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红丽[1](2021)在《晋梅杏苗木培育及建园管理技术》文中提出晋梅杏适应性强,有较好的抗晚霜、抗裂果能力,是鲜食、加工、仁肉兼用的新品种杏。笔者简绍了晋梅杏的生长特征,提出了晋梅杏砧木苗和嫁接苗的培育方法。又从栽植密度、前期间作、修剪整形、日常管理4方面阐述了晋梅杏的建园管理技术,以期为今后更好地发展晋梅杏产业提供技术支撑。
孙希华,张扩成,苏红鲁,齐明杰,李国正[2](2017)在《邢家渡引黄灌区废弃沉沙池生态修复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02年济南市邢家渡引黄灌区沉沙池停止使用,形成约204 hm2的沙地,已成为济南市区沙尘的源头之一。在确立邢家渡灌区废弃沉沙池治理模式和目标定位基础上,针对性地提出了林地生态修复模式、耕地生态修复模式、林地–耕地综合生态修复模式和湿地生态修复模式4种生态修复模式,充分发挥湿地的滞蓄洪水、水体净化、生态修复、景观旅游等功能,把废弃沉沙池湿地建设成为生态清洁型的生态涵养、生态修复、旅游发展、现代特色农业与高效节水示范区。邢家渡引黄灌区废弃沉沙池大部分土地可以以湿地模式来进行生态修复,在进行湿地生态修复的同时,还可以带动渔业、采摘农业以及旅游业等的发展,从而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王莹,安芳,刘杨[3](2015)在《内选1号杏等杏树新品种设施栽培综合配套技术探析》文中研究说明杏(Armeniaca vulgaris Lam),落叶乔木。杏树在我市有悠久的栽培历史,过去,我市杏树种植面积少而散,管理粗放,没有标准化生产技术,从未进行过规划和科学地栽植管理,又因杏果不耐贮运,在露地栽培上市的季节性较强,极大地制约了杏生产的进一步发展。近几年,随着设施栽培技术的迅速发展,杏发展有所加快,所以,杏的设施栽培对高效农业的发展、市场的需求是非常必要的。1杏栽培现状2013年底,我市有杏30000亩,年产杏果7500万公斤。其中
程浩杰,张国忠,王华中,陈红艳,王坤宇[4](2012)在《杏果实病害防治技术》文中指出本文着重介绍了杏常见的杏软腐病、杏黑星病和杏疔病等果实病害的症状、发病规律及防治技术要点,以供种植者参考。
高慧卿,牛自勉,王建新,郭爱萍[5](2011)在《不同管理模式对设施栽培‘凯特’杏果实品质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精细管理和常规管理的4、6、8年生凯特杏树为试材,通过1天中不同高度区域的光照强度变化测定,不同层次的相对光照强度占树冠总体积的比例,不同枝、叶、果量的统计,以及相对应的果实品质测定分析,为杏树设施栽培建立适宜的管理模式提供技术参考。结果表明,精细管理的杏树,1天中相对光照大于30%的高光照区域占68.5%,常规管理占61.1%;精细管理的枝量、叶量、果量分别为402、4697、93个,常规管理分别为417、4997、80个;精细管理的单果重、核重、可食率与常规管理差异显着,分别为137.69g、3.85g、97.20%。因此,精细管理的杏树产量高,果实品质优良,适宜于山西省中南部杏树设施栽培应用。
李捷[6](2008)在《8个杏树品种的抗寒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牛自勉,李志强,孙俊宝,扬复康,王建新[7](2008)在《杏树新品种设施栽培关键技术的研究》文中指出龙田黄杏为半矮化杏树新品种,是设施栽培的理想品种。为了确定该新品种设施栽培适宜的环境条件,并探讨其相关的持续性高产栽培与管理技术,以4~5年龙田黄杏结果树为试材,进行了日光节能温室条件下花果发育的适宜温度、湿度指标以及连续结果修剪技术的试验研究。三年的研究结果表明,在山西省中部气候条件下,龙田黄杏在萌芽期、开花期、幼果期、果实膨大期和果实着色期,相对应的适宜温度分别为18.3,21.2,22.5,25.1℃和27.5℃,期间相对应的适宜环境湿度为80.4~51.7。研究结果还表明,采用中庸枝连续缓放修剪技术处理后,温室杏树叶幕中光合有效辐射(PAR)增加,第二年成花率与坐果率提高,树体萌蘖枝条减少,加之有效枝留果技术的配合使用,实现了龙田黄杏的连续结果。因此,在上述建议的适宜温、湿度环境条件下,采用枝条缓放修剪与轻短截修剪处理,改善棚内光照,能够实现龙田黄杏连续结果与丰产。
刘君娣[8](2007)在《杏树三品种抗旱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以4年生凯特、兰州大接杏、红丰三个杏树品种为供试材料,采用田间控制灌水的方法,测定了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杏树三个品种的各项水分指标、光合特性和生化指标。旨在揭示三个品种抗旱生理机制的差异并综合评价三个品种的抗旱性强弱。对其主要抗旱生理性状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随干旱胁迫时间的延长,供试杏树叶片含水量、持水力和Va/Vs凯特明显高于兰州大接杏,兰州大接杏高于红丰;水分饱和亏凯特明显小于兰州大接杏,兰州大接杏明显小于红丰。停灌30d时,叶片蒸腾速率凯特明显低于兰州大接杏,兰州大接杏低于红丰;光合速率和水分利用率凯特明显高于兰州大接杏,兰州大接杏明显高于红丰;光合日变化凯特上午光合速率高峰值出现早且有明显的午休现象,兰州大接杏上午光合速率高峰值出现晚但有午休现象,红丰上午光合速率高峰值出现早但无明显的午休现象。从叶片含水量、相对含水量、水分饱和亏、持水力、Va/Vs、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水分利用率的变化综合分析,初步认为:供试的三个杏树品种中,凯特耐旱保水能力最强,兰州大接杏次之,红丰最弱;凯特具有高光效低蒸腾的光合特性。在干旱胁迫过程中,三个树种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均呈现出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三种植物SOD、CAT活性均在干旱处理的第20天达到最大,第20d之后三者SOD、CAT活性均呈下降趋势。凯特的SOD、CAT活性量在胁迫的整个时期高于兰州大接杏和红丰,其次为兰州大接杏,红丰最低。干旱胁迫过程中,脯氨酸的含量是逐渐增加的,在干旱处理第40d达到最大值,凯特Pro积累速度最大,其次为兰州大接杏,红丰最小。兰州大接杏和凯特的丙二醛(MDA)含量随干旱处理天数的增加呈先上升后降低之后又上升的趋势,红丰在整个胁迫期间MDA含量一直增加。从整个干旱胁迫过程中产生MDA的量的多少来看,红丰胁迫产生MDA的量显着高于其它两个品种,其次为兰州大接杏,凯特最小。三个树种的O2-·产生速率先上升后降低之后又上升,凯特在胁迫的整个过程中上升较其它两个品种缓慢,从三个品种O2-·产生的速率的量上看,凯特显着小于兰州大接杏和红丰,兰州大接杏略小于红丰,红丰最大。通过抗旱性指标的筛选和各树种的主成分分析,得出三个品种的抗旱性机理和抗旱能力起关键作用的指标几乎是一样的。通过模糊数学隶属函数法对三个品种进行综合评价,初步分析认为杏树的三个品种均具有较强的抗旱性,且三品种抗旱能力大小依次为:凯特〉兰州大接杏〉红丰。
王善波[9](2006)在《鲜食杏新品种生物学特性观察与配套栽培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杏是我国北方主要栽培的果树之一,曾经在我国果品生产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古代被列为“五果”之一(吕增仁,2002)。但目前我国杏树栽培存在着面积小、产量低而不稳、管理粗放、集约化程度低、经济效益差等问题(王少敏, 2002),造成这种局面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品种更新太慢。国内近几年尽管也引进并选育了一大批杏新品种,但对这些新品种尚缺乏系统的比较试验研究。本试验就以国内栽培比较广泛的金太阳、凯特、红丰、新世纪等11个杏新品种为试材,在菏泽学院果树科技示范园内,对11个品种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系统的调查和试验研究,并根据生产中存在的坐果率低、易发生花期冻害和夏秋涝害等实际问题,通过试验研究,探索有效的防治方法或改善措施。主要试验结果如下:1、在供试验的11个品种中,欧洲生态系统中的金太阳、凯特、大棚王杏以其败育花少、坐果率高、结果早、丰产性强、果个较大或特大、外观较好、品质较优、适应性较强等优良的综合性状,可以作为主栽品种在生产中推广;玛瑙、意大利1号、黄金杏尽管也表现出早果早丰性强等优点,但因其或果个偏小、或风味太酸、或品质稍差等缺点,建议不宜再作为主栽品种大规模引种、推广。华北生态系统的德州果杏表现出坐果率高、早果早丰性强、品质优良等众多优点,可以作为主栽品种发展;红丰、新世纪两品种,尽管早果性稍差,但也表现出早熟、优质、外观艳丽等众多优点,通过采取合理配置授粉树、加强夏季修剪、提高花芽分化质量、提高坐果率等栽培管理措施,进一步提高其产量水平,仍将具有极大的发展前景;试管早红和试管早荷两品种,尽管也表现出早熟、优质等优良性状,但其早果、丰产性差,在没有探索出提高其早果、丰产性的有效措施之前,应限制大规模发展。2、参试的6个欧洲生态系统品种与5个华北生态系统品种相比普遍表现出完全花比率高、自交亲和性强、自然授粉结实率高、早果性和丰产性强等优良性状,且自然授粉结实率与完全花比率之间存在着极强的正相关性。3、通过试验得出:于萌芽前10天喷施250倍的PBO液或花期喷800
杜明,刘志强,石松玉,杜素兰[10](2004)在《凯特杏在宽城的表现》文中指出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1 晋梅杏生长特征 |
| 2 苗木培育 |
| 2.1 培育砧木苗 |
| 2.1.1 种子处理 |
| 2.1.2 整地播种 |
| 2.1.3 日常管理 |
| 2.2 培育嫁接苗 |
| 2.2.1 接穗采集 |
| 2.2.2 嫁接方法 |
| 2.2.3 日常管理 |
| 3 建园管理 |
| 3.1 栽植密度 |
| 3.2 前期间作 |
| 3.3 修剪整形 |
| 3.4 日常管理 |
| 3.4.1 浇水灌溉 |
| 3.4.2 施肥除草 |
| 3.4.3 防治病虫害 |
| 1 邢家渡引黄灌区废弃沉沙池现状 |
| 2 确立发展方向和生态修复目标 |
| 2.1 确立建设生态清洁型湿地的发展方向 |
| 2.2 生态修复目标定位 |
| 3 生态修复模式构建 |
| 3.1 林地为主的生态修复模式 |
| 3.2 绿色生态农业发展模式 |
| 3.3 生态湿地旅游发展模式 |
| 3.4 林地-耕地综合开发利用模式 |
| 4 结语 |
| 1 杏栽培现状 |
| 2 研究内容及方法 |
| 2.1 试验地选择 |
| 2.2 供试材料 |
| 2.3 设施栽培与露地栽培品种生物学特性分析 |
| 2.4 杏设施栽培产量试验调查及分析 |
| 2.5 杏设施栽培品种的经济性状及分析 |
| 2.6 新品种的抗性观察分析 |
| 2.7 杏设施丰产栽培技术研究 |
| 2.7.1不同栽植密度效果研究: |
| 2.7.2丰产栽培技术:整形修剪、旋肥、浇水等 |
| 3 效益概算 |
| 4 结论与展望 |
| 1 杏软腐病 |
| 1.1 症状。 |
| 1.2 发病规律。 |
| 1.3 防治技术 |
| 1.3.1 农业防治。 |
| 1.3.2 化学药剂防治。 |
| 2 杏黑星病 |
| 2.1 症状。 |
| 2.2 发病规律。 |
| 2.3 防治技术 |
| 2.3.1 农业防治。 |
| 2.3.2 化学防治。 |
| 3 杏疔病 |
| 3.1 症状。 |
| 3.2 发病规律。 |
| 3.3 防治技术 |
| 3.3.1 农业防治。 |
| 3.3.2 化学药剂防治。 |
| 0 引言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试验时间、地点 |
| 1.2 试验材料 |
| 1.2.1 植物材料 |
| 1.2.2 日光温室基本结构 |
| 1.3 试验方法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不同树龄、不同冠层、不同方位的光照强度日变化测定 |
| 2.2 不同层次的相对光照强度占树冠总体积的比例 |
| 2.3 不同树龄杏树的枝量、叶片数、果量的对比分析 |
| 2.4 不同管理模式果实品质的差异 |
| 3 讨论 |
| 4 结论 |
| 摘要 |
| Summary |
| 1 引言 |
| 2 文献综述 |
| 2.1 植物抗旱性生理生化指标研究进展 |
| 2.1.1 水分状况指标 |
| 2.1.2 蒸腾作用和光合作用及相关参数 |
| 2.1.3 生理指标 |
| 2.2 杏树研究现状 |
| 2.2.1 杏树研究概述 |
| 2.2.2 杏树抗旱性研究现状 |
| 3. 研究区概况 |
| 4. 试验内容 |
| 5. 试验设计方法 |
| 5.1 试验设计 |
| 5.2 主要试剂 |
| 5.3 主要仪器设备 |
| 5.4 各项指标测定方法 |
| 5.4.1 土壤含水量测定 |
| 5.4.2 叶片含水量、相对含水量和水分饱和亏测定 |
| 5.4.3 叶片持水力的测定 |
| 5.4.4 自由水、束缚水含量的测定 |
| 5.4.5 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的测定 |
| 5.4.6 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测定 |
| 5.4.7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测定 |
| 5.4.8 游离脯氨酸(Pro)的测定 |
| 5.4.9 膜脂过氧化代谢产物丙二醛MDA 含量的测定 |
| 5.4.10 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_2~-·)产生速率的测定 |
| 6. 结果与分析 |
| 6.1 干旱胁迫对水分状况的影响 |
| 6.1.1 土壤含水量的变化 |
| 6.1.2 干旱胁迫下叶片含水量的变化 |
| 6.1.3 干旱胁迫下相对含水量与水分饱和亏的变化 |
| 6.1.4 离体叶片持水力大小比较 |
| 6.1.5 干旱胁迫对自由水、束缚水含量的影响 |
| 6.2 干旱胁迫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
| 6.2.1 叶片光合速率日变化分析 |
| 6.2.2 叶片蒸腾速率、光合速率与水分利用效率 |
| 6.3 干旱胁迫对膜系统保护酶活性的影响 |
| 6.3.1 干旱胁迫对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变化的影响 |
| 6.3.2 干旱胁迫对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变化的影响 |
| 6.3.3 干旱胁迫对脯氨酸(Pro)积累的影响 |
| 6.3.4 干旱胁迫对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 |
| 6.3.5 干旱胁迫对O_2~-·产生速率的影响 |
| 6.4 主成分分析与抗旱性综合评价 |
| 6.4.1 兰州大接杏的主成分分析 |
| 6.4.2 红丰的主成分分析 |
| 6.4.3 凯特主成分分析 |
| 6.5 综合评价 |
| 7 结论 |
| 8 讨论 |
| 8.1 体内水分状况与抗旱性 |
| 8.2 蒸腾作用和光合作用与抗旱性 |
| 8.3 保护酶系统协调作用与抗旱性 |
| 8.4 脯氨酸的积累与抗旱性 |
| 8.5 丙二醛(MDA)含量变化与抗旱性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个人简介 |
| 导师简介 |
| 关于学位论文原性和使用授权的声明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引言 |
| 1.1 问题的提出 |
| 1.2 杏树品种引种、选育与发展状况的研究 |
| 1.3 杏树优质、高效、无公害栽培技术的研究 |
| 1.4 杏品种特性评价因素 |
| 1.5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目标 |
| 2 材料与方法 |
| 2.1 试验材料 |
| 2.2 试验内容与方法 |
| 2.2.1 不同品种树体生长情况调查 |
| 2.2.2 不同品种结果情况调查 |
| 2.2.3 不同品种物候期调查 |
| 2.2.4 不同品种花器官发育情况与自然授粉坐果率调查 |
| 2.2.5 不同品种果实性状测定 |
| 2.2.6 不同品种自花授粉结实试验 |
| 2.2.7 提高杏树坐果率试验 |
| 2.2.8 杏树花期霜冻调查及防冻试验 |
| 2.2.9 杏园涝害调查及防涝试验 |
| 2.2.10 试验品种特性评价 |
| 3 结果与分析 |
| 3.1 不同品种的生物学特性 |
| 3.1.1 不同品种树体生长情况 |
| 3.1.2 不同品种结果情况 |
| 3.1.3 不同品种物候期 |
| 3.1.4 不同品种花器官发育情况与自然授粉坐果率 |
| 3.1.5 不同品种果实性状 |
| 3.1.6 不同品种自花授粉结实率 |
| 3.1.7 提高杏树坐果率试验 |
| 3.1.8 不同处理对花期冻害的影响 |
| 3.1.9 不同处理对杏树涝害的影响 |
| 3.1.10 试验品种特性的综合评价 |
| 3.2 杏树优质高效无公害栽培技术体系的构建与推广 |
| 3.2.1 园址选择 |
| 3.2.2 品种选择及授粉品种配置 |
| 3.2.3 合理密植 |
| 3.2.4 土肥水管理 |
| 3.2.5 整形修剪 |
| 3.2.6 花果管理 |
| 3.2.7 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
| 4 讨论 |
| 4.1 关于试验品种的综合性状评价 |
| 4.2 本研究存在的问题及进一步研究的设想 |
| 5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图版 |
| 致谢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情况 |
| 1 适应性 |
| 2 丰产性 |
| 3 食用性 |
| 4 发展前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