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坚[1](2021)在《浅谈“电工电子学”课程在新时代背景下的创新》文中认为当前教育改革不断深化,信息技术不断发展,信息技术必然成为"电工电子学"授课教学方式的发展趋势。所以,教学课程创新和改革要随时代潮流发展而改变,合理借助信息技术来提升教学质量和效率。该文依据当今"电工电子学"教学现状,提出在信息化背景下提升教学质量的建设性意见。
谷倩倩[2](2021)在《面向航空专业的电工电子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文中认为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主要用来衡量各大高校对工程类毕业生的培养质量是否满足质量要求,以及是否与工程实践相衔接。作为检验标准,在开展过程中,始终坚持三个基本理念,即以学生为中心、成果导向教育、持续改进。其中,成果导向教育由学生的学习成果来体现,通过教学资源、教学设计的实施,学生的学习成果能否满足毕业要求,
谷倩倩[3](2021)在《基于OBE理念的电工电子学实验教学改革探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电工电子学实验是高校工科非电类专业设置的重要技术基础实践课程,与理论课程相辅相成。以电工电子学实验为例,结合目前电工电子学实验环节的教学现状,从授课内容、教学方法、成绩评定三个方面,进行基于OBE理念的非电类专业电工电子学实验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探索,以期拓展电工电子学实验教学的新思路,为其他课程改革提供参考。
瞿晓,孙月兰,郑玉珍,孙丽慧,董桂丽[4](2021)在《新工科背景下电工电子学课程改革的思考与探索》文中研究指明新工科课程改革对于我国本科高校工科专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章结合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特点,以电工电子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分析了当前存在的问题,探讨课程改革的策略,以各专业学生的毕业要求为导向确定课程目标,使教学模式不断完善、全面,做好基础工作,以使学生更好地学习之后的专业课程。
付少波,何惠英,张淼[5](2021)在《基于CDIO工程教育理念的电工电子学课程教学设计与实践》文中研究指明针对电工电子学课程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基于CDIO工程教育理念的电工电子学教学模式改革方案.通过重组每个教学模块所涵盖的知识点,设计具有可操作性的驱动项目,构建了电工电子学CDIO驱动项目资源库.以小功率音频放大器驱动项目为例,介绍了CDIO教学模式的具体实施过程.教学实践表明,基于CDIO的工程教育理念的教学模式,既能培养学生的工程应用思维和工程实践能力,还能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杨旭海,周文皓,张茜,徐冰,朱晨阳,管欣[6](2021)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的“电工电子学”课程创新思考》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教育改革和课程创新的深入,信息技术必将成为"电工电子学"授课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课程创新过程中,我们必须紧随时代发展的潮流,科学运用信息化手段提高教学效率和授课质量。该文有针对性地研究了"电工电子学"教学现状,并对如何在信息化背景下提升教学水平提出建议。
耿敏,艾清慧,孙艳茹,张婉妹[7](2020)在《基于任务导向与问题驱动的电工电子学实验教学改革探索》文中研究表明在电工电子学实验实践教学中发现学生普遍存在概念模糊、知识碎裂、动手能力薄弱等问题。对此,提出了基于任务导向与问题驱动的开放式教学模式。可通过设定目标任务、构建思维导图、理清知识脉络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以期实现对电工电子学实验的教学改革。
项嫔,朱旋,韦民红,方振国[8](2020)在《“新工科”背景下电工电子学实验教学改革探索》文中研究说明从电工电子学的实验教学实践出发,以"新工科"人才培养理念为指引,探索新工科背景下电工电子学课程实验教学的运行模式.以实验教学中存在的几点问题出发,从实验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成绩考核办法3个方面探索电工电子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新思路.
娄娟,李浩茹,李辉,李曙光,杨修宇,张师[9](2020)在《“电工电子学”课程思政教育改革的实施与成效》文中提出介绍了"电工电子学"课程思政教育改革的思路、目标和实施,结合具体教学内容,融入修身、齐家、治业、爱国的思政内容,将德育思想渗透、贯穿到教学的全过程,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助力学生全面发展。"电工电子学"课程面向的学生专业广、人数多,在专业课程初期开设,在教学中融入思政设计,效果显着。
陈莹[10](2020)在《浅析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在《电工电子学》课程中的运用》文中研究指明为了培养符合社会经济需求的工程人才,紧跟专业认证的步伐,需要对电类学科重要专业基础课程《电工电子学》进行改革。成果导向教育(简称OBE)是一种被世界认可的先进工程教育理论,而且已具备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模式。文章对《电子电工学》课程进行了基于OBE理念的改革探索,首先介绍了OBE理念的定义和特点,然后按照OBE理念从教学策略,实验课程和考核模式三个方面进行了对《电子电工学》课程改革的设计和实践。本研究对我国电工学课程改革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也可以为其它相关课程改革和培养新型工程人才提供新思路。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1“电工电子学”教学现状 |
| 1.1课时少、内容多 |
| 1.2缺少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实践经验少、技术落后 |
| 1.3师资力量需要加强 |
| 2 信息化时代背景下电工电子课程改革探索 |
| 2.1 借助信息化手段提高教学团队的管理水平 |
| 2.2 对实验室进行推陈出新,建设多样化课堂 |
| 2.3 依靠信息化时代背景,加强实训教学体验 |
| 3 结语 |
| 一、航空专业电工电子学教学现状 |
| 1. 内容多,学时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较低 |
| 2. 授课内容与实践应用相脱离,导致学习的无目的性 |
| 3. 重理论轻实验现象突出 |
| 二、课程教学改革方案 |
| 1. 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三个理念应用于课程教学改革中 |
| 2. 优化课程理论体系,突显航空特色的理论课程内容 |
| 3. 摒弃现有教学模式的缺陷,探索新的教学模式 |
| 4. 实验教学改革 |
| 1 电工电子学实验教学现状 |
| 2 实验课教学改革方案 |
| 2.1 更新教学理念强化学生学习成果 |
| 2.2 用新的教学理念引导教学模式改革 |
| 2.3 优化教学内容 |
| 2.4 多元化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实施 |
| 2.5 建立科学的实验考核机制 |
| 3 总结 |
| 一、课程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
| 二、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 |
| 三、课程教学改革的具体实施方案 |
| (一)调整教学内容,构建电工电子学课程新体系 |
| (二)将信息技术进行合理的利用,创新教学方法 |
| (三)加强实验、实践技能的培养和训练 |
| (四)加强过程监督,完善考核模式 |
| 四、课程教学改革的实施成效 |
| 五、结束语 |
| 1“电工电子学”教学现状 |
| 1.1课时少、内容多 |
| 1.2教学方法单一、实践程度低、技术滞后 |
| 1.3教学管理人员水平有限 |
| 2 信息化时代背景下电工电子课程改革探索 |
| 2.1 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教学团队管理水平 |
| 2.2 依托信息化时代背景,实行能力分组教学模式,丰富教学内容 |
| 2.3 对实验室进行更新换代,打造多元化课堂 |
| 3 结语 |
| 0 引言 |
| 1 教学情况 |
| 1.1 内容涉及面广 |
| 1.2 两个碎片化问题 |
| 1.3 动手能力薄弱 |
| 2 基于任务导向与问题驱动的电工电子学实验教学改革探索 |
| 2.1 结合任务建立知识体系框架 |
| 2.2 依托问题联系各个实验环节 |
| 2.3 全面开放式教学及考核模式 |
| 0 引 言 |
| 1 电工电子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
| 1.1 内容多,学时少,学生积极性不高 |
| 1.2 基础验证实验为主,综合创新实验少 |
| 1.3 实验报告千篇一律,成绩评定随意性大 |
| 2 实验课教学改革方案 |
| 2.1 层次化实验内容,增加学生自主设计和发挥的内容 |
| 2.2 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增强学生实践能力的教学方式 |
| 2.3 持续全面的成绩评定方法 |
| 3 总结与展望 |
| 0 引言 |
| 1“电工电子学”课程思政改革 |
| 2“电工电子学”课程思政教学研究 |
| 3“电工电子学”课程思政要素融入点 |
| 4 教改成效 |
| 5 结语 |
| 引言 |
| 一、成果导向教育理念 |
| 二、OBE理念下的《电工电子学》教学策略探索 |
| 三、OBE理念下的《电工电子学》实验课程探索 |
| 四、OBE理念下的《电工电子学》考核模式探索 |
| 五、结束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