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杰[1](2014)在《2型糖尿病与非糖尿病合并细菌性肝脓肿的临床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与非糖尿病患者合并细菌性肝脓肿临床特点差异,为其诊断、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分析细菌性肝脓肿患者75例临床资料,其中2型糖尿病并发细菌性肝脓肿28例(DM组),非糖尿病细菌性肝脓肿47例(非DM组),比较两组一般资料、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肝脓肿特点、治疗方法及疗效等。结果:两组年龄及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上腹痛症状、腹部压痛体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室检查两组比较白细胞计数、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升高及血小板计数>300×109/L例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脓液细菌培养阳性率及肺炎克雷伯杆菌培养率两组比较差异有显着性(P<0.025);两组抗菌药物使用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M组患者延误诊治较非DM组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5例细菌性肝脓肿患者经过综合治疗后均好转出院。结论:糖尿病并发肝脓肿患者症状体征不明显,容易漏诊误诊,且易并发其他部位感染,病原菌以肺炎克雷伯杆菌多见,治疗应强调有效控制血糖、及时穿刺治疗、合理、足量应用抗菌药物、脓腔个体化治疗和营养支持,从而提高疗效,降低住院费用。
贾宝兴[2](2010)在《细菌性肝脓肿91例治疗分析》文中提出细菌性肝脓肿(bacteria liver abscess,BLA)是肝脏疾病中非常重要的一员。单纯内科治疗方法不能达到满意的疗效,所以外科治疗一直占据着重要的临床地位。本文通过对2005年1月1日至2010年1月1日,我科收治的细菌性肝脓肿91例患者行回顾性分析,意在对超声或CT引导下经皮穿刺抽脓或置管引流术(puncture drainage for liver abscess by ultrasound or CT,PDLA)、腹腔镜肝脓肿切开引流术(laparoscopic drainage of liver abscess,LDLA)以及开腹肝脓肿切开引流术(incision and drainage for liver abscess,IDLA)的治疗疗效、优势方向、社会效益以及经济效益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三组疗法所致的术后肝功能以及术前至术后肝功能恢复情况无显着性意义(p>0.05);但住院费用、住院时间、术后症状消失时间上,三组存在显着性意义(p<0.05),即PDLA组明显优于另外两组。所以得出结论:PDLA、LDLA及IDLA在治疗细菌性肝脓肿的一般疗效上是相同的;但PDLA的治疗时间短、症状消退快、治疗费用低,并且患者痛苦轻、创伤小、恢复快,在严格掌握适应症的情况下,临床中应首选PDLA来治疗细菌性肝脓肿。
湛江地区人民医院内科[3](1975)在《肝脓肿159例临床分析》文中研究表明 我科自1967年9月~1973年7月收治肝脓肿159例,其中阿米巴肝脓肿127例,细菌性肝脓肿32例,均经肝穿刺及超声波证实,因临床表现、治疗与转归有所差异,现作临床对比分析。资料分析1.发病率:我科在同时期住院总人数为5,276人,肝脓肿病人159例,发病率占3%,其中阿米巴肝脓肿127例,占所有肝脓肿病人79.9%,细菌性肝脓肿32例,占所有肝脓肿病人20.1%,阿米巴肝脓肿发病率比细菌性肝脓肿发病率高,与国内文献报导相符。2.性别:本文127例阿米巴肝脓肿中,男性占78%,女性占22%;32例细菌性肝脓肿中,男性及女性各占50%,与王氏报告的女性患细菌性肝脓肿较阿米巴肝脓肿多相符(表1)。
姬宏娟,杨来娇[4](2021)在《超声介入置管引流术治疗细菌性肝脓肿的效果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分析超声介入置管引流术治疗细菌性肝脓肿的临床效果。方法 30例细菌性肝脓肿患者,按照治疗方案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15例。对照组实施开腹脓肿切开引流术治疗,试验组实施超声介入置管引流术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手术恢复时间和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退热时间、白细胞复常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拔管时间(9.45±2.38)d、住院时间(12.18±3.40)d均短于对照组的(12.06±3.45)、(16.30±4.28)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6.67%低于对照组的4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超声介入置管引流术治疗细菌性肝脓肿,能加快手术恢复速度,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推荐优先选用。
窦豆[5](2021)在《基于“下气祛湿,解痹消痈”的仲景薏苡仁运用理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上篇:以《金匮要略》仲景薏苡四方(即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薏苡附子散、薏苡附子败酱散和《千金》苇茎汤)为出发点,考证澄清四方条文的原文原貌和仲景原意,梳理后世注家流变和传承脉络,从古今相关医案报道中总结薏苡四方的临床应用情况。下篇:以上篇为基础,分析薏苡四方所体现的治则治法、配伍选药及剂量制法等规律,结合仲景对湿邪及痈、痹的“病脉证治”认识,总结提炼仲景之薏苡仁运用经验,并分析其对后世的影响。附篇:对薏苡仁“下气祛湿,解痹消痈”之功效进行初步的现代诠释。研究方法:上篇:对薏苡四方进行原意考证及后世流变研究,具体方法包括:1.版本校勘:将邓珍本、吴迁本等进行对照,对于差异较大者,考证其正误,以期最大限度接近原貌。2.字义考证:借助上古汉语文献对仲景薏苡四方条文进行逐字训义,从训诂学角度考证回归仲景原意。3.疑难问题辨析:分析后世注家对仲景原文诠释的流变,以求溯流澄源,结合字义考证结果,对条文和方药相关问题进行析疑。4.医案整理分析:借助中华医典和中国知网等数字工具,系统收集薏苡四方相关古今医案,进行定量数据分析整理,体现循证医学思想。下篇:从继承、发展和后世应用论述仲景运用薏苡仁的方法和规律,具体方法包括:1.文献研究:通过查阅文献,搜集、整理仲景之前先民对薏苡的认识;整理后世本草及医案医话等着作中对仲景运用薏苡经验的传承发展。2.理论探讨:结合《黄帝内经》中对于湿邪、痹、痈的有关论述,分析仲景对水、湿、痰、饮、雾等邪气致病的认识以及痹、痈之“病脉证治”,总结提炼仲景对薏苡仁功效的发展及其运用薏苡仁之经验。附篇:主要研究方法为蛋白组学检测及生物信息学分析。研究成果:上篇主要研究成果包括:1.麻杏苡甘汤剂量应以吴迁本为是,并非“轻剂”;本方证以湿邪致病为主,存在久聚寒凉的因素,而非“痹久化热”;全方散寒除湿,薏苡在方中起到祛湿除痹的关键作用,这蕴含着为仲景所独有、而后世却未能充分挖掘继承的治湿法,即“动以治静,下气祛湿”。2.薏苡附子散之“胸痹缓急”应理解为“(胸痹疼痛症状的)舒缓安适和紧切拘急”,即基于“缓”、“急(褊)”的本义“宽绰、窄紧”而直译。本病以湿邪痹阻心胸为核心,薏苡在其中具有下气祛湿除痹之功。本方为平素服用所设,而非急救之剂。3.薏苡附子败酱散所论之痈脓,属病久本湿标热之证,全方功效为清热除湿消痈,方中薏苡起到化湿消痈之用,附子为扶真阳以祛湿而非祛寒。方后“小便当下”并非误写,而是本方确能通利小便而消痈。薏苡附子败酱散在后世的解读中,逐渐被认为与大黄牡丹汤一祛寒湿、一治湿热,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本方的应用。4.《千金》苇茎汤确属仲景原方,而非首创于《千金》;条文中之“烦满”指热郁而成的胸胁胀满,非情志症状;“胸中甲错”所述可能为心胸脏腑纹理之变化;“瓜”字在仲景时期专指果瓜中的甜瓜,故仲景之“瓜瓣”应为甜瓜子而非冬瓜子。注家对本方治疗湿热还是津亏存在争议,实际上湿热内壅即可形成津液疏布障碍,因而正适合使用既能利湿、又不温燥伤津的薏苡仁进行治疗。本方之变方、类方亦说明薏苡仁在方中发挥着祛湿、消痈、排脓的重要作用。5.由医案整理可知,仲景薏苡四方在后世得到了较好的传承和运用,适应症不断扩大,同时在传承中也出现了诸多发展变化,如以麻杏苡甘汤配伍大量清热利湿之品治疗湿热证、以薏苡附子败酱散加大附子用量治疗寒湿阳虚证等。下篇主要研究成果包括:1.截至仲景之前,人们对薏苡功效的认识已经包括:治疗筋急拘挛,不可屈伸,风湿痹;下气;久服轻身益气/轻身省欲;胜瘴气;令人宜子。2.仲景对于湿邪为患的认识具有内在统一性:湿邪重浊、滞着不行,静而不动,寒湿闭阻而成痹、湿热壅滞则为痈。薏苡四方所治疗的风湿痹、胸痹、肠痈、肺痈之根本病机均不离湿邪为害。3.仲景将《神农本草经》中记载的薏苡仁“下气”功效用于祛湿,将薏苡仁功效发挥为“下气祛湿,解痹消痈”,是其独有的发展和贡献,与后世之燥湿法有较大区别。仲景薏苡运用经验主要可概括为:通过“下气祛湿、动以治静”,治疗湿邪闭阻壅滞之痹与痈脓,在配伍上突显了薏苡“凉体而温用”的特点,在治法上达到了“治实以补虚”的目的。4.仲景的薏苡仁运用经验在后世得到传承。一方面是本草着作中的体现:薏苡四方主治之肺痈、风湿、胸痹等疾病在后世本草着作中作为薏苡主治范围得到了传承保留。另一方面是在临床运用中的体现:既有经方派的继承发扬,如运用薏苡诸方治疗痈、痹等证;亦有温病学派的拓展运用,如创立三仁汤等,从理论和临床上丰富了对薏苡的功效认识及运用经验。附篇主要研究成果包括:1.薏苡仁用药组与对照组相比,血清蛋白组学检测显示共有66种蛋白表达显着升高或降低。2.部分差异蛋白可能通过控制炎症反应和M2型巨噬细胞极化,在类风湿关节炎、冠心病、溃疡性结肠炎以及脓毒症、肝脓疡、急性阑尾炎等感染性疾病中发挥作用,即体现薏苡仁“解痹消痈”的功能。3.部分差异蛋白可发挥调节血脂、改善阿尔茨海默病等作用,同时,本研究发现薏苡仁能够下调10种促癌基因和上调1种抑癌基因的表达。这三类疾病均与中医之水湿痰浊关系密切,对这些蛋白的调节可能为薏苡仁“下气祛湿”化浊功效之体现。结论:1.本研究基于薏苡四方的原文原意澄清及流变梳理,得出了部分与现有认识不完全相同的理解。这些理解来源于较为可靠的考据方法和翔实的文献证据,因此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回归仲景之原意。2.仲景基于薏苡仁“下气祛湿,解痹消痈”之功,通过下气祛湿、动以治静、凉体温用、治实补虚等方法,运用薏苡仁治疗痹、痈等,属湿邪为患、闭阻壅滞之病证。这些仲景运用薏苡仁经验的提炼总结,使得《金匮要略》中部分隐性知识得以显性化,有利于其更好地为临床所用。3.蛋白组学研究初步对薏苡仁“下气祛湿,解痹消痈”之功进行了现代诠释,但本研究样本量小,仅为初步探索,后续还需更多研究进行验证。本研究的创新性体现在三个方面:1.纵横结合:上篇为纵向研究,即按照从上古汉语文献、历代注家到现代医案的脉络,从源至流,澄清仲景原意。下篇为横向研究,即探讨薏苡四方及其主治疾病之共性,挖掘其内在联系。纵向研究为横向研究之基础,而后者是前者的深入和延申。2.理论贯通:在《黄帝内经》关于湿邪、痹和痈的病理生理之经典理论指导下,探讨仲景对于痹和痈的“病脉证治”诊疗思路,使二者之理论相互贯通,深度阐发薏苡四方主治疾病规律和仲景运用薏苡仁经验。3.古今融合:对于薏苡仁影响蛋白组学变化的分析,以结合中医理论为主,阐发其与“下气祛湿,解痹消痈”的关系,将中医理论与现代诠释有机融合,以期指导进一步的探索。
张继繁[6](2019)在《回顾性分析研究细菌性肝脓肿临床特征》文中认为目的:回顾性分析细菌性肝脓肿(PLA)的临床特征,防治本地区PLA患者侵袭综合征发生,指导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减少耐药菌株产生,提高治愈率,改善预后。方法:收集青岛大学附属烟台毓璜顶医院自2013年1月1日2017年12月31日期间住院治疗诊断为PLA患者的病例资料,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特点(一般资料、临床表现、基础疾病),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治疗转归情况;并分析肺炎克雷伯杆菌肝脓肿(KLA)与其他致病菌性肝脓肿(Non-KLA)以及侵袭性肺炎克雷伯杆菌肝脓肿与非侵袭性肺炎克雷伯杆菌肝脓肿在上述方面的差异。结果:共收集606例,临床特点:男女比例1.32:1,平均年龄(60.3±14.1)岁。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是发热(92.9%),糖尿病(39.6%)、胆系感染(22.4%)是主要基础疾病,最常见的并发症是胸腔积液(31.8%)、肺部感染(26.7%)。实验室检查:γ-谷氨酰转肽酶(GGT)升高的比例(71.4%)高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50.6%)、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45.4%)及碱性磷酸酶(ALP)(54.7%)。病原学:以单一细菌感染为主(93.0%),脓液培养和血培养均以肺炎克雷伯菌(73.1%)最多见,其次为大肠埃希菌(9.7%),细菌检查率逐年升高。对肺炎克雷伯杆菌及大肠埃希氏菌分析,产Beta-内酰胺酶(ESBLs)阳性菌(11.4%)对头孢类、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复方新诺明耐药率在50%以上,对碳青霉烯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敏感率在90%以上,以大肠埃希氏菌耐药为主。影像学检查:脓肿多位于右叶(67.4%),多为单发(73.3%)且脓肿大小多在510cm之间(45.5%),可有气体影(11.3%)。治疗与转归:治疗以抗感染联合脓肿局部穿刺引流为主(74.7%),其中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使用率最高(36.0%),其次为碳青霉烯类(31.5%),头孢菌素类(31.3%)。大多数患者经积极治疗后好转出院(93.4%),年龄>65岁(P=0.013),低水平血红蛋白(HGB)(P=0.003)、血小板(PLT)(P=0.001)、白蛋白(ALB)(P<0.001),更高水平的总胆红素(TBIL)(P=0.019)、直接胆红素(DBIL)(P=0.004)、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P=0.005),多个脓腔(P=0.001)、气体影(P=0.001),并发症多脏器功能衰竭(P<0.001)、感染性休克(P=0.001)、腹腔积液(P<0.001)是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肺炎克雷伯杆菌肝脓肿与其他致病菌性肝脓肿相比,发现KLA组患者年龄更低(P<0.001),糖尿病患病率更高(P<0.001),胆系感染、胆道手术史和恶性肿瘤史比例更低(P<0.001),C反应蛋白(CRP)升高比例更高(P=0.01),更容易发生贫血(P<0.001)、肌酐(Cr)升高比例低(P=0.005),右叶肝脓肿比例较高(P=0.008),治疗后有效率更高(P=0.0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年龄、糖尿病为肺炎克雷伯杆菌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侵袭性肺炎克雷伯杆菌肝脓肿与非侵袭性肺炎克雷伯杆菌肝脓肿比较,发现侵袭性肺炎克雷伯杆菌肝脓肿组体温峰值更低(P=0.002),白细胞(WBC)升高更明显(P=0.009),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升高比例更高(P=0.019),空腹血糖值更高(P=0.044),白蛋白(ALB)更低(P=0.003),胸腔积液比例更高(P<0.001),转归更差(P=0.02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细菌性肝脓肿发病与年龄和性别有关,好发老年人,男性高于女性,临床症状不典型,常以发热就诊,结合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易于诊断,是一种消耗性、多并发症疾病,贫血、血小板减少影响预后。肺炎克雷伯杆菌是主要致病菌,糖尿病是其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易发生肺、眼、脑侵袭感染,引起严重后果,致残率、死亡率较高。目前耐药菌以大肠埃希氏菌为主,肺炎克雷伯杆菌耐药率较低,对碳青霉烯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敏感率较高,抗菌药物联合脓肿局部穿刺引流为主要治疗方法,可取得良好治疗效果。
冉渊[7](2019)在《肝痈汤联合超声引导穿刺置管引流术治疗细菌性肝脓肿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运用肝痈汤联合超声引导穿刺置管引流术治疗细菌性肝脓肿患者,促进其脓肿液化后行穿刺引流治疗,缩短患者的病程,加速其康复,减少住院时间,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为中西医结治疗细菌性肝脓肿提供更多的临床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急腹症外科2013年1月-2018年12月诊断为细菌性肝脓肿,肝胆彩超均显示脓肿未完全液化的患者共95例。首先依据不同的治疗方案将例患者分为AB两组:A组为单纯西医治疗组共47例患者;B组在A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肝痈汤治疗共48例患者。中药选取肝痈汤(由透脓散加减而来)治疗,给予患者每天两次口服,比较两组患者的退热时间、白细胞恢复正常所需时间;比较两组患者的脓肿液化所需时间、比较两组患者的脓肿范围缩小程度及穿刺时间(住院后到行超声引导穿刺所需时间);比较两组患者的有效率及治愈率;比较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治疗费用及拔管时间(自穿刺到拔管所需时间)。结果:1.体温恢复正常所需时间:B组肝痈汤联合单纯西医治疗组体温恢复正常时间平均为(4.8±1.3)d,明显短于A组单纯西医治疗组体温恢复正常时间(6.3±1.1)d,两组间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白细胞恢复正常所需时间:B组肝痈汤联合单纯西医治疗组白细胞恢复正常所需时间平均为(5.3±1.5)d,明显短于A组单纯西医治疗组白细胞恢复正常所需时间(7.4±1.7)d,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脓肿液化所需时间:B组肝痈汤联合单纯西医治疗组脓肿液化所需时间平均为(4.1±1.5)d,明显短于A组单纯西医治疗组所需时间(5.7±1.1)d,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肝脓肿范围缩小程度:B组患者入院时肝脓肿范围平均约为(11.0±2.1)cm,A组患者入院时肝脓肿范围平均约为(11.4±1.8)cm。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后B组患者肝脓肿范围平均缩小程度约(6.2±1.1)cm,明显优于A组单纯西医治疗组平均缩小范围(3.3±0.8)cm,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穿刺时间:B组肝痈汤联合单纯西医治疗组穿刺时间平均为(5.0±0.8)d,明显短于A组单纯西医治疗组所需时间(7.1±1.1)d,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疗效比较:B组肝痈汤联合单纯西医治疗组48例患者有效率为95.8%,治愈率为85.4%;A组单纯西医治疗组47例患者有效率91.4%,治愈率61.7%。两组之间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治愈率明显优于A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7.住院时间:B组肝痈汤联合单纯西医治疗组住院时间平均为(16.3±1.5)d,明显短于A组单纯西医治疗组(20.1±1.1)d,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治疗费用:B组肝痈汤联合单纯西医治疗组治疗费用平均为(13573.2±1322.5)元,明显少于A组单纯西医治疗组(17586.5±1221.6)元,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9.拔管时间:B组肝痈汤联合单纯西医治疗组拔管时间平均为(16.2±1.5)d,明显短于A组单纯西医治疗组(21.5±1.1)d,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肝痈汤联合单纯西医治疗组在退热时间、脓肿液化时间、脓肿范围缩小程度、穿刺时间、临床疗效、住院时间及治疗费用等方面均显着优于单纯西医治疗组。2.肝痈汤联合单纯西医治疗组充分运用了中医的辩证论治原则,并结合西医基础治疗,发挥中医和西医共同的优势,值得在临床工作当中逐步推广。
卫丹[8](2016)在《运用Omaha系统建立超声介入治疗肝脓肿围手术期护理方案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运用奥马哈系统建立超声介入治疗肝脓肿患者围手术期护理方案,规范临床护理工作及护理语言,使临床护理资料可数据化,为护理数据信息化和共享化奠定基础。方法本研究为便利抽样法。一、回顾性分析采用内容分析法系统分析模型和交叉映射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锦州市某三甲医院行超声介入治疗手术的肝脓肿患者的病历。利用Excel 2003软件建立类目系统数据库,采用SPSS17.0软件建立编码数据库并进行数据分析。各类目表需统计的指标包括频数和百分比;编码信度采用Kappa值进行检验,K>0.6。二、现况调查采用医疗结局研究健康调查简表(the MOS item Short Form Health Survey,SF-36)调查2014年3月至2015年12月锦州市某三甲医院行超声介入治疗手术的肝脓肿患者的健康相关生命质量。采用SPSS22.0建立数据库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分半信度(R)和同质性信度(Cronbach’sα)进行信度检验,R>0.70,Cronbach’sα>0.70;单个变量各分类间的比较采用c2检验;对各项分值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对各两组间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各多组间均数的比较采用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SNK法,p<0.05表示有统计学差异。三、护理方案制定以整体人学说、整体护理和护理程序、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奥马哈系统为理论依据,以病历回顾性分析结果为主要临床依据,以超声介入治疗肝脓肿患者健康相关生命质量调查结果及文献回顾为临床参考,以奥马哈系统为架构制定超声介入治疗肝脓肿患者围手术期护理方案。结果一、回顾性分析(一)总体情况共收集病历113份,最终入选90份,其中描述患者症状、体征或健康相关问题的语句832条,描述护理干预措施的语句3274条。(二)可行性分析运用奥马哈系统问题分类表和干预方案编码超声介入治疗肝脓肿患者护理病历,其纵向、横向编码信度Kappa值均在0.945以上。病历中症状/体征或健康相关问题与奥马哈问题分类表条目完全吻合率为81.73%,相似吻合率为6.73%,限定吻合率为11.06%,更广泛的吻合率为0.48%,不吻合率0.36%;护理干预措施与奥马哈干预方案中干预方向条目完全吻合率为68.60%,相似吻合率为11.09%,限定吻合率为14.23%,更广泛的吻合率为5.25%,不吻合率为0.82%。奥马哈问题分类表应用率为19.70%,奥马哈干预方案中干预方向应用率为68.00%。(三)病历分析超声介入治疗肝脓肿患者最常见的10个问题依次为传染或感染情况(92.22%)、疼痛(90.00%)、消化-水合(75.56%)、营养(50.00%)、循环(41.11%)、神经-肌肉-骨骼功能/睡眠和休息形态(40.00%)、皮肤(32.22%)、呼吸(30.00%)、精神健康(28.98%)、泌尿功能/药物治疗方案(23.33%)。可被奥马哈干预方案中干预方式归类的护理措施共3190项,所占频率分别为教育、指导和咨询49.78%,监测27.71%,治疗和程序20.00%,个案管理2.51%。可被奥马哈干预方案中干预方向编码的护理措施共2978项,出现频率最高的10个干预方向为膳食管理(9.07%)、生理症状/体征(8.50%)、药物管理(6.31%)、药物的作用与副作用(4.97%)、休息/睡眠(4.37%)、护理照顾(4.30%)、换药/伤口护理(4.23%)、医疗/牙医保健(4.03%)、安全(3.96%)、喂养程序(3.09%)。患者最常需要的10个干预方向为膳食管理(87例,96.67%)、药物的作用与副作用(87例,96.67%)、生理症状/体征(85例,94.44%)、药物管理(71例,78.89%)、医疗/牙医保健(69例,76.67%)、安全(66例,73.33%)、护理照顾(65例,72.22%)、法律制度(57例,63.33%)、环境(56例,62.22%)、药物设置(55例,61.11%)。二、现况调查(一)问卷情况SF-36问卷共发放63份,收回59份,回收率93.65%。SF-36量表分半信度R=0.941,躯体功能(PF)、躯体角色(RP)、肌体疼痛(BP)、总体健康(GH)、活力(VT)、社会功能(SF)、情绪角色(RE)和心理健康(MH)八个维度的Cronbach’sα系数分别为:0.897、0.524、0.849、0.878、0.778、0.820、0.599和0.773;SF-36量表的KMO值为0.837,Bartlett球形检验值为149.891,p=0.000。(二)健康变化59位患者中自觉“和一年前差不多”者10例(16.95%),“比一年前差一点”者33例(55.93%),“比一年前差多了”者16例(27.11%),三者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各维度得分各维度平均得分由低到高依次为PF(14.49±9.36)、RP(22.03±24.16)、SF(36.44±16.46)、GH(37.27±14.91)、VT(55.97±15.33)、RE(55.99±27.18)、BP(58.07±20.98)、MH(72.14±11.63)。(四)单因素分析不同年龄层生理总分的平均分(t=2.549,p=0.014)、心理总分的平均分(t=4.000,p=0.000),有无其他疾病或症状生理总分的平均分(t=-2.599,p=0.000)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年龄“<60岁”组PF、GH、VT、SF、RE、MH各维度平均得分高于“≥60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他疾病或症状”组PF、RP两维度平均得分高于“有其他疾病或症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就诊前“无抗生素使用”组PF维度平均得分高于“有抗生素使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方案制定最终形成超声介入治疗肝脓肿患者围手术期护理方案。该方案包括三个部分,分别为超声介入治疗肝脓肿患者围手术期护理方案实施流程及实施方法,超声介入治疗肝脓肿患者围手术期护理记录表,超声介入治疗肝脓肿患者健康相关问题评价示例。结论奥马哈系统可根据我国临床具体情况调整后应用于超声介入治疗肝脓肿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超声介入治疗肝脓肿患者健康相关生命质量状况问题突出表现在躯体功能、躯体角色和社会功能方面,不同性别、不同年龄层、就诊前是否服用抗生素是该类患者健康相关生命质量某些维度的影响因素;运用奥马哈系统制定的超声介入治疗肝脓肿患者围手术期护理方案具有一定临床意义。
孙化方[9](2015)在《超声介入穿刺诊治肝脓肿50例的临床体会》文中提出目的根据肝脓肿的治疗方法疗效对比,浅谈临床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5月至2015年5月在我院治疗的50例肝脓肿患者的临床记录资料。结果治疗后对比,观察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因此具有显着差异。结论抗生素联合超声介入治疗肝脓肿的临床疗效显着。
赵晓蓓,沈建华[10](2015)在《CT引导下经皮穿刺置管引流治疗肝脓肿的临床观察及配合》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究对肝脓肿患者进行CT引导下经皮穿刺置管引流治疗时的护理配合,并在临床工作中进行推广使用。方法选取在我院进行治疗的肝脓肿患者40例,对患者进行CT引导下经皮穿刺置管引流治疗,并配合相关的护理干预,观察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40例患者均在CT引导下成功穿刺,并置入引流管,体温逐渐恢复正常,其它全身症状逐渐缓解,患者2周后拔除引流管,未出现置管相关并发症。患者经敏感抗生素治疗14天左右,均治愈,康复出院。结论对于肝脓肿的患者来说,在应用CT引导下经皮穿刺置管引流治疗的基础上,辅以密切的护理配合,能够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减少相关并发症产生,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略词 |
| 1. 前言 |
| 2. 资料与方法 |
| 2.1 一般资料 |
| 2.2 研究方法 |
| 2.3 统计学处理 |
| 3. 结果 |
| 3.1 一般资料 |
| 3.2 病因 |
| 3.3 临床表现 |
| 3.4 辅助检查 |
| 3.5 脓肿特点 |
| 3.6 病原学检查 |
| 3.7 治疗及预后 |
| 4. 讨论 |
| 4.1 病因 |
| 4.2 临床表现 |
| 4.3 实验室检查 |
| 4.4 影响学检查 |
| 4.5 诊断思路 |
| 4.6 治疗方法 |
| 5.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文献综述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附录:细菌性肝脓肿临床资料登记表 |
| 作者简介 |
| 导师评阅表 |
| 提要 |
| 英文缩略词 |
| 第1章 前言 |
| 1.1 细菌性肝脓肿的感染途径 |
| 1.2 细菌性肝脓肿的诊断 |
| 1.3 细菌性肝脓肿的治疗方法 |
| 第2章 综述 |
| 2.1 病因 |
| 2.2 致病菌 |
| 2.3 临床表现 |
| 2.4 辅助检查 |
| 2.5 诊断 |
| 2.6 鉴别诊断 |
| 2.7 并发症 |
| 2.8 治疗 |
| 第3章 材料与方法 |
| 3.1 病例选择 |
| 3.2 一般资料 |
| 3.3 围手术期处理 |
| 3.4 手术方式 |
| 3.5 观察指标 |
| 3.6 统计学处理 |
| 第4章 结果 |
| 4.1 一般资料统计结果 |
| 4.2 术前1-3 天内化验指标统计结果 |
| 4.3 术后5-7 天化验指标统计结果 |
| 4.4 术前与术后化验指标变化情况的统计结果 |
| 4.5 术后常规观察指标统计结果 |
| 第5章 讨论 |
| 5.1 统计结果的解读 |
| 5.2 统计结果的意义 |
| 5.3 术式的选择 |
| 5.4 研究创新 |
| 5.5 体会与不足 |
| 第6章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方法 |
| 1.2.1对照组 |
| 1.2.2试验组 |
|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
| 1.4 统计学方法 |
| 2 结果 |
|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
| 2.2 两组患者手术恢复时间比较 |
| 2.3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
| 3 讨论 |
| 摘要 |
| ABSTRACT |
| 文献综述 《金匮要略》薏苡四方研究述评 |
| 参考文献 |
| 前言 |
| 第一章 上篇:《金匮要略》薏苡四方仲景原文原意考证及后世流变梳理 |
| 第一节 考证仲景原文原意及梳理后世流变的方法 |
| 1 版本校勘,明确仲景原文 |
| 2 字义考证,回归仲景原意 |
| 3 针对疑难问题,梳理注家观点 |
| 4 整理医案,分析后世应用传承与流变 |
| 第二节 考证仲景原文原意及梳理后世流变的意义 |
| 第三节 麻杏苡甘汤之仲景原文原意考证及后世流变梳理 |
| 1 版本校勘 |
| 2 字义考证 |
| 3 主要疑难问题及相关注解整理与辨析 |
| 4 医案分析 |
| 5 小结 |
| 第四节 薏苡附子散之仲景原文原意考证及后世流变梳理 |
| 1 版本校勘 |
| 2 字义考证 |
| 3 主要疑难问题及相关注解整理与辨析 |
| 4 医案分析 |
| 5 小结 |
| 第五节 薏苡附子败酱散之仲景原文原意考证及后世流变梳理 |
| 1 版本校勘 |
| 2 字义考证 |
| 3 主要疑难问题及相关注解整理与辨析 |
| 4 医案分析 |
| 5 小结 |
| 第六节 《千金》苇茎汤之仲景原文原意考证及后世流变梳理 |
| 1 版本校勘 |
| 2 字义考证 |
| 3 主要疑难问题及相关注解整理与辨析 |
| 4 医案分析 |
| 5 小结 |
| 第七节 上篇总结 |
| 1 薏苡四方文献考证结果汇总 |
| 2 薏苡四方传承流变的综合分析 |
| 第二章 下篇:仲景薏苡仁运用理论研究 |
| 第一节 东汉时期之前的先民对薏苡的认识 |
| 1 薏苡的生物学特性及其种植情况 |
| 2 夏商时期薏苡崇拜及其遗留影响 |
| 3 截至东汉时期对薏苡药用价值的认识 |
| 4 小结 |
| 第二节 仲景运用薏苡仁临床经验及其对薏苡仁药用功能的发展 |
| 1 仲景对《金匮要略》薏苡四方所治疾病的认识 |
| 2 仲景对薏苡仁药用功能认识的发展 |
| 3 仲景运用薏苡仁的具体经验 |
| 第三节 后世对于仲景运用薏苡仁经验的传承与发展 |
| 1 后世本草着作中体现的对仲景运用薏苡仁经验的传承与发展 |
| 2 后世医案中体现的对仲景运用薏苡仁经验的传承与发展 |
| 第四节 下篇总结 |
| 第三章 附篇:基于蛋白组学的薏苡仁功效现代诠释初探 |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 1 蛋白组学研究介绍 |
| 2 蛋白组学与中医药 |
| 3 技术方法的选择 |
| 第二节 材料与方法 |
| 1 材料 |
| 2 方法 |
| 第三节 结果 |
| 1 定量蛋白质组学分析 |
| 2 生物信息分析 |
| 第四节 讨论和结论 |
| 1 对差异蛋白功能的解读及其与薏苡仁功效的关系分析 |
| 2 薏苡仁调节上述蛋白的成分基础分析 |
| 3 本研究的不足和未来工作展望 |
| 4 本研究的结论 |
| 第五节 附篇总结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附录 M现代医案来源目录 |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 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材料与方法 |
| 1 研究对象 |
| 2 研究方法与内容 |
| 3 统计学处理 |
| 结果 |
| 1 细菌性肝脓肿临床特点分析 |
| 2 实验室检查 |
| 2.1 病原学分布 |
| 2.2 病原菌耐药性分析 |
| 3 影像学检查 |
| 4 治疗与转归 |
| 5 肺炎克雷伯杆菌肝脓肿与其他致病菌肝脓肿分析 |
| 6 侵袭性肺炎克雷伯杆菌肝脓肿与非侵袭性肺炎克雷伯杆菌肝脓肿分析 |
| 讨论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
| 综述参考文献 |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 英文缩略词表 |
| 致谢 |
| 摘要 |
| 英文摘要 |
| 前言 |
| 材料和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 致谢 |
| 中文论着摘要 |
| 英文论着摘要 |
| 英文缩略语表 |
| 前言 |
| 第一部分 奥马哈系统应用于超声介入治疗肝脓肿护理的可行性分析 |
| 对象与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小结 |
| 第二部分 超声介入治疗肝脓肿患者健康相关生命质量状况调查 |
| 对象与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小结 |
| 第三部分 超声介入治疗肝脓肿患者围手术期护理方案的制定 |
| 方案制定依据及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结论 |
| 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一、文献综述 细菌性肝脓肿的诊治与护理现况 |
| 参考文献 |
| 二、肝脓肿患者护理记录表 |
| 三、肝脓肿患者护理效果评价示例 |
| 四、在校期间科研成绩 |
| 五、致谢 |
| 六、个人简介 |
| 0 引言 |
| 1 对象与方法 |
| 2 结果 |
| 3 结论 |
| 4 讨论 |
| 1资料与方法 |
| 2结果 |
| 3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