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豇豆新品种白沙7号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豇豆新品种白沙7号(论文文献综述)

严牧[1](2021)在《长豇豆豆荚糖类化合物的检测及遗传相关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豇豆(Vigna unguiculata(Linn.)Walp.)是广泛种植于热带、亚热带等地区的豆类作物,营养价值体现在优质蛋白和糖类,富含多种矿物质和保健因子等方面。目前豇豆营养品质的研究主要侧重于蛋白质和维生素C含量等,糖类化合物的研究报道尚少,且多为单一环境下少量豇豆品种的试验数据,影响到对长豇豆营养成份的认识和优异基因挖掘。本研究在遴选长豇豆核心种质后,采用裂区试验设计,系统地测定了304个品种与2个栽培环境互作下糖类营养物质的含量表现,分析了数据特征、遗传变异和品种分布情况,估算遗传参数,进行品种聚类和筛选优异种质。旨在揭示遗传与环境互作对长豇豆糖类营养成分及其含量的数据特征、遗传规律及其遗传多样性,为挖掘和利用富含糖类营养物质的遗传资源提供依据。采用HPLC法测定豆荚中葡萄糖、果糖、蔗糖与麦芽糖含量,蒽酮比色法测定可溶性总糖含量,硝酸铝显色法测定类黄酮含量。结果表明,测定豇豆品种中均未检到麦芽糖,葡萄糖、果糖、蔗糖平均含量在18.82-42.12 mg/g间,除果糖为秋季平均含量略高外,葡萄糖与蔗糖均以夏季含量较高,变异系数处于39.92-78.73%之间,此外三种可溶性糖广义遗传力均接近0.50;可溶性总糖夏季平均含量大幅高于秋季,变异系数41.21-64.46%,广义遗传力为0.52,均与三种游离糖趋势相近。类黄酮两季平均含量相似,处于3.74-3.91 mg/g间,变异系数为34.90-42.84%,广义遗传力高达0.83。运用小提琴图展示了不同栽培环境下几种糖类物质的含量变化的品种数量分布变异情况。相关分析表明,除蔗糖与果糖间相关性略低外(0.35),糖类指标间均呈较高相关性(≥0.63),但是,类黄酮类与几种可溶性糖间均无显着相关性。对各成份进行因子分析,提取出以可溶性糖含量为主体的公因子F1与以类黄酮含量为主体的公因子F2,依据公因子得分,将秋季长豇豆聚类为3个品种群,其中品种群Ⅰ分Ⅰa与Ⅰb两个亚群,品种群Ⅱ分为Ⅱa与Ⅱb两个亚群。品种群Ⅰ两公因子得分均不突出,为双低品种群,品种群Ⅱ的F2因子得分较高,是类黄酮含量较高的品种群,Ⅲ群总体数量较少,具有极高的F1公因子得分,是糖含量较高的品种群。最后,结合两季测定总数据,筛选出稳定高糖含量的豇豆品种7份,低糖高类黄酮含量的种质6份。

黄梦迪[2](2020)在《不同品种绿豆及其豆芽品质研究与评价》文中提出绿豆及其豆芽是我国膳食结构中重要的食材,具有丰富的营养成分,但长期以来以产量为核心的定位导致绿豆在品种选育和利用上缺乏专用型品种。因此,研究和评价不同品种绿豆籽粒和豆芽品质,揭示豆芽品质与原料绿豆之间的关系,以期为绿豆加工专用品种的选育及利用提供理论基础。本研究以来自全国不同产区的22个绿豆品种为材料,分析和评价了绿豆籽粒和豆芽的品质,通过多元回归建立了绿豆芽品质和籽粒品质之间的关联模型,并探索了绿豆芽生长过程中下胚轴的伸长生长及其解剖结构的动态变化。取得如下主要结果:(1)不同品种绿豆籽粒在物理特性、基本营养成分、总酚、总黄酮及抗氧化能力等指标间均存在显着差异和不同程度的变异。重庆绿豆的总酚、总黄酮、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显着高于其他参试品种。在测定的指标中,参试品种蛋白质的变异系数最小,为4.15%,a值的变异系数最大,为161.77%。相关分析表明,指标间共有105个相关系数,其中有14个是极显着相关关系,有9个是显着相关关系。通过主成分分析,将14个指标压缩为5个主成分,以方差贡献率为权重,得到综合得分的函数F=0.380F1+0.177F2+0.137F3+0.096F4+0.075F5,依据得分进行排序,并对综合得分进行聚类分析,将22个品种划分成3大类。其中保绿200520-2、重庆绿豆、安康绿豆是得分较高且聚类为一类的品种,是籽粒品质综合性状表现相对较好的品种。(2)22个绿豆品种发芽后的豆芽在形态指标、基本营养成分、总酚、总黄酮及抗氧化能力等指标间存在显着差异和不同程度的变异。其中重庆绿豆发芽后的下胚轴最长、产出比最高;绿丰2号发芽后的总黄酮含量、FRAP值、DPPH自由基清除率在参试品种中最高。在测定的指标中,参试品种豆芽脂肪含量的变异程度最大,为24.12%,水分含量的变异程度最小,为1.56%。测定的12个豆芽品质指标的相关分析表明,共有78个相关系数,其中有12个是极显着相关关系,有11个是显着相关关系。通过主成分分析,将12个指标压缩为4个主成分,以方差贡献率为权重,得到综合得分的函数F=0.430F1+0.185F2+0.103F3+0.092F4,依据得分进行排序,并对综合得分进行聚类分析,将22个品种豆芽品质划分成3大类。其中绿丰2号和安康绿豆发芽后的豆芽是综合品质得分较高且聚类在一类的,是豆芽品质综合性状表现较好的品种,可作为豆芽专用品种开发利用。(3)绿豆芽的下胚轴长、芽豆产出比、蛋白质、淀粉、总酚、总黄酮、DPPH自由基清除率及综合品质得分可以与原料绿豆籽粒品质指标建立关联模型。关联分析表明,参试品种绿豆芽豆产出比主要与籽粒粒宽关系密切;豆芽的蛋白质含量与籽粒的蛋白质含量、FRAP、L值和a值关系密切;豆芽的总酚含量与籽粒的百粒重和L值密切有关。因此可以用绿豆籽粒品质指标对豆芽品质指标进行预测。(4)绿豆发芽过程中随着发芽天数的增加,绿豆芽下胚轴长、鲜重、含水量及细胞长度均呈现增加的趋势。绿豆芽下胚轴细胞不断伸长,由近似圆形变为长方形,体积不断扩大,细胞排列由紧密有序逐渐变为松散无序。

邵景杰[3](2020)在《长豇豆豆荚含氮化学成分检测及遗传相关性研究》文中认为长豇豆[Vigna unguiculata(L.)ssp.sesquipedalis Verd.]是一种世界性的豆类作物,我国是长豇豆生产大国和消费大国。长豇豆以嫩荚为食用器官,因其富含蛋白质、氨基酸、矿物质等营养物质,是人们非常喜食的鲜食蔬菜和加工食品。在人们日益注重食物营养健康的今天,对长豇豆营养成分的认识和挖掘利用意义重大。过去对长豇豆营养的研究报道主要是采用少量品种单一环境栽培下的结果,限制了对长豇豆营养成分的认识和挖掘。针对长豇豆营养物质,尤其是氨基酸等含氮营养组分等尚缺乏系统研究的实际,我们开展了多品种(基因型)、多年份(环境)裂区试验,采样系统观测了多品种在不同栽培环境下生长发育而成的商品豆荚的含氮化合物等22个营养品质性状表现,分析了基因型与环境互作下各组分含量水平(性状)的数据特征、品种分布特点及其遗传变异,绘制了长豇豆部分营养成分表,并据此进行了遗传参数测算、性状相关分析和品种聚类,筛选了营养品质的特异资源。旨在揭示遗传与环境互作对长豇豆植物遗传资源的营养成分水平的影响,并为对其有效挖掘和利用提供技术依据。本研究以具有代表性的304个长豇豆品种材料,实施3年份(2017-2019)的田间试验和室内生化成分检测。(1)按照裂区试验设计,依品种和年份两个因子进行田间试验,重复3次,为营养品质性状观测提供材料;(2)系统取样检测了长豇豆物种以含氮营养成分为主的22个性状,建成性状特征数据库,解析各品种各性状的数据特征,并以小提琴图形式描述其品种频率分布和散布点,展示品种间各性状的变异程度,韦恩图展示特异品种资源;(3)对裂区试验的结果依性状进行方差分析,估算遗传参数,明晰遗传和环境及其互作对品质性状的影响强度;(4)选用2018年的试验观测数据,进行了各项品质性状的相关性分析;(5)将各品种多性状观测数据分别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后,按照欧式离差平方和方法进行品种聚类,划分品种群,揭示出基于品质性状的304个长豇豆品种的遗传关系。主要结果如下:(1)检测结果显示,2018年品质性状中,水溶蛋白含量、苏氨酸含量、赖氨酸含量三个性状的变异系数大于50%,其均值分别为1.27 mg/g、0.51 g/100g和0.80 g/100g;变异系数在30%—50%之间的性状有单荚质量、异亮氨酸含量、VC含量、酪氨酸含量、质构、缬氨酸含量和干物质含量等7个性状,其均值分别为19.43 g、0.45 g/100g、18.92 mg/100g、0.33 g/100g、15.82 N、0.99 g/100g和10.16%;其余12种性状变异系数均小于30%,其中丙氨酸含量(0.11 g/100g)的变异系数最小为11.89%。根据小提琴图示,多数品质性状指标年份间差异相对较小,但是不同性状的品种散布点和频率分布集中度差异很大,说明品种(基因型)是影响品质性状的主要因素,环境修饰作用强度依不同性状有差异。(2)方差分析结果表明,22个性状品种间均存在极显着差异,环境方差则有不同表现,但均未达到极显着差异水平,品种与环境(栽培年份)互作效果都不明显。经过估算,其中遗传力极高的性状有10个性状,即形态学性状(93.57%-99.00%)、干物质含量(93.57%)、VC含量(92.83%)、可溶蛋白含量(92.43%、93.49%)、天冬氨酸含量(60.25%)、赖氨酸含量(54.27%)和酪氨酸含量(58.00%)。说明这些性状主要受基因控制,环境修饰作用小。韦恩图展示出表型性状、干物质含量、VC含量、蛋白质含量不同年份间特异种质资源。(3)相关分析表明:单荚质量与荚长,以及丝氨酸含量、甘氨酸含量与脯氨酸含量,甲硫氨酸含量与苯丙氨酸含量性状之间均为强正相关性。(4)品种聚类分析表明:304个品种可依品质性状的特征数值相似性强弱划分为2个品种群,品种群I由122个品种构成,又可划分为2个品种亚群。其主要品质特征可以归纳为长荚、重荚,水溶蛋白含量高,氨基酸含量普遍较低;品种群II由其余的182个品种构成,可划分为3品种亚群。以短荚、轻荚,碱溶蛋白含量高,氨基酸含量较高等为其主要品质特征。由此可见,低产品种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和氨基酸含量普遍较高。绘制出长豇豆部分营养成分表,这些为挖掘长豇豆含氮营养成分的品种资源等提供了依据,也为追求高产和长荚育种兼备高含量蛋白质和氨基酸提出了挑战。因而非常有必要挖掘长豇豆品质优异的品种资源并综合利用。

刘君[4](2018)在《不同基因型花生对镉胁迫的响应》文中认为花生是世界主要的油料作物,花生籽粒Cd含量偏高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研究旨在利用花生自身的遗传特性,筛选出高、低Cd积累花生品种,分析品种间Cd吸收、运输、分配的基因型差异,研究抗氧化系统能力、根系形态和分泌物及土壤环境因子与花生Cd积累的关系,为Cd污染土壤上花生的安全生产及利用花生修复Cd污染土壤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田间微区筛选实验表明:不同基因型花生籽粒Cd含量差异显着。白沙1016籽粒Cd含量最高,分别是籽粒Cd含量最低的丰花3号的4.28倍(Cd浓度2.05 mg/kg)和6.31倍(Cd浓度0.03 mg/kg)。籽粒Cd含量与籽粒粗蛋白含量呈极显着正相关(P<0.01)。土培条件下白沙1016和青花6号各部位Cd含量和Cd累积量随土壤Cd含量增加呈递增趋势,同种土壤中白沙1016Cd含量显着高于青花6号,基因型和土壤互作对花生各部位Cd生物累积量的影响差异显着。(2)水培条件下,4个不同基因型花生(白沙1016、日花2号、青花6号、丰花3号)对Cd的响应存在显着的差异性。随着Cd浓度的增加,4个花生品种的茎叶生物量和根生物量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Cd浓度为5μmol/L的时候到达最大值;细胞膜透性、MDA含量、植株Cd含量和Cd累积量显着增加,而叶绿素含量和根系活力显着降低;青花6号和丰花3号的SOD活性和POD活性显着增加,白沙1016和日花2号的SOD活性和POD活性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Cd浓度为20μmol/L的时候到达最大值;4个花生品种的CAT活性随着Cd浓度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根系CAT活性在Cd浓度为40μmol/L的时候到达最大值,叶片CAT活性在Cd浓度为20μmol/L的时候到达最大值。白沙1016茎叶和根Cd含量显着高于其他3个花生品种。(3)水培条件下,4个不同基因型花生(白沙1016、日花2号、青花6号、丰花3号)的根系形态和根系分泌物含量差异显着。Cd显着降低了根的总长度、表面积和根尖的数量,增加了根的直径。根径0.5-1 mm和﹥2 mm的根表面积在总表面积中占比例最高,根径﹤1 mm的根长在总根长中占比例最高,根径﹤0.5 mm的根尖数量在总根尖数中占比例最高;随着Cd浓度的增加,丰花3号和青花6号根径﹥0.5 mm的根尖数比例显着增加。Cd胁迫下,花生根系主要分泌草酸、苹果酸和酒石酸,随着Cd浓度的增加,草酸和苹果酸含量显着升高,茎叶和根的Cd含量及Cd累积量与苹果酸在总有机酸中占的比例呈显着正相关,与草酸和酒石酸的比例呈显着负相关。(4)水培条件下白沙1016与青花6号C的亚细胞分布和化学形态的存在显着的品种间差异。根系中Cd大部分位于可溶性组分中(5060%),茎和叶中Cd大部分位于细胞壁上(5070%)。与高Cd品种(白沙1016)相比,低Cd品种(青花6号)在茎叶和叶中都有较低的水溶性Cd浓度,这降低了Cd从茎和叶中通过木质部和韧皮部向籽粒的运输。(5)水培条件下,随着溶液pH值增加,花生茎叶和根Cd均呈增加趋势。酸性环境中,H+与Cd2+产生竞争,导致花生Cd吸收量减少;而碱性环境中,随着pH增加,H+与Cd2+竞争减弱,Cd毒性增强,对花生生长产生抑制作用,花生Cd含量的升高更多的是因为生物量减少而引起的“浓缩效应”。(6)接种微生物后,能显着降低土壤pH值,增加花生根际土中生物有效态Cd的含量,显着增加白沙1016和青花6号的生物量、Cd含量及花生对Cd的吸收累积量,提高花生的修复效率。

赵杰锋[5](2017)在《辽宁花生疮痂病病原学及侵染特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花生(Arachis hypogaea)是辽宁省主要油料作物,目前全省栽培面积超过40万hm2,已成为第三大主栽作物。近年来,花生疮痂病(Sphaceloma arachidis Bitaucourt et Jenkins)在辽宁葫芦岛、阜新及锦州等花生主产区相继流行成灾,分布广,危害重,属典型流行性病害,发病趋势越来越严重,已成为制约花生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目前,国内外对花生疮痂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发生调查、病原学和化学防治等领域,研究基础较为薄弱,无法满足生产一线的植保需求。本文对辽宁花生疮痂病的发生危害、病原菌表型、遗传多样性和侵染特性、品种抗病性鉴定以及病害流行时间动态进行研究,旨在为花生病害防控奠定理论基础,保障辽宁花生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1.辽宁省花生疮痂病发生危害及病原学研究为明确辽宁省花生疮痂病发生危害情况,对辽宁花生主产区进行了系统调查。结果表明,辽宁各花生主产区均有花生疮痂病的发生危害,病害主要集中在阜新、葫芦岛和锦州地区,病田率分别为100%、95%和80%,病株率分别为96.34%、86.19%、77.05%,病情指数分别为39.21、30.12和19.23,沈阳和铁岭地区零星发生,病田率分别为40%和20%,病情指数均小于0.1。结合病原菌形态、培养特性及多基因位点发育树分析,确定辽宁花生疮痂病菌为落花生痂圆孢菌(Sphaceloma arachidis)。RAPD分子标记可较好的揭示花生疮痂病菌遗传多样性,利用该分子标记在遗传相似系数为0.79时,将供试菌株划分为5个遗传谱系,遗传群组的划分与菌株的地理来源存在一定的相关性。2.辽宁花生品种对疮痂病的抗病性鉴定对40个花生品种进行了抗疮痂病鉴定。结果表明,不同花生品种对花生疮痂病抗性存在显着差异,其中高感(HS)品种5份,感病(S)品种13份,中抗(MR)品种15份,抗病(R)品种7份,未发现高抗或免疫品种。辽宁花生主栽品种白沙1016属于高感品种,病情指数最高,达29.4,该品种的大面积种植可能是导致花生疮痂病流行成灾的主要因素之一。3.花生疮痂病初侵染来源及流行时间动态研究对花生疮痂病初侵染来源和田间时间流行动态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花生疮痂病以菌丝体或厚垣孢子随着病残体在田间土表越冬,是翌年春季初侵染的主要来源。田间监测发现,病害始发期均为6月末至7月初,高发期为7月下旬至8月下旬,衰退期为8月末至9月上旬。Logistic模型能够较好地描述花生疮痂病流行时间动态,依据模型推导辽宁主栽品种白沙1016病情指数日增长量最大,达0.70/d。发病情况与冠层环境相关性分析发现,病害的发生同平均温度、积累温度及积累湿度呈显着相关。4.花生疮痂病菌侵染特性研究为探讨防御酶系在寄主与疮痂病菌互作过程中的作用及其机制,对疮痂病菌侵染条件以及侵染过程中抗感品种防御酶系响应动态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花生疮痂病菌菌丝可以通过气孔和直接穿透表皮两种途径侵染花生叶片组织。当温度为25℃时,感病品种白沙1016病株率为80%,潜育期为120h,病情指数为8.77,抗病品种阜花17病株率为40%,潜育期为144h,病情指数为2.77。当温度为15℃时,白沙1016其潜育期达240 h,阜花17未见发病。湿度持续时间与病原菌的侵染能力具有明显正相关,4h为病原菌侵染所需最短湿度持续时间。病原菌侵染所需温度和湿度持续时间的最佳组合为:温度25~30℃,湿度持续时间36~48 h。菌龄对病原菌侵染能力影响显着,随着病原菌培养时间的延长,侵染能力明显下降。接种病原菌后,寄主体内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酶(PPO)、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抗病品种阜花17 24~36h出现防御酶活性高峰,峰值均显着高于白沙1016,白沙1016酶活性高峰出现在48~72 h,且发病严重度和病情指数均显着高于阜花17。

李依,潘磊,吴华,余晓露,刘琴,郭瑞,胡志辉,陈禅友[6](2016)在《60份豇豆品种资源的耐盐能力评判》文中研究指明运用《豇豆基因型耐盐能力技术鉴定方法》(专利号ZL200810048423.5),对60份豇豆品种的耐盐能力进行了鉴定评判。试验材料经苗期培养和盐胁迫处理后,分别测定处理组和对照组的植株叶片叶绿素含量、过氧化氢酶活性、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细胞伤害率以及单株鲜重等指标并计算其SRI值,运用专利技术的预测模型,得出各品种耐盐综合评价值(D值)。依据评判标准,紫魁、玉农农家宝特优、抗病芦花等11个品种的综合评价值D≥0.68,归为盐耐受型品种;之豇14、白皮、矮紫尾青等8个品种的综合评价值D≤0.48,归为盐敏感型品种;其余41个品种的D值介于0.480.68之间,属于中度耐盐品种。本研究结果扩大了豇豆种质耐盐能力鉴定评判份数,丰富了耐盐种质鉴定信息。

齐晓,邵麟惠[7](2013)在《2011-2013年审定登记草品种简介(28个)》文中指出闽牧101饲用杂交甘蔗Saccharum officinarum L.ROC10×S.officinarumL.CP65-357.‘Minmu 101’品种登记号435草种名称杂交甘蔗品种名称闽牧101登记日期2011年5月16日申报者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所。曾日秋、洪建基、林一心、丁琰山、卢劲梅。品种来源以甘蔗新台糖10号(台湾糖业研究所育成)为母本、CP65-357(美国运河点甘蔗育种站育成)为父本杂交育成。育种方法采用光周期诱导杂交育种技术,F1代经多年培育筛选而成,利用无性繁殖保持其杂种优

饶立兵,陈先知,陈小旭,冯光,郑金和[8](2009)在《长豇豆种质资源的鉴定和综合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通过对国内外35个蔓性长豇豆品种的鉴定,结果表明,全国各地种植的长豇豆品种以早熟、早中熟和中熟为主,种植晚熟品种只占14.3%,种植极早熟品种仅占8.6%。与之豇28-2相比,约有62.9%的品种迟熟;约有74.3%的品种抗病性较差;约有68.6%的品种产量较低;约有20.0%的品种性状与其相似。各地育成的品种中,单一性状上有所突破,但综合性状仍不如之豇28-2,抗病性、早熟性和高产不能兼顾。

郑奕雄,林朝晖,翟英芬,曹健,夏秀娴,赵玉环[9](2008)在《2006年春季广东省豇豆品种区域试验》文中认为2006年春季广东省豇豆新品种区域试验结果表明:在参试的6个豇豆品种中,广丰7号每667 m2总产量1 202.49kg,比对照种珠豇一号减产1.71%,减产不显着;其他4个新品种减产8.82%~16.80%,减产均极显着。广丰7号每667 m2前期产量410.24 kg,比对照种增产24.28%,增产极显着;亮青前期产量为368.33 kg,比对照种增产11.58%,增产显着;白沙27号和定清前期产量比对照种分别增产0.35%和减产5.90%,增减产不显着;云优二号前期产量比对照种减产35.01%,减产极显着。定清感观品质优,白沙27号、广丰7号和云优二号等3个品种均为良,亮青中等;定清蛋白质含量较高,云优二号粗纤维含量较低,定清和白沙27号的还原糖含量较高。抗病性接种鉴定,白沙27号、广丰7号、亮青、云优二号等4个品种中抗枯萎病,定清感枯萎病。

林锐荣,邵克成,苏宗安[10](2007)在《白沙17号豇豆的选育》文中研究说明白沙17号豇豆是以耐热、翠绿荚品种夏宝为母本,以早熟、绿白荚品种白沙4号为父本杂交后,经5年系统选育而成的豇豆新品系。该品系从播种至初收春播为55~58天、夏秋播约为40天,耐热,分枝少,始花节位为3.8~4.1节,豆荚绿白色,荚长70~75cm,产量高,尤其能适应夏季高温的气候条件,适宜华南地区推广种植。

二、豇豆新品种白沙7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豇豆新品种白沙7号(论文提纲范文)

(1)长豇豆豆荚糖类化合物的检测及遗传相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act
第1章 绪论
    1.1 豇豆论述
        1.1.1 豇豆起源分类
    1.2 豇豆的重要性
        1.2.1 粮用价值
        1.2.2 经济价值
        1.2.3 营养价值
    1.3 豇豆的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与意义
    1.5 技术路线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2.1.1 田间试验设计和方法
        2.1.2 干样制备
    2.2 实验原理与设计
        2.2.1 可溶性糖提取
        2.2.2 可溶性糖含量测定
        2.2.3 可溶性单糖及寡糖含量的测定
        2.2.4 类黄酮含量的测定
    2.3 主要实验仪器与药品
    2.4 数据统计及处理
        2.4.1 数据基础特征处理方法
        2.4.2 品种频率分布的小提琴作图方法
        2.4.3 方差分析及遗传参数估算
        2.4.4 相关性分析方法
        2.4.5 品种聚类方法
第3章 结果与分析
    3.1 豇豆糖类化合物营养成分数据分析
        3.1.1 豇豆豆荚可溶性糖含量基础数据特征值
        3.1.2 豇豆豆荚可溶性单糖及寡糖含量基础数据特征值
        3.1.3 豇豆豆荚总黄酮含量基础数据特征值
    3.2 方差分析
        3.2.1 可溶性总糖含量方差分析
        3.2.2 葡萄糖含量方差分析
        3.2.3 果糖含量方差分析
        3.2.4 蔗糖含量方差分析
        3.2.5 类黄酮含量方差分析
    3.3 相关性分析
    3.4 品种聚类分析
        3.4.1 因子分析
        3.4.2 系统聚类
第4章 讨论
    4.1 长豇豆几种含碳化合物含量特征与多样性
    4.2 聚类及优异资源筛选
    4.3 长豇豆营养成分表
    4.4 豇豆品质性状的研究展望
结论
致谢
References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2)不同品种绿豆及其豆芽品质研究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基金项目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绿豆研究概述
        1.1.1 绿豆种质资源研究现状
        1.1.2 绿豆品质研究现状
    1.2 绿豆芽生产及品质研究现状
        1.2.1 绿豆芽生产现状
        1.2.2 绿豆芽品质研究现状
    1.3 综合评价方法
    1.4 绿豆芽下胚轴伸长生长研究
    1.5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6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6.1 主要研究内容
        1.6.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不同品种绿豆籽粒品质研究与评价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测定指标及方法
        2.1.3 数据处理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不同品种绿豆籽粒品质特性研究
        2.2.2 绿豆籽粒品质指标间的相关性分析
        2.2.3 绿豆籽粒品质主成分分析
        2.2.4 不同品种绿豆籽粒品质综合评价
        2.2.5 参试品种绿豆籽粒品质等级分类
    2.3 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不同品种绿豆芽品质研究与评价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方法
        3.1.3 测定指标及方法
        3.1.4 数据处理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不同品种绿豆芽品质特性研究
        3.2.2 绿豆芽指标间的相关性分析
        3.2.3 绿豆芽主成分分析
        3.2.4 不同品种绿豆芽品质综合评价
        3.2.5 不同品种绿豆芽品质等级分类
    3.3 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绿豆芽品质与籽粒品质关联模型的建立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数据处理
    4.2 结果与分析
        4.2.1 绿豆芽形态指标、芽豆产出比与籽粒品质指标的关系
        4.2.2 豆芽基本营养成分指标与籽粒品质指标的关系
        4.2.3 豆芽功能特性指标与籽粒品质指标的关系
        4.2.4 豆芽综合品质得分与籽粒品质指标的关系
    4.3 讨论
    4.4 小结
第五章 绿豆发芽过程中下胚轴伸长生长和细胞结构的动态变化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2 试验方法
        5.1.3 测定指标及方法
        5.1.4 数据处理
    5.2 结果与分析
        5.2.1 绿豆芽发芽过程中下胚轴伸长生长的动态变化
        5.2.2 绿豆发芽过程中下胚轴鲜重的动态变化
        5.2.3 绿豆发芽过程中绿豆芽下胚轴水分含量的动态变化
        5.2.4 发芽过程中绿豆芽下胚轴细胞结构的动态变化
    5.3 讨论
    5.4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1.1 不同品种绿豆籽粒品质分析与评价
        6.1.2 不同品种绿豆芽品质分析与评价
        6.1.3 绿豆芽品质与籽粒品质关联模型的建立
        6.1.4 绿豆发芽过程中豆芽下胚轴伸长生长和细胞结构的动态变化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长豇豆豆荚含氮化学成分检测及遗传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长豇豆概述
        1.1.1 长豇豆的重要性
        1.1.2 长豇豆的遗传多样性
    1.2 长豇豆含氮营养成分研究的现状
        1.2.1 长豇豆蛋白质研究进展
        1.2.2 长豇豆氨基酸研究进展
    1.3 本研究内容目的与意义
    1.4 技术路线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田间试验设计和方法
    2.3 室内检测内容和方法
        2.3.1 形态学测定方法
        2.3.2 干物质含量及质构测定方法
        2.3.3 VC含量测定方法
        2.3.4 蛋白质含量的测定方法
        2.3.5 氨基酸测定方法
    2.4 主要试验仪器和药品
    2.5 数据统计及处理
        2.5.1 数据基础特征处理方法
        2.5.2 品种频率分布的小提琴作图方法
        2.5.3 方差及遗传系数计算处理方法
        2.5.4 相关分析方法
        2.5.5 品种聚类方法
    2.6 长豇豆豆荚可溶性蛋白测定方法筛选
第3章 结果与分析
    3.1 长豇豆品质性状的基本特征数据
        3.1.1 长豇豆豆荚形态学测定基本数据特征
        3.1.2 长豇豆豆荚干物质含量及质构基本数据特征
        3.1.3 长豇豆豆荚VC含量基本数据特征
        3.1.4 长豇豆豆荚可溶蛋白的含量基本数据特征
        3.1.5 长豇豆豆荚氨基酸组分及含量基本数据特征
    3.2 各种营养成分性状的方差分析与遗传参数估计
        3.2.1 豆荚形态学性状
        3.2.2 干物质含量和质构
        3.2.3 VC含量
        3.2.4 可溶蛋白含量
        3.2.5 氨基酸组分与含量
    3.3 各种性状间的相关性分析
    3.4 基于22个性状的品种聚类分析
        3.4.1 聚类数目的确定
        3.4.2 聚类结果
第4章 讨论
    4.1 长豇豆品种营养成分性状的数据特征和品种分布
    4.2 长豇豆品质性状的遗传与相关
    4.3 长豇豆品种聚类和营养优异资源的筛选
    4.4 长豇豆品质性状的研究展望
第5章 基本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4)不同基因型花生对镉胁迫的响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土壤Cd来源及污染现状
        1.1.1 土壤Cd来源
        1.1.2 我国土壤Cd污染现状
    1.2 土壤Cd对生物的毒害效应
        1.2.1 Cd对植物的毒害效应
        1.2.2 Cd对微生物及人体健康的毒害效应
    1.3 植物对Cd吸收转运与耐性的基因型差异
        1.3.1 植物对Cd胁迫的耐性
        1.3.2 植物对Cd的吸收转运
        1.3.3 Cd在植物体内的积累分布
        1.3.4 Cd在植物体内的结合形态
    1.4 花生Cd污染研究
    1.5 研究意义、内容及技术路线
        1.5.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5.2 研究内容
        1.5.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花生籽粒镉积累的基因型差异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供试材料
        2.1.2 试验方案
        2.1.3 测定指标和方法
        2.1.4 数据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花生籽粒Cd含量的基因型差异
        2.2.2 花生籽粒Cd含量的聚类分析
    2.3 讨论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不同基因型花生对Cd胁迫的生理响应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供试材料
        3.1.2 试验方案
        3.1.3 测定指标和方法
        3.1.4 数据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Cd对不同基因型花生植株生理指标的影响
        3.2.2 不同基因型花生镉吸收的差异
    3.3 讨论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不同基因型花生根系对镉胁迫的响应
    4.1 材料与方法
        4.1.1 供试材料
        4.1.2 试验方案
        4.1.3 测定指标和方法
        4.1.4 数据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花生植株生物量和根冠比差异
        4.2.2 花生对镉吸收与分配差异
        4.2.3 花生根系形态差异
        4.2.4 花生根构型差异
        4.2.5 花生根系分泌物差异
    4.3 讨论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不同基因型花生亚细胞分布及化学形态对镉胁迫的响应
    5.1 材料与方法
        5.1.1 供试材料
        5.1.2 试验方案
        5.1.3 测定指标和方法
        5.1.4 数据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花生生物量差异
        5.2.2 花生Cd含量差异
        5.2.3 花生Cd的亚细胞分布
        5.2.4 花生Cd的化学形态
    5.3 讨论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不同类型土壤上不同基因型花生对镉胁迫的响应
    6.1 材料与方法
        6.1.1 供试材料
        6.1.2 试验方案
        6.1.3 测定指标和方法
        6.1.4 数据分析
    6.2 结果与分析
        6.2.1 不同类型土壤上花生生物量差异
        6.2.2 不同类型土壤上花生Cd吸收分配差异
        6.2.3 不同类型土壤上花生Cd积累差异
    6.3 讨论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不同pH条件下花生对镉胁迫的响应
    7.1 材料与方法
        7.1.1 试验材料
        7.1.2 试验设计
        7.1.3 测定指标和方法
        7.1.4 数据分析
    7.2 结果与分析
        7.2.1 不同pH条件下花生对Cd胁迫的生物学响应
        7.2.2 不同pH条件下花生对Cd胁迫的生理学响应
        7.2.3 不同pH条件下Cd的化学形态
        7.2.4 Cd对花生根伸长的毒性效应
        7.2.5 生物配体模型
    7.3 讨论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微生物诱导下不同基因型花生对镉胁迫的响应
    8.1 材料与方法
        8.1.1 供试材料
        8.1.2 试验方案
        8.1.3 测定指标和方法
        8.1.4 数据分析
    8.2 结果与分析
        8.2.1 微生物诱导下土壤pH、Cd扩散通量和生物有效Cd含量变化
        8.2.2 微生物诱导下花生生物量与Cd富集量变化
        8.2.3 花生根际土生物有效态Cd含量
    8.3 讨论
    8.4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研究结论、创新点与展望
    9.1 研究结论
    9.2 创新点
    9.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5)辽宁花生疮痂病病原学及侵染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痂圆孢属真菌病害研究进展
    1 痂圆孢属真菌的特征及分类
    2 痂圆孢属真菌引致病害及症状描述
        2.1 柑橘疮痂病
        2.2 葡萄黑痘病
        2.3 木薯痂圆孢徒长病
        2.4 花生疮痂病
        2.5 其他引致病害
    3 痂圆孢属真菌引致病害发生规律
    4 痂圆孢属真菌的致病机制
        4.1 痂囊腔菌素
        4.2 赤霉素
        4.3 寄主品种抗性
第二章 辽宁花生疮痂病田间调查及病原学研究
    第一节 辽宁花生疮痂病田间调查及病原鉴定
        1 材料与方法
        1.1 辽宁花生疮痂病田间调查
        1.2 花生疮痂病菌的分离和纯化
        1.3 柯赫氏法则证病
        1.4 病原菌鉴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花生疮痂病田间症状
        2.2 辽宁花生疮痂病发生情况
        2.3 病原菌的分离纯化
        2.4 柯赫氏法则证病结果
        2.5 病原菌鉴定
        3 结论与讨论
    第二节 辽宁花生疮痂病菌培养特性和遗传多样性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菌株
        1.2 形态学和培养特性观察
        1.3 遗传多样性研究
        2 结果与分析
        2.1 表型特性
        2.2 遗传多样性研究
        3 结论与讨论
第三章 辽宁花生品种对疮痂病的抗病性鉴定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接种方法
        1.3 试验区设置
        1.4 调查方法
        1.5 品种抗病性评价标准
    2 结果与分析
        2.1 抗病性鉴定结果
        2.2 花生品种抗病指数方差分析
    3 结论与讨论
第四章 花生疮痂病初侵染来源及流行时间动态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田间初侵染来源
        1.3 病原菌侵染部位测定
        1.4 流行时间动态分析
        1.5 冠层环境对花生疮痂病流行的影响
    2 结果与分析
        2.1 田间初侵染来源
        2.2 病原菌侵染部位测定结果
        2.3 花生疮痂病季节流行曲线
        2.4 花生疮痂病流行时间动态模型
        2.5 冠层环境对花生疮痂病流行的影响
    3 结论与讨论
第五章 花生疮痂病菌侵染特性研究
    第一节 花生疮痂病菌侵染条件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和接种方法
        1.2 温度对病原菌侵染的影响
        1.3 湿度持续时间对病原菌侵染的影响
        1.4 温度与湿度持续时间组合对病原菌侵染的影响
        1.5 菌龄对病原菌侵染的影响
        2 结果与分析
        2.1 温度对病原菌侵染的影响
        2.2 湿度持续时间对病原菌侵染的影响
        2.3 湿度持续时间与温度组合对病原菌侵染的影响
        2.4 菌龄对病原菌侵染的影响
        3 结论与讨论
    第二节 花生疮痂病菌侵染过程及寄主抗性响应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及接种方法
        1.2 病原菌侵染过程观察
        1.3 寄主抗病相关酶的提取及活性测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病原菌侵染过程
        2.2 病原菌侵染对花生防御酶活性影响
        3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6)60份豇豆品种资源的耐盐能力评判(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 1 供试材料
    1. 2 试验处理及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 1 各单项指标的SRI值分析及其统计学分析
    2. 2 基于耐盐相关性状的盐反应指数( SRI) 的豇豆品种聚类分析
3 讨论

(7)2011-2013年审定登记草品种简介(28个)(论文提纲范文)

闽牧101饲用杂交甘蔗Saccharum officinarum L.ROC10×S.officinarum L.CP65-357.‘Minmu 101’
韩国涟川短毛野青茅Deyeuxia arundinacea (Linn.) Beauv.‘Hanguolianchuan’
林西达乌里胡枝子Lespedeza davurica (Laxm.) Schindl.‘Linxi’
中苜4号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Zhongmu No.4’
公农4号杂花苜蓿Medicago varia Martin.‘Gongnong No.4’
热研21号圭亚那柱花草Stylosanthes guianenesis (Aubl) Sw.‘Reyan No.21’
兰箭3号春箭筈豌豆Vicia sativa L.‘Lanjian No.3’
闽育1号圆叶决明Chamaecrista rotundifolia‘Minyu No.1’
闽引2号圆叶决明Chamaecrista rotundifolia‘Minyin No.2’
怀柔禾叶山麦冬Liriope graminifolia (L.) Backer‘Huairou’
江夏扁穗雀麦Bromus cartharticus Vahl.‘Jiangxia’
剑江沿阶草Ophiopogon bodinieri Levl.‘Jianjiang’
达伯瑞多花黑麦草Lolium multiflorum Lam.‘Double Barrel’
晋牧1号高粱-苏丹草杂交种Sorghum bicolor×S.sudanense‘Jinmu No.1’
阿德娜多花黑麦草Lolium Multiflorum L.‘Adrenalin’
苏植2号非洲狗牙根-狗牙根杂交种Gynodon transvaalensis×C.dactylon‘Suzhi No.2’
彩云多变小冠花Coronilla varia L.‘Caiyun’
闽育2号圆叶决明Chamaecrista rotundifolia‘Minyu No.2’
闽南 (印度) 豇豆Vigna uniguiculata. (L) Walp.‘Minnan’
牡丹江秣食豆Glycine max (L.) Merr‘Mudanjiang’
松嫩秣食豆Glycine max (L.) Merr‘Songneng’
泰特Ⅱ号杂交黑麦草Lolium×bucheanum‘Tetrelite II’
淮扬金花菜Medicago hispida Gaertn.‘Huaiyang’
长白稗Echinochloa crusgalli (L.) Beauv.‘Changbai’
陇东达乌里胡枝子Lespedeza davurica (Laxm.) Schindl‘Longdong’
甘农7号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Gannong No.7’
康巴老芒麦Elymus sibiricus L.‘Kangba’
都柳江马蹄金Dichondra micrantha Forst.‘Douliujiang’

(8)长豇豆种质资源的鉴定和综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熟性
    2.2 抗病性
    2.3 丰产性
    2.4 品质及商品性
3 小结与讨论

(10)白沙17号豇豆的选育(论文提纲范文)

1 选育过程
2 选育结果
    2.1 产量表现
    2.2 抗病、抗逆性
    2.3 品质
3 品种特征特性
4 栽培要点

四、豇豆新品种白沙7号(论文参考文献)

  • [1]长豇豆豆荚糖类化合物的检测及遗传相关研究[D]. 严牧. 江汉大学, 2021(01)
  • [2]不同品种绿豆及其豆芽品质研究与评价[D]. 黄梦迪.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
  • [3]长豇豆豆荚含氮化学成分检测及遗传相关性研究[D]. 邵景杰. 江汉大学, 2020(01)
  • [4]不同基因型花生对镉胁迫的响应[D]. 刘君. 湖南农业大学, 2018(09)
  • [5]辽宁花生疮痂病病原学及侵染特性研究[D]. 赵杰锋. 沈阳农业大学, 2017(01)
  • [6]60份豇豆品种资源的耐盐能力评判[J]. 李依,潘磊,吴华,余晓露,刘琴,郭瑞,胡志辉,陈禅友.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16(01)
  • [7]2011-2013年审定登记草品种简介(28个)[J]. 齐晓,邵麟惠. 草业科学, 2013(11)
  • [8]长豇豆种质资源的鉴定和综合评价[J]. 饶立兵,陈先知,陈小旭,冯光,郑金和. 浙江农业科学, 2009(01)
  • [9]2006年春季广东省豇豆品种区域试验[J]. 郑奕雄,林朝晖,翟英芬,曹健,夏秀娴,赵玉环. 广东农业科学, 2008(05)
  • [10]白沙17号豇豆的选育[J]. 林锐荣,邵克成,苏宗安. 长江蔬菜, 2007(07)


豆角论文 性状分离论文 绿豆芽论文 基因型论文 豆荚论文

上一篇:血府逐瘀汤临床应用
下一篇:关于个人住房担保委托贷款有关问题的紧急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