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世博经济:重要战略机遇期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世博经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论文文献综述)

郭泉真,刘颖[1](2010)在《一份“成功、精彩、难忘”的答卷》文中研究表明2010年10月31日,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闭幕。 184个日夜,万国风采耀浦江,中国向世界履诺。 184个日日夜夜,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有力领导下,在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下,在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的鼎力相助下,在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更加奋发有为”的历史关口?

花建[2](2010)在《从世博会到“后世博”:中国文化产业的新战略和新资源》文中提出从1851年伦敦世博会以来,许多主办国家开发世博会文化资源,积累了宝贵的历史经验。中国的"后世博"时期即2010年上海世博会之后的2010—2020年间,是中国文化产业提高能级、规模和效益的战略机遇期。中国文化产业要大力开发"后世博"的文化资源,增强文化产业的内容创造力、科技研发力、国际包容力和时尚影响力,在综合实力方面跨上新的历史台阶。

方伟杰[3](2010)在《对开发区有效实施转型发展的策略思考》文中认为开发区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战场,既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示范区,又是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排头兵,理应在推动转型升级、实现率先发展上走在前列。当前,开发区之间的竞争已经不是单纯的数据指标的竞争,也不是有形资源的比拼,更多的是软实力的较量,是发展潜力和可持续能力的竞争。

李亚瑞,李亚敏[4](2009)在《把握世博契机 发展会展经济——兼议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启示》文中研究表明当前,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使得全球经济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行态势,在此背景下,大力发展会展业,不仅将直接促进会展经济的发展,也将带动全球经济逐渐走出困境,营造经济新一轮的"增长点"。本文通过对会展业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机理进行分析,阐述会展业将直接或间接地带动建筑、交通运输、餐饮、保险、娱乐、金融等多行业发展。以此为基础,分析2010年上海世博会对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重要作用,本文最后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雍君[5](2008)在《世博经济助推汽车业》文中指出进入2008年,上海世博筹备工作锣鼓越敲越紧,今年将是世博会筹办工作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的重要一年。一个"成功、精彩、难忘"的世博会,正在向世人走来。据预算,世博会直接项目投资逾100亿美元,而所配套和带动的动态投资将近3000亿人民币。

肖道刚[6](2008)在《基于成本—收益理论的上海世博经济影响研究》文中提出世界博览会是由一个国家的政府主办,有多个国家或国际组织参加,以展现人类在社会、经济、文化和科技领域所取得成就的国际性大型展示会。世博会享有“经济、科技、文化领域内的奥林匹克盛会”的美誉,不仅能给参展国家带来发展的机遇,扩大国际交流和合作,促进经济的发展,而且也能给举办国家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宣传和扩大举办国家的知名度和声誉,促进社会的繁荣和进步。2010年上海世博会是上海经济发展的又一历史机遇,对于加速推进上海国际化大都市的建设和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具有积极作用。世博会是通过世博经济对举办国家和城市产生影响。世博经济作为一种经济活动,要研究它必然离不开世博会的成本与收益问题,研究如何降低成本,提高效益,扩大世博会对经济的正面影响,降低其负面影响,实现举办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研究内容共分四个部分。第一章为绪论,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于研究目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和本文的创新点与不足。第二章为世博经济理论研究综述,主要介绍了世博经济的概念、特征、经济价值分析、构成及世博会的成本收益分析方法。第三章运用成本收益分析方法对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成本与收益进行了分析。第四章着重分析了2010年上海世博会对上海经济的影响。通过分析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收入支出情况,发现如只计算世博会运营期间的投入费用,在市场开发良好的情况下,能实现少量盈余;但是,如将世博会筹办期间的动拆迁、工程建设、配套基础设施建设费用计入举办世博会的投入,则世博会举办的经济效益将会降低,出现亏损。然后本文深入分析了2010年上海世博会对上海经济的影响,分为正面影响与负面影响两个方面。正面影响包括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两个层次。直接正面影响主要有对上海经济增长的直接拉动作用、促进就业增长、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交通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政府管治能力的提高、城市文化的弘扬、城市形象的提升、更加开放性环境的营造;间接影响主要有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人力资本的提升。负面影响包括世博会的“挤出效应”、助推房地产泡沫的形成、非受益群体利益受损以及设施的闲置与过剩。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对策和建议。

徐菁[7](2008)在《浙江省入境旅游规模差异研究》文中指出在开放的市场环境下,系统内的旅游差异将永远存在。现实中这种差异已经成为常态,而对这种区域差异发展现象的研究也成为现今旅游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以规模差异研究为切入点,通过计算浙江省1991-2006年11个地级市的入境旅游规模分布数据,即对差异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演变进行描述和分析。又运用城市地理学中的相关理论对浙江省入境旅游的位序-规模情况进行研究。前者以绝对平均为标尺来衡量差异,建立在系统应保持均值发展的理论假设上,尽管也符合差异的趋势,但所得到的差异值客观上放大了旅游发展的差异程度。而后本文探索一种更符合实际的差异研究方法。用等级-规模来衡量差异,并验证了模型的合理性。本文得到;(1)浙江省的入境旅游已经出现均衡化发展的环境,差异逐渐缩小,首位度下降,区域发展出现集中化趋势。(2)在差异演变过程中所经历的95年之前的快速下降期、95-00年的稳定下降期和01年以后的快速波动下降期,是政策导向、经济基础、交通条件、资源开发、事件影响等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3)北部地区内差异是现阶段差异的主要作用力,而南北地区间差异是决定浙江省入境旅游规模总体差异的关键。(4)浙江省入境旅游规模差异分布符合位序-规模发展模型。(5)用理想状态的捷夫模型计算得到的差异远小于传统方法计算下的差异,使差异值均在合理范围之内,并呈下降趋势,这使本文找到了衡量区域旅游差异的一种合理方法。本文立足于促进浙江省入境旅游的有序差异发展这一核心命题,用定量的方法综合反映差异发展情况,并对区域有序差异发展的策略进行探讨,以期对区域旅游发展政策的制定等宏观决策提供理论层面的参照。首先,本人总结前人的研究经验,选取变异系数、基尼系数、首位度、赫芬达尔和锡尔熵这五个最为常见的差异研究指标,对浙江省1991-2006的入境旅游规模分布数据进行处理和计算,得到了浙江省入境旅游规模的总体差异变化规律以及南北地区间、地区内、各市间的差异演变情况及贡献率。而后,为了避免上述传统研究方法基于绝对平均目标下的差异研究这一局限,考虑到现实中的区域发展往往存在一种合理的等级结构,从而使其成为一种有机增长的组织系统。因而本文借用城市地理学中的位序-规模理论进行差异的进一步研究。通过历年数据的回归分析得到,浙江省入境旅游规模符合罗特卡模型,且历年的拟合度均很高。基于这一基础,本文假设区域入境旅游规模发展的理想状态也应如城市地理学规定,符合捷夫模型,从而计算了理想状态下的变异系数、基尼系数、首位度和赫芬达尔系数的值,将其与前面计算出的历年实际值相比,得到差距值,用一种新的评价视角来衡量区域旅游规模差异,从而发现:用位序-规模的方法进行衡量,浙江省入境旅游规模差异远没有传统方法计算所得来得大。而且各指标的历年演变曲线也符合前面得到的三个时间段划分。因而本文认为,捷夫模型应成为衡量浙江省入境旅游规模有序差异发展的一种合理方法。最后,基于将浙江省入境旅游规模引向合理有序发展的目标,本文深入分析了经济的发展水平(人均GDP)、城市职能(优势产业和优秀旅游城市)、交通可达性(机场、铁路)、资源分布(A级景区数量与等级)、重大事件(节庆及主题年)五项影响因子与位序规模分布的相关性,并提出有序差异发展的具体策略。

邹阳[8](2008)在《世博会期间上海蔬菜供给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是第一次在发展中国家举办的世博会,世博局等机构预测的结果显示,上海世博会的客流规模总量将达到7500万人次。如此大规模的客流涌入势必会对上海市的蔬菜需求的猛增,同时也对上海市蔬菜供给提出了新的要求。主要包括需求数量的大量增长、质量安全要求的显着提高、流通效率的大幅提升。本文主要也从蔬菜供给的数量、质量安全、流通这三个方面入手,寻求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在供给数量方面,通过一系列的回归分析,发现目前影响蔬菜供需的主要因素包括自然情况、播种面积和人口数量;计算蔬菜总体和具体品种各月、各季的弹性,得出市场上蔬菜的供给除了要针对不同的季节协调配送,更要针对不同品种重点供应等结论;预测世博期间上海蔬菜的需求数量,并从蔬菜种植方式、基地选择等方面提出相关对策。在质量安全方面,结合博弈模型得出的结论,分析目前上海蔬菜质量安全监管存在的问题;借鉴国内外重大活动中食品安全监管方面的经验,构建蔬菜质量安全监控体系,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在蔬菜流通方面,对上海蔬菜的流通现状及存在问题作以论述,参考发达国家先进经验,以保证世博会蔬菜供应为目标,提出“一个核心,两种渠道、三大环节、三项保障”的概念模型,并设计了世博会蔬菜流通的渠道,分别从供应环节、中间环节、零售环节作以具体规划,并就政策导向、技术支持和营销战略方面提出保障机制。

周鹤[9](2007)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文化营销中的历史文化价值》文中研究指明于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契机,上海将会尽力对世界做一个全方位的展示,文化营销是其中一个不可缺少的内容和角色。历史文化价值在文化营销中一直都是着力体现的主题,研究它在世博会中侧重的方面,实现的方式,实现的价值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李永钧[10](2007)在《世博经济与上海汽车工业》文中提出进入2007年,上海世博会筹备工作的锣鼓越敲越紧,2007年是上海世博会筹办工作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的重要一年。目前上海

二、世博经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世博经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论文提纲范文)

(3)对开发区有效实施转型发展的策略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经济实力的竞争
2 区域环境的竞争
3 产业基础的竞争
4 基础配套的竞争
5 资源条件的竞争

(4)把握世博契机 发展会展经济——兼议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作用机理:会展业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 会展业促进经济增长
    (二) 会展业激发科技信息软实力
    (三) 会展业具有强大的产业辐射功能
    (四) 会展业能够树立良好的城市形象
    (五) 会展业能增加社会福利和就业
三、战略分析:上海世博会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推动
    (一) 构筑新金融产业链
    (二) 推动服务产业升级
    (三) 促进金融市场创新
    (四) 吸引大量专业人才
    (五) 提升上海国际竞争力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 硬件支持:强化基础设施建设
    (二) 制度保障:完善相关法律规定
    (三) 资源整合:大力开发会展旅游
    (四) 统一协调:发挥行业协会优势
    (五) 战略制高:加强培训专业人才

(6)基于成本—收益理论的上海世博经济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目的
        1.研究背景
        2.研究目的
    二、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研究内容
        2.研究方法
        3.技术路线
    三、创新点与不足
第二章:世博经济理论研究综述
    一、世博经济概念、特征及经济价值分析
        1.世博经济的概念
        2.世博经济的特征
        3.世博经济价值分析
        4.世博经济的构成
    二、世博会成本—收益分析
        1.成本—收益分析理论
        2.世博会的成本—收益方法
第三章: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成本—收益分析
    一、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投入情况分析
        1.上海世博会筹办其间的工程建设、配套基础设施建设费用
        2.上海世博会会展期间的投入费用
        3.投入资金来源
    二、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产出情况分析
        1.上海世博会的市场开发情况分析
        2.上海世博会的收入情况分析
    三、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投入—产出分析
第四章:2010年上海世博会对上海经济影响分析
    一、2010年上海世博会对上海经济的直接正面影响
        1.对上海经济增长的直接拉动作用
        2.促进就业增长
        3.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4.交通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
        5.政府管治能力的提高
        6.城市文化的弘扬
        7.城市形象的提升
        8.更加开放性环境的营造
    二、2010年上海世博会对上海经济的间接正面影响
        1.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2.产业结构的调整
        3.人力资本的提升
    三、2010年上海世博会对上海经济的负面影响
        1.世博会的"挤出效应"
        2.助推房产泡沫的形成
        3.非受益群体利益受损
        4.设施的闲置与过剩
    四、相应对策与建议
        1.注重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
        2.学习和借鉴国外成功办博经验
        3.联动长三角,拉长世博经济链
        4.协调世博规划与城市规划,降低成本
        5.抓好市场开发,增加收入
        6.做好场馆后续利用,回收成本
附件
参考文献
后记

(7)浙江省入境旅游规模差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图录
表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标
    1.3 研究意义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
        1.4.1 对区域经济差异的相关研究
        1.4.2 对中国区域旅游差异的相关研究
        1.4.3 浙江及周边省域旅游发展差异相关研究
    1.5 研究的主要方法
        1.5.1 文献分析法
        1.5.2 数据分析法
        1.5.3 学科交叉研究法
    1.6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6.1 研究思路
        1.6.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浙江省入境旅游差异与有序差异发展的理论基础
    2.1 区域发展理论
    2.2 均衡增长理论
    2.3 经济增长理论
    2.4 首位分布和等级-规模理论
第三章 浙江省入境旅游规模差异分析
    3.1 基础数据的收集和处理
        3.1.1 基础数据的收集
        3.1.2 数据的处理
    3.2 总体差异计算及分析
        3.2.1 相关系数的简述
        3.2.2 历年总体旅游规模发展差异及变动
        3.2.3 处理结果及分析
    3.3 区域内部差异计算及分析
        3.3.1 Theil系数的描述
        3.3.2 区域间及区域内差异的计算及分析
        3.3.3 地区间及地区内差异对浙江省入境旅游差异的贡献率比较
第四章 等级规模体系构建及有序差异的探讨
    4.1 等级规模体系的构建
        4.1.1 旅游等级规模体系的引入
        4.1.2 浙江省入境旅游规模分布
        4.1.3 浙江省旅游等级-规模特征分析
    4.2 浙江省入境旅游规模有序差异度的探讨
        4.2.1 有序差异度的提出
        4.2.2 有序差异度的计算及分析
第五章 浙江入境旅游规模差异发展的影响因素及策略研究
    5.1 影响因素分析
        5.1.1 相关影响因素:经济发展水平
        5.1.2 相关影响因素:城市职能定位
        5.1.3 相关影响因素:旅游资源数量等级
        5.1.4 相关影响因素:交通可达性
        5.1.5 相关影响因素:重大事件作用
    5.2 策略研究
        5.2.1 加强杭州的市场管理机制,提高区域核心扩散力
        5.2.2 外借民营经济投资,内用贸易经济扶持,构建几大政策发展特区
        5.2.3 对南部地区进行块状规划,以政策指向为动力,加强特点稀品旅游地打造
第六章 结论及创新点
    6.1 主要结论
    6.2 创新点
    6.3 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8)世博会期间上海蔬菜供给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研究目标和内容
    1.3 论文结构框架
第2章 相关文献综述
    2.1 重大会展研究情况
    2.2 农产品质量安全
    2.3 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
第3章 世博会蔬菜供给总体思路
第4章 世博会与蔬菜供给数量
    4.1 上海蔬菜供给分析
        4.1.1 自然情况与蔬菜产量
        4.1.2 蔬菜播种面积与产量
        4.1.3 蔬菜生产规模与产量
    4.2 上海市场蔬菜需求分析
        4.2.1 收入与蔬菜需求
        4.2.2 饮食结构与蔬菜需求
        4.2.3 人口数量与蔬菜需求
    4.3 需求函数的估计
    4.4 蔬菜需求弹性分析
    4.5 具体品种弹性分析
    4.6 世博会与上海蔬菜供需
        4.6.1 历届世博会情况简介
        4.6.2 上海世博会客流量估测
        4.6.3 世博会期间蔬菜需求情况分析
    4.7 世博会蔬菜供给方案选择
        4.7.1 蔬菜种植方式的选择——设施与露地的比较
        4.7.2 种植基地的空间选择——上海各地区间比较
    4.8 本章总结
第5章 世博会与蔬菜质量安全
    5.1 质量安全的经济学分析
        5.1.1 蔬菜安全问题的特性
        5.1.2 生产者、消费者、政府之间博弈分析
    5.2 上海市蔬菜质量安全及监管现状
        5.2.1 上海蔬菜质量安全及监管概况
        5.2.2 存在问题
    5.3 国际重大活动食品安全监管经验
        5.3.1 悉尼奥运会
        5.3.2 日本爱知世博会
        5.3.3 北京奥运会
        5.3.4 经验借鉴
    5.4 世博会蔬菜质量安全建设相关建议
        5.4.1 世博会园区蔬菜质量安全监控系统
        5.4.2 世博会期间蔬菜质量安全建设内容
    5.5 本章总结
第6章 世博会与蔬菜流通
    6.1 上海市蔬菜流通概况
    6.2 上海蔬菜批发市场流通现状与存在问题
        6.2.1 现状分析
        6.2.2 批发市场流通渠道存在问题及对世博会蔬菜供应影响
    6.3 上海蔬菜市场外流通现状与存在问题
        6.3.1 现状分析
        6.3.2 市场外流通存在问题及对世博会蔬菜供应的影响
    6.4 国外蔬菜等农产品流通组织体系的经验
        6.4.1 日本农产品流通体系
        6.4.2 荷兰食品现代化流通组织体系
        6.4.3 美国食品现代化流通组织体系
        6.4.4 经验借鉴
    6.5 世博会上海蔬菜流通体系构建思路
        6.5.1 世博会蔬菜流通渠道设计思路
        6.5.2 世博会蔬菜流通渠道各环节规划
        6.5.3 世博会蔬菜流通保障机制
    6.6 本章总结
第7章 世博会蔬菜供给协调管理
第8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10)世博经济与上海汽车工业(论文提纲范文)

一、上海汽车工业迎来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
二、世博会对上海汽车工业发展的有利因素
三、世博经济将促进车、房消费互动发展
四、助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
五、2010:浓重而精彩的一笔

四、世博经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论文参考文献)

  • [1]一份“成功、精彩、难忘”的答卷[N]. 郭泉真,刘颖. 解放日报, 2010
  • [2]从世博会到“后世博”:中国文化产业的新战略和新资源[J]. 花建. 江西社会科学, 2010(08)
  • [3]对开发区有效实施转型发展的策略思考[J]. 方伟杰. 现代商贸工业, 2010(12)
  • [4]把握世博契机 发展会展经济——兼议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启示[J]. 李亚瑞,李亚敏. 新金融, 2009(07)
  • [5]世博经济助推汽车业[J]. 雍君. 上海经济, 2008(06)
  • [6]基于成本—收益理论的上海世博经济影响研究[D]. 肖道刚. 华东师范大学, 2008(11)
  • [7]浙江省入境旅游规模差异研究[D]. 徐菁. 南京师范大学, 2008(01)
  • [8]世博会期间上海蔬菜供给问题研究[D]. 邹阳. 上海交通大学, 2008(07)
  • [9]2010年上海世博会文化营销中的历史文化价值[J]. 周鹤. 科技经济市场, 2007(10)
  • [10]世博经济与上海汽车工业[J]. 李永钧. 汽车工业研究, 2007(08)


世博会论文 经济论文 上海世博会论文 经济学论文

上一篇:SC-Ⅱ型自动洗胃机维修实例
下一篇:与圈子相关的探索性试题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