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61例化生患儿颅脑超声特点分析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61例化脑患儿的颅脑超声特点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马雪玲,史源,蔡金华,毛健,封志纯[1](2022)在《新生儿颅脑磁共振检查临床实践的专家共识》文中认为颅脑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技术的迅速发展为新生儿脑发育评估、脑损伤诊断和预后判断提供了客观依据,临床应用日益广泛。中国医师协会新生儿科医师分会基于国内外现有研究证据,结合临床实践经验,为新生儿颅脑MRI的适应证和临床实践规范制定专家共识,主要内容包括:(1)疑似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颅内感染、脑卒中,以及原因不明惊厥者应行颅脑MRI;颅脑MRI不纳入早产儿常规脑损伤筛查管理,当颅脑超声筛查有明确损伤证据时应行颅脑MRI进一步评估;对于颅脑超声未见异常的超早产儿和超低出生体重儿,建议在纠正胎龄足月时行颅脑MRI;(2)新生儿颅脑MRI应尽量在非镇静状态下完成;(3)过程中需密切监测生命体征,优化检查条件,保障安全,危重患儿检查需严格评估检查的必要性,可应用磁共振兼容的转运培养箱和呼吸机;(4)目前新生儿颅脑MRI检查可选1.5 T或3.0 T设备,应用新生儿颅脑专用线圈以提高信噪比;常规扫描序列选择应遵循:至少包含轴位T1加权像、轴位T2加权像、弥散加权成像,以及矢状位T1加权像或T2加权像;(5)建议采用结构化或分级报告系统,通过双人审签报告、多中心协作等方式提高报告可靠性。[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22,24 (1):14-25]

何疏梅[2](2020)在《新生儿难治性化脓性脑膜炎的临床分析》文中指出[目 的]探讨分析新生儿难治性化脓性脑膜炎的临床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方 法]回顾性分析昆明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新生儿科2017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收治的141例诊断为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住院新生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患儿入院后细菌培养结果、抗生素治疗的疗程、脑脊液复查的指标及临床症状,分为普通组99例及难治组42例,采用χ2检验、t检验和秩和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选取相关的影响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对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变量筛选。[结 果]1.研究期间,昆明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新生儿科共确诊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154例,按照排除标准排除13例,符合纳入标准者141例,其中普通组为99例,难治组为42例,难治性化脓性脑膜炎占同期住院患儿的0.54%(42/7 727),两组患儿在性别、胎龄、出生体重、分娩时羊水是否污染、发病日龄上无统计学意义(p>0.05)。2.难治组与普通组在临床表现方面比较,两组患儿在发生发热、抽搐、合并呼吸系统症状(包括口周发绀、咳嗽、鼻阻、喉中痰响、吐沫、呻吟)、消化系统症状(纳差、腹胀、呕吐、腹泻、拒乳)、院前是否抗感染治疗方面无统计学意义(p>0.05)。3.难治组与普通组脑脊液、感染指标及病原学结果比较,脑脊液白细胞计数增多、蛋白含量升高、糖含量降低程度更显着850[127,2062.5]×106/L 比26[18,51,5]×106/L,Z=7.494,1.08[0.61,1.477]mg/L 比 0.488[0.374,0.663]mg/L,Z=6.422,2.06[1.27,2.63]mmol/L 比 2.84[2.435,3.42]mmol/L,Z=5.164,P 值均<0.05,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升高率高[57.14%(24/42)比 34.34%(34/99),χ2=6.331,P<0.05],脑脊液和(或)血细菌培养阳性率高[28.57%(12/42)比 8.08%(8/99),>χ2=12.17,P<0.001]。本组 CSF 和(或)血微生物检查阳性率14.18%,病原菌以大肠埃希菌和无乳链球菌(Group B stre ptococcus,GBS)为主。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脑脊液葡萄糖含量降低、蛋白含量升高、影像学异常提示易发展为难治性化脓性脑膜炎[OR值(95%CI)分别为 0.392(0.167~0.922),4.712(1.11~19.998),5.793(1.982~16.932),P 值均<0.05]。4.难治性化脓性脑膜炎影像学异常发生率较普通化脓性脑膜炎高[52.8%(22/42)比4.04%(4/99),χ2=42.669,P<0.001],特别是硬膜下积液、脑室扩大、脑积水比例高,均具有统计学意义[19.5%(8/42)比 2.02%(2/99),χ2=10.52,P=0.001]与[16.67%(7/42)比 1.01%(1/99),χ 2=10.74,P=0.001]与[7.14%(3/42)比 0,χ2=-,P=0.025].5.一旦确诊为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初始治疗应用青霉素(或注射用氨苄西林舒巴坦钠)联合头孢曲松(或头孢噻肟)抗感染治疗,临床症状严重或脑脊液指标差者应用美罗培南联合万古霉素(或注射用氨苄西林舒巴坦钠)抗感染治疗,病原菌培养阳性者待药敏结果回报根据药敏结果选择抗生素,治疗3天后复查脑脊液评估治疗效果,此后每周复查脑脊液,革兰阳性菌感染的患儿收集治疗14天后的脑脊液,革兰阴性菌感染的收集治疗21天后的脑脊液,难治组病例临床症状好转,但脑脊液指标仍有明显异常,未达治愈指标,普通组病例均治愈。难治组与普通组治疗效果比较,难治组需抗感染治疗时间大于26天。[结 论]1.难治性化脓性脑膜炎首次腰穿的脑脊液常规白细胞计数显着增多,生化葡萄糖显着降低、蛋白质明显升高;病原学培养阳性率更高,本组病原菌以无乳链球菌为主,大肠埃希菌次之。2.难治性化脓性脑膜炎静脉血PCT显着升高。3.难治性化脓性脑膜炎硬膜下积液、脑室扩大、脑积水比例高。

邓莲鹃[3](2020)在《试管婴儿双胎早产儿的临床特点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比较探讨试管婴儿双胎早产儿与自然受孕双胎早产儿的新生儿期临床特点和母亲围产期疾病特点,为试管婴儿双胎早产儿的临床管理提供参考信息。[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0月期间于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产科出生并转入新生儿科的双胎早产儿为研究对象,其中经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技术受孕出生者为实验组(试管组),自然受孕出生者作为对照组。采集并比较两组孕产妇数据资料和双胎早产儿新生儿期临床数据资料,包括妊娠相关合并症,胎盘、脐带及羊水情况,双胎早产儿的疾病状况及新生儿期结局等。使用SPSS 25.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统计学分析,其中计量资料以平均值±标准差(x±s)或中位数(M)表示,正态分布资料采用t检验,非正态分布资料采用非参数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两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试管组与对照组早产儿的一般情况比较数据采集期间,本院共分娩新生儿18488例,早产儿共2047例,总体早产率为11.1%(2074/18488);双胎儿共1355例,其中双胎早产儿737例,双胎儿的早产率为54.4%(737/1355);双胎试管婴儿共571例,其中双胎试管婴儿早产儿290例,试管婴儿双胎的早产率为50.8%(290/571)。试管婴儿双胎早产儿占总体双胎早产儿的比例为39.3%(290/737)。本次研究中,试管组平均胎龄为(34.14±2.15)周,平均出生体重为(1923.64±416.73)g;对照组平均胎龄为(34.39±2.18)周,平均出生体重为(1936.77±495.83)g,两组双胎早产儿平均胎龄、出生体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值为1.159和0.285,P值为0.247和0.775)。试管组中男婴有113例,女婴86例,男女性别比1.31:1;对照组男婴有91例,女婴107例,男女性别比为0.85:1,两组双胎中男女性别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55,P=0.031)。2.试管组与对照组早产儿患病情况比较试管组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病率为68.8%(137/199),对照组为59.1%(117/198);试管组新生儿暂时性低甲状腺素血症的发病率为3.0%(6/199),对照组为0.0%(0/198);试管组房间隔缺损的发病率为28.6%(20/70),对照组为14.3%(10/70);试管组胎-胎输血综合征的发病率为0.0%(0/199),对照组为3.5%(7/198)。两组间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暂时性低甲状腺素血症、房间隔缺损和胎-胎输血综合征的发病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4.097、4.205、4.242 和 5.266,P 值分别为 0.043、0.040、0.039 和 0.022)。两组双胎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呼吸衰竭、喂养不耐受、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感染、颅内出血、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凝血功能障碍、弥漫性血管内凝血、低钾血症及低钙血症等疾病发病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3.试管组及对照组早产儿临床治疗情况比较两组患儿住院期间肺泡表面活性物质使用率、咖啡因使用率、无创通气辅助呼吸及机械通气的比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间无创通气时间、机械通气时间、总需氧时间、达全肠内营养时间及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4.试管组与对照组母亲一般临床资料比较试管组母亲平均年龄为(31.78±4.18)岁,对照组为(30.25±4.98)岁,两组母亲平均年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727,P=0.001)。试管组母亲中初产妇比例为88.9%、单绒毛膜双胎比例为8.0%;对照组中初产妇比例为41.4%、单绒毛膜双胎比例为52.5%。两组相比,母亲为初产妇及胎儿为单绒毛膜双胎比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09.642和93.127,P值均为0.000)。5.试管组与对照组母亲妊娠合并症的比较5.1试管组母亲妊娠相关合并症总发病率为70.9%(141/199),其中妊娠期高血压的发病率为29.6%(59/199),妊娠期甲状腺功能减症的发病率为29.1%(58/199);对照组母亲妊娠相关合并症总发病率为56.6%(112/198),其中妊娠期高血压的发病率为20.7%(41/198),妊娠期甲状腺功能减低症的发病率为14.1%(28/198)。两组母亲妊娠相关合并症发病率、妊娠期高血压及妊娠期甲状腺功能减低症的发病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8.766、4.211和13.167,P 值分别为 0.003、0.040 和 0.000)。5.2试管组未足月胎膜早破的发病率为38.2%(76/199),未足月胎膜早破平均时间为(106.87±184.66)小时,对照组未足月胎膜早破的发病率为(22.2%)(44/198),未足月胎膜早破平均时间为(50.59±85.72)小时。两组间未足月胎膜早破发病率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000,P=0.01);两组间未足月胎膜早破平均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622,P=0.026)。5.3试管组母亲产前发热的发病率为7.5%(15/199),产前抗生素的使用率为20.6%(41/199);对照组母亲产前发热的发病率为2.0%(4/198),产前抗生素的使用率为11.6%(23/198)。两组母亲产前发热的发病率及抗生素的使用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6.630和8.013,P值分别为0.010和0.014)。[结论]1.数据采集期间,我院新生儿总体早产率为11.1%,双胎儿的早产率54.4%,试管婴儿双胎早产率为50.8%,试管婴儿双胎早产儿占总双胎早产儿比例为39.3%。2.与自然受孕双胎早产儿相比,试管婴儿双胎早产儿男女性别比较高,试管双胎早产儿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暂时性低甲状腺素血症及房间隔缺损发病率较高,而胎-胎输血综合征的发病率则较低。3.试管双胎妊娠者平均年龄较自然受孕双胎妊娠者大,初产妇比例高,单绒毛膜双胎发生率低;试管双胎早产儿母亲妊娠期高血压、甲状腺功能减低症、未足月胎膜早破、产前发热的发病率更高,未足月胎膜早破平均时间更长,抗生素使用率也更高。4.总体而言,试管婴儿双胎早产儿的健康风险增加。

张雪华[4](2017)在《连续颅脑超声对极早产儿脑损伤的诊断及脑神经发育预测价值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总结极早产儿颅脑超声特点,观察极早产儿大脑、小脑结构的变化及正常变异。总结极早产儿脑损伤的特点。分析早期颅脑超声改变与晚期颅脑超声之间的关系。分析不同时间段颅脑超声分级与脑神经发育的相关性。分析不同脑损伤与脑神经发育的相关性。方法:2012年1月-2014年11月期间湖南省儿童医院新生儿科住院的、孕龄≤8 w的早产儿129例,入院后24 h内完成首次超声检查,住院期间每周扫查,出院后每月复查超声至6月龄。根据Papile脑出血分级及脑室旁白质分度,将首次、等足月及末次颅脑超声分为:1级-3级。记录智力发育指数(mental development index MDI及精神运动发展指数(psychomotor development index PDI)的随访结果,最少随访至少到18月,将早期颅脑声像改变与晚期颅脑声像改变进行双变量相关性分析。采用ROC(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观察不同时间点超声分级对脑神经发育结局的预测价值、预测的敏感度与特异度。采用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基本资料、超声分级、不同的脑损伤与临床疾病与MDI、PDI的关系。结果:极早产儿脑发育的特点:26 w扣带沟开始出现,28 w顶枕沟出现。28 w前的小脑发育不成熟,小脑半球内浅沟很少,皮髓质分界不清,蚓部发育欠成熟。≤28的早产儿129例,首次颅脑超声分级:1级:正常或轻微脑损伤6例(4.6%);2级:中度损伤98例(76%);3级:重度损伤25例(19.4%)。出血:生发基质层-侧脑室出血(germinal matrix-intraventricular hemorrhage—GMH-IVH)27例,单纯脉络丛出血22例,其中9例伴GMH-IVH出血。晚期脑声像改变:脑积水33例;31例脑外间隙增宽31例;广泛性脑白质软化5例,局灶软化4例;室管膜下囊肿7例。GMH-IVH、脑室旁白质回声(Periventricular echodensities-PVE)分度与脑积水之间显着相关,与室管膜下囊肿之间无显着相关,PVE分度与脑外间隙增宽之间显着相关,与GMH-IVH之间无显着相关。等足月超声、末次超声分级对MDI及PDI的结局预测敏感度高,特异性偏低。GMH3/4级、PVE-Ⅲ及GMH+脉络丛出血(Choroid plexus hemorrhage-CPH)对MDI结果有显着影响,GMH-IVH、GMH+CPH对PDI有显着影响;GMH-IVH对MDI、PDI无显着影响;重度、中度脑积水及广泛的脑白质软化对MDI、PDI结果有显着影响。结论三级、四级GMH会减低极早产儿的存活率,并导致脑瘫的发生。等足月及末次超声分级预测脑瘫的发生敏感性高,特异性相对较低。重度GMH-IVH、PVE-Ⅲ°及中-重度脑积水及广泛的脑白质软化是导致脑神经发育不良的重要因素,脉络丛出血、轻度脑积水、室管膜下囊肿及脑外间隙增宽与脑神经发育不良之间无显着相关。持续的、不均匀性的脑室旁白质回声增高强提示可能存在影响脑神经发育的局灶出血或脑白质损伤。脑出血、脑白质损伤与脑积水关系密切。

王斯达[5](2017)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大鼠模型实验基础及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第一部分超声技术评价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病模型的实验研究目的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neonatal hypoxic-ischemic encephalopathy,NHIE)是新生儿在胎儿期和出生后因为窒息缺氧原因所引起的颅脑损伤,包含出生前胎儿在宫内的窘迫以及生后缺氧两方面原因,是导致新生儿死亡和婴幼儿神经系统功能产生后遗症的主要原因,NHIE的病因十分复杂,并且病变的程度、病变开始的时间很难及时进行辨别,因此需要进行及时的NHIE早期诊断,有助于患儿的早期恢复,以期改善远期预后和减少残疾。本研究通过建立新生大鼠NHIE模型,应用二维超声(two-dimensional ultrasound,2DUS)观察侧脑室、脑实质的声像图改变,和多普勒超声动态监测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血流参数在整个脑缺血缺氧过程中的改变程度,还应用声辐射力脉冲成像(acoustic radiation force impulse imaging,ARFI)技术评价新生大鼠模型NHIE脑损伤的组织硬度,并与脑组织病理改变进行对比研究,同时对实验大鼠进行神经行为学的检测评分,探讨超声各项指标与新生大鼠不同程度NHIE模型的病理组织学改变及神经行为学改变之间的关系。方法1.制作动物模型:选用广西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7日龄的Wistar大鼠108只,分成假手术组和两个建模组。假手术组36只:仅使用眼科器械切开皮肤,钝性分离大鼠幼崽右侧颈总动脉,不予以结扎,再直接进行皮肤缝合。模型组1:缺血组36只,直接用丝线结扎右侧颈总动脉,缝合伤口;模型组2:缺氧缺血组36只,用丝线结扎右侧颈总动脉,之后放回母鼠身边进行2h的恢复,再将动物模型放入8%的氧和氮气混合气体的缺氧箱中,持续缺氧2h后取出放回母鼠笼中饲养。2.超声检查动物模型:三组实验大鼠分别于术后3、12、24、48、72h进行超声检查。将大鼠的头颅固定于超声检查操作台上,探头置于头部顶骨中线,用2DUS观察其侧脑室、脑实质的病变。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Color Doppler flow imaging,CDFI)和脉冲多普勒(pulsed wave Doppler,PW)技术测定双侧MCA起始端的收缩期最大血流速度(systoli velocity,Vs)、舒张期末最大血流速度(diastolic velocity,Vd)及阻力指数(resistance index,RI)。并应用ARFI技术测量实验大鼠脑组织内部剪切波速度(shear wave velocity,SWV)。3.动物模型的组织病理学检查:每组随机选取12只大鼠进行病理组织标本的制作及脑组织病理改变的观察。使用HE染色观察双侧脑组织水肿范围、神经细胞、胶质细胞状态,以及脑组织的出血位置和范围。4.动物模型的神经行为学观察:将每组剩余的大鼠幼崽饲养至出生后30天进行神经行为学观察。结果1.动物模型制模成功率:缺血组在建模过程中有4只大鼠死亡,死亡率为11.11%(4/36),建模成功率为88.89%(32/36)。缺氧缺血组在建模过程中共有6只大鼠死亡,死亡率为16.67%(6/36),建模成功率为83.33%(30/36)。假手术组:建模过程中无大鼠死亡,建模成功率为100.00%(36/36)。2.动物模型PW检查结果:三组术前Vs、Vd及R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缺血组手术侧MCA的Vs术前为10.62±1.28,与术后3h下降至6.80±1.62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h、24h、48h与前一时间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2h为6.15±1.51,与术后48h的7.29±1.51相比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侧MCA的Vd术前为3.17±0.69,与术后3h下降至3.00±0.46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于术后12h上升至3.44±0.65,与术后3h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h、48h、72h数值与前一时间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侧MCA的RI术前为0.69±0.05,与术后12h下降至0.52±0.07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h、48h数值与前一时间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于术后72h下降至0.48±0.10,与前一时间点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缺氧缺血组手术侧MCA的Vs术前为10.77±1.30,与术后12h下降至5.97±0.60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h、48h、72h数值与前一时间点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侧MCA的Vd术前为3.20±0.77,与术后3h上升至4.20±0.97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于术后12h下降至3.31±0.75,与术后3h数值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h、48h、72h数值与前一时间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侧MCA的RI术前为0.71±0.03,与术后3h下降至0.40±0.05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数值为0.45±0.64,与术后3h数值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h、48h数值与前一时间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2h数值为0.47±0.06,与术后48h的0.42±0.08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而言之,与缺血组对比,缺氧缺血组术后各时间点的RI值均更低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动物模型术前、术后的脑组织SWV值:假手术组术后各时间点SWV值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缺血组大鼠脑组织SWV值术前为0.86±0.22,与术后3h上升至1.34±0.12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h、24h数值与前一时间点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8h上升至1.41±0.12,与术后24h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2h与48h数值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缺氧缺血组大鼠脑组织SWV值术前为0.83±0.20,与术后3h的1.61±0.08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h与3h数值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h、48h数值与前一时间点相比均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2h为1.64±0.18与术后48h的1.76±0.15相比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而言之,缺氧缺血组术后各时间点SWV值与缺血组相比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动物模型脑组织HE染色病理改变:假手术组脑组织分层结构清晰,皮质和髓质的边界清楚;神经元细胞核可见清楚的核仁、丰富的细胞质和Nissl氏体。缺血组脑组织的分层结构尚清晰,可以确定皮质和髓质边界;神经元细胞核偶可见核破裂,血管周围脑细胞出现水肿。缺氧缺血组脑组织的分层结构较不明显,皮质和髓质的边界不清楚;神经元细胞核偶可见核染色加深,细胞核不清楚,Nissl氏体较少,在小血管中可见大量红细胞的积聚。5.动物模型神经学测试统计结果:缺血组与缺氧缺血组的神经行为学测试评分与假手术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旷场试验缺血组与缺氧缺血组水平得分及垂直得分均降低(水平得分:缺血组49.81±8.00,缺氧缺血组32.00±5.29,假手术组63.30±11.60;垂直得分:缺血组9.75±2.08,缺氧缺血组7.21±1.67,假手术组13.50±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悬吊试验缺血组及缺氧缺血组大鼠在玻璃棒上停留时间均小于假手术组(缺血组1.38±0.62分钟,缺氧缺血组0.79±0.70分钟,假手术组2.05±0.76分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斜坡实验缺血组及缺氧缺血组大鼠头部从朝下45度变为向上大于135度的时间均显着慢于假手术组(缺血组4.00±0.73秒,缺氧缺血组7.79±1.63秒,假手术组2.80±0.83秒),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拒俘反应实验得分缺血组及缺氧缺血组均大于假手术组(缺血组3.81±0.75,缺氧缺血组4.85±0.75,假手术组2.36±0.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而言之,神经行为学评分:假手术组>缺血组>缺氧缺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新生大鼠采取单侧颈总动脉结扎并联合放置缺氧箱的方法制作NHIE模型是模拟人类NHIE的可靠方式。2.新生大鼠模型脑内血流动力学参数的改变可反映出NHIE早期病变,并与病变程度相对应,NHIE可导致脑组织层次结构改变、神经元数目减少、神经细胞肿胀变形、出血梗死等病理变化。3.ARFI技术可定量的反映出新生大鼠模型NHIE脑组织的硬度,可准确评估脑损伤程度,其操作简单、安全系数高、对组织影响小。4.本组新生大鼠模型可观察到NHIE引起的神经行为学预后不良后果,通过神经行为学试验可评估其损伤程度,并为临床提供脑损伤后颅脑病变的基础研究数据。第二部分超声技术及格塞尔发育诊断量表评价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临床研究目的NHIE可能导致婴儿死亡率升高以及远期不良疾病的发生。重度NHIE可导致严重神经系统后遗症,对于患儿的远期不良影响主要包括智力和运动发育受损、皮质盲、神经性听力损失、智力残疾、脑性麻痹、癫痫和脑瘫,严重者甚至死亡。ARFI技术可直观得到组织硬度特性的信息,与物理触诊相似,具有较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并可几乎适用于人体所有器官。本研究应用CDFI和PW检测新生儿NHIE病例的MCA血流动力学参数,并使用ARFI技术评价脑损伤情况,并进行超声随访,与患儿格塞尔发育诊断量表(Gesell Development Diagnosis Scale,GDDS)结果进行对比,为临床早期诊断NHIE和评估预后提供基础研究的理论依据。方法1.应用超声检查技术动态观察临床确诊NHIE患儿204例,首次检查时间为出生后3天内,患儿均无合并感染及先天性心脏病。正常对照组200例。2.观察指标:应用2DUS观察双侧脑室及脑实质的回声状态。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从侧囟显示MCA起始端,运用PW技术获取Vs、Vd及RI参数,14天后及1个月后分别返院行颅脑超声复查。使用ARFI技术获得左、右侧顶叶白质区、大脑镰部位及双侧丘脑SWV值。共有131例患儿(足月儿轻度组32例,足月儿中重度组35例,早产儿轻度组34例,早产儿中重度组30例)于出生后4周至8周内行第一次GDDS测试,并且10个月后及20个月均行GDDS复查,以发育商数(Development quotient,DQ)记录智力测试评分。结果1.2DUS检查结果:轻度组表现为局限于侧脑室旁的脑实质回声增强,与脉络丛比较回声稍低,14天后回声恢复正常;并室管膜下出血28例,脑室内出血15例。中重度组表现为脑实质弥漫性的回声增高,等同或高于脉络丛,14天后复查脑实质回声72例恢复正常,24例显示侧脑室扩张声像,6例脑实质内探及无回声囊腔形成;并室管膜下出血34例,脑室内出血20例,脑实质出血4例。2.CDFI及PW检查结果:出生后3天内检测MCA的血流参数,足月儿轻度组、中重度组Vs较对照组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组、重度组Vd与对照组相比具有下降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RI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早产儿组轻度组、中重度组Vs与对照组相比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组、中重度组Vd与对照组相比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RI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绘制RI散点图发现,足月儿中重度组RI多集中于<0.65和>0.75两个范围,早产儿中重度组RI多集中于<0.60和>0.80两个范围。14天后及1个月后复查各组大部分患儿血流动力学参数趋于好转,即Vs上升,Vd上升。通过绘制各组复诊时的RI散点图显示出14天复诊时足月儿中重度组RI集中于0.70至0.80范围,早产儿中重度组RI集中于0.60至0.80范围;1个月复诊时足月儿中重度组RI集中于0.65至0.75范围,早产儿中重度组RI集中于0.65至0.80范围。3.ARFI检查结果:由于接受检查患儿例数较少(共137例,其中轻度组40例、中重度度组42例和对照组55例),因此足月儿与早产儿合并分析结果。出生3天内使用ARFI技术检测脑组织各部位SWV值结果显示轻度组、中重度组及对照组各组内颅脑顶叶、丘脑SWV值左、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组间两两比较,中重度组顶叶、丘脑SWV值高于轻度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组丘脑SWV值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有72例NHIE患儿(轻度组34例,中重度组38例)遵医嘱在初诊14天后及1个月后分别两次返院进行ARFI复诊测量,每次复诊均再次进行脑组织各部位SWV值的测量。结果显示轻度组及中重度组两次复查顶叶SWV值逐渐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侧丘脑复查SWV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组及中重度组大脑镰SWV数值两次复诊与初诊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NHIE患儿GDDS及神经系统预后结果:行初次超声检查之后,早产儿轻度组有1例患儿因合并重症肺炎及败血症而死亡,足月儿中重度组有1例患儿因合并肾功能不全死亡,早产儿中重度组有2例患儿死亡,各组间患儿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10个月及20个月患儿的发育及康复训练等治疗措施后,各组各项GDDS评分两次复诊与初诊相比DQ评分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神经系统后遗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0个月的DQ显示,足月儿轻度组>早产儿轻度组>足月儿中重度组>早产儿中重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CDFI及PW检测MCA血流动力学参数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NHIE病变水平,对临床早期诊断及后期动态随访新生儿脑损伤具有参考价值。2.超声ARFI技术目前可初步用于评估新生儿NHIE病变水平,为临床早期诊断提供参考数据。然而由于该技术的部分局限性,更完善的弹性成像技术对于NHIE的诊断价值有待进一步研究。3.NHIE对患儿的神经行为学发育状况影响可通过格塞尔发展诊断量表进行早期评估及远期随访。

杨亚茹[6](2016)在《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83例临床特征及脑脊液检查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回顾分析昆明医科大学附属昆明市儿童医院确诊为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的83例病例,探讨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的临床症状与脑脊液常规之间的相关性,及时早期准确的对化脓性脑膜炎进行诊断和治疗。[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期间在昆明医科大学附属昆明市儿童医院新生儿科住院,确诊为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的83例患儿的临床资料及脑脊液检查结果进行分析,包括白细胞计数增高程度的不同,对比蛋白和葡萄糖的定量与临床特征的相关性。临床资料结果均选用计量或计数资料表示,计量资料两独立样本进行方差齐性检验,方差齐采用两独立样本间t检验,方差不齐采用Mann-WhitneyU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相关性应用相关性分析。[结果]1、本组病例中最常见,且最早期出现的临床症状是发热(60.2%),其次为黄疸(31.3%),抽搐(7.2%),咳嗽(7.2%),腹胀(6.0%)。2、本组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患儿83例,早期新生儿发生化脓(发病日龄≤7d)17例(20.5%),晚期新生儿发生化脓(7d<发病日龄≤8d)66例(79.5%),经过统计学分析,发生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5);分娩方式:剖宫产26例(31.3%),顺产57例(68.7%)。3、83例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脑脊液检查结果中,首次脑脊液中白细胞计数越高、蛋白定量也越高(r=4844.402>0),两者呈正相关;脑脊液中白细胞计数越高、葡萄糖定量越低(r=-134.147<0),两者呈负相关;对首次脑脊液白细胞计数>20x106/L的进行细胞分类,发现以单核细胞增高为主16例,以多核细胞增高为主9例,两组脑脊液的葡萄糖定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69,P=0.184>0.05),蛋白定量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656,P=0.133>0.05)。4、根据脑脊液检查结果白细胞计数增高程度的不同分为3组:轻度增高组:平均住院时间(21.61±6.96)d,中度增高组:平均住院时间:(22.65±7.73)d,重度增高组:平均住院时间(26.57±18.94)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8<0.05);发热在轻度、中度、重度中的比例分别为:63.2%、26.5%、57、1%,黄疸在轻度、中度、重度中的比例分别为:31.6%、34.2%、14.3%,抽搐在轻度、中度、重度中的比例分别为:2.6%、10.5%、14.3%。5、本组病例,轻度、中度、重度增高组化脑病原菌阳性率分别为15.8%、18.4%、57.1%;血培养阳性率(13例)为15.7%,其中革兰阳性菌7例(54%),革兰阴性菌6例(46%),而脑脊液培养阳性率(4例)仅为4.8%,革兰氏阴性菌和革兰氏阳性菌各占一半。[结论]1、发热是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最常见及最早期出现的症状;2、确诊的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晚期新生儿发生率高于早期新生儿发生率,分娩方式中,顺产生产的患儿比剖宫产生产的患儿发生率高;3、根据脑脊液白细胞计数增高程度,白细胞计数越高,所需治疗时间越长;4、病原菌阳性的患儿多发生在重度增高组化脑,其临床症状严重,抽搐发生率高。5、在确诊的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中,血培养阳性率高于脑脊液培养阳性率,其中血培养中,以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主,其次为大肠埃希菌。

杨芹[7](2014)在《振幅整合脑电图及生化标记物在早产儿脑损伤中的早期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第一部分振幅整合脑电图在早产儿脑损伤中的早期应用价值目的分析脑损伤早产儿早期振幅整合脑电图的特点,探讨其在早产儿脑损伤早期应用价值及广泛应用于早产儿常规监护的意义。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2月~2013年12月生后转入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的早产儿(胎龄<37周)为研究对象,根据后期头颅B超及MRI检查结果,将患儿分为脑损伤组及无脑损伤组,对两组早产儿在生后24h内、3d、7d进行脑功能监测,每次至少3个小时。结果1.脑损伤组生后24h内、3d、7d脑电背景活动异常率分别为60.00%、65.72%、68.57%、无脑损伤组异常率分别为28.92%、25.30%、21.69%,经卡方检验,χ2值分别为10.083、17.194、23.606,P值均小于0.005,均有统计学意义。2.脑损伤组生后24h内、3d、7d SWC异常率分别为62.86%、60.00%、57.14%、无脑损伤组异常率分别为24.10%、25.30%、18.07%,经卡方检验,χ2值分别为16.134、12.929、18.013,P值均小于0.005,均有统计学意义。3.脑损伤组生后24h内、3d、7d癫痫样活动结果,有SA分别为20.00%、25.71%、25.71%、无脑损伤组有SA分别为3.61%、4.82%、4.82%,经卡方检验,χ2值分别为8.522、10.964、10.964,P值均小于0.005,均有统计学意义。4.对两组早产儿生后24h、3d、7d aEEG结果异常率作比较,脑损伤组异常率分别为65.71%、74.29%、77.14%,无脑损伤组分别为28.92%、25.30%、21.69%。经卡方检验,χ2值分别为13.910、24.648、32.092,P值均小于0.005,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脑损伤组早产儿aEEG异常率较无脑损伤组异常率高,说明aEEG可用于早产儿脑损伤的早期监测。2.在对比两组aEEG结果中发现,脑损伤组脑电背景活动、睡眠-觉醒周期、癫痫样放电异常率均高于无脑损伤组,异常主要表现为脑电背景不连续、振幅偏低或出现癫痫样放电、睡眠觉醒周期不成熟等。第二部分血清NSE、IL-6、S100B蛋白与aEEG对早产儿脑损伤的早期诊断价值目的了解早产儿血清中NSE、IL-6、S100B蛋白水平变化与脑损伤之间的关系,并分析血清NSE、IL-6、S100B蛋白与aEEG对早产儿脑损伤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实验对象及分组方法同第一部分,对两组患儿于生后1d、3d、7d收集静脉血,取血清冷冻保存。利用ELISA法进行血清NSE、IL-6、S100B蛋白水平测定,比较两组平均水平的差异。aEEG监测同第一部分。结果1.脑损伤组早产儿生后1d,3d,7d血清NSE、IL-6、S100B蛋白水平均显着高于无脑损伤组早产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对血清NSE、IL-6、S100B蛋白绘制ROC曲线,结果示:生后1d NSE、IL-6、S100B蛋白,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04、0.851、0.920,P=0.001,生后3d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21、0.864、0.898,P=0.000,生后7d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59、0.836、0.872,P=0.001,均有统计学意义。3.对两组患儿生后24h、3d、7d aEEG监测结果进行准确度计算,结果分别为69.49%、74.58%、77.97%。结论1.血清NSE、IL-6、S100B蛋白在发生脑损伤的早产儿生后早期显着升高,其增高在生后数小时内已开始并持续至少7d。血清NSE、IL-6、S100B蛋白水平均能够较早反映早产儿脑损伤的存在,可作为早产儿脑损伤早期诊断的生化指标。2.血清NSE、IL-6、S100B蛋白及aEEG对早产儿脑损伤均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可以各自的优势应用于早产儿脑损伤的早期监测。

刘光辉[8](2009)在《早产儿常见脑损伤的相关因素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采用头颅超声诊断技术早期诊断早产儿常见脑损伤,了解早产儿常见脑损伤的发生率,分析导致早产儿脑损伤的相关危险因素,为早产儿基于循证的围产期预防及早期干预提供依据,进而提高早产儿的生存质量。方法以2006年1月至2009年6月,入住安徽省立儿童医院新生儿科的早产儿为研究对象,采用定群研究和前瞻性动态观察的方法,共获取符合条件的对象443例。根据头颅超声诊断情况,按有无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 periventricular-intraventricular hemorrhages, PVH-IVH ),将研究对象分为PVH-IVH组(247例)与无PVH-IVH组(196例),其中按PVH-IVH级别分为轻度PVH-IVH组(191例),重度PVH-IVH组(56例);按有无脑室周围白质软化(periventricular leukomalacia, PVL),将研究对象分为PVL组(125例)与无PVL组318(例),按PVL级别分为非囊性PVL组(116例)和囊性PVL组(9例)。记录早产儿胎龄、出生体重、分娩方式、窒息史、生后感染等出生时相关信息;以及相关生化指标、血常规、血气分析和机械通气等住院检查和治疗信息。比较各组早产儿出生时和住院时相关因素的差异,对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一步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影响PVH-IVH和PVL及其不同级别的高危因素。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或秩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VH-IVH和PVL的影响因素分析采用Backward Stepwise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①早产儿PVH-IVH及PVL发生率,443例早产儿中有247(55.8%)例发生PVH-IVH,125(28.2%)例发生PVL。其中Ⅰ级PVH-IVH为44(17.8%)例,Ⅱ级PVH-IVH为147(59.5%)例,Ⅲ级PVH-IVH为5(321.5 %)例,Ⅳ级PVH-IVH为3(1.2 %)例。另外,Ⅰ级PVL为116(92.8%)例,Ⅱ级PVL为4(3.2 %)例,Ⅲ级PVL为5(4.0 %)例。②PVH-IVH及其级别因素分析,单一因素分析显示:胎龄、出生体重、胎数、机械通气、红细胞压积、血红蛋白、低体温、生后感染、呼吸暂停、PaCO2在PVH-IVH组和无PVH-IVH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其中PVH-IVH组随着胎龄的增加其发生率呈下降趋势,随出生体重的增加其发生率也呈下降趋势,平均PaCO2 (42.86±14.53)( mmHg)高于无PVH-IVH组(39.87±12.83) (mmHg),PVH-IVH在低体温中的发生率(67.5%)高于无低体温的发生率(53.2%),生后感染中的发生率(81.4%)高于无感染的发生率(53.0 %),呼吸暂停中的发生率(87.5%)高于无呼吸暂停的发生率(53.9%),机械通气中的发生率(93.3%)高于无机械通气的发生率(54.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胎龄低、机械通气和血红蛋白水平低是早产儿PVH-IVH的危险因素,另外,胎龄低和呼吸暂停是重度PVH-IVH的危险因素。③PVL及其级别的因素分析,单一因素分析显示:胎龄、出生体重、分娩方式、低体温、生后感染、呼吸暂停、血糖、心肌酶谱、CRP和白蛋白在PVL组和无PVL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其中随着胎龄的增加PVL的发生率呈下降趋势,随出生体重的增加其发生率也呈下降趋势,PVL在自然分娩中的发生率(33.8%)高于剖宫产的发生率(19.5%),低体温中的发生率(38.8%)高于无低体温的发生率(25.9%),生后感染中的发生率(46.5%)高于无生后感染的发生率(26.3 %),呼吸暂停中的发生率(54.2%)高于无呼吸暂停的发生率(26.7%),异常血糖的发生率亦相对较高,而在心肌酶谱、CRP及白蛋白水平上较无PVL组高。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出生体重低、低剖宫产率、生后感染及白蛋白和心肌酶谱水平高是早产儿发生PVL的危险因素,另外,生后感染是发生囊性PVL的危险因素。结论早产儿的PVH-IVH和PVL发生率相对较高。胎龄低、机械通气和血红蛋白水平低是早产儿发生PVH-IVH的危险因素,另外,胎龄低和有呼吸暂停史的早产儿发生重度PVH-IVH的风险较高;出生体重低、自然分娩、生后感染及白蛋白和心肌酶谱水平高是早产儿发生PVL的危险因素,尤其是生后感染的早产儿发生囊性PVL的风险较高。因此,应积极预防早产、选择合适的分娩方式、减少机械通气率、治疗相关并发症等措施,进而提高早产儿的生存质量。

张蕾[9](2009)在《视频脑电图对早产儿脑室周围白质软化早期诊断价值的探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视频脑电图(VEEG)检查对早产儿脑室周围白质软化(PVL)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08年1月~2009年1月因各种原因缺氧而收住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NICU的疑似PVL患儿,以弥散加权核磁成像(DWI)技术作为诊断金标准,将患儿分为有PVL组(12例)及无PVL组(43例)。采用视频脑电图检查早产儿脑室周围白质情况,分析视频脑电图在诊断早产儿PVL方面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等;用Kappa分析来计算这两种检查方法诊断早产儿脑损伤的一致性。与金标准进行比较,评价视频脑电图对PVL患儿的早期诊断价值。结果:该诊断实验的灵敏度为83%,特异度为93%,结果与DWI诊断的符合率(一致率)为91%,有PVL组视频脑电图异常结果与无PVL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结论:视频脑电图可以作为一种初步筛查可疑PVL患儿脑电生理指标。

邓瑾瑜[10](2007)在《早产儿PVL血清caspase-1和IL-18水平变化的研究及其发病相关因素分析》文中提出目的研究早产儿脑室周围白质软化(PVL)患者血清半胱氨酸蛋白酶-1(caspase-1)和白细胞介素-18(IL-18)水平的变化及两者的相关性,探讨其发病机制,为早产儿PVL的临床早期诊断寻找到一种快速而简便的方法;同时也对早产儿PV发病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寻找到与其发病相关的高危因素,为防止早产儿PVL的发生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13例早产儿PVL患儿、17例GMH/IVH及20例正常早产儿(胎龄均在32周以下符合纳入标准)出生后第三天血清casapase-1和IL-18两指标的水平;2.对13例患有PVL早产儿和26例未患有PVL的早产儿进行病例对照研究,对pH值、PaO2、PaCO2和PROM等21项发病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有显着性差异者进一步做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早产儿PVL组血清casapase-1和IL-18两指标均明显高于GMH/IVH组和正常早产儿组,两组间比较差异有显着性(p<0.05);GMH/IVH组和正常早产儿组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着性(p>0.05);早产儿PVL组血清casapase-1和IL-18两指标经直线回归分析,两者呈正相关(r=0.965;p=0.000)。2.胎膜早破(PROM)、出生后4小时内pH值、动脉血氧分压、出生后三天内最低二氧化碳分压、APGAR1评分、APGAR5评分、出生后一周脑室周围超声回声增强(PVE)共七种因素有显着性差异(p<0.05);Logistic回归分析,仅PVE进入回归方程,建立的早产儿PVL主效应模型为Logit(p)=β0+4.179X21(PVE)。结论1.早产儿PVL组血清casapase-1和IL-18二指标明显升高,而且呈正相关,联合测定该两指标或许可作为早期诊断脑室周围白质软化的方法。2.casapase-1和IL-18参与了早产儿PVL的发病机制。3.感染、酸中毒、低氧血症、低碳酸血症和PVE等是早产儿PVL发病的高危因素;生后一周发现PVE,极有可能发生早产儿PVL。

二、61例化脑患儿的颅脑超声特点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61例化脑患儿的颅脑超声特点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新生儿颅脑磁共振检查临床实践的专家共识(论文提纲范文)

1 新生儿颅脑MRI检查的适应证和检查时机
    1.1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
    1.2 颅内感染
    1.3 新生儿脑卒中
    1.4 新生儿惊厥
    1.5 早产儿
    1.6 先天性心脏病、有体外膜肺氧合或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的新生儿
    1.7 其他脑损伤高危儿
2 新生儿颅脑MRI检查准备和安全管理
    2.1 患儿检查前准备(保温、降噪、体位固定和镇静)
    2.2 检查过程中安全监测和危重病人安全管理
3 新生儿颅脑MRI检查设备选择和扫描参数设置
4 颅脑MRI结果的分析和报告
5 结语

(2)新生儿难治性化脓性脑膜炎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昆明市儿童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查批件
综述 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早期诊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3)试管婴儿双胎早产儿的临床特点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对象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试管婴儿儿及自然妊娠双胎早产儿相关临床资料记录表
综述 试管婴儿的健康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4)连续颅脑超声对极早产儿脑损伤的诊断及脑神经发育预测价值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连续超声观察极早产儿脑发育的特点及变化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二部分 极早产儿脑损伤的特点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三部分 连续颅脑超声对极早产儿神经发育预测价值的研究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全文总结
课题创新点
研究的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中英文缩略语对照表
综述 颅脑超声在早产儿的应用价值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成果
致谢

(5)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大鼠模型实验基础及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个人简历
主要英文缩略词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超声技术评价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病模型的实验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结论
    本研究创新点及局限性
    附图
第二部分 超声技术及格塞尔发育诊断量表评价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临床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结论
    本研究创新点及局限性
    附图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6)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83例临床特征及脑脊液检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7)振幅整合脑电图及生化标记物在早产儿脑损伤中的早期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振幅整合脑电图在早产儿脑损伤中的早期应用价值
    1 资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第二部分 血清 NSE、IL-6、S100B 蛋白与 aEEG 对早产儿脑损伤的早期诊断价值
    1 资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英文缩略词表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8)早产儿常见脑损伤的相关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语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2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诊断依据及相关定义
    2.3 研究方法和内容
    2.4 质量控制
    2.5 资料整理与统计分析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综述 早产儿脑室周围白质软化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早产儿信息采集表

(9)视频脑电图对早产儿脑室周围白质软化早期诊断价值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资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1.1 纳入标准
        1.2 排除标准
        1.3 诊断 PVL 的金标准
        1.4 样本含量的确定
    2. 研究方法
        2.1 技术路线图
        2.2 脑 B 超检查
         2.3 视频脑电图监测
        2.4 弥散加权核磁成像监测
        2.5 盲法原则
    3. 统计学处理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10)早产儿PVL血清caspase-1和IL-18水平变化的研究及其发病相关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1 前言
    1.1 早产儿 PVL 的研究进展
    1.2 caspase-I 与 IL-18 的研究进展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3 结果
    3.1 PVL组与对照组血清caspase-1和IL-18比较
    3.2 PVL组与GMH/IVH组血清caspase-1和IL-18比较
    3.3 GMH/IVH组与对照组血清caspase-1和IL-18比较
    3.4 三组早产儿血清中caspase-1和IL-18的误差条图
    3.5 各组caspase-1和IL-18直线相关散点图
    3.6 PVL组与1:2配对对照组危险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3.7 PVL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4 讨论
    4.1 早产儿PVL血清caspase-1和IL-18检测结果的讨论
    4.2 早产儿PVL发病相关因素的讨论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7 缩略词表
8 附录
9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10 致谢

四、61例化脑患儿的颅脑超声特点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新生儿颅脑磁共振检查临床实践的专家共识[J]. 马雪玲,史源,蔡金华,毛健,封志纯.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2022
  • [2]新生儿难治性化脓性脑膜炎的临床分析[D]. 何疏梅. 昆明医科大学, 2020(02)
  • [3]试管婴儿双胎早产儿的临床特点分析[D]. 邓莲鹃. 昆明医科大学, 2020(02)
  • [4]连续颅脑超声对极早产儿脑损伤的诊断及脑神经发育预测价值的研究[D]. 张雪华. 南方医科大学, 2017(06)
  • [5]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大鼠模型实验基础及临床研究[D]. 王斯达. 广西医科大学, 2017(08)
  • [6]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83例临床特征及脑脊液检查分析[D]. 杨亚茹. 昆明医科大学, 2016(02)
  • [7]振幅整合脑电图及生化标记物在早产儿脑损伤中的早期应用[D]. 杨芹. 南华大学, 2014(03)
  • [8]早产儿常见脑损伤的相关因素研究[D]. 刘光辉. 安徽医科大学, 2009(S2)
  • [9]视频脑电图对早产儿脑室周围白质软化早期诊断价值的探讨[D]. 张蕾. 新疆医科大学, 2009(S2)
  • [10]早产儿PVL血清caspase-1和IL-18水平变化的研究及其发病相关因素分析[D]. 邓瑾瑜. 暨南大学, 2007(01)


化脓性脑膜炎论文 新生儿缺氧论文 脑组织论文 缺氧症状论文 新生儿重症监护论文

上一篇:CAFIS系统网络建设
下一篇:MOVEMASTER 机器人的运动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