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论贵州及黔北特色经济发展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论贵州黔北地区特色经济的发展(论文文献综述)

张羽华,余继平[1](2021)在《构建中华传统乡村戏剧的学术生态空间——20世纪80年代以来乌江流域傩文化研究基点与趋势》文中研究说明乌江流域中华传统乡村戏剧历史悠久,剧种繁多,艺术形态各异。傩戏是乌江流域中华传统乡村戏剧最具代表性的剧种之一。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乌江流域傩戏文化研究主要涉及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傩戏释义与傩文化探源;二是傩戏文本史料梳理与中国傩戏史建构;三是傩戏艺术审美形态研究;四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传承、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研究。这些成果拓展了乌江流域傩戏文化研究独特的视域,为中华优秀传统乡村戏剧文化研究增添了新的话语空间和学术增长点。

王巡[2](2021)在《贵州作家寿生创作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权春燕[3](2021)在《地方志所见清至民国时期贵州番薯名称、属类及种植与贡献》文中提出番薯作为重要的外来高产作物之一,早在明末就已经传入中国,并于乾隆十七年(1752)传入贵州开泰县。从贵州方志记载上来看,清至民国时期番薯作物的名称可谓名目繁多、属类也颇为繁杂。随着域外作物番薯的入黔,其种植和传播在有清一代形成了番薯片区性种植和传播的小高峰,这一时期地方史志的记载也多停留在番薯蔬属的功用认识之中。民国时期番薯的传播速度、传播范围都远远超过了清代,尽管方志仍将番薯归在蔬属之类,但从大部分细节记载来看,民国时期番薯更多的是扮演着粮食类作物的功用,这对于地处贫瘠的西南山区、交通不便、多喀斯特地貌的贵州来说,无疑是益处多多。尤其对缓解贵州饥荒,稳定贵州社会秩序、丰富贵州饮食文化以及促进贵州经济发展方面都做出了莫大的贡献。

谭天[4](2021)在《新时代贵州大学生传承本土红色文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贵州是我国着名的革命老区和红色资源大省,拥有体量庞大的红色资源和内涵丰富的红色精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曾到贵州遵义视察,作出了“传承红色基因、讲好遵义故事”的重要指示,同时还在不同场合多次发表“要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的重要讲话。生长于贵州、成长于贵州的新时代贵州大学生流淌着红色血脉,是传承贵州红色文化的生力军。贵州大学生能否肩负起传承本土红色文化的时代重任,不仅直接关系到贵州大学生个人的健康成长,关系到贵州红色文化的繁荣发展,也深刻影响着贵州社会经济的进步与发展。为此,加强新时代贵州大学生传承本土红色文化研究势在必行,对贵州大学生传承现状的实证分析及对策研究既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又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本文以新时代贵州大学生为出发点,以本土红色文化传承为视角,首先,在理论层面对新时代大学生传承红色文化的研究依据与现实意义进行相应论述,将经典马克思主义关于文化传承的思想、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关于红色文化传承的理论特别是新时代习近平对大学生红色文化传承的新要求作为本文的根本遵循,并从社会价值与个体价值方面阐述了新时代大学生传承红色文化的价值意蕴。其次,介绍了贵州红色文化与贵州大学生的基本概况,梳理了贵州红色文化的生成、形态及特征,概述了贵州大学生的组成及区别于其他省份大学生的特性,并说明了贵州红色文化与贵州大学生的关联性。再则,在实证研究方面对贵州在校大学生认知、认同、践行和传播本土红色文化的情况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到新时代背景下贵州大学生传承本土文化存在掌握程度不足、认同情感矛盾、践行自觉性欠缺、传播效果有限和传承程度存在差异性等问题,并对造成这些问题的教育、环境及个人因素进行归因分析。最后,基于新时代贵州大学生传承本土红色文化的现实状况,以红色文化传承过程中的问题为导向,以推进红色文化传承和发展为方向,以贵州红色文化和贵州大学生的特征为切入点,从“知、情、意、行”四个维度提出了以高校教育为重点深化全面认知、以多元力量为依托激发情感认同、以红色精神为宝库培育意志品质、以自身建设为根本强化传承水平的路径,使新时代贵州大学生在认知认同贵州红色文化、传承践行贵州红色精神中树立热爱贵州、建设贵州、发展贵州的坚定信念,成为助推贵州社会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

陈永萍[5](2021)在《明代思州土司改土归流与黔东社会变迁研究》文中指出明代为经营西南,在今贵州地区大刀阔斧进行整治,永乐十一年(1413),对思州、思南土司进行改土归流,并在贵阳设立布政使司,标志贵州省的建立,思州土司改土归流使得黔东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发生一系列的社会变迁。政治上,废土司设流官,置府州县,由原来土司专制的一元社会向中央王朝统治社会转变;人口上,明代连续大规模的移民,大量汉族迁入黔东,人口增加,汉族与少数民族相互影响、融合,至清中叶汉族比重已超过当地少数民族;农业上,明朝施行军屯、民屯带来大量人口和先进的农耕技术,水利设施的陆续建设,使得贵州成片荒土得到开垦、粮食产量逐步提高;商业上,贵州本地丰富的矿产及木材资源吸引了全国各地的商人在贵州安居就业,同时水陆交通运输的发展和城乡集市的兴起带动了贵州商业贸易,在贵州形成各具特色的商业圈;文化教育上,明代贵州设司、府、州、县、卫等各级儒家官学,兴办书院、社学、义学等,开科取士,出现了“科举家族”和人才中心区域,阳明心学广泛传播,培养了大批心学后起,在全国形成了重大影响力,同时,佛教、道教在贵州大力传播,深入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寺庙、道观数量及传播范围大大提高,社会习俗改变,与中原趋同。明代黔东通过移民带来了中原先进的农业技术、儒释道文化等,这样持续、广泛的汉文化传播,使黔东处在大一统王朝治下,促进了黔东地区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发展,奠定了贵州的社会基础,使西南边疆与内地呈现一体化发展。

雷志远[6](2021)在《贵州务正道地区高铝岩系锂的存在形式和富集机制》文中研究指明务川-正安-道真(简称“务正道”)地区位于贵州省北部,是渝南-黔中铝土矿成矿带内重要的矿集区,属国家103个重要能源资源基地之一。区内二叠纪铝土矿矿床含铝岩系普遍发育Li的高度富集,但目前缺乏系统和深入的研究工作,新建矿山因此也未对伴生Li资源开展相应的综合利用规划和设计。为查清Li的富集特征,推进黔北铝土矿资源的综合利用,本次论文工作对区内铝土矿含铝岩系伴生Li的赋存形式及富集机制开展了系统研究。本论文以位于道真县池村的铝土岩剖面和务川县大竹园矿区巷道内的铝土矿矿床剖面为主要研究对象,同时对黔中地区石炭纪铝土矿成矿带部分典型矿床开展了对比研究。本次工作采用剖面元素地球化学、成矿岩系和可能源岩区Li同位素示踪研究以及粘土矿物X射线粉晶衍射(XRD)实验研究的方法,总结了区内铝土矿成矿岩系主要元素的分布特征、Li的富集与铝土矿矿床的空间关系,厘定了Li的赋存形式,并据此建立了区域铝土矿的成矿模式,探讨了Li的富集机制。道真池村剖面由中部铝土岩、上部和下部铝质粘土岩岩层组成,沿剖面样品的Al2O3含量与其SiO2、TFe2O3等主量元素和大多数微量元素含量间呈负相关关系,但与Li等元素的含量间呈正相关,这些特征指示在发生区域铝土岩化的过程中,该剖面的Al和Li元素同时发生了富集,即具耦合关系;大竹园剖面则显示了明显的差异,表现为在“三明治”式的铝土矿成矿岩系剖面中,达工业品位(Al2O3>55%)的中部铝土矿矿层的Al2O3含量与其Li含量间呈脱耦的负相关关系,而在剖面的上部和下部铝土岩-铝质粘土岩层中,元素间仍表现为池村剖面相似的正相关关系。务正道成矿区铝土矿成矿岩系普遍发育强烈的Li、W、Mo和部分高场强元素相对于大陆上地壳元素丰度的正异常,其中Li和W的含量已达到工业品位。该现象在黔中成矿带和部分三叠纪早期地层中也普遍存在,指示在贵州晚古生代铝土矿成矿作用过程中,存在来自富含稀有元素的岩浆岩物质参与,且这些物质可能由石炭纪至二叠纪持续为区内铝土矿矿床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物源。地表条件行为稳定的元素(immobile elements)地球化学示踪研究表明,在铝土矿成矿物质来源中,基性岩浆岩(火山熔岩或火山灰)的贡献占有重要比例,不仅为降低SiO2的饱和度(促进高岭石发生分解而形成铝的氢氧化物)和提供足够的铁质具有重要意义,也为后期铝土矿化的发生提供了重要条件,而系统的XRD实验研究表明,Li在铝土矿成矿岩系中发生富集的主要存在形式是其独立矿物锂绿泥石,而非其它粘土矿物或粘土矿物的吸附形式。与典型红土剖面顶部形成铁质壳层不同,区内铝土矿矿床中铁的富集层位于剖面下部粘土岩层,且仅在还原条件下稳定的黄铁矿大量出现于在强氧化条件下形成的成矿岩系剖面中,结合其它不同性质元素沿剖面的再分配行为,本论文提出了区域铝土矿矿床新的成矿机制:铝土矿矿化作用发生于古热带湿热气候条件下形成、位于古陆边缘的红土化剖面基础之上,当海岸平原发生海进时,海水携带的硫酸根与红土剖面内高含量的铁在氧逸度下降的条件下形成巨量黄铁矿;当海退发生时,剖面氧逸度重新增高,黄铁矿发生氧化分解,对介质产生强烈的酸化作用,诱发并促进了铝土矿矿化的发生。区内Li的富集成矿作用发生于沿海岸平原的区域红土化阶段,成矿物质主要由早期形成的岩浆岩型锂矿床经风化、剥蚀和搬运提供,而铝土矿矿化阶段则对原来富集于矿石层中的Li产生了显着的溶解-迁出作用,并以具高Li特征的致密块状矿石的形式于异地重新沉淀。

田雨薇[7](2021)在《建筑师在贵州乡建中的设计实践及作品解析研究(2010-2019年)》文中指出随着当下乡村建设的愈演愈烈,建筑师逐渐介入到乡村建设活动之中,这是建筑师群体在21世纪的工作中所面临的一项重大挑战,深受西方建筑学教育体系影响的当代中国建筑师们,在面对中国乡村建设时,在很大程度上是无先例可循的。文章通过文献归纳、典型案例比较分析、实地调研与访谈相结合的方法,探究建筑师在贵州乡建中的设计实践历程同时进行作品解析,总结些许贵州乡村建设的在地经验,为今后建筑师的乡村建设工作提供一些参考。文章第一部分对21世纪建筑师的乡村工作进行阐述,分析了21世纪以来建筑师介入乡村建设的两个主要推动因素,通过对2010-2019年建筑师在贵州乡建中的设计实践进行梳理,将建筑师在贵州乡建的设计实践分为三个阶段:即建筑师乡村建设的初步探索时期;建筑师乡村建设的深入设计时期;建筑师乡村建设的多元化发展时期。文章第二部分通过对建筑师在贵州乡建中的设计实践活动进行分析与作品解析,归纳总结出不同时段建筑师介入贵州乡村建设活动中的趋势、工作模式以及空间策略,从而探索不同的阶段性特征。文章第三部分进行总结与反思,归纳出建筑师在贵州乡建中的作品共性以及以上三个时段中趋势-模式-策略的转变,同时总结建筑师在乡村建设过程中已经发生了从“建筑师”向“建筑师+”职业转变,最后反思当下城市-乡村关系的转型。

刘莎[8](2020)在《流变与转型:金沙县酒文化研究》文中指出从人类发展史来看,酒绝非仅是作为客观物质而存在,而是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酒文化是以酒为载体,围绕酒产生的诸种仪式或行动构建的独特文化形态。民族性与时代性赋予酒文化鲜明的特性,与此同时,对日常生活事项产生重要影响。论文爬梳400余年发展史的金沙县酒文化,追踪以袁顺伦为代表的百年酿酒世家在时代变迁中的发展轨辙,以横纵时空序列探索地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自我调适,探索其在现代发展中的传承与转型。全文首置绪论、中置本论、尾置结论,本论共四章。绪论介绍了研究缘起,阐述了研究意义,厘清并述评了已有相关研究成果,明确了研究思路,明晰了研究方法,确定了研究内容与重难点,提出了研究的可能创新之处。第一章厘清了金沙县酒文化的源流脉络。从文本记载和口述历史逐项爬梳金沙县酒文化的发生源头、发育河流、发展路径,发现一江(乌江)、一河(赤水河)、一道(茶马古道)孕育了以源村乡、安底镇及安洛乡为中心向外辐射的酒文化圈。第二章钩沉了金沙县酒文化的历史缩影。依托田野调查获取的一手资料,渐次深描百年酿酒世家的老、中、青三代,廓清其与域内文化持有人的互动关系。沿自我视域审视,发现青年一代认为酿酒是一种责任,中年一代认为酿酒是一种生活,老年一代认为酿酒是一种回忆。沿他者视域审视,发现他者视域中的百年酿酒世家,青年一代认为袁家酒是可选可不选的,中年一代认为袁家酒是能选则必选的,老年一代认为袁家酒是没有也要选的。第三章追溯了金沙县酒文化的流变轨辙。比较传统与现代的祭祀、节庆及人生礼仪,发现酒文化的表现形式有较大变化,传统到现代的历史演进中,酒文化在仪式场域的形态变化是伴随社会变迁而变化的,变化中的相对稳定之处在于酒文化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媒介作用。第四章讨论了金沙县酒文化的现代转型。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符号消费、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资本、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产业讨论酒文化的当代价值,认为文化符号到文化资本的转向,将是未来酒文化变迁之径。文章最终认为,日常生活中的酒文化几乎渗透到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文学艺术和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酒文化及其制作技艺作为典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从文化资源转向文化资本的过程中,需要文化自觉,亦需要文化产业。

王蔓蔓[9](2020)在《贵州省茅台镇祭水习俗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水生万物”,人类的生存发展离不开水。人类社会缘水而生,依水而兴,由此也产生了丰富的关于水的物质和精神文化,并传承至今依然还保持着蓬勃的生机,甚至实现了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贵州省茅台镇就传承着一种独特的民间祭水习俗——重阳祭水。它既承载了茅台镇依水而兴的历史记忆,更体现了当代茅台镇在酿酒业为社会、文化、经济主体的语境下的文化特性。每年重阳节,茅台镇的酿酒师们、酒企、当地政府会通过多样的文化表达来开展祭水活动,以祈求酿酒过程顺利,产出茅台美酒。本文以“贵州省茅台镇祭水习俗”为研究对象,通过大量的田野调查和文献资料,对茅台镇祭水习俗的由来和当代流变进行考察,对茅台镇祭水习俗的特点、对象和仪式结构进行分析,以此探讨在茅台镇的社会共同体维系中祭水习俗所发挥的文化功能。全文首置绪论、中置本论、尾置结论,本论共四章。绪论介绍本选题的基本情况,包括选题的缘起和意义、相关研究现状、研究思路和方法以及创新与不足。本文是区域性民俗事项的研究,是以茅台镇祭水习俗为研究对象,茅台镇祭水的目的、祭祀对象、参祭人都与酒有关,通过梳理此项习俗的由来和发展情况,对其当代流变的多种形态进行分析,从而实现微视角度认识这一传统民俗文化。第一章是贵州省茅台镇文化生境。从宏观角度介绍了茅台镇祭水习俗的文化生境。此章下设三节,通过梳理文献和田野调查,分别介绍了茅台镇依水而居,依水而兴所具备的独特的自然环境、社会历史沿革和生产生活方式,以及代表性的社会文化,它们既是茅台镇祭水习俗活态传承的文化空间,也是其产生的文化根基。第二章是茅台镇祭水习俗的由来及流变。这一章是通过文献和田野资料的梳理,厘清了茅台镇祭水习俗的由来和发展过程。同时以平行的三节,分别介绍了茅台镇祭水习俗的当代流变形态,分别是:以政府和酒协为主导的赤水河畔的祭水大典、一家普通酒企在金龟井边举行的祭水典礼,以及民间酿酒师自发去禹王宫进行的祭拜活动。对这三种当代祭水习俗的文化流变形态,文中以大量的田野调查资料详细描述了仪式的过程,形成十分珍贵的记录。第三章是对茅台镇祭水习俗的文化解析。这一章以第二章的三场祭水仪式为对象,通过比较研究,对象分析和结构分析,首先,深入探讨了茅台镇祭水习俗具备的集体性、功利性、地域性和娱乐化的文化特征。其次,结合对茅台镇民间口头传统的搜集和分析,探讨当地人从对水的本体崇拜衍生出对龙、蝴蝶、禹王、天上飞仙为对象的水神崇拜,和以杜康为代表的行业祖师宗师崇拜。最后,借鉴仪式分析的“分离——阈限——融合三阶段理论”,分析了茅台镇祭水仪式过程。第四章对茅台镇共同体维系中的祭水习俗进行功能分析。这一章将茅台镇祭水习俗置于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视域下,对祭水习俗在茅台镇的发展中发挥的心理慰藉、凝聚功能;传承和保护传统文化;提升经济、塑造品牌;心理调适和娱乐休闲功能进行了论述。结语部分对前述研究进行了回顾,认为:水于茅台,是无私哺育的母亲,是产业兴盛的根基,是历史洪流的印记。对水的敬畏之心,早已深深烙印进茅台镇人的文化基因中;对水和由水而衍生的神灵的祭拜,已成为茅台镇人的一种日常生活方式。结语同时指出当前研究还存在的不足以及后继改进方向。

赵怡[10](2020)在《明清时期黔西南地区农业发展研究》文中提出黔西南地区与云南、广西交界,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它素有“西南屏障”、“滇黔锁钥”之称。整个地区基本属于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境内有北盘江、南盘江、两条较大河流,峡谷纵深,山高林密,地域温差大、全年降水较多。明清两代,随着大量移民的涌入,黔西南地区的农业得到较快发展并推动了商业等其他产业的发展,在诸多条件作用下,逐渐形成了极富地域性的农耕文化。本文选取明清时期黔西南地区的农业发展为研究对象,希望通过对黔西南地区农业发展的研究,能为相关研究提供个案,也为今天该地区的农业发展作出借鉴。文章主要分为六个部分,绪论部分简述了选题缘由以及目前学界的研究成果等,还对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第一部分主要介绍黔西南地区农业发展的背景,分为社会背景与自然环境两个部分。第二部分为黔西南地区农业发展模式的转变。第三部分论述了黔西南地区人口与垦田的变化。第四部分为黔西南地区农作物的种植情况。第五部分主要阐述了明清时期黔西南地区农业发展的特色及其影响。最后是结语部分,主要总结了明清时期黔西南地区农业发展的状况和特征。

二、论贵州黔北地区特色经济的发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贵州黔北地区特色经济的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构建中华传统乡村戏剧的学术生态空间——20世纪80年代以来乌江流域傩文化研究基点与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一、傩戏释义与傩文化探源
二、傩戏文本史料梳理与中国傩戏史建构
三、傩戏艺术审美形态研究
四、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传承、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研究

(3)地方志所见清至民国时期贵州番薯名称、属类及种植与贡献(论文提纲范文)

一、番薯的名称与属类
    (一)番薯的名称
    (二)番薯的属类
二、清代至民国时期番薯在贵州地区的种植和传播
    (一)清代番薯的种植与传播
    (二)民国时期番薯的种植和传播
三、番薯对贵州社会的贡献
    (一)解救饥荒、稳定社会秩序
    (二)丰富了贵州饮食文化
    (三)促进贵州经济发展
        1. 经济利益非常可观
        2. 促进了贵州经济多元化的发展
四、结语

(4)新时代贵州大学生传承本土红色文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一)选题依据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的思路、方法以及创新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创新
第一章 新时代大学生传承红色文化的理论依据和现实价值
    第一节 新时代大学生传承红色文化的理论依据
        一、经典马克思主义关于文化传承的思想理论
        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关于红色文化传承的论述
        三、新时代对大学生传承红色文化提出的新要求
    第二节 新时代大学生传承红色文化的现实价值
        一、新时代大学生传承红色文化的个体价值
        二、新时代大学生传承红色文化的社会价值
第二章 贵州红色文化与贵州大学生
    第一节 贵州红色文化的生成、形态及特征
        一、贵州红色文化资源的生成
        二、贵州红色文化资源的形态
        三、贵州红色文化资源的特征
    第二节 贵州大学生的组成及特性
        一、贵州大学生的组成
        二、贵州大学生的特性
    第三节 贵州红色文化与贵州大学生的关联性
        一、贵州大学生是传承本土红色文化的关键主体
        二、贵州红色文化是教化本地大学生的重要载体
第三章 新时代贵州大学生传承本土红色文化的现状
    第一节 新时代贵州大学生传承本土红色文化的调查分析
        一、掌握贵州红色文化的程度分析
        二、认可贵州红色文化的倾向分析
        三、弘扬贵州红色文化的情况分析
        四、传承贵州红色文化的影响分析
    第二节 新时代贵州大学生传承本土红色文化存在的问题
        一、对贵州红色文化缺乏全面深入的认知
        二、对贵州红色文化的认同心理存在矛盾
        三、践行贵州红色文化的自觉性有待提高
        四、传播贵州红色文化的行为效果较有限
        五、传承贵州红色文化的程度有一定差异
    第三节 影响新时代贵州大学生传承本土红色文化的归因
        一、影响传承贵州红色文化的环境因素
        二、影响传承贵州红色文化的教育因素
        三、影响传承贵州红色文化的个体因素
第四章 推进新时代贵州大学生传承本土红色文化的对策
    第一节 以高校教育为重点,深化贵州大学生的全面认知
        一、把贵州红色文化纳入高校人才培养体系
        二、让贵州红色文化进入大学生课堂教学
        三、将贵州红色文化引入大学生实践平台
        四、使贵州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第二节 以多元力量为依托,激发贵州大学生的情感认同
        一、注重以政府为主导的红色资源开发
        二、加强以家庭为基础的红色传统教育
        三、营造以社会为平台的红色文化氛围
        四、拓展以网络为工具的红色信息传播
    第三节 以红色精神为宝库,培育贵州大学生的意志品质
        一、以贵州红色精神坚定大学生革命理想信念
        二、以贵州红色精神培植大学生为国为民情怀
        三、以贵州红色精神养成大学生艰苦奋斗品质
        四、以贵州红色精神造就大学生民族团结意志
    第四节 以自身建设为根本,强化贵州大学生的传承水平
        一、提升贵州大学生学习红色文化的自主力
        二、提高贵州大学生弘扬红色文化的意志力
        三、增强贵州大学生践行红色文化的行动力
        四、加强贵州大学生传播红色文化的创新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新时代贵州大学生传承本土红色文化调查问卷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5)明代思州土司改土归流与黔东社会变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问题缘由及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述评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四、相关概念界定
第一章 明代思州土司改土归流与黔东制度变迁
    第一节 明代思州土司改土归流
        一、思州地理沿革
        二、明代思州土司改土归流原因
        三、明代思州土司改土归流过程
    第二节 地方权力结构变动
        一、从间接到直接的政治地位
        二、从习惯法到国家法
第二章 明代思州土司改土归流与黔东经济变迁
    第一节 改土归流后黔东农业发展
        一、土地开垦面积增加
        二、水利设施增多
        三、农业产量提高
    第二节 改土归流后黔东地方商业圈逐步形成
        一、商品运输网道流通
        二、种植经济作物
        三、城镇市场萌芽
    第三节 改土归流后黔东工业发展
        一、汞矿业加快发展
        二、木材业兴盛
第三章 明代思州土司改土归流与黔东文化教育变迁
    第一节 改土归流后黔东儒学及科举发展
        一、推广各级儒学
        二、科举应试
        三、儒家区域文化形成
    第二节 改土归流后黔东宗教传播
        一、佛教广泛传播
        二、道教发展
    第三节 改土归流后黔东社会习俗嬗变
结语
参考文献
    (一)历史文献
    (二)专着
    (三)期刊
    (四)硕博论文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6)贵州务正道地区高铝岩系锂的存在形式和富集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介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全球锂资源基本特征
        1.2.2 Li基本地球化学性质
        1.2.3 Li同位素及其在化学风化和成矿物质来源示踪研究中的应用
        1.2.4 铝土矿矿床中Li的富集现象
        1.2.5 存在主要问题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3.1 含铝岩系锂富集空间特征
        1.3.2 Li主要赋存形式
        1.3.3 锂富集机制与成矿分析
        1.3.4 技术路线
    1.4 完成主要实物工作量
第二章 地质背景与成矿区带划分
    2.1 区域地质
        2.1.1 区域构造
        2.1.2 区域地层
        2.1.3 区域矿产
    2.2 矿床地质
        2.2.1 矿体特征
        2.2.2 矿石特征
    2.3 成矿区带划分与古地理环境
        2.3.1 成矿区带划分
        2.3.2 古地理环境
第三章 样品采集与分析
    3.1 样品采集
    3.2 分析方法
        3.2.1 主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分析
        3.2.2 X射线粉晶衍射分析
        3.2.3 Li同位素分析
        3.2.4 扫描电镜微观观测
第四章 地球化学特征
    4.1 主量元素特征
        4.1.1 Al-Si-Fe含量特征
        4.1.2 黔北剖面主量元素变化特征
        4.1.3 黔中成矿带
        4.1.4 六枝郞岱剖面
    4.2 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4.2.1 REE组成特征
        4.2.2 多元素蛛网图特征
        4.2.3 黔北剖面微量元素变化特征
    4.3 铝土矿矿床和基底岩系Li同位素特征
第五章 成矿元素Li与含铝岩系的相互关系
    5.1 锂的富集特征
        5.1.1 锂的普遍富集现象
        5.1.2 Li含量与主量元素和矿石类型关系
    5.2 铝土岩和铝土矿剖面锂富集行为差异
    5.3 矿区Li与含铝岩系的空间关系
        5.3.1 Li与含铝岩系的关系
        5.3.2 Li与铝土矿矿层的关系
        5.3.3 Li与矿层顶板、底板岩层的关系
第六章 Li的赋存形式
    6.1 矿床XRD特征
        6.1.1 样品采集
        6.1.2 全岩样品XRD分析
    6.2 粘土矿物纯化和分步实验鉴定
    6.3 Li与粘土岩的相关性分析
第七章 Li的成矿作用分析
    7.1 铝土矿成矿岩系物质来源
    7.2 铝土矿的形成机制
        7.2.1 黄铁矿化与铝土矿矿化
        7.2.2 铝土矿成矿模式
    7.3 Li富集成矿与铝土矿成矿作用的关系
第八章 主要认识、创新点和展望
    8.1 主要认识和结论
    8.2 论文创新点
    8.3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表1 务正道、黔中矿带成矿岩系和郞岱泥质岩样品主量和微量元素组成
附表2 大竹园矿区钻孔采样主微量分析结果表

(7)建筑师在贵州乡建中的设计实践及作品解析研究(2010-2019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相关概念界定
        1.2.1 乡建
        1.2.2 建筑师设计实践
    1.3 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对象的选取
        1.3.2 研究内容与研究问题
    1.4 目的与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归纳及量化分析
        1.5.2 典型案例比较解析
        1.5.3 实地调研与访谈相结合
    1.6 国内外研究现状
        1.6.1 国外研究现状
        1.6.2 国内研究现状
        1.6.3 现状存在的问题
    1.7 研究框架
第二章 21 世纪的建筑师乡村工作概述
    2.1 建筑师介入乡村建设现象解析
        2.1.1 国家层面的政策引导
        2.1.2 建筑学层面的设计思考
        2.1.3 建筑师大规模下乡运动的起点:汶川地震灾后重建计划
    2.2 建筑师在贵州乡建中的设计实践时间节点梳理
第三章 建筑师乡村建设的初步探索时期(2010-2014 年)
    3.1 2010-2014 年乡村建设背景及建筑师乡建设计实践
        3.1.1 国家政策引导下的乡村建设
        3.1.2 典型案例与建筑师下乡路径
    3.2 西线工作室:建筑师感知下的地域性表达
        3.2.1 由地缘秩序引发的空间生产
        3.2.2 空间氛围营造与公共生活模型
        3.2.3 表现地域特色的复合建造模式
        3.2.4 建筑师思想观念的单向输出
    3.3 前人建筑文化工作室:建筑师意识中的从传统到创新
        3.3.1 从修复传习的乡村实践到创新发展的乡土实践
        3.3.2 贵州乡建中建筑师身份多元转型的萌芽
    3.4 袁咨桐故居组团改造:对“新”传统的尊重
        3.4.1 “新”传统与“旧”传统的回应
        3.4.2 设计与施工的偏差带来的启示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建筑师乡村建设的深入设计时期(2015-2017 年)
    4.1 2015-2017 年乡村建设背景及建筑师乡建设计实践
        4.1.1 国家政策引导下的乡村建设
        4.1.2 典型案例与建筑师下乡路径
    4.2 两种主流的整体村落建设模式:雨补鲁村与中关村
        4.2.1 整体村落空间规划设计
        4.2.2 建筑改造更新模式
        4.2.3 公共空间主题导向的挖掘及设计策略
        4.2.4 乡建五年后的凋敝与衰败:中关村乡村建设启示
    4.3 茅贡计划:从乡村建设到乡镇建设
        4.3.1 茅贡计划:寻找乡建的另一种可能
        4.3.2 “廊”——作为建筑整合的空间语言
        4.3.3 乡建工作:不仅仅是盖房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建筑师乡村建设的多元化发展时期(2018-2019 年)
    5.1 2018-2019 年乡村建设背景及建筑师乡建设计实践
        5.1.1 国家政策引导下的乡村建设
        5.1.2 典型案例与建筑师下乡路径
    5.2 黄岗实践:重塑乡村的循环共生
        5.2.1 厕所的改良:传统农耕体系的重建与更新
        5.2.2 事件与物件介入乡村建设
        5.2.3 黄岗后记:为村民而设计
    5.3 楼纳国际建筑师公社:未来乡村的探索
        5.3.1 起点:露营装置设计活动
        5.3.2 未来乡村的诗意重建
        5.3.3 多产业集群带动乡村转型发展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反思
    6.1 建筑师在贵州乡建中的作品共性归纳
        6.1.1 对传统建造方式的持续关注
        6.1.2 日常空间与精神空间的并置设计
        6.1.3 建筑师在贵州乡建中的设计工作方法要点总结
    6.2 趋势-模式-策略的转变
        6.2.1 贵州乡建的当代示范价值
        6.2.2 贵州乡建的不足之处与反思
    6.3 从“建筑师”到“建筑师+”
    6.4 城市-乡村关系的转型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附录B:图片索引
附录C:访谈笔录——无名营造社创始人兼主持建筑师陈国栋

(8)流变与转型:金沙县酒文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与意义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三、研究目的、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思路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创新与不足
        (一)研究创新
        (二)研究不足
第一章 金沙县酒文化的源流脉络
    一、发生源头:文本记载和口传文化
        (一)文本记载
        (二)口传文化
        (三)现代转型
        (四)边际影响
    二、发育河流:一江一河
        (一)一江:乌江沿岸
        (二)一河:赤水河上游
    三、发展路径:茶马古道(盐茶古道)
        (一)金沙清池万寿宫
        (二)金沙罗马街“兴盛隆”商号
        (三)盐运促进新场繁荣
第二章 金沙县酒文化的历史缩影
    一、宗族关系与家族谱系
        (一)宗族与家庭
        (二)技艺与传承
    二、酿酒世家与传承意愿
        (一)老年一代:酿酒是一种回忆
        (二)中年一代:酿酒是一种生活
        (三)青年一代:酿酒是一种责任
    三、酿酒世家与消费群体
        (一)老年一代:没有也要选的袁家酒
        (二)中年一代:能选则必选的袁家酒
        (三)青年一代:可选可不选的袁家酒
第三章 金沙县酒文化的流变轨辙
    一、祭祀中的酒文化
        (一)传统祭祀中的酒文化
        (二)现代祭祀中的酒文化
    二、节日中的酒文化
        (一)传统节日中的酒文化
        (二)现代节日中的酒文化
    三、婚俗中的酒文化
        (一)传统婚俗中的酒文化
        (二)现代婚俗中的酒文化
第四章 金沙县酒文化的转型发展
    一、金沙县酒文化的当代价值
        (一)历史文化价值
        (二)社会文化价值
    二、金沙县酒文化的发展策略
        (一)酒文化资源品牌化
        (二)酒文化资源资本化
        (三)酒文化资源产业化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科研成果
附录1 田野调查日志
附录2 酿酒世家袁氏家训
附录3 非结构式访谈提纲
附录4 访谈实录(摘录)
附录5 田野调查日记(摘录)
附录6 田野调查掠影

(9)贵州省茅台镇祭水习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缘起与意义
        (一)选题缘起
        (二)选题意义
    二、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一)国外祭水习俗研究综述
        (二)国内祭水习俗研究综述
        (三)茅台镇祭水习俗研究
    三、概念界定
        (一)民间习俗
        (二)祭水
    四、研究方法与资料来源
        (一)文献研究法
        (二)田野调查法
    五、创新之处与不足之处
        (一)创新之处
        (二)不足之处
第一章 贵州省茅台镇文化生境
    一、独特的自然环境
        (一)地势地貌
        (二)气候特征
        (三)独特的农作物
    二、社会历史沿革和生产生活方式
        (一)社会历史沿革
        (二)生产生活方式
    三、丰富的社会文化
        (一)盐运文化
        (二)酒文化
        (三)长征文化
第二章 茅台镇祭水习俗的由来及流变
    一、茅台镇祭水习俗的由来和近代发展
        (一)茅台镇祭水习俗的由来
        (二)茅台镇祭水习俗的近代发展
    二、赤水河畔的祭水大典
        (一)祭水大典的准备
        (二)祭水大典的展演过程
    三、金龟井边的祭水典礼
        (一)祭水典礼的准备
        (二)祭水典礼的展演过程
    四、禹王宫中的神灵祭拜
第三章 茅台镇祭水习俗的文化解析
    一、茅台镇祭水习俗特征分析
        (一)集体性
        (二)功利性
        (三)地域性
        (四)娱乐性
    二、茅台镇祭水习俗对象分析
        (一)水神崇拜
        (二)酒神崇拜
        (三)祭水习俗对象的演变
    三、茅台镇祭水仪式结构分析
        (一)分离阶段
        (二)阈限阶段
        (三)交融阶段
第四章 茅台镇共同体维系中的祭水习俗功能分析
    一、心理慰藉和凝聚业内人员的功能
        (一)心理慰藉
        (二)凝聚业内人员
    二、传承和保护传统文化的功能
        (一)传承茅台镇传统祭水习俗
        (二)保护茅台镇传统祭水习俗
    三、发展经济和文化产业的功能
        (一)增加个人及家庭收入
        (二)促进茅台镇酒文化产业的发展
    四、心理调适和娱乐休闲的功能
        (一)日常生活的调节器
        (二)节日活动的载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科研成果
附录 田野调查图像

(10)明清时期黔西南地区农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四)概念界定
一、明清时期黔西南地区农业发展的背景
    (一)明清时期政府刺激农业开发的政策
    (二)明清时期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
二、明清时期黔西南地区农耕模式的转变
    (一)明清以前黔西南地区农业发展概况
    (二)明清时期黔西南地区农业技术的进步
三、明清时期黔西南地区的人口和垦田
    (一)明清时期黔西南地区人口的变化
    (二)明清时期黔西南地区的土地开垦
    (三)明清时期黔西南地区的田赋和仓储
四、明清时期黔西南地区农作物的种植
    (一)粮食作物的种植
    (二)经济作物的种植
    (三)明清时期黔西南地区农作物种植结构的变迁
五、明清时期黔西南地区农业发展的特色与影响
    (一)明清时期黔西南地区农业发展的特色
    (二)明清时期黔西南地区农业发展的积极影响
    (三)明清时期黔西南地区农业开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四、论贵州黔北地区特色经济的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 [1]构建中华传统乡村戏剧的学术生态空间——20世纪80年代以来乌江流域傩文化研究基点与趋势[J]. 张羽华,余继平.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21(06)
  • [2]贵州作家寿生创作研究[D]. 王巡. 贵州师范大学, 2021
  • [3]地方志所见清至民国时期贵州番薯名称、属类及种植与贡献[J]. 权春燕. 六盘水师范学院学报, 2021(03)
  • [4]新时代贵州大学生传承本土红色文化研究[D]. 谭天. 贵州师范大学, 2021(09)
  • [5]明代思州土司改土归流与黔东社会变迁研究[D]. 陈永萍. 贵州师范大学, 2021(12)
  • [6]贵州务正道地区高铝岩系锂的存在形式和富集机制[D]. 雷志远. 中国地质大学, 2021(02)
  • [7]建筑师在贵州乡建中的设计实践及作品解析研究(2010-2019年)[D]. 田雨薇.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1)
  • [8]流变与转型:金沙县酒文化研究[D]. 刘莎. 贵州民族大学, 2020(01)
  • [9]贵州省茅台镇祭水习俗研究[D]. 王蔓蔓. 贵州民族大学, 2020(01)
  • [10]明清时期黔西南地区农业发展研究[D]. 赵怡. 贵州师范大学, 2020(12)


铝土矿论文 贵州民族论文 贵州论文 中国习俗论文 红色文化论文

上一篇:多媒体课件制作与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下一篇:关于资本运作形式的划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