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高凤[1](2021)在《参枝苓口服液调控脑葡萄糖代谢对AD神经保护作用机制研究》文中认为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痴呆的主要类型,其复杂的病因病机,导致逆转和根治AD的药物研发不尽人意,AD发病的初始事件更值得关注。脑葡萄糖代谢和转运障碍是影响认知功能的初始事件,AD不仅是一种神经退行性疾病,也属于一种代谢性疾病。AD属于中医“痴呆”的范畴,发病机理为“本虚标实”。本虚主要指五脏亏虚,标实是指痰浊血瘀。“心主血脉”“心为火脏”心脏为身体供能,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葡萄糖作为人体所需能量的主要来源,从某种意义而言“从心脾论治”痴呆与能量代谢相关联,作为AD特征病理改变的Aβ斑块属于有形之邪其产生多责之于痰浊血瘀。针对参枝苓口服液(参枝苓)的神经保护作用机制是否通过改善脑葡萄糖代谢障碍值得探讨。目的:本研究基于脑葡萄糖代谢机制,通过整体动物实验探讨参枝苓口服液对APP/PS1双转基因小鼠脑葡萄糖代谢(摄取、转运、酵解),以及胰岛素信号转导通路InR/PI3K/Akt/GSK3β在脑葡萄糖代谢中的作用;体外细胞实验采用与APP/PS1双转基因小鼠相对应的Aβ42损伤的SH-SY5Y细胞拟AD体外模型探讨PI3K/Akt/GSK3β通路以及通路阻断后的葡萄糖转运蛋白调控的影响,进一步验证参枝苓改善脑葡萄糖代谢的分子机制。方法:1.体内实验:(1)分组给药:随机将45只雄性3月龄APP/PS1双转基因小鼠分为模型组(0.5%CMC)、多奈哌齐组(0.92mg/kg/d)和参枝苓组(2.9 ml/kg/d),每组各15只;对照组为15只同月龄C57BL/6J小鼠(同模型组),连续灌胃3个月。(2)行为学评价:Morris水迷宫、跳台及Y迷宫评价参枝苓对APP/PS1双转基因小鼠认知的影响。(3)特征性病理评价:HE、免疫组化染色、WB评价参枝苓对APP/PS1双转基因小鼠特征性病理改变的影响。(4)超微结构观察:透射电镜观察海马微血管、星形胶质细胞、神经元超微结构变化。(5)Micro-PET检测:小鼠海马,颞叶、顶叶、额叶、后扣带回和内嗅皮层18F-FDG的标准摄取值,比较各组小鼠脑葡萄糖摄取差异。(6)免疫组化、WB检测:观察参枝苓对APP/PS1小鼠胰岛素信号转导InR/PI3K/Akt/GSK3β通路、葡萄糖转运蛋白GLUT1和GLUT3表达变化。(7)RT-qPCR检测:观察参枝苓对APP/PS1双转基因小鼠胰岛素信号转导InR/PI3K/Akt/GSK3β通路、葡萄糖转运蛋白GLUT1,以及糖酵解关键酶的影响。2.体外实验:(1)中药非靶标代谢组学:质谱分析采用UHPLC-QE-MS鉴定参枝苓及其含药血清的有效成分。(2)Aβ42损伤细胞模型建立:Aβ42损伤SH-SY5Y细胞拟AD体外模型的建立。(3)细胞时效、量效曲线测定:采用CCK8筛选参枝苓含药血清对SH-SY5Y细胞的安全和有效剂量。(4)WB、RT-qRCR、免疫荧光检测:利用WB、RT-qRCR、免疫荧光研究参枝苓含药血清对Aβ42损伤SH-SY5Y细胞PI3K/Akt/GSK3β通路及葡萄糖转运蛋白的影响。(5)WB检测:利用PI3K/Akt抑制剂LY294002及GSK3β抑制剂LY2090314确认PI3K/Akt/GSK3β信号通路在葡萄糖代谢和转运中的调控作用。结果:1.体内实验结果:(1)行为学检测结果:Y迷宫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自发交替率降低(P<0.01);与模型组相比,多奈哌齐组和参枝苓组小鼠自发交替率增高(P<0.05)。Morris水迷宫结果显示测试的第3~5天,模型组小鼠平均游泳距离和平均逃避潜伏期与对照组比增加(P<0.01);测试的第4天多奈哌齐和参枝苓组小鼠平均游泳距离和平均逃避潜伏期较模型组比减少(P<0.05)。撤台后,模型组小鼠穿越平台和目标象限停留时间较对照组减少(P<0.01);多奈哌齐组和参枝苓组小鼠目标象限停留时间较模型组比增加(P<0.05或P<0.01)。跳台结果显示,学习阶段和记忆巩固阶段模型组小鼠较对照组比错误次数增多,潜伏期缩短(P<0.05);多奈哌齐组和参枝苓组较模型组比,错误次数减少,潜伏期增加(P<0.05)。(2)特征病理改变:免疫组化显示与正常组比,模型组小鼠海马和皮层的Aβ斑块增加(P<0.05,P<0.01);与模型组比,多奈哌齐组和参枝苓组海马和皮层Aβ斑块和Aβ42蛋白表达减少(P<0.05,P<0.01);WB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模型组小鼠海马和皮层Aβ42蛋白显着增加(P<0.01),与模型组比,多奈哌齐组和参枝苓组海马和皮层Aβ42蛋白表达显着减少(P<0.01)。(3)超微结构结果:透射电镜结果显示模型组小鼠海马CA1区神经元固缩,神经元内线粒体破碎、嵴断裂,微血管和星形胶质细胞明显的水肿、变形;参枝苓和多奈哌齐组与模型组比,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4)Micro-PET结果:各组小鼠海马和皮层(顶叶、颞叶、额叶、内嗅皮层、后扣带回区)葡萄糖摄取情况,模型组小鼠脑区葡萄糖摄取呈现降低趋势,参枝苓组则出现不同程度的改善。(5)免疫组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海马InR、IRS2、PI3K、p-PI3K、Akt、p-GSK3β阳性细胞数明显降低(P<0.05或P<0.01);与模型组比,多奈哌齐和参枝苓组上述指标阳性细胞数明显增高(P<0.05或P<0.01);而GSK3β阳性细胞数模型组明显增多(P<0.01),多奈哌齐和参枝苓组GSK3β阳性细胞数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与对照组比,模型组海马GLUT3阳性细胞数显着减少(P<0.01);与模型组比多奈哌齐和参枝苓组海马GLUT3阳性细胞数明显增加(P<0.05或P<0.01)。(6)WB结果:与对照组比,模型组海马PI3K、Akt、p-Akt、p-GSK3β均降低,其中PI3K、p-Akt明显降低(P<0.05或P<0.01),与模型组比多奈哌齐和参枝苓组上述蛋白均有增高,其中p-Akt、p-GSK3β显着升高(P<0.05或P<0.01)。而海马GSK3β蛋白表达模型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多奈哌齐和参枝苓组GSK3β蛋白表达量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与对照组比模型组海马GLUT1、GLUT3蛋白表达降低,其中GLUT1、GLUT3降低有显着差异(P<0.01或P<0.05);与模型组比,多奈哌齐组和参枝苓组海马GLUT1、GLUT3蛋白表达增高,其中GLUT1蛋白表升高有显着差异(P<0.01),参枝苓海马GLUT3蛋白表达升高有显着差异(P<0.05)。(7)RT-qPCR 检测结果:与对照组比模型组 InR mRNA、IRS2 mRNA、GSK3βmRNA、GLUT1mRNA显着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多奈哌齐和参枝苓组InR mRNA、IRS2 mRNA、GSK3βmRNA、GLUT1 mRNA 均显着升高(P<0.05或P<0.01)。与对照组比,模型组海马葡萄糖代谢关键酶HK1mRNA、COXIV mRNA、ATPase mRNA、AMPK mRNA的表达均降低,其中COXIV mRNA、AMPK mRNA下降显着(P<0.05或P<0.01);与模型组相比,参枝苓组HK1 mRNA、COXIV mRNA、ATPase mRNA、AMPK mRNA的表达不同程度上调(P<0.05或P<0.01)。2.体外实验结果:(1)中药非靶标代谢组学结果:本研究通过UHPLC-QE-MS技术鉴定出参枝苓46种入血成分。(2)细胞时效、量效曲线结果:通过CCK8、细胞流式技术及细胞形态学实验最终确定5 μM老化的Aβ42孵育细胞的时间48 h建立拟AD体外模型。CCK8法筛选参枝苓含药血清对Aβ42损伤SH-SY5Y细胞最佳干预浓度和时间为15%含药血清干预48h。(3)WB结果:Aβ42损伤的SH-SY5Y细胞PI3K/Akt/GSK3β通路相关蛋白和葡萄糖转运蛋白的表达下降。其中PI3K、Akt、p-Akt、GLUT1、GLUT3蛋白表达明显下降(P<0.05或P<0.01);参枝苓含药血清可改善胰岛素信号通路PI3K/Akt/GSK3β相关蛋白和葡萄糖转运蛋白的表达,其中Akt、p-Akt、GLUT1、GLUT3蛋白的表达明显升高(P<0.05或P<0.01)。使用PI3K/Akt抑制剂LY294002,GSK3β抑制剂LY2090314及两种抑制剂的联合应用,都可不同程度的逆转参枝苓含药血清上调GLUT1、GLUT3蛋白表达的情况。(4)RT-qPCR 结果:Aβ42 损伤的 SH-SY5Y 细胞可下调 PI3K mRNA、Akt mRNA、GSK3β mRNA、GLUT1 mRNA、GLUT3β mRNA 表达,其中 AktmRNA、GSK3βmRNA、GLUT1 mRNA、GLUT3β mRNA 下调显着(P<0.05 或P<0.01);参枝苓含药血清可上调上述基因表达,其中AktmRNA、GSK3βmRNA、GLUT1 mRNA、GLUT3β mRNA 上调显着(P<0.05 或P<0.01)。结论:通过改善脑葡萄糖摄取、转运和酵解可能是参枝苓发挥神经保护作用的途径,其潜在的分子机制可能与改善AD早期胰岛素信号转导通路障碍相关。
吴静静[2](2021)在《基于Ca2+-CaM-CaMKⅡ通路对静宁方治疗ADHD的临床研究及机制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是儿童时期最常见的心理行为障碍,临床表现为与年龄水平不相符的注意力集中困难、多动、冲动,病情复杂易反复,对患儿学业生活、社会行为和认知功能等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损害,成为影响儿童身心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近年来我国儿童和青少年ADHD总体患病率逐年增加,目前ADHD的病因病机尚未明确,西药一线用药哌甲酯和托莫西汀能够改善ADHD大部分核心症状,取得较好的疗效,但少数患儿会出现明显副作用、依赖性或长期后遗症,中医药治疗ADHD具有一定的独特优势,静宁方应用于临床多年,治疗ADHD疗效显着,副作用小,己获得国家发明专利(专利号201510303541.6)。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预测静宁方治疗ADHD起效的分子机制;依据预测结果,评估静宁方治疗ADHD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钙水平的影响,探讨静宁方调控ADHD模型大鼠Ca2+-CaM-CaMKⅡ信号通路的作用机制。方法:网络药理学研究:运用TCMSP数据库检索静宁方各中药的活性成分及对应靶蛋白,检索TTD、Drugbank、Genecards、DisGeNET数据库,筛选ADHD相关靶点,绘制维恩图提取静宁方与ADHD交集靶点。运用string数据库建立交集靶点PPI网络,Cytoscape 3.8.2软件建立“关键靶点-活性成分-中药”网络图,运用DAVID数据库对交集靶点进行GO分析和KEGG分析。临床研究:采用病例前后对照的研究方法,对静宁方治疗气阴两虚型ADHD患儿进行为期8周的临床疗效观察,分别于治疗0周、4周、8周进行SNAP-IV量表、Conners父母问卷、划消测试、ADHD中医证候积分量表测评,治疗前后检测患儿血清钙水平,检测血、尿、便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进行安全性评价,整个临床观察阶段记录不良反应事件。动物实验:ADHD模型大鼠采用SPF级4周龄雄性SHR大鼠50只,随机分为模型组、静宁高、中、低剂量组、哌甲酯组,正常对照组采用同龄雄性Wistar大鼠10只,静宁方每日灌胃量分别为高剂量组23.14g/kg、中剂量组11.57g/kg、低剂量组5.785g/kg,盐酸哌甲酯组1.5mg/kg,正常对照组及模型组予去离子水1ml/100g灌胃,每日一次,连续灌胃6周,监测大鼠体重变化情况,进行旷场实验评价其行为学特点,检测大鼠纹状体Ca含量,纹状体IP3蛋白表达及mRNA的表达,海马CaM、CaMKⅡ蛋白表达及mRNA的表达。结果:网络药理学研究:静宁方有活性成分82个,对应靶基因224个,与ADHD靶基因进行维恩图绘制提取103个交集靶点,包括AKT1、FOS、IL6、TP53、TNF、VEGFA等。网络分析结果显示:静宁方可能通过钙信号通路、PI3K-Akt、cGMP-PKG、cAMP、HIF-1、JAK-STAT等信号通路发挥治疗作用。临床研究结果显示:静宁方治疗ADHD的疾病疗效总有效率为84%,中医证候疗效评定总有效率为84%。经静宁方治疗8周,划消测试、SNAP-Ⅳ量表测试和Conners父母问卷测评均有显着改善,具有统计学意义。中医证候积分量表主证和次证均较0周显着改善,具有统计学意义。经静宁方治疗8周后血清钙水平较治疗前升高(P<0.05)。动物实验结果显示:旷场实验结果提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运动总路程及中心路程均显着增多(P<0.05);与模型组比较,哌甲酯组及静宁高、中、低剂量组运动总路程及中心路程均显着减少(P<0.05);静高组与哌甲酯组比较,运动总路程及中心路程均有减少的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静止时间显着减少(P<0.05);与模型组比较,哌甲酯组及静宁高、中、低剂量组静止时间显着增多(P<0.05);静高组与哌甲酯组比较,静止时间有增多的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中心时间显着增多(P<0.05);与模型组比较,哌甲酯组及静宁高、中、低剂量组中心时间显着减少(P<0.05);静高组与哌甲酯组比较,中心时间有减少的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边缘时间显着减少(P<0.05);与模型组比较,哌甲酯组及静宁高、中、低剂量组边缘时间显着增多(P<0.05);静高组与哌甲酯组比较,边缘时间有增多的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组、哌甲酯组、静宁高、中剂量组大鼠运动总路程较短,轨迹以周围型分布为主,中心运动轨迹较少;模型组、静低组大鼠运动总路程较其余组增多,轨迹分布特点不明确,中心运动轨迹增多。静宁方对纹状体钙含量的影响:模型组大鼠纹状体钙含量较正常组显着升高(P<0.05);经治疗后,与模型组相比,哌甲酯组及静宁高、中、低剂量组均下调纹状体钙含量(P<0.05);静高组较哌甲酯组纹状体钙含量有下降趋势,但二者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静宁方对大鼠纹状体IP3及海马CaM、CaMKⅡ蛋白表达的影响:模型组大鼠纹状体IP3蛋白表达水平较正常组明显降低(P<0.05);经治疗后,与模型组比较,哌甲酯组及静宁高、中剂量组均可明显上调纹状体IP3蛋白表达水平(P<0.05);静低组较模型组有上升的趋势,但二者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静高组较哌甲酯组IP3蛋白表达有升高趋势,但二者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大鼠海马CaM蛋白表达水平较正常组明显升高(P<0.05);经治疗后,与模型组比较,哌甲酯组及静宁高、中、低剂量组均可下调海马CaM蛋白表达水平(P<0.05);静高组较哌甲酯组海马CaM蛋白表达水平有下降的趋势,但二者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大鼠海马CaMKⅡ蛋白表达较正常组明显降低(P<0.05);经治疗后,与模型组比较,哌甲酯组及静宁高、中、低剂量组均可明显上调海马CaMKⅡ蛋白表达(P<0.05);静高组较CaMKⅡ蛋白表达有升高趋势,但二者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静宁方对纹状体IP3和海马CaM、CaMKⅡ mRNA表达的影响:模型组大鼠纹状体IP3 mRNA表达水平较正常组显着降低(P<0.05);经治疗后,与模型组比较,哌甲酯组及静宁高、中、低剂量组纹状体IP3 mRNA表达均明显上调(P<0.05);静高组较哌甲酯组IP3 mRNA表达有升高趋势,但二者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大鼠海马CaM mRNA表达水平较正常组显着升高(P<0.05);经治疗后,与模型组比较,哌甲酯组及静宁高、中、低剂量组海马CaM mRNA表达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静高组较哌甲酯组海马CaM mRNA表达下降,二者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大鼠海马CaMKⅡmRNA表达水平较正常组明显降低(P<0.05);经治疗后,与模型组比较,哌甲酯组及静宁高、中、低剂量组海马CaMKⅡmRNA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静高组较哌甲酯组海马CaMKⅡ mRNA表达水平明显升高,二者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基于网络药理学预测静宁方具有多成分,多靶点,多信号通路的特点,通过调控神经递质代谢、免疫调节、抗氧化应激、中枢神经系统调节等对ADHD发挥治疗作用。(2)静宁方改善气阴两虚型ADHD患儿核心症状的同时,能够对患儿饮食、睡眠等进行综合调整。(3)静宁方能够提高气阴两虚证ADHD患儿血清钙水平。(4)静宁方治疗6周对SHR大鼠体重增长未见明显影响,能够有效改善SHR大鼠多动冲动的行为。(5)静宁方能够调控Ca2+-CaM-CaMKⅡ信号通路达到治疗ADHD的目的,重点可能在于改善学习记忆及认知。
王亚晗[3](2020)在《参枝苓口服液对拟SAD小鼠的髓鞘保护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伴随社会老龄化,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发病率逐年飙升,其中散发性阿尔茨海默病(Sporadic Alzheimer’s Disease,SAD)占95%以上,且病因病机复杂。SAD患者存在中枢神经系统胰岛素抵抗和葡萄糖代谢异常,且不伴外周血糖升高,又被称为“Ⅲ型糖尿病”。“从心论治”代表方参枝苓口服液具有益气温阳,化痰安神的功效,对早中期AD有一定疗效,但机制有待探讨。白质损伤存在于AD全过程,早于淀粉样蛋白(amyloid P-protein,Aβ)沉积和神经纤维缠结(neurofibirilary tangles,NFTs)引起的早期认知障碍。PI3 K/Akt-mTOR信号通路是调控髓鞘相关蛋白,维护髓鞘完整的重要通路。为了从动物整体水平研究参枝苓口服液对SAD的髓鞘保护作用机制,本研究通过双侧侧脑室注射链脲佐菌素(Streptozocin,STZ)(icv-STZ)拟SAD模型,观察参枝苓口服液对SAD小鼠学习和记忆保持能力的影响,并基于PI3K/Akt-mTOR通路,在髓鞘厚度、形态完整性和髓鞘相关蛋白形成的功能性脑回路中,探讨参枝苓口服液对于SAD早期的认知保护作用,从中医药角度为阿尔茨海默病早期干预提供实验基础。方法1.30只雄性3月龄C57BL/6J野生型小鼠随机选取15只双侧侧脑室注射人工脑脊液作为对照组,另外15只双侧icv-STZ制备SAD模型。分别于造模1、2、3、4个月后对两组小鼠进行跳台实验,观察小鼠学习和记忆保持能力变化;免疫组化和Western-blot观察AD特征性病理相关蛋白(Aβ42、phospho-tau)以及中枢糖代谢相关蛋白(IR、IRS-1、GSK3β、p-GSK3β、GLUT1、GLUT3)的表达水平,评价AD相关病理改变;透射电镜观察髓鞘超微结构,免疫组化和Western-blot观察髓鞘碱性蛋白(MBP)表达水平,评价模型的髓鞘损伤情况。2.90只雄性3月龄C57BL/6J野生型小鼠随机抽取15只双侧侧脑室注射人工脑脊液作为对照组,另外75只双侧icv-STZ制备SAD模型,适应性饲养一个月后随机分为模型组(蒸馏水),多奈哌齐组(0.92mg/kg/d),参枝苓大、中、小剂量组(49.67g/kg/d、24.83 g/kg/d、12.42g/kg/d)每组15只,所有小鼠按0.1ml/10g小鼠体重给药,每日灌胃1次,连续灌胃3个月。3.Morris水迷宫观察干预3个月后各组小鼠行为学表现,评价参枝苓口服液对SAD小鼠学习和记忆保持能力的影响。4.以牢固蓝(Luxol Fast Blue,LFB)染色法和透射电镜观察灌胃后各组小鼠的髓鞘超微结构和形态;免疫组化、Western-blot和RT-PCR观察髓鞘特异性蛋白MAG、MBP、MOG、PLP的蛋白表达和基因调控水平,评价参枝苓口服液对SAD小鼠的髓鞘保护作用。5.以免疫组化、Western-blot和RT-PCR观察PI3K/Akt-mTOR通路相关蛋白表达和基因调控水平,评价参枝苓口服液在髓鞘形成相关通路中发挥的作用。结果1.双侧icv-STZ拟SAD小鼠模型的AD相关病理改变跳台实验示:造模1、2、3、4个月后,双侧icv-STZ小鼠平均潜伏期较对照组缩短、平均错误次数较对照组增加(P<0.05,P<0.01)。免疫组化和Western-blot示:双侧icv-STZ小鼠Aβ42和p-tau表达较对照组增加(P<0.05,P<0.01);双侧icv-STZ小鼠IR表达较对照组减少(P<0.05),而IRS-1表达较对照组增加(P<0.01),GSK-3β表达较对照组增加,而p-GSK-3β表达较对照组减少(P<0.05);双侧icv-STZ小鼠GLUT1、GLUT3表达均较对照组减少(P<0.05,P<0.01)。透射电镜观察两组小鼠海马CA1区髓鞘超微结构,对照组髓鞘板层结构清晰完整,少突胶质细胞形态基本正常,双侧icv-STZ小鼠髓鞘崩解或严重膨出,少突胶质细胞形态不规则,染色质可见浓缩、边集(×2.5k);对照组髓鞘和突触数量较多,双侧icv-STZ小鼠髓鞘和突触数量减少(×2.0k);免疫组化和Western-blot与电镜结果一致,双侧icv-STZ小鼠MBP表达较对照组减少(P<0.05,P<0.01)。2.参枝苓口服液对拟SAD小鼠行为学的影响Morris 水迷宫示:第2~5天,各组小鼠平均潜伏期均缩短、平均游泳距离均减少,模型组平均潜伏期较对照组持续延长(P<0.01)、平均游泳距离较对照组增加(P<0.01);第4天,多奈哌齐组和参枝苓大、中剂量组平均潜伏期较模型组缩短、平均游泳距离较模型组减少(P<0.05,P<0.01);第5天,各治疗组小鼠平均潜伏期较模型组均缩短(P<0.05),仅参枝苓大剂量组平均游泳距离较模型组减少(P<0.05);撤台后,模型组较对照组穿越平台次数减少(P<0.01),目标象限停留时间缩短(P<0.05),多奈哌齐组和参枝苓大、中剂量组的穿越平台次数较模型组增加(P<0.05),多奈哌齐组和参枝苓大、中剂量组的目标象限停留时间较模型组增加(P<0.05,P<0.01)。3.参枝苓口服液对拟SAD小鼠髓鞘结构和轴突直径/有髓纤维直径(g-ratio)的影响LFB染色示:对照组可见髓鞘纤维分布稠密,呈深蓝染色;模型组髓鞘纤维明显脱失,染色浅;各药物治疗组髓鞘纤维分布较模型组更紧密,蓝染色加深。透射电镜观察各组小鼠海马CA1区髓鞘板层结构,对照组髓鞘结构清晰完整,模型组髓鞘严重崩解,各治疗组的髓鞘结构较模型组明显修复(×12.0k);随机选取5个视野计算g-ratio,模型组小鼠g-ratio较对照组增加(P<0.01),各治疗组(参枝苓小剂量组除外)g-ratio值较模型组均减少(P<0.01)(×1.2k);观察各组单个髓鞘,对照组轴突直径小,髓鞘较厚,模型组轴突直径较对照组增大,髓鞘变薄,多奈哌齐和参枝苓大、中剂量组轴突直径较模型组均减小,髓鞘厚度增加(×8.0k)。Western-blot示:模型组MAG表达较对照组降低(P<0.05),各治疗组(除参枝苓小剂量组)MAG表达较模型组增加(P<0.05)。免疫组化示:除模型组外,各组均见MAG 阳性染色,其中对照组和参枝苓大剂量组MAG染色较深且分布稠密,模型组偶见MAG 阳性染色。Western-blot示:模型组MBP表达较对照组降低(P<0.05),多奈哌齐组和参枝苓大、中剂量组MBP表达较模型组增加(P<0.01);模型组MOG表达较对照组降低(P<0.01),参枝苓大、小剂量组MOG表达较模型组增加(P<0.05);模型组PLP表达较对照组降低(P<0.01),除参枝苓小剂量组外的各治疗组PLP表达较模型组均增高(P<0.05)。4.参枝苓口服液对拟SAD小鼠MAG、MBP、MOG、PLP mRNA表达的影响RT-PCR显示,模型组MAG、MBP、MOG、PLP mRNA表达较对照组减少(P<0.05,P<0.01),多奈哌齐和参枝苓大剂量组MAG、MBP、MOG mRNA表达较模型组增加(P<0.05,P<0.01),各药物治疗组PLP mRNA表达较模型组均增加(P<0.05)。5.参枝苓口服液对拟SAD小鼠PI3K/Akt-mTOR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免疫组化示:模型组PI3K、Akt、p-Akt、mTOR、p-mTOR阳性细胞数较对照组均减少(P<0.05,P<0.01);与模型组相比,多奈哌齐组和参枝苓大、中剂量组PI3K、p-Akt阳性细胞数增加(P<0.05),多奈哌齐组和参枝苓大剂量组Akt、mTOR和p-mTOR阳性细胞数增加(P<0.05,P<0.01)。PI3K和p-PI3K Westen-blot示:模型组PI3K表达较对照组降低(P<0.05),参枝苓大、中剂量组PI3K表达较模型组均增加(P<0.05,P<0.01);模型组p-PI3K表达较对照组降低(P<0.01),多奈哌齐和参枝苓大剂量组p-P13K表达较模型组均增加(P<0.05)。Akt和p-Akt Westen-blot示:模型组Akt、p-Akt表达较对照组降低(P<0.05),多奈哌齐和参枝苓大剂量组Akt、p-Akt表达较模型组增加(P<0.05)。mTOR和p-mTORWesten-blot示:模型组mTOR表达较对照组降低(P<0.01),各治疗组mTOR表达较模型组均增加(P<0.05,P<0.01);模型组p-mTOR表达较对照组降低(P<0.05),多奈哌齐和参枝苓大剂量组p-mTOR表达较模型组增高(P<0.05,P<0.01)。p-S6K1 Westen-blot示:模型组p-S6K1表达较对照组降低(P<0.01),多奈哌齐和参枝苓大剂量组p-S6K1表达较模型组增高(P<0.05)。6.参枝苓口服液对拟SAD小鼠PI3K/Akt-mTOR通路及下游S6K mRNA表达的影响模型组PI3K mRNA表达较对照组减少,无统计学差异(P>0.05);各治疗组PI3K mRNA表达较模型组增加,无统计学差异(P>0.05)。模型组Akt、mTOR mRNA表达较对照组减少(P<0.05);多奈哌齐和参枝苓大剂量组Akt、mTOR mRNA表达较模型组增加(P<0.05,P<0.01),参枝苓中剂量组Akt mRNA表达较模型组增加(P<0.05)。模型组S6K mRNA表达较对照组减少(P<0.01);多奈哌齐和参枝苓大剂量组S6K mRNA表达较模型组增加(P<0.05)。结论1.双侧icv-STZ拟SAD小鼠不仅行为学认知障碍持续存在4个月,并存在AD相应病理改变及髓鞘损伤;2.参枝苓口服液改善拟SAD小鼠早期认知损伤,与其促进髓鞘损伤后修复、增加髓鞘特异性蛋白表达,调节PI3K/Akt-mTOR通路相关蛋白表达有关。
刘珍洪[4](2020)在《基于髓鞘及少突胶质细胞损伤探讨参枝苓口服液对AD的保护作用》文中提出目的本课题从中医心脑相关理论出发,选用“从心论治”代表方参枝苓口服液,基于髓鞘及少突胶质细胞损伤探讨其干预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的作用机制。AD是老年痴呆症最常见的类型。临床可表现为记忆、情志和行为障碍,对患者家庭、护理人员造成了沉重的经济和精神负担。近年来研究表明,髓鞘损伤与AD、帕金森疾病(Parkinson’sdisease,PD)和中风等神经退行性疾病相关。其中发现AD与髓鞘的破坏和丢失关系密切。研究发现髓鞘损伤早于认知障碍、老年斑(Senileplaque,SPs)和神经纤维缠结(Neurofibrillary tangles,NFTs)等病理改变,髓鞘损伤可能在AD早期认知障碍中发挥关键作用。PI3K/Akt-mTOR通路是髓鞘形成的强大驱动力,是CNS髓鞘蛋白表达的主要驱动因素。一些研究显示神经元PI3K/Akt-mTOR信号传导的异常和持续激活是AD的早期特征。mTOR在构成髓鞘的少突胶质细胞中对脂质合成,转录因子调节,和细胞骨架具有显着作用,这是少突胶质细胞发育不可或缺的过程。除外,表观遗传阻滞、脂质代谢异常皆与AD的病理密切相关。本研究通过体内实验探索参枝苓口服液是否有改善损伤髓鞘的作用,同时观察体外是否能通过保护Aβ42损伤的少突胶质细胞进而维持髓鞘完整性而防治早期AD。并基于PI3K/Akt-mTOR信号通路、表观遗传调控及脂质代谢探讨其可能机制,为参枝苓口服液保护髓鞘提供可能的证据。方法1.36只3月龄雄性APPswe/PS1dE9双转基因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多奈哌齐组,参枝苓口服液组,每组12只。同背景、同月龄野生型C57BL/6J小鼠12只作为正常组。多奈哌齐组给予多奈哌齐(0.92mg.kg-1·d-1)灌胃给药,参枝苓口服液组给予参枝苓口服液(2.9ml·kg-1·d-1)灌胃给药。正常组和模型组灌予等体积的0.5%CMC。2.利用Y迷宫实验研究参枝苓口服液灌胃3个月后对APPswe/PS1dE9双转基因小鼠空间识别和记忆能力的影响。3.利用透射电镜研究参枝苓口服液灌胃3个月后对APPswe/PS1dE9双转基因小鼠海马中淀粉样斑块、髓鞘及少突胶质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4.利用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方法研究参枝苓口服液灌胃3个月后对APPswe/PS1dE9双转基因小鼠海马中髓鞘相关蛋白MBP、PLP和MAG与Aβ42蛋白的表达变化影响。5.40只雄性SD成年大鼠(200±20g)随机分为正常组和参枝苓口服液组,参枝苓口服液组以成人(70kg)等效剂量的2倍量进行灌胃,正常组灌服等体积0.5%CMC,每天1次,连续7d,制备参枝苓口服液含药血清。6.UHPLC-MRM-MS/MS方法检测参枝苓口服液含药血清主要有效成分。7.Aβ42损伤OLN-93少突胶质细胞,建立拟AD体外细胞模型。8.利用CCK-8法筛选参枝苓口服液含药血清及阳性药多奈哌齐对OLN-93少突胶质细胞的安全剂量和有效剂量。9.利用Western blot、RT-qRCR法、免疫荧光研究参枝苓口服液含药血清对Aβ42损伤OLN-93少突胶质细胞髓鞘相关蛋白和PI3K/Akt-mTOR信号通路蛋白及mRNA表达影响。10.利用PI3K/Akt-mTOR信号通路抑制剂LY294002(PI3K抑制剂)及Rapamycin(mTOR抑制剂)进一步确认PI3K/Akt-mTOR信号通路在参枝苓口服液髓鞘保护中的参与作用。11.利用染色质免疫共沉淀(CHIP)实验观察参枝苓口服液对Aβ42损伤少突胶质细胞OLN-93的乙酰化组蛋白与MBP基因相互作用。12.利用LC-MS/MS法观察参枝苓口服液对Aβ42损伤少突胶质细胞OLN-93脂质代谢的影响。结果1.体内动物实验参枝苓口服液和阳性对照药多奈哌齐连续灌胃3个月后可以明显延长APPswe/PS1dE9双转基因小鼠在新异臂中活动的路程和持续时间。透射电镜下可观察到在损伤的少突胶质细胞附近淀粉样斑块的沉积,而正常组和治疗组未观察到。同时,透射电镜下观察到参枝苓口服液和多奈哌齐可以明显改善髓鞘板层的结构、髓磷脂的崩解以及少突胶质细胞的结构破坏。在此基础上,对各组小鼠海马进行免疫组化及Western blot实验结果也显示,参枝苓口服液和多奈哌齐可以明显上调APPswe/PS1dE9双转基因小鼠海马中髓鞘相关蛋白MBP、PLP和MAG的蛋白表达。同时,APPswe/PS1dE9双转基因模型小鼠海马中观察到Aβ42的蛋白表达上调,参枝苓口服液和多奈哌齐可以明显下调小鼠海马中Aβ42的蛋白表达。2.UHPLC-MRM-MS/MS方法检测参枝苓口服液及参枝苓含药血清主要有效成分参枝苓口服液中,芍药内酯苷、肉桂酸、甘草酸、甘草苷和芍药苷这5种代谢物都能检测到。且浓度含量:甘草酸>芍药苷>芍药内酯苷>肉桂酸>甘草苷。参枝苓口服液大鼠含药血清中,可以检测到肉桂酸、甘草酸、甘草苷和芍药苷这4种代谢物。浓度含量:甘草酸>肉桂酸>芍药苷>甘草苷。芍药内酯苷虽然在质谱中可以检测到峰,但是信号可能与噪音相似,定量检测未检测出含量。提示,参枝苓口服液确实可以经过灌胃入血发挥作用,参枝苓口服液髓鞘保护作用可能与肉桂酸、甘草酸、甘草苷和芍药苷这4种成分密切相关。3.体外细胞实验Aβ42可以诱导OLN-93少突胶质细胞引起损伤,100μMAβ42孵育细胞16h以及1μM、10μM和100μM的Aβ42孵育细胞24h和48h后可以明显降低细胞活力。同时,1~100μM的Aβ42孵育细胞24h,细胞的损伤率明显增加。1~100μM的Aβ42孵育24h可以对细胞形态造成破坏,引起细胞固缩,碎裂,死亡。并且,Aβ42孵育24h可以显着升高OLN-93细胞的凋亡水平。用CCK-8法筛选参枝苓口服液含药血清和多奈哌齐的安全剂量、给药时间范围结果显示,1%~20%浓度的参枝苓口服液含药血清孵育3~48h对正常OLN-93细胞不具有细胞毒性,甚至16%和20%浓度的参枝苓口服液含药血清孵育24h和48h可以显着提高正常OLN-93细胞的细胞活力。多奈哌齐对正常OLN-93细胞的安全剂量及时间为:孵育 3h(0.01μM,0.1μM,1 μM,10μM,100μM);孵育 24h(0.01 μM,0.1 μM,1μM,10μM,100μM);孵育 48h(0.01 μM,0.1μM,1 μM,10μM)。CCK-8法筛选参枝苓口服液含药血清和多奈哌齐的有效剂量、给药时间范围,16%,20%参枝苓口服液含药血清孵育24h及48h。1 μM,10μM和100μM多奈哌齐孵育3h或24h;0.1μM,1μM和10μM多奈哌齐孵育48h。Aβ42损伤OLN-93少突胶质细胞,与体内动物实验一致,表现为Aβ42明显下调少突胶质细胞髓鞘相关蛋白MBP、PLP、MAG和MOG的表达,并且下调MBP和PLP的mRNA表达水平,而参枝苓口服液含药血清和多奈哌齐干预后可以明显逆转这些蛋白和mRNA的表达水平。另一方面,Aβ42损伤OLN-93少突胶质细胞还表现为引起PI3K/Akt-mTOR信号通路的异常。Aβ42不仅可以下调PI3K,Akt及mTOR的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还可以明显下调p-PI3K,p-Akt及p-mTOR的蛋白表达水平,而参枝苓口服液含药血清和多奈哌齐干预后可以明显逆转这些蛋白和mRNA的表达水平。参枝苓口服液含药血清和多奈哌齐对Aβ42损伤OLN-93少突胶质细胞的保护作用可以被PI3K/Akt-mTOR信号通路的抑制剂完全逆转,具体表现为,无论是使用LY294002,Rapamycin还是联合使用LY294002与Rapamycin都可以完全逆转参枝苓口服液含药血清和多奈哌齐上调MBP的能力。CHIP实验显示:Aβ42损伤OLN-93少突胶质细胞后组蛋白H3乙酰化水平升高。多奈哌齐和参枝苓口服液含药血清下调组蛋白H3乙酰化水平。同时,Aβ42损伤OLN-93少突胶质细胞后,更多的基因MBP发生了组蛋白H3乙酰化。多奈哌齐和参枝苓口服液含药血清可以下调组蛋白H3乙酰化的MBP基因水平。脂质代谢结果显示:正常组的CL、PA、PC、PE、PG、PI、PS显着高于模型组。模型组的Cer、DG、SM和TG显着高于正常组。两组Cerp、Hex2Cer、HexCer和Sphingosine含量均等。多奈哌齐的Cer、CL、PA、PC、PE、PG、PI、PS显着高于模型组。模型组的SM和TG明显高于多奈哌齐组。参枝苓口服液的Cer、DG、CL、PA、PC、PE、PG、PI、PS、SM显着高于模型组。模型组的TG明显高于参枝苓口服液组。结论参枝苓口服液具有改善损伤髓鞘的作用,同时参枝苓口服液含药血清能保护Aβ42损伤的少突胶质细胞进而维持髓鞘完整性而防治早期AD。参枝苓口服液的髓鞘保护作用与PI3K/Akt-mTOR信号通路、表观遗传调控及脂质代谢密切相关。首先,参枝苓口服液可能通过上调PI3K,Akt及mTOR mRNA的水平,引起PI3K,Akt及mTOR蛋白的表达水平上调,增加PI3K,Akt及mTOR的磷酸化,增强PI3K/Akt-mTOR信号通路的活性,从而发挥少突胶质细胞及髓鞘保护作用。其次,参枝苓口服液通过下调组蛋白H3乙酰化水平、下调组蛋白H3乙酰化的MBP基因水平从而保护少突胶质细胞。再者,参枝苓口服液通过上调CL、PA、PC、PE、PG、PI、PS的含量,下调TG含量,调整脂质代谢紊乱从而保护少突胶质细胞。最后,参枝苓口服液髓鞘保护作用的物质基础则可能与肉桂酸、甘草酸、甘草苷和芍药苷这4种成分密切相关。
黄颖[5](2020)在《刺梨解酒口服液研发及功能性评价》文中研究说明适量饮酒有益身体健康,但过度饮酒易导致肝损伤、昏迷和死亡。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每年约有330万人因过量饮酒而死亡,占所有死亡人数的5.9%。其中以中国男性情况最为严峻,饮酒率高达48%,饮酒死亡数量位居全球第一。酒精依赖已然成为当今社会的焦点问题之一。因此,开发出有效解酒护肝的药物及保健品受到医药及食品行业的普遍重视。本文以刺梨为主要原料,并复配其它天然解酒原料,开发解酒护肝的保健产品,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刺梨解酒口服液主要原料的解酒作用研究:本章首先研究刺梨汁对急性酒精中毒(acute alcoholism,AAI)大鼠的解酒作用,结果表明,刺梨能通过增强肝脏乙醇脱氢酶(alcohol dehydrogenase,ADH)和乙醛脱氢酶(acetaldehyde dehydrogenase,ALDH)活性降低醉酒大鼠血液中的酒精浓度(Blood alcohol concentration,BAC),提示其具有一定的解酒作用,且存在剂量-效应关系。综合成本、功效等方面选择中剂量刺梨汁,即刺梨原汁作为研制口服液的主要原料。其次,选择5种具有解酒功效的天然物质作为开发口服液的复配原料,分别为葛根、枳椇子、蜂蜜、辣木籽、白扁豆,通过测定BAC、ADH和ALDH筛选出解酒功效最强的复配原料。结果显示,蜂蜜和辣木籽的解酒效果最好,枳椇子次之,葛根和白扁豆最末。与模型对照组相比,蜂蜜和辣木籽BAC分别降低至216.44、219.05 mg/d L(P<0.01);ADH活力分别升高32.22、24.82%(P<0.01);ALDH活力升高35.01、30.89%(P<0.01);并且它们的解酒效果优于刺梨原汁。因此,选择蜂蜜和辣木籽作为研制口服液的复配原料。(2)刺梨解酒口服液配方设计及优化:以刺梨为主要原料,辣木籽和蜂蜜为复配原料,采用D-最优混料设计研究不同的原料配比对BAC、酒精代谢酶(ADH和ALDH)活力和转氨酶(谷丙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和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活力的影响,建立各原料配比与BAC、酒精代谢酶活力和转氨酶活力的回归模型。由模型得到的口服液最佳原料配方为:刺梨86%,蜂蜜14%,此条件下BAC、酒精代谢酶活力和转氨酶活力分别为173.15 mg/d L、4487.55 U/m L和71.02 U/m L,结果表明该配方解酒作用强于单一原料,并兼具护肝作用。在此基础上,通过正交实验进行口服液香味和口感的优化,得到最佳配方为:白砂糖3%,柠檬酸0.07%,乙基麦芽酚0.03%,感官评分为84.4分,根据配方研制的口服液酸甜可口,无分层及沉淀现象。(3)刺梨解酒口服液贮藏稳定性及急毒性研究:研究口服液在4℃冷藏、室温和37℃保温贮藏条件下,各功能性成分和感官品质的变化。结果表明,口服液的p H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基本不变,但功能性成分、离心沉淀率、褐变指数和感官品质有较大变化,尤其在37℃下贮藏的口服液VC、多酚、SOD、黄酮等功能性成分含量降低、沉淀多、褐变严重、感官评分低,而在4℃条件下贮藏的口服液第60 d仍具有丰富的营养成分、酸甜爽口,色泽透亮,感官品质高。结果表明,口服液不宜贮藏在温度高的环境,4℃的冷藏最有利于维持其品质。进一步通过急性毒性实验证实刺梨解酒口服液属于安全无毒产品,它对大鼠的行为、体重以及心、肝、脾、肺、肾等器官均无影响。(4)刺梨解酒口服液解酒和护肝功效评价:通过测定大鼠翻正反射消失与恢复时间、BAC、酒精代谢酶活力研究刺梨解酒口服液对AAI大鼠的解酒作用,结果表明口服液能增强肝脏ADH和ALDH活力,降低醉酒大鼠30-120 min内的BAC,延长翻正反射消失时间,缩短翻正反射恢复时间,证实刺梨解酒口服液具有一定的解酒作用,其机制与其提高酒精代谢酶活力有关;此外,通过测定AAI大鼠的肝功能指标、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水平、组织病理学检查评价刺梨解酒口服液的护肝作用。结果表明,AAI会导致大鼠肝脏受损,而补充口服液能明显降低大鼠血清ALT、AST、甘油三酯水平(P<0.05),改善肝组织病变情况,通过提高肝脏中超氧化物歧化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活力和谷胱甘肽含量、降低丙二醛水平缓解酒精所致氧化应激损伤(P<0.05),并通过抑制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信号通路的激活降低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调节炎症反应(P<0.05),最终改善酒精诱导的急性ALD。提示刺梨解酒口服液对大鼠急性ALD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其抗氧化和抗炎活性有关。
孙启慧[6](2019)在《双黄连制剂抑菌抗病毒药效物质基础和组方结构配伍及作用机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通过对双黄连制剂的化学成分表征、指纹图谱建立、体内外药效学实验、大数据谱效相关分析以及多组学联合等研究,阐明双黄连制剂抑菌抗病毒的药效物质基础,揭示其组方配伍规律,探寻该药物的作用靶点及作用机理,进而,建立谱-效相关质量评价系统,并对组方进行优化加减,为中药新药研发提供技术支撑。方法:1.收集不同厂家不同批次的双黄连口服液共计50批,不同产地、厂家和批次的金银花、黄芩和连翘各10批,原药材按照2015版《中国药典》双黄连口服液制备方法,分别制备双黄连制剂复方、拆方以及各单味药制剂共计70批。在课题组前期对双黄连口服液研究的基础上,建立双黄连制剂的LC-QTOF/MS的指纹图谱测定方法,筛选共有峰并对其进行定性和相对定量。2.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呼吸道合胞病毒为研究对象,进行体内外抗RSV和体外抑菌的药效学实验。体内抗RSV以小鼠体重、脏器指数、肺组织病理切片以及不同的炎性因子为检测指标;体外抗RSV以治疗指数(TI)为指标;体外抑菌以抑菌率为指标,判断双黄连制剂的体内外药效。3.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结合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方法,对不同配伍方式的双黄连制剂中药效物质进行敏感度和贡献度分析,探寻双黄连制剂中针对不同药理实验发挥关键作用的化学成分,从而推断该复方的君、臣配伍关系。另外,采用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LS-SVM)法建立双黄连制剂的谱-效相关质量评价系统。4.采用LC-MS/MS技术分别对小鼠的肺组织进行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分析,使用R语言、XCMS、SPSS以及SIMCA-P等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小鼠肺组织中蛋白质和内源性代谢物的差异性变化,筛选差异性蛋白以及潜在的生物标志物,探寻双黄连制剂体内抗RSV的作用靶点和机理。结果:1.通过标准品对照,一级和二级质谱信息解析以及结合文献报道,对双黄连制剂复方制剂中的93个成分进行了初步定性,其中45个来源于金银花,26个来源于黄芩,22个来源于连翘,明确了双黄连制剂的药效物质基础;并对双黄连制剂中的48个出峰稳定、线性良好的物质峰进行了相对定量。2.采用PLS建模综合评价不同双黄连制剂体内抗RSV的药效结果显示,RSV小鼠模型复制成功,体重、脏器指数、肺组织病理切片、炎性因子等各项药理指标显示模型组小鼠病变严重,经不同配伍的双黄连制剂干预后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回调状态,其中购买的双黄连口服液和制备的双黄连口服液整体药效最好,在其他各拆方和单味药中连翘表现出相对较好的体内抗RSV的效果。体外抗病毒和抑菌实验结果显示:购买的50批双黄连口服液体外抗RSV效果差别较大,TI值在4-40之间;原型药2倍稀释液体外抑菌效果在60%-95%之间;实验室制备的双黄连制剂复方治疗效果显着,其他拆方和单味药均未表现出较好的体外抗RSV的效果,体外抑菌结果显示双黄连制剂复方以及单味药连翘效果十分显着均达到85%以上。3.灰色关联度和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体外抑菌结果影响显着的成分包括槲皮素、金丝桃苷、连翘苷等物质大多来自于连翘药材,说明双黄连制剂在体外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生长作用中起主要作用的成分来自连翘,组方中连翘发挥了主要的药效作用。双黄连制剂体外抗RSV的主要化学成分来自金银花,分析结果显示金银花中的咖啡酸、3,5-O-二咖啡酰奎宁酸和断氧马钱子苷等成分与抗RSV关联度大,影响显着,组方中发挥主要药效作用的为金银花。采用LS-SVM法分别构建了60批双黄连复方制剂体外抑菌和抗RSV的谱-效关系数学模型,结果显示所构建的数学模型对每批样品的拟合药效结果偏差均在0.35%以内,验证样本的相对偏差均在5%以内。4.蛋白质组学研究发现了38个与该模型以及药物干预密切相关的差异性蛋白,包括Cd81,Oas3,Rock1等这些差异性蛋白主要涉及的信号通路包括免疫系统过程,防御反应过程,花生四烯酸结合过程,Toll样受体结合过程等。代谢组学研究结果显示模型组小鼠肺组织中多种内源性代谢物代谢异常包括:牛磺酸、葡萄糖、氨基酸、甘油磷脂等物质,给药组小鼠中以上多种代谢异常的物质趋于正常,主要涉及TCA循环、氨基酸代谢、甘油磷脂代谢、泛酸和Co A生物合成等代谢通路。结论:1.双黄连复方制剂中含有多种药效成分,体外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体内外抗RSV均有显着的治疗作用。2.指纹图谱与药效的相关性分析得出:双黄连制剂体外抑菌起主要作用的成分主要来自连翘,体外抗RSV起主要作用的成分主要来自金银花;该结果量化分析了双黄连组方中主要药效成分及其归属,科学阐释了双黄连组方的配伍规律,为复方中药配伍及组分新药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3.双黄连制剂复方构建的数学模型不仅可以单纯根据指纹图谱信息对药物进行质量评价,而且能够做到根据指纹图谱预测药效结果,可以为双黄连口服液谱效相关质量综合评价体系的建立提供基础,进一步实现药物评价的全面性、合理性和准确性。4.多组学联合实验发现双黄连复方制剂治疗RSV感染的小鼠模型作用靶点与炎症过程和免疫过程密切相关;小鼠在感染RSV以后机体多种内源性物质发生代谢紊乱,包括牛磺酸、苯丙氨酸、葡萄糖、甘油磷脂等;双黄连复方制剂能够在氨基酸代谢、甘油磷脂代谢TCA循环等多个代谢通路上对RSV感染引起的代谢紊乱进行一定的正向调节作用,使机体紊乱的代谢水平逐步恢复正常,为中药复方作用机制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邝婷婷[7](2019)在《基于HIF-1α信号通路和代谢组学研究藏药蔓菁多糖抗高原低氧的作用机制》文中研究指明由于高原海拔高、气温低、紫外线辐射强等气候特征,当机体进入高原,肺泡吸入氧分压(PaO2)降低,引起肺血管收缩,心输出量增加,过度通气,组织代谢障碍,导致微血管内皮通透性增加,神经细胞凋亡,人体出现头痛、头晕、气促、心悸、恶心、食欲缺乏等症状,严重者头部剧痛、共济失调、呼吸困难,引发各种急性高原病。HIF-1是专一调节氧稳态的关键介质,当机体处于低氧环境时,HIF-1能诱导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红细胞生成素(EPO)、细胞色素氧化酶(COX)等一系列下游靶基因的转录而进行低氧适应。藏医认为隆型、培根型、隆培型等三类高原病易感人群,当进入高原时,由于高原气候具有“寒”“糙”的性质,加重了“隆”型人员“糙”“寒”的性质以及“培根”型人员的胃火虚弱,导致气机紊乱,从而使血气紊乱,导致高原病的发生。藏药蔓菁味甘性温,具有滋补、解毒,经“三胃火”消化后,化味甘,治隆病、赤巴病,而“水、土”偏盛的“甘”味能治疗“隆”引起的气机紊乱,从而治疗高原病。现代研究表明,蔓菁中的“甘”味成分多糖具有抗氧化、抗高原低氧的作用,对藏医“腊毒”症(高原病)引起组织损伤有保护作用。目的:1、建立蔓菁药材的质量控制方法和纯化分离蔓菁多糖;2、采用慢性高原低氧模型小鼠和急性高原低氧模型大鼠评价蔓菁多糖对高原低氧的保护作用,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其作用机制;3、采用代谢组学方法研究蔓菁多糖对急性高原低氧保护作用的相关生物标志物及关键通路,为蔓菁多糖预防高原低氧提供研究思路和奠定基础。方法:1、蔓菁药材质量控制的建立:收集不同来源的蔓菁样品,采用DNA Barcoding技术鉴定蔓菁药材,进行显微、薄层等鉴别,检查水分、灰分等,分别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和HPLC测定总多糖和葡萄糖的含量,并建立了特征图谱。2、蔓菁多糖的纯化分离:考察了 Sevag脱蛋白和大孔吸附树脂脱蛋白脱色的方法,采用DEAE纤维素和Sephadex G100等柱层析法对多糖进行分离纯化,并采用高效凝胶渗透色谱(HGPC)测定纯化多糖的纯度和分子量。3、蔓菁多糖对慢性高原低氧小鼠模型的保护作用:模拟海拔7000m(7days)建立慢性高原低氧小鼠模型,记录造模期间小鼠的体重变化、饲料消耗量、观察心、脑、肺、肾等组织病理学改变,检测各组织的氧化应激指标,以及采用ELISA方法测定HIF-1α、EPO、VEGF蛋白的表达。4、蔓菁多糖对急性高原低氧模型大鼠的保护作用:采用急性高原低氧(9000m,24h)大鼠,记录造模期间大鼠的行为学变化,采用H&E、Nissl、TUNEL等病理染色观察大鼠脑组织海马区和皮质的病理学改变,免疫组化技术检测ISCU1/2、COX10、Caspase-3在海马区和皮质的蛋白表达,采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 HIF-1α、Bax、Bc1-2、Caspase-3 的蛋白水平,采用 qRT-PCR 检测 microRNA 210、ISCU 1/2、COX 10、Caspase-3 基因的表达。5、采用UPLC-MS代谢组学技术,检测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蔓菁多糖给药组大鼠的脑组织代谢差异物,采用PCA、PLS-DA等多元统计方法分析组间差异,鉴别差异代谢物,寻找与差异代谢物密切相关的关键代谢通路,并对关键代谢通路进行了验证。结果:1、ITS2序列有效的区分蔓菁与其常见混伪品。对12批次蔓菁样品进行了测定,水分为10.40~16.32%、总灰分为7.18~10.22%、酸不溶性灰分在0.10~0.59%、浸出物在30.32~53.75%、总多糖含量8.79~4.76%,葡萄糖含量在10.32~21.43%。2、考察了大孔吸附树脂脱蛋白法,动态吸附优于静态吸附,动态吸附工艺为采用D301R树脂,在25℃,用1 BV/h,5 mg/ml pH=6蔓菁多糖溶液60 ml,以流速1 BV/h进行吸附,多糖保留率81.12%,脱色素率65.96%,脱蛋白率为53.86%。经DEAE-52纤维素、Sephadex G100等柱层析法,梯度洗脱后蔓菁多糖(回流提取)得到4个组分,分别为DEAE-52纤维素0.6 mol/1氯化钠溶液洗脱组分BRP-3B(重均分子量Mw:14254 Da)、BRP-4B(重均分子量Mw:16312 Da)和Sephadex G-100分离蒸馏水洗脱组分BRP-1B(重均分子量Mw:380883 Da)、BRP-2B(重均分子量Mw:227089 Da);蔓菁多糖(冷浸提取)得到5个组分,分别为DEAE纤维素0.3 mol/ml洗脱组分BRP-5C(重均分子量Mw:39606 Da,Sephadex G-100分离蒸馏水分离组分BRP-1C(重均分子量Mw:1540 Da)和BRP-2C(重均分子量Mw:25454 Da),0.1 mol/L氯化钠溶液洗脱组分BRP-3C(重均分子量 Mw:74182 Da)、BRP-4C(重均分子量 Mw:36518 Da)。3、蔓菁多糖对慢性高原低氧小鼠具有保护作用。与CHH模型对照组比较,蔓菁多糖能显着改善血清和心、脑、肺、肾组织的氧化应激标志物的含量,以及调控心、脑、肺、肾组织组织中HIF-1α、VEGF、EPO的表达。4、蔓菁多糖对急性高原高原缺氧大鼠具有保护作用,能升高AHH大鼠血清中SOD、GSH的水平,降低MDA、GSSG和LDH的含量,减少了大鼠脑组织神经元细胞的凋亡,降低Capase-3、Bax蛋白的表达,提高HIF-1α的蛋白和miR-210基因表达的水平,提高了 ISCU1/2、COX10基因和蛋白表达,说明蔓菁多糖减少低压缺氧下大鼠神经元的凋亡,激活HIF-1α/microRNA 210/ISCU 1/2(COX 10)信号通路,改善了线粒体的功能,达到脑保护作用。5、采用UPLC-MS技术检测空白对照组、AHH模型对照组、蔓菁多糖高剂量给药组大鼠的脑组织代谢物:空白对照组与AHH模型对照组比较共鉴定出了16个生物标志物及代谢通路12个,AHH模型对照组与BRP给药组比较共鉴定出了 41个生物标志物及代谢通路25个。BRP给药后显着回调的差异代谢物有7个,分别是半乳糖鞘氨醇、鞘氨醇、鞘氨醇-1-磷酸、肉豆蔻酰基肉碱、1-棕榈酰溶血磷脂酸、溶血磷脂酰乙醇胺(16:1(9Z)/0:0)、丙酮酸等,相关的5条通路为鞘脂代谢、半胱氨酸和蛋氨酸代谢、柠檬酸循环(TCA循环)、糖酵解或糖异生、丙酮酸代谢。通过分析表明,蔓菁多糖对急性高原低氧引起的脑损伤的保护机制与鞘氨醇-1-磷酸、鞘氨醇、半乳糖鞘氨醇所属的鞘脂代谢调节HIF-1的表达,并可通过PI3K/AKT信号通路,抑制线粒体蛋白细胞色素C释放、减少caspase激活;BRP能调节丙酮酸的柠檬酸循环(TCA循环)、糖酵解或糖异生、丙酮酸代谢等通路与HIF-1的激活密切相关,通过HIF-1α调节低氧下细胞代谢,降低了 TCA循环减少,降低ROS对线粒体的损伤,已达到低氧保护的作用。通过验证试验表明蔓菁多糖能激活鞘脂代谢中PI3K/Akt信号通路的表达。结论:本课题结合“味性化味”和物质精微代谢的藏医理论,开展了蔓菁药材的质量控制研究并对其“甘”味成分进行分离纯化,围绕HIF-1 α信号通路和能量代谢,从蛋白水平、代谢组学层面解释了藏药蔓菁“甘”味成分蔓菁多糖抗高原低氧的作用机制,为蔓菁多糖预防和治疗相关疾病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持。创新点:1.首次采用HPLC法测定了蔓菁药材中葡萄糖的含量并建立了特征图谱,并对冷浸提取的蔓菁多糖进行了分离纯化。2.开展蔓菁多糖改善慢性高原低氧所致的慢性高原病的药效和机制研究,由于慢性高原病由于体内的长期的代偿性反应造成心、脑血管系统改变,而本研究表明,蔓菁多糖具有良好改善各组织抗氧化应激,并能调节HIF-1α、VEGF、EPO表达的作用。3.以神经元细胞凋亡为切入点,开展蔓菁多糖预防急性高原低氧引起的脑损伤的研究,阐明了蔓菁多糖通过激活HIF-1a/microRNA210/ISCU 1/2(COX 10)信号通路以达到脑保护的作用。4.结合蔓菁“甘”味成分蔓菁多糖经“三胃火”消化后能治疗“隆”病和“赤巴”病,并改变机体代谢的藏医理论,采用UPLC-MS代谢组学方法,研究了蔓菁多糖对急性高原低氧大鼠的脑组织的差异性代谢产物及其代谢通路,从代谢物层面揭示了藏药蔓菁多糖预防AHH引起脑损伤的机制。
方琼杰[8](2017)在《静宁颗粒对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气阴两虚证患儿及SHR单胺机制影响研究》文中认为目的:1.通过临床观察静宁颗粒治疗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气阴两虚型患儿前后各量表评分及检测结果的变化和随访结果,并与静灵口服液组对照,评价静宁颗粒治疗ADHD的临床疗效,以及提供静宁颗粒治疗本病的远期疗效依据,为本方进一步开展重大新药的研发提供临床依据。2.采用Morris水迷宫检测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模型动物-幼年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学习记忆能力,评价静宁颗粒对SHR大鼠认知功能的影响,并观察静宁颗粒对SHR大鼠纹状体中单胺类神经递质DA、NE、5-HT、DOPAC、5-HIAA以及前额叶、纹状体中DATmRNA表达的影响,探讨静宁颗粒治疗ADHD的作用机制,为本方临床新药的开发提供实验支持和依据。方法:临床研究方面,将2014年9月至2016年12月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儿科门诊就诊的、同时符合美国精神病学会《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2013年第五版(DSM-V)中儿童ADHD的诊断标准及中医证候诊断标准的ADHD患儿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静宁颗粒组30例和静灵口服液对照组30例,治疗组以口服中药静宁颗粒,对照组服用静灵口服液治疗,疗程均为12周,观察有效率,治疗前后注意缺陷多动障碍量表(SNAP-Ⅳ)、中医证候评分、行为学量表评分、Conners父母问卷评分、多动指数、划消试验的改善情况以及进行血、尿、大便常规检查;肝(ALT)、肾(BUN、Cr)功能检查;心电图检查。记录不良反应事件。治疗结束后2月对有效病例采用注意缺陷多动障碍量表进行随访,观察有效病例的远期疗效。动物实验研究方面,将4周龄的SHR大鼠60只,适应性喂养3d后,随机将SHR大鼠分为6组,静宁方高、中、低剂量组、盐酸哌甲酯组、盐酸托莫西汀组、模型组,每组10只。将同龄Wistar大鼠10只设为正常对照组。分组灌胃,静宁颗粒剂给药量分别为高剂量23.14g/kg、中剂量11.57g/kg、低剂量5.785g/kg;盐酸哌甲酯组用量为3.86mg/kg;盐酸托莫西汀组用量为5.36mg/kg;模型组及正常对照组予等量蒸馏水灌胃,各组每天灌胃1次,连续治疗6周。第6周开始每天给药后进行一次Morris水迷宫实验检测各组大鼠认知功能;行为学观察结束后处死,高效液相-电化学(HPLC-ECD)检测大鼠纹状体单胺类神经递质DA、NE、5-HT、DOPAC、5-HIAA的表达情况,用SYBR GreenⅠ Real Time PCR方法检测大鼠前额叶、纹状体中DATmRNA转录水平的变化情况。结果:经过3个月的治疗,治疗组28例患儿中,显效5例(17.9%),有效19例(67.9%),无效4例(14.2%),临床治疗总有效率85.71%;对照组26例患儿中,显效4例(15.4%),有效17例(65.4%),无效5例(19.2%),临床治疗总有效率80.77%;对比两组患儿临床治疗效果,两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在中医证候的改善方面,治疗组中医主证、次证治疗前后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改善效果明显;对照组中医主证(多动不宁、注意力不集中),次证(少眠多梦、手足心热、口干及自汗、盗汗、舌脉)治疗前后亦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疗后中医次证面色不华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治疗组疗后患儿主证(多动不宁、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效率低)以及次证(少眠多梦、手足心热、口干、面色不华、自汗、盗汗、舌脉)较治疗前均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疗后中医主证(多动不宁、注意力不集中),次证(少眠多梦、手足心热、口干及自汗、盗汗、舌脉)较治疗前亦有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对中医次证面色不华的改善情况,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儿治疗后注意缺陷多动障碍量表积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儿治疗后注意缺陷多动障碍量表积分较治疗前无明显改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疗后量表积分改善情况相比,治疗组疗后比对照组疗后注意缺陷多动障碍量表积分降低明显,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儿治疗后多动指数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儿治疗后多动指数较治疗前亦有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疗后多动指数改善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儿治疗后漏划字数的改善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患儿治疗后漏划字数的改善较治疗前亦有明显降低,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儿治疗前后划消计分的改善情况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儿疗后漏划字数的改善情况比较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患儿治疗前后以及疗后错划字数改善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疗后软神经体征得到改善,阳性率明显降低,阴性率明显提高。两组患儿在服用静宁颗粒和静灵口服液期间,血、尿、肝(ALT)、肾(BUN、Cr)功能检查、心电图等安全性指标均在正常参考值范围内,均无严重的不良反应情况发生。各组大鼠定位航行能力的影响:第2、3天,模型组逃避潜伏期与对照组大鼠相比延长(P<0.05),与模型组小鼠相比,专注达组大鼠逃避潜伏期第2天明显缩短(P<0.05),第3天逃避潜伏期时间与模型组相比,静宁高剂量组、静宁低剂量组、专注达组均缩短(P<0.05)。第4、5天,模型组大鼠与对照组大鼠相比时间均显着延长(P<0.01),静宁高剂量组、静宁中剂量组、静宁低剂量组与模型组相比,均有缩短(P<0.05),第5天静宁低剂量组大鼠逃避潜伏期与择思达组相比时间减短(P<0.05)。与正常组相比,择思达组大鼠逃避潜伏期延长(P<0.05)。各组大鼠空间探索能力的影响:第2天,模型组与对照组、专注达组相比,游泳距离延长(P<0.05)。第3天,静宁低剂量组、专注达组、正常组大鼠与模型组相比,游泳距离减少(P<0.05),其余组则无明显差异(P>0.05)。第4、5天,模型组与对照组以及各干预组相比,游泳距离均延长(P<0.05)。静宁颗粒各剂量组与择思达组及正常组相比各天游泳距离均无明显差异(P>0.05)。各组大鼠空间学习记忆和记忆保持能力的影响:Morris水迷宫撤台实验大鼠的目标象限停留时间和穿越平台次数:与对照组大鼠相比,模型组大鼠目标象限停留时间缩短(P<0.05),而与模型组相比,除外静宁高剂量组,各干预组目标停留时间均延长(P<0.05)。择思达组与静宁中剂量组、静宁低剂量组及模型组相比,目标停留时间均延长(P<0.05)。模型组大鼠60s内穿越平台次数与对照组大鼠相比减少(P<0.05),静宁颗粒中、低组、择思达组与模型组相比穿越次数增加(P<0.05)。静宁颗粒各剂量组与正常组及择思达组相比穿越平台次数无明显差异(P>0.05)。纹状体及前额叶多巴胺转运体(DAT)mRNA表达水平比较:对于大鼠纹状体中DAT mRNA表达水平,组间存在差异。模型组与正常组比较,DAT mRNA在大鼠纹状体中表达≥2倍,认为该基因表达增高;与模型组比较,专注达组和静宁颗粒中、低剂量组DAT mRNA表达≤1/2倍,认为该基因表达降低。对于大鼠前额叶中DAT mRNA表达水平,组间存在差异。择思达组与正常组比较,DAT mRNA在大鼠纹状体中表达≥2倍,认为该基因表达增高;与模型组比较,静宁颗粒低剂量组、专注达组DAT mRNA表达≤1/2倍,认为该基因表达降低。高效液相-电化学(HPLC-ECD)检测神经递质结果比较:与模型组比较,正常对照组及静宁低剂量组大鼠脑组织纹状体中NE、DA、5-HT含量明显增高,择思达组DOPAC、5-HT含量增高;与正常对照组相比,静宁颗粒高剂量组NE、DA含量显着降低;与择思达组相比,静宁中剂量组5-HIAA降低。结论:静宁颗粒能够有效地改善气阴两虚证多动症患儿的临床核心症状(多动不宁、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效率低)以及次要症状(少眠多梦、手足心热、口干及自汗、盗汗、舌脉),改善患儿注意缺陷多动障碍量表积分,显着改善ADHD患儿的注意力不集中情况,其临床治疗总疗效与静灵口服液相当,二药均有补肝肾之功,以达宁神益智之效。然静宁颗粒偏补气阴,对多动症气阴两虚证具有明显疗效,临床能够起到益气养阴的作用。并且,静宁颗粒对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气阴两虚型患儿的干预总体是安全的,无明显不良反应。静宁颗粒既可以影响SHR大鼠逃避潜伏期及游泳距离,又可以影响撤台后大鼠在目标象限停留时间和穿越平台次数,因此可以使SHR大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得到改善。从本实验结果来看,与临床一线阳性药物择思达相比,静宁颗粒对记忆能力的改善稍次。静宁颗粒能够提高大鼠脑纹状体中DA、NE、5-HT含量,降低纹状体和前额叶中DAT mRNA表达水平,表明静宁颗粒与专注达组一样,能够下调SHR大鼠额叶-纹状体回路中DAT mRNA表达水平,减少突触前神经元对DA的重摄取,增加突触间隙的DA浓度,改善了中枢DA的神经信号传导功能,从而起到对ADHD的治疗作用。
张晰[9](2017)在《蒲金口服液对宫内感染/炎症致早产脑损伤大鼠脑组织NgR、p75NTR表达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1)观察蒲金口服液对宫内感染/炎症致早产脑损伤大鼠脑组织病理表现和髓鞘相关抑制因子(myelin associated inhibitory factors,MAIFs)受体中勿动蛋白受体(nogo receptor,NgR)和神经营养素受体(p75 neurotrophin receptor,p75NTR)表达的影响。(2)比较不同剂量蒲金口服液、银杏叶提取物和不同时期干预对早产PVL大鼠中枢神经修复再生的作用。(3)探讨“痰”、“瘀”是宫内感染/炎症致早产脑损伤的病理因素,为临床早期应用活血化瘀、化痰开窍中药提供实验依据。方法:(1)孕鼠分组及造模:36只SPF级SD孕鼠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脂多糖(LPS)组(n=30只)和对照组(n=6只),于孕第16、17天连续2天腹腔注射LPS(350μg/kg·d)或等量生理盐水,孕期≦21天为早产。(2)实验仔鼠分组:随机选LPS组早产仔鼠80只,分为8组,每组10只。分别为:A1高剂量蒲金口服液早期干预组、A2高剂量蒲金口服液晚期干预组、B1低剂量蒲金口服液早期干预组、B2低剂量蒲金口服液晚期干预组、C1银杏叶提取物早期干预组、C2银杏叶提取物晚期干预组、D1早期干预模型组、D2晚期干预模型组。(3)干预方法:早期干预组于生后第1天灌胃给药,晚期干预组于生后第8天灌胃给药,均连续灌胃7d,每日1次。干预后同条件饲养至21日龄。(4)观测指标:母鼠造模后孕产情况;孕鼠产仔后取子宫及胎盘HE染色观察宫内感染/炎症情况;LPS组及对照组仔鼠出生一般情况(体重、皮肤颜色、反应能力、活动情况);0日龄LPS组早产仔鼠及对照组仔鼠脑组织HE染色观察病理学改变;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法检测0日龄LPS组早产仔鼠与对照组仔鼠NgR、p75NTR的表达及21日龄8组仔鼠脑组织NgR、p75NTR的表达。结果:(1)一般情况:与对照组孕鼠相比,LPS组孕鼠出现造模后流产、死亡、早产现象,产活仔鼠数少(P<0.05)。与0日龄对照组仔鼠相比,LPS组出现死仔,活产仔鼠活动少,皮肤颜色紫暗,应激反应弱,体重低(P<0.05)。(2)HE染色病理学改变:LPS组孕鼠子宫及胎盘组织光镜下见血管内充血以及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对照组子宫及胎盘组织病理检测未见炎性细胞;LPS组早产仔鼠脑组织病理检测见脑白质区组织结构稀疏,细胞排列紊乱,结构不清,间隙增宽。对照组仔鼠脑组织结构完整,细胞排列均匀整齐,胞核较大。(3)免疫组化、Western Blot法检测脑组织NgR、p75NTR表达的结果:与0日龄对照组仔鼠相比,LPS组早产仔鼠脑组织中NgR、p75NTR的表达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1日龄仔鼠比较:早期干预组中,高、低剂量蒲金口服液、银杏叶提取物较模型组均能抑制仔鼠脑组织中NgR、p75NTR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剂量蒲金口服液下调NgR、p75NTR表达的作用优于低剂量蒲金口服液和银杏叶提取物,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银杏叶提取物在下调NgR、p75NTR表达方面较低剂量蒲金口服液作用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晚期干预组中,与模型组相比,高、低剂量蒲金口服液与银杏叶提取物均能下调仔鼠脑组织NgR和p75NTR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剂量蒲金口服液在抑制仔鼠脑组织NgR、p75NTR的表达方面优于低剂量蒲金口服液和银杏叶提取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银杏叶提取物抑制NgR和p75NTR表达较低剂量蒲金口服液显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剂量蒲金口服液、低剂量蒲金口服液、银杏叶提取物早期干预组与同药物晚期干预组相比,早期干预更能下调NgR和p75NTR的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宫内感染/炎症可上调早产PVL仔鼠脑组织中MAIFs受体NgR、p75NTR的表达水平。(2)蒲金口服液可下调宫内感染致早产仔鼠脑组织中NgR、p75NTR的表达,且早期药物干预下调作用更为显着。(3)推测宫内感染/炎症致早产儿PVL的中医病理因素可能是“痰”和“瘀”。(4)化瘀通络和化痰开窍中药治疗早产PVL的机制可能为抑制MAIFs受体的表达,促进神经的再生及功能的恢复。
陈恬恬[10](2016)在《蒲金口服液对宫内感染/炎症致早产脑损伤大鼠脑组织Nogo-A、OMgp mRNA表达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1)观察蒲金口服液对宫内感染/炎症致早产脑损伤大鼠神经行为学和脑组织勿动蛋白-A(nogo for neuron,Nogo-A)、少突胶质细胞髓鞘糖蛋白(oligodendrocyte myelin glycoprotein,OMgp)m RNA表达的影响。(2)比较蒲金口服液高、低剂量、银杏叶提取物和早期干预、晚期干预对早产脑损伤大鼠髓鞘再生与修复的作用。(3)探讨“痰”和“瘀”是宫内感染/炎症造成早产儿脑损伤的主要病理基础,为早期应用活血化瘀、化痰开窍中药干预治疗提供实验依据。方法:(1)动物模型制作:将30只孕鼠随机分为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组(n=24只)和对照组(n=6只),分别在孕第16、17天连续2天腹腔注射LPS 350ug/kg和同等剂量生理盐水,胎龄<22天分娩的仔鼠为早产鼠。(2)实验动物分组:将LPS组早产仔鼠80只随机分为8组,每组10只。分别为:早期药物干预组A1、B1、C1、D1,晚期干预组A2、B2、C2、D2,其中A1、A2为蒲金口服液低剂量组,B1、B2为蒲金口服液高剂量组,C1、C2为银杏叶提取物组,D1、D2为模型组。(3)干预方法:早期药物干预组生后0日龄灌胃给药,晚期药物干预组生后7日龄灌胃给药,均连用7d。干预后同条件饲养至21日龄。(4)观测指标:母鼠孕产情况。取子宫及胎盘组织行HE染色观察宫内感染/炎症情况。两组仔鼠的出生体重、颜色、反应能力、活动情况。HE染色观察两组0日龄仔鼠脑组织病理学改变,RT-PCR技术检测Nogo-A、OMgp m RNA的表达。21日龄神经行为学评分并采用RT-PCR技术检测8组大鼠脑组织Nogo-A、OMg-p m RNA的表达。结果:(1)一般情况:LPS组孕鼠造模后容易发生流产和早产,且有难产死亡现象。与对照组孕鼠相比,LPS组孕鼠产仔数少(P<0.05)。与对照组相比,LPS组早产仔鼠体重低(P<0.05)、活动少、皮肤颜色紫绀、应激反应弱。(2)HE染色病理形态学改变:LPS组孕鼠子宫及胎盘组织病理检测见血管充血以及中性粒细胞浸润,对照组子宫及胎盘组织病理检测未见炎性反应;LPS组早产仔鼠病理检测见脑白质、内囊和胼胝体结构稀疏,神经纤维排列不齐,神经元数目较少,并可见侧脑室及脑白质内出血以及胶质细胞聚集。(3)神经行为学能力:与模型组相比,蒲金口服液高、低剂量和银杏叶提取物均可提高早产脑损伤大鼠神经行为学能力(P<0.05),且早期干预作用明显优于晚期干预(P<0.05)。但蒲金口服液高、低剂量与银杏叶提取物在提高早产脑损伤大鼠神经行为学能力方面三组间两两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4)Nogo-A m RNA和OMgp m RNA相对表达量的结果:与对照组所产仔鼠(0日龄)相比,LPS组大鼠脑组织中Nogo-A m RNA和OMgp m RNA的相对表达量明显上调(P<0.05)。早期药物干预组中,与模型组相比,蒲金口服液高、低剂量与银杏叶提取物均能明显下调大鼠脑组织中Nogo-A、OMgp m RNA的相对表达量(P<0.05)。蒲金口服液高、低剂量和银杏叶提取物三组之间两两比较,蒲金口服液高剂量下调Nogo-A、OMgp m RNA相对表达量的作用明显优于蒲金口服液低剂量和银杏叶提取物,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银杏叶提取物相比,蒲金口服液低剂量在下调Nogo-A、OMgp m RNA相对表达量的作用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晚期药物干预组中,与模型组相比,蒲金口服液高、低剂量与银杏叶提取物均能明显下调仔鼠脑组织中Nogo-A m RNA和OMgp m RNA的相对表达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蒲金口服液低剂量和银杏叶提取物相比,蒲金口服液高剂量下调Nogo-A、OMgp m RNA相对表达量的作用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银杏叶提取物在下调Nogo-A m RNA和OMgp m RNA相对表达量的作用方面较蒲金口服液低剂量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晚期药物干预各组相比,蒲金口服液高、低剂量和银杏叶提取物的早期干预在下调Nogo-A、OMgp m RNA相对表达量的作用方面更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宫内感染/炎症可导致早产脑损伤大鼠神经行为学改变,使脑组织中Nogo-A m RNA和OMgp m RNA的相对表达量上调。?蒲金口服液可下调宫内感染/炎症致早产脑损伤大鼠脑组织中Nogo-A m RNA和OMgp m RNA的相对表达量,且早期药物干预下调作用更明显。为早期应用活血化瘀和化痰开窍药物干预宫内感染致早产脑损伤提供实验依据。?研究证实宫内感染/炎症致早产儿脑损伤的中医病理机制主要是“痰”和“瘀”的理论。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符号说明 |
| 文献综述 |
| 综述一 脑葡萄糖代谢和转运与阿尔茨海默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
| 综述二 从心脾论治阿尔茨海默病 |
| 参考文献 |
| 前言 |
| 第一部分 参枝苓对APP/PS1双转基因小鼠认知功能及脑葡萄糖代谢的影响 |
| 实验一 参枝苓对APP/PS1双转基因小鼠行为学及特征病理改变的影晌 |
| 1 材料 |
| 2 方法 |
| 3 结果 |
| 4 讨论 |
| 实验二 参枝苓对APP/PS1双转基因小鼠海马超微结构的影响 |
| 1 材料 |
| 2 方法 |
| 3 结果 |
| 4 讨论 |
| 实验三 参枝苓对APP/PS1双转基因小鼠脑葡萄糖摄取的影响 |
| 1 材料 |
| 2 方法 |
| 3 结果 |
| 4 讨论 |
| 实验四 参枝苓对APP/PS1双转基因小鼠胰岛素信号通路的影响 |
| 1 材料 |
| 2 方法 |
| 3 结果 |
| 4 讨论 |
| 实验五 参枝苓对APP/PS1双转基因小鼠葡萄糖转运蛋白的影响 |
| 1 材料 |
| 2 方法 |
| 3 结果 |
| 4 讨论 |
| 实验六 参枝苓对APP/PS1双转基因小鼠糖酵解关键酶的影响 |
| 1 材料 |
| 2 方法 |
| 3 结果 |
| 4 讨论 |
| 第二部分 经胰岛素信号转导下游通路参枝苓对Aβ_(42)损伤SH-SY5Y细胞脑葡萄糖代谢的调控作用 |
| 实验一 UHPLC-QE-MS方法鉴定参枝等及其含药血清的有效成分 |
| 1 材料 |
| 2 方法 |
| 3 结果 |
| 4 讨论 |
| 实验二 Aβ_(42)损伤SH-SY5Y细胞拟AD体外模型的建立 |
| 1 材料 |
| 2 方法 |
| 3 结果 |
| 4 讨论 |
| 实验三 参枝苓含药血清对SH-SY5Y安全剂量及有效剂量筛选 |
| 1 材料 |
| 2 方法 |
| 3 结果 |
| 4 讨论 |
| 实验四 参枝苓含药血清对Aβ_(42)损伤SH-SY5Y细胞PI3K/Akt/GSK3β通路及通路阻断后葡萄糖转运蛋白的影响 |
| 1 材料 |
| 2 方法 |
| 3 结果 |
| 4 讨论 |
| 结语 |
| 创新点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符号说明 |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 一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现代研究进展 |
| 1 ADHD的诊断 |
| 2 ADHD的共患病及危害 |
| 3 ADHD危险因素及发病机制 |
| 4 ADHD西医治疗进展 |
| 5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二 中医学对ADHD的认识 |
| 1 病名溯源 |
| 2 病因病机认识 |
| 3 中医治疗进展 |
| 4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第二部分 网络药理学研究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究静宁方治疗ADHD起效的分子机制 |
| 1 材料和方法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参考文献 |
| 第三部分 临床和实验研究 |
| 前言 |
| 一 静宁方治疗ADHD临床疗效观察及对血清钙水平的影响 |
| 1 研究内容 |
| 2 研究对象 |
| 3 试验方案 |
| 4 统计学分析 |
| 5 研究结果 |
| 6 讨论 |
| 二 静宁方调控ADHD模型大鼠Ca~(2+)-CaM-CaMKⅡ信号通路的研究 |
| 1 实验材料 |
| 2 实验方案 |
| 3 统计学分析 |
| 4 研究结果 |
| 5 讨论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符号说明 |
| 综述一 阿尔茨海默病啮齿类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综述二 PI3K/Akt-mTOR通路参与髓鞘维护的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前言 |
| 参考文献 |
| 实验一 双侧侧脑室注射STZ拟SAD小鼠模型的AD相关病理变化和髓鞘改变 |
| 材料与方法 |
| 结果 |
| 1.双侧icv-STZ对拟SAD小鼠模型认知能力影响的时效关系 |
| 2.双侧icv-STZ对拟SAD小鼠造模后4个月Aβ_(42)表达水平的影响 |
| 3.双侧icv-STZ对拟SAD小鼠造模后4个月p-tau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 |
| 4.双侧icv-STZ对拟SAD小鼠造模后4个月糖代谢相关蛋白的影响 |
| 5.双侧icv-STZ对拟SAD小鼠造模后4个月髓鞘超微结构的影响 |
| 6.双侧icv-STZ对拟SAD小鼠造模后4个月髓鞘相关蛋白的影响 |
| 讨论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实验二 参枝苓口服液对拟SAD模型认知能力的影响 |
| 材料与方法 |
| 结果 |
| 1.参枝苓口服液对双侧icv-STZ小鼠Morris水迷宫平均潜伏期的影响 |
| 2.参枝苓口服液对双侧icv-STZ小鼠Morris水迷宫平均游泳距离的影响 |
| 3.参枝苓口服液对双侧icv-STZ小鼠空间探索和记忆保持能力的影响 |
| 讨论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实验三 参枝苓口服液对拟SAD模型髓鞘损伤的影响 |
| 材料与方法 |
| 结果 |
| 1.参枝苓口服液对双侧icv-STZ小鼠髓鞘LFB染色的影响 |
| 2.参枝苓口服液对双侧icv-STZ小鼠髓鞘超微结构的影响 |
| 3.参枝苓口服液对双侧icv-STZ小鼠g-ratio的影响 |
| 4.参枝苓口服液对双侧icv-STZ小鼠髓鞘相关糖蛋白(MAG)表达的影响 |
| 5.参枝苓口服液对双侧icv-STZ小鼠髓鞘碱性蛋白(MBP)表达的影响 |
| 6.参枝苓口服液对双侧icv-STZ小鼠髓鞘少突胶质细胞糖蛋白(MOG)表达的影响 |
| 7.参枝苓口服液对双侧icv-STZ小鼠髓鞘蛋白脂质蛋白(PLP)表达的影响 |
| 8.参枝苓口服液对双侧icv-STZ小鼠MAG、MBP、MOG、PLP mRNA的影响 |
| 讨论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实验四 参枝苓口服液对拟SAD模型PI3K/Akt-mTOR通路相关蛋白的影响 |
| 材料与方法 |
| 结果 |
| 1.参枝苓口服液对双侧icv-STZ小鼠PI3K表达的影响 |
| 2.参枝苓口服液对双侧icv-STZ小鼠p-PI3K表达的影响 |
| 3.参枝苓口服液对双侧icv-STZ小鼠Akt表达的影响 |
| 4.参枝苓口服液对双侧icv-STZ小鼠p-Akt表达的影响 |
| 5.参枝苓口服液对双侧icv-STZ小鼠mTOR表达的影响 |
| 6.参枝苓口服液对双侧icv-STZ小鼠p-mTOR表达的影响 |
| 7.参枝苓口服液对双侧icv-STZ小鼠p-S6K1表达的影响 |
| 8.参枝苓口服液对双侧icv-STZ小鼠PI3K mRNA的影响 |
| 9.参枝苓口服液对双侧icv-STZ小鼠Akt mRNA表达的影响 |
| 10.参枝苓口服液对双侧icv-STZ小鼠mTOR mRNA表达的影响 |
| 11.参枝苓口服液对双侧icv-STZ小鼠S6K mRNA表达的影响 |
| 讨论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结语 |
| 创新点 |
| 致谢 |
| 附录 |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符号说明 |
| 综述一“从心论治”阿尔茨海默病的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综述二 PI3K/Akt及其相关信号通路在AD中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前言 |
| 参考文献 |
| 第一部分 参枝苓口服液对APP~(swe)/PS1~(dE9)双转基因AD模型小鼠认知行为及髓鞘的影响 |
| 材料与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参考文献 |
| 第二部分 参枝苓口服液对Aβ_(42)致少突胶质细胞OLN-93损伤的保护作用机制 |
| 参考文献 |
| 实验一 UHPLC-MRM-MS/MS方法检测参枝苓口服液含药血清主要化学成分 |
| 材料与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参考文献 |
| 实验二 Aβ_(42)损伤少突胶质细胞OLN-93拟AD体外模型的建立 |
| 材料和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参考文献 |
| 实验三 参枝苓口服液含药血清及多奈哌齐对OLN-93细胞安全剂量及有效剂量筛选 |
| 材料和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参考文献 |
| 实验四 参枝苓口服液含药血清对Aβ_(42)损伤OLN-93细胞髓鞘相关蛋白及PI3K/Akt-mTOR通路的影响 |
| 材料和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参考文献 |
| 实验五 参枝苓口服液对Aβ_(42)损伤少突胶质细胞OLN-93的乙酰化组蛋白与MBP基因相互作用影响 |
| 材料和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参考文献 |
| 实验六 参枝苓口服液对Aβ_(42)损伤少突胶质细胞OLN-93脂质代谢的影响 |
| 材料和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参考文献 |
| 结语 |
| 创新点 |
| 存在问题和不足 |
| 致谢 |
| 附录 |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刺梨 |
| 1.1.1 刺梨简介 |
| 1.1.2 刺梨的营养成分 |
| 1.1.3 刺梨的药理作用 |
| 1.1.3.1 抗氧化作用 |
| 1.1.3.2 抗衰老作用 |
| 1.1.3.3 抗动脉粥样硬化 |
| 1.1.3.4 抗肿瘤作用 |
| 1.1.3.5 解毒作用 |
| 1.1.4 刺梨产品及其发展趋势 |
| 1.2 解酒的相关研究 |
| 1.2.1 酒精的吸收与代谢 |
| 1.2.2 醉酒及解酒机理 |
| 1.2.2.1 醉酒机理 |
| 1.2.2.2 解酒机理 |
| 1.2.3 饮酒对肝脏的损害 |
| 1.3 解酒药物的研究现状 |
| 1.3.1 化学类解酒产品 |
| 1.3.2 天然类解酒产品 |
| 1.3.2.1 葛根 |
| 1.3.2.2 枳椇子 |
| 1.3.2.3 蜂蜜 |
| 1.3.2.4 辣木籽 |
| 1.3.2.5 白扁豆 |
| 1.3.3 解酒产品的发展趋势 |
| 1.4 本课题研究意义及研究内容 |
| 1.4.1 研究意义 |
| 1.4.2 研究内容 |
| 第二章 刺梨解酒口服液主要原料的解酒作用研究 |
| 2.1 材料与仪器 |
| 2.1.1 材料与试剂 |
| 2.1.2 实验动物 |
| 2.1.3 实验仪器 |
| 2.2 实验方法 |
| 2.2.1 建立AAI模型 |
| 2.2.2 给药量的确定 |
| 2.2.3 刺梨的解酒作用研究 |
| 2.2.3.1 动物分组与建模 |
| 2.2.3.2 动物样本收集 |
| 2.2.3.3 大鼠血液酒精浓度的测定 |
| 2.2.3.4 大鼠肝脏ADH和 ALDH的测定 |
| 2.2.4 其它天然原料的解酒作用研究 |
| 2.2.4.1 天然原料的提取液制备 |
| 2.2.4.2 动物分组与给药 |
| 2.2.4.3 动物样本收集 |
| 2.2.4.4 解酒指标测定 |
| 2.2.5 统计分析 |
| 2.3 结果与分析 |
| 2.3.1 灌酒量的确定 |
| 2.3.2 刺梨的解酒作用 |
| 2.3.2.1 不同剂量刺梨汁对BAC的影响 |
| 2.3.2.2 不同剂量刺梨汁对肝脏ADH和 ALDH活力的影响 |
| 2.3.3 复配原料的筛选 |
| 2.3.3.1 各复配原料对大鼠BAC的影响 |
| 2.3.3.2 各复配原料对大鼠肝组织ADH活力的影响 |
| 2.3.3.3 各复配原料对大鼠肝脏ALDH活力的影响 |
| 2.4 本章小结 |
| 第三章 刺梨解酒口服液配方设计及优化 |
| 3.1 材料与仪器 |
| 3.1.1 材料与试剂 |
| 3.1.2 实验动物 |
| 3.1.3 实验仪器 |
| 3.2 实验方法 |
| 3.2.1 样品制备 |
| 3.2.2 原料配方的混料设计优化 |
| 3.2.2.1 D-最优混料实验设计 |
| 3.2.2.2 指标测定 |
| 3.2.3 口服液配方优化 |
| 3.2.3.1 单因素实验 |
| 3.2.3.2 正交设计 |
| 3.2.3.3 感官评价标准 |
| 3.2.4 统计分析 |
| 3.3 结果与分析 |
| 3.3.1 原料配方的混料设计优化 |
| 3.3.1.1 指标测定结果 |
| 3.3.1.2 模型的建立与分析 |
| 3.3.1.3 三元等值线图分析 |
| 3.3.1.4 原料配方优化及验证 |
| 3.3.2 口服液配方优化 |
| 3.3.2.1 白砂糖添加量对感官评分的影响 |
| 3.3.2.2 柠檬酸添加量对感官评分的影响 |
| 3.3.2.3 乙基麦芽酚添加量对感官评分的影响 |
| 3.3.2.4 正交试验结果 |
| 3.4 本章小结 |
| 第四章 刺梨解酒口服液贮藏稳定性及急毒性研究 |
| 4.1 材料与仪器 |
| 4.1.1 材料与试剂 |
| 4.1.2 实验动物 |
| 4.1.3 实验仪器 |
| 4.2 实验方法 |
| 4.2.1 口服液生产工艺流程 |
| 4.2.1.1 工艺流程 |
| 4.2.1.2 操作要点 |
| 4.2.2 贮藏稳定性研究 |
| 4.2.2.1 贮藏方法 |
| 4.2.2.2 维生素C含量的测定 |
| 4.2.2.3 多酚含量的测定 |
| 4.2.2.4 SOD活力的测定 |
| 4.2.2.5 黄酮含量的测定 |
| 4.2.2.6 离心沉淀率测定 |
| 4.2.2.7 褐变指数测定 |
| 4.2.2.8 感官评分测定 |
| 4.2.2.9 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测定 |
| 4.2.2.10 pH的测定 |
| 4.2.3 急性毒性研究 |
| 4.2.3.1 预实验 |
| 4.2.3.2 急性毒性实验 |
| 4.2.4 统计分析 |
| 4.3 结果与分析 |
| 4.3.1 贮藏期间口服液功能性成分的变化 |
| 4.3.1.1 维生素C的变化 |
| 4.3.1.2 多酚含量的变化 |
| 4.3.1.3 SOD活力的变化 |
| 4.3.1.4 黄酮含量的变化 |
| 4.3.2 贮藏期间口服液感官品质和理化指标的变化 |
| 4.3.2.1 离心沉淀率的变化 |
| 4.3.2.2 褐变指数的变化 |
| 4.3.2.3 感官评分的变化 |
| 4.3.2.4 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变化 |
| 4.3.2.5 口服液pH的变化 |
| 4.3.3 急性毒性实验 |
| 4.3.3.1 一般情况观察 |
| 4.3.3.2 体重变化 |
| 4.3.3.3 脏器指数的变化 |
| 4.4 本章小结 |
| 第五章 刺梨解酒口服液解酒和护肝功效评价 |
| 5.1 材料与方法 |
| 5.1.1 材料与试剂 |
| 5.1.2 实验动物 |
| 5.1.3 实验仪器 |
| 5.2 实验方法 |
| 5.2.2 动物分组与处理 |
| 5.2.3 翻正反射消失与恢复时间测定 |
| 5.2.4 血液指标测定 |
| 5.2.5 肝脏指标测定 |
| 5.2.6 肝组织病理学检查 |
| 5.2.7 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 |
| 5.2.8 统计分析 |
| 5.3 结果与分析 |
| 5.3.1 刺梨解酒口服液的解酒作用 |
| 5.3.1.1 口服液对翻正反射消失与恢复时间的影响 |
| 5.3.1.2 口服液对BAC的影响 |
| 5.3.1.3 口服液对酒精代谢酶的影响 |
| 5.3.2 刺梨解酒口服液的护肝作用 |
| 5.3.2.1 口服液对急性ALD的影响 |
| 5.3.2.2 口服液对氧化应激的影响 |
| 5.3.2.3 口服液对炎症的影响 |
| 5.3.2.4 口服液对肝组织病理学变化的影响 |
| 5.4 本章小结 |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 6.1 结论 |
| 6.1.1 刺梨解酒口服液主要原料的解酒作用研究 |
| 6.1.2 刺梨解酒口服液配方设计及优化 |
| 6.1.3 刺梨解酒口服液贮藏稳定性和急毒性研究 |
| 6.1.4 刺梨解酒口服液解酒和护肝功效评价 |
| 6.2 展望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提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1 双黄连制剂药效物质基础研究薄弱 |
| 2 双黄连制剂组方配伍君、臣药味不明确 |
| 3 双黄连制剂质量评价系统需要更全面、科学 |
| 4 双黄连制剂药效作用靶点与机制不明确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 第一节 双黄连制剂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
| 1 双黄连制剂各单味药中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
| 2 双黄连复方制剂中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
| 3 双黄连制剂入血成分研究进展 |
| 第二节 双黄连制剂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
| 1 体外抗病毒和抑菌作用研究进展 |
| 2 体内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
| 3 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
| 第三节 双黄连制剂谱-效相关研究进展 |
| 1 双黄连制剂质量评价技术研究进展 |
| 2 谱-效相关中药质量评价研究进展 |
| 第四节 双黄连制剂组方配伍规律研究进展 |
| 1 不同复方中药配伍规律研究方法进展 |
| 2 双黄连机制复方配伍研究进展 |
| 第五节 双黄连制剂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
| 1 抗病毒作用机理研究进展 |
| 2 抗菌作用机理研究进展 |
| 3 蛋白质组学研究进展 |
| 4 代谢组学研究进展 |
| 第二章 双黄连制剂的化学成分研究和指纹图谱的建立 |
| 第一节 双黄连制剂样品的收集和制备 |
| 1 仪器与试药 |
| 2 样品收集和制备 |
| 3 双黄连制剂提取物的制备 |
| 4 实验结果 |
| 5 结论与讨论 |
| 第二节 双黄连制剂中化学成分的LC-Q-TOF/MS分析 |
| 1 仪器与试药 |
| 2 实验方法 |
| 3 实验结果 |
| 4 实验讨论 |
| 5 实验结论 |
| 第三节 双黄连制剂指纹图谱的建立 |
| 1 仪器与试药 |
| 2 实验方法 |
| 3 实验结果 |
| 4 实验结论和讨论 |
| 第三章 双黄连制剂的体内和体外药效学研究 |
| 第一节 双黄连制剂对RSV感染小鼠模型整体药效学研究 |
| 1 仪器与试药 |
| 2 实验方法 |
| 3 实验结果 |
| 4 实验结论和讨论 |
| 第二节 双黄连制剂体外抗呼吸道合胞病毒(RSV)药效学研究 |
| 1 仪器与试药 |
| 2 实验方法 |
| 3 实验结果 |
| 4 实验结论和讨论 |
| 第三节 双黄连制剂原型药和含药血清体外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药效学研究 |
| 1 仪器与试药 |
| 2 实验方法 |
| 3 实验结果 |
| 4 实验结论和讨论 |
| 第四章 双黄连制剂谱效相关分析 |
| 第一节 双黄连制剂化学成分与体外抑菌、抗病毒的相关性分析 |
| 1 确定系统特征 |
| 2 无量纲化处理 |
| 3 关联系数与关联极性的确定 |
| 4 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方法(PLS) |
| 5 实验结果分析 |
| 6 实验讨论和结论 |
| 第二节 双黄连复方制剂谱-效相关数学模型的建立 |
| 1 建立数学模型 |
| 2 实验结论与讨论 |
| 第五章 多组学联合分析双黄连制剂体内抗RSV的作用机制 |
| 第一节 双黄连复方制剂体内抗RSV的蛋白质组学初步研究 |
| 1 仪器与试药 |
| 2 实验方法 |
| 3.实验结果 |
| 4 生物信息学分析 |
| 5 实验结果与讨论 |
| 第二节 双黄连复方制剂体内抗RSV的代谢组学研究 |
| 1 仪器和试药 |
| 2 实验方法 |
| 3 实验结果 |
| 4 结论和讨论 |
| 结语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查新报告 |
| 发表论文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 前言 |
|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 2. 研究目的 |
| 3. 研究思路 |
| 第一章 蔓菁药材的质量控制及其多糖的分离纯化研究 |
| 1 实验材料 |
| 2 方法与结果 |
| 3 讨论 |
| 4 小结 |
| 第二章 蔓菁多糖对慢性高原低氧小鼠的药理作用研究 |
| 1 实验材料 |
| 2 实验方法 |
| 3 实验结果 |
| 4 讨论 |
| 5 小结 |
| 第三章 蔓菁多糖对急性高原低氧大鼠的药理作用研究 |
| 1 实验材料 |
| 2 实验方法 |
| 3 实验结果 |
| 4 讨论 |
| 5 小结 |
| 第四章 蔓菁多糖对急性高原低氧大鼠的脑组织代谢组学研究 |
| 1 实验材料 |
| 2 实验方法 |
| 3 实验结果 |
| 4 讨论 |
| 5 小结 |
| 第五章 总结与讨论 |
| 1 总结 |
| 2 讨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符号说明 |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 综述一 祖国医学对ADHD的认识及临床研究 |
| 1 对病名认识 |
| 2 对病因认识 |
| 3 对病机认识 |
| 4 对辨证分型认识 |
| 5 中医药治疗 |
| 综述二 现代医学对ADHD的认识及临床研究 |
| 1 ADHD概述 |
| 2 流行病学研究 |
| 3 病因及发病机制 |
| 4 诊断标准 |
| 5 现代医学治疗 |
| 参考文献 |
| 前言 |
| 第二部分 临床与实验研究 |
| 研究一 静宁颗粒对气阴两虚型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儿的临床疗效观察 |
| 1 研究对象 |
| 2 研究方法 |
| 3 研究结果 |
| 4 讨论 |
| 研究二 静宁颗粒对ADHD模型大鼠认知功能及纹状体单胺类机制的研究 |
| 1 实验材料 |
| 2 实验方法 |
| 3 实验结果 |
| 4 讨论 |
| 结语 |
| 结论 |
| 本研究创新点 |
| 问题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附录1 诊断标准 |
| 附录2 知情同意书 |
| 附录3 中医证候评分表 |
| 附录4 划销数据表 |
| 附录5 行为量表评分 |
| 附录6 SNAP-Ⅳ量表 |
| 致谢 |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 个人简历 |
| 英文缩略词表 |
| 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材料与方法 |
| 1 实验动物 |
| 2 实验药物 |
| 3 主要仪器设备 |
| 4 主要试剂 |
| 5 实验方法 |
| 6 统计学处理 |
| 实验结果 |
| 1 一般情况观察 |
| 2 免疫组化检测结果 |
| 3 Western Blot检测结果 |
| 讨论 |
| 1 早产儿PVL发病机理的探讨 |
| 2 宫内感染致PVL脑瘫动物模型的探讨 |
| 3 中枢神经修复再生与NgR、p75NTR |
| 4 祖国医学对CP的认识 |
| 5 导师的学术思想与蒲金口服液 |
| 6 蒲金口服液对模型仔鼠脑白质NgR、p75NTR表达的影响 |
| 7 特色与创新 |
| 8 不足与展望 |
| 结论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附录1 附图 |
| 附录2 文献综述 |
| 参考文献 |
| 附录3 在校期间论文论着和科研情况 |
| 英文缩略词表 |
| 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材料与方法 |
| 1 实验动物 |
| 2 主要仪器设备和试剂 |
| 3 实验药物 |
| 4 实验方法 |
| 5 神经行为学检测 |
| 6 统计学处理 |
| 实验结果 |
| 1 一般情况观察 |
| 2 神经行为学检测结果 |
| 3 实验室指标检测结果 |
| 讨论 |
| 1 宫内感染致早产脑损伤动物模型的探讨 |
| 2 早产脑损伤动物模型鉴定探讨 |
| 3 宫内感染 /炎症致PVL的发病机制 |
| 4 CP的病因病机与蒲金口服液 |
| 5 CNS损伤神经再生与修复的影响 |
| 6 蒲金口服液对宫内感染/炎症致早产脑损伤大鼠脑组织中Nogo-A 、OMgp mRNA表达的影响 |
| 7 特色与创新 |
| 8 不足与展望 |
| 结论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附录1 附图 |
| 附录2 文献综述 |
| 参考文献 |
| 附录3 在校期间论文论着和科研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