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振,王科,王凯强,俞科贤[1](2022)在《中药介导线粒体防治肝癌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肝癌是临床肝病科较为常见的疾病之一,具有高发病率、高复发率及高致死率。近年来线粒体介导的凋亡途径成为防治肝癌的研究热点,如何更好地利用中医药低毒性、多靶点、多环节的优势通过介导线粒体凋亡途径抑制肝癌的发生发展,仍是临床中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从单味中药、中药复方及中药注射液的分子机制方面综述中药介导线粒体防治肝癌的研究进展,并围绕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和展望。
于忠芳[2](2020)在《自噬在硫酸化银杏叶多糖体外诱导肝癌细胞凋亡中的作用研究》文中提出肝癌是人类和动物常发的恶性肿瘤性疾病,其中肝细胞癌(HCC)在临床上的发病率最高,约占肝癌总发病率的70%-90%。目前,对于HCC的治疗主要采取姑息性手术治疗、化学药物治疗等方法,虽然这些方法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但同时具有高风险、毒副作用大、对机体损伤严重等弊端。因此,开发治疗HCC的天然新药物、提高药物作用于HCC的敏感性,是当前抗肿瘤药物研发的重点。银杏叶多糖(GBLP)是从银杏叶中提取出来的一种活性成分,它具有调节免疫、抗肿瘤、抗氧化等多种生物学活性。有研究表明,经硫酸化分子修饰后,许多中药多糖的抗肿瘤活性明显增强。因此,本研究采用氯磺酸-吡啶法制备了硫酸化银杏叶多糖(SGBLP),以肝癌HepG2细胞为试验模型,检测了SGBLP对HepG2细胞细胞活性、主要凋亡蛋白和自噬蛋白及信号转导通路PI3K/AKT/mTOR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水提醇沉法从银杏叶干粉中提取银杏叶粗多糖,经过脱蛋白、除色素、透析等一系列处理得到精制银杏叶多糖,苯酚-硫酸法测得多糖含量为84.66%,考马斯亮蓝法测得蛋白含量为0.561%,然后用氯磺酸-吡啶法对GBLP进行硫酸化分子修饰,氯化钡-明胶比浊法测得硫酸基取代度为2.7。2.将不同浓度的GBLP溶液与HepG2共孵育24h、48h和72h,MTT试验结果显示,随着SGBLP浓度的升高,作用时间的延长,HepG2细胞活力逐渐降低,并且呈时间-剂量依赖关系,结果表明SGBLP对HepG2增殖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3.采用免疫印迹技术(Western Blot)检测不同浓度的SGBLP作用HepG2细胞48h后,自噬相关蛋白LC3、p62、以及Beclin1的表达水平,凋亡相关蛋白Bax、Bcl-2表达的变化以及信号通路蛋白p-PI3K、AKT、p-AKT、mTOR、p-mTOR的表达情况。试验结果显示,随着SGBLP浓度的不断增加,自噬相关蛋白Beclin1、LC3蛋白表达量升高,p62表达量降低;凋亡相关蛋白Bax表达量升高,Bcl-2表达量减少;信号通路蛋白总AKT和mTOR蛋白表达量变化不明显,而p-PI3K、p-AKT和p-mTOR蛋白表达量随SGBLP浓度的升高而降低。结果表明SGBLP可以诱导HepG2细胞自噬和凋亡,且PI3K-AKT-mTOR信号通路参与了该过程。4.在对HepG2细胞给予不同浓度SGBLP作用前,先用自噬抑制剂3-MA预处理HepG2细胞1h,从而抑制HepG2细胞自噬的发生。分别用MTT法检测HepG2细胞活力,以Western Blot技术检测中自噬相关蛋白LC3、p62、Beclin1以及凋亡相关蛋白Bax、Bcl-2表达量的变化。结果显示,3-MA预处理后加入SGBLP组,与单纯的SGBLP组相比,细胞活性显着降低,抗凋亡蛋白表达减少,促凋亡蛋白表达增加。这表明抑制自噬后,可以增强SGBLP对HepG2细胞的增殖活性的抑制,促进HepG2细胞的凋亡。
牛晓雨[3](2020)在《银杏叶联合胶原肽对皮肤鳞状细胞癌A431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皮肤鳞状细胞癌(cutaneous squamous cell carcinoma,CSCC)是一种起源于表皮或附属器角质形成细胞的皮肤恶性肿瘤,它与中医古文献记载的“翻花疮”、“赘瘤”类似。在皮肤非黑色素细胞瘤中,CSCC的发生率仅次于基底细胞癌(basal cell carcinoma,BCC),同时它也是皮肤非黑色素细胞瘤的首要致死原因。梅奥诊所研究显示,1976年-1984年以及2000年-2010年期间,皮肤鳞癌发病率增加了 263%。随着人口老龄化,该比率很有可能增加。CSCC好发于皮肤暴露部位,如头颈部、上肢伸侧及手背等部位,临床表现以丘疹、结节、溃疡为主。约5%的患者发生淋巴结转移,甚至内脏转移。CSCC的治疗方法包括外科手术治疗、放射线疗法、光动力疗法、化学疗法、局部外用药、CO2激光、冷冻及声动力疗法等。目前,其主要治疗方法是手术切除。但是,较大的肿瘤和广泛的切除术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Mohs显微切除术耗时长、费用高、要求操作者具有较高的专业技术。传统的化疗药物会降低敏感性,并具有皮肤红斑、糜烂、溃疡等副作用。临床观察显示,疣状皮肤鳞癌放疗后会增加转移风险。而激光、冷冻疗法存在较高的复发风险,已逐渐被其他治疗方法所取代。光动力疗法的疗效很难与其他方法相比。因此,基于上升的CSCC发病率以及现有治疗方法的不足,我们有必要开发新的皮肤鳞癌治疗药物,为其治疗提供新思路。中医药在肿瘤的辅助治疗中起到重要作用,历代医家对肿瘤的病因病机进行了归纳,认为主要病机为六淫外袭、情志内伤、痰浊凝聚、瘀血阻滞、正气亏虚,而瘀血阻滞及正气亏虚贯穿疾病始终,因而治则离不开以活血化瘀与扶助正气。人体气血周流不止,若气虚邪凑,瘀血阻滞,诱正为邪,则聚集形成癌瘤。瘀血是肿瘤基本病理产物,活血化瘀法则是治疗肿瘤的基本方法。银杏叶性味甘、苦、涩、平;归心、肺经;功效活血化瘀,通络止痛。多个实验已报道银杏叶提取物(ginkgo biloba extract,EGb)具有抗肿瘤作用。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EGb的主要成分是类黄酮及萜类化合物(银杏内酯和双叶类化合物),其抗癌特性为抗氧化、抗血管生成和基因调节作用。含类黄酮的饮料或食物可以降低罹患各种癌症(包括前列腺癌、肺癌、胃癌和乳腺癌)的风险。体外实验表明,EGb761可以抑制多种肿瘤细胞的增殖和凋亡。扶正即扶助正气,扶正多用补虚之法,扶正与祛邪相互为用、相辅相成。金代医家张元素、李东垣等提出“养正积自消”的着名治法。刘嘉湘教授提出“无虚不成瘤”,力推扶正法治疗肿瘤。研究表明胶原肽具有抗氧化、免疫调节以及抗肿瘤作用。徐晓冰等发现EGb与阿胶水解物结合可抑制乳腺癌细胞MCF-7和MDA-MB-231的增殖。另外,多项研究表明胶原肽对HaCaT细胞具有保护作用。张旭等提取了林蛙皮肤肽的酸和酶提取物,发现它能够促进HaCaT细胞的增殖;而在UVB刺激下,该肽抑制了 HaCaT细胞的凋亡。研究目的:目前尚无银杏叶与胶原肽单独或联合使用治疗皮肤鳞状细胞癌的相关研究,本研究将结合中医活血化瘀与扶正二法,探究银杏叶提取物联合胶原肽对皮肤鳞癌A431细胞增殖、凋亡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方法:通过3-(4,5-二甲基2-噻唑基)-2,5-二苯基-2H-溴化四唑(MTT)法检测银杏叶、银杏叶联合胶原肽对A431细胞、HaCaT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以流式细胞仪检测银杏叶、银杏叶联合胶原肽对A431细胞凋亡率的影响;以Hoechst33258荧光染色法观察银杏叶、银杏叶联合胶原肽对A431细胞凋亡形态的影响;以Western Blot法测定Fas、Bcl-2、BAX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研究结果:MTT测定表明,EGb抑制A431细胞和HaCaT细胞的增殖;胶原肽对HaCaT细胞的增殖具有双向作用;联合物(银杏叶联合胶原肽)可以增强EGb对A431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并可以减弱EGb对HaCaT细胞的杀伤作用。流式细胞仪分析显示,联合物能够增加EGb对A431细胞的凋亡率;使用Hoechst 33258法对A431细胞进行荧光染色,在荧光显微镜下能够观察到联合物处理的A431细胞较EGb具有更多的凋亡形态特征,包括细胞数量的减少,以及观察到强烈染色的细胞核、凋亡小体、碎片细胞核。Western Blot分析表明,联合物较EGb增加Fas的表达,并上调了 BAX和Bcl-2的相对比例。结论与意义:联合物(银杏叶联合胶原肽)能够增强EGb对A431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并且可以减轻EGb对HaCaT细胞的增殖抑制。联合物还能够增强EGb对A431细胞的促凋亡作用,其机制与内源性及外源性凋亡途径相关。本研究对今后治疗皮肤鳞状细胞癌的新药开发具有一定意义。
宋秋佳[4](2019)在《预知子提取物对人HepG2肝癌细胞黏附、迁移和侵袭的抑制作用及相关机制》文中提出目的:观察行气活血中药预知子提取物对人HepG2肝癌细胞黏附、迁移和侵袭的抑制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1)将不同浓度中药预知子提取物(ATKSE,0.6~3.0 mg/m L)作用于人HepG2肝癌细胞,同时采用整合素抑制剂Cilengitide(CIL,0.125~32μmol/L)作为对照,通过MTT法观察对该细胞增殖的影响,以获得合适的剂量用于后续实验;(2)设置空白对照组、ATKSE组(1.0 mg/m L)、CIL组(1.0μmol/L)以及半量联合用药组(ATKSE 0.5 mg/m L+CIL 0.5μmol/L),作用于HepG2细胞,观察对其细胞-基质黏附能力的影响;划痕实验观察对其迁移能力的影响;Transwell基质胶侵袭实验观察对其侵袭能力的影响;(3)扫描电镜(SEM)观察对其HepG2细胞表面超微结构的影响;(4)Western Blot技术观察对Integrin/Focal Adhesion通路上相关蛋白和基质金属蛋白酶的影响,包括ITGA2、ITGB5、ITGB1和ITGAV等整合素分子,FAK及其磷酸化蛋白p-FAK(Y397)和p-FAK(Y576+577),通路上其他相关分子如ERK1/2、Rhoa、p JNK和Ras,E-cad和N-cad等经典黏附分子,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和MMP9;(5)进一步,使用FAK抑制剂PF-573224,设置空白对照组、ATKSE组(1.0 mg/m L)、FAK抑制剂组(FAKi 2.0μmol/L)、半量联合用药组(ATKSE 0.5 mg/m L+FAK i1.0μmol/L)以及全量联合组(ATKSE 1.0 mg/m L+FAKi 2.0μmol/L),作用于HepG2细胞,划痕和侵袭实验观察FAK抑制在预知子提取物影响人HepG2肝癌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中的作用。结果:(1)不同浓度ATKSE作用下,在0.6 mg/m L和0.9 mg/m L剂量下,HepG2细胞的形态和数量几乎没有什么变化;从1.2 mg/m L,细胞的数量相对减少;1.8 mg/m L剂量以上细胞数量锐减,状态变差,HepG2细胞特有的重叠生长特征消失,药物细胞毒作用凸显;(2)MTT结果显示,ATKSE作用于HepG2细胞株后,24h IC50的剂量约为2.59 mg/m L,48h IC50的剂量约为2.39 mg/m L,72h IC50的剂量约为2.0 mg/m L;Cilengitide(CIL)作用24h未能获得IC50剂量,48h IC50的剂量约为2.0μmol/L,72h IC50的剂量约为1.57μmol/L;ATKSE选择1.0 mg/m L,CIL选择1.0μmol/L用于后续实验;(3)细胞-基质黏附实验中,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各用药组黏附率呈下降趋势(P<0.05);黏附率(%)空白对照组100.00±4.94,ATKSE组为83.67±4.04,CIL组79.69±3.26,半量联合组78.64±2.71。(4)划痕实验中,与空白对照组比较,细胞的迁移能力有被抑制的趋势(P<0.05)。迁移率均值(%)空白对照组为10.32,ATKSE为3.10,CIL组为负值2.58,半量联合用药组为0.02。(5)侵袭实验中,用药后细胞穿孔数有下降的趋势。其中,空白对照组为173±20,ATKSE组为142±2,CIL组为130±19,半量联合用药组为90±13。以上各用药组与空白对照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半量联合组显着低于ATKSE组和CIL组(P<0.05)。(6)SEM结果显示,空白对照组细胞总体增殖不算活跃,细胞表面多见纤毛缩短演变成吸盘状,但相对而言,细胞尚饱满。ATKSE组纤毛缩短趋势明显、长短不一、粗细不均、吸盘状有扩大趋势;CIL组细胞间连接两细胞的纤毛数量明显减少,少量细胞表明纤毛萎缩殆尽;半量联合组则综合了以上两组的各自特征,纤毛缩短趋势明显、长短不一。(7)WB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比较:ATKSE或CIL作用后,Integrin相关的蛋白出现类似的下降趋势,且半量联用后,ITGA2和ITGB5出现减量增效(P<0.05);ATKSE作用后p-FAK(Y397)、CIL作用后p-FAK(Y3576+577)表达量均下降(P<0.05)。CIL作用后E-cad表达量下降(P<0.05);ATKSE或CIL作用后,N-cad表达量上升(P<0.05)。ATKSE或CIL作用后,p-ERK1/2均出现下调趋势,且半量联用后存在减量增效效应(P<0.05);CIL作用或半量联合作用后,p-JNK表达量下降(P<0.05);ATKSE或CIL作用后,MMP2表达量降低(P<0.05)。(8)进一步采用FAK抑制剂进行的HepG2细胞迁移实验中,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各用药组迁移能力均出现下降(P<0.05)。各组迁移率(%)均值分别为空白对照组14.28,ATKSE组7.02,FAKi组2.93,半量联合组4.71,全量联合组为负值2.75。(9)侵袭实验中,与空白对照组100±10.03(%)比较,各用药组侵袭能力均出现下降(P<0.05),以全量联合组最甚。各用药组侵袭率分别为56.85±4.35、64.62±6.09、64.62±6.68和34.43±4.32。结论:(1)行气活血中药预知子提取物能抑制人HepG2肝癌细胞增殖、黏附、迁移和侵袭。(2)预知子提取物作用后,可影响HepG2肝癌细胞表面纤毛结构,从而使得细胞间紧密连接减弱。(3)以上作用,可能是通过以下机制实现的:抑制ITGA2、ITGB5和p FAK等Integrin/Focal Adhesion通路上游蛋白的表达,使下游p-ERK1/2、p-JNK等部分失活,进而间接或直接抑制MMP2等蛋白的表达,即通过抑制HepG2肝癌细胞的增殖、黏附、迁移和侵袭等各个环节,最终达到抑制其迁移侵袭的目的。(4)行气活血中药预知子和整合素抑制剂Cilengitide联用后,在抑制肝癌细胞侵袭方面,存在减量增效效应。但是,二者在作用机制上不尽相同。
褚梦颖[5](2019)在《银杏酸单体提取方法的改进及抗氧化活性和毒性评价研究》文中认为银杏酸(Ginkgolic Acids,GAs)是6烷基或6烯基水杨酸的衍生物,六位上的侧链碳原子数可从13至17,侧链双键数可为0至2个。银杏酸存在于银杏叶、外种皮和种仁中,在银杏的外种皮内分布最广泛。现研究发现的银杏酸主要分为5种:银杏酸C13:0,银杏酸C15:1,银杏酸C17:2,银杏酸C15:0,银杏酸C17:1。银杏酸具有致敏性、胚胎毒性、免疫毒性和细胞毒性等多种生物毒性,被看作是银杏叶提取物中的有害成分。但目前很多研究发现,银杏酸具有多种药理活性,如抗肿瘤、抗菌、杀虫(或其宿主)、抗炎等,应用前景十分广泛。我国银杏资源丰富,据统计每年约有10万吨左右的银杏外种皮被当作废物丢弃,既污染了环境又浪费了大量资源。研究银杏酸的生物活性,可以为银杏外种皮的进一步开发利用奠定理论基础,增加银杏外种皮的利用率,变废为宝,不仅能够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也能为我国社会环境做出杰出贡献。本研究在已有文献的基础上对银杏酸的提取方法进行了改进,方法简单易行,避免了使用环己烷、氯仿等毒性较强的有机溶剂,适用于银杏外种皮中银杏总酸的提取。从银杏外种皮提取分离得到银杏总酸,再进一步纯化得到五个银杏酸单体化合物,对这五个单体化合物进行了结构鉴定,用于后期生物活性的研究。本研究的实验内容如下:1.银杏酸单体化合物的分离与结构鉴定目的:从银杏外种皮中制备分离银杏酸单体化合物方法:银杏外种皮干燥粉碎后用无水乙醇回流提取得到浸膏,所得浸膏混悬于蒸馏水中,再用等体积的石油醚和乙酸乙酯萃取,分别萃取两次,合并萃取液减压蒸干,得到石油醚层和乙酸乙酯层提取物。使用薄层色谱法(Thin layer chromatography,TLC)点板并展开,在254nm的紫外检测波长下观察到色谱行为相似,合并石油醚层和乙酸乙酯层提取物,进行开放硅胶柱色谱分离,以石油醚,石油醚-乙酸乙酯(9:1,8:2,7:3,1:1;含1%冰醋酸)进行梯度洗脱,最后甲醇冲柱子,共得到21个洗脱组分,点板并展开,在254nm的紫外检测波长下观察,合并蓝紫色斑点的洗脱组分,减压蒸干得到银杏总酸。经半制备型反相高效液相色谱(Reversed phase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RP-HPLC)反复纯化,得到银杏酸的五个单体化合物,分别为Fr.A-1-1-1(35 mg),Fr.A-2-2-2(68 mg),Fr.A-3-3(15mg),Fr.B-1-1(20mg),Fr.B-2-2-2(17.5mg)。结果: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二极管阵列检测器(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diode array detector,HPLC-DAD)对分离得到的五个银杏酸单体化合物进行纯度分析,每个银杏酸单体化合物的纯度均达95%以上,并通过核磁共振氢谱(1H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a,1H-NMR)、核磁共振碳谱(13C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a,13C-NMR)和高分辨质谱(High resolution mass spectrometry,HR-MS),鉴定 Fr.A-1-1-1为银杏酸C13:0,Fr.A-2-2-2为银杏酸C15:1,Fr.A-3-3为银杏酸C17:2,Fr.B-1-1为银杏酸C15:0,Fr.B-2-2-2 为银杏酸 C17:1。2.银杏酸单体化合物对黄嘌呤氧化酶(Xanthine oxidase,XOD)的体外抑制活性研究目的:评价银杏酸单体化合物对黄嘌呤氧化酶的体外抑制作用方法:在酶抑制反应中,反应体系中的产物尿酸为XOD的指示剂,在XOD超氧阴离子的生成体系中,加入WST-1检测超氧阴离子生成量。使用微孔板法,评价它们对黄嘌呤氧化酶的体外抑制作用。反应体系中,反应终体积200 μL,黄嘌呤氧化酶溶液终浓度为4 mU/mL,黄嘌呤溶液终浓度为250μmol/L,WST-1溶液终浓度为100μμmol/L。每个供试品设五个浓度,每个浓度平行四个复孔,实验重复三次。使用酶标仪分别在295 nm和450 nm波长下测定每孔的吸光度,计算平均抑制率,并用GraphPad Prism 5.0软件计算半数抑制浓度(Median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IC50)。结果:在酶抑制实验中发现,银杏酸C13:0和银杏酸C15:1对黄嘌呤氧化酶的IC50值分别为31.87±1.87和25.48±0.66 μmol/L(n=3,x±s),显示出较好的体外抑制XOD活性;在超氧阴离子清除实验中发现银杏酸C13:0和银杏酸C15:1的IC50值分别为27.39±1.65和17.63±1.36 μμmol/L(n=3,x±s)。比较银杏酸C13:0和银杏酸C15:1对XOD体外抑制和对超氧阴离子清除实验的IC50值,发现后者的IC50值小于前者,说明银杏酸C13:0和银杏酸C15:1不仅对XOD具有抑制作用,而且对超氧阴离子有一定的清除作用。以上结果可为进一步研究银杏酸的抗氧化作用机制以及评价银杏酸对痛风和氧化应激损伤的干预作用提供一定的依据。3.银杏酸单体化合物对PC12细胞的细胞毒实验目的:研究银杏酸单体化合物对PC12细胞的毒性方法:取对数生长期的PC12细胞制成细胞悬液接种于96孔板中,采用MTT 比色法检测细胞活力。每个供试品设五个浓度,每个浓度平行五个复孔,实验重复三次。使用酶标仪在490 nm下测定吸光度,计算平均细胞增殖抑制率,并用GraphPad Prism 5.0软件计算 IC50。结果:银杏酸C13:0、银杏酸C15:1、银杏酸C17:2、银杏酸C15:0、银杏酸C17:1的半数抑制浓度分别为 9.42±1.08、10.82±0.80、7.55±0.34、5.85±0.92、5.54±0.47μmol/L(n=3,x±s),各银杏酸单体化合物对PC12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为:银杏酸C17:1>银杏酸C15:0>银杏酸C17:2>银杏酸C13:0>银杏酸C15:1。PC12细胞是大鼠肾上腺髓质嗜铬瘤分化细胞株,具有神经内分泌细胞的一般特征。对PC12细胞的抑制作用可以初步说明银杏酸单体化合物具有一定的神经细胞毒性。综上,本研究对已有的银杏酸提取方法进行了改进,分离得到五个高纯度的银杏酸单体化合物。进一步的生物活性研究发现银杏酸具有一定的黄嘌呤氧化酶体外抑制作用和超氧阴离子清除作用,但是,又表现出一定的神经细胞毒性。因此,研究结果为银杏酸的开发和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韦晓霞,吴如健,潘少霖,张静芳,陈瑾,叶新福[6](2016)在《野生果树抗肿瘤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野生果树资源丰富,从野生果树中筛选对恶性肿瘤有抑制作用的药用资源受到学者们的关注,如银杏、白木通、栀子、余甘子、柘、胡颓子等一些野生果树的提取物,在体内或体外的抗肿瘤实验中有杀死某些肿瘤细胞的作用,并显示其抗肿瘤机制可能与提高机体的免疫作用有关。通过总结在抗肿瘤研究方面取得进展的上述野生果树种类,并对其药用成分,对肿瘤细胞的抑制作用及抗癌机制等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野生果树药用价值的研究开发及合理应用提供参考,并对药用型野生果树在肿瘤防治方面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毛龙火[7](2014)在《银杏叶总黄酮的提取及其对人肝癌细胞株SMMC-7721细胞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制备银杏叶总黄酮粗提取物,通过观察人肝癌细胞株SMMC-7721细胞的形态学变化及检测Caspase-3、P21基因的表达影响,检测其对人肝癌细胞株SMMC7721的抑制作用,并探讨其抑制肝癌细胞增殖与促进肝癌细胞凋亡的作用机制,为银杏叶总黄酮应用于临床抗肿瘤治疗提供一定的理论与实验依据。方法:采用微波辅助法在90%乙醇为提取剂、提取时间5min、料液比1:25的提取条件下提取银杏叶黄酮。培养人肝癌细胞系SMMC-7721细胞,接种于96孔板中,按药物浓度梯度分5个实验组(药物浓度分别为:100μg/mL、200μg/mL、300μg/mL、400μg/mL、500μg/mL),另设不含细胞的空白对照组,每组设4个复孔,另设不含细胞的药物空白孔,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的银杏叶总黄酮溶液作用24h、48h,采用CCK-8法检测各种浓度的银杏叶总黄酮对SMMC-7721细胞增殖的影响;并通过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经不同浓度的银杏叶黄酮溶液作用后SMMC-7721细胞的形态学变化;另将人肝癌细胞系SMMC-7721细胞接种于6孔培养板中,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的银杏叶总黄酮溶液作用24h后,提取细胞RNA,用RT-PCR半定量法进行扩增、逆转录,琼脂糖凝胶电泳法检测目的基因Caspase-3、P21的表达量。结果:采用微波辅助法在90%乙醇为提取剂、提取时间5min、料液比1:25的提取条件下为正交实验筛选得到的最佳提取工艺组,其黄酮得率为1.52%。经CCK8法检测结果显示银杏叶总黄酮分别作用24h、48h后实验组中各浓度对肝癌SMMC-7721细胞的抑制率均高于空白对照组,其中24h实验组中各浓度的抑制率(%)分别为:16.2+2.5、26.9+2.9、42.4+3.1、60.6+3.8、67.2+4.6;48h后实验组中各浓度的抑制率(%)分别:25.1+2.1、37.3+3.0、57.1+3.1、73.4+4.6、82.3+5.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银杏叶黄酮对SMMC-7721细胞的增殖抑制率均随着药物作用浓度的升高及药物作用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升高;倒置相差显微镜下均可见细胞体积缩小,与周围的细胞脱离,然后是细胞质密度增加,细胞核浓缩、细胞数量减少等变化,且随着作用浓度的增加变化更加明显。RT-PCR半定量法检测到Caspase-3、P21基因的mRNA表达量随药物浓度增高而增高,琼脂糖凝胶电泳可见明显的DNA梯度带形成。不同浓度组的Caspase-3相对灰度分别:0.337+0.025、0.446+0.033、0.611+0.028、0.754+0.021、0.858+0.032,与空白对照组相比(0.137+0.017),差异有显着性(P<0.01);不同浓度组的P21相对灰度分别:0.380+0.031、0.522+0.031、0.690+0.030、0.829+0.035、0.893+0.035,与空白对照组相比(0.166+0.019),差异有显着性(P<0.01);结论:1、本次试验使用微波辅助法提取总黄酮最佳条件组合为:90%的乙醇为溶剂,其中料液比为1:25,微波加热时间为5min,最后黄酮得率为1.52%。2、银杏叶总黄酮在体外具有抑制人肝癌SMMC-7721细胞增殖的作用,其作用强度随药物浓度增加、药物作用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呈明显的药物浓度、作用时间的依赖性。3、银杏叶总黄酮能诱导人肝癌SMMC-7721细胞发生凋亡,其作用强度与药物浓度相关,呈药物浓度依赖性。其促进凋亡机制与其Caspase-3、P21基因的调控有关。
卢静[8](2013)在《模拟空间环境诱导的氧化损伤、骨丢失抑制剂的筛选及G-B-R组合物的防护活性研究》文中认为随着载人航天技术的不断进步,空间电离辐射和微重力效应已经成为人们不可忽视的因素。天然产物资源丰富、分布广泛,不但含有必须的蛋白质、脂质、碳水化合物,还有多种维生素、矿物质元素、及多种活性酶,生长激素等化合物,具有“全面的微型营养库”之称,对人体生长发育和保健具有重要意义。本课题采用成熟的提取技术,对多种天然产物活性物质进行提取,通过体外抗氧化,促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能力及成骨细胞碱性磷酸酶活力,细胞内游离钙离子浓度等指标筛选较强的抗辐射,抗骨丢失功能产物。按照国家保健品剂量要求进行复配,并通过动物实验验证复配物的抗辐射,抗骨丢失的功效。最后对产品中成分含量进行测定,以期为空间极端环境天然双效的防护剂的开发,为航天食品的研制,特殊工种人群的辐射防护、治疗及人们日常保健提供建议和思路。本研究主要内容如下:抗辐射原料的筛选:通过比较14种放射防护原料水提取物和60%醇提取物的体外抗氧化活性及其促骨髓间质干细胞增殖能力两项指标,综合评价筛选出活性功能较强的原料,分别为荞麦花粉、银杏叶、蓝莓、当归、黄芪。抗辐射天然产物协同增效作用比较:通过抗氧化指标(羟自由基,DPPH,总还原能力)及促骨髓干细胞增殖等指标的协同增效指数(CI指数)判定10种复配产物的协同增效作用,筛选出辐射功能性最强的复配产物-银杏叶花粉复配物。抗骨丢原料的筛选:通过比较12种骨丢失防护原料提取物促成骨细胞增殖活性,碱性磷酸酶活性及胞内游离钙浓度等指标,综合评价筛选出防治骨丢失功能性较强的原料(熟地黄),并通过细胞回转仪建立骨丢失模型,结果发现熟地黄能够有效的促进成骨细胞中骨代谢相关酶(碱性磷酸酶、抗酒食酸酸性磷酸酶)活力,并增加细胞中钙含量。通过流式细胞检测发现,熟地黄能够有效的抑制微重力诱导小鼠成骨细胞G0/G1期阻滞,从而使成骨细胞恢复正常的生理代谢功能。研究银杏叶花粉与熟地黄的复配以及细胞水平、动物水平的毒理实验,确定银杏叶花粉与熟地黄复配物在一定浓度范围内的安全性。并通过建立小鼠体内辐射微重力效应模型,系统研究银杏叶花粉与熟地黄复配物的体内放射防护与骨丢失防护效应。辐射防护结果发现银杏叶花粉与熟地黄复配物能够有效的提升辐射后小鼠体内的抗氧化酶系(SOD、CAT、LDH和GSH-Px)的活性,降低小鼠体内脂质过氧化物MDA的水平;对小鼠辐射微重力后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进行研究,发现银杏叶花粉与熟地黄复配物能够有效的增加小鼠免疫脏器指数、促进脾淋巴细胞及骨髓干细胞的增殖活性并增强单核细胞的吞噬作用;通过对小鼠骨髓微核、骨髓染色体畸变和DNA含量的分析,发现复配物能够有效地对辐射微重力诱导小鼠产生的DNA损伤进行防护。骨丢失防护结果发现,银杏叶花粉与熟地黄复配物能够有效的恢复微重力引起免疫脏器(胸腺、肾上腺)的损伤及减少小鼠负重骨中干物质的丢失;通过对辐射微重力小鼠骨中有机质、无机质及骨代谢相关酶活的研究发现,银杏叶花粉与熟地黄复配物能够显着地增加骨中有机质及无机矿物盐含量,并提升血清中碱性磷酸酶等骨代谢相关酶活力,从而更好的实现骨丢失防护功效。本研究对于揭示空间辐射及微重力防护途径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对进一步开发空间辐射与微重力双效防护剂具有现实意义。
周利晓[9](2013)在《泪腺腺样囊性癌中Survivin,Livin,Caspase-3基因表达及银杏叶提取物的抑癌作用》文中提出背景腺样囊性癌是一种恶性肿瘤,它起源于腺体,在颜面部的涎腺中发生最多,其次是泪腺。泪腺腺样囊性癌是泪腺上皮性肿瘤中最为常见并且恶性程度最高的肿瘤,其发生率居于第二位,仅次于多形性腺瘤。泪腺腺样囊性癌进展快,预后差,且其发病机制不明,除了手术外尚无有效治疗方法。从基因和蛋白质水平探讨泪腺腺样囊性癌的发生机制,寻找与其发生相关的生物学标记物成为研究的一个热点。分子生物学方面的研究认为,肿瘤是一类由于某些染色体上的DNA损伤引起细胞内某些基因异常表达,以致细胞生长失去控制、缺乏分化及异常增生的一类复杂的基因疾病。现代医学认为,在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与其相关的特征基因在不同组织(如癌、瘤、正常组织)的表达具有差异性。探索发现这些表达差异的特征基因,对进一步了解肿瘤的发病机制、提高治疗的针对性、做好早期预防及预后有着重大意义。Survivn和Livin是新近发现的IAPs家族中两种最具有表达特异性的凋亡抑制蛋白,能够直接或间接抑制Caspase-3凋亡信号转导过程中相关因子的活性,成为研究的重点。另外,在现代抗肿瘤药物中,中药占居重要的地位,其中银杏叶提取物有明显的抗肿瘤活性及辅助化疗作用,其能够通过调节凋亡基因的表达来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和加速细胞凋亡,且对正常组织细胞的不良反应较少,近年来在临床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然而,目前Survivin、Livin和Caspase-3在泪腺腺样囊性癌中的表达分析,及银杏叶提取物在泪腺腺样囊性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很少有报道。目的通过比较Survivin、Livin和Caspase-3在泪腺腺样囊性癌、泪腺多形性腺瘤和正常泪腺组织中的表达差异,探讨其在泪腺腺样囊性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与临床预后之间的关系;探讨中药银杏叶提取物对人泪腺腺样囊性癌细胞株增殖、凋亡及Survivin、Livin和Survivin Caspase-3表达的影响,为明确泪腺腺样囊性癌的发病机理及探索新的治疗方向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方法1.采用RT-PCR、免疫印迹及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Survivin、Livin和Caspase-3在泪腺腺样囊性癌、泪腺多形性腺瘤及正常泪腺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利用数学算法探讨基因间表达的相关性。2.通过体外培养人泪腺腺样囊性癌ACC-2细胞株,应用MTT法检测细胞增殖,Annexin V/PI双染色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免疫印迹法检测蛋白表达来分析银杏叶提取物(EGB)对泪腺腺样囊性癌ACC-2细胞增殖、凋亡及Survivin、Livin和Caspase-3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1. Livin和Survivin在正常泪腺组织中低表达或者不表达,在多形性腺瘤和泪腺腺样囊性癌中高表达,并且随着肿瘤恶性程度的增加表达量不断增加。Caspase-3在正常泪腺组织中高表达,在泪腺多形性腺瘤和泪腺腺样囊性癌中的表达量随肿瘤恶性程度的增加而下降。2. Livin和Survivin在泪腺腺样囊性癌中的表达均与Caspase-3呈负相关,但是二者之间没有相关性。Caspase-3和Livin在泪腺腺样囊性癌中的表达与其临床分期、病理类型和转移有关系,Survivin仅与肿瘤的大小及转移有关系。3.不同浓度的EGB对人泪腺腺样囊性癌ACC-2细胞的体外增殖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并且随着EGB浓度的升高,抑制作用增强,量效关系显着(P<0.01)。EGB的加入能够使ACC-2细胞Go-G1期逐渐增加,G2-M期和S期逐渐减少,并且随着剂量的增加,ACC-2细胞凋亡率明显增加。EGB不同浓度对ACC-2细胞Livin和Survivin基因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并且随着EGB浓度的升高,抑制作用增强。与之相反,Caspase-3基因的相对含量则随着EGB给药剂量的加大而逐渐增高。结论1.泪腺腺样囊性癌的发病可能与Livin和Survivin基因的表达异常上调及Caspase-3基因的表达下调有关。Caspase-3、Livin的表达与泪腺腺样囊性癌的临床分期、病理类型和转移有关,Survivin与肿瘤大小及是否转移有关。2. Livin和Survivin在泪腺腺样囊性癌中的表达均与Caspase-3呈负相关,但是二者之间没有相关性。3.银杏叶提取物能够抑制人腺样囊性癌ACC-2细胞的体外增殖、促进细胞凋亡,对Caspase-3基因的表达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而对Livin和Survivin基因的表达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并且随剂量的增加,其促进或抑制效应增强。
郑海平[10](2012)在《银杏叶提取物对AFB1致大鼠肝癌抑制作用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原发性肝癌(Primary hepatic carcinoma, PHC)是人类比较常见的一种恶性肿瘤,在全球范围内的发病率排第五,死亡率排第三。我国是原发性肝癌高发的国家,每年因原发性肝癌死亡的人数有23万之多,占全部恶性肿瘤死亡率近20%,仅次于胃癌位居第二位,在江苏启东及广西扶绥地区原发性肝癌的发病率尤其突出。原发性肝癌具有诊治难、进展快、预后差的特点,严重危害着人们的健康,必须进一步加强原发性肝癌的防治研究。流行病学及动物学实验研究表明,在我国和一些非洲国家,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和饮食中黄曲霉毒素(Aflatoxins, AFT)污染是原发性肝癌高发人群的2个主要危险因素。而且,这两个因素之间能够相互协同,共同促进肝癌的发生发展。AFT是由黄曲霉菌和寄生曲霉菌所产生的一种代谢产物,化学上属二呋喃香豆素的衍生物。根据其分子结构的不同,天然产生的AFT分为B1、B2、G1及G2四种异构体。在我国,许多的食物、粮油、药品原料、农副产品及其制成品均易被AFT所污染,其中又以黄曲霉素B1(Aflatoxin B1, AFB1)的污染最为广泛,毒理作用也最强。AFB1是目前所知的最强致癌物质之一。研究表明,食物中黄曲霉毒素的含量多少与肝癌的发生呈正相关,这已被许多流行病学实验病理学研究所证实。研究表明,AFB1在没有经过代谢活化之前的母体化合物是无致癌性的,它进入机体后必须通过体内的Ⅰ相药物代谢酶细胞色素P450系统作用,生物代谢活化后才能表现出毒性作用,被吸收的AFB1进入机体后,经Ⅰ相药物代谢酶代谢转化,形成黄曲霉毒素M1(Aflatoxin M1, AFM1)、黄曲霉毒素P1(Aflatoxin P1, AFP1)、黄曲霉毒素Q1(Aflatoxin Q1, AFQ1)及黄曲霉毒素醇,后三者被认为无活性而通过尿液或粪便排泄出体外。而AFM1和AFB1可被细胞色素P450lA2(Microsomal cytochrome P4501A2,CYP1A2)、细胞色素P4503A4(Microsomal cytochrome P4503A4, CYP3A4)代谢活化为能与细胞大分子物质(DNA或蛋白)结合形成活性中间体AFM1-8,9环氧化物(AFM1-exo-8,9-epoxide)及AFB1-8,9环氧化物(AFB1-exo-8,9-epoxide, AFBO)方才具有基因毒性及致癌性。作为催化这一代谢反应的关键酶——细胞色素P450,主要存在于肝细胞内,其中又以CYP3A4的含量最多及活性最高。AFBO能自发和核酸及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相结合而形成相应加合物。AFB1和DNA共价结合形成AFB1-DNA加合物是引起基因突变的基础,也是导致原发性肝癌发生的第一步。AFB1-DNA加合物主要存在于肝细胞内,除部分被体内Ⅱ相代谢酶如谷胱苷肽转移酶(GST)等作用下转为无毒物排出体外,由于分子内电子场的改变,也可自发形成其它DNA加合物,导致DNA损伤。AFT严重危害着人类的健康,为了防止或者减少其造成的各种危害,除了避免食物被污染及去除毒素等措施外,用各种化学的方法抑制、延迟或者逆转癌变过程,并防止癌症发生的途径也日益被人们所重视。研究发现,一些植物性化学物如叶绿素、茶多酚、黄酮类化合物等在肿瘤化学预防这一邻域有着独特的防癌作用。通过在AFT高污染地区补充植物化学物制剂或其含量较高的食物来预防AFT致肝癌效应的作用越来越受到众多学者的重视。食物及其成分作为化学预防剂具有安全、易接受的优点,是目前开展AFB1相关恶性肿瘤化学预防剂的重点研究领域之一。银杏(Ginkogo biloba L)为银杏科植物,其叶和果均具有重要的药用价值。标准银杏叶提取物(Ginkgo Biloba Extract)被国际通称为EGb761,一般含有24%的黄酮甙类及5-7%的银杏特有的萜烯类。近来研究发现EGb761及其组分可以通过抗氧化、抗血管生成及其基因调节而具有抗癌的作用。因此,目前对银杏叶的药用价值研究已从最初在心、脑血管系统疾病的应用扩展至抗肿瘤领域。前期实验研究证实EGb761对AFB1诱导的大鼠肝癌有抑制作用,但其具体作用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研究发现在实验大鼠肝癌表达的众多基因中,IGF-Ⅱ、P16Ink4a、NADE、GST-Pi及UGT等肿瘤相关基因的表达明显大于正常肝脏,p75NTR、P53、AKR7A及COX-2等基因与大鼠肝癌的关系尤为突出。本研究通过动态观察EGb761在AFB1诱发大鼠肝癌实验过程中对肝脏相关代谢酶及上述肿瘤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进一步探讨EGb761化学阻断大鼠肝癌发生发展中的分子生物学机制。为肝癌防治药物的研制提供更多的实验依据,将有很大的经济及社会效益。方法建立AFB1致PHC大鼠模型:70只雄性4周龄Wistar大鼠适应环境后,按体重随机将其分为3组:AFB1组,25只,喂饲正常饲料,于第4周开始腹腔注AFB1至第52周;EGb761+AFB1组,25只,每天喂饲含2g/kgEGb761饲料至实验结束,腹腔注AFB1剂量及时间同AFB1组;空白对照组,20只,喂饲正常饲料,不给AFB1处理。分别于实验第13周、23周、33周、43周、53周及63周对全部动物进行剖腹肝活检,第73周结束实验,处死全部实验动物。所取肝组织标本分成3块,一块立即制备肝匀浆,分离出肝微粒体进行肝代谢酶CYP3A4及GSH的检测;一块冷冻保存于-80℃,用于检测肿瘤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一块放入10%中性福尔马林溶液内固定后常规石蜡包埋,用于HE染色。采用Real time-PCR及Western Blotting技术相对定量分析IGF-Ⅱ、p16Ink4a、NADE及p75NTR等肿瘤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并对各蛋白表达的相关性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大鼠肿瘤发生情况:第73周实验结束时,各组有效动物数及肿瘤发生情况如下:AFB1组17只,发生恶性肿瘤13例(76.5%),其中10例为肝细胞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其余为胆管细胞癌2例、纤维肉瘤1例,原发性肝癌发生率为70.6%(12/17);EGb761+AFB1组17只,发生恶性肿瘤6例(35.3%),其中HCC为5例,胆管细胞癌1例,原发性肝癌发生率为35.3%(6/17)。对照组16只,无肿瘤发生;EGb761+AFB1组肝癌发生率显着低于AFB1组(P<0.01)。2.大鼠肝脏组织形态学变化情况实验过程中,由AFB1诱发的肝脏恶性肿瘤最早出现在第52周,为纤维肉瘤,第一例肝癌的出现在第55周,最早出现肿瘤及第一例肝癌的大鼠均为AFB1组大鼠。镜下动态观察肝活检组织病理切片显示AFB1诱发大鼠肝癌的癌变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3周~33周),出现不同程度的肝细胞变性;第二阶段(34周~53周)出现异常肝细胞增生灶及增生结节,主要为嗜碱性结节;第三阶段(54周~73周)肝病变进一步加重,逐渐可见癌结节。EGb761+AFB1组大鼠在诱癌各阶段的肝脏损害均较同时段AFB1组要轻,发生增生性病变比AFB1组亦较迟,对照组无上述改变。3.EGb761对肝药酶的影响3.1大鼠肝组织代谢酶CYP3A4活性的变化情况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各组大鼠肝组织代谢酶CYP3A4活性在第23周及53周时呈现双波峰变化;CYP3A4酶活性在AFB1组、EGb761+AFB1组,除第13周外,其他时段均高于对照组;AFB1组在第53周及63周时CYP3A4的活性显着于高于EGb761+AFB1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2大鼠肝组织GSH含量的变化情况在整个实验过程中,AFB1组和EGb761+AFB1组肝组织GSH含量在第13至33周时较正常对照组要低,随着实验的进展,呈现逐渐下降趋势,但AFB1组下降过程明显要快于EGb761+AFB1组,在第43周及53周时差异最明显(P<0.05)。而正常对照组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各时段的变化并不明显。4.EGb761对大鼠肝癌发生过程中肿瘤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4.1EGb761对大鼠肝组织p16Ink4a mRNA及相应蛋白表达的影响在第13周、33周时,各组p16Ink4a mRNA的表达量差异不明显(P>0.05)。至第53、73周时,AFB1组、EGb761+AFB1组p16Ink4a mRNA的表达量均较对照组下调(P<0.05),AFB1组下调最明显,与EGb761+AFB1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第13周、33周时,p16Ink4a蛋白在各组的表达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至第53周、73周时,AFBl组和EGb761+AFB1组中表达量较对照组均有所下调(P<0.05)。p16Ink4a蛋白在EGb761+AFB1组表达水平较同时段AFB1组要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2EGb761对大鼠肝组织P53mRNA表达的影响P53mRNA的表达量于第13周时在各组大鼠肝组织中均有低度表达,差异不明显;至第33、53及73周时,AFB1组、EGb761+AFB1组的表达量均较对照组上调(P<0.01);但P53mRNA在EGb761+AFB1组的表达量较同时段AFB1组要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3EGb761对大鼠肝组织IGF-ⅡmRNA及蛋白表达的影响第13周、33周时,IGF-ⅡmRNA在各组肝组织中均有表达,但无明显差异(P>0.05);至第53周、73周时,与对照组比较,AFB1组和EGb761+AFB1组中IGF-ⅡmRNA的表达均明显上调(P<0.01);EGb761+AFB1组中IGF-ⅡmRNA表达水平较同时段AFB1组明显要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第13周、33周时,IGF-Ⅱ蛋白在各组肝组织中均为低表达或几乎不表达,无明显差异;至第53周、73周时,IGF-Ⅱ蛋白在AFB1组和EGb761+AFB1组均为高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且随肝癌的发生发展有逐渐增高趋势;第53周、73周时,EGb761+AFB1组IGF-Ⅱ蛋白表达水平始终低于同期AFBl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4EGb761对大鼠肝组织NADE mRNA及蛋白表达的影响自第33周开始,NADE mRNA的表达量在AFB1组和EGb761+AFB1组均较同时段正常对照组要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差异不明显(P>0.05)。第33、53及73周时,AFB1、EGb761+AFB1两组中NADE蛋白的表达量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要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间比较,EGb761+AFB1组表达较AFB1组要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5EGb761对大鼠肝组织p75NTR mRNA及蛋白表达的影响在实验开始的第13至第33周,各组的p75NTR mRNA表达量差异不明显。到第53周及第73周时,在AFB1组及EGb761+AFB1组中的p75NTRmRNA表达量较正常对照组明显下调(P<0.05);其中AFB1组下调更为明显,与EGb761+AFB1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至第53周时开始,p75NTR蛋白在AFB1组及EGb761+AFB1组中的表达量较正常对照组明显下降(P<0.01);AFB1组p75NTR蛋白表达量较EGb761+AFB1组要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6EGb761对大鼠肝组织COX-2mRNA表达的影响在实验开始的第13及33周时,COX-2mRNA在AFB1组、EGb761+AFB1组均呈低表达状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至第53周及73周时COX-2mRNA在AFB1组及EGb761+AFB1组均呈高表达量状态,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明显(P<0.01);而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空白对照组的COX-2mRNA在整个实验过程中,都呈低表达甚至无表达状态。4.7EGb761对大鼠肝组织UGT mRNA表达的影响在实验过程中的第13、33、53及73周时,UGT mRNA在AFB1组及EGb761+AFB1组中表达量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上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UGT在EGb761+AFB1组中的表达量在各时段较AFBl组显着要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8EGb761对大鼠肝组织AKR7A mRNA表达的影响在实验开始的第13周,AKR7A mRNA的表达量在AFB1组及EGb761+AFB1组中较正常对照组均要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第33、53周及73周,EGb761+AFB1组中的表达量要高于AFB1组(P<0.01)。4.9EGb761对大鼠肝组织GST-Pi mRNA表达的影响在整个实验过程中,GST-Pi mRNA的表达量在AFB1组及EGb761+AFB1组中较正常对照组均要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至第33、53周时,AFB1组的表达量要高于EGb761+AFB1组,但无显着性差异(P>0.05);至第73周,AFB1组的表达量要显着高于EGb761+AFB1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0p16Ink4a、IGF-ⅡNADE及P75NTR蛋白表达的相互关系在实验第73周、53周及33周时,AFB1组及EGb761+AFB1组中p16Ink4a蛋白的表达与p75NTR蛋白的表达呈显着的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1.银杏叶提取物能有效降低AFB1诱发肝癌的发生率,具有防癌作用,可成为人类与AFB1相关性肝癌的化学预防剂。2.在AFB1诱发大鼠肝癌过程中,银杏叶提取物能抑制肝脏Ⅰ相酶CYP3A4的活性,从而减少具有基因毒性及致癌性的AFBO的形成,降低其致癌性。3.银杏叶提取物能提高大鼠肝脏GSH的含量水平,从而提高机体的抗氧化能力,减轻AFB1诱癌过程中自由基所致的脂质过氧化损伤,亦可能是其发挥抗癌作用的机制之一。4.银杏叶提取物在AFB1诱发大鼠肝癌过程中,能够上调抑癌基因p16Ink4a、P53及p75NTR的表达水平,下调肝癌病变相关增殖基因IGF-Ⅱ的表达量,可能是其抗癌作用的分子生物学基础之一。5.银杏叶提取物在AFB1诱发的大鼠肝癌病变过程中,可以显着提高肝组织相关解毒代谢酶UGT及AKR7A的表达水平,以增强机体自身对真菌毒素的解毒能力。6.银杏叶提取物在AFB1诱发的大鼠肝癌病变过程中,能够下调GST-Pi的表达水平,可能与GST-Pi启动子区的甲基化现象有关。7.银杏叶提取物在AFB1诱发的大鼠肝癌病变过程中,p16Ink4a蛋白与p75NTR蛋白的表达呈正相关关系,提示银杏叶提取物可通过同时调节不同的基因即阻滞了细胞周期,又诱导了相应肿瘤细胞的凋亡,这可能是其抗癌机制之一。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1 单味药 |
| 1.1 穿心莲 |
| 1.2 苦参 |
| 1.3 大黄 |
| 1.4 藤黄 |
| 1.5 姜黄 |
| 1.6 冬虫夏草 |
| 2 中药复方 |
| 2.1 健脾活血祛湿方 |
| 2.2 贝参茱萸方 |
| 2.3 扶正清解方 |
| 2.4 癌痛消颗粒 |
| 2.5 解毒消症饮 |
| 3 中药注射液 |
| 3.1 艾迪注射液 |
| 3.2 华蟾素注射液 |
| 3.3 白花蛇舌草注射剂 |
| 4 结语与展望 |
| 符号说明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1 前言 |
| 1.1 银杏叶多糖的研究进展 |
| 1.1.1 银杏叶生物学活性的研究进展 |
| 1.1.2 多糖的研究进展 |
| 1.1.3 银杏叶多糖的研究进展 |
| 1.2 硫酸化多糖的研究进展 |
| 1.2.1 多糖的硫酸化修饰 |
| 1.2.2 硫酸化多糖的生物活性 |
| 1.3 凋亡及其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
| 1.3.1 细胞凋亡的概述 |
| 1.3.2 细胞凋亡与肿瘤 |
| 1.4 自噬及其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
| 1.4.1 自噬的分类 |
| 1.4.2 自噬的发生过程 |
| 1.4.3 细胞自噬相关信号通路 |
| 1.4.4 细胞自噬与凋亡的关系 |
| 1.4.5 细胞自噬与肿瘤 |
| 1.5 本实验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 2 材料与方法 |
| 2.1 试验材料 |
| 2.2 主要试剂 |
| 2.3 主要仪器 |
| 2.4 主要溶液及试剂配制 |
| 2.4.1 磷酸缓冲盐溶液(PBS)的配制 |
| 2.4.2 硫酸化银杏叶多糖溶液配制 |
| 2.4.3 噻唑蓝(MTT)的配制 |
| 2.4.4 3-Methyladenine(3-MA)溶液配制 |
| 2.4.5 Western Blot所用试剂的配制 |
| 2.5 试验方法 |
| 2.5.1 银杏叶多糖的提取和纯化 |
| 2.5.2 硫酸化银杏叶多糖的制备 |
| 2.5.3 多糖含量的测定 |
| 2.5.4 蛋白含量的测定 |
| 2.5.5 硫酸基取代度的测定 |
| 2.5.6 细胞培养与传代 |
| 2.5.7 细胞冻存 |
| 2.5.8 细胞复苏 |
| 2.5.9 MTT法检测HepG2 细胞活力 |
| 2.5.10 蛋白质印记法(Western Blot) |
| 2.5.11 3-MA对 SGBLP抗肿瘤作用的影响 |
| 2.6 数据统计与分析 |
| 3 结果与分析 |
| 3.1 GBLP与 SGBLP的理化特性 |
| 3.1.1 多糖的提取 |
| 3.1.2 总糖的含量 |
| 3.1.3 蛋白质含量 |
| 3.1.4 取代度 |
| 3.2 SGBLP对 HepG2 细胞活力的影响 |
| 3.3 SGBLP对 HepG2 细胞凋亡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
| 3.4 SGBLP对 HepG2 细胞自噬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
| 3.5 SGBLP对 HepG2 细胞自噬通路的影响 |
| 3.6 抑制自噬对SGBLP诱导HepG2 细胞活力的影响 |
| 3.7 加入3-MA后,SGBLP对 HepG2 细胞自噬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
| 3.8 加入3-MA后,SGBLP对 HepG2 细胞凋亡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
| 4 讨论 |
| 4.1 GBLP的提取、纯化及硫酸化修饰方法 |
| 4.2 SGBLP对 HepG2 细胞活力的影响 |
| 4.3 SGBLP诱导HepG2 细胞凋亡 |
| 4.4 SGBLP诱导HepG2 细胞自噬的发生 |
| 4.5 调控PI3K/AKT/mTOR信号通路是SGBLP发挥作用的分子机 |
| 4.6 3-MA抑制HepG2 细胞自噬后增强SGBLP抗肿瘤作用 |
| 5 结论 |
| 6 参考文献 |
| 7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略语 |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 综述一 皮肤癌的中医外治法 |
| 1 中医对皮肤癌的认识 |
| 2 外治法 |
| 2.1 外用药 |
| 2.1.1 外敷法 |
| 2.1.2 插药法 |
| 2.1.3 涂擦法 |
| 2.1.4 薄贴法 |
| 2.2 针灸 |
| 3 总结 |
| 参考文献 |
| 综述二 皮肤鳞状细胞癌的治疗进展 |
| 1 手术治疗 |
| 1.1 传统标准手术切除法 |
| 1.2 Mohs显微切除法 |
| 2 放射治疗 |
| 3 光动力治疗(photodynamics therapy,PDT) |
| 4 局部药物治疗 |
| 5 全身化疗 |
| 6 基因治疗 |
| 7 其他治疗方法 |
| 8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综述三 人皮肤鳞状细胞癌A431细胞的应用研究进展 |
| 1 药物开发 |
| 1.1 修改化学结构的研究 |
| 1.2 植物研究 |
| 1.3 联合用药的研究 |
| 1.3.1 协同作用 |
| 1.3.2 减毒作用 |
| 1.4 递送载体的研究 |
| 1.5 双向调节的研究 |
| 1.6 其他研究 |
| 2 细胞模型 |
| 3 通路研究 |
| 4 总结 |
| 参考文献 |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 前言 |
| 一 实验材料 |
| 二 实验方法及步骤 |
| 三 结果 |
| 四 小结 |
| 讨论 |
| 不足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在读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 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一部分 预知子提取物对人HepG2肝癌细胞黏附、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 |
| 1.材料和方法 |
| 1.1 材料 |
| 1.1.1 主要仪器、设备 |
| 1.1.2 实验耗材 |
| 1.1.3 实验药品与试剂 |
| 1.2 方法 |
| 1.2.1 细胞增殖和活性检测(MTT) |
| 1.2.2 细胞-基质黏附实验(Cell-Matrigel Adhesion Assay) |
| 1.2.3 划痕实验(Wounded Healing Assay) |
| 1.2.4 侵袭实验(Matrigel Invasion Assay) |
| 1.2.5 统计方法 |
| 2.结果 |
| 2.1 对人HepG2肝癌细胞形态的影响(光镜) |
| 2.1.1 不同浓度预知子提取物(ATKSE)对人HepG2 肝癌细胞形态的影响(72h) |
| 2.1.2 不同浓度Cilengitide对人HepG2 肝癌细胞形态的影响(72h) |
| 2.2 对人HepG2肝癌细胞增殖的影响 |
| 2.2.1 ATKSE对人HepG2 肝癌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 |
| 2.2.2 Cilengitide对人HepG2 肝癌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 |
| 2.3 对人HepG2肝癌细胞-基质黏附能力的影响(24h) |
| 2.4 对人HepG2肝癌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24h) |
| 2.5 对人HepG2肝癌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48h) |
| 3.讨论 |
| 第二部分 预知子提取物对人HepG2肝癌细胞表面超微结构的影响 |
| 1.材料和方法 |
| 1.1 材料 |
| 1.1.1 主要仪器、设备 |
| 1.1.2 实验耗材 |
| 1.1.3 实验药品与试剂 |
| 1.2 方法 |
| 1.2.1 细胞铺板 |
| 1.2.2 细胞给药 |
| 1.2.3 扫描电镜标本处理和读片 |
| 2.结果 |
| 3.讨论 |
| 第三部分 预知子提取物对人HepG2肝癌细胞Integrin/Focal Adhesion通路相关分子和基质金属蛋白酶表达的影响 |
| 1.材料和方法 |
| 1.1 材料 |
| 1.1.1 主要仪器、设备 |
| 1.1.2 实验耗材 |
| 1.1.3 实验药品与试剂 |
| 1.2 方法 |
| 1.2.1 细胞铺板 |
| 1.2.2 细胞给药 |
| 1.2.3 收获蛋白及蛋白样品制备 |
| 1.2.4 常用缓冲液配制 |
| 1.2.5 灌胶 |
| 1.2.6 电泳 |
| 1.2.7 转膜 |
| 1.2.8 封闭 |
| 1.2.9 抗原抗体反应 |
| 1.2.10 显色反应(ECL)曝光 |
| 1.2.11 统计方法 |
| 2.结果 |
| 2.1 对相关Integrins分子表达的影响 |
| 2.2 对FAK及其磷酸化蛋白表达的影响 |
| 2.3 对通路上其他相关分子如ERK1/2等表达的影响 |
| 2.4 对黏附分子E-cad和 N-cad表达的影响 |
| 2.5 对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和MMP9 表达的影响 |
| 3.讨论 |
| 第四部分 FAK抑制在预知子提取物影响人HepG2 肝癌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中的作用 |
| 1.材料和方法 |
| 1.1 材料 |
| 1.1.1 主要仪器、设备 |
| 1.1.2 实验耗材 |
| 1.1.3 实验药品与试剂 |
| 1.2 方法 |
| 1.2.1 FAK抑制剂对人HepG2 肝癌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MTT) |
| 1.2.2 FAK抑制剂对人HepG2 肝癌细胞FAK及其磷酸化蛋白表达的影响(WB) |
| 1.2.3 FAK抑制在预知子提取物影响人HepG2肝癌细胞迁移能力中的作用 |
| 1.2.4 FAK抑制在预知子提取物影响人HepG2 肝癌细胞侵袭能力中的作用(侵袭实验) |
| 1.2.5 统计学方法 |
| 2.结果 |
| 2.1 FAK抑制剂对人HepG2肝癌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 |
| 2.2 FAK抑制剂对人HepG2 肝癌细胞FAK及其磷酸化蛋白表达的影响 |
| 2.3 FAK抑制在预知子提取物影响人HepG2 肝癌细胞迁移能力中的作用 |
| 2.4 FAK抑制在预知子提取物影响人HepG2肝癌细胞侵袭能力中的作用 |
| 3.讨论 |
| 结论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附录一 文献综述 中医药抑制肝癌侵袭转移的分子机制及其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附录二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 附录三 已发表论文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符号说明 |
| 第一章 银杏酸提取方法和生物活性的研究进展 |
| 一.银杏酸提取方法的研究进展 |
| 1.回流和超声提取法 |
| 2.柱层析法 |
| 3.树脂吸附法 |
| 4.超临界CO_2萃取法 |
| 二.银杏酸生物活性的研究进展 |
| 1.抗肿瘤 |
| 2.抗菌 |
| 3.杀虫、灭钉螺 |
| 4.抗炎 |
| 5.抗过敏 |
| 6.对酶活性的抑制作用 |
| 7.神经保护作用 |
| 8.抗焦虑 |
| 9.毒性及其机制研究 |
| 第二章 银杏酸单体的分离纯化与鉴定 |
| 一.实验仪器和材料 |
| 1.仪器 |
| 2.药品和试剂 |
| 二.实验方法 |
| 1.银杏总酸的提取 |
| 2.银杏总酸的分离 |
| 3.银杏酸单体化合物的纯度分析和结构鉴定 |
| 三.结果与讨论 |
| 1.银杏总酸的提取 |
| 2.银杏总酸开放硅胶柱色谱分离结果 |
| 3.银杏酸单体化合物纯度分析 |
| 4.银杏酸单体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
| 5.讨论 |
| 第三章 银杏酸单体化合物对黄嘌呤氧化酶活性的体外抑制作用的研究 |
| 一.实验仪器和材料 |
| 1.仪器 |
| 2.药品和试剂 |
| 二.溶液的配制 |
| 三.测定原理 |
| 四.实验方法 |
| 1.银杏酸单体化合物对XOD的体外抑制实验 |
| 2.银杏酸单体化合物的超氧阴离子清除实验 |
| 五.数据分析方法 |
| 六.结果与讨论 |
| 1.银杏酸单体化合物对XOD的体外抑制实验 |
| 2.银杏酸单体化合物的超氧阴离子清除实验 |
| 第四章 银杏酸单体化合物对PC12细胞的细胞毒实验 |
| 一.实验仪器和材料 |
| 1.仪器 |
| 2.试剂 |
| 二.溶液的配制 |
| 三.测定原理 |
| 四.实验方法 |
| 1.细胞的复苏与培养 |
| 2.实验分组及方法 |
| 五.数据分析方法 |
| 六.结果与讨论 |
| 第五章 全文总结 |
| 参考文献 |
| 附图 |
| 致谢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 0 引言 |
| 1 乔木类野生果树 |
| 1.1 银杏(Ginkgo biloba) |
| 1.2 南酸枣(Choerospondias axillaris) |
| 2 灌木或小乔木类野生果树 |
| 2.1 余甘子(Phyllanthus emblica) |
| 2.2 柘(Maclura tricuspidata) |
| 2.3 胡颓子属(Elaeagnus) |
| 2.4 栀子(Gardenia jasminoides) |
| 3 藤本类野生果树 |
| 3.1 野木瓜(Stauntonia chinensis) |
| 3.2 白木通(Akebia trifoliate) |
| 3.3 猕猴桃(Actinidia) |
| 4 药用型野生果树的展望 |
| 摘要 |
| Abstract |
| 缩略中英文对照 |
| 第1章 前言 |
| 第2章 微波辅助法提取银杏叶总黄酮 |
|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 2.1.1 材料 |
| 2.1.2 仪器 |
| 2.2 方法 |
| 2.2.1 芦丁标准品溶液的制备 |
| 2.2.2 制备银杏叶的总黄酮样品溶液 |
| 2.2.3 测定吸光度波长的选择 |
| 2.2.4 标准曲线的制备 |
| 2.2.5 黄酮的定性鉴别 |
| 2.2.6 银杏叶总黄酮的纯化 |
| 2.3 结果 |
| 2.3.1 单因素分析 |
| 2.3.2 微波辅助法萃取工艺的优化——正交实验 |
| 2.3.3 最佳组合的验证 |
| 第3章 银杏叶总黄酮对人肝癌细胞系(SMMC-7721)细胞的影响 |
| 3.1 材料 |
| 3.1.1 细胞株 |
| 3.1.2 主要试剂 |
| 3.1.3 主要仪器及耗材 |
| 3.2 方法 |
| 3.2.1 主要试剂配制 |
| 3.2.2 基本细胞实验 |
| 3.2.3 形态学观察 |
| 3.2.4 CCK-8 法检测 SMMC-7721 细胞增殖抑制率 |
| 3.2.5 RT-PCR 半定量法检测人肝癌细胞系( SMMC-7721 )细胞Caspase-3、P21 基因的转录 |
| 3.2.6 统计学处理 |
| 3.3 结果 |
| 3.3.1 形态学观察 |
| 3.3.2 银杏叶总黄酮对人肝癌细胞系 SMMC-7721 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 |
| 3.3.3 RT-PCR 法检测 Caspase-3、P21 基因的 mRNA 转录水平 |
| 第4章 讨论 |
| 4.1 银杏叶总黄酮的提取及纯化 |
| 4.2 银杏叶总黄酮的药理学作用 |
| 4.3 银杏叶总黄酮对人肝癌细胞系 SMMC-7721 细胞的影响 |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 5.1 结论 |
| 5.2 展望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摘要 |
| Abstract |
| 目录 |
| 第1章 绪论 |
| 1.1 立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 1.2 实验原料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
| 1.2.1 荞麦花粉的研究现状 |
| 1.2.2 银杏叶的研究现状 |
| 1.2.3 熟地黄的研究现状 |
| 1.3 实验靶向细胞模型的研究现状 |
| 1.3.1 骨髓干细胞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
| 1.3.2 成骨细胞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
| 1.4 实验环境背景的研究现状 |
| 1.4.1 航天飞行的环境因素 |
| 1.4.2 空间环境对宇航员营养和生理的改变 |
| 1.4.3 空间环境防护剂的开发现状 |
| 1.5 实验课题研究内容 |
| 1.5.1 实验技术路线 |
| 1.5.2 主要研究内容 |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 2.1 实验试剂材料及方法 |
| 2.1.1 实验材料 |
| 2.1.2 实验仪器及设备 |
| 2.1.3 实验原料 |
| 2.2 天然产物的提取及主要成分分析 |
| 2.2.1 原料的提取 |
| 2.2.2 植物提取物的主要成分测定 |
| 2.3 辐射诱导氧化伤害防护物质的筛选 |
| 2.3.1 结合指数(Combination Index) |
| 2.3.2 体外抗氧化活性的测定 |
| 2.3.3 植物提取物促骨髓间干细胞增殖活性研究 |
| 2.3.4 银杏叶花粉(G-B)水提物对辐射诱导骨髓干细胞氧化损伤的防护作用 |
| 2.4 骨丢失抑制物的筛选 |
| 2.4.1 新生大鼠成骨细胞的提取 |
| 2.4.2 成骨细胞的鉴定 |
| 2.4.3 模拟微重力细胞模型的建立 |
| 2.4.4 成骨细胞增殖活性分析 |
| 2.4.5 成骨细胞中碱性磷酸酶活性的测定 |
| 2.4.6 成骨细胞中钙含量的测定 |
| 2.4.7 成骨细胞中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的测定 |
| 2.4.8 成骨细胞周期的分析方法 |
| 2.5 银杏叶花粉(G-B)与熟地黄(R)组合物对模拟空间环境下小鼠生理功能的影响 |
| 2.5.1 G-B-R 组合物毒性实验 |
| 2.5.2 模拟空间环境动物损伤模型 |
| 2.5.3 G-B-R 组合物对小鼠抗氧化酶系统的影响 |
| 2.5.4 G-B-R 组合物对小鼠 DNA 损伤的影响 |
| 2.5.5 G-B-R 组合物对小鼠免疫系统的影响 |
| 2.5.6 G-B-P 组合物对小鼠微重力条件下骨丢失的影响 |
| 2.6 数据的处理及统计分析 |
| 第3章 辐射诱导的氧化损伤防护物质的筛选 |
| 3.1 植物提取物体外抗氧化活性分析 |
| 3.1.1 不同植物提取物总还原能力比较 |
| 3.1.2 不同植物提取物清除羟自由基能力比较 |
| 3.2 不同植物提取物促骨髓干细胞增殖活性研究 |
| 3.2.1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提取 |
| 3.2.2 骨髓干细胞生长曲线的绘制 |
| 3.2.3 不同植物提取物对骨髓干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 |
| 3.3 不同植物提取物辐射防护作用比较 |
| 3.4 植物提取物活性成分分析 |
| 3.4.1 总多酚含量分析 |
| 3.4.2 黄酮含量分析 |
| 3.4.3 总糖含量分析 |
| 3.4.4 蛋白质含量分析 |
| 3.5 不同植物组合物对辐射诱导细胞氧化损伤的防护作用 |
| 3.5.1 清除 DPPH 自由基能力的比较 |
| 3.5.2 总还原能力分析 |
| 3.5.3 清除羟自由基能力分析 |
| 3.5.4 促骨髓干细胞增殖活性分析 |
| 3.6 不同植物组合物抗辐射活性功能比较 |
| 3.7 银杏叶花粉(G-B)水提物对辐射骨髓干细胞存活率的影响 |
| 3.8 G-B 水提物对辐射后骨髓干细胞抗氧化酶系的影响 |
| 3.8.1 骨髓干细胞 SOD 活力的影响 |
| 3.8.2 骨髓干细胞 LDH 活力的影响 |
| 3.8.3 骨髓干细胞 CAT 活力的影响 |
| 3.8.4 骨髓干细胞 GSH-Px 活力的影响 |
| 3.9 G-B 水提物对辐射后氧化损伤标记物 MDA 的影响 |
| 3.10 相关性分析 |
| 3.11 本章小结 |
| 第4章 模拟失重条件下骨丢失抑制物质的筛选 |
| 4.1 新生大鼠成骨细胞的提取 |
| 4.1.1 成骨细胞的提取 |
| 4.1.2 成骨细胞生长曲线的绘制 |
| 4.2 成骨细胞的鉴定 |
| 4.2.1 HE 染色 |
| 4.2.2 碱性磷酸酶染色 |
| 4.2.3 矿化结节染色 |
| 4.3 不同植物提取物促成骨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 |
| 4.4 不同植物提取物对成骨细胞中碱性磷酸酶(AKP)的影响 |
| 4.5 不同植物提取物对成骨细胞中钙含量的影响 |
| 4.6 12 种植物提取物活性成分分析 |
| 4.6.1 总多酚含量分析 |
| 4.6.2 黄酮含量分析 |
| 4.6.3 总糖含量分析 |
| 4.6.4 蛋白质含量分析 |
| 4.7 熟地黄(Rehmannia glutinosa)对模拟失重条件下成骨细胞活性的影响 |
| 4.7.1 成骨细胞中碱性磷酸酶、抗酒食酸酸性磷酸酶活性及钙含量的测定 |
| 4.7.2 成骨细胞周期的分析 |
| 4.8 相关性分析 |
| 4.9 本章小结 |
| 第5章 银杏叶花粉(G-B)与熟地黄(R)组合物对模拟空间环境小鼠生理功能的影响 |
| 5.1 G-B-R 组合物毒性实验 |
| 5.1.1 G-B-R 组合物对 24 h 骨髓干细胞、成骨增殖活性的影响 |
| 5.1.2 G-B-R 组合物对模拟空间环境下小鼠体重的影响 |
| 5.2 G-B-R 组合物对模拟空间环境小鼠抗氧化酶系的影响 |
| 5.2.1 G-B-R 组合物对小鼠各组织及血清 SOD 活力的影响 |
| 5.2.2 G-B-R 组合物对小鼠各组织及血清 LDH 活力的影响 |
| 5.2.3 G-B-R 组合物对小鼠各组织及血清 GSH-PX 活力的影响 |
| 5.2.4 G-B-R 组合物对小鼠各组织及血清 CAT 活力的影响 |
| 5.2.5 G-B-R 组合物对小鼠组织及血清氧化损伤标记物 MDA 的影响 |
| 5.3 G-B-R 组合物对小鼠 DNA 损伤的影响 |
| 5.3.1 G-B-R 组合物对小鼠染色体畸变的影响 |
| 5.3.2 G-B-R 组合物对小鼠骨髓微核的影响 |
| 5.3.3 G-B-R 组合物对小鼠骨髓干细胞 DNA 含量的影响 |
| 5.4 G-B-R 组合物对小鼠免疫系统的影响 |
| 5.4.1 G-B-R 组合物对小鼠免疫器官的影响 |
| 5.4.2 G-B-R 组合物对小鼠外周血细胞数量及血红蛋白浓度的影响 |
| 5.4.3 G-B-R 组合物对小鼠骨髓干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 |
| 5.4.4 G-B-R 组合物对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 |
| 5.4.5 G-B-R 组合物对小鼠单核细胞吞噬作用的影响 |
| 5.4.6 G-B-R 组合物对小鼠脾细胞周期的影响 |
| 5.5 G-B-R 组合物对模拟空间环境骨丢失的抑制作用 |
| 5.5.1 G-B-R 组合物对小鼠免疫脏器胸腺、肾上腺相对重量的影响 |
| 5.5.2 G-B-R 组合物对小鼠负重骨骨干重、股骨指数的影响 |
| 5.5.3 G-B-R 组合物对小鼠股骨中无机物的的影响 |
| 5.5.4 G-B-R 组合物对小鼠股骨中有机物的的影响 |
| 5.5.5 G-B-R 组合物对小鼠血清中骨代谢相关酶活的影响 |
| 5.6 本章小结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参考文献 |
| 第一部分 泪腺肿瘤中Survivin、Livin和Caspase-3基因转录及蛋白表达差异 |
| 1 材料与方法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4 小结 |
| 5 参考文献 |
| 第二部分 原位检测泪腺肿瘤中Survivin、Livin和Caspase-3的表达及意义 |
| 1 材料与方法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4 小结 |
| 5 参考文献 |
| 第三部分 银杏叶提取物对泪腺腺样囊性癌细胞株增殖、凋亡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
| 1 材料与方法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4 小结 |
| 5 参考文献 |
| 结论 |
| 综述一 泪腺腺样囊性癌及其相关基因的研究现状 |
| 参考文献 |
| 综述二 银杏叶提取物对细胞凋亡的影响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 主要英文缩略语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实验研究 |
| 前言 |
| 动物实验方案 |
| 实验Ⅰ:银杏叶提取物对AFB1诱发大鼠肝癌发生的影响 |
| 1 材料与方法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4 结论 |
| 实验Ⅱ:银杏叶提取物在AFB1诱发大鼠肝癌过程中对肝脏代谢酶的影响 |
| 1 材料与方法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4 结论 |
| 实验Ⅲ:银杏叶提取物在AFB1诱发大鼠肝癌过程中对肿瘤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
| 1 材料与方法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4 结论 |
| 四、全文小结 |
| 五、创新点 |
| 六、参考文献 |
| 七、综述 |
| 八、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 九、致谢 |