊大鼠骨丢失的机制:通过活化AKT激活AKT/GSK-3β和AKT/mTOR/P70S6K信号通路,调节肌蛋白合成增加肌量,改善肌肉对骨骼的应力刺激,而且调控骨骼中GSK-3β的表达,激活经典Wnt信号通路,从而对抗尾悬吊导致的骨丢失。

陆奇峰[7](2019)在《复合磷酸钙骨水泥在椎体后凸成形术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目的:为了验证复合磷酸钙骨水泥(calcium phosphate-based nanocomposite,CPN)在椎体后凸成形术(kyphoplasty,KP)的临床应用潜力,首先建立骨质疏松羊椎体骨折模型、尸体椎体骨折模型和基于聚氨酯泡沫的标准模型,并利用上述模型对CPN的抗渗漏性能、椎体强化性能和弥散性能进行系统研究。方法:为了获得骨质疏松羊椎体,使用20%乙二胺四乙酸二钠(EDTA-Na2)溶液对离体羊椎体进行体外脱钙,模拟骨质疏松症。开发自主知识产权的骨折制作工具,并用其精准控制椎体前后缘的压缩高度以获得体外压缩性骨折模型。比较CPN和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methacrylate,PMMA)骨水泥在模拟KP和椎体成形术(vertebroplasty,VP)操作中骨水泥的渗漏情况,同时建立基于聚氨酯泡沫的骨水泥渗漏模型,对CPN和PMMA骨水泥的渗漏性能进行比较。对骨水泥强化的松质骨和聚氨酯泡沫标准模型进行标准力学压缩测试,比较CPN和PMMA骨水泥的力学强化效果。利用CT三维重建计算CPN和PMMA骨水泥在KP和VP强化尸体椎体中的弥散体积和弥散率。对于KP强化后的羊椎体则利用Micro-CT分别从水平面、冠状面和矢状面来计算和比较骨水泥截面面积与注射体积之比,从而评价CPN和PMMA的弥散能力。同时通过观察CPN和PMMA在聚氨酯泡沫材料中弥散的CT图像,评估和比较两种骨水泥的弥散特性。结果:脱钙10天后,羊椎体骨密度由0.61±0.06 g/cm2下降为0.40±0.04 g/cm2,脱钙前后比较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n=14)。脱钙羊椎体楔形骨折模型的压缩强度平均为2874±383 N(n=12),明显低于新鲜羊椎体楔形骨折模型(4985±725 N,n=3),二者比较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而且力学曲线和骨折形态重复性高。在使用PMMA进行KP强化的尸体椎体中,有75%发生了椎体后壁渗漏,而经CPN强化的尸体椎体未出现椎体后壁渗漏。并且在骨水泥渗漏模型测试中,与PMMA相比较,CPN表现出了明确的抗渗漏特性。在尸体椎体KP强化实验中,CPN骨水泥的强化强度为1668±816N(n=3),而PMMA骨水泥的强化强度为2212±813N(n=3),二者之间没有显着性差异(P=0.459)。在羊椎体KP强化实验中CPN骨水泥的强化强度(1108±284N,n=12)和PMMA骨水泥的强化强度为(1393±433 N,n=17)之间同样没有显着差异(P=0.057)。对比VP实验发现,经CPN强化后松质骨的抗压强度为3.43 MPa(n=3),而经PMMA强化后松质骨的抗压强度为5.24 MPa(n=3),二者均明显超过未强化松质骨的抗压强度(1.95 MPa,P<0.05)。此外,CPN在松质骨中的弥散体积和弥散率要显着高于PMMA(P<0.05),表明CPN具有更好的弥散能力。在聚氨酯泡沫材料中,CPN表现出了与PMMA完全不同的弥散模式,而且PMMA弥散形成的团块的表面积为1037±72 mm2,明显低于混合液固比在0.4~1.0之间的CPN 骨水泥(P<0.05)。结论:使用EDTA对羊椎体进行脱钙并且用该脱钙羊椎体制作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模型具有简便易行、骨折特征和强度重复性高的特点。在尸体椎体、脱钙骨折羊椎体和基于聚氨酯泡沫标准模型的强化实验及压缩强度测试中,CPN都表现出了与PMMA骨水泥相当的强化强度。CPN骨水泥有着完全不同于PMMA的弥散模式,这使得在椎体强化的过程中CPN骨水泥更容易弥散到松质骨内并对骨组织形成包裹,从而在水泥与松质骨之间形成嵌合结构,提升了 CPN的力学强化效果。与PMMA骨水泥相比,CPN骨水泥在KP实验及渗漏模型的测试中都表现出优良的抗渗漏性能,有望解决椎体强化手术中的骨水泥渗漏问题。

苏柯[8](2019)在《安全角度接骨板治疗髋臼后柱和后柱伴后壁骨折的基础及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由于髋臼骨折的类型复杂多变,出现周围血管神经损伤的风险较高,因此髋臼骨折的手术治疗始终是最具有挑战性的难题之一。髋臼骨折的复位质量是影响患者远期效果的重要因素,一些简单的且无移位的髋臼骨折允许保守治疗,但大多高能量损伤造成的髋关节不稳定和头臼不匹配则需要手术复位内固定,或内固定联合关节置换。术前对骨折复位的方向和顺序要详细计划,术中对于内固定物的选择和放置部位也有很多要求,首先固定骨折的内固定装置要坚强可靠,使碎裂的骨块获得良好的初始稳定性;其次螺钉长度及方向应避免误入髋臼关节;另外在显露骨折时还应减少剥离周围软组织,尽量多地保留骨块血运。在髋臼骨折的各种分型中,累及后壁和后柱的骨折较为多见,常用的内固定装置有重建接骨板、锁定接骨板和拉力螺钉,在术中使用时,要根据骨折部位的形态对接骨板预弯,无论通过接骨板螺孔还是单独使用拉力螺钉固定,均应避免在髋臼危险区进行操作。髋臼骨折的手术治疗对术者的手术技巧和经验都有很高要求。由于术中视野有限,对显露部位的解剖形态和髋臼特点要有整体性认识,复位完成后放置在后柱的接骨板需要预弯成髋臼后柱匹配的形态,如果经验不足将会耽误手术时间。而且常用的重建接骨板预弯后可能出现覆盖面积不足、稳定性差等情况,而附加使用拉力螺钉或接骨板虽然稳定性获得提高,但要在术中增加显露范围,出血和神经损伤率相应增高。本研究针对上述问题,首先使用与髋臼后柱解剖形态匹配的W型髋臼安全角度接骨板(W-shaped acetabular angular plate,WAAP)固定髋臼后柱骨折,从生物力学角度与常用的四种内固定方式进行比较。然后分析髋臼后柱复位程度与髋臼周围应力分布特点,进而建立髋臼后柱伴后壁骨折模型并比较W型安全角度接骨板固定的生物力学特点。最后对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评估W型安全角度接骨板治疗髋臼后部骨折的疗效。第一部分四种内固定方式固定髋臼后柱骨折的生物力学比较目的:比较使用单一重建接骨板、重建板联合拉力螺钉、双重建板、W型安全角度接骨板固定髋臼后柱骨折的生物力学特点。方法:20例防腐成年男性骨盆标本,截取范围自第4腰椎至股骨近端1/3处,保留骨膜、髋关节囊和骶髂关节、髋关节周围韧带。使用摆锯和骨刀制作髋臼后柱骨折模型,骨折线起自坐骨大切迹经四边体中心止于坐骨支。所有骨折模型随机分为4组,每组分别使用不同的固定方式。将固定后的标本放置于BOSE生物力学实验机上,垂直加载压力负荷1400N,测量各组的固定刚度及髋臼周围不同位点的应力变化。结果:在垂直压力作用下,双重建板和W型接骨板固定后柱骨折的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二者均与单一重建板和重建板联合拉力螺钉固定刚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应力变化测试表明W型接骨板固定后髋臼周围应力分布最接近正常,其中髋臼顶区应力变化最小。结论:应用W型安全角度接骨板固定髋臼后柱骨折既能起到坚强固定的作用,又能使髋臼周围的应力变化更接近正常。第二部分髋臼后柱骨折复位程度与髋臼周围应力分布的影响目的:比较不同压力下髋臼后柱骨折复位程度对髋臼周围应力变化的影响。方法:12例经福尔马林防腐处理的成年男性半侧骨盆标本,建立髋臼后柱骨折模型。选择髋臼周围10个位点和股骨颈上下2个位点安装电阻应变片,分别在后柱骨折距离为1mm,2mm,3mm,4mm时使用W型髋臼安全角度接骨板固定,生物力学机的压力负荷范围为0-1400N,记录600N,1000N,1400N时各个位点的应力数据。结果:各个位点的应力数值随压力变化而改变,完整髋臼与不同骨折髋臼在各个位点的应力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当压力作用为600N时,位点1、3、4、5、6、8、12骨折组与完整组无统计学差异,当压力逐渐增大为1000N和1400N时,骨折组与完整组在髋臼负重顶区1、2、5、6位点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并随着骨折线距离增大应力变化增大。结论:髋臼骨折后压力与张力发生变化,接骨板固定能部分恢复力学特性但依赖于骨折的复位程度,解剖复位才能接近正常髋臼周围的应力分布,大于1mm的骨折移位在超过1000N压力时将使髋臼周围应力重新分布。第三部分W型安全角度接骨板固定髋臼后柱伴后壁骨折的特点及稳定性比较目的:比较W型安全角度接骨板固定髋臼后柱伴后壁骨折的生物力学特点。方法:12例成年男性防腐标本,保留范围自第4腰椎至股骨近端1/3、髋关节囊、骶髂关节和髋关节周围韧带完整。在髋臼后柱模型基础上建立后柱伴后壁骨折模型,根据随机数字表将骨折模型分为3组,使用重建板联合拉力螺钉、双重建板、W型安全角度板进行固定。记录当压力负荷为1400N时,三种不同固定组刚度以及髋臼周围应力变化情况。结果:压力测试结果显示双重建板组和W型接骨板组刚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优于单一重建板联合拉力螺钉组;应力测试结果显示W型安全角度板固定后,髋臼顶、后方和内侧应力变化更接近完整髋臼。结论:应用W型安全角度接骨板固定髋臼后柱伴后壁骨折既能满足坚强固定的要求,又能使髋臼周围的应力变化接近生理状态。第四部分W型安全角度接骨板治疗髋臼后部骨折的临床研究目的:分析W型安全角度接骨板治疗髋臼后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使用W型髋臼安全角度接骨板进行髋臼骨折后方固定的患者38例,其中后壁骨折12例,后柱骨折3例,后柱伴后壁骨折2例,横行骨折8例,横行伴后壁骨折9例,T型骨折4例。对出血量、手术时间和复位质量进行统计,术后1年对骨折愈合情况及异位骨化程度进行分析。结果:单一手术入路的手术时间和出血量均少于联合入路,根据Matta标准:优26例(68.4%),良9例(23.7%),差3例(7.9%),优良率92.1%。随访12个月时根据Brooker标准:0级29例(76.3%),1级5例(13.2%),2级3例(7.9%),3级1例(2.6%)。Merle d’Aubinge标准:优21例,良12例,可4例,差1例,优良率86.8%。结论:W型髋臼安全角度接骨板可单独或联合用于髋臼后部骨折的固定,能够避免螺钉误入关节、减少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术后恢复早期活动。

丁明[9](2018)在《青壮年胸腰段椎体内区域性CT值分析及其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研究青壮年胸腰段椎体内部的CT值与相应椎体内部骨密度之间的相关性,确定两者之间的相关性,从而确定可以通过胸腰段椎体内部CT值测定来间接评估椎体骨密度水平。研究椎体内部区域性CT值差异,然后用于临床上胸腰段椎体骨折的治疗,改良术中植骨融合范围并研究其临床意义。方法:本课题共设计三个部分分别研究胸腰段椎体内部CT值与相应椎体骨密度的相关性、椎体内区域性CT值差异及其对临床上椎体骨折治疗的指导意义、改良术中植骨融合的范围。首先,通过对本院60例行腰椎骨密度检查并同期(3个月内)行腰椎CT检查的青壮年人的检查结果进行分析,所选检查者需排除患有脊柱炎症、外伤、肿瘤、结核等疾病者,且无合并基础疾病,包括合并免疫系统疾病,长期服用激素者,排除合并糖尿病、甲亢、甲减者。从中选取胸腰段可供测量分析的有效椎体,所谓的有效椎体即排除了相关的影响因素,能同时取到有效的骨密度值及CT值的可供进行骨密度分析及CT值测量的椎体。取得其相应椎体的骨密度检测结果及CT值检查结果,并进行统计学分析,对胸腰段相应椎体的骨密度值与CT值进行相关性分析。然后,自CT室选取正常青壮年人(20-60岁)检查所做的胸腰椎CT60例,时间自2015年12月到2017年10月,其中男性37例,女性23例,年龄2259岁,平均46.3岁,排除合并脊柱骨折、肿瘤、炎症、结核等疾患,排除合并严重糖尿病、甲亢、甲减、骨质疏松等基础病变,排除合并全身免疫性疾病、长期应用激素患者。胸腰段椎体取T11-L2范围内成像全面的椎体,通过三维成像系统进行分区测定,将椎体上、中、下等分成三部分。为减少人为误差,在每一层面上将椎体大致均分为四个象限,避开皮质骨、骨质增生硬化区及椎静脉静脉窦的影响,每个象限各取一个设定区域,共取四个兴趣区分别测量其CT值。每个图像由工作10年以上放射科人员及临床医生各测量一次,进行双盲实验,取其结果,以避免人为主观因素对测定结果的影响。因调取对象中以腰椎CT三维重建为主,向上一般能包括T12,少数达到T11,60例检查者中测得T11椎体8例,T12椎体28例,L1椎体58例,L2椎体52例。对所得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椎体内部上、中、下三部分的CT值差异,以及对椎体前半部分及椎体后半部分的CT值差异进行分析。最后,通过对我院骨科2016年12月2018年1月收治的青壮年胸腰段椎体骨折178例,对此组病人治疗进行总结、分析,对其中单纯压缩性骨折以及简单爆裂性骨折共97例进行影像学分析,发现其骨折部位均位于椎体的前上半部分。其中127例椎体压缩性骨折及爆裂骨折行手术患者入组进行总结、分析,AO分型(A1.1,A1.2.1,A1.2.2,A1.3,A2,A3.1.1,A3.2.1;B1.1,B1.2,B1.3)。其中31例单纯压缩性骨折病人经皮或经多裂肌间隙入路手术,单纯行骨折复位、USS系统内固定术,未做椎管的减压及植骨融合。其中50例早期开展病例及椎体上下部分均骨折较重的病人进行了手术行骨折复位、USS系统内固定,同时行传统范围的后外侧植骨融合术,即融合病椎及上、下各一椎体;后期采用改良植骨融合范围的方法治疗其中压缩较重、爆裂骨折或合并神经损伤的胸腰段骨折共46例,其中男33例,女13例。年龄在1961岁,平均46.5岁。受伤原因:车祸伤18例,高处坠落伤21例,埋压伤7例。其中T11椎体骨折5例,T12椎体骨折14例,L1椎体骨折17例,L2椎体骨折10例。多数胸腰段椎体骨折分类属于爆裂型骨折,前上半部分爆裂、粉碎,后上缘突入椎管,合并椎管狭窄,部分合并脊髓损伤。Frankel分级:A级有5例,B级有10例,C级有8例,D级有16例,E级有7例。TLICS评分:4分有4例,5分有7例,6分有9例,7分有16例,8分有7例,9分有3例。急症手术治疗9例,其余37例病人均于伤后7天内完成手术。观察术后疗效,包括短期及长期固定效果,随访并观察远期骨折愈合、植骨融合效果及脊柱功能恢复情况。结果:60例检查者中取得胸腰段有效椎体共128例,其中L2椎体58例,L1椎体52例,T12椎体18例,分别进行椎体内骨松质CT值和骨密度的测定,测定结果以平均值和标准差表示(x士s),其中T12的CT(Hu)值为213.7士45.1,L1的CT值为226.4士53.2,L2的CT值为247.3士57.7,总体CT平均值为234.3士65.2;BMD(mg/cm3)结果:T12为664.4士80.1,L1为722.7士76.6,L2为832.3士90.5,总体平均BMD为774.3士98.7。应用线性回归统计学方法分别对3个椎体内部的BMD和相应椎体内部CT值进行相关性分析,并作显着性差异检验,P<0.05时,差异具有显着性。T12、L1、L2椎体内骨松质的CT值与相应椎体内的BMD呈正线性相关,T12 r=0.942,L1 r=0.936,L2 r=0.909,p=0.019。总体上来说胸腰段椎体内部骨松质CT值与相应椎体内BMD呈正线性相关,r=0.834,p=0.023。青壮年胸腰段椎体内的骨密度结果与椎体相应部位的CT值结果成显着正线性相关,BMD越高,CT值越高,说明两者之间存在显着正相关性。在胸腰段单个椎体内部,上下分区结果显示椎体CT值自上而下逐渐增大,椎体上1/3部分的CT值低于中1/3部分的CT值,中1/3部分的CT值低于椎体下1/3部分的CT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单个椎体内部前后分区结果示椎体前半部分的CT值低于椎体后半部分的CT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以每一椎间盘及其相邻两个椎体1/3为一运动单位分析,上位椎体下半骨密度高于下位椎体上半,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应用改良的植骨融合范围方式行手术组共46例病人,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34个月,平均18个月。椎体骨折均达到骨性愈合,愈合的时间48个月,平均约6个月,后外侧植骨融合通过辅助检查及二次手术证实,大部分植骨取得较好的融合效果。手术后有1例病人发生了下位椎体一侧的椎弓根螺钉断裂情况,其余病例内固定物均无明显松动,而未行植骨融合患者中发生内固定物松动断裂者有5例,3例断钉位于骨折椎上方的椎体。进一步随访二次取出内固定后腰椎的运动功能保留、恢复良好,伤椎椎体的前缘高度无进一步丢失。取椎弓根钉前、取椎弓根钉后分别测量骨折椎椎体前缘高度,应用SPSS13.0统计学分析软件进行分析,P>0.05,结果无统计学差异。结论:1.本研究通过对胸腰段椎体内骨松质CT值与相应椎体骨密度测定结果分析显示,二者之间呈显着正相关性,应用CT值测定可以间接反映椎体骨密度水平。2.椎体内部高容积CT值可代替骨密度测定更精确评价椎体骨密度水平,用以诊断骨质疏松程度,诊断骨质疏松症。3.本研究通过对椎体内部区域性CT值测定明确椎体内部CT值存在区域上的差异。明确椎体内部上半部分的强度低于椎体下半部分的强度,椎体前半部分的强度低于椎体后半部分的强度。从而用来解释临床上椎体压缩性骨折好发于椎体前上部的原因。4.本研究根据椎体内部CT值存在区域上的差异,椎体内部上半部分的强度低于椎体下半部分的强度,椎体前半部分的强度低于椎体后半部分的强度的研究结果,对胸腰段椎体骨折的治疗进行指导,并改良胸腰段椎体骨折的后外侧植骨融合范围,取得更好植骨融合率的同时,最大程度的保留了脊柱的运动功能,减少邻近节段的退变。

王艳,黄磊,董传菲,黄如意,陈国平,项栋良[10](2018)在《制动与失神经对兔胫骨生物力学性能及降钙素基因相关肽表达的对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对比研究后肢制动与坐骨神经离断对兔胫骨骨强度、骨密度及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alcitonin gene-related peptide,CGRP)含量的影响,比较神经学因素和力学因素对维持骨量并防止骨质疏松,哪个因素更为重要。方法:采用随机数表法将18只新西兰大耳白兔分为制动组、失神经组和正常组,每组6只,制动组用石膏管状固定左后肢;失神经组对左侧后肢手术切断坐骨神经取下1cm,造成其坐骨神经SunderlandⅤ级损伤;正常组不做任何处理。造模后安静饲养28d取兔左侧胫骨,采用三点弯曲力学试验观察骨强度,双能X线骨密度检测仪观察骨密度,免疫组化检测CGRP表达。结果:(1)骨强度:与正常组比较,制动组和失神经组的兔胫骨骨强度明显降低,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与失神经组相比,制动组兔胫骨骨强度稍有降低,但差异无显着性意义(P>0.05);(2)骨密度:与正常组比较,制动组和失神经组的兔胫骨骨密度明显降低,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与失神经组相比,制动组兔胫骨骨强度稍有降低,但差异无显着性意义(P>0.05);(3)CGRP:与正常组比较,制动组和失神经组的兔胫骨CGRP表达明显降低,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与制动组相比,失神经组兔胫骨CGRP表达稍有降低,但差异无显着性意义(P>0.05)。结论:(1)制动和失神经均会降低兔胫骨强度、密度及CGRP表达水平,且两者之间差异无显着性意义;(2)制动与失神经对兔胫骨强度、密度的影响可能与CGRP表达水平有关;(3)力学因素对骨质的影响可能稍大,但两者之间差异无显着性意义。

二、神经损伤与单纯制动后骨密度及生物力学改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神经损伤与单纯制动后骨密度及生物力学改变(论文提纲范文)

(1)单纯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Stand-Alone OLIF)治疗退变性腰椎疾病的安全性及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L1-L5 OLIF手术窗的应用解剖及L4-5间隙腰大肌形态关系MRI研究
    1. 引言
    2. 资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腰椎节段动脉走行特点及与OLIF手术窗的安全关系研究
    1. 引言
    2. 资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单纯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在不同骨密度患者模型中的有限元分析研究
    1. 引言
    2. 资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单纯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Stand-Alone OLIF)治疗退变性腰椎疾病的临床疗效
    1. 引言
    2. 资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OLIF)在腰椎退变性疾病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外文论文一
外文论文二

(2)淫羊藿苷防治兔髋臼骨折继发创伤性关节炎早期软骨下骨病变及其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词表(Abbreviation)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章 兔髋臼后壁骨折继发创伤性关节炎动物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1.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动物及材料
        1.2 实验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术中和术后大体情况
        2.2 标本大体观
        2.3 影像学特点与评分
        2.4 组织病理学特点与评分
    3 讨论
        3.1 中医骨伤科学对髋臼骨折病因的认识与治疗
        3.2 本实验动物模型的应用基础
        3.3 本实验动物模型的设计特点
        3.4 本实验动物模型的特点及ORIF的疗效
        3.5 本实验动物模型的不足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章 髋臼后壁骨折继发创伤性关节炎早期软骨下骨病变特点与机制研究
    1.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动物及材料
        1.2 实验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方法
    2.结果
        2.1 一般情况
        2.2 MicroCT扫描
        2.3 血清ELISA生化检测
        2.4 Rt-PCR基因检测
        2.5 Western Blot组织蛋白检测
        2.6 破骨细胞TRAP染色
        2.7 凋亡细胞TUNEL荧光法检测
    3 讨论
        3.1 中医整体观指导分析软骨下骨病变与PTOA的内在联系
        3.2 兔髋臼骨折继发PTOA早期软骨下骨微结构变化特点
        3.3 兔髋臼骨折继发PTOA早期软骨下骨生化改变
        3.4 骨细胞凋亡在兔髋臼骨折继发PTOA早期软骨下骨病变中的作用
        3.5 ORIF对兔髋臼骨折继发创伤性关节炎早期软骨下骨病变的作用
        3.6 本部分研究的不足
    4.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淫羊藿苷防治髋臼骨折继发创伤性关节炎早期软骨下骨病变及其机制的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动物及材料
        1.2 实验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方法
    2.结果
        2.1 一般情况
        2.2 影像学和组织病理学特点与评分
        2.3 MicroCT扫描
        2.4 血清ELISA生化检测
        2.5 Rt-PCR基因检测
        2.6 Western Blot组织蛋白检测
        2.7 破骨细胞TRAP染色
    3.讨论
        3.1 淫羊藿苷治疗兔髋臼骨折继发PTOA的影像学和组织病理学评估
        3.2 淫羊藿苷对兔髋臼骨折继发PTOA早期软骨下骨微结构的作用
        3.3 淫羊藿苷对兔髋臼骨折继发PTOA早期软骨下骨的生化改变
        3.4 淫羊藿苷改善兔髋臼骨折继发PTOA早期软骨下骨病变的机制
        3.5 本部分研究的不足
    4.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一):综述 软骨下骨早期病变在创伤性关节炎中的作用及中医药治疗现状
    一、创伤性关节炎概述
    二、软骨下骨早期病变在创伤性关节炎中的作用
    三、中医药在创伤性关节炎治疗中的应用与研究
    参考文献
附录 (二):课题资助情况
附录 (三):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3)失神经及制动后兔肱骨废用性骨质疏松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和仪器
        1.1.1 实验动物及饲养条件
        1.1.2 主要实验试剂
        1.1.3 主要实验器材
    1.2 实验方法
        1.2.1 动物分组
        1.2.2 动物造模与各组干预方法
        1.2.3 动物标本处理
        1.2.4 骨密度检测
        1.2.5 肱骨湿重测定
        1.2.6 三点弯曲力学试验
        1.2.7 肱骨形态学检测
        1.2.8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造模后不同时间点各组肱骨骨密度测定结果
    2.2 各组右侧肱骨湿重称量结果
    2.3 造模后不同时间点各组肱骨生物力学测定结果
    2.4 造模后不同时间点各组肱骨头HE染色组织学观察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骨细胞感知和传导机械信号的机制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4)壮骨活血汤联合椎体成形术对绝经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资料与方法
    1 临床资料
        1.1 患者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脱落标准
        1.6 分组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术前准备
        2.2 治疗方法
        2.3 观察指标
        2.4 统计学分析方式
研究结果
    1 一般资料的比较
    2 实验结果的比较
        2.1 VAS评分结果比较
        2.2 ODI评分结果比较
        2.3 BALP指标结果比较
        2.4 血钙指标结果比较
        2.5 血磷指标结果比较
讨论
    1 绝经后骨质疏松的发病机制
    2 绝经后骨质疏松的中西医治疗
        2.1 西药治疗
        2.2 中药治疗及选方依据
    3 椎体压缩性骨折的分型及治疗选择
        3.1 椎体压缩性骨折的分型及治疗选择
        3.2 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治疗
    4 研究结果分析
        4.1 一般资料分析
        4.2 研究结果分析
        4.3 局限性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5)失神经及制动后兔肱骨骨密度与生物力学性能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
    1.2 方法
        1.2.1 造模和干预方法
        1.2.1.1 造模:
        1.2.1.2 干预方法:
        1.2.2 标本处理及骨密度检测:
        1.2.3 三点弯曲力学试验:
        1.2.4 肱骨形态学检查: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造模后不同时间点各组肱骨骨密度测定结果
    2.2 各组右侧肱骨湿重称量结果
    2.3 造模后不同时间点各组肱骨生物力学测定结果
    2.4 造模后不同时间点各组肱骨头HE染色组织学观察
3 讨论

(6)基于“脾肾相关”理论探讨补肾健脾活血方干预尾悬吊大鼠骨丢失及肌萎缩的依赖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实验一 补肾健脾活血方对尾悬吊大鼠股骨骨密度和比目鱼肌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小结
实验二 补肾健脾活血方通过调节肌肉合成及骨形成干预尾悬吊大鼠肌萎缩及骨丢失的机制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小结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1 中医药防治废用性骨质疏松症的研究进展
    综述2 废用性骨质疏松症的现代医学干预措施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7)复合磷酸钙骨水泥在椎体后凸成形术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的现状
    1.2. 椎体后凸成形术的疗效
    1.3. 椎体后凸成形术的并发症
        1.3.1. 骨水泥渗漏
        1.3.2. 邻近椎体骨折
    1.4. 椎体后凸成形术中填充材料的研究现状
        1.4.1.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
        1.4.2. 磷酸钙骨水泥
    1.5. 体外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模型的现状
    1.6. 本研究课题的提出和研究内容
        1.6.1. 体外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模型的可控构建以及KP强化的验证研究
        1.6.2. 复合磷酸钙骨水泥在椎体后凸成形术应用的抗渗漏性能研究
        1.6.3. 复合磷酸钙骨水泥在椎体后凸成形术应用的强化效果研究
        1.6.4. 复合磷酸钙骨水泥在椎体后凸成形术应用的弥散性能研究
第二章 体外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模型的可控构建及KP强化的验证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2.2.2. EDTA脱钙液的配制
        2.2.3. 羊椎体收集及处理
        2.2.4. 羊椎体脱钙及力学强度测试
        2.2.5. 骨折制作工具的设计和工作原理
        2.2.6. 制作体外椎体压缩性骨折模型的新理念和原理
        2.2.7. 椎体骨折模型的制作流程
        2.2.8. 椎体后凸成形术的验证研究
    2.3. 统计学方法
    2.4. 结果
        2.4.1. 羊椎体脱钙模拟骨质疏松
        2.4.2. 椎体压缩性骨折模型的制作
        2.4.3. 椎体骨折模型KP强化的验证研究
    2.5. 讨论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复合磷酸钙骨水泥在椎体后凸成形术应用的抗渗漏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3.2.2. 骨水泥材料的配制
        3.2.3. 复合磷酸钙骨水泥的固化时间测试
        3.2.4. 复合磷酸钙骨水泥的黏度测试
        3.2.5. 尸体椎体骨的收集和处理
        3.2.6. 体外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模型的建立
        3.2.7. 尸体椎体的KP实验及渗漏评估
        3.2.8. 尸体椎体的对比VP实验及渗漏评估
        3.2.9. 基于聚氨酯泡沫的骨水泥渗漏模型的建立与测试
    3.3. 统计学方法
    3.4. 结果
        3.4.1. 复合磷酸钙骨水泥的固化时间
        3.4.2. 复合磷酸钙骨水泥的黏度
        3.4.3. 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模型的建立及KP强化
        3.4.4. 尸体椎体KP及对比VP实验中渗漏情况
        3.4.5. 骨水泥渗漏模型的骨水泥渗漏特性评估
    3.5. 讨论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复合磷酸钙骨水泥在椎体后凸成形术应用的强化效果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4.2.2. 骨水泥材料的配制
        4.2.3. 复合磷酸钙骨水泥不同淀粉及硫酸钡比例对力学强度的影响
        4.2.4. 复合磷酸钙骨水泥注射性测试
        4.2.5. 尸体椎体骨及羊椎体骨的处理
        4.2.6. 体外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模型的建立
        4.2.7. 椎体KP强化实验及骨水泥强化效果评估
        4.2.8. 尸体椎体对比VP实验及骨水泥强化评估
        4.2.9. 基于聚氨酯泡沫的骨水泥强化力学测试模型的建立与评估
    4.3. 统计学方法
    4.4. 结果
        4.4.1. 淀粉和硫酸钡对复合磷酸钙骨水泥的力学增强作用
        4.4.2. 复合磷酸钙骨水泥的注射性
        4.4.3. 骨水泥KP强化效果
        4.4.4. 骨水泥VP强化效果
        4.4.5. 骨水泥强化力学测试模型的评估结果
    4.5. 讨论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复合磷酸钙骨水泥在椎体后凸成形术应用的弥散性能研究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5.2.2. 骨水泥材料的配制
        5.2.3. CPN的固化和抗溃散性能实验
        5.2.4. CPN细胞毒性测试
        5.2.5. 骨水泥二维流动性测试
        5.2.6. 尸体椎体强化实验中骨水泥弥散性能评估
        5.2.7. KP强化羊椎体实验中的骨水泥弥散性能评估
        5.2.8. 骨水泥在聚氨酯泡沫中的弥散性能评估
    5.3. 统计学方法
    5.4. 结果
        5.4.1. 液体中CPN的固化和抗溃散性能
        5.4.2. CPN细胞毒性测试
        5.4.3. 骨水泥的二维流动性
        5.4.4. 骨水泥注射力测试结果
        5.4.5. 尸体椎体强化实验中骨水泥弥散结果
        5.4.6. 脱钙羊椎体KP强化实验中骨水泥弥散结果
        5.4.7. 骨水泥在聚氨酯泡沫中的弥散
    5.5. 讨论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已发表的论文、专利和学术获奖
参加学术会议及报告情况
致谢

(8)安全角度接骨板治疗髋臼后柱和后柱伴后壁骨折的基础及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引言
第一部分 四种内固定方式固定髋臼后柱骨折的生物力学比较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髋臼后柱骨折复位程度与髋臼周围应力分布的影响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W型安全角度接骨板固定髋臼后柱伴后壁骨折的特点及稳定性比较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W型安全角度接骨板治疗髋臼骨折的临床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综述一 髋臼骨折的生物力学模型和实验方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髋臼骨折的治疗与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9)青壮年胸腰段椎体内区域性CT值分析及其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胸腰段椎体CT值与骨密度相关性分析
    研究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二部分 胸腰段椎体内部区域性CT值测定及其意义
    研究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研究结果
    讨论
第三部分 椎体内区域性CT值差异对胸腰段椎体骨折治疗及改良植骨融合的意义
    研究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研究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中英文缩略词表
致谢

(10)制动与失神经对兔胫骨生物力学性能及降钙素基因相关肽表达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与分组
    1.2 模型制备
    1.3 造模成功判定标准
    1.4 干预方法
    1.5 标本处理
    1.6 检测方法
    1.7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各组兔胫骨骨强度
    2.2 各组兔胫骨骨密度
    2.3 各组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的比较
3讨论

四、神经损伤与单纯制动后骨密度及生物力学改变(论文参考文献)

  • [1]单纯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Stand-Alone OLIF)治疗退变性腰椎疾病的安全性及临床研究[D]. 吴天亮. 山东大学, 2021(11)
  • [2]淫羊藿苷防治兔髋臼骨折继发创伤性关节炎早期软骨下骨病变及其机制的研究[D]. 李彦锦.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失神经及制动后兔肱骨废用性骨质疏松的对比研究[D]. 何鹏. 桂林医学院, 2020(03)
  • [4]壮骨活血汤联合椎体成形术对绝经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疗效观察[D]. 黄清奇.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0(08)
  • [5]失神经及制动后兔肱骨骨密度与生物力学性能的对比研究[J]. 何鹏,陈玉,高峰,张衡,张贤平,戴厚杰,王锐英.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2019(12)
  • [6]基于“脾肾相关”理论探讨补肾健脾活血方干预尾悬吊大鼠骨丢失及肌萎缩的依赖机制[D]. 王芮.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9
  • [7]复合磷酸钙骨水泥在椎体后凸成形术中的应用研究[D]. 陆奇峰. 苏州大学, 2019(06)
  • [8]安全角度接骨板治疗髋臼后柱和后柱伴后壁骨折的基础及临床研究[D]. 苏柯. 河北医科大学, 2019(01)
  • [9]青壮年胸腰段椎体内区域性CT值分析及其临床研究[D]. 丁明. 青岛大学, 2018(07)
  • [10]制动与失神经对兔胫骨生物力学性能及降钙素基因相关肽表达的对比研究[J]. 王艳,黄磊,董传菲,黄如意,陈国平,项栋良.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18(05)


骨密度论文 腰椎退变论文 骨折的症状论文 股骨骨折论文 融合蛋白论文

上一篇:痤疮的危害及预防
下一篇:芥子气中毒对人淋巴细胞影响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