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皓明[1](2021)在《泰州市香菇产业发展现状与策略分析 ——以姜堰区桥头镇为例》文中指出香菇(Lentinusedodes)营养丰富、口感适宜,药食同源,营养价值极高,具有不与农争时、不与粮争地的特点,是一种高产高效栽培作物;属木腐菌,生长所需营养物质主要有碳源、氮源以及少量矿物盐类和维生素,大多数树木均可用于种植香菇。我国香菇栽培约有千年历史,自古以来是闽浙山区的特产,山区优良的气候环境和大量的菇木资源为香菇的生长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姜堰区地处长江下游平原河网区,菇木资源短缺,市场上的香菇主要来自福建、浙江等地区,价格高,供需矛盾突出。1995年,姜堰区引进、吸收转化闽浙山区香菇栽培经验,成功利用本地资源丰富的胡桑枝条栽培香菇,在此基础上,持续选育香菇新品种、完善栽培技术、建设成品深加工生产线、主动提升管理水平,以点带面,助推泰州市形成了特色食用菌产业。2018年,泰州市菇业总产量达25880吨,其中姜堰区菇业产量达3350吨,产值达4856万元,鲜香菇1930吨、干香菇1420吨。桥头镇是姜堰区菇业主产地,经过20多年的发展,香菇种植面积达1300亩,建立有千亩香菇产业园,以及江苏省最大的香菇生产与交易基地。探究桥头镇香菇产业发展模式,对提升区域性香菇生产水平、加快高效农业发展、打造现代农业示范区、提高农民纯收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季节和生产场所,香菇栽培细分为层架栽培模式、林下栽培模式、覆土栽培模式、半覆土栽培模式等,栽培技术经历了砍花法栽培、段木栽培和木屑栽培3个阶段。香菇栽培需要选择优质菌种,配置培养基料时注意碳氢比,灭菌要及时、充分。香菇是低温和变温结实性的菇类,需要温差刺激才能结实,生长过程需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通风顺畅,无杂菌感染和鼠害、虫害。香菇采摘后及时出售,干制时合理控制好烘干温度和时间。姜堰区桥头镇香菇产业发展呈现园区化、产业化、标准化、品牌化的特点,园区内龙头企业为菇农统一购置菌种和原料,统一市场销售,订单生产面积达1100亩,投入2000多万元购置菌棒制作流水线及冷藏保鲜库,可实现年制作菌棒800万袋。创立了“苏福”品牌,主持修订了泰州市无公害香菇标准化生产规程,每年培训菇农1500人次。改善了菇农年龄结构,45周岁及以下青壮年占比达30%,经济效益明显,种植香菇亩均纯收益23950元,远超传统稻麦种植收益1155元,科技含量增强,安全高效生产技术和周年栽培技术分别获得省、市农业推广奖项,获得各项专利、认证20多项。桥头香菇在取得上述成效的同时,仍然存在产业粗放程度高、产品价值链条短、营销方式不完善、服务管理不到位的问题,香菇生产仍处在初级加工阶段,产品质量和附加值小,无延伸产业链,销售渠道较为传统,易造成产品滞压,市场竞争力不强,基层从事香菇专业人才断档等,影响了桥头香菇的进一步发展。提升桥头镇香菇产业优化发展策略为:优化提升香菇生产技术,推广无公害生产技术,提高反季节香菇栽培比例,推广香菇—芋头轮作的栽培模式,拓展香菇精深加工业务,提高香菇干制储藏技术,实现废弃菌棒的综合利用,强化行政服务保障工作,制定中长期产业发展规划等。
任阿红[2](2019)在《浅析无公害猴头菇栽培技术的应用》文中指出猴头菇食用价值和药用价值得到了更大人们的认可,目前我国一些地区针对猴头菇的栽培技术不断提高而且栽培规模也逐步扩大。为了更好的适应市场的需要不断提高产品的价值和生产者的经济效益,同时提高猴头菇栽培的品质,文章通过介绍猴头菇无公害的栽培技术,通过对猴头菇栽培技术要点、养菇、出菇管理等方面分析,从而为农民的栽培高品质无公害猴头菇提供一定的技术参考。
袁梅[3](2019)在《无公害猴头菇规模化栽培技术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针对无公害猴头菇规模化栽培技术的要求作出了简单论述,并提出了技术应用的策略,供相关人员参考。从实际栽培过程来说,若想保证栽培的效益,需要做好全面的把控。在具体实践中,通过合理选择栽培场地和栽培时间等,才能够达到技术应用的良好效果。
范若愚[4](2018)在《海林市食用菌产业发展环境与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前,我国的食用菌产业获得了长远发展,已经成为全世界最大的食用菌进出口国家之一,并且食用菌产业已经成为很多地区的重要经济支柱,是当地人们的主要收入来源。自2012年以来,黑龙江省海林市的食用菌产业逐渐从小型产业转变成大型产业,在享有“中国猴头菇之乡”的美誉后,于2017年“海林猴头菇”被国家正式批准为地理标志产品。随着经济发展,海林市政府已经将食用菌产业作为重点投入项目,给予菌农很多的政策支持、资金投入、知识培训、协会建设等全方位帮助,食用菌产业也由此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发展,各种食用菌企业也如雨后春笋般遍布全市,同时逐渐成为本地广大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之一。海林市的食用菌产业之所以能够得到快速发展,主要因其拥有众多优势与基础,但随着全国食用菌产业的不断发展和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海林市的食用菌产业将面临更多挑战。食用菌栽培技术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的推广普及也有近40年的历史,是我国政府最早扶持的农业经济作物。在我国政府大力扶持“三农”政策方针的指引下,海林市政府将食用菌作为龙头产品,通过技术培训、产业扶持、财政投入等措施,使全市的食用菌栽培已经形成规模化、产业化的地方农业支柱型产业,成为当地农民增收的重要手段。本文通过分析研究海林食用菌产业在发展中暴露出来的问题,结合国内外在食用菌栽培方面的先进经验,力求提出有益的、切实可行的参考意见,以此来促进海林食用菌产业健康发展。本文首先介绍了相关食用菌相关概念,明确食用菌的价值,介绍了食用菌产业发展涉及到的特色产业理论、产业集聚理论等,并对食用菌产业的经济发展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其次,本文介绍了海林市食用菌发展现状分析,首先对全国食用菌的生产现状、消费现状、出口现状进行总体分析,包括海林市基本概况,然后,对海林市食用菌的地理环境、经济环境、发展历程进行回顾分析,大量的调查数据让本次研究提供科学依据。再次,本文讨论海林市食用菌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挖掘食用菌产业发展中的生态环境、土地资源、生产经验、产业基础、产品质量、市场营销等优势;分析食用菌产业的劣势,如:生产规模小、品牌意识弱、资金投入少、支持力度小等;利用食用菌产业的生态价值、行业发展、科研支持、需求增加等机遇,推动食用菌产业发展;分析食用菌产业存在的劳动力优势减弱、资源再利用效果差、食用菌安全问题、市场竞争激烈等劣势。最后,本文对海林市食用菌产业发展与建设提出了对策与建议,从发展目标、产业格局、营销模式、技术创新、政府扶持等方面制定解决对策。在对全文进行总结后,分析了此次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总体而言,本文旨在通过对海林市食用菌产业的发展与建设现状进行研究分析,着眼于食用菌产业环境及政策角度,分析限制其发展的制约因素,并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与对策,以促进海林市食用菌产业发展,最终达到促进海林地区农业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目的,并为食用菌产业建设发展研究提供一定理论基础,为当地政府制订相关政策与法规提供一定参考依据。
穆大伟[5](2017)在《城市建筑农业环境适应性与相关技术研究》文中认为在城镇化快速发展过程中,我国耕地紧张局势越加严重,城市生态环境持续恶化。开展具备农业生产功能的城市建筑环境适应性与种植技术研究,能够有效补偿耕地面积,减少资源消耗,改善城市生态,使城市产生从单纯的资源消耗型向生产型的革新性转变,具有重要的经济、社会、生态和学术意义。课题以居住建筑和办公建筑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实地调研、理论整合、种植试验、计算机模型建构等方法进行研究。主要研究方面:系统梳理有农建筑理论,农业城市环境适应性、建筑环境适应性研究,建筑农业种植技术、品种选择技术研究、屋顶温室有农建筑范式研究。研究内容:(1)在生产性城市理论指导下,系统梳理有农建筑理论。有农建筑是在传统民用建筑基础上,采用现代农业技术和环境调控手段,系统耦合人居生活与农业生产活动,构筑“建筑—农业—人”一体化生态系统,具备农业生产功能的工业建筑和民用建筑。(2)城市环境与传统农田环境差异较大,论文以城市雨水和城市空气条件下蔬菜适应性为切入点进行种植试验研究,测量蔬菜光合速率、根系活力、维生素含量和重金属含量等蔬菜品质指标和生理指标,探讨农业在城市环境中的适应性。(3)对比分析蔬菜和人体对环境的要求,提出人菜共生空间光照、温度、湿度、气流等环境指标。测量客厅、办公室、阳台、屋顶的光照强度、温度、湿度、CO2浓度,分析蔬菜在建筑环境中的适应性。进行建筑蔬菜种植试验,测量生理指标与产量,计算蔬菜绿量和固碳吸氧量,探讨蔬菜生产建筑环境适应性和生态效益。(4)结合设施农业技术和立体绿化技术,筛选建筑农业种植技术:覆土种植、栽培槽种植、栽培块种植、水培种植。提出建筑农业新技术:透气型砂栽培技术。该技术可实现不更换栽培基质持续生产,是更加适宜建筑环境的农业种植技术。进行透气型砂栽培生菜种植试验研究,论证透气型砂栽培技术可行性。(5)提出建筑农业品种选择基本原则,系统整理120种蔬菜环境要求数据,建立建筑蔬菜品种选择专家系统。以建筑农业微空间和中国农业气候区划为基础,进行建筑农业气候区划。(6)进行屋顶温室有农建筑专题研究,探索日光温室、现代温室和建筑屋顶结合的具体模式,并将光伏与屋顶温室进行结合,使建筑具备能源生产和农业生产的功能。利用Design Builder模拟屋顶温室、屋顶农业和普通建筑的能耗,探讨屋顶温室的节能性。论文阐述了有农建筑的内涵,通过调查研究、理论研究、试验研究、模拟研究对农业城市适应性、建筑适应性、建筑农业种植技术、建筑蔬菜品种选择技术、屋顶温室有农建筑模型与能耗进行了研究。结论如下:(1)城市雨水和城市空气环境下的蔬菜生长势弱,商品产量低,营养品质较好,重金属As、Cd、Pb含量满足国家标准食品安全要求,城市雨水可作为农业灌溉用水,交通路口不宜进行蔬菜商品生产;在人菜共生建筑空间中,蔬菜要求光照强度3000lux以上,远高于人居环境要求,需要解决补光而不产生眩光的问题,人菜温度、湿度、通风环境要求范围较为接近,人菜CO2和O2具有互补作用;通过办公建筑和居住建筑环境测量试验和种植试验研究证明人菜共生是可行的,种植试验表明,南向窗台、南向阳台和西向阳台单株生物量分别为163.15g、138.08g、132.42g,显着高于北向窗台19.01g和屋顶31.67g,不同空间蔬菜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固碳吸氧量和绿量差异明显。(2)提出建筑农业三原则:对人工作和生活影响小、对建筑环境影响小、种植管理简单,筛选出建筑农业适宜技术:覆土栽培技术、栽培槽技术、栽培块种植技术、栽培箱种植技术、水培技术;提供新的建筑农业种植技术:透气型砂栽培技术,试验证明透气型砂栽培技术是可行的;建立120种蔬菜环境指标数据库,建立品种选择专家系统,进行建筑农业气候区划,解决了建筑蔬菜品种选择问题。(3)探索通过屋顶温室进行农业、能源复合式生产的有农建筑范式;Design Builder软件模拟表明屋顶现代温室和相连建筑顶层的全年能耗为80802 Kwh,露地现代温室+没有屋顶温室的建筑顶层全年能耗为90429 Kwh,全年节能9627 Kwh,露地日光温室+普通建筑顶层全年能耗为48806 Kwh,屋顶日光温室和建筑顶层全年能耗为46924 Kwh,全年节能1882 Kwh,证明屋顶温室是节能的。论文为有农建筑和生产型建筑系统构筑做了部分工作,属于生产性城市理论体系研究,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于垂直农业的生产型民用建筑系统构筑》(项目批准号:51568017)的部分研究成果,为生态建筑设计探索新方法,为可持续城镇建设提供新思路。
谢正林[6](2017)在《句容市食用菌科技推广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食用菌产业是我国农业产业结构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已成为农民增收最具潜力的一项新兴支柱产业,在种植业中仅次于粮、棉、油、果、菜的第六大类产业。今年是中央一号文件连续第十二年聚焦“三农”,党中央明确指出,要把食用菌优势特色产业做大做强,大力发展食用菌产业,使之成为带动农民增收的大产业。要实现这一伟大和长期目标,关键在于提高食用菌产业生产力,要达到生产力的提高,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就是加大食用菌科技成果的示范推广,建立食用菌栽培示范基地、示范村、示范户,将科技成果广泛应用到农户和企业的实际生产中。句容市通过近十几年的食用菌科技推广工作的开展,食用菌产业已经成为当地农民创业致富、提高居民生活水平、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和政府精准扶贫项目的一项新兴产业,已形成“一镇一菇,城区周边多样化”格局,产量和品种逐年增加。调查样本中,菇农接受科技推广服务达到了 77.8%,对食用菌科技推广的技术需求达到93.1%,大多数菇农希望通过讲座培训,技术示范和观摩现场获取食用菌栽培新技术。91.3%的菇农希望得到技术人员的现场指导,85%的菇农对句容市三大推广主体的工作表示满意。食用菌科技推广模式主要有:农业项目式推广模式;示范辐射推广模式;公司+协会+农户模式;科研院所或者农业院校+农业专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农业院校+政府机构+农户模式。与此同时,在全市食用菌科技推广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伴随着诸多矛盾和不利因素,如“教育、科研、推广”组织比较松散,发挥不了连锁效应;推广经费不足;缺少优秀推广人员;推广对象老龄化严重等。针对上述问题,要加快句容市食用菌产业发展,提高其科技含量,必须创新管理机制,加强“教育、科研、推广”之间的合作;增加财政预算;提高推广队伍素质和农户技能水平;加强市场推广,拓展营销渠道;推广农业保险提高菇农抗灾害能力等。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7](2017)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标准备案公告 2017年第4号(总第208号)》文中研究指明
王谦,冯东东[8](2016)在《HACCP在太行山东麓猴头菇标准化栽培中的应用》文中提出将HACCP体系的原理和方法应用于猴头菇标准化栽培过程中,对猴头菇栽培中的各个工序进行了危害分析,确定了保证其产品质量的3个关键控制点,即栽培基质的选择和处理、培养过程、栽培管理。并针对每个关键控制点提出了有效的管控措施,将生产过程中的危害降到最低限度,进一步完善太行山东麓地区猴头菇标准化栽培生产的质量管理工作。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9](2015)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标准备案公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化雪艳[10](2014)在《杜仲菌质制备及菌质烘焙食品研制》文中认为采用平菇、猴头菇2号、金针菇F21、裂褶菌11-S和甜芝这五种食药用菌对杜仲叶渣和皮进行固体发酵,制备杜仲菌质,并研究了五种食药用菌降解利用杜仲多种成分的能力及变化规律;探讨比较了蒽酮-硫酸法、苯酚-硫酸法、DNS法三种多糖测定方法测定杜仲菌质多糖含量的优点与不足;研究了以杜仲皮菌质制作无糖烘焙饼干食品的最优工艺并测定了其理化质量指标。具体结果如下:(1)这五种食药用菌在杜仲叶渣和皮培养基均可正常生长,并对培养基中的半纤维素、纤维素、木质素有一定程度的降解。猴头菇2号、裂褶菌11-S、平菇分别对杜仲叶渣培养基中的半纤维素、纤维素、木质素降解能力最强,降解幅度分别为55.3%、91.9%和57.1%;对于杜仲皮培养基,液体菌种对半纤维素、纤维素的降解能力强于固体菌种,而对木质素的降解能力刚好相反;甜芝、裂褶菌11-S、平菇分别是降解杜仲皮半纤维素、纤维素、木质素能力最强的,降解幅度最高可达32.8%、53.0%和42.5%。(2)杜仲叶渣中绿原酸、桃叶珊瑚苷的含量高于杜仲皮,总黄酮含量则刚好相反。通过发酵,菌质中的绿原酸、桃叶珊瑚苷和总黄酮的含量均有所减少。杜仲叶渣和皮菌质中绿原酸含量最高的分别是金针菇F21菌质、平菇菌质,分别为10.421μg/g、0.723μg/g,桃叶珊瑚苷含量最高的分别是平菇菌质、甜芝菌质,分别为405.23μg/g、139.29μg/g。这五种食药用菌对杜仲基质的总黄酮都有很强的利用能力,其中平菇对总黄酮利用能力最强,利用率均在65%以上。(3)多糖含量测定结果显示,杜仲叶渣多糖含量低于杜仲皮,菌质多糖含量均低于培养基本身。对于杜仲叶渣,平菇菌质多糖的变化趋势是先降后升,猴头菇2号和甜芝菌质多糖含量一直在降低,金针菇F21菌质多糖含量是先升后降,裂褶菌11-S菌质多糖含量一直在升高;对不同的菌质多糖含量进行比较,含量最高的是金针菇F21菌质,其次是猴头菇2号和裂褶菌11-S菌质,平菇和甜芝的菌质多糖含量最低。对于杜仲皮,均是液体菌种培养的菌质多糖含量高于固体菌种的;猴头菇2号和金针菇F21的菌质多糖含量是五种食药用菌中最高的。通过稳定性、加标回收率、重现性、精密度对三种方法的比较发现,苯酚-硫酸法优于另外两种方法。(4)用杜仲裂褶菌菌质配合南瓜粉和面粉制作烘培饼干食品,确定最佳比例配方:面粉100g,南瓜粉40g,甜菊糖甙0.070g,起酥油20g,食用油10g,泡打粉0.5g,食盐0.3g。按此配方制作的烘培食品色泽均匀、外形完整、厚薄一致,不变形、不起泡,香味浓郁、口感酥脆细腻、不粘牙。杜仲甜芝菌质制作的食品口感风味独特,是杜仲菌质的又一利用。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1章 绪论 |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 1.2 香菇的营养价值 |
| 1.3 我国食用菌产业现状 |
| 1.4 我国香菇产业发展现状 |
| 1.5 典型省份香菇产业特征 |
| 1.5.1 浙江省香菇产业 |
| 1.5.2 甘肃省香菇产业 |
| 1.5.3 河北省香菇产业 |
| 1.5.4 辽宁省香菇产业 |
| 1.5.5 湖北省香菇产业 |
| 1.5.6 其他地区香菇产业 |
| 1.6 技术路线 |
| 第2章 香菇的栽培技术 |
| 2.1 菌种选育与栽培管理 |
| 2.1.1 菌种选育 |
| 2.1.2 栽培基料 |
| 2.1.3 装袋、接种 |
| 2.1.4 发菌管理 |
| 2.1.5 转色管理 |
| 2.1.6 出菇管理 |
| 2.1.7 栽培模式 |
| 2.1.8 栽培环境控制与过程管理 |
| 2.2 香菇保鲜与加工 |
| 2.2.1 保鲜与加工 |
| 2.2.2 干香菇的分级标准 |
| 2.3 栽培技术规程 |
| 2.4 小结 |
| 第3章 泰州市农业基本情况 |
| 3.1 泰州市概况 |
| 3.2 泰州市农业发展现状 |
| 3.3 泰州市农村产业发展模式 |
| 3.4 姜堰区桥头镇概况 |
| 3.4.1 桥头镇概况 |
| 3.4.2 桥头镇农业基本现状 |
| 3.4.3 桥头镇特色农业 |
| 第4章 桥头镇香菇产业特征 |
| 4.1 桥头镇香菇产业发展现状 |
| 4.1.1 香菇发展园区化 |
| 4.1.2 香菇发展产业化 |
| 4.1.3 香菇发展标准化 |
| 4.1.4 香菇发展品牌化 |
| 4.2 桥头镇香菇发展成效 |
| 4.2.1 社会影响不断扩大 |
| 4.2.2 经济效益不断提升 |
| 4.2.3 科技含量不断增强 |
| 4.3 桥头镇香菇产业的现实挑战 |
| 4.3.1 产业粗放程度高 |
| 4.3.2 产品价值链条短 |
| 4.3.3 营销方式不完善 |
| 4.3.4 专业技术人才少 |
| 4.4 小结 |
| 第5章 泰州市香菇产业发展的应对策略 |
| 5.1 优化出菇过程管理 |
| 5.2 推广无公害生产集成技术 |
| 5.3 提高反季节香菇栽培比例 |
| 5.4 推广香菇—芋头轮作的栽培模式 |
| 5.5 拓展香菇精深加工业务 |
| 5.6 提高香菇干制储藏技术 |
| 5.7 实现废弃菌棒的综合利用 |
| 5.8 加大科技支撑力度 |
| 5.9 拓宽香菇销售渠道 |
| 5.10 小结 |
| 第6章结论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1 无公害猴头菇栽培管理技术要求 |
| 1.1 无公害猴头菇栽培场地环境 |
| 1.2 栽培时间及气候条件 |
| 1.2.1 温度条件 |
| 1.2.2 水分与湿度条件 |
| 1.2.3 光照条件 |
| 2 猴头菇栽培技术具体要求 |
| 2.1 猴头菇品种、栽培技术具体要求 |
| 2.2 猴头菇菌种装袋 |
| 2.3 猴头菇接种 |
| 2.4 猴头菇出菇管理 |
| 2.5 猴头菇成熟标志 |
| 3 结语 |
| 1 无公害猴头菇规模化栽培技术要求 |
| 1.1 温度条件 |
| 1.2 光照条件 |
| 1.3 水分与湿度条件 |
| 2 无公害猴头菇规模化栽培技术的具体应用 |
| 2.1 菌种和栽培场地的选择 |
| 2.2 科学安排出菇季节 |
| 2.3 配置培养基 |
| 2.4 装袋灭菌 |
| 2.5 接种 |
| 2.6 出菇管理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第1章 绪论 |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 1.1.1 研究背景 |
| 1.1.2 研究意义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 1.2.1 国内食用菌产业研究现状 |
| 1.2.2 国外食用菌产业研究现状 |
| 1.2.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 1.3.1 研究内容 |
| 1.3.2 研究方法 |
| 1.4 技术路线 |
| 第2章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 2.1 食用菌概述 |
| 2.2 食用菌价值 |
| 2.3 食用菌产业 |
| 2.4 研究的理论基础 |
| 2.4.1 特色产业理论 |
| 2.4.2 产业集聚理论 |
| 第3章 海林市食用菌产业发展环境现状分析 |
| 3.1 我国食用菌产业发展现状 |
| 3.1.1 食用菌生产现状 |
| 3.1.2 食用菌市场消费现状 |
| 3.1.3 食用菌出口现状 |
| 3.2 海林市食用菌产业发展策略分析 |
| 3.2.1 海林市的地理环境概述 |
| 3.2.2 海林市的经济环境分析 |
| 3.2.3 海林市的食用菌生产及产业发展历程 |
| 第4章 海林市食用菌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 |
| 4.1 海林市食用菌产业发展优势 |
| 4.1.1 良好的生态环境与土地资源 |
| 4.1.2 丰富的生产经验与产业基础 |
| 4.1.3 可靠的产品质量与市场营销 |
| 4.2 海林市食用菌产业发展劣势 |
| 4.2.1 生产规模小,经营方式单一 |
| 4.2.2 品牌意识弱,缺少科研创新 |
| 4.2.3 资金投入少,销售渠道单一 |
| 4.2.4 支持力度小,产业化水平低 |
| 4.3 海林市食用菌产业发展机会 |
| 4.3.1 食用菌的生态价值日益体现 |
| 4.3.2 政府注重食用菌的行业发展 |
| 4.3.3 科研所的技术支持与日俱增 |
| 4.3.4 市场消费的需求量逐渐增大 |
| 4.4 海林市食用菌的产业威胁 |
| 4.4.1 劳动力低成本优势逐渐减弱 |
| 4.4.2 资源循环再利用的效果较差 |
| 4.4.3 食用菌的食品安全存在问题 |
| 4.4.4 食用菌的市场竞争日益激烈 |
| 第5章 海林市食用菌产业发展环境的解决策略 |
| 5.1 增加生产规模,精分市场格局 |
| 5.1.1 增加生产规模 |
| 5.1.2 精细市场格局 |
| 5.2 加强品牌意识,创新营销模式 |
| 5.2.1 加强品牌意识 |
| 5.2.2 创新营销模式 |
| 5.3 加大资金投入,建立生产基地 |
| 5.3.1 加大资金投入 |
| 5.3.2 建立生产基地 |
| 5.4 提升扶持力度,加快技术创新 |
| 5.4.1 提升扶持力度 |
| 5.4.2 加快技术创新 |
| 第6章 结论 |
| 6.1 结论 |
| 6.2 创新与不足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1章 绪论 |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 1.1.1 研究背景 |
| 1.1.2 研究意义 |
| 1.2 研究现状 |
| 1.2.1 都市农业 |
| 1.2.2 设施农业 |
| 1.2.3 立体绿化 |
| 1.3 研究范围的界定 |
| 1.4 研究方法 |
| 1.5 研究框架 |
| 1.6 创新点 |
| 第2章 有农建筑与产能建筑 |
| 2.1 有农建筑 |
| 2.1.1 垂直农场 |
| 2.1.2 有农建筑 |
| 2.2 产能建筑 |
| 2.2.1 被动房 |
| 2.2.2 产能房 |
| 2.3 生产型建筑 |
| 第3章 农业的城市环境适应性研究 |
| 3.1 城市雨水种菜可行性试验研究 |
| 3.1.1 国内外研究进展 |
| 3.1.2 材料与方法 |
| 3.1.3 结果与分析 |
| 3.1.4 结论 |
| 3.2 城市道路环境生菜环境适应性研究 |
| 3.2.1 材料与方法 |
| 3.2.2 结果与分析 |
| 3.2.3 讨论 |
| 3.2.4 结论 |
| 第4章 农业的建筑环境适应性研究 |
| 4.1 建筑农业环境理论分析 |
| 4.1.1 蔬菜对环境的要求 |
| 4.1.2 人菜共生环境研究 |
| 4.2 建筑农业环境试验研究 |
| 4.2.1 材料与方法 |
| 4.2.2 结果与分析 |
| 4.3 建筑农业环境适应性和生态效益研究 |
| 4.3.1 材料与方法 |
| 4.3.2 结果与分析 |
| 4.3.3 讨论 |
| 4.3.4 结论 |
| 第5章 建筑农业种植技术研究 |
| 5.1 建筑农业蔬菜种植技术 |
| 5.1.1 覆土种植 |
| 5.1.2 栽培槽 |
| 5.1.3 栽培块 |
| 5.1.4 栽培箱 |
| 5.1.5 水培 |
| 5.1.6 栽培基质 |
| 5.2 建筑农业新技术:透气型砂栽培技术 |
| 5.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 5.2.2 透气型砂栽培床 |
| 5.2.3 砂的理化指标研究 |
| 5.2.4 水肥控制技术研究 |
| 5.2.5 砂栽培的特点 |
| 5.3 透气型砂栽培技术试验研究 |
| 5.3.1 研究现状 |
| 5.3.2 材料与方法 |
| 5.3.3 结果与分析 |
| 5.3.4 讨论与结论 |
| 第6章 建筑农业品种选择技术研究 |
| 6.1 品种选择原则 |
| 6.1.1 研究现状 |
| 6.1.2 品种选择原则 |
| 6.2 品种选择专家系统 |
| 6.2.1 蔬菜品种数据库 |
| 6.2.2 品种选择专家系统 |
| 6.3 建筑农业气候区划 |
| 6.3.1 建筑农业空间微气候类型 |
| 6.3.2 建筑农业气候区划 |
| 6.3.3 建筑农业气候区评述 |
| 第7章 温室与屋顶温室 |
| 7.1 温室 |
| 7.1.1 日光温室 |
| 7.1.2 现代温室 |
| 7.1.3 温室环境调控系统 |
| 7.2 光伏温室:农业与能源复合式生产 |
| 7.2.1 研究现状 |
| 7.2.2 农业光伏电池 |
| 7.2.3 光伏温室的光环境 |
| 7.2.4 光伏温室设计 |
| 7.2.5 实践案例 |
| 7.3 温室环境试验研究 |
| 7.3.1 材料与方法 |
| 7.3.2 结果与分析 |
| 7.3.3 结论 |
| 7.4 屋顶温室 |
| 7.4.1 研究现状 |
| 7.4.2 实践案例 |
| 7.4.3 屋顶温室类型 |
| 7.5 屋顶温室模型构建 |
| 7.5.1 生产性设计理念 |
| 7.5.2 屋顶日光温室 |
| 7.5.3 屋顶现代温室 |
| 7.5.4 屋顶温室透明覆盖材料 |
| 7.6 屋顶温室生产潜力研究 |
| 7.6.1 评估模型的建立 |
| 7.6.2 天津市屋顶温室面积 |
| 7.6.3 屋顶温室的生产潜力 |
| 7.6.4 自给率分析 |
| 7.6.5 结果与讨论 |
| 7.7 屋顶温室能耗模拟研究 |
| 7.7.1 能耗模拟分析软件 |
| 7.7.2 建筑能耗模型 |
| 7.7.3 能耗模拟参数设置 |
| 7.7.4 能耗模拟结果与分析 |
| 7.7.5 能耗模拟结论 |
| 总结 |
| 参考文献 |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一、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
| 二、食用菌科技推广相关概念的界定 |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 四、研究内容与方法 |
| 五、创新与不足 |
| 第一章 句容市食用菌科技推广现状 |
| 一、句容市食用菌产业发展现状 |
| 二、句容市推广食用菌栽培的优势 |
| 三、句容市食用菌科技推广主体现状 |
| 四、句容市食用菌科技推广对象现状 |
| 五、句容市食用菌科技推广成效 |
| 第二章 句容市食用菌科技推广主要模式 |
| 一、农业项目式推广模式:江苏省农业“三新”工程项目 |
| 二、示范辐射推广模式:建立示范基地和示范户 |
| 三、公司+协会+农户模式 |
| 四、科研院所或者农业院校+农业专业合作社+农户模式 |
| 五、农业院校+政府机构+农户模式 |
| 第三章 句容市食用菌科技推广存在的问题 |
| 一、管理体制不健全 |
| 二、政府经费投入不足 |
| 三、食用菌优秀科技推广人员缺乏 |
| 四、食用菌科技推广对象接受新知识及抗风险能力较差 |
| 第四章 加强句容市食用菌科技推广工作对策建议 |
| 一、加强组织保障 |
| 二、强化资金和物质保障 |
| 三、提高推广队伍业务水平和广大农户技术水平 |
| 四、增强内生动力 |
| 五、增强农户农业保险意识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个人简历 |
| 附录 |
| 致谢 |
| 1 猴头菇栽培生产工艺流程 |
| 2 生产工艺操作过程中的危害分析 |
| 2.1 场地选择 |
| 2.2 栽培原料的选择 |
| 2.3 装袋、灭菌、接种 |
| 2.4 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阶段 |
| 2.4.1 营养生长阶段 |
| 2.4.2 生殖生长阶段 |
| 2.5 出菇 |
| 3 HACCP体系的应用 |
| 4 实施猴头菇栽培生产HACCP计划表 |
| 5 结论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1章 绪论 |
| 1.1 杜仲研究进展 |
| 1.1.1 杜仲 |
| 1.1.2 杜仲主要成分的研究 |
| 1.1.3 杜仲胶 |
| 1.2 杜仲资源的分布 |
| 1.2.1 杜仲资源在全国分布及栽培历史概况 |
| 1.2.2 张家界杜仲资源分布与利用概况 |
| 1.3 杜仲利用现状 |
| 1.3.1 杜仲产品开发概况 |
| 1.3.2 杜仲资源培植食药用真菌 |
| 1.3.3 杜仲产业发展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
| 1.4 国内菌质的研究与利用现状 |
| 1.4.1 菌质 |
| 1.4.2 菌质开发利用现状 |
| 1.5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目的和意义 |
| 1.5.1 研究内容 |
| 1.5.2 研究目的 |
| 1.5.3 研究意义 |
| 第2章 杜仲菌质制备过程中多种成分的变化研究 |
|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 2.1.1 材料与试剂 |
| 2.1.2 仪器与设备 |
| 2.2 实验方法 |
| 2.2.1 杜仲菌质制备 |
| 2.2.2 杜仲及杜仲菌质中几种成分含量的测定方法 |
| 2.3 实验结果 |
| 2.3.1 杜仲叶渣与杜仲皮的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含量 |
| 2.3.2 杜仲菌质的绿原酸和桃叶珊瑚苷含量 |
| 2.3.3 杜仲叶渣菌质与杜仲皮菌质的总黄酮含量 |
| 2.4 讨论与结论 |
| 2.4.1 讨论 |
| 2.4.2 结论 |
| 第3章 杜仲菌质多糖含量测定方法的比较研究 |
| 3.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 3.1.1 样品材料与试剂 |
| 3.1.2 仪器与设备 |
| 3.2 实验方法 |
| 3.2.1 标准曲线制作 |
| 3.2.2 样品的制备 |
| 3.2.3 三种多糖含量测定方法的比较 |
| 3.3 实验结果 |
| 3.3.1 三种多糖测定方法的标准曲线方程 |
| 3.3.2 三种方法所测得杜仲菌质多糖含量 |
| 3.3.3 多糖含量最佳测定方法的选择 |
| 3.4 讨论与结论 |
| 3.4.1 讨论 |
| 3.4.2 结论 |
| 第4章 杜仲菌质烘培食品的研制 |
| 4.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 4.1.1 材料与试剂 |
| 4.1.2 仪器与设备 |
| 4.2 实验方法 |
| 4.2.1 杜仲菌质制备 |
| 4.2.2 食品配方与制作流程 |
| 4.2.3 菌质原料成分测定与烘焙食品的产品指标检测 |
| 4.2.4 菌质无糖烘焙饼干食品配方的正交实验优化 |
| 4.3 结果与分析 |
| 4.3.1 杜仲皮裂褶菌菌质的成分含量 |
| 4.3.2 杜仲皮裂褶菌菌质的用量对烘培饼干食品质量的影响 |
| 4.3.3 起酥油用量对菌质烘培饼干食品质量的影响 |
| 4.3.4 南瓜粉用量对菌质烘培饼干食品质量的影响 |
| 4.3.5 甜菊糖甙用量对菌质烘培饼干食品质量的影响 |
| 4.3.6 菌质烘培饼干食品的正交试验优化 |
| 4.3.7 杜仲甜芝烘培饼干食品 |
| 4.3.8 杜仲皮裂褶菌菌质无糖烘焙饼干食品的产品指标检测 |
| 4.4 讨论与结论 |
| 4.4.1 讨论 |
| 4.4.2 结论 |
| 第5章 结论、创新点与展望 |
| 5.1 结论 |
| 5.2 创新点 |
| 5.3 展望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