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中国氧化铁颜料前景广阔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中国氧化铁颜料前途光明(论文文献综述)

周叙辛[1](2021)在《金宇澄小说的空间叙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高艳琼[2](2018)在《三种叙述中的上海故事 ——以《长恨歌》《租界》《繁花》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上海在近现代史上的异军突起,文学中对上海的叙述也形成了其特有的地位。自《海上花列传》开创了上海叙事的先例以来,对上海的书写所采取的主动偏离主流宏大叙事的态度,对日常人生的关注及对上海都市独特的城市景观进行呈现成了上海叙述者们得以延续和继承的传统。海派文学形成的历史虽不算长久,但对上海书写方式所进行的尝试却从未止步。虽韩邦庆的日常性叙事对上海叙述造成了不可忽视的影响,但上海叙述的后继者们仍在不停地尝试着为海派文学开辟新的书写空间,且颇见成效。当下的三位上海书写者笔下的上海故事,即王安忆的《长恨歌》(1995年)、小白的《租界》(2011年)、金宇澄的《繁花》(2012年),即显示了他们书写新的上海故事的野心及对前辈们的上海书写提出的挑战。这三部作品的成书时间虽然接近,但却写了三个完全不同的上海。本文即欲从这三种不同的上海叙述(本文所讲的“上海叙述”即三部作品中的上海故事,或是作者以某种特定的表达方式对上海的书写)来论述海派文学的魅力及上海书写者对此的延续与更新。本文将主要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主要从三部作品中对上海公共空间如区域、街道及私人空间住所等的描写出发,来探讨上海独特的空间形态对人际关系的影响,及在这种带有明显阶级差异的空间下的人们的生存状态。另外,通过与“他者”的对照来更进一步了解上海这座城市。二是分析在这三部作品中出现的人及他们所具的象征意义,他们或代表了上海生活的底子,或是这座城市的灵魂所在,亦或是特殊年代里的特殊存在。透过这群上海人面对命运的跌荡起伏所采取的应对方式,我们或许能窥见一丝上海的存在之思。三是论述三本上海故事中作者对故事时间的选取及故事中时间的呈现形态,探讨这种选取背后所代表的作者对历史的态度。王安忆的流年史是否代表她认为历史是可以把握的,金宇澄设置的两条并行的时间线是否说明他对历史之信心的坍塌,认为今不如昔,小白独独选了一九三一年的五月十九日到七月十九日这短短的两个月的时间,且以“蒙太奇”式的方式呈现,这是否说明作者认为历史就是一种破碎的拼接。我们能感觉到这三位作者的上海书写所重视的东西是各异的:显然,王安忆所重视的是对故事的描写,小白则让租界中的各色人马纷纷登场说出他们各自的声音,《繁花》虽设置了两条时间线,但我们可以明显感觉到,在这两条并行线的对比下,金宇澄所重视的是对上海气息的追忆,弥漫着回忆的氛围。四是探讨这三人的当下上海书写所产生的意义。他们三人的“上海”城,不管如何真实地再现了昔日上海情景,本质上都是虚构的,他们所呈现的城市地图是修改过后的,以达到重建他们自己的“上海故事”的目的。他们在新的文化语境与文学史背景下对上海的重建既是对书写上海的回应,也以“新的书写”更新了上海书写传统。

金淑兰[3](2017)在《中华化学工业会研究(1922-1949) ——兼论民国时期专门科学社团的社会角色》文中认为化学工业是科学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同发展生产力、保障人类生活生产必需品以及国防建设和应对战争等密不可分,不仅对于历史上的产业革命和当代的新技术革命有重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并且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地位。中华化学工业会由欧美归国留学生于1922年在北京创建,是我国第一个化学工业学术团体,它荟聚了大批的化工人才,不仅为后来相继成立的专门学术团体起到了示范和带领作用,而且还推动了民国时期高等化学与化工教育的发展,从而为我国化学工业的建制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中国现代化工事业的发展也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通过查阅文献发现,目前国内学术界尚缺乏对中华化学工业会的系统性研究。本文通过发掘大量第一手资料,运用史料分析、文献解读、比较分析等方法,以学会承担的社会角色为主线,研究了中华化学工业会自1922年创建至1949年整个民国时期的发展历程,以及为我国化学工业事业发展所做出的贡献。本文的主要工作有:(1)首次全面系统地厘清了中华化学工业会创立、发展以及组织变迁的历史过程,揭示了其产生的社会背景与现实条件。这部分内容为完善我国近代化工体制和体系的建立与完善过程提供了参考资料,弥补了我国化工史和技术史史界对相关专题研究的不足。(2)运用社会学方法探讨学术团体所承担的社会角色,及其随社会变迁所进行的角色调适。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中华化学工业会的社会角色经历了从化工知识普及向化工知识研究的转变,而另一种社会角色——服务于化工实业界则一直伴随并贯穿始终。通过分析认为,除以上所述,中华化学工业会的社会角色还表现在:构建了中国高等化学教育体系;开启了中国化工教育,培养了大批的化工人才;为中国的化学工业建制化奠定了基础。可见中华化学工业会的社会作用和影响不仅仅只表现在与化学工业有关的产业经济方面,甚至还涉及与化学工业相关的社会问题,作为学术团体,其社会角色具有多元性和可变性。(3)详细地梳理了1922-1949年中华化学工业会的主要工作成就及其对中国化工事业的影响。包括化学工业普及方面,如搜集并发布化学工业新闻、举办通俗演讲、翻译化工着作,创办化工普及类刊物《化学世界》;化学工业研究方面,如学会的科研体制化过程、化工学术研究和交流的平台建设、以中华化学工业会会员和会刊为主所进行的化工学术研究等;促进实业界与化学界相结合所做的各种努力,如组织学者参观工厂、调查国内化工业现状、为化工企业提供技术咨询、协助举办化工展览。这些史料的挖掘和分析有助于全面认识中华化学工业会对于中国化工事业建设的突出贡献,以及推动中国化学工业建制化的积极作用。(4)对中华化学工业会在化工学术研究方面作出的贡献给予客观的评价。受条件所限,民国时期国内关于化工研究方面的突出成果并不多见,但以中华化学工业会会员为主、以中华化学工业会会刊为载体刊发的大量文章实用性极强,对于科研同行具有较高的参考和借鉴作用。(5)在挖掘中华化学工业会史料的基础上,总结了我国近现代化学工业的发展特点。总体上看来,1922-1949年,我国国内的产品生产工艺简单,多为传统手工制作或家庭小作坊式的生产方式,国内许多储备丰富的生产原料,仍处于粗放式加工阶段。通过分析影响民国时期化学工业发展的社会条件,剖析政府在化学工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以及专门学术团体对于社会的影响,进一步揭示探讨了中华化学工业会在我国近现代化学工业体制化进程中扮演的角色。

贺迅[4](2016)在《基于清洁生产的涂料污染治理及丙烯酸酯光固化涂料合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素有“美丽的外衣”之称的涂料,被广泛应用于工业、农业和人类日常生活等方面,已经成为人们美化环境及生活的重要产品,同样也是国民经济和国防工业不可或缺的重要配套工程材料。全球范围内对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重视使得涂料行业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涂料的污染和毒性,以及涂料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污染问题已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重视。涂料的成分十分复杂,含有很多种类的有机化合物。涂料生产过程的污水不规范处理排放,以及分散的涂装环节,废弃涂料包装物往往成为移动污染源。涂料生产中需要洗涤的设备较多,如调漆缸、过滤器及过滤介质、贮罐、贮槽,生产、运输、贮存场所物料的跑、冒、滴、漏或意外事故都需要清洗,这部分洗涤水也是涂料工业生产废水的重要组成部分。涂料生产和使用过程中也有可能带来重金属污染。由于无机染料通常是从天然矿物质中提炼并经过一系列化学物理反应制成,因此难免夹带微量的重金属杂质。另外,也来自于生产时加入的各种助剂,如催化剂、防污剂、消光剂和各种填料中所含杂质。此外涂料用品如汽车等在报废以后,漆膜中所含的这些重金属元素也会随之进入环境,造成环境的重金属污染,进而危害人类。本文通过经济且环保的微生物法对涂料废水和固废中的有机污染物和重金属进行处理,并提出了几种新型、环保的紫外光固化涂料的合成方法,实现了清洁生产的要求。本文的具体研究工作和成果包括以下6个部分内容:本文第1部分提出了微生物絮凝剂与聚合氯化铝(PAC)复配处理涂料废水的技术,本实验室采用红球菌生产絮凝剂,并与聚合氯化铝进行复配,用以处理涂料生产工业废水中的高浓度COD和色度,运用响应面分析法(RSM)对实验进行统计学设计与数据分析,优化絮凝条件,最大限度地去除涂料废水中的COD和色度。实验过程中发现微生物絮凝剂与pH值对于絮凝作用的实现具有决定作用;Ca2+可以通过架桥作用促进有机污染物的絮凝沉降和去除,而过量的Ca2+吸附于带负电的微生物絮凝剂分子的官能团上,降低了胶体颗粒与微生物絮凝剂的结合;当微生物絮凝剂在较高投加量下,少量的PAC就能达到显着效果。实验确定了涂料废水的最佳絮凝条件为微生物絮凝剂47 mg/L, PAC 39 mg/L, pH值8.2,CaCl2 0.38 g/L,搅拌强度210r/min。最佳絮凝条件下,微生物絮凝剂对涂料废水中COD和色度的去除率分别达到77.6%和68.9%。本文第2部分以鼠李糖脂单糖脂和Tween 80作为表面活性剂的代表,研究了这两种表面活性剂对热带假丝酵母CICC 1463和假单胞菌ATCC AB93188降解涂料废水中苯酚的影响,并将这两种表面活性剂的影响作用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鼠李糖脂和Tween 80对这两种苯酚降解菌都有一定的影响。鼠李糖脂的作用对这两种菌体的生长都有促进作用,且使苯酚的生物降解速率加快,这有可能是因为鼠李糖脂与苯酚形成聚集体,使得游离的苯酚浓度降低,从而缓解了苯酚对菌体的毒性作用。对于Tween 80,这种化学表面活性剂对这两种菌体的生长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且菌体生长期滞后,这可能是因为苯酚和Tween 80的毒性共同作用抑制了菌体的生长。但是对于苯酚的生物降解过程,Tween 80的作用使得假单胞菌对苯酚的降解受到抑制,却促进了热带假丝酵母对苯酚的降解,该现象可能是因为微生物种属对苯酚和Tween 80的耐受性不同。本文第3部分为利用Fe304磁性纳米粒子固定化角质酶对涂料生产过程中所产生废水中的DEHP进行吸附降解的研究。由于Fe304磁性纳米粒子的结构可对角质酶分子起束缚支撑作用,固定化角质酶较游离角质酶的pH、热稳定性及储存稳定性都有所提升。将固定化角质酶用于DEHP的处理,反应温度为30~50。C时,pH值为6.0~9.0时,处理效率均达到60%以上。Fe304磁性纳米粒子固定化角质酶吸附降解材料对2 mg/L的DEHP的去除效率可达81%,其中酶法水解大约占到78%,且降解产物无二次污染。较广的反应温度、pH值适用范围以及合理的用量比例说明固定化角质酶在实际应用中有较好的前景。在处理实际涂料生产过程中含少量重金属离子的废水时,在pb2+浓度为10 mg/L时,固定化角质酶对DEHP的处理效率可保持68.4%,而pb2+处理效率可达21.6%。循环使用固定化酶处理DEHP达5次时,处理效率可保持75%,循环使用达8次时,处理效率仍可保持70%,表明了固定化角质酶良好的重复利用性,酶的使用效率得以提高、降低了使用成本。本文第4部分提出了一种联合农业废物稻草秸秆和白腐菌去除涂料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含pb2+废水的方法。该部分研究考察了不同初始pH和不同初始pb2+浓度下该方法对pb2+吸附效率的变化,白腐菌黄孢原毛平革菌生物量的变化,草酸含量的变化以及稻草秸秆结构的变化。实验结果表明,经过21 d的发酵之后,在低浓度的初始pb2+浓度(100 mg/L和200 mg/L)下,体系当中大部分的游离态pb2+都被去除,它们的去除率分别为97.6%和95.3%;在初始pb2+浓度为100 mg/L时,黄孢原毛平革菌生物量最大,随着初始pb2+浓度增大,其生物量逐渐减小;草酸含量随时间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在第6d达到最大(在初始pb2+浓度400 mg/L时为第9d达到最大),在不同的初始pb2+浓度下,体系中都有较高浓度的草酸存在,说明pb2+可能具有促进黄孢原毛平革菌产生草酸的能力。本文第5部分为利用黄孢原毛平革菌对涂料固体废物中重金属铅污染的微生物修复研究。该研究考察了黄孢原毛平革菌堆肥修复重金属铅过程中有机质含量的变化、微生物量碳的变化、木质素过氧化物酶和锰过氧化物酶酶活的变化以及重金属铅的形态变化,分析了黄孢原毛平革菌对涂料固体废物中重金属铅的稳定固化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堆体微生物量碳均呈现先大幅度上升再下降再小幅度变化的趋势,添加重金属铅后将抑制土着微生物的生长,但是黄孢原毛平革菌对重金属铅有一定的抗性作用。含重金属铅的固体废物接种黄孢原毛平革菌修复42d后,重金属铅由不稳定且潜在危害性大的水溶解态和碳酸盐结合态向比较稳定且无危害的残渣态转化,即起到了稳定钝化重金属铅的作用,证实了微生物修复技术处理含重金属铅的涂料固体废物的可行性。本文第6部分为针对现有光固化树脂线性结构、稳定性不理想的缺点,引入了具有四官能团空间结构的季戊四醇。研究合成了两种稳定性好、机械性能优良、原料易得且价格低廉、用途广、利于工业规模化生产的基于2,4甲苯二异氰酸酯具有星型结构四官能团丙烯酸酯光固化树脂。这两种树脂经光引发交联后形成网状立体结构,具有机械强度高,硬度高,韧性好,耐磨性强等优点,可作为UV耐磨涂料的交联剂和主体树脂;另外,引入具有六官能团的双季戊四醇(DPE),合成了一种高官能度、耐磨擦、防刮伤、耐候、耐黄变的透明的可紫外光固化的聚氨酯丙烯酸酯。DPE具有典型的星型结构,含有较大的空间结构,能够形成较大的屏蔽作用,使酯基十分稳定,DPE应用于涂料中能弥补醇酸树脂耐水、耐潮、耐碱性能差的缺点。由双季丙烯酸酯合成的涂料,在紫外光照射下固化速度快,形成了一种耐磨、耐刮、耐候、透明的防腐蚀涂层。这种涂料可用于建筑物玻璃外侧、其它涂料的外层、石油工业中等,高官能度可以加快UV固化速度。本论文利用不同的生物治理方法对涂料生产以及应用过程中产生的有机污染物和重金属进行去除或稳定,并通过引入空间结构合成新型涂料。由于新型涂料的优势性使得涂料的清洁生成易于实现,而早期涂料生产带来的环境污染,也可通过上述研究内容进行高效治理。该研究为实现涂料行业的清洁生产目标奠定了理论基础。

陈来保[5](2009)在《赤泥回收利用工艺的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以山东某铝厂提供的废弃物赤泥和工业盐酸为原料,采用最简单的化学沉淀方法,把不同的非金属和金属化合物(二氧化硅、氧化铁红、氢氧化铝和无水氯化钙)从成分复杂的赤泥中有顺序的分离出来,并加以提纯。根据探索性试验和单因素试验结果,确定了影响赤泥有用元素提取的主要因素有: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和反应固液质量比。为了研究探讨不同因素对有用元素提取率的影响,设计并进行了正交试验,最终确定了最优试验条件:固液质量比为1:3,反应温度为50℃,反应时间为90min。通过试验与测试表征,针对主要影响因素变化对有用元素提取率高低的影响进行了理论分析,试验结果与理论分析一致。对提取物质的性质与应用进行了简要阐述。试验研究与理论分析表明,所制订的试验工艺可行,技术路线正确,能够实现赤泥全部有用成分的综合回收利用,并且整个回收过程中不再产生其它废弃物。这一研究成果将对后续的中试以及工业化大规模生产具有一定的指导与借鉴作用。

张有政[6](2009)在《醋酸—水物系萃取分离基础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长期以来,醋酸废水的处理一直是困扰许多企业的技术难题。研究醋酸、水的有效分离不仅可以带来经济和社会效益,同时对于化工分离、化工环保等学科的发展也具有重要作用。在工业生产中,大量精确可靠的流体相平衡数据是实现萃取精馏工艺的设计改造、挖潜创新及选择最佳工艺条件的基础条件,同时在化学工程领域,流体相平衡数据的测定和热力学模型的研究也是十分重要的内容。本研究中,采用自制的液液相平衡釜测定了常压下醋酸—磷酸二异辛酯—水、醋酸—乙酸正戊酯—水两个三元体系30℃、80℃两个温度下的液液相平衡数据,根据实验数据绘制出两个物系在30℃、80℃两个温度下的相图,并系统的比较和分析了这一体系的相平衡行为,为后续实验研究打好了基础。本研究对乙酸正戊酯—醋酸—水、磷酸二异辛酯—醋酸—水两个三元体系30℃、80℃两个温度下的液液相平衡数据进行关联计算。通过改进的单纯形法,采用新的目标函数对数据进行了回归,得到了修正的UNIQUAC能量参数。同时比较了不同的目标函数。利用得到的修正的UNIQUAC能量参数,采用Newton-Raphson法推算了乙酸正戊酯—醋酸—水三元物系的液液相平衡,并计算了推算值与实测值的平均误差与均方根误差。通过硝化、还原两步法改性重油制备醋酸萃取剂,改性的重油对于低浓度醋酸具有一定的萃取能力。实验通过不断改进重油改性方法,初步优选出了适合重油改性的硝化剂、还原剂、稀释剂以及合适的改性重油破乳的方法。本论文研究了两种高沸点萃取剂对醋酸的萃取性能,并开发合成一种廉价的萃取剂,为后续的分离萃取工艺打下基础。

李威[7](2008)在《硫铁矿烧渣应用制备生态安全性水处理絮凝剂的应用基础研究》文中提出絮凝是水处理中净化水质的常用手段和方法,目前常用的传统絮凝剂聚合氯化铝(PAC)和聚丙烯酰胺(PAM)等在水处理中均易产生二次污染,聚合氯化铝水解后产生的铝离子通过饮用水进入人体导致贫血和大脑痴呆等疾病,聚丙烯酰胺水解后产生的丙烯酸和有机胺等有机污染物同样危害人体健康。因此,研制一种生态安全性高的絮凝剂是当前水处理领域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另一方面,硫铁矿烧渣等铁矿废弃物是硫酸工业的固体废弃物,硫铁矿烧渣的综合利用既能消除烧渣对环境的危害,又作为资源进行了综合利用。因此,硫铁矿烧渣的资源化与综合利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本研究采用硫铁矿烧渣为原料,制备出一种生态安全性较高的絮凝剂——聚合氯化铁(PFC),确定了其最佳工艺条件,并对其絮凝效果进行了表征,絮凝机理进了了初步探讨,最后用生态毒理学试验方法对其生态安全性进行了初步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采用硫铁矿烧渣制备聚合氯化铁的方法为:盐酸酸溶硫铁矿烧渣得到浸出液,将浸出液分成两部分A和B,在浸出液A中加入氢氧化钠,曝气,制得氢氧化铁胶体;在浸出液B中加入适量氧化剂,再加入一定量的稳定剂,在剧烈搅拌下,将新制备的氢氧化铁胶体加入其中,充分搅拌至沉淀溶解后,加入一定量碱化剂调节盐基度,在一定温度下熟化一定时间得到聚合氯化铁。该方法中制备氢氧化铁胶体的过程中通过曝气使氢氧化亚铁氧化成氢氧化铁,节约了氧化剂的用量。2.采用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确定了盐酸酸溶硫铁矿烧渣的最佳工艺条件为盐酸质量分数30%,硫铁矿烧渣与盐酸质量比为0.35:1,温度95℃,反应时间1.5h。3.采用硫铁矿烧渣制备聚合氯化铁的最佳反应条件为:浸出液B与A的体积比(VB:VA)为3.2:1,氢氧化钠与浸出液A中全铁的摩尔比(nNaOH:nFe(A))为3.5:1,稳定剂磷酸氢二钠与全铁的摩尔比(n稳定剂:nFe)为0.06:1,熟化温度为85℃,熟化时间为3.5h,碱化剂与全铁的摩尔比(n碱化剂:nFe)为0.3:1。4.利用烧杯絮凝法表征其絮凝效果,采用高岭土模拟废水研究了不同投加量、pH值和不同浊度的废水对聚合氯化铁产品絮凝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投加量增加,聚合氯化铁的絮凝效果越好,当达到某一值时,投加量再增加,则会降低处理效果;聚合氯化铁在碱性条件下的处理效果优于酸性条件下,和聚合氯化铝相比,其pH适用范围更宽;聚合氯化铁对不同浊度废水的处理效果都较佳。5.在一定范围内,随着盐基度的提高,聚合氯化铁的絮凝效果增加,当达到一定值时,其效果反而下降。实验室制备的盐基度为9.007%的聚合氯化铁的处理效果比盐基度为14.615%的聚合氯化铁处理效果好。其对生活废水的浊度、吸光度和COD的去除率可达到96.26%、95.81%和92.77%,对啤酒废水的浊度、吸光度和COD的去除率可达到91.99%、86.24%和82.41%。6.对聚合氯化铁的絮凝机理进行了初探。其絮凝机理是压缩双电层机理、吸附电中和机理、吸附架桥机理、沉淀网捕机理的共同作用,它们并不是孤立存在或单独发生的,而是同时存在或发生的,只因水质不一样而使各种机理发生的程度或主次有所差别而已。7.采用小麦发芽与根伸长实验研究了三氯化铁、聚合硫酸铁和聚合氯化铁的生态安全性。结果表明,聚合氯化铁是生态安全性最高的铁盐絮凝剂。

卢丽蓉[8](2007)在《一维铁纳米材料的制备—表征以及在Fenton反应中的催化应用》文中指出本文开展了铁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催化性能研究工作。采用液相还原法,以NaBH4为还原剂还原水溶液中的Fe3+,通过控制还原剂的滴加速度分别制备了核壳结构的Fe@Fe2O3纳米线和纳米链。所得样品分别经X-射线粉末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X-射线能量弥散分析(EDX)、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射线光电能谱(XPS)以及振动样品磁强计(VSM)进行表征,并在其表征的基础上研究了Fe@Fe2O3纳米线对水体中有机污染物的催化降解性能。使用核壳结构的Fe@Fe2O3纳米线为Fenton氧化反应催化剂,在超声-Fenton体系中降解水溶液中的罗丹明B(RhB)染料,结果显示:无论是在中性条件下,还是在pH=2的酸性条件下,降解效果均非常明显。此研究表明,所得的铁基纳米材料在环境催化领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刘嘉[9](2006)在《膜分离技术在纳米二氧化钛水合物分级分离和氧化铁水合物分级分离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纳米材料是20世纪80年代末期兴起的,是一类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广阔应用前景的新型功能材料,被誉为21世纪最有前途的材料。由于其具有粒径小、比表面积大的特点,使其具有奇异的特性,如表面效应、小尺寸效应和宏观量子隧道效应。在本文中我们主要研究膜分离技术在分级分离纳米颗粒的应用研究,获取单分散性的纳米颗粒,主要工作内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在本文的第一章,主要对论文中涉及到的两种纳米材料的制备和应用的情况进行了概括性的介绍。纳米TiO2和纳米Fe2O3作为纳米新材料中的一类重要氧化物,由于其化学性质稳定,催化活性高,使它们在纳米陶瓷、塑料制品、涂料、催化剂以及医学和生物工程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和前景。在第二章中,我们利用TiCl4为原料,尿素为沉淀剂水解制备二氧化钛水合物,采用错流全过滤方式将5μm孔径混合纤维素膜用于对不同大小的水合物体系的分级,并用超滤膜和微滤膜对其进行纯化,除去体系中的氯化铵,有研究表明氯离子的存在,会影响到纳米TiO2烧结后的性能。用zeta电位分析仪测量二氧化钛水合物的粒径大小和粒径分布,发现膜透过和膜截留的样品的分散度皆小于分离前的,且膜透过的样品平均粒径最小,膜截留的最大,未分离的介于前两者之间。水合物经过正丁醇共沸真空干燥后,放入马弗炉500℃烧结两小时。采用XRD、BET、TEM和SEM观察其形貌。研究比较不同样品对苯酚和亚甲基蓝两种体系的光催化降解,结果表明透过膜的样品相比被膜截留的样品具有较高的比表面积和较好的光催化性能。在第三章主要研究了氯离子的含量对纳米Fe2O3团聚情况。发现氯离子的存在强烈地影响纳米Fe2O3的晶粒大小及团聚状态。通过改变沉淀剂滴加速度和搅拌速度,能获得分散性较宽的氧化铁水合物,采用错流全过滤方式将5μm孔径混合纤维素膜用于对不同大小的水合物体系的分级,用Zeta电位分析仪测量氧化铁水合物的粒径大小和粒径分布,发现膜透过和膜截留的样品的分散度皆杏诜掷肭暗?且膜透过的样品平均粒径最小,膜截留的最大,未分离的介于前两者之间。水合物经过真空干燥后,放入马弗炉500℃烧结3小时。采用XRD、BET、TEM和SEM观察其形貌。第四章首次采用超滤技术和研究纳米氧化铁水合物的纯化,通过小试实验发现固含量对膜通量的影响显着,随着固含量的增大料液通量下降明显。然后,我们研究了合适的膜材质、膜参数和操作条件,以保证获得较大的透过通量,摸索出了最佳的操作参数:操作压力为0.48MPa、回流比为15,用PES材质的膜材料进行纯化纳米氧化铁料浆具有最佳的分离效率和分离效果。最后,考虑到污染的控制和分离膜的再利用,我们研究了膜的污染和清洗恢复情况。总之,我们首次研究了膜分离技术在分级分离纳米TiO2和Fe2O3两种体系中的应用,结果都表明膜分离技术在获得窄分布的纳米粉体是可行的,而且分级后得到的纳米TiO2在性能方面也存在差异,为膜分离技术应用在纳米水合物分级分离上提供了新的思路。

刘诗咏[10](2005)在《两种氧化铁气凝胶纳米粒子的制备及其酞菁复合材料的原位生成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工作可分为两部分:纳米金属氧化物的制备以及在此基础上MPc/纳米金属氧化物复合材料的生成研究。纳米金属氧化物制备目前常用的制备纳米α-Fe2O3 的方法一般需在400~500℃下灼烧以完成晶型转变,灼烧过程中难免会带来纳米粒子的团聚。本文分别采用硝酸铁(Fe(NO3)3)和自制乙醇铁(Fe(OC2H5)3)为凝胶前驱体结合超临界乙醇处理,得到两种氧化铁气凝胶。研究表明,乙醇铁为前驱所得凝胶在超临界乙醇处理后即完全转化为稳定晶相α-Fe2O3,无需灼烧。激光粒度仪测试表明,所得粉体的平均粒径为55.2nm,粒度分布均一,高度集中在40~50nm 之间,颗粒基本呈球形。粉体对乙醇表现出较好的敏感选择性。另外一方面,硝酸铁为前驱所得凝胶经超临界乙醇处理后,所得氧化铁气凝胶为γ-Fe2O3 以及很大一部分的无定形相。本文研究了该气凝胶在不同温度下的晶型转化。该气凝胶粉体平均粒径为80.0nm,粒度分布均一,高度集中在70~80nm 之间。MPc/金属氧化物复合材料生成研究对于非硅系金属氧化物与MPc 的复合方法,目前普遍采用的机械共混法、浸渍法以及化学修饰法。前两者工艺简单,但缺点是物理吸附在金属氧化物上的MPc 易流失。化学修饰法中,MPc 以化学键的形式通过中间修饰物(一般为硅烷)间接键合在金属氧化物上。该方法所得复合材料稳定,但操作工艺相对复杂。本文采用邻苯二腈为酞菁碎片,直接以γ-Fe2O3 气凝胶的表面活性铁原子为模板,在氧化铁纳米颗粒表面原位生成FePc/γ-Fe2O3复合材料。由于氧化铁气凝胶比表面积大,表面悬挂键多,致使外层存在大量配位未饱和的Fe 原子。表面高活性Fe 原子的存在使得邻苯二腈以其为模板组装生成酞菁成为可能。研究表明,与普通浸渍法相比,该方法制得的酞菁铁与氧化铁颗粒之间存在化学键合作用。有意思的是,上述两种气凝胶中,只有以硝酸铁为前驱所得气凝胶与邻苯二腈反应能生成FePc。

二、中国氧化铁颜料前途光明(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氧化铁颜料前途光明(论文提纲范文)

(2)三种叙述中的上海故事 ——以《长恨歌》《租界》《繁花》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三种叙述中的上海城
    (一)城市地图
        1 街道:从“思南路”到“西康路”
        2 区域:从“法租界”到“曹杨新村”
        3 住所:弄堂、洋房
    (二)上海的“他者”
        1 作为“他者”的香港
        2 作为“他者”的江南小镇
第二章 三种叙述中的上海人
    (一)上海的芯子
        1 弄堂里的女儿们
        2 上海女人
    (二)“老”上海市民
        1 失落的父辈们
        2 上海阿宝
    (三)海上江湖人
第三章 三种叙述中的时间设置
    (一)《长恨歌》的故事时间及作者的历史观
        1 四十年的变幻无常(1946—1986)
        2 流年史下对历史的自信把握
    (二)《租界》里的故事时间及作者的历史观
        1 上海的一九三一
        2 “蒙太奇式”与回望下的破碎感
    (三)《繁花》的故事时间及作者的历史观
        1 凡人的时代(1960年至今)
        2 《繁花》里记忆与现实纠缠下的怀旧
第四章 “上海故事”的当代书写
    (一)更新“上海书写”
        1 对书写上海传统的呼应
        2 对书写上海的多元更新
    (二)构建自己的“上海故事”
        1 后革命时代的“上海故事”
        2 新历史主义下的“上海故事”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

(3)中华化学工业会研究(1922-1949) ——兼论民国时期专门科学社团的社会角色(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3 研究方法与思路
    1.4 创新之处
第2章 中华化学工业会的创建与发展
    2.1 创建背景与条件
        2.1.1 社会条件
        2.1.2 宏观背景
        2.1.3 人才基础
    2.2 学会的创建与发展
    2.3 组织机构的变迁
        2.3.1 对学会章程的不断修订与完善
        2.3.2 内部结构的变迁
    2.4 历任理事(评议员)
    2.5 会员分析
        2.5.1 全体会员分析
        2.5.2 代表性会员分析
第3章 化工宣传与普及工作
    3.1 搜集、发布化学工业新闻,提供化工消息
    3.2 举办通俗演讲,推动化工知识传播
    3.3 翻译化工着作,引进西方先进化工技术
    3.4 创办科普刊物《化学世界》
第4章 中华化学工业会会刊的创办、发展及其历史作用
    4.1 会刊简史
    4.2 历任编纂
    4.3 发展历程
        4.3.1 化学工业调查阶段
        4.3.2 化学工业述评阶段
        4.3.3 化学工业应用研究阶段
    4.4 会刊的历史作用
第5章 中华化学工业会的科研体制化探索
    5.1 创立化工图书馆,为化工研究提供基础
    5.2 发行化工专业期刊,鼓励学术研究
    5.3 召开年会,促进学术交流
        5.3.1 历届年会概况
        5.3.2 年会发展历程
        5.3.3 联合年会纪实
        5.3.4 年会的演变及其特点
    5.4 协助审定化学名词,推进化学用词规范化
        5.4.1 化学讨论会的缘起与成果
        5.4.2 与会人员中的中华化学工业会会员分析
        5.4.3 化学工程名词的统一与审定
第6章 对中国传统工业的改进与研究
    6.1 肥皂工业
    6.2 造纸工业
    6.3 油脂工业
    6.4 橡胶工业
    6.5 油漆工业
    6.6 制革工业
第7章 联络并服务于化学工业实业界
    7.1 组织参观工厂,促进学企结合
    7.2 调查国内化工产业,掌握化工发展现状
        7.2.1 调查实录
        7.2.2 关于化工调查的总结与反思
    7.3 服务于实业界,为化工企业提供技术咨询
    7.4 协助化工展览,推动化工产业发展
        7.4.1 上海总商会商品陈列所
        7.4.2 举办化学工艺品展览会,暨组建化学工艺研究会
        7.4.3 吴承洛对化学工艺品展览会的评价
第8章 结语
    8.1 对学会在化工学术研究方面的影响评价
    8.2 关于中华化学工业会社会角色的探讨
        8.2.1 构建了中国高等化学教育体系
        8.2.2 开启了中国化工教育,培养了大批的化学工业人才
        8.2.3 为中国的化学工业建制化奠定了基础
    8.3 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4)基于清洁生产的涂料污染治理及丙烯酸酯光固化涂料合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涂料行业清洁生产概论
        1.1.1 清洁生产的定义及主要内容
        1.1.2 国内外清洁生产发展现状
        1.1.3 当前涂料行业中清洁生产的发展现状
    1.2 涂料行业中的污染、治理和发展
        1.2.1 涂料行业的污染现状
        1.2.2 涂料行业几种典型的污染物
        1.2.3 涂料行业的治理
        1.2.4 涂料行业清洁生产的发展
    1.3 选题背景与研究内容
        1.3.1 选题背景
        1.3.2 研究内容
第2章 基于微生物絮凝剂与聚合氯化铝复配处理中涂料废水的响应面优化研究
    2.1 前言
    2.2 实验材料与设备
        2.2.1 实验菌种来源及发酵液制备
        2.2.2 试验废水和试剂配制
    2.3 实验方法和过程
        2.3.1 微生物絮凝剂和PAC最佳用量实验
        2.3.2 微生物絮凝剂与PAC复配的响应面优化
    2.4 实验结果与分析
        2.4.1 微生物絮凝剂与PAC最佳絮凝条件
        2.4.2 响应值为COD去除率的响应面优化
        2.4.3 响应值为色度去除率的响应面优化
        2.4.4 最佳絮凝条件的确定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表面活性剂作用的涂料废水中苯酚生物治理的研究
    3.1 前言
    3.2 实验材料与设备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试剂
        3.2.3 实验仪器与设备
    3.3 实验方法与过程
        3.3.1 培养条件
        3.3.2 菌体生长量的测定
        3.3.3 苯酚浓度的测定
        3.3.4 鼠李糖脂单糖脂浓度的测定
        3.3.5 Tween80浓度的测定
    3.4 实验结果与分析
        3.4.1 表面活性剂对假单胞菌降解苯酚的影响
        3.4.2 表面活性剂对热带假丝酵母降解苯酚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磁性纳米固定化角质酶去除涂料废水中内分泌干扰物的研究
    4.1 前言
    4.2 实验材料与设备
        4.2.1 仪器和设备
        4.2.2 实验材料
    4.3 实验方法与过程
        4.3.1 磁性纳米粒子固定化角质酶吸附剂的制备
        4.3.2 固定化角质酶的性质分析及应用
        4.3.3 测定方法
    4.4 实验结果与分析
        4.4.1 Fe_3O_4磁性纳米粒子固定化角质酶吸附剂
        4.4.2 固定化角质酶酶活性质分析
        4.4.3 吸附降解涂料废水中DEHP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黄孢原毛平革菌联合农业废物稻草去除涂料废水中重金属的研究
    5.1 前言
    5.2 实验材料与设备
        5.2.1 仪器和设备
        5.2.2 菌种来源及保藏
        5.2.3 缓冲溶液制备
    5.3 实验方法与过程
        5.3.1 自由态Pb~(2+)浓度的检测
        5.3.2 稻草表面的变化
        5.3.3 生物量的变化
        5.3.4 草酸含量的变化
    5.4 实验结果与分析
        5.4.1 不同初始pH的影响
        5.4.2 不同初始Pb~(2+)浓度的影响
        5.4.3 真菌生物量的变化
        5.4.4 草酸含量的变化
        5.4.5 稻草结构的变化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黄孢原毛平革菌作用的涂料固废中重金属的微生物修复研究
    6.1 前言
    6.2 实验材料与设备
        6.2.1 菌种
        6.2.2 设备及试剂
    6.3 实验方法与过程
        6.3.1 实验方法
        6.3.2 实验过程
    6.4 实验结果与分析
        6.4.1 堆体温度和pH
        6.4.2 堆体有机质含量的变化
        6.4.3 堆体微生物量碳的变化
        6.4.4 堆体微生物酶活的变化
        6.4.5 堆体中重金属形态的变化
        6.4.6 堆体样品的ESEM表征及EDX元素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新型丙烯酸酯光固化树脂材料的合成研究
    7.1 前言
    7.2 实验材料
    7.3 实验方法与过程
        7.3.1 基于2,4甲苯二异氰酸酯的星型结构四官能团丙烯酸酯光固化树脂合成
        7.3.2 基于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的星型结构四官能团丙烯酸酯光固化树脂的合成
        7.3.3 基于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的星型结构六官能团丙烯酸酯光固化树脂的合成
    7.4 实验结果与分析
        7.4.1 丙烯酸酯光固化涂料的硬度和柔韧性
        7.4.2 丙烯酸酯光固化涂料的附着力
        7.4.3 丙烯酸酯光固化涂料的红外光谱分析
        7.4.4 丙烯酸酯光固化涂料的热重分析
    7.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发明专利
附录C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和负责的研究课题

(5)赤泥回收利用工艺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与目的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技术动态
        1.2.1 国外对赤泥综合利用研究动态
        1.2.2 国内对赤泥综合利用研究动态
    1.3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1.4 本文的研究意义
2 赤泥的性质
    2.1 赤泥的物相分析
        2.1.1 赤泥的物相组成
        2.1.2 赤泥的X 射线分析
    2.2 赤泥的化学成分分析
    2.3 赤泥的粒级组成
    2.4 赤泥的其他性质
        2.4.1 赤泥的物理及水理性质
        2.4.2 赤泥的物理化学特性
        2.4.3 赤泥的力学性质
3 试验工艺方案与试验条件
    3.1 试验原料与试剂
    3.2 试验用主要仪器设备
    3.3 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案
        3.3.1 研究方法与试验手段
        3.3.2 采用的技术路线
        3.3.3 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3.3.4 采用的回收试验流程
    3.4 试验工艺流程图
    3.5 试验条件的确定
        3.5.1 铁回收率的单因素条件试验
        3.5.2 正交试验
    3.6 产品测试
4 试验原理及过程与分析
    4.1 赤泥样品的制备
    4.2 赤泥样品中碱的回收
    4.3 赤泥样品中硅的回收
        4.3.1 试验依据
        4.3.2 试验过程
        4.3.3 试验结果分析
    4.4 赤泥样品中铁的回收
        4.4.1 试验原理
        4.4.2 试验步骤
        4.4.3 试验结果与分析
        4.4.4 产品性能的测试
        4.4.5 氧化铁红的性质与应用
    4.5 赤泥样品中铝的回收
        4.5.1 试验原理
        4.5.2 试验过程
        4.5.3 试验结果与分析
        4.5.4 氢氧化铝的性质与应用
    4.6 赤泥样品中钙的回收
        4.6.1 试验过程与分析
        4.6.2 氯化钙的性质与应用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6)醋酸—水物系萃取分离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前言
    1.2 醋酸废水处理工艺概述
        1.2.1 精馏法
        1.2.2 萃取法
        1.2.3 酯化法
        1.2.4 中和法
        1.2.5 膜分离法
        1.2.6 吸附法
        1.2.7 联合法
    1.3 高沸点萃取剂合成研究进展
        1.3.1 硝化研究进展
        1.3.2 硝基还原研究进展
        1.3.3 重油改性研究现状
    1.4 醋酸物系液-液相平衡模型的研究现状
    1.5 相平衡数据预测方法
        1.5.1 液-液相平衡数据预测方法
        1.5.2 二元物系活度系数关联方程
        1.5.3 多元物系活度系数关联方程
第二章 三元体系液液相平衡实验数据的测定
    2.1 实验试剂
    2.2 实验装置与仪器
    2.3 数据分析方法
    2.4 实验结果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三元体系液液相平衡数据的关联计算
    3.1 回归活度系数方程的参数
    3.2 改进的单纯形法基本思想
    3.3 修正的UNIQUAC 方程基本思想
    3.4 由所求参数推算三元液液平衡
    3.5 回归目标函数的影响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一种醋酸萃取剂的研制
    4.1 实验部分
        4.1.1 实验试剂与材料
        4.1.2 实验设备及仪器
        4.1.3 实验装置
        4.1.4 实验原理
        4.1.5 实验步骤
        4.1.6 实验内容
        4.1.7 检测手段
    4.2 重油改性实验数据及数据处理
        4.2.1 溶剂的选择
        4.2.2 检验试验结果
        4.2.3 实验工艺改进过程
    4.3 实验结论与建议
        4.3.1 实验结论
        4.3.2 实验的改进意见
        4.3.3 前景展望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7)硫铁矿烧渣应用制备生态安全性水处理絮凝剂的应用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硫铁矿烧渣的污染及综合利用现状
        1.1.1 铁矿废弃物与硫铁矿烧渣
        1.1.2 硫铁矿烧渣的危害
        1.1.3 硫铁矿烧渣的综合利用现状
    第二节 絮凝剂的研究和应用现状
        1.2.1 絮凝剂的分类
        1.2.2 无机絮凝剂
        1.2.3 有机高分子絮凝剂
        1.2.4 复合絮凝剂
        1.2.5 絮凝剂在水处理中的应用
    第三节 常用絮凝剂的生态安全性
        1.3.1 絮凝剂生态安全概述
        1.3.2 常用铝盐絮凝剂的环境效应与生态毒性
        1.3.3 常用有机高分子絮凝剂的环境效应与生态毒性
        1.3.4 铁盐絮凝剂的生态安全性
    第四节 课题的选择及研究意义
第二章 硫铁矿烧渣残留铁的浸提与影响因素分析
    第一节 材料和方法
        2.1.1 原料及主要实验设备
        2.1.2 酸溶渣实验
        2.1.3 分析方法
    第二节 结果与讨论
        2.2.1 硫铁矿烧渣成分分析及其与盐酸的质量比对铁浸提率和游离酸的影响
        2.2.2 盐酸质量分数和温度对铁浸提率和游离酸的影响
        2.2.3 反应时间和搅拌速度对铁浸提率和游离酸的影响
        2.2.4 正交试验结果及其分析
    第三节 小结
第三章 聚合氯化铁的制备及其影响因素与产品性能
    第一节 材料和方法
        3.1.1 原料和主要设备
        3.1.2 聚合氯化铁的制备步骤
        3.1.3 烧杯絮凝实验方法
    第二节 结果和讨论
        3.2.1 聚合氯化铁的制备
        3.2.2 影响产品盐基度的因素
        3.2.3 熟化温度
        3.2.4 熟化时间
        3.2.5 稳定剂与全铁的摩尔比
        3.2.6 正交实验
    第三节 产品的性能指标
    第四节 小结
第四章 新合成聚合氯化铁的絮凝效果研究及其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效果
    第一节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试剂
        4.1.2 仪器
        4.1.3 烧杯絮凝实验方法
    第二节 结果与讨论
        4.2.1 高岭土模拟废水
        4.2.2 生活污水絮凝效果
        4.2.3 啤酒废水处理效果
    第三节 小结
第五章 新合成聚合氯化铁絮凝机理
    第一节 絮凝机理理论
        5.1.1 压缩双电层机理
        5.1.2 吸附电中和机理
        5.1.3 吸附架桥机理
        5.1.4 沉淀网捕机理
    第二节 新合成聚合氯化铁的结构形貌与絮凝机理
        5.2.1 聚合氯化铁的结构形貌
        5.2.2 聚合氯化铁的絮凝机理
    第三节 小结
第六章 絮凝剂生态安全性研究
    第一节 材料与方法
        6.1.1 供试材料和主要仪器设备
        6.1.2 小麦发芽和根伸长预试验
        6.1.3 小麦发芽和根伸长正式试验
        6.1.4 联合毒性试验
        6.1.5 数据分析
    第二节 结果与讨论
        6.2.1 铁盐混凝剂和镉对小麦根伸长的单一抑制效应
        6.2.2 铁盐混凝剂和镉对小麦种子发芽的单一抑制效应
        6.2.3 铁盐絮凝剂和镉的联合毒性效应
        6.2.4 新合成聚合氯化铁的生态毒性
    第三节 小结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8)一维铁纳米材料的制备—表征以及在Fenton反应中的催化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本论文主要创新点
第一章 绪论
    §1.1 纳米材料
        1.1.1 纳米材料的特性
        1.1.2 纳米材料的研究及制备方法
        1.1.3 纳米材料与技术的应用前景
    §1.2 铁基纳米材料
        1.2.1 铁基纳米材料的特性与研究进展
        1.2.2 铁基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
        1.2.3 铁基纳米材料的应用
    §1.3 高级氧化技术在环境处理中的应用
        1.3.1 Fenton氧化处理技术
        1.3.2 超声(Sono)及Sono-Fenton氧化处理技术
    §1.4 论文的选题思想及主要内容
        1.4.1 本论文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4.2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核壳结构FE@FE_2O_3的制备及表征
    §2.1 前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药品与仪器
        2.2.2 核壳结构Fe@Fe_2O_3的制备
        2.2.3 铁纳米材料的表征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样品XRD分析
        2.3.2 样品SEM分析
        2.3.3 样品TEM及HRTEM和EDX分析
        2.3.4 XPS分析
        2.3.5 VSM分析
    §2.4 反应基理
    §2.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核壳结构FE@FE_2O_3纳米线构建SONO-FENTON体系在酸性条件下降解RHB溶液的研究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药品与仪器
        3.2.2 核壳结构Fe@Fe_2O_3的制备
        3.2.3 酸性条件下Sono-Fenton降解罗丹明B
        3.2.4 Sono-Fenton降解罗丹明B后Fe@Fe_2O_3纳米线的表征
        3.2.5 过氧化氢和总铁离子浓度的测定
    §3.3 结果与讨论
        3.3.1 酸性条件下不同Sono-Fenton过程中RhB溶液降解率的测定
        3.3.2 酸性条件下不同Sono-Fenton过程中RhB溶液TOC去除率的测定
        3.3.3 回收样品的SEM分析
        3.3.4 不同体系中H_2O_2的形成
        3.3.5 Sono-Fe@Fe_2O_3体系中自由铁离子(Fe~(2+)、Fe~(3+))的形成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核壳结构FE@FE_2O_3纳米线构建SONO-FENTON体系在中性条件下降解RHB溶液的研究
    §4.1 前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药品与仪器
        4.2.2 核壳结构Fe@Fe_2O_3的制备
        4.2.3 中性条件下Sono-Fenton降解罗丹明B
    §4.3 结果与讨论
        4.3.1 以Fe@Fe_2O_3为铁源Sono-Fenton降解RhB溶液分析
        4.3.2 回收样品的SEM分析
        4.3.3 Sono-Fenton降解RhB溶液后Fe@Fe_2O_3纳米线的红外光谱分析
        4.3.4 核壳结构Fe@Fe_2O_3纳米线重复利用降解RhB溶液的稳定性分析
    §4.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总结
附录 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及参与课题
致谢

(9)膜分离技术在纳米二氧化钛水合物分级分离和氧化铁水合物分级分离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纳米材料的性能概述
        1.1 纳米材料的特性
        1.2 单分散纳米微粒的直接制备与多分散纳米微粒的分级研究
    二、膜分离技术原理及特点
        2.1 膜分离技术原理
        2.2 膜分离技术的特点
        2.3 膜材料及膜组件
        2.4 超滤过程的基本原理与应用现状
        2.5 微滤过程的基本原理与应用现状
    三、纳米 TiO_2的研究概况
        3.1 纳米 TiO_2的特性
        3.2 纳米 TiO_2制备研究现状
        3.3 膜分离技术在纳米二氧化钛分级和纯化方面的应用现状
    四、纳米 Fe_2O_3的研究概况
        4.1 铁氧化物的分类
        4.2 纳米氧化铁的合成
        4.3 纳米氧化铁的应用情况简介
        4.4 膜分离技术在纳米氧化铁方面的应用现状
    五、本论文设想和创新性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尿素为沉淀剂制备纳米二氧化钛水合物及膜分离技术在分级分离纳米二氧化钛水合物的研究
    第一节 实验部分
        1.1 主要试剂
        1.2 膜分离装置
        1.3 测试仪器及条件
        1.4 纳米 TiO_2水合物的制备
        1.5 纳米 TiO_2水合物的分级与纯化
        1.6 纳米 TiO_2水合物的干燥与热处理
        1.7 纳米 TiO_2粉体的TEM、SEM、XRD、BET表征
        1.8 光催化实验
    第二节 结果与讨论
        2.1 纳米二氧化钛水合物分级前后水力直径的表征
        2.2 干燥及热处理
        2.3 纳米二氧化钛的X-射线粉末衍射(XRD)图
        2.4 纳米二氧化钛粉体的透射电镜(TEM)图
        2.5 纳米二氧化钛粉体的扫描电镜(SEM)图
        2.6 纳米二氧化钛粉体的比表面积(BET)研究
        2.7 纳米二氧化钛的光学性质
        2.8 纳米二氧化钛的光催化性能研究
    第三节 本章小结
    本章参考文献
第三章 氨水为沉淀剂制备纳米氧化铁水合物及氯离子对纳米Fe_2O_3粉体结构影响的研究
    第一节 实验部分
        1.1 主要试剂
        1.2 测试仪器及条件
        1.3 纳米氧化铁水合物的制备
        1.4 纳米氧化铁水合物的干燥处理
        1.5 纳米Fe_2O_3粉体的热烧结处理
        1.6 宽分布纳米氧化铁水合物的制备
        1.7 纳米氧化铁水合物的分级
        1.8 纳米Fe_2O_3粉体的TEM、SEM、XRD、BET表征
    第二节 结果与讨论
        2.1 真空干燥处理
        2.2 纳米氧化铁水合物的分级研究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超滤膜在纳米氧化铁水合物体系的纯化技术研究
    第一节 实验部分
        1.1 实验设备与仪器
        1.2 实验材料
        1.3 料液运行方式的影响
        1.4 超滤膜特性的影响
        1.5 操作参数的影响
        1.6 超滤膜在纳米Fe_2O_3体系中的纯化应用
        1.7 膜污染与膜清洗
    第二节 结果与讨论
        2.1 超滤膜特性的影响
        2.2 操作参数的影响
        2.3 超滤膜在纳米氧化铁水合物体系中的纯化应用
        2.4 膜污染与膜清洗
    本章小结
    本章参考文献
致谢

(10)两种氧化铁气凝胶纳米粒子的制备及其酞菁复合材料的原位生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纳米半导体材料的性质与制备方法
        1.1.1 半导体纳米粒子的基本性质
        1.1.1.1 表面效应
        1.1.1.2 量子尺寸效应
        1.1.1.3 介电限域效应
        1.1.2 半导体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
        1.1.2.1 模板法
        1.1.2.2 反相胶束法
        1.1.2.3 LB 膜法
        1.1.2.4 辐射合成法
        1.1.2.5 微乳液法
        1.1.2.6 溶胶一凝胶法
    第二节 凝胶织构的维持与超临界流体干燥(SCFD)技术
        1.2.1 凝胶干燥理论
        1.2.2 导致凝胶织构破坏的作用力
        1.2.3 维持凝胶织构的干燥技术
        1.2.4 超临界流体干燥技术
        1.3.5 气凝胶的应用价值
        小结
    第三节 纳米氧化铁与酞菁
        1.3.1 纳米氧化铁的结构
        1.3.2 纳米Fe_2O_3 的应用价值及其主要制备方法
        1.3.2.1 纳米氧化铁的应用价值
        1.3.2.2 纳米氧化铁的主要制备方法
        1.3.3 作为功能材料的酞菁
        1.3.3.1 酞菁作为催化材料
        1.3.3.2 酞菁作为非线性光学材料(NLO)
        1.3.2.3 酞菁用于光动力学治疗
        1.3.3.4 酞菁在气敏材料方面的应用
        1.3.4 酞菁作为功能材料与金属氧化物半导体的复合研究
        1.3.5 Fe_2O_3与酞菁的性能对比及其复合意义
    选题依据
第二章 实验部分
    第一节 主要试剂、仪器与表征方法
        2.1.1 实验试剂
        2.1.2 实验设备及测试仪器
        2.1.3 材料的表征
        2.1.3.1 红外(IR)光谱
        2.1.3.2 紫外固体漫反射光谱(DRS)
        2.1.3.3 X 射线粉末衍射(XRD)光谱
        2.1.3.4 透射电镜(TEM)观察
        2.1.3.5 热分析
        2.1.3.6 酞菁铁DMF 溶液的UV/VIS 光谱
    第二节 实验过程
        2.2.1 以乙醇铁为前驱体制备Fe_2O_3 气凝胶
        2.2.1.1 乙醇铁的制备
        2.2.1.2 凝胶的制备
        2.2.1.3 超临界乙醇对凝胶的干燥处理获得氧化铁气凝胶
        2.2.2 以硝酸铁为铁源制备氧化铁气凝胶
        2.2.3 复合材料的制备
        2.2.4 气敏元件的制作和气敏测试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第一节 对Fe_2O_3气凝胶粉体的分析
        3.1.1 两种凝胶质感上的对比
        3.1.2 各气凝胶及干凝胶的物相分析
        3.1.3 热分析
        3.1.4 粒度及粒度分布分析
        3.1.5 透射电镜(TEM)分析
        3.1.6 IR 分析
        3.1.7 气敏性能
    第二节 复合材料的分析
        3.2.1 不同制备条件所得Fe_2O_3 粉体与邻苯二腈的反应活性的对比研究
        3.2.1.1 紫外吸收光谱分析
        3.2.1.2 红外分析
        3.2.2 利用两种粉体生成酞菁铁所得复合物的稳定性比较
        3.2.2.1 红外分析
        3.2.2.2 两种解释
        3.2.3 浸渍法与原位合成法所得复合材料的比较
        3.2.3.1 红外分析
        3.2.3.2 解释
        3.2.3.3 进一步实验
        3.2.3.4 实验解释及小结
        3.2.4 原位合成所得FePc/Fe_2O_3 复合材料的热稳定性
        3.2.4.1 XRD 分析
        3.2.4.2 热分析
        3.2.4.3 红外分析
        3.2.4.4 小结
        3.2.5 FePc/Fe_2_3复合材料原位生成机理探讨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四、中国氧化铁颜料前途光明(论文参考文献)

  • [1]金宇澄小说的空间叙事研究[D]. 周叙辛. 西南大学, 2021
  • [2]三种叙述中的上海故事 ——以《长恨歌》《租界》《繁花》为例[D]. 高艳琼. 海南师范大学, 2018(01)
  • [3]中华化学工业会研究(1922-1949) ——兼论民国时期专门科学社团的社会角色[D]. 金淑兰.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7(11)
  • [4]基于清洁生产的涂料污染治理及丙烯酸酯光固化涂料合成[D]. 贺迅. 湖南大学, 2016(02)
  • [5]赤泥回收利用工艺的研究[D]. 陈来保.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09(03)
  • [6]醋酸—水物系萃取分离基础研究[D]. 张有政. 中国石油大学, 2009(03)
  • [7]硫铁矿烧渣应用制备生态安全性水处理絮凝剂的应用基础研究[D]. 李威. 南开大学, 2008(01)
  • [8]一维铁纳米材料的制备—表征以及在Fenton反应中的催化应用[D]. 卢丽蓉. 华中师范大学, 2007(04)
  • [9]膜分离技术在纳米二氧化钛水合物分级分离和氧化铁水合物分级分离中的应用研究[D]. 刘嘉. 厦门大学, 2006(08)
  • [10]两种氧化铁气凝胶纳米粒子的制备及其酞菁复合材料的原位生成研究[D]. 刘诗咏. 福州大学, 2005(08)


氧化铁论文 水处理絮凝剂论文 重金属污染论文 絮凝沉淀论文 颜料论文

上一篇:现代竞技体育发展对传统训练理论的挑战与创新
下一篇:大力打造人才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