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杂交翻车鱼的人工育种和育种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杂交太阳鱼的人工繁殖及苗种培育(论文文献综述)

管敏,张德志,饶军,唐大明,汪成燕,王龙[1](2019)在《饱食投喂频率对子二代中华鲟稚鱼生长及胃肠排空的影响》文中提出为探计不同饱食投喂频率对子二代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的影响,选择子二代中华鲟(0.15±0.02)g稚鱼在水温(18.0±0.5)℃的不同饱食投喂频率(2、3、4次/d)条件下,测定其生长及胃肠排空特征,并用线性、指数和平方根模型对其胃肠排空数据进行拟合。结果显示:(1)饱食投喂频率的增加显着降低了实验鱼的摄食率(FR),但对增重率(WGR)、特定生长率(SGR)、肥满度(CF)、肝体比(HSI)、脏体比(VSI)等指标未产生显着影响;(2)随着饱食投喂频率的增加,实验鱼的体长、体质量变异系数显着降低,生长离散程度明显减小;(3)饱食投喂频率对子二代中华鲟稚鱼的胃、肠排空特征未产生影响,但对胃、肠排空最优模型的选择产生了影响;2、3和4次/d组胃排空最优模型依次为平方根模型(Y0.5=2.253-0.077t)、平方根模型(Y0.5=2.12-0.081t)和指数模型(Y=5.001e-0.225t);(4)3种模型均不适于拟合实验鱼肠排空过程的全部数据,但可拟合t≥T后的肠排空数据(T为肠内容物比率达到最大值的时间);2、3和4次/d组肠排空的最优拟合模型分别为平方根模型(Y0.5=1.904-0.056t,t≥10)、指数模型(Y=3.383e-0.076t,t≥8)和指数模型(Y=3.090e-0.077t,t≥6);(5)随着饱食投喂频率的增大,子二代中华鲟稚鱼的胃、肠排空速度也逐渐递增,2、3和4次/d组胃排空率依次为0.077%/h、0.081%/h和0.225%/h,其肠排空率依次为0.056%/h、0.076%/h和0.077%/h。

檀晨曦[2](2016)在《循环水养殖模式下养殖密度和投喂频率对花鳗鲡生长性能、体组成、消化酶活性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1.养殖密度对花鳗鲡生长性能、体组成、消化酶活性和血清生化的影响试验研究循环水养殖模式下,养殖密度对花鳗鲡生长性能、体组成、消化酶活性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试验养殖周期71天。本试验每个处理养殖缸体积是1 m3,试验设三个养殖密度分别为12、20、28 kg/m3,分别为低密度、中密度和高密度,试验结束时养殖密度分别达到20.72±1.13、32.51±0.70和43.76±0.79kg/m3。试验开始时的鱼体质量从169.72±2.75 g,试验结束时三个密度组的质量分别为314.81±20.37、285.31±8.38和272.95±9.16 g。试验周期中花鳗鲡的存活率是100%。养殖密度的增加会影响花鳗鲡的生长,养殖密度对花鳗鲡的末体重、生长率和摄食量有显着性差异(P<0.05)。养殖密度对花鳗鲡的特定生长率、饲料系数、蛋白质利用率和肝体比没有显着性差异。在体组成方面,养殖密度对肌肉水分含量和粗蛋白含量没有显着性影响(P>0.05)。低密度和中密度的灰分含量要显着高于高密度组的(P<0.05)。中密度组和高密度组的粗脂肪含量显着低于低密度组的(P<0.05)。对于消化酶的活性,不同密度组花鳗鲡的胃蛋白酶活性和胰蛋白酶活性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而中密度组的肠脂肪酶活性显着低于其他两个密度处理组的(P<0.05)。中密度组和高密度组花鳗鲡的血清皮质醇、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尿素含量和碱性磷酸酶活性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低密度组的血糖含量和白蛋白含量显着高于其他两个处理组(P<0.05)。低密度组的总蛋白含量和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活性显着高于中密度组的(P<0.05),而中密度组的鱼高密度组的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高密度组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显着高于低密度组的(P<0.05)。本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养殖密度的增加花鳗鲡的生长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当养殖密度继续增加就胁迫花鳗鲡的生长。循环水养殖模式中,花鳗鲡最优的放养密度是20 kg/m3。2.投喂频率对花鳗鲡生长性能、体组成、消化酶活性和血清生化的影响试验研究循环水养殖模式下,投喂频率对花鳗鲡生长性能、体组成、消化酶和血清生指标的影响,试验周期90天。本试验每个处理养殖缸体积是1 m3,试验放养密度是20 kg/m,设三个投喂频率分别为2 d投喂2次(S1组,间隔1 d)、1 d投喂1次(S2组)、1 d投喂2次(S3组)。试验开始时的鱼体质量从261.17g,试验结束时三个投喂频率处理组的质量分别为440.99±10.49、447.83±10.83和463.00±9.19 g。试验周期中花鳗鲡的存活率是100%。投喂频率的不同影响花鳗鲡的生长,花鳗鲡的体重和体长的随着投喂频率的增加而增加。投喂频率的不同对花鳗鲡的末体重、特定生长率、摄食量和肝体比有显着性差异(P<0.05),投喂频率为2次/d末体重和摄食量显着较高。投喂频率对增重率和饵料系数没有显着性差异。对花鳗鲡的体组成,投喂频率对花鳗鲡肌肉的水分含量和有机碳含量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投喂频率为2次/d的花鳗鲡试验结束时的灰分含量显着高于其他两组的(P<0.05),粗蛋白含量显着低于其他两组的(P<0.05)。试验结束时的粗脂肪含量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对于消化酶的活性,不同频率组的胰蛋白酶活性和肠脂肪酶的活性变化趋势类似,试验结束时胰蛋白酶活性不同投喂频率处理组之间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投喂频率为1次/d的肠脂肪酶活性显着高于其他两组(P<0.05),而胃蛋白酶活性显着低于其他两组(P<0.05),而剩余两组的肠脂肪酶活性和胃蛋白酶活性没有显着差异(P>0.05)。对于花鳗鲡的血清生化指标,不同投喂频率对血糖和尿素的影响变化趋势类似,随着养殖时间的增加含量先增加再减少,试验结束时低投喂频率2次/2 d的血糖浓度显着高于其他两组的(P<0.05),投喂频率为1次/d的尿素含量较高。试验结束时,不同频率处理组的血清总胆固醇和总蛋白浓度没有显着性影响(P<0.05)。投喂频率为2次/d的血清甘油三酯的浓度显着较低(P<0.05),碱性磷酸酶显着高于其他两组的(P<0.05)。不同投喂频率对花鳗鲡的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活性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活性没有显着性影响(P<0.05)。随着投喂频率的增加,花鳗鲡的饱食次数增加,营养成分和能量物质的摄入调节了鱼体血糖、蛋白和甘油三酯的代谢能力,花鳗鲡的生长性能保持良好,因此花鳗鲡的最优投喂频率为2次/d。

郭浩宇,张秀梅,高天翔[3](2015)在《人工隐蔽物及投喂频率对许氏平鲉幼鱼生长和行为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室内水槽实验条件下研究了许氏平鲉(Sebastes schlegelii)幼鱼(15.24 g±2.9 g)在不同光照条件下对3种人工遮蔽物的行为反应。在此基础上,通过7周的养殖实验研究了不同放养密度下(800 ind/m3,1 200 ind/m3,1 600 ind/m3),隐蔽物、投喂频率(1次/d、2次/d、3次/d、4次/d)对许氏平鲉幼鱼(0.50 g±0.02 g)生长、摄食和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1)实验采用的3种隐蔽物对许氏平鲉幼鱼均有明显的诱集作用,其中扇贝笼改造的隐蔽物S1诱集效果最好。2)遮光条件可以提高隐蔽物区域幼鱼的分布率,但与自然光处理组差异不显着(P>0.05)。3)在实验设定的密度范围内,许氏平鲉幼鱼的终末体重、日增重率、特定生长率随密度的增大而升高。无隐蔽物条件下,低密度组的日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与中高密度组差异显着(P<0.05),终末体重则显着低于高密度组(P<0.05);隐蔽物的设置显着提高了中、低密度组许氏平鲉幼鱼的终末体重(P<0.05),高密度组幼鱼的特定生长率和饲料转换率也有显着提高(P<0.05)。4)放养密度和隐蔽物对于许氏平鲉幼鱼的生长离散影响显着(P<0.05),随着放养密度的增大,幼鱼的体重变异系数呈逐渐增大趋势;相同放养密度下,放置隐蔽物的各组幼鱼生长离散均小于未放置组,其中低密度组间差异极显着(P<0.01),中密度组间差异显着(P<0.05)。5)3种放养密度下饱食投喂频率为1次/d处理组幼鱼的体重变异系数显着大于其他各组(P<0.05),饱食投喂频率大于2次/d时,各处理组幼鱼生长离散无显着差异(P>0.05)。研究结果表明,对于体重0.55.8 g的许氏平鲉幼鱼,当放养密度为1 200 ind/m3条件时,通过投放人工隐蔽物,选取2次/d的饱食投喂频率,可显着降低生长离散水平,并使幼鱼获得较好的生长。本研究旨在为许氏平鲉健康苗种培育及规模化生产提供科学指导和技术支撑。

孙存军[4](2011)在《饵料类型和投喂频率对鳡幼鱼摄食、生长、肌肉成分和消化酶活力的影响》文中认为研究了不同养殖模式F1(投喂1次饵料鱼/d)、F2(投喂2次饵料鱼/d)、A1(投喂1次人工配合饲料/d)、A2(投喂2次人工配合饲料/d)对鳡(Elopichthys bambusa)幼鱼摄食、生长、肌肉成分和消化酶活力的影响,实验持续56d。得出如下结果:1.饵料类型和投喂频率对鳡幼鱼摄食的影响饵料鱼组摄食率高于饲料组,投喂频率2次/d组摄食率高于1次/d。4个处理组干重摄食率大小为F1<A1<F2<A2,饵料类型对干重摄食率的影响不显着,投喂频率对干重摄食率的影响显着。2.饵料类型和投喂频率对鳡幼鱼饵料利用的影响各处理组饵料系数大小为:A1<A2<F2<Fl。其中A1和A2差异不显着,饵料类型对饵料系数的影响显着,饵料鱼组饵料系数显着高于人工配合饲料组。各组干重饵料系数大小依次为:F1>A1>F2>A2。其中1次/d组鳃幼鱼的干重饵料系数均大于2次/d组,饵料鱼组干重饵料系数也均大于人工配合饲料组,除F1组显着大于其他三组外,各组差异不显着。各组蛋白质转化效率大小为:F1<F2<A1<A2.其中,饵料类型对蛋白质效率影响显着,饵料鱼组蛋白质效率显着低于人工配合饲料组,投喂频率对蛋白质效率影响不显着。3.饵料类型和投喂频率对鳡幼鱼生长的影响实验期间鳡幼鱼体重:A2>F2>A1>F1。0-56d, F1、F2和A1体重增长一直加快,A2在0-42d体重增长加快,而43-56d减慢。0d-14d、14d-28d时,各组SGR均表现出显着差异(P>0.05),且A2>F2>A1>F1。28d-42d时, F2与A2没有显着差异,42d-56d时,F1和F2的SGR均显着高于A1和A2。实验结束时,A2组终末体重最大,F1组最小。投喂频率相同时,饲料组终末体长、终末体重、特定生长率、增重率均极显着高于饵料鱼组(P<0.01),存活率差异不显着(P>0.05)。相同饵料条件下,投喂频率由1次/d增至2次/d,鳡幼鱼各项生长指标均极显着提高(P<0.01),存活率显着提高(P<0.05),肥满度无显着变化(P>0.05)。饵料和投喂频率对各项指标无显着的交互作用(P>0.05)。4.饵料类型和投喂频率对鳃幼鱼肌肉成分的影响F2组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均显着高于其他组,水分含量最低。投喂频率相同时,饲料组肌肉粗脂肪含量极显着低于饵料鱼组(P<0.01),粗蛋白和粗灰分含量差异不显着(P>0.05)。相同饵料条件下,2次/d组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均极显着高于1次/d组(P<0.01),粗灰分含量显着升高(P<0.05),水分含量极显着降低(P<0.01)。饵料和投喂频率对水分、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有极显着的交互作用(P<0.01),对粗灰分含量无显着的交互作用(P>0.05)5.饵料类型和投喂频率对鳃幼鱼消化酶活力的影响各处理组肠道蛋白酶活力均显着高于肝脏(P<0.05)。其中,肠道的蛋白酶活力:饵料鱼组显着高于饲料组(P<0.05),F1显着高于F2,A2显着高于A1。肝胰脏的蛋白酶活力:F2显着高于另外三组(P<0.05),F1、A1和A2之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饵料鱼组的肠道脂肪酶活力显着高于肝胰脏(P<0.05)。肠道的脂肪酶活力:F1显着高于其他三组(P<0.05),F2、A1和A2之间无显着差异(P>0.05)。肝胰脏的脂肪酶活力:A1显着高于其他三组(P<0.05),F1、F2和A2之间无显着差异(P>0.05)F1、F2和A2的肠道淀粉酶活力显着高于肝胰脏(P<0.05)。其中,肠道的淀粉酶活力:饵料鱼组显着高于饲料组(P<0.05)。肝胰脏的淀粉酶活力:各组之间差异均不显着(P>0.05)根据干重摄食率、干重饵料系数、蛋白质转化效率、特定生长率及肌肉成分等指标综合判定:A2组为较好的饵料与投喂频率组合。

翁敏婵[5](2011)在《延迟首次投喂对河川沙塘鳢(Odontobutis potamophila)仔、稚鱼消化酶活力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河川沙塘鳢(Odontobutis potamophila)隶属于鲈形目(Perciformes),沙塘鳢科(Odontobutidae),为我国重要的淡水底栖肉食性鱼类。本文在对河川沙塘鳢的生物学、消化器官以及消化腺的发生等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延迟首次投喂对河川沙塘鳢仔、稚鱼四种消化酶活力、胰蛋白酶基因mRNA的转录水平以及耗氧率和NH3-N排泄率的影响,为该试验鱼的水产养殖提供基础资料。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延迟首次投喂对河川沙塘鳢仔、稚鱼消化酶活力的影响采用生物化学的方法测定了延迟首次投喂和正常投喂过程中的河川沙塘鳢仔、稚鱼淀粉酶、脂肪酶、胃蛋白酶和胰蛋白酶的比活力。结果显示随着仔鱼的发育其淀粉酶活力逐渐增加,投喂组在孵出后12d时比活力达到峰值0.1779 U/mg protein,而延迟首次投喂组的淀粉酶活力显着低于投喂组(P<0.05),此后投喂组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延迟首次投喂组的仔鱼,在其孵出后15d时淀粉酶比活力达到峰值0.1844 U/mg protein,并超过投喂组的淀粉酶活力(P<0.05),此趋势一直维持到试验结束。仔鱼孵出到孵出后9d ,延迟首次投喂组的脂肪酶活力显着低于投喂组(P<0.05),此阶段投喂组的脂肪酶活力维持在较高的水平,孵出9d时达到峰值68.1964 U/mg protein。发育至12d时延迟首次投喂组的脂肪酶活力超过投喂组,达到最大值43.8528 U/mg protein,之后又下降到低于投喂组的水平,直至实验结束。仔鱼孵出3d后,延迟首次投喂组和投喂组的胃蛋白酶活力分别达到最大值1.1326 U/mg protein和0.8766 U/mg protein,并且从仔鱼孵出3d一直到12d,延迟首次投喂组的胃蛋白酶活力均高于投喂组,但只有孵出6d时,两组仔鱼的胃蛋白酶活力有显着性差异(P<0.05)。当仔鱼发育到15d时,延迟首次投喂组的胃蛋白酶活力降至略低于投喂组,之后又上升到高于投喂组的水平。仔、稚鱼胰蛋白酶活力成双峰型变化,并在孵出6d后,延迟首次投喂组的胰蛋白酶活力达到第一个峰值157.9169 U/mg protein,此后开始下降,至孵出后12d时低于投喂组(P<0.05),之后又开始上升并于18d时达到第二个峰值,比活力高于投喂组,一直维持到试验结束即仔鱼孵出后21d。2、延迟首次投喂对河川沙塘鳢仔、稚鱼胰蛋白酶基因mRNA表达量的影响采用荧光定量PCR的方法测定了延迟首次投喂和正常投喂过程中的河川沙塘鳢仔、稚鱼胰蛋白酶mRNA的表达量。仔鱼孵出到仔鱼孵出后6d时,延迟首次投喂组的胰蛋白酶mRNA表达量呈上升趋势,在仔鱼孵出6d时表达量达到0.5297,此阶段投喂组较延迟首次投喂组而言,其胰蛋白酶mRNA的表达量处于较低水平(P<0.05)。孵出9d时的稚鱼,延迟首次投喂组的胰蛋白酶mRNA表达量降到最低值0.02779,此后一直处于较低水平,仔鱼孵出后18d呈现上升的趋势,此阶段投喂组的表达量显着高于延迟首次投喂组,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仔鱼孵出后15d时达到最大值0.71577(P<0.05),此后又开始下降。孵出21d的稚鱼,延迟首次投喂组的胰蛋白酶mRNA表达量上升至高于投喂组的水平(P<0.01)。3、延迟首次投喂对河川沙塘鳢仔、稚鱼耗氧率和NH3-N排泄率的影响利用溶氧仪测定了延迟首次投喂和正常投喂过程中的河川沙塘鳢仔、稚鱼的耗氧率。投喂组和延迟首次投喂组随着孵出后天数的增加,其耗氧率整体呈现上升的趋势。初孵仔鱼和孵出后3d的仔鱼,投喂组和延迟首次投喂组的耗氧率无显着差异(P>0.05),自孵出6d后,延迟首次投喂组的耗氧率低于投喂组。随着孵出时间的推移,延迟首次投喂组和投喂组耗氧率逐渐升高并且差距逐渐变大,两者间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但当仔鱼孵出后18d时,两组开始呈现无显着性差异,直至孵出后21d的稚鱼。采用生物化学的方法测定了延迟首次投喂和正常投喂过程中的河川沙塘鳢仔、稚鱼NH3-N排泄率。其变化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初孵仔鱼到孵出后6d的仔鱼,此阶段延迟首次投喂组的NH3-N排泄率略低于投喂组,但无显着性差异(P>0.05);第二个阶段是孵出9d的稚鱼到12d的稚鱼,延迟首次投喂组的NH3-N排泄率显着高于投喂组(P<0.05),孵出后15d的稚鱼,两组之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最后一个阶段是孵出后15 d的稚鱼到试验结束时,此时投喂组的NH3-N排泄率又超过延迟首次投喂组,并且在孵出后21d的稚鱼达到最大值0.1877μg/(尾·h),但都无显着性差异(P>0.05)。

柳旭东,王际英,张利民[6](2009)在《投喂策略在鱼类养殖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投喂策略在鱼类人工养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投喂不当不仅浪费饵料和劳动力,而且污染水质,导致菌、藻大量繁殖,最终危及鱼类的健康快速生长。因此,投喂策略对水产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和环保意义。本文就影响鱼类生

胡金春,余乾通[7](2009)在《杂交太阳鱼高效养殖试验》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满足太阳鱼商品鱼5~10月市场需求,选择杂交太阳鱼秋苗池塘养殖,投喂粗蛋白为36%~40%的浮性配合饲料,5月份以后采取筛选和捕大留小的方法出售100 g以上的商品鱼。经试验,太阳鱼平均产量567.8 kg/667m2,夏花出池为成活率93.3%,饲料系数1.05,养殖投入与产出比为1:3.15。

冯晓宇,李行先,王宇希,郭水荣,刘新轶[8](2006)在《杂交太阳鱼人工规模繁育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陈建酬[9](2005)在《蓝鳃太阳鱼的人工繁殖及消化酶活性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主要从蓝鳃太阳鱼(Lepomis macrochius)的人工繁殖技术、胚胎发育规律、消化酶的活性等三个方面研究了太阳鱼基础理论,弄清了太阳鱼的人工繁殖、消化生理等规律和性能,取得较好的研究结果。 在太阳鱼的人工繁殖方面,本研究利用水泥池、人工鱼巢、人工催产、分三批次对80组蓝鳃太阳鱼亲鱼进行人工繁殖技术试验,在第二注射催产剂28h后开始产卵,产卵持续5~6d,共产卵59窝,平均每窝卵约7000粒,共产卵41.3万粒,受精卵为35.5万粒,受精率约为86%,经33~38h孵化,出苗31万尾,孵化率为86.8%。并以此探讨了蓝鳃太阳鱼的人工繁殖技术,结果表明,蓝鳃太阳鱼雌鱼具有一年多次产卵、繁殖能力强的习性;蓝鳃太阳鱼产粘性卵,制作特殊的人工鱼巢,是人工繁殖成功的关键;而优良的水质、充足的溶氧、保持卵膜性良好的通透,是提高蓝鳃太阳鱼孵化率的重要措施。 蓝鳃太阳鱼胚胎发育的研究,采用人工干法授精,静水孵化条件下获得不同发育阶段的胚胎细胞,采用双筒Olympus解剖镜对受精卵的发育过程进行连续观察,显微描图仪描图。太阳鱼的卵呈圆球形,金黄色,具粘性。未吸水卵的卵径为1.01~1.33mm,平均为1.16mm,吸水后卵径膨胀到1.42-1.81mm,平均为1.62mm。在水温25~30℃,平均水温为27.5℃的条件下,50%受精卵经33 h 50 min后孵化出膜。受精卵在授精后2h10min进入二细胞期,授精后6h58min进入囊胚阶段,授精后9h50min进入原肠胚阶段,授精后13h10min进入神经胚期,受精后21h10min进入尾芽期,受精后33h50min 50%的幼鱼出膜。初孵仔鱼全长2~3mm。 蓝鳃太阳鱼蛋白酶和淀粉酶活性的研究,笔者分别采用Folin—pheno试剂法和次亚碘酸法,分别以酪蛋白和淀粉为底物,测定了蓝鳃太阳鱼胃、前肠、中肠、后肠、肝胰脏的蛋白酶和淀粉酶的活性和最适pH值,探讨了pH对蓝鳃太阳鱼胃、前肠、中肠、后肠、肝胰脏消化酶活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胃蛋白酶最适pH为2.6,此时酶活力为288.77;而前肠蛋白酶最适pH在6.2,此时酶活力为171.26;中肠蛋白酶最适pH在7.2,此时酶活力为146.69;后肠蛋白酶最适pH在6.2,此时酶活力为117.50;肝胰脏蛋白酶最适pH在6.6,此时酶比活力为111.36。胃淀粉酶最适pH为5.8,酶活力为92.266;前肠淀粉酶最适为pH为7.2,酶活力为72.48;中肠淀粉酶最适pH为7.8,酶活力为52.71;后肠的淀粉酶最适pH为6.6,酶活力为52.712:肝胰脏的淀粉酶最适pH值为6.2,酶活力

尹秀芬[10](2005)在《饥饿和再投喂对花尾胡椒鲷生化和形态性状指标的影响》文中认为在水温22.0℃-26.5℃条件下对花尾胡椒鲷幼鱼(初始体重338.1±36.2g)进行饥饿28d再投喂28d的恢复生长实验,比较饥饿和再投喂7d、14d、28d时,鱼体的形态性状指标及白肌、肝脏和血浆主要生化指标的变化。结果发现: 饥饿状态下,花尾胡椒鲷的形态性状指标除全长在饥饿期间没有产生显着差异外,比肝重(饥饿后7d)、特定生长率(SGR)、体重和丰满度(饥饿后14d)、体长(饥饿后28d)与饱食组产生了显着差异,其中比肝重、SGR和体重又分别在饥饿7d、14d和28d后产生了极显着差异。恢复投喂28d后,各形态性状指标除体重至实验结束还与饱食组有显着差异外,其它形态性状指标逐渐恢复至无显着差异的水平,但没有赶上饱食组。 饥饿状态下,肝脏的糖原和粗脂肪与白肌的糖原、粗脂肪含量分别在饥饿7d、14d后显着降低,而白肌粗蛋白含量则是在饥饿28d后显着降低;肝脏和肌肉水份、肝脏粗蛋白含量分别在饥饿14d、28d后显着升高。在饥饿过程中,花尾胡椒鲷主要消耗糖原和脂肪作为身体能量的来源,其贮能物质动用的先后顺序是先糖原,后脂肪最后才是蛋白;组织器官动用的顺序是先肌肉后肝脏。再投喂后,肝脏糖原、脂肪、粗蛋白和肌肉糖原在恢复投喂7d、肌肉脂肪、粗蛋白和肝脏水份含量在恢复投喂14d、肌肉水份含量在恢复投喂28d后基本恢复到饱食组水平。 饥饿状态下,花尾胡椒鲷血液生化指标血糖、血脂和血浆蛋白含量分别在饥饿7d、14d、28d后极显着地低于饱食组水平。再投喂后,血糖、血脂和血浆蛋白含量分别在28d、28d和14d恢复到与饱食组无显着差异,但又略低的水平。 以上结果说明花尾胡椒鲷的恢复生长属于部分(有限)补偿生长,因此,我们建议在花尾胡椒鲷养殖中应尽量避免饥饿或食物不足。

二、杂交太阳鱼的人工繁殖及苗种培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杂交太阳鱼的人工繁殖及苗种培育(论文提纲范文)

(1)饱食投喂频率对子二代中华鲟稚鱼生长及胃肠排空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1.2.1 饱食投喂频率对子二代中华鲟稚鱼生长性能的影响实验
        1.2.2 饱食投喂频率对子二代中华鲟稚鱼胃肠排空特征的影响实验
    1.3 实验指标
    1.4 数学模型
    1.5 数据统计
2 结果
    2.1 饱食投喂频率对子二代中华鲟稚鱼生长性能的影响
    2.2 饱食投喂频率对子二代中华鲟稚鱼胃、肠排空特征的影响
    2.3 在不同饱食投喂频率条件下子二代中华鲟稚鱼胃、肠排空的最优模型
3 讨论
    3.1 饱食投喂频率对子二代中华鲟稚鱼生长性能的影响
    3.2 饱食投喂频率对子二代中华鲟稚鱼胃、肠排空特征的影响
    3.3 在不同饱食投喂频率条件下子二代中华鲟稚鱼胃、肠排空的最优模型

(2)循环水养殖模式下养殖密度和投喂频率对花鳗鲡生长性能、体组成、消化酶活性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 背景介绍
        1.1 我国的花鳗鲡资源及养殖概括
        1.2 花鳗鲡工厂化养殖
    2 养殖密度对鱼类影响的研究概况
    3 投喂频率对鱼类影响的研究概况
第二章 养殖密度对花鳗鲡生长性能、体组成、消化酶活性和血清生化的影响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设施
        1.3 试验设计和管理
        1.4 水质测量和分析方法
        1.5 样品采集
        1.6 生长指标的测定
        1.7 肌肉组分分析
        1.8 消化酶活性的测定
        1.9 血清生化指标的测定
        1.10 数据处理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第三章 投喂频率对花鳗鲡生长性能、体组成、消化酶和血清生化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鱼与饲料
        1.2 试验设施
        1.3 试验设计
        1.4 测定指标与方法
        1.5 数据分析与处理
    2 结果
        2.1 投喂频率对花鳗鲡生长性能的影响
        2.2 投喂频率对花鳗鲡体组成的影响
        2.3 投喂频率对花鳗鲡消化酶的影响
        2.4 投喂频率对花鳗鲡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3 讨论
    4 结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3)人工隐蔽物及投喂频率对许氏平鲉幼鱼生长和行为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与地点
    1.2 实验设施和养殖条件
    1.3 人工隐蔽物的选择和设计
    1.4 室内水槽实验
    1.5 网箱养殖实验
    1.6 投喂频率实验
    1.7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许氏平鲉形态特征与隐蔽物开孔的选择
    2.2 许氏平鲉对隐蔽物的行为反应
    2.3 不同隐蔽物对许氏平鲉幼鱼的诱集效果
    2.4 光照对许氏平鲉幼鱼分布率的影响
    2.5 隐蔽物颜色对许氏平鲉幼鱼分布率的影响
    2.6 不同放养密度下隐蔽物对幼鱼摄食、生长的影响
    2.7 相同投喂频率下放养密度与隐蔽物对幼鱼生长离散的影响
    2.8 隐蔽物对不同放养密度下幼鱼行为的影响
    2.9 不同放养密度下投喂频率对幼鱼生长离散的影响
3 讨论
    3.1 不同隐蔽物对幼鱼的诱集效果
    3.2不同放养密度下隐蔽物对幼鱼摄食与生长的影响
    3.3 隐蔽物对幼鱼生长离散和行为的影响
    3.4 不同放养密度下投喂频率对幼鱼生长离散的影响
4 结论

(4)饵料类型和投喂频率对鳡幼鱼摄食、生长、肌肉成分和消化酶活力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鳡的研究概况
        1.1.1 鳡的生物学特征
        1.1.2 鳡的人工养殖状况
    1.2 网箱养殖现状
        1.2.1 国外网箱养殖概况
        1.2.2 我国网箱养殖概况
        1.2.3 网箱类型
        1.2.4 网箱养殖中存在的问题
    1.3 投喂频率对鱼类摄食、生长、生化成分和消化酶的影响
        1.3.1 投喂频率对鱼类摄食的影响
        1.3.2 投喂频率对饵料转化率的影响
        1.3.3 投喂频率对水生动物生长分化的影响
        1.3.4 投喂频率对水生动物生化成分的影响
        1.3.5 投喂频率对水生动物消化酶的影响
    1.4 饵料类型对水生生物生长、生化成分和消化酶的影响
        1.4.1 饵料鱼的局限性
        1.4.2 饵料类型对水产动物生长的影响
        1.4.3 饵料类型对水产动物生化组成的影响
        1.4.4 饵料类型对水产动物消化酶的影响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地点
    2.2 实验材料
    2.3 实验方法
    2.4 消化酶活力的测定方法
    2.5 数据处理及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饵料类型和投喂频率对鳡幼鱼摄食的影响
        3.1.1 不同取样时间各处理组鳡幼鱼摄食率的变化趋势
        3.1.2 饵料类型和投喂频率对鳡幼鱼摄食率的影响
        3.1.3 饵料类型和投喂频率对鳡幼鱼干重摄食率的影响
    3.2 饵料类型和投喂频率对鳡幼鱼饵料利用的影响
        3.2.1 饵料类型和投喂频率对鳡幼鱼饵料系数的影响
        3.2.2 饵料类型和投喂频率对鳡幼鱼干重饵料系数的影响
        3.2.3 饵料类型和投喂频率对鳡幼鱼蛋白质转化效率的影响
    3.3 饵料类型和投喂频率对鳡幼鱼生长的影响
        3.3.1 饵料类型及投喂频率对鳡幼鱼生长指标的影响
        3.3.2 各处理组鳡幼鱼的生长趋势
    3.4 饵料类型和投喂频率对鳡幼鱼肌肉成分的影响
    3.5 饵料类型和投喂频率对鳡幼鱼消化酶活力的影响
        3.5.1 各处理组肠道及肝胰脏蛋白酶活力
        3.5.2 各处理组肠道及肝胰脏脂肪酶活力
        3.5.3 各处理组肠道及肝胰脏淀粉酶活力
4 讨论
    4.1 饵料类型和投喂频率对鳡幼鱼摄食的影响
    4.2 饵料类型和投喂频率对鳡幼鱼生长的影响
    4.3 饵料类型和投喂频率对鳡幼鱼肌肉成分的影响
    4.4 饵料类型和投喂频率对鳡幼鱼消化酶活力的影响
5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5)延迟首次投喂对河川沙塘鳢(Odontobutis potamophila)仔、稚鱼消化酶活力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河川沙塘鳢的研究概述
    1.2 鱼类消化酶的研究
    1.3 饥饿对鱼类的生长发育的影响研究
    1.4 饥饿对鱼类耗氧率和 NH_3-N 排泄率的影响研究
    1.5 本项目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延迟首次投喂对河川沙塘鳢仔、稚鱼消化酶活力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3 延迟首次投喂对河川沙塘鳢仔、稚鱼胰蛋白酶基因 mRNA 表达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
    3.3 讨论
4 延迟首次投喂对河川沙塘鳢仔、稚鱼耗氧率和 NH_3-N 排泄 率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2 结果
    4.3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投喂策略在鱼类养殖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投喂率
二、投喂频率
三、投喂时间和速度
四、投喂地点
五、投喂模式
    1. 饥饿和再投喂模式
    2. 仔鱼延迟投饵模式
    3. 联合投喂模式
六.投喂方式
七、结语

(9)蓝鳃太阳鱼的人工繁殖及消化酶活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1.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 蓝绿太阳鱼的生物学特性
    1.3 蓝鳃太阳鱼的人工繁育理论基础
        1.3.1 鱼类人工繁殖的基本原理
        1.3.2 鱼类人工繁殖技术
        1.3.2.1 从脑水平诱导鱼类繁殖
        1.3.2.2 垂体水平诱导鱼类繁殖
        1.3.2.3 从性腺水平诱导鱼类繁殖
    1.4 蓝鳃太阳鱼胚胎发育的研究
    1.5 蓝鳃太阳鱼消化生理的研究
    1.6 蓝鳃太阳鱼的人工繁殖技术研究和养殖技术推广概况
        1.6.1 蓝鳃太阳鱼人工繁殖概况
        1.6.2 蓝鳃太阳鱼养殖技术研究和推广情况
        1.6.3 国外养殖太阳鱼的概况
        1.6.4 蓝鳃太阳鱼养殖业的发展前景
        1.6.4.1 养殖规模应适度发展
        1.6.4.2 品种改良
        1.6.4.3 鱼类营养的研究
        1.6.4.4 鱼病控制
        1.6.4.5 休闲渔业的开发
2.材料与方法
    2.1 蓝鳃太阳鱼的人工繁殖
        2.1.1 亲鱼培育
        2.1.1.1 池塘条件
        2.1.1.2 亲鱼的来源
        2.1.1.3 亲鱼的放养
        2.1.1.4 亲鱼的管理
        2.1.2 催产前的准备
        2.1.2.1 产卵池
        2.1.2.2 孵化池
        2.1.2.3 水源
        2.1.2.4 人工鱼巢的制作
        2.1.3 人工催产
        2.1.3.1 成熟亲鱼的选择
        2.1.3.2 催产剂的注射
        2.1.4 人工孵化
        2.1.4.1 移卵
        2.1.4.2 孵化管理
    2.2 蓝鳃太阳鱼胚胎发育的研究
        2.2.1 卵子的获得
        2.2.2 胚胎发育及胚后发育过程的观察
    2.3 蓝鳃太阳鱼消化酶活性的研究
        2.3.1 材料与酶液制备
        2.3.2 蛋白酶活性的测定
        2.3.2.1 蛋白酶活性的测定方法
        2.3.2.2 蛋白酶力的定义和计算
        2.3.3 淀粉酶活性的测定
        2.3.3.1 淀粉酶活性的测定方法
        2.3.3.2 淀粉酶活力单位定义
3.结果与分析
    3.1 蓝鳃太鱼鱼人工繁育情况
        3.1.1 产卵情况
        3.1.2 出苗
    3.2 蓝鳃太阳鱼的胚胎发育情况
        3.2.1 受精卵
        3.2.2 胚胎发育过程
        3.2.2.1 胚盘形成阶段
        3.2.2.2 卵裂阶段
        3.2.2.3 囊胚期
        3.2.2.4 原肠胚期
        3.2.2.5 神经胚期
        3.2.2.6 器官发生及出膜期
    3.3 蓝鳃太阳鱼消化酶活性的研究结果
        3.3.1 蓝鳃太阳鱼蛋白酶活性的研究
        3.3.1.1 pH对胃蛋白酶活性的影响
        3.3.1.2 pH对肠蛋白酶活性的影响
        3.3.1.3 pH对肝胰脏蛋白酶活性的影响
        3.3.1.4 胃、前肠、中肠、后肠、肝胰脏蛋白酶活力的比较
        3.3.2 蓝鳃太阳鱼淀粉酶活性的研究
        3.3.2.1 pH值对胃淀粉酶活性的影响
        3.3.2.2 pH值对肠淀粉酶活性的影响
        3.3.2.3 pH值对肝胰脏淀粉酶活性的影响
4.讨论
    4.1 蓝鳃太阳鱼人工繁殖技术的研究
        4.1.1 蓝鳃太阳鱼人工繁殖技术
        4.1.2 蓝鳃太阳鱼的繁殖和产卵特性
        4.1.3 蓝鳃太阳鱼的人工孵化和管理技术
    4.2 蓝鳃人阳龟胚胎发育的研究
    4.3 pH对蓝鳃太阳鱼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4.3.1 pH对蓝鳃太阳鱼蛋白酶活性的影响
        4.3.1.1 蛋白酶的分布特点
        4.3.1.2 蛋白酶活性与消化器官内pH相适应
        4.3.1.3 蛋白酶活性与食性的关系
        4.3.1.4 蛋白酶活性与底物的关系
        4.3.2 pH对蓝鳃太阳鱼淀粉酶活性的影响
        4.3.2.1 蓝鳃太阳鱼各消化器官淀粉酶的最适pH和活性
        4.3.2.2 胃、肠、肝胰脏内环境对淀粉酶分布特性的影响
        4.3.2.3 不同鱼类之间的淀粉酶活性比较
5.小结
版图Ⅰ 蓝鳃太阳鱼的胚胎发育
版图Ⅱ 蓝鳃太阳鱼的胚胎发育
参考文献
致词
个人简历

(10)饥饿和再投喂对花尾胡椒鲷生化和形态性状指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
目录
第1章 前言
    1.1 补偿性生长
    1.2 鱼类的补偿性生长
    1.3 鱼类补偿生长的研究意义及研究的发展趋势
        1.3.1 补偿生长的研究意义
        1.3.2 补偿生长研究发展的趋势
    1.4 鱼类补偿生长研究历史及现状
    1.5 补偿生长研究方法及现象分类
        1.5.1 补偿生长研究方法
        1.5.2 补偿生长现象分类
    1.6 补偿生长效应对鱼类生长性能及机体组成的影响
        1.6.1 饥饿及补偿生长效应对鱼类生长性能的影响
        1.6.2 饥饿及补偿生长期间生长率的变化特点
        1.6.3 饥饿及补偿生长效应对鱼类机体组成的影响
    1.7 影响鱼类补偿生长的因素
        1.7.1 环境影响
        1.7.2 非生物环境影响
    1.8 研究对象、目的和意义
        1.8.1 研究对象
        1.8.2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2章 材料和方法
    2.1 实验用鱼及驯化
    2.2 样品制备
        2.2.1 血浆制备
        2.2.2 白肌和肝脏样品制备
    2.3 样品测量及测定
        2.3.1 形态性状指标
        2.3.2 肝脏和白肌生化成份测定
        2.3.3 血浆生化成分的测定
    2.4 其他参数计算公式
    2.5 数据处理
第3章 结果与分析
    3.1 饥饿和再投喂对白肌和肝脏生化指标的影响
        3.1.1 饥饿和再投喂对白肌和肝脏糖原含量的影响
        3.1.2 饥饿和再投喂对白肌和肝脏脂肪含量的影响
        3.1.3 饥饿和再投喂对白肌和肝脏粗蛋白含量的影响
        3.1.4 饥饿和再投喂对白肌和肝脏水份含量的影响
    3.2 饥饿和再投喂对血浆生化指标的影响
        3.2.1 饥饿和再投喂对血糖含量的影响
        3.2.2 饥饿和再投喂对血脂含量的影响
        3.2.3 饥饿和再投喂对血浆蛋白含量的影响
    3.3 饥饿和再投喂对形态性状指标的影响
        3.3.1 体长、全长、体重和丰满度
        3.3.2 比肝重和特定生长率—SGR
第4章 讨论
    4.1 饥饿和再投喂对生化指标的影响
        4.1.1 饥饿和再投喂对白肌和肝脏生化指标的影响
        4.1.2 饥饿和再投喂对血浆生化指标的影响
    4.2 饥饿和再投喂对形态性状指标的影响
        4.2.1 体长、体重、全长和丰满度
        4.2.2 比肝重和特定生长率—SGR
    4.3 花尾胡椒鲷的补偿生长
    4.4 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附表

四、杂交太阳鱼的人工繁殖及苗种培育(论文参考文献)

  • [1]饱食投喂频率对子二代中华鲟稚鱼生长及胃肠排空的影响[J]. 管敏,张德志,饶军,唐大明,汪成燕,王龙. 淡水渔业, 2019(04)
  • [2]循环水养殖模式下养殖密度和投喂频率对花鳗鲡生长性能、体组成、消化酶活性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D]. 檀晨曦. 上海海洋大学, 2016(02)
  • [3]人工隐蔽物及投喂频率对许氏平鲉幼鱼生长和行为的影响[J]. 郭浩宇,张秀梅,高天翔. 中国水产科学, 2015(02)
  • [4]饵料类型和投喂频率对鳡幼鱼摄食、生长、肌肉成分和消化酶活力的影响[D]. 孙存军. 华中农业大学, 2011(05)
  • [5]延迟首次投喂对河川沙塘鳢(Odontobutis potamophila)仔、稚鱼消化酶活力的影响[D]. 翁敏婵. 重庆师范大学, 2011(08)
  • [6]投喂策略在鱼类养殖中的应用研究[J]. 柳旭东,王际英,张利民. 中国水产, 2009(06)
  • [7]杂交太阳鱼高效养殖试验[J]. 胡金春,余乾通. 现代农业科学, 2009(05)
  • [8]杂交太阳鱼人工规模繁育技术研究[J]. 冯晓宇,李行先,王宇希,郭水荣,刘新轶. 科学养鱼, 2006(10)
  • [9]蓝鳃太阳鱼的人工繁殖及消化酶活性的研究[D]. 陈建酬. 湖南农业大学, 2005(06)
  • [10]饥饿和再投喂对花尾胡椒鲷生化和形态性状指标的影响[D]. 尹秀芬. 汕头大学, 2005(08)


太阳鱼论文 畜牧业论文

上一篇:中小学艺术教育与民族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下一篇:大朝山水电站碎石开挖产生的人工砂石骨料的利用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