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梦婷[1](2021)在《摇摆防屈曲支撑RC框架抗震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防屈曲支撑框架(Buckling-restrained brace frame,简称BRBF)结构是高效的抗侧结构体系,但高层BRBF结构斜向BRB分解产生的轴力累积于底柱,易造成底柱破坏。摇摆结构体系是一种放松上部结构与基础间约束或构件间约束,使接触面处仅受压而不受拉,确保结构在地震作用下可以抬起,并通过回复机制复位形成摇摆行为的新型结构体系。结合BRBF和摇摆结构特点,在BRBF底柱安装摇摆柱脚形成摇摆防屈曲支撑框架(Rocking buckling-restrained braced frame,简称RBRBF)结构体系,释放底柱轴力且有效降低结构损伤,便于震后修复。本课题组已进行了摇摆防屈曲支撑钢框架试验研究与数值模拟、摇摆防屈曲支撑钢筋混凝土框架试验研究,本文基于Opensees有限元软件对摇摆防屈曲支撑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进行数值模拟研究。根据课题组已完成的BRBF和RBRBF拟静力试验,建立了试验框架的二维有限元数值模型,模拟与试验结果吻合良好,表明二维有限元模型建模方式的正确性与合理性,为BRBF和RBRBF三维有限元模型建模方式与进一步研究提供基础。由于试验条件与经费限制,课题组只进行了3层BRBF和RBRBF子结构模型试验研究,因此建立了整体结构的数值模型。考虑到三维模型可以弥补二维模型不足之处,能够更真实反映结构地震响应,对比分析了BRBF和RBRBF三维与二维有限元模型弹塑性时程分析结果,表明三维有限元模型具有较好的可靠性,且双向布置BRB和摇摆柱脚时RBRBF双向刚度均匀分布,降低了结构响应。考虑到实际工程中存在不同楼层数结构,且楼层数也会影响RBRBF结构地震响应,因此建立了4层、8层、12层三种楼层数结构进行参数分析。首先,研究了BRB与主体框架的抗侧刚度比、BRB布置方式两种因素共同作用对不同楼层数BRBF结构抗震性能影响;其次,基于优选后的BRBF模型建立了RBRBF模型;最后,选取了三维摇摆柱脚模型研究参数,包括摇摆柱脚阻尼器截面面积与屈服强度,进行了不同楼层数、BRB抗侧刚度比和布置方式组合、摇摆柱脚参数的RBRBF弹塑性时程分析。研究结果表明BRB与主体框架的抗侧刚度比较小时可集中布置BRB,但抗侧刚度比较大时应双向各跨均匀布置BRB;RBRBF将地震动能量转化成结构刚体运动,减小了BRB及主体结构变形,RBRBF结构变形多由刚体运动产生,而由于荷载作用引起的结构变形远小于BRBF;RBRBF通过摇摆行为调整结构特性,使结构变刚以提供抗震所需抗侧刚度、变柔以避免产生严重地震响应,停止摇摆后保持较高抗侧刚度;各跨均匀布置BRB和摇摆柱脚时RBRBF对最大底柱拉力的降低能力较高,且其降低程度随抗侧刚度比增大、楼层数增加、摇摆柱脚阻尼器截面面积减小而更高;高层BRBF应用摇摆柱脚效果优于低层结构,且高层RBRBF对摇摆柱脚阻尼器刚度和强度的敏感性高于低层结构。
邱明兵[2](2021)在《水平地震作用下桩土相互作用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采用分离模型,分别考虑桩的运动相互作用和惯性相互作用,用试验获得的相位差求二者矢量和。对运动相互作用,基于弹性地基梁模型研发双弹簧反应位移法,计算桩侧土压力增量和桩身位移、弯矩、剪力。对惯性相互作用,采用成熟的m值法。试验方面,配合振动台10t的载荷量,设计和制作了粘弹性边界,可较好消除模型箱的边界效应,实现无限地基的震动模拟。设计和制作了高位和低位弹性质点体系,研究了不同频率结构的上部质点和场地位移的相位差规律。在振动台试验的基础上,拟合试验位移值,以实测桩身弯矩为基准,利用双弹簧反应位移法,反演获得土弹簧刚度值;并且进行了多工况验证,分析和试验数据的规律吻合度较高。主要结论有:1、叠层剪切箱增加粘弹性边界后,可明显调整试验土层位移幅值和曲线形态,以及加速度幅值。2、桩两侧土压力增量时程呈现反相,一侧达到正向峰值时,另一侧达到负向峰值。正向峰值大于负向峰值。3、压力盒测量的压力值是增量值,是与位移相关的物理量。正动土压力值是由土颗粒压缩产生的接触力增量。负压力值是桩主动侧卸载所致,是压力负增量,具有明确物理含义。应用到双弹簧反应位移法中,主动侧弹簧表现为负刚度。4、通过双弹簧反应位移法反演的试验桩侧土弹簧刚度,被动侧为12MPa/m,落在相关规范取值(3~15MPa/m)范围内。振动台试验土层平均剪应变2.7x10-3,与对应的实际场地平均应变8.2x10-3在同一数量级,达到实际场地平均应变的33%,较为接近。因此,振动台试验反演的土弹簧刚度具有工程实际意义。5、实测相位分析表明,长周期结构质点振动相位与场地土相位的差值均大于90°;短周期结构质点振动相位与场地土相位的差值大部分小于90°,小部分大于90°。偏于保守的,长周期结构的两个相互作用矢量和可以用SRSS法代替,短周期结构矢量和用代数和代替。6、实测相位分析表明,桩身应变与场地位移保持同步。双弹簧反应位移法符合基桩动力响应机理,可用于地震作用下桩土运动相互作用的接触力和桩身效应增量计算分析。
张国伟,丁梦婷,乔东需,赵旭洋[3](2021)在《摇摆框架结构体系研究进展》文中认为摇摆结构体系是一种放松上部结构与基础之间约束或放松构件间约束,使两者接触面处仅受压而不受拉,确保结构在地震作用下发生抬起,并通过重力或预应力回复机制使结构复位形成摇摆行为的新型结构体系,能够有效降低构件损伤程度,提高抗震性能,便于震后修复。文中系统介绍了该新型体系基本力学原理,重点论述了两类结构的试验、数值模拟及设计方法的研究进展,并指出了该体系研究存在的不足和发展方向,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鲁亮,叶雨立,夏婉秋,黄子恒[4](2020)在《体外预应力自复位钢筋混凝土框架抗震性能振动台试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体外预应力自复位框架结构(EPSCF)是一种新型结构控制抗震结构,主要结构控制技术包括铰接节点构造、提供结构抗侧刚度的体外预应力措施以及采用阻尼器的位移控制措施。在已有二维EPSCF结构基础上提出三维EPSCF结构,并进行1/3比尺三维EPSCF模型结构振动台试验研究其抗震性能,试验内容包括模型设计与制作、测点布置以及结构地震响应分析。试验结果表明:罕遇地震作用下,经过设计的EPSCF结构的加速度地震响应仅为常规设计框架的1/3~1/2,而位移地震响应能满足预设要求,罕遇地震作用下的层间位移角约为1/60、接近于常规设计框架,试验结果表明EPSCF结构具有更小的加速度响应,位移响应能得到有效控制。在地震作用下,EPSCF主体结构无损伤、残余变形很小、仅阻尼器屈服,表现出良好的免损伤、易更换的韧性结构特性。
徐彦青[5](2020)在《基于三重摩擦摆的高层建筑隔震与优化设计研究》文中指出三重摩擦摆支座在不同强度的地震作用下可以自适应地改变刚度和阻尼,因而得到广大研究人员的关注。此前三重摩擦摆支座在低层建筑和桥梁工程中已有研究和应用,鉴于高层建筑隔震需求的增长,本文对基于三重摩擦摆的高层建筑隔震以及优化设计方法开展了理论分析、试验测试和有限元分析研究。所完成的具体工作如下:(1)对三重摩擦摆支座的摩擦材料(聚四氟乙烯)进行了测试,采用双剪法得到了聚四氟乙烯在不同竖向压强和峰值剪切速度下的摩擦系数。进行了三重摩擦摆支座的力学性能测试,采用低周往复加载研究了支座的滞回性能,并利用有限元软件Open Sees对支座的滞回特性进行了数值模拟,试验结果验证了数值模型的有效性。(2)建立了三重摩擦摆高层隔震建筑的理论模型,并推导了结构各层的运动方程。分别建立了基底固结结构、三重摩擦摆隔震结构和单摩擦摆隔震结构的有限元模型,对两种隔震结构进行了频域及时域分析,研究了三重摩擦摆高层隔震结构的减震机理。以结构地震反应最小为目标,提出了评价三重摩擦摆支座隔震效果的目标函数,通过遗传算法优化了支座参数并分析了基底固结结构、三重摩擦摆隔震结构以及单摩擦摆隔震结构在各个地震作用下的动力响应。另外,采用等效线性化方法估算了三重摩擦摆高层隔震结构在各级地震动强度下的支座位移。(3)基于线性自回归模型法编制了风速和风荷载的模拟程序,并对三重摩擦摆高层隔震建筑的风振反应进行了分析。建立了顶部安装磁流变阻尼器的三重摩擦摆高层隔震建筑的理论模型,并采用多目标优化算法对模糊控制器中的隶属函数进行设计,使得结构风振响应减小的同时不降低隔震效果。为了考察多目标优化模糊控制算法的控制效果,对采用人工设计模糊控制算法和无控状态时结构在风荷载和各地震作用下的反应进行了计算,比较了三种情况下结构的风振响应及地震响应,研究了不同的控制算法对结构风振反应和地震反应的影响。(4)采用多目标优化算法对三重摩擦摆支座参数进行优化,以同时减小结构的地震和风振反应,得到了满足风振要求时隔震效果最好的支座参数,并对不同支座参数下隔震结构在各级地震动和风荷载作用下的反应进行了比较。(5)对三重摩擦摆高层隔震建筑模型进行了振动台试验,得到了结构在各地震动强度下的地震反应,分析了三重摩擦摆支座在各地震动强度下的隔震效果。试验结果表明,在高层隔震建筑中三重摩擦摆支座有良好的隔震效果,为今后三重摩擦摆在高层建筑中的应用提供了参考。另外,利用Open Sees对三重摩擦摆高层隔震结构建立了数值模型,通过与振动台试验结果进行比较,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6)采用可以考虑支座碰撞和提离的计算模型对结构进行增量动力分析,计算了结构在各地震动强度下的倒塌概率,并以在大震作用下结构倒塌概率小于10%为目标,利用试错法对支座的位移限值进行了设计。与不考虑支座碰撞和提离时的地震反应结果进行了比较,分别计算了采用各支座力学模型时结构的倒塌概率。
王振[6](2020)在《弹簧沥青三维隔震结构多维振动台试验及有限元分析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地震灾害频发和建筑行业技术发展,隔震结构在实际工程中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大多数的隔震支座仅能进行水平隔震,而不能隔离竖向地震作用。但是越来越多的地震记录表明竖向地震作用的强度一直被低估,同时相关研究表明竖向地震作用对结构的影响不容忽视。因此许多学者都在致力于开发能够同时隔离水平和竖向地震作用的三维隔震支座。然而目前的三维隔震支座成本较高、施工复杂,很难在普通民居尤其是村镇房屋中使用,因此开发出一种结构简单造价低廉的三维隔震支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一种适用于低矮房屋的弹簧-沥青三维隔震支座为研究对象,对新型三维隔震结构进行了振动台试验和理论研究。首先对弹簧参数的选取方法进行了研究。在弹簧-沥青三维隔震支座中,弹簧是核心的受力构件,用来承受上部结构的重量和水平、竖向地震作用,因此如何选取弹簧参数决定了隔震结构的安全性和隔震效果。本文根据弹簧的刚度公式和结构动力学理论,提出了弹簧各参数的选取方法和弹簧-沥青三维隔震结构的设计流程。研究结果表明,弹簧的高径比是控制弹簧稳定性和隔震效果的重要设计指标,高径比小于2.6时弹簧不会发生失稳。但是设计过程中为了保证更好的隔震效果,弹簧的高径比往往大于2.6,此时应对弹簧的稳定性进行验算,即弹簧变形小于失稳临界位移。其次对隔震支座的阻尼性能进行了研究。由于隔震支座刚度较小,在地震作用下会产生较大的位移,因此需要在隔震支座中添加阻尼材料减小上部结构的位移反应。在弹簧-沥青三维隔震支座中,沥青油膏起到防止弹簧锈蚀和提供额外阻尼的作用。本文采用循环单剪仪对沥青试样进行往复剪切试验,研究了沥青阻尼特性与双灰粉含量、循环次数、加载频率、加载位移以及温度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沥青的阻尼特性与循环次数无关,与加载频率呈正相关,与加载位移、温度和双灰粉含量呈负相关。为了检验弹簧-沥青隔震结构的抗震能力和隔震效果,本文对弹簧-沥青三维隔震结构进行了多维振动台试验,通过设置对照组研究沥青油膏在隔震支座中的作用。在试验过程中依次逐级加载水平、水平竖向和多维地震动,研究竖向地震动和摇摆地震动对隔震结构地震反应的影响。试验结果显示,隔震模型水平加速度衰减系数均在0.66以下,表明水平隔震效果良好;竖向加速度衰减系数在无沥青试验中均大于1,在卧龙波有沥青试验中为0.5左右;沥青能够显着增加隔震结构的阻尼比,并能有效减小上部结构的位移反应;竖向和摇摆地震动均使隔震模型的地震反应增大,竖向地震动通过改变结构的水平等效刚度从而影响结构的地震反应,摇摆地震动能够改变结构的受力从而影响结构的地震反应。为了进一步研究弹簧-沥青三维隔震结构的动力特性,本文采用有限元软件ANSYS建立有限元模型,对振动台试验模型进行模态分析和动力时程分析,并将数值模拟结果和试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模拟值和试验结果吻合良好,说明了该有限元模型参数的合理性。
郭轩铭[7](2020)在《框支密肋复合墙结构连续倒塌的数值分析》文中提出随着经济的发展,建筑行业的绿色化改革显得尤为迫切,而密肋复合墙结构作为一种新型节能、生态的住宅体系,得到了积极的推广。近年来,由于结构的连续倒塌造成的事故屡见不鲜,很多学者通过大量的试验和数值分析的方法对结构的连续倒塌机制和性能进行了研究。现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框架结构的倒塌机制,以及对梁柱构件、梁柱节点在倒塌中的行为分析上,而对带有填充墙的框架结构及新型的密肋复合墙结构的连续倒塌性能的研究十分有限。本文以框支密肋复合墙结构为研究对象,通过前人试验数据与数值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框支密肋复合墙结构的连续倒塌性能进行了研究,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根据各国有关结构连续倒塌的规范和文献,将各国规范关于连续倒塌的基本原理、分析方法、设计方法、破坏准则进行分析和比较,并对拆除构件法和非线性动力分析方法做出了详细的解读,完成结构连续倒塌的理论分析。(2)基于大型有限元软件ABAQUS二次开发接口UMAT,利用清华大学PQ-Fiber材料本构子程序包与纤维梁单元相结合,建立了梁柱有限元模型;基于砌体本构关系并与ABAQUS中混凝土塑性损伤模型相结合,利用壳单元建立了砌体有限元模型;通过与平面框架和平面框架-填充墙试件试验结果进行对比,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和正确性,并分析了结构抗连续倒塌机理。(3)取框支密肋复合墙结构1:3比例模型的平面子结构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纤维梁单元模拟结构外框和内部框格中的梁柱构件,采用壳单元模拟填充砌体,建立了8层框支密肋复合墙结构的有限元模型,基于拆除构件法的非线性静力分析和非线性动力分析方法,分别对一层中柱、一层角柱失效两种工况下剩余结构的变形与内力进行了分析,并比较了两种分析方法的结果,为今后研究密肋复合墙结构连续倒塌模型的简化提供了依据,并给出了针对密肋复合墙结构的动力放大系数,对规范进行了补充和完善。(4)分别研究了层数、跨数、框支梁的高宽比、跨长以及拆除位置等参数对平面框支密肋复合墙结构倒塌性能的影响;得出了跨数对结构抗倒塌几乎无影响,而层数的适当增加则有利于不平衡荷载的分配,减小构件发生破坏的可能;框支梁高宽比的增大不仅提高了结构抵抗变形的能力,也提高了梁承载力的储备能力,有利于结构的抗倒塌;等跨长的结构对抗倒塌破坏更有利;对于平面结构,角柱失效的影响大于中柱失效,应注意对结构底层竖向承重构件进行加固。(5)由于竖向荷载作用下结构是否发生初始破坏对结构倒塌影响很大,因此以结构是否发生初始破坏为依据对框支密肋复合墙结构抗倒塌措施进行了分析。发生初始破坏前,应减轻火灾或爆炸等偶然因素对竖向承重构件的作用;发生初始破坏后,通过拉结构件来提高结构的整体性、通过增加受力构件来提高结构的冗余性、通过加强抗震措施来提高延性、以及通过加固关键构件等措施来抵抗结构的连续倒塌。
王瑶[8](2020)在《巨-子结构层间隔震体系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巨-子结构层间隔震体系为研究对象,利用静力弹塑性方法对该结构体系的减震性能和破坏模式进行评估,同时结合模拟振动台试验对该结构体系在近断层速度脉冲地震动作用下的地震响应影响规律进行研究。(1)先从基础隔震体系入手,选择适用于基础隔震结构的侧向力加载模式,建立基础隔震结构pushover曲线,通过改进FEMA440中等效阻尼比的计算公式并引入隔震弹塑性反应谱作为需求谱,提出一种考虑隔震层等效阻尼比的静力弹塑性分析方法,并给出了简化的分析过程和算例。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方法操作简单且能满足工程精度,其位移误差在10%-26%以内,且能够较好地预测结构塑性铰的发展趋势,有利于隔震技术在实际工程中的推广应用。(2)采用常规pushover方法(考虑隔震层等效阻尼比的静力弹塑性分析)和改进的模态pushover方法对某典型层间隔震结构进行分析,并将结果与动力时程分析做对比,以考察所选pushover方法对层间隔震结构的适用性和准确性。在此基础上对一典型巨-子结构层间隔震体系模型根据其动力特性选择合适的pushover方法进行抗震性能分析。结果表明,改进的模态pushover分析能较好地评估层间隔震结构整体楼层的位移响应;利用改进的模态pushover对巨-子结构层间隔震体系进行分析得到结构整体性能较好;根据塑性铰的发展过程判断巨-子结构层间隔震体系的屈服机制为:主结构转换梁端部?隔震支座底部梁?主结构柱?子结构梁。(3)利用MATLAB建立巨-子结构层间隔震体系和抗震体系的数值仿真分析模型,输入向前方向性效应和滑冲效应这两类不同产生机理的速度脉冲天然地震动记录,并将主结构和子结构的质量比作为变量,计算分析巨-子结构层间隔震体系在速度脉冲地震动作用下的地震响应。结果表明,随着结构质量比的增大,结构的减震效果更好,可达到63.48%;速度脉冲效应会使得巨-子结构层间隔震体系产生更大的位移反应;滑冲速度脉冲地震动对主结构顶层位移反应的影响略大于向前方向性速度脉冲的影响,略大4.8%;而向前方向性速度脉冲效应比滑冲速度脉冲效应对隔震层位移影响更大,平均大12.15%。(4)对巨-子结构层间隔震体系和巨-子结构抗震体系进行地震模拟振动台试验,分析在不同地震动影响下巨-子结构层间隔震体系减震效果方面上的差异,揭示速度脉冲型地震动对巨-子结构层间隔震体系结构反应的影响规律,同时利用SAP2000建立理论分析模型,与振动台实测模型的动力特性和地震响应结果对比,完善对相关规律和特性的认识。结果表明,隔震的子结构对主结构具有明显的调谐减震的功能,同时子结构自身又与基础隔震的减震机理相似,能有效降低整个结构的动力响应,减震效果可达到20%-60%;结构在含有速度脉冲地震动作用下的地震位移反应更大;滑冲效应使巨-子结构层间隔震体系的主结构位移、子结构位移分别增大1.38、1.29倍,而方向性效应使其隔震层位移增大1.53倍;数值分析和试验实测的数据有一定的误差,但变化趋势相同。
吴京洲[9](2020)在《考虑扭转效应的RC框架-剪力墙结构抗侧性能非线性仿真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结构在地震作用下会发生扭转变形,在我国的抗震规范中,对RC框架-剪力墙结构的扭转作用分析考量是通过考虑单向偶然偏心地震作用和双向地震作用进行的。本文主要研究了考虑扭转效应的RC框架-剪力墙结构抗侧性能,并为此新增了三个与其抗侧性能相关的指标:扭转效应系数、层间扭转角和层间扭转刚度。通过改变剪力墙厚度建立三个相同平面尺寸但扭转效应系数不同的RC框架-剪力墙结构作为对比结构,分别在结构上施加不同的双向地震作用和单向偶然偏心地震作用,形成15个对比模型。采用三维实体退化虚拟层合单元理论对其进行有限元模拟,从模型的荷载-位移曲线、层间位移角的发展过程、层间扭转角的变化特征、结构的抗侧及抗扭刚度的退化过程以及剪力重分配过程出发,研究考虑扭转效应的结构抗侧性能。在对比的过程中分析考虑双向地震作用和考虑单向偶然偏心地震作用的不同,以及双向地震作用中扭转耦联效应对结构抗侧性能的影响,并给出了相应的剪力重分配百分比。上述研究结果可为考虑扭转效应的RC框架-剪力墙结构抗震设计提供借鉴和参考。在研究的过程中,明确了扭转效应系数是分析考虑扭转效应的结构抗侧性能的重要指标,同时提出层间扭转角和层间扭转刚度作为评估结构扭转性能的两项新增指标。也即提出对于考虑扭转效应的RC框架-剪力墙结构的剪力重分配应引入扭转效应系数的影响;层间扭转角是判断扭转不规则和抗震变形验算的重要指标。
聂玉莲[10](2020)在《地震作用下损伤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抗倒塌性能分析》文中认为近年来,同一地区短时间内遭受多次地震作用的情况频频发生,建筑结构在多次地震作用下的抗倒塌问题逐渐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大量地震资料表明,每次大地震的发生一般都伴有余震甚至强余震,结构在主震作用下构件产生了一定的损伤,而余震与主震时间间隔较短,主震形成的损伤无法得到及时修复,后续的(强)余震会导致结构中已有损伤的构件破坏加剧,甚至倒塌。目前大多数地震作用下结构的抗倒塌研究基本上仅考虑单一地震作用且以完好结构为研究对象,研究损伤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抗倒塌性能的甚少。因此本文对地震作用下损伤结构的抗倒塌性能进行研究。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利用Open Sees软件,采用考虑钢筋受拉断裂失效过程的模拟分析方法,对梁柱子结构及单层平面框架试验进行了抗倒塌数值分析,以验证数值模拟方法的可靠性,并探讨了钢筋极限拉应变对结构抗倒塌能力的影响,进而对多层平面框架结构以及空间框架结构进行了抗倒塌分析,研究了移柱位置及空间框架跨度比对空间框架结构抗倒塌的影响,并分析了拆除角柱及边柱工况下结构倒塌过程中的受力机理,给出了结构抗倒塌设计的相关建议。(2)介绍了等效力法与损伤指标法的应用原理,采用等效力法与损伤指标法对地震作用下同一含损伤竖向构件的平面框架结构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从建模方法与计算结果两方面对其进行了对比,选取了损伤指标法进行后续平面与空间框架结构的抗倒塌分析。(3)基于损伤指标法,选用12条近场地震波对含损伤柱的钢筋混凝土平面框架结构进行了增量动力非线性分析,通过对IDA曲线及地震波影响分析,选取结构竖向响应较大的地震波对结构的倒塌性能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损伤程度及损伤柱位置对平面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抗倒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损伤柱损伤程度越大,发生竖向倒塌的可能性越大;损伤柱为双柱时较损伤柱为单柱时更易发生倒塌,且发生竖向连续倒塌的可能性大于侧向增量倒塌。(4)基于损伤指标法,采用相同的地震记录对空间框架进行了增量动力非线性分析,并探讨了地震作用下损伤程度及损伤柱位置对空间结构抗倒塌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含损伤柱的空间框架结构的抗倒塌性能比平面框架结构好,损伤柱为单柱时,损伤柱位置对结构倒塌性能及倒塌形式影响不大,损伤柱为双柱时较损伤柱为单柱时更易发生倒塌。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1章 绪论 |
| 1.1 论文研究背景 |
| 1.2 防屈曲支撑结构体系国内外研究现状 |
| 1.3 摇摆结构体系国内外研究现状 |
| 1.4 研究存在的不足 |
| 1.5 本文研究内容 |
| 第2章 摇摆防屈曲支撑框架二维有限元模型 |
| 2.1 试验概况 |
| 2.2 数值模型建立 |
| 2.3 模拟与试验对比结果 |
| 2.4 本章小结 |
| 第3章 摇摆防屈曲支撑框架三维有限元模型 |
| 3.1 算例概况 |
| 3.2 二维与三维模型对比分析 |
| 3.3 单向与双向布置模型对比分析 |
| 3.4 本章小结 |
| 第4章 摇摆防屈曲支撑框架抗震性能研究 |
| 4.1 BRB与主体框架的抗侧刚度比优选 |
| 4.2 三维摇摆柱脚参数选取 |
| 4.3 RBRBF结构变形分析 |
| 4.4 RBRBF结构摇摆特性分析 |
| 4.5 RBRBF底柱最大轴力分析 |
| 4.6 本章小结 |
| 结论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1章 绪论 |
| 1.1 研究背景 |
| 1.1.1 桩基础地震响应的惯性相互作用与运动相互作用 |
| 1.1.2 桩土动力相互作用试验研究概述 |
| 1.1.3 桩-土运动相互作用理论研究概述 |
| 1.1.4 张建民等任意侧向位移下挡土墙地震土压力理论 |
| 1.1.5 地震动土压力沿深度分布的测试规律既有资料整理 |
| 1.2 与本课题相关的3 台桩基振动台试验 |
| 1.2.1 成层土中桩基与复合地基地震作用下振动台试验研究 |
| 1.2.2 桩端嵌固效应对桩基础的抗震性能影响研究 |
| 1.2.3 高承台桩基础的抗震性能研究 |
| 1.2.4 目前测试动土压力遇到的几个问题总结 |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 1.3.1 研制粘弹性边界剪切箱 |
| 1.3.2 双弹簧反应位移法 |
| 1.3.3 动土压力 |
| 1.3.4 土弹簧刚度系数 |
| 1.4 技术路线与创新点 |
| 1.4.1 技术路线 |
| 1.4.2 创新点 |
| 第2章 双弹簧反应位移法 |
| 2.1 反应位移法 |
| 2.1.1 反应位移法的研究概况 |
| 2.1.2 反应位移法建模 |
| 2.1.3 地基弹簧刚度的确定 |
| 2.1.4 地表峰值水平位移的选用 |
| 2.1.5 惯性力计算 |
| 2.2 双弹簧反应位移法模型 |
| 2.2.1 反应位移法的建模假定 |
| 2.2.2 双弹簧反应位移法数学模型 |
| 2.2.3 不同边界条件下的位移求解 |
| 2.2.4 与传统反应位移法比较 |
| 2.2.5 弹簧刚度沿深度线性增长的解 |
| 2.3 均匀场地桩身效应的算例 |
| 2.3.1 桩顶自由,桩端自由 |
| 2.3.2 桩顶自由,桩端嵌岩 |
| 2.3.3 桩顶水平滑动,桩端自由 |
| 2.3.4 桩顶水平滑动,桩端嵌岩 |
| 2.3.5 下硬上软渐变土层反应位移法算例 |
| 2.4 成层土的反应位移法 |
| 2.4.1 线性粘弹性成层土的稳态地震反应 |
| 2.4.2 成层土的双弹簧反应位移法数学模型 |
| 2.4.3 成层土场地桩身效应的算例 |
| 2.4.4 流滑土中反应位移法 |
| 2.5 本章小结 |
| 第3章 小尺寸原型桩振动台试验设计 |
| 3.1 引言 |
| 3.2 试验目的和几个试验重点 |
| 3.3 试验设备 |
| 3.4 粘弹性边界剪切箱设计 |
| 3.4.1 叠层剪切试验箱粘弹性边界改进 |
| 3.4.2 粘弹性边界的参数确定 |
| 3.4.3 叠层框架与刚架设计与制作 |
| 3.5 试验方案设计 |
| 3.5.1 小尺寸原型桩基结构设计 |
| 3.5.2 质量块与弹性质点 |
| 3.5.3 模型土性质 |
| 3.5.4 传感器的选用与布置 |
| 3.6 地震波的选择与加载工况 |
| 3.6.1 地震波种类 |
| 3.6.2 加载工况 |
| 3.7 本章小结 |
| 第4章 试验结果与分析 |
| 4.1 概述 |
| 4.1.1 拟合反演与验证的思路 |
| 4.1.2 场地位移测量和分析要点 |
| 4.1.3 场地加速度测量和分析要点 |
| 4.1.4 桩侧动力土压力增量测量和分析要点 |
| 4.1.5 应变测量重点 |
| 4.1.6 相位测量和分析要点 |
| 4.1.7 两个相互作用的矢量和 |
| 4.1.8 位移形态管 |
| 4.1.9 桩顶嵌固与绑扎SAA影响 |
| 4.2 模型试验体系振动特征 |
| 4.2.1 空土模型试验体系振动特征 |
| 4.2.2 模型地基振动特征 |
| 4.2.3 剪切波速 |
| 4.2.4 轻型动力触探 |
| 4.3 有边界数据规律与分析 |
| 4.3.1 场地加速度特征 |
| 4.3.2 场地位移特征 |
| 4.3.3 桩侧压力增量 |
| 4.3.4 有边界小震孔隙气体压力增量 |
| 4.3.5 峰值和相位值 |
| 4.3.6 位移、加速度与土压力增量的时程关系 |
| 4.3.7 桩身应变特征 |
| 4.4 无边界数据规律与分析 |
| 4.4.1 场地加速度特征 |
| 4.4.2 场地位移特征 |
| 4.4.3 桩侧压力增量 |
| 4.4.4 孔隙气体压力增量 |
| 4.4.5 峰值和相位值 |
| 4.4.6 位移、加速度与土压力增量的时程关系 |
| 4.4.7 桩身应变 |
| 4.5 边界条件和加速度的影响对比 |
| 4.5.1 剪切箱位移 |
| 4.5.2 场地加速度 |
| 4.5.3 桩两侧增量压力增量差 |
| 4.5.4 位移、加速度与土压力增量的时程关系 |
| 4.6 补充试验及分析 |
| 4.6.1 补充试验说明 |
| 4.6.2 压力增量时程分析 |
| 4.6.3 位移分析 |
| 4.7 桩侧土弹簧刚度反演与验证 |
| 4.7.1 拟合与反演 |
| 4.7.2 小直径桩验证 |
| 4.7.3 群桩验证 |
| 4.7.4 反演及验证总结 |
| 4.8 成层土弹簧刚度反演 |
| 4.8.1 成层土振动台试验概况 |
| 4.8.2 成层土振动台试验场地位移 |
| 4.8.3 成层土振动台试验桩身应变特征 |
| 4.8.4 成层土弹簧刚度反演 |
| 4.9 叠层质量块体系试验分析 |
| 4.9.1 工况5 应变规律 |
| 4.9.2 工况17-1应变规律 |
| 4.9.3 工况19-1应变规律 |
| 4.9.4 两个相互作用的相位分析 |
| 4.9.5 拟合与验证 |
| 4.10 高低位弹性质点体系 |
| 4.10.1 位移规律 |
| 4.10.2 加速度规律 |
| 4.10.3 工况28-1应变规律 |
| 4.10.4 工况30-1应变规律 |
| 4.10.5 惯性相互作用与运动相互作用的相位分析 |
| 4.10.6 高低质量块试验验证 |
| 4.11 EL-C波作用下桩身应变规律 |
| 4.12 本章总结 |
| 4.12.1 位移规律 |
| 4.12.2 加速度规律 |
| 4.12.3 土压力增量规律 |
| 4.12.4 两个相互作用相位差 |
| 4.12.5 基桩变形机理与双弹簧反应位移法刚度取值 |
| 4.12.6 试验安装经验 |
| 第5章 双弹簧反应位移法工程应用示例 |
| 5.1 前言 |
| 5.2 项目条件 |
| 5.2.1 工程概况 |
| 5.2.2 勘察条件 |
| 5.2.3 结构条件 |
| 5.3 桩基础抗震设计 |
| 5.3.1 抗震设计基本规定和参数 |
| 5.3.2 惯性相互作用计算 |
| 5.3.3 运动相互作用计算 |
| 5.3.4 两个作用效应最大值组合及评价 |
| 5.3.5 小结 |
| 第6章 结论及展望 |
| 6.1 主要结论 |
| 6.2 工作展望 |
| 参考文献 |
| 附录图1 |
| 附录图2 |
| 附录图3 |
| 附录图4 |
| 附录图5 |
| 精彩瞬间 |
| 在学期间发表的文章和专利 |
| 在学期间参加的主要科研课题 |
| 致谢 |
| 0 引言 |
| 1 摇摆结构体系 |
| 1.1 摇摆结构基本原理 |
| 1.2 摇摆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 |
| 1.2.1 摇摆钢筋混凝土结构试验分析 |
| 1.2.2 摇摆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数值模拟 |
| 1.3 摇摆钢框架 |
| 1.3.1 摇摆钢框架试验分析 |
| 1.3.2 摇摆钢框架数值分析 |
| 1.4 摇摆框架结构设计方法 |
| 2 摇摆结构体系存在的不足 |
| 3 结语 |
| 引 言 |
| 1 试验模型的设计与制作 |
| 1.1 模型概况 |
| 1.2 EPSCF结构 |
| 1.2.1 节点构造 |
| 1.2.2 体外预应力钢绞线 |
| 1.2.3 耗能减震装置 |
| 1.3 结构数值分析模型 |
| 2 振动台试验 |
| 2.1 地震波输入及试验工况 |
| 2.2 测点布置及试验现象 |
| 3 试验结果分析 |
| 3.1 动力特性 |
| 3.2 加速度地震响应 |
| 3.3 位移地震响应 |
| 4 结 论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1章 绪论 |
| 1.1 研究背景 |
| 1.2 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发展和现状 |
| 1.2.1 摩擦摆支座隔震体系的研究现状 |
| 1.2.2 高层隔震建筑体系的研究现状 |
| 1.3 存在的问题 |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 1.5 技术路线 |
| 参考文献 |
| 第2章 三重摩擦摆支座的构造及力学性能测试 |
| 2.1 三重摩擦摆支座的理论模型 |
| 2.1.1 三重摩擦摆支座的构造与工作原理 |
| 2.1.2 三重摩擦摆支座的力学模型 |
| 2.2 三重摩擦摆支座摩擦材料的摩擦系数测试 |
| 2.2.1 试件设计 |
| 2.2.2 试验参数和加载制度的设计 |
| 2.2.3 试验结果和分析 |
| 2.3 三重摩擦摆支座的滞回性能试验研究 |
| 2.3.1 试件设计 |
| 2.3.2 试验参数和加载制度 |
| 2.3.3 试验结果和分析 |
| 2.4 本章小结 |
| 参考文献 |
| 第3章 三重摩擦摆高层隔震建筑的地震反应分析 |
| 3.1 三重摩擦摆高层隔震建筑的减震机理 |
| 3.1.1 三重摩擦摆高层隔震建筑的运动方程 |
| 3.1.2 原型结构 |
| 3.1.3 频域及时域分析 |
| 3.2 三重摩擦摆高层隔震建筑的优化设计 |
| 3.2.1 地震波的选择及调整 |
| 3.2.2 三重摩擦摆支座参数的优化 |
| 3.2.3 三重摩擦摆高层隔震结构的支座位移、等效自振周期和等效阻尼比 |
| 3.3 三种结构的地震反应比较 |
| 3.4 本章小结 |
| 参考文献 |
| 第4章 三重摩擦摆高层隔震建筑的半主动控制研究 |
| 4.1 三重摩擦摆高层隔震建筑的风振反应 |
| 4.1.1 风速以及风荷载的模拟 |
| 4.1.2 结构风振响应 |
| 4.2 三重摩擦摆高层隔震建筑的半主动控制 |
| 4.2.1 半主动控制系统的理论模型 |
| 4.2.2 多目标优化模糊控制算法 |
| 4.2.3 人工设计模糊控制算法 |
| 4.2.4 采用不同控制算法时的结构响应 |
| 4.3 本章小结 |
| 参考文献 |
| 第5章 地震与风荷载作用下三重摩擦摆高层隔震建筑的优化设计 |
| 5.1 结构在风荷载或地震单一作用下的优化设计 |
| 5.1.1 考虑各级地震动发生概率的地震反应评价函数 |
| 5.1.2 风振反应评价函数 |
| 5.1.3 地震或风荷载单一作用下的支座优化结果 |
| 5.2 地震和风荷载同时作用下的结构优化设计 |
| 5.3 本章小结 |
| 参考文献 |
| 第6章 三重摩擦摆高层隔震建筑模型的振动台试验研究 |
| 6.1 试验概况 |
| 6.2 三重摩擦摆高层隔震建筑模型振动台试验 |
| 6.2.1 试验地震波的选取 |
| 6.2.2 试验加载制度 |
| 6.2.3 测点布置 |
| 6.3 非隔震试验模型的振动台试验 |
| 6.4 试验结果与分析 |
| 6.4.1 结构动力特性 |
| 6.4.2 加速度响应 |
| 6.4.3 层间位移角 |
| 6.4.4 支座位移 |
| 6.5 试验结果与数值模拟结果的对比 |
| 6.6 本章小结 |
| 参考文献 |
| 第7章 三重摩擦摆高层隔震建筑的倒塌概率评估 |
| 7.1 基于增量动力分析方法的结构倒塌概率评估 |
| 7.2 结构倒塌概率计算 |
| 7.2.1 支座参数设计 |
| 7.2.2 数值结果分析 |
| 7.3 基于两种支座力学模型的结构倒塌概率评估 |
| 7.4 本章小结 |
| 参考文献 |
| 第8章 总结与展望 |
| 8.1 研究总结 |
| (1)三重摩擦摆支座的力学性能测试 |
| (2)三重摩擦摆高层隔震建筑的地震反应分析 |
| (3)三重摩擦摆高层隔震建筑的半主动控制研究 |
| (4)地震荷载和风荷载同时作用下三重摩擦摆高层隔震建筑的优化设计 |
| (5)三重摩擦摆高层隔震建筑的振动台试验研究 |
| (6)三重摩擦摆高层隔震建筑的倒塌概率评估 |
| 8.2 研究展望 |
|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1章 绪论 |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 1.2.1 三维隔震研究现状 |
| 1.2.2 摇摆地震动研究现状 |
| 1.2.3 摇摆地震动对结构的影响研究 |
| 1.2.4 欧洲抗震规范对摇摆地震作用的规定 |
| 1.2.5 弹簧沥青三维隔震系统中阻尼研究 |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 第2章 弹簧-沥青隔震结构参数设计 |
| 2.1 三维隔震支座构造 |
| 2.2 弹簧力学特性推导 |
| 2.2.1 竖向刚度 |
| 2.2.2 横向刚度 |
| 2.2.3 弹簧稳定性 |
| 2.3 竖向减震系数、竖向刚度 |
| 2.4 弹簧自由长度、中径 |
| 2.5 丝径 |
| 2.6 弹簧有效圈数及弹簧个数 |
| 2.7 计算水平减震系数 |
| 2.8 设计流程 |
| 2.9 本章小结 |
| 第3章 沥青阻尼特性研究 |
| 3.1 试验研究背景 |
| 3.2 试验方案 |
| 3.2.1 试验目的与内容 |
| 3.2.2 试验仪器与材料 |
| 3.2.3 试验步骤 |
| 3.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 3.3.1 参数识别 |
| 3.3.2 循环次数的影响 |
| 3.3.3 加载位移的影响 |
| 3.3.4 加载频率的影响 |
| 3.3.5 双灰粉含量的影响 |
| 3.3.6 温度的影响 |
| 3.4 阻尼比试验结果的讨论 |
| 3.5 本章小结 |
| 第4章 弹簧-沥青三维隔震结构振动台试验设计 |
| 4.1 试验研究背景 |
| 4.2 试验目的及内容 |
| 4.3 振动台试验设计 |
| 4.3.1 试验设备 |
| 4.3.2 相似率设计 |
| 4.3.3 原型结构设计 |
| 4.3.4 模型结构设计 |
| 4.3.5 模型施工 |
| 4.4 试验方案 |
| 4.4.1 地震动选取 |
| 4.4.2 测量方案 |
| 4.4.3 加载方案 |
| 4.4.4 材料力学特性试验 |
| 4.5 本章小结 |
| 第5章 振动台试验结果及分析 |
| 5.1 动力特性试验 |
| 5.1.1 频谱特性 |
| 5.1.2 模型阻尼比 |
| 5.2 水平加速度反应 |
| 5.2.1 沿高度的分布 |
| 5.2.2 多维地震动的影响 |
| 5.2.3 沥青油膏的影响 |
| 5.3 竖向加速度反应 |
| 5.4 位移和摇摆反应 |
| 5.4.1 位移反应 |
| 5.4.2 摇摆反应 |
| 5.5 结构模态分析讨论 |
| 5.5.1 平滑参数对阻尼比的影响 |
| 5.5.2 自由振动衰减法求阻尼比 |
| 5.5.3 参数化的结构模态识别 |
| 5.5.4 参数识别 |
| 5.6 隔震效果的影响因素 |
| 5.6.1 结构和地震动的频率特性 |
| 5.6.2 多维地震动 |
| 5.7 本章小结 |
| 第6章 弹簧-沥青三维隔震结构数值模拟 |
| 6.1 单自由度模型 |
| 6.2 弹簧有限元模型 |
| 6.3 上部结构有限元模型 |
| 6.4 阻尼的选取 |
| 6.5 有限元模态分析 |
| 6.6 有限元模型地震反应分析 |
| 6.7 误差分析 |
| 6.8 本章小结 |
| 结论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附录 A(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 附录 B(攻读学位期间所参与的科研项目)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绪论 |
| 1.1 课题背景 |
| 1.2 密肋复合墙结构的研究现状 |
| 1.3 结构连续倒塌的研究现状 |
|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意义 |
| 2 结构连续倒塌的理论分析与模型的验证分析 |
| 2.1 引言 |
| 2.2 抗连续倒塌的设计方法 |
| 2.2.1 拉结强度法 |
| 2.2.2 拆除构件法 |
| 2.3 抗连续倒塌的分析方法 |
| 2.3.1 静力分析 |
| 2.3.2 动力分析 |
| 2.4 平面结构倒塌的数值模型验证与分析 |
| 2.4.1 平面框架结构倒塌数值模型的验证分析 |
| 2.4.2 平面框架-填充墙结构连续倒塌数值模型的验证分析 |
| 2.5 本章小结 |
| 3 框支密肋复合墙结构连续倒塌的数值分析 |
| 3.1 引言 |
| 3.2 框支密肋复合墙结构的设计信息与模型的建立 |
| 3.2.1 设计信息 |
| 3.2.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 3.3 框支密肋复合墙结构倒塌的非线性静力分析 |
| 3.3.1 一层中柱失效的结果分析 |
| 3.3.2 一层角柱失效的结果分析 |
| 3.4 框支密肋复合墙结构倒塌的非线性动力分析 |
| 3.4.1 一层中柱失效的结果分析 |
| 3.4.2 一层角柱失效的结果分析 |
| 3.5 两种分析方法的对比 |
| 3.6 本章小结 |
| 4 框支密肋复合墙结构连续倒塌参数分析及抗倒塌措施 |
| 4.1 引言 |
| 4.2 跨数和层数的影响 |
| 4.2.1 不同跨数下一层角柱失效时结构的响应 |
| 4.2.2 不同层数下一层角柱失效时结构的响应 |
| 4.3 框支梁高宽比的影响 |
| 4.4 跨长影响 |
| 4.5 拆除位置的影响 |
| 4.6 抗连续倒塌的措施 |
| 4.6.1 概述 |
| 4.6.2 结构发生初始破坏之前 |
| 4.6.3 结构发生初始破坏之后 |
| 4.7 本章小结 |
| 5 结论与展望 |
| 5.1 结论 |
| 5.2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作者简历 |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引言 |
| 1.2 巨-子结构体系的应用和研究现状 |
| 1.2.1 巨-子结构体系简介 |
| 1.2.2 巨-子结构体系的研究现状 |
| 1.3 隔震技术的应用与研究现状 |
| 1.3.1 基础隔震体系 |
| 1.3.2 层间隔震体系 |
| 1.4 结构弹塑性分析方法研究现状 |
| 1.4.1 动力弹塑性时程分析 |
| 1.4.2 静力弹塑性分析 |
| 1.5 速度脉冲地震动研究现状 |
| 1.5.1 速度脉冲地震动的产生机理 |
| 1.5.2 速度脉冲地震动对隔震结构影响现状 |
| 1.6 本文研究背景和主要内容 |
| 1.6.1 本文研究的背景 |
| 1.6.2 本文研究的内容 |
| 第二章 基础隔震结构基于等效阻尼比的pushover分析 |
| 2.1 引言 |
| 2.2 pushover方法简介 |
| 2.2.1 pushover分析基本原理 |
| 2.2.2 pushover分析实施步骤 |
| 2.2.3 pushover分析结果导向 |
| 2.3 基础隔震结构pushover分析方法 |
| 2.3.1 适用于基础隔震结构的侧向力加载模式 |
| 2.3.2 基础隔震结构等效线性化 |
| 2.4 基础隔震结构pushover算例 |
| 2.4.1 工程概况和隔震设计 |
| 2.4.2 性能评估方法 |
| 2.4.3 计算结果分析 |
| 2.5 本章小结 |
| 第三章 巨-子结构层间隔震体系改进的模态pushover分析 |
| 3.1 引言 |
| 3.2 改进的模态Pushover分析 |
| 3.2.1 模态pushover的基本原理 |
| 3.2.2 双自由度体系和两个等效单自由度体系 |
| 3.2.3 改进的模态pushover分析步骤 |
| 3.3 层间隔震结构pushover算例分析 |
| 3.3.1 结构模型和动力特性 |
| 3.3.2 结构反应结果 |
| 3.4 巨-子结构层间隔震体系pushover分析算例 |
| 3.4.1 结构模型 |
| 3.4.2 模态分析结果 |
| 3.4.3 性能点分析 |
| 3.4.4 层间位移角分析 |
| 3.4.5 出铰顺序和状态分析 |
| 3.4.6 静力和动力弹塑性分析对比 |
| 3.5 本章小结 |
| 第四章 速度脉冲地震动下巨-子结构层间隔震体系的动力时程分析 |
| 4.1 引言 |
| 4.2 巨-子结构层间隔震体系的分析模型和运动方程 |
| 4.2.1 分析模型 |
| 4.2.2 运动方程 |
| 4.3 巨-子结构层间隔震体系复模态分析方法 |
| 4.4 模型参数说明及速度脉冲地震动选取 |
| 4.4.1 计算模型 |
| 4.4.2 天然地震动记录 |
| 4.4.3 人工合成地震动 |
| 4.5 巨-子结构层间隔震体系和抗震体系的动力反应对比 |
| 4.5.1 主结构顶层位移时程 |
| 4.5.2 主结构各层位移 |
| 4.5.3 顶层子结构顶部加速度时程 |
| 4.6 速度脉冲地震动对巨-子结构层间隔震体系地震响应的影响规律 |
| 4.6.1 主结构顶层位移峰值 |
| 4.6.2 主结构层间位移反应 |
| 4.6.3 隔震层最大位移反应 |
| 4.7 本章小结 |
| 第五章 速度脉冲地震动下巨-子结构层间隔震体系振动台试验研究 |
| 5.1 引言 |
| 5.2 试验研究目的与内容 |
| 5.2.1 试验目的 |
| 5.2.2 试验内容 |
| 5.3 试验模型 |
| 5.4 试验方案 |
| 5.4.1 模型方位布置 |
| 5.4.2 传感器布置 |
| 5.4.3 试验用地震波 |
| 5.4.4 试验工况 |
| 5.5 振动台台面信号分析 |
| 5.6 隔震支座性能测试 |
| 5.6.1 支座试验方案 |
| 5.6.2 上导轨滞回曲线 |
| 5.6.3 下导轨滞回曲线 |
| 5.7 振动台试验结果分析 |
| 5.7.1 结构模态分析 |
| 5.7.2 主结构地震反应分析 |
| 5.7.3 子结构地震反应分析 |
| 5.7.4 隔震层反应分析 |
| 5.8 数值模拟与试验对比 |
| 5.9 本章小结 |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 6.1 结论 |
| 6.2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1章 绪论 |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 1.2 各国规范对扭转效应的确定 |
| 1.3 结构抗震分析方法的发展 |
| 1.3.1 静力分析方法 |
| 1.3.2 振型反应谱法 |
| 1.3.3 动态时程分析法 |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 1.4.1 考虑扭转效应对框架剪力墙结构的抗震性能影响研究 |
| 1.4.2 有限元方法及软件的研究现状 |
| 1.5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目的 |
| 第2章 三维实体退化虚拟层合单元非线性有限元方法 |
| 2.1 引言 |
| 2.2 空间等参数单元 |
| 2.3 改进和退化的等参数单元 |
| 2.4 三维实体退化虚拟层合单元理论 |
| 2.5 基于三维实体退化虚拟层合单元理论的有限元分析程序 |
| 2.6 本章小结 |
| 第3章 考虑扭转效应的RC框架-剪力墙结构分析模型建立 |
| 3.1 分析模型的设计 |
| 3.2 结构1设计 |
| 3.2.1 结构1的设计信息和配筋情况 |
| 3.2.2 材料信息 |
| 3.2.3 荷载信息 |
| 3.2.4 地震相关信息 |
| 3.2.5 配筋结果 |
| 3.3 具有不同扭转效应系数的基本结构设计 |
| 3.3.1 双向地震的扭转耦联效应计算 |
| 3.3.2 结构2和结构3设计 |
| 3.4 非线性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 3.4.1 三维实体退化虚拟层合单元模型的建立流程 |
| 3.4.2 基本结构非线性有限元实体单元的划分和编号 |
| 3.4.3 分析模型的构建 |
| 3.5 “层间扭转角”和“扭转刚度” |
| 3.6 本章小结 |
| 第4章 不同扭转效应的RC框架-剪力墙结构的抗侧性能非线性分析 |
| 4.1 引言 |
| 4.2 结构抗侧性能仿真分析 |
| 4.2.1 荷载-位移曲线 |
| 4.2.2 楼层-侧移曲线和楼层-层间侧移曲线 |
| 4.3 结构扭转性能仿真分析 |
| 4.3.1 结构楼层-扭转曲线 |
| 4.3.2 单向地震作用和双向地震作用下结构层间扭转的发展过程 |
| 4.3.3 双向地震作用扭转耦联效应对结构层间扭转的发展过程的影响 |
| 4.4 本章小结 |
| 第5章 不同扭转效应的RC框架-剪力墙结构侧移刚度和扭转刚度退化及剪力重分配研究 |
| 5.1 引言 |
| 5.2 结构侧移刚度和扭转刚度的退化 |
| 5.2.1 考虑不同扭转效应下结构的侧移刚度退化 |
| 5.2.2 考虑不同扭转效应结构的扭转刚度退化 |
| 5.3 框架和剪力墙侧移刚度的退化 |
| 5.3.1 考虑不同扭转效应的结构框架侧移刚度退化过程 |
| 5.3.2 考虑不同扭转效应的结构剪力墙侧移刚度退化过程 |
| 5.4 扭转效应对剪力重分配的影响 |
| 5.5 本章小结 |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 6.1 结论 |
| 6.2 不足与期望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1章 绪论 |
| 1.1 引言 |
| 1.2 研究背景 |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 1.3.1 地震作用下竖向构件损伤研究 |
| 1.3.2 地震作用下结构的抗倒塌研究 |
| 1.3.3 地震作用下损伤结构的抗倒塌研究 |
| 1.4 本文研究意义 |
| 1.5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 第2章 考虑钢筋断裂失效过程的框架结构抗倒塌性能分析 |
| 2.1 OpenSees介绍 |
| 2.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 2.2.1 材料本构 |
| 2.2.2 截面类型 |
| 2.2.3 单元类型 |
| 2.3 非线性分析求解方法 |
| 2.3.1 收敛准则 |
| 2.3.2 非线性静力平衡方程的求解 |
| 2.3.3 非线性动力时程分析方程的求解 |
| 2.4 考虑钢筋断裂失效过程的试验模拟分析 |
| 2.4.1 钢筋单轴受拉断裂模拟 |
| 2.4.2 梁柱子结构抗倒塌试验 |
| 2.4.3 单层平面框架试验 |
| 2.4.4 钢筋极限拉应变影响分析 |
| 2.4.5 多层平面框架倒塌分析 |
| 2.5 空间框架结构抗倒塌性能数值分析 |
| 2.5.1 试验分析模拟 |
| 2.5.2 移柱位置影响分析 |
| 2.5.3 短边与长边跨度比影响分析 |
| 2.6 本章小结 |
| 第3章 地震作用下损伤钢筋混凝土平面框架结构抗倒塌分析 |
| 3.1 引言 |
| 3.2 增量动力分析原理与方法 |
| 3.2.1 基本理论 |
| 3.2.2 极限状态的确定 |
| 3.3 地震作用下损伤竖向构件失效模拟方法分析 |
| 3.3.1 等效力法 |
| 3.3.2 损伤指标法 |
| 3.3.3 等效力法与损伤指标法计算对比 |
| 3.4 计算模型概况 |
| 3.4.1 结构设计信息 |
| 3.4.2 地震动的选取 |
| 3.5 计算结果分析 |
| 3.5.1 最大层间位移角及最大竖向位移 |
| 3.5.2 地震波影响分析 |
| 3.5.3 损伤结构的竖向反应分析 |
| 3.6 参数分析 |
| 3.6.1 损伤程度 |
| 3.6.2 损伤柱位置 |
| 3.7 本章小结 |
| 第4章 地震作用下损伤钢筋混凝土空间框架结构抗倒塌分析 |
| 4.1 引言 |
| 4.2 结构分析模型 |
| 4.3 计算结果分析 |
| 4.3.1 最大层间位移角及最大竖向位移 |
| 4.3.2 地震波影响分析 |
| 4.4 参数分析 |
| 4.4.1 损伤程度 |
| 4.4.2 损伤柱位置 |
| 4.5 本章小结 |
| 结论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附录 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主要学术论文目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