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论程芳武的文学思想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成仿吾文艺思想散论(论文文献综述)

黄明姝[1](2021)在《青年问题与创造社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徐臻[2](2021)在《创造中的左翼:成仿吾与被忽略的卡本特》文中研究说明过去的研究认为成仿吾的文艺理论是对浪漫主义和表现主义的改造,并且将成仿吾转向左翼文学看作是对其过去文艺思想的否定,但研究者们大都忽略了卡本特对成仿吾的影响。首先,通过史料考证发现成仿吾知晓并一定程度上熟悉卡本特的文艺思想;其次,成仿吾的"表现说"和卡本特的"表现论"关系密切;再者,卡本特的文艺思想与左翼文学契合度高,这或许就是早已在成仿吾文艺思想中种下的左翼种子之一。

凌孟华,周心怡[3](2021)在《九十年文学史的创造社成立时间书写问题摭谈》文中研究表明关于创造社成立时间,所见九十余年来出版的一百余种中国现代文学史着作之书写可谓众说纷纭,大致可分为五类:1922年类,有数种;1921年7月类,多达60余部,超过50%;1921年6月类,有近30部;避而不谈月份类,有十余种;其他说法类,也有几种。究其原因,当是文学史家在材料掌握、学术视野、敏锐程度、创新能力、统摄功夫上的差异,反映了现代文学史书写的惰性问题、滞后问题和沿袭问题,也凸显了文学史与学术史的互动关系。

霍虹[4](2021)在《中国现代女作家作品批评研究》文中认为从1917年开始的文学革命到1949年7月第一次全国文代会召开,是中国文学史上通常所定义的现代文学时期,本论文把这一时间段内批评主体对当时女性作家及其创作的作品的共时性批评作为研究对象。在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间的历史与现实语境中,论文先是全面梳理并整体观照中国现代女作家作品批评,然后从批评主体的身份特征入手,进一步探究中国现代女作家作品批评的主要理念、模式和方法,分析其价值与局限,以期在推进完善中国现代女作家作品批评的整体性与主体性研究的基础上,促进中国本土的女性文学批评理论体系的建构与当代文学批评的发展。全文共分为六章,具体如下:第一章,绪论部分首先界定论文的研究对象并介绍研究缘起,然后爬梳至今为止学术界对中国现代女作家作品批评研究的概况,发现还比较欠缺整体性与主体性研究成果,从而确定了本论文的研究目的、思路、方法与意义等。第二章,对中国现代女作家作品批评进行文学史的梳理,勾勒出中国现代女作家作品创作与批评的整体脉络。文学革命到大革命失败时期,中国第一批现代女作家及其文学创作兴起,中国现代女作家作品批评随之诞生,并表现出发生期的特征,即批评主要集中于冰心等个别女作家、批评视角较单一、批评主要还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大革命失败到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时期,中国现代女作家作品繁荣发展,中国现代女作家作品批评也随之发展,表现为批评主体更加职业化、现代批评意识更加成熟、批评的理论性与系统性更强、批评视角更加开阔、形式多样的专业性批评成果大量涌现;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到第一次文代会召开时期,女作家及批评家被战争分割在国统区、解放区、沦陷区三大政治区域内,文学创作和批评都表现出各自区域的特征,国统区与解放区的批评与第二个十年相比略显单薄,而沦陷区的批评大多避开了战争和政治现实,更关注作品本身。第三章,考察了中国现代女作家作品批评主体的身份特征。第一个十年,中国现代女作家作品批评主体形成了核心相对稳定的较一致的现代知识分子身份认同,批评主体以现代知识分子身份进行的女作家作品批评,虽然立场不同、风格各异,但无不洋溢着改造现实的激情,以真诚的声音发出震撼人心的力量;随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落潮,第二个十年的中国现代女作家作品批评主体身份逐渐发生分化,主要分为革命者批评主体身份、左翼批评主体身份、自由主义批评主体身份,并在批评中表现出各自的身份意识;第三个十年受战争影响中国现代女作家作品批评主体被分割在不同的政治区域内,国统区批评主体生活颠沛流离、解放区批评主体接受知识分子身份改造、沦陷区批评主体的知识分子身份被压抑,五四时期所形成的中国现代知识分子身份认同在总体上趋于弱化;而三十年间,始终不变的是性别主体身份,男性性别身份的批评主体具有隐含的性别文化身份的权威地位,而处于边缘地位的女性性别身份的批评主体在面对同为女性的作家及其作品时则或是表现出深刻的共情或是表现出剧烈的排斥,暗含着女性性别身份的焦虑。第四章,进一步研究批评主体在以不同的身份经验对中国现代女作家作品进行积极主动的批评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批评理念。第一个十年,批评主体以较一致的现代知识分子身份认同对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的现实问题充满挑战的勇气与改造的激情,对追求“人”的全面解放、实现“人”的外在和内在的全面自由本质表现出十分的热情,大量引进国外各种文艺理论,其中的现实主义批评理念和浪漫主义批评理念被有不同身份意识倾向的批评主体所青睐,而现代女性文学批评理念却处于缺失的地位;第二个十年,随着批评主体现代知识分子身份的分化,五四时期基本达成共识的新文学观念发生瓦解,革命者和左翼批评主体秉持的是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理念,自由主义批评主体是以自由主义文艺批评理念为指导。新文学阵营被持有不同文学理念的知识分子们分裂成若干派系,各派系在对女作家作品争相阐释的过程中得以更深入地探求女作家作品的性别特征,女性作家及女性批评主体成长后也注意到自身性别与文学的关系,使得女性文学批评理论进入酝酿期;第三个十年,批评主体被分割在不同的政治区域,不同区域内不同身份特征的批评主体形成各自的文学批评理念,国统区主要是“宣传抗战”批评观、解放区主要是在“新民主主义”文化观影响下的批评理念、沦陷区出现了中国本土女性主义批评理论的萌芽。第五章,研究在不同文学理念的指导下中国现代女作家作品批评所形成的语境论和体验性两大批评模式。语境论批评模式关注中国现代女作家作品与“种族”“环境”“时代”因素之间的密切关系,体验性批评模式关注批评者面对现代女作家作品时内心的体验。在中国现代女作家作品批评理念中,强调文学对社会历史的反映与推动价值的批评理念更多地采用了语境论批评模式,强调文学表现内心、追求自由审美的浪漫主义、自由主义批评理念更多地采用了体验性批评模式;倾向于宏大批评话语的男性批评主体更多地采用了语境论批评模式,倾向于私人化批评话语的女性批评主体则更偏爱于体验性批评模式。在具体批评过程中,中国现代女作家作品批评主要运用了“知人论世”、感悟式“诗化”和“比较分析”等批评方法。第六章,论述中国现代女作家作品批评的价值与局限。中国现代女作家作品批评的价值主要体现在深刻影响了现代女作家们的创作方向,并在客观上推动了现代女作家作品在文学史中的经典化进程;批评中张扬了具有身份特征的“主体性”,始终保持一种主体“在场”的批评状态,以及在此过程中体现出的实践性、体验性等多方面的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特征,这些特征作为批评的“中国经验”对中国当代文学批评有着重要启示和借鉴价值;批评中产生了中国本土的女性主义批评理论的萌芽,可作为中国女性文学批评理论体系建构的根基。中国现代女作家作品批评的局限性主要体现在一些男性批评主体的男权主义思想以及其在批评中对女性性别体验的隔阂,阻碍了中国现代女性文学及批评理论的生长。

刘伊人[5](2021)在《创造社前期的文艺自律观研究》文中指出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以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等人为中心的文学社团创造社是规模和影响力极大的社团之一,创造社同仁以昂扬向上的激情抒写着富有个人魅力的自我,以饱满热烈的青春气息感染着青年知识分子,为当时的文坛带来面目一新的文学理论和创作。在它的十年历程中,前期创造社积极向文坛中心靠拢,为建设新文学而不断尝试,做出卓越的理论建树,创作实践也硕果累累,两者皆具有重视自我和个性的新浪漫主义特质,主张文艺应当重视自身特性,反对视文艺为政治工具;中期创造社具有承前启后的过渡性质,许多新鲜血液加入社团。随着社会形势越来越恶劣,其文论及创作实践开始朝革命文学方向转变,逐渐重视文艺的社会功利作用,文艺自律的主导地位渐趋让位于文艺他律;至大革命之后,后期创造社成为了无产阶级性质的文学社团,主要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积极推动无产阶级运动的开展,同时文艺被视为宣扬革命的口号,文艺他律观最终占据了统摄地位。前人对于创造社追求文艺自律性有一定的研究,但至今还没有明确、系统的论述。本文立足于前期创造社,试图探讨前期创造社的文艺自律观问题,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章,创造社前期文艺自律观的形成。在西学东渐的背景下,传统的文学工具论思想和西方文艺思潮中的文学自主论对前期创造社文艺观的形成具有深远的意义;受中西文化碰撞的时代潮流所影响,创造社主动向浪漫主义、自然主义、表现主义和唯美主义思想靠近,文艺观表现出鲜明的自律性;但在与文学研究会等人的论争中,创造社又时常表现出以文艺为武器的功利思想,且在特殊的社会环境下,文艺需要为社会和国家服务,推动民主和自由的进程,此时创造社的文艺观也表现出一定的他律性,从而在自律与他律的矛盾冲突中形成了其独特的文艺观。第二章,创造社前期文艺自律观的基本内容。分别是“自我表现”论、对真美善相统一的认识论和批评主体论,都集中表现出创造社对文艺自律性的追求。第一部分从自我表现的要求、形成基础和形象内涵三个方面对“自我表现”论加以阐释;第二部分评析创造社对真、美、善的具体要求,以及对三者关系的认识;第三部分从对批评的主体和过程分析得出批评论的特征是情理合一。第三章,创造社文艺自律观的转变。主要梳理和辨析创造社的文艺观从自律开始转向他律。前期创造社人手不足、资金短缺等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社团的运营,加之成员理念的不合,最终在内外多种因素影响下,前期创造社仓促结束。回顾前期创造社的理论和创作,创造社早已表现出强烈的现实主义倾向,社会形势愈见严峻,成员们开始转换思想和立场,力图从文学革命转向革命文学,在中后期完成了向文艺他律性的转变。第四章,创造社前期文艺自律观的价值、影响和局限。创造社前期的文艺观在自律与他律的冲突中,打破了文坛单调的格局,带来了与众不同的新声音,将青春激情带给了无数青年知识分子。其中对自我的价值确认、对真与美的追求等观念都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现代文学的面貌。我们也需看到,在这一过程中,创造社的极端和偏狭的思想行为同样给文学带来了不良的影响。尽管如此,十年中,创造社极为蓬勃的生命力使得它在失败中也一直摸索前进,越挫越勇,不断绽放新的光彩,即便对当代文学也仍然有着积极的启示和价值。

刘昱敏[6](2021)在《成仿吾早期“同情”和“超越”说的文学批评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成仿吾是创造社的台柱,他的文学批评思想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位置。他所提出的"同情"和"超越",为批评家如何鉴赏和撰写批评文章提供了理论基础。本文对成仿吾"同情"和"超越"说文学批评的研究现状进行综合性考察与梳理,发现其中的不足,努力探寻新的研究视角并深入挖掘成仿吾的文学批评理论。

吕增艳[7](2021)在《成仿吾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成仿吾是我国着名的无产阶级文学家、革命家、教育家和社会科学家,在其五十余年的教育生涯中,始终把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遵循,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始终践行共产主义崇高的社会理想。他是我国第一位文学家、革命家、教育家三者兼备的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大学校长,为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创建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诞辰一百周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动员大会上首次提出“树立正确的党史观”,继承党的百年历史波澜壮阔、气象万千的精神财富,是党的理论工作者现阶段的重要使命。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是党史学习的重要内容,成仿吾的人生发展历程堪称一部生动的“党的思想政治教育教科书”。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他主张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革命根据地高校的公共课程,把“战火中的大学”建设成为“从知识青年到革命战士的大熔炉”,奠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在党的教育事业中的基础性地位,确立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模式。新中国成立后,成仿吾坚持从中国具体国情出发,主张结合实际学习苏联教育经验,创造性地提出了基层教学组织——“教研室”的概念,首创思想政治理论课四大基础理论教研室,参与并构建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基本课程体系和教学研究体系,有效推动了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正规化发展。成仿吾被誉为“长征途上唯一的大学教授”“无产阶级革命教育的奠基者”“党校教育的开拓者”“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奠基人”“人民教育的旗手”“妈妈校长”等。这些称号,是对他在教育领域突出贡献的肯定。此外,成仿吾五译《共产党宣言》、精准翻译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对毛泽东教育思想进行科学阐释、撰写《长征回忆录》等等,使他获得党内“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和党内“思想政治教育大家”的赞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背景下,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系统梳理成仿吾思想政治教育思想和实践历程,总结成仿吾思想政治教育思想和实践的宝贵经验,既是对党的百年教育成果的历史传承,也是实现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守正创新和实践突破的重要借鉴。本文包括引论、结语和四章正文。第一章,系统梳理成仿吾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形成条件与发展历程。从时代背景、地域文化和家风传承三方面分析其思想产生的客观条件;从实践阅历、人格特质两方面论证了成仿吾思想政治教育思想产生的主观条件。关于发展历程,以近代中国新文化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新中国成立作为时间脉络,结合成仿吾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经历,归纳出其思想发展的萌芽萌动期、初步形成期、成熟发展期和系统深化期四个阶段,形塑起成仿吾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历史发展脉络。第二章,阐释成仿吾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主要构成。一是成仿吾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地位和功能的思想。对思想政治教育是“革命总战线中一条重要和必要的战线”“经济、政治工作的生命线”的地位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动员人民起来斗争”的重要功能进行理论阐发。二是成仿吾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基本原则的思想。包括思想政治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与其他社会教育相融合、“少而精”和“通俗化”相结合、“基本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五个方面。三是成仿吾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内容的思想。涵盖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教育,形势与任务教育,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道德教育,日常生活中的思想教育四个方面。四是成仿吾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思想。主要体现为“小先生”制与“自学辅导制”相结合,启发式和讨论式相结合,典型教育与亲自示范相结合,批评与自我批评相结合的教育方法。五是成仿吾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思想。在坚持学校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的基础上,探索报刊传播媒介和党的建设管理平台。第三章,对成仿吾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历史评价的研究。包括成仿吾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先进性、主要特色和历史贡献三部分。其先进性主要体现在: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坚持教育为社会革命服务的“教育救国”之路;反对经验主义,强调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学习苏联思想政治教育经验;弘扬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传统,创新性坚持和运用毛泽东思想三方面。其特色主要表现在:以立场坚定的党性原则勇担思想政治教育之重任,以“人民本位”的理念践行无产阶级思想政治教育,以服务于“党的中心任务”推进“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实现,以深厚的理论素养深耕思想政治教育“根基建设”,以实践探索精神推进整体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构建五个方面。历史贡献主要体现在:开创无产阶级思想政治教育新局面,探索与推进我国高校政治理论课完整的课程体系建设,彰显文学作品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先行者,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工作者。第四章,透析成仿吾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对当下的启示:“培养无产阶级理论战士”对坚持高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启示,劳动教育思想对当前开展劳动教育的启示,思想政治教育大众化思想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的启示,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法对坚持“理论的灌输性与启发性相结合”的启示,师德师风建设理念对思想政治教育人才队伍建设的启示。

付甜甜[8](2020)在《延安《讲话》前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的组织形态及理论推进》文中研究说明20世纪20年代初至延安文艺座谈会(以下简称“座谈会”)召开,马克思主义文论在中国完成了从稚嫩到成熟,从理论模仿、照搬到结合中国实际最终实现中国化的发展过程。作为一种外源性理论,马克思主义文论在中国的发展与传播离不开每个参与其中的文艺工作者的努力,更离不开各种文艺组织、刊物等的推动。座谈会前,以组织形态为划分依据,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发展与传播可以分为三个时期:社团时期(1921年至1930年,主要以文学社团为平台的传播时期)、“左联”时期(1930年至1936年,主要以“左联”为依托传播与发展的时期)、延安文艺前期(1937年至1942年,依托多种类型组织的发展时期)。不同时期的组织形态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这些特点既包含优点也有局限性。不同阶段的组织形态之间也有内在的关联,下一阶段的组织方式既有对上一阶段的继承也有发展,它们在发展的同时也呈现出新的问题。但无论是发展还是问题,又都成为下一个阶段的起点。在这种组织形态的更替与演进中,马克思主义文论不断向前推进。马克思主义文论在中国的发展始终与中国共产党有着紧密的联系。在不同的阶段,中国共产党人都或多或少参与了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的过程,成为组织形态的有机组成部分:社团时期,共产党人主要以个体身份有限地参与到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发展中,中国共产党作为组织,基本上没有介入这一过程;“左联”时期,中国共产党以其主导下的群众性文学组织——“左联”参与到这一进程,但受到客观条件的极大限制,尤其是在“左联”后期,党组织与“左联”一度失去联系;延安文艺前期,中国共产党直接组织领导了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发展,但此前党与文艺组织间松散的联结关系并没有完全改变。中国共产党作为组织参与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进程的局限性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因客观历史条件限制,介入与领导不够;二是因缺乏经验及党内的错误思想,造成了一些失误。社团时期,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发展与传播主要以文学社团为依托。文学社团作为本时期理论发展的主要方式,其优点是非常明显的:集团性的论战方式、激进的论战策略使马克思主义文论在短时间内获得了文坛的关注,为此后马克思主义文论赢得了一定的发展空间;文学社团集创作、批评与理论研究于一体,社团内的理论家与当下文坛、文本紧密联系,理论与文学实践互动,使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从开始就带有一种实践性品格;论战过程中各社团为了寻找有利于自身的理论武器做了大量的译介工作,为此后他们实现联合、成立“左联”奠定了基础。与此同时,局限性也客观存在:身处在社团中的理论家难以改变的、基于社团利益的先在立场,使得他们在提倡某种理论时,有意识地进行选择,甚至误解、扭曲,导致理论的偏狭、偏激;文学社团作为一种群体组织,其群体行为在思维以及决策上的特点,助长了“左”的倾向,压抑了左翼文学内部多元化观点的发展;中国现代文学社团留有封建宗法组织的痕迹,为了标榜自己的观点而导致门户之见,忙于无谓论争与内耗,未认真进行学理辨析,不利于学术问题的探讨。从整体上来看,马克思主义文论本时期在国内的发展还是初步的、稚嫩的且有很大片面性。“左联”时期,马克思主义文论在中国的发展以中国共产党为主导,以群众性文艺组织“左联”为具体依托。“左联”与社团时期的文学社团相比既有一些共性,也有不同之处。共性在于:在社团生存方式上,他们都采取激进的、对外论战的生存策略;在人事关系上,普通盟员之间的关系较为松散,以刊物作为联结的纽带。不同之处在于:从立场上看,“左联”成立的首要因素是政治立场的一致,而社团时期的文学社团基本都是同人社团,更多是以文学观点、趣味的一致作为集合的因素;从组织结构来看,“左联”比普通文学社团结构更为严密,且多了一个机构——党团。“左联”的优势在于:在中国共产党的主导下,它将文坛上的左翼文艺团体以及个人都收入麾下,结束了左翼文坛论争不断的混乱局面,保存并壮大了左翼文艺力量。马克思主义文论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实现了初步的中国化。“左联”在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发展过程中也呈现出一定的局限性:首先,“左联”内部有两个领导核心一一党团与鲁迅,这两个核心之间因“左联”后期“联络人”的不确定性以及非面对面的交往模式而导致沟通不畅,不利于“左联”文艺活动的深入开展;其次,“左联”是一个以社团间联合为主导的新型文学组织,这使得“左联”的组织基础薄弱,内部思想分歧并不时论争,造成了内部的分裂与隔阂;最后,“左联”是“国际革命作家联盟”的成员,苏联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左的、机械主义的倾向也对“左联”有着直接的影响。延安文艺前期,国内外的社会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中国共产党陕甘宁边区政府的成立,为马克思主义文论在中国的发展提供了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马克思主义文论在这里获得了相对自由多元的发展空间。因此座谈会之前,各种类型的文艺组织蓬勃发展。粗略地划分,这些文艺组织包含两大类型,一类是自由结社的知识分子型文学社团、一类是以文艺演出为主的文艺团体。前者主要继承了国统区的左翼文艺传统,后者则承继苏区文艺而来。这些蓬勃发展的文艺组织部分地克服了“左联”后期所出现的关门主义和宗派主义。本时期组织形态上的最大特点是党的高层领导对马克思主义文论发展的高度关注与指导。但是座谈会之前的文艺组织也存在一些局限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数量大、种类多、层次丰富,但是没有一个核心的领导组织进行统一的管理,这就造成文艺组织各自为政,莫衷一是。各文艺组织虽然明确文艺活动的大方向,但是对具体文艺问题的理解还存在着比较大的差异;第二,《讲话》前文艺活动总体上是在一种比较自由的氛围内开展,这在当时有积极意义,但是在战时敌我斗争的情况下也有其消极的一面,如一些文艺团体内部过于散漫、缺乏纪律性与集体意识、个人主义严重等。这就影响了文艺活动的深入,甚至产生了一些问题。而这些都成为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讲话》形成的重要背景。结语部分包含三方面的内容:首先,总结《讲话》前不同时期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发展与传播的组织形态特点及这种特点对理论发展的积极与消极影响:其次,梳理了三种组织形态下一些重要的马克思主义文论子命题的推进。这实际上是对论文主题进行另一个视角的解读;最后,总结了《讲话》形成的背景以及《讲话》作为文艺理论所取得的重要理论成果。

王文静[9](2020)在《成仿吾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实践和主要理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都有一个共同的特性,即他们既是马克思主义的学习者,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的践行者和传播者,这一特点在中共开国一代马克思主义者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他们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践行和宣传,是马克思主义能够在中国广泛传播的一个重要因素。成仿吾(1897-1984)是我国着名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教育家,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作出了突出贡献。本文力求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从时代、实践、思想的三者互动中对成仿吾学习、践行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活动和理论构建进行综合分析,总结成仿吾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所作出的重要贡献及其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启示。成仿吾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是客观时代背景和个人主体意识共同作用的结果。十月革命的胜利和中国革命的不断向前发展,促使成仿吾把目光投向马克思主义。强烈的爱国情怀和丰富的人生经历,促使他完成由民主主义者到马克思主义者的思想转变,确立了马克思主义信仰,用毕生精力践行和传播马克思主义。成仿吾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方式多样且具有典型性。他创办《文化批判》《赤光》等多种刊物不断介绍马克思主义,宣传革命主张。他以笔为枪,在鄂豫皖根据地和长征途中积极开展革命斗争。他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教育事业,践行毛泽东的教育思想,为抗战和新中国建设培养大批人才。他晚年校译了大量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着作,帮助国人准确学习、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文革”时期他撰写《长征回忆录》重温长征精神,与错误思想作斗争。实践基础上的理论构建是成仿吾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大众化的重要内容。作为着名的文学家和教育家,成仿吾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和教育理论两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理论构建和宣传。在文艺方面,他积极倡导革命文学,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论证革命文学的合理性并对其进行理论阐发;他提倡革命文艺大众化,论述革命文艺大众化的必要性和实现途径,实际领导和组织革命文艺活动。在教育方面,成仿吾积极践行教育为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办学方向,坚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劳动者的培养目标,坚持教育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方式,为新中国构建马克思主义的教育模式提供了经验借鉴。成仿吾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实践和理论构建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与现实启示。他坚持系统思想政治教育,培养了大批革命战士与学者,推动了革命和教育事业的发展,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大众化的进程。成仿吾传播马克思主义有其独特风格和特点,围绕“救亡图存”和“建设发展”的目标,紧扣现实问题、坚持破立并举、综合多种媒介、充分利用高校传播马克思主义,为当下推进党的指导思想深入人心、深入群众提供了有益借鉴。

张盟[10](2020)在《论方舟的诗》文中认为方舟(1966——),本名周柏,是改革开放后最早一批“南下”的诗人之一,也是南方“打工诗歌”的代表作家。他在诗歌创作初期受“朦胧诗”影响较大,后期逐渐趋向写实并创作了大量的打工纪实诗。方舟的诗立足生活现实但又不乏抒情与想象,他的诗得到同时代诗人杨克、郑小琼、叶延滨等人的认可,当代诗歌评论家们对其诗歌创作亦作过不少的研究与评述。作为一位寓居在南方都市东莞从事底层写作的诗人,方舟其人其诗显然很难跨越“精英史观”进入主流文学史的研究视线,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方舟诗歌缺乏研究的价值和意义。本论文试图在详细整理方舟诗歌作品的基础上,采用访谈互动与文本分析相结合的形式对方舟的诗歌创作经历、诗歌的艺术特征与文学史意义进行综合研究,以期促进学界对方舟诗歌创作的全面了解。本论文共分为六个部分,包括绪论、结语和四个主要章节。《绪论》部分通过对方舟诗歌的研究历史与现状分析,指出方舟其人其诗被忽视和低估的原因,在此基础上论证方舟诗歌的研究价值与意义。第一章《“南下者”的诗歌缘:方舟的生平与诗歌创作之路》主要谈方舟的生平与诗歌创作经历。通过对方舟人生经历与诗歌创作的梳理,将其诗歌创作分为四个典型的阶段。即“大学时期”(1983-1987)、“南昌时期”(1987--1990)、“南下初期”(1990--1994)以及“南下后期”(90年代后期至今),并结合具体的史实与文本分析其人生行旅与诗歌创作之间的关系。第二章《“多面”的社会纪实:方舟诗歌的主题内容》主要论述方舟诗歌的主题分类。首先按照文本内容将方舟的诗歌分为“自然灾害纪实诗”、“底层生活纪实诗”、“城市变迁纪实诗”三种主要类型;其次对每一种类型的诗歌给出划分的依据并详析其风格特征;最后综合方舟诗歌类型及风格特征来探究方舟诗歌所蕴含的“底层同情”意识与“现实主义”精神。第三章《反“意象化”的叙事:方舟诗歌的艺术特色》主要论述方舟诗歌的艺术特色,具体从“语言特色”、“创作手法”和“诗歌理念”三个方面展开。首先从方舟诗歌词汇和语法使用来探析方舟诗歌的语言特征;其次从修辞手法和表现方式两个角度来总结探究方舟诗歌的创作手法;最后从方舟自述的诗歌观点以及和诗歌内在呈现两个方面来探究方舟“反意象化”创作的诗歌理念。第四章《“地方”与“底层”:方舟诗歌的文学史意义》主要从“地方写作”和“底层写作”两个层面来分析方舟诗歌创作具有的文学史意义。拥有“东莞诗人”和“打工诗人”双重文学身份的方舟,其文学创作和其所在的地域文化和社会现实密切关联。方舟的诗既反映了改革开放后南方都市东莞的变迁历史,也映照了东莞打工人群的生存现实与精神面貌。方舟的诗歌在“地方文化”和“底层精神”两个层面与主流文学史书写存在对话的可能。改革开放后出现南下打工潮的大历史与打工诗人通过各种途径建构自主话语的努力,共同促进了“打工诗歌”的最终凸显。《结语》部分以方舟的诗歌创作为个案论述“打工诗歌”与新世纪“底层文学”之间互动关系,总结其诗歌创作的文学审美价值与文学史意义。

二、成仿吾文艺思想散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成仿吾文艺思想散论(论文提纲范文)

(2)创造中的左翼:成仿吾与被忽略的卡本特(论文提纲范文)

一、成仿吾文艺思想研究的局限性
二、卡本特在中国的“理论旅行”
三、卡本特与成仿吾文艺思想辨析
四、成仿吾文艺思想中的左翼种子

(3)九十年文学史的创造社成立时间书写问题摭谈(论文提纲范文)

一、1922年类
    1. 朱自清着《中国新文学研究纲要》,《文艺论丛》第14辑,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2月版
    2. 王哲甫着《中国新文学运动史》,杰成印书局1933年9月版
    3. 谭正璧着《新编中国文学史》,光明书局1936年2月再版本
    4. 霍衣仙着《最近二十年中国文学史纲》,北新书局1936年8月版
    5. 李何林编着《近二十年中国文艺思潮论》,上海书店出版社1938年9月版
二、1921年7月类
    1. 李一鸣着《中国新文学史讲话》,世界书局1943年11月版
    2. 唐弢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一),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6月版
    3. 田仲济、孙昌熙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山东人民出版社1979年8月版
    4. 黄修己着《中国现代文学简史》,中国青年出版社1984年6月版
    5. 钱理群、吴福辉、温儒敏、王超冰等着《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年8月版
    6. 吴宏聪、范伯群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1986),武汉大学出版社1991年2月版
    7. 朱栋霖、丁帆、朱晓进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1997),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8月版
    8. 郭志刚、孙中田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修订版上册,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6月版
    9. 严家炎主编《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上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4月版
    1 0. 张鸿声、秦方奇、袁桂娥主编《中国现代文学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8月版
三、1921年6月类
    1. 许志英、陈金淦、顾明道、黄修己、曾华鹏编《中国现代文学史简编》,江苏人民出版社1983年10月版
    2. 魏绍馨着《中国现代文学思潮史》,浙江大学出版社1988年7月版
    3. 中南五省(区)师专《中国现代文学》教材编
    4. 冯光廉、刘增人编《中国新文学发展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8月版
    5. 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编《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7月版
    6. 程光炜、吴晓东、孔庆东、郜元宝、刘勇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7月版
    7. 吴福辉着《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插图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1月版
    8. 朱寿桐主编《汉语新文学通史》上,广东人民出版社2010年4月版
    9. 张中良主编《中国文学通史·现代文学》上,江苏文艺出版社2013年2月版
    1 0. 田建民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教程》,科学出版社2017年6月版
四、避而不谈月份类
    1. 王瑶着《中国新文学史稿》上册,开明书店1951年9月版
    2. 刘绶松着《中国新文学史初稿》上卷,作家出版社1957年7月版
    3. 复旦大学中文系现代文学组学生集体编着《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册,上海文艺出版社1959年7月版
    4. 李辉英编着《中国现代文学史》,东亚书局1978年12月版
    5. 中南七院校编着《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长江文艺出版社1979年10月版
    6. 邵伯周主编《简明中国现代文学史》,天津人民出版社1986年6月版
    7. 苏光文、胡国强主编《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史》,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8月版
    8. 夏志清着《中国现代小说史》,刘绍铭等译,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7月版
    9.[德]顾彬着《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范劲等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9月版
    1 0. 高旭东着《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6月版
五、其他说法类
    1. 吴文祺着《新文学概要》,亚细亚书局1936年4月版
    2. 丁易着《中国现代文学史略》,作家出版社1955年7月版
    3. 周锦着《中国新文学大事记》,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80年5月版
    4. 周锦着《中国新文学史》,逸群图书有限公司1983年11月版
    5. 张欣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基础教程》,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年9月版

(4)中国现代女作家作品批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对象的界定与本文研究缘起
    1.2 研究综述与问题求索
    1.3 本文研究思路、方法与意义
    1.4 本文研究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第2章 中国现代女作家作品批评的发生与发展
    2.1 发生期(1917—1927 年)——从文学革命到大革命失败
        2.1.1 第一个十年女作家创作概况
        2.1.2 以冰心批评为主的稚嫩果实
    2.2 发展期(1928—1937 年)——从大革命失败到抗战全面爆发
        2.2.1 第二个十年女作家创作概况
        2.2.2 形式多样的专业性批评硕果累累
    2.3 延续期(1937—1949 年)——从抗战全面爆发到第一次文代会召开
        2.3.1 第三个十年女作家创作概况
        2.3.2 三大政治区域内批评的不同成果
第3章 中国现代女作家作品批评主体的身份
    3.1 “传统”与“现代”之间:批评主体的“知识分子”身份
        3.1.1 批评主体现代知识分子身份的形成
        3.1.2 批评主体现代知识分子身份的分化
        3.1.3 批评主体现代知识分子身份的弱化
    3.2 “隐含的权威”与“身份的焦虑”:批评主体的“性别”身份
        3.2.1 男性批评主体的“催生”
        3.2.2 男性批评主体的“建构”
        3.2.3 女性批评主体的“焦虑”
第4章 中国现代女作家作品批评的主要理念
    4.1 第一个十年:理论的“喧哗”与“缺失”
        4.1.1 现实主义批评观与对女作家“问题小说”的聚焦
        4.1.2 浪漫主义批评观与对女作家“自我”及“表现”的提倡
        4.1.3 性别理论的缺失与女性特征批评实践的初探
    4.2 第二个十年:理论的“多元化”与“酝酿”
        4.2.1 马克思主义批评观与对女作家“阶级性”的强调
        4.2.2 自由主义批评观与对作品“人性”及“审美”的关注
        4.2.3 性别理论的酝酿与女性特征批评实践的深入
    4.3 第三个十年:理论的“政治化”与“萌芽”
        4.3.1 国统区“宣传抗战”批评观与对作品“抗战主题”的倡导
        4.3.2 解放区“新民主主义”文化观与对女作家“政治立场”的要求
        4.3.3 沦陷区中国本土女性主义批评理论的萌芽
第5章 中国现代女作家作品批评的基本模式与方法
    5.1 两大类批评模式
        5.1.1 语境论批评模式
        5.1.2 体验性批评模式
    5.2 常用的批评方法
        5.2.1 “知人论世”批评法
        5.2.2 感悟式“诗化”批评法
        5.2.3 “比较分析”批评法
第6章 中国现代女作家作品批评的价值与局限
    6.1 “主体精神”的介入与“在场”的批评
    6.2 “实践性”与“体验性”批评的当代启示
    6.3 “理论基点”的价值与“本土理论”的建构
    6.4 “男权”的幽灵与“性别体验”的局限
结语
附录:中国现代女作家作品批评主要文章、着述索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5)创造社前期的文艺自律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创造社前期文艺自律观的形成
    第一节 中西文化的碰撞: 文艺自律的凸显
    第二节 审美与功利的杂糅: 文艺自律与他律的冲突
第二章 创造社前期文艺自律观的基本内容
    第一节 自我表现论
    第二节 真、美、善
    第三节 批评主体论
第三章 创造社文艺自律观的转变
    第一节 创造社的休社——自律的让位
    第二节 文艺观的转变——他律的凸显
第四章 创造社前期文艺自律观的价值、影响和局限
    第一节 创造社前期文艺自律观的价值和影响
    第二节 创造社前期文艺自律观的局限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6)成仿吾早期“同情”和“超越”说的文学批评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同情”、“超越”说文学批评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二、存在的问题或不足
三、今后应努力的方向

(7)成仿吾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背景
        (一)理论背景
        (二)实践背景
    二、研究现状
        (一)研究现状梳理
        (二)对现有研究文献的解读
        (三)对研究现状的总结
    三、研究思路、方法与意义
        (一)研究思路与框架
        (二)研究方法与意义
    四、研究的创新之处
        (一)研究领域新
        (二)研究思路新
第一章 成仿吾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形成条件与发展历程
    一、成仿吾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形成条件
        (一)客观条件
        (二)主观条件
    二、成仿吾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发展历程
        (一)萌芽萌动期:阐释思想政治教育地位(1918-1928)
        (二)初步形成期:拓展思想政治教育途径(1928-1937)
        (三)成熟发展期:探索思想政治教育模式(1937-1949)
        (四)系统深化期:构建思想政治教育体系(1949-1984)
第二章 成仿吾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主要构成
    一、成仿吾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地位和功能的思想
        (一)“革命总战线中一条必要和重要的战线”
        (二)“经济、政治工作的生命线”
        (三)“用政治思想教育来提高人民的觉悟、动员人民起来斗争”
    二、成仿吾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基本原则的思想
        (一)“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
        (二)“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三)与其他社会教育相融合
        (四)“少而精”和“通俗化”相结合
        (五)“基本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
    三、成仿吾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内容的思想
        (一)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教育
        (二)形势与任务的教育
        (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道德教育
        (四)日常生活中的思想教育
    四、成仿吾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思想
        (一)“小先生”制与“自学辅导制”相结合
        (二)启发式与讨论式相结合
        (三)典型教育与亲自示范相结合
        (四)批评与自我批评相结合
    五、成仿吾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思想
        (一)以报纸杂志为传播媒介
        (二)以党的建设为重要依托
        (三)以高等学校为主要阵地
第三章 成仿吾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历史评价
    一、成仿吾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先进性
        (一)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坚持教育为社会革命服务的“教育救国”之路
        (二)反对经验主义,坚持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学习苏联思想政治教育经验
        (三)弘扬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传统,创新性坚持和运用毛泽东思想
    二、成仿吾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主要特色
        (一)以坚定的党性原则勇担思想政治教育之重任
        (二)以“人民本位”理念开展无产阶级思想政治教育
        (三)以“党的中心任务”推动“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实现
        (四)以深厚的理论素养深耕思想政治教育“根基建设”
        (五)以实践探索精神推进整体化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建构
    三、成仿吾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历史贡献
        (一)开创无产阶级思想政治教育新局面
        (二)探索与推进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建设
        (三)彰显文学作品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先行者
        (四)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工作者
第四章 成仿吾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当代启示
    一、“培养无产阶级理论战士”对坚持高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启示
    二、劳动教育思想对当前开展劳动教育的启示
    三、教育大众化思想对思想政治教育“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的启示
    四、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法对坚持“理论的灌输性与启发性相统一”的启示
    五、师德师风建设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人才队伍建设的启示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读博期间公开发表学术论文及着作情况

(8)延安《讲话》前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的组织形态及理论推进(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论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二 基本概念界定与问题说明
    三 研究现状分析
    四 研究思路与方法
    五 创新与不足之处
第一章 社团时期马克思主义文论发展与传播的组织形态与理论推进
    第一节 社团时期马克思主义文论发展的背景
        一 晚近以来的社会及文化运动
        二 国际无产阶级文艺运动的发展
        三 文学生产方式的转变
        四 中国共产党对文艺领域的有限参与
    第二节 社团时期马克思主义文论发展与传播的组织形态及特点
        一 20世纪20年代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发展以文学社团为依托
        二 20世纪20年代文学社团的组织形态特点
    第三节 社团时期马克思主义文论的成就
        一 创造社与太阳社创办的刊物
        二 “革命文学”论争期间论战各方的理论观点及贡献
        三 社团时期马克思主义文论的推进
    第四节 文学社团在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文论发展中的局限性
        一 先在立场造成理论的偏狭
        二 群体组织压抑多元观点的发展
        三 宗法特点导致门户之见
第二章 “左联”时期马克思主义文论发展与传播的组织形态与理论推进
    第一节 “左联”时期马克思主义文论发展的背景
        一 中国共产党领导左翼文艺运动
        二 文学生产方式深入变革
        三 南京政府对“左联”的文化压迫与对中国共产党的军事围剿
    第二节 “左联”的组织形态与特点
        一 “左联”的组织结构
        二 “左联”的组织特点
    第三节 “左联”时期马克思主义文论的成就
        一 “左联”时期的刊物
        二 “左联”时期的译介
        三 原创性
    第四节 “左联”在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发展中的局限性
        一 “左联”内部两个领导核心沟通不畅
        二 “左联”组织基础薄弱
        三 “拉普”对“左联”的消极影响
第三章 延安文艺前期马克思主义文论发展与传播的组织形态与理论推进
    第一节 延安文艺前期马克思主义文论发展的背景
        一 陕甘宁边区成立与边区知识分子政策
        二 延安文艺的源头:苏区文艺与左翼文艺
    第二节 延安文艺前期马克思主义文论发展与传播的组织形态及特点
        一 党的高层领导开始比较多地介入文艺活动
        二 形式多样的文艺组织
        三 风格多样的文艺刊物
        四 延安文艺前期文艺组织的优点及局限
    第三节 延安文艺前期文艺组织与传播方式对马克思主义文论发展的影响
        一 领导讲话与文艺理论
        二 文艺组织与文艺理论
        三 文艺组织、文艺理论与文艺实践
        四 文艺组织与理论译介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9)成仿吾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实践和主要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依据
        (一) 选题缘起
        (二) 研究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一) 国内研究现状
        (二) 研究现状评析
    三、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四、创新之处与主要不足
        (一) 创新之处
        (二) 主要不足
第一章 成仿吾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条件
    一、客观条件
        (一) 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
        (二) 中国革命形势的发展
    二、主观条件
        (一) 留学日本萌生科技强国理想
        (二) 内生文学救亡信念领导创造社
        (三) 赴欧留学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
第二章 成仿吾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实践活动
    一、创办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刊物
        (一) 创办《文化批判》宣传马列主义
        (二) 主编《赤光》分析国内革命境况
    二、参加革命斗争实践
        (一) 战斗在鄂豫皖革命根据地
        (二) 跋涉长征宣传党的政策
    三、开展马克思主义教育工作
        (一) 主政陕北公学,服务抗日战争
        (二) 立足中国实际,学习苏联经验
        (三) 反对错误思潮,稳定教学秩序
    四、校译马克思恩格斯经典着作
        (一) 五译《共产党宣言》,高擎马列主义旗帜
        (二) 校译部分经典文本,夯实马列主义理论基础
    五、撰写《长征回忆录》同错误思想作斗争
第三章 成仿吾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理论内容
    一、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
        (一) 倡导革命文学,坚持文学的阶级性
        (二) 提倡文艺大众化,推进革命文艺创作
    二、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
        (一) 教育要为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二) 教育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劳动者
        (三) 教育要与生产实践相结合
第四章 成仿吾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作用与现实启示
    一、历史作用
        (一) 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二) 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三) 推动了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发展
    二、现实启示
        (一) 传播马克思主义要紧扣现实问题
        (二) 传播马克思主义要坚持破立并举
        (三) 传播马克思主义要综合运用多种形式
        (四) 传播马克思主义要发挥高校作用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10)论方舟的诗(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方舟诗歌的研究历史及现状
    2.本选题的研究价值与意义
第1章 “南下者”的诗歌缘:方舟简介与诗歌创作之路
    1.1 方舟生平与家世
    1.2 方舟创作之路
    1.3 方舟早期经历对创作的影响
第2章 “多面”的社会纪实:方舟诗歌的主题与思想特色
    2.1 方舟诗歌主题
        2.1.1 自然灾害纪实诗
        2.1.2 底层生活纪实诗
        2.1.3 城市变迁纪实诗
    2.2 方舟诗歌的思想特色
        2.2.1 人文关怀:“底层同情”意识
        2.2.2 审美内涵:“现实主义”精神
第3章 “反意象化”的叙事:方舟诗歌的艺术特色
    3.1 方舟诗歌的语言特色
    3.2 方舟诗歌的艺术手法
        3.2.1 修辞手法
        3.2.2 表现手法
    3.3 方舟诗歌的艺术理念
第4章 “地方”与“底层”:方舟诗歌的文学史意义
    4.1 地方写作:“东莞诗人”
    4.2 底层写作:“打工诗人”
    4.3 对话主流文学:建构自主话语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校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四、成仿吾文艺思想散论(论文参考文献)

  • [1]青年问题与创造社研究[D]. 黄明姝.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2]创造中的左翼:成仿吾与被忽略的卡本特[J]. 徐臻. 现代中文学刊, 2021(03)
  • [3]九十年文学史的创造社成立时间书写问题摭谈[J]. 凌孟华,周心怡. 郭沫若学刊, 2021(02)
  • [4]中国现代女作家作品批评研究[D]. 霍虹. 辽宁大学, 2021
  • [5]创造社前期的文艺自律观研究[D]. 刘伊人. 扬州大学, 2021(09)
  • [6]成仿吾早期“同情”和“超越”说的文学批评的研究[J]. 刘昱敏. 散文百家(理论), 2021(04)
  • [7]成仿吾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研究[D]. 吕增艳.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8]延安《讲话》前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的组织形态及理论推进[D]. 付甜甜. 山东大学, 2020(01)
  • [9]成仿吾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实践和主要理论研究[D]. 王文静. 山东大学, 2020(11)
  • [10]论方舟的诗[D]. 张盟. 阜阳师范大学, 2020(06)


成仿吾 文艺 创造社 中国文学史 中国现代文学

上一篇:打好交通战促进九龙大发展
下一篇:提高平路行驶速度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