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舜源[1](2016)在《贾兰坡先生的“北京人”之路》文中指出"治学就象滚雪球"我接触到的名家,其成长道路各不相同。饶宗颐先生出身书香门第,做学问是继续父辈的事业,他的最早着作是续完父亲的《潮州艺文志》。他逃难来到香港,再下南洋,躲过了抗战时期,一生治学未曾中辍,这才有《饶宗颐二十世纪学术文集》千万字煌煌巨着。金庸先生出身名门望族,他比饶宗颐先生小七岁,上初中起就赶上"卢沟桥事变"后日寇大举侵华,浙江海宁家园凌夷,自己则随学校
王雨蒙[2](2013)在《刀针、膏贴与汤药:清代的外科》文中研究说明本文旨在探讨清代外科在学术特色及知识传承方式上的演变及其动力,并进而藉此对中国医学发展等问题提出自己的认识。外科是中医传统分科之一因其主要处理痈疽疮疡等显露于外的病症,遂称外科。与内科等诊脉处方的特色不同,外科在脉诊之外还注重望诊和触诊,在内服方药之外,又拥有外治法,重视动手的操作。宋以后儒医传统兴起,主流医学偏好学术性的医学胜过技术性的医学,而在这一背景下,外科地位下降,而外科本身也开始向学术化的方向发展。清代外科亦延续这一发展方向。首先在学术体系上,清代外科理论日益丰富、深化,外科本于内和全体论治的观念成为清代主流医家的共识。而外科在诊疗上亦不断丰富、完善,脉诊及内服方药尤其是内服汤方的地位上升,刀针不可轻用的呼声日渐高涨,外科的学术特色增强,而其他偏重动手的技艺则有所边缘化,外科的整体诊疗风格日趋和缓。但外科之中望诊和触诊依旧极为重要,且在实际诊疗中可能仍以望诊为主。在治疗上,外治方药仍十分重要,并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清代主流治疗方式仍是内服外敷相结合。尽管刀针不可轻用的观念逐渐成为学术主流,但重视刀针的传统依然延续下来,一些外科医家甚至对刀针使用的过度保守提出反思和纠偏。从整体上看,清代外科对于刀针等的使用向更为谨慎、安全的方向发展,并且在外科器具及其使用技法上皆有所发展。望诊、触诊及外治法等偏重技术性的诊疗方式本身亦有学术化的趋势。在主流的学术传统之外,清代外科亦存在着一个民间传统。尽管一些下层医家亦受到学术传统的影响,在外科中应用脉诊,但下层医家在外科诊断上可能仍以望诊、触诊为主,而较少使用脉诊,在治疗上,下层医者对于内服处方的使用有所增加,但可能更为依赖外治方药。此外,祝由之法可能在民间外科诊疗中被广泛应用。较之内科,清代外科在知识传承上更为注重传授,但文本的地位亦逐渐提高。清代外科医书数量倍增,主流医家将阅读、书写及公开刊刻医书作为他们与俗医相区分的工具。宋至明清外科的这一学术化发展方向,与医学知识本身的发展和深化有关,但更为重要的是宋以后士人介入医学,并以学者的方式研习医学,重视理论与文本,推崇脉诊和处方等偏向学术性的医学,而排斥那些需要动手的技艺。明清以后大量习儒不举者亦转而行医,儒医传统得到巩固。此外,清代医疗市场中内外科医家竞争的局面,诊疗过程中病家的广泛参与,以及清代医学重心的南移都对清代医学的学术化产生影响。作者认为,清代外科尽管未能实现较大的突破,但较之前代其并未退步,而是在理论和诊疗方法上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外科本于内,治外必从内治等都不失为可贵的见解。当然,在这一趋势下,一些医家可能对外治法尤其是刀针有所忽视,而产生某些弊端。
程有庆[3](2011)在《读《傅熹年先生捐赠宋版〈大方广佛华严经〉》补记》文中提出本文详细介绍了宋版书《大方广佛华严经》的版本来源、捐赠细节过程及其珠合璧还的重要意义。
王红军[4](2010)在《清末民初思想界的黄远生 ——新闻撰述生涯及生平史实之考辨与补正附:《黄远生年谱》》文中研究说明黄远生是清末民初一位着名的新闻记者,是通讯文体的奠基人。对于黄远生及其思想,学者们已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并出版了不少值得借鉴的成果。然而,上述研究所依赖的材料主要是《远生遗着》,要重建基本史实,还有待发掘黄远生在当时报刊上发表的论着。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依据笔者搜集的散见于清末民初报刊杂志上的材料,包括黄远生发表的通信在内,辅以其他材料,主要采用实证的方法,对黄远生在清末民初三次学生风潮中的不同态度及原因、与马相伯和李盛铎的交往以及新闻撰述活动进行梳理,尤其关注其新闻撰述生涯,考察他“不偏不倚”思想的产生及实践。重新发掘的新的史料,主要通过笔者重新编写的“黄远生年谱”加以呈现。全文共分八章。第一章为导论,总结前人对黄远生研究的成就,指出有待挖掘的材料和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第二章,讨论黄远生在清末民初浔溪公学第二次学生风潮、留日学生取缔风潮和京师大学堂预科生风潮发生时所持的不同态度及其变化的原因,从中展示蔡元培、杜亚泉、马相伯和李盛铎与黄远生之间的亦师亦友的关系。第三章,探讨他何时加入《时报》,在该报发表的通信和反响以及离开《时报》的情况。第四章,探讨他在何种情况下担任《申报》的驻京通信员,在该报发表的通信和反响、通信员业务的中止以及结束的情况。第五章,主要讨论他参与创办《少年中国》周刊的情况、在该刊发表的文章和反响。第六章,主要分析他担任《庸言》报撰述后却很少为该刊撰稿的原因,也涉及他接任主编后对该刊的革新、在该刊发表的文章以及停刊原因。第七章主要探讨他与《亚细亚日报》的关系,起初只是该报的读者和投稿人,后来担任其“评论撰述”,并曾担任该报辩护人的情况。而该报也非常关注他的言论和活动。最终因在变更国体问题上存在分歧,黄远生终止与其合作。第八章,综述黄远生的经历及其在思想史上的地位,分析清末民初政治力量结构对其新闻撰述职业及命运的制约。通过分析,笔者认为,在清末民初,政治势力的结构是多元的,清政府、袁世凯群体、东南立宪群体、梁启超群体、孙黄革命群体、包括租界在内的外国在华势力等共同构成了这一时期的国内政治力量版图。不能说这一情况绝对有利于新闻撰述,但它的确提供了可资借助的条件,这是出现报刊史上繁荣时期的政治背景,也是黄远生从事新闻撰述并取得成就的重要条件。到了1915年,国内形成了复辟帝制和反对复辟帝制“两大阵营”,黄远生“不偏不倚”的思想和实践走入困境。
赵永源[5](2006)在《遗山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遗山词代表了金元词的最高成就。二十世纪以来,词学界多从思想内涵、艺术风格、词学主张、词史地位等视角,对遗山的词学成就作出了比较客观的评价和研究。然遗山作为金元词坛的巨擘,在宋金元词的交融、沟通、流变和延续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和至为关键的作用,在中国词史上理应占得显着的一席。遗山论词尊苏、辛,重情性,崇尚自然真淳,讲究含蓄隽永,又不弃婉约清新,故其词言情述怀,往往能率真自然;含蓄委婉,韵味深隽;且能用俗为雅,雅俗兼备。金元词坛宗唐之风炽盛,金元词人从用字、用句、用意等不同角度全面学唐。李白、杜甫、白居易、韩愈等大诗人尤得喜好,特别是杜甫备受尊崇,在金元词人的作品中尊杜用杜是相当普遍的现象。在“以唐人为指归”的风气下,遗山搦笔填词自是为唐风所沾染,词集中拈用唐人诗句者所在多有,其结果使他的词篇蕴藉和婉,与宋代词人周邦彦檃括唐诗后的浑厚和雅交相辉映。当然,遗山词宗唐最为成功的地方表现在他对杜甫诗歌的接受和融化。饱经沧桑的人生经历、独特系统的杜诗学理论,使得遗山把杜甫作为自己诗词创作时规模、取法的对象。遗山不仅诗可称“杜陵嗣响”,其词亦堪称“杜陵嫡派”。在他的词集中大量采用、熔铸老杜诗句自不必说,尤为重要的是通过大量地融入杜诗,把杜诗的诸种风格特别是老杜雄浑沉郁、激昂顿挫等主导风格化入词中,并切实地为表情达意服务。总之,他的词颇得老杜神韵。这与周邦彦追求格律的拗折而近于老杜又是很不相同的。而在学杜这一点上遗山尤可与辛弃疾称为同调。对这么一个重要词人的研究理所当然地还要以较为深厚信实的文献整理为基础,其中包括版本的梳理、作品的系年、作品的校勘笺注等等。遗山词集名《遗山乐府》,又名《遗山先生新乐府》,其版本主要有一卷本、三卷本、五卷本等三个不同的系统,在词篇数目、词作编序、词前小序、部分文字等方面,都有些差异,表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至于《遗山乐府》中某些词的作年,完全可以通过以词证词、以诗证词、以文证词以及对作品具体解读等比较实用的方法,作出更科学、更合理的解释。一部《遗山乐府》存词三百八十馀首,汇集多种版本加以校勘,在此前提下逐篇笺其本事出处、释其典章制度、注其人名、地名等,如此,作品研究、理论阐释也就有了既厚实又可靠的文献根基。
贾兰坡[6](2001)在《谈谈我的主人“北京人”》文中指出今年三月初,中科院资深院士、着名古人类学家、当年参与周口店科学考古的贾兰坡先生,以93岁高龄,在“封笔”后破例着述本文,追忆“北京人”发现及中国古人类学发展的往事,披露了许多鲜为人知的事情,并表达了他对这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看法。文成后仅仅数日,贾先生即因突发重病而被送入医院救治,至今未愈。
《化石》编辑部[7](2000)在《《化石》多篇文章被收入《中国科普文选》另有多篇被若干新闻媒体转载》文中研究表明
贾兰坡[8](2000)在《我的挚友卞美年先生》文中研究说明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一、选题缘起 |
| 二、概念界说 |
| 三、学术史回顾 |
| 四、研究思路 |
| 第一章 历史背景与传统外科的基本状貌 |
| 第一节 外科的历史 |
| 一、宋以前的外科 |
| 二、宋以后的外科 |
| 第二节 中医对外科疾病的基本认识 |
| 一、中医对于外科疾病的认识 |
| 二、外科的身体观 |
| 第三节 外科诊疗的基本方法 |
| 一、外科诊疗的基本演变 |
| 二、外科诊疗的基本方法 |
| 第四节 “儒医”与外科地位的历史演变 |
| 一、儒医与宋以来医学的转向 |
| 二、外科地位的历史变化 |
| 小结 |
| 第二章 清代外科的理论与实践 |
| 第一节 清代外科的理论演变 |
| 一、外科本诸内——全体证治观念 |
| 二、辨证论治的深化 |
| 三、温病学说的引入 |
| 第二节 清代外科诊疗方式的演变 |
| 一、外科诊断方法之演变 |
| 二、刀针、膏贴与汤液之辩——外科治疗方式之变 |
| 第三节 清代外科的民间传统 |
| 一、民间外科知识 |
| 二、民间医者的外证诊疗特色 |
| 三、祝由:外科诊疗旳边缘传统 |
| 小结 |
| 第三章 传授与文本:清代外科知识的传承 |
| 第一节 清代的外科书籍 |
| 一、清代的外科书籍 |
| 二、外科专书的书写者 |
| 三、外科医书的刊刻、流传 |
| 第二节 清代外科医家的习医之道 |
| 一、从来外科必须传授 |
| 二、文本地位的提升 |
| 三、外科医家的内科素养 |
| 第三节 外科知识的异授、秘传与公开 |
| 一、异授与秘传 |
| 二、医书及秘方的公开 |
| 小结 |
| 第四章 清代外科医者形象与外科诊疗场景 |
| 第一节 清代外科医者的形象 |
| 一、医家眼中的外科医者 |
| 二、文人眼中的外科医家 |
| 第二节 日常生活中的外科诊疗 |
| 一、病家的权力与外科诊疗 |
| 二、内外科间的竞争与合作 |
| 第三节 外科诊疗中的身体与性别 |
| 一、外科诊疗的私密性 |
| 二、当男性医者遭遇女性身体 |
| 小结 |
| 结语 |
| 一、清代外科的演变 |
| 二、清代外科演变的动力 |
| 三、清代外科学术化的评价与反思 |
| 四、从外科看中国医学史 |
| 五、余绪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发表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导论 |
| 一、选题意义 |
| 二、研究现状 |
| 三、以往研究的得失 |
| 四、继续研究的空间、材料及预期思路 |
| 第二章 师友与同道 |
| 第一节 在清末民初三次学生风潮中的成长 |
| 一、浔溪公学风潮:积极参与的弄潮儿 |
| 二、留日学生取缔风潮:内心的远离 |
| 三、京师大学堂预科生风潮:旁观者 |
| 第二节 与马相伯的几次谋面 |
| 一、震旦学院的"师生" |
| 二、宪政活动中的同道 |
| 第三节 与李盛铎的交往 |
| 一、开始交往的时间 |
| 二、加入远东通信社 |
| 三、从事宪政活动 |
| 四、黄远生身后 |
| 第三章 驻京通信员(一) |
| 一、《时报》的创办实际是康梁的"一步棋" |
| 二、进入《时报》 |
| 三、在《时报》上发表的文章及其反响 |
| 四、离开《时报》 |
| 第四章 驻京通信员(二) |
| 一、加入《申报》 |
| 二、在《申报》上发表的通信及其反响 |
| 三、通信员业务的中止 |
| 四、通信余响 |
| 第五章 "总统府之都察院"——《少年中国》周刊 |
| 一、创办背景、原因和动机 |
| 二、创办人、经费来源、创刊前的设计和发行方式 |
| 三、在《少年中国》周刊上发表的文章 |
| 四、出版后的反响 |
| 五、停刊 |
| 第六章 《庸言》报的撰述与主编 |
| 一、挂名的撰述人 |
| 二、新主编 |
| 三、停刊 |
| 第七章 与《亚细亚日报》的恩怨 |
| 一、从读者到撰述人 |
| 二、辩护者 |
| 三、《亚细亚日报》对其言行的回应 |
| 四、分道扬镳 |
| 五、遇刺后的报道 |
| 第八章 结语 |
| 一、清末民初思想界的黄远生 |
| 二、政治力量结构制约着新闻撰述 |
| 三、"中间人"——一个幻象 |
| 附录一:《黄远生年谱》 |
| 例言 |
| 谱前 |
| 1885年 (光绪十一年乙酉) 1岁 |
| 1886年 (光绪十二年丙戌) 2岁 |
| 1900年 (光绪二十六年庚子) 16岁 |
| 1901年 (光绪二十七年辛丑) 17岁 |
| 1902年 (光绪二十八年壬寅) 18岁 |
| 1903年 (光绪二十九年癸卯) 19岁 |
| 1904年 (光绪三十年甲辰) 20岁 |
| 1905年 (光绪三十一年乙巳) 21岁 |
| 1906年 (光绪三十二年丙午) 22岁 |
| 1907年 (光绪三十三年丁未) 23岁 |
| 1908年 (光绪三十四年戊申) 24岁 |
| 1909年 (宣统元年己酉) 25岁 |
| 1910年 (宣统二年庚戌) 26岁 |
| 1911年 (宣统三年辛亥) 27岁 |
| 1912年 (民国元年壬子) 28岁 |
| 1913年 (民国二年癸丑) 29岁 |
| 1914年 (民国三年甲寅) 30岁 |
| 1915年 (民国四年乙卯) 31岁 |
| 谱后 |
| 附录二:《远生遗着》未收篇目 |
| 参考文献 |
| 后记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前言 |
| 上编 考证篇 |
| 第一章 遗山词研究之现状 |
| 第一节 初具规模的词集整理 |
| 第二节 全面平实的作品研究 |
| 一、思想内涵 |
| 二、艺术风格 |
| 三、词学主张 |
| 四、词史地位 |
| 第二章 《遗山乐府》版本源流考 |
| 第一节 一卷本《遗山乐府》 |
| 第二节 三卷本《遗山乐府》 |
| 一、《疆村丛书》本 |
| 二、《景刊宋金元明本词》本 |
| 第三节 五卷本《遗山乐府》 |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 第三章 《遗山乐府》作年考 |
| 第一节 元遗山的生平与他的词创作 |
| 第二节 遗山早年期词篇作年考 |
| 一、现存最早的词篇——《摸鱼儿》(恨人间) |
| 二、《江城子》(旗亭谁唱渭城诗)的作年 |
| 第三节 遗山壮年期词篇作年考 |
| 一、《水调歌头》(滩声荡高壁)之作年 |
| 二、同调(相思一尊酒)之作年 |
| 三、同调(牛羊散平楚)之作年 |
| 四、《水龙吟》(少年射虎名豪)之作年 |
| 五、《最高楼》(商於路)之作年 |
| 六、《满庭芳》(妆镜韶华)之作年 |
| 七、《八声甘州》(许君祠)之作年 |
| 八、《清平乐》(垂杨小渡)之作年 |
| 第四节 遗山中年期词篇作年考 |
| 一、《木兰花慢》(拥都门冠盖)之作年 |
| 二、《江城子》(河山亭上酒如川)之作年 |
| 三、《沁园春·除夕二首》之作年 |
| 四、关于《八声甘州》(玉京岩)的作年 |
| 五、《浣溪沙》(绿绮尘埃试拂弦)之作年 |
| 六、《南乡子》(少日负虚名)之作年 |
| 第五节 遗山晚年期词篇作年考 |
| 一、《木兰花慢》(赋招魂九辩)之作年 |
| 二、《前调·游三台二首》之作年 |
| 三、《江城子》(来鸿去燕十年间)之作年 |
| 四、《鹧鸪天》(临锦堂前春水波)之作年 |
| 五、《清平乐》(悲欢聚散)之作年 |
| 六、前调(琼枝瑶草)之作年 |
| 七、《谒金门》(罗衾薄)之作年 |
| 八、《感皇恩》(天外想春来)之作年 |
| 九、《太常引》(东园歌管日相娱)之作年 |
| 第六节 本章小结 |
| 中编 论述篇 |
| 第四章 遗山词发微 |
| 第一节 遗山词的词史地位 |
| 一、在宋金词沟通中的遗山词 |
| 二、在金元词延续中的遗山词 |
| 三、为明清时代所接受的遗山词 |
| 第二节 遗山词的独特性 |
| 一、元遗山是在具体词学理论指导下进行词创作的金代最重要的词人 |
| 二、与元遗山的词学主张相联系,其词往往体制兼备 |
| 三、遗山词之融化唐诗与学杜 |
| 四、遗山之“史”意识对其词创作亦有莫大的影响 |
| 五、金元之际文人歌酒狎妓风气在遗山词中时有反映 |
| 六、清代两大词评家论遗山词之细微差别,恰可显现其独特性 |
| 第五章 遗山的词学理论及其词创作 |
| 第一节 遗山中年时期的词学观 |
| 一、渊雅深厚——遗山心目中的宋词 |
| 二、兼容豪放与婉约——遗山的词学立场 |
| 第二节 遗山晚年时期的词学观 |
| 一、情性之外不知有文字——词体创作论 |
| 二、满心而发、肆口而成——词贵天然论 |
| 三、洒然而笑、慨焉以叹——词体感发论 |
| 第三节 遗山词与他的词学理论主张 |
| 一、吟情咏怀,率真自然 |
| 二、含蓄蕴藉,韵味隽永 |
| 三、用俗为雅,雅俗兼备 |
| 第六章 宗唐风气下的遗山词 |
| 第一节 “以唐诗为指归”的金元诗坛 |
| 第二节 遗山融唐诗入词之特色 |
| 一、金元词人喜用唐人诗 |
| 二、遗山融唐诗入词概况 |
| 三、遗山词融化唐诗之特色 |
| 第三节 遗山词之尊杜学杜 |
| 一、“学至于无学”——遗山的杜诗学理论 |
| 二、尊杜学杜对遗山词风的浸染 |
| 三、遗山词之学杜与清真词之学杜 |
| 四、遗山词之学杜与苏、辛同归一途 |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 下编 文献整理篇 |
| 凡例 |
| 《遗山乐府校注》卷一 |
| 水调歌头(山家酿初熟) |
| 二 (滩声荡高壁) |
| 三 (石坛洗秋露) |
| 四 (云山有宫阙) |
| 五 (长安夏秋雨) |
| 六 (空漾玉华晓) |
| 七 (黄河九天上) |
| 八 (相思一尊酒) |
| 九 (形神自相语) |
| 十 (苍烟百年木) |
| 十一 (牛羊散平楚) |
| 摸鱼儿(笑青山) |
| 二 (恨人间) |
| 三 (问莲根) |
| 木兰花慢(流年春梦过) |
| 二 (拥都门冠盖) |
| 三 (赋招魂九辩) |
| 四 (对西山摇落) |
| 五 (拥岩岩双阙) |
| 六 (渺漳流东下) |
| 水龙吟(少年射虎名豪) |
| 二 (旧家八月池台) |
| 三 (素丸何处飞来) |
| 四 (接云千丈层崖) |
| 五 (百年同是行人) |
| 沁园春(腐朽神奇) |
| 二 (再见新正) |
| 贺新郎(赴节金钗促) |
| 最高楼(商於路) |
| 玉漏迟(淅江归路杳) |
| 满江红(天上飞乌) |
| 二 (老树荒台) |
| 三 (江上洼尊) |
| 四 (汉水方城) |
| 五 (元鼎诗仙) |
| 六 (画戟清香) |
| 七 (枕上吴山) |
| 八 (一枕馀酲) |
| 念奴娇(云间太华) |
| 永遇乐(绝壁孤云) |
| 声声慢(林间鸡犬) |
| 《遗山乐府校注》卷二 |
| 石州慢(击筑行歌) |
| 二 (儿女篮舆) |
| 洞仙歌(青钱白璧) |
| 二 (黄尘鬓发) |
| 满庭芳(妆镜韶华) |
| 八声甘州(许君祠) |
| 二 (玉京岩) |
| 江城子(蜀禽啼血染冰蕤) |
| 二 (姚家池馆魏家邻) |
| 三 (醉来长袖舞鸡鸣) |
| 四 (春风花柳日相催) |
| 五 (草堂潇洒淅江头) |
| 六 (司花着意压春魁) |
| 七 (纤条嫋嫋雪葱笼) |
| 八 (众人皆醉屈原醒) |
| 九 (二更轰饮四更回) |
| 十 (河山亭上酒如川) |
| 十一 (来鸿去燕十年间) |
| 十二 (旗亭谁唱渭城诗) |
| 十三 (河堤烟树渺云沙) |
| 十四 (行云冉冉度关山) |
| 三奠子(上高城置酒) |
| 二 (怅韶华流转) |
| 行香子(漫漫晴波) |
| 感皇恩(金粉拂霓裳) |
| 二 (梦寐见并州) |
| 促拍丑奴儿(朝镜惜蹉跎) |
| 二 (朱麝掌中香) |
| 三 (无物慰蹉跎) |
| 青玉案(落红吹满沙头路) |
| 二 (苎萝坊里青骢驻) |
| 婆罗门引(素蟾散彩) |
| 江梅引(墙头红杏粉光匀) |
| 玉楼春(吹台萧瑟行云暮) |
| 定风波(白水青田万顷秋) |
| 二 (白发相看老弟兄) |
| 蝶恋花(一片花飞春意减) |
| 二 (牢落羁怀愁有信) |
| 三 (负郭桑麻秋课重) |
| 临江仙(今古北邙山下路) |
| 二 (世故迫人无好况) |
| 三 (自笑此身无定在) |
| 四 (邂逅一尊文字饮) |
| 五 (明月清风无尽藏) |
| 六 (一段江山英秀气) |
| 七 (自笑此身无定在) |
| 八 (世事悠悠天不管) |
| 九 (醉眼纷纷桃李过) |
| 十 (荷叶荷花何处好) |
| 十一 (紫玉双华相照映) |
| 十二 (阿楚新来都六岁) |
| 十三 (昨日半山亭下醉) |
| 十四 (夏馆秋林山水窟) |
| 十五 (试上古城城上望) |
| 江月晃重山(塞上秋风鼓角) |
| 虞美人(桐阴别院宜清昼) |
| 二 (樱桃元是仙郎种) |
| 小重山(醉尽春风意未阑) |
| 二 (酒冷灯青夜不眠) |
| 鹊桥仙(孤根渐暖) |
| 二 (梨花春暮) |
| 三 (槐根梦觉) |
| 惜分飞(人见何郎新来瘦) |
| 南乡子(一雨浣年芳) |
| 二 (烟草入西州) |
| 三 (风雨送春忙) |
| 四 (少日负虚名) |
| 五 (幽意曲中传) |
| 六 (楼观郁嵯峨) |
| 七 (促坐烛花红) |
| 八 (花谱得新名) |
| 踏莎行(微步生尘) |
| 桃源忆故人(楚云不似阳台旧) |
| 《遗山乐府校注》卷三 |
| 《鹧鸪天》(临锦堂前春水波) |
| 二 (桂子纷翻浥露黄) |
| 三 (零落栖迟感兴多) |
| 四 (瘦绿愁红倚暮烟) |
| 五 (总道忘忧有杜康) |
| 六 (楼上歌呼倒接 ) |
| 七 (月窟秋清桂叶丹) |
| 八 (十步宫香出绣帘) |
| 九 (煮酒青梅入坐新) |
| 十 (姚宋光明到此家) |
| 十一 (候馆灯昏雨送凉) |
| 十二 (憔悴鸳鸯不自由) |
| 十三 (天上腰肢说馆娃) |
| 十四 (小字缭绫写欲成) |
| 十五 (自在晴云覆苑墙) |
| 十六 (复幕重帘锦作天) |
| 十七 (八茧吴蚕剩欲眠) |
| 十八 (好梦初惊百感新) |
| 十九 (少日骊驹白玉珂) |
| 二十 (拍塞车箱满载书) |
| 二十一 (长恨箫声隔粉墙) |
| 二十二 (酒兴浓于琥珀浓) |
| 二十三 (短发如霜久已拚) |
| 二十四 (华表归来老令威) |
| 二十五 (抛却浮名恰到闲) |
| 二十六 (只近浮名不近情) |
| 二十七 (枕上清风午梦残) |
| 二十八 (总道狙公不易量) |
| 二十九 (白白红红小树花) |
| 三十 (偃蹇苍山卧北冈) |
| 三十一 (复幕重帘十二楼) |
| 三十二 (颜色如花画不成) |
| 三十三 (一日春光一日深) |
| 三十四 (玉立芙蓉镜里看) |
| 三十五 (百啭娇莺出画笼) |
| 三十六 (澹澹青灯细细香) |
| 三十七 (着意寻春苦未迟) |
| 品令(西斋向晓) |
| 浪淘沙(诗句入冥搜) |
| 二 (云外凤凰箫) |
| 三 (春瘦怯春衣) |
| 四 (金翠画屏山) |
| 五 (杨柳日三眠) |
| 六 (芳树翠烟重) |
| 南柯子(画扇香微远) |
| 二 (粉澹梨花瘦) |
| 三 (阀阅真王后) |
| 西江月(悬玉微风度曲) |
| 人月圆(重冈已隔红尘断) |
| 二 (玄都观里桃千树) |
| 太常引(五云楼观日华东) |
| 二 (渚莲寂寞倚秋烟) |
| 三 (官街杨柳絮飞忙) |
| 四 (十年流水共行云) |
| 五 (衣冠人物渺翩翩) |
| 眼儿媚(阿仪丑笔学雷家) |
| 朝中措(连延村落并阳崖) |
| 二 (春闺寂寂掩苍苔) |
| 三 (卢沟河上度旃车) |
| 四 (时情天意枉论量) |
| 五 (醉来长铗为谁弹) |
| 六 (樱桃花下玉亭亭) |
| 七 (夹衣晨起怯新霜) |
| 八 (瑞云浮动酒波红) |
| 九 (良宵一刻抵千金) |
| 十 (御香新拆紫囊封) |
| 阮郎归(漫郎活计拙于鸠) |
| 二 (帝城西下望西山) |
| 三 (别郎容易见郎难) |
| 清平乐(香团娇小) |
| 二 (溪头来去) |
| 三 (江山残照) |
| 四 (垂杨小渡) |
| 五 (离肠宛转) |
| 六 (兰膏香聚) |
| 七 (香凝娇聚) |
| 八 (悲欢聚散) |
| 九 (丹书碧字) |
| 十 (娇莺娅姹) |
| 十一 (琼枝瑶草) |
| 浣溪沙(百折清泉绕舍鸣) |
| 二 (一夜春寒满下厅) |
| 三 (墙外桑麻雨露深) |
| 四 (万顷风烟入酒壶) |
| 五 (芍药初开百步香) |
| 六 (日射云间五色芝) |
| 七 (湖上春风散客愁) |
| 八 (锦带吴钩万里行) |
| 九(芳草垂杨长乐坡) |
| 十 (梦绕桃源寂寞回) |
| 十一 (绿绮尘埃试拂弦) |
| 古乌夜啼(花中闲远风流) |
| 点绛唇(沙际春归) |
| 二 (绿澹香浓) |
| 三 (玉叶璁珑) |
| 四 (痛负花期) |
| 五 (梦里梁园) |
| 六 (国艳天香) |
| 七 (生死论交) |
| 八 (十六芳年) |
| 诉衷肠(万人如海一身藏) |
| 二 (升平责望富民侯) |
| 三 (行斋活计五车书) |
| 采桑子(儿家门户重重掩) |
| 谒金门(罗衾薄) |
| 好事近(梦里十年心) |
| 《遗山乐府校注》卷四 |
| 朝中措(骊珠光彩照燕南) |
| 满江红(问柳寻花) |
| 又(桃李漫山) |
| 念奴娇(小山招饮) |
| 摸鱼儿(忆元龙) |
| 又(问楼桑) |
| 八声甘州(半仙亭) |
| 蝶恋花(春到桃源人不到) |
| 又(梅信初传金点小) |
| 醉花阴(候馆青灯淡相对) |
| 凤凰台忆吹箫(宝靥留香) |
| 感皇恩(水上觅红云) |
| 又(天外想春来) |
| 临江仙(膝上添丁郎小小) |
| 又(连日湖亭风色好) |
| 又(壮岁论交今晚岁) |
| 又(谁唤提壶沽美酒) |
| 摊破浣溪沙(锦瑟华年燕子楼) |
| 浣溪沙(欹枕寒鸦处处新) |
| 又(画出清明二月天) |
| 朝中措(添盆新喜万家传) |
| 又(芳苞初破紫霞杯) |
| 又(秋鸿社燕偶相逢) |
| 又(添丁名字入新收) |
| 秋色横空(松液香凝) |
| 思仙会(人无百年人) |
| 渔家傲(午醉醒来春欲去) |
| 喜迁莺(云雷天造) |
| 鹧鸪天(沙岸萦回入草泥) |
| 定风波(熊耳东原汉故宫) |
| 又(离合悲欢酒一壶) |
| 又(五色莲盆玉雪肌) |
| 又(何处如今更有诗) |
| 婆罗门引(短衣匹马) |
| 又(峄山霁雪) |
| 又(商於六里) |
| 梅花引(绿华仙萼彩云间) |
| 惜奴娇(画扇高秋) |
| 乐府乌衣怨(香冷云兜) |
| 又(绣佛长斋) |
| 江城子(杏花开过雪成团) |
| 又(江山诗笔仲宣楼) |
| 清平乐(春风倾倒) |
| 又(小桥流水) |
| 太常引(田园松菊自由身) |
| 又(水光林影入凭栏) |
| 又(东园歌管日相娱) |
| 水龙吟(两年金凤城边) |
| 又(汉家金粟堆空) |
| 木兰花慢(又东门送客) |
| 又(澹西园暮景) |
| 又(要新声陶写) |
| 《遗山乐府校注》卷五 |
| 临江仙(昨日故人留我醉) |
| 鹧鸪天(宿酒消来睡思清) |
| 又(绿袖垂肩士女图) |
| 阮郎归(峥嵘秋气动千崖) |
| 玉楼春(秋灯连夜寒生晕) |
| 又(流光不受长绳系) |
| 又(秋风茅屋浮云巘) |
| 又(人间鬓发随秋换) |
| 又(惊沙猎猎风成阵) |
| 又(惜花长被花枝恼) |
| 又(楚娘最瘦腰围小) |
| 江城子(吐尖绒缕湿胭脂) |
| 定风波(小□香来醉梦中) |
| 清平乐(村墟潇洒) |
| 浣溪沙(秋气尖寒酒易消) |
| 又(一片青天举棹过) |
| 又(梦里还惊岁月遒) |
| 又(一片烟蓑一叶舟) |
| 又(为爱刘翁驻玉华) |
| 虞美人(花心苦被春摇荡) |
| 鹧鸪天(八月卢沟风路清) |
| 又(饮量平常发兴偏) |
| 又(身外虚名一羽轻) |
| 南乡子(衰思怯登楼) |
| 点绛唇(连夜春寒) |
| 浪淘沙(何处挽春还) |
| 朝中措(惊弦裂石笔生华) |
| 点绛唇(红袖凭阑) |
| 又(把酒留春) |
| 又(玉蕊轻明) |
| 鹧鸪天(着意朝云复暮云) |
| 江城子(梅梅柳柳闹新晴) |
| 临江仙(清晓千门开寿宴) |
| 又(杨柳池塘桃李径) |
| 青玉案(熙春堂下花无数) |
| 南乡子(迟日惠风柔) |
| 玉楼春(谪仙暂下金銮殿) |
| 减字木兰花(瑞云仙雾) |
| 朝中措(香轻红浅露梅腮) |
| 西江月(骨相匿犀秀发) |
| 声声慢(香浮椒柏) |
| 满庭芳(腊雪融酥) |
| 朝中措(帘旌烘日绣波翻) |
| 千秋岁(玳筵晨启) |
| 念奴娇(严陵台畔) |
| 蓦山溪(梁州夏早) |
| 一井金(绿阴清昼) |
| 浣溪沙(修竹移阴未出墙) |
| 瑞鹤仙(熏风弦上奏) |
| 千秋岁)(双纹彩袖) |
| 瑞鹤仙(熏风□院宇) |
| 喜迁莺(清和时序) |
| 西江月(物外神仙风骨) |
| 浣溪沙(借守陪京尺五天) |
| 又(琼压为浆玉作巵) |
| 黄鹂遶碧树(鸳瓦霜轻) |
| 满庭芳(丹染吴枫) |
| 念奴娇(一年好处) |
| 折丹桂(秋风秋露清秋节) |
| 永遇乐(龙阁先分) |
| 洞仙歌(千崖滴翠) |
| 蝶恋花(最是一年秋好处) |
| 朝中措(金风飘拂莹蝉光) |
| 虞美人(一杯薄酒休辞醉) |
| 玉楼春(烟炉不断腾金兽) |
| 卜算子(寿酒不论杯) |
| 点绛唇(玉宇沉沉) |
| 瑞鹤仙(四山秋气爽) |
| 鹧鸪天(寿菊才开□□□) |
| 满庭芳(偃屈霜青) |
| 南歌子(暖日烘晴昼) |
| 鹧鸪天(万古寒光太白精) |
| 踏莎行(月挂琼钩) |
| 金菊对芙蓉(银烛摇红) |
| 满江红(寒日春温) |
| 南乡子(梅雪弄芳馨) |
| 水龙吟(玉梅含腊传香) |
| 满江红(雪坞霜林) |
| 满庭芳(绛阙凌风) |
| 鹧鸪天(内府清虚息万缘) |
| 又(鹤驭来从玉帝前) |
| 减字木兰花(幕天席地) |
| 蝶恋花(急鼓初钟催报晓) |
| 玉楼春(风穿绣幙红波皱) |
| 满庭芳(十里轻阴) |
| 蓦山溪(群花烂熳) |
| 南乡子(人日过三日) |
| 满江红(腊后春前) |
| 江城子(绿阴庭院燕莺啼) |
| 烛影摇红(红叶翻阶) |
| 朝中措(年年重五近佳辰) |
| 好事近(梅润乍晴天) |
| 青玉案(虾须帘上铜钩小) |
| 天仙子(水曲桥平双燕语) |
| 点绛唇(帘卷荷香) |
| 鹧鸪天(袅袅香风响佩环) |
| 又(五福仙娥月殿来) |
| 蝶恋花(玉宇生凉秋恰半) |
| 感皇恩(浓露湛秋容) |
| 念奴娇(金神按节) |
| 鹧鸪天(彩舞萱衣喜气新) |
| 画堂春(月娥来自广寒宫) |
| 点绛唇(冰雪神人) |
| 愿双成(绣帘高卷沉烟细) |
| 柳梢青(玉嫩红娇) |
| 结语 |
| 附录 |
| 附录一 遗山词与杜甫诗对照表 |
| 附录二 遗山词补遗 |
| 附录三 《遗山乐府》序跋 |
| 附录四 遗山词总评 |
| 主要参考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