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西昆仑北缘盆山构造转换分析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西昆仑山北缘盆山构造转换解析(论文文献综述)

李冰[1](2020)在《祁连造山带早古生代构造演化与新生代陆内生长变形研究》文中指出祁连造山带处于青藏高原东北缘,作为特提斯构造域最北部典型的增生型造山带,在华北克拉通与柴达木地块之间经历了早古生代的俯冲和碰撞的多阶段造山过程,并于新生代受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的远程效应的影响形成了现今的祁连山逆冲断裂带。祁连造山带早古生代的构造变形在后期的中生代的伸展作用和新生代的陆内挤压造山作用过程中被相当程度的活化或改造。为了更好地约束祁连造山带的构造演化过程,本文通过野外地质考察,综合地质填图,岩浆岩和碎屑沉积岩的锆石U-Pb测年,电子背散射衍射方法,锆石和磷灰石的裂变径迹低温年代学,构造物理模拟等方法来试图剖析祁连造山带早古生代的造山作用和新生代陆内变形与扩展过程,以及早期构造对青藏高原东北缘生长过程的控制与制约。综合本文及前人在祁连造山带内开展的碎屑锆石U-Pb测年结果的基础上,本文获得了祁连造山带内新元古界至白垩系沉积地层碎屑锆石的5个峰值年龄区间:2550-2350 Ma,1850-1750 Ma,1050-950 Ma,500-435 Ma和320-240 Ma,以及造山带演化过程中的3次主要的影响沉积过程的物源转变与古水系变迁。基于祁连造山带的地质概况、岩浆侵入序列和前人的地球物理资料所显示的深部结构,本文提出了祁连造山带前新生代的综合演化模型,其中包括1)新元古代晚期至寒武纪裂谷作用导致祁连洋沿着塔里木洋闭合的古缝合带开启;2)寒武纪—奥陶纪的俯冲引发了祁连洋在柴达木地块与华北克拉通之间的洋壳背向双重俯冲作用,并导致了与洋壳俯冲相关的早期岩浆作用和(超)高压变质作用;3)祁连洋的最终封闭和大陆碰撞发生在440 Ma左右,并开启了由地壳熔融导致的同碰撞和后碰撞的岩浆活动和陆陆碰撞导致的志留纪复理石沉积的中低温度(400-500°C)韧性变形过程并千枚岩化,以及沉积物物源的变化和造山带内部古水系的重构;4)泥盆纪中晚期的伸展坍塌,形成了典型的磨拉石沉积,重构了造山带内部古水系并导致沉积物源的从早古生代沉积物转变为元古代的基底;5)中生代伸展导致了侏罗—白垩纪陆内伸展盆地的广泛发育。海原断层中段增压弯曲构造部位,中祁连地块和北祁连造山带中段和柴达木盆地东段的锆石和磷灰石裂变径迹热年代学结果表明,祁连山逆冲断裂带经历了多期的冷却历史,主要包括:1)受构造事件远程效应影响的侏罗纪至白垩纪晚期的早期冷却过程;2)沿祁连山逆冲断裂西段和柴北缘逆冲断裂带发生的始新世—渐新世与逆冲断层活动相关的冷却过程,以及祁连山逆冲断裂带东段从白垩纪晚期到中新世的长期构造静止状态;3)中新世中晚期准同期的构造活动与快速冷却使岩石样品最终隆升至地表,并导致早期逆冲断层的活化和海原断裂在15-10 Ma间走滑活动的启动。基于本文的构造物理模拟和前人的数值模拟结果,本文认为祁连山逆冲断裂带自新生代早期以来就成为了整个青藏高原—喜马拉雅造山带的东北部边界,并在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不久后始新世便开始以无序变形的方法发育一系列逆冲断层,伴随着山脉的隆起和盆地的沉积。祁连山逆冲断裂带新生代早期的构造变形过程是受到祁连造山带早古生代的构造演化过程及其残存构造的影响,其作为低摩擦系数的脱离层在青藏高原东北缘新生代陆内变形过程中对上地壳变形的模式,应变分布和变形时序方面起着决定性作用。

孙统[2](2020)在《塔里木盆地塔西南坳陷山前断裂带构造解析》文中研究说明“山前断裂带”指造山带隆起与盆地或平原之间的区域性断裂带,本论文中用以描述塔西南坳陷与南北两侧造山带隆起区之间的构造带,在特指这一构造带在盆山过渡带的地貌位置同时,还试图强调盆山构造演化上的内在联系。论文遵循构造解析原则,在对地面地质露头资料、地震勘探资料、重磁勘探资料等的地质解释基础上建立塔西南坳陷山前断裂带不同构造位置的构造几何学模型,通过平衡剖面约束分析构造几何学模型的构造演化过程,基于区域地质背景、盆山结构和演化过程的认识设计构造物理模拟实验探讨山前断裂带的形成机制,并在构造解析基础上分析山前带的油气成藏条件和油气圈闭分布规律。论文取得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地质认识:(1)基于区域地质背景、地质-地球物理资料综合解释成果,认为塔西南坳陷与南北两侧的西昆仑山、南天山之间盆山过渡带的构造变形是根植于山前断裂带的两个独立的冲断构造系统,具有垂向上的分层、横向的分带和沿走向的分段的特征。垂向上以中寒武统膏岩、古近系或中新统膏泥岩为滑脱层分隔成上、中、下3个构造变形层,表现出分层收缩、上下叠置的变形特征。横向上自造山带向盆地区可分为“根带”、“中带”和“前锋带”等3个变形带,“中带”和“前锋带”的低角度基底卷入构造和盖层滑脱冲断褶皱构造总体上与“根带”平行延伸,受“根带”基底卷入冲断性质和位移量及盖层能干性等因素影响表现为线性平行、斜列、弧形等不同型式的构造组合特征。走向上受山前断裂带走向变化及NW-SE、S-N向断裂(带)切割的影响表现出分段性,西昆仑山山前冲断构造系统自西向东可分为甫沙-柯东段、喀什-叶城段和乌泊尔段等3段;南天山山前冲断构造系统以NW-SE塔拉斯-费尔干纳断裂为界沿走向可以划分为乌恰东和乌恰西2段。(2)依据构造不整合面、同构造期沉积地层分布以及地质平衡剖面恢复,认为塔西南坳陷及两侧山前地区新生代构造演化可以划分为古近纪盆山挠曲升降、中新世初始挤压、上新世强烈挤压和更新世以来前锋扩展等4个阶段。冲断构造系统是新生代区域挤压构造作用的产物,其变形过程具有阶段性、渐进性,形成演化表现出由盆山边界的深断裂向盆地内部“前展式”扩展。古近纪盆山挠曲升降奠定了山前冲断构造系统的基础,中新世以来在南北向区域挤压作用下西昆仑山、南天山西段的强烈收缩隆升和塔西南坳陷的压陷导致山前深断裂带复活形成南北对冲的两个冲断构造系统。中新世初始挤压阶段盆山边界的基底卷入冲断楔开始形成,并在上新世强烈挤压阶段向盆地方向渐进扩展发育多层次滑脱的盖层冲断-褶皱变形,直至形成现今的山前冲断构造系统。(3)综合分析山前冲断系统的构造组合、构造样式以及盆山地壳结构的差异性,认为塔西南坳陷南北两侧的山前冲断系统均符合“根带冲断系统”的动力学模型,即晚新生代时期在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引起的南北向挤压背景下西昆仑山、南天山两个造山带的收缩隆升及沿着山前深断裂带向塔里木克拉通的仰冲或斜冲是山前冲断构造系统发育的动力原因。盆地边缘及内部的构造变形组合差异与山前深断裂的产状、位移以及盆地内充填同沉积地层的分布有关。(4)依据物理模拟实验结果,认为在挤压作用下受力岩层的能干性、结构等在垂向上、横向上的差异变化对构造变形样式有重要影响,相对软弱的基底岩层更易发生韧性收缩,并且促使在不同厚度的软弱层条件下均能构成局部的滑脱面,形成分层滑脱、下上叠置的冲断褶皱构造组合。以此佐证,塔西南坳陷盖层内软弱层厚度较薄导致盖层冲断褶皱向盆地内的扩展宽度较少,且强变形带更靠近盆地边缘,造山带的韧性基底有利于根带冲断楔隆升以及向盆地方向发育更宽的盖层滑脱冲断褶皱构造。(5)综合分析区域石油地质条件及已探明油气藏地质特征,认为断层是控制山前冲断带油气成藏的关键要素。靠近根带的断层多为基底卷入或沿盆地基底面滑脱的逆冲断层、走滑逆冲断层,较易构成油源断层,冲断褶皱带油气成藏的关键在于主要逆冲断层的后期活动是否破坏了早期形成的圈闭;靠近前锋带的断层多为沿盖层软弱层滑脱的逆冲断层,深层滑脱、倾角较陡的逆冲断层和具有撕裂断层特征的横向断层有利于成为油源断层,具有连通深层烃源岩和浅层储层的运移能力。

苏炳睿[3](2019)在《塔里木盆地晚泥盆世东河塘组沉积记录、物源分析及古地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塔里木盆地是作为我国面积最大的含油气盆地,经历了漫长复杂的构造演化过程,晚泥盆世是塔里木盆地构造演化发展最为重要的时期之一,该时期塔里木盆地类型及沉积体系均发生了变化,该时期沉积的东河塘组碎屑岩是重要的油气储集层位,同时也是中国陆上首次发现的巨厚滨海相碎屑岩油气藏。因此研究塔里木盆地晚泥盆世沉积记录与物源体系,是解析塔里木盆地晚泥盆世构造演化过程和特征的必要内容。因此,开展晚泥盆世东河塘组物源及古地理研究,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重大的实际价值。鉴于此,本文在充分收集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充分运用岩心、钻井、测井、地震等资料,结合碎屑组分、重矿物鉴定、阴极发光、全岩地球化学及碎屑锆石U-Pb年代学等资料,分析东河塘组碎屑岩的物质来源,进而探讨塔里木盆地晚泥盆世古地理格局,通过系统的研究,取得如下成果和进展。1、明晰了不同地区东河塘组层序地层发育特征,建立了塔里木盆地东河塘组层序地层格架。在充分收集塔里木盆地钻遇东河砂岩的钻井、测井、地震等资料的基础上,开展连井对比研究,在盆地范围内,识别出1个二级层序界面和6个三级层序SQ1-SQ6,二级层序界面与东河塘组底部T60地震界面叠合,三级层序界面与东河塘组顶部T57地震界面不完全叠合。建立了层序地层格架,塔里木盆地麦盖提斜坡和巴楚西部6个层序发育完整,巴楚东部地区发育5个层序,卡塔克、顺托果勒和塔河地区发育3个层序,自西向东逐级缺失下部层序。2、精细描述了东河砂岩的沉积属性,划分出多种沉积相类型,明确了东河塘组层序格架内沉积演化特征。东河砂岩的碎屑组分分析表明,塔里木盆地晚泥盆世东河塘组岩性主要为成分成熟度较高的石英砂岩,长石和岩屑含量普遍较低,其中岩屑主要为沉积岩岩屑,少量为岩浆岩岩屑,重矿物类型主要以“锆石+锐钛矿+白钛石+电气石+重晶石”为主,阴极发光显示石英颗粒主要发蓝紫色光、深蓝色光,少部分为不发光以及发褐色光的石英颗粒。通过岩相、测井相、地震相等沉积相识别标志,在塔里木盆地上泥盆统东河塘组中识别出陆棚、滨岸相、三角洲相和河口湾相。结合层序地层格架,在平面上,每一层序自西向东具有陆棚-滨岸沉积相发育特征。SQ1-SQ3层序滨岸砂体垂向叠置、并逐级向东超覆,陆棚沉积区在巴探7井以西地区;SQ4-SQ6层序滨岸砂体主要发育于和4井以东地区,以西地区主要为陆棚沉积。垂向上看东河塘组发育6期砂体,逐级向东超覆沉积,SQ1-SQ3层序发育的滨岸砂体主要分布于盆地西部地区,砂体厚度较大;由于沉积时可容纳空间大,砂泥互层明显。SQ4-SQ6层序滨岸砂体主要发育于盆地东部地区,形成于低可容空间,砂体厚度较小,砂体间泥岩隔层不发育。3、明确了东河塘组地球化学特征及锆石年代学分布特征。塔里木盆地东河塘组全岩地球化学分析显示,大部分样品的主量元素数据与上地壳平均值相近,小部分样品主微量元素数据与上地壳平均值差别较大,显示出多物源的特征。化学蚀变指数(CIA)范围为56-73,平均为64,显示出弱-中等强度的化学风化。塔里木盆地晚泥盆世东河塘组中锆石颗粒多发育典型的岩浆振荡环带,高的Th/U比值,重稀土元素富集,轻稀土元素相对亏损,以及明显的Ce正异常,Eu负异常的特点,为典型的岩浆锆石。大部分锆石为次圆-次棱角状,显示远距离搬运的特点。锆石年龄主要分布于在400-540 Ma,700-900 Ma,1400-1600 Ma,1700-2200 Ma,2300-2800 Ma五个年龄范围,塔河和顺托果勒地区主要以ca.440Ma为主要峰值年龄,卡塔克地区西部主要峰值年龄为ca.840 Ma,在巴楚地区和麦盖提地区,ca.440 Ma和ca.820 Ma两个峰值年龄均比较明显。不同地区锆石年龄分布特征明显,显示出多个物源的特征。4、系统的对东河塘组物源进行了综合分析,重塑了东河塘组沉积充填过程,揭示了塔里木盆地晚泥盆世古地理格局。通过对塔里木盆地东河塘组沉积属性及地球化学属性综合分析,显示东河塘组具有多个物源,并且不同地区物源不同。巴楚-麦盖提地区东河塘组物源主要为柯坪古隆起、玛东古隆起以及西昆仑造山带,卡塔克和顺托果勒地区东河塘组物源主要为塔里木盆地东部的剥蚀区、阿尔金山造山带和塔北古隆起,塔河地区物源主要为塔北古隆起和东部的剥蚀区。晚泥盆世,塔里木盆地的构造格局已发生转变,整体为西低东高,海水从西部进入盆地,向东逐级超覆,在塔里木盆地范围内自西向东发育陆棚-滨岸沉积相,局部地区发育有三角洲、河口湾沉积相。此时南部西昆仑造山带、阿尔金造山带已相继隆起,盆地内还分布有多个继承性的古隆起,为东河塘组提供了充足的碎屑物质,而北部的南天山洋盆还未闭合,广阔的大洋阻止了中天山向东河塘组提供物源。在此构造格局之下,形成了6期高成分成熟度的滨岸相石英砂岩,在盆地范围内形成了以多期次发育,垂向上叠加,大面积分布为特点的东河砂岩。

李超[4](2019)在《塔里木盆地新生代沉降及天山隆升过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生代,印度板块与亚洲大陆之间的碰撞引起了亚洲大陆内部广泛的变形,并复活了天山、西昆仑等古老造山带。天山造山带的隆升引起塔里木盆地北侧基底的挠曲沉降,在塔里木盆地北侧形成与天山造山带耦合的前陆盆地。前陆盆地内的沉积层序和沉降历史有效记录了造山带的隆升过程。我们基于对南天山前陆盆地沉降和充填过程的详细解译,限制天山新生代的初始隆升时间,约束塔里木盆地向天山之下的俯冲速率。天山和西昆仑造山带在新生代的快速隆升引起塔里木盆地北部和西南部的挠曲沉降;西昆仑和西南天山之间的走廊不断变窄直至关闭使塔里木盆地成为封闭的内流沉积盆地,在盆地内形成披覆沉积。挠曲沉降和披覆沉积共同形成了新生代塔里木盆地。我们使用弹性有限板模型模拟盆地内的挠曲沉降与披覆沉积过程。我们根据模拟结果分离挠曲沉降与披覆沉积,获得盆地中部挠曲凸起的迁移和盆地南、北两侧地形荷载变化。为解析南天山前陆盆地的构造、地层和沉降历史,我们分析了一条353千米长横跨南天山前陆盆地的近南北向地震反射剖面和剖面旁的四口钻井的数据。地震剖面的解释结果显示盆地内的显生宙沉积层由下往上分为寒武系-志留系构造层、泥盆系-二叠系构造层、三叠系构造层、侏罗系构造层、白垩系构造层、古近系构造层和晚渐新世-第四纪前陆沉积单元。根据磁性地层学的研究结果,前陆沉积单元内最古老的吉迪克组地层从~26 Ma开始沉积。这表明南天山的初始隆升时间不晚于~26 Ma。此外,南天山地形隆升导致的岩石圈挠曲使南天山的前陆地区的构造沉降速率从~26 Ma也开始明显加速。前陆沉积单元内朝前陆方向的反射面终结点的包络线是前陆沉积单元向南上超的地质记录,反映南天山前陆沉积单元在~26.3 Ma至~12 Ma,以1.6±0.1 mm/yr的速度向南上超,而在~12 Ma以后,向南上超的速度加速至14.6±0.1 mm/yr。前陆沉积单元向前陆方向的上超速率可作为俯冲板块和仰冲板块的汇聚速率的上限。在~12 Ma迁移速率的增加反映南天山与塔里木板块的加速汇聚。我们采用有限板模型,以一条北-北东向贯穿盆地的地震剖面为约束,模拟新生代塔里木盆地内的挠曲沉降和披覆沉积。这条地震剖面揭示新生代塔里木盆地沉积地层包括盆地南、北两侧的挠曲坳陷中的沉积和盆地范围的披覆沉积。以此地震剖面为约束,我们通过回剥新生代地层获得了~26 Ma、~13 Ma、~5 Ma和现今的横跨盆地的沉降剖面。我们利用二维弹性有限板的数值模型拟合了这些沉降剖面。模拟显示古近纪以来盆地南、北侧挠曲相互干涉,形成单个中部挠曲凸起。中部挠曲凸起自~26 Ma至今向南迁移了~52 km,揭示盆地南侧高于北侧的荷载差值自~26 Ma以来不断减小。根据模拟结果,我们分离了~26 Ma以来的挠曲沉降与披覆沉积。披覆沉积的厚度从~26 Ma的230±30 m增加到现今的1910±200 m,至少占剖面内新生代地层的~30%。通过矫正披覆沉积的沉积物荷载,盆地的沉积基准面自古近纪以来至少抬升了 356±80 m。基于对南天山和西昆仑前陆沉积层序的精确解析结果,限制了塔里木板块向天山和西昆仑之下的俯冲速率。我们依据俯冲速率推算出塔里木盆地在~26 Ma、~13 Ma和~5 Ma的南北向宽度。采用这一不断减小的盆地宽度模拟挠曲沉降显示西昆仑和南天山在~26 Ma开始快速隆升,在~13 Ma-~5 Ma地形高度不再增加,从~5 Ma开始再次快速隆升。模拟还显示在塔里木盆地的沉降史模拟中,忽视披覆沉积的影响会导致高估有效弹性厚度和构造荷载。模拟显示的~26 Ma以来塔里木盆地岩石圈有效弹性厚度的增加与盆地地温梯度不断降低的趋势一致。在沉降史模拟中完全忽视塔里木岩石圈的俯冲引起的盆地宽度减小,则会低估地质历史时期塔里木盆地岩石圈的有效弹性厚度。

倪强[5](2019)在《喀什凹陷北缘构造特征及其对油气成藏的控制》文中指出喀什凹陷北缘地处南天山、西昆仑及塔拉斯-费尔干纳走滑断层交汇区,构造变形复杂,油气显示丰富,但受限于资料目前勘探程度较低。本文依据地质及地球物理资料,将研究区自西向东分为4个构造段:克拉托、阿图什、塔浪河及八盘构造段,并对各构造段进行构造建模,分析其几何结构及演化特征。同时结合生储盖等成藏要素,解剖已发现油气藏,研究油气运聚成藏规律,并对克拉托和阿克地区油源差异从构造角度进行探讨。通过研究,主要取得了以下认识:(1)各构造段的结构模型具有相似性,均主要由三条断裂控制其构造变形,分别为山前断裂F1,阿图什北断层F2,及深层盲冲断层F3。克拉托构造段和阿图什构造段内F2产状在浅层较平缓,构造主要发育于F2上盘,为断层前缘褶皱,克拉托地区地层整体呈单斜出露,阿图什背斜核部及翼部地层出露完整。塔浪河构造段内F2产状变得高陡,位于F2下盘,为反冲断层控制的反冲构造,喀什背斜与其成因相同,二者均属于南天山冲断系统。八盘构造段地表背斜走向与踏浪河背斜发生错断,且地层垂向上更加叠置。(2)新近系以来的构造演化可分为三个阶段。新近系伊始至中新世末期,主干断层F1及F2切穿基底,发育有F3等多条次级断层。上新世期间,F1与F2剧烈活动,而F3等次级断层由于上覆巨厚阿图什组地层,不再活动。第四系至今,F1与F2活动变弱,F2上盘地层发育次级调节断层及断层传播褶皱;F3继续活动,使得应力传播至浅层,地层上拱形成反冲断层控制的反冲背斜。(3)研究区内存在两套烃源岩,石炭系碳酸盐岩和侏罗系煤系地层。倘若阿克莫木气藏与克拉托地区油气源岩存在差异,即阿克莫木气藏源岩为石炭系,克拉托地区生油气岩为侏罗系。本文认为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为:克拉托地区石炭系烃源岩生成的油气由于上覆侏罗系泥岩物性及烃浓度封闭叠加导致油气沿不整合面侧向运移至别处;而阿克莫木地区由于缺失侏罗系,石炭系烃源岩生成的油气上升至不整合面直接进入克孜勒苏群储层而保存。

陈帅,陈贺起,韩世强,晁文迪,宋志程[6](2018)在《和田乌鲁瓦提地质景观区旅游资源调查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乌鲁瓦提地质景观区是以昆仑造山带地质构造为特征的构造地貌和山地地貌综合性地质景观区。景观区内地质遗迹和景观类型多样,共包括地质(体、层)剖面、地质构造、地貌景观、水体景观和环境地质遗迹景观5个大类、7个类共20多处地质遗迹景点,总体可划分为5大景区。本文在前人研究总结的基础上,就地质景观区内旅游资源,特别是地质遗迹进行了系统调查和评价。结果表明:和田乌鲁瓦提地质景观区内地质遗迹种类丰富,具有较高的科研、科普及经济价值,其开发利用将加快南疆和田地区脱贫工作。

陈汉林,李康,李勇,吴鸿翔,程晓敢,曾昌民,师骏,张欲清[7](2018)在《西昆仑山前冲断带的分段变形特征及控制因素》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在精细地表构造地质学解析的基础上,利用塔里木油田公司在塔里木盆地西南缘完成的高分辨率地震资料、钻井资料,开展新生代构造变形的精细几何学解析,确定不同构造部位的变形几何学和运动学特征,分析不同构造部位构造变形特征的差异性及其变化规律,探讨构造变形分段性的控制因素。根据西昆仑山前冲断带的变形特征,可以将冲断带划分为5个构造段,自西北向东南分别为:乌泊尔段、苏盖特段、齐姆根段、柯东段与和田段,且各段又可分为14个的构造带。各段的构造样式存在较大差异,乌泊尔段表现为受主帕米尔断裂(MPT)和帕米尔北缘断裂(FPT)控制,帕米尔北缘断裂表现为地表突破和大规模的垂向位移,限定了冲断作用的往北传播,浅部发育了上新世以来的背驼盆地;苏盖特段表现为走滑逆冲作用导致的构造变形的特点,构造样式总体上靠近山前地区为堆垛构造,盆地内部为薄皮的叠瓦扇构造;齐姆根段受深部右行走滑断裂带控制,形成了向北东突出的走滑构造;柯东段则以逆冲作用为主,变形向盆地内部发生大规模的薄皮传播;和田构造段表现为南部发育高角度的铁克里克断裂及基底卷入构造,北部发育断层转折褶皱。北西向的喀什-叶城转换系统、北东向的库尔干右行压扭断裂带和齐姆根深部右行走滑断裂带、古近系的膏盐滑脱层、新近纪同构造沉积作用和乌拉根古隆起等对西昆山山前冲断带分段变形起到了重要的控制作用。

方成名[8](2018)在《中西部典型山前带冲断结构模式与油气分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中西部大型挤压性盆地山前冲断带独特而复杂的变形结构样式、油气成藏特征是复合大陆动力学背景下的产物,不同于典型板块体制下的相关结构及油气响应。板块体制背景下的山前冲断带以薄皮构造发育为特征,而中西部地区板内环境的山前冲断变形具有结晶基底乃至整个地壳卷入的厚皮构造性质。传统的厚皮构造、薄皮构造的山前冲断结构划分方式显然难以满足复合大陆动力学研究的需要,两者之间的转换关系与类型差异及其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急需深化研究。通过此项研究取得的成果将对推动复合大陆动力学的理论研究和山前带油气勘探均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进一步明确山前构造变形结构及其对油气成藏富集的控制作用,从而提高油气分布预测水平。论文以中西部大型盆地典型山前带为研究对象,运用构造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地质综合分析类比、构造物理模拟实验等理论或技术方法,通过对典型多尺度地球物理剖面、野外地质露头和油气分布特征的详细研究,以“变形机制-结构分类-油气响应”研究为主线,将典型山前冲断类型差异与深部地质结构、大地构造演化背景结合起来,分析地壳浅层构造变形的深部动力学机制,建立复合大陆冲断变形结构分类模式。在此基础上,开展中西部典型山前带的结构分类,并与规模油气的分布结合起来,分析变形带的结构模式差异与当前油气分布的关系,建立变形带构造演化与油气成藏匹配的动态过程,揭示变形带的油气成藏主控因素,以此指导山前冲断变形结构模式下的油气分布预测。中西部地区大型盆地及周缘造山带深部地质结构在地球物理场、地质结构及冲断时序演化等方面具有差异性特征。中西部大型盆地位于正常型地壳与岩石圈区,其周缘造山带则处于莫霍面深度梯级带,岩石圈底界多表现为起伏跌宕、局部上涌扰动特征。中西部典型山前带所处盆山体系岩石圈具有不同流变学特性:大巴山、雪峰山、六盘山等冲断带等具有垂向结构稳定,壳内层系耦合程度高、壳内软弱层相对不发育,几乎没有地壳横向缩短形成的“山根”;而龙门山、天山两侧等冲断带垂向结构相对复杂,深地震反射界面错断不连续,壳内塑性层发育,存在明显的“山根”。“山根型”山前冲断带主干剖面重新解释表明,盆区“刚性”高密度岩石圈向周缘低密度地壳或岩石圈发生不同程度的俯冲,俯冲的深度及规模受控于壳内或岩石圈地幔“塑性层”发育的程度和部位。深俯冲导致中、上地壳发生反向拆离冲断,形成造山带向盆地发生多层次逆冲冲断格局,“塑性层”起到了分割断裂、褶皱等变形层的作用。此类山前冲断带浅层构造具有明显的分带、分段特征,岩层缩短以断片叠置为主,山带隆升与盆地沉降呈镜像关系,隐伏三角或冲断构造发育。而“无根”型冲断带因岩石圈的整体刚性特征,深、浅变形在基底面附近解藕,强烈的构造变形主要集中于浅层,表现为沉积盖层的多层次滑脱冲断。此类山前冲断构造变形呈过渡性分带特征,分段性较弱,以宽式滑脱冲断褶皱为主,造山带与盆地同步渐变隆升。大型中西部山前带冲断演化过程在时序上与中生代以来新特提斯的幕次闭合、碰撞期次一致。基于典型山前带深、浅部地质结构分析,划分出前缘突破型、三角带型与推覆型3类中上地壳前缘冲断的几何学样式。前缘突破型,即地层缩短量通过沉积盖层内部“软弱层”滑脱调节,并通过其向前缘传递挤压应力,形成出露地表的冲断层及断层相关褶皱,主要发育典型叠瓦冲断或双重式逆冲构造。大巴山前冲断带、雪峰山前冲断带、六盘山前冲断带等是此类的典型。三角带型,即地层缩短量通过沉积盖层内部倾向盆地的被动反向逆冲断层消减、吸收,盖层被动地向造山带方向逆冲,典型的有龙门山前冲断带北段、米仓山前冲断带等。推覆型,即快速隆升的造山带前缘,地壳规模的逆冲断裂吸收大部分构造应变量,构造变形集中在主断裂周边,主断裂前方变形无论是地层缩短量还是构造位移均相对较小,典型如博格达山前冲断带、库鲁克塔格山前冲断带等。根据3类地质模型建立了相应的构造物理模拟实验模型,开展了无滑脱层、基底面/上地壳滑脱、双滑脱层等多组单因素构造物理模拟实验。上地壳沉积盖层无滑脱层模型实验条件下,主要发生基底卷入式构造变形,以发育高角度冲断层为主,且构造变形主要集中边界断层附近,变形范围窄。壳内塑性层-沉积盖层滑脱层模型实验条件下,早期表现为宽式叠瓦冲断构造,晚期演变为堆叠式或堆垛式三角带,变形带逐步收窄。实验结果表明,边界力学条件与中上地壳变形介质条件是控制山前冲断沉积盖层变形结构的主要控制因素。基于深部地质结构特征差异与构造物理模拟实验结果,对中西部山前冲断的动力学模式进行了讨论。中西部山前带的冲断变形,本质上是在碰撞远程挤压力作用下,因深部物质组成与结构的差异而引发不同层次的陆内变形响应。下地壳陆内楔入式俯冲及其中上地壳反向拆离滑脱冲断的复合模型与地壳缩合环境下中上地壳多层次滑脱冲断模型分别提供了“山根型”、“无根型”山前冲断带变形结构差异形成的合理性解释。基于中西部山前冲断构造变形模式,以“主滑脱层深度为主,兼顾构造变形样式”的原则,提出了从造山带向盆地方依次划分出厚皮带、过渡Ⅰ带、过渡Ⅱ带和薄皮带4分的分类分带方案,并依组合类型划分无过渡带型、过渡Ⅰ带型、过渡Ⅰ+Ⅱ型、过渡Ⅱ型等4种过渡带组合类型。它们代表了复合陆内山前冲断厚皮构造向薄皮构造转换的4种类型,深、浅层滑脱层发育状况及挤压持续时间联合控制了厚皮带向薄皮带转换的方式。无基底面滑脱层发育时,主要通过壳源推覆断层实现厚皮向薄皮构造的转换;基底拆离滑脱则是厚皮向薄皮转换的主要方式,而作用力的方式则决定拆离滑脱形成的过渡带组合类型。中西部典型山前带厚皮构造向薄皮构造主要是通过过渡带实现转换的。“山根”型山前冲断带基本以过渡Ⅱ或过渡I+Ⅱ为主,如天山两侧山前带、龙门山前中北段山前带;而“无根”型则主要以过渡I或无过渡带为主,如大巴山前、六盘山前、博格达山前等。现今规模油气分布在特定的变形带内,过渡Ⅰ带、过渡Ⅱ带是油气分布的有利变形带。通过对金马-鸭子河、克深等典型油气富集构造区带的演化与油气成藏过程的匹配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的变形带具有不同的油气成藏的关键要素与富集特征。厚皮带油气富集的关键是反转推覆带与生烃凹陷的空间匹配,油气富集主要位于主断裂下盘,成藏期与构造反转期一致,以岩性、构造-岩性油气藏为主。过渡I带油气成藏富集的关键是晚期的保存条件,油气成藏具有边成藏边调整的特点,现今油气藏多为残留保存型,以构造、构造-岩性油气藏为主,带内前缘是油气勘探的有利部位。薄皮带的油气成藏特征与过渡I带类似,构造发育程度与保存条件是油气成藏的关键。过渡II带通常具有两期成藏、晚期为主的特征:早期与过渡I带类似,边成藏边调整;后期随着断片垂向叠置,烃源岩再次埋藏生烃,会促成油气的二次生烃与运移成藏。晚期油气的充注条件是过渡Ⅱ带油气成藏与富集的关键,中后缘是油气富集相对有利的位置。中西部山前带的油气勘探应重点关注过渡I带、过渡II带两个有利变形带,在深化关键因素评价基础上,进一步落实有利区带及其勘探目标。

吴鸿翔[9](2018)在《塔西南山前古构造—古地貌特征及对侏罗—白垩系沉积的控制》文中指出造山带和盆地是在时空发展和形成机制上具有密切联系的构造系统。晚古生代末期塔里木盆地北缘古亚洲洋的关闭和晚三叠世青藏高原内部古特提斯造山带的形成,对塔里木盆地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本文基于对塔西南山前露头区中生代地层分布详细的野外考察和盆地覆盖区钻井资料的整理,结合对盆-山结合带清晰地震剖面的详细解释,开展塔西南山前古构造特征及侏罗-白垩纪沉积充填过程研究,以期揭示前侏罗纪古构造-古地貌特征及对沉积的控制作用。地质资料和地震数据表明,三叠纪末期塔里木盆地北缘南天山山前地区发育东西向古隆起,古隆起的形成可能与晚古生代末南天山的碰撞造山和早侏罗世塔拉斯—费尔干纳走滑断裂的初始活动有关;晚三叠世,西昆仑山前发育前陆褶皱冲断带,冲断带根部发育基底卷入构造,锋带发育叠瓦状构造,冲断带前锋位置与新生代构造前锋位置相近。古生界受逆冲断裂控制,形成一系列北陡南缓的背斜隆起。褶皱冲断带受地表风化剥蚀作用,背斜核部形成北陡南缓的古隆起,而断层破碎带形成南陡北缓的洼地。早—中侏罗世时期,南天山山前受右旋走滑断裂控制发育裂陷盆地群;而西昆仑山前则受控于晚三叠世造山后伸展作用,发育四个箕状断陷盆地。塔西南山前三叠纪末的古地貌特征与早—中侏罗世形成的断陷盆地形态共同控制了侏罗—白垩系的分布。表现为早—中侏罗世沉积主要受控于断陷盆地的规模形态,而晚侏罗—早白垩世的沉积则主要受控于晚三叠世形成的古地貌形态,直到晚白垩世,塔西南山前的古地貌形态才没有起到控制作用。

高荣臻[10](2018)在《新疆西南天山中—新生界砂岩容矿铅锌成矿作用 ——以乌拉根铅锌矿床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新疆西南天山已发现有众多中-新生界砂岩容矿铅锌矿床(点),常成群成带产出,显示出了良好的成矿条件,重大找矿突破令人期待。位于喀什凹陷北部的乌拉根铅锌矿床,是该地区矿床规模唯一可达(超)大型、矿化特征最典型、成矿过程完整且保存良好的砂岩容矿铅锌矿床,为揭示西南天山中-新生界砂岩容矿铅锌成矿作用的理想对象。本文在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和室内岩/矿相学观测的基础上,从成矿年龄、成矿物质来源、成矿流体性质、矿质迁移形式及沉淀机制等方面开展乌拉根铅锌成矿作用研究,建立矿床成矿模式,并总结该类型矿床区域成矿规律,揭示其关键控矿要素,明确今后找矿方向。取得主要认识如下:(1)由于受到晚侏罗-早白垩世拉萨地块与羌塘地块碰撞远程效应和中亚地区干旱事件的共同影响,下白垩统克孜勒苏群以西南天山高铅锌背景的元古界变质基底和古生界被动陆缘沉积物为源区,沉积了一套冲积扇-辨状河-辨状河三角洲相红色碎屑岩建造,形成了区域重要的铅锌容矿层位。(2)乌拉根铅锌矿床可能经历了晚始新世(4535Ma)、渐新世末-中新世(30-18Ma)和晚中新世(6.310.7Ma)三期成矿,这与区域油气充注、西天山构造隆升峰期相吻合,可能分别与印度板块-Kohistan-Ladakh弧联合板块与欧亚大陆碰撞、主帕米尔断裂(MPT)及帕米尔前缘逆冲断裂(PFT)远程效应有关。(3)闪锌矿及与其共生方解石流体包裹体测温结果显示成矿流体具有低温(集中于100-150℃)、中低盐度(集中于4-14%NaCleq)的特征;方解石碳氧同位素表明成矿流体可能与有机质脱羧基作用有关,暗示其可能有油气或油田卤水的加入;还原硫可能源于海相硫酸盐的热化学还原(TSR)和细菌硫酸盐还原(BSR)两种方式,且两者贡献率相当。(4)系统的Pb同位素和REE分析表明成矿金属可能主要源于克孜勒苏群第五岩性段红色碎屑岩;红化过程中铁氧化物对金属离子的选择性吸附可能是导致铅锌与铜银分离的重要机制,漂白过程中伴有大量铁铅锌金属元素迁出。(5)乌拉根铅锌成矿可能是混有油气或油田卤水的还原性流体,自北向南沿克孜勒苏群第五岩性段红色砂岩/砾岩运移,发生“漂白”萃取其中成矿金属元素,在有利的圈闭部位与上覆阿尔塔什组石膏或克孜勒苏群第五岩性段中石膏胶结砂岩/砾岩发生硫酸盐还原反应而导致金属硫化物沉淀。(6)综上分析,西南天山中-新生界砂岩容矿铅锌成矿背景与其南部特提斯域多陆块单向与欧亚大陆碰撞远程效应有关,成矿作用可能受盆地结构、油气运移与红层“漂白”、古隆起、炎热干旱的古气候等多种因素共同控制。

二、西昆仑山北缘盆山构造转换解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西昆仑山北缘盆山构造转换解析(论文提纲范文)

(1)祁连造山带早古生代构造演化与新生代陆内生长变形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依据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科学问题
        1.2.1 研究现状
        1.2.2 科学问题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主要创新点
    1.5 工作量统计
第二章 区域概况
    2.1 区域地质概况
        2.1.1 大地构造
        2.1.2 区域地层
        2.1.3 断裂构造的几何图像和基本格架
    2.2 区域地球物理场对断裂分布的反映
        2.2.1 区域重力场特征
        2.2.2 区域磁异常特征
第三章 祁连造山带早古生代造山过程及其构造演化
    3.1 工作方法与实验流程
        3.1.1 锆石U-Pb年代学
        3.1.2 电子背散射衍射(EBSD)
    3.2 岩浆岩样品采集与锆石U-Pb测试结果
        3.2.1 岩浆岩样品采集及岩相学特征
        3.2.2 岩浆岩样品锆石U-Pb测试结果
    3.3 碎屑锆石样品采集与测试结果
        3.3.1 碎屑锆石样品采集
        3.3.2 碎屑锆石U-Pb定年测试结果
        3.3.3 碎屑锆石年龄解释
        3.3.4 沉积物物源及构造环境分析
    3.4 电子背散射衍射样品采集与测试结果
        3.4.1 电子背散射衍射测试结果
        3.4.2 石英动态重结晶的地质意义
    3.5 祁连造山带造山过程及前新生代构造演化
第四章 祁连山逆冲断裂带新生代构造变形与低温热年代学
    4.1 基本原理、方法和实验流程
        4.1.1 基本原理
        4.1.2 实验方法
        4.1.3 热历史模拟原理及方法
    4.2 新生代主要断裂构造变形特征
        4.2.1 新生代早期的构造变形
        4.2.2 新生代中晚期构造变形
    4.3 裂变径迹样品采集与测试结果
        4.3.1 北祁连造山带东段
        4.3.2 中-北祁连造山带中段
        4.3.3 柴达木盆地北缘东段
    4.4 裂变径迹数据分析与地质意义
        4.4.1 祁连逆冲断裂带的隆升过程
        4.4.2 海原断裂中段走滑活动起始时间
        4.4.3 柴达木盆地北缘逆冲断裂带多期活动
    4.5 青藏高原东北缘新生代变形样式与扩展方式
第五章 祁连山逆冲断裂带构造变形的构造物理模拟实验
    5.1 基本原理与实验装备
        5.1.1 基本原理
        5.1.2 实验装备与材料
    5.2 研究思路与实验方案
        5.2.1 构造模型建立
        5.2.2 边界条件分析
        5.2.3 实验参数设置
    5.3 实验过程与实验结果分析
    5.4 祁连造山带早期先存构造与新生代变形与扩展的制约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个人简历、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2)塔里木盆地塔西南坳陷山前断裂带构造解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研究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2.1 山前断裂带概念和主要类型
        1.2.2 山前断裂带构造解析
        1.2.3 山前带构造变形影响因素
        1.2.4 塔西南山前断裂带研究现状
        1.2.5 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关键技术与技术路线
    1.4 论文的工作量及取得的主要成果
        1.4.1 论文工作量
        1.4.2 取得的主要认识与成果
第2章 塔西南坳陷山前带区域地质背景
    2.1 塔西南坳陷周缘主要地质单元
        2.1.1 构造单元
        2.1.2 边界断裂
    2.2 区域演化特征
    2.3 区域地层特征
        2.3.1 塔西南坳陷地层格架
        2.3.2 不同构造单元地层对比
        2.3.3 地层电阻率特征
第3章 塔西南山前断裂带构造解释模型
    3.1 塔西南山前断裂带构造单元
    3.2 西昆仑山前带构造特征
        3.2.1 甫沙-柯东正向逆冲段
        3.2.2 喀什-叶城走滑冲断构造段
        3.2.3 乌泊尔弧形逆冲构造带
    3.3 南天山山前带构造特征
        3.3.1 乌恰西段
        3.3.2 乌恰东段
    3.4 塔西南山前断裂系统结构特征
        3.4.1 塔西南山前断裂带构造样式
        3.4.2 塔西南山前断裂系统分带特征
        3.4.3 构造变形分段特征
    3.5 小结
第4章 塔西南山前断裂带新生代构造演化
    4.1 塔西南山前带新生代构造变形过程
        4.1.1 西昆仑山前带构造演化特征
        4.1.2 南天山山前带构造演化特征
        4.1.3 塔西南山前断裂带运动学分析
    4.2 西昆仑山-南天山对接演化
        4.2.1 同沉积地层分布特征
        4.2.2 帕米尔东缘中新世构造变形过程
        4.2.3 南天山和西昆仑对接带过程
    4.3 构造演化阶段
    4.4 小结
第5章 塔西南山前带构造变形的形成机制
    5.1 区域动力学机制
        5.1.1 盆地内构造变形层次
        5.1.2 区域内地壳结构
        5.1.3 塔西南山前新生代构造形成机制
    5.2 冲断系统分段变形的影响因素
        5.2.1 根带断裂的控制作用
        5.2.2 同沉积地层对塔西南山前带构造变形的影响
        5.2.3 次要影响因素
    5.3 塔西南山前带构造变形控制作用物理模拟研究
        5.3.1 实验模型设计
        5.3.2 实验结果
        5.3.3 实验结果讨论
        5.3.4 对塔西南山前带构造变形的指示
    5.4 塔西南山前带构造演化与油气成藏
        5.4.1 石油地质特征
        5.4.2 典型油气藏分析
        5.4.3 潜在有利勘探目标
    5.5 小结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3)塔里木盆地晚泥盆世东河塘组沉积记录、物源分析及古地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科学问题
        1.2.1 源-汇系统研究现状
        1.2.2 物源分析研究现状
        1.2.3 东河砂岩研究现状及进展
        1.2.4 科学问题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论文工作量
    1.5 论文创新点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研究区构造特征
    2.2 区域地层特征
        2.2.1 东河塘组分布范围
        2.2.2 东河塘组顶底板接触关系
第3章 层序地层划分及层序地层格架建立
    3.1 层序界面发育特征
    3.2 层序地层划分方案
    3.3 层序地层发育特征
    3.4 层序地层对比研究
    3.5 层序地层格架建立
第4章 东河塘组沉积属性分析
    4.1 样品采集与实验分析方法
    4.2 碎屑颗粒组分分析
        4.2.1 石英组分
        4.2.2 长石组分
        4.2.3 岩屑组分
    4.3 重矿物分析
    4.4 阴极发光分析
    4.5 沉积体系分析
        4.5.1 沉积相标志
        4.5.2 沉积相类型
        4.5.3 层序格架内沉积演化特征
第5章 东河塘组地球化学属性分析
    5.1 地球化学元素特征
        5.1.1 样品采集与实验测试方法
        5.1.2 主量元素特征
        5.1.3 微量元素与稀土元素特征
        5.1.4 地球化学因素对东河砂岩的影响
    5.2 碎屑锆石 U-Pb 年代学特征
        5.2.1 样品采集与实验分析方法
        5.2.2 碎屑锆石形态学特征及Th/U比值
        5.2.3 碎屑锆石年代学特征
        5.2.4 碎屑锆石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第6章 东河砂岩物源分析及古地理意义
    6.1 物源分析及演化
        6.1.1 物源方向
        6.1.2 物源区母岩性质
        6.1.3 物源区构造背景
        6.1.4 物源供给时代
        6.1.5 物源演化特征
    6.2 沉积充填过程
        6.2.1 综合沉积地层记录
        6.2.2 沉积充填过程及古地理意义
第7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附录

(4)塔里木盆地新生代沉降及天山隆升过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2.1 新生代天山隆升过程
        1.2.2 新生代塔里木盆地沉降过程
        1.2.3 主要问题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 完成工作量
    1.5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区域地质构造演化
    2.1 塔里木盆地
    2.2 天山造山带
    2.3 西昆仑造山带
第三章 塔里木新生代地层划分和年代限定
    3.1 塔里木盆地北部
    3.2 塔里木盆地西南部
第四章 基于地震剖面解析的天山新生代隆升证据
    4.1 剖面内的构造
    4.2 构造层的划分
        4.2.1 寒武纪-志留纪构造层
        4.2.2 泥盆纪-二叠纪构造层
        4.2.3 三叠纪构造层
        4.2.4 侏罗纪构造层
        4.2.5 白垩纪构造层
        4.2.6 古近纪构造层
        4.2.7 前陆沉积层
    4.3 南天山前陆盆地一维沉降史
        4.3.1 回剥分析
        4.3.2 回剥结果
    4.4 南天山前陆盆地的演化
        4.4.1 中新世之前的演化历史
        4.4.2 新生代前陆沉积层对天山隆升的启示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塔里木盆地新生代沉降史的二维数值模拟
    5.1 基础数据
    5.2 有限板模型
        5.2.1 数值模型
        5.2.2 模型测试
    5.3 内流盆地的沉降模拟
        5.3.1 披覆沉积厚度的计算
        5.3.2 挠曲沉降的模拟
    5.4 模拟结果
        5.4.1 披覆沉积
        5.4.2 挠曲沉降
        5.4.3 模拟重建的沉降史
    5.5 模拟结果讨论
        5.5.1 有效弹性厚度
        5.5.2 披覆沉积过程
        5.5.3 盆地边缘不对称的地形荷载演化
        5.5.4 盆地宽度减小的模拟反映的天山、西昆仑隆升过程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主要结论与认识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1: 子程序功能与需设定的参数说明
    附录2: 源程序
发表论文情况
参加学术会议情况

(5)喀什凹陷北缘构造特征及其对油气成藏的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研究现状
        1.2.2 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完成工作量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区域地质概况
    2.2 构造演化特征及沉积岩相
    2.3 地层分布概况
        2.3.1 古生界
        2.3.2 中生界
        2.3.3 新生界
第3章 喀什凹陷北缘构造几何学特征
    3.1 克拉托构造段
        3.1.1 基础地质资料
        3.1.2 构造模型
    3.2 阿图什构造段
        3.2.1 基础地质资料
        3.2.2 构造模型
    3.3 塔浪河构造段
        3.3.1 基础地质资料
        3.3.2 构造模型
    3.4 八盘构造段
        3.4.1 基础地质资料
        3.4.2 构造模型
    3.5 小结
第4章 构造演化及动力学分析
    4.1 平衡剖面编制
    4.2 演化阶段划分
    4.3 演化模式分析
    4.4 动力学分析
第5章 石油地质条件及油气来源分析
    5.1 油气地质条件
        5.1.1 烃源岩
        5.1.2 储盖层
    5.2 典型油气藏剖析
        5.2.1 克拉托地表油气苗
        5.2.2 阿克莫木气藏
    5.3 成藏模式分析
        5.3.1 烃源岩生烃演化
        5.3.2 成藏模式
    5.4 油气源差异分析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6)和田乌鲁瓦提地质景观区旅游资源调查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自然地理概况
2 区域地质背景
3 地质遗迹分类
4 典型地质遗迹特征
    4.1 中国的尼罗河———喀拉喀什河
    4.2 万卷崖
    4.3 象鼻洞/象鼻山
    4.4 昆仑哲人
    4.5 阿其克峡谷
    4.6 土林地貌
5 其它旅游资源特征
6 旅游资源评价
    6.1 定性评价
    6.2 定量评价
7 结论

(7)西昆仑山前冲断带的分段变形特征及控制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1 基本地质特征
    1.1 地层发育状况
    1.2 冲断带的基本变形特征
2 西昆仑山前冲断带分段性特征
    2.1 乌泊尔段
    2.2 苏盖特段
    2.3 齐姆根段
    2.4 柯东段
    2.5 和田段
3 西昆仑山前冲断带分段变形的控制因素
    3.1 喀什-叶城转换系统的影响
    3.2 北东向的走滑调节断层的影响
    3.3 滑脱层与同沉积作用的影响
    3.4 滑脱层与古隆起的影响
4 结论

(8)中西部典型山前带冲断结构模式与油气分布(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来源与目的意义
    1.2 研究现状综述
        1.2.1 造山带类型及板内造山作用模式
        1.2.2 前陆盆地及山前冲断结构模式
        1.2.3 前陆冲断带研究现状
        1.2.4 前陆盆地及冲断结构研究方法
        1.2.5 山前冲断带结构及油气关系
        1.2.6 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与方案
    1.4 研究阶段与工作量
        1.4.1 研究阶段
        1.4.2 实物工作量
    1.5 主要研究成果与创新点
        1.5.1 主要研究成果
        1.5.2 创新点
第二章 中西部山前带深部地质结构与构造背景
    2.1 中西部地区深部物理场特征
        2.1.1 重、磁异常与基底构造层
        2.1.2 莫霍面与岩石圈结构特征
        2.1.3 2类山前带的深部结构及其与邻区差异
    2.2 深部地球物理剖面的地质解释
        2.2.1 天山造山带及两侧
        2.2.2 秦岭造山带及两侧
        2.2.3 龙门山造山带
    2.3 中西部地区山前冲断构造演化
        2.3.1 洋盆闭合与山前冲断构造时限
        2.3.2 中国中西部地区大地构造演化
第三章 主要大型山前带演化过程与动力学机制
    3.1 典型山前冲断带变形及地质模式
        3.1.1 前缘突破型
        3.1.2 三角带型
        3.1.3 推覆型
    3.2 山前冲断变形的构造物理模拟实验
        3.2.1 构造模拟条件与边界
        3.2.2 实验结果及其构造解析
        3.2.3 实验结果与山前构造变形特征的对比分析
    3.3 典型山前冲断变形模式及其动力学机制
        3.3.1 山前分层滑脱冲断变形模式及控制因素
        3.3.2 深部动力学机制探讨
第四章 中西部山前带冲断结构变形分类分带模式与特征
    4.1 变形结构分类分带模式
    4.2 典型山前带变形分类分带特征及对比
        4.2.1 龙门山前冲断带
        4.2.2 米仓山前冲断带
        4.2.3 大巴山前冲断带
        4.2.4 南天山前冲断带
        4.2.5 准南山前冲断带
        4.2.6 博格达山前冲断带
        4.2.7 典型山前冲断带厚-薄转换类型及特征对比
第五章 山前冲断结构变形差异的油气响应
    5.1 中西部地区山前冲断带油气地质条件
    5.2 中西部地区山前冲断带规模油气分布
    5.3 主要变形带演化与油气富集关键要素
        5.3.1 过渡Ⅰ带
        5.3.2 过渡Ⅱ带
        5.3.3 薄皮带
    5.4 中西部地区典型山前带油气有利区
第六章 主要认识与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9)塔西南山前古构造—古地貌特征及对侏罗—白垩系沉积的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4 完成的实物工作量
    1.5 取得的创新性认识
2 塔西南山前区域地质概况
    2.1 塔西南地区构造背景
    2.2 塔西南地区沉积地层划分
        2.2.1 古生界发育特征
        2.2.2 中生界发育特征
        2.2.3 新生界发育特征
3 塔西南山前侏罗—白垩纪前古构造—古地貌特征研究
    3.1 南天山山前侏罗—白垩纪前古构造—古地貌特征研究
        3.1.1 南天山山前侏罗—白垩纪前基底分布特征
        3.1.2 南天山山前侏罗—白垩纪前古地貌特征
    3.2 西昆仑山前侏罗—白垩纪前古构造特征研究
        3.2.1 古构造—古地貌特征的识别
        3.2.2 三叠纪前陆褶皱冲断带的发育
    3.3 古构造对古地貌的控制研究
4. 塔西南中生代盆地构造特征研究
    4.1 中生界构造层特征
    4.2 侏罗纪盆地构造特征
        4.2.1 南天山前侏罗纪盆地构造特征
        4.2.2 西昆仑山前侏罗纪盆地构造特征
5 塔西南山前中生代古构造、古地貌对侏罗—白垩纪沉积的控制研究
    5.1 塔西南山前侏罗—白垩系厚度分布
        5.1.1 塔西南山前侏罗系厚度分布特征
        5.1.2 塔西南山前下白垩统厚度分布特征
        5.1.3 塔西南山前上白垩统厚度分布特征
    5.2 塔西南山前古地貌对侏罗—白垩系沉积相的控制
    5.3 塔西南山前侏罗—白垩系的沉积充填模式
6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10)新疆西南天山中—新生界砂岩容矿铅锌成矿作用 ——以乌拉根铅锌矿床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铅锌矿产资源形势及发展战略
        1.1.2 西南天山砂岩容矿铅锌矿床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砂岩型铅锌矿床研究进展及存在问题
        1.2.2 乌拉根矿床研究进展及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思路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
    1.4 主要工作量
    1.5 论文创新点及特色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大地构造位置
    2.2 区域地层
    2.3 区域构造
        2.3.1 区域断裂特征
        2.3.2 区域构造变形特征
    2.4 区域岩浆岩
    2.5 区域盆地构造演化
    2.6 区域矿产
第3章 克孜勒苏群沉积环境及源区特征
    3.1 乌恰盆地地层格架
    3.2 克孜勒苏群沉积特征
    3.3 碎屑锆石U-Pb年龄
    3.4 克孜勒苏群第五岩性段源区特征
    3.5 克孜勒苏群源沉积的动力学背景
第4章 乌拉根铅锌矿床地质
    4.1 矿区地质
        4.1.1 矿区地层
        4.1.2 矿区构造
        4.1.3 矿区岩浆岩
    4.2 矿体特征
    4.3 矿石特征
    4.4 围岩蚀变
    4.5 成矿期与成矿阶段
第5章 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5.1 微量元素/稀土元素
    5.2 硫同位素
    5.3 碳氧同位素
    5.4 铅同位素
    5.5 流体包裹体测温
        5.5.1 流体包裹体岩相学特征
        5.5.2 均一温度和盐度
    5.6 黄铁矿Re-Os同位素测年
第6章 乌拉根铅锌成矿作用
    6.1 成矿年龄及其动力学背景
    6.2 H_2S来源及形成机制
    6.3 成矿金属来源及萃取机制
        6.3.1 源于Pb同位素约束
        6.3.2 源于REE元素约束
        6.3.3 “红化”与“漂白”过程中金属元素迁移
    6.4 成矿流体性质及来源
    6.5 铅锌运移形式及沉淀机制
    6.6 乌拉根铅锌成矿模式
第7章 西南天山砂岩容矿铅锌成矿规律
    7.1 砂岩容矿铅锌矿床的时空分布
    7.2 关键控矿要素
        7.2.1 “含煤碎屑岩+红色碎屑岩+膏盐建造”盆地结构
        7.2.2 油气运移与红层“漂白”
        7.2.3 古地理与古气候
    7.3 找矿标志与找矿方向
        7.3.1 找矿标志
        7.3.2 找矿方向
第8章 结论及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实验方法
个人简历及在校期间取得的成果

四、西昆仑山北缘盆山构造转换解析(论文参考文献)

  • [1]祁连造山带早古生代构造演化与新生代陆内生长变形研究[D]. 李冰. 中国地质科学院, 2020(01)
  • [2]塔里木盆地塔西南坳陷山前断裂带构造解析[D]. 孙统.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20(02)
  • [3]塔里木盆地晚泥盆世东河塘组沉积记录、物源分析及古地理研究[D]. 苏炳睿. 成都理工大学, 2019(06)
  • [4]塔里木盆地新生代沉降及天山隆升过程研究[D]. 李超. 南京大学, 2019(01)
  • [5]喀什凹陷北缘构造特征及其对油气成藏的控制[D]. 倪强.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9(02)
  • [6]和田乌鲁瓦提地质景观区旅游资源调查评价[J]. 陈帅,陈贺起,韩世强,晁文迪,宋志程. 地质与勘探, 2018(S1)
  • [7]西昆仑山前冲断带的分段变形特征及控制因素[J]. 陈汉林,李康,李勇,吴鸿翔,程晓敢,曾昌民,师骏,张欲清. 岩石学报, 2018(07)
  • [8]中西部典型山前带冲断结构模式与油气分布[D]. 方成名. 中国地质大学, 2018(07)
  • [9]塔西南山前古构造—古地貌特征及对侏罗—白垩系沉积的控制[D]. 吴鸿翔. 浙江大学, 2018(08)
  • [10]新疆西南天山中—新生界砂岩容矿铅锌成矿作用 ——以乌拉根铅锌矿床为例[D]. 高荣臻.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8(08)


塔里木盆地论文 地层划分论文 地质论文

上一篇:基于AP600的AP1000设计
下一篇:如何护理眼部皮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