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冀集高校部分学生乙型肝炎病毒携带状况调查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部分驻济高校学生乙型肝炎病毒携带状况调查(论文文献综述)

贺亚君[1](2021)在《护士对乙型肝炎病人及携带者公众污名和社会距离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通过对辽宁省五所综合医院的护士进行乙型肝炎病人及携带者公众污名和社会距离的现状调查,旨在了解其存在的公众污名和社会距离水平,探究不同人口统计学变量的临床护士对乙型肝炎病人及携带者公众污名和社会距离的差异,分析护士对其公众污名和社会距离的相关关系,探讨护士对乙型肝炎病人及携带者社会距离的影响因素,并提出对策与建议,为减轻护士对乙型肝炎病人及携带者公众污名程度、降低社会距离水平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采用便利抽样的方法,选取2020年7月19日至2020年10月25日辽宁省五所综合医院的426名临床护士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人口统计学资料调查表、护士对乙型肝炎病人及携带者公众污名量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B卷社会距离量表对研究对象进行调查。应用SPSS25.0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护士的一般人口统计学资料、护士对乙型肝炎病人及携带者公众污名程度、社会距离水平采用描述性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用频数、百分率表示;护士对其公众污名程度、社会距离水平在护士人口统计学特征上的差异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或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分析;护士对其公众污名和社会距离二者之间关系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采用逐步线性回归分析的方法,探讨护士对乙型肝炎病人及携带者社会距离的影响因素。结果:1.护士对乙型肝炎病人及携带者公众污名得分范围为38~117分,平均得分(84.02±14.52)分。其中3个维度得分分别为:疾病认知维度(35.52±7.60)分,日常生活维度(28.36±5.48)分,职业工作维度(20.68±5.00)分。2.护士对乙型肝炎病人及携带者社会距离得分范围6~24分,平均得分(15.84±3.58)分。各项目得分从高到低依次为:和亲戚结婚(3.25±0.65)分、照顾他们的小孩或他们认识的小孩(2.77±0.63)分、在工作中密切合作(2.74±0.74)、交朋友(2.64±0.74)分、花时间交往(2.26±0.65)分、做邻居(2.07±0.54)分。3.护士的不同年龄、婚姻状况、学历、职称、工作年限、是否参加过知识培训6个方面均在护士对乙型肝炎病人及携带者公众污名总分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士的不同年龄、婚姻状况、学历、职称、工作年限在社会距离总分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4.护士对乙型肝炎病人及携带者公众污名程度和社会距离水平呈显着正相关(r=0.512,p<0.01)。5.逐步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疾病认知维度、日常生活维度、职业工作维度、学历、工作年限对社会距离总分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共解释护士对乙型肝炎病人及携带者社会距离总得分40.3%的变异量。在保持其他因素不变的基础上,疾病认知维度、日常生活维度、职业工作维度得分越高,对乙型肝炎病人及携带者社会距离水平就越高;学历越高、工作时间越久的护士,对乙型肝炎病人及携带者社会距离水平反而越低。结论:1.护士对乙型肝炎病人及携带者存在一定程度的公众污名。为此,医院的管理者应关注护士对其公众污名水平,给予针对性的措施。2.护士对乙型肝炎病人及携带者公众污名的影响因素有年龄、婚姻状况、学历、职称、工作年限、相关知识培训。3.护士对乙型肝炎病人及携带者存在一定程度的社会距离。4.护士对乙型肝炎病人及携带者公众污名和社会距离呈显着正相关,即护士对其公众污名程度越严重,社会距离水平越高。5.护士对乙型肝炎病人及携带者社会距离的影响因素有疾病认知维度、日常生活维度、职业工作维度、学历、工作年限。

黄家俊,李晴,蒋荣,朱寿鸿[2](2020)在《广西高校学生乙肝感染现状及认知的调查与分析》文中指出目的:了解广西高校学生乙肝病毒感染状况以及他们对乙肝防治的认知情况,为更有效地开展学生乙肝健康教育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现况调查方法,抽样调查不同学校、年级和专业的2025名广西高校学生,分析广西高校学生对乙肝的认知情况。结果:根据调查仅有23.32%的学生对乙肝病毒的了解程度较高,但对于是否接种乙肝疫苗的问题仅有55.76%的学生表示已经接种,在对待乙肝生活问题上,在性别具有显着性差异(P<0.5),在关于乙肝医学专业相关的问题上,不同专业呈现出了较大的差异性(P<0.5)。结论:大多数大学生在乙肝的认知了解上过浅,学校应积极开展学生乙肝健康教育,提高对乙肝的防治知识。

李婷婷[3](2020)在《重庆市医务人员乙型肝炎防治政策认知调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中国乙型肝炎的防治形势仍然十分严峻,作为卫生服务提供者的医务人员是预防和控制乙型肝炎的重要角色。本研究旨在通过政策概述了解国家发布的乙型肝炎防治政策,以及全国省级行政区对于相关政策的网络宣传情况;通过问卷调查探索重庆市医务人员乙型肝炎防治政策认知的薄弱环节,为提高重庆市医务人员乙型肝炎防治政策认知提供针对性的建议和科学的参考。方法:参考已经发布的乙型肝炎认知文献,结合乙型肝炎的预防和控制要点,选取了6个乙型肝炎的认知问题;同时,结合政策综述检索的结果,设置了就业政策、医保政策和药物政策三方面共28个问题,包括对于相关政策信息的认知、宣传和执行情况;最后设置了3个问题,了解研究对象所在社区开展乙型肝炎防治政策健康教育的情况;针对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设有13个问题。采取方便抽样方法,开展网上问卷调查。我们邀请了抽中的各级医院的医务人员进行问卷调查,所有调查对象均按自愿参与原则填写问卷。通过Cronbach’sα系数和因子分析对问卷的可靠性进行评价。采用Excel软件进行数据录入。使用IBM SPSS23.0软件分析数据,主要采用的方法包括:t检验、方差分析、多重线性回归。P<0.05被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通过乙型肝炎防治政策梳理,一共筛选出23条国家发布的乙型肝炎防治政策信息,包括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的就业政策文件12条,医保政策8条,药物政策3条。31个省级行政区中,11个省级行政区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的官网上公开发布了乙型肝炎防治政策。参与问卷调查的389位医务人员中80.21%是女性、平均年龄为33.50±8.41岁、教育水平在本科及以上的占54.76%、51.41%是在编、平均工作年限为11.20±8.52年。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医务人员的乙型肝炎知识认知(总分25分)平均得分是20.86±3.39分,平均知晓率为83.44%;乙型肝炎就业政策(总分5分)、医保政策(总分10分)和药物政策(总分13分)的平均得分分别是2.66±0.94分、3.63±2.58分和5.29±4.18分,政策部分(总分28分)的平均总分是11.58±5.75分,平均知晓率为41.35%。性别(P<0.001)、科室(P<0.001)、医院等级(P=0.028)和乙型肝炎知识得分(P<0.001)等因素会影响乙型肝炎政策认知水平。31.87%社区开展乙型肝炎防治政策的健康教育频率的频率是3个月一次,24.06%是半年一次;且90%以上是通过讲座和粘贴宣传手册的形式开展健康教育。结论:国家发布了一系列乙型肝炎防治政策来保障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的就业权利,减轻其治疗负担,但是地方政府对于这些政策信息的网络宣传力度不够,内容不够全面。部分重庆市医务人员对防治乙型肝炎的认知较低,社区开展的相关健康教育不够。需要强化权威官网上的信息推广,对医务人员开展定期或不定期的相关健康教育;同时,应该将乙型肝炎防治政策纳入社区健康教育的内容,并提高开展相关健康教育的频率。

杜艳华[4](2020)在《青年慢性乙肝患者病耻感现况和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主要描述青年慢性乙肝患者病耻感的现况,探讨影响青年慢性乙肝患者病耻感的相关因素,为今后制定青年慢性乙肝患者病耻感相关干预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选取2018年6月~2019年6月郑州市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就诊的青年慢性乙肝患者,采用问卷形式对研究对象进行调查。问卷包括四个部分:患者一般资料调查表、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歧视测量量表、医学应对方式问卷及希望指数量表。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歧视测量量表用以测量患者的病耻感,医学应对方式问卷是用来专门评估疾病的应对方式和应对特点的量表,希望指数量表用来测量患者的希望水平。本研究采用EpiData3.1创建数据库并进行数据的双人双录入,SPSS 21.0进行统计分析,具体统计学方法包括描述性统计、单因素方差分析、t检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描述青年慢性乙肝患者病耻感现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1.对符合纳入标准的355例青年慢性乙肝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328份,有效回收率为92.39%。2.青年慢性乙肝患者病耻感总分为(70.19±15.34)分。3.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家庭居住地、收入、被感染途径在青年慢性乙肝患者病耻感评分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婚姻状况、医疗付费方式、受家人或朋友的支持满意度、感知受歧视的现状、感染状态、病程、应对方式中的面对、应对方式中的回避、应对方式中的屈服、希望水平中的现实与未来的积极态度、希望水平中的采取积极行动的态度、希望水平中的与他人保持亲密关系的态度及希望总分在青年慢性乙肝患者病耻感评分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面对应对方式与病耻感得分呈负相关,回避和屈服应对方式与病耻感得分呈正相关(P<0.05);希望水平中的现实和未来的积极态度、希望水平中的采取积极行动的态度、希望水平中的与他人保持亲密关系的态度和希望总分与病耻感得分呈负相关(P<0.05)。4.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影响青年慢性乙肝患者病耻感的因素中有9个变量进入回归方程,分别是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医疗付费方式、受家人或朋友支持满意度、感知受歧视的现状、应对方式中的回避、希望水平中的采取积极行动的态度及希望水平中的与他人保持亲密关系的态度。结论1.青年慢性乙肝患者普遍存在病耻感。2.青年慢性乙肝患者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医疗付费方式、受家人或朋友的支持满意度、感知受歧视的现状、应对方式中的回避、希望水平中的采取积极行动的态度及与他人保持亲密关系的态度是其病耻感的影响因素。

符宁宁[5](2019)在《护士对乙型肝炎病人及携带者公众污名量表的研制》文中提出目的:1.研制适合于我国的护士对乙型肝炎病人及携带者公众污名量表,并对量表进行信效度检验。2.为评价护士对乙型肝炎病人及携带者公众污名程度提供测评工具,为乙型肝炎污名研究奠定基础。方法:1.以梅奥教授的知信行理论为框架,通过文献资料分析及质性访谈形成《护士对乙型肝炎病人及携带者公众污名初始量表》。2.初始量表经过两轮专家咨询,根据专家反馈意见进行修改,形成《护士对乙型肝炎病人及携带者公众污名预试量表》。3.应用预试量表调查沈阳市四所三级甲等医院的护士,通过项目分析、信效度检验对预试量表进行评价,形成《护士对乙型肝炎病人及携带者公众污名正式量表》。结果:1.通过文献资料及质性访谈分析,形成《护士对乙型肝炎病人及携带者公众污名初始量表》,共27个条目,涉及乙型肝炎疾病认知、日常生活态度与行为、职业工作态度与行为3个维度,传播途径、易患人群、生活习惯、传染性、日常生活态度、日常生活行为、职业工作态度、职业工作行为8个子维度。2.两轮专家咨询的积极系数均为100%,权威系数分别为0.813、0.892,肯德尔和谐系数分别为0.308、0.421,变异系数分别在0.0840.387、0.0000.274之间波动;根据两轮专家意见对初始量表修订,形成3个维度、8个子维度、25个条目的《护士对乙型肝炎病人及携带者公众污名预试量表》。3.预试量表25个条目的临界值大于3.000、相关系数大于0.400、共同性大于0.200、因素负荷量大于0.450;总量表内容效度指数为0.993,各条目的内容效度指数在0.8331.000之间;总量表的取样适切性量数(KMO)值为0.829,卡方值为1964.986(P<0.05),共提取8个因素,累计解释变异量68.104%;总量表及各维度克朗巴赫α(Cronbach’sα)系数分别为0.882、0.821、0.803、0.788;总量表及各维度的分半信度系数为0.933、0.903、0.808、0.845;总量表及各维度的重测信度系数为0.844、0.830、0.850、0.885。经项目分析及信效度检验形成3个维度、8个子维度、25个条目的《护士对乙型肝炎病人及携带者公众污名正式量表》。结论:1.本研究以梅奥教授的知信行理论为框架,研制完成了《护士对乙型肝炎病人及携带者公众污名量表》,共25个条目,涉及乙型肝炎疾病认知、日常生活态度与行为、职业工作态度与行为3个维度,传播途径、易患人群、生活习惯、传染性、日常生活态度、日常生活行为、职业工作态度、职业工作行为8个子维度。2.经专家咨询、项目分析及信效度检验,《护士对乙型肝炎病人及携带者公众污名量表》信效度良好,可用于测评护士对乙型肝炎病人及携带者公众污名程度,有助于制定降低护士对乙型肝炎公众污名程度的可行性干预策略,从而提高乙型肝炎病人及携带者的生活质量。

邓青[6](2017)在《湖北省2012-2016年乙肝流行特征分析及血清学调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了解湖北省自然人群的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现状和流行特征;了解湖北省不同人群的Hep B免疫状况;对Hep B纳入儿童计划免疫策略以后湖北省乙肝防制的效果作出评价,探索当前湖北省乙型肝炎防控中存在的问题,为湖北省更有效的防控乙型肝炎提供科学的理论和实践依据。方法:通过登录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收集湖北省2012-2016年乙肝的个案信息,运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湖北省乙肝的时间、地区、年龄、性别、职业分布等流行病学特征;2016年,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在湖北省随机抽取四个市(州),再在每个市(州)中各随机抽取一个城区和县,最后对每一个城区和县,各抽取3个社区(村)进行目标人群随机抽样,将全人群分成八个年龄组(<1岁组、1~2岁组、3~4岁组、5~6岁组、7~14岁组、15~19岁组、20~25岁组、≥25岁组),每个社区(村)各年龄组按照男女比例1:1随机抽取20人(男女各10人),即每个社区(村)抽取160人,四个市(州)共调查3840人,对所有的调查对象现场采集血样,血清标本进行乙肝表面抗体和表面抗原检测;同时对所有的调查对象进行相关情况问卷调查,调查问卷采用Epidata 3.1双录入法录入数据,使用Excel 2007和SPSS 17.0软件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率的比较使用卡方检验、趋势卡方检验和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1)湖北省人群乙肝流行特征:2012-2016年湖北省共报告305879例乙肝病例,年均报告发病率为105.46/10万,其中2012年报告发病率最高109.86/10万,2014年最低100.32/10万,2012-2016年间,湖北省乙肝年报告发病率无明显上升或下降趋势,总体呈波浪平稳趋势,乙肝报告病例数一直居乙类法定报告传染病报告病例数的第一位。(2)湖北省人群Hep B的接种情况:人群平均Hep B接种率为74.47%。各年龄分组中,1-岁组接种率最高(94.53%),25-岁组接种率最低(30.60%),在不同职业群体中,工人的Hep B接种率最低(20.51%)学龄前儿童接种率最高(90.31%),2003年及以后出生人群的Hep B接种率(90.42%)高于2003年以前出生人群的接种率(48.32%),不同龄、职业、地区人群的接种率存在统计学差异,不同性别、居住形式人群的接种率无统计学差异。(3)HBs Ag及抗-HBs流行特征:人群中HBs Ag及抗-HBs的阳性率分别为2.49%(95/3816)和72.41%(2763/3816)。所抽查的四个地区,HBs Ag的阳性率最高为武汉(3.23%)、最低为随州(1.71%);不同年龄组HBs Ag的阳性率最高为20-组(4.84%)、最低为1-组(1.01%);2003年及以后出生人群的HBs Ag的阳性率(1.60%)低于2003年以前出生人群(3.94%);不同职业分组中,HBs Ag的阳性率最高为工人(8.97%)、最低为医护人员0.64%;接种过Hep B的人群HBs Ag的阳性率(2.04%)低于未接种过Hep B的人群(3.80%);不同龄、职业、免疫史人群HBs Ag的阳性率有统计学差异,不同地区、性别、居住形式的人群HBs Ag的阳性率无统计学差异。所抽查的四个地区抗-HBs的阳性率最高为咸宁(79.69%)、最低为随州(66.60%);不同年龄组抗-HBs的阳性率最高为0-组(99.65%)、最低为25-组(59.75%);2003年及以后出生人群抗-HBs的阳性率(73.50%)高于2003年以前出生人群(69.36%);不同职业人群抗-HBs的阳性率最高为学龄前儿童(77.01%)、最低为干部(52.94%),不同龄、职业、地区人群抗-HBs的阳性率有统计学差异,不同性别、居住形式、免疫史人群抗-HBs的阳性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1)湖北省2012-2016年乙肝报告发病率仍处于较高水平,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15岁以上,不同职业中发病主要为农民群体。(2)湖北省自2003年4月全面开展Hep B纳入儿童计划免疫工作,取得了一定效果,提高了人群疫苗接种率,降低了人群HBs Ag的阳性率。(3)湖北省HBs Ag的阳性率以15岁以上人群较高,15岁以上人群抗-HBs的阳性率较低,提示应该增强高年龄组人群的Hep B免疫工作,农民HBs Ag的阳性率较高,而抗-HBs的阳性率较低,提示应加强对农民群体的免疫预防工作。

王涛,张雷,潘云华,吴利先,白丽,武有聪[7](2016)在《云南某高校大学生乙型肝炎病毒携带率调查》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调查云南某高校大学生乙型肝炎病毒(HBV)携带情况。方法:利用ELISA检测血清中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 Ag),数据采用SPSS18.0统计分析。结果:1 964名大学生中检出HBs Ag阳性者67名(总携带率为3.4%),其中男生36名(5.0%),女生31名(2.5%)(χ2=8.649,P=0.004);汉族学生51名(3.5%),少数民族学生16名(3.2%)(χ2=0.129,P=0.778);云南省内学生36名(2.6%),省外学生31名(5.5%)(χ2=10.156,P=0.002);城市户口学生20名(2.7%),农村户口47名(3.9%)(χ2=1.948,P=0.200)。结论:该校该年级大学生HBV感染率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男生感染率高于女生,云南省外学生感染率高于省内学生。

姚展妮[8](2016)在《铜川某职业技术学院学生乙型肝炎知识态度行为的现况调查及干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对铜川某职业院校学生进行乙肝知识-态度-行为(KAP)的现况调查,获得职业院校学生乙肝KAP的基本情况为后续的乙肝健康教育提供基线资料;并在此基础上开展乙肝KAP的干预研究,并对干预效果进行评价,通过上述研究可为该院校制定合理有效的乙肝宣教措施及方案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方法:1.采取整群抽样方法,开展学生乙型肝炎知识-态度-行为的现况调查,研究对象为铜川某职业技术学院在校大中专学生。2.在现况调查的基础上,开展乙型肝炎知识态度行为的干预研究。研究对象为9个班级共375名医学生。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为接受2次乙肝知识的宣传教育,对照组仅接受1次乙肝知识的宣传教育。3.采用自填式问卷调查获取资料信息。调查时统一指导语,学生均以班级为单位集中填写,要求学生在20min内独自完成问卷填写。研究者对研究对象的调查问卷进行资料复核,确定资料可信度。4.建立数据库,采用Foxpro6.0软件进行录入调查表信息。使用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采用方差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现况调查结果在乙肝传播途径方面,大专生的知晓率均明显高于中专生(P<0.01);医学生的知晓率均明显高于非医学生(P<0.01);高年级学生的知晓率高于低年级学生(P<0.01)。在乙肝防治相关知识方面,大专生的知晓率高于中专生(P<0.05);医学生的知晓率均明显高于非医学生(P<0.01);高年级学生的知晓率均高于低年级学生(P<0.01)。在对待乙肝感染及乙肝携带者态度方面,33.5%的大专生认为有可能被感染乙肝,低于中专生的34.7%(P<0.001);34.7%的医学生认为有可能被乙肝病毒感染,高于非医学生的29.8%(P<0.001);35.7%的高年级学生认为有可能被感染乙肝,高于低年级学生的32.9%(P=0.001)。若自己感染乙肝病毒后,大专生积极面对率为87.9%,高于中专生的84.2%(P=0.003);医学生积极面对率为88.1%,高于非医学生的79.6%(P<0.001);高年级学生积极面对率为87.1%,高于低年级学生86.5%(P=0.001)。59.8%的大专生认为乙肝病毒感染者或患者可以结婚、生子,认可率高于中专生的52.4%(P<0.001);59.0%的医学生认为乙肝患者可以结婚、生子,认可率高于非医学生的49.5%(P<0.001);61.0%的高年级学生认为乙肝患者可以结婚、生子,认可率高于低年级学生的55.4%(P=0.005)。在对待乙肝感染者及携带者行为方面,86.4%的大专生在得知自己同学或朋友感染乙肝后会保持交往但注意防止感染,高于中专生的76.1%;7.0%的大专生会疏远,低于中专生的11.9%(P<0.001);84.4%的医学生会保持交往但注意防止感染,高于非医学生的76.8%;8.1%的医学生会疏远,低于非医学生的10.9%(P=0.006)。17.9%的大专生不介意和乙肝感染者或患者恋爱、结婚,不介意率低于中专生的26.5%(P<0.001);19.4%的医学生不介意,不介意率低于非医学生的26.7%(P=0.015)。36.3%的大专生不介意和乙肝感染者共同就餐,不介意率低于中专生的39.75%(P<0.001);38.2%的医学生不介意,不介意率高于非医学生的33.3%(P<0.001)。2.乙型肝炎知识态度行为的干预研究2.1均衡性检验结果显示,试验组和对照组学生在性别、学历、年龄等方面及关于乙肝传播途径、乙肝防治相关知识、对待乙肝感染及乙肝携带者的态度方面均无差异(P>0.05)。2.2试验组、对照组自身前后干预效果显示,试验组、对照组学生关于乙肝传播途径、关于乙肝防治相关知识的知晓率较干预前均有提高,但提高幅度以试验组更为明显(P<0.05)。试验组、对照组学生对待乙肝病毒感染的态度较干预前均有所提高,对待乙肝病毒携带者的态度较干预前均有所改善,但两者对待乙肝病毒感染者及携带者的偏见与歧视依然存在。2.3试验组和对照组干预效果显示,试验组学生关于乙肝传播途径及乙肝防治相关知识的知晓率较对照组均有了提高(P<0.05)。试验组学生对待乙肝感染及携带者的态度较对照组均有所改善,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通过乙肝KAP现况研究,发现不同学历层次、专业、年级学生对乙肝相关知识态度行为的现状不容乐观;不同学历层次、专业、年级学生的乙肝知识及对待乙肝病毒感染者的态度及行为情况存在差异,提示职业院校开展乙肝健康宣教时应针对不同学历、专业、年级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乙肝健康教育。2.通过干预研究发现,乙肝健康宣教可以增加学生的乙肝知识水平,改变学生对待乙肝感染者的态度;试验组干预效果优于对照组,显示多次的乙肝宣教效果优于单次的宣教效果,提示院校乙肝健康宣教时应采取分阶段、多次宣传教育的方式以期获得更好的宣教效果。

周亚妮,李可[9](2015)在《高职院校医学专业大学生乙肝表面抗原阳性携带率分析》文中提出目的通过检测某职业院校医学专业大学生乙型肝炎病毒(HBV)携带状况,分析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的影响因素。方法针对某高职院校4 407名医学专业大二年级学生,用免疫胶体金试纸法测定其血液HBsAg标志物,通过Matlab 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来自农村的学生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携带率明显高于城市学生(P<0.05);男生HBsAg携带率高于女生(P<0.05);母亲在孕育该生期间有乙型病毒性肝炎病史的,该生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携带率高于母亲健康的学生(P<0.05)。结论高职院校医学专业大学生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与乙肝疫苗接种、性别、母婴传播相关。

江南[10](2015)在《广西南宁市高校大学生的乙型病毒性肝炎知识、态度、行为现况调查》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广西南宁市两所大学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大学生对乙肝知识及相关态度行为现况,并探讨其影响因素,为更有效地开展大学生乙肝健康教育,为探索适合大学生特点的乙肝健康教育内容和方法提供依据。方法以广西南宁市广西医科大学和广西大学的本科大学生为研究对象。抽样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自编调查问卷,采用自填方式进行调查。调查问卷内容包括调查对象的一般特征(性别、年龄、专业、年级、民族等)、乙肝防治知识类问题、乙肝防治态度类问题、乙肝防治行为类问题。采用Epidate3.0软件建立数据库,对数据进行双录入,并进行校对和逻辑性检验,剔除不合格调查问卷。应用spss19.0软件对资料进行卡方检验,卡方趋势检验,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秩和检验和相关性分析。结果1.调查对象一般情况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800份,回收有效问卷1596份,回收有效率为88.7%。调查对象中,男性624名(39.1%),女性972名(60.9%);男女性别比例为0.64:1。医学专业1092名(68.4%),非医学专业504名(31.6%);大一~大四学生分别有456名(28.6%)、467名(29.3%)、349 名(21.99%)和 324 名(20.3%);汉族大学生 974名(61.0%),少数民族大学生622名(39.0%)。2.大学生乙肝知识知晓情况66.40%的大学生认为“广西是中国乙肝高发区”,“慢性乙肝是否能治愈”,“慢性乙肝感染者大部分是否出现症状”的回答正确率仅为36.4%和13.1%%;仅有54.5%和42.5%的大学生能正确认识HBsAg和抗-HBs指标,79.3%和64.3%的大学生认为“接受乙肝病毒污染的血液”和“与乙肝慢性感染者发生没有防护措施的性交会感染乙肝”,仅有38.8%和37.5%对与“乙肝慢性感染者共饮共食或共用餐具”和“与乙肝慢性感染者接吻”这两题回答正确;32.5%的大学生认为“通过食用或饮用不洁食物或水”会导致感染乙肝,在乙肝的预防措施上仅有13.6%和29.4%的大学生能正确回答“把食物洗干净煮熟,避免饮用污水”和“避免与乙肝慢性感染者共饮共食或共用餐具”这两题。男性乙肝防治知识平均总分10.90±4.10,低于女性的11.80±3.74,(t=4.52,P=0.00);汉族学生平均总分11.63±3.84,高于少数民族学生的 11.17±3.99(t=2.30,P=0.00);医学生平均总分为 12.59±3.64,高于非医学生的8.97±3.27(t=19.06,P=0.00);大一至大四年级学生防治知识平均总分随着年级增加而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6.97,P=0.02)。3.大学生乙肝相关态度38.1%大学生介意或很介意与乙肝病毒携带者一起吃饭;41.0%大学生介意或很介意与乙肝病毒携带者一起居住;27.7%大学生介意或很介意与乙肝病毒携带者一起工作;76.7%大学生同意或很同意乙肝病毒携带者隐私应受到立法保护;20.0大学生同意或很同意单位拒绝招收乙肝病毒携带者。不同性别、不同民族、不同专业和年级的大学生的乙肝相关态度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大学生乙肝相关健康行为在被调查的大学生中,乙肝疫苗报告接种率为70.6%,乙肝疫苗全程3针接种率为33.0%。不同性别、不同民族、不同专业和年级的大学生的乙肝疫苗接种率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果感染了乙肝,在被调查的大学生中,87.7%会到正规医院找专科医师接受合理治疗,12.1%会听信小广告到私人诊所治疗;13.4%会根据网络媒体的信息自行购药治疗;30.5%会除家人外不告诉任何人。不同性别、不同专业和年级的大学生对感染乙肝后的处理方式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大学生乙肝相关知识(K)、态度(A)和行为(P)相关性大学生的乙肝相关知识得分(K分)与正向乙肝态度评分(A分)和乙肝正向行为评分(P分)之间呈正相关,有统计学意义(p=0.00)。医学生和非医学生的乙肝相关知识(K)、态度(A)和行为(P)关系也均分别呈现正相关关系,有统计学意义(p=0.00)。6.大学生乙肝知识来源在全部调查对象中,大学生乙肝知识来源所占比例排列前三位的分别为:医务人员(54.3%)、专业书籍(46.9%)和学校健康教育(41.4%)。医学生中,乙肝知识来源所占比例排列前三位的分别为:医务人员(56.99%)、专业书籍(56.0%)和学校健康教育(51.6%)。非医学生中,乙肝知识来源所占比例排列前三位的分别为:医务人员(48.8%)、电视或网络(35.3%)和专业书籍(27.0%)。结论1.无论医学生还是非医学生,对乙肝防治知识知晓水平不高,大部分学生对乙肝防控知识缺乏系统、全面的了解。2.部份大学生对乙肝及其患者存在一些错误理解和歧视,对乙肝存在恐惧心理。3.大学生乙肝疫苗接种率不高,乙肝疫苗全程3针接种率较低。大学生对感染乙肝后的处理方式存在错误。4.通过健康教育,提高大学生乙肝知识水平,可以改变大学生错误乙肝相关态度和乙肝行为。网络学习是值得借鉴推广应用的乙肝健康教育方式。

二、部分驻济高校学生乙型肝炎病毒携带状况调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部分驻济高校学生乙型肝炎病毒携带状况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护士对乙型肝炎病人及携带者公众污名和社会距离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和局限性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乙型肝炎病人及携带者公众污名和社会距离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2)广西高校学生乙肝感染现状及认知的调查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调研方法和资料
    1.1 调研对象
    1.2 调研对象资料
    1.3 调研方法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对问卷结果分析
    2.2 学生对乙肝知识认知与态度行为的单因素分析
3 讨论分析
    3.1 根据调研数据进行分析
    3.2 应对策略
4 结语

(3)重庆市医务人员乙型肝炎防治政策认知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词名词对照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对象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局限性和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附录

(4)青年慢性乙肝患者病耻感现况和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4 操作性定义
2 内容与方法
    2.1 研究类型
    2.2 研究对象
    2.3 样本量确定
    2.4 研究工具
    2.5 数据收集
    2.6 统计学方法
    2.7 质量控制
    2.8 伦理原则
3 结果
    3.1 研究对象的总体情况
    3.2 研究对象的各量表评分情况
    3.3 影响研究对象病耻感的单因素分析
    3.4 青年慢性乙肝患者病耻感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4 讨论
    4.1 研究对象的基本特征
    4.2 青年慢性乙肝患者病耻感现状
    4.3 青年慢性乙肝患者病耻感的影响因素
5 研究不足与展望
    5.1 研究不足
    5.2 展望
6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乙肝患者歧视与病耻感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知情同意书
    附录A 患者一般情况调查表
    附录B 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歧视测量量表
    附录C 医学应对方式问卷(MCMQ)
    附表D Herth希望指数量表(HHI)
个人简历
致谢

(5)护士对乙型肝炎病人及携带者公众污名量表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1 研究背景及意义
    2 理论基础
    3 概念界定
        3.1 乙型肝炎相关概念
        3.2 污名相关概念
    4 乙型肝炎污名研究现况
        4.1 国内外乙型肝炎公众污名的研究现况
        4.2 护士对乙型肝炎公众污名的研究现况
        4.3 国内外乙型肝炎自我污名的研究现况
        4.4 与乙型肝炎污名相关的测评工具
    5 研究目的
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1.1 咨询专家的遴选
        1.2 调查对象的选择
        1.3 正式调查样本量
    2 研究方法
        2.1 质性研究方法
        2.2 专家咨询法
        2.3 量表的评价方法
    3 伦理学
    4 质量控制
    5 技术路线图
结果
    1 质性研究结果
        1.1 文献资料分析结果
        1.2 质性访谈结果
        1.3 形成初始量表
    2 专家咨询的结果
        2.1 第一轮专家咨询结果
        2.2 第二轮专家咨询结果
    3 量表评价的结果
        3.1 护士的基本情况
        3.2 项目分析结果
        3.3 效度检验结果
        3.4 信度检验结果
讨论
    1 文献检索的评价
    2 质性访谈的评价
    3 量表条目的筛选
    4 量表条目的评价
        4.1 项目分析的评价
        4.2 效度检验的评价
        4.3 信度检验的评价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6)湖北省2012-2016年乙肝流行特征分析及血清学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1.1 乙型病毒肝炎的特征及危害
        1.1.2 全球乙肝流行状况
        1.1.3 我国乙肝流行状况
        1.1.4 湖北省乙肝流行状况
    1.2 研究意义
第二章 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内容和方法
        2.2.1 疫情资料来源
        2.2.2 个案调查
        2.2.3 标本采集及处理
        2.2.4 标本实验室检测
        2.2.5 数据整理及统计分析
        2.2.6 质量控制
第三章 结果
    3.1 湖北省2012-2016年乙肝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3.1.1 流行概况
        3.1.2 季节分布
        3.1.3 地区分布
        3.1.4 人群分布
    3.2 湖北省自然人群乙肝流行现况及相关调查结果
        3.2.1 一般人口学特征
        3.2.2 乙肝疫苗接种情况
        3.2.3 血清学检测结果
第四章 讨论
    4.1 湖北省2012-2016年乙肝报告发病情况讨论
    4.2 湖北省乙肝疫苗接种情况讨论
    4.3 血清学检测结果讨论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1.1 湖北省乙肝报告发病率仍处于较高水平
        5.1.2 湖北省乙肝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15岁以上,以农民群体为主
        5.1.3 湖北省人群乙肝疫苗接种率有待提高,高年龄组、工人、农民、文盲接种率较低
        5.1.4 湖北省人群HBSAG的阳性率较低,不同人群HBSAG的阳性率存在差异
        5.1.5 湖北省人群抗-HBS的阳性率不高,不同人群抗-HBS的阳性率存在差异
    5.2 建议
第六章 研究的不足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硕士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附录2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件1
附件2
附件3

(7)云南某高校大学生乙型肝炎病毒携带率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1.2 方法
2 结果与结论
    2.1 大学生HBs Ag总携带率
    2.2 不同性别大学生HBs Ag携带率
    2.3 汉族与少数民族学生HBs Ag携带率
    2.4 云南省内、外学生HBs Ag携带率
    2.5 城市与农村学生HBs Ag携带率
    2.6 不同民族学生HBs Ag携带率
3 讨论

(8)铜川某职业技术学院学生乙型肝炎知识态度行为的现况调查及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文献回顾
第一部分 铜川市某职业技术学院学生乙型肝炎知识态度行为现况研究
    1 研究对象
    2 研究内容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第二部分 铜川市某职业技术学院学生乙型肝炎知识态度行为干预效果评价
    1 研究对象与样本量
    2 研究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致谢

(9)高职院校医学专业大学生乙肝表面抗原阳性携带率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1.2 试剂和仪器
    1.3 研究方法
        1.3.1问卷调查
        1.3.2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检测
    1.4 统计方法
1 结果
    2.1 基本情况
    2.2 不同生源地大学生HBsAg阳性携带情况
    2.3不同性别大学生HBsAg携带情况
    2.4母婴传播情况
3 讨论

(10)广西南宁市高校大学生的乙型病毒性肝炎知识、态度、行为现况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个人简历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对象与方法
    1 对象
    2 方法
结果
    1 调查对象一般情况
    2 大学生乙肝防治知识水平
    3 大学生对乙肝防治态度状况
    4 大学生乙肝疫苗接种情况
    5 大学生对感染乙肝后的处理方式比较
    6 大学生乙肝相关知识(K)、态度(A)和行为(P)相关性
    7 大学生乙肝知识来源
讨论
    1 大学生乙肝相关知识水平分析
    2 大学生对乙肝防治态度分析
    3 大学生疫苗接种情况分析
    4 大学生对感染乙肝后的处理方式分析
    5 大学生乙肝相关知识(K)、态度(A)和行为(P)相关性分析
    6 大学生乙肝防治知识获取途径分析
    7 研究的的局限性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四、部分驻济高校学生乙型肝炎病毒携带状况调查(论文参考文献)

  • [1]护士对乙型肝炎病人及携带者公众污名和社会距离的相关性研究[D]. 贺亚君.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1
  • [2]广西高校学生乙肝感染现状及认知的调查与分析[J]. 黄家俊,李晴,蒋荣,朱寿鸿. 大众科技, 2020(12)
  • [3]重庆市医务人员乙型肝炎防治政策认知调查[D]. 李婷婷. 重庆医科大学, 2020(12)
  • [4]青年慢性乙肝患者病耻感现况和影响因素分析[D]. 杜艳华. 郑州大学, 2020(02)
  • [5]护士对乙型肝炎病人及携带者公众污名量表的研制[D]. 符宁宁.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9(02)
  • [6]湖北省2012-2016年乙肝流行特征分析及血清学调查研究[D]. 邓青. 武汉科技大学, 2017(01)
  • [7]云南某高校大学生乙型肝炎病毒携带率调查[J]. 王涛,张雷,潘云华,吴利先,白丽,武有聪. 大理大学学报, 2016(10)
  • [8]铜川某职业技术学院学生乙型肝炎知识态度行为的现况调查及干预研究[D]. 姚展妮. 第四军医大学, 2016(03)
  • [9]高职院校医学专业大学生乙肝表面抗原阳性携带率分析[J]. 周亚妮,李可. 中国社会医学杂志, 2015(06)
  • [10]广西南宁市高校大学生的乙型病毒性肝炎知识、态度、行为现况调查[D]. 江南. 广西医科大学, 2015(12)


乙肝论文 乙肝表面抗原阳性论文 乙肝表面抗体论文

上一篇:永平铜矿生产数据检索系统的研究与应用
下一篇:农村信用社走出经营困境的若干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