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智乐[1](2021)在《“v-ing+n”结构句法功能引发的歧义现象解读及其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文中研究说明英语中的"v-ing+n"结构应用广泛,引发外语界学者关注并进行了相关研究。为了更好地理解和使用英语的"v-ing+n"结构,文章通过16个例句,分析了英语"v-ing+n"结构的句法功能。在英语句子中,"v-ing+n"结构可作主语、表语、介词的宾语、状语、宾语补足语,但因"v-ing+n"结构中的v-ing,既可视为现在分词,又可视为动名词,由此导致"v-ing+n"结构用作句子的主语、表语、宾语补足语时容易产生歧义。要准确理解因"v-ing+n"结构多义性而产生歧义的句子,就要借助具体语境并加以深入理解。在此基础上,文章还就"v-ing+n"句法功能引发的歧义现象解读给大学英语教学带来的一些启示做了相关分析。
欧阳莎[2](2021)在《对外汉语教学视角下汉英歧义对比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张砚妮[3](2020)在《中国高校英语学习者花园路径句视译的眼动对比及其课堂教学设计》文中指出随着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日益扩大,如何提升高校大学生的英语翻译知识和能力愈发受到重视,因此,翻译教学研究显得尤为重要。目前,中国的英汉互译翻译教学研究发展迅速,而探索译者翻译时认知加工过程的实证研究成果数量有限,对花园路径句的翻译教学研究阙如。自1970年T.G.Bever提出“花园路径”这一术语以来,就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花园路径句是人们在认知加工过程中对句子的某一部分产生局部歧义,造成暂时理解困难的现象。目前,国内尚未发现采用眼动追踪技术从视译角度对花园路径句进行考察的实证研究。本研究在回顾国内外花园路径句、语言学眼动研究、翻译教学研究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借助眼动追踪技术,实验对象选取大学英语一年级、英语/翻译专业一年级和英语翻译专业三年级的学生各35名,采用3(被试的英语水平:低、中、高)×3(层面:词汇、句法、语用)×2(句子类型:花园路径句、非花园路径句)的三因素混合实验设计,旨在考察不同英语水平学习者在不同层面花园路径句上与非花园路径句上的认知加工差异。本研究的主要发现包括:第一,不同英语水平学习者在同一层面花园路径句与非花园路径句上的视译成绩和眼动指标差异显着。高水平学习者在翻译花园路径句与非花园路径句的过程中,其视译成绩高于低、中水平学习者,且在首次注视时间和回视时间上也均短于低、中水平学习者。而在语用层面花园路径句上,高水平学习者的总注视时间显着长于中水平学习者。此外,在视译花园路径句与非花园路径句时,低水平学习者在视译成绩和各项眼动指标上均落后于较高水平学习者。第二,同一英语水平学习者在不同层面花园路径句与非花园路径句上的视译成绩和眼动指标存在显着差异。同一英语水平学习者在句法层面花园路径句上的视译成绩最高且总注视时间、注视次数均高于词汇、语用层面。而在首次注视和回视时间上,词汇层面花园路径句时间最短,语用层面花园路径句显着最长。在非花园路径句上,词汇层面的视译成绩高于句法、语用层面,且在各项眼动指标上均优于句法、语用层面,而语用层面则相反。第三,同一英语水平学习者在同一层面花园路径句与非花园路径句上的视译成绩和眼动指标差异明显。三种英语水平学习者在任一层面上,非花园路径句的视译成绩均高于花园路径句,且总注视时间和注视次数少于花园路径句。而低水平学习者在首次注视时间和回视时间上,非花园路径句的时间长于花园路径句。在对以上主要研究发现讨论的基础上,本研究基于ADDIE教学设计模式,针对英语翻译专业三年级和大学英语一年级的学生,撰写了英语花园路径句翻译的课堂教学设计,以期为高校英语教师在复杂句教学设计与教学策略等方面提供思路与启示。本研究的意义包括两点。在理论上,本研究为高校英语教师在针对不同水平学生、花园路径句视译教学与翻译训练实践方法等方面提供了理论依据。在实践上,对学生而言,有助于学生认识到高水平译者在翻译策略上的优势,从而反思自身不足,促进翻译能力的提高。对教师而言,本研究在教师深入了解不同水平学生视译花园路径句时的认知差异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对英语复杂句翻译的教学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岳佩,赵欣[4](2020)在《英语交际教学中的歧义现象探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歧义现象会导致语言交流障碍,造成交流困难,甚至交流失败。英语教学中的歧义现象主要表现在语音歧义、词汇歧义、语法歧义三个层面。在英语交际教学中,英语教师要高度重视歧义现象的存在,将英语歧义理论研究与实际教学活动相结合,针对交际中的语音歧义、词汇歧义、语法歧义现象,帮助学生学会排除歧义,从而使学习者在语言交际活动中能更深刻地理解并恰当运用歧义现象,保证英语交际的顺利进行。
赵晨[5](2019)在《越南语依存句法分析中的歧义消歧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句法分析是自然语言处理中的底层关键技术之一,其基本任务是确定句子的句法结构或者句子中各词之间的依存关系。目前,句法分析方法已经从句法结构分析转向依存句法分析。现存的汉语英语等大语种的依存句法分析研究都已经相对成熟,但在类似越南语的小语种方面,由于网上公布的语料稀少,导致实验性能不高,而且现有的越南语依存句法分析方法都忽略了歧义现象对句法分析的影响。为了实现效果更好的越南语依存句法分析方法,本文着重考虑了越南语依存句法分析中歧义现象的影响,对这些歧义现象进行了分析总结。根据分析的结果,选择从词性标注和名词短语块识别入手,将其结果作为特征用于越南语依存句法分析中。具体内容分以下几个方面:针对越南语词性标注问题,提出了结合兼类词词性消歧模型和词性字典的方法进行越南语词性标注方法。利用词性字典生成兼类词字典,同时利用词性字典对语料进行初步的标注,用于后续过程。通过对越南语中兼类词的分析,选取上下文词特征,上下文词性特征以及前置词特征融入CRF模型中,构建兼类词词性消歧模型。在进行词性标注时,将兼类词与非兼类词进行分别标注,非兼类词使用词性字典标注,兼类词和未登录词使用消歧模型标注,最终将两种结果进行合并,得到最终结果,实验准确率为95.73%。针对越南语名词短语块识别问题,提出了结合BiLSTM-CRF模型和约束规则的越南语名词短语块识别方法。将上文中得到的词性标注作为特征,以拼接的形式融入模型的输入向量,并选用针对序列标注问题效果较好的BiLSTM-CRF模型用于本文的名词短语块识别。最后在模型的输出层融入对越南语名词短语块进行分析后得到的约束规则,对模型进一步优化,得到最终结果。实验准确率、召回率和F-值分别达到88.08%、88.73%和88.40%。针对越南语中的依存句法分析问题,提出融合词性特征和名词短语块特征的越南语依存句法分析方法。通过对依存句法分析中的歧义现象进行分析,将上文得到的词性标注和名词短语块标记作为特征融入模型。为了更好的将特征融入模型在,选用基于序列标注的句法分析方法以及适用于句法分析的AttentionBiLSTM模型。模型的输入向量为两个特征向量和词向量拼接而成的。实验的依存弧准确率和标识准确率达到85.76%和85.18%。
陈浩[6](2019)在《“N1(准定语)的N2+V得R”句式的特征和歧义现象考察》文中提出在现代汉语中,“N1的N2+V得R”句式是一个普通主谓补结构,如“水箱的窟窿破得更大了”。其中“水箱”和“窟窿”在句法上是修饰和被修饰的关系,语义上是领属和被领属的关系。但是“她的经理当得好”这类“N1的N2+V得R”句式,句法上,“N1”和“N2”是修饰和被修饰的关系,语义上却是施事和受事的关系。大多数学者将这类“N1的N2”称为准定语结构。本文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收集大量语料,对语料进行分类。从句法结构、语义内涵、语用功能三个角度,详细分析“N1(准定语)的N2+V得R”句式中各组成部分和整个结构的特征。描写过程中,我们发现“N1(准定语)的N2+V得R”句式是一种形义错配体,存在着大量形式与意义不一一对应的歧义现象。我们从收集到的语料中筛选出了所有有歧义的句子,根据成因对这些句子进行了分类,然后从语义关系、语义特征等角度详细分析了歧义产生的条件。此外,本文还就“N1(准定语)的N2+V得R”句式存在的歧义现象,从“歧义识别”和“歧义倾向性”两方面入手,分别对汉语母语者和留学生开展调查。调查结束后,分析调查结果,总结影响因素。以期能够更好地为对外汉语教学服务。
李琳,余青青[7](2019)在《浅谈大学英语四级作文中句法歧义现象及消除策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由于语言系统内部词汇意义非常丰富、句子结构特殊,不论哪种语言都存在着大量的歧义现象,英语语言也不例外。文章通过举例法,对甘肃某高校2016级英语专业学生的60篇大学英语四级模拟考试作文中容易出现的歧义现象进行分析,针对问题提出消除歧义的一些方法,如移位法、补全法、代替法、语境法,有利于提高其英语写作水平。
徐艺琳,袁晓红[8](2018)在《英语歧义现象及其避免与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歧义作为任何语言都会存在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极易影响语言交流的准确性,以及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的理解。本文旨在对英语歧义现象中词汇、语音等方面进行初步的分析和归纳,并在此基础上,讨论如何避免歧义现象,并指出歧义现象可以运用在英语的认知和理解过程中,既能展现出英语的丰富内涵又富有趣味性。
徐译瑛[9](2018)在《会话含义视角下的英语广告歧义现象探析》文中研究指明本文阐述了英语歧义现象的原因及分类,介绍了合作原则与广告语篇的歧义现象,探讨了如何避免英语歧义和积极利用英语歧义进行广告宣传的方法。指出,对于无意歧义,语言使用者应该尽量避免,以保证语言使用的准确性。而歧义现象却是广告常见的使用技巧,它可以吸引公众的注意,同样也可以使广告更加简短、幽默、内涵丰富。因此,广告商在广告制作中运用"歧义",目的是以期更加高效地吸引潜在消费者。
赵鑫[10](2018)在《英语语言翻译中的歧义语境法与策略初探》文中研究指明在对英语语言进行使用和翻译的时候,经常会有所表达的意思产生两种或者两种以上含义情况的出现,这种现象被称为英语歧义现象。而歧义是自然语言中常见的现象,不必因此而恐慌。歧义造成的因素有多个方面,但如果不能及时用有效的方法去消除就容易造成理解偏差,或者在信息交流中产生障碍,影响交流的有效性。本文将从英语语言翻译中的歧义进行分析,试图通过分析,研究出出现歧义现象的解决对策。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缩略词、术语英汉对照表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研究缘起 |
| 1.2 研究目的 |
| 1.3 研究意义 |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 1.5 创新之处 |
| 1.6 论文结构 |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 2.1 花园路径句研究 |
| 2.1.1 国外花园路径句研究回溯 |
| 2.1.2 国内花园路径句研究述评 |
| 2.2 语言学学科眼动研究 |
| 2.2.1 国外语言学学科眼动研究回溯 |
| 2.2.2 国内语言学学科眼动研究述评 |
| 2.3 翻译教学研究述评 |
| 2.4 本章小结 |
| 第三章 理论基础 |
| 3.1 直接假说和眼脑一致假说 |
| 3.2 花园路径句的认知处理策略 |
| 3.3 关联理论 |
| 3.4 本研究的分析框架 |
| 第四章 实验设计 |
| 4.1 研究问题 |
| 4.2 研究对象 |
| 4.3 实验材料 |
| 4.4 兴趣区的划分 |
| 4.5 实验仪器 |
| 4.6 翻译评分标准与实例举隅 |
| 4.7 实验设计与程序 |
| 4.8 本章小结 |
| 第五章 结果与讨论 |
| 5.1 整体指标分析 |
| 5.2 英语水平变量 |
| 5.2.1 同一层面花园路径句 |
| 5.2.2 同一层面非花园路径句 |
| 5.3 层面变量 |
| 5.3.1 不同层面花园路径句 |
| 5.3.2 不同层面非花园路径句 |
| 5.4 花园路径句变量 |
| 5.4.1 低水平学习者 |
| 5.4.2 中水平学习者 |
| 5.4.3 高水平学习者 |
| 5.5 讨论 |
| 5.5.1 研究结果小结 |
| 5.5.2 不同英语水平学习者视译成绩和眼动指标差异 |
| 5.5.3 不同层面花园路径句与非花园路径句视译成绩和眼动指标差异 |
| 5.5.4 花园路径句与非花园路径句视译成绩和眼动指标差异 |
| 5.6 本章小结 |
| 第六章 花园路径句翻译的课堂教学设计 |
| 6.1 ADDIE教学设计模式 |
| 6.1.1 ADDIE教学设计模式的基本内涵 |
| 6.1.2 ADDIE教学设计模式的构成要素分析 |
| 6.2 基于ADDIE模式的花园路径句翻译课堂教学设计 |
| 6.2.1 基于ADDIE模式的分析阶段 |
| 6.2.2 基于ADDIE模式的设计阶段 |
| 6.2.3 基于ADDIE模式的开发阶段 |
| 6.2.4 基于ADDIE模式的实施阶段 |
| 6.2.5 基于ADDIE模式的评价阶段 |
| 6.3 本章小结 |
| 第七章 结语 |
| 7.1 主要发现 |
| 7.2 本研究对花园路径句翻译课堂教学的启示 |
| 7.3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
| 7.4 未来研究的展望 |
| 参考文献 |
| 附录1 实验材料及标准翻译 |
| 附录2 教学材料示例 |
| 附录3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 |
| 致谢 |
| 一、英语交际教学中的歧义现象 |
| (一)语音歧义 |
| (二)词汇歧义 |
| (三)语法歧义 |
| 二、英语交际教学中的歧义现象排除策略 |
| (一)语音歧义的排除 |
| (二)词汇歧义的排除 |
| (三)语法歧义的排除 |
| 三、结语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 1.2.1 词性标注现状 |
| 1.2.2 名词短语块识别现状 |
| 1.2.3 句法分析现状 |
| 1.3 论文研究内容 |
| 1.4 论文结构 |
| 1.5 本章小结 |
| 第二章 越南语的语言特点及歧义现象分析 |
| 2.1 越南语的语言特点 |
| 2.2 越南语兼类词现象 |
| 2.3 越南语依存句法分析中的歧义现象分析 |
| 2.4 本章小结 |
| 第三章 越南语词性标注方法 |
| 3.1 引言 |
| 3.2 越南语词性标注集 |
| 3.3 特征选取 |
| 3.4 基于CRF模型的越南语兼类词词性消歧模型的构建 |
| 3.5 结合兼类词词性消歧模型和词性字典的越南语词性标注模型 |
| 3.6 实验及结果分析 |
| 3.6.1 实验语料 |
| 3.6.2 实验评价 |
| 3.6.3 实验设计 |
| 3.7 本章总结 |
| 第四章 越南语名词短语块识别方法 |
| 4.1 引言 |
| 4.2 越南语名词短语块约束规则模型构建 |
| 4.3 基于BiLSTM-CRF名词短语块标记模型构建 |
| 4.3.1 输入层 |
| 4.3.2 BiLSTM层 |
| 4.3.3 CRF层 |
| 4.4 越南语名词短语块识别模型的构建 |
| 4.5 实验及结果分析 |
| 4.5.1 实验数据 |
| 4.5.2 评价指标 |
| 4.5.3 实验结果及分析 |
| 4.6 本章总结 |
| 第五章 越南语依存句法分析中的歧义消歧方法 |
| 5.1 引言 |
| 5.2 越南语依存关系类型 |
| 5.3 特征选取 |
| 5.4 基于序列标注的越南语依存句法分析方法 |
| 5.5 越南语依存句法歧义消歧模型构建 |
| 5.5.1 输入层 |
| 5.5.2 BiLSTM层 |
| 5.5.3 注意力机制层 |
| 5.5.4 输出层 |
| 5.6 实验结果与分析 |
| 5.6.1 实验数据 |
| 5.6.2 评价方法 |
| 5.6.3 实验结果分析 |
| 5.7 本章小结 |
|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
| 6.1 总结 |
| 6.2 展望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申请的专利 |
| 附录B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绪论 |
| 1.1 选题意义和研究方法 |
| 1.1.1 选题意义 |
| 1.1.2 研究理论和方法 |
| 1.1.3 语料来源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 1.2.1 “N1(准定语)的N2+V得 R”句式生成机制的研究 |
| 1.2.2 “N1(准定语)的N2+V得 R”句式特征的研究 |
| 1.2.3 “N1(准定语)的N2+V得 R”句式歧义的研究 |
| 1.2.4 “N1(准定语)的N2+V得 R”句式的应用研究 |
| 1.2.5 小结 |
| 2 “N1(准定语)的N2+V得 R”句式的特征 |
| 2.1 “N1(定语)的N2+V得 R”句式的特征 |
| 2.1.1 句法结构 |
| 2.1.2 语义内涵 |
| 2.1.3 语用功能 |
| 2.2 “N1(准定语)的N2+V得 R”句式的特征 |
| 2.2.1 句法结构 |
| 2.2.2 语义内涵 |
| 2.2.3 语用功能 |
| 2.3 小结 |
| 3 “N1(准定语)的N2+V+得+R”句式的歧义现象 |
| 3.1 “N1(准定语)的N2+V得 R”句式歧义现象的分析范围 |
| 3.2 “N1(准定语)的N2+V得 R”句式歧义现象的分类 |
| 3.2.1 “N1”与“N2”语义关系多重性引起的歧义 |
| 3.2.2 补语类型不确定引起的歧义 |
| 3.2.3 “N2”指称不确定引起的歧义 |
| 3.2.4 “N2”数量不确定引起的歧义 |
| 3.2.5 几种现象交叉引起的歧义 |
| 3.2.6 小结 |
| 3.3 “N1(准定语)的N2+V得 R”句式歧义现象的产生条件 |
| 3.3.1 “N1”与“N2”语义关系多重性引起歧义的条件 |
| 3.3.2 补语类型不确定引起歧义的条件 |
| 3.3.3 “N2”指称不确定引起歧义的条件 |
| 3.3.4 “N2”数量不确定引起歧义的条件 |
| 3.3.5 交叉类歧义的产生条件 |
| 3.4 小结 |
| 4 “N1(准定语)的N2+V得 R”句式歧义现象的理解情况 |
| 4.1 “N1(准定语)的N2+V得 R”句式歧义现象的识别情况 |
| 4.1.1 歧义现象识别情况的调查 |
| 4.1.2 结果分析 |
| 4.2 “N1(准定语)的N2+V得 R”句式歧义现象的理解倾向性 |
| 4.2.1 歧义现象理解倾向性的调查 |
| 4.2.2 结果分析 |
| 4.3 教学启示 |
| 4.3.1 帮助学生熟悉句法结构 |
| 4.3.2 把握歧义教学的重难点 |
| 4.3.3 提高学生歧义的识别能力 |
| 4.3.4 引导学生掌握消除歧义的方法 |
| 4.3.5 注重文化教学 |
| 4.4 小结 |
| 5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附录1 |
| 附录2 |
| 致谢 |
| 一、引言 |
| 二、英语句法歧义的概念及特点 |
| (一) 英语句法歧义的概念 |
| (二) 句法歧义的特点 |
| 三、大学英语四级作文中句法歧义现象的分析 |
| (一) 研究问题和方法 |
| (二) 大学英语四级作文中句法歧义现象的分析 |
| 1. 动词曲折变化引起的句法歧义[4] |
| 2. 否定词引起的句法歧义 |
| 3. 比较结构引起的句法歧义 |
| 4. 修饰关系不明引起的句法歧义 |
| 5. 特殊句法功能引起的句法歧义 |
| 四、大学英语四级作文中句法歧义的消除策略 |
| (一) 移位法 |
| (二) 补全法 |
| (三) 代替法 |
| (四) 语境法 |
| 五、结语 |
| 一、前言 |
| 二、英语歧义现象分析 |
| (一) 语音 |
| (二) 词汇 |
| 三、歧义现象的避免 |
| 四、英语歧义的应用 |
| (一) 比喻法 |
| (二) 歧义的双关用法 |
| (三) 歧义的幽默 |
| (四) 歧义的妙用 |
| (五) 歧义现象在文学作品中的创造性应用 |
| 五、结语 |
| 一、英语歧义现象的原因及分类 |
| 二、合作原则与广告语篇的歧义现象 |
| 1、合作原则 |
| 2、广告语篇中违反“合作原则”的体现 |
| 三、如何避免英语歧义 |
| 四、英语歧义现象的应用 |
| 五、结束语 |
| 一、词汇引起的歧义现象 |
| (一) 同形异义词 |
| (二) 兼类词 |
| (三) 词汇的本义和引申义 |
| 二、句法结构引起的歧义现象 |
| (一) 比较从句引起的歧义 |
| (二) 否定句引起的歧义 |
| (三) 定语引起的歧义 |
| 三、歧义的语用价值 |
| 四、英语语言中歧义下现象解决对策 |
| (一) 分析上下文 |
| (二) 联结语境 |
| (三) 重组句子结构 |
| (四) 添加上下文中被省略的部分 |
| (五) 了解文化背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