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旭彤[1](2021)在《舒伯特《A大调钢琴奏鸣曲》D.664的演奏分析》文中研究指明
白玉琪[2](2019)在《分析舒伯特A大调奏鸣曲第一乐章的抒情性与民族性及演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舒伯特A大调奏鸣曲(d664)第一乐章,是舒伯特1819年7月创作的作品之一,也是他在转变时期最典型的作品之一,是舒伯特所创作的奏鸣曲开始走向成熟的标志之一。本文主要对这首曲子中的抒情性与民族性进行浅析,并就这两种特性探索这首曲子的演奏方法,希望能让演奏者更好地弹奏舒伯特A大调奏鸣曲第一乐章。
刘晓雨[3](2018)在《舒伯特《A大调钢琴奏鸣曲》(D.664)的创作特征及演奏分析》文中指出弗朗兹·彼得·舒伯特(Franz Peter Schubert)是十九世纪伟大的奥地利作曲家,生活在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转变的时期。虽然英年早逝,但作品的数量却浩如烟海,并且具有极高的质量,其中一些经典的作品,成为了无可比拟的音乐财富。舒伯特的创作不仅吸收了古典主义时期优秀的成果,又融入进了浪漫主义时期的色彩。他的音乐中很少有革命性、英雄性的因素,而是通过优美歌唱的旋律、灵妙的乐思展现出来。舒伯特一生创作了许多具有划时代影响的艺术歌曲,被称为“歌曲之王”。除了在歌曲创作方面的臻高成就外,在器乐作品的创作方面也拥有着宝贵的价值,留下了许多经典的作品,创作体裁涉及了交响曲、室内乐、钢琴奏鸣曲等。尤其是在人们广泛知晓的钢琴奏鸣曲体裁上,不仅继承了传统古典奏鸣曲的严谨,也散发着艺术歌曲中所体现出来的浪漫主义特征。舒伯特《A大调钢琴奏鸣曲》(D.664)是舒伯特钢琴奏鸣曲中篇幅不长的一首,但却是广为人知且普遍演奏的一首奏鸣曲,不仅继承了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传统,也包含了自己与众不同的创新,抒发着独有的浪漫主义抒情美。本文通过以舒伯特《A大调钢琴奏鸣曲》(D.664)为研究对象,第一乐章从宏观的角度去解读舒伯特及其奏鸣曲的创作背景。第二乐章从曲式结构、旋律发展、同音反复三个方面论述了该作品的创作特征。第三乐章笔者借鉴了自己演奏该作品的经验,并与相关的演奏理论知识相结合,从微观的角度对该乐曲的演奏进行了诠释,由此形成了对该乐曲更为全面的认知,并希望为演奏者诠释该乐曲提供积极的指导。
周悦[4](2016)在《浅析《舒伯特A大调钢琴奏鸣曲op.120》的曲式结构与演奏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弗朗茨·舒伯特对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乃至世界音乐的发展做出了伟大的贡献。舒伯特以其艺术歌曲创作闻名于世,但不仅是艺术歌曲,他还创作了大量的钢琴作品。舒伯特的钢琴奏鸣曲作为其创作的重要形式之一为广大音乐爱好者所熟知。他的家庭环境,学习历程,及后来艰难困苦的生活经历对他的音乐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一点从他不同时期钢琴奏鸣曲的不同风格中我们可以深刻体会。舒伯特从1815年开始奏鸣曲的创作,其中《A大调钢琴奏鸣曲op.120》标志着舒伯特钢琴奏鸣曲创作走向成熟。歌唱性和抒情性贯穿整个奏鸣曲中,他通过这种方法在音乐中表现自己的内心感受。文章主要以舒伯特《A大调奏鸣曲op.120》为研究对象,从舒伯特的生平、其钢琴奏鸣曲创作风格,以及《A大调钢琴奏鸣曲op.120》的曲式结构与演奏风格这些角度进行分析研究。采用了文献研究法、系统研究法、个案研究法、观察法以及笔者自身多年学习钢琴的经验来综合来研究的。在曲式结构及演奏分析的基础层面上,专门研究通过对不同大师对于《A大调钢琴奏鸣曲op.120》的教学指导中得出的总结与经验对演奏具体把握进行研究。希望通过自己的对音乐结构及演奏的具体研究,对于演奏者弹奏舒伯特《A大调钢琴奏鸣曲op.120》提供更有意义的借鉴。
李静[5](2010)在《舒伯特A大调钢琴奏鸣曲Op.120/D.664中的抒情性因素》文中研究表明弗朗兹·舒伯特,是奥地利19世纪德国艺术歌曲的创造者,是早期浪漫主义潮流的代表。舒伯特一生共创作了六百余首歌曲,被誉为“歌曲之王”。然而人们往往只看到舒伯特在艺术歌曲领域的臻高成就却忽视了他在其他领域的宝贵价值。事实上,钢琴奏鸣曲在舒伯特的钢琴创作中占有极为特殊的重要地位。舒伯特虽然只活了三十一岁,但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创作钢琴奏鸣曲,总共写过22首(其中有7首是不完整的)。然而由于贝多芬的激昂情绪和卓越的作曲技巧已经把奏鸣曲这种传统的体裁发挥到了一个最高点,以至于后人再想超越他必须要付出更加艰辛的努力。贝多芬一直是舒伯特心中的偶像,但是舒伯特的钢琴奏鸣曲与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却有明显的不同。舒伯特良好的家庭音乐环境塑造了他的浪漫主义诗人气质,这种与生俱来的特殊气质影响到他所有作品的创作,包括他的艺术歌曲也包括他的钢琴奏鸣曲。因而与贝多芬奏鸣曲动力性、短小的动机不同,舒伯特的钢琴奏鸣曲的主题都富于歌唱化,对比也不明显。舒伯特付出艰辛的努力对奏鸣曲这种题材做了很大突破和创新,然而他的钢琴奏鸣曲并没有得到当时的人们的广泛认可。直到舒伯特逝世100周年的1928年,唐纳德·托惟的文章《调》引起了人们对于舒伯特奏鸣曲的重新审视。自此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舒伯特的音乐创作进行研究和探索。近几十年来,在重大比赛以及音乐会中,舒伯特的钢琴作品特别是他的奏鸣曲频频出现,在教学领域,也成为广大教师的教学典范。人们开始越来越欣赏和喜欢舒伯特的钢琴奏鸣曲。A大调奏鸣曲op.120/D.664是舒伯特奏鸣曲中最具歌唱性的一部作品,本文以此首作品为研究对象,对这首作品的曲式结构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运用文献资料法总结了舒伯特钢琴奏鸣曲的创作特征和创作手法;用比较分析法指出舒伯特与其他作曲家创作风格与手法上的不同,揭示了其钢琴奏鸣曲抒情性的独特风格;并结合自身实践对于如何从触键、音色、踏板方面表现这种抒情性风格给予了充分的论述。希望本文能够让广大的音乐爱好者更加了解和认识舒伯特的奏鸣曲的重要意义,在演奏上也能够对练习者起到借鉴的作用。A大调钢琴奏鸣曲op.120,D.664极富浪漫主义抒情色彩,这表现在它的旋律创作富有歌唱性,以级进为主要的旋律进行方式,旋律优美宽广、朗朗上口;以主调织体为主的织体结构突出了主旋律的特殊地位,以各种形式的分解和弦作为主要的伴奏音型;重复再现的创作思路不但将主题旋律在其他部分重复再现以加深主题印象,而且还借鉴艺术歌曲中分节歌的形式运用重复的乐句或乐节来重复乐思;利用附点、三连音、二对三等不规则节奏使得情感更加丰富多彩。由于抒情性风格是这首作品的最重要的艺术特征,因而如何将此首作品的抒情性风格成功的演绎出来,则成为了必要地研究环节。本文结合自身经验提出了在演奏时要注意正确运用不同的触键方法,处理好音色的细微变化以及要合理使用踏板等。
赵云[6](2010)在《文化视域中的中国当代钢琴教育》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基于“文化”、“人”、“教育”三者间相互影响的密切关系,试图以文化的视角对当代中国钢琴教育以及在其基础上产生的当代钢琴文化进行正反两方面的辨证思考。对于当今中国钢琴文化呈现的缺失与不足,试图探讨其文化原因并给予相应的钢琴教育解决之道。全文由五章构成。第一章旨在从横向、空间的角度探析“文化”、“教育”、“人”三者间相互影响的密切关系,提出“文化一人一教育”这一本文研究的基本框架。第二章则在第一章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具体地揭示文化与钢琴教育间的相互作用机制。笔者认为这种相互作用一方面表现为文化对钢琴教育作用的全面性与潜在性,另一方面钢琴教育也同样通过选择、传播与创新来作用于文化。第三章将此三者间的关系放入历史进程中加以梳理与思考,研究通常分为两个过程:其一为社会文化通过对人的影响从而对钢琴教育在形式方面的影响(文化→人→钢琴教育),其二为通过钢琴教育活动进而对中国钢琴文化方面产生的影响(钢琴教育→人→钢琴文化)。第四章与第五章是全文的重点章节,在这里对当代中国钢琴教育进行了正反两方面的探讨与研究。第四章主要分析有利的社会文化环境为钢琴教育带来的较好影响,以及在此基础上中国钢琴文化呈现出的繁荣发展面貌。第五章则反观中国钢琴文化盛态下的一些令人担忧之现象,探解影响这些现象的文化之源。通过对现象的分析,笔者认为“实用主义”文化是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而钢琴教育的可行性解决之道是可以通过影响“人”的价值取向以及行为品质来实现对“实用主义”文化的反作用。最后,笔者在总结全文后得出以下结论:首先,在社会文化的影响下,中国钢琴教育在历史进程中的发展形态是螺旋式上升的发展形态。因此,无论面对当今钢琴文化中呈现的可喜成绩还是不足缺憾,都应始终保持客观自信的态度来面对中国钢琴教育事业的未来。其次,在“文化”“人”“教育”三者间,“人”是作为链接“文化”与“教育”二者的中介与基础而存在的。因此,只要心中存在着纯净的灯塔之光,即有希望使文化和教育沿着健康的态势发展。最后,对于钢琴教育面临的困境,笔者认为应通过对钢琴教育根本目的的再审视,明确钢琴教育的重要意义在于对人心灵的指引而非单纯的知识传输,只有这样才能使钢琴教育脱离当今一些社会文化带来的困扰,从而达到更高的境界。
刘军华[7](2003)在《舒柏特A大调钢琴奏鸣曲Op.120/D.664第一乐章音乐特征及弹奏要点》文中研究说明文章针对这首作品进行了一定的音乐分析,如何达到作者要求的,具体的弹奏方式进行了阐述以及在演奏中应该注意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一、舒伯特的简介 |
| 二、抒情性与民族性及特性背后的演奏探索 |
| (一) 抒情性 |
| (二) 民族性 |
| 三、结语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一、论文的选题及意义 |
| 二、研究现状概述 |
| 第一章 舒伯特及其钢琴奏鸣曲概述 |
| 第一节 舒伯特生平 |
| 第二节 舒伯特钢琴奏鸣曲概述 |
| 第二章 《A大调钢琴奏鸣曲》(D.664)创作特征 |
| 第一节 各乐章的曲式结构 |
| 第二节 旋律发展的特征 |
| 第三节 同音反复的创作特征 |
| 第三章 《A大调钢琴奏鸣曲》(D.664)演奏分析 |
| 第一节 曲式结构对演奏的影响 |
| 第二节 旋律形态的勾勒 |
| 1、保持织体的清晰 |
| 2、掌握正确的节奏形态 |
| 3、同音反复和休止符在旋律中的应用 |
| 第三节 演奏技巧在乐曲中的应用 |
| 1、触键和手指技术在各乐章中的应用 |
| 2、踏板的运用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 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一、课题由来的意义 |
| 二、研究历史与现状 |
| 第一章 舒伯特钢琴奏鸣曲的创作风格 |
| (一) 舒伯特的生平 |
| (二)舒伯特钢琴奏鸣曲的创作风格 |
| 第二章 《A大调钢琴奏鸣曲op.120》的曲式结构分析 |
| (一)《A大调钢琴奏鸣曲OP.120》概述 |
| (二)《A大调钢琴奏鸣曲OP.120》的曲式结构分析 |
| 第三章 《A大调钢琴奏鸣曲op.120》的演奏分析 |
| (一) 第一乐章的演奏 |
| 1. 主部主题的演奏 |
| 2. 副部主题的演奏 |
| (二) 第二乐章的演奏 |
| 1. 主部主题的演奏 |
| 2. 副部主题的演奏 |
| 3. 展开部的演奏 |
| (三)第三乐章的演奏 |
| 1. 呈示乐段主部主题的演奏 |
| 2. 呈示乐段副部主题的演奏 |
| 3. 展开部的演奏 |
| 结语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一章 舒伯特及其钢琴奏鸣曲 |
| 第一节 舒伯特生平 |
| 第二节 舒伯特钢琴奏鸣曲 |
| 第二章 舒伯特 A 大调钢琴奏鸣曲的抒情性因素 |
| 第一节 舒伯特A 大调奏鸣曲的结构分析 |
| 1 第一乐章,中庸的小快板(Allegro moderato),4/4 拍,A 大调 |
| 2 第二乐章,行板(Andantino),3/4 拍,D 大调 |
| 3 第三乐章快板(Allegro)6/8 拍,A 大调 |
| 第二节 歌唱性的旋律 |
| 1 旋律的声乐性 |
| 2 询问式的音调 |
| 第三节 丰富的织体结构 |
| 1 主调织体为主的织体结构 |
| 2 二声部模仿的复调织体结构 |
| 第四节 重复再现原则 |
| 1 重复再现主题材料 |
| 2 重复再现乐句或乐节 |
| 第五节 典型的节奏形态 |
| 1 毗连型节奏 |
| 2 三连音节奏 |
| 3 附点型节奏 |
| 4 不规则节奏 |
| 第三章 如何在演奏中把握舒伯特 A 大调钢琴奏鸣曲的抒情性 |
| 第一节 如何从触键上表现A 大调奏鸣曲的抒情性 |
| 1 流畅性的触键 |
| 2 古典性的触键 |
| 3 落滚性的触键 |
| 4 平稳性的触键 |
| 5 运动性的触键 |
| 第二节 如何从音色上表现A 大调奏鸣曲的抒情风格 |
| 第三节 如何用踏板来衬托A 大调奏鸣曲的抒情性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后记 |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导论 |
| 一、研究缘起 |
| 二、国内外研究概况 |
| 三、相关概念的界说 |
| 四研究方法与基本思路 |
| 第一章 一种新的研究框架:"文化—人—教育" |
| 第一节 文化与人 |
| 一、文化社会学中的"文化"与"人" |
| 二、文化人类学中的"文化"与"人" |
| 三、文化哲学中的"文化"与"人" |
| 第二节 教育与人 |
| 一、我国教育智慧中的"教育与人" |
| 二、西方教育精髓中的"教育与人" |
| 第三节 教育与文化 |
| 一、教育是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
| 二、从文化的流变与教育的发展历程看二者关系 |
| 第四节 对"文化—人—教育"的关系解读 |
| 一、从文化与人的关系来看,教育起着中介转化作用 |
| 二、从教育与人的关系看,教育是使人获得文化、持续发展的过程 |
| 三、从教育与文化的关系看,教育是文化的社会遗传和再生机制 |
| 第二章 文化与钢琴教育的相互作用机制 |
| 第一节 文化对钢琴教育作用的特点 |
| 一、文化对钢琴教育作用的全面性 |
| 二、文化对钢琴教育作用的潜在性 |
| 第二节 钢琴教育对文化的作用机制 |
| 一、钢琴教育对钢琴文化的选择 |
| 二、钢琴教育对钢琴文化的传播 |
| 三、钢琴教育对钢琴文化的创新 |
| 第三章 中国历史进程中的"文化—人—钢琴教育" |
| 第一节 中西音乐文化背景与中国钢琴教育 |
| 一、中西音乐及其文化背景的比较 |
| 二、中西音乐文化差异对中国钢琴教育的影响 |
| 第二节 中国早期的钢琴教育 |
| 一、宗教文化传播与中国钢琴教育的初现 |
| 二、早期的钢琴教育活动 |
| 三、中国早期钢琴教育下萌生的中国钢琴文化 |
| 第三节 "新文化运动"时期的钢琴教育 |
| 一、"新文化运动"前后教育观念比较分析 |
| 二、中国首批专业钢琴教育机构 |
| 三、"新文化运动"时期展现的中国钢琴文化 |
| 第四节 战争时期的钢琴教育 |
| 一、战争时期的专业钢琴教育机构 |
| 二、战争时期的中国钢琴文化 |
| 第五节 建国初期的钢琴教育 |
| 一、建国初期的各种钢琴教育形式 |
| 二、建国十七年间欣欣向荣的钢琴文化 |
| 第六节 "文革"时期的钢琴教育 |
| 一、"文革"时期的"伪文化" |
| 二、"文革"期间的钢琴教育机构 |
| 三、"文革"时期的钢琴"改编曲"文化 |
| 第四章 当代中国钢琴教育的"文化"分析(上) |
| 第一节 观念的变迁及其对中国钢琴教育的影响 |
| 一、全民价值观念的变迁与中国钢琴教育 |
| 二、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与中国钢琴教育 |
| 第二节 空前繁荣的中国钢琴教育局面 |
| 一、规模空前的学校钢琴教育 |
| 二、如火如荼的社会钢琴教育 |
| 第三节 当代中国绚丽多彩的钢琴文化 |
| 一、优异的演奏成绩彰显出专业钢琴教育的先进水平 |
| 二、多元风格的中国钢琴音乐创作 |
| 三、钢琴艺术理论研究领域的"百花齐放" |
| 第五章 当代钢琴教育的"文化"分析(下) |
| 第一节 当代中国钢琴文化盛态下的隐忧 |
| 一、教育扩招后的高校钢琴教育问题 |
| 二、钢琴艺术理论研究领域的缺失 |
| 三、当代中国钢琴创作的不足为钢琴文化创新带来的困惑 |
| 第二节 探寻根源:聚焦"实用主义"文化 |
| 一、利益追求中彰显的"实用主义"文化 |
| 二、对当代"实用主义"文化的探源 |
| 第三节 可行性解决之道:钢琴教育对"实用主义"文化的反作用 |
| 一、通过影响"人"的价值取向来实现 |
| 二、通过影响"人"的行为品质来实现 |
| 结语 |
| 一、螺旋式上升的发展形态 |
| 二、以不变应万变:追寻心灵的灯塔 |
| 三、寻找出路:再审视钢琴教育的根本目的 |
| 附录1 1951—1964年中国钢琴家国际钢琴比赛的获奖情况 |
| 附录2 1979-2008国际钢琴比赛中国选手获奖名单 |
| 附录3 1979年——2008年中国钢琴艺术理论研究目录索引 |
| 参考文献 |
| 后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