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毅[1](2011)在《重组材板坯铺装均匀性检测装置的开发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针对棉秆重组材板坯铺装密度不均匀,传统检测手段设备昂贵,经济性差等不足,本文开发了一种在线无损伤棉秆重组材板坯铺装均匀性检测装置,该装置采用空气流作为检测介质,风速传感器作为主要检测装置,单片机作为控制单元,用喷胶装置标记板坯缺陷部位,人工在标记位置补充原料,从而有效提高板坯的均匀性,为棉秆重组材的大规模工业化生产提供可靠保证。本文在仔细分析棉秆板坯组织结构的基础上,结合机械设计理论和检测控制理论,针对性的开发了一种结构简单、功能可靠、经济性好的棉秆重组材板坯铺装均匀性检测装置。本文主要内容和结论具体如下:(1)在前期试验阶段,对比研究了随机铺装和平行铺装两种铺装方法对板柸铺装结构的影响,以及两种铺装结构下,板柸对气流的阻碍特性,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验证了通过研究板柸底部气流大小分布确定板柸铺装均匀性这一方案的可行性,明确了设计方向,同时为整体结构和局部机构的设计提供了关键参数。(2)确定了检测对象(铺装板坯)的结构尺寸。参照GB/T21723-2008《麦(稻)秸秆刨花板》中的相关规定,确定铺装板坯长宽尺寸为1200×2400mm。(3)完成了整个检测装置机械结构和参数设计。在明确了检测装置的机构组成的基础上,完成了整体结构和局部机构的设备构成和型号选择。本论文研究的重组材板坯铺装均匀性检测装置由吹气供风机构、传动输送机构、检测控制机构、喷胶标记机构和支架固定机构组成,主要设备包括低速电机、轴流风机、链条输送网带、喷枪、风速仪以及单片机等。最终确定了整个检测装置的结构和外形尺寸,长6000mm、宽1650mm、高15201600mm。(4)完成了检测装置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制作。总结了几种常见的风速检测方法、检测设备及其优缺点,并在此基础上开发了一套适用于该检测装置的多路风速/温测量系统。该系统硬件基于DS18B20数字温度传感器和AT89S52单片机,可以在整个板坯宽度方向上同时采集多个风速信号,并进行数据分析与处理,同时该系统还具备数码显示功能和报警功能,(5)基于Pro/Engineer Wildfire2.0软件对各机构进行了三维实体造型设计。凭借Pro/E软件强大的设计开发能力,对整个设备的构成部件进行了系统的三维实体造型设计,并进行了组件拼装。
钟震宇[2](2006)在《小煤矿通风瓦斯集群监控系统的研究》文中指出如何改善恶劣的小煤矿安全生产状况是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应用煤矿安全生产监控系统对煤矿的生产状况进行监控,将在很大程度上减少生产事故的发生。但对于数量上占绝对多数的小煤矿而言,大型监控系统未能较好地发挥其作用。针对这一情况,近年来一些科研院所推出了面向小煤矿的“小型煤矿安全生产监控系统”,但它仍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小煤矿管理不到位、技术人员缺乏、工作效率低等问题。 归其原因,长期以来的这种各矿自成体系的监管模式不适合小煤矿的具体情况,为此,本文探讨了一种新型监管模式——集群监管模式,并以该模式为基础,研发了与之相配套的更适合于小煤矿的通风瓦斯集群监控系统。 本论文做了如下几方面研究工作: 1、提出了小煤矿通风瓦斯集群监管模式 对于单个小煤矿而言,由于其开采规模与自身能力有限,难以将煤矿安全生产监控工作落实到位。而集群监管模式的提出,就是通过将多个小煤矿的实力联合起来,将有限资源重新整合,达到改善小煤矿安全生产状况的目的。该模式采用多个煤矿共一套监控系统,由远程监控中心负责对各矿集中监控。它能有效地避免单个煤矿的管理水平低,运转不正常,系统不兼容,监测监控人员配备不足等问题,形成区域范同内的集中联网调度指挥,从而实现小煤矿大管理,这种全新的管理模式必将促成小煤矿安全生产管理体制的一场重大变革。 2、研发了小煤矿通风瓦斯集群监控系统 该系统的特点是在各矿只配备智能分站和相应的显示报警装置,分站为无人值守的工作方式;作为监控核心的监控主机放置在远程监控中心,中心的技术人员通过远程监控的方式对各矿集中监管、调度。 对于监控系统而言,现场数据采集的准确性是确保系统有效发挥作用的关键而又基础的一环。为此,本文对瓦斯传感器的自校正技术进行了探讨。瓦斯传感器自校正技术分为硬件自校正和软件自校正两大类,而基于神经网络、遗传算法等方法的软件自校正技术已经取代硬件自校正技术成为传感器自校正技术的主流方向。尽管基于神经网络、遗传算法的软件自校正技术有着良好的校正精度,但却存在着系统开销大、硬件实现困难等问题。对此。本文提出了基于灰色预测理论的GM(1,1)模型的瓦斯传感器自校正技术,它是采用查表法的思想,该方法所需的原始数据少,有效避免了需要通过大量的测试获取分段函数的麻烦,易于单片机实现,也易于校正曲线的重构。通过对KJ-1型甲烷检测元件的校正测试,得出该方法的校正精度满足要求。 选择合适的通信方式有利于数据传输的准确可靠,同时也能节约成本。本系统采用的
戴克中[3](2000)在《风速计中热敏电阻自校自补偿技术》文中研究指明介绍了智能风速计中非线性敏感元件——热敏电阻的自校自补偿的基本原理、方法和软件实施方案 .这一技术也适用于其它采用热敏电阻的测量装置 .
戴克中[4](2000)在《风速计中热敏电阻自校自补偿技术》文中研究说明介绍了智能风速计中非线性敏感元件———热敏电阻的自校自补偿的基本原理、方法和软件实施方案。这一技术也适用于其他采用热敏电阻的测量装置。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研究背景 |
| 1.2 重组材铺装及其检测技术 |
| 1.2.1 重组材国内外研究现状 |
| 1.2.2 国内外重组材铺装工艺的发展 |
| 1.2.3 重组材质量检测技术 |
| 1.3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 1.4 论文研究的理论依据 |
| 1.5 论文研究的技术方法 |
| 1.6 论文研究的内容 |
| 1.6.1 棉秆重组材板坯结构与空气动力学特性研究 |
| 1.6.2 检测装置机械结构系统设计 |
| 1.6.3 检测装置控制系统电路设计与制作 |
| 第二章 理论依据和技术方案的试验论证 |
| 2.1 试验目的 |
| 2.2 试验材料与方法 |
| 2.2.1 试验设备及材料 |
| 2.2.2 试验方法 |
| 2.3 试验结果与讨论 |
| 2.3.1 铺装结构对风速衰减的影响 |
| 2.3.2 风速检测装置参数的确定 |
| 2.3.3 缺陷位置评价指标的确定 |
| 2.4 本章小结 |
| 第三章 检测装置机械结构设计 |
| 3.1 板坯结构尺寸的确定 |
| 3.2 检测装置机构组成与设计 |
| 3.2.1 传动输送机构结构与参数设计 |
| 3.2.2 吹气供风机构结构与参数设计 |
| 3.2.3 喷胶标记机构结构与参数设计 |
| 3.2.4 支架固定机构结构与参数设计 |
| 3.3 检测装置机械结构的总装设计 |
| 3.4 本章小结 |
| 第四章 检测装置控制系统设计与制作 |
| 4.1 风速信号的检测方法选择 |
| 4.2 多通道风速/温检测系统的设计与制作 |
| 4.2.1 硬件系统设计 |
| 4.2.2 基于Proteus 软件的电路与仿真设计 |
| 4.3 多通道风速/温检测系统性能测试 |
| 4.3.1 实验内容 |
| 4.3.2 实验结果 |
| 4.3.3 误差分析 |
| 4.4 本章小结 |
| 第五章 基于Pro/E 软件的三维实体造型设计 |
| 5.1 输送传动机构的三维造型设计 |
| 5.2 吹气供风机构的三维造型 |
| 5.3 喷胶标记机构的三维造型 |
| 5.4 支架固定机构的三维造型 |
| 5.5 检测装置总体装配图的三维造型 |
| 5.6 小结 |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 6.1 论文总结 |
| 6.2 论文创新点 |
| 6.3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作者简介 |
| 研究生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
| 作者简介 |
| 摘要 |
| ABSTRACT |
| 目录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引言 |
| 1.1.1 我国煤矿的安全状况 |
| 1.1.2 国家对小煤矿企业的政策 |
| 1.1.3 小煤矿存在的客观性分析 |
| 1.1.4 小煤矿安全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
| 1.1.5 本课题的意义 |
| 1.2 煤矿安全生产监控系统国内外概况 |
| 1.2.1 煤矿安全生产监控系统的组成 |
| 1.2.2 煤矿安全生产监控系统的国内外概况 |
| 1.2.3 我国小煤矿安全生产监控系统的研究状况 |
| 1.3 本课题的创新点、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及实验方案 |
| 1.3.1 本课题的创新点 |
| 1.3.2 研究内容 |
| 1.3.3 技术路线 |
| 1.3.4 系统的实验研究概况 |
| 1.4 本章小结 |
| 第二章 小煤矿通风瓦斯集群监管模式 |
| 2.1 小煤矿通风瓦斯集群监管模式的探讨 |
| 2.2 小煤矿通风瓦斯集群监管模式的实现方案 |
| 2.3 小煤矿通风瓦斯集群监管模式的组织形式 |
| 2.4 本章小结 |
| 第三章 瓦斯传感器自校正技术 |
| 3.1 瓦斯检测传感器原理及非线性 |
| 3.2 传感器自校正技术 |
| 3.2.1 传感器自校正技术概述 |
| 3.2.2 硬件自校正技术 |
| 3.2.3 基于神经网络的自校正技术 |
| 3.2.4 基于遗传算法的自校正技术 |
| 3.3 基于灰色预测理论的传感器自校正技术 |
| 3.3.1 灰色预测理论 |
| 3.3.2 灰色预测理论在传感器自校正技术应用中的局限性及其解决方案 |
| 3.4 基于灰色预测理论的瓦斯传感器自校正技术实例 |
| 3.5 本章小结 |
| 第四章 监控系统的数据通信技术 |
| 4.1 智能分站与监控主机之间的通信 |
| 4.1.1 智能分站与监控主机之间常见的通信方式 |
| 4.1.2 智能分站与监控主机之间通信系统组成 |
| 4.2 智能分站与现场设备之间的通信 |
| 4.2.1 监测数据采集系统的分类 |
| 4.2.2 现场总线技术在井下通信的可行性 |
| 4.2.3 基于CAN总线的智能分站与现场设备之间的通信网络 |
| 4.3 数据通信的可靠性研究 |
| 4.3.1 通信网络的可靠性保障技术 |
| 4.3.2 通信网络故障的容错技术 |
| 4.3.3 应用 |
| 4.4 本章小结 |
| 第五章 基于瓦斯含量浓度指标动态监测预警技术 |
| 5.1 瓦斯涌出异常预警技术研究现状 |
| 5.2 瓦斯涌出异常模式识别系统的设计 |
| 5.2.1 模式识别概况 |
| 5.2.2 模糊模式识别法 |
| 5.2.3 模糊模式识别系统的系统设计 |
| 5.3 瓦斯涌出异常模式识别系统的数据获取 |
| 5.4 瓦斯涌出异常模式识别系统的数据预处理 |
| 5.4.1 数据的标准化 |
| 5.4.2 波形的数字滤波 |
| 5.5 瓦斯涌出异常模式识别系统的实现 |
| 5.5.1 类别可分性判据 |
| 5.5.2 特征的提取与选择 |
| 5.5.3 隶属函数的选取 |
| 5.5.4 模糊识别方法 |
| 5.6 应用实例 |
| 5.7 本章小结 |
| 第六章 小煤矿通风瓦斯集群监控系统的软件设计与应用 |
| 6.1 系统设计综述 |
| 6.1.1 系统设计内容 |
| 6.1.2 系统设计的步骤 |
| 6.2 系统分析 |
| 6.2.1 需求调查 |
| 6.2.2 可行性分析 |
| 6.2.3 系统功能和性能要求 |
| 6.3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 6.3.1 系统目标 |
| 6.3.2 系统设计的基本原则 |
| 6.3.3 系统总体结构和功能的设计 |
| 6.3.4 软件配置 |
| 6.3.5 系统的安全策略 |
| 6.4 功能设计 |
| 6.4.1 空间数据库管理子系统 |
| 6.4.2 属性数据库管理子系统 |
| 6.4.3 数据仓库子系统 |
| 6.4.4 查询、检索子系统 |
| 6.4.5 应用分析模型子系统 |
| 6.4.6 系统维护子系统 |
| 6.5 数据库详细设计 |
| 6.5.1 空间数据 |
| 6.5.2 属性数据库 |
| 6.6 小煤矿通风瓦斯集群监控系统的应用集成 |
| 6.6.2 通风瓦斯信息管理系统 |
| 6.6.3 安全生产调度管理系统与机电设备管理系统 |
| 6.7 本章小结 |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 7.1 总结 |
| 7.2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1 风速计工作原理 |
| 2 自校自补偿方法 |
| 3 软件 |
| 4 结束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