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庆东,冯晶[1](2021)在《创新与融合:电影《追凶者也》的叙事艺术探究》文中研究说明电影是视听的艺术、是故事的艺术,但更是叙事的艺术。于2016年上映、由新生代导演曹保平执导的黑色幽默悬疑电影《追凶者也》采用回环往复的非线性叙事结构,利用多元化叙事视点在限知视角交代与全知视角梳理的交叉叙述中,构建起整部影片的故事结构,叙事艺术是该片的一大亮点。文章以电影《追凶者也》为研究对象,探索其叙事艺术的独特魅力。
潘一凡[2](2020)在《二十一世纪国产城市题材现实主义电影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发展速度迅猛、城市化进程加快,社会发展中产生的问题不仅日渐凸显而且更多更复杂,尤其是当下城市人口的生存状态和精神面貌相较之前也有了较大的变化,所有这些都为我国城市题材现实主义电影的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素材。此外随着观众群体的日渐成熟,观众对电影的现实思考与艺术水准的期待也更加强烈。而城市题材现实主义电影侧重围绕当下社会问题、在城市中生活群体的情感状态和生存状况来表现,对引发观众思考及现实问题的解决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文主要聚焦二十一世纪国产城市题材现实主义电影,首先在绪论部分对其在概念上作出的界定,明确何为二十一世纪城市题材现实主义电影,阐明研究背景及意义并梳理当前研究现状。然后在第一章从社会发展下的时代性的要求、观众的审美的诉求以及政府政策及电影产业的发展的要求三个方面对二十一世纪城市题材现实主义电影发展的社会语境进行分析,进而探究城市题材现实主义电影蓬勃发展的原因。在第二章按照电影所反映的城市生活当中的主要矛盾和主要问题将城市题材现实主义电影分为四大类,详细剖析每一类中所表现的题材、表达的主题及背后反映的社会问题、社会矛盾等等,总结其共性与个性。再通过第三章城市题材现实主义电影具体的案例分析,对城市题材现实主义电影的叙事策略和美学呈现进行深入探讨,阐述城市题材现实主义电影在叙事策略和美学呈现方面的具体表现及不足,为今后影片创作提供一定的参考。最后,在第四章以学术角度从加强城市题材现实主义电影的当代性、增强城市题材现实主义电影的娱乐性、探寻城市题材现实主义电影的教育功能三方面入手,为城市题材现实主义电影今后的良性发展谋划道路。
胡柱娟[3](2020)在《《综艺》杂志现实主义艺术思想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综艺》杂志创办于1948年的天津,以刊登现实生活题材的艺术作品和文章为主要内容,分享艺术工作者的实践经验与艺术思想,展现1948年的时代风貌与艺术生存状态。本选题拟从艺术理论的视角全面把握《综艺》杂志的内容,整体探析《综艺》杂志的主要艺术思想主张,挖掘当时现实主义艺术思想的具体表现内涵,进一步分析《综艺》杂志艺术思想的价值与意义。《综艺》杂志在天津创刊的主要原因有三点,其一,现实主义艺术思想的影响为《综艺》杂志的创办奠定了理论基础;其二,时世政局的转变:从1947年12月国民党创办的《天津民国日报画刊》的停刊,到1948年1月先进杂志《综艺》的创办,前后时间连接紧密,在这个特殊的时间节点里,《综艺》杂志继续发扬毛泽东延安文艺精神,为宣传和革新艺术做出重要贡献;其三,在这个中国社会命运鼎革的关键时期,艺术界除了鲁迅引领的木刻新艺术发展繁盛外,其他艺术基本步入低潮时期,基于此,一群先进艺术工作者试图以创办《综艺》杂志改善这一现状。《综艺》杂志涉及美术、戏剧、电影、音乐、舞蹈等多个艺术门类,是艺术理论与艺术实践相结合的综合性艺术杂志。内容包括中西艺术理论、艺术实践与技法、艺术教育等文章,是一本与国际接轨的杂志,可谓当年艺术界的百科全书。《综艺》杂志的作者,如叶圣陶、徐悲鸿、矛盾、郭沫若、刘铁华、马思聪等都是人民艺术家,倡导现实主义,他们的艺术思想影响着当年艺坛的整体发展方向。从当代反响来看,《综艺》这群作者的艺术思想及其作品一直流传至今,他们的艺术创作技法与艺术思想对当今学者有很大的借鉴意义。《综艺》杂志以“为人民艺术”为宗旨,以现实关照艺术,尝试净化艺术、改革艺术教育,倡导艺术家能够把握时代的脉络,创作新艺术,发展新思想,从而用典型抗战生活为题材的艺术作品进行宣传教化。这种科学性的艺术思想顺应了时代发展,艺术作品深入人心,因此深受大众追捧。《综艺》杂志的创办为推动新艺术的发展和艺术教育改革做出了重要贡献,中西艺术相互交流与碰撞促使艺术多元化。
金晨晨[4](2019)在《曹保平电影意象叙事研究》文中提出曹保平的电影兼具商业性与思想性,获得了观众口碑和市场认可。他通过细微的电影语言塑造饱满的人物形象、构建缜密的叙事框架,从而引发观众对复杂人性的思考。曹保平电影不乏精致的叙事技巧,兼具独特的影像风格,尤其擅长以别致的意象来表现创作意图。分析曹保平电影意象及其叙事功能,有助于深入探究曹保平电影的情节建构、人物塑造、主题倾向与总体风格,也为同类电影美学价值与文化内涵的研究提供借鉴。曹保平电影意象的类别与层级都很丰富,喜欢特定地域的自然环境与人文氛围,钟情于方言、雨、车、饭桌、狗、鱼等具体意象,擅长刻画人物特定的表情,乐用多样而恰切的音乐意象。在曹保平电影中,人物犀利眼神意象塑造鲜活的人物形象,人物表情意象成为思想意识表达的窗口,反复出现的动物意象折射了人类的生活状态与情感世界。作为人文意象的车具有抒情与叙事的功能,而饭桌意象渗透着错综复杂的人际交往与权力角逐。地域意象营造了阴郁、苍凉的氛围,而雨意象介入叙事情节,建立回环套层式结构。从人声意象与音乐意象两方面细究曹保平电影的听觉意象与叙事功能。不同地域的人声意象具有迥异的叙事风格,山西方言形成纪实主义风格、云南方言彰显地域文化特色、东北方言制造喜剧效果。音乐意象中,钢琴音乐外化人物内心、单一弦乐营造氛围环境、电子音乐推动情节发展。曹保平电影的故事大抵是追寻爱情、成长蜕变、寻觅救赎;曹保平电影在底层人物命运的叙述中寄寓着人性探寻;曹保平电影所反映的乡风不纯、成长缺失、阶层分化等问题,无不来源于社会现实。
叶传增[5](2019)在《“普利策特稿奖”获奖作品的叙事学分析》文中指出普利策特稿奖从1979年首次设立到2018年已经历时40年,共评选出38篇获奖作品。特稿是以“讲故事”着称的一种新闻体裁,而“讲故事”实际上就是叙事的一种通俗表达。因此,本文从叙事学的理论视角,对普利策特稿奖作品进行深入探究。本文的研究样本是普利策特稿奖成立以来的38篇获奖作品,研究方法为文本分析法、演绎归纳法、个案研究法,并辅以一定的量化统计。在叙事学理论的基础上,笔者构建了本研究的分析框架。叙事故事层面,笔者从叙事母题这一概念入手,探究“什么样的故事最受获奖作品的青睐?”这一问题。叙事话语层面,笔者分别从叙事者、叙事视角、叙事时间和叙事结构四方面,探究这些叙事元素在叙事中发挥的功能,旨在回答另一个研究问题——“获奖作品是怎样讲故事的?”。研究发现,普利策特稿奖作品在叙事上具有以下特征:第一,普利策特稿奖作品倾向于讲“小人物抗争”的故事。第二,多重叙事身份和多变的叙事视角保证了普利策特稿奖作品兼具故事性和新闻性。第三,复线相交的叙事结构为特稿作品赋予丰富内涵。第四,巧用叙事时间令叙事跌宕起伏,富有节奏感。
张劲[6](2019)在《国产喜剧电影:狂欢过后的人性反思》文中研究指明截至2018年底,内地电影票房总排行榜前十名榜单中,国产喜剧电影占领五席之位,占据内地电影票房总排行榜的"半壁江山"。惊人的票房背后,是中国观众关于喜剧电影近乎狂热的喜爱之情和观影志趣,也反映了喜剧电影狂欢过后调侃现实压抑、反思人性的反省内核带来的强大力量。相比于其他现实主义类型化电影,国产喜剧电影更善于提取浓缩生活现象、挖掘社会边缘人物真实生活并用狂欢化的方式予以呈现,从而达到讽刺权贵、批判现实、反思人性的目的。
余雯静[7](2018)在《论罗贝托·波拉尼奥作品中的流亡主题 ——以《荒野侦探》和《2666》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罗贝托·波拉尼奥是拉美大爆炸后再次引起世界关注的智利作家。流亡既是波拉尼奥自身的经历,也是其小说中人物的普遍状态。本论文以《荒野侦探》和《2666》这两部作品为例,探讨波拉尼奥作品中的流亡主题。全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引言,简要分析了流亡在波拉尼奥小说创作中的重要性,并说明了选取两部作品做具体的文本分析的原因;第二部分梳理了波拉尼奥流亡观的特殊性所在,主要从流亡与乡愁、流亡与文学以及流亡与勇气这三点做具体的分析。这部分的梳理主要依据其散文集《括号之间》中涉及流亡话题的文章。第三部分以波拉尼奥的首部长篇小说《荒野侦探》为例,分析他早期的流亡书写。这部分首先分析小说的第三部分,即两个主要人物利马和贝拉诺见证塞萨雷亚的死亡这个悲剧的象征意义;然后,重点分析利马和贝拉诺长达20年的流亡生活,把两人和阿玛德奥、芬特先生等人物进行对比分析,探讨波拉尼奥如何看待流亡与作家身份的关系这一问题;最后,分析小说中利马和贝拉诺的三段经历,探讨其背后的共同意义。第四部分以波拉尼奥的长河型遗作《2666》为例,分析其后期的流亡书写。首先,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聚焦在阿琴波尔迪这个人物身上,把阿琴波尔迪流亡经历划分为早期的疏离状态和中后期的重生之路,探讨这个人物如何传达波拉尼奥对历史、邪恶、暴力等问题的看法;第三部分首先说明了身为流亡者的阿琴波尔迪与圣特莱莎女性凶杀案之间存在的裂隙,进而分析阿玛尔菲塔诺与阿琴波尔迪之间的关系,最后集中探讨阿玛尔菲塔诺在圣特莱莎的生活与其流亡观之间的种种联系。从全文的分析中可以看出波拉尼奥的流亡书写日趋成熟的过程,同时,也可以看到其作品中的流亡主题所具有的丰富内涵。
谭东秋[8](2018)在《论广西当代文学传媒及文学传播》文中研究说明在历史的线性延伸过程中,文学传播方式的发展、变迁从来不全是断崖式地相互排斥,而是彼此延续、交互,后来的传播方式往往也包容了前期的传播方式,愈到后来传播方式愈加丰富多样。如纸质传播时代也有口头和其他传播方式,而网络传播时代也离不开纸质传播和口头传播,仅是彼此孰主孰次而已。因此,在互联网+时代,当代文学传播方式和途径的多样性、丰富性是空前的。就广西当代文学传播而言,除口头传播之外,纸质传播主要有区内各出版社的文学图书出版,以《广西文学》为主的期刊平台发表的文学作品,以及各级各类报纸的文学专版、专栏;电子传播主要有影视广播剧对文学作品的改编,以及各种文学音响和影像制品;网络传播主要有各网站及文学主页,各传统媒体所属的新媒体等。本篇论文通过搜集国内外文学传播相关研究以及广西当代文学传媒的相关资料,运用案例研究、文献分析、对比分析等研究方法对广西当代文学传播状况进行全面观照。本文主要分为四个章节,第一章对区文联、作协、广西当代文学创作现状及其主要传播平台进行概述,并就《广西文学》参与广西当代文学生产过程中内容、栏目及特色进行具体分析;第二章对基层文联的文学活动及其文学传播平台特色进行分析,包括地市级文联以及县级文联;第三章分析区内报纸文学副刊、文学图书出版、电子媒体及新媒体等平台对广西当代文学传播的境况,同时总结传播经验。第四章主要分析广西当代文学传播中存在的问题并就此提出相关的发展思路。由于文化语境的不一致以及时代环境的变化,不同文学传播主体对文学生产、传播的方式皆有深刻的影响,文学传播的发展本身就是媒介不断变化发展的缩影。广西当代文学的传播也同全国一样,自改革开放以来,全面走向繁荣的阶段,但也出现了一些不容乐观的现象。
王雪洁[9](2017)在《我国艺术电影的传播路径及困境突破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电影市场的高速发展,影片制作、放映、宣传传播的路径日趋完善,国产电影行业逐步走向专业化的运作模式。国产艺术电影《刺客聂隐娘》、《白日焰火》等完成拍摄、进入影院、并取得一定社会关注度和讨论热度,一方面说明观影群体存在分层,多样性的影片具有消费市场;另一方面也说明仍旧有不少电影人热衷于拍摄提升观影者人文素养,以及建构和传递多元化价值观的艺术电影。文化多样性并未被繁荣市场所掩盖,相反,其给予艺术电影支撑。本文以新写实主义为理论依据,借由艺术电影与新写实主义关于人性关怀和社会现实观照相一致的内核,以其艺术性和现实性作为现实抓手,对国产艺术电影《刺客聂隐娘》(以下简称《聂隐娘》)和《白日焰火》的传播路径进行研究。以PEST分析模型为基础,从艺术电影所处的政治、经济、社会、技术等宏观环境入手,考察得出其分众传播、提升观影者精神品格和审美素养,以及构建多元化价值观的传播目标及需求。在文章第三部分利用文本分析、深层访谈等研究方法对《聂隐娘》及《白日焰火》的制作、放映、宣传传播路径进行分别阐述和比较分析。两部影片对宣传传播路径均进行尝试和探索,并取得一定效果。但通过对影片画面、声音、传递价值观等制作元素分析、考察得出《聂隐娘》整体风格和叙事是侯孝贤背离受众,自我精神幻象世界的探索,而《白日焰火》则是融合现实商业元素,关注底层个体的世俗生存世界,面向受众并建立起相互联系和精神沟通的影片。而制作上的差异致使观众对于两部影片的接受程度呈现不同,其在放映端也就面临着分众各赏和跨群分合的不同景象,从而导致影片市场能见度呈现差异。通过研究发现,目前艺术电影在传播路径上存在一定困境,集中体现在:市场定位模糊,极端制作泛化;公益性放映空间匮乏,艺术院线缺乏保障;版权意识模糊,价值链断裂。基于艺术电影的现状及国产电影市场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对于其传播过程中出现的困境,应从制作源头入手,在创作者对影片内容坚守和突破的基础上,培育潜在受众;中国电影人应把握收益比例,避免唯票房论;利用准公益性放映空间"垂直投递",建立虚拟艺术院线。更为重要的是,艺术电影的发展离不开政府政策的扶植,超越商业语境进行文化建构,通过文化自觉给予艺术电影更大的生存空间。
洪小丽[10](2017)在《“作者导演”曹保平的电影艺术研究》文中指出发源于法国新浪潮运动的“作者电影”理论,倡导发现“个人”、张扬“个性”。“作者电影”理论对“作者”的抬高使创作者“个人”的自觉性、自由性和创造性在电影中得到充分表达,也因此开创了世界电影发展的新局面。曹保平现任北京电影学院影视文学系教授,在进行教学工作的同时也从事了大量的影视编导创作,作为当下为数不多有较高艺术追求和自我表达能力的优秀电影导演,其电影带有强烈的“作者”印记。本文以“作者电影”理论为指导依据,以曹保平个人创作为出发点,结合其四部影片(《光荣的愤怒》、《李米的猜想》、《烈日灼心》、《追凶者也》)进行具体论述,详细分析曹保平电影的特色和策略,探寻其在四部影片中的个人“签名”。论文绪论部分简要概括了曹保平电影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本次论文的研究意义。第一章具体分为三个方面论述。一是“作者电影”理论的溯源;二是对曹保平“作者电影”创作历程的分析;三是分析曹保平对电影的独立化追求。第二章通过对曹保平四部电影依次分析和解读,得出其电影作品的类型特征和主题寓意,加深对其“作者电影”内在涵义的理解。第三章运用视听语言的理论知识,对曹保平四部电影中的长镜头、手持摄影、连续性剪辑和声色四个方面的特征做出详尽解读,并与电影主题相结合,分析其电影视听语言的表现手法。第四章通过对曹保平电影叙事策略进行论述,主要包括电影结构和叙述特征两部分,意在发现曹保平电影叙事形式的创新点。本文以“作者电影”理论为支撑,采用文本分析法对曹保平电影作品进行全方位解读,探究曹保平电影艺术的特色和创新性。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一、回环式套层结构的叙事方式 |
| (一)《追凶者也》的回环式叙事结构 |
| (二)全知视角与限知视角下的结构划分 |
| 二、多元化叙事视点下的细节埋藏与悬念铺设 |
| 三、结语 |
| 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
| 第二节 概念界定及文献综述 |
| 一 概念界定 |
| 二 文献综述 |
| 三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 第一章 城市题材现实主义电影发展的社会语境 |
| 第一节 社会发展下的时代性要求 |
| 第二节 观众对城市题材现实主义电影的审美诉求 |
| 第三节 政府政策及电影产业发展的要求 |
| 第二章 城市题材现实主义电影的分类考察 |
| 第一节 社会事件类:当下现实问题的聚焦 |
| 一 以社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社会问题为表现对象的电影 |
| 二 以真实刑事案件为表现对象进行改编的电影 |
| 三 以重大社会突发事件为表现对象的电影 |
| 第二节 校园生活类:青春的追忆与抒怀 |
| 一 以青少年校园时期的爱情为表现对象的电影 |
| 二 以青少年校园时期的友情为表现对象的电影 |
| 三 以青少年的理想追求为表现对象的电影 |
| 四 以青少年成长问题为表现对象的电影 |
| 第三节 城市家庭类:伦理危机中的个人救赎 |
| 一 以城市家庭中亲子关系为表现对象的电影 |
| 二 以城市家庭夫妻婚姻危机为表现对象的电影 |
| 第四节 城市爱情类:青年男女的情感关注 |
| 一 以当下城市人群情感需求及情感问题为表现对象的电影 |
| 二 以当下城市人群生存状态为表现对象的电影 |
| 第三章 城市题材现实主义电影的叙事策略和美学表征 |
| 第一节 二十一世纪城市题材现实主义电影的叙事策略 |
| 一 城市题材现实主义电影中的传统叙事 |
| 二 城市题材现实主义电影中的多重叙事 |
| 三 城市题材现实主义电影中的碎片化叙事 |
| 第二节 二十一世纪国产城市题材现实主义电影的视听美学特点 |
| 一 城市题材现实主义电影中画面造型的表意作用 |
| 二 城市题材现实主义电影中声音元素的表达 |
| 三 城市题材现实主义电影中长镜头的运用与表达 |
| 第三节 二十一世纪国产城市题材现实主义电影的风格探索 |
| 一 地域对城市题材现实主义电影风格的影响 |
| 二 导演的个人素养对城市题材现实主义电影风格的影响 |
| 三 电影与商业的关系的处理对城市题材现实主义电影风格的影响 |
| 第四章 城市题材现实主义电影的未来创作策略 |
| 第一节 重视电影的当代性 |
| 第二节 强化电影的教育功能 |
| 第三节 探寻电影的娱乐性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作者简介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一、研究意义 |
| 二、学术研究综述 |
| 三、创新点 |
| 四、研究方法 |
| 第一章 《综艺》杂志在天津创刊的时代因缘 |
| 第一节 现实主义艺术思想的影响 |
| 第二节 政局转变:从《天津民国日报画刊》到《综艺》 |
| 第三节 杂乱的艺术发展现状 |
| 第二章 《综艺》杂志的创办主旨与栏目设置 |
| 第一节 《综艺》杂志的宗旨与取向 |
| 一、以现实关照艺术净化艺术 |
| 二、用现实主义艺术思想改革艺术教育 |
| 三、探索“为人民艺术”的发展道路 |
| 第二节 《综艺》杂志的栏目设置 |
| 一、美术 |
| 二、戏剧 |
| 三、电影 |
| 四、音乐 |
| 第三章 《综艺》杂志的艺术思想 |
| 第一节 提倡新艺术新思想 |
| 一、倡导新艺术 |
| 二、发展现实主义 |
| 第二节 把握时代性脉络 |
| 第三节 推崇以典型抗战生活为主的艺术创作题材 |
| 一、塑造典型艺术形象 |
| 二、以抗战生活为主要艺术题材 |
| 第四章 《综艺》杂志艺术思想的价值与当代启示 |
| 第一节 《综艺》杂志艺术思想的价值 |
| 一、推动新艺术的发展 |
| 二、加快艺术教育改革 |
| 三、促使艺术多元化 |
| 第二节 《综艺》杂志艺术主张的当代启示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附录A 《综艺》杂志文章信息概览及部分作者简介 |
| 致谢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 1.2 研究现状 |
| 1.2.1 曹保平电影叙事宏观研究 |
| 1.2.2 曹保平电影叙事个例研究 |
| 1.2.3 电影意象理论研究 |
| 1.3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
| 1.3.1 研究方法 |
| 1.3.2 创新之处 |
| 第二章 电影意象叙事理论与曹保平的电影创作 |
| 2.1 电影意象叙事理论概说 |
| 2.1.1 电影意象叙事内涵与外延 |
| 2.1.2 电影意象叙事手法的运用与研究 |
| 2.2 曹保平的电影创作与意象概述 |
| 2.2.1 曹保平电影创作概论 |
| 2.2.2 曹保平电影意象概述 |
| 第三章 曹保平电影视觉意象与叙事功能 |
| 3.1 塑造角色的身体意象 |
| 3.1.1 眼神:特写镜头下的敏锐与机警 |
| 3.1.2 表情:广角镜头下的变形与压迫 |
| 3.2 突显主旨的动物意象 |
| 3.2.1 狗:成长的阉割与少年的镜像 |
| 3.2.2 鱼:心灵的慰藉与父爱的象征 |
| 3.3 多重寓意的道具意象 |
| 3.3.1 车:城市与农村发展见证者 |
| 3.3.2 饭桌:情感维系与权力角逐 |
| 3.4 营造氛围与勾连情节的自然意象 |
| 3.4.1 苍凉与阴沉的地域氛围 |
| 3.4.2 勾连叙事情节的雨意象 |
| 第四章 曹保平电影听觉意象与叙事功能 |
| 4.1 彰显特色的人声意象 |
| 4.1.1 山西方言形成纪实主义风格 |
| 4.1.2 云南方言彰显地域文化特色 |
| 4.1.3 东北方言制造黑色幽默效果 |
| 4.2 丰富多样的音乐意象 |
| 4.2.1 钢琴乐曲外化人物内心 |
| 4.2.2 单一弦乐营造场景氛围 |
| 4.2.3 电子音乐推动情节发展 |
| 第五章 曹保平电影视听意象叙事的深层指向 |
| 5.1 视听意象彰显寻觅与成长的主题 |
| 5.1.1 爱情的追寻与迷失 |
| 5.1.2 成长的抗争与妥协 |
| 5.1.3 命运困境下的自我救赎 |
| 5.2 视听意象刻画底层人物的命运 |
| 5.2.1 革命阶级与反革命阶级的抗争 |
| 5.2.2 犯罪者善与恶之间的人性博弈 |
| 5.2.3 小人物的底线坚守与命运反抗 |
| 5.3 视听意象揭示深层的社会问题 |
| 5.3.1 揭露农村恶势力 |
| 5.3.2 批判应试教育 |
| 5.3.3 讽刺城市高房价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曹保平电影作品年表 |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成果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1 绪论 |
| 1.1 研究背景 |
| 1.2 研究问题及研究意义 |
| 1.2.1 研究问题及研究框架 |
| 1.2.2 研究意义 |
| 1.3 文献综述 |
| 1.3.1 普利策特稿奖作品的研究现状 |
| 1.3.2 关于普利策特稿奖作品的叙事学研究现状 |
| 1.4 研究理论 |
| 1.5 研究方法、样本选择和技术路线 |
| 1.5.1 研究方法和样本选择 |
| 1.5.2 技术路线 |
| 2 叙事学分析框架 |
| 2.1 叙事学的概念及发展 |
| 2.2 叙事学研究普利策特稿奖作品的可行性分析 |
| 2.3 叙事学分析框架建构:故事和话语 |
| 3 普利策新闻奖特稿作品的叙事故事分析 |
| 3.1 叙事母题:抗争 |
| 3.2 抗争的主体 |
| 3.3 抗争的客体 |
| 4 普利策特稿奖作品的叙事话语分析 |
| 4.1 叙事者分析 |
| 4.1.1 公开的叙事者:主动发声现身叙事 |
| 4.1.2 缺席的叙事者:客观记录让叙事充满现场感 |
| 4.1.3 隐蔽的叙事者:叙事者和人物声音的交织 |
| 4.2 叙事视角分析 |
| 4.2.1 全知全能的零焦点叙事 |
| 4.2.2 “有血有肉”的内焦点叙事 |
| 4.2.3 可视化的外焦点叙事 |
| 4.2.4 复合视角 |
| 4.3 叙事时间分析 |
| 4.3.1 叙事时序:“倒叙+顺序”的交叉时序 |
| 4.3.2 叙事时距:多时距组合充当叙事节奏“变速器” |
| 4.3.3 叙事频率:重复叙述构建意蕴的力量 |
| 4.4 叙事结构分析 |
| 4.4.1 单线性结构 |
| 4.4.2 复线相交结构 |
| 4.4.3 聚合式结构 |
| 5 结论与局限性 |
| 5.1 结论 |
| 5.2 局限性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A.“普利策特稿奖”获奖作品有关样本 |
| B.普利策特稿奖作品报道类型分布表(1979-2018) |
| C.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 D.学位论文数据集 |
| 致谢 |
| 一、金钱狂欢后的人性反思 |
| 二、欲望狂欢后的人性反思 |
| 三、结 语 |
| 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一章 波拉尼奥的流亡观 |
| 一、乡愁是一个谎言 |
| 二、流亡意味着自愿进入文学世界 |
| 三、流亡与勇气 |
| 第二章 《荒野侦探》的流亡书写 |
| 一、流亡传递勇气 |
| 二、流亡让否定失效 |
| 三、流亡:重建交流,服务关系 |
| 第三章 《2666》的流亡书写 |
| 一、疏离状态:流亡的前奏 |
| 二、流亡:重生之路 |
| 三、流亡:受难与驯服疯狂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 第一章 广西文联、作协及本土文学的主要传播平台 |
| 第一节 区文联、作协及其主要文学传媒概述 |
| 第二节 广西当代文学创作概览 |
| 第三节 《广西文学》概述 |
| 一、本土主要传播平台——《广西文学》 |
| 二、主要传播内容——本土作家作品 |
| 第四节 《广西文学》当代名牌栏目及重要作品推送 |
| 一、特色栏目及作品推送情况 |
| (一)注重推出新人、青年作者作品 |
| (二)重视“桂军”品牌的传播效应 |
| (三)创新专栏积极推出作品展及专号 |
| 二、地域文化融合与栏目创新助推文学传播 |
| 第二章 基层文联及其文学传媒 |
| 第一节 地市级文学传媒概览 |
| 一、地市级文联的日常文学活动及其文学传播平台 |
| 二、地市级文学传播平台及其品牌特色 |
| 第二节 县级文联及内部发行的文学类传媒 |
| 一、县级文联的日常文学活动及其文学传播平台 |
| 二、独具影响力的县级文艺刊物及其特色 |
| 第三章 报纸、出版社及电子媒体的文学传播 |
| 第一节 《广西日报》等区内主要报纸的文学传播 |
| 一、区内报纸文学副刊概况 |
| 二、区内主要报纸副刊文学传播及其特色(以《广西日报》等为例) |
| (一)《广西日报》“花山”副刊 |
| (二)《南宁日报》“凤凰”副刊 |
| (三)《南宁晚报》副刊“读城”“绿韵” |
| 三、对区内报纸文学副刊的反思 |
| 第二节 广西区内文学图书的出版与传播 |
| 一、区内出版社文学图书出版概况 |
| 二、区内文学图书输出趋势 |
| 第三节 电影、电视、广播等电子媒体的文学传播 |
| 一、广西当代文学作品与影视、广播联姻概况 |
| 二、对广西当代文学与电子传媒成功联姻的审视 |
| (一)得益于广西当代作家作品的高质量内容 |
| (二)时代环境及受众审美视觉的转化 |
| (三)广西纯文学作品的“自我救赎”之路 |
| 第四节 新媒体的文学传播 |
| 一、数字化出版推动文学传播 |
| 二、文联+互联网推动文学传播 |
| 第四章 广西当代文学传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思路 |
| 第一节 广西当代文学传播中的“缺失” |
| 一、缺乏地域风格较强的文学期刊 |
| 二、媒介型批评家对本土作家批评引导不足 |
| 三、对外传播缺少优秀翻译家和优质传播平台 |
| 四、市场化转型中偏离宗旨、经典缺失 |
| 第二节 广西当代文学传播的发展思路 |
| 一、文学传媒与文学作品的经典化发展 |
| (一)重视文学传媒作为“把关人”的作用 |
| (二)在市场化中应坚持地域文化与民族文化相结合 |
| 二、着力培养本区高水平的批评家和翻译家 |
| (一)培养优秀的翻译家重视本土文学的译出 |
| (二)培养高水平的批评家重视本土作家作品的批评引导 |
| 三、媒介融合下文学传播的互动 |
| (一)“内容为王”是文学传媒融合的关键 |
| (二)充分利用新媒体注重与受众互动 |
| 结语 |
| 附录 |
| 参考文献 |
| 攻读硕士学位期刊的科研成果 |
| 致谢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绪论 |
| 1.1 选题背景及依据 |
| 1.2 研究意义 |
|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
| 1.3.1 关注和争议并存的艺术电影 |
| 1.3.2 艺术电影传播的关键因素 |
| 1.3.3 文献小结 |
| 1.4 研究创新点 |
| 1.5 研究设计及方法 |
| 1.6 研究框架 |
| 2 艺术电影的初探 |
| 2.1 艺术电影概述 |
| 2.2 艺术电影的生存现状 |
| 2.3 艺术电影传播的内在需求、意义及目标 |
| 3 艺术电影传播路径的深层探析 |
| 3.1 解构影片的间离体验与分众各赏 |
| 3.1.1 艺术修辞:叙事之外的精神幻象世界 |
| 3.1.2 长线放映缺失,区隔体系显性化 |
| 3.1.3 注重基石,避免"捧杀化"传播 |
| 3.2 解构影片的移情效应与跨群分合 |
| 3.2.1 现实投射:底层个体的世俗生存世界 |
| 3.2.2 政策支持推动跨群分合 |
| 3.2.3 立足本体,定制"互动化"传播 |
| 3.3 艺术规则与现实意识的平衡 |
| 4 艺术电影传播的困境突破 |
| 4.1 艺术电影传播的困境 |
| 4.1.1 市场定位模糊,极端制作泛化 |
| 4.1.2 公益性放映空间匮乏,艺术院线缺乏保障 |
| 4.1.3 版权意识模糊,价值链断裂 |
| 4.2 对艺术电影传播困境的突破 |
| 4.2.1 创作者的坚守与突破,培育潜在受众 |
| 4.2.2 拒绝唯票房论,把握收益比例 |
| 4.2.3 准公益性放映空间"垂直投递",建立虚拟艺术院线 |
| 4.2.4 政策扶植注重文化建构,文化自觉给予艺术电影生存空间 |
| 5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A |
| 附录B |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 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一、研究现状 |
| 二、研究意义 |
| 第一章 “作者电影”理论与曹保平的电影创作 |
| 第一节 “作者电影”的理论溯源 |
| 一、“作者电影”理论产生的背景 |
| 二、“作者电影”理论的诞生与内涵 |
| 第二节 曹保平“作者电影”的形成 |
| 一、个人经历与创作背景 |
| 二、编导一体的导演特色 |
| 三、电影的独立性追求 |
| 第二章 曹保平“作者电影”的类型特征与主题意蕴 |
| 第一节 黑色反讽英雄片——《光荣的愤怒》 |
| 一、一名村支书的“抓熊计划” |
| 二、“只有黑色没有幽默” |
| 第二节 悬疑诡异爱情片——《李米的猜想》 |
| 一、一位女司机的离奇遭遇 |
| 二、爱的找寻与迷失 |
| 第三节 内地突破性警匪片——《烈日灼心》 |
| 一、三个匪徒的人性救赎 |
| 二、烈日下的罪与罚 |
| 第四节 真实改编犯罪片——《追凶者也》 |
| 一、一个汽修工的追凶之路 |
| 二、正义与利益的对峙 |
| 第三章 曹保平“作者电影”的视听语言 |
| 第一节 长镜头的现实关照 |
| 一、纪实性功能 |
| 二、表情性功能 |
| 第二节 如临其境的手持摄影 |
| 一、灵活多变的影像追踪 |
| 二、身临其境的真实体验 |
| 第三节 紧凑的连续性剪辑 |
| 一、时间的连续性 |
| 二、空间的完整性 |
| 第四节 不落窠臼的声色处理 |
| 一、丰富的画面色彩 |
| 二、独特的声音处理 |
| 第四章 曹保平“作者电影”的叙事策略 |
| 第一节 电影的结构原则 |
| 一、独特的情节编排 |
| 二、多元化的时空结构 |
| 三、个性化的戏剧式布局 |
| 四、严密的逻辑系统 |
| 第二节 电影的叙述特征 |
| 一、不拘一格的叙述视角 |
| 二、类型杂糅的叙述元素 |
| 三、略带反讽的叙述方式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