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红勋[1](2017)在《民航飞行员人因失误评价模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综合分析民航飞行员人因失误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结合飞机驾驶舱人为因素设计改进需求,从认知分析的角度,分别建立基于认知的民航飞行员人因失误定性分析模型(HMI-HEACS)和民航飞行员认知可靠性定量分析模型。并基于上述模型分别研究和分析了民航运输类飞机驾驶舱人因失误事故及事故征候、评价三种飞机驾驶舱显示界面。主要研究工作包括:1.基于认知的民航飞行员人因失误定性分析模型分析并比较目前飞行员人因失误分析方法的优势和不足,结合Wickens的信息处理模型、Rasmussen的技能-规则-知识模型、Hollnagel的失误模式分类、以及具体的事故和事故征候分析,最终构建基于认知的民航飞行员人因失误分析定性模型(HMI-HEACS)。2.民航飞行员人因失误定性分析模型的应用基于所构建的运输类飞机驾驶舱SHELL模型,从所搜集的事故及事故征候(NTSB事故数据库、CCAR事故和事故征候、以及其他来源的事故与事故征候)中采集出运输类飞机驾驶舱人因失误事故及事故征候,从而界定出本研究所需的基础数据。采用基于认知的民航飞行员人因失误分析定性模型(HMI-HEACS),采取总体分析和对比分析的方式,分析122起运输类飞机人因失误人因事故征候和36起运输类飞机驾驶舱人因失误人因事故,并说明数据分析结果在民航飞行员驾驶舱人因设计中的应用,给出大量的人为因素设计关注项目。3.基于认知可靠性的飞行员人因失误定量分析模型采用三参数威布尔分布拟合方法和最小二乘法来分析被试失误概率与规范化响应时间的概率分布拟合曲线,验证HCR方法在分析民航飞行员认知可靠性问题上的可用性,并最终建立民航飞行员认知可靠性模型。4.飞行员人因失误定量分析模型的应用基于B737-800飞行模拟器,在3种不同设计方案的主飞行显示界面下开展飞行模拟实验,采集了主飞行显示界面参数(空速、高度、俯仰、滚转、航向)超出安全裕度的飞行异常任务中被试的反应时间,基于认知可靠性的飞行员人因失误定量分析模型对三种显示界面总体设计方案进行了比较,说明了飞行学员HCR模型在飞机驾驶舱显示界面设计方案评价中的应用。通过研究得到一些有用成果,为该领域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一种改进的全面定性分析模型和定量分析模型,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加深本领域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王一媛[2](2014)在《全球近期灾害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张犇[3](2012)在《民国上海大空难 ——以1946年圣诞之夜三民航机失事为焦点的考察》文中指出中国民用航空发展史迄今已逾百年。清季民元是其奠基时期。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基于现实需要,始大力发展民航,开辟了2条主要航线,空运规模日渐扩大。抗战时期,中国民航事业受到毁灭性打击,而又在后期绝处逢生,并在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民航业也形成了由中国、中央两大国有航空公司为主的格局,其中中美合资的“中航”居主要地位。战后至新中国成立这四年多时间,中国民航在产业规模上迅速膨胀,而随着国民党政权的覆灭,旧民航也随之分化。中国民航的发展史同时也是一部空难史。从外国人在中国国内的首次飞行表演失事,到冯如的遇难,再到徐志摩的“吻火”,一路空难悲剧。战后四年,民航在社会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民航飞行密集度提高,但由于航空软硬件不完备,基础不牢固,造成大量民航失事。“复员运输”期间有7次空难,之后又经历了空前的民航失事高潮,在1946年、1947年两年之交,前后不足50天时间内,国有两民航公司重大失事8架次,死伤共计173人,造成公众心理恐慌和舆论大哗。这一系列事件对于中国民航业发展影响颇巨,当局采取了很多措施予以弥补,在完善航空场站设施、制定制度法规和机构改革等方面都有建树。此后,民航运营环境渐好,但也续有数次失事,随着国内局势的变化,航空公司的资产损失又有了新的动向。上海是当时中国的经济中心城市,也是最主要的民用航空港,在这一阶段繁忙的空运中起着枢纽作用,而发生于此期的大小民航空难或多或少都与之有些关联,此期的民航空难史是民国上海社会生活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充分挖掘档案、报刊资料,对1946年圣诞之夜三民航机在上海失事事件做了全景式梳理,对于灾难发生的现实环境、失事情形、抢险过程、善后处理、申诉情形、责任承担、社会影响等,尤其是遇难人员各自的惨烈状况和人生故事做了全面的展示,并以此为核心,向前后延伸,对民国末期民航空难予以系统性爬疏,旨在展现当时社会生活的这一重要侧面。
杨大乖[4](2011)在《另类生涯 福克·沃尔夫FW-200的征战》文中研究指明诞生和客机营运史20世纪二三十年代,当时的国际局势已经开始动荡多乱,从远东到欧洲,各种地区冲突不断,但是工业技术水平的进步和经济交往的密切,使得航空工业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黄金时期。马力越来越强劲的发动机、金属结构机身和蒙皮的出现,使得飞机的飞行速度和航程以及载重能力都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不少后世着名的飞机都是在这个时期打下的基础。航空运输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起来,民用航空技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当时世界上各国着名的航空制造公司都在这一领域内竞相展开角逐。
张国凤[5](2011)在《基于重大突发事件的即兴决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地球上人口的爆炸式增长,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经济活动日益频繁、结构更加复杂、规模不断扩大,导致人类社会的不稳定性越来越高。再加上自然灾害与人类社会活动相互复杂的交织,引起了具有连锁反应、发展极其迅猛、破坏极其巨大等特点的重大突发事件的发生。处置此类时间紧迫、难度巨大的重大突发事件,需要广泛动员与高效组织多地区、多层次、多部门、多专业机构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常规的应对方法或已有的应对预案难以直接使用。也就是说,应对重大突发事件,人类已有的知识已无法全面理解事件发生及演变的机理,无法把握事件发生变化的整体趋势,人类过去的应对经验不再适用,没有现成有效的行动模式。重大突发事件的即兴决策将为处置重大突发事件提供新的角度与思路。本文从快速处置重大突发事件的角度出发,以组织即兴为基本理论依据,在对重大突发事件与即兴决策研究的基础上,深入研究了重大突发事件即兴决策,得出了不同层级决策者、事件不同阶段的最优模式及其影响模式选择的因素。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通过逐步推进与对比分析的方式,对重大突发事件的特征进行了辨识;依据决策理论对一般决策、应急决策与即兴决策的涵义和主要特征进行了研究和归纳,提出了重大突发事件环境下进行即兴决策的必要性;本部分还分析了在事件发生的不同阶段、不同的决策层级等条件下即兴决策应用的频率和重要程度。其次,在组织即兴的基础上,提出组织文化、组织记忆、组织柔性、领导者风格、组织成员特质、资源等六个影响因素会对即兴决策的模式产生影响的假设。并在对决策模式系统的梳理的基础上,总结出能用于重大突发事件即兴决策的决策模式。然后,对近年来国内外重大突发事件,如美国的“9.11”事件、卡特里娜飓风、切尔诺贝利核泄露事件以及中美撞机事件进行了概述、详细分析并探讨了即兴决策应用模式与利弊得失,这一部分的目的是探讨重大突发事件发生后复杂、不确定情景下,哪些因素会对即兴决策产生影响,并得出决策者在事件的不同阶段、不同层级的决策者应选用哪种决策模式才能有效应对不断发展演变的重大突发事件。最后,在了解重大突发事件即兴决策的影响因素的基础上,通过对“5.12”汶川大地震的研究,进一步研究验证六个影响因素对重大突发事件即兴决策的重要作用。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本部分最后分别从危机意识、决策模式等几个方面为政府应对重大突发事件提出一些相应的政策建议。通过本文的研究,作者期望可以为未来正确快速处理重大突发事件提供新的思路,达到将灾害损失降低到最低程度的目的。
刘季[6](2009)在《幻影神话 以色列“幻影敢死队”征战纪实》文中提出★20世纪60年代,如果对飞行速度达两马赫的军机按空战能力排名的话,法国幻影Ⅲ战机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虽然幻影Ⅲ的整体水平并非一流,该机配备的阿塔9B-3发动机远没有美国发动机功率强大,其武器系统也落后美国同类产品好几年,但它利用"后发制人"的优势,在借鉴别人技术成果的基础上,取得了一些关键性技术指标的突破。尽管幻影Ⅲ的产量远低于同时代的苏联米格-21和美国F-4,但却是当时世界上卖得最"火"的第二代战机。★最令人费解的是,使用幻影Ⅲ击落敌机最多的,不是法国人自己,而是该机的一个小客户——以色列,它购买的幻影Ⅲ只占其海外销量的10%。事实证明,正因为以色列空军(IDF/AF)的完美演绎,才造就了幻影Ⅲ在销售上的成功。特别是1967年和1973年两次中东战争中,以军用幻影Ⅲ取得的惊人战绩,为幻影打了"活广告"。本专题将为您揭示以色列空军"幻影敢死队"的征战神话。
韩彤[7](2008)在《2007年世界民航事故和事故征候回顾》文中研究指明1月1日,印尼亚当航空公司一架波音737-400型客机在从爪哇岛的泗水飞往苏拉威西的万鸦老途中失踪,机上共有102人。1月9日,一架载有土耳其工人的运输机在伊拉克巴格达机场附近坠毁,造成至少30人遇难、2人受伤。1月14日,一架从巴拿马飞往委内瑞
老毕[8](2007)在《逝去的老六——歼—6战斗机家族全谱(四)》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改进评价2005年,曾经在中国大陆上空飞行了四十多年的作战型歼-6飞机终于全部正式退役了,而想要为米格-19的中国之旅画上了一个句号的话还需要等待歼教-6飞机退役的那一天。作为中国生产数量最多、装备数量最大的歼击机,在其漫长的时间里也留给人们留下了更多的思索。第一个疑问是为什么歼-6飞机会在中国生产如此之长的时间?是空军的要求?还是航空工业制造部门的要求?在1957年米格-19飞机引进之际,该机还是当时世界上较为先进的作战飞机,比其性能更好的 F-104和米格-21战斗机才刚刚研制出来不久,在美国和苏联两个超级大国的空军里也才开
郭雳[9](2007)在《台湾:“反斩首”使用什么直升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2007年3月8日台湾军方举行了一次军事演习,这次演习看起来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是细细观察就会发现,台军在演习中出动了一支非常特别的部队——陆军航空特战旅,这支部队的主要任务是执行"反斩首"作战任务。据报道,在3月8日的这次演习中,台湾军方出动了各种直升机执行"反斩首"行动。"反斩首"部队的"斩首"行动在这次演习中,台军的"反斩首"部队最先执行的并不是"反斩首"任务,他们首先执行的是"斩首"行动。我们先来探一探这支部队的底细。台湾的"反斩首"部队是陆军航空特战
韩彤[10](2007)在《2006年世界空难及飞行事故一览》文中研究说明1月3日,刚果(金)一家私营航空公司的“安-26”客机在东北部的东方省伊土里地区坠毁,机上的3名乘客侥幸逃生,只是受点伤。目前,机组人员的安全情况不详。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1 引言 |
| 1.1 研究背景 |
| 1.2 国内外现状 |
| 1.2.1 国外研究现状及趋势 |
| 1.2.2 国内发展现状及趋势 |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 1.4 本文的研究意义 |
| 1.5 本文的章节安排 |
| 2 民航飞行员人因失误分析理论与方法 |
| 2.1 基于组织取向的模型分析 |
| 2.1.1 REASON模型 |
| 2.1.2 HFACS模型 |
| 2.2 系统设计和工效学取向的模型分析 |
| 2.2.1 SHELL模型 |
| 2.2.2 Firenze模型 |
| 2.3 人误分类与分析的TER框架 |
| 2.4 认知模型分析(W-O-R) |
| 2.4.1 Wickens的信息处理模型 |
| 2.4.2 O’Hare的评估飞行员差错的分类框架 |
| 2.4.3 人的行为三层次控制模型 |
| 2.4.4 人误分类模式 |
| 2.5 本章小结 |
| 3 基于认知的民航飞行员人因失误定性分析模型 |
| 3.1 模型的总体思路的建立 |
| 3.2 信息获取与监控模块设计 |
| 3.2.1 信息获取与监控的方式 |
| 3.2.2 信息获取与监控阶段的失误模式 |
| 3.2.3 信息获取与监控阶段失误模式的影响因子 |
| 3.2.4 模块设计小结 |
| 3.3 信息分析模块设计 |
| 3.3.1 信息分析的方式 |
| 3.3.2 信息分析阶段的失误模式 |
| 3.3.3 信息分析阶段失误模式的影响因子 |
| 3.3.4 模块设计小结 |
| 3.4 信息决策模块设计 |
| 3.4.1 信息决策的方式 |
| 3.4.2 信息决策阶段的失误模式 |
| 3.4.3 信息决策阶段失误模式的影响因子 |
| 3.4.4 模块设计小结 |
| 3.5 信息执行模块设计 |
| 3.5.1 信息执行的方式 |
| 3.5.2 信息执行阶段的失误模式 |
| 3.5.3 信息执行阶段失误模式的影响因子 |
| 3.5.4 模块设计小结 |
| 3.6 基于认知的民航飞行员人因失误分析模型的建立 |
| 3.7 本章小结 |
| 4 民航飞行员人因失误定性分析模型的应用 |
| 4.1 数据采集模型的构建 |
| 4.2 数据采集过程和结果 |
| 4.2.1 数据来源 |
| 4.2.2 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
| 4.2.3 数据采集结果 |
| 4.3 模型的应用分析 |
| 4.3.1 对发生时机的分析 |
| 4.3.2 对失误方式的分析 |
| 4.3.3 对表现形式的分析 |
| 4.3.4 对机型的分析 |
| 4.3.5 对飞行时段的分析 |
| 4.3.6 对直接后果的记录分析与讨论 |
| 4.3.7 对伤亡程度分析与讨论 |
| 4.3.8 对所涉及的驾驶舱界面的分析与讨论 |
| 4.4 本章小结 |
| 5 基于认知可靠性的民航飞行员人因失误定量分析模型 |
| 5.1 人因与认知可靠性理论基础 |
| 5.2 飞行员人因失误定量分析模型的建立 |
| 5.3 本章小结 |
| 6 民航飞行员人因失误定量分析模型的应用 |
| 6.1 实验设计及实施 |
| 6.1.1 被试 |
| 6.1.2 飞行异常状态的选取 |
| 6.1.3 飞行模拟任务 |
| 6.1.4 数据采集与分析 |
| 6.2 结果 |
| 6.2.1 总的结果陈述 |
| 6.2.2 三个界面拟合结果之间的比较 |
| 6.3 本章小结 |
| 6.3.1 本章的目的和作用 |
| 6.3.2 本章的创新点 |
| 6.3.3 研究与IAEA等差异的原因 |
| 7 结论与展望 |
| 7.1 研究结论 |
| 7.2 研究的创新点 |
| 7.3 研究存在的局限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附录 1 NTSB事故列表 |
| 附录 2 ASN及其它事故列表 |
| 致谢 |
| 作者简介 |
| 内容摘要 |
| Abstract |
| 目录 |
| 导论 |
| 第一章 中国民航事业的艰难步履 |
| 一、 中华民航小史 |
| 二、 战后国内民航事业的基本状况 |
| 三、 抗战前后迭次航机失事事件追述 |
| 第二章 圣诞夜下的惨烈一幕 |
| 一、 三机失事的整个经过 |
| 二、 被难人员及家属的血与泪光 |
| 三、 1947 年初的国内空难恐怖 |
| 第三章 惨剧之后棘手的善后工作 |
| 一、 如何发生 |
| 二、 如何赔偿 |
| 三、 如何追究 |
| 四、 如何改进 |
| 第四章 惨剧外的回响 |
| 一、 彼时世上空难多 |
| 二、 骇时奇祸终尘封 |
| 结语 |
| 主要参引文献 |
| 附录 |
| 一、 总附表 |
| 二、 关于民用航空失事的若干文献 |
| 后记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1章 绪论 |
| 1.1 研究背景 |
| 1.2 研究意义 |
| 1.3 研究方法 |
| 1.4 本文所做的主要工作 |
| 1.5 基本思路与研究框架 |
| 第2章 文献综述 |
| 2.1 重大突发事件的相关研究 |
| 2.1.1 突发事件的研究 |
| 2.1.2 重大事件的研究 |
| 2.1.3 重大突发事件的研究 |
| 2.2 应急管理的相关研究 |
| 2.2.1 应急管理的概念 |
| 2.2.2 应急管理能力的研究 |
| 2.2.3 各国应急管理系统与实务 |
| 2.3 即兴决策文献综述 |
| 2.3.1 组织即兴的基本原理 |
| 2.3.2 重大突发事件即兴决策的研究 |
| 本章小结 |
| 第3章 重大突发事件即兴决策的引入 |
| 3.1 重大突发事件的特征辨识 |
| 3.2 即兴决策的特征辨识 |
| 3.3 重大突发事件中即兴决策的分析框架 |
| 3.4 不同条件情景下的即兴决策应用研究 |
| 3.4.1 事件进程的不同阶段 |
| 3.4.2 处理事件的不同决策层 |
| 本章小结 |
| 第4章 重大突发事件即兴决策理论模式的构建 |
| 4.1 影响即兴决策的因素 |
| 4.2 即兴决策模式的研究 |
| 4.2.1 决策模式的内涵 |
| 4.2.2 即兴决策模式的类型 |
| 本章小结 |
| 第5章 重大突发事件即兴决策的案例研究 |
| 5.1 “9.11”事件 |
| 5.1.1 “9.11”事件始末 |
| 5.1.2 美国政府对恐怖袭击事件的具体应对 |
| 5.1.3 “9.11”事件中美国政府运用即兴决策的利弊得失 |
| 5.2 卡特里娜飓风事件 |
| 5.2.1 卡特里娜飓风事件概况 |
| 5.2.2 卡特里娜飓风登陆前、后美国政府表现 |
| 5.2.3 卡特里娜飓风事件中即兴决策的应用与效果 |
| 5.3 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件 |
| 5.3.1 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件概况 |
| 5.3.2 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故处理情况 |
| 5.3.3 即兴决策在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故中应用与效果评析 |
| 5.4 中美撞机事件 |
| 5.4.1 中美撞机事件始末 |
| 5.4.2 中美两国政府的具体应对 |
| 5.4.3 中美撞机事件中两国政府即兴决策的分析 |
| 本章小结 |
| 第6章 中国处置重大突发事件的基本经验、主要教训及对策建议 |
| 6.1 汶川地震概况与分析 |
| 6.1.1 汶川地震概况 |
| 6.1.2 中国政府在汶川地震后的具体应对 |
| 6.2 应用即兴决策处置重大突发事件的经验﹑教训及建议 |
| 6.2.1 应用即兴决策处置重大突发事件的基本经验 |
| 6.2.2 应用即兴决策处置重大突发事件的主要教训 |
| 6.2.3 应用即兴决策处置重大突发事件的对策建议 |
| 本章小结 |
| 第7章 结论与研究展望 |
| 7.1 本文总结 |
| 7.2 研究展望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