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增强乙肝疫苗免疫作用的研究进展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增强乙型肝炎疫苗免疫效果的研究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李娟,魏明伟,朱凤才[1](2021)在《乙型肝炎疫苗免疫无/低应答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HBV使感染者罹患多种乙肝相关性疾病, 且目前尚无治疗的特效药。我国人口基数大, 现存感染者多, 因此乙肝疫苗的预防接种在该病的预防控制中就显得尤为重要。但是, 部分接种者在按照推荐的乙肝疫苗免疫程序接种后, 并不能产生有效的保护性免疫应答。本综述旨在从机体、疫苗两个方面分析接种乙肝疫苗后无/低免疫应答的影响因素, 探讨无/低免疫应答机制, 从而对我国乙肝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陆玉英,梁才峰,林建培,陆慧,王慧娜,李海[2](2021)在《乙肝疫苗免疫应答效果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乙肝疫苗于2002年纳入儿童计划免疫,是目前预防乙肝最安全、经济有效的方法。但在人群中仍会出现无(弱应答现象,并且乙肝疫苗的效用时期并非永久。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者对乙肝疫苗无(弱)应答的影响因素已有较为丰富的研究,文章就目前关于乙肝疫苗免疫应答效果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总结其目前的研究进展,探讨提高乙肝疫苗免疫应答的策略和措施,进而发掘新的研究方向,为科学研究提供新的线索,以期为免疫规划工作提供科学性的理论依据。

张记,吴玉章[3](2021)在《慢性乙型肝炎治疗性疫苗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慢性乙型肝炎导致了全世界大约30%的肝硬化和53%的肝癌,目前依然是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通过治疗性疫苗的方式实现对慢性乙型肝炎疾病的有效治疗,一直以来是医学界的迫切目标。在过去20多年时间里,众多慢性乙型肝炎治疗性疫苗进入了临床试验阶段,但大多数疫苗的临床效果均不能令人满意。最近,一个纳米颗粒慢性乙型肝炎治疗性疫苗εPA-44进入了III期临床试验。εPA-44的II期临床试验结果显示,该疫苗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并实现了显着的临床治疗效果。现首先介绍慢性乙型肝炎治疗性疫苗的理论基础,然后总结慢性乙型肝炎治疗性疫苗的临床研究进展。最后简要解读εPA-44的II期临床研究数据及其对未来该领域的影响。

张改霞[4](2021)在《延安市某院联合免疫对乙肝母婴传播阻断效果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旨在了解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s Ag)阳性孕妇的新生儿实施主被动联合免疫的阻断效果;分析影响婴儿主被动联合免疫后阻断失败的因素,以及其血清中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Hepatitis B surface antibody,HBs Ab)水平的影响因素,以期通过对影响因素的干预提高阻断成功率及联合免疫有效应答率,降低乙肝孕妇所生新生儿感染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的风险,为实现乙肝母婴“零”传播及早日消除乙型肝炎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9年9月至2020年8月在延安大学附属医院住院的HBs Ag阳性孕妇155例及其新生儿157例。所有新生儿在出生后12h内注射100 IU乙肝免疫球蛋白(Hepatitis B immune globulin,HBIG),同时接种10μg重组酵母乙型肝炎疫苗(Hepatitis B vaccine,Hep B),随后分别在1、6月龄时接种1次重组酵母Hep B。入组婴儿接种完第三次Hep B后1-2个月,通过化学发光法定量检测新生儿免疫应答情况。通过调查问卷了解孕妇及新生儿的一般情况资料,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孕妇临产前1个月外周血、新生儿脐静脉血、婴儿7月~12个月随访时外周静脉血的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包括HBs Ag、HBs Ab、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epatitis B Virus e Antigen,HBe Ag)、乙型肝炎病毒e抗体和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定量水平;利用PCR技术测定HBV DNA定量;应用免疫组化Max VisionTM染色法检测胎盘HBs Ag的表达情况,以肝脏穿刺组织HBs Ag阳性空白切片作为阳性对照,非乙型肝炎孕妇的足月产胎盘组织作为阴性对照,同时用磷酸缓冲盐溶液(Phosphate Buffer Solution,PBS)代替一抗作为空白对照。结果:(1)本研究在规定时间内总共有HBs Ag阳性孕妇155人,符合纳入标准并接受全程随访的孕妇42例及其分娩新生儿43例(其中有1对双胞胎)。回访的43例婴儿血清HBs Ag及HBV DNA定量均阴性,阻断失败者0%(0/41),隐匿HBV感染者0%(0/29),其中2例为无应答4.65%(2/43,95%Cl-1.9%~11.2%),7例为低应答16.28%(7/43,95%Cl 4.8%~27.8%),21例为中应答48.84%(21/43,95%Cl 33.3%~64.4%),13例为高应答30.23%(13/43,95%Cl 13.9%~41.9%)。(2)联合免疫后婴儿低应答及无应答率单因素分析得出:根据母亲HBe Ag定量水平分为三组,分别为孕妇血清HBe Ag 5000-10000S/CO组、1-5000 S/CO组与<1 S/CO组,组间联合免疫后低应答及无应答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718,P=0.006)。孕妇出生前其母亲HBV感染情况、本次妊娠的并发症、孕晚期抗病毒治疗情况、新生儿体重、首次注射HBIG及接种Hep B的时间、孕妇血清HBV DNA载量、孕妇血清HBs Ag水平、新生儿脐血感染状态等因素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联合免疫后婴儿低应答及无应答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孕妇高中及高中以下学历是婴儿联合免疫后低应答及无应答的独立危险因素(OR值为26.588,P=0.015),但孕妇HBe Ag<1 S/CO(即HBe Ag阴性)是其独立保护因素(OR值为0.132,P=0.016)。(4)应用免疫组化Max VisionTM染色法检测乙肝孕妇胎盘组织中HBs Ag均无阳性表达。结论:(1)目前实施的主被动联合免疫可成功阻断乙肝母婴传播。经主被动联合免疫后,79.1%的婴儿HBs Ab可达有效保护水平,20.9%的婴儿为无应答及低应答状态。(2)乙肝孕妇低学历是婴儿联合免疫后低应答及无应答的独立危险因素,但孕妇血清HBe Ag阴性是其独立保护因素。(3)乙肝孕妇的胎盘组织中未检测到HBs Ag的表达,推测胎盘屏障可能阻止HBV感染胎盘组织。

王旭,茹彦海,罗冬平,郭晓凯,徐家云[5](2021)在《疫苗在血液透析患者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血液透析(hemodialysis,HD)患者易并发各种感染,感染是导致HD患者住院和死亡的重要原因。接种疫苗是预防感染和保护易感人群的有效方法,其中乙型肝炎疫苗、流感疫苗和肺炎球菌疫苗在HD患者中被重点推荐。本文就最新国内外相关指南和研究进行总结和探讨,以期为血液净化中心感染控制管理和HD患者的免疫接种提供借鉴。

胡晓[6](2021)在《补肾健脾方联合恩替卡韦治疗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评估补肾健脾方联合恩替卡韦治疗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纳入符合条件的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60例,开展完全随机对照的中西医结合优化方案临床研究,按照1:1比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观察组给予补肾健脾方联合恩替卡韦治疗48周,对照组给予单药恩替卡韦治疗48周,检验及记录各个观察点(0周、24周、48周)两组患者HBs Ag(定量)、肝功能(ALT、AST)、HBV-DNA、中医症候积分的变化情况及不良事件。结果:1.两组患者HBs Ag阴转率、HBV-DNA阴转率、ALT复常率比较:接受治疗24周,观察组和对照组HBs Ag阴转率均为0,治疗48周后,两组HBs Ag阴转率仍为0。经治疗24周、48周后,观察组和对照组HBV-DNA阴转率均较治疗前有明显上升,且观察组转阴率高于对照组(P>0.05)。经治疗24周、48周后,观察组ALT复常率分别为80.00%、96.67%,对照组ALT复常率分别为76.67%、86.67%,两组患者ALT复常率均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而增加,比较两组治疗24周后ALT复常率,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48周后,观察组ALT复常率仍高于对照组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两组患者HBs Ag滴度比较:治疗24周,两组HBs Ag滴度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用药48周后,观察组较对照组下降明显,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两组患者肝功能指标(ALT、AST)比较:治疗后第24周、48周,观察组与对照组ALT、AST较治疗前均下降(P<0.05),第24周时,观察组AST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ALT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第48周,观察组ALT、AST仍低于对照组且P<0.05。4.两组患者中医症候积分比较:治疗24、48周后,观察组与对照组中医症候积分均较治疗前有下降,且观察组中医症候积分改善较对照组更佳,P<0.05。5.两组患者中医症候疗效比较:用药48周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67%,对照组总有效率70%,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治疗的安全性比较:治疗期间,试验组2名患者出现腹泻,未经其他药物治疗,腹泻症状可在3日内缓解痊愈,不考虑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余未发现不良事件发生。结论:补肾健脾方联合恩替卡韦治疗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疗效确切,在改善临床症状,降低HBs Ag定量,改善肝功能等方面疗效明显优于单用恩替卡韦,说明补肾健脾方联合恩替卡韦在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治疗方面有一定的临床应用前景。

徐瑛[7](2021)在《趋化因子CXCL10基因多态性与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关联研究》文中提出背景: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引起的慢性化感染,是一种由病毒、环境和宿主因素之间相互作用导致的一种高流行率传染病。据统计,全球目前约有2.5亿HBV慢性感染者。HBV感染导致患者的肝脏疾病结局各不相同,有无任何临床症状的HBV携带者或者隐匿型肝炎患者,也有急性肝炎、慢性肝炎,反复纤维化进展成肝硬化甚至是肝癌等不同表型的患者。多项研究表明,宿主遗传因素在慢性感染过程中起着重要的决定作用。因此,寻找并验证疾病相关易感基因的突变位点可能是治疗慢性化感染的潜在靶点。趋化因子配体10(CXCL10),近年来被证实是参与肝脏炎性疾病的候选基因,可以通过招募效应Th1淋巴细胞介导HBV病毒清除和炎症反应,参与机体的免疫反应过程,因此其单核苷酸多态性可能通过调控CXCL10表达参与慢性乙型肝炎的发病机制及药物治疗应答过程数据。然而,该基因的遗传变异与中国汉族人群,特别是与儿童样本人群中HBV易感性之间的关联尚不清楚,遗传变异参与的疾病发病机制和药物治疗应答的研究甚少。第一部分乙肝易感性基因CXCL10基因启动子区遗传变异与乙型肝炎的关联研究目的:研究趋化因子CXCL10基因启动子区域的遗传变异与成人和儿童慢性HBV易感性的相关性。方法:对CXCL10基因序列变异进行基因分型,并在中国汉族人群中进行包括成人和独立儿童在内的两阶段病例对照研究,评估变异与疾病易感性的关联。结果:1.样本基本特征分析结果显示:第一阶段共纳入1048例成人病例对照样本,其中,病例组518例,对照组530例。样本病例对照组年龄性别相匹配(P>0.05);第二阶段儿童组样本病例对照组年龄、性别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04),并且病例对照组在母亲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水平、儿童疫苗接种情况方面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SNPs与乙肝发病风险的关联分析结果显示:第一阶段SNP位点与成人持续HBV感染相关联。校正性别年龄后,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CXCL10基因遗传变异位点rs4256246 AA基因型的成人较GG基因型HBV感染的风险增加1.58倍(OR=1.58,95%CI:1.04-2.42,P=0.033)。CXCL10基因遗传变异位点rs4508917(A>G)相对风险分析结果发现携带rs4508917 AA基因型的成人较GG基因型HBV感染的风险增加1.51倍(OR=1.51,95%CI:1.03-2.22,P=0.036)。按照年龄和性别分层后,进一步比较了rs4508917和rs4256246两个SNP的基因型频率分布。分层结果表明,与rs4508917 GG基因型相比,AG基因型和AA基因型在较高年龄组(>40岁)HBV感染风险较高(P=0.037,P=0.041)。SNP rs4256246分层分析结果证明,rs4256246AA基因型比GG基因型能显着增加较高年龄组(>40岁)HBV感染风险(OR=1.73,95%CI:1.08-2.78,P=0.024)。遗传变异与HBV病毒载量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较高年龄组(>40岁)的HBV患者中,rs4508917的AG基因型与HBV病毒载量(病毒复制程度)显着相关(P=0.004)。此外,rs4508917 AA基因型与HBV病毒载量异常的风险增加相关。3.第二阶段共计纳入627例儿童病例对照样本,其中,病例组274例,对照组353例。采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SNP位点与儿童HBV感染相关性:CXCL10基因遗传变异位点rs4508917(A>G)相对风险分析结果表明携带rs4508917 AA基因型的儿童较GG基因型能增加HBV感染风险1.81倍(OR=1.81,95%CI:1.13-2.92,P=0.014)。此外,HBV高危儿童携带rs4508917 AA基因型能增加免疫接种后病毒突破感染的风险(0R=4.95,95%CI-1.45-16.90,P=0.011)。考虑混杂因素的影响,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调整性别和年龄后,未见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CXCL10基因多态性位点rs4508917可能与成人和儿童持续HBV感染相关,AA基因型是导致HBV感染增加的易感基因型。第二部分乙肝易感性基因CXCL10基因启动子区遗传变异的功能验证目的:针对第一部分关联分析中阳性遗传变异位点初步探索其参与HBV感染发病的分子机制。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CXCL10在成人病例对照组血清中的表达水平,并使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验证阳性遗传变异对CXCL10基因转录活性的影响。结果:1.ELISA分析结果显示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成人患者血清CXCL10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P=0.014),且随着A等位基因剂量的增加,CXCL10血清表达水平呈递增趋势,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3).2.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结果表明,rs4508917 A等位基因可能直接影响CXCL10的启动子活性。结论:本研究中,荧光素酶报告基因rs4508917位点的转录活性表明该位点可能调控CXCL10基因的表达。此外,我们还发现CHB患者血清中CXCL10蛋白水平升高,而rs4508917 AA基因型与CXCL10转录水平较高相关,从而提供了该风险变异的体内功能证据。第三部分乙肝易感性基因CXCL10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rs4508917与核苷类似物治疗应答的关联目的:探讨乙肝易感性基因CXCL10单核苷酸多态性是否影响机体对核苷类似物(Nucleotide analogs,NAs)的应答反应。方法:本研究对62例CHB成人患者在抗病毒治疗的第3、6和9周进行了HBV病毒载量的动态变化分析。结果:携带rs4508917 AA或AG基因型患者与rs4508917 GG基因型患者相比,对NAs治疗的反应中HBV病毒载量的清除速率有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rs4256246 AA或GA基因型对NAs处理的反应也有类似的趋势。结论:CXCL10基因多态性位点rs4508917能影响成人乙肝患者对NAs恩替卡韦药物治疗的应答效果。

孙四珍[8](2021)在《医务工作者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血清学特征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比较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医务工作者的乙型肝炎(乙肝)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的各项病毒血清学指标和不同年龄组间的乙肝感染模式的差异,分析医务工作者的HBV感染状况和乙肝疫苗接种对医务工作者的保护效率。方法:(1)研究对象: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2020年体检的医务工作者共5851人,其中全部完成乙肝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sAg)、乙肝表面抗体(Hepatitis B surface antibody,抗-HBs)和乙肝核心抗体(Hepatitis B core antibody,抗-HBc)检测的有效数据共5079例,把这些数据按照年龄进行分组,分为小于(<)30岁年龄组共757人(占总例数14.9%),30岁50岁年龄组共3838人(占总例数75.6%)和大于(≥)50岁年龄组共484人(占总例数9.5%)。(2)研究方法:根据检测结果HBsAg,抗-HBs和抗-HBc的不同,分为五种不同的HBV感染模式:(1)模式一:抗-HBs单阳性,代表主动免疫注射乙肝疫苗;(2)模式二:抗-HBs和抗-HBc双阳性,代表自然感染过HBV并清除病毒产生乙肝保护性抗体;(3)模式三:抗-HBc单阳性,代表既往感染过HBV虽清除病毒但未产生乙肝保护性抗体;(4)模式四:HBsAg阳性,代表HBV感染者;(5)模式五:全阴性,代表未感染过HBV。分析医务工作者整体HBsAg,抗-HBs和抗-HBc的阳性率和不同年龄组之间HBsAg,抗-HBs和抗-HBc阳性率的差异,并与一般人群进行比较。分析医务工作者整体的HBV感染模式和比较不同的HBV感染模式在不同年龄组之间的分布情况。(3)检测试剂和方法:使用美国雅培ARCHITECT PLUS i2000全自动免疫发光分析仪及其配套试剂,采用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法检测HBsAg,抗-HBs和抗-HBc。(4)统计分析:使用IBM SPSS 26.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卡方(X2)检验比较各组间差异,检验水准为双侧α=0.05,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同年龄组(3个)之间进行两两比较时,调整检验水准为双侧α’=0.05/3=0.0167,P’<0.0167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获得有效数据共5079例,HBsAg总阳性率为0.9%,抗-HBs总阳性率为85.7%,抗-HBc总阳性率为14.7%。(2)医务工作者抗-HBs单阳性感染模式在五种感染模式中占比最高,占比72.7%;之后依次为:抗-HBs和抗-HBc双阳性感染模式(13.0%),全阴性感染模式(12.6%),HBsAg阳性模式(0.9%),抗-HBc单阳性感染模式(0.8%)。(3)不同年龄组的HBsAg、抗-HBs和抗-HBc的阳性率:<30岁年龄组:HBsAg阳性率为0.1%,抗-HBs阳性率为84.4%,抗-HBc阳性率为3.8%。3050岁年龄组:HBsAg阳性率为0.9%,抗-HBs阳性率为87.4%,抗-HBc阳性率为14.1%。≥50岁年龄组:HBsAg阳性率为2.7%,抗-HBs阳性率为74.0%,抗-HBc阳性率为36.4%。(4)不同年龄组之间HBsAg阳性率(X2=18.377,P<0.05),抗-HBs阳性率(X2=64.912,P<0.05)和抗-HBc阳性率(X2=253.013,P<0.05)存在差异。具体表现为:≥50岁年龄组的HBsAg阳性率高于<30岁(X2=17.264,P<0.0167)和3050岁(X2=13.611,P<0.0167)。≥50岁年龄组的抗-HBs阳性率低于<30岁(X2=20.392,P<0.0167)和3050岁(X2=88.499,P<0.0167)。<30岁和3050岁年龄组的HBsAg阳性率(X2=4.559,P=0.033>0.0167)和抗-HBs阳性率(X2=5.111,P=0.025>0.0167)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年龄组越大,抗-HBc阳性率越高。(5)不同年龄组HBV感染模式:<30岁年龄组感染模式构成比多少顺序依次为:模式一(80.7%),模式五(15.5%),模式二(3.7%),模式四(0.1%),模式三(0)。3050岁年龄组感染模式构成比多少顺序依次为:模式一(74.6%),模式二(12.9%),模式五(11.3%),模式四(0.9%),模式三(0.4%)。≥50岁年龄组感染模式构成比多少顺序依次为:模式一(45.0%),模式二(28.9%),模式五(18.6%),模式三(4.8%)。模式四(2.7%)。(6)各年龄组均以模式一占比最高,模式三和模式四占比最少。且不同年龄组之间的各个不同感染模式之间也存在差异(X2=312.872,P<0.05)。具体表现为:年龄组越大,模式一占比越小(X2=217.669,P<0.05),模式二占比越高(X2=166.122,P<0.05)。≥50岁年龄组模式三和模式四占比均分别高于<30岁(X2=34.087,P<0.0167和X2=17.264,P<0.0167)和3050岁(X2=85.548,P<0.0167和X2=13.611,P<0.0167)。<30岁和3050岁年龄组的模式三(X2=2.079,P=0.091>0.0167)和模式四(X2=4.559,P=0.033>0.0167)之间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3050岁年龄组模式五占比低于<30岁(X2=10.454,P<0.0167)和≥50岁(X2=21.611,P<0.0167),<30岁和≥50岁年龄组的模式五之间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X2=2.094,P=0.160>0.0167)。结论:(1)医务工作者的HBsAg总阳性率为0.9%,其中以≥50岁年龄组的HBsAg阳性率最高(2.7%),<30岁年龄组的HBsAg阳性率最低(0.1%)。(2)医务工作者的抗-HBs总阳性率85.7%(包括抗-HBs单阳和抗-HBs和抗-HBc双阳性两种感染模式),其中以≥50岁年龄组的抗-HBs阳性率最低(74.0%)。(3)各年龄组均以模式一占比最高,模式三和模式四占比最少。年龄组越大,模式一占比越小,模式二占比越高。较其他年龄组,≥50岁年龄组模式一占比下降最明显,模式二、三、四均明显上升。

中华预防医学会[9](2021)在《预防接种知情告知专家共识(上)》文中研究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疫苗管理法》和其他相关法律法规对受种者或其监护人的疫苗和预防接种工作知情提出了要求,对预防接种告知方式和内容作出了规定。本共识以该法和《预防接种工作规范》为基础,借鉴国内外经验,阐述了预防接种知情告知的发展和形式,制定了预防接种知情告知理论框架、标准流程和信息、非免疫规划疫苗知情告知原则以及各疫苗知情同意书格式,为疾病控制和预防保健人员在预防接种服务中参考。本部分共识包括总则以及乙型肝炎疫苗、卡介苗、含脊髓灰质炎成分疫苗、含百日咳/白喉/破伤风成分疫苗、含麻疹/风疹/流行性腮腺炎成分疫苗、乙型脑炎疫苗、脑膜炎球菌疫苗、甲型肝炎疫苗预防接种知情告知内容。

中华预防医学会[10](2021)在《预防接种知情告知专家共识(上)》文中研究指明《中华人民共和国疫苗管理法》和其他相关法律法规对受种者或其监护人的疫苗和预防接种工作知情提出了要求, 对预防接种告知方式和内容作出了规定。本共识以该法和《预防接种工作规范》为基础, 借鉴国内外经验, 阐述了预防接种知情告知的发展和形式, 制定了预防接种知情告知理论框架、标准流程和信息、非免疫规划疫苗知情告知原则以及各疫苗知情同意书格式, 为疾病控制和预防保健人员在预防接种服务中参考。本部分共识包括总则以及乙型肝炎疫苗、卡介苗、含脊髓灰质炎成分疫苗、含百日咳/白喉/破伤风成分疫苗、含麻疹/风疹/流行性腮腺炎成分疫苗、乙型脑炎疫苗、脑膜炎球菌疫苗、甲型肝炎疫苗预防接种知情告知内容。

二、增强乙型肝炎疫苗免疫效果的研究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增强乙型肝炎疫苗免疫效果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2)乙肝疫苗免疫应答效果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乙肝免疫效果无(低)应答原因
    1.1 疫苗因素
    1.2 接种过程因素
    1.3 机体个体差异因素
        1.3.1 遗传因素
        1.3.2 年龄
        1.3.3 性别
        1.3.4 体重
        1.3.5 不良习惯
        1.3.6 其他疾病
    1.4 其他因素
        1.4.1 病毒变异
        1.4.2 潜在低水平感染
        1.4.3 药物影响
        1.4.4 检测方法及试剂的影响
2 提高免疫的可行方法
    2.1 严格执行接种程序
    2.2 改变接种途径或改用其他疫苗
    2.3 加强免疫或增加接种剂量
    2.4 联合使用佐剂
    2.5 其他方法
3 结束语

(4)延安市某院联合免疫对乙肝母婴传播阻断效果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材料与方法
    1.研究对象
    2.干预措施
    3.诊断标准
    4.纳入及排除标准
    5.研究方法
    6.资料收集及标本采集
    7.仪器与试剂
    8.检测方法
    9.统计学方法
    1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中变量赋值情况
第二章 结果
    1.一般情况
    2.一般资料对婴儿联合免疫后应答效果影响的分析
    3.母亲感染状态对婴儿联合免疫后应答效果影响的分析
    4.新生儿脐静脉血感染状态对婴儿联合免疫后应答效果的影响分析
    5.HBsAg阳性孕妇胎盘组织中HBsAg的表达
    6.婴儿联合免疫后无应答及低应答的多因素分析
第三章 讨论
    1.联合免疫阻断MTCT效果的分析
    2.婴儿联合免疫后低应答及无应答影响因素的讨论
    3.HBsAg 阳性孕妇胎盘组织中 HBsAg 的表达情况
    4.不足与展望
第四章 结论
附图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联合免疫阻断乙型肝炎母婴传播的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5)疫苗在血液透析患者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乙型肝炎疫苗
2 流感疫苗
3 肺炎球菌疫苗

(6)补肾健脾方联合恩替卡韦治疗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理论研究
    1.1 慢性乙型肝炎的西医研究
        1.1.1 慢性乙型肝炎的概述
        1.1.2 慢性乙型肝炎的流行病学
        1.1.3 慢性乙型肝炎的发病机制和自然史分期
        1.1.4 慢性乙型肝炎的西医治疗
    1.2 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药研究
        1.2.1 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概述
        1.2.2 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病因病机
        1.2.3 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药治疗
        1.2.4 慢性乙型肝炎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2 临床研究
    2.1 研究资料与方案
        2.1.1 研究对象
        2.1.2 病例标准
        2.1.3 实验方案
        2.1.4 观察指标
        2.1.5 疗效评价
        2.1.6 统计学方法(数据处理)
    2.2 研究结果
        2.2.1 两组患者HBsAg阴转率、HBV-DNA阴转率、ALT复常率比较
        2.2.2 两组患者HBsAg滴度比较
        2.2.3 两组患者肝功能指标比较
        2.2.4 两组患者中医症候积分比较
        2.2.5 两组患者中医症候疗效
        2.2.6 治疗的安全性及不良事件
        2.2.7 脱落病例分析
3 讨论
    3.1 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治疗难点和挑战
    3.2 补肾健脾方临床疗效探讨
4 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英文缩略词表
    附表1 中医症候积分量表
综述 慢性乙型肝炎中西医免疫治疗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7)趋化因子CXCL10基因多态性与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关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乙肝易感性基因CXCL10 基因启动子区遗传变异与乙型肝炎的关联研究
    前言
    1 材料和方法
        1.1 研究人群
        1.2 流行病学资料收集
        1.3 SNP的选择
        1.4 DNA提取和基因分型
        1.4.1 Sequenom Mass Array系统基因分析步骤
        1.5 血清学检测
        1.6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
        2.2 SNP多态性与成人持续HBV感染风险的关联分析
        2.3 SNP多态性与成人持续HBV感染风险的分层分析
        2.4 SNP多态性与成人持续HBV感染风险的单倍型分析
        2.5 CXCL10 基因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临床特征的关联分析
        2.6 CXCL10 rs4508917 基因型与儿童 HBV感染风险和乙肝高危儿童 HBV突破感染的关联分析
        2.7 CXCL10 基因SNP与儿童HBV感染风险的分层分析
    3 讨论
第二部分 乙肝易感性基因CXCL10 基因启动子区遗传变异的功能验证实验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血清CXCL10 浓度检测
        1.2 质粒构建与双荧光素酶检测
    2 实验结果
        2.1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和对照组血清CXCL10 水平
        2.2 CXCL10 基因启动子区变异的功能分析
    3 讨论
第三部分 乙肝易感性基因CXCL10 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rs4508917 与核苷类药物治疗应答的关联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CXC趋化因子配体10在慢性乙型肝炎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8)医务工作者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血清学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1 前言
2 对象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3 检测试剂和方法
    2.4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研究对象基本情况
    3.2 HBV感染血清标志物总体分布情况
    3.3 不同年龄组HBV感染血清标志物分布情况
        3.3.2 30~50 岁年龄组HBV感染血清标志物分布情况
        3.3.3 ≥50 岁年龄组HBV感染血清标志物分布情况
        3.3.4 不同年龄组HBsAg、抗-HBs和抗-HBc的差异
        3.3.5 不同年龄组HBV感染模式的差异
4 讨论
5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综述 中国近30年乙型病毒性肝炎的防控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四、增强乙型肝炎疫苗免疫效果的研究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乙型肝炎疫苗免疫无/低应答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J]. 李娟,魏明伟,朱凤才.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21(11)
  • [2]乙肝疫苗免疫应答效果的研究进展[J]. 陆玉英,梁才峰,林建培,陆慧,王慧娜,李海. 大众科技, 2021(08)
  • [3]慢性乙型肝炎治疗性疫苗研究进展[J]. 张记,吴玉章. 中华肝脏病杂志, 2021(07)
  • [4]延安市某院联合免疫对乙肝母婴传播阻断效果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D]. 张改霞. 延安大学, 2021(11)
  • [5]疫苗在血液透析患者中的应用[J]. 王旭,茹彦海,罗冬平,郭晓凯,徐家云. 中国血液净化, 2021(05)
  • [6]补肾健脾方联合恩替卡韦治疗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研究[D]. 胡晓.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7]趋化因子CXCL10基因多态性与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关联研究[D]. 徐瑛. 重庆医科大学, 2021(01)
  • [8]医务工作者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血清学特征分析[D]. 孙四珍. 中国医科大学, 2021(02)
  • [9]预防接种知情告知专家共识(上)[J]. 中华预防医学会.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21(02)
  • [10]预防接种知情告知专家共识(上)[J]. 中华预防医学会.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2021(02)


基因型论文 乙肝表面抗原阳性论文 乙肝核心抗体论文 乙肝阴性论文 乙肝表面抗体论文

上一篇:建立企业家制度的理论分析与实践探讨
下一篇:领导干部要重视理论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