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圆[1](2018)在《改革开放以来媒体介入中国公益慈善事业发展研究》文中指出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的四十年,我国公益慈善事业成就斐然。公益慈善事业的发展,是与媒体的介入分不开的。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法、跨学科的方法、实证分析与价值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及个案剖析法研究改革开放四十年媒体介入公益慈善事业的发展,力图拓展公益慈善事业研究的学术空间,廓清人们对公益慈善的误解,以及深化对公益慈善事业发展规律的研究。全文包括绪论、正文四章和结语。第一章是对改革开放以前媒体介入公益慈善事业近140年的历史进行历史回顾。媒体介入公益慈善并不只是存在于改革开放时期,在改革开放之前,媒体介入公益慈善就已经出现并影响到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轨迹。探索改革开放以来媒体介入公益慈善的历史,需要将其置于波澜壮阔的中国近代史的进程之中,尤其是在对媒体介入公益慈善的前期历史回顾中得出贯穿始终的经验和规律。媒体介入公益慈善始于鸦片战争之后,新的传媒技术进入中国社会并改写中国公益慈善的发展。从1840年到1949年,中国社会开始借助于刊印书籍图画宣传慈善观念、募款赈灾,其中《申报》就是典型;此外还仿效西方办义演、游园会进行慈善活动,在与以《申报》为代表的近代报刊结合后,产生了更加深远的影响。自此,无论是公益慈善的组织形式还是规模,都进入到了一个新的时期。新中国成立以后,公益慈善事业进行了调整和改造,原来由社会兴办的公益慈善功能很大一部分被转移到公权力之上,新生政权直接参与民生问题的解决。在这样的背景下,“左”倾思潮不断发酵并达到高潮,对媒体的管控,尤其是媒体对于公共生活的介入的管制愈来愈严密,进而造成了媒体介入公益慈善在这一时期并不突出,陷入停滞。需要指出的是,要合理客观地看待媒体介入公益慈善事业的停滞状态,这里停滞更多是媒体对公益慈善事业的影响,而非代表这一时期中国公益慈善的整体状态。第二章是对复苏时期(1978-1994)的媒体介入公益慈善事业进行梳理,着重探讨公益慈善复苏的历史条件、传统媒体的发展及其特点、媒体介入公益慈善复苏的表现。改革开放之初,农村贫困人口基数大,不同阶层居民收入差距大,经济上的不平衡、不充分,是公益慈善事业复苏的经济条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公益慈善事业走向复苏,创造了相对宽松的政治环境;政府救灾思想由对国外的救助由拒绝到接纳的转变;由政府包揽到民间帮助的转变,为公益慈善事业复苏提供了思想条件。改革开放进程之中,传统媒体的发展与公益慈善的联系也在不断深化,以电视、报刊、广播在内的传统媒体的发展,为公益慈善信息的传播准备了媒体条件。媒体对公益慈善的“复苏”表现在:推动社会公众对公益慈善的认知和理性回归;引导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公共慈善事业;弘扬符合公益慈善发展规律的科学理念,等等。第三章是对成长时期(1994-2004年)的媒体介入公益慈善事业的作用进行梳理。首先探讨媒体介入公益慈善事业成长的态势:报刊杂志助力公益慈善事业的成长;电视媒体参与公共慈善事业;手机成为公益慈善事业募捐的新媒介;互联网开始引入公益慈善事业。其次探讨了媒体推动公益慈善理念的传播:倡导现代公益慈善意识;把公益慈善纳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发动群众参与公益慈善;倡导现代财富理念。再次以“希望工程”为例探讨了媒体推动公益慈善品牌的创建的问题。最后,还就媒体监督公益慈善的信息公开和以1998年抗洪为例,探讨发挥媒体介入公益慈善的作用。第四章对发展时期(2005至今)的媒体介入公益慈善的作用进行梳理。这一时期,新媒体不断崛起,新旧媒体由并行竞逐到融合发展,带来传媒生态的重构,为媒体介入公益慈善打开了广阔的空间。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合发展的时代,传统媒体介入公益慈善展现出新格局:报纸纷纷展开与新媒体的联姻,推出了网络公益频道、网络版报纸等电视媒体借助于新媒体通过创新策划,制作了 一批既有娱乐性又包含了公益因子的电视节目;公益慈善评选与展会在新旧媒体的推动下兴起。随着门户网站、网络论坛、博客、社交网站、微博的等互联网媒体的陆续出现,公益慈善的信息传播方式、资金募集途径、组织动员的路径、舆论监督手段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互联网对公益慈善的介入从“传声筒”成为主导公益慈善新力量。作为互联网媒体介入公益慈善的典型案例——“免费午餐”充分利用依靠网络建立起一个公益慈善项目高效发展的新模式,开创了一个“微公益”的崭新时代,最大程度整合利用了各种媒体资源,拓宽了项目的宣传渠道及传播内容、有力动员了社会各界力量参与。媒体介入公益慈善存在正反两方面的作用,既有类似汶川地震中正面推动,也有“郭美美事件”引发慈善机构公信力危机。媒体介入公益慈善事业带来的问题,必须通过法制来解决。《慈善法》的颁布,媒体介入公益慈善事业的发展有法可依,从此走上了法制化的轨道。
程单剑[2](2018)在《改革开放舆论动员研究(1978-1982) ——以《人民日报》为中心的考察》文中研究指明无论在革命战争时期,还是在新中国建立初期,经由报刊发起的舆论动员,使得广大民众知道中国未来要走什么样的道路。在历史过往中,舆论总是以催化剂的形态“出场”,在物质、制度、舆论、观念的四方作用中,舆论动员改变了人民的思想观念,而思想观念的改变影响了新的制度生成,新的制度生成推动着物质世界的发展。舆论作为特殊的因素存在着,其“第三权力”、“流通货币”的功用被确认。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在革命与建设中加以践行,透过报刊表露出的先进思想被人们所接受。务实的舆论动员,改变了民众对革命无知或旁观的态度;同时颂扬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勾勒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社会主义制度的笃定。而十年“文革”,中国陷入政治秩序和经济体制双重危机。经历“文革”的阵痛,人民对于稳定国家政治、经济秩序的呼声日渐高涨。报刊舆论推动信息向公众群体的传播,并深刻影响着大众对社会问题的看法,组织社会运动。党报更是促发政治变革、经济变迁的舆论利器,是一个政党动员民众的重要载体。全文共六个部分,由绪论和正文五章组成。第一部分,绪论。绪论部分对选题缘起及研究现状进行相关评述,简略呈现本文的选题意义及研究方法。同时对文中相关概念进行界定与比对,并提出本文的学术创新与研究难点,大体上勾勒了本文的行文框架。第一章,舆论动员的思想来源与中共舆论动员的简要回顾。本章主要对舆论动员的思想来源进行叙述,对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的舆论动员理论作简要综述。叙述中共舆论动员的历史回溯,为后面几章的论述做铺垫。第二章,改革开放舆论动员的背景。本章主要叙述改革开放舆论动员的问题遭遇。这些问题具体表现为,对开放的排斥;思想僵化停滞不前。民间舆论也发生了某些异动,如大字报形式下的舆论失控,并催生出暴力行为的产生。同时我们处理了“四人帮”对报刊舆论的影响。第三章,改革开放舆论动员的策动。在这一章笔者试图从思想和实践两个层面,展现《人民日报》对改革开放的策动情况。长期以来,由于思想路线的偏差,导致了人们对改革和开放的闭口不言。僵化和封闭成为常态,要想促动改革开放的发生,首先要在思想上有所突破,《人民日报》消解思想禁锢,试图激活“改革”思维。思想的解放,引发了改革开放的巨大实践,人们对改革开放有了客观的认识。在实践层面上,《人民日报》通过舆论动员,引导人们的行为方式,助推改革开放。同时,加大对重要会议的舆论报道,放大党的声音,促动改革的发生。第四章,改革开放舆论动员的具体展开。随着改革开放舆论动员的开展与深入,利益的得失开始逐步影响和左右舆论的表达。群众利益的最大获取是改革开放过程中的积极因素,改革开放的过程就是逐步实现群众利益的过程。随着利益一致性的形成,心理上信任和行动上感应随着时间进程自然产生,而舆论动员会缩短这一时间过程。《人民日报》围绕这些利益关切,展开舆论动员的具体实施,关切改革开放中各方利益诉求的舆论动员;聚焦争论问题的舆论动员。第五章,改革开放舆论动员的影响及启示。《人民日报》作为“大报”,极大地吸纳了民意,广开言路,逐步唤醒了民众对改革开放的关注,群众在实践中对改革开放做出积极响应。本章叙述了改革开放舆论动员的效果,论述了改革开放舆论动员的现实启示,这些历史经验为当下报刊舆论建设、提升舆论动员的实效提供借鉴。
梁建,简华刚[3](2015)在《医院急诊创伤评分的应用分析》文中研究指明为了更好地分析各类创伤评分在临床上的应用现状,并运用至急诊创伤抢救的过程中,提升急诊医务人员的工作效率,迅速分流患者并施以准确合理的抢救治疗措施,本文将近年来的各类创伤评分在临床的应用研究情况加以分析,综述如下。1医院急诊创伤评分概述据有关报道显示,急诊创伤的评估方案最早是于20世纪的70年代初期被学者提出[1],此种评分有较多版本,但共同的原则均通过多参数量化法对伤势加以描述。现如今,临床上大
刘国栋,向勇,王苏星,曾琳,胡鹭[4](2014)在《中华创伤杂志2013年主要刊文综述》文中研究表明2013年本刊共刊出论文331篇。组织了颅脑损伤、颈椎损伤、胸腹部损伤、腰椎损伤、骨与关节损伤、创伤急救与多发伤、交通伤等重点号。特约着名创伤医学专家撰写专论和述评,阐述创伤医学的最新进展,对临床亟待解决的问题提出建议。刊出了大量相关专科学
刘国栋,王苏星,向勇,曾琳,胡鹭[5](2013)在《中华创伤杂志2012年主要刊文综述》文中指出2012年我刊共刊登论文314篇,组织了"交通伤"、"颅脑损伤"、"颈椎损伤"、"胸腰椎损伤"、"胸腹部损伤"、"骨与关节损伤"、"创伤评分与创伤数据库"、"创伤感染"等重点报道,其中专家论坛17篇,规范与指南1篇。提出了一些新的理论和观点,基本反映了我国创伤救治方面的最新研究动态和进展。现将主要刊文内容综述如下。1规范与指南在ICU中,腹腔高压症(IAH)和腹腔间隙综合征(ACS)的发生率分别为
孟祥奇[6](2012)在《化痰除湿祛瘀剂对膝骨关节炎患者软骨及滑膜细胞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建立兔膝骨关节炎动物模型及膝关节软骨细胞分离、培养体系。探讨化痰除湿祛瘀剂影响人退变膝关节软骨细胞中Ⅰ型、Ⅱ型、Ⅹ型胶原和相关代谢酶MMP-1、MMP-3、 MMP-13、TNF-α、IL-1、IL-6mRNA的表达,及其延缓膝骨关节炎关节软骨退变的作用机理及临床疗效。方法:(1)采用改良的Hulth法建立兔膝骨关节炎动物模型,观察治疗组、美洛昔康组(阳性药组)、模型组和正常关节组关节软骨及滑膜病理与超微结构的变化。(2)采用改良的Hulth法建立膝骨关节炎动物模型观察治疗组、美洛昔康(组阳性药组)、模型组和正常关节组血清及关节液中IL-1、IL-6、 TNFα及血清中NO、SOD的变化。(3)采用改良的Hulth法建立膝骨关节炎动物模型观察治疗组,美洛昔康组(阳性药组)、模型组和正常关节组血清及关节软骨中和滑膜中MMP-1、MMP-3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4)小鼠口服化痰除湿祛瘀剂的急性毒性试验。(5)用组织原代培养法获得膝关节软骨细胞,传代培养。通过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绘制生长曲线、苏木素伊红染色、甲苯胺蓝染色及Ⅰ型胶原、Ⅱ型胶原、Ⅹ型胶原、MMP-1、MMP-13、TNF-α免疫荧光染色对细胞进行鉴定。将软骨细胞分离传代后,取第三代细胞,分为七组(A组:软骨细胞+DMEM对照组;B组:软骨细胞+5%化痰除湿祛瘀剂血清;C:软骨细胞+5%NS血清;D组:软骨细胞+10%化痰除湿祛瘀剂血清;E组:软骨细胞+10%NS血清;F组:软骨细胞+20%化痰除湿祛瘀剂血清;G组:软骨细胞+20%NS血清;),取4h、8h、24h、48h、72h,采用RealTime-PCR法检测各型胶原和代谢酶mRNA表达。结果:(1)模型组兔膝关节肿胀率达14.6%,治疗组药组兔膝关节肿胀率12.8%,步行能力较模型组有明显改善。模型组兔患侧膝跛行严重,关节表面变暗呈灰色,并有裂纹、糜烂及溃疡形成。滑膜存在不同程度的增生粘连,关节液量增多且呈泡沫状,浑浊,Markins评分高于假手术对照组。治疗组关节软骨及滑膜形态结构虽未恢复到正常状态,但Markins评分较模型组显着降低。(2)模型组兔血清中及关节液中IL-1、IL-6、TNFα较假性手术组显着升高,而治疗组以上情况均得到明显改善;模型组SOD活性较假性手术组降低,而N0含量显着升高,治疗组SOD活性较模型组显着升高NO无显着性差异,但也有降低趋势。(3)模型组兔关节软骨及滑膜组织中MMP-1、MMP-3mRNA的表达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小于0.01),治疗组MMP-1、3在关节及滑膜中mRNA的表达水平较模型组明显降低(p小于0.05)。(4)小鼠口服化痰除湿祛瘀剂最大耐受量为234g/kg,为成人常用量的100倍以上。(5)化痰除湿祛瘀剂含药血清有上调退变膝关节原代培养的人软骨细胞大量呈梭形、短梭形,少部分呈多角形,传代3次后出现树突生长的细胞。细胞培养3代以内,多数软骨细胞能够维持梭形,细胞核多数维持圆形。在形态学、免疫荧光染色方面可保持表型的稳定,苏木精伊红阳性染色为软骨细胞基质呈红色,细胞核呈蓝紫色,胞浆及细胞周围有紫红色、阿利新蓝染色细胞浆和胞膜均呈深蓝色、II型胶原免疫荧光染色可见胞浆和胞膜为绿色荧光,细胞核区域无荧光。化痰除湿祛瘀剂含药血清均有下调退变软骨细胞MMP-1、MMP-3、MMP-13、IL-1、IL-6、TNF-α的作用,其中8小时10%含药血清的下调MMP-1、MMP-3、MMP-13和IL-1作用相对较好,24小时10%含药血清的下调IL-6的作用相对较好,48小时10%含药血清的下调TNF-a的作用相对较好。(P<0.05)结论:实验成功建立了的软骨细胞分离、培养体系,且3代以内细胞生长良好。证明了化痰除湿祛瘀剂治疗膝骨性关节炎可减缓关节退变及破坏,且安全无明显毒副作用。
刘国栋,王苏星,向勇[7](2012)在《中华创伤杂志2011年主要刊文综述》文中认为2011年我刊共刊登论文317篇,组织了"颅脑损伤"、"脊柱脊髓损伤"、"骨与关节损伤"、"骨盆损伤"、"多发伤"、"煤矿创伤"、"人工关节"等重点报道,其中专家论坛稿件14篇,诊治标准1篇。基本反映了我国创伤救治方面的最新研究动态和进展。现将主要刊文内容综述如下。1诊治标准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traumatic subarachnoid hemorrhage,tSAH)是颅脑损伤患者死亡和病残的主要原因之一。随着临床医学不断进步,尼莫地平治疗tSAH患者的临床循证医学证据不断增
刘国栋[8](2011)在《中华创伤杂志2010年主要刊文综述》文中研究指明 2010年我刊共刊登论文343篇,组织了"颅脑损伤"、"脊柱脊髓损伤"、"骨与关节损伤"、"创伤感染"等重点报道,其中专家论坛稿件25篇。基本反映了我国创伤救治方面的最新研究动态和进展。现将主要刊文内容综述如下。1 诊治标准中华医学会创伤学分会神经损伤专业学组(1:6)整理报告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钠盐注射液治疗脑、脊髓损伤患者的专家共识。《专家共识》系经过2次(2009年6月上海和2009年9月重庆)专家会议讨论修订。营养支持尤其是肠内营养支持在神经外科危重昏迷患者中的应用越来越受到重视,肠内营养
何跃[9](2010)在《中华创伤杂志2009年主要刊文综述》文中研究指明2009年我刊共刊登论文366篇,组织了"组织修复"、"颅脑损伤"、"脊柱脊髓损伤"、"骨与关节损伤"、"人工关节"、"胸部损伤"等多期重点号,基本反映了我国创伤救治方面的新进展,现就主要刊文综述如下。1创伤基础研究1.1组织修复王正国院上(1:1)概述了国内外再生医学的研究现状,指出了一些尚待解
娄钦,王芹,罗志宏[10](2008)在《近14年我国睾丸肿瘤文献计量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从文献计量角度总结我国近14年睾丸肿瘤研究概况。方法从CMCC数据库获取所需资料,按主要作者、发文单位、刊文期刊、各地发文数量、基金和文献主要报道方面(诊断、治疗、护理、信息、实验研究)等行计量分析。结果共检获文献448篇,主要作者、发文单位、刊文期刊、各地发文数量、基金和文献主要报道方面依次为:陈聪德、王劭亮、徐建江、张小东(4篇);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14篇);临床泌尿外科杂志(42篇);山东(46篇);16篇文献得到基金资助;影像诊断占64.66%。结论:从文献外部特征描绘了我国近14睾丸肿瘤诊断的方式。结论本文介绍了我国近14年来对睾丸肿瘤研究的概况及报道内容,希望有助于今后对本病的研究。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
| 二、研究动态 |
| 三、相关概念界定与历史分期问题 |
| 四、研究目标与主要内容 |
| 五、研究方法 |
| 六、研究的创新之处及不足 |
| 第一章 媒体介入中国公益慈善事业历史追溯 |
| 第一节 媒体介入公益慈善事业的兴起 |
| 一、刊印书籍图画宣传慈善观念、募款赈灾 |
| 二、《申报》——近代慈善事业的亲历者 |
| 三、仿效西方办义演、游园会募款赈灾 |
| 第二节 媒体介入公益慈善事业的停滞 |
| 一、媒体介入公益慈善事业发展日趋式微 |
| 二、媒体介入公益慈善事业逐步陷入停滞 |
| 第二章 媒体介入复苏时期的公益慈善事业(1978-1994) |
| 第一节 公益慈善事业复苏的历史条件 |
| 一、公益慈善复苏的经济环境 |
| 二、公益慈善复苏的政治环境 |
| 三、公益慈善复苏的思想条件 |
| 第二节 传统媒体的发展与公益慈善事业的复苏 |
| 一、改革开放初期传统媒体的发展 |
| 二、传统媒体报道公益慈善的特点 |
| 第三节 传统媒体助推公益慈善的复苏 |
| 一、推动社会公众对公益慈善的认知回归理性 |
| 二、引导社会各方积极参与公益慈善 |
| 三、弘扬符合公益慈善发展规律的科学理念 |
| 第三章 媒体介入成长时期的公益慈善事业(1994-2005) |
| 第一节 媒体介入公益慈善事业成长的态势 |
| 一、报刊杂志助力公益慈善事业的成长 |
| 二、电视媒体参与公益慈善事业的发端 |
| 三、手机成为公益慈善事业募款的新媒介 |
| 四、互联网引入公益慈善事业的初始 |
| 第二节 媒体推动公益慈善理念的传播 |
| 一、倡导现代公益慈善意识 |
| 二、公益慈善事业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
| 三、发动群众参与公益慈善 |
| 四、倡导现代财富观念 |
| 第三节 媒体推动公益慈善品牌的创建 |
| 一、公益慈善品牌的创立 |
| 二、希望工程品牌的创建 |
| 第四节 媒体监督公益慈善的信息公开 |
| 一、媒体监督的定义和作用 |
| 二、接受媒体的监督:他律的强制性 |
| 三、借助媒体主动发布信息:自律的必要性 |
| 第五节 媒体动员公众参与公益慈善——以'98抗洪为例 |
| 一、报刊成为宣传报道的主阵地 |
| 二、电视赈灾义演取得的非凡成绩 |
| 三、邮票、彩票发行成为新型的募款渠道 |
| 四、通过举办展览、印刷画册宣传抗洪精神 |
| 五、余波:企业失信催生《捐赠法》出台 |
| 第四章 媒体介入发展时期的公益慈善事业(2005至今) |
| 第一节 新媒体的崛起及与传统媒体的融合发展 |
| 一、新媒体的崛起彻底颠覆传播格局 |
| 二、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从并行竞逐到融合发展 |
| 第二节 传统媒体介入公益慈善发展的新格局 |
| 一、传统媒体介入公益慈善事业的发展 |
| 二、公益慈善评选与展会兴起 |
| 第三节 互联网:从“传声筒”成为主导公益慈善新力量 |
| 一、互联网公益慈善的发展历程 |
| 二、互联网公益慈善与传统公益慈善之间的差异 |
| 三、从“+互联网”到“互联网+”的转变 |
| 第四节 “免费午餐”推动形成公益慈善发展的高效模式 |
| 一、理想照进现实——“免费午餐”发起的背景及成绩 |
| 二、媒体在“免费午餐”项目中的决定性作用 |
| 三、行动改变中国:“免费午餐”的特殊意义 |
| 第五节 媒体对公益慈事业发展产生的双向作用 |
| 一、汶川地震中媒体的正面推动作用 |
| 二、“郭美美事件”引发慈善机构公信力危机 |
| 第六节 媒体介入公益慈善所带来的问题及其法制化解决 |
| 一、媒体介入公益慈善事业带来的问题与挑战 |
| 二、媒体介入公益慈善挑战的法制化解决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 后记 |
| 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一、选题缘起及意义 |
| 二、研究现状 |
| 三、创新点、难点与研究方法 |
| 四、研究思路 |
| 第一章 舆论动员的思想来源与中共舆论动员的简要回顾 |
| 一、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关于舆论动员的论述 |
| 二、毛泽东、邓小平关于舆论动员的论述 |
| 三、1978年之前中共开展舆论动员的简要回顾 |
| 第二章 改革开放舆论动员的背景 |
| 一、“左”的思想的影响 |
| (一)对开放缺乏正确认识 |
| (二)思想僵化停滞不前 |
| 二、“文革”结束后百废待兴 |
| (一)消除“四人帮”的极“左”影响 |
| (二)“两个凡是”的思想束缚 |
| (三)一些消极舆论的出现 |
| 第三章 改革开放舆论动员的策动 |
| 一、打破思想束缚,启发改革开放 |
| (一)打破“两个凡是”的禁锢 |
| (二)组织发动真理标准讨论 |
| 二、营造改革开放舆论氛围 |
| (一)对落实政策的舆论报道 |
| (二)对涉外交流的舆论报道 |
| (三)对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相关舆论报道 |
| 第四章 改革开放舆论动员的具体展开 |
| 一、关切改革开放中各方利益诉求的舆论动员 |
| (一)突破避谈物质利益的惯性思维 |
| (二)为“包产到户”的鼓与呼 |
| (三)呼吁支持“取消‘大锅饭’” |
| (四)积极提倡“打破‘铁饭碗’” |
| 二、聚焦改革开放中一些争论问题的舆论引导 |
| (一)关于“进”与“退”的争论与引导 |
| (二)关于宝钢新企业模式的争论与引导 |
| (三)关于承包鱼塘的争论与引导 |
| (四)关于经济特区性质的争论与引导 |
| 三、提升改革开放舆论动员的科学性与实效性 |
| (一)在舆论观点上“不偏颇” |
| (二)在舆论引导上“不吊胃口” |
| (三)对舆论争议“不搞一刀切” |
| (四)在舆论动员中“不刮风” |
| 第五章 改革开放舆论动员的影响及启示 |
| 一、改革开放舆论动员的影响 |
| (一)民间的积极回应 |
| (二)国家和社会气象的重塑 |
| 二、改革开放舆论动员的启示 |
| (一)舆论动员要有担当意识,对党的事业负责 |
| (二)舆论动员要直面问题,用事实塑造意见 |
| (三)舆论动员要容纳他言,广采众议 |
| (四)舆论动员要向前看,与党中央保持一致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后记 |
| 1 医院急诊创伤评分概述 |
| 2 常用的创伤评分系统 |
| 3 急诊院前评分 |
| 3.1 创伤指数(TI)评分 |
| 3.2 创伤记分(TS)评分 |
| 3.3 修正创伤(RTS)评分 |
| 3.4 院前指数(PHI)评分 |
| 3.5 CRAMS评分 |
| 4 急诊院内评分 |
| 4.1 AIS评分 |
| 4.2 损伤严重程度(ISS)评分 |
| 5 ICU评分 |
| 5.1 APACHE评分 |
| 5.2 严重创伤结局(MTOS)评分 |
| 6 创伤评分的应用情况 |
| 6.1 国内外创伤评分研究现状 |
| 6.2 创伤评分的应用 |
| 6.3 创伤评分间的关系分析 |
| 6.4 TI评分应用情况 |
| 7 小结 |
| 摘要 |
| ABSTRACT |
| 中英文缩略语对照 |
| 绪论 |
| 第一章 理论研究 |
| 第一节 膝骨关节炎的中医临床理论的进展 |
| 1. 肝肾亏虚是病变的根本 |
| 2. 瘀血论与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
| 3. 痰湿论与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
| 4. 小结 |
| 第二节 骨关节炎发病过程中软骨细胞的死亡机制 |
| 1. 细胞死亡的类型 |
| 2. 骨关节炎中的软骨细胞死亡 |
| 2. 骨关节炎中软骨细胞程序性死亡信号的转导途径 |
| 4. 关节软骨细胞凋亡相关基因表达 |
| 5. 自噬性死亡凋亡信号的转导途径 |
| 6. 关节软骨细胞自噬性死亡相关基因表达 |
| 7. 展望 |
| 第三节 中医内治法治疗膝OA的实验研究现状 |
| 1. 常用实验手段 |
| 2. 中医内治法的实验研究 |
| 第二章 实验研究 |
| 第一节 化痰除湿祛瘀剂对兔膝OA模型软骨及滑膜组织影响 |
| 实验一:化痰除湿祛瘀剂对兔膝OA模型关节软骨及滑膜组织病理、超微结构影响的研究 |
| 1. 材料与方法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4. 结论 |
| 5. 附图 |
| 实验二:化痰除湿祛瘀剂对兔膝OA模型血清及关节液中IL-1、IL-6、TNF-A及血清中NO、SOD影响的研究 |
| 1. 材料与方法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4. 结论 |
| 实验三:化痰除湿祛瘀剂对兔膝骨性关节炎关节软骨及滑膜MMP-1、3MRNA表达的影响 |
| 1. 材料与方法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4. 结论 |
| 实验四:小鼠口服化痰除湿祛瘀剂急性毒性试验 |
| 1. 材料与方法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4. 结论 |
| 第一节 小结 |
| 第二节 化痰除湿祛瘀剂对体外培养的膝骨关节炎患者软骨细胞的影响 |
| 实验五:膝骨关节炎退变组织的检测 |
| 1. 材料与方法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4. 结论 |
| 实验六:骨关节炎关节软骨组织RNA的提取及琼脂糖凝胶电泳实验 |
| 1. 材料与方法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4. 结论 |
| 实验七:人退变关节软骨细胞分离培养及形态学观察 |
| 1. 材料与方法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4. 结论 |
| 实验八:中药药理血清的制备 |
| 1. 实验动物与分组 |
| 2. 实验仪器 |
| 3. 给药方法及剂量 |
| 4. 药理血清制备 |
| 实验九:含药血清培养骨关节炎关节软骨细胞下的炎症因子的免疫荧光表达 |
| 1. 材料与方法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4. 结论 |
| 实验十:化痰除湿祛瘀剂对关节软骨细胞Ⅰ型、Ⅱ型、Ⅹ型胶原、MMP-1、MMP-3、MMP-13MRNA表达的影响 |
| 1. 材料与方法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4. 结论 |
| 第二节 小结 |
| 全文研究小结 |
| 问题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 致谢 |
| 作者简介 |
| 附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