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琦[1](2020)在《常用祛瘀剂类中药注射液辅助治疗肺心病急性发作期的网状meta分析》文中研究指明背景:肺源性心脏病是呼吸系统疾病导致肺动脉高压,进而心脏负荷增加的一种多系统疾病。其关键在肺动脉高压的形成,肺源性心脏病最终将导致呼衰和心衰,死亡率极高。在肺心病治疗上,中医辅助西医能增强治疗的疗效。中药注射剂大量应用于肺心病的治疗,是中医现代化的一个飞跃,种类繁多,故现急需评价各中药注射液有效性和安全性,为临床治疗选择提供依据。本研究应用循证医学方法,综合评估中药注射液对肺心病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目的:临床上用于治疗肺心病的中药注射剂种类繁多,并且各自拥有独特的疗效和优势,这就给临床医生选择带来困扰。同时,关于中药注射剂头对头的实验研究较少,两种药物没有直接比较。网状meta分析可以进行多种药物直接比较和间接比较。现比较各中药注射液在治疗肺源性心脏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选出最优方案,更好地服务临床。方法:1.检索文献,筛选文献,制作文献基线资料表;2.采用REVMAN软件将各注射剂进行异质性检验,进行传统meta分析;3.比较异质性筛选进入网状meta分析的组别,STATA14制作网状图;GEMTC进行中药注射剂治疗肺心病总有效率具体概率的排序。比较各组在降低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等上的疗效。结果:纳入文献共123篇,共涉及8种中药注射剂,分别是红花注射液、丹参注射液、丹红注射液、灯盏细辛注射液、灯盏花素注射液、舒血宁、冠心宁、脉络宁。研究中对照组均为西医常规治疗组,实验组均为某种中药注射液加西医常规治疗。①在疗效上:辅助中药注射液能提高疗效,脉络宁疗效最显着,与灯盏花素相比OR:1.68,95%CI(1.08,2.66),与红花组相比 OR:1.69,95%CI(1.03,2.89),与丹红组相比较OR:1.59,95%CI(1.06,2.4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②在降低红细胞压积上:仅红花组和舒血宁组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③在降低纤维蛋白原方面:仅脉络宁组和舒血宁组比较,差异也不具有统计学意义。④在血浆粘度指标上,无法进行网状meta分析。⑤在不良反应上,脉络宁组meta分析合并结果率1%,而丹参组为6%,居榜首。结论:在8种中药注射剂中,脉络宁在疗效和安全性上是治疗肺心病急性发作的最优选择。
王凯欢[2](2019)在《基于网状Meta分析的补益类中药注射剂治疗心血管疾病临床评价研究》文中认为研究目的及意义心血管疾病包括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肌疾病、心力衰竭、肺源性心脏病等。全球范围内,心血管疾病是人类过早死亡的首要原因。在我国每年因心血管疾病死亡的人数占总死亡人数的40.27%,每100个人中,就有20个人患有心血管疾病。由于心血管疾病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的特点,其对经济、社会的负担日益增大,并且已成为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补益类中药注射剂是指以补益功效为主要功能特点的中药注射剂,多具有益气固脱、扶正祛邪、养阴生津的作用,主要包括黄芪注射剂、参附注射剂、生脉注射剂、参麦注射剂、参芪扶正注射剂等。补益类中药注射剂因其功效确切,在心血管疾病中应用较为广泛。而这方面临床试验数量日益增多,一定程度上也印证了其疗效明显。但目前尚缺乏补益类中药注射剂间直接对比的临床试验证明其疗效优劣。作为循证医学的手段,贝叶斯网状Meta分析方法可同时量化比较治疗同一疾病的不同干预措施,对某一结局指标中涉及的干预措施疗效进行排序,充分利用单个随机对照试验。基于此,本研究采用贝叶斯网状Meta分析方法对补益类中药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用药方案治疗心血管疾病(慢性心力衰竭、扩张性心肌病、肺源性心脏病、冠心病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的有效性进行分析,甄别其中的优势品种,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高质量循证医学证据。研究方法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关于补益类中药注射剂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扩张性心肌病、肺源性心脏病、冠心病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的文献。按照预先制定的纳入排除标准筛选文献并提取相应信息,之后进行风险偏倚评价。结局指标关注临床总有效率、心功能及心脏相关指标、血液流变学指标、血脂指标、血气分析指标、六分钟步行试验、不良反应等结局指标。基于贝叶斯理论,采用Winbugs 1.4.3软件、Stata13.0软件进行分析,相应结果以比值比、均数差及其95%可信区间的形式表示,并通过曲线下面积结果预测补益类中药注射剂的疗效排序。另外,根据曲线下面积结果进行聚类分析,同时综合网状Meta分析结果,得到最佳干预措施。同时采用Stata 13.0软件绘制网状关系图、漏斗图、网状森林图、贡献图等。研究结果1.补益类中药注射剂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研究结果共纳入113个研究,9535例患者,涉及六种补益类中药注射剂(黄芪注射剂、参附注射剂、生脉注射剂、参麦注射剂、参芪扶正注射剂、注射用益气复脉)。研究针对各补益类中药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用药方案在改善临床总有效率、心功能指标、六分钟步行试验方面的疗效进行了分析。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各方案较仅采用西医常规用药方案均存在优势。综合曲线下面积及聚类结果,生脉注射剂、参麦注射剂、参芪扶正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用药方案较其他干预措施更具优势。参麦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用药方案侧重提高临床总有效率;生脉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用药方案在改善心功能及患者预后方面情况较为显着;参芪扶正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用药方案改善患者脑钠肽含量情况最佳。2.补益类中药注射剂治疗扩张型心肌病的研究结果共纳入40个研究,2970例患者,涉及六种补益类中药注射剂(黄芪注射剂、参附注射剂、生脉注射剂、参麦注射剂、参芪扶正注射剂、注射用益气复脉)。研究针对各补益类中药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用药方案在改善临床总有效率、左室射血分数、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心率、每分心输出量、六分钟步行试验方面的疗效进行了分析。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各方案较仅采用西医常规用药方案均存在优势。参附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用药方案在提高临床总有效率、左室射血分数、六分钟步行试验结果,降低心率方面成为最优干预措施的概率最大。参麦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用药方案在降低左室舒张末期内径、每分心输出量方面成为最优干预措施的概率最大。综合曲线下面积及聚类结果,参附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用药方案较其他干预措施更具优势。3.补益类中药注射剂治疗肺源性心脏病的研究结果共纳入118个研究,10228例患者,涉及七种补益类中药注射剂(刺五加注射剂、大株红景天注射剂、黄芪注射剂、参附注射剂、生脉注射剂、参麦注射剂、参芪扶正注射剂)。研究针对各补益类中药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用药方案在改善临床总有效率、血气分析结果、血液流变学结果、平均肺动脉压、右心室内径方面的疗效进行了分析。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各方案较仅采用西医常规用药方案均存在优势,尤其体现在提高临床总有效率、改善呼吸衰竭、优化肺动脉高压方面。综合曲线下面积及聚类结果,参附注射剂、参麦注射剂、参芪扶正注射剂分别联合西医常规用药方案优于其他方案。4.补益类中药注射剂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研究结果共纳入73个研究,6639例患者,涉及八种补益类中药注射剂(刺五加注射剂、大株红景天注射剂、黄芪注射剂、参附注射剂、生脉注射剂、参麦注射剂、参芪扶正注射剂、注射用益气复脉)。研究针对各补益类中药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用药方案在改善心绞痛疗效总有效率、心电图疗效总有效率、纤维蛋白原、甘油三酯、胆固醇方面的疗效进行了分析。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各方案均优于仅采用西医常规用药方案。综合曲线下面积及聚类结果,参芪扶正注射剂、参麦注射剂分别联合西医常规用药方案更具优势。另外,黄芪注射剂及参芪扶正注射剂在改善血液流变学及血脂指标方面疗效较好。5.补益类中药注射剂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研究结果共纳入27个研究,2445例患者,涉及六种补益类中药注射剂(大株红景天注射剂、黄芪注射剂、参附注射剂、生脉注射剂、参麦注射剂、参芪扶正注射剂)。研究针对各补益类中药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用药方案在改善临床总有效率、静脉溶栓再通率、胸痛缓解、ST段回降、心肌酶峰提前、再灌注心律失常方面的疗效进行了分析。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各方案均优于仅采用西医常规用药方案。黄芪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用药方案在提高临床总有效率方面成为最佳干预措施的概率最大,生脉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用药方案在改善静脉溶栓再通率、胸痛缓解、ST段回降、心肌酶峰提前、再灌注心律失常方面成为最佳干预措施的概率最大。综合曲线下面积及聚类结果,黄芪注射剂、生脉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用药方案较其他干预措施更具优势。研究结论基于本研究结果,补益类中药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用药方案在治疗心血管疾病的方面有较大优势。网状Meta分析结果提示:①生脉注射剂、参麦注射剂、参芪扶正注射剂分别联合西医常规用药方案在促进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临床疗效方面有较大优势;②参附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用药方案在治疗扩张型心肌病方面较其他方案更具优势;③参附注射剂、参麦注射剂、参芪扶正注射剂分别联合西医常规用药方案在治疗肺源性心脏病方面优于其他方案;④参芪扶正注射剂、参麦注射剂分别联合西医常规用药方案在提高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临床疗效方面有较大优势;⑤黄芪注射剂、生脉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用药方案在提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疗效方面有较大优势。同时,本研究针对中药注射剂的用药安全进行了分析,纳入研究中涉及的不良反应内容较少,尚不能针对补益类中药注射剂的安全性得出确切结论。总体而言,各补益类中药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用药方案在治疗心血管疾病方面各有所长,临床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治疗方案。
曾子芸[3](2014)在《基于数据挖掘的三承气汤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本论文主要包含三部分内容,上篇为文献综述、中篇三承气汤的应用轨迹研究、下篇为循证医学与系统评价。上篇主要是通过探讨中医下法的理论形成依据、张仲景对下法的运用、下法的禁忌、后世医家对三承气汤的运用与发展、笔者对三承气汤之见,在探讨中医八法中的“下法”。中篇是经由全面检索、收集、阅读、统计调胃承气汤、小承气汤、大承气汤的临床研究文献与个案(个人经验)文献,整理挖掘出三承气汤的运用轨迹。下篇则是对大承气汤、小承气汤、针灸疗法、西医基础疗法等中西医结合治疗肠梗阻的随机对照试验文献,在具有相同研究内容及目的基础进行分类,依据文献资料共分为11组。在使用Review Manager基础Meta-analysis(合并统计量)研究11组对肠梗阻的治疗疗效对比。最后,基于循证医学为每个疾病寻找出最佳治疗方案的精神与目的,就此统计研究结果对肠梗阻设计出一套建议治疗方案。研究对象1发表于1949-2014年之间的调胃承气汤、小承气汤、大承气汤的期刊文献,以及以针灸疗法治疗肠梗阻的期刊文献。2大承气汤、小承气汤、针灸疗法、西医基础疗法等中西医结合治疗肠梗阻的随机对照试验期刊文献。研究方法1文献检索:于CNKI、VIP、CBM等三大数据库中,分别设定检索词为:大承气汤、复方大承气汤、大承气汤加减;小承气汤、复方小承气汤、小承气汤加减;调胃承气汤、复方调胃承气汤、调胃承气汤加减;针灸疗法治疗肠梗阻。2文献整理:基于本论文研究内容,三承气汤的应用轨迹研究、治疗肠梗阻随机对照试验之RevMan Meta分析评价,文献整理方法与步骤如下:2.1全面阅读整理所有检索获得的调胃承气汤、小承气汤、大承气汤的期刊文献,再分别归纳分类出三承气汤的临床研究文献与个案文献。2.2全面阅读整理出调胃承气汤、小承气汤、大承气汤、针灸疗法用于治疗肠梗阻的随机对照试验临床研究文献。3文献录入:三承气汤的应用轨迹研究,依照疾病系统的分类逐篇统计其治疗疾病病名;将符合每篇文献按Cochrane文献质量评价系统中7项检测逐一做记录后,删除偏倚风险过高文献,最终获得较高质量的文献资料。最后,将分类好的11组对肠梗阻的治疗方案研究,分别在Review Manager Meta-analysis中设定研究题目及录入建档。4数据处理:三承气汤的应用轨迹研究,运用EXCEL表格及基本统计学方法处理相关数据;使用Review Manager基础Meta-analysis研究11组对肠梗阻的治疗疗效对比,包含OR、RR、RD、SMD等四方面。研究内容1将调胃承气汤、小承气汤、大承气汤期刊文献逐篇统计其治疗疾病病名,从中整理挖掘出三承气汤的运用轨迹。2使用Review Manager基础Meta-analysis研究下列11组对肠梗阻的治疗方案中的疗效对比:2.1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单纯西医基础疗法;2.2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生长抑素;2.3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二联法;2.4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三联法;2.5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盐水灌肠;2.6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肥皂水灌肠;2.7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石蜡油灌胃;2.8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阿托品;2.9小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单纯西医基础疗法;2.10针灸+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2.11大承气汤+针灸+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研究结果1由统计结果发现,小承气汤、大承气汤两方大量用于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其中,无论是在临床经验或个人经验记载,小承气汤、大承气汤分别均以运用于治疗肠梗阻比例最高。2遵循循证医学及使用Review Manager基础Meta-analysis(合并统计量)研究大承气汤、小承气汤、针灸疗法、西医基础疗法等中西医结合治疗肠梗阻,统计研究结果发现其疗效:1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单纯西医基础疗法;2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西医基础疗法+生长抑素;3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西医基础疗法+二联法;4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西医基础疗法+三联法;5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西医基础疗法+盐水灌肠;6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西医基础疗法+肥皂水灌肠;7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西医基础疗法+石蜡油灌胃;8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西医基础疗法+阿托品;9小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单纯西医基础疗法;10针灸+西医基础疗法>西医基础疗法;11大承气汤+针灸+西医基础疗法>西医基础疗法。由以上11组统计研究结果来看,中医学加上西医学治疗肠梗阻的治疗疗效优于单纯西医学的个种治疗方案。研究成果与肠梗阻建议治疗方案结论基于循证医学为每个疾病寻找出最佳治疗方案的精神与目的,笔者与导师陈明教授就此统计研究结果对肠梗阻设计出一套建议治疗方案,方案如下:1中药处方:大承气汤(大黄、芒硝、枳实、厚朴);2主要加减配伍:桃仁、炒莱菔子、赤芍;3兼证3.1兼瘀血重者加:桃仁、赤芍、丹参,以活血化瘀;3.2兼食积重者加:炒莱菔子、陈皮,以和胃消积;3.3兼腹胀痛重者加:木香、延胡索,以行气止痛;3.4兼气血虚重者加:黄芪、党参、当归,以益气补血;3.5兼湿热重者加:黄芩、金银花,以清热燥湿解毒。4针灸取穴:足三里、天枢、上巨墟、中脘、关元、下巨墟;5西医基础疗法:胃肠减压,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抗感染,其他治疗。
黄文生[4](2001)在《《河南医药信息》2001年第9卷分类索引》文中研究指明
杨睿[5](2019)在《中药治疗慢阻肺合并肺心病临床疗效Meta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收集国内外有关中药治疗慢阻肺合并肺心病的文献,运用Meta分析方法评价中药治疗慢阻肺合并肺心病临床疗效的有效性。材料与方法:确定中药治疗慢阻肺合并肺心病的关键词,通过计算机在PubMed、Cochrane Library、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VIP)、万方数字化期刊全文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等中英文数据库进行文献检索,搜集中药治疗慢阻肺合并肺心病的RCT原始文献,检索时限均从建库至2018年12月,根据制定的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由两位独立工作者纳入文献,采用改良Jadad评价表评价文献质量。使用RevMan 5.3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选取的指标有: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疗效评分(咳嗽、气喘、心悸、水肿)、肺功能(FEV1、FVC)、动脉血气分析(PaO2、PaCO2)、NT-proBNP、LVEF、PAP。结果:1.本次共检索24篇符合纳入标准的RCT文献,且均为中文,进行Meta分析,样本数共2110例,其中观察组1065例,对照组1045例。2.Meta分析结果显示中药治疗慢阻肺合并肺心病有明显的临床疗效。与对照组相比较,观察组能够明显提高治疗有效率[RR=1.24,95%CI(1.19,1.29),P<0.00001]。改善动脉血气分析结果:升高动脉血PaO2[MD=4.19,95%CI为(0.99,7.39),P=0.01];降低动脉血PaCO2[MD=-4.07,95%CI(-6.98,-1.16),P=0.006]。改善肺功能:升高FEV1值[MD=0.18,95%CI(0.08,0.27),P=0.0003;升高FVC[MD=0.16,95%CI(0.12,0.20),P<0.00001]。降低NT-proBNP[MD=-51.43,95%CI(-100.43,-2.44),P=0.04]。改善LVEF[MD=3.16,95%CI(1.76,4.57),P<0.00001]。改善PAP[MD=-2.08,95%CI(-3.84,-0.33),P=0.02]。改善中医证候积分咳嗽[MD=-0.35,95%CI(-0.45,-0.25),P<0.0001];气喘[MD=-0.29,95%CI(-0.43,-0.15),P<0.0001];心悸[MD=-0.18,95%CI(-0.26,-0.09),P<0.0001];水肿[MD=-0.23,95%CI(-0.31,-0.14),P<0.0001]。结论:1.中药治疗慢阻肺合并肺心病较单纯西医常规治疗有明显的疗效,能够明显提高临床有效率。2.中药可通过改善慢阻肺合并肺心病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缓解临床症状。3.中药可通过改善慢阻肺合并肺心病患者的血气分析、肺功能、NT-proBNP、LVEF、PAP指标,从而起到对本病的治疗作用。4.中药治疗慢阻肺合并肺心病不良反应较少,安全性高,临床值得推广应用。
张淼[6](2019)在《基于meta分析和数据挖掘的益气活血法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临床评价研究》文中提出研究目的:1.对益气活血法结合常规西医治疗常见心血管疾病的近况进行全面系统的定性评估,同时对符合条件的研究进行定量分析比较,为客观评价益气活血治则对常见心血管疾病的疗效提供可靠的循证医学依据。2.对治疗常见心血管疾病气虚血瘀证的中药方剂进行用药规律分析,确认其治疗法则,总结其用药规律,并进一步对挖掘结果中使用频数排在前3的中药进行网络药理学研究,可以为未来中医药防治心血管疾病的研究方向和临床决策提供理论基础和参考依据,且对益气活血中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作用机制进行初步探讨。研究方法:1.Meta分析通过计算机检索PubMed、Cochrane图书馆、Embase、中国知网、万方医学数据库、维普期刊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收集近十年公开发表的关于益气活血法联合西医常规治疗常见心血管疾病的随机对照临床实验(RCTs)。用Revman5.3对纳入的文献进行meta分析,结果通过森林图呈现,用敏感性分析评估结果是否稳定,漏斗图分析文献是否存在发表偏倚。2.数据挖掘搜集2008年至今近十年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文献中治疗心血管疾病气虚血瘀证的中药方剂,建立excel数据集以及软件数据挖掘模型,设置最小置信度和支持度阈值,用数据挖掘软件SPSS Clementine12.0中的经典算法Apriori算法对所纳入组方药物配伍进行频数分析、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及关联规则分析,分析高频药物及组合,总结其用药规律,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3.网络药理选用频数分析的使用频数最高的3味中药,初步研究这3味中药对冠心病心绞痛作用的相关的成分、靶点及信号通路,为后期研究中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机制等基础实验研究提供参考依据。研究结果:1.系统评价益气活血方药用于6种常见心血管疾病的结果如下:(1)益气活血方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根据纳排标准共纳入81篇RCTs,先根据诊断进行分层,meta分析结果显示益气活血方药联合常规西药治疗稳定型心绞痛、不稳定型心绞痛、气虚血瘀心绞痛以及无明确分型的冠心病心绞痛在提高临床总疗效、心电图疗效和中医证候疗效上均优于单纯西医常规治疗的对照组,且在降低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CRP、血脂指标上也优于对照组,均具有显着差异(P<0.05)。(2)益气活血方药治疗PCI术后:共纳入31篇RCTs,对其进行meta分析,结果显示益气活血方药联合常规西药治疗PCI术后患者在提高临床总疗效、心电图疗效、中医证候疗效,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再狭窄发生率,改善CRP和血脂指标上均优于单纯西医常规治疗的对照组,具有显着差异(P<0.05)。(3)益气活血方药治疗心律失常:共纳入37篇RCTs,meta分析结果显示益气活血方药联合常规西药治疗心律失常患者在提高临床总疗效、心电图疗效和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上均优于单纯西医常规治疗的对照组,具有显着差异(P<0.05)。(4)益气活血方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共纳入37篇RCTs,meta分析结果显示益气活血方药联合常规西药治疗慢性心衰患者在提高临床总疗效、中医证候疗效、LVEF、降低BNP和延长6MWT上均优于单纯西医治疗的对照组,具有显着差异(P<0.05)。(5)益气活血方药治疗心肌缺血:共纳入17篇RCTs,meta分析结果显示益气活血方药联合常规西药治疗心肌缺血患者在提高临床总疗效和心电图疗效上均优于单纯西医常规治疗的对照组,具有显着差异(P<0.05)。(6)益气活血方药治疗肺心病:共纳入12篇RCTs,meta分析结果显示益气活血方药联合常规西药治疗肺心病患者在提高临床总疗效上优于单纯西医常规治疗的对照组,具有显着差异(P<0.05)。2.数据挖掘结果筛选出符合标准的治疗心血管疾病气虚血瘀证的方剂共计304首,共涉及组成中药153味,中药总使用频次为1450次,其中使用频数≥ 20次的中药有30味,共出现2588次,占总频数的84.82%。通过关联分析得到符合条件的药物关联规则63条,产生规则的3味药组合数量最多,共47条,其次为2味药组合的规则,共16条。所有获得规则中出现频次最多的药物为黄芪、丹参、红花,关联规则有53条,此三味药以益气活血为主要功效,在心血管疾病气虚血瘀证中的应用广泛,且配伍灵活多变。3.网络药理学结果检索获得黄芪丹参川芎85个活性成分及243个节点;检索到31个冠心病心绞痛靶点,进行蛋白-蛋白相互作用网络构建后最终得到药物-疾病共同相关的6个靶点,拓扑分析后得到6个核心靶点和7个核心成分构建的可视化网络;共同靶点进行KEGG通路富集,得到3条通路。其中有11个活性成分与血小板活化通路上的3个靶点直接相关。研究结论:Meta分析结果提示益气活血方药结合常规西药治疗常见心血管疾病疗效确切,对比单纯使用常规西药治疗有一定的优势,且安全性高,不良反应少。再通过关联规则分析进一步挖掘出治疗常见心血管疾病气虚血瘀证方剂数据库中的高频用药及其药物配伍规律,更好的指导临床用药,并初步揭示了黄芪丹参川芎治疗心血管类疾病的有效成分和潜在靶点,为开发更好的心血管疾病候选药物提供参考依据。
黎辉[7](2019)在《“健脾渗湿”法治疗肺心病急性发作期合并心衰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1.评价“健脾渗湿”法治疗肺心病急性发作期合并心衰的临床效果,为参苓白术散合五苓散治疗肺心病急性发作期合并心衰提供有价值的理论和临床依据。2.简要整理张晓云教授的学术思想,为中医药治疗诸多疾病提供可资借鉴的宝贵的学术经验。方法:1.临床研究(1)临床研究采用多中心、随机、对照、平行、单盲的设计方法,通过采用中心分层区组随机的方法将预计的96例受试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因时间的限制,实际共纳入89例受试者,病例纳入后,对三个中心的病例分布、完成情况、基线水平进行比较,以保证三个中心的受试者分布均衡和基线一致,具备可比性。(2)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采用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口服或鼻饲参苓白术散合五苓散汤剂,一次100毫升,每日三次,疗程总共为14天,观测时点为治疗前、治疗第7天、治疗第14天、出院后第3个月。(3)按照研究方案中已拟定的在相关时间点观测或者记录:受试者症状体征积分、心功能分级、MLHFQ总积分、肺功能、肺动脉收缩压、六分钟步行试验等指标的情况,研究结束后,用统计学软件SPSS 22.0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比较,对“健脾渗湿”法治疗肺心病急性发作期合并心衰的疗效做出评价。2.张晓云教授的学术思想概要通过跟师学习,以张晓云教授临证经验为基础,并结合张晓云教授发表的论文,对张晓云教授的学术思想作简要的概括。结果:1.临床研究(1)两组受试者临床总疗效比较:治疗组: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0.9%,愈显率为63.6%。对照组: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81.8%,愈显率为40.9%。两组受试者临床总疗效之间的差异显示出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2)两组受试者症状体征积分情况的比较:两组受试者的中医证候总积分的数据对比所得的差异显示出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受试者的痰的总积分的数据对比所得的差异显示出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受试者的次要症状总积分的数据对比所得的差异显示出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受试者的体循环瘀血总积分的数据对比所得的差异显示出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3)两组受试者的心功能分级、MLHFQ的总积分的比较:两组受试者心功能分级的数据对比所得的差异显示出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受试者MLHFQ总积分的数据对比所得的差异显示出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4)两组受试者的肺功能比较:治疗后,两组受试者的FEV1/FVC比值之间的差异显示出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受试者FEV1%预测值之间的差异显示出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5)两组受试者的肺动脉收缩压比较:两组受试者的肺动脉收缩压之间的差异,显示出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未优于对照组。(6)两组受试者的血气分析比较:两组受试者PaO2水平的数据对比所得的差异显示出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受试者PaCO2水平的数据对比所得的差异显示出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受试者红细胞压积的数据对比所得的差异显示出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7)两组受试者的六分钟步行试验、NT-proBNP水平比较:两组受试者六分钟步行距离的数据对比所得的差异显示出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受试者NT-proBNP水平的数据对比所得的差异显示出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8)两组受试者的炎症指标比较:两组受试者白细胞水平的数据对比所得的差异显示出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未优于对照组;两组受试者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水平的数据对比所得的差异显示出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未优于对照组;两组受试者C-反应蛋白水平的数据对比所得的差异显示出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9)两组受试者营养指标、电解质指标、再住院率的比较:两组受试者前白蛋白水平的数据对比所得的差异显示出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受试者白蛋白水平的数据对比所得的差异显示出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未优于对照组。两组受试者Na+水平的数据对比所得的差异显示出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受试者K+水平的数据对比所得的差异显示出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受试者再住院率之间的差异显示出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未优于对照组。2.张晓云教授学术思想(1)重视中医基础理论,提倡理论联系实际;(2)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相结合;(3)与时偕行,中西并重;(4)注重以人为本;(5)注重调摄脾胃;(6)注重疏畅情志;(7)用药贵在精准结论:1.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西医治疗方案均可有效的治疗肺心病急性发作期合并心衰,“健脾渗湿”法联合西医治疗肺心病急性发作期合并心衰的疗效优于单纯的西医治疗。2.“健脾渗湿”法治疗肺心病急性发作期合并心衰高度安全且疗效肯定。3.张教授认为中医是一门极为特殊的医学,它根源于博大精深的祖国传统文化,是历代中医先哲们耗其毕生心血所总结的诊疗疾病的领悟和经验,是历代中医先哲们的智慧结晶和名族文化的成果展示,其底蕴深厚,范围广泛,需恬淡虚无,集思广益,追根朔源,方可窥其真正内涵,又能药到病除,拔刺雪污,解除病痛,予患者以健康的体魄!对中医的学习,张教授认为当从细节出发,注重中医基本理论的同时更应该辨识细节之间的不同;在辨证上,强调辨证与辨病相结合,中西并重的诊断观点,更需要有“治未病”的远瞻眼光;在治法上,当重视脾土的功能,脾旺则万物生化,正气充足,有利于疾病的治疗和后期的恢复;人为社会的人,疾病不仅仅是身体不健康的反应,它的发生发展也常常受到社会的影响,故在治疗时应当关爱、关心患者,更有助于病痛的祛除和身心健康的恢复,而又因现代社会的复杂性,很多人的发病往往多由“因情致病”或“因病伤情”,故在治疗时当重视对情志的调节,而肝主疏泄,可调畅情志,脾又可养肝疏肝,故用药方面,善用逍遥散、小柴胡、参苓白术散等方治疗诸疾。
吴佳涛,王凯欢,吴嘉瑞,段笑娇,倪梦蔚,刘殊羽[8](2018)在《基于Meta分析的黄芪注射液治疗肺源性心脏病系统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系统评价黄芪注射液治疗肺源性心脏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临床治疗与合理用药提供循证依据。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Cochrane Library及Embase等数据库,全面检索黄芪注射液治疗肺源性心脏病的随机对照试验(对照组患者采用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黄芪注射液),采用Cochrane风险评价表评价其研究质量,提取资料并通过RevMan 5.2软件进行文献荟萃分析(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35篇文献,累计受试者3 349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比对照组高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1.27,95%CI=1.231.32,P<0.000 01);观察组患者动脉血氧分压改善程度(MD=6.41,95%CI=4.698.14,P<0.000 01)、动脉血氧饱和度改善程度(MD=4.63,95%CI=0.109.17,P=0.04)、全浆黏度改善程度(MD=-0.19,95%CI=-0.26-0.12,P<0.000 01)、全血高切黏度改善程度(MD=-2.22,95%CI=-3.70-0.73,P=0.003)、全血低切黏度改善程度(MD=-1.46,95%CI=-2.82-0.09,P=0.04)、红细胞聚集指数降低程度(MD=-0.38,95%CI=-0.67-0.08,P=0.01)及右心室内径降低程度(MD=-4.25,95%CI=-5.56-2.93,P<0.000 01)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临床治疗肺源性心脏病的过程中,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黄芪注射液可以提高疗效,但其安全性仍需进一步探讨。
冯莎[9](2013)在《中西医结合治疗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发作期疗效的系统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收集已有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发作期的随机对照试验并对其进行系统评价,探讨其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对研究质量的总体水平作出评估,以对将来的临床决策提供循证医学参考依据。方法:计算机检索1991年至2011年间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知网数据库、万方学位论文数据库,手工检索上述数据库中无法下载或者未收录入计算机数据库的相关期刊、会议论文及各大专院校校报等。再对符合纳入标准的研究文献进行资料提取和质量评价,并用Reman5.0软件对主要结局指标临床有效率及次要结局指标血浆比黏度、红细胞压积、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等相关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依据纳入与排除标准,总共纳入研究文献55篇,共计4863名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发作期患者。分析结果显示:中西医结合治疗比用单纯西医治疗有效率更高;中西医结合治疗比用单纯西医治疗能更有效的降低血浆比黏度、红细胞压积、二氧化碳分压,升高氧分压。结论:中西医结合用药对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发作期的有效率高于单纯使用西药;中西医结合对降低血浆比黏度、红细胞压积、二氧化碳分压,升高氧分压的程度优于西药;虽然不存在统计学差异,但由于存在异质性较大的原因,仍需更多的临床试验研究验证。由于本研究纳入的文献质量较低,各个试验存在的偏倚较大,而Meta分析作为一种定量性分析,属于描述性的二次分析,其结论受原始文献研究数据的影响较大,在临床实践和科研中应该正确认识和合理利用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不应当盲目过分依赖上述的分析结果。
徐国良,徐卉,林淑梅,秦玲[10](2013)在《川芎嗪注射液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发作期有效性及安全性Meta评价》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川芎嗪注射液治疗慢性肺心病急性发作期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图书馆临床对照试验资料库(2011年第1期)、Ovid-medline全文数据库(1966~2011年3月)、Pubmed数据库(1948~2011年3月)、Embase数据库(1966~2011年3月)、中国学术文献总库(CNKI)(1979~2011年3月)、万方数字化期刊库(1981~2011年3月)及维普数据库(VIP)(1989~2011年3月),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1978~2011年3月),按纳入与排除标准选择随机对照试验、评价质量,提取资料,并用RevMan 4.2软件对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初检出746篇文献,经筛选最终纳入28篇关于川芎嗪注射液治疗慢性肺心病急性发作期的随机对照研究。有效性:χ2=11.22,df=27,P=1.00,合并OR=3.98,95%CI(3.11,5.09),Z=11.00(P<0.000 01)。结论川芎嗪注射液治疗慢性肺心病急性发作期安全有效。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部分 研究现况 |
| 1. 中医治疗肺源性心脏病研究 |
| 2. 中药注射液治疗肺心病现状 |
| 参考文献 |
| 第二部分 单个中药注射液meta分析 |
| (一) 灯盏花素注射液治疗肺心病急性加重期的有效性和安全性:meta分析 |
| 1 资料与方法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二) 丹参注射液、丹红注射液、红花注射液、冠心宁注射液、脉络宁注射液、舒血宁、灯盏细辛注射液治疗肺心病急性加重期有效性和不良反应meta分析汇总 |
| 1 文献检索果 |
| 2 纳入文献概况 |
| 3 文献质量 |
| 4 meta分析结果 |
| 第三部分 常用祛瘀剂类中药注射剂辅助治疗肺心病急性发作期的网状meta分析 |
| 1 资料与方法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4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略词 |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 综述一 补益类中药注射剂的临床应用进展 |
| 1 补益类中药注射剂品种概述 |
| 2 补益类中药注射剂临床应用概述 |
| 综述二 补益类中药注射剂系统评价/Meta分析的现状研究 |
| 参考文献 |
| 前言 |
| 第二部分 补益类中药注射剂治疗心血管疾病的网状Meta分析 |
| 一、补益类中药注射剂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评价研究 |
| 1 资料与方法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二、补益类中药注射剂治疗扩张型心肌病的临床评价研究 |
| 1 资料与方法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三、补益类中药注射剂治疗肺源性心脏病的临床评价研究 |
| 1 资料与方法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四、补益类中药注射剂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评价研究 |
| 1 资料与方法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五、补益类中药注射剂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评价研究 |
| 1 资料与方法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结语 |
| 附录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上篇 三承气汤理论研究 |
| 第一章 中医学下法的形成与发展 |
| 1 下法理论形成依据 |
| 2 探讨张仲景对下法的应用 |
| 2.1 《伤寒论》中的下法 |
| 2.1.1 攻逐瘀血法 |
| 2.1.1.1 桃核承气汤证 |
| 2.1.1.2 抵当汤证 |
| 2.1.1.3 抵当丸证 |
| 2.1.2 泻热逐水法 |
| 2.1.2.1 大陷胸丸证 |
| 2.1.2.2 大陷胸汤证 |
| 2.1.3 三物白散证 |
| 2.1.4 十枣汤证 |
| 2.1.5 苦寒泻下法 |
| 2.1.5.1 调胃承气汤证 |
| 2.1.5.2 小承气汤证 |
| 2.1.5.3 大承气汤证 |
| 2.1.6 麻子仁丸证 |
| 2.1.7 蜜煎导证 |
| 2.1.8 变治法 |
| 2.1.8.1 大柴胡汤证 |
| 2.1.8.2 柴胡加芒硝汤证 |
| 2.1.8.3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 |
| 2.1.8.4 桂枝加大黄汤证 |
| 2.1.9 急下存阴法 |
| 2.1.9.1 阳明三急下证 |
| 2.1.9.2 少阴三急下证 |
| 2.2 《金匮要略》中的下法 |
| 2.2.1 攻下泻热法 |
| 2.2.1.1 阳明实热痉病证治 |
| 2.2.1.2 实积下利证治 |
| 2.2.1.3 支饮证面热证证治 |
| 2.2.1.4 谷疸证证治 |
| 2.2.1.5 酒疸证证治 |
| 2.2.1.6 热盛里实黄疸证证治 |
| 2.2.1.7 热盛吐衄证证治 |
| 2.2.2 攻下行气法 |
| 2.2.2.1 表寒里实腹满证证治 |
| 2.2.2.2 里实胀重证证治 |
| 2.2.2.3 里实少阳心下满痛证证治 |
| 2.2.2.4 里实积胀俱重证证治 |
| 2.2.2.5 支饮腹满证证治 |
| 2.2.3 峻下去积法 |
| 2.2.4 攻下逐饮法 |
| 2.2.4.1 留饮欲去证证治 |
| 2.2.4.2 悬饮证证治 |
| 2.2.4.3 肠间饮聚成实证证治 |
| 2.2.4.4 水血并结血室证证治 |
| 2.2.5 攻下逐瘀法 |
| 2.2.5.1 虚劳干血证证治 |
| 2.2.5.2 急性肠痈未成脓证证治 |
| 2.2.5.3 瘀血内结证证治 |
| 2.2.5.4 瘀结成实证证治 |
| 2.2.6 泻热通便止呕法 |
| 2.2.7 缓下润燥法 |
| 2.2.8 温里攻下法 |
| 第二章 三承气汤论述 |
| 1 调胃承气汤论述 |
| 1.1 原文 |
| 1.2 主证 |
| 1.3 药物组成 |
| 1.4 煎服法 |
| 1.5 调胃承气汤证之见 |
| 1.5.1 不大便,心烦,躁动不安 |
| 1.5.2 蒸蒸发热 |
| 1.5.3 吐下腹胀满不痛 |
| 1.5.4 脉调和或阴脉微 |
| 1.6 调胃承气汤方之见 |
| 2 小承气汤论述 |
| 2.1 条文 |
| 2.2 主证 |
| 2.3 药物组成 |
| 2.4 煎服法 |
| 2.5 小承气汤证之见 |
| 2.5.1 脉滑而疾 |
| 2.5.2 腹大满不通 |
| 2.5.3 大便燥结、小便频数 |
| 2.6 小承气汤方之见 |
| 3 大承气汤论述 |
| 3.1 原文 |
| 3.2 主证 |
| 3.3 药物组成 |
| 3.4 煎服法 |
| 3.5 大承气汤证之见 |
| 3.5.1 当下而尚未攻下之大承气汤证 |
| 3.5.1.1 局部证候特点 |
| 3.5.1.1.1 腹胀满、大便不通、绕脐痛 |
| 3.5.1.1.2 热结旁流兼喘证 |
| 3.5.1.1.3 不能食 |
| 3.5.1.2 全身证候特点:潮热、手足濈然汗出 |
| 3.5.1.3 神志证候特点:心烦、心中懊憹、谵语 |
| 3.5.1.4 脉迟而实有力 |
| 3.5.2 急下存阴的阳明大承气汤证 |
| 3.5.2.1 目中不了了,睛不和 |
| 3.5.2.2 发热汗多 |
| 3.5.2.3 腹胀满疼痛、减不足言 |
| 3.6 大承气汤方之见 |
| 4 三承气汤总结 |
| 4.1 配伍为主治证候疗效的关键 |
| 4.2 煎服法为处方理法方药的特点 |
| 第三章 阳明病下法禁忌 |
| 1 阳明腑证未实不可下 |
| 2 阳明表未解不可下 |
| 3 阳明病兼少阳证不可下 |
| 4 阳明病兼太阳少阳证不可下 |
| 5 阳明经证不可下 |
| 6 阳明虚寒证不可下 |
| 7 阳明热在上不可下 |
| 第四章 承气类方的形成与发展 |
| 1 新加黄龙汤证 |
| 2 宣白承气汤证 |
| 3 导赤承气汤证 |
| 4 牛黄承气汤证 |
| 5 增液承气汤证 |
| 6 护胃承气汤证 |
| 7 承气合小陷胸汤证 |
| 8 桃仁承气汤证 |
| 中篇 三承气汤的应用轨迹研究 |
| 前言 |
| 1 大承气汤应用轨迹研究 |
| 1.1 大承气汤文献总篇数、临床应用篇数、个案篇数统计表 |
| 1.2 大承气汤临床应用研究现况 |
| 1.3 大承气汤个案应用现况 |
| 2 小承气汤应用轨迹研究 |
| 2.1 小承气汤文献总篇数、临床应用篇数、个案篇数统计表 |
| 2.2 小承气汤临床应用研究现况 |
| 2.3 小承气汤个案应用现况 |
| 3 调胃承气汤应用轨迹研究 |
| 3.1 调胃承气汤文献总篇数、临床应用篇数、个案篇数表 |
| 3.2 调胃承气汤临床应用研究现况 |
| 3.3 调胃承气汤个案应用现况 |
| 4 结论 |
| 下篇 循证医学与系统评价 |
| 第一章 医学文献的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 |
| 1 系统评价概述 |
| 1.1 系统评价基本概念 |
| 1.2 Cochrane系统评价基本概念 |
| 1.3 Meta分析 |
| 1.4 文献综述 |
| 2 系统评价的方法与步骤概述 |
| 2.1 系统评价方法 |
| 2.2 系统评价步骤简易流程图 |
| 2.2.1 系统评价程序流程图 |
| 2.2.2 检索与课题研究相关文献资料流程图 |
| 2.2.3 纳入文献资料可能的偏倚风险来源简易图 |
| 2.2.4 Cochrane偏倚风险评价规则 |
| 3 Meta分析概述 |
| 3.1 Meta分析基本概念 |
| 3.2 Meta分析的目的 |
| 3.2.1 增加统计学检验效能 |
| 3.2.2 定量估计研究效应 |
| 3.2.3 发现既往研究缺乏之处 |
| 4 Meta分析的方法与步骤 |
| 4.1 确立研究课题 |
| 4.2 相关课题研究文献检索 |
| 4.2.1 文献检索方法 |
| 4.2.1.1 检索词 |
| 4.2.1.2 文献检索方法 |
| 4.2.1.3 检索范围 |
| 4.2.2 文献检索步骤 |
| 4.3 相关课题研究文献资料的纳入与排除 |
| 4.3.1 课题研究设计的类型 |
| 4.3.2 文献发表年限、所使用语言 |
| 4.3.3 样本量和随访期限 |
| 4.3.4 结果测量指标 |
| 4.3.5 重复发表文献 |
| 4.3.6 信息完整性 |
| 4.4 相关课题研究文献质量评价 |
| 4.4.1 随机对照研究 |
| 4.4.1.1 CONSORT(Consolidated Standards Of Reporting Trials) |
| 4.4.1.2 CONSORT扩展版(ectensions of the CONSORT statment) |
| 4.4.1.3 STARD(Standards for the Reporting of Diagnostic accuracy studies) |
| 4.4.2 观察性研究 |
| 4.4.2.1 STROBE(Strengthening The Reporting of Observational studies inEpidemiology) |
| 4.4.2.2 TREND(Transparent Reporting of Evaluations with NonrandomizedDesigns) |
| 4.4.3 系统评价(Meta分析) |
| 4.4.3.1 QUOROM(Quality of Reporting of Meta-analysis) |
| 4.4.3.2 RISMA(Preferred Reporting Items for Systematic Reviews andMeta-analysis) |
| 4.4.3.3 MOOSE(Meta-analysis of Observational StudiesEpidemiology) |
| 4.5 数据及相关信息提取 |
| 第二章 大承气汤治疗肠梗阻随机对照试验之RevMan Meta分析评价 |
| 1 前言 |
| 2 研究目的 |
| 3 研究方法 |
| 3.1 确立题目 |
| 3.2 检索文献资料方法 |
| 3.2.1 检索词 |
| 3.2.2 检索数据库 |
| 3.2.3 手工检索 |
| 3.3. 文献资料纳入和排除标准 |
| 3.3.1 排除标准 |
| 3.3.2 纳入标准 |
| 3.3.2.1 随机分组 |
| 3.3.2.2 隐蔽分组 |
| 3.3.2.3 对患者和医生实施盲法 |
| 3.3.2.4 测量数据的完整性 |
| 3.3.2.5 结果数据的完整性 |
| 3.3.2.6 选择性的研究结果报告 |
| 3.3.2.7 其他偏倚 |
| 3.4 文献资料统计分析 |
| 3.4.1 统计软体采用 |
| 3.4.2 计数资料采用 |
| 3.4.2.1 二分类变量 |
| 3.4.2.2 连续性变量 |
| 3.4.3 可信赖区间设定 |
| 3.4.3.1 亚组合并效应量 |
| 3.4.3.2 总合并效应量 |
| 3.4.3.3 统计学意义 |
| 3.4.4 统计分析 |
| 研究一 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 |
| 1 文献质量评价 |
| 2 比值比OR |
| 3 相对危险度RR |
| 4 率差RD |
| 5 Review Manager中连续性资料的Meta分析 |
| 5.1 肛门排气时间标准均数差SMD |
| 5.2 肛门排便时间SMD(标准均数差) |
| 5.3 腹胀腹痛消失时间SMD(标准均数差) |
| 5.4 住院时间SMD(标准均数差) |
| 6 典型医案 |
| 研究二 大承气汤+西医基本治疗VS西医基本治疗+生长抑素 |
| 1 文献质量评价 |
| 2 比值比OR |
| 3 相对危险度RR |
| 4 率差RD |
| 研究三 大承气汤+西医基本治疗VS西医基本治疗+二联法 |
| 1 文献质量评价 |
| 2 比值比OR |
| 3 相对危险度RR |
| 4 率差RD |
| 5 Review Manager中连续性资料的Meta分析 |
| 5.1 肛门排气时间SMD(标准均数差) |
| 5.2 肛门排便时间SMD(标准均数差) |
| 5.3 腹胀缓解/消失时间SMD(标准均数差) |
| 5.4 肠鸣音恢复时间SMD(标准均数差) |
| 5.5 恶心、呕吐消失时间SMD(标准均数差) |
| 5.6 治疗/住院时间SMD(标准均数差) |
| 研究四 大承气汤+西医基本治疗Vs西医基本治疗+三联法 |
| 1 文献质量评价 |
| 2 比值比OR |
| 3 相对危险度RR |
| 4 率差RD |
| 研究五 大承气汤+西医基本治疗VS西医基本治疗+盐水灌肠 |
| 1 文献质量评价 |
| 2 比值比OR |
| 3 相对危险度RR |
| 4 率差RD |
| 研究六 大承气汤+西医基本治疗VS西医基本治疗+肥皂水灌肠 |
| 1 文献质量评价 |
| 2 比值比OR |
| 3 相对危险度RR |
| 4 率差RD |
| 研究七 大承气汤+西医基本治疗VS西医基本治疗+石蜡油灌胃 |
| 1 文献质量评价 |
| 2 比值比OR |
| 3 相对危险度RR |
| 4 率差RD |
| 研究八 大承气汤+西医基本治疗VS西医基本治疗+阿托品 |
| 1 文献质量评价 |
| 2 比值比OR |
| 3 相对危险度RR |
| 4 率差RD |
| 第三章 小承气汤治疗肠梗阻随机对照试验之RevMan Meta分析评价 |
| 1 前言 |
| 2 研究目的 |
| 3 研究方法 |
| 3.1 确立题目 |
| 3.2 检索文献资料方法 |
| 3.2.1 检索词 |
| 3.2.2 检索数据库 |
| 3.2.3 手工检索 |
| 3.3 文献资料纳入和排除标准 |
| 3.3.1 排除标准 |
| 3.3.2 纳入标准 |
| 3.3.2.1 随机分组 |
| 3.3.2.2 隐蔽分组 |
| 3.3.2.3 对患者和医生实施盲法 |
| 3.3.2.4 测量数据的完整性 |
| 3.3.2.5 结果数据的完整性 |
| 3.3.2.6 选择性的研究结果报告 |
| 3.3.2.7 其他偏倚 |
| 3.4 文献资料统计分析 |
| 3.4.1 统计软体采用 |
| 3.4.2 计数资料采用 |
| 3.4.2.1 二分类变量 |
| 3.4.2.2 连续性变量 |
| 3.4.3 可信赖区间设定 |
| 3.4.3.1 亚组合并效应量 |
| 3.4.3.2 总合并效应量 |
| 3.4.3.3 统计学意义 |
| 3.4.4 统计分析 |
| 研究 小承气汤+西医基本治疗VS西医基本治疗 |
| 1 文献质量评价 |
| 2 比值比OR |
| 3 相对危险度RR |
| 4 率差RD |
| 第四章 针灸治疗肠梗阻随机对照试验之RevMan Meta分析评价 |
| 1 前言 |
| 2 研究目的 |
| 3 研究方法 |
| 3.1 确立题目 |
| 3.2 检索文献资料方法 |
| 3.2.1 检索词 |
| 3.2.2 检索数据库 |
| 3.2.3 手工检索 |
| 3.3 文献资料纳入和排除标准 |
| 3.3.1 排除标准 |
| 3.3.2 纳入标准 |
| 3.3.2.1 随机分组 |
| 3.3.2.2 隐蔽分组 |
| 3.3.2.3 对患者和医生实施盲法 |
| 3.3.2.4 测量数据的完整性 |
| 3.3.2.5 结果数据的完整性 |
| 3.3.2.6 选择性的研究结果报告 |
| 3.3.2.7 其他偏倚 |
| 3.4 文献资料统计分析 |
| 3.4.1 统计软体采用 |
| 3.4.2 计数资料采用 |
| 3.4.2.1 二分类变量 |
| 3.4.2.2 连续性变量 |
| 3.4.3 可信赖区间设定 |
| 3.4.3.1 亚组合并效应量 |
| 3.4.3.2 总合并效应量 |
| 3.4.3.3 统计学意义 |
| 3.4.4 统计分析 |
| 研究一 针灸治疗与西医临床治疗肠梗阻的Review Manager Meta系统评价分析 |
| 1 文献质量评价 |
| 2 比值比OR |
| 3 相对危险度RR |
| 4 率差RD |
| 5 典型医案 |
| 研究二 大承气汤+针灸+西医基础疗法治疗肠梗阻的Review Manager Meta系统评价分析 |
| 1 文献质量评价 |
| 2 比值比OR |
| 3 相对危险度RR |
| 4 率差RD |
| 第五章 肠梗阻疗法研究成果与建议治疗方案 |
| 1 基于RevMan Meta-analysi s中的方药组方规律与经验分析 |
| 2 基于RevMan meta-analysis下针刺治疗肠梗阻取穴组方规律与经验分析 |
| 3 研究总结-肠梗阻建议治疗方案 |
| 4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参考书目 |
| 附篇 |
| 致谢 |
| 个人简介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英文缩略词表 |
| 前言 |
| 材料与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结论 |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 参考文献 |
| 附图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个人简介 |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略词表 |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 综述一 系统评价及其应用现状 |
| 参考文献 |
| 综述二 数据挖掘及其应用现况 |
| 参考文献 |
| 综述三 益气活血法治疗心血管疾病的研究近况 |
| 参考文献 |
| 前言 |
| 参考文献 |
| 第二部分 基于meta分析的益气活血法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临床评价研究 |
| 研究一 益气活血方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系统评价研究 |
| 1. 材料与方法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参考文献 |
| 研究二 益气活血方药治疗PCI术后的评价研究 |
| 1. 材料与方法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参考文献 |
| 研究三 益气活血法治疗心律失常的评价研究 |
| 1. 材料与方法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参考文献 |
| 研究四 益气活血方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评价研究 |
| 1. 材料与方法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参考文献 |
| 研究五 益气活血法治疗心肌缺血的评价研究 |
| 1. 材料与方法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参考文献 |
| 研究六 益气活血法治疗肺心病的评价研究 |
| 1. 材料与方法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参考文献 |
| 第三部分 基于数据挖掘的心血管疾病气虚血瘀证组方配伍规律的研究 |
| 1. 材料与方法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参考文献 |
| 第四部分 基于网络药理学的黄芪丹参川芎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作用机制探讨 |
| 1. 材料与方法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参考文献 |
| 第五部分 结语 |
| 附录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 引言 |
| 临床研究 |
| 1 研究目的 |
| 2 课题来源 |
| 3 研究对象 |
| 3.1 研究对象的来源 |
| 3.2 研究对象的选择 |
| 4 研究方案 |
| 4.1 试验技术流程图 |
| 4.2 设计类型 |
| 4.3 样本含量估计 |
| 4.4 治疗方案 |
| 4.5 观察指标 |
| 4.6 疗效的判定 |
| 4.7 安全性判定 |
| 4.8 盲法的设计 |
| 4.9 质量控制 |
| 4.10 数据管理 |
| 4.11 统计分析 |
| 4.12 不良事件的记录和处理 |
| 4.13 伦理委员会审批和知情同意书 |
| 5 结果 |
| 5.1 病例分布情况 |
| 5.2 试验完成情况 |
| 5.3 基线分析 |
| 5.4 疗效分析 |
| 5.5 安全性分析 |
| 讨论 |
| 1 肺动脉高压、COPD、肺心病之间的联系 |
| 2 探索中西医结合治疗CPHD合并心衰的现实意义 |
| 3 研究基础 |
| 4 科室治疗肺心病的临床经验 |
| 4.1 慎用镇静剂 |
| 4.2 慎用强心剂 |
| 4.3 慎用利尿剂 |
| 4.4 慎用碱剂 |
| 4.5 慎用激素 |
| 5 祖国中医学对肺胀病的基本认识 |
| 5.1 祖国中医学对“CPHD”和“CPHD合并心衰”的病名认识 |
| 5.2 祖国中医学对肺胀病的病位认识 |
| 5.3 祖国中医学对肺胀病的病因和病机的认识 |
| 5.4 中医学对肺胀病的治法认识 |
| 6 探讨“从脾论治”在肺胀病治疗中的重要意义 |
| 6.1 从脏腑功能来看脾肺的关系 |
| 6.2 从六经辨证来看脾肾的关系 |
| 6.3 从气机升降路径来看肺脾肾的关系 |
| 6.4 从痰湿瘀的生成路径来看三者与脾的关系 |
| 7 “健脾渗湿”法治疗肺胀病的立论依据 |
| 7.1 脾土虚弱为肺胀病发病之本 |
| 7.2 痰湿内生为肺胀病发病之关键 |
| 7.3 瘀血阻滞为肺胀病可见之兼症 |
| 7.4 “健脾渗湿”为肺胀病的基本治法 |
| 8 组方及方药分析 |
| 8.1 参苓白术散 |
| 8.2 五苓散 |
| 8.3 合方分析 |
| 9 临床研究结果的讨论 |
| 9.1 治疗后临床总疗效的情况 |
| 9.2 治疗后中医证候总积分的变化 |
| 9.3 治疗后痰的总积分的变化 |
| 9.4 治疗后次要症状的总积分的变化 |
| 9.5 治疗后体循环瘀血总积分的变化 |
| 9.6 治疗后两组心功能分级的变化 |
| 9.7 治疗后受试者的MLHFQ总积分的变化 |
| 9.8 治疗后肺功能的变化 |
| 9.9 治疗后肺动脉收缩压的变化 |
| 9.10 治疗后六分钟步行试验的变化 |
| 9.11 治疗后血气分析指标的变化 |
| 9.12 治疗后NT-proBNP水平的变化 |
| 9.13 治疗后炎症指标的变化 |
| 9.14 治疗后电解质的变化 |
| 9.15 治疗后营养指标的变化 |
| 9.16 治疗后再住院率的情况 |
| 10 “健脾渗湿”法治疗CPHD急性发作期合并心衰的机制探讨 |
| 10.1 祛痰抗炎,改善通气功能,改善肺功能 |
| 10.2 利尿强心,保护心肌细胞,改善心功能 |
| 10.3 改善低氧血症,控制感染,有助于降低肺动脉高压 |
| 10.4 改善胃肠症状,改善营养状态,增加御病能力 |
| 结论 |
| 创新与特色 |
| 问题与展望 |
| 张晓云教授学术思想概要 |
| 1.重视理论,提倡理论联系实际 |
| 2 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相结合 |
| 2.1 体现中医“治未病”的理念 |
| 2.2 明确疾病的诊断,避免治疗的盲目性 |
| 3 与时偕行,中西并重 |
| 4 注重以人为本 |
| 4.1 关爱患者及其家属 |
| 4.2 尊重和平等对待患者 |
| 4.3 以中医整体观为治疗原则 |
| 5 注重调摄脾胃 |
| 5.1 用药首当不伤脾胃 |
| 5.2 重视补益脾胃 |
| 5.3 重视养护脾胃 |
| 6 注重疏畅情志 |
| 6.1 擅于疏通开导,建立信心 |
| 6.2 擅用柴胡逍遥,调畅肝气 |
| 6.3 强调自我调节和心理治疗 |
| 7 用药贵在精准 |
| 结论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肺心病合并心衰的中西医治疗研究进展 |
| 1 中医学对肺胀病的研究进展 |
| 1.1 古代中医家对肺胀病的病因病机的研究 |
| 1.2 古代中医家对肺胀病辨证治法的研究 |
| 2 现代中医对肺心病合并心衰的研究进展 |
| 2.1 现代中医学对肺心病合并心衰的病名认识 |
| 2.2 现代中医学对肺胀病的病位认识 |
| 2.3 现代中医学对肺胀病的病因病机认识 |
| 2.4 现代中医学对肺胀病治法方药的研究进展 |
| 3 总结和展望 |
| 4.西医学对肺心病急性发作期合并心衰的治疗研究进展 |
| 4.1 控制感染 |
| 4.2 保持气道通畅 |
| 4.3 纠正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 |
| 4.4 利尿剂 |
| 4.5 正性肌力药 |
| 4.6 血管扩张剂 |
| 4.7 抗凝剂 |
| 4.8 其他治疗措施 |
| 5 总结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附件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纳入与排除标准 |
| 1.1.1 研究类型: |
| 1.1.2 研究对象: |
| 1.1.3 干预措施: |
| 1.1.4 结局指标: |
| 1.1.5 排除标准: |
| 1.2 文献检索策略 |
| 1.3 文献筛选与数据提取 |
| 1.4 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
| 1.5 统计学方法 |
| 2 结果 |
| 2.1 文献筛选流程 |
| 2.2 纳入文献的基本特征 |
| 2.3 纳入文献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
| 2.4 Meta分析结果 |
| 2.4.1 临床治疗总有效率: |
| 2.4.2 血气分析: |
| 2.4.3 血液流变学: |
| 2.4.4 右心室内径: |
| 2.4.5不良反应: |
| 3 讨论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目录 |
| 英文缩略词 |
| 引言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研究对象 |
|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
| 1.2.1 纳入标准 |
| 1.2.2 排除标准 |
| 1.3 干预措施 |
| 1.4 结局测量指标 |
| 1.5 检索策略 |
| 1.5.1 计算机检索 |
| 1.5.2 手工检索 |
| 1.6 研究方法 |
| 1.6.1 纳入文献筛选 |
| 1.6.2 检索文献流程 |
| 1.6.3 数据的提取与管理 |
| 1.6.4 质量评价 |
| 1.7 统计分析 |
| 1.7.1 Meta分析 |
| 1.7.2 异质·性分析 |
| 1.7.3 敏感性分析 |
| 1.7.4 森林图 |
| 1.7.5 漏斗图 |
| 2 结果 |
| 2.1 文献检索及选择结果 |
| 2.2 纳入研究基本特征 |
| 2.2.1 设计类型 |
| 2.2.2 样本量 |
| 2.2.3 基线资料 |
| 2.3 文献的纳入标准和疗效评定标准(详见附表4、5) |
| 2.4 干预措施 |
| 2.5 结局测量指标 |
| 2.6 统计方法 |
| 2.7 随机分配方法 |
| 2.8 隐蔽分组 |
| 2.9 盲法 |
| 2.10 退出、脱落、失访情况和意向性分析 |
| 2.11 纳入研究的质量评价 |
| 2.11.1 Jadad评分表结果(详细见附表2) |
| 2.12 Meta分析结果 |
| 2.12.1 主要结局测量指标 |
| 2.12.2 中西药合用对比单纯西药治疗肺心病急性加重期有效率 |
| 2.12.3 次要结局测量指标 |
| 2.12.3.1 血液流变学 |
| 2.12.3.2 血气分析 |
| 3 讨论 |
| 3.1 中医对肺心病的认识 |
| 3.2 循证医学用于中医药临床研究评价的必要性 |
| 3.3 与肺心病系统评价相关的中医临床研究应用状况 |
| 3.4 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
| 3.5 随机分配及隐藏分组 |
| 3.6 盲法 |
| 3.7 不完整资料偏倚的评估 |
| 3.8 统计学方法 |
| 3.9 纳入研究的质量 |
| 3.10 疗效判定指标的选择 |
| 3.11 异质性分析 |
| 3.12 疗效评价 |
| 3.13 本系统评价对临床和研究的意义 |
| 结语 |
| 问题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附表1 JADAD评分量表 |
| 附表2 纳入meta分析的文献的质量分析 |
| 附表3 纳入Meta分析的文献的数据提取 |
| 附表4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诊断标准 |
| 附表5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疗效判定标准 |
| 附表6 中西医结合组有效率提取资料 |
| 附表7 血浆比黏度提取数值 |
| 附表8 红细胞压积提取数值 |
| 附表9 PaO_2提取数值 |
| 附表10 PaCO_2提取数值 |
| 致谢 |
| 文献综述 |
| 参考文献 |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纳入标准 |
| 1.1.1 研究类型 |
| 1.1.2 研究对象 |
| 1.1.3 干预措施 |
| 1.1.4 疗效标准 |
| 1.2 检索策略 |
| 1.3 纳入试验的筛选 |
| 1.4 质量评价及资料提取 |
| 1.5 统计学方法 |
| 1.6 发表偏倚评估 |
| 2 结 果 |
| 2.1 纳入研究的描述 |
| 2.2 纳入研究资料情况与方法学质量评价 |
| 2.3 疗效分析 |
| 2.4 不良反应 |
| 3 讨 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