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微电解-水解-好氧工艺处理硝基苯废水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微电解-水解-好氧工艺处理硝基苯废水(论文文献综述)

贾军芳,毛兵,郝震,黄国龙,金理财[1](2021)在《硝基甲苯废水处理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详细介绍了硝基甲苯废水的处理技术研究,阐述了物理法、化学法、生物法以及多种水处理技术组合法的特点及对硝基甲苯废水的处理效果,并结合多个实际工程案例详细介绍了单个或多个水处理技术在硝基甲苯废水中的应用效果。

马祥[2](2021)在《臭氧催化氧化+A/O组合工艺处理医药中间体废水》文中认为随着我国医药中间体行业发展进入到白热化阶段,该行业产生的污水问题也逐渐暴露了出来,污水成分复杂,特异性强,有机物含量较高且难降解,具有生物抑制性和毒性。为此本课题针对华北制药某医药中间体污水处理中心的上流式厌氧反应器(UASB)进水采样,并采用如下组合工艺路线进行研究处理:加药混凝+臭氧/双氧水协同氧化法+A/O型序批式活性污泥法(SBR)反应器+臭氧催化氧化。通过混凝工艺对污水的处理实验,得出最佳混凝条件为:p H=8,PAC的投加量为400 mg/L,PAC投加量与PAM投加量为10:1,混凝搅拌时间为15 min。污水经混凝反应后,出水化学需氧量(COD)的去除率为38.3%。臭氧/双氧水协同氧化实验确认最佳工艺条件为:调节混凝出水初始p H=9,双氧水添加量8.8 g/L,分三批次投加,投加方式比例为2:1:1,臭氧投加量为4.0 g/L,反应时间40 min。臭氧/双氧水预氧化出水COD降解率达到了34.6%,色度的去除达到了99.29%。检测废水原水和电芬顿出水的生物需氧量(BOD5),结果表明臭氧预氧化出水的BOD5/COD从0.257提高到0.367。实验优化了SBR工艺的溶氧(DO)以及曝气时间(At)的参数,最佳溶氧范围为4±0.5 mg/L,具体工况条件为搅拌5 h、曝气11 h、沉淀1 h、进出水各0.25 h,在此条件下运行SBR状态良好,COD和NH3-N最高去除率分别达到82.3%和65.0%。出水达到下一步深度处理的出水要求。臭氧催化氧化实验试验了Mg O/活性炭催化剂,催化的最佳实验条件为:催化剂投加量为1.2 g/L,p H=9,臭氧投加量为4.0 g/L。最终出水COD降至84.0 mg/L,去除率为84.6%,NH3-N含量未检出,去除率为100%,达到国家排放标准。最后通过对不同工艺出水进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分析,进而验证组合工艺能有效提高医药中间体废水的可生化性。

周安展[3](2020)在《高浓度难降解化工废水预处理及生物处理工艺的仿真模拟》文中指出本研究以染料废水和助剂废水混合后的废水为研究对象,该废水具有难降解、可生化性低的特点。采用铁碳微电解、Fenon氧化工艺、铁碳微电解-Fenton氧化组合工艺对废水进行预处理实验研究,提高废水的可生化性,并比较铁碳微电解-Fenton氧化组合工艺和单一工艺处理废水的效果及对废水可生化性的影响。借助BioWin软件搭建与兰州新区化工园区污水处理厂生物处理工艺匹配的仿真模拟模型,为该污水处理厂的正常运行提供参数指导。(1)实验废水CODCr浓度范围为53198.69587130.701mg/L、水温为20℃、pH范围为6.616.88;预处理后的最佳出水水质为搭建模型的进水水质,具体水质参数为:水量为2500m3/d、CODCr浓度为9592.827mg/L、水温为20℃、pH为6.60、BOD5浓度为3919.508mg/L、NH3-N浓度为35mg/L、TN浓度为40mg/L、TP浓度为5mg/L、SS浓度为5mg/L。(2)采用铁碳微电解工艺对废水进行预处理实验研究:确定最佳因素组合为:铁粉投加量为50g/L、铁碳质量比1:3、反应时间为90min,此时废水中CODCr的去除率可达到60.398%;确定了铁碳微电解技术降解CODCr的过程遵循三级反应动力学。(3)采用Fenton氧化法对废水进行预处理实验研究:确定最佳因素组合为:pH为6、H2O2投加量为1/5Qth(4.2mL)、n(H2O2):n(Fe2+)=9:1、反应时间为120min,此时废水中CODCr的去除率可达到72.142%;确定了Fenton氧化法降解CODCr的过程遵循三级反应动力学。(4)采用铁碳微电解-Fenton氧化组合工艺对废水进行预处理实验研究:通过比较分析组合工艺和单一工艺处理效果及对可生化性的影响可知,组合工艺去除CODCr的效果更好,同时消耗药剂的量更少;组合工艺预处理废水后B/C值提升至0.409,比单一工艺预处理废水后提高B/C值的能力更强,提高了废水的可生化性。(5)运用BioWin软件进行模拟兰州新区化工园区污水处理厂生物处理工艺并优化设计参数,通过单因素分析方法,探讨水力停留时间、内回流比、外回流比、排泥量、曝气量、PAC投加量等因素对出水水质的影响,推荐工艺运行参数。

张真[4](2020)在《铁碳微电解处理印染废水的效能及机理研究》文中认为针对印染废水色度高、成分复杂、难降解等问题,利用铁碳微电解工艺处理该废水,提高其可生化性和处理效率。考察初始pH、铁投加量、铁/碳质量比及反应时间对工艺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初始pH为4、铁投加量为80 g/L、铁/碳质量比为0.8及反应时间为90 min时,化学需氧量(COD)、浊度、色度、氨氮和总有机碳(TOC)去除率分别为75.48%、87.88%、75.34%、92.01%和81.09%。为了提高铁碳微电解工艺处理实际印染废水的效率,采用响应面法进行工艺条件优化:以COD去除率为响应值,初始pH、铁投加量、铁碳质量比及反应时间为实验因素,构建响应面模型,分析模型的显着性。结果表明:当初始pH为3.53、铁投加量为83.92 g/L、铁碳质量比为0.82及反应时间为78.48 min时,COD去除率的预测值为75.25%,与实测值相差0.23%(<2%),可以利用该模型预测COD去除率的变化。采用大肠杆菌对铁碳微电解工艺进、出水的生物毒性进行检测,通过分析大肠杆菌的形貌、抗氧化酶和生物标志物的变化可知:大肠杆菌在进水中呈破碎状态,而在出水中大部分为正常形态。与进水组相比,出水组中乳酸脱氢酶(LDH)释放量由对照组的2.13倍下降至1.64倍,同时活性氧物质(ROS)产生水平由对照组的19.26倍下降至4.81倍,细胞死亡率由98.1%下降至61.5%,对数期由5 h延长至9 h,且BOD5/COD从0.151升至0.416。与进水的抗氧化酶系统相比,出水中的丙二醛(MDA)、谷胱甘肽(GSH)、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总抗氧化能力(T-AOC)分别降低了 80.85%、53.73%、67.74%、44.90%和43.38%,铁碳微电解工艺处理后的印染废水中大肠杆菌的抗氧化能力接近正常水平。进水和出水的葡萄糖消耗量抑制率分别为85%和47%;与进水的生物标志物相比,出水中热值升高21.95%,内源荧光蛋白升高112.96%,核酸含量降低44.04%。因此铁碳微电解工艺具有降低印染废水生物毒性的作用。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能谱(EDS)及X射线衍射(XRD)分析反应前后铁碳结构的变化,采用红外光谱和紫外可见光谱等对比废水处理前后有机物成分的变化,探究印染废水的降解机理。结果表明:反应前铁碳反应器的成分以Fe、C为主,活性炭的孔隙结构发达,反应后铁碳表面附着Al、K等其它金属物质和铁的氢氧化物絮体。铁碳微电解工艺可将酯、醇类有机物分解为小分子物质,提高废水的可生化性。通过对铁碳微电解工艺处理前后的废水Zeta电位分析可知,铁碳微电解工艺反应过程中产生铁的氢氧化物絮体,具有较强的吸附絮凝作用。通过光谱分析和气-质联用色谱分析可知,铁碳微电解工艺能高效地分解酯类、醇类等污染物,使其转化为易于生化处理的小分子有机物。

杜浪[5](2019)在《微电解预处理污泥热解压滤液对污水厂运行效能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为了改善水环境现状,满足治水提质要求,南方某污水处理厂进行了提标改造工作,将原有MSBR工艺升级改造为A2O工艺,以满足出水达到地表准IV类水的要求。本课题在升级改造工程完成后,对升级改造工艺运行情况进行调研与评估,找到水厂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调研发现污水处理厂因为剩余污泥处理处置困难,所以该污水处理厂增加了污泥热解装置进行污泥减量,处理后的污泥减量超过70%,但在污泥减量过程中每天产生了100吨左右的污泥压滤液排入到污水厂生化段。污泥压滤液COD含量可达25000~60000 mg/L,氨氮含量在2500 mg/L左右,是高浓度难降解有机废水,其加入到污水厂生化段中,可能会对水厂运行产生一定的影响。通过调研发现,污水处理厂在升级改造完成后,在没有污泥压滤液加入到污水厂生化段的情况下出水氨氮、总磷、总氮、COD和大肠杆菌浓度均能稳定达到地表准IV类水的要求,达标率分别为100%、98%、100%、95%和100%,整个水厂运行情况良好。当污水处理厂生化段开始接纳处理污泥压滤液时,水厂出水COD达标率下降到了35.9%,而其他指标达标率基本无变化。这表明了污泥压滤液的难降解有机物影响了污水处理厂COD的去除。为了提高污泥压滤液的可生化性,降低其COD含量,保证其排入污水厂生化段后不会影响出水水质达标,本课题提出了使用铁碳微电解处理压滤液的方法。铁碳微电解试验使用铁碳微球作为填料,通过小试试验确定了微电解最佳反应工况:p H=4,反应时间4 h,气水比30:1,此时微电解对COD去除率达到35%。用微电解出水进行生化试验,试验表明活性污泥系统处理铁碳微电解出水和生活污水的混合液效果较好,出水COD浓度能控制在30 mg/L以下。A2O工艺中试系统污泥直接从水厂接种,在7天内实现了系统的成功启动。两套系统对出水COD、NH4+-N、TN和TP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0%、98%、70%和80%,平均浓度分别为25 mg/L、0.15 mg/L、5.7 mg/L和0.6mg/L。中试数据表明污泥压滤液有利于系统的TN和TP的去除,装置一出水TP、TN平均浓度比装置二分别低0.1 mg/L、0.5 mg/L;污泥压滤液对氨氮的去除无明显影响,两套装置氨氮出水浓度均能维持在较低水平(≤0.35mg/L);污泥压滤液对出水COD有较大影响,混入了压滤液的生活污水经系统处理后不能达到地表准IV类水的出水要求,平均超标10 mg/L左右。经过铁碳微电解处理后的污泥压滤液排入A2O生化系统,出水COD能达到地表准IV类水要求,出水COD平均浓度为24 mg/L,整个系统的COD去除效率保持在89%以上。铁碳微电解可以有效降低污泥压滤液中的难降解有机物,同时提高其生化性,保障生化系统出水COD≤30 mg/L。

付丽霞,韩德宝,郝彦龙,李洪瑞,庄凯,李瑞杰[6](2019)在《改进型铁碳微电解设备预处理硝基苯废水》文中研究表明针对传统铁碳微电解装置存在的偏流、堵塞、填料板结等问题,对装置结构进行了优化改进,采用催化微电解填料对硝基苯废水进行预处理。在装置内部增加挡圈防止设备偏流,增设废水内循环工艺以防止设备堵塞,改变填料的结构以防止设备板结,并采用催化微电解填料提高反应速率。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催化填料类型、进水浓度、反应时间及pH值对微电解反应过程的影响,以探索硝基苯预处理的显着影响因素和最佳条件。结果表明:采用含铜催化剂,硝基苯的质量浓度为30 mg/L,反应时间为60 min,pH为3. 0时,反应达到最佳状态,出水能够达到GB 8978—199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且设备运行稳定可靠。

朱聪[7](2019)在《微电解臭氧耦合预处理染料中间体废水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染料中间体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其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废水具有含盐量高、可生化性差、水质与水量变化大等特点,这些特点使得对此类污水的处理压力较大。本论文以河北某染料中间体厂脱盐后的生产废水为研究对象,对微电解(Internal Electrolysis,IE)工段进行强化,通过新型微电解填料和臭氧(Ozone,O3)组合升级改造成微电解臭氧耦合工艺(Ozonated Interal Electrolysis,OIE),提升污水处理效率。本文研究了微电解、臭氧和微电解臭氧耦合对废水的处理效率,以COD去除率为评价指标,通过单因素实验寻找最佳条件;探究了絮凝后废水pH和铁离子浓度的变化规律;考察了微电解和微电解臭氧耦合过程中的铁碳填料钝化现象;对处理前后的组分变化进行了研究。分别采用微电解法和臭氧法对染料中间体模拟废水进行了实验。在微电解处理染料中间体模拟废水的实验中,得出微电解的最佳条件为:pH为3、HRT=2h、填料体积30%、曝气时间15min、曝气量为1.0L/min,各因素影响大小分别为HRT>填料体积>pH>曝气时间。在臭氧处理染料中间体模拟废水的实验中,臭氧氧化最佳pH为9,碱性条件下的处理效果要好于酸性条件,臭氧浓度越高反应后溶液pH越低。但单一微电解法和单一臭氧法实验结果表明二者单独使用对废水处理效果有限。在微电解臭氧耦合处理废水的实验中,对不同处理方式下废水的处理效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微电解臭氧耦合对染料中间体废水的处理效果最好。臭氧投加量为47.46mg/(L·h)时,最优条件下,反应90min后,实际废水的COD去除率在38%左右,TOC去除率较低在13%左右,而色度去除率在80%以上,废水的B/C(BOD/COD)从0.12提升到0.34。在处理前后组分变化的分析中,对比了不同处理方式处理后苯环吸收峰的差异。微电解臭氧耦合较单一微电解和单一臭氧具有明显协同效应,有效提高废水B/C比,对pH有较广泛的适应性,对苯环有显着的去除效果。综合考虑微电解臭氧耦合处理染料中间体废水的操作性较强,对染料中间体废水的预处理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卞微[8](2019)在《农药生产废水处理工程工艺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多年的污水处理厂生产运行及技术管理工作,让我很重视污水处理厂进水水质问题。目前乡镇的污水处理厂多服务于工业园区,水质水量变化大,水质相对复杂,进水的水质控制是最后确保达标排放的一个关键,因此厂外接管污水的预处理效果对污水处理厂确保达标排放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着重于农药生产废水的预处理技术研究。农药行业作为一个高污染行业,其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农化废水。这些废水中含有难降解有机物、色度较高、并具有很强的生物毒性。对于日处理量不大的乡镇污水处理厂的冲击极其严重,恢复起来相当费时费力。本文针对农药生产废水,分别探究了混凝沉淀法、铁碳微电解法、芬顿氧化法、厌氧-好氧生化处理对农药生产废水的处理效果,并进行了工艺组合。在综合考虑CODcr去除率、可生化性、处理成本的情况下,确定农药生产废水处理工艺的最佳运行条件。在混凝沉淀法处理废水的研究中,考察了初始pH、PAC的投加量、PAM的投加量等主要因素对废水处理效果的影响,确定了混凝沉淀法处理废水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初始pH=7、PAC的投加量为2g/L、PAM的投加量为4mg/L,这时CODcr去除率可达41.7%。铁碳微电解法处理废水的研究中,考察了初始pH、曝气量、反应时间等对废水处理效果的影响,确定了最佳反应条件为:初始pH=4、曝气量为2L/min、反应时间为100min,这时CODcr去除率可达29.7%。芬顿氧化法处理废水的研究中,考察了初始pH、双氧水的投加量、反应时间对废水处理效果的影响,确定了最佳氧化条件为:初始pH=3,双氧水的投加量为10ml/L,反应时间为80min,这时CODcr去除率为33.5%。生化部分通过对厌氧菌以及好氧菌的培养以及驯化,通过厌氧+好氧生化处理,CODcr的去除率可达67%。本文通过实验研究数据来指导工程应用,针对江苏某化学企业的CODcr含量高、可生化性差的农药废水,通过物化+生化组合工艺进行综合处理,CODcr从2500mg/L降为224.8mg/L,CODcr去除率高达91.1%,出水各项指标满足了污水处理厂的接管要求。

姚小文[9](2019)在《铁碳微电解-Fenton+两级A/O工艺处理抗生素废水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江西某制药公司主要以生产青霉素、舒巴坦酸和他唑巴坦酸为主,生产过程中产生大量高浓度有机废水,废水站原有工艺主要以生物处理为主,且由于进水有机负荷过高处理系统已经无法满足生产要求和排放标准,经研究与分析,在原生化工艺“厌氧池-好氧池-A/O”的基础上,采用“铁碳微电解-Fenton氧化-混凝沉淀”的物化工艺对高浓度废水进行预处理,保证进入生化系统的废水符合要求。工艺改造完成后,经过工程调试运行,新系统出水各项指标符合园区污水处理厂的接管标准。本课题主要探讨铁碳微电解、芬顿氧化、混凝沉淀等物化工艺处理抗生素废水的最佳运行参数的实验研究;以及对物化组合工艺+生化系统进行工程调试,得到以下结论:(1)通过查阅文献和实验研究,对铁碳微电解-芬顿氧化组合工艺处理该抗生素制药废水的各项影响因子进行小试,得出工艺的最佳参数为:铁碳微电解工艺进水p H=3.5、铁碳填料固液比350g/L、反应时间为2h。运行后其COD去除率能达到27.6%,出水COD为29945mg/L。铁碳微电解降解该抗生素废水的动力学方程符合三级反应,其速率方程拟合为(?);芬顿工艺的最优运行参数为初始p H值=3、n(H2O2)/n(Fe2+)=3:1、H2O2投加量20ml/L、反应时间2.5h,在该参数条件下,COD去除率能达到31.5%,出水COD为20512mg/L。芬顿氧化降解该制药废水的动力学速率方程积分形式可表示为(?)。在该组合工艺条件下,高浓度废水COD平均值从41360mg/L降至20512mg/L,COD去除率达到50.4%。(2)废水混合后,综合池出水COD为7000mg/L8000mg/L,PAC投加量为600mg/L,PAM投加量为50mg/L,经混凝气浮处理后,进入生化系统的COD值为6000mg/L7000mg/L。一期厌氧-好氧单元调试成功后,出水COD稳定在3430mg/L左右,平均去除率达到50%以上,出水氨氮平均值为83mg/L。(3)两期A/O系统调试稳定后,工艺生化系统进水NH3-N浓度平均值为209mg/L,一期A/O进水COD平均值在3430mg/L,经两期A/O工艺处理后,最终出水COD平均值为256mg/L,NH3-N为21mg/L。整个生化工艺的COD去除率达到95.7%,NH3-N去除率达到90%,出水完全符合园区污水处理厂的接管标准。(4)在不考虑设备折旧情况下,综合计算得废水运行成本为14.9元/m3;废水站正常运行后每年可减少排放COD总量1587t,氨氮排放量减少51t。

张萌[10](2016)在《硝基苯废水处理方法研究新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硝基苯废水处理方法研究的新进展,阐述吸附法、Fenton技术、臭氧/双氧水联用法、微电解法、单质金属还原法、超声波技术和生物法降解硝基苯废水的机理,探讨其优缺点,指出提高降解污染物效率、降低成本、不同处理技术的耦合联用是今后处理硝基苯废水的研究方向和重点。

二、微电解-水解-好氧工艺处理硝基苯废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微电解-水解-好氧工艺处理硝基苯废水(论文提纲范文)

(1)硝基甲苯废水处理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硝基甲苯废水的处理方法
    1.1 物理法
    1.2 化学法
    1.3 生物法
    1.4 多种水处理工艺组合法
2 硝基甲苯废水处理案例介绍
3 结束语

(2)臭氧催化氧化+A/O组合工艺处理医药中间体废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医药中间体污水
        1.1.1 课题背景
        1.1.2 医药中间体污水的危害及特点
        1.1.3 医药中间体污水的排放标准
    1.2 医药中间体污水处理工艺
        1.2.1 物化方法
        1.2.2 化学氧化法
        1.2.3 生物方法
        1.2.4 组合工艺处理技术
    1.3 混凝工艺
        1.3.1 混凝工艺原理
        1.3.2 混凝工艺现状
    1.4 臭氧协同氧化工艺
        1.4.1 臭氧协同氧化工艺原理
        1.4.2 臭氧协同氧化工艺现状
    1.5 A/O型SBR工艺
        1.5.1 A/O工艺原理
        1.5.2 SBR工艺原理
        1.5.3 A/O型SBR工艺处理现状
    1.6 研究目的与意义
        1.6.1 研究背景与内容
        1.6.2 研究意义
第2章 污水加药混凝和臭氧预氧化的预处理实验
    2.1 实验材料
        2.1.1 原水
        2.1.2 实验药品和设备仪器
    2.2 加药混凝实验
        2.2.1 实验思路
        2.2.2 初始pH及混凝剂投加量对混凝处理效果的影响
        2.2.3 搅拌时间对混凝处理效果的影响
    2.3 臭氧协同氧化实验内容
        2.3.1 实验装置及实验思路
        2.3.2 初始p H值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2.3.3 双氧水投加量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2.3.4 双氧水投加方式及臭氧投加量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2.4 混凝和臭氧预氧化工艺对原水可生化性的影响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A/O型SBR工艺对污水的处理研究
    3.1 实验材料
        3.1.1 臭氧预氧化出水
        3.1.2 实验药品和设备仪器
    3.2 A/O型SBR实验方法
        3.2.1 SBR实验装置
        3.2.2 接种污泥
    3.3 A/O型SBR实验内容
        3.3.1 实验思路
        3.3.2 SBR反应器污泥驯化实验
        3.3.3 SBR反应器污泥驯化实验数据
        3.3.4 SBR反应器污泥驯化实验结果分析
        3.3.5 SBR反应器污泥生物相镜检分析
    3.4 SBR运行参数的确定
        3.4.0 溶解氧(DO)对污染物处理效果的影响
        3.4.1 SBR反应器曝气时间的确定
        3.4.2 SBR反应器沉淀时间的确定
        3.4.3 最优参数下SBR稳定运行处理污染物的效果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臭氧催化氧化深度处理研究
    4.1 实验材料
        4.1.1 SBR出水
        4.1.2 实验药品和设备仪器
    4.2 臭氧催化氧化实验
        4.2.1 臭氧催化氧化实验装置
        4.2.2 催化剂制备
        4.2.3 臭氧催化氧化影响因素
    4.3 催化剂的结构表征
    4.4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分析
        4.4.1 紫外光谱分析法基本原理
        4.4.2 分析步骤
        4.4.3 不同工艺出水全波长扫描
    4.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致谢

(3)高浓度难降解化工废水预处理及生物处理工艺的仿真模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高浓度难降解化工废水治理现状
    1.3 高浓度难降解化工废水常用的预处理技术
        1.3.1 铁碳微电解技术
        1.3.2 Fenton氧化法
        1.3.3 铁碳微电解-Fenton氧化工艺预处理化工废水的研究及应用
    1.4 废水生物处理模型
        1.4.1 废水生物处理模型的发展
        1.4.2 污水处理厂运行模拟软件介绍
    1.5 研究内容、创新点及技术路线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创新点
        1.5.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铁碳微电解预处理化工废水的实验研究
    2.1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试剂与仪器
        2.1.2 实验用水
        2.1.3 实验方法
    2.2 实验结果与讨论
        2.2.1 单因素实验
        2.2.2 正交实验
    2.3 动力学研究实验
        2.3.1 确定动力学反应级数
        2.3.2 建立动力学模型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Fenton氧化预处理化工废水的实验研究
    3.1 实验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试剂与仪器
        3.1.2 实验用水
        3.1.3 实验方法
    3.2 实验结果与讨论
        3.2.1 单因素实验
        3.2.2 正交实验
    3.3 动力学研究实验
        3.3.1 动力学反应级数的确定
        3.3.2 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铁碳微电解-Fenton氧化组合工艺预处理化工废水的实验研究
    4.1 协同理论
    4.2 实验结果与讨论
        4.2.1 H_2O_2投加量对废水COD_(Cr)的影响
        4.2.2 H_2O_2投加次数对废水COD_(Cr)的影响效果
        4.2.3 不同pH对废水COD_(Cr)的影响效果
    4.3 组合工艺与单一工艺去除有机污染物能力比较
        4.3.1 污染物去除效果
        4.3.2 单一工艺和组合工艺预处理前后化工废水可生化性变化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BioWin软件仿真模拟高浓度难降解化工废水生物处理工艺
    5.1 搭建废水生物处理工艺模型及其进水水质研究分析
        5.1.1 搭建废水生物处理工艺模型
        5.1.2 进水水质研究分析
    5.2 高浓度难降解化工废水生物处理工艺参数确定
        5.2.1 水力停留时间
        5.2.2 内回流比
        5.2.3 外回流比
        5.2.4 排泥量
        5.2.5 溶解氧浓度
        5.2.6 投加PAC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4)铁碳微电解处理印染废水的效能及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印染废水的分类
        1.1.2 印染废水的特点
        1.1.3 印染废水的危害
    1.2 印染废水的处理技术
        1.2.1 物理法
        1.2.2 化学法
        1.2.3 生物法
    1.3 铁碳微电解工艺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课题研究意义和内容
        1.4.1 课题研究意义
        1.4.2 课题研究内容
        1.4.3 技术路线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仪器
    2.2 实验试剂
    2.3 实验用水
    2.4 实验装置
    2.5 分析项目及检测方法
        2.5.1 分析项目
        2.5.2 预处理实验
        2.5.3 生物毒性检测方法
第3章 铁碳微电解处理印染废水的条件优化及效能分析
    3.1 铁碳微电解工艺参数的优化
        3.1.1 初始pH对废水处理效果的影响
        3.1.2 铁/碳质量比对废水处理效果的影响
        3.1.3 反应时间对废水处理效果的影响
    3.2 响应面模型的建立
        3.2.1 响应面实验设计
        3.2.2 响应面实验设计结果
        3.2.3 方差分析及显着性检验
        3.2.4 因素相互作用
        3.2.5 交互作用的响应曲面图
    3.3 动力学分析
        3.3.1 确定反应级数
        3.3.2 建立动力学模型
        3.3.3 一元非线性回归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铁碳微电解处理印染废水的生物毒性及机理分析
    4.1 大肠杆菌生长曲线及细胞形态分析
        4.1.1 大肠杆菌生长曲线
        4.1.2 细胞形态分析
    4.2 抗氧化系统分析
        4.2.1 LDH释放量
        4.2.2 ROS产生水平
        4.2.3 MDA和GSH含量
        4.2.4 抗氧化酶活性分析
    4.3 生物标志物分析
        4.3.1 大肠杆菌存活率和跨膜电位分析
        4.3.2 核酸蛋白含量和内源荧光蛋白分析
        4.3.3 葡萄糖消耗量和热值测定
    4.4 铸铁屑和活性炭的特征分析
        4.4.1 SEM分析
        4.4.2 EDS分析
        4.4.3 XRD分析
    4.5 印染废水成分分析
        4.5.1 紫外可见光谱分析
        4.5.2 红外光谱分析
        4.5.3 三维荧光光谱分析
        4.5.4 气-质联用色谱分析
    4.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其他成果
致谢

(5)微电解预处理污泥热解压滤液对污水厂运行效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课题来源
    1.2 污泥热解压滤液水质特点及处理现状
        1.2.1 污泥热解压滤液的来源
        1.2.2 污泥热解压滤液性质
        1.2.3 污泥热解压滤液处理现状
    1.3 高浓度有机废水预处理方法
        1.3.1 混凝处理法
        1.3.2 电解处理法
        1.3.3 高级氧化法
        1.3.4 铁碳微电解
    1.4 课题研究目的和内容
        1.4.1 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1.4.2 课题研究内容
        1.4.3 技术路线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用水来源与水质
    2.2 实验材料与装置
        2.2.1 铁碳微电解填料
        2.2.2 铁碳微电解实验装置
        2.2.3 A~2O实验装置
    2.3 实验内容
        2.3.1 污泥压滤液对水厂A~2O工艺运行的影响
        2.3.2 铁碳微电解工艺处理污泥压滤液研究
        2.3.3 A~2O工艺处理铁碳微电解出水稳定运行研究
    2.4 检测方法
第3章 污泥压滤液对污水厂运行影响及其预处理工艺比选
    3.1 南方某污水处理厂工艺概况
        3.1.1 设计进水水质及处理标准
        3.1.2 处理工艺流程
    3.2 污泥压滤液对污水处理厂运行影响
        3.2.1 对COD去除的影响
        3.2.2 对氨氮去除的影响
        3.2.3 对总氮去除的影响
        3.2.4 对总磷去除的影响
    3.3 污泥压滤液预处理实验
        3.3.1 混凝沉淀实验
        3.3.2 芬顿实验
        3.3.3 酸析实验
        3.3.4 微电解实验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铁碳微电解处理污泥压滤液的效能研究
    4.1 铁碳微电解单因素影响实验
        4.1.1 微电解运行模式探究
        4.1.2 反应时间对铁碳微电解处理效果的影响
        4.1.3 pH对铁碳微电解处理效果的影响
        4.1.4 气水比对铁碳微电解处理效果的影响
    4.2 铁碳微电解正交实验及条件优化
    4.3 微电解最佳工况下连续运行效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微电解出水对A~2O工艺运行影响
    5.1 A~2O工艺的中试启动研究
        5.1.1 污泥的来源
        5.1.2 中试系统启动
    5.2 污泥压滤液对A~2O工艺运行影响
        5.2.1 对COD去除的影响
        5.2.2 对生物除磷的影响
        5.2.3 对氨氮去除的影响
        5.2.4 对总氮去除的影响
    5.3 A~2O工艺中试运行效果分析
        5.3.1 改良铁碳微电解装置运行效果分析
        5.3.2 系统COD去除效果研究
        5.3.3 系统总磷去除效果研究
        5.3.4 系统总氮去除效果研究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6)改进型铁碳微电解设备预处理硝基苯废水(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试验部分
    1.1 填料
    1.2 试验装置和用水
2 结果与讨论
    2.1 填料种类
    2.2 废水初始浓度
    2.3 反应时间
    2.4 pH值
3 结论

(7)微电解臭氧耦合预处理染料中间体废水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来源和研究背景
        1.1.1 课题来源
        1.1.2 课题背景
    1.2 染料中间体废水特点及处理中的问题
        1.2.1 染料中间体废水特点
        1.2.2 染料中间体废水处理中的问题
    1.3 染料中间体废水处理技术研究现状
        1.3.1 物理法
        1.3.2 生物法
        1.3.3 化学法
    1.4 微电解臭氧耦合法研究现状
        1.4.1 微电解臭氧耦合法原理及结合方式
        1.4.2 微电解臭氧耦合技术研究现状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1.6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6.1 研究内容
        1.6.2 技术路线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废水性质
        2.1.2 填料性质
        2.1.3 药品规格
    2.2 实验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实验材料的预处理
        2.3.2 实验方法
    2.4 分析方法
3 微电解处理染料中间体废水的研究
    3.1 填料表征
    3.2 微电解影响因素研究
        3.2.1 pH的影响
        3.2.2 HRT的影响
        3.2.3 填料填充体积的影响
        3.2.4 曝气时间和曝气量的影响
        3.2.5 废水初始浓度的影响
        3.2.6 最佳条件确定与影响因素比较
    3.3 微电解填料重复使用效果
    3.4 絮凝后处理效果的研究
    3.5 本章小结
4 臭氧处理染料中间体废水的研究
    4.1 臭氧影响因素研究
        4.1.1 反应时间的影响
        4.1.2 pH的影响
        4.1.3 废水初始浓度的影响
        4.1.4 臭氧浓度对COD_(Cr)去除率和pH影响
    4.2 本章小结
5 微电解臭氧耦合处理染料中间体废水的研究
    5.1 不同工艺及工艺组合方式对比
    5.2 微电解臭氧耦合法影响因素研究
        5.2.1 反应时间的影响
        5.2.2 pH的影响
        5.2.3 填料填充体积的影响
        5.2.4 废水初始浓度的影响
    5.3 微电解填料重复使用效果
    5.4 絮凝后处理效果研究
    5.5 实际废水处理效果
        5.5.1 pH的影响
        5.5.2 臭氧浓度对COD_(Cr)去除率的影响
        5.5.3 氨氮、总氮和苯胺的去除效果
        5.5.4 不同废水批次处理效果
    5.6 处理前后组分变化研究
    5.7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副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
致谢

(8)农药生产废水处理工程工艺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我国农药行业的发展现状
    1.2 农药废水相关特点
    1.3 农药生产废水的危害
    1.4 农药废水的常见处理工艺
        1.4.1 物理法
        1.4.2 化学法
        1.4.3 生物法
        1.4.4 组合工艺
2 研究内容及方法
    2.1 课题来源
        2.1.1 研究项目背景
        2.1.2 废水来源
    2.2 研究目的和内容
    2.3 研究方法
    2.4 项目检测和分析
        2.4.1 在实验过程中需要检测的项目及分析方法
        2.4.2 研究过程中所用分析方法所需要的仪器
3 物化工艺运行效果试验分析和选择
    3.1 PAC/PAM对农化废水处理的实验研究
        3.1.1 PAC的投加量对农药废水CODcr去除率的影响研究
        3.1.2 pH对CODcr去除率的影响
        3.1.3 助凝剂的投加量对CODcr去除率的影响
        3.1.4 小结
    3.2 微电解处理废水的实验研究
        3.2.1 pH值对微电解处理农药废水的影响研究
        3.2.2 反应时间对微电解处理农药废水的影响研究
        3.2.3 曝气量对微电解处理农药废水的影响研究
        3.2.4 小结
    3.3 芬顿氧化处理农化废水的实验研究
        3.3.1 反应pH对芬顿法处理农药废水COD去除率的影响
        3.3.2 反应时间对芬顿处理农药废水COD去除率的影响
        3.3.3 双氧水投加量对芬顿处理农药废水COD去除率的影响
        3.3.4 小结
4 生化工艺运行优化方案
    4.1 生化部分培菌方案
        4.1.1 UASB中的污泥培养
        4.1.2 好氧池中的污泥培养
    4.2 生化部分调试结果
5 工程应用
    5.1 组合工艺流程
    5.2 废水处理主要构筑物及设备
    5.3 工程项目各单元运行性能分析
    5.4 运行成本分析
    5.5 小结
6 结论与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9)铁碳微电解-Fenton+两级A/O工艺处理抗生素废水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抗生素废水概述
        1.2.1 抗生素废水主要来源
        1.2.2 抗生素废水水质特点
        1.2.3 国内外抗生素废水处理技术现状
    1.3 铁碳微电解概述
        1.3.1 微电解原理
        1.3.2 Fe/C电解影响因素
        1.3.3 处理废水类型
        1.3.4 工艺存在的问题
    1.4 Fenton氧化概述
        1.4.1 芬顿氧化原理
        1.4.2 处理废水类型
    1.5 课题研究目的、内容及方法
        1.5.1 课题研究目的
        1.5.2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1.5.3 技术方案
第二章 工程概况
    2.1 生产废水
        2.1.1 废水水质
        2.1.2 废水水量
        2.1.3 排放标准
    2.2 工艺改造方案
第三章 实验内容及结果分析
    3.1 实验目的
    3.2 实验试剂和仪器
        3.2.1 实验药剂
        3.2.2 实验器材
        3.2.3 水质测定方法
    3.3 实验方法
    3.4 实验结果分析
        3.4.1 铁碳微电解单因素实验分析
        3.4.2 铁碳微电解正交试验
        3.4.3 铁碳微电解去除COD的动力学分析
        3.4.4芬顿氧化的单因素实验
        3.4.5 芬顿氧化的正交试验
        3.4.6 芬顿氧化降解COD的动力学分析
        3.4.7混凝效果单因素影响实验
        3.4.8 铁碳微电解-芬顿氧化-混凝沉淀工艺组合效果
        3.4.9 实验小结
第四章 工程调试及运行分析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接种污泥
        4.1.2 生化系统进水指标
        4.1.3 日常监测项目与方法
    4.2 厌氧-好氧池单元调试
        4.2.1 原生化系统COD变化情况
        4.2.2 改造后“厌氧-好氧池”单元调试
        4.2.3 运行结果及分析
    4.3 A/O工艺的运行效果及问题
        4.3.1 一期A/O的 COD处理
        4.3.2 一期A/O的氨氮/TN处理
        4.3.3 二期A/O效果影响因素
    4.4 物化+生化系统综合运行效果
    4.5 小结
第五章 工程效益分析
    5.1 改造新增构筑物及设备
    5.2 动力来源
    5.3 投资费用估算
        5.3.1 编制说明
        5.3.2 工程总投资
    5.4 运行成本估算
        5.4.1 试剂成本
        5.4.2 电费及人工成本
        5.4.3 吨废水成本
    5.5 工程效益分析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四、微电解-水解-好氧工艺处理硝基苯废水(论文参考文献)

  • [1]硝基甲苯废水处理技术研究[J]. 贾军芳,毛兵,郝震,黄国龙,金理财. 染料与染色, 2021(05)
  • [2]臭氧催化氧化+A/O组合工艺处理医药中间体废水[D]. 马祥. 河北科技大学, 2021(02)
  • [3]高浓度难降解化工废水预处理及生物处理工艺的仿真模拟[D]. 周安展. 兰州大学, 2020(01)
  • [4]铁碳微电解处理印染废水的效能及机理研究[D]. 张真. 东北电力大学, 2020(01)
  • [5]微电解预处理污泥热解压滤液对污水厂运行效能的影响[D]. 杜浪.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1)
  • [6]改进型铁碳微电解设备预处理硝基苯废水[J]. 付丽霞,韩德宝,郝彦龙,李洪瑞,庄凯,李瑞杰. 环境工程, 2019(08)
  • [7]微电解臭氧耦合预处理染料中间体废水的研究[D]. 朱聪. 北京林业大学, 2019(04)
  • [8]农药生产废水处理工程工艺技术研究[D]. 卞微. 扬州大学, 2019(02)
  • [9]铁碳微电解-Fenton+两级A/O工艺处理抗生素废水的应用研究[D]. 姚小文. 南昌大学, 2019(02)
  • [10]硝基苯废水处理方法研究新进展[J]. 张萌. 清洗世界, 2016(07)


臭氧浓度论文 污泥负荷论文 硝基苯论文 水解论文 水污染论文

上一篇:开设姿势视力矫正中心
下一篇:Excel VBA插件在经济评价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