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勇清,曾涛,沈军达,陈黎,刘国发,周玮,石放雄,卢立志[1](2020)在《6个蛋鸭品种产蛋性能比较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本实验对我国绍兴鸭、马踏湖鸭、金定鸭、褐色蛋鸭、江西山麻鸭和福建山麻鸭6个品种蛋鸭的72周产蛋性能和300日龄蛋品质进行比较分析,每个品种约700只。结果显示:在产蛋性能方面,金定鸭、江西山麻鸭和福建山麻鸭开产日龄极显着早于其他3个品种;江西山麻鸭和福建山麻鸭各时期产蛋量极显着高于其他4个品种,其中300日龄产蛋量分别达167.71、168.00个,500日龄产蛋量分别达到345.93、354.08个;6个品种蛋鸭产蛋率曲线均呈S形,且从产蛋初期到产蛋高峰期耗时短,产蛋高峰期持续时间长。在蛋品质方面,绍兴鸭(74.91 g)、马踏湖鸭(74.81 g)、金定鸭(72.50 g)、褐色蛋鸭(72.53g)蛋重极显着高于江西山麻鸭(69.55 g)和福建山麻鸭(67.88 g),马踏湖鸭、褐色蛋鸭的蛋白高度和哈氏单位最大,绍兴鸭蛋壳厚度和蛋壳强度最大,6个品种蛋形指数分布在1.35~1.42。本实验结果表明,江西山麻鸭和福建山麻鸭产蛋性能优于其他4个品种,绍兴鸭、马踏湖鸭蛋重较大,江西山麻鸭、福建山麻鸭蛋重较小。
王克文[2](2019)在《京红系蛋鸡生长发育规律及体重体尺与产蛋性能的相关性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京红系蛋鸡是我国峪口禽业公司自主培育的褐壳蛋鸡配套系品种。本研究以京红系蛋鸡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不同周龄体重、胫长和产蛋阶段的产蛋率、蛋品质等性状,建立生长发育模型,预测京红系蛋鸡的生长趋势,旨在探索开产前达到最佳生长发育体格和生长发育性状对产蛋性能的影响。这对京红蛋鸡遗传育种、营养试验、鸡场管理和生产系统分析都具有重要意义。方法:(1)本试验探究京红系蛋鸡生长发育规律,通过测定560只0-17周龄京红系蛋鸡的体重、体尺,并且建立非线性数学模型,通过选用了Logistic、Gompertz和Bertalanffy三种模型来描述动物生长发育随年龄的增长而发生规律性的变化,最后选出适合京红系蛋鸡的一种最佳模型。(2)本试验研究京红系蛋鸡体重体尺性状与产蛋率相关性,通过测定记录560只19-72周龄同一批京红系蛋鸡的开产日龄、全期产蛋数、蛋重数据,采用遗传相关分析,与0-17周龄测定的体重、胫长进行相关分析,找出影响产蛋率的重要因素。(3)本试验研究京红系蛋鸡体重体尺与蛋品质相关性,通过连续收集560只同一批次的京红蛋鸡在42周龄时每个个体3d所产鸡蛋,进行蛋品质测定,采用多元相关分析,与0-17周龄测定的体重、胫长进行相关分析,找出影响蛋品质的重要因素。结果:(1)运用Logistic、Gompertz和Bertalanffy 3种非线性数学模型分别对0-17周龄京红系蛋鸡胫长和体重进行生长发育曲线拟合和分析。结果表明:Gompertz模型能更好地拟合京红系蛋鸡体重的生长曲线,根据Gompertz模型得到的京红系蛋鸡体重生长曲线方程为Y=1731×e-4.067exp(-0.187t),拐点体重为637.123g、拐点周龄为7.502周和最大周增量为119.142g。Logistic模型能更好地拟合京红系蛋鸡胫长的发育曲线。根据Logistic模型得到的京红蛋鸡胫长发育曲线方程为Y=101.029/(1+2.098×e-0.271t),拐点胫长为5.051cm、拐点周龄为3.953周和最大周增长为0.684 cm。(2)通过对“峪口京红1号”不同阶段体重和胫长与父母代蛋种鸡后期生产性能的研究,结果表明:6周体重与300天平均蛋重的遗传相关为0.217(P<0.05)、与72周入舍鸡产蛋数的遗传相关为0.198(P<0.05)。可以证明6周龄前后是培育体格硕壮、发达内脏的后备母鸡的重要时期。3周龄胫长对6周龄胫长的遗传相关为0.216(P<0.05)、17周入舍鸡产蛋数的遗传相关为0.277(P<0.01)。6周龄胫长与17周龄胫长的遗传相关为0.347(P<0.01)、72周入舍鸡产蛋数的遗传相关为0.241(P<0.05)。(3)对京红系蛋鸡的生长性状与蛋品质性状等性状间的18个变量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3周龄胫长与6周龄、17周龄胫长极显着相关(P<0.01),6周龄胫长与蛋重显着相关(P<0.05),3周龄体重对蛋白高度、蛋壳强度影响极显着(P<0.01),17周龄体重对蛋黄颜色、蛋重影响显着(P<0.01)。结论:(1)运用3种模型对京红系蛋鸡生长发育曲线拟合和分析,Gompertz模型对0-17周龄京红系蛋鸡体重的拟合效果最佳,Logistic模型对0-17周龄京红系蛋鸡胫长的拟合效果最佳。(2)蛋鸡育雏育成阶段的生长发育与全期产蛋性能密切相关,通过数据分析可看出3周龄体重和6周龄胫长对开产日龄、300天蛋重、72周龄入舍鸡产蛋数、蛋壳强度,蛋白高度,蛋重影响程度较大,说明这两个阶段对京红系蛋鸡的产蛋率和蛋品质影响程度最大。由于蛋鸡的体尺性状与生长性状通常直接或间接影响其生产性能,故今后可以在生长早期抓住主要性状,为京红系蛋鸡的育种和生产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吴琼,邢秀梅,于淼,杨童奥,杨福合[3](2014)在《四种家养珍禽蛋物理性状测定与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通过对中国环颈雉、珍珠鸡、贵妃鸡和火鸡新鲜蛋的主要物理性状指标进行测定、计算,取得了这4种类型珍禽蛋的蛋形指数、蛋壳厚度、蛋黄颜色及蛋黄、蛋白和蛋壳在总蛋重中各自所占的比例及蛋比重等物理性状指标。本试验结果为珍禽种蛋的选择、分级、保存、运输和加工及珍禽优良品种的选育和饲养管理提供参考。
朱来明,陈敏,周德权,方玉桂,李怀宝[4](2014)在《蛋形指数对“淮南王”土鸡孵化效果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研究不同蛋形指数对孵化率、受精率等的影响。[方法]分别将240枚"淮南王"土鸡种蛋按其蛋形指数不同分成Ⅰ组(1.171.29)、Ⅱ组(1.301.34)和Ⅲ组(1.351.53)3组进行孵化试验,然后测定其孵化率、受精率情况,研究"淮南王"土鸡不同蛋形指数对孵化效果的影响。[结果]试验Ⅲ组受精率最高,为98.75%,分别比试验Ⅰ组、Ⅱ组高出5.00个百分点和1.25个百分点,但差异不显着;试验Ⅲ组的受精蛋孵化率最高,为96.20%,分别比试验Ⅰ组、Ⅱ组高出6.87个百分点和6.60个百分点,且差异均显着;试验Ⅲ组的胚胎死亡率最低,为3.80%,分别比试验Ⅰ组、Ⅱ组低6.87个百分点和6.60个百分点,且差异均显着。[结论]蛋形指数为1.351.53时,"淮南王"土鸡种蛋受精率、孵化率最高,胚胎死亡率最低,在该试验范围内,孵化效果随着蛋形指数的增大而提高,胚胎死亡率随着蛋形指数的增大而降低。
李方龙[5](2014)在《略阳乌鸡种质特性—生长发育规律与蛋品特性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略阳乌鸡是我国优秀的地方乌鸡品种,目前以肉蛋兼用作为主要用途。试验以我国着名的东乡乌鸡、引进国外的尼克粉蛋鸡作为参照,以生长发育规律和蛋品特性为代表性状,研究其种质特性,为其今后系统选育与改良提供依据。研究内容:①020周龄略阳乌鸡与东乡乌鸡、尼克粉蛋鸡生长发育规律比较研究试验随机选取饲喂相同玉米—豆粕型饲料的同一笼养鸡舍饲养条件下的0周龄的略阳乌鸡、东乡乌鸡、尼克蛋鸡各720只,以品种内性别为单位,分为4个重复,每重复180只(公母各90只),于020周,每周测定每只鸡的体重和胫长,结果表明:略阳乌鸡的初生体重和胫长较大,前期发育迟缓,发育时间较长,20周龄末体重和胫长小于尼克粉蛋鸡(P>0.05),大于东乡乌鸡(P<0.05)。略阳公鸡的体重生长高峰和胫长生长高峰分别在第910周龄和第56周龄;略阳母鸡分别在第67周龄和第56周龄。②2020周龄略阳乌鸡体重、胫长生长曲线拟合分析试验利用Gompertz,Logistic,Bertalanffy3种非线性模型分别对试验一中略阳乌鸡的体重和胫长生长数据进行拟合,结果表明:Gompertz,Logistic,Bertalanffy三种模型均能较好地拟合略阳乌鸡的体重和胫长生长曲线,其中Gompertz模型对略阳乌鸡体重的拟合效果最佳,略阳公鸡和略阳母鸡的体重最佳拟合方程分别为Y=2272.646e-4.388exp(-0.174t)和Y=1715.41e-3.947exp(-0.184t),拐点体重分别为836.06g和631.06g,拐点周龄分别为8.5w和7.46w,拟合度均为0.999;Logistic模型对略阳乌鸡胫长的拟合效果最佳,略阳公鸡和略阳母鸡的胫长最佳拟合方程分别为Y=106.807/(1+3.888e-0.276t)和Y=91.271/(1+3.279e-0.291t),拐点胫长分别为53.4mm和45.64mm,拐点周龄分别为4.92w和4.08w,拟合度均为0.999。③620周龄略阳乌鸡主要组织器官发育与皮肤黑色素沉积规律研究试验在620周龄,每隔两周,在试验一称重、测胫骨长度后,每重复公母等量分别随机选取16只鸡(公母各8只),每品种每周末屠宰64只鸡(公母各32只),分别测定胸腺、心脏、肝脏、胰腺、脾脏、肌胃、腺胃、法氏囊、十二指肠、卵巢和睾丸的发育情况,并提取略阳乌鸡和东乡乌鸡皮肤中的黑色素,结果表明:1)主要消化器官:略阳公鸡的肝脏在14周龄时发育减缓,到20周龄时仍有一定的生长速度;略阳母鸡的肝脏在18周时发育减缓;略阳公鸡的胰腺在12周龄时发育减缓;略阳母鸡的胰腺在16周龄时发育减缓;略阳公鸡和略阳母鸡的肌胃均在14周龄时发育减缓,到第20周龄时仍有一定的增长速度;略阳公鸡的腺胃在12周龄时发育减缓;略阳母鸡的腺胃在14周龄发育减缓;略阳公鸡的小肠在10周龄时发育减缓;略阳母鸡的小肠在12周龄时发育减缓。略阳乌鸡消化器官指数随周龄的增加而降低,发育规律与尼克粉蛋鸡和东乡乌鸡类似,其消化器官重量总体位于尼克粉蛋鸡和东乡乌鸡之间,小于尼克粉蛋鸡而大于东乡乌鸡。2)主要免疫器官:略阳乌鸡脾脏和法氏囊的指数随鸡周龄的增加而降低,而胸腺指数随鸡周龄的增加呈现先降低后升高再降低的趋势,但三个器官的重量均呈现出了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略阳公鸡的胸腺从第6周龄到第12周龄其胸腺逐步生长,第12周龄以后表现出了逐渐下降的趋势;略阳母鸡的胸腺从第6周龄到第14周龄其胸腺逐步生长,第14周龄以后表现出了逐渐下降的趋势;略阳公鸡的脾脏从第6周龄到第12周龄其脾脏逐步生长,第12周龄以后表现出了逐渐下降的趋势;略阳母鸡的脾脏从第6周龄到第14周龄其脾脏逐步生长,第14周龄以后表现出了逐渐下降的趋势;略阳公鸡的法氏囊从第6周龄到第14周龄其法氏囊逐步生长,第14周龄以后表现出了逐渐下降的趋势;略阳母鸡的法氏囊从第6周龄到第14周龄其法氏囊逐步生长,第14周龄以后表现出了逐渐下降的趋势。3)主要生殖器官:睾丸指数随着鸡周龄的增加而增加,同时睾丸的重量也在不断提升,略阳公鸡的睾丸发育较晚,第1016周龄,略阳乌鸡睾丸发育程度小于尼克公鸡和东乡乌鸡,但从16周龄后,略阳乌鸡的睾丸发育速度虽然减慢,但生长强度较大,睾丸最大;卵巢指数随着周龄的增加表现出了先降低后升高的特点,略阳母鸡的卵巢发育最晚,到第20周龄时略阳母鸡的卵巢只呈现了重量增加的趋势,而尼克母鸡和东乡母鸡则出现了快速发育;4)主要循环器官:略阳公鸡的心脏从第16周龄开始其心脏增重开始逐步减慢;略阳母鸡的心脏从第14周龄开始其心脏增重逐渐减慢。略阳乌鸡各阶段心脏的重量整体位于尼克粉蛋鸡和东乡乌鸡之间,小于尼克粉蛋鸡而大于东乡乌鸡。5)黑色素沉积量:620周龄略阳公鸡皮肤黑色素沉积量分别为0.39%、0.34%、0.28%、0.25%、0.22%、0.21%、0.20%、0.19%,略阳母鸡分别为0.43%、0.38%、0.33%、0.29%、0.26%、0.24%、0.23%、0.22%,其黑色素含量总体高于东乡乌鸡,但品种和性别间差异均不显着(P<0.05);同一鸡种的母鸡的皮肤黑色素含量要高于公鸡;随着周龄的增加,乌鸡的皮肤黑色素含量逐渐降低。④略阳乌鸡蛋品质分析研究试验选取饲喂相同玉米—豆粕型饲料的同一笼养鸡舍饲养条件下的320-325日龄的略阳乌鸡、东乡乌鸡、尼克粉蛋鸡所产的鸡蛋各200枚,分别测定蛋品质指标、营养成分和蛋黄中的胆固醇、卵磷脂含量和脂肪酸构成比例,结果表明:略阳乌鸡平均蛋重为47.96g,与尼克粉蛋鸡和东乡乌鸡相比较,蛋重最小,且个体差异较大;蛋壳颜色一致性最差,蛋形指数最大(0.76),鸡蛋偏圆形;蛋壳厚度和蛋壳强度分别为0.304mm和4.28kg/cm2,大于东乡乌鸡(P>0.05),而小于尼克粉蛋鸡(P<0.05);蛋白高度为5.98mm,小于东乡乌鸡(P>0.05),大于尼克粉蛋鸡(P<0.05);蛋黄色泽为9.08,三品种间差异不显着(P>0.05);哈氏单位和蛋黄与蛋白比率分别为76.21HU和0.75,小于东乡乌鸡(P>0.05),大于尼克粉蛋鸡(P<0.05);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分别为13.72%和12.04%,与其它品种差异不显着(P>0.05);蛋黄中胆固醇浓度为12.53mg/g,显着高于其他品种(P<0.05);卵磷脂含量为12.51%,三品种间差异不显着(P>0.05);饱和脂肪酸的比例为36.74%,高于其他品种(P<0.05);不饱和脂肪酸比例为58.97%,低于其他品种(P<0.05);单不饱和脂肪酸总体比例为45.22%,低于东乡乌鸡(P>0.05),显着低于尼克粉蛋鸡(P<0.05);多不饱和脂肪酸总体的比例为13.74%,位于三个品种之间(P>0.05);n-6多不饱和脂肪酸与n-3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比值为10.75,高于其他品种(P<0.05)。⑤略阳乌鸡种蛋物理特性及其与孵化性能关系研究试验在自然交配下的健康略阳乌鸡鸡群中连续收集7d的蛋,从中随机选取550枚进行孵化,分析其蛋壳颜色、蛋重、蛋壳厚度、18d失水率和孵化率的关系,结果表明:蛋壳颜色和蛋壳厚度对孵化率的影响均不显着(P>0.05);蛋重偏小的种蛋的孵化率(38.3g50.0g,77.13%)高于中等大小(50.1g55.0g,74.4%)和较大的种蛋(55.1g63.6g,73.39%),但差异不显着(P>0.05);18d失水率越高的种蛋孵化率越低(12.1%26.0%,77.86%),但组间差异不显着(P>0.05);蛋形指数对孵化率有显着影响(P<0.05),偏圆形的种蛋的孵化率(0.790.85,83.19%)显着高于卵圆形(0.740.78,74.77%)和偏长形的种蛋(0.680.73,69.31%)。试验结论:(1)020周龄略阳乌鸡体重、胫长的生长发育不及尼克粉蛋鸡,但优于东乡乌鸡;略阳公鸡的体重生长高峰和胫长生长高峰分别在第910周龄和第56周龄;略阳母鸡分别在第67周龄和第56周龄。(2)Gompertz模型对略阳乌鸡体重的拟合效果最佳,Logistic模型对略阳乌鸡胫长的拟合效果最佳。(3)略阳乌鸡的主要组织器官的发育具有其品种固有特征。略阳乌鸡消化器官指数和循环器官指数随周龄的增加而降低,发育规律与尼克粉蛋鸡和东乡乌鸡类似,其器官重量总体位于尼克粉蛋鸡和东乡乌鸡之间,小于尼克粉蛋鸡而大于东乡乌鸡;略阳乌鸡脾脏和法氏囊的指数随着鸡周龄的增加而降低,而胸腺指数随鸡周龄的增加呈现先降低后升高再降低的趋势,但三个器官的重量均呈现出了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略阳乌鸡睾丸指数随着鸡周龄的增加而增加,同时睾丸的重量也在不断提升,其睾丸发育较晚,第1016周龄,略阳乌鸡睾丸发育程度小于尼克公鸡和东乡乌鸡,但从16周龄后,略阳乌鸡的睾丸发育速度虽然减慢,但生长强度较大,睾丸最大;卵巢指数随着周龄的增加表现出了先降低后升高的特点,略阳母鸡的卵巢发育最晚,到第20周龄时略阳母鸡的卵巢只呈现了重量增加的趋势,而尼克母鸡和东乡母鸡则出现了快速发育。(4)略阳乌鸡皮肤黑色素沉积能力强于东乡乌鸡,且母鸡的黑色素沉积能力强于公鸡;随着日龄的增加,乌鸡的皮肤黑色素含量逐渐降低。(5)略阳乌鸡蛋品质与东乡乌鸡相比较,蛋品质和总体营养物质差异不显着,但蛋黄的胆固醇浓度与含量较高,不饱和脂肪酸构成比例较差;其蛋重和蛋壳品质明显不如尼克粉蛋鸡,而内部品质要优于尼克粉蛋鸡。(6)略阳乌鸡种蛋的蛋壳颜色对孵化效果没有显着影响;蛋形指数在0.740.85范围内的种蛋孵化率最高。
强巴央宗[6](2008)在《西藏藏鸡种质资源特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藏鸡是分布于我国青藏高原的原始小型地方鸡种,本文通过现场调查和抽样检测等方法研究藏鸡种质特性,分析藏鸡体型外貌和生产性能多样性,并用10个微卫星位点从DNA分子水平分析藏鸡遗传多态性.针对高原种蛋孵化率低的问题进行了系列孵化实验,分析人工孵化的种蛋贮存时间、孵化温度,湿度等条件.为了分析VEGF基因在藏鸡胚胎低氧适应中的作用,本文用测序法比较藏鸡和矮小隐性白鸡VEGF基因mRNA序列差异。并比较常氧(O2 21%)和低氧(O2 13%)浓度孵化环境中,胚胎尿囊绒毛膜(CAM)组织VEGF基因mRNA表达差异.为了了解藏鸡开发利用价值,本文选用非线性生长模型分析了藏鸡及隐形白鸡在高海拔环境中生长性能,屠宰特定其肉用性能,从肉物理性状和氨基酸、肌苷酸含量分析藏鸡肉用性能,从蛋的常规营养成分和微量元素含量分析藏鸡蛋用性能.结果如下:(1)藏鸡生境低压、低氧、严寒等恶劣气候,处于半野生生活状态,具有适应高原气候、觅食能力强、耐粗饲、体型外貌和生活习性与红色原鸡非常近似、人工选择程度低等特点.(2)藏鸡人工孵化最佳孵化温度为1-6天为37.68℃;7-14天为37.65℃;15-20天为37.56℃;21天为37.48℃.高原孵化种蛋保存时间不超过7天,贮存温度12-15℃。湿度保持在75-80%,种蛋大头向上.藏鸡受精蛋孵化率88.9%,拉萨白鸡受精蛋孵化率77.5%,隐性白鸡50.7%,藏鸡×隐性白鸡种蛋55.7%,隐性白鸡×藏鸡种蛋63.2%,农大3号矮小蛋鸡54.3%,藏鸡×农大3号矮小蛋鸡种蛋74.7%.(3)根据残差平方和(RSS)和复相关指数(R2),logisitic模型为模拟高海拔鸡生长过程的较优模型,藏公、母鸡logistic模型拟合的极限体重分别为711.2g和646.6g;拐点周龄分别为12.72和12.32周;拐点体重分别为415.1g和323.3g.引进到高原的隐性白鸡极限体重公、母鸡分别为1243.4g和972.1g,拐点周龄分别为12.51和11.81周,拐点体重分别为621.70g和486.05g.(4)藏鸡公、母屠体率分别为88.95%和88.74%,半净膛率分别为75.55%和74.65%,全净膛率分别为56.30%和55.34%,胸肌率分别为15.00%和15.97%,腿肌率分别为23.69%和23.09%),胸肌滴水损失分别为2.68%和2.62%,肉色分别为3.52和3.74,剪切力值分别为2.95和3.08kg,熟肉率分别为72.03%和71.12%,氨基酸质量分数分别为20.67%和19.78%,肌苷酸分别为2.32和2.50 mg/g.藏鸡具有肉质鲜美的特征,是发展高原特色、优质养殖业的良好品种.(5)藏鸡蛋的营养成分,铁、铜、锌等具有重要生理功能的微量元素以及粗蛋白、粗脂肪含量均高于普通鸡蛋,具有比普通鸡蛋更高的营养价值.(6)藏鸡具有体型小、身体长、胫较高,羽色、冠形、体尺等体型外貌形状具有丰富的多态性。藏鸡微卫星位点遗传多样性丰富、杂合程度高、遗传变异大,群体间存在一定的遗传差异.(7)VEGF基因序列在藏鸡与矮小隐性白鸡之间相当保守,低氧刺激使藏鸡和矮小隐性白鸡CAM组织VEGF基因表达均上调,矮小隐性白鸡上调程度明显大于藏鸡.藏鸡在低氧环境中CAM组织中VEGF基因表达表现一定程度的增加,有利于血管形成,表现对低氧环境的适应.总之,藏鸡无论从表型水平还是从分子水平都是具有丰富遗传多样性的小型地方鸡种,其VEGF基因低氧表达模式具有适应高海拔低氧环境的特征.藏鸡生长缓慢,屠宰性能不高。但胸肌和腿肌率高,氨基酸含量丰富,必需氨基酸和鲜味氨基酸比例大,蛋营养价值高,是发展高原特色、优质养殖业的良好品种.
李文明[7](2008)在《鸡胚胎死亡相关基因的研究及胚盘性别鉴定技术的建立》文中认为为了研究整个孵化期的鸡胚胎死亡规律、雌性和雄性胚胎死亡规律,以及胚胎发育相关基因的变异对胚胎死亡和种蛋品质的影响,本试验以温氏集团培育的星星黄鸡,矮脚黄鸡和竹丝鸡三个品种的种蛋和胚胎为研究对象,对与人和小鼠胚胎发育相关的Fas,Wnt-1诱导的分泌蛋白(Wnt-1-induced secreted protein,WISP-1)和N-myc(和STAT)相互作用子(N-myc(and STAT)interactor,Nmi),维甲酸X受体α亚型(retinoic acid X receptorα,RXRα),胰岛素样生长因子2受体(Insulin-like growthfactor typeⅡreceptor,IGF2R)等五个基因进行了SNP位点的筛选和多态性检测;探讨了基因SNP多态性及其与胚胎死亡、种蛋品质的相关性;同时建立了用于少量细胞(胚盘)性别鉴定的分子生物学方法,并探讨早期胚胎死亡性别及胚盘的性别。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利用双重PCR技术,建立了用于少数细胞鉴定性别的分子生物学方法,可用于鉴定新鲜种蛋的胚盘和孵化早期胚胎的性别。并申请和获得了专利,专利号为200710052846.X。2、对110枚新鲜种蛋进行了胚盘性别鉴定,初步结果表明雌性胚胎多于雄性胚胎。3、在整个孵化期的鸡胚胎死亡出现两个死亡高峰期,在第一个死亡高峰期,有雌性死亡胚胎数比雄性胚胎死亡数多的趋势。4、在5个基因中,共检测了15个SNP,选择其中7个导致氨基酸改变的SNP,对星星黄鸡200个胚胎、矮脚黄鸡269个胚胎和竹丝鸡235个胚胎进行了SNP多态性及其与胚胎死亡和种蛋品质相关性进行了分析。5、在Fas基因检测出了3个SNP位点,测定了其中导致氨基酸改变的两个SNP位点。鸡Fas基因第3外显子XbaⅠ-RFLP不同基因型的胚胎相对死亡率在不同品种中不同,存在显着的品种差异。基因多态对星星黄鸡,矮脚黄鸡和竹丝鸡的胚胎相对死亡率都有显着的影响(P<0.05)。鸡Fas基因第2外显子XbaⅠ-RFLP基因多态对矮脚黄鸡的胚胎相对死亡率没有显着的影响(P>0.05)。6、在WISP-1基因中检测出了5个SNP位点,测定了第5外显子上的1个导致氨基酸改变的SNP位点。鸡WISP-1基因第5外显子HaeⅢ-RFLP基因多态对矮脚黄鸡和竹丝鸡的胚胎相对死亡率有接近显着的影响(P=0.058和P=0.081)。不同基因型的胚胎相对死亡率在不同品种中不同,存在着品种差异;而在新兴黄鸡中三种基因型的相对死亡率极其相近,没有差异(P>0.05)。7、在Nmi基因中检测出了5个SNP位点,测定了第2外显子和第5外显子上的2个导致氨基酸改变的SNP位点。鸡Nmi基因第2外显子HindⅢ-RFLP基因多态对矮脚黄鸡的胚胎相对死亡率没有显着的影响(P>0.05)。鸡Nmi基因第5外显子HinfⅠ-RFLP基因多态对矮脚黄鸡的胚胎相对死亡率有显着的影响(P<0.05),但是在竹丝鸡中却差异不显着。8、RXRα基因的第2外显子HhaⅠ-RFLP SNP多态对对星星黄鸡胚胎成活有显着影响,对矮脚黄鸡胚胎成活没有显着的影响。9、IGF2R基因的第34外显子BlwnⅠ-RFLP基因SNP多态对星星黄鸡中检测到的对胚胎成活有显着影响,对竹丝鸡胚胎成活不存在显着的影响。10、单倍型分析显示,在Fas上的两个检验的SNP位点的连锁程度比较高(D′=0.9146,r2=0.3194),而在Nmi上的两个检验的SNP位点的连锁程度比较低(D′=0.3303,r2=0.063)。
邢志远[8](2008)在《苜蓿草粉对籽鹅产蛋性能、孵化率及生殖激素的影响》文中提出为了研究日粮中添加苜蓿草粉对鹅产蛋性能、孵化率及生殖激素的影响,选择240日龄成年产蛋籽鹅150只,成年籽鹅公鹅30只,随机分成5组,每组2个重复,每个重复公母比为1:5,每个重复公+母为18只。试验组分别在饲粮中添加5%、10%、15%、20%的苜蓿草粉,试验期为56d。试验结果表明:试验组日采食量、料蛋比均低于对照组,其中苜蓿添加量为20%的试验4组日采食量、料蛋比分别比对照组降低19.1%和20.0%(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饲养日产蛋率、饲养日产蛋量、每枚蛋重差异不显着(P>0.05),其中添加比例为5%和15%20%的试验组产蛋率较高,试验组蛋重较对照组有提高的趋势(P>0.05);试验1组和试验2组的受精率、孵化率比对照组分别低7.97%、11.17%和11.87%、8.1%;试验3组和试验4组的受精率、孵化率比对照组分别高14.41%、10.90%和11.30%、2.66%。整个试验期间试验1、3、4组的经济效益分别比对照组提高13.96%、13.68%、22.01%,其中日粮中添加20%苜蓿的试验组经济效益最高。选取试验籽鹅所产种蛋251枚与鹅场同期饲养的白鹅所产种蛋251枚,分别按蛋重分成五组;按蛋形指数分成四组,研究其蛋重、蛋形指数对孵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籽鹅和白鹅的蛋重分别为129.25±13.07 g,128.11±12.04 g;蛋形指数分别为1.457±0.068,1.457±0.065;籽鹅和白鹅的蛋重、蛋形指数差异不显着(P>0.05);籽鹅蛋重在137.08151.04 g范围内,蛋形指数在1.3491.449范围内种蛋孵化率最高;白鹅蛋重在131.16144.88 g范围内,蛋形指数在1.3871.496范围内种蛋孵化率最高。随机选取各试验组籽鹅3只测定血清中生殖激素含量,结果表明日粮中添加一定比例的苜蓿草粉,对产蛋中后期籽鹅血清中生殖激素含量无显着影响。添加10%、15%和20%苜蓿草粉的试验组较不添加苜蓿的对照组血清P4、E2含量有升高趋势(P>0.05)。
王凤华,李文红,滕可导[9](2007)在《影响鸡种蛋孵化率的因素》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鸡种蛋孵化率的高低是决定种鸡场和养鸡行业的关键一步,作者就影响鸡胚发育的因素进行了简要叙述,以便更好的指导种鸡孵化生产。
赵瑞霞[10](2006)在《孵化期鸡胚胎死亡及其遗传影响因素的研究》文中指出为了研究整个孵化期的鸡胚胎死亡规律、雌性和雄性胚胎死亡规律,以及种蛋品质和胚胎发育相关基因的变异对胚胎死亡、雌性和雄性胚胎死亡的影响,本试验以温氏集团培育的黄鸡种蛋为研究对象,探讨了种蛋品质与种蛋受精、胚胎成活和性别的相关性;对与人和小鼠胚胎发育相关的维甲酸X受体α亚型(RXRα)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2受体(IGF2R)两个基因进行了SNP位点的筛选和多态性检测;探讨了胚胎发育相关基因SNP多态性及其与胚胎死亡、死亡胚胎性别、种蛋品质的相关性;同时探讨和初步建立用于早期胚胎性别鉴定的分子生物学方法。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初步建立了用双重PCR技术鉴定鸡早期胚胎性别的分子生物学方法,可用于鉴定胚盘和发育早期胚胎的性别。 2.探讨了胚胎死亡规律。整个孵化期胚胎死亡高峰期主要集中在2-6天和17-19天。雄性胚胎在两个高峰期的死亡数高于雌性胚胎。 3.寻找和检测了基因SNP。在鸡RXRα基因的4个外显子和2个内含子中发现了18个SNP位点,对7个SNP位点进行了PCR-RFLP检测。IGF2R基因第34外显子发现2个SNP位点,对1个SNP位点进行了PCR-RFLP检测。 4.分析了胚胎RXRα和IGF2R的SNP位点PCR-RFLPs基因型在死亡和正常发育胚胎中分布特征。经卡方检验,鸡RXRα基因第2外显子HhaⅠ-RFLP基因型在死亡和正常发育胚胎中差异极显着;IGF2R基因第34外显子AlwNⅠ-RFLP基因型在死亡和正常发育胚胎中存在显着差异。 5.分析了胚胎RXRα和IGF2R的SNP位点PCR-RFLPs基因型在雌性和雄性胚胎中分布特征。经卡方检验,鸡RXRα基因第15内含子HhaⅠ-RFLP基因型在雌性和雄性胚胎中差异显着,在死亡雌性胚胎和死亡雄性胚胎中差异极显着。 6.RXRα基因第2外显子BstXⅠ-RFLP基因型GG的胚胎的种蛋蛋壳厚度极显着地高于基因型AA、AG的蛋壳厚度(P<0.01);死亡胚胎中,基因型GG的种蛋蛋壳厚度显着地高于基因型AA、AG的蛋壳厚度(P<0.05)。在第15内含子HhaⅠ-RFLP基因型GG胚胎的种蛋蛋形指数显着地小于基因型AA、AG的蛋形指数(P<0.05)。 7.探讨了种蛋品质与种蛋受精、胚胎死亡和性别的相关性。死亡胚胎的入孵蛋重显着低于正常发育胚胎的入孵蛋重(P<0.05)。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实验动物 |
| 1.2 饲养管理 |
| 1.3 测定指标及方法 |
| 1.3.1 产蛋量记录 |
| 1.3.2 蛋品质 |
| 1.4 统计分析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6个蛋鸭品种不同时期产蛋量比较分析 |
| 2.2 6个蛋鸭品种产蛋率曲线 |
| 2.3 6个蛋鸭品种蛋品质比较分析 |
| 3 讨论 |
| 3.1 6个蛋鸭品种产蛋量比较 |
| 3.2 6个蛋鸭品种产蛋率曲线 |
| 3.3 6个蛋鸭品种蛋品质比较 |
| 4 结论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 2 文献综述 |
| 2.1 京红系蛋鸡 |
| 2.2 蛋鸡生长发育规律的研究 |
| 2.3 蛋鸡生长曲线模型及其拟合效果评价 |
| 2.4 蛋鸡体重性状的研究 |
| 2.5 蛋鸡体尺性状的研究 |
| 2.6 蛋鸡产蛋阶段各性状的研究 |
| 2.7 体重、体尺性状与产蛋率相关性研究 |
| 2.8 蛋品质的研究进展 |
| 2.9 体重、体尺性状与蛋品质相关性研究 |
| 3 研究内容 |
| 4 技术路线 |
| 第二章 试验研究 |
| 试验一京红系蛋鸡生长发育规律的曲线拟合分析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材料 |
| 1.2 饲养管理和测定目的 |
| 1.3 三种生长曲线模型 |
| 1.4 统计分析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京红蛋鸡体重生长规律与模型拟合 |
| 2.2 京红蛋鸡胫长发育规律与模型拟合 |
| 3 讨论 |
| 3.1 京红系蛋鸡0-17 周龄体重生长规律拟合模型分析 |
| 3.2 京红系蛋鸡0-17 周龄胫长发育规律拟合模型分析 |
| 4 小结 |
| 试验二京红系蛋鸡体重体尺性状与产蛋率相关性研究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材料 |
| 1.2 试验方法 |
| 1.3 试验场地与时间 |
| 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京红系蛋鸡体重性状与产蛋性能相关性分析 |
| 2.2 京红系蛋鸡体尺性状与产蛋性能相关性分析 |
| 3 讨论 |
| 3.1 京红系蛋鸡体重与开产日龄、蛋重的相关性 |
| 3.2 京红系蛋鸡体重与300 天蛋重和72周HH产蛋数的相关性 |
| 3.3 京红系蛋鸡体尺与开产日龄、蛋重的相关性 |
| 3.4 京红系蛋鸡体尺与300 天蛋重和72周HH产蛋数的相关性 |
| 4 小结 |
| 试验三京红系蛋鸡体重体尺性状与蛋品质相关性研究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试验设计 |
| 1.2 测定指标及方法 |
| 1.3 数据统计分析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京红系蛋鸡体重性状与蛋品质性状相关性分析 |
| 3 讨论 |
| 3.1 京红系蛋鸡体重与蛋品质之间相关性 |
| 3.2 京红系蛋鸡胫长与蛋品质之间相关性 |
| 4 小结 |
| 第三章 全文结论 |
| 3.1 主要结论 |
| 3.2 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
| 第四章 创新点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作者简介 |
| 附件 |
| 1 材料与方法 |
| 1. 1 取样及试验时间 |
| 1. 2 测定指标与方法 |
| 1. 3 数据处理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3. 1 4 种家养珍禽蛋各部分比例 |
| 3. 2 4 种家养珍禽蛋其他物理性状 |
| 4 结论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材料 |
| 1.1.1 孵化设备及分析器械。 |
| 1.1.2种蛋来源。 |
| 1.2 方法 |
| 1.2.1 蛋形指数的测定与分组。 |
| 1.2.2 种蛋孵化期的管理。 |
| 1.2.3 统计各阶段胚胎死亡情况。 |
| 1.2.4 数据处理。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不同蛋形指数对种蛋受精率和孵化率的影响 |
| 2.1.1 受精率。 |
| 2.1.2 受精蛋孵化率。 |
| 2.1.3 入孵蛋孵化率。 |
| 2.2 各组种蛋胚胎死亡率 |
| 3 结论与讨论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 1.1 中国地方鸡种生长发育及生长曲线模型研究 |
| 1.1.1 中国地方鸡种的生长发育特点研究 |
| 1.1.2 中国地方鸡种生长曲线模型及其拟合效果评价 |
| 1.1.2.1 生长曲线模型 |
| 1.1.2.2 生长曲线模型拟合效果的评价 |
| 1.1.3 乌鸡种质生长发育与黑色素的遗传特征 |
| 1.2 中国地方鸡种蛋品特性研究 |
| 1.2.1 蛋品外在品质特性研究 |
| 1.2.1.1 蛋壳颜色 |
| 1.2.1.2 蛋重 |
| 1.2.1.3 蛋形指数 |
| 1.2.1.4 蛋壳厚度 |
| 1.2.1.5 蛋壳强度 |
| 1.2.2 蛋品内部品质特性研究 |
| 1.2.2.1 蛋黄色泽 |
| 1.2.2.2 哈氏单位 |
| 1.2.2.3 蛋品中的血斑与肉斑 |
| 1.2.2.4 蛋黄与蛋清比率 |
| 1.2.3 蛋品营养与特质性物质 |
| 1.2.3.1 水分与干物质 |
| 1.2.3.2 蛋品粗蛋白和氨基酸的构成 |
| 1.2.3.3 粗脂肪与脂肪酸构成 |
| 1.2.3.4 卵磷脂 |
| 1.2.3.5 胆固醇 |
| 1.2.4 蛋品种质特性研究 |
| 1.2.4.1 蛋壳颜色对孵化率的影响 |
| 1.2.4.2 蛋重对孵化率的影响 |
| 1.2.4.3 蛋形指数对孵化率的影响 |
| 1.2.4.4 蛋壳厚度对孵化率的影响 |
| 1.2.4.5 失水率对孵化率的影响 |
| 1.3 本研究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
| 1.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 ABSTRACT |
| 第二章 0~20 周龄略阳乌鸡与东乡乌鸡、尼克粉蛋鸡生长发育比较研究 |
| 2.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 2.1.1 试验鸡群 |
| 2.1.2 饲养管理 |
| 2.1.3 试验测定内容 |
| 2.1.4 数据处理 |
| 2.2 结果与分析 |
| 2.2.1 0~20 周龄略阳乌鸡的体重生长发育特点分析 |
| 2.2.2 0~20 周龄略阳乌鸡的胫长(趾骨长度)生长发育特点分析 |
| 2.2.3 0~20 周龄略阳公鸡、尼克公鸡和东乡公鸡的体重生长发育比较 |
| 2.2.4 0~20 周龄略阳母鸡、尼克母鸡和东乡母鸡的体重生长发育比较 |
| 2.2.5 0~20 周龄略阳公鸡、尼克公鸡和东乡公鸡的胫长生长比较 |
| 2.2.6 0~20 周龄略阳母鸡、尼克母鸡和东乡母鸡的胫长生长比较 |
| 2.3 讨论 |
| 2.4 结论 |
| 第三章 0~20 周龄略阳乌鸡体重、胫长生长曲线拟合分析 |
| 3.1 材料与方法 |
| 3.1.1 试验材料 |
| 3.1.2 数据处理 |
| 3.2 结果与分析 |
| 3.2.1 0~20 周龄略阳乌鸡体重生长模型的拟合分析 |
| 3.2.2 0~20 周龄略阳乌鸡胫长生长模型的拟合分析 |
| 3.3 讨论 |
| 3.3.1 0~20 周龄略阳乌鸡体重生长发育规律拟合模型分析 |
| 3.3.2 0~20 周龄略阳乌鸡胫长生长规律拟合模型分析 |
| 3.4 结论 |
| 第四章 6~20 周龄略阳乌鸡主要组织器官发育及皮肤黑色素沉积规律研究 |
| 4.1 材料与方法 |
| 4.1.1 试验材料 |
| 4.1.2 试验内容与方法 |
| 4.1.2.1 6~20 周龄略阳乌鸡组织器官发育测定 |
| 4.1.2.2 皮肤取样与黑色素沉积测定 |
| 4.1.2.3 主要试验仪器 |
| 4.1.3 数据处理 |
| 4.2 结果与分析 |
| 4.2.1 6~20 周龄三个鸡种不同性别主要消化器官指数及发育规律比较 |
| 4.2.1.1 6~20 周龄三个鸡种不同性别肝脏发育规律比较 |
| 4.2.1.2 6~20 周龄三个品种不同性别胰腺指数发育规律比较 |
| 4.2.1.3 6~20 周龄三个品种不同性别肌胃发育规律比较 |
| 4.2.1.4 6~20 周龄三个品种不同性别腺胃发育规律比较 |
| 4.2.1.5 6~20 周龄三个品种不同性别十二指肠发育变化规律比较 |
| 4.2.2 6~20 周龄三个鸡种不同性别主要免疫器官指数及发育规律比较 |
| 4.2.2.1 6~20 周龄三个鸡种不同性别胸腺指数发育变化规律比较 |
| 4.2.2.2 6~20 周龄三个鸡种不同性别脾脏发育变化规律比较 |
| 4.2.2.3 6~20 周龄三个鸡种不同性别法氏囊变化规律比较 |
| 4.2.3 6~20 周龄三个鸡种不同性别心脏指数和重量变化规律比较 |
| 4.2.4 6~20 周龄三个鸡种不同性别性器官指数及重量变化规律比较 |
| 4.2.5 6~20 周龄略阳乌鸡和东乡乌鸡皮肤黑色素的沉积比较 |
| 4.3 讨论 |
| 4.4 结论 |
| 第五章 略阳乌鸡蛋品质分析研究 |
| 5.1 材料和方法 |
| 5.1.1 试验设计 |
| 5.1.2 主要仪器 |
| 5.1.3 测定指标及方法 |
| 5.1.3.1 蛋品质指标 |
| 5.1.3.2 鸡蛋营养指标 |
| 5.1.3.3 蛋黄胆固醇、卵磷脂、脂肪酸构成指标 |
| 5.1.4 数据处理 |
| 5.2 结果与分析 |
| 5.2.1 略阳乌鸡蛋品质特征分析 |
| 5.2.2 略阳乌鸡蛋品营养物质及蛋黄胆固醇、卵磷脂含量 |
| 5.2.3 略阳乌鸡蛋品中蛋黄脂肪酸构成分析 |
| 5.3 讨论 |
| 5.3.1 略阳乌鸡与东乡乌鸡、尼克粉蛋鸡蛋品质比较分析 |
| 5.3.2 略阳乌鸡与东乡乌鸡、尼克粉蛋鸡蛋品营养成分分析 |
| 5.3.3 略阳乌鸡与东乡乌鸡、尼克粉蛋鸡的蛋黄脂肪酸构成分析 |
| 5.4 结论 |
| 第六章 略阳乌鸡种蛋物理特质及其与孵化性能关系研究 |
| 6.1 材料与方法 |
| 6.1.1 试验材料 |
| 6.1.1.1 种蛋 |
| 6.1.1.2 主要试验器材 |
| 6.1.2 试验方法 |
| 6.1.2.1 种蛋蛋重及物理品质的测定 |
| 6.1.2.2 孵化 |
| 6.1.3 数据处理 |
| 6.2 结果与分析 |
| 6.2.1 略阳乌鸡种蛋不同蛋壳颜色与孵化性能的关系 |
| 6.2.2 略阳乌鸡种蛋不同物理特性与孵化性能的关系 |
| 6.3 讨论 |
| 6.3.1 蛋形指数对孵化效果的影响 |
| 6.3.2 蛋壳颜色对孵化效果的影响 |
| 6.3.3 蛋重和蛋壳厚度对孵化效果的影响 |
| 6.4 结论 |
| 第七章 试验结论 |
| 参考文献 |
| 英文缩略表 |
| 致谢 |
| 作者简介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1章 文献综述 |
| 1.1 我国家禽品种资源保护和利用 |
| 1.1.1 我国家禽品种资源现状 |
| 1.1.2 我国某些地方鸡种的种质特性 |
| 1.1.3 家禽遗传资源的开发利用 |
| 1.2 鸡蛋人工孵化技术研究现状 |
| 1.2.1 人工孵化的基本条件 |
| 1.2.2 影响人工孵化效果的因素 |
| 1.2.3 高原环境对鸡蛋孵化的影响及改进措施 |
| 1.3 优质地方鸡的开发利用 |
| 1.3.1 优质鸡的定义和发展方向 |
| 1.3.2 优质地方鸡的选择性状 |
| 1.4 畜禽遗传多样性 |
| 1.4.1 畜禽遗传多样性研究的理论和意义 |
| 1.4.2 遗传多样性分析方法 |
| 1.4.3 藏鸡遗传多样性研究进展 |
| 1.5 动物高海拔低氧适应分子遗传机理研究 |
| 1.5.1 动物低氧适应遗传基础研究 |
| 1.5.2 藏鸡低氧适应遗传机理研究 |
| 1.6 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
| 1.7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 第2章 西藏藏鸡资源现状调查 |
| 2.1 前言 |
| 2.2 材料和方法 |
| 2.2.1 现场调查 |
| 2.2.2 抽样检测 |
| 2.2.3 资料和文献的搜集与分析 |
| 2.3 结果和分析 |
| 2.3.1 藏鸡的生境与形成 |
| 2.3.2 藏鸡的体型外貌 |
| 2.3.3 藏鸡的生产性能 |
| 2.3.4 藏鸡的不同区域的体重和体尺测定 |
| 2.4 小结和讨论 |
| 第3章 藏鸡人工孵化性能研究 |
| 3.1 前言 |
| 3.2 材料和方法 |
| 3.3 结果和分析 |
| 3.3.1 孵化温度和湿度 |
| 3.3.2 种蛋贮存对孵化的影响 |
| 3.3.3 种蛋形状对孵化的影响 |
| 3.3.4 种蛋重对孵化的影响 |
| 3.3.5 藏鸡蛋孵化期失水和气室的变化 |
| 3.3.6 藏鸡种蛋孵化期胚胎形态的观察 |
| 3.3.7 藏鸡和内地良种鸡及其杂交组合种蛋高原孵化 |
| 3.4 小结和讨论 |
| 第4章 藏鸡和隐性白鸡高海拔生长规律研究 |
| 4.1 引言 |
| 4.2 材料和方法 |
| 4.2.1 试验材料 |
| 4.2.2 生长曲线模型 |
| 4.2.3 参数拟合方法 |
| 4.3 结果和分析 |
| 4.3.1 体重和胫长生长测定 |
| 4.3.2 非线性生长曲线比较 |
| 4.3.3 非线性生长曲线拟合参数 |
| 4.3.4 藏鸡与隐性白体重生长曲线比较 |
| 4.3.5 藏鸡体重和胫长相关 |
| 4.4 讨论和小结 |
| 第5章 藏鸡屠宰和肉质性能研究 |
| 5.1 引言 |
| 5.2 材料和方法 |
| 5.2.1 试验材料 |
| 5.2.2 屠宰测定 |
| 5.2.3 肉质分析 |
| 5.2.4 数据分析 |
| 5.3 结果与分析 |
| 5.3.1 藏鸡屠宰性能 |
| 5.3.2 藏鸡肉质物理性状 |
| 5.3.3 藏鸡肉氨基酸和肌苷酸含量 |
| 5.4 讨论与小结 |
| 第6章 藏鸡蛋营养成分分析 |
| 6.1 引言 |
| 6.2 材料和方法 |
| 6.3 结果和分析 |
| 6.4 讨论和小结 |
| 第7章 藏鸡品种多样性分析 |
| 7.1 前言 |
| 7.2 材料和方法 |
| 7.2.1 外貌特征多样性观察 |
| 7.2.2 体重体尺多样性测定 |
| 7.2.3 微卫星多样性检测 |
| 7.3 结果和分析 |
| 7.3.1 藏鸡体形外貌多样性 |
| 7.3.2 藏鸡体重体尺多样性 |
| 7.3.3 微卫星多样性 |
| 7.4 小结和讨论 |
| 第8章 藏鸡VEGF基因序列测定和表达分析 |
| 8.1 前言 |
| 8.2 材料与方法 |
| 8.2.1 样品采集 |
| 8.2.2 主要试剂和仪器 |
| 8.2.3 总RNA提取和cDNA合成 |
| 8.2.4 基因序列分析 |
| 8.2.5 荧光定量PCR引物的设计 |
| 8.2.6 荧光定量分析 |
| 8.2.7 计算及统计方法 |
| 8.3 结果与分析 |
| 8.3.1 鸡胚胎尿囊绒毛膜(CAM)组织RNA提取和检测 |
| 8.3.2 序列测定 |
| 8.3.3 荧光定量PCR |
| 8.4 讨论和小结 |
| 第9章 结论与创新点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2005年-今)发表的学术论文 |
| 附图 |
| 摘要 |
| ABSTRACT |
| 缩略词表 |
| 1 文献综述 |
| 1.1 前言 |
| 1.2 影响孵化率的因素 |
| 1.3 家禽性别鉴定和控制研究状况 |
| 1.3.1 形态学方法 |
| 1.3.2 分子生物学方法 |
| 1.4 胚胎发育相关基因的研究状况 |
| 1.4.1 Fas基因研究进展 |
| 1.4.2 Wnt-1诱导的分泌蛋白(WISP-1)基因研究进展 |
| 1.4.3 N-myc(和STAT)相互作用子(Nmi)基因研究进展 |
| 1.4.4 维甲酸受体(RXRα)基因研究进展 |
| 1.4.5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受体(IGF2R)基因研究进展 |
| 1.5 遗传标记与基因突变检测方法 |
| 1.5.1 遗传标记 |
| 1.5.2 基因突变的检测 |
| 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 3 材料和方法 |
| 3.1 试验材料和仪器设备 |
| 3.1.1 种鸡和种蛋 |
| 3.1.2 DNA样品 |
| 3.1.3 主要试剂及配制 |
| 3.1.4 主要仪器设备 |
| 3.1.5 主要分子生物学分析软件和数据统计分析软件 |
| 3.2 主要研究方法 |
| 3.2.1 孵化试验及试验样本的采集 |
| 3.2.2 胚盘和胚胎组织DNA的提取及其性别鉴定 |
| 3.2.3 基因组DNA质量和浓度的检测 |
| 3.2.4 PCR反应程序、产物检测 |
| 3.2.5 PCR产物的回收测序 |
| 3.2.6 PCR产物的酶切分型 |
| 3.2.7 酶切产物的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检测 |
| 3.3 五个候选基因SNP寻找及SNP检测 |
| 3.3.1 鸡FAS基因SNP位点寻找及其SNP位点的检测 |
| 3.3.2 鸡WISP-1基因SNP位点寻找及其SNP位点的检测 |
| 3.3.3 鸡Nmi基因SNP位点寻找及其SNP位点的检测 |
| 3.3.4 鸡RXRα基因SNP位点寻找及其SNP位点的检测 |
| 3.3.5 鸡IGF2R基因SNP位点寻找及其SNP位点的检测 |
| 4 结果与分析 |
| 4.1 整个孵化期鸡胚胎、雄性胚胎和雌性胚胎死亡规律 |
| 4.1.1 矮脚黄鸡孵化期不同性别胚胎死亡分布规律 |
| 4.1.2 竹丝鸡孵化期不同性别胚胎死亡分布规律 |
| 4.2 孵化过程中种蛋失重规律分析 |
| 4.3 新鲜种蛋胚盘性别鉴定方法优化及其性别比例分析 |
| 4.3.1 巢式PCR性别鉴定技术的建立 |
| 4.3.2 胚盘性别鉴定及其性比分析 |
| 4.4 鸡Fas基因变异及其对胚胎成活、蛋品质的的遗传效应分析 |
| 4.4.1 鸡Fas基因SNP的检测方法 |
| 4.4.2 鸡Fas基因SNP位点的多态性检测 |
| 4.4.3 鸡Fas基因变异对胚胎成活产生的遗传效应分析 |
| 4.4.4 鸡FAS不同基因型与种蛋品质的关联分析 |
| 4.5 鸡WISP-1基因变异及其对胚胎成活、蛋品质的的遗传效应分析 |
| 4.5.1 鸡WISP-1基因SNP的检测方法 |
| 4.5.2 鸡WISP-1基因SNP位点的多态性检测 |
| 4.5.3 鸡WISP-1基因变异对胚胎成活产生的遗传效应分析 |
| 4.5.4 鸡WISP-1基因不同基因型与种蛋品质的关联分析 |
| 4.6 鸡Nmi基因变异及其对胚胎成活、蛋品质的的遗传效应分析 |
| 4.6.1 鸡Nmi基因SNP的检测 |
| 4.6.2 鸡Nmi基因SNP位点的多态性检测 |
| 4.6.3 鸡Nmi基因变异对胚胎成活产生的遗传效应分析 |
| 4.6.4 鸡Nmi基因不同基因型与种蛋品质的关联分析 |
| 4.7 鸡RXRα基因变异及其对胚胎成活、蛋品质的遗传效应分析 |
| 4.7.1 鸡RXRα基因SNP的检测 |
| 4.7.2 鸡RXRα基因变异对胚胎成活产生的遗传效应分析 |
| 4.7.3 鸡RXRα不同基因型与种蛋品质的关联分析 |
| 4.8 鸡IGF2R基因变异及其对胚胎成活、蛋品质的的遗传效应分析 |
| 4.8.1 鸡IGF2R基因SNP的检测 |
| 4.8.2 鸡IGF2R基因变异对胚胎成活产生的遗传效应分析 |
| 4.8.3 鸡IGF2R不同基因型与种蛋品质的关联分析 |
| 4.9 鸡的部分SNP位点的连锁不平衡及其单倍型分析 |
| 4.9.1 鸡Fas基因两个位点之间的连锁不平衡及其单倍型分析 |
| 4.9.2 鸡Nmi基因两个位点之间的连锁不平衡及其单倍型分析 |
| 5 讨论 |
| 5.1 关于种蛋孵化过程中胚胎死亡规律、雄性雌性死亡规律的研究 |
| 5.2 关于候选基因法及候选基因的选择 |
| 5.3 关于基因的多态性检测与性状的关联分析 |
| 5.4 关于多态性数据分析的讨论 |
| 6 小结 |
| 6.1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
| 6.2 本研究的创新点 |
| 6.3 本研究的不足与进一步研究的内容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 1.1 养鹅业的发展前景 |
| 1.2 养鹅业在畜牧业发展中的优势 |
| 1.3 饲料纤维及在鹅生产上的应用 |
| 1.4 苜蓿草粉营养价值及在动物生产上的应用 |
| 1.5 生殖激素在调节禽类产蛋方面的作用 |
| 1.6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 第二章 日粮中添加苜蓿草粉对籽鹅产蛋性能的影响 |
| 2.1 材料与方法 |
| 2.2 结果与分析 |
| 2.3 讨论 |
| 2.4 小结 |
| 第三章 籽鹅、白鹅蛋重和蛋形指数对孵化率的影响 |
| 3.1 材料和方法 |
| 3.2 结果与分析 |
| 3.3 讨论 |
| 3.4 小结 |
| 第四章 添加苜蓿对产蛋中后期籽鹅血清中生殖激素的影响 |
| 4.1 材料与方法 |
| 4.2 结果与分析 |
| 4.3 讨论 |
| 4.4 小结 |
| 第五章 结论与创新点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作者简介 |
| 摘要 |
| ABSTRACT |
| 缩略词表 |
| 1 文献综述 |
| 1.1 前言 |
| 1.2 影响鸡种蛋孵化率的因素 |
| 1.3 孵化期间胚胎死亡规律及影响因素 |
| 1.4 家禽性别鉴定和控制研究状况 |
| 1.4.1 蛋品质与家禽性别关系研究状况 |
| 1.4.2 鸡的性别决定机制 |
| 1.4.3 鸡胚胎性别鉴定 |
| 1.5 胚胎发育相关基因的研究状况 |
| 1.6 遗传标记与基因突变检测方法 |
| 1.6.1 遗传标记 |
| 1.6.2 基因突变的检测 |
| 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 3 材料和方法 |
| 3.1 材料 |
| 3.1.1 种蛋 |
| 3.1.2 DNA样品 |
| 3.1.3 主要试剂及配制 |
| 3.1.4 主要仪器设备 |
| 3.1.5 主要分子生物学软件和数据统计分析软件 |
| 3.2 主要研究方法 |
| 3.2.1 孵化试验及试验样本的采集 |
| 3.2.2 胚盘和胚胎组织DNA的提取及其性别鉴定 |
| 3.2.3 两个候选基因SNP寻找及SNP检测 |
| 4 结果 |
| 4.1 双重PCR对鸡早期胚胎性别鉴定 |
| 4.2 整个孵化期鸡胚胎、雄性胚胎和雌性胚胎死亡规律 |
| 4.3 种蛋品质在无精蛋和受精蛋、死亡和正常发育胚胎及雌性和雄性胚胎中的比较分析 |
| 4.3.1 蛋品质在受精蛋和无精蛋中的比较分析 |
| 4.3.2 种蛋品质在死亡胚胎和正常发育胚胎中的比较分析 |
| 4.3.3 入孵蛋重和蛋形指数及蛋壳厚度在不同性别中的比较分析 |
| 4.4 RXRα基因SNP位点及其与胚胎成活、性别的关联分析 |
| 4.4.1 RXRα基因SNP的检测 |
| 4.4.2 RXRαSNP位点的PCR-RFLP多态性检测结果 |
| 4.4.3 RXRα基因在不同鸡胚胎中的多态性分析 |
| 4.5 鸡IGF2R基因SNP检测及其与胚胎成活和性别的关联分析 |
| 4.5.1 IGF2R基因SNP的检测 |
| 4.5.2 鸡IGF2R基因SNP位点的多态性检测 |
| 4.5.3 IGF2R基因第34外显子PCR-RFLP在不同类型胚胎中的分析 |
| 4.5.4 IGF2R基因AlwnⅠ-RFLP不同基因型与种蛋品质的关联分析 |
| 5 讨论 |
| 5.1 关于种蛋孵化过程中胚胎死亡规律、雄性雌性死亡规律的研究 |
| 5.2 关于基因的多态性检测与性状的关联分析 |
| 5.3 关于候选基因法及候选基因的选择 |
| 5.4 关于PCR引物设计及优化 |
| 6 小结 |
| 6.1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
| 6.2 本研究的创新点 |
| 6.3 本研究的不足与进一步研究的内容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