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长明,刘黎[1](2021)在《新时代武汉市奶业振兴路径探讨》文中提出奶业发展关系着国家农业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质量,对促进乡村振兴和带动农业产业集群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从武汉市奶业发展历程和现状、奶业振兴需要明确的问题等方面重点论述了新时期武汉市奶业振兴的路径,以期为行业进一步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提供思路和参考。
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2](2021)在《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宁夏回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文中研究说明宁政发[2021]1号各市、县(区)人民政府,自治区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宁夏回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已经自治区十二届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以印发,请结合实际,抓好组织实施。2021年2月26日(此件公开发布)宁夏回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
梁雪红[3](2015)在《制度干预与诚信选择研究 ——以我国奶业为例》文中指出在我国经济模式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以等价交换为核心原则的市场经济对传统的社会秩序产生了巨大的挑战。当经济体制脱嵌于整个社会关系时,便引发了种种社会问题,如社会诚信失范现象的遍及。其中,企业的失信现象尤为突出,体现在合同违约、商业欺诈、产品质量失信、恶意骗逃拖欠贷款税费、资本市场违规操作等各个方面。作为市场经济的重要主体,企业的失信行为使得企业自身、整个行业乃至国家的经济和声誉受损,社会民众的健康和生命受到威胁,正常的交易规则被破坏、良善的社会道德和价值观被驱逐、社会稳定被撼动,给整个社会发展带来了惨重的损失。企业诚信对市场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企业诚信如何实现也成了多方面高度关注的重要议题。本文以我国乳品企业为例,采用文献研究、案例研究、调查研究和实地研究的方法,以我国奶业四大优势产区(大城市郊区、东北和内蒙古地区、华北地区、西北地区)中的北京、内蒙、河北、陕西4个省市中的9个乳品企业为研究对象,试图从以下几个方面探明企业诚信的实现路径:其一,诚信是道德还是制度的问题;其二,制度干预的必要性;其三,制度干预在乳品企业发展中的体现:其四,制度干预与诚信选择的关系。文章首先探讨了企业的本质以及企业本质决定下企业的诚信选择,继而从理论层面探讨和假设了制度干预与企业诚信选择之间的关系,包括制度干预对诚信选择的影响路径、诚信选择对制度干预实践效果的影响作用两个方面,最后以我国乳品企业为例,对三聚氰胺事件前后我国的相关制度体系和乳品企业诚信选择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和比较研究。本研究得出:首先,对“诚信是道德还是制度”探讨的回答。按照诺斯对制度的定义和分类,制度是一种社会和行为规则,包含了人为设计的、有意识建立起来诸如政治规则、经济规则和契约等正式制度;也包含了自发演进的、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逐步形成的非正式约束的规则,如意识形态、价值信念、道德观念、伦理规范、风俗习惯等。笼统说来,道德是制度的一种形态,属于非正式制度的范畴。而“诚信是道德还是制度”这一问题真正的讨论价值在于,实现诚信的有效路径到底应该是制度约束还是道德自觉。诚信是一个富含了个人德性、经济关系、期待利益、人际互动等多种内容的丰富的概念,是包含了道德内容的行为规则,因而,诚信的实现不仅仅依赖于道德自觉所倡导的、受道德情绪影响的意志自由,更依赖于一系列制度,尤其是正式制度的约束。其次,诚信的实现需要市场规则之外的其他制度体系。市场机制本身也包含了一系列规则,但完美的市场机制是基于完全竞争和人的工具理性的假设,即,市场可以通过自身的价格机制达到资源的最优配置,且人们在所有活动尤其是在经济活动中,遵循的原则是如何以最小的成本获取最大的收益;市场主体的行为选择标准是能否更加有效的实现既定目标,并且使得成本的承担符合自身的预期,至于其行为是否会损毁他人与社会整体利益并不在其考虑范畴。这种理性经济人的假设从根本上忽略了市场的外部性、信息的不对称性以及交易成本的存在,同时也违背了实质合理性,也就是社会价值对此类活动的认可与判断。因而,在市场机制之外,诚信需要另外的制度,尤其是正式制度的干预才可能得以实现。但是,强调正式制度并非是对非正式制度的否认,相反,非正式制度包含的价值理念,在一定程度上给予了正式制度价值的支撑。最后,企业诚信选择与制度干预之间的关系。按照企业本质理论的阐述,无论是经济学中认为企业是具有生产属性和交易属性的经济组织、是一系列包含企业内部要素所有者间的契约及与企业外部相关利益主体的契约的联接,还是法学研究中将企业视为一个具有独立利益的权利主体,其中都隐含着企业是一个追求利润的经济组织、企业成立是为了减少市场价格机制的使用成本、企业具有独立的财产利益和意思能力这三种涵义。因此,企业在经济活动中有着主观策略的选择能力,即,企业的诚信选择能力。在此前提下,一方面,制度干预通过制度目标与企业目标和诚信目标的竞合、增加企业的守信收益、加重企业的失信与惩罚成本等路径影响着企业的诚信选择;另一方面,企业的诚信选择对制度干预的实践效果又反过来有着一定的影响作用,包括制度安排与制度环境对主体的理性期待、诚信要求以及失信引发的制度实践目标的偏离。2008年的三聚氰胺乳制品污染就是市场失灵、政府干预低效的一类代表性事件。为了保障我国乳品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三聚氰胺前后的制度从法律法规、政策、契约以及行业规章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些制度的变化,在引导着企业的诚信选择由原来的理性失信成为理性守信的同时,也使得我国乳制品的质量安全水平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这些事实论证了干预与企业的诚信选择之间相互联系又彼此影响。尽管本文认为制度是诚信的实现路径,但文章结尾也讨论了制度因市场、科技等外部因素与主体本身的内部因素等导致的局限性,并指出,由于这种局限性的存在,我国乳品安全领域内企业的诚信仍然存在着新的风险。
王玲玲[4](2014)在《鲜奶中铵盐等掺假物快速检测方法与干扰的研究》文中提出牛奶是一种具有很高营养价值的食物,但近年来频繁爆发的乳品安全事件则使我国的乳品工业出现了较大的波折,同时给广大消费者留下了心理阴影。面对这种形势,我国政府各级主管部门和乳品行业开始认真思考如何提高乳品质量安全以消除消费者顾虑的问题。鲜奶收购现场检测技术的提高则是保证整个乳品行业质量安全的重要手段,从源头控制和保证原料奶的质量,意义重大且任务繁重。本文的主要任务是在已建立的对于人为单一添加铵盐、尿素、亚硝酸盐快速检测方法的基础上,验证引进第二种常见掺假物对原本检测方法是否有干扰,即对鲜奶中铵盐等快速检测方法的稳定性和抗干扰性能开展研究。目的是为建立准确、灵敏、稳定的牛奶掺假快速检测标准方法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为乳品生产企业提供放心、合格的原料奶,完成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采用KI-NaClO法检测鲜奶中掺入的铵盐,试验测得该方法对NH4+的检测下限为1.35×10-5g/mL。首先在水体系中进行铵盐检测方法的共存干扰试验,进而在牛奶体系中进行铵盐检测方法的共存干扰试验。引进的常见干扰物有食盐、硼酸、硼砂、可溶性钡盐、芒硝、可溶性锌盐、可溶性铝盐、可溶性碳酸盐、碳酸氢盐、明胶、可溶性硫化物、三聚氰胺、生豆浆、熟豆浆、石灰水、淀粉、铬酸盐、重铬酸盐、双氧水、甲醛、可溶性铅盐、尿素、亚硝酸盐等,研究表明仅淀粉对铵盐快速检测方法有干扰,其干扰下限为2.7×10-5g/mL。(2)采用对二甲氨基苯甲醛法检测鲜奶中掺入的尿素,试验测得该方法对尿素的检测下限为2×10-4g/mL。首先在水体系中进行尿素检测方法的共存干扰试验,进而在牛奶体系中进行尿素检测方法的共存干扰试验。引进的常见干扰物有食盐、硼酸、硼砂、可溶性钡盐、芒硝、可溶性锌盐、可溶性铝盐、可溶性碳酸盐、碳酸氢盐、明胶、可溶性硫化物、三聚氰胺、生豆浆、熟豆浆、石灰水、淀粉、铬酸盐、重铬酸盐、双氧水、甲醛、可溶性铅盐、铵盐、亚硝酸盐等,研究表明仅亚硝酸盐对尿素快速检测方法有干扰,其干扰下限为2.4×10-4g/mL。(3)采用Griess试剂法检测鲜奶中掺入的亚硝酸盐,试验测得该方法对NO-2的检测下限为5.3×10-8g/mL。首先在水体系中进行亚硝酸盐检测方法的共存干扰试验,进而在牛奶体系中进行亚硝酸盐检测方法的共存干扰试验。引进的常见干扰物有食盐、硼酸、硼砂、可溶性钡盐、芒硝、可溶性锌盐、可溶性铝盐、可溶性碳酸盐、碳酸氢盐、明胶、可溶性硫化物、三聚氰胺、生豆浆、熟豆浆、石灰水、淀粉、铬酸盐、重铬酸盐、双氧水、甲醛、可溶性铅盐、铵盐、尿素等,研究表明引进的常见掺假物对亚硝酸盐快速检测方法均没有干扰。
刘卫星[5](2013)在《蒙牛乳业集团奶源质量安全控制体系建设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前,我国乳品行业发展迅速,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全国对乳制品的需求量日益增加,这就需要更加关注乳品的质量和安全。然而,近些年来,频繁出现的乳品安全事件,如“大头娃娃”和“三聚氰胺”等事件,严重地损害了人们的身体健康并危及生命安全,使许多人失去了消费奶制品的信心。这些奶制品安全事件的背后暴露出我国在乳制品质量安全方面存在着许多严重的且亟待解决的问题。奶源的质量安全是乳品质量安全的源头,控制奶源质量安全才是乳品行业健康发展的前题。本研究以蒙牛乳业集团奶源质量安全控制体系建设为研究内容,从奶源质量安全体系和奶源风险预警体系的界定和内涵入手,分析实施奶源质量安全体系和风险预警体系管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并分析了国内奶源现状,结合国外奶源建设的经验与启示,对我国奶源发展的方向提出对策和建议。针对蒙牛乳业集团现有奶源质量安全控制现状进行分析后,提出开展蒙牛奶源质量安全新体系目标的建设。研究指出奶源质量安全新体系要科学种植牧草,加强饲料管理;要转变奶牛养殖模式,建立现代化适度规模奶牛养殖组织模式,奶牛养殖要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要加强奶牛科学饲养管理与疾病防控,建立奶牛优良品种的快速繁育体系;重视机械榨乳与冷链运输环节;把好原料奶验收质量检测关。预警体系的构建在预警项目实施时,要做好预警项目的确定、预警方法的建立、预警项目检测平台工具的选择、预警数据库的建立,并建立预警反馈可追溯机制。奶源质量安全体系与预警体系需要监管机构进行监管,对国外奶源监管体制分析后,针对我国政府监管体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监管机制。
任远[6](2011)在《创新型奶源模式是原奶质量的保障》文中研究说明我国奶牛饲养从过去的个体庭院式养牛、手工挤奶到现在出现的大中型企业集中饲养奶牛、机械集中挤奶,产品的质量有了根本性的转变,使原料奶质量大大提高。但是,近年来不断出现的奶制品的安全问题,凸显了原料奶的质量安全控制的重要性。原料奶是指从符合国家有关要求的健康奶畜乳房中挤出的无任何成分改变的常乳。原料奶生产位于奶业产业链的最上游,其质量好坏至关重要,是保证奶制品食用安全,维护人类健康的基础。"巧妇也不可能用次米做出好饭",要解决原料奶的质量问题,生产优质原料奶,优质奶牛合理化
杨盛兴[7](2010)在《浅谈中国奶源质量安全》文中研究指明"三鹿牌婴幼儿奶粉事件"的发生暴露出我国奶源质量安全十分薄弱,与奶业法律法规及质量监督机制不健全、奶源基地建设滞后、奶源市场无序竞争、利益结合不紧密的奶牛养殖模式、企业原料奶质量把关不严等有关,不是偶然的而是必然的。本文分析了"三鹿牌婴幼儿奶粉事件"发生的原因,介绍了生鲜乳危害的主要因素,提出了保障中国奶源质量安全的措施。食品安全问题事关人的健康和生命,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奶源质量安全是乳品质量安全最重要的因素,只有收购质量安全的生鲜牛奶,才能保证乳品加工厂生产出高质量安全的乳制品,确保消费者的健康安全。
范欢[8](2008)在《产业链对我国乳业竞争力影响的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国民经济持续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健康意识逐渐增强,乳品的产量迅速增加。2006年牛奶产量达3193.4万t,是1996年的5.07倍,年均增长17.63%,乳业已成为食品加工业中的朝阳产业。同时,乳业是结合了上游—奶牛饲养业、中游—乳品制造业、下游—批发零售业终端网络的纵向延伸的产业链,它可以带动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和流通业等产业的发展。但加入WTO后,我国参与到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乳品必面临着日益激烈的国际化竞争。那么目前我国乳业是否具有竞争力?是否对相关的产业具有带动作用呢?这就需要了解我国的乳业产业链,而且在国家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过程中,乳业的发展对农业经济的繁荣有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研究产业链对我国乳业竞争力的影响具有现实意义,只有对乳业产业链进行分析,找出其中对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并制定相应的政策,才能促使乳业竞争力的提升,从而带动其它产业,并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因此,本文首先从乳业产业链的上游、中游、下游的发展情况入手,阐述我国乳业的发展现状。其次,采用测算竞争力的指标,如贸易竞争力指数TC、国际市场占有率MS、出口市场集中程度CI、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对我国乳业的竞争力进行分析。再次,详细分析乳业产业链的上游和中下游的发展状况及其原因,以及产业链对乳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最后,根据以上的分析得出结论,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从而对乳业的健康发展和竞争力的增强起到参考作用。论文采用理论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在理论分析中,运用统计数据、模型和案例分析,将我国乳业的竞争力与主要乳品贸易国相比较,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产业链对我国乳业竞争力的影响。
李金生[9](2008)在《甘肃荷斯坦奶牛繁育示范中心发展战略研究》文中提出甘肃荷斯坦奶牛繁育示范中心作为兰州市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其经营内容是奶牛繁育和养殖,是奶业产业链中最为关键的环节之一。该中心引进胚胎移植及性控繁殖技术,采用TMR全混合日粮饲料供应进行科学喂养,开发优质牧草基地,建成了沼气发电综合利用工程等,在奶牛繁育和养殖环节已具备了国际先进的繁育和养殖应用新技术,为繁育优质奶牛、生产优质牛奶创造了条件。从战略研究角度看,国家鼓励并大力支持奶牛繁育和养殖企业快速发展,为甘肃荷斯坦奶牛繁育示范中心提供了有利的发展环境,奶农作为该中心在甘肃的主要竞争对手,与企业不存在实际意义上的竞争。甘肃荷斯坦奶牛繁育示范中心面临着规模化程度较小、牛奶运输链条不健全、胚胎移植技术成本大、饲养人员专业水平较低等困难。同时受到国外企业进入中国乳业市场、奶牛养殖技术不断创新、资金需求量大、行业无序竞争等威胁。甘肃荷斯坦奶牛繁育示范中心确立了实行奶牛繁育和养殖技术系统集成的战略目标和重点集中的竞争战略,通过领会战略、组织设计、人员配备、加强与伊利的合作、狠抓年度计划落实等战略步骤,为企业战略实施打基础。针对企业所处的环境特点及自身的优势劣势,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按照企业目标及战略选择要求,甘肃荷斯坦奶牛繁育示范中心应当采取有效措施,加快发展,主要是改善外部环境,加强技术创新,充分运用国家政策,抓好项目建设,强化人员培训等措施,实现企业战略目标,也为行业内奶牛繁育和养殖企业可持续发展积累有益的经验。
杨东升[10](2007)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乳业发展与奶牛养殖模式分析》文中指出奶业是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市的“兴市产业”,2005年呼和浩特获得了中国乳业最高荣誉——“中国乳都”的称号。目前,呼和浩特市的奶牛存栏数、年原奶产量、原奶加工量、乳制品加工工业总产值等指标均位于全国大中城市之首。原奶的生产,是“中国乳都”---呼和浩特市品质的生命线。呼和浩特目前的奶牛养殖模式特别是农区奶牛养殖的主体是“公司+奶站+奶户”模式,这种模式在奶牛养殖业发展初期,对公司、对奶户均起到了很好的带动作用,造就了呼和浩特市奶牛养殖业所取得的成绩。但近年来,呼和浩特奶牛养殖业在遇到市场变化等情况下,出现了奶牛养殖经济效益下降,卖牛、杀牛等现象频繁出现。说明通过“公司+奶站+奶户”难于实现规模化养殖的目标,必须改革,建立“公司”+“基地”+“园区”的新模式,以促进乳业可持续发展,迅速提高农民收入,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通过分析,目前呼和浩特农区奶牛养殖业受到国内外大环境的影响主要存在奶牛养殖经济下降;奶户饲养管理方法落后;奶牛疾病防疫体系滞后;奶牛单产低,奶质不高;奶户工作效率低;自繁奶牛品质难以保证;饲料供求矛盾突出等问题。所有这些问题导致了牛奶市场价格的下降。然而目前养殖业出现如上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目前的养殖业所面临的主要矛盾仍然是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公司+奶站+奶户”的养殖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发展与市场的需要;公司、奶站、奶户这三个主体是一种博弈的关系,在市场出现异常时其利益无法再达到一致;在抵御市场风险时公司本能的把风险转嫁到最为弱小的奶户身上;从而最终导致奶牛养殖业的萧条。本文通过对呼和浩特农区奶牛养殖业现状进行实地调研,对呼和浩特奶牛养殖模式做了创新。通过对“公司+奶站+奶户”模式与新模式——“公司+基地+园区”模式进行了比较研究,以及对内蒙古大城西村宏丰养殖有限公司进行个案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在新模式下能实现真正的规模化养殖,能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能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能提升我国的奶制品品质,能为农民增收等等优点,该模式因此具有重大的经济与社会效益。为此本文在政府、龙头企业和奶户自身等三个方面提出了建议。政府应该加大引导和扶持力度,在政策、人力、物力和财力等方面加以支持。主要表现在三个完善,三个加强,三个建立。即:完善现行有关政策、完善管理体制、完善动物疾病防疫体系;加强奶牛养殖基地规划建设、加强奶牛养殖信息与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强农民培训体系;建立健全奶畜良种繁育体系、建立健全奶牛养殖科技创新与应用体系、建立健全奶牛养殖相关质量监测体系。龙头企业要起主导作用,要加强龙头企业的拉动作用、加强企业示范园区建设、加强对奶户建设园区的扶持力度;奶户积极加强自身的合作化组织水平。本文内容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第二部分为国内外乳业发展以及奶牛养殖业发展分析;第三部分对呼和浩特市乳业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了剖析;第四部分对呼和浩特市奶牛养殖新旧模式进行了比较研究,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指出了旧模式的弊端和新模式的优点以及可行性,并进行了个案研究;第五部分为对策与建议;第六部分为结论。本文对呼和浩特农区奶牛规模化养殖问题进行了研究,对呼和浩特农区奶牛养殖业摆脱目前的困境,对乳制品加工企业的原奶质量的提升,对呼和浩特地区的新农村牧区建设有着重要的经济与社会价值。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1 新世纪武汉市奶业发展历程及现状 |
| 2 武汉市奶业振兴需要明确的几个问题 |
| 2.1 奶牛养殖与国际化大武汉 |
| 2.2 常温奶与低温奶的区别 |
| 2.3 喝奶与人体健康 |
| 2.4 奶牛养殖与农村经济发展 |
| 2.5 奶牛养殖与农业面源污染 |
| 3 新时期武汉市奶业振兴的路径 |
| 3.1 奶业振兴与畜禽养殖“三区”划定相结合 |
| 3.2 奶业振兴与乡村振兴相结合 |
| 3.3 奶业振兴与休闲观光相结合 |
| 3.4 奶业振兴与粪污资源化利用相结合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 1.3 诚信研究的理论借鉴 |
| 1.4 研究设计 |
| 第二章 企业的本质和诚信选择 |
| 2.1 企业的本质 |
| 2.2 企业诚信的选择策略 |
| 2.3 制度干预的必要性 |
| 第三章 制度干预与诚信选择关系的理论研究与假设 |
| 3.1 制度干预对诚信选择的影响路径 |
| 3.2 诚信选择对制度干预实践效果的影响作用 |
| 3.3 研究假设 |
| 第四章 我国乳品企业发展的历史沿革与诚信危机 |
| 4.1 我国乳品企业的产生与发展概况 |
| 4.2 我国乳品企业相关利益主体及其关联方式的演进 |
| 4.3 利益分配结构与诚信危机 |
| 第五章 三聚氰胺时期的制度体系对乳品企业诚信选择的影响 |
| 5.1 三聚氰胺事件发生的制度因素 |
| 5.2 原有制度体系下我国乳品企业的诚信选择 |
| 5.3 企业的诚信选择对其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
| 第六章 后三聚氰胺时期制度干预对乳品企业诚信选择的影响 |
| 6.1 三聚氰胺事件后相关制度体系的变化 |
| 6.2 制度变化对企业守信收益和失信成本的影响 |
| 6.3 企业诚信选择策略的变化 |
| 第七章 乳品企业诚信选择对制度实践的作用 |
| 7.1 守信与制度目标的实现 |
| 7.2 违信与制度的目标偏离 |
| 第八章 结论与讨论 |
| 8.1 制度干预与诚信选择 |
| 8.2 制度干预的局限性 |
| 8.3 制度干预下新的诚信风险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致谢 |
| 作者简介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引言 |
| 1.1 食品安全概述 |
| 1.1.1 食品安全 |
| 1.1.2 国外食品安全现状 |
| 1.1.3 国内食品安全现状 |
| 1.1.4 乳品安全现状 |
| 1.2 牛奶概述 |
| 1.2.1 牛奶化学组成及营养价值 |
| 1.2.2 奶源发展现状 |
| 1.3 牛奶掺假检测方法现状 |
| 1.3.1 牛奶常见掺假物 |
| 1.3.2 常见掺假物检测方法 |
|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
| 1.5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 2 鲜奶中掺铵盐快速检测方法与干扰的研究 |
| 2.1 引言 |
| 2.2 试验材料 |
| 2.2.1 试验原料 |
| 2.2.2 试验仪器与设备 |
| 2.2.3 试验试剂 |
| 2.3 铵盐快速检测试验方法 |
| 2.3.1 试验原理 |
| 2.3.2 基本试验方法 |
| 2.3.3 检测下限的确定 |
| 2.4 铵盐快速检测方法的干扰试验 |
| 2.4.1 水体系中铵盐检测方法的干扰试验 |
| 2.4.2 鲜奶体系中铵盐检测方法的干扰试验 |
| 2.5 试验结果 |
| 2.6 小结 |
| 3 鲜奶中掺尿素快速检测方法与干扰的研究 |
| 3.1 引言 |
| 3.2 试验材料 |
| 3.2.1 试验原料 |
| 3.2.2 试验仪器与设备 |
| 3.2.3 试验试剂 |
| 3.3 尿素快速检测基本试验方法 |
| 3.3.1 试验原理 |
| 3.3.2 基本试验方法 |
| 3.3.3 检测下限的确定 |
| 3.4 尿素快速检测方法的干扰试验 |
| 3.4.1 水体系中尿素检测方法的干扰试验 |
| 3.4.2 鲜奶体系中尿素检测方法的干扰试验 |
| 3.5 试验结果 |
| 3.6 小结 |
| 4 鲜奶中掺亚硝酸盐快速检测方法与干扰的研究 |
| 4.1 引言 |
| 4.2 试验材料 |
| 4.2.1 试验原料 |
| 4.2.2 试验仪器与设备 |
| 4.2.3 试验试剂 |
| 4.3 亚硝酸盐快速检测基本试验方法 |
| 4.3.1 试验原理 |
| 4.3.2 基本试验方法 |
| 4.3.3 检测下限的确定 |
| 4.4 亚硝酸盐快速检测方法的干扰试验 |
| 4.4.1 水体系中亚硝酸盐检测方法的干扰试验 |
| 4.4.2 鲜奶体系中亚硝酸盐检测方法的干扰试验 |
| 4.5 试验结果 |
| 4.6 小结 |
| 5 总结 |
| 5.1 结论 |
| 5.2 创新点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引言 |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 1.1.1 背景 |
| 1.1.2 意义 |
| 1.2 奶源质量安全体系界定和内涵 |
| 1.2.1 奶源质量安全体系界定 |
| 1.2.2 奶源质量安全体系的内涵 |
| 1.3 奶源风险预警体系界定和内涵 |
| 1.3.1 奶源风险预警体系界定 |
| 1.3.2 奶源风险预警体系的内涵 |
| 1.4 实施奶源质量安全体系和预警体系管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以西南地区黄曲霉毒素事件为例 |
| 1.4.1 实施奶源质量安全体系和预警体系管理的必要性 |
| 1.4.2 实施奶源质量安全体系和预警体系管理的重要意义 |
| 第二章 国内奶源现状及发展方向 |
| 2.1 国内奶源发展现状 |
| 2.1.1 奶牛饲养规模小,管理落后 |
| 2.1.2 产供销一体化经营水平低 |
| 2.1.3 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 |
| 2.1.4 饲料饲草资源匮乏 |
| 2.1.5 奶牛品种改良进展缓慢 |
| 2.1.6 检测设备和检测手段简单、落后 |
| 2.1.7 环保意识淡薄 |
| 2.2 国外奶源建设的经验与启示 |
| 2.2.1 建立奶农合作组织,实行一体化经营 |
| 2.2.2 具有健全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
| 2.2.3 牛场设施和设备完善,经营管理水平高 |
| 2.2.4 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
| 2.3 奶源发展的方向和建议 |
| 2.3.1 大力推进“公司十基地十农户”一体化经营 |
| 2.3.2 积极进行品种改良 |
| 2.3.3 推进规模化饲养,集约化经营 |
| 2.3.4 加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
| 2.3.5 开发饲料饲草资源 |
| 2.3.6 增强环保意识,改善饲养条件 |
| 2.3.7 建立奶牛风险基金 |
| 第三章 蒙牛乳业集团现有奶源质量安全控制现状及分析 |
| 3.1 蒙牛乳业集团现有奶源质量安全控制现状 |
| 3.1.1 运作模式 |
| 3.1.2 管理手段 |
| 3.1.3 饲养与管理技术体系 |
| 3.1.4 疫病防治技术体系 |
| 3.2 优势分析 |
| 3.2.1 管理新理念 |
| 3.2.2 奶源产量高于行业增速 |
| 3.2.3 奶源品质逐年提升 |
| 3.2.4 与行业现状对标结果良好 |
| 3.3 劣势分析 |
| 3.3.1 在奶源建设上仍存在问题 |
| 3.3.2 与国际企业对标结果明显不足 |
| 第四章 奶源质量安全新体系建设研究 |
| 4.1 质量安全新体系构建 |
| 4.1.1 科学种植牧草和饲料管理 |
| 4.1.2 奶牛养殖模式的转变 |
| 4.1.3 加强奶牛科学饲养管理与疾病防控 |
| 4.1.4 机械榨乳与冷链运输 |
| 4.1.5 原料奶验收质量检测 |
| 4.2 预警体系构建 |
| 4.2.1 预警项目实施的建立 |
| 4.2.2 预警反馈可追溯机制 |
| 4.3 质量安全体系与预警体系的监管机制构建 |
| 4.3.1 国外奶源监管分析 |
| 4.3.2 中国政府监管机制中存在的问题 |
| 4.3.3 建立并完善监管机制 |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问题的提出 |
| 1.2 文献综述 |
| 1.2.1 国外研究的状况 |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 1.2.3 对研究现状的简要述评 |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 1.3.1 研究内容 |
| 1.3.2 研究方法 |
| 1.4 主要创新点 |
| 第二章 我国乳业的发展现状 |
| 2.1 上游奶牛饲养业的状况 |
| 2.1.1 奶牛数量的变化 |
| 2.1.2 奶类产量及区域分布 |
| 2.2 中游乳品制造业的概况 |
| 2.2.1 基本情况 |
| 2.2.2 发展特点 |
| 2.3 下游的状况 |
| 2.3.1 批发零售业的渠道及变化 |
| 2.3.2 消费特征 |
| 2.4 小结 |
| 第三章 我国乳业竞争力的分析 |
| 3.1 我国乳品的贸易概况 |
| 3.1.1 进出口的金额 |
| 3.1.2 进出口的产品结构 |
| 3.1.3 进出口的地理方向 |
| 3.2 我国乳业国际竞争力的比较分析 |
| 3.2.1 比较对象的选取 |
| 3.2.2 国际竞争力相关指标的计算比较 |
| 3.3 小结 |
| 第四章 产业链上游对乳业竞争力的影响 |
| 4.1 产业链上游的分析 |
| 4.1.1 奶牛饲养的模式及规模 |
| 4.1.2 辅助产业 |
| 4.1.3 原料奶的质量 |
| 4.2 上游对乳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 |
| 4.2.1 奶农组织性弱 |
| 4.2.2 奶农缺乏政府的有力支持 |
| 4.2.3 奶农与乳品制造业未形成利益共同体 |
| 4.3 案例分析 |
| 4.3.1 伊利集团的发展概况 |
| 4.3.2 伊利集团与奶农利益联结机制的形成 |
| 4.3.3 利益联结对竞争力的影响 |
| 4.4 小结 |
| 第五章 产业链中下游对乳业竞争力的影响 |
| 5.1 中下游的分析 |
| 5.1.1 乳品制造业的规模 |
| 5.1.2 乳品制造业的管理 |
| 5.1.3 中游的相关产业 |
| 5.1.4 乳品的销售物流 |
| 5.2 中下游对乳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 |
| 5.2.1 乳品制造业规模小及市场集中度低 |
| 5.2.2 乳品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低 |
| 5.2.3 乳品制造业与经销商的合作关系不紧密 |
| 5.2.4 中下游信息流动不畅 |
| 5.2.5 乳品物流成本高 |
| 5.3 中游对乳业竞争力影响的实证分析 |
| 5.3.1 模型的构建及结果 |
| 5.3.2 模型的分析 |
| 5.4 小结 |
| 第六章 政策建议 |
| 6.1 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 |
| 6.2 建立完善的奶农合作组织 |
| 6.3 提高乳品制造业的竞争力 |
| 第七章 结论 |
| 7.1 本研究的主要研究结论 |
| 7.2 研究的局限和今后的方向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一、甘肃荷斯坦奶牛繁育示范中心概述 |
| (一) 甘肃荷斯坦奶牛繁育示范中心械况 |
| (二) 甘肃荷斯坦奶牛繁育示范中心奶牛繁育和养殖的显着特点 |
| 二、甘肃荷斯坦奶牛繁育示范中心战略分析 |
| (一) 甘肃荷斯坦奶牛繁育示范中心环境分析 |
| (二) 行业竞争力分析 |
| (三) SWOT分析 |
| 三、甘肃荷斯坦奶牛繁育示范中心的战略选择 |
| (一) 甘肃荷斯坦奶牛繁育示范中心的使命 |
| (二) 甘肃荷斯坦奶牛繁育示范中心的目标 |
| (三) 甘肃荷斯坦奶牛繁育示范中心的竞争战略 |
| (四) 甘肃荷斯坦奶牛繁育示范中心的战略步骤 |
| 四、甘肃荷斯坦奶牛繁育示范中心的战略措施 |
| (一) 改善外部环境,为企业营造良好的发展空间 |
| (二) 加速技术创新,提高企业竞争力 |
| (三) 充分运用国家政策,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 |
| (四) 围绕企业长远目标,抓好项目建设 |
| (五) 加强培训,提高经营管理人员的专业化水平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研究背景 |
| 1.2 研究意义 |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 1.3.1 规模经济理论 |
| 1.3.2 农业产业化问题的研究 |
| 1.3.3 农村经济股份合作制的研究 |
| 1.3.4 产业化组织模式下奶户与企业、合作社关系的研究 |
| 1.3.5 小结 |
| 1.4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
| 1.4.1 研究内容 |
| 1.4.2 研究方法 |
| 1.4.3 技术路线 |
| 第二章 国内外乳业及奶牛养殖业发展情况分析 |
| 2.1 国际乳业及奶牛养殖业发展情况 |
| 2.1.1 国际乳业发展情况 |
| 2.1.2 国外奶牛规模化养殖的做法与经验 |
| 2.1.3 小结 |
| 2.2 国内乳业及奶牛养殖业发展情况 |
| 2.2.1 国内乳业发展情况 |
| 2.2.2 国内主要地区奶牛养殖现状 |
| 2.3 小结 |
| 第三章 呼和浩特市奶牛养殖现状分析 |
| 3.1 呼和浩特市奶牛养殖现状 |
| 3.2 呼和浩特奶牛养殖业目前所出现的问题 |
| 3.2.1 奶牛养殖效益下降 |
| 3.2.2 呼市部分地区出现低价销售奶牛甚至杀牛现象 |
| 3.2.3 奶户饲养管理方法落后 |
| 3.2.4 奶牛疾病防疫体系滞后 |
| 3.2.5 奶牛单产低,奶质不高 |
| 3.2.6 奶户工作效率低 |
| 3.2.7 环境面临考验 |
| 3.2.8 自繁奶牛品质难保证 |
| 3.2.9 饲料供求矛盾突出 |
| 3.3 呼和浩特奶牛养殖业所出现问题的原因 |
| 3.3.1 国际奶产品竞争的挤压 |
| 3.3.2 国内大环境的影响 |
| 3.3.2.1 市场价格低 |
| 3.3.2.2 养殖规模小 |
| 3.3.2.3 奶牛单产低、品种差 |
| 3.3.2.4 奶户素质不高 |
| 3.3.3 疾病防控体系落后 |
| 3.3.4 质量监控体系不健全 |
| 3.3.5 政府宏观调控滞后 |
| 3.3.6 小结 |
| 第四章 呼和浩特市奶牛养殖模式的发展与创新性思路 |
| 4.1 “公司+ 奶站+ 奶户”养殖模式概况与分析 |
| 4.1.1 “公司+奶站+ 奶户”模式概况 |
| 4.1.2 对“公司+ 奶站+ 奶户”模式的分析 |
| 4.1.3 对“公司+ 奶站+ 奶户”模式分析小结 |
| 4.2 奶牛养殖模式的创新 |
| 4.2.1 “公司+基地+园区”模式中各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
| 4.2.1.1 公司 |
| 4.2.1.2 基地 |
| 4.2.1.3 “园区” |
| 4.2.2 对新模式的理论分析 |
| 4.2.3 新模式下三个主体之间的关系 |
| 4.2.4 新模式的可行性分析:即模式中的关键步骤的解决 |
| 4.2.4.1 资金筹集 |
| 4.2.4.2 园区用地 |
| 4.2.4.3 奶牛集中饲养 |
| 4.2.4.4 养殖与培育技术以及科学管理 |
| 4.2.4.5 饲草的来源 |
| 4.3 “公司+基地+园区”模式的效果 |
| 4.3.1 优化奶牛品种 |
| 4.3.2 优化原奶品质 |
| 4.3.3 政府调控 |
| 4.3.4 企业发展 |
| 4.3.5 农民增收 |
| 4.3.6 乳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
| 4.3.7 提升农牧业竞争力 |
| 4.3.8 有利于新农村牧区建设 |
| 4.4 “公司+基地+园区”模式的案例 |
| 4.4.1 小区成立背景 |
| 4.4.2 小区运行状况 |
| 4.4.3 效益对比分析 |
| 4.5 结论 |
| 第五章 对策与建议 |
| 5.1 政府方面 |
| 5.1.1 完善现行有关政策 |
| 5.1.2 完善管理体制 |
| 5.1.3 完善动物疾病防疫体系 |
| 5.1.4 加强奶牛养殖基地规划建设 |
| 5.1.5 加强奶牛养殖信息与社会化服务体系等 |
| 5.1.6 加强农民培训体系 |
| 5.1.7 建立健全奶畜良种繁育体系 |
| 5.1.8 建立健全奶牛养殖科技创新与应用体系 |
| 5.1.9 建立健全奶牛养殖相关质量监测体系 |
| 5.2 企业方面 |
| 5.2.1 加强龙头企业的拉动作用 |
| 5.2.2 加强企业示范园区建设 |
| 5.2.3 加强对奶户建设园区的扶持力度 |
| 5.3 奶户积极加强自身的合作化组织水平 |
| 第六章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呼和浩特奶户奶牛生产、生活情况调查问卷 |
| 致谢 |
| 作者简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